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技术概论课后答案(整理版)

新技术概论课后答案(整理版)

新技术概论课后答案(整理版)
新技术概论课后答案(整理版)

第一章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简介

一.填空题

1.汽车发展的7个阶段为技术开发阶段、大量生产阶段、适用阶段、产业化时代、摩擦时代、高级化时代、电子化时代

2.汽车外形演变的7个阶段为马车型、箱型、流线型、甲壳虫型、船型、鱼型、楔形

二.简答题

1.汽车技术发展的推动力是什么?

汽车技术进步的动力来源于社会需求与政府法律的建立,用户的愿望是技术继续进步的最强动力。

2.汽车高速发展带来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噪声污染,影响人们生活;电器产生电磁波干扰设备;道路交通事故频频发生,造成大量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加快了对有限石油资源的消耗;城市道路交通阻塞严重;不可回收的汽车废料泛滥。

第二章汽车发动机新技术

一.填空题

1.喷油器喷出的柴油喷注特征可用喷油压力、喷油量、喷油正时3个参数表示。

2.汽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由空气供给系统、燃油供给系统、电子控制系统组成。

3.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由传感器、执行器、发动机电控单元组成。

二.思考题

1.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主要控制功能是什么?

接受、显示发动机运行状况的各个传感器输送来的电信号,根据预置程序对喷油时刻、喷油量、点火时刻等进行修正,并给出指令。(由传感器和电控单元ECU 组成) 2.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由那几个子系统组成?

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电子控制点火系统、辅助控制系统 3.供气系统的功能是什么,有哪些部件组成?

向汽油机提供与发动机负荷相适应的清洁空气,同时对流入气缸的空气质量进行计量,使它们与喷油器喷出的汽油形成空燃比符合要求的可燃混合气。电子控制部分主要由空气计量装置、节气门体和节气门位置传感器等组成 4.供油系统的功能是什么,由哪些部件组成?将汽油从油箱送给燃油分配管,然后分送到各个喷油器。油压调节器对燃油压力进行调整,多余的燃油经油压调节器送回油箱。由油箱、电动汽油泵、燃油滤清器、燃油分配管、喷油器、油压调节器等组成。

5.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常用传感器和开关信号有哪些?

空气流量计、节气门体和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发动机曲轴位置传感器、霍尔式同步信号传感器、水温传感器、进气温度传感器、开关信号传感器、爆燃传感器、氧传感器等

6.按控制方式不同,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化油器式燃油喷射系统、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

三.简答题

1.简述柴油机高压共轨技术。

一个高压油泵在柴油机的驱动下,将高压燃油输入一个公共容器(即高压共轨),根据柴油机的负荷和转速要求将共轨中的油压控制在预定值,实现反馈控

制。有一定压力的燃油经共轨分别通向各缸喷油器,而且高压油泵直接控制喷油,且仅仅是向此轨供给燃油以维持所需的共轨压力,喷油正时和喷油量由喷油器上方的高速电磁阀控制。{喷油压力与发动机转速无关,彻底解决了传统喷油泵在发动机高、低转速时喷油压力差别过大性能难以兼顾的矛盾}

2.简述废弃再循环(EGR)技术。

燃料在发动机内燃烧时出现富氧和高温条件就会导致氮氧化物的生成。废弃在循环(EGR)技术就是引出一部分发动机排出的废气(10%~20%),进行冷却后再次送回发动机燃烧室进行二次燃烧,以达到减少发动机氮氧化物排放的目的。第三章新能源与绿色汽车

一.填空题

1.绿色汽车的含义包括开发过程无污染、使用健康且安全、不会破坏生态和环境、满足特定的技术标准。(新型柴油车、可变排量的发动机、混合动力驱动车、电动汽车、氢气汽车)

2.清洁燃料包括醇类、天然气、氢燃料、生物燃料。

二.思考题

1.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的研究对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具有什么意义?

由于汽车本身具有的优越性,它有着潜在的巨大的汽车市场。绿色汽车的开发是汽车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使汽车工业真正得到可持续发展。 2.简述电动汽车控制系统,驱动系统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串联式发动机始终在热效率高而排放较低的单一最佳工况在运转,单一工况运转也便于排气后处理装置始终保持高净化率。并联式发动机和电动机可以分别独立的向汽车的驱动系统提供动力,而需要大功率时可以共同提供动力,改进了串联系统最大功率不足的缺陷。分割式通过一种行星齿轮系统组成的动力分配装置,将整个系统耦合在一起,根据行驶工况灵活采取串联方式和并联方式,以达到热效率最高,排放污染最低的效果。 3.试论述电动汽车三大组成部分及主要特点?

电源为电动汽车的驱动电动机提供电能。驱动电动机的作用是将电源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通过传动装置或直接驱动车轮和工作装置。电动机调速控制装置是为电动汽车的变速和方向变换等设置的,其作用是控制电动机的电压或电流,完成电动机的驱动转矩和旋转方向的控制。

三.简答题

1.如何实施再生制动?

发动机制动或用脚制动时,电动机作为发电机工作.

2.绘制3种新燃料汽车的传动图,并比较其与传统汽车的区别?

这种系统既能发挥点驱动汽车在城市里运行时低排放,低噪声的优点,同时又能保留内燃机汽车能长距离运行的优点,还可以利用驱动系统中的电机回收汽车制动能量。

3.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目前燃料电池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使作为燃料的氢气在汽车搭载的燃料电池中,与大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出电能启动电动机,进而驱动汽车。

第四章现代汽车自动变速器技术

一.填空题

1.无级式变速器常见的有电动式,液压式和机械式3种。

2.按自动换挡的控制方式不同,变速器又分为普通自动变速器、手自一体变速器、

CVT无级变速器3种。

3.自动操纵变速器,所谓“自动”是指机械变速器的每个档位的变换时根据油门和车速来控制换挡系统的动作元件而完成的,驾驶员只需要操纵加速踏板以控制车速。

4.自动变速器的主要优点有操纵省力,提高安全性,提高发动机寿命,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提高舒适性,改善汽车动力性能,减少污染排放。

5.自动变速器主要缺点结构复杂,传动效率低。

6.依照汽车行驶中离合器操作和换挡操作自动化的程度,自动变速器可分为全自动和半自动。

7.液压控制自动变速器是通过机械的手段,将汽车行驶时的车速及节气门开度这两个参数转变为液压信号。

8.目前中小轿车使用的电子控制无级变速器皆以钢带进行传动,简称为ECVT。

9.齿轮变速器包括普通齿轮变速器和行星齿轮变速器。

二.思考题

1.机械式无级变速器是如何实现无级变速的?夹紧力的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摩擦式通过改变输入,输出的作用半径,连续改变传动比。链式通过两锥盘的轴向距离来调整他们与链的接触位置和工作半径。带式通过改变两锥盘的轴向距离来调整他们传动带的接触位置和工作半径。使传动比稳定。

2.自动变速器与手动变速器主要有什么差别,电子控制对自动变速器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手动变速器操纵手柄至某一档位,也就是变速器实际工作所处的档位,但自动变速器操纵手柄只是改变液压控制系统中的手动换档阀的位置,除了倒档和空档已确定外,其实际工作的前进档位还取决于车速的节气门的开度(负荷)等因素。电子控制主要作用是实现一机多参数多规律控制,并在此基础上将控制变速器的微机与控制发动机的微机合并在一起,实现其综合控制。

3.变矩器的泵轮,涡轮和导轮各起什么作用,锁止离合器接合,分离由什么参数控制?

泵轮:动力源涡轮:动力输出,两者中间靠液压传力,无机械接触,所以不会出现起步熄火现象,但有功率损耗。导轮:增加扭矩。泵轮力矩,涡轮力矩,泵轮转速,涡轮转速,传动比,变矩系数,传动效率。

4.换挡时间主要是根据哪些参数控制的?

动力因数,节气门开度,汽车行驶阻力(车速和节气门开度)

5.主要有几种换挡控制模式,它们是如何根据工况进行选择的?

P:用作停车之用。R:倒档,车辆倒后之用。N:空档。 D:前进档,用在一般道路行驶。2:2档为前进档,但变速器只能在1档、2档之间变换,不会跳到3档和4档。 1:1档也是前进档,但变速器只能在1档内工作,不能变换到其他档位。上斜坡或下斜坡时,可充分利用汽车发动机的扭力。

三.简答题

1.希普森式行星齿轮机构的结构特点有哪些?

前后两个行星排的太阳轮连接为一个整体,称为前后太阳轮组件前一个行星排的行星架和后一个行星排的内齿圈连接为另一个整体,称为前行星架和后内齿圈组件输出轴通常与前行星架和后齿圈组件连接。

2.拉维奈尔赫式行星齿轮的机构特点有哪些?

一个单行星轮式行星排和一个双行星轮式行星排组合而成,后太阳轮和长行

星齿轮,行星架,内齿圈共同组成一个单行星轮式行星排,前太阳轮,短行星齿轮,长行星齿轮,行星架和内齿圈共同组成一个双行星轮式行星排。两个行星排共享一个内齿圈和一个行星架。

3.自动变速器是否可发挥车辆行驶动力性,经济性及可操控性?说明其理由?可以,1自动变速器可改善汽车的动力性:表现在提高起步加速度,功率利用率和平均车速等方面。2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液力变矩器自动适应汽车驱动负荷的变化,使汽车得到最佳动力和燃油经济性。采用锁止离合器后,自动变速器的效率和燃油经济性也都得以提高。3消除了驾驶员对换挡的依赖,所以可操纵性好。4由于传递效率低虽然燃油经济性降低了,但由于延长了发动机和传动系的使用寿命,却提高了汽车整体的使用经济性。

第五章现代汽车转向技术

一.填空题

1.汽车液压助力EPS主要由电子控制单元,车速传感器、控制液体流量电磁阀组成。

2.汽车电动助力EPS主要由车速传感器,直流电动机,电子控制单元组成。

3.汽车四轮转向控制方式有转向角比例控制,横摆角速度比例控制和车速前馈控制。

二.简答题

1.简述汽车四轮转向技术原理?

后轮以与前轮转动相同的方向转动时,横摆速度减小,中高速行驶时,汽车的转向稳定性和操纵能力均得以改善。低速时,前后轮逆向,旋转中心更靠近车辆,亦即回转半径减小,使小转弯性能好;中高速时,前后轮同向,使汽车车体方向与前进方向一致,得到稳定的转向性能。

2.简述EPS的基本要求?

保证转向轻便省力,又要很好的反馈地面作用力,即路感。当转向结束时,方向盘能平顺地自动回正,使车轮回到直线行驶的位置上。当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发生故障时,转向系统仍能依靠人力进行转向。在保证转向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转向动力的消耗。

第六章汽车驱动防滑技术

一.填空题

1.汽车ABS由车轮转速传感器、制动压力调节装置、电子控制装置和ABS警示灯组成。

2.驱动防滑系统由传感器,电子控制模块,执行器组成。

3.汽车防滑差速器有摩擦式,人工强制锁止式,电子控制式

二.简答题

1.简述电控驱动防滑系统的理论基础?

在驾驶员,汽车,道路三者组成的行车系统中,影响车辆行驶状态的基本因素是车轮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而该作用力又是由车辆行驶方向的纵向作用力和垂直于车辆行驶方向的水平横向作用力组成。驾驶员对车辆的控制其实质是控制车轮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而该作用力又受车轮与路面间的附着条件的限制,车辆纵向驱动力受纵向附着系数限制,而抵抗外界横向力则是受横向附着系数限制。实际车轮附着力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控制车轮的滑移率,就要对作用于车轮上的力进行实时的自适应调节,将滑移率控制在20%左右。

2.防抱死制动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起到什么作用?

车轮转速传感器、制动压力调节装置、电子控制装置和ABS警示灯将有关各车轮转速的信号输入电子控制装置制动压力调节装置受电子控制装置的控制,对各制动轮缸的制动压力进行调节电子控制装置根据各车轮转速传感器输入的信号对各个车轮的运动状态进行监测和判定,并形成相应的控制指令

3.详述液压调节器的组成以及工作过程?

液压调节器通常由液压泵、液压蓄能器、主控制阀、电磁控制阀体和开关组成传统控制时,ABS系统不工作,电动机断电,液压泵不工作。电磁阀断电,柱塞处于最下端(传统控制位),制动主缸压力油与制动轮缸相通,制动压力的增压、保压和减压操作由脚踏板操纵。升压控制时,电磁阀断电,柱塞处于升压控制位,制动主缸与制动轮缸连通,压力油由制动主缸充入控制轮缸,此时液压泵工作,液压泵压力油一方面通入轮缸,增加了制动压力,同时可以补充系统泄漏。保压控制时,电磁阀通入较小电流,主控制阀柱塞处于保压位,制动主缸与制动轮缸的通路和轮缸与储液器的通路均被切断。只有液压泵和控制主缸相通,液压泵工作给制动主缸补充油液。减压控制时,电磁阀通入最大电流,主控制阀柱塞处于减压工作位。此时,制动轮缸和储液器相通,制动压力油卸荷,实现减压控制。液压泵工作,将流入储液泵的油泵入制动主缸

4.简述电子控制单元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输入级电路,运算电路,输出级电路,安全保护电路。输入级电路:把车轮转速传感器输入的正弦交流信号转换成方波脉冲信号,经整形放大后输入运算电路。运算电路:进行车轮线速度,初速度,滑移率,加减速度的运算,以及调节电磁阀控制参数的运算和监控运算。输出级电路:接收运算电路输入的电磁阀控制参数信号,控制大功率三极管向电磁阀提供控制电流。安全保护电路:将汽车电源系的电压转变为电脑标准电压5V,对电源电压进行监控,对车轮转速传感器放大电路,运算电路以及输出级电路的故障进行监控。

第七章现代汽车悬架技术

一.填空题

1.电控悬架包括传感器,控制单元。

2.电控悬架系统可以分为半主动悬架和主动悬架。

3.悬架的基本参数车身高度,刚度,阻尼。

二.思考题

1.汽车悬架作用有哪些?采用电控悬架的意义是什么?

与轮胎一起,吸收和减缓汽车行驶中由于路面不平所造成的各种颤动,摇摆和震动,从而保证乘客和货物的安全,并提高驾驶稳定性将路面与车轮之间摩擦所产生的驱动力和制动力传递给地盘和车身。支撑车身,并使车身与车轮之间保持适当的几何关系。电控:车高调整功能,衰减力控制功能,弹簧弹性系数的控制功能,提高操纵稳定性。

2.车高控制为什么在空气悬架大客车上得到广泛应用,它对悬架性能有哪些主要改进?

因为无论汽车的负荷是多少,均能使车高保持一定,当汽车在很差的道路上行驶时,可以使车高增高,加大离地间隙,当汽车高速行驶时,又可以使车高降低,以便减少空气阻力,提高操纵稳定性。

3.可调阻尼半自动悬架阻尼大小是如何根据车速控制的?

半主动悬架通常以车身振动加速度的均方根值作为控制目标参数,以悬架减震器的阻尼为控制对象,事先设定一个目标控制参数A,它是以行驶平顺性最优控

制为目标设计的。汽车行驶时,由加速度传感器测来的车身振动加速度信号经整形放大后输入EW,EW立刻计算出当前车身振动加速度的均方根值A1 ,并与设定的目标参数比较,根据比较结果输出控制信号。A=A1 不输出信号 A《A1输出增大悬架阻尼信号 A》A1输出减小悬架阻尼信号

4.主动悬架,半主动悬架和被动悬架它们之间主要差别是什么?

被动悬架和主动悬架区别在于能否根据反馈信号产生控制力,适应路况和车况的变化。半主动悬架和主动悬架区别是控制力产生的方式不同和适应性的强弱。半主动悬架:悬架元件中的弹簧刚度和减震器的阻尼系数之一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无源控制。主动悬架:有源控制,弹簧刚度和减震器的阻尼系数都能自动调节。

5.主动悬架电控单元输入的主要参数是什么?可以对汽车进行哪些控制?

车身高度,车速,转向角速度及速率,制动等信号。改变悬架的刚度,减震器的阻尼力及车身高度等参数

6.主动悬架,半主动悬架是如何实现时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控制的?

弹簧刚度,减震器的阻尼能随汽车运行状态的改变而变化,使悬架系统性能总是处于最优状态附近。半主动悬架通常以车身振动加速度的均方根值作为控制目标参数,以悬架减震器的阻尼为控制对象。主动悬架根据车身高度,车速,转向角速度及速率,制动等信号,由电子控制单元控制悬架执行机构,进而改变悬架系统的刚度,减震器的阻尼力及车身高度等参数,从而使汽车具有较好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

第八章车用新材料

一.填空题

1.汽车车身采用的材料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有机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

2.汽车研发中的材料有钢材,有色金属材料,汽车用塑料,汽车纳米材料。二.简答题

1.简述新材料的应用对推动汽车进步的意义?

汽车的性能,寿命,安全性,舒适性等与采用的材料息息相关。只有采用高性能的材料,配以先进的设计和生产技术,才能生产出高性能的汽车。汽车要降低使用费用,必须提高可靠性,减轻自身质量,降低燃料消耗,而采用高强度合金材料,轻金属材料,工程塑料等是实践证明的有效途径。

2.简纳米材料与未来汽车的关系?

纳米技术能够从汽车车身应用到汽车车轮,几乎涵盖了汽车的全部。这样可以降低汽车部件的磨损,降低汽车的油耗减少汽车使用成本,还能消除汽车尾气污染,改善排放。在未来汽车上我们也可以发展纳米复合材料车体,纳米发动机和电池。利用纳米材料特殊的抗紫外线,抗老化,高强度和韧性,良好的静电屏蔽效应,色泽变换效应,抗菌消臭功能,开发出的新型,性能优异的汽车涂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总之,纳米材料使汽车更加经济舒适,安全可靠,动力强劲和色彩鲜艳。

第九章汽车安全技术简介

一.填空题

1.汽车安全气囊由传感器,控制系统,气囊控制器,气体发生器组成。

2.安全带包括三点式和四点式两种。

3.汽车安全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集成化,系统化,智能化

1.谈谈安全气囊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传感器,控制系统,气囊控制器,气囊,气体发生器。碰撞传感器和微处理器用于判断撞车程度,传递及发送信号,气体发生器根据信号指示产生点火动作,点燃固态燃料并产生气体向气囊充气,使气囊迅速膨胀。

2.第三代智能式气袋控制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微机软件,单片机软件,点火电路以及气袋检测电路,加速度测量电路,电源单片机对电子式加速度传感器测得的信号进行计算,认为发生了碰撞并且达到一定强度时,输出点火脉冲引爆气体发生器,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充满气袋 3.安全气囊系统在设计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碰撞判断准确,点火时刻准确,抗粗糙路面干扰能力强,高可靠与工作稳定性。

4.预紧式安全带与普通安全带有何区别?说明其保护原理?

可在碰撞达到一个程度时,启动预紧器,带动锁扣回缩或卷收器回转,使得安全带缩短

一定距离,有效消除间隙,可以提高安全带的安全。 5.预紧式安全带有哪两种常见形式?锁扣预紧器,卷收器预紧器,

第十章智能汽车与智能交通运输

一.填空题

1.ITS体系包括信息技术,数据通信技术,电子传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处理技术,系统工程技术。

2.智能汽车的核心包括汽车GPS系统,汽车智能避撞系统,汽车智能“黑匣子”,汽车智能驾驶系统,汽车智能轮胎,汽车智能悬架,汽车智能钥匙。

二.思考题

1.智能交通系统由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具有哪些主要功能的?

先进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交通参与者通过装备在道路上,车上以及气象中心的传感器和传输设备,可以向交通信息中心提供各处的交通信息。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对道路系统中的交通状况,交通事故和交通环境等进行实时的监视,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对交通进行控制。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改善公共交通效率,提供便捷,经济,运量大的公交系统。先进的汽车控制系统辅助安全驾驶和自动驾驶。货运管理系统利用物流理论进行管理。电子收费系统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紧急救援系统为道路使用者提供汽车故障现场紧急处置,拖车,现场救护,排除事故汽车等服务。

2.交通信息是如何收集以及如何传到交通环境中的汽车上的?

环形线圈感应式采集技术,视频采集检测技术,微波采集检测技术,红外线传感器,超声波雷达

3.智能汽车系统包括哪些子系统?

GPS系统,汽车智能避撞系统,汽车智能“黑匣子”,汽车智能驾驶系统,汽车智能轮胎,汽车智能悬架,汽车智能钥匙。汽车智能安全气囊,汽车智能空调,汽车夜视系统,驾驶员分神检视系统,智能式前照灯,智能式车速控制系统,汽车巡航控制系统。 4.汽车导航系统中的地图具有哪些特点?

电子地图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种可视化产品,具备地理信息的大部分功能,能以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清楚的登陆在显示屏上,把交通路线及周围环境以视觉和听觉形式与驾驶者沟通。

1.简述汽车智能新技术的内涵?安全舒适方便快捷

2.简述汽车巡航控制系统的内涵?

在汽车巡航控制系统中,电子装置可根据行驶阻力的变化,自动调节发动机

节气门开度,使行驶车速保持恒定。巡航控制系统的设置使驾驶员可以将车速设

定在一个固定的速度上,车辆准确地按照所设定的速度行驶。驾驶员可以不必踩

加速踏板,从而大大减轻长途驾车的疲劳,同时匀速行驶也可以减少燃油的消

耗。

3.简述车载导航系统主要包括哪些硬件及它们的功能,其中的软件系统具有哪些

功能?

硬件:导航计算机,定位系统,控制装置,储存设备,无线通信系统,显示

设备,音响设备。软件:操纵系统和应用程序。

第十一章汽车设计开发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填空题

1.绿色设计包括绿色材料选择设计,绿色制造过程设计,产品可回收性设计,产

品的可拆卸性设计。

2.汽车CAE工程包括刚度和强度分析,NVH分析,机构运动,车辆碰撞模拟分析,

金属板冲压成型模拟分析,疲劳分析,空气动力学分析。

二.简答题

1.简述现代汽车设计的新技术?

现代汽车设计以计算机为核心,设计手段有所更新,产品从二维转变为三维;

利用有限元,优化设计,逆工程设计,并行设计,虚拟设计,模态分析,计算机

仿真,以及神经网络与模糊等智能设计方法;设计方法也从串行方式发展为并行;

实现CAD,CAE,CAM等一体化;而且现在设计更以设计理念为指导,旨在揭示事

物内在规律和本质,如可靠性理论,疲劳理论,人工智能理论等等。汽车设计全

程无人化也是汽车设计发展的重要方向。

2.简述NVH设计的基本流程?

车辆的前期NVH研究,NVH技术指标的设定,优化设计,整车道路模拟试验,

装配线的调试。

第一章汽车发展史

1 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由德国人卡尔·本茨于1886年1月29发明产生的。

2 世界四大汽车城是:美国的底特律德国的斯图加特市日本的丰田市意大利

的都灵市

3 我国著名的汽车公司有: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广汽集团,奇瑞汽

车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汽车集团,上海汽车工业集团,东风汽车集团,长安汽车

集团。

4 汽车工业史上的三次变革是: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汽车产品多样化,精益的生

产方式。

5 运动型用途车的英文全称是:sport utility vehicle 简称:SUV 休闲车的英文全称是:Small Recreation Vehicle 简称是:SRV

6为什么说汽车是一把双刃剑?

汽车可以说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一个标志,在许多国家它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

要产业,它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还创造

了一种文化。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看到汽车在给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人类也为

其“速度”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死于车祸的人数数以万计,直接经济损失不计其数。另有资料统计自汽车发明以来,人类因交通事故而丧失的人数大大超过了两次世界大战死亡人数的总和。现代科学证明汽车尾气的排放严重的污染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人类健康的第一隐形杀手。7汽车技术发展史经历了那六个里程碑?

梅塞德斯开创了汽车时代福特汽车公司开始大批量生产汽车前轮驱动汽车的创造者雪铁龙甲壳虫汽车的神话难以超越的迷你汽车风靡90年代的多用途厢式车

8简述汽车发展50年历程的4部曲?

四部曲之一(1953年-1984年)中国汽车的起跑线是从1953年的7月15日开始的。在那一天,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并在3年之后成功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4吨载货汽车。四部曲之二:(1984年-1994年)1984年,在共和国成立35周年、改革开放6年后,汽车企业吸引外资,要与外国人合伙生产汽车的问题被推到了前台。四部曲之三(1994年-2000年)1994年,是中国汽车史,特别是轿车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在这一年,左右中国汽车近10年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出台了。虽然用目前的眼光来看,这个产业政策还有许多局限之处,但其还是解决了汽车发展中的许多问题,特别是将“汽车”和“家庭”联系到了一起!四部曲之四:(2001年至今)对于进入21世纪的中国汽车,“家庭汽车”已不再是争论的热点,取而代之的是WTO之后的生存与发展。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笔记]《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 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目的。 9(社会保障:

大一期末考试法学概论重点整理

法概复习 一、法得概念与特征 概念:法就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得具有普遍效力得行为规范体系。 特征:一、法就是调整人们得行为或社会关系得规范,具有规范性。二、法就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得,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得评价,具有国家得意志性。三、法就是由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证手段得规范体系,具有国家强制性。四、法具有普遍性。五、法就是由一定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得。六、具有程序性。 二、权利与义务 概念:权利与义务就是法得最核心得内容与要素,就是贯穿于法得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法律部门与法得运动过程得法律现象,就是法最基本得范畴。权利与义务代表了不同得法律精神。 权利得概念:①指公民依法应享有得权力与利益; ②就是指法律赋予人实现其利益得一种力量;③制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可以自主决定作出某种行为得许可与保障手段。 权利得特征:①权利得到国家得认可与保障;②权利得行使具有自主决定性;③权利总就是与利益相联系;④权利与义务密不可分。 权利得内容:由自由权、请求权、诉权三部分构成,其中,自由权就是基础,请求权就是实体内容,诉权就是保障手段。 义务得概念:①它就是指义务人必要行为得尺度或范围;②它就是指人们必须履行一定作为或不作为得法律约束;③它就是指人们实施某种行为得必要性。 权利与义务得关系:(1)结构上得相关关系,即对立统一关系。一个表现利益,一个表现负担;一个就是主动得,一个就是受动得。(2)数量上得等值关系,一个社会得权利总量与义务总量总就是相等得。(3)功能上得互补关系,权利直接体现法律得价值目标,义务保障价值目标与权利得实现;义务有助于建立秩序,权利有助于实现自由。(4)价值意义上得主次关系,权利与义务何者为本位,在历史上就是变化着得。 三、法律关系 概念:就是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得过程中所形成得人们之间得权利与义务关系。 特征:(1)法律关系就是一种合法得关系;(2)法律关系就是体现意志性得特殊社会关系;既体现国家意志,也体现当事人得意志。(3)法律关系就是具体得权利与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得构成:(1)主体,即权利得享有者与义务得承担者,包括公民、法人与非法人单位、国家。(2)内容,即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得具体得权利与义务。法律上得规定只就是“应有得”、“一般性”得规定,通过特定主体体现为具体得“实有得”、“个别化”得权利与义务。(3)客体,就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所指向得对象,主要包括物、人身、精神产品、行为结果。 四、法律责任 概念:就是指人们对自己得违法行为所应承担得带有强制性得否定性法律后果。(否定性法律后果,即法律上不予承认,加以撤销以至制裁。) 种类:①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②违宪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 归责原则:①因果联系原则;②责任法定原则;③公正原则; ④合理性原则。 五、宪法得概念与特征 概念:就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与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权利得国家根本法。(p,25) 特征:1)宪法就是国家得根本法;2)宪法就是公民权利得保障书;3)宪法就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得集中表现;4)宪法就是民主事实法律化得基本形式;5)宪法规范具有根本性、原则性、纲领性、稳定性。 六、正当防卫 概念: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她人得人身与其她权利免受正在进行得不法侵害,而对实施侵害得人所采取得必要得防卫行为。 成立条件:5个(1)发生不法侵害行为;(2)不法行为正在进行;(3)为保护合法权益;(4)针对侵害者本人实施;(5)不能超过必要限度。

文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九章{概念)1、现实型文学:也称为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了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5、小说: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体。 6、剧本: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7、散文:一种体裁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广义的散文是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以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思考题)1、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的区别象征型文学是寄寓意蕴,以变形描写来拟人(物)的形象,是现代派文学,来表现哲理的。 现实型文学是再现生活重视细节描写,虚构而见不出虚构,表现现实主义反映生活本质的。 理想型文学是表现理想以夸张幻想来再造的虚构幻想的形象表现浪漫主义的反映理想。 或(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2、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的基本特征 诗歌的基本特征是:1、(高度的概括);2强性大(强烈的抒情性) 3、音乐性(停顿、平仄和押韵) 小说的基本特征: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散文的基本特征:1、选材广泛,现实性很强 2、形式自由,手法多样 3、形聚,构思精湛(形散:选材五光十色,联想自由驰骋,手法多种多样,结构灵活多变;神聚:立意深远,一线串珠。)4、真人真事,事情实感。 剧本的基本特征:1、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人物事件事件、地点高。2、尖锐紧张的戏剧冲突 3、人物台词要个性化口语并富有动作性。(个性化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地位教养;口语化既有意境又有潜台词;动作性:人物语言要传达内在的动作心理活动;引起更多的外部动作,推动情节的发展到新的层面。) 第十章{概念}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目录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第三节社会学的中国化 第三章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社会指标 第五节抽样技术与数据分析基础 第四章社会的构成 第一节社会及其构成 第二节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 第三节社会类型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文化及其特征 第二节文化的分类 第三节文化的构成 第四节文化的功能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 第四节社会角色扮演 第七章社会互动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维度与类型 第八章社会网络与社会群体 第一节社会网络 第二节社会群体 第三节初级社会群体 第四节婚姻与家庭 第九章社会组织 第一节社会组织的特征 第二节社会组织的结构 第三节社会组织的管理 第四节当代中国社会组织

第十章社会制度 第一节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第二节社会制度的功能分析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社会分层的相关概念 第二节社会分层理论 第三节社会分层级制 第四节社会流动 第十二章社区 第一节社区的概念与理论 第二节社区要素与发展 第三节社区建设与协调 第四节虚拟社区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第一节社会变迁 第二节社会现代化 第三节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特征 第四节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十四章越轨与社会控制 第一节越轨行为 第二节社会控制的概念与类型 第三节社会控制体系 第十五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由来与发展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第三节社会保障的发展 第十六章社会建设 第一节社会建设的概念 第二节社会建设的相关理论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

《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大一期末考试法学概论重点

法概复习 一、法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的行为规范体系。 特征:一、法是调整人们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具有规范性。二、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具有国家的意志性。三、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证手段的规范体系,具有国家强制性。四、法具有普遍性。五、法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六、具有程序性。 二、权利与义务 概念:权利和义务是法的最核心的内容和要素,是贯穿于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各个法律部门和法的运动过程的法律现象,是法最基本的范畴。权利和义务代表了不同的法律精神。 权利的概念:①指公民依法应享有的权力和利益;②是指法律赋予人实现其利益的一种力量;③制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可以自主决定作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手段。 权利的特征:①权利得到国家的认可和保障;②权利的行使具有自主决定性;③权利总是与利益相联系;④权利与义务密不可分。 权利的内容:由自由权、请求权、诉权三部分构成,其中,自由权是基础,请求权是实体内容,诉权是保障手段。 义务的概念:①它是指义务人必要行为的尺度或范围;②它是指人们必须履行一定作为或不作为的法律约束;③它是指人们实施某种行为的必要性。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1)结构上的相关关系,即对立统一关系。一个表现利益,一个表现负担;一个是主动的,一个是受动的。(2)数量上的等值关系,一个社会的权利总量和义务总量总是相等的。(3)功能上的互补关系,权利直接体现法律的价值目标,义务保障价值目标和权利的实现;义务有助于建立秩序,权利有助于实现自由。(4)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权利和义务何者为本位,在历史上是变化着的。 三、法律关系 概念:是法律规范在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特征:(1)法律关系是一种合法的关系;(2)法律关系是体现意志性的特殊社会关系;既体现国家意志,也体现当事人的意志。(3)法律关系是具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的构成:(1)主体,即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包括公民、法人和非法人单位、国家。(2)内容,即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具体的权利和义务。法律上的规定只是“应有的”、“一般性”的规定,通过特定主体体现为具体的“实有的”、“个别化”的权利和义务。(3)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主要包括物、人身、精神产品、行为结果。 四、法律责任 概念:是指人们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所应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否定性法律后果。(否定性法律后果,即法律上不予承认,加以撤销以至制裁。) 种类:①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公平责任;②违宪责任、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 归责原则:①因果联系原则;②责任法定原则;③公正原则;④合理性原则。 五、宪法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权利的国家根本法。(p,25)特征: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2)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3)宪法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的集中表现;4)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5)宪法规范具有根本性、原则性、纲领性、稳定性。 六、正当防卫 概念: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实施侵害的人所采取的必要的防卫行为。 成立条件:5个(1)发生不法侵害行为;(2)不法行为正在进行;(3)为保护合法权益;(4)针对侵害者本人实施;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本第二版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 社会学一词最早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的 2 社会学本身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一般社会哲学到专门的具体社会科学的演变过程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社会运行论” 一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时代根 1 社会学在20世纪30-40年代产生决定性因素是时代实践的要求 2 政治革命与产业革命 (1)社会转型的产物 (2)社会秩序的要求 3社会学的思想源泉 (1)历代思想家在其哲学,政治和伦理观点中包含的社会思想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3)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成就

(4)从17世纪在英国发源至十九世纪的早期社会统计调查和定量分析 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现实社会根据 1 社会运行发展三种类型 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中性运行与模糊发展 恶性运行与畸形发展 2 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总体上是能够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宏观微观上都可以 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它与生产社会化是一致的 三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中国特色表现 1 跟中国历史上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2 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实社会运行密切相关 3 能够有效的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改革服务 四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 1分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 (3)不属于以上两类 五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 个人与社会关系是指两者互生互动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与历史唯物论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 2 与单科性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3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历史学,管理学)的关系是特殊与特殊的关系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 第三节社会学的功能 1 认识和改造社会 2 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 3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章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 1 社会学在社会转型中产生 2 西方社会学的创立 19世纪30年代至19世纪末叶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法学概论考试重点整理

法学概论考试重点 1、法的基本特征14 法的基本特征是法所独具的并以此区别于其他上层建筑现象的种种重要属性。 ①法是一种行为规,具有规性。它向人们提供的行为模式具有一般性的特征,即在相同的条件下,一项法的规可以被反复适用;其还具有可预测性,法的这种属性使得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就会有意识地去做或不做一定的行为。 ②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在众多的行为规中,只有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制定和认可是统治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即国家创制法的两种方式。 ③法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并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④法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2、法的渊源即法的表现形式17 作为行为规的法,必须由特定的国家机关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为人们知晓、遵守,也才具有法律上的效力。这种用以表现法的规的各种具体形式,法学上称为法的渊源或法的形式。 从历史上看,法的渊源是多种多样的,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性文件,另一类是国家认可的不具备文字形式的习惯。 ①规性文件是指国家机关在其权限围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的文件,亦即通常所说的成文法或制定法。 ②国家认可的不具备文字形式的习惯,即通常所说的习惯法或不成文法。判例也是一种不成文法。 除上述基本形式外,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某些思想家、法学家的著作或的经典,都可以成为法的渊源。 3、法系18 一般认为,凡是在容上和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形成一种传统或派系的各国法律,就属于同一个法系。 西方法学家在法系的划分上也很不一致,但不少法学著作在论述法系问题时,多举英国法系、大陆法系、中国法系、印度法系、伊斯兰法系五大法系。这五大法系除大陆法系和英国法系外,其余的基本上已经成为法制史上的概念。 大陆法系是指欧洲大陆上源于罗马法、以1804年《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各国法律,所以大陆法系也称罗马法系或民法法系。英国法系是指中世纪以来的英国法律和效仿英国法

土木工程概论习题汇总(答案)

土木工程概论复习题汇总 一;填空题。 1.砖按生产工艺分烧结砖和非烧结砖。 2.砂一般分为天然砂和人工砂。 3.配置混凝土时应优先选用中砂。精品文档,超值下载 4.所谓灰是指石灰和石膏。 5.土木工程中使用的钢材是指线材和型材。 6.水泥按其用途及性能分为通用水泥、专用水泥、特性水泥。 7.普通混凝土是由水泥、粗骨料、细骨料、和水拌合,经硬化而成的一种人造石材。 8.绝热材料按其成分分为无机材料和有机材料。 9.将上部结构的荷载传给土地基,连接上部结构与地基土的下部结构称为基础。

10.常用工程地质测绘方法有相片成图法和实地测绘法。 11.通常把位于天然地基上,埋置深度小于5m的一般基础以及埋深度虽超过5m,但小于基础宽 度的大尺寸基础,统称为天然地基上的浅基础。 12.刚性基础通常由砖、毛石、素混凝土、和灰土等材料做成。 13.建筑物的基础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属于柔性基础。 14.浅基础一般分为单独基础,条形基础、伐板基础和箱形基础、壳体基础。 15.埋置深度大于5米或大于基础宽度的基础,称为深基础。 16.桩按荷载传递方式分为端承桩和摩擦桩。 17.建筑物的基本构建可分为梁、板、柱、拱。 18.梁和板都是工程结构中的受弯构件。 19.梁按支撑方式可分为简支梁、悬臂梁和连续梁。 20.柱是工程结构中的受压构件。 21.框架结构承受竖向荷载能力强,但承受水平荷载能力差。 22.当前我国的公路等级按照其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5个等级。 23.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四大类。 24.公路线路的类型及特点主要分为沿河线、越岭线、山坡线、山脊线等四大种类。 25.公路路面按其力学性质一般分为刚性路面和柔性路面等。 26.公路交通标志有三大类;指示标志、警告标志、禁令标志等。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十章 社会制度——第十二章 社 区)【圣才出

第十章社会制度 10.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制度的概念与类型 1.社会制度的含义 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社会行动所发生的重要的结构框架。它既不是某个单一的规则或办事程序,也不是针对全社会总体的社会根本制度,而是特定的社会活动、经济生活等具体的活动领域中,支配人们行动的规范系统。 2.社会制度的构成 (1)社会价值观 社会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好与坏,幸福与痛苦,美与丑,善良与邪恶,只得与不值得等等的一种主观判断。每个具体的社会制度,都通过自身的价值取向,来引导社会成员做出符合社会运行总目标的行为选择。 (2)社会规范体系 社会制度是由一组相互联系的规范构成的。社会规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社会中通常的规范形式包括习俗、规则、道德与宗教、法律等。 ①社会习俗 社会习俗指社会生活中的一般习惯和常规。它常常表现为岁时节令、婚嫁礼仪、社交庆典、饮食起居等。 ②规则 规则是一类明确规定的行为准则。

a.规则是由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明确设定、明文规定的,带有较为明确的目的性。 b.对规则的解释,往往以参与此类行动的人们的利益为依据。 c.规则对于行动的参与者来说,具有一种外在的约束性。 ③道德规范或宗教 既可能表现为一种习俗,也可能表现为明文的规定。但是它与一般的习俗或规则的区别在于,道德规范或宗教带有更为明显更为强烈的价值倾向。 ④法律 法律的基本构件是规则,它是由某一政权正式颁布、并受到国家权力机构支持的一系列重要规则之汇篡。法律总是通过强制性的权威手段去仲裁和调整不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利益冲突。 (3)权威与地位结构 ①权威指的是规范和准则所支持的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权力。权威的大小,取决于人们的服从程度。 ②权威通常是某种社会制度的化身,是社会制度存在的重要基石。 ③权威一方面基于某种社会秩序的规范和准则,另一方面,它的存在监督着人们对于该种社会制度的遵从,从而维护着社会的运转与持续。 ④权威的贯彻与服从,依赖于一套对权利、责任与义务有明确规定的地位结构,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角色和角色集。 (4)社会机构与设施 社会制度的运转要凭借一定的条件与媒介,即机构和设施。机构和设施都是根据社会制度运转的需要而设立的。 3.社会制度的特征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概念汇总 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五、六章【圣才出品】

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5.1 复习笔记 一、文化及其特征 1.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的综合。 2.文化的特征 (1)可习得性。文化是超生物性的,任何文化都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不能只通过生物遗传而获得,而是要通过一个个社会性的个体主动学习并综合起来的结果。 (2)共享性。文化是所有社会成员所共享的。 (3)象征性。象征性是指人类在创造文化时总是赋予其丰富的象征意义。 (4)全括性。文化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5)整体性。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和整体,由不同的要素有机构成,各构成要素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形成一个统合的整体。 (6)文化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①文化的普遍性是指所有的人群都有文化; ②文化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社会或人群,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 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1)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

(2)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 (3)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在使用上是有差异的,物质文化因自然规律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断被损耗,非物质文化却可以被反复使用而不损耗。 2.主文化与亚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 (2)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亚文化一般并不与主文化相抵触或对抗。 亚文化又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①民族亚文化。是为社会中少数民族群体所特有的文化。 ②职业亚文化。指为各种职业群体特有的文化。 ③越轨亚文化。指为一些反社会集团所特有的文化。 (3)主文化与亚文化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两者都在发生变化,也可能互相转化。主文化可以转变为不占主导地位的亚文化,亚文化也可以转变为占主导地位的主文化。 3.主文化与反文化 (1)主文化。指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 (2)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反文化不一定都是坏的东西,反文化的性质取决于它所反对的文化的性质。 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1)评比性文化。指有好坏、高下之分的文化,即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一般说来,评比性文化都是比较容易鉴别其价值的文化。 (2)非评比性文化。又称中性文化,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社会学概论新修重点难点集中营 一、名词解释 1. 主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2. 亚文化:亚文化指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 3. 反文化:反文化是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主文化的抵制和对抗。 4. 社会化:它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 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 社会群体:(广义上)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 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 (狭义上)指由持续的直接的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 6. 初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叫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 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 7. 次级群体:又叫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 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8. 角色集:在社会中,角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 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就是所谓角色集。 9. 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 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0. 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 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11. 社会流动:所谓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 动。 12. 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揩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 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13. 社会控制:(广义上)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 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上)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14. 社会问题:(广义上)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相关的问题(狭义上)特指社会的病态或失调现象。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15. 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 为。 二、简答题 1. 集合行为的主要类型?恐慌:指人们在面临某种直接威胁时,所出现的紧张心态及违反常 规的行为。谣言:是从不知名的来源、通过非正式的途径而传播的信息。 流行:是指一个时期内在社会上流传很广、盛行一时的外表和行为的风格,是一段 时间内为人们广为崇尚的生活模式。 2. 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 角色冲突 角色不清 角色中断 角色失败

自考法学概论重点章节资料整理

法学概论重点章节资料整理 第一章 一、法律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1.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 2.奴隶制的出现。 二、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 1.法律与国家同时产生 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 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分开 5.从法律与、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三、法律的本质与特征:L 1.本质:①法律的阶级性(法律的本质属性是它所体现的阶级意志性) ②法律的社会性 ③法律的本质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2.法律的特征: ①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 ②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 ③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 ④法律是规定权力义务的规。 ⑤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

没找到四、法律的渊源和分类 1.法律的渊源:作为一个专门的术语,就是指用以表现法律的各种具体形式。2.法律渊源的种类:制定法 判例法 习惯法 引证法 法 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 3.法律的分类: ①按创制方式和表现形式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②根据法的容、效力和制定程序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 ③根据法的容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④根据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或对人的效力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 ⑤根据法律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分为:国际法和国法 ⑥以法律运用的目的:公法和私法 ⑦法系 五、法律与其他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1.法律与社会经济基础 ①经济基础决定法律 ②法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2.法律和政治

①政策是法律的指导 ②法律是政策的定型化、具体化、条文化。 3.法律和道德 ①联系:a法律积极保护统治阶级道德,在必要时把某些道德规提升为法律规加以推行。 b统治阶级道德又积极替法律辩护,影响社会舆论,要求人们遵守法律。 ②区别:a存在时间不同 b调整的围不同sdq c实施方法不同 d表现形式不同 e法律体系只有一个,即一元,而道德体系则是多元的。 第二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产生、本质、制定和实施) 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产生 二、1.没找到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①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 ②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需要 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 2.产生的一般规律:彻底废除旧法律,批判继承 3.产生的特点:在彻底废除国民党旧法律的基础上,由新主义法律转变来的,是新主义法律的继承和发展。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主要特点: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的表现 2.重要特点: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3.另一重要特点:国家强制性和人民自觉遵守法律相统一(也是区别于剥削阶级法律的另一重要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课后作业习题 《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部分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教材 41页) 1.试述数据、数据库、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 数据: 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称为数据。数据的种类有文字、图形、图象、声音、正文等等。数据与其语义是不可分的。 数据库: 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储存,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 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 DBS)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数据库系统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其开发工具)、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构成。 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统 (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用于科学地组织和存储数据、高效地获取和维护数据。DBMS主要功能包括数据定义功能、数据操纵功能、数据库的运行管理功能、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 2.使用数据库系统有什么好处? 使用数据库系统的好处是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特点或优点决定的。 使用数据库系统的好处很多,例如可以大大提高应用开发的效率,方便用户的使用,减轻数据库系统管理人员维护的负担等。 为什么有这些好处,可以结合第 5题来回答。

使用数据库系统可以大大提高应用开发的效率。因为在数据库系统中应用程序不必考虑数据的定义、存储和数据存取的具体路径,这些工作都由 DBMS来完成。 此外,当应用逻辑改变,数据的逻辑结构需要改变时,由于数据库系统提供了数据与程序之间的独立性。数据逻辑结构的改变是 DBA的责任,开发人员不必修改应用程序,或者只需要修改很少的应用程序。从而既简化了应用程序的编制,又大大减少了应用程序的维护和修改。 使用数据库系统可以减轻数据库系统管理人员维护系统的负担。因为 DBMS在数据库建立、运用和维护时对数据库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包括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多用户并发控制,故障恢复等等都由DBMS执行。 总之,使用数据库系统的优点是很多的,既便于数据的集中管理,控制数据冗余,可以提高数据的利用率和一致性,又有利于应用程序的开发和维护。 3.试述文件系统与数据库系统的区别和联系。 文件系统与数据库系统的区别: 文件系统面向某一应用程序,共享性差、冗余度大,独立性差,纪录内有结构、整体无结构,应用程序自己控制。 数据库系统面向现实世界,共享性高、冗余度小,具有高度的物理独立性和一定的逻辑独立性,整体结构化,用数据模型描述,由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数据安全性、完整性、并发控制和恢复能力。 文件系统与数据库系统的联系是: 文件系统与数据库系统都是计算机系统中管理数据的软件。 5.试述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数据库系统的主要特点有: 一、数据结构化 数据库系统实现整体数据的结构化,这是数据库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的本质区别。 二、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三、四章【圣才出品】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3.1 复习笔记 一、社会学方法论 1.社会学方法体系 (1)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社会学的方法体系有三个层次构成: ①第一层次为方法论原则,具有指导研究方向的意义; ②第二层次为具体研究方法,与研究实践和过程相统一; ③第三层次为技术手段,是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主要工具。 (2)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原则,是确定研究者的基本方向、影响研究性质的基本观念和定律。方法论原则通常包括: ①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逻辑思维方法原则; ③社会学的一般化理论。 2.社会学方法的特征 (1)动态性。社会学的立场和视野是动态的,它是关于变动中的尤其是现实社会的各种事实和关系的动态过程。 (2)整体性。社会学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是从整体论高度出发的,把社会视为有机统一的整体,然后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来考察和分析社会运行和社会变迁过程。 (3)经验性。社会学注重对社会事实和现实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来理解社会行为和社会运行。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获得经验事实是首要的。 3.社会学研究的范式

(1)范式的定义 范式,指一定时期内,科学研究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常规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规范和理论与方法论模式。 (2)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①实证范式②解释范式③批判范式。如表3.1所示。 表3.1 社会学研究范式的类型 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 1.研究的逻辑过程 科学研究的逻辑过程是从理论问题经过研究验证最终回到得出理论的循环过程,连接这一过程的逻辑方法是演绎和归纳、经验观察和概括总结。根据华莱士的“科学之环”原理,研究的逻辑过程是由问题、理论、假设、操作化和假设检验等几个环节构成(见图3.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