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良知的特点及涵义

教育良知的特点及涵义

教育良知的特点及涵义
教育良知的特点及涵义

教育良知的特点及涵义

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心”的本质,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包括在“良知”之中。王阳明的教育作用论,要求人们向内心去寻找先天存在的道德。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教师,都有这种先天的道德,但是后天的物欲尘俗,容易蒙蔽我们的良知。而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责任,既要帮助学生“知良知”,也要能够自己“知良知”。

所谓“教育良知”,主要是指教师个体或集体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自觉意识,对履行教育职责的道德责任感的价值认同和情感体认,以及对自我行为进行道德判断,道德调控和道德评价的能力。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高层次自觉表现,其核心是教师对学生、教师集体和社会自觉履行教育职责的道德责任感,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根本,对规范教师职业行为起着指导、控制和监督及评价的作用。这种职业的良知,是教师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和教育活动中的道德关系的自觉认识,是教师接受一定的社会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结果,也是教师自觉进行道德上的自我体验、自我教育的产物。教育良知既能对教师的道德行为起着确定人生善恶与价值判断的方向性作用,又能增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还可以促进教师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

教育良知是现代教师师德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在教师道德中有着特殊意义,它是教师人格的守护神。教师的教育行为需要教育良知来指导,教师人格需要教育良知来守护。教育良知可以表现在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其主要内涵,我认为有三个方面:恪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

第一,“恪尽职守”实际上就是一种工作责任的要求,如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等,以期不能误人子弟。要尽全力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否则,就会受到职业良知的谴责。

第二,“自觉工作”的要求是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的。一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个体和自由的特性,“慎独”的美德十分重要,因为教师的工作多数情况下都是无人监督的。二是教师的工作在一定意义上是没有边界和限度的,这就需要教师用道德来进行自律。

第三,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这种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讲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而且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教师良知有这样两个主要的特点:

1、层次性高。所谓层次性高,是指由于教师劳动的崇高性质,以及教师本人往往对这一崇高的职业及其要求有较高的自觉,所以教师良心在境界上高于一般的职业良心。教师只有合乎职业道德的要求,才能心安理得。虽然教师也是普通人,但职业良心却时时提醒教师为人师表所必须注意的较高修养要求。这是教师良心的重要特质。

2、教育性强。所谓教育性强,是指教师良心的榜样作用和判断教育良心的最终标准是看良心是否真正符合教育事业的要求。良心往往处于直觉状态,即使是理智状态下,良心也仍然具有较多的情感抉择的特性。同时,良心本身仅仅是作为主体对道德义务的一种自觉而存在的,落实良心的要求的行为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良心本身及其落实的方式都需要在良心之外寻找最终的检验标准。检验教师良心的最终标准当然只能是看良心所做的判断是否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

终身教育理念最早提出与自主学习

终身教育理念最早提出与自主学习保罗.郎格朗(Paul·Lengrand,1910— ),终身教育的理论家、实践家.1910年12月生于法国加来的康普兰.巴黎大学毕业,后来在大学任教授的同时活跃在法国成人教育领域,尤其协助创立了法国民众教育运动的团体“民众与文化”,并任会长.1948年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秘书处任职,并和德利翁(A·Deleon)一道从事于终身教育的组织工作.1965年发表个人研究成果,把终身教育上升到新的教育原理高度.其后,担任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计划科科长.1965年12月,在教科文组织“第三次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以终身教育为题作了学术报告,这是在国际会议上讨论终身教育的开端.朗格让是最早提出终身教育概念的代表人物,长期以来通过个人的研究阐明了终身教育思想,并积极从事这一教育思想的宣传工作.由于教科文组织的积极倡导,终身教育理论,很快引起各国的重视,不久成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 为什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学习是一个人从小到老的重要过程,没有学习何为的发展?从一个人自身来说:学习可以使一个人进步,陶冶情操,提升个人分内在休养,可以提高人的自身的素质;从一个国家来说: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懂得如何的学习以及借鉴,那么带给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只有灾难.就像以前的中国,闭关锁国,不去学习西方,然而在唐朝我们是世界的领先者而后变成了落后者,四大发明产生于我国,但是西方人学习我们的理论基础上去超越与创新,因此,在当代学习是很重要的,学习没有年龄,只在于自己肯不肯学.只要一天不学习,就会一天赶不上时代的进程. 自主学习概念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的体育教学强调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现在我们提倡自主学习,是否就是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一概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只是要改变过去的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而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但要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 编辑本段目标 自主学习对施教者提出的基本任务在现代学习社会,施教者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在校学习的学生来说,学校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和主渠道,教师和校长是最主要的施教者。自主学习要求施教者应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同时辅之以必要而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使儿童和青少年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

学前教育原则举例

学前教育原则 一、独立自主性原则 案例:1、幼儿园有一个小朋友,叫优优,由爷爷奶奶带大,上幼儿园之前都是爷爷奶奶为他把一切的事情都打点好,到了幼儿园他不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经常请求教师帮忙,天气热了,他要把大衣脱掉,就会站在教师的面前,告诉教师“我热了”,想喝水的时候,也会跑到教师的面前说“我渴了”,不知道自己脱掉衣服和喝水,当教师发现他这种独立自主性比较差的时候,就会有意识的去培养他的独立自主性,当他到幼儿园时,需要把大衣脱掉,老师会鼓励让他自己脱衣服,自己拿小杯子喝水,自己把东西放好,最开始的时候,他很不乐意,经常的哭闹,后来老师和家长取得了联系,爷爷奶奶也有意识的培养他的独立自主性,在家也让他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很快他就适应了幼儿园,能够和其他的小朋友一样,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自己会很顺利的完成。 2、幼儿园的一次手工课中,教师教幼儿折了一个小衣服,教师做好了示范也请能力强的小朋友折了几个小衣服,小朋友折的很好看,可是在小组活动中有个别幼儿还是不会折,这个时候老师并没有过去给幼儿折小衣服,而是鼓励幼儿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折出来的,如果折不出来可以看看其他的小朋友,或者想想其他的办法,也可以请会折的小朋友帮忙的,老师给不会折的幼儿一些启示后,就观察这几位小朋友,发现这几位小朋友有的找会折的小朋友帮忙折,有的小朋友跟着会折幼儿学着折,教师看到他们把小衣服折出来后,及时的鼓励他们,告诉他们是最棒的,遇到了不会的事情,自己的可是想办法解决的。 二、发展适宜性原则 案例:1、幼儿教师在选择小班的教学活动的内容和中班的活动内容就会不一样,例如,同样是以“水果”为主题,小班会选择常见的水果:苹果、香蕉、桔子、西瓜等,让幼儿熟悉这些水果的颜色和尝一尝这些水果的味道。而中班会熟悉水果的营养价值和水果与蔬菜有哪些不同,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特点来选择适合他们的活动内容。 2、小班和大班教师给幼儿讲同样的故事,方法也不一样的,在小班教师会把故事讲完,然后问小朋友在故事中听到了什么,想想故

(完整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做新时代终身学习型教师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做新时代终身学习型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教师仅有一桶水就够了吗?在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学生的认知水平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具有了更高的起点. 教师仅有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而现在老师要有源源不断的自来水。这些自来水从哪里来呢?简而言之,这就要求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也就是所谓的终身学习。 清晨,我与另外两位同事正在值班室闲聊,只见一位身穿灰色衣服、头戴草帽的老人停放好自行车后,步履蹒跚地走了进来,我一边招呼老人坐下,一边想:“老人家来做什么?找领导解决困难?”待老人坐稳后,才从老人的口中得知其来意:想借阅一下近期的报纸,写份材料。从老人走路的姿势、脸上遍布的老年斑以及说话时大拇指不停地抖动来看,老人岁数一定很大,老人是做什么的?写什么材料?为谁而写?一连串的问号在心头涌起。我忍不住问老人:“大爷,你要写份什么材料?”老人一字一顿的说:“市里组织老年干部运动会,我替咱们镇上写份材料。”说完这几句话,感觉老人已经有些气喘吁吁了,我想许是刚才骑车累的。小坐一会儿,老人起身要走,我随口问道:“大爷,您多大了?”“八十一了。”“啊!您这么大岁数,还写材料?”“不管是身体还是大脑,都需要多运动,这样对自己有好处。今年春天我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专门学习国画,在老年大学里属我的年龄最大呢!”老人自豪地告诉我们。我不禁对眼前的这位老人肃然起敬,八十一高龄还这样好学,实在难得,老人的这种行为不正是我们现在倡导的“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吗? 是的,只有经历饥饿才能体会温饱是幸福,只有经历分离才能体会团聚是幸福,只有经历物质匮乏的年代才能体会生活富裕的幸福,可现在的我们感到幸福了吗? 看着老人渐渐远去的背影,我在原地伫立了很久。一位八十一高龄的老人在这炎炎夏日,骑着自行车,从几里开外的村里而来,只为写一份材料,这种不辞辛苦的精神、执着的态度几人能及?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尚且知道活到老学到老,作为教师的我更应该懂得“教到老,活到老”的意义所在。

学前教育评价的概念

1.评价(教育评价学前教育评价) 《辞海》中是这样解释评价的:评价是“泛指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价值。”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与其交往过程中会接收到大量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加工整理、分析后,就会形成一些认识,从而对其作出“是好是坏”的判断,这往往就被称作评价。所以,评,判断;价,即价值。评价就是价值判断。(本质) 在英语中,评价是evaluate,它由词头“e-”、词干“value”和动词词缀“-ate”组成。词头有“out”的含义,表示引出;词干是“价值”。可见,评价就是引出和阐发价值或进行价值判断。 既然“评价”的本质是用“价值”来解释的,那么什么是“价值”。我认为通俗点来讲,“价值”就是“有用没用”,这其中包含两个含义。首先,“有用没用”说明它是一种与客观事实有差别的概念,它有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的特点;其次,“有用没用”说明它必须依赖主客体存在。这两点可以看做是价值的特点。 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了价值,但是他所创造的价值状况如何,这要靠人们去判断,也就是评价。而且创造价值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那么创造的价值到底能不能满足人的需要,这也需要我们进行评价。 所以,所谓评价,就是主体对客体对于人的意义的一种观念性的把握,是主体对于客体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判断。而又什么样的价值现象,就有什么样的评价方式。 我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是以成绩测验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被世界公认的最早的比较系统的评价活动。 教育评价是1929年由美国教育家泰勒首次提出的概念,它的理论和基本思想就是注意教育效果的价值判断,强调必须分析教育应达到的目标,并根据这个教育目标来评价教育效果。但由于人们看问题的角度、方法都不同,对教育评价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确切的、严谨的、被一致接受的科学定义。 通过对几种有代表性的教育评价概念提法的研究可以看出,人们对教育评价的特点还是有着一致的认识: (1)教育评价是一个活动的过程。 (2)教育评价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过程。 (3)教育评价活动中的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是同意的。 我们可以认为,教育评价就是对教育的社会价值(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作出判断,并以此促进教育的发展。 我们常常会把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教育评定、教育评估的意义混淆,借此对这几个概念进行区分。教育测量就是给那些教育所关注的某些属性如智力水平等分配数值的过程。它是查明事实的真相,而评价是对事实进行价值判断。教育评定的目的也在于说明真相,不同的是它的对象更多的是人或人群较为系统全面的情况。教育评估和教育评价从根本上讲是共同的,只不过教育评估更多地注意了判断对象的复杂性,带有“估计”和“推测”的性质。 明确了教育评价的实质,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学前教育评价就是对学前教育的社会性质作出判断的过程。它的特点主要有: (1)学前教育评价是一个变化着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充实、完善和丰富着的概念。 (2)学前教育评价是一个系统地搜集资料的过程。

终身教育(理论基础)

2.1终身教育提出背景 关于终身教育的思想,古今中外曾有不少思想家对此有过论述"如古希腊大家柏拉图认为,那些极有天赋的人,应受教育到35岁,然后再进行巧年的锻炼,才能成为最好的人才一-哲学王0"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指出,/人非生而知之0,而在于终身努力学习"他至晚年仍然勤奋学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5易6,可以无大过焉0"/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者将至".,l62但是,终身教育被正式提出并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则是发生在上世纪的60!70年代"应该说,它的提出和发展有着深刻和复杂的历史时代背景"1.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开始出现了新技术革命"80年代的电子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物工程!海洋工程!以及光纤通讯技术!激光技术!宇航空间技术等重大技术突破,标志着技术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5学会生存6一书指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技术革命所产生的后果相比拟"0首先是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每年全世界发表的科学论文约500万篇,平均每天发表包含新知识的论文达1.3万篇"登记的发明创造专利每年超过30万件,平均每天有800一900件的专利问世"/人类近30年来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占有史以来积累的科学知识总量的90%,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只占10%"01刀美国有关部门统计,一个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至少可用30碎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只能使用15~20年;到60年代中期,只能使用8一10年,个别领域则缩短到5年左右,而其它知识都老化!陈旧或无用了"[8]其次,科技革命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学科相互渗透性的特征"以前的技术革命一般是由某一领域!某一学科而引起的"但是,此时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无疑出现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环境!能源!材料!海洋工程!宇航空间等等,都是多学科研究成果的综合性运用"2.社会政治的变化二战以后,世界众多殖民地国家通过长期的艰苦奋斗,纷纷获得了民族独立"民族要独立生存,必先振兴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而这须要全面提高民族素质,培养自己的科技工作人员和建设人才"而科技与人才的解决关键在于发展教育"但旧的殖民主义教育体系,不仅无法解决这些新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而且还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这些地区的人口素质偏差,数据显示:亚洲60年代的文盲率为55.2%,70年代为46.8%,非洲在这两个时期分别是81%和73.7%"所以只有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把教育发展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阶段,建立一个全新的教育体制,才可能实现民族的真正复兴"3.人口剧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一个相对较为平静时期"欧美及众多国家出于因战争因素造成的死亡人数的补偿性增长考虑,这些国家的自然人口迅速增加"如1950年全世界人口为25.2亿人,到1960年增加到302亿人,10年间净增约5亿人"到1970年,全球人口已达36.9亿人"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是这时期大多数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人口增长的后果之一就是对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换言之,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产生必须接受教育才能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现实生存感"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医疗技术!条件的先进,人的寿命得到不断延长"人口的变化要求教育的数量!教育的性质!职能!作用等做出相应的改变"/如果我们接受了这样的原则,即

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意义、概念、特点)

一、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意义、概念、特点) 1、意义:①开展学前教育科研,为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②探索学前教育规律,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③丰富学前教育研究成果,促进学前教育科学发展。 ④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2、概念: ①科学研究的概念。 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它是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活动。 科学研究的目的不在一成不变地记录或收集事实资料,而是要经由概括、演绎与实证的方法,建构出一套科学的理论,用一组精要的理论性架构来描述、解释及预测复杂的事实。 ②科学研究的特点。 客观性:资料来源于客观。研究过程客观。研究结果客观。 创造性: 继承性: 系统性: 控制性: ③学前科学研究的概念。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学前教育科学的知识体系,认识学前教育现象,探索与发现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深化学前教育改革,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创造性活动。 ④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科学研究的一般特点:客观性、创造性、继承性、系统性、控制性。 自己的特殊性:多因素、实践性、持久性、有条件的控制。 二、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 生态化、现场化与跨文化 ①生态化:就是强调在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的生态环境中研究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的外部效度,提高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②现场化:是指在学前教育的现实环境中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的规律。 现象研究、现场观察———自然观察法。 现场实验:在自然的真实的环境中尽可能地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来观察因变量的变化,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③跨文化: 将同一课题应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以此作为研究的对象,探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共同规律,或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前教育差异中,研究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影响的一种方法。(即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文化背景中个体或群体的比较研究。) (二)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综合化、现代化与数学化。 ①综合化: 是指强调采用多种方法和从多学科角度去探讨学前教育现象及其规律。 学前教育科学综合化表现、学前教育科学跨学科的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②现代化: 主要是指研究技术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 ③数学化: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越来越注重于以数学、数学方法作为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工。(计算机专用统计软件包: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 三、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的涵义。

终身学习是时代要求

终身学习是时代要求 盘县刘官镇中学高玉二零一零十二月三十日终身学习中,要求教师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终身学习是21 世纪的基本生存素质,教师必须不断强化自身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终身学习应该成为现代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习惯。 (一)、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1)、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 崇尚科学精神,就是尊重和推崇科学精神。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科学工作,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必须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特别是要遵循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教师崇尚科学精神,就是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严格遵循教育的内在发展规律办事。教师具有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在理解知识所负载的价值及意义。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掌握知识。教师具有科学精神,还反映在教师严谨治学的品格以及务实认真、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等人格特质也会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得

到充分的展示。教师崇尚科学精神,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终身学习的涵义是: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学习是不能一次性完成的,需要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教师必须确立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理念:教师是人类永恒的职业,但社会对教师条件的选择并不永恒,时代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良好的素质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 (2)、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是教师职业的现实要求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时期,国家需要大批创新性人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新理念、新型专业、新知识、新方法相继出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教育的要旨。 第二,针对少部分教师缺乏科学精神与判断能力,因循守旧、习惯模仿、缺乏创新精神。 当今世界,科技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资源在增强国力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越来越受人类重视.

终身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

终身教育立法问题 1、终身教育立法的背景及必要性: 终身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体系,但终身教育整体的构建并非是一个自发、自然的过程1,它的建立,必须依靠需要政府的推动、社会的支持、社会大众的参与。自从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发表至今己有四十余年,报告中的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理念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在随后的许多年中,各个国家都纷纷促进自身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促进终身教育在本国生根发芽。纵观发达国家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历程,一般先从立法做起,把关于终身教育的建立和发展的目标、策略、具体要求等用法律条文形式固定下来,使其上升为国家意志,将终身教育的建立和发展纳入法制轨道并提供必要的法律保障。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法律条文中首次使用“终身教育”的术语就指出,要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国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使公民接受适当形式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业务教育和终身教育”及“国家鼓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采取措施,为公民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教育法中与终身教育相关的条文集中在第11条、第19条 1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中译本)[ 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5.

和第41条,这些条文为地方关于终身教育立法的出现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2004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五修四立”的立法规划,中便包括推动立法机关制定《终身教育法》的内容,2006年教育部己初步提出终身教育法草案,由教科文卫委员会推动终身教育的立法进程,但目前终身教育的立法迟迟没有进一步的动态,有关信息亦非常缺失,相关草案的内容亦未公开难以查询。因此,我国目前尚未拥有一部正式的关于终身教育的专门法律,故而,有关终身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没有立法保障就难以对其发展有推动力,目前往往相关措施也都只停留在政策层面。而发达国家之所以立法先行,通过确立相关法律来发展终身教育,主要是基于法律法规的规范性和强制性以及一系列的保障作用。尤其在我国这种终身教育的理念还远未普及,个人和社会对终身教育了解匮乏,没有主动参与终身教育和接受终身教育的意识和愿望下,这种约束和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也只有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和规范率先启动并建立起终身教育体系,社会和个人才能依据这项法律法规促进和发展终身教育。2因此,要加速普及终身教育理念,扩大终身教育社会参与,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终身教育的立法有必要走在各种措施还未实行的前面以保障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三、国外立法简要概述: 美国国会在1976年10月通过了议员蒙代尔递交的《蒙代尔议2吴遵民.现代国际终身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

学前教育的内涵和意义资料

学前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主笔人:黄想平 查资料者:谢秀芳、李锋铃、黄想平、唐芳芳、李海连、漆小凤、谢凌芸、石蕾、贺梦遥、李娜、陈颖郡、盛雅婷 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必要性。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又是基础的基础,是我国学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优质的学前教育对幼儿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错过或贻误这一关键教育,将会对儿童的一生发展造成难以弥补的影响和损失,有鉴于此许多国家逐渐认识到前教育的重要性,纷纷把为儿童提供优质科学前教育作为政府优先发展的领域而加大投资力度,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实施免费的学前教育在我国已经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新形势下,将学前教育逐步纳入义务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很多研究表明幼儿教育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除了对个人的各力发展具有长期的积极作用外,还可以促进男女之间的平等。减少贫困人口,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学前教育具有极高的社会投资效益国际权。美国佩理学前教育项目一项长达年的跟踪研究表明:如果孩子们在入学前能接受一至两年优质教育,这些儿童在 40岁时投资的总体回报率达 1:17.7其中对社会的回报率高达1:12.9,表明社会回报中,88%源自于犯罪率的减少,4%来自于特殊教育与辅导的减少,7%来源于收入税增加,1%来自于社会福利开支的减少。国内多研究也支持这一结论这说明学前教育是投入最少而收益最高的事业。其社会收益率高于个人收益率因此应尽快将其纳入义务范畴。由政府提供公共资金进行资助以利于教育的大力发展 学前教育内涵。学前教育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要进入学前儿童教育的领域,必须经历书本和实践的双重历练,技术与艺术的双重修习,思想和体验的双重积淀。要以哲学和心理学、人体生理解剖学和脑科学作为学前教育的敲门砖,再学习关于儿童发展和儿童教育的基本理念,从而进入一个更为具体的层次,学习如何针对儿童在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身体等方面的特点因循其规律来实施教育,你还需要学习儿童游戏、儿童文学等课程。学前阶段是儿童神经系统迅速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儿童发展起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什么是学前儿童教育呢?目前较规范的概念是指:孩子从出生到入学前的教育。在我国是指促进学前儿童(0-6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通常也称早期教育或婴幼儿教育。依据0岁~6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学前教育的原则可概括为:(1)从胎教开始适应各年龄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教育;(2)促进学前儿童体、智、德、美的良好发展与个性的健康发展;(3)成人对学前儿童的照管与教育相结合;(4)以兴趣诱发,在游戏中成长;(5)创设适宜的环境,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自80年代以来,加强学前教育成为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许多国家把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并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保健学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尝试新的改革,以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逐步被纳入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的目标、制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一些新的趋势。 幼儿在出生后到小学入学前是其身心发育最快,获取知识最迫切的阶段。与之相对应,针对幼儿进行的学前教育有着极其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前教育对个人的意义 (一)保证胎儿的健康发育 胎教是专门针对孕产妇及胎儿,保证胎儿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孕产妇顺利渡过孕产期所采取的一类特殊教育,主要借助饮食、环境、精神、劳逸等各方面的措施来实现。在孕育期,胎儿的大脑功能听力感觉等均获得初步发展,大量研究表明,合理的饮食、美妙的胎教音乐、孕妇良好的行为举止、乐观的精神状态都有利于胎儿的成长。

第一章 学前教育概述

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

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述(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前教育的类型; 2、理解学前教育的含义、特点和任务; 3、运用学前教育的原则。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的含义、特点和任务。 教学难点:学前教育的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学前教育的含义、要素、类型与发展趋 势 一、学前教育的含义: 学前教育是对学龄前儿童所实施的保育和 教育活动的总称。 对学前教育这一概念的定义要抓住以下两 个要件: 1、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或称学前儿童。从对象来看,我们在广义上可以把出生到入学之前的儿童都视为学前教育的对象,但也必须记住,学前教育存在因入学标准、学前起点的差异而造成的多样性。 2、学前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保育和教育活动。从活动的内容来看,学前教育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教育外,还需特别注重保育。学前教育在当今国际上普遍被称为“早期儿童保育和教育(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Education,简称ECCE)。 二、学前教育的三个组成要素: 人类社会的教育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是由参与活动各要素的有机联系构成的。学前教育作为人类教育活动的一部分,是由学前儿童、学前教育者、学前教育措施三项基本要素及其有机联系构成的。 1、学前儿童:学前儿童是指学前教育活动中参与保育和教育活动并直接承受其影响的学 龄前儿童,是组成学前教育活动的核心要素。 (1)学前教育活动围绕学前儿童而展开, 因学前儿童的存在而存在。

(2)如何准确认识、把握和尊重不同年龄段学前儿童的特点与需要,是学前教育活动适宜与否的关键。 2、学前教育者:学前教育者是指学前教育活动中直接或间接承担设计、组织、实施保育和教育工作的人, 是构成学前教育活动的组织性 要素。 (1)学前教育活动因学前儿童这个核心要素而存在,并不意味着有了学前儿童,学前教育活动就可以自为、自然地出现。 (2)从承担学前教育责任的角度看,学前教育者的存在是广泛的。但是,不同场景中的成人所承担的学前教育职责是不同的。 3、学前教育措施: 学前教育措施是学前教育活动中支持、联结学前儿童和学前教育者开展保育和教育工作的一切中介,是构成学前教育活动的支持性要素。 (1)学前教育活动只有核心要素和组织性要素,仍不可能运转,学前儿童和学前教育者之间通过一定的保教内容、借助一定的保教形式与手段,才能使学前教育活动变为现实。 (2)学前教育内容是学前教育活动中选择实施的“保”和“教”的内容, 是学前教育者和学前儿童共同运用的资源与对象;学前教育手段是指学前教育活动开展的保障条件、途径与方法等。 在学前教育的基本要素中:学前儿童是核心要素,学前教育者和学前教育措施要围绕核心要素展开,二者的影响只有通过学前儿童的主动选择和吸收才能产生作用;学前教育者一般居于主导地位,起着组织、领导的作用,但是这种地位和作用能否发挥,完全取决于他们能否尊重并发挥最为核心的学前儿童的主动性。学前教育措施的支持性作用,处于被选择、被运用、被接受的地位。 三、学前教育的类型 学前教育可以根据各种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形式。

教育理念名言集锦

教育理念名言集锦 1、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3、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4、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有用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5、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 6、教师“把学生看作天使,他便生活在天堂里;把学生看作魔鬼,他便生活在地狱中。”

7、如果学生不喜欢自己,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让学生喜欢,因此,要想有所改变,首先得改变自己。只有改变了自己,才会最终改变学生。只有改变了自己,才可以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 8、衡量教学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9、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眩耀。 10、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11、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12、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 13、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的。

学前教育的一般原则

学前教育的一般原则 (一)教育的一般原则 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 教育是一项充满爱心的事业,夏丏尊先生曾经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2、发展适应性原则 最早是美国幼儿教育协会针对美国有叫界普遍出现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等倾向提出来的,强调教育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 3、目标性原则 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教育教学是低效的,教师对教育任务了然于胸,目标明确,才能做到效率高,效果好。 4、主体性原则 教学效果最终要落到学习者身上,要强调以学生为本。 5、科学性、思想性原则 这是告诉老师们教育内容必须严谨、准确,备课细致认真,无知识性错误;同时强调在每一个教育活动中体现立德树人的要求。 6、整合性原则 即注重教育的系统性,强调各方团结协作,形成教育的合力。 7、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原则 (二)学前教育的特殊原则 1、保教结合原则

这是我们国家学前教育的一项特殊原则,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总结和发展起来的,不仅注重幼儿的教育,也注重保育工作。 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原则 幼儿年龄小、经验少,水平低,他们主要靠游戏的方式去理解生活、认识世界,所以《规程》规定“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于各项活动之中”。 3、教育的活动和直观性原则 幼儿教育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得,由于身心发展水平不高,教师要创造各种直观教学手段,通过儿童的实践参与来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观念。 4、生活化和一日生活整体性原则 幼儿的知识获取是全方位的,幼儿园保教目标的达成要体现在一日生活整体实施之中,幼儿教师要跳出“教学就是上课”的狭隘观念,明白幼儿园“处处是教育、时时是机会”的工作理念。(三)学前教育的基本特点 1、生活化 2、游戏化 3、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 4、潜在性

终身教育思想

一、终身教育的概念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自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正式提出以来,短短数年,已经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近30年来关于终身教育概念的讨论可谓众说纷纭,甚至迄今为止也没有统一的权威性定论。这一事实不仅从某一侧面反映出了这一崭新的教育理念在全世界所受到的关注和重视的程度,同时也证实了该理念在形成科学的概念方面所必需的全面解释与严密论证尚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差距。 几个终身教育的概念: 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或者说是指某种一系列的关心与研究方法。概括而言,也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 ——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应该是个人或诸集团为了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通过每个个人的一生所经历的一种人性的、社会的、职业的过程。这是在人生的各种阶段及生活领域,以带来启发及向上为目的,并包括全部的正规的(formal)、非正规的(non-formal)及不正规的(informal)学习在内的,一种综合和统一的理念。——R.H.戴维(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专职研究员) 第三种较具权威性的观点是由1972年起就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部部长的E.捷尔比提出的。捷尔比认为:“终身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学校毕业以后教育及训练的统和;它不仅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关系的发展,而且也是个人(包括儿童、青年、成人)通过社区生活实现其最大限度文化及教育方面的目的,而构成的以教育政策为中心的要素。” ——E.捷尔比(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部部长) 这三种观点在表达和侧重上都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终身教育包括人一生所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 在这里,我们想引用国际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作的定义:“终身教育这个概念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包括其中的每一件事情,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世界上没有一个非终身而非割裂开来的永恒的教育部分。换而言之,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的组织所根据的原则,这个原则又是贯穿在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对于终身教育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指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 终身教育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对终身教育这个概念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揭示,终身教育固然要重视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需要的作用,然而,这决不意味着人就是经济发展的工具。除了人的工作和职业需要之外,终身教育还应该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使个人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 1. 新时期社会的、职业的、家庭日常生活的急剧变化,导致人们必须更新知识观念,以获得新的适应力。 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值技术革新及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这一巨大变化不仅表现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经济结构、过程及功能方面,甚至还影响到日常生活方式和普通家庭生活,使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面对的是全新的和不断变化发展的职业、家庭和社会生活。若要与之适应,

第三章 学前教育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第三章学前教育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第一节学前教育管理原则的含义和依据 一、学前教育管理原则的含义 原则:本质、基础,或基本的行动准则、规则,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等。 管理原则:指导管理工作的行动准则。 学前管理原则:托幼机构管理原则,即为实现园所的工作目标,正确处理管理过程中一系列矛盾、关系或问题的指导原则,是对托幼机构管理系统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园所管理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确立学前教育管理原则的依据 (一)依据教育与管理的基本规律 1、整体优化原理 任何一个组织要实现其目标,就要把组织的各种要素组合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系统,整体所具有的性质与功能不是各个要素所能取代的,整体工作不是各个局部工作的简单相加,而是“大于多个孤立部分的总和”。 2、合理组合原理 合理的组合使组织具有有序性,提高聚合性,并对外界环境变化具有适应性,能带来整体大于各个孤立部分的总和的效应。 3、开放与闭合统一原理 开放指系统与系统之间,或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开放才能不断发展。 闭合是指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构成一个连续的闭合回路。闭合具有自我调控和自我完善的功能。 4、动态平衡原理 事物都处于运动发展和变化之中的,环境的变化会对组织产生影响,有可能打破组织系统原有的有序、稳定和平衡的状态,带来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 管理者要对组织进行调整、整顿和改造,建立起新的秩序,达到新的平衡。 5、人本原理 现代管理的核心和动力是人和人的积极性。一切管理都应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做好人的工作为

根本。 6、效益原理 领导者和管理者在任何系统的管理中,都要讲求实效,要从社会的、经济的效益出发,为着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而努力。 效益=目标方向×效率 (二)以基本矛盾、关系的分析与调整为前提 第二节学前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的意义 指托幼园所管理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即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教育方向的原则。 举办幼儿园要以社会效益为根本,以满足社会需要为根本出发点。这条原则也就是办教育的政治思想党性原则。 (二)贯彻方向性原则要注意的问题 1、明确培养目标,树立正确的办园指导思想。 办园一定要以教育效益、社会效益为根本,要以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即从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搞好园所工作。 误区: 重教轻保、重智轻德、重智轻体等 案例分析:因地制宜还是追求指标 北京某远郊县,由于多数村镇处在山区、半山区,所以该区县依据自身的经济、地理条件发展起以学前班为主的学前教育。然而,为了应付市教委的评比检查,他们不得不设立多所幼儿园(由乡建设、由中心小学管理)。这些幼儿园独立于中心小学之外,有独立的院落、独立的食堂,有看门人,除了教师是由中心小学抽调的之外,其他都自成一体。 有的中心小学校长认识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就不遗余力地帮助和扶持幼儿园,而有的中心小学校长则埋怨幼儿园只能给他们赔钱,是他们的包袱。 ——张燕,邢利娅主编.幼儿园管理案例及评析.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梁漱溟终身教育思想

(二)、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中的终身教育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这些终身教育观点,大多数都是对个人的要求或者对少数人的规范,但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这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没有人提出过可以称之为体系的,能为全体民众都接受的终生教育思想。但中国历史上的这些终身教育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与后人很多的启示。梁漱溟先生就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受到前人思想的启示而提出自己的终生教育思想的,并对前人的思想进行了修正。比前人有很大进步,并且他是为全民设想,这一点更符合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 梁漱溟认为解决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须深究内部病因。中国是乡村社会,文化的根子在农村,农村的破坏又最严重,中国的出路唯有乡村建设,而建设必寓于教育,归于教育。 实验乡村教育必须借助乡农学校,乡村教育的开展必须通过学校式教育与社会式教育相统 一。1927年在广东开办“乡治研究所”,1929年在河南辉县创办河南村治学院,1931年又在山东邹平创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兼邹平实验县县长。梁漱溟认为民众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或成人教育形成互相连结和融合的关系。民众教育应是面向社会开放的教育,它的教育对象应包括所有的成年人,而这种教育又应是贯穿一生的。兹从以下六个方面论述梁漱溟先生的终身教育思想: 1、“教育宜放长及于成年乃至终身” 梁漱溟承接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命脉,也秉受了西方现代文明的熏陶,提出了“教育宜放长及于成年乃至终身”[5](P395)的对民众实行终身教育的观点,并提出了三个重要理由: 一是“现代生活日益繁复,人生所需要学习者遂以倍增,率非集中童年一期所得尽学,由此而教育延及成年之趋势,日益重迫”。二是“社会生活既繁密复杂,而儿童较远于社会生活,未及参加,在此种学习上缺少直接经验,效率转低,或至于不可能势必延至成年而后可。有唯需要为能启学习之机,而唯成人乃感需要,借令集中此种学习于童年,亦图费经历与时间,势必待成年需要,

浅谈教师为什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浅谈教师为什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小南小学刘祥银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社会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立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的呼声越来越大,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教师继续教育方面的文件,明确要求教师对立终身学习观念,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学历进修和培训活动。那么我们教师为什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呢? 一、学习可以提高我们的内在素质: 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严谨笃学,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是新世纪教师应有的终身学习观。同时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我们必须动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各方面的优势,让人们切实感到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动提高自己的内在素质,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终身学习可以拓展知识,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如果教师不能经常的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对新知保持长久的好奇与敏锐,教师就有可能被学生看不起,在学生眼里“老古董”多得很呢!一旦教师不给学生看重,麻烦可真太多了,因为威信是维系师生关系最牢靠的锁链。而且,教师的魅力在于通过活化了的知识的积淀,所形成的诸多良好的品质:个性、修养、风度、气质、幽默感,对人的尊重的态度,以及对真理的追求与敬畏。教师对知识的虔诚态度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一旦教师停止了学习,教师的工作便如同机械的运作,在机械枯燥的活动中教师会丧失人的本质,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会沮丧而没有活力。这一切都将使教师工作显得多么令人厌恶。因此,学习本身还在拯救教师自己。学习可能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她使学生亲和你,使教师永葆活力,更有魅力。因此教师不再是一次性的学习,而是持续的学习来扩展知识领域,从而来提高教学水平。一是学会学习。在当今社会,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比获取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将是每一个人未来生活幸福和愉快的保证。二是通晓自己所教的学科,成为学科专家。三是学习有关教育的学问。未来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教育专家,必须在学习专业学科的同时掌握其它有关教育的学问,如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技术、管理学等。四是学习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主要强调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转化?现代教学手段"。它包括两类:一是视听技术,如广播、电影、影视、录像等;另一类指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是计算机和微型电脑的操作技术。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社会在发展,知识领域的扩展和更新,教材也在更新改革,学生的认识水平也具有了更高的起点,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和教学方法,对自己所教的科目有十足的信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教学发展的需要。尽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主动、积极地获取新知识,但由于受年龄、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再加上新知识的产生速度大于人们学习和掌握它的速度,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原有的学科知识特别是所教学科以外的知识,因不常用被逐渐遗忘。这些客观因素导致教师在知识和能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