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宁波经济讨论

宁波经济讨论

宁波经济讨论
宁波经济讨论

目录

一、宁波块状经济的介绍 (1)

(一)、目前块状经济的发展状况 (1)

(二)、宁波块状经济现状 (2)

二、宁波块状经济的成本因素分析 (2)

(一)、成本上升的体现 (2)

1、土地成本上升 (2)

2、工资成本上升 (3)

(二)、成本上升的潜在原理 (3)

(三)、以纺织品为例分析成本上升对宁波的影响 (4)

三、宁波块状经济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分析 (4)

(一)、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1、部分“块状经济”陷入过度竞争 (4)

2、处于较不利的国际贸易地位 (4)

3、发展产业集群的公共政策支持体系尚不完备 (5)

(二)、解决问题的方案

1、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5)

2、强化技术创新,形成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品牌53、走向供应链的两端 (5)

内容摘要

在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已成为现阶段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成功模式之一,已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但块状经济被认为是产业集群的初级阶段,而产业集群会随着其的不断成熟,将它所面临更多的问题。本文概括性得阐述了宁波块状经济的形成的方式和形成后的影响,快状经济带动了宁波经济的飞速发展,但同时造成了物价上涨,土地成本上升,劳动报酬增长。对以上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强化技术创新,形成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品牌,走向供应链的两端,来提高企业的活力。

关键词:产业集群土地成本上升劳动报酬增长

1

ABSTRACT

In zhejiang, economic clusters has become the present stage industrialization and one of modernized development successful patterns, its rapid growth competitive ability and the good development potential state,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have aroused the widespread interest. But the economic clusters was considered is the industry collection initial stage, but the industry collection develops more hastens maturely, its development resistance can be bigger. This article by will develop the inevitable cost rise angle from the industry collection to analyze the ningbo economic clusters in the nextdevelopment whether will

2 be able to come under the influence.

Key:industry collection ground cost rise labor payrise

1

成本上升对宁波块状经济的影响分析

作者:(05041104)杜宁 指导教师: 傅祝屏

绪论:“块状经济”专指以制造业为主体,具有产业集群特征,富有浙江特色的区域经济形态。地域相对集中,专业化生产与分工协作相结合的企业群体,并且其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组织形式。经济总量大幅扩张,产业结构明显变化,有力促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一、宁波块状经济的介绍

(一)、目前宁波块状经济的发展

1、目前块状经济的发展状况

块状经济能得以如此快速形成在于其有其他经济不能比拟的优势。块状经济内部分工之精细,可以达到一个产品在零部件上的分拆最大极限。从生产程序的物理层面上,已经达到分无可分的程度。每一个生产专业户只专注于自己的分工工序,生产效率自然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块状经济内部,不管分工精细到什么程度,且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无需大企业内部的奖惩制度,块状经济的各个生产环节会自动趋向合理化。另外,块状经济内部的分工,完全是市场的行为无数家庭生产专业户经过不断的竞争,筛选,并根据市场的变动,不断进行调整,不仅使每一个分工环节自动趋于最佳状态。

但就我国目前产业发展状况看,产业集群的低层次使其竞争优势难以持续。绝大部分产业集群尚未发育成熟,产业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集群企业的竞争优势大多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特别是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基础上,个体、家庭企业小生产管理方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仅工艺设备普遍较为落后,而且技术熟练工人匮乏、技术含量不高,产品“低质跑量”比重大。 2、宁波块状经济现状

2007年发布的浙江“块状经济”发展报告显示,宁波市总量规模居首位,工业总产值达5395亿元,占全省的29.3%。其中宁波市的电气机械、金属制品、

1 塑料制品、通用设备、服装包揽全省“块状经济”产业规模前5名。 浙江“块状经济”发展报告是对全省2003-2005年“块状经济”的发展现状调查研究后得出的。14个工业总产值超过300亿元的区块中,宁波占了7个,依次是:电气机械、金属制品、塑料制品、通用设备、服装、纺织、工艺品。7个工业总产值在200亿元至300亿元的区块中,宁波占了2个,依次是:有色金属、电子通信。23个工业总产值在100亿元至200亿元的区块中,宁波占了5个,依次是:交通运输设备、文体用品、专用设备、化纤、农副食品加工。

从这些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宁波的经济大多得益于块状经济这种发展形式。与浙江的大多地方一样块状经济为宁波的发展带来了很好商机,同时这种肯定的发展方向带来了很多方面的改变,而这些方面的变化却起了反作用,甚至影响了这种结构,原来的优势由于这些因素的改变而变得不再是优势。

二、宁波块状经济的成本因素分析

(一)、成本上升的体现

低工资为代表的低成本策略,这是一种静态比较优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富足程度,原先的成本优势就不能保持和扩大。

1、土地成本上升

宁波特色块状经济区大多从农村发展起来,其特点是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等初级要素禀赋。作为块状经济基础的集聚经济效应,主要基于集群内要素禀赋在特定地理区位集中而获得的成本优势,土地成本低廉即是块状经济优势表现之一 。

但随着宁波快速的经济发展,不断有外来人员涌进宁波,他们累积了资产后就会有买房的需求。房地产在这样的带动下不断涨高。再加上一些炒房者的蓄意炒卖,地皮的价格也不断攀升。许多开发商的眼光不再紧盯着市区,纷纷转向价格比较低廉的郊区。原本这些土地因为地处比较偏僻,所以地价也就不高,适合企业作厂址。但由于他们的介入,抬高了土地价格。故近年来我们经常会听到:同一开发区,后进入的企业比先进入的企业在土地成本上要高出好几倍。

2、 工资成本上升

2 从2005年12月1日起,宁波市行政区域内的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调整为610元、670元两档;非全日制工作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调整为5.2元、5.7元两档。非全日制工作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为5.7元。

从2006年9月1日起,宁波市人民政府调高我区最低工资标准,职工最低月工资标准从原来的670元调整为750元,提高了80元,非全日制工作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从原来的5.7元,调整为6.4元,增加了0.7元。

以上是宁波市近2年对最低工资的调整。一个城市的发展必定会刺激消费的上涨,物价也在这种作用下呈现递增趋势。原本可以用100元钱可以买到的东西现在要100多甚至200元钱才能买到。这是一个通俗的讲法,但也是最贴近民生大众的。农民工最关注的问题不是他们一年有几天时间去外面度假,而是该怎样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物质要求,所以物价上涨了多少才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然而当这种趋势无法被他们改变时,那么他们只能改变自己以适应这样的趋势。很自然,他们认为要应对这样的事情,涨工资是最合理的解决方法。因为从本质上讲劳动力实际上也是一种“物”,它的创造者应该获得同样的权益。

(二)、成本上升的潜在原理 结合以上的两个成本上成的体现,用离散经济效应分析一下其潜在的原理。试得出因聚集经济而产生的“集聚不经济”。

集聚经济最早是由德国人韦伯提出的,韦伯认识聚集实质上是工业企业在空间集中分布的生产力布局形式,聚集能够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的聚集经济,但只有把存在着种种内外联系的工业按一定规模集中布局在特定地点,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成本节约。

有很多经济学家认为聚集经济很容易形成,只要具备一些要素条件就可以。一般说来,集群内的企业相对集群外的企业而言,竞争有时主要来自两个层面:由聚集经济产生的成本优势和有创新网络带来的技术创新优势。在集群发展的初期,集群内企业通过彼此之见的协作和专业分工可以获得生产效率上的改动,这种竞争优势是基于聚集经济而形成的。:

(三)、以纺织品为例分析成本上升对宁波的影响

宁波企业的优势大多建立在低成本、低价格上,尤其在纺织业这方面。纺织服装业是宁波块状经济发展最早且最突出的行业之一,也是宁波具出口竞争

3 优势的行业,单纯从这个地方集聚了上千家纺织企业就可以看出,宁波纺织品出口实力无庸质疑。但多年来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以低价和数量取胜,纺织服装大多数以生产中低档产品为主,虽然有几个服装品牌渐渐步向高端,例如:雅戈尔,杉杉,波丝登等,但还没出现能够与法国巴黎那样的高级时装相抗衡的实力。宁波服装多年来在国际市场上一直以低价和数量取胜。由于低成本成了他们制胜的关键因素,所以为了节省成本很多企业都在雇佣偏远地区的人过来做工,他们一没有技术二没经验只是单纯的手工,当然质量是上不去了。质量上不去,产品附加值也就低了,企业更把竞争力放在成本上头,如此重复恶性循环。然而现在根据调控,工人要涨工资、土地成本也上涨,成本优势无法保持,面临这样的窘镜,企业该如何应对?

三、 宁波块状经济的问题及相关对策分析

(一)、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1、部分“块状经济”陷入过度竞争

“块状经济”大多处在成熟期的传统产业领域,投资不大、技术简单易于模仿,也就是说进入壁垒较低。加之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多数为家庭工场,市场信息不灵,创新能力甚弱,跟风投资和盲目生产频现。不少“块状经济”生产能力过剩,缺乏差异化竞争的优势和集体行动的规则,呈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面对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和越来越狭小的市场空间,过度竞争加剧。

2 、不利的国际贸易地位

许多“块状经济”将国际市场作为主导产品的主要市场。然而作为出口主 体的企业,基本上处于国际垂直分工的底端;不少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具有较 强的国际竞争力,但主要以跑量为主,过多依靠低价竞争。尤其是出口无序相 象突出,不少企业为争夺出口订单不惜相互倾轧价格,自食恶果。而发达国际 的公司则控制了“块状经济”较多的产品销售渠道,并通过主导企业的研究开 发、设计和品牌等环节,分享了劳动成本优势。

3、产业集群的公共政策支持体系尚不完备

目前国际上形成了一个共识,即一国欲获得竞争优势,不能只靠跨国经营的大企业,还要发展本国的中小企业集群。国际经验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

4 要着眼处,已不再是如何利用资源条件来选择发展支柱产业,而是如何通过发展产业集群,构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地方生产系统。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产业集群的战略和政策,得到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机构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倡导。不少国家如意大利、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芬兰、新西兰,以及很多地方政府,都把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创新作为重要的工业发展政策。

(二)、解决问题的方案

1、提高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宁波各类专业化产业区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大批民营中小企业热衷于快速跟进模仿,抢市场浪头;缺乏自主科技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忽视品牌竞争,把低质低价的价格竞争视作制胜法宝,假冒伪劣因此而屡禁难绝。首先,我们应该做的是克服没有限制地跟风仿冒的弊端,真正形成产业集群自身的特色产业和品牌。对本地特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并加以创造性的整合,无疑是一种战略性的举措。目前,一些地方已经意识到这一战略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

2、强化技术创新,形成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品牌 虽然宁波经济成为全球最大的OEM 基地之一,但在OEM 成就了宁波制造千军万马走出去的同时,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横亘在无数的宁波企业面前。由于是贴牌生产,宁波企业的成本投入几乎最大,获取的收益却几乎最小。对宁波目前的情况而言,创新和精致化是形成品牌的关键。且不说进入国际市场,即使要应对我国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的变化,也不得不实现创新和精致化。

3、走向供应链的两端

宁波以制造业为主,采用的是以低工资为代表的低成本策略。其制造的产品很大部分为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很多是靠工人手工制作完成,多数属于初级加工产品,处于价值链的末端。经济学家认为只有在特定环节才能创造最大的价值,这一环节就是企业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也就是其竞争优势所在。企业并不需要参与所有的价值活动,应善于调整或舍弃一些不具竞争优势的业务或环节,仅从事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环节。

结论: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成本上升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产业集群发展越成熟,越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虽然宁波在产业结构上有所调整,而这些确实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但宁波产业层次依然偏低,这是不能忽略的问题。特别是目前产业的主体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取得比较成本优势。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面临严峻的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只有培养产业集群内创新网络,使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基础由低成本转向创新,才是产业集群获取长期繁荣的关键。

5

谢辞

经过长时间的撰写,此篇毕业论文终于完成了。由于时间仓促等原因,这篇文章中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资料,也得到我的指导教师傅祝屏的精心指导。在此我要感谢在这篇论文的撰写过程当中给过我建议及帮助的老师和同学,特别是我的指导老师傅祝屏老师,在她的帮助下,我才得已顺利完成此文,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6

参考文献

1、陈柳钦,产业集群竞争力理论的演变,光明网,2007-4-14

2、蔡宁杨闩柱,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演进:从“聚集经济”到“创新网络”[J]维普网

2004年第4期

3、王陆庄,从供应链的观点看快抓获能够经济持续发展,[J]新华网 2005-09-14

4、块状经济总量浙江第一中国宁波网,2006-07-18

5、王嘉红,论块状经济的制度优势,中图分类号F20,文章编号1001-1151(2006)02-0195-02

6、杨丹萍,宁波块状经济发展与产业集群,地方经济,2005年第15期https://www.wendangku.net/doc/666628886.html,/Contents.aspx?titleid=2556

7、应华根黄江伟李爱明程凯,新宁波帮的新困惑与新出路,网易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66628886.html,/41229/1/18P16V6C000211M5_2.html

7

加快宁波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路教学提纲

加快宁波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路 加快宁波经济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路 发布处室:重项办发布日期:2011-08-10 点击数:3339 【字体:大中小】保护视力色: “十二五”时期是宁波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既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也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抢抓机遇,破解难题,实现宁波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牢牢抓住经济转型升级这条主线。对宁波而言,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大战略任务。“十二五”时期,宁波全市上下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行动起来,走出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的新路子。 一、今后三年是决定宁波转型升级命运的关键时期 “十二五”时期宁波要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必须转型升级,而未来五年关键在前三年。当前,宁波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经受着市场格局既有国外市场发生重大变化又有国内市场竞争激烈的双重考验,要素资源既有供给瓶颈又有价格上升导致成本不断推高的双重困扰,节能减排既要完成硬指标又要保证城乡居民生态权益的双重压力,产业升级既要压“旧”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又要上“新”发展新兴产业的双重任务。宁波只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经受住这一系列挑战与考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次转型升级不

能是局部性、策略性、缓慢性的转型升级,而是要全局性、战略性、紧迫性的转型升级。 (一)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倒逼和机遇 宁波经济出口比重大、外贸依存度高、国际市场依赖性强。“十二五”时期,假如我们不提高制造业附加值和服务业比重,GDP要保持10%左右的年均增长,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则分别要达到年均20%以上增速才能实现。在主要发达经济体消费模式改变、失业率居高不下、主权国家债务危机持续恶化和贸易摩擦加剧的情况下,今后5年外贸要达到年均20%的增速非常困难。 上述情况对高外贸依存度和货物贸易占主体的发展方式形成倒逼。宁波必须要抢抓国家实施扩内需战略的新机遇、国际市场新变化孕育的新机遇,从简单地卖低附加值的“仿制品”走向卖拥有专利、标准、品牌的高附加值“智造品”转变,从主要做“有形的货物贸易为主”向“有形的货物贸易与无形的服务贸易并重”转变,从主要面对国外生产向面向国内外两个市场生产转变。 (二)劳动力对象、利益等形成的成本倒逼和机遇 长期以来,宁波的比较优势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了低成本竞争型和低附加值型的产业体系。现在这种比较优势越来越成为劣势,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困境。一是土地资源难以支撑。二是人口承载力难以支撑。三是生产要素价格难以支

2019年宁波经济发展趋势报告7页word文档

2019年宁波消费特点报告 一、2019年宁波消费趋势的基本特点 2019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紧紧围绕“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战略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攻坚克难,负重作为,商贸流通业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态势。前三季度,我市累计实现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4.4亿元,同比增长9.6%,位居全省第七,比上半年前进一位;限额以上商品销售额6211.9亿元,同比增长7.5%,位居全省第六,比上半年前进一位。 一、消费品市场强势反弹。 今年前八个月,我市零售增长持续低迷,除4月份略有冲高外,其他月份的涨幅均低于去年同期,而刚刚过去的9月份却出现了强势反弹,限上社零比去年统一时期增长19.2%,高出去年同期13.2个百分点。从城乡看,9月份城镇实现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8亿元,比重达95.8%,同比增长20.2%,乡村实现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亿元,同比下降0.8%。分行业看,9月份批发业零售额同比增长79%,比去年同期提高45.8个百分点,零售业零售额同比增长15.2%,比去年同期提高11.9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依然未能“脱贫”,零售额分别下降13.5%和增长1.7%。 图1:2019-2019年限上社零情况(亿元) 二、主要商品增长提速 9月份,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的强势增长成为亮点,支撑消费市场回暖。去年同期由于钓鱼岛事件使得日系汽车销售直线下降,从而导致我市限上汽车类零售同比下降8.9%,在季节性因素和去年同期基数偏低等多重因素作用下,9 月份限上汽车类同比增长25.8%,拉动限上社零增长9.5个百分点,贡献率达到49.7%。石油及制品类也成为本月热点,同比增长36.8%,拉动限上社零增长4.5个百分点,贡献率达23.5%。生活必须品类已回到平稳增长的通道,同比增长10.9%。 表1:限上主要类值零售增长对比情况(%) 三、连锁超市难脱困境

浙江省宁波市市区国民经济重要指标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浙江省宁波市市区国民经济重要指标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序言 宁波市市区国民经济重要指标数据专题报告从土地面积,年末常住人口,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宁波市市区国民经济重要指标现状、趋势变化。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宁波市市区国民经济重要指标现状及发展趋势。宁波市市区国民经济重要指标专题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而得。 宁波市市区国民经济重要指标数据专题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宁波市市区国民经济重要指标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 第一节宁波市市区国民经济重要指标现状 (1) 第二节宁波市市区土地面积指标分析 (3) 一、宁波市市区土地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土地面积现状统计 (3) 三、宁波市市区土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比重统计 (3) 四、宁波市市区土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宁波市市区土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土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土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宁波市市区土地面积同全省土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宁波市市区年末常住人口指标分析 (7) 一、宁波市市区年末常住人口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年末常住人口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宁波市市区年末常住人口占全省年末常住人口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宁波市市区年末常住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宁波市市区年末常住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年末常住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9)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试行)的通知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 (试行)的通知 【法规类别】计划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甬政发[2012]76号 【发布部门】宁波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2.07.30 【实施日期】2012.09.0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试行)的通知 (甬政发〔2012〕7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宁波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试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宁波市人民政府 2012年7月30日 宁波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规范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有效实施社会救助和住房保障等制度,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申请或复查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保障以及其他社会救助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坚持客观、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保护核对对象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机构的能力建设,落实必要的工作人员和经费。 第五条市、县(市)区民政部门是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管理工作。 第六条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具体工作。 第七条居(村)民委员会根据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的委托,承担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日常服务工作。

第八条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做好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有关工作,并落实专人负责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有关信息的核查工作。 民政部门负责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共享平台,并提供婚姻登记和死亡人员信息。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做好各级政府部门相关信息共享的统筹,指导、协调各职能部门做好相关信息交换和实时更新工作,保障信息核查系统的有效运行。 监察部门负责对各部门落实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情况进行督查。 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开展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资金保障。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提供家庭成员的社会保险参保、缴费和享受待遇信息,家庭成员的就业或失业登记情况,家庭成员签订《享受灵活就业补助和社会保险费补贴协议》及享受灵活就业补助和社会保险费补贴情况等信息,并做好有关信息的协查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负责提供家庭住房状况、家庭成员缴纳和使用住房公积金情况的信息,并做好有关信息的协查工作。 公安部门负责提供家庭成员和拥有机动车辆信息,并做好有关信息的协查工作。 工商部门负责提供家庭成员的工商营业证照登记情况等信息,并做好有关信息的协查工作。 税务部门(地税、国税)负责提供家庭成员涉税信息,并做好有关信息的协查工作。 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提供家庭成员相关土地使用信息,并做好有关信息的协查工作。 交通运输部门负责提供家庭成员申请办理车辆营运手续及从业情况等信息,并做好有关信息的协查工作。 中国人民银行宁波中心支行、宁波证监局、宁波保监局等单位根据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对象的书面授权,配合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做好核对对象的银行存款、有价

行政区划调整对宁波经济发展的促进

行政区划调整对宁波经济发展的促进 孔航挺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 摘要: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内在的联系,行政区划的变动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宁波发展的历史中,已经进行了几次行政区划的调整,例如鄞县撤销设立鄞州区等。在发展至今,“老三区”的位置狭隘,制约了宁波中心城区的发展。近来,又有各方面消息传出宁波市区各区之间的区划将进行调整,包括了鄞州区,江东区,江北区,北仑区和海曙区之间的辖区的互相调整。本文试从区域经济的角度探究区划调整中所需要注意的重点和所需遵循的原则,能够从原理上对此次的区划调整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宁波行政区划区域经济 一、引言 1.1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划的概念 经济区域是一个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在生产流通等方面存在分工和协作,各类经济资源具有较强聚集性和辐射性的经济区域综合体。经济区的主要特征是“中心一外围”市场结构和市场自发配置资源的高效性(集聚经济),所以经济区在空间上必然是非均衡分布的。(刘君德,1996 )。[1] 而所谓行政区划,作为一种有意识的国家行为,则是国家根据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行政管理的需要,遵循有关的法律规定,充分考虑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人口、民族、文化、风俗等因素,按照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层次、大小不同的行政区域,并在各级行政区域设置相关的地方国家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刘君德,1996 )。[1] 1.2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划的内在联系 行政区和经济区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行政区是内向的、封闭的,而经济区是外向的、开放的。行政权力只能在一定的边界范围内起作用,经济活动却不直受到任何边界的限制(周振鹤,1990 )。一般来说,行政区划应该保持相对稳定,而经济区则会不断发生变化。行政区划跟经济区往往存在一些矛盾,随着经济区的不断演化和发展,对行政区划进行适当调整是必要的,但是,不可能依靠行政区划调整从根本上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 一般来说行政区划的作用主要有三个:巩固基层政权、促进经济发展和促进民族团结。行政区划的最初起因主要是国家统治的需要,是从政治方面考虑的,经济的因素只占极少的分量。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行政区划的划分越来越多地考虑经济发展的要求(张德江,1991 )。而我国作为单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行政区划的经济功能更加突出。行政建制的撤设、行政区的规模等级、行政区范围的合理性及行政中心的设置等,影响着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生产要素的空间流动与配置、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从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多方面的影响。[2] 因而,行政区划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行政区划的调整不仅涉及地方市场范围的调整,也影响着地方政府行政和财政管理。近年来,地级市的行政区划的调整频繁的进行,例如厦门调整市内行政区划调整,天津市调整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划,这些调整也都是出于经济发展上的需求。[2] 二、宁波发展历史与前瞻 赵艳莉等研究者从世界城市的发展趋势来看,城市功能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的趋势,他们认为宁波未来的城市功能应趋向“服务型城市”、“宜居型城市”和“生态人文型城市”。宁波作为一个滨海的港口城市,以国际性港口城市转型案例来看,国际先进港口城市在经历港口大工业的发展阶段后,大多都将重心转移到了城市功能的综合发展,注重港口与城市发展的有机结合。其

宁波发展模式研究

宁波发展模式研究 宁波发展模式研究2007-02-10 16:46:23 一、宁波模式的内涵 与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同,宁波模式是一种复合型的模式,它将经济子系统与文化子系统有机地整合为一个经济文化大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宁波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模式是指遵循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思路,以经济文化活动为载体,以一系列经济文化特色工程为主要内容,以形成先进生产力的时代形态——经济文化力为目的,实现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经济优势与文化优势、经济力与文化力紧密结合、整合同构的一种区域发展模式。 (一)主导思想 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与“科

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经济科技一体化”主张,构成了宁波模式的主导思想。 (二)基本思想 一种发展模式的形成离不开长期以来形成的基本发展思路、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人本新发展观和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观构成了宁波模式的基本思路。可持续发展观是国际社会提出的、邓小平大力倡导的一种发展观。按照联合国的解释,它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主要内容是:坚持以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为前提;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为出发点;以发展的可持续为重点,以公正、公平地处理代际、区际、人际关系为保障;追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与和谐发展。可见,可持续发展观重在社会诸要素包括经济与文化两大要素的兼容互补、良性循环和全面发展,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

紧密结合。宁波模式正是上述思路影响之下形成的。而与可持续发展观有密切联系的以人为中心(人本)的新发展观,强调以人的素质提高与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尽力提高人的创造能力,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最终实现人力资本增值,通过人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而在人的发展中,科技素质与人文(文化)素质占据重要地位,要我们在抓经济发展的同时不能忘记文化的发展。这是一种致力于提高发展中的文化含量、借助于文化力的内源式发展。这种思路同样对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模式的形成有重大影响。可以说,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模式是遵循并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观与人本新发展观的区域发展模式。至于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观,是在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潮流中形成的,主张经济与文化、经济资源与文化资源相互作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一种发展观。它反对经济与文化“两分”、隔离,主张二者的联合、一体,主张经济文化系统整体观,从而

宁波概况以及商业发展现状

一、宁波概况以及商业发展现状 宁波简称“甬”,位于东海之滨,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毗邻上海、杭州,是中国对外开放城市、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的计划单列城市、具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力的“全国较大的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全市辖象山、宁海两个县,余姚、慈溪、奉化三个县级市,市区设海曙、江东、江北、鄞州、镇海、北仑六个区,全市总面积9363平方公里,总人口543万。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564.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6568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2.5亿元;调整出口退税因素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561.2亿元。2006年宁波综合实力在全国219个地级以上城市中名列第8位,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宁波综合竞争力在2004、2005和2006年连续三年名列内地城市第6名,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大陆最佳商业城市》,宁波连续两次名列前十强。中国社科院2005年公布《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宁波仅次于上海,名列第二,被评为城市金融生态一级城市。 港口作为宁波发展最大的资源优势,2006年完成货物吞吐量3.1亿吨,位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二位,世界港口第四位,集装箱吞吐量706.8万标箱,继续保持全国第四位,世界集装箱港口前二十强。 宁波是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工业城市,也是浙江省经济中心。宁波工业基础扎实,产业配套完善,优势产业包括纺织服装(服装、家纺、装饰用与工业用纺织业)、汽车配套产业(汽车关键零部件)、日用家电业(吸油烟机、空调器、洗衣机和热水器)、输变电设备制造业(高压输变电设备和智能化开关设备)和机械工业(模具业和塑料机械业)。 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宁波商业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宁波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商贸城市,自秦朝开始,商贸往来已见端倪,至唐朝渐成规模,与扬州、广州并称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宋时又与广州、泉州同列为对外贸易的三大港口重镇,明末清初,则成“百货咸备、商号林立”的繁荣景象。商业在宁波经济的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

宁波市经济数据

2010年,宁波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25.8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8.4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48.2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59.2亿元,增长11.6%。 2010年,宁波经济整体呈现高开、缓降、稳走、转型的基本态势,多项经济指标表现良好,运行实际好于年初预期。 2010年,全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3171.2亿元,同比增加32.5%。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全年累计实现总产值10867.5亿元,增长35.4%。 除了产值取得可喜成绩,宁波工业转型升级之路也在稳步推进。2010年,宁波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达到1863.2亿元,同比增长48.1%,增速高于工业总产值12.7个百分点;作为制造业核心的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509.5亿元,增长39.2%,增速高于规上工业产值3.8个百分点;重工业同比增长39.5%,高于轻工业增速12.4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增速差距较年差缩小22.8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48.8% 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的46.1% 据初步统计,2010年全市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06.5亿元,同比增长10.1%,增幅低于去年同期5.9个百分点。 从投资增速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较快,2010年全市完成投资557.3亿元,同比增长48.8%,增速同比提高27.1个百分点。 从投资主体看,民间投资意愿明显增强。2010年,宁波民间投资完成1016.1亿元,占全部投资的46.1%,同比增长29%,增速同

比提高9.6个百分点。从民间资本的投向看,第三产业占了57%,房地产投资更是占了大头。 政府花钱节能减排财政用于环境保护支出增长242.1% 2010年,全市实现一般预算收入1171.7亿元,同比增长21.3%;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00.7亿元,增长18.7%。 财政支出的钱主要花在哪呢?据统计,2010年财政用于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出都有所增长。由于宁波市节能减排任务比较重,去年,财政用于环境保护支出增长最大,达到242.1% 市民花钱有变化买食品多了买衣服少了 2010年,宁波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3.7%,仍在年初确定的调控目前之内。 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八大类价格指数呈现“五升一平两降”格局,其中,食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五大类价格指数上升,分别为107.9%、103.9%、100.9%、100.3%和107.3%;烟酒及用品价格指数持平;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两大类价格指数下降,分别为97.2%和99.6%

宁波经济转型之路

宁波经济转型之路 宁波,简称“甬”,是浙江省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和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利的较大的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批准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当今中国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宁波历来是一座商贸名城,在唐宋时已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商舶往来,物货丰衍”的对外三大通商口岸之一,至清初则形成“百货咸备,商号林立”的繁荣景象,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宁波的钱庄、南北货号、鱼行遍布于市,世人称“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而今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宁波这座历史悠久的商贸都会再一次迸发了活力,成为长三角南翼一颗闪亮的明珠。 民营经济高度发达是商城宁波的最大特色,宁波民营经济创造的GDP接近全市总量的80%,创造的利税约占全市的70%,创造的就业岗位接近全市的85%,其经济活力指数在全国位居前列。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宁波已经成为东部沿海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并在众多行业中创造了辉煌,成为中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经济发展历史 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公私合营”的完成,国有和集体企业成为计划经济的主体,民营经济在中国大地几乎绝迹。宁波也不例外,这段时期以国有大中型纺织企业和集体轻工业企业为主,经济总量小且分布零散。 在改革开放初期,宁波市民营经济呈现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发展,到1987年宁波的个体户已从1978年的187户发展到10.57万户,乡镇企业已从1978年的7712家上升到47527家,同时股份制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开始出现。宁波也逐步形成了以纺织服装行业为龙头、出口外贸为导向的经济体系,现在宁波的大型民营企业如雅戈尔集团、杉杉集团和金田铜业等企业大都创办于这一阶段。宁波的经济总量开始稳步增长,但还是存在规模小、底子薄等问题。 在1987年宁波跻身计划单列市,特别是1998年大规模的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开始后,宁波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大量由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形成的大型股份制企业纷纷形成,如由和丰纱厂改制成的维科集团、二轻局改制成的富邦集团等,民营经济整体数量不断增长。这一时期宁波建成了北仑深水港区,成功引进外商投资并接受国家直接投资,北仑保税区和镇海炼化片区相继建成,临港产业蓬勃发展,经济规模开始井喷式爆发,形成了电、汽、水生产和供应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六大支柱产业。 近期宁波进入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发展有三大重大动态; 1.宁波杭州湾新区,位于市域北部,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是一片因桥而谋、与桥同兴的发展大平台。2009年11月,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加快开发建设宁波杭州湾新区的决定》,在整合慈溪出口加工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基础上,设

宁波历史、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简介(新)

宁波历史、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简介宁波简称“甬”,地处中国大陆海岸线中段,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南翼。目前,宁波设海曙、江东、江北、镇海、北仑、鄞州六个区,下辖余姚、慈溪、奉化三个县级市和象山、宁海两个县。全市陆地总面积9817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71.02万。其中市区面积2462平方公里,市区人口221.83万。 宁波历史悠久,是具有7000多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 宁波这个优良港口,自古以来是一座人文荟萃、商机无限的商贸名城。唐代,宁波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扬州、广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宋时又与广州、泉州同时列为对外贸易三大港口重镇。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在繁荣的商事活动中,逐渐孕育发展并形成了举足轻重的“宁波帮”,比如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世界船王”包玉刚、董浩云,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王宽诚,“影视大王”邵逸夫,“棉纱大王”陈廷骅,“毛纺大王”曹光彪等等。近代中国工商业的风风雨雨,留下了“宁波帮”浓墨重彩的一笔。 宁波城市综合竞争力连续数年跻身全国十强,所辖县市悉数进入全国百强。2005年被授予首批“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2008年成功蝉联。2007年、2008年、2009年宁波连续三次入选“最具幸福感城市”,并获2009年度“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奖”。截止2010年宁波已经实现地区GDP生产总值5125.8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2059.2 亿元、2848.2亿元和2059.2亿元。如今的宁波是浙江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和14个中央计划单列市(副省级)之一,宁波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居全国副省级城市之首。 位于长江黄金水道貌岸然和黄金海岸线“T”型交汇点上的宁波港,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深水良港,可从事10万吨级以上矿石、原油、木材等大宗散货和国际集装箱远洋中转运输。2009年宁波港区货物吞吐量达到3.8亿吨,集

2015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5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宁波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 2016年2月1日

2015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扎实推进“双驱动四治理”决策部署,深入实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平稳态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质量效益逐步提升,社会民生继续改善,为“十二五”发展划上圆满句号。 一、综合 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011.5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5.2亿元,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3924.5亿元,增长4.8%;第三产业增加值3801.8亿元,增长12.5%。三次产业之比为3.6︰49.0︰47.4。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247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6453美元)。 2010-2015年宁波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2010-2015年宁波人均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

财政收支。2015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07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6.4亿元,增长8.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52.6亿元,增长17.3%。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交通运输、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等支出分别增长56.6%、38.4%、24.2%、23.5%和13.0%。 就业和再就业。2015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7.8万,7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困难人员1.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1%。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全年完成技能人才培训22.4万人;各级投入农民培训资金共3943.1万元,完成各类农民培训11.1万人次。 市场价格。2015年宁波市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涨幅比全国、全省城市平均水平分别高0.3和0.4个百分点。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列第10位。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同比涨跌呈“七升一降”格局:食品类上涨4.5%,烟酒类上涨3.1%,衣着类上涨0.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9%,居住类上涨1.0%;交通和通信类下降4.8%。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6.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7.6%。12月宁波新建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3%,同比上涨3.4%,同比涨幅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排第9位。 2015年宁波居民消费价格分月变化情况 2015年宁波新建住宅价格分月变化情况

浅论宁波发展模式的崛起与创新(一)

浅论宁波发展模式的崛起与创新(一) 作者:王志新王菲陈洪波周琳琅 论文关键词: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创新 论文摘要:研究宁波发展模式的含义和特征,总结提升了宁波发展模式的经验特色。今天,宁波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要实现宁波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率,实现宁波发展模式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及发展重点的创新。 宁波人多地少,资源缺乏,基础薄弱,国家投资很少,直至改革开放初期,宁波基本上还是东南沿海一个不怎么起眼的商埠小城。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社会经济发展抓住深水大港的优势,争取国家区域发展倾斜政策的政策支持,在宁波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理性行为的作用下,释放出宁波民众艰苦创业的伟大力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实现了宁波经济社会的高速度、高效益和可持续发展。200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2446.4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8733元人民币(人均GDP超过4700美元),财政收入455.5亿人民币。2005年中国社科院等单位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宁波在全国200个主要城市中,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6位。宁波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引起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被称为“宁波模式”、“宁波现象”和“宁波活力”等。 一、宁波发展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模式”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范畴,一般认为是指一个“模型”或“格式”,是某种相对来说已经定型的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们可以照搬照套的标准式样。宁波发展模式是指充分利用宁波特有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凭借宁波人民开放、开拓、开明的精神品格,紧紧抓住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机遇,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建立起来的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反映宁波特色的一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宁波发展模式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是: (一)以民为本,藏富于民是宁波发展模式的根本特点 富民优先,是一种以民为本的发展观。留利于民、藏富于民、放水养鱼,使宁波人民无阻碍地实现自主创业,使宁波企业无障碍地实现自主发展,一直是宁波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改革开放实际工作中贯彻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放水养鱼、藏富于民”的扶持政策,全市经济和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2005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10元,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城乡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强,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 (二)城乡互动、协调发展是宁波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 宁波城乡互动有三个特点:一是宁波的中心城市与卫星县市互动发展。一般而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流形式是单极中心城市不对称的发展模式,区域的中心城市的经济总量代表了区域经济总量的主要部分。而宁波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并不突出,卫星县市惊人强大,余姚、慈溪、奉化、宁海、象山都是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二是宁波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宁波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宁波的城市化快速发展,2001年在全国率先实行了户籍制度改革,通过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和撤县建区、撤镇建街、撤村建居,2004年城市化率达到55%。三是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农村劳动力及被征地人员的就业技能培训全面推开;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基本覆盖到城镇各类企业和职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有36.5万人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341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宁波20多年的实践表明,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把经济实力“排位”的提高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而是要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工业与农业、服务业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近年来,宁波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二、三、一”产业格局稳固。2005年,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5.3:55.3:39.4,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制造业比较优势突出。宁波市委、市政府也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出了一系列旨

宁波的区位因素

区位条件在宁波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宁波,作为一个港口城市,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结合其自身的发展历程来看,宁波的演变与发展与它的区位条件分不开。笔者试着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探讨宁波的区位条件在城市演化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区位条件港口杭州湾跨海大桥外贸 宁波的发展离不开三个独特的区位条件:一是港口的开发促进外贸和交流,二是长三角都市圈的资源利用,三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车加强了宁波与上海的联系 一、港口在宁波发展史中的作用 杨吾扬先生曾指出,港口是港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对后者的物质外貌和经济职能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故有些场合下,港口是港市的同义语[1]。可见港口对于港口城市的发展与形成的重要性。 (一)古代和近代的宁波港 港口是宁波的优势所在,也是宁波发展的潜力所在。但宁波港口的发展之路却几经波折。据史料记载,宁波,唐代曾与扬州、广州并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宋时又与广州、泉州同时列为对外贸易三大港口重镇,期间与日本、新罗及东南亚、欧洲一些国家进行商务往来;明朝时期,作为战略支点进行产品交换、中转码头、集散中心,后被捣毁;清康熙二十四年,成为中国最早设立的四大海关之一,但此后,由于清政府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宁波作为港口城市的作用无法发挥。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宁波及广州、厦门、福州等五个口岸作为中国首批通商口岸,正式对外开埠。然而开埠后的宁波港,却并未如外商所热切期待的成为一个良好的市场入口,很快外商就发现宁波的对外贸易完全依存于上海,甚至有人建议用宁波港去换其他港口。宁波最终得以被保留,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它可以作一个所有贸易都操在中国人手里的“外港”的典型例子,对主要市场——上海,起辅助的作用[2]。 1895年前,宁波港对上海港进口转运依赖严重,上海港成为宁波港对外贸易的中转点。宁波港经上海转运的都是大宗重要洋货,而运来宁波的洋货都有“免重征执照”,这样重要的货物不能收取进口税,造成了宁波港的很大损失。1895年后,宁波港开始从香港、台湾、菲律宾、日本等较近的沿海城市进口糖,之后还直接进口煤、颜料、直研等货物,港口的功能逐渐展现,货物的直接进口量有增无减,进口商品结构的改变及自身区位优势的利用,使宁波港独立进口能力显著增强。随着浙江人口的增加,对于糖和米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这些产品直接进口,使宁波港在1895年后直接进口比重出现了增长,宁波的经济开始迅速发展,上海港进口转运对宁波港的影响已大大降低。 (二)现代的宁波港 从地理位置上看,宁波港位于上海港外贸转运辐射最强的长江三角洲,但同时宁波港在南方沿海的位置也使之方便直接对香港和南洋开展贸易。宁波虽有港口优势,近代宁波港几乎没有发展远洋航线,对欧美的远洋航线一贯不发达。直到1921 年,除少数英美商轮从他口而来外,表内所列之吨位,几乎全为往来沪甬船只所占[3]。20世纪20年代后期,由香港和南洋的直接进口已成为宁波港进口贸易的主导,上海港的洋货转运影响则退居次要,宁波港逐渐获取了进口的独立性。 宁波作为港口城市真正的发展得益于集装箱贸易的迅速发展,最近数十年,随着集装箱贸易的迅速发展,船舶大型化的趋势日益加快,对港口及其水深条件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宁波一年四季不淤不冻,港口泊位水深从-4 米到-33 米不等,自然水深完全符合大型集装箱船舶的靠泊要求。与舟山港的整合发展,又为宁波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契机,拥有深水航道的宁波-舟山港能接纳第六代以上集装箱和30 万吨级散货船舶的靠泊和接卸,与只

宁波经济与外贸

经济状况 宁波是长江三角洲南翼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重化工业基地,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工业城市,也是浙江省经济中心。自从宁波开埠以来,工商业一直是宁波的一大名片。作为全国四大商帮之一的宁波帮享誉全球,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经提出“要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口号。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显示出巨大的活力和潜力,成为国内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经济数据 据宁波市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经初步核算,2010年宁波市实现GDP512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4%。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18.4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48.2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059.2亿元。 2010年全市实现一般预算收入1171.7亿元,同比增长2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30.9亿元,增长22.7%。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54.0亿元,增长18.7%;增值税91.3亿元,增长16.4%;企业所得税80.6亿元,增长35.9%;个人所得税34.4亿元,增长28.8%。 2010年,宁波全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3171.2亿元,同比增长32.5%,增速同比提高34.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全年累计实现总产值10867.5亿元,增长35.4%;完成工业销售产值10565.4亿元,增长34.7%,产销率97.2%,工业生产与市场实现了较好的衔接。 据宁波市统计局总统计师汤柏生介绍,经初步统计,2010年全市商品销售总额达7506.6亿元,同比增长32.2%。其中,汽车消费成为支撑全市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2010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中汽车类商品零售额达369.7亿元,同比增长42.3%,对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9%,拉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增长7.7个百分点。 据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对市区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宁波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6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2%,扣除同期价格指数实际增长6.3%。其中市区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1768元,同比增长11.0%,影响可支配收入增长7.0个百分点,占家庭总收入的63.4%。据对全市1000户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资料推算,201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261元,比上年增1620元,增长12.8%。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165:1缩小为2.115:1。 重点发展领域

2016年宁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综合-宁波统计局

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决策,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强化精准服务和精准决策,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做好补短板各项工作,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效益效率稳步提升,新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地区生产总值。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41.1亿元,比上年增长7.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4.6亿元,增长 2.1%;第二产业增加值4239.6亿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3996.9亿元,增长8.1%。三次产业之比为 3.6︰49.6︰46.8。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880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6380美元)。 2016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宁波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 2017年2月21日 一、综 合

财政收支。2016年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2145.8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14.5亿元,增长10.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89.3亿元,增长2.8%。城乡社区、文化体育与传媒、科学技术、公共安全、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分别增长46.2%、20.2%、19.7%、11.0%和9.8%。 就业和再就业。2016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9.0万,7.1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困难人员1.9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01%。全年完成技能人才培训25.8万人;完成各类农民培训8.0万人次,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1.9万人次,实际新增农村实用人才9078人。 市场价格。2016年宁波市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涨幅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持平、高于全省城市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列第15位。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同比涨跌呈“七升一降”格局:食品烟酒类上涨4.4%,衣着类上涨2.0%,居住类上涨1.3%,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7%,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5%,医疗保健类上涨3.0%,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2.8%;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7%。2016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0%。12月宁波新建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降0.1%,同比上涨12.0%,同比涨幅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排第21位。

浙江省宁波市市区国民经济具体情况数据研究报告2019版

浙江省宁波市市区国民经济具体情况数据研究报告2019版

前言 宁波市市区国民经济具体情况数据研究报告围绕核心要素土地面积,年末常住人口,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等展开深入分析,深度剖析了宁波市市区国民经济具体情况的现状及发展脉络。 宁波市市区国民经济具体情况研究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协会、相关科研机构等权威部门,通过整理和清洗等方法分析得出,具备权威性、严谨性、科学性。 本报告从多维角度借助数据全面解读宁波市市区国民经济具体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客观反映当前宁波市市区国民经济具体情况真实状况,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宁波市市区国民经济具体情况数据研究报告必能为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指引及参考,提供更快速的效能转化。

目录 第一节宁波市市区国民经济具体情况现状 (1) 第二节宁波市市区土地面积指标分析 (3) 一、宁波市市区土地面积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土地面积现状统计 (3) 三、宁波市市区土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比重统计 (3) 四、宁波市市区土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宁波市市区土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土地面积(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土地面积(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宁波市市区土地面积同全省土地面积(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宁波市市区年末常住人口指标分析 (7) 一、宁波市市区年末常住人口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年末常住人口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宁波市市区年末常住人口占全省年末常住人口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宁波市市区年末常住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宁波市市区年末常住人口(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年末常住人口(2016-2018)统计分析 (9)

宁波市域经济的重点区域开发与发展对策

宁波市域经济的重点区域开发与发展对策 宁波市域经济各个重点区域已经日益显示出强劲的潜在组合发展优势,然而由于各个区域之间仍未真正达成共识,联动发展的制度建设踯躅不前,各个区域的产业布局与分工、城市功能定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自为政”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存在着巨大的共同利益的分歧。由于重点区域已经成为且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继续成为市域经济开发的重要区域,因此,从以下把各方面入手,消除分歧并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发挥本地优势,促进区域产业合作和发展方面就大有所为。 1、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打破部门、地域界限,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联合起来,推动各个重点区域之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交通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通过整合区域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产业优势的形成。 2、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政府的区域经济政策必须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保持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来制定发展政策,最终达到驾驭区域经济发展、控制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科学管理区域经济的目的。 3、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整合。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必须重视培育与市域经济重点区域开发战略相适应的人力资源,注意按照统一的战略部署来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按照市域经济发展各个不同阶段的需求来形成各种人力资源发展措施。 4、加强市域经济“增长极”的作用。确立市域经济重点区域城市化发展战略是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在发挥中心城市经济功能的基础上,首先运用现代区域城市群经济理论,积极发挥城市群经济“增长极”作用,使城市经济的地域生产力构成更趋向合理化和可应用性;其次要积极、有效、合理地发挥工业开发区的“增长点”功能,划分几个重点区域来重点开发,调动重点区域的积极性、适应不同要求。但实际中要克服不正常的“重点区域热”,要周密规划并逐步推进,不能一哄而上,今后各个重点区域的开发与建设必须注意到合理分工,加强合作,保证重点。 5、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当前,应着重制定并实施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并将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纳入市域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以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主要是因为制度和政策的缺陷。目前宁波市还没有专门的职能部门系统考虑制定和实施区域规划与政策,没有健全的执行区域政策与区域规划的有效工具。因此,建立规范区域政策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6、加强区域规划导向。 ①、利用土地规划,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协调。②、建议遵循“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以提高实效为目标,打破地区封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地区间优势互补和合作交流,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的思路,以重点区域开发为主体框架,逐步构建新的经济区划体系及其规划体系,以指导各地区开展健康、规范、有序、高效的竞争与合作。③、构建区域大交通体系和完善信息服务网络,形成功能互补、共同享用的公共设施体系。加快建设覆盖整个区域、联接国际国内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体系。④、实施城市化战略,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区域经济协调。积极实施城市化战略,加快经济整合,培育区域经济核心增长点,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有效聚集和发展。 7、协调短缺资源的空间配置。随着宁波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快速推进,一些诸如淡水、电力、耕地等自然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同时,由于各重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