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集合的运算说课稿

集合的运算说课稿

集合的运算说课稿
集合的运算说课稿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应用数学学院

稿

课程名称:教学论

学生姓名:程彬

学号:1117010010

任课教师:张世杰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是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11级数学教育班的程彬,我今天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集合的基本运算》。我尝试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评价分析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集合的基本运算是高中数学主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集合的基本运算作为集合的含义以及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延伸,加强了对集合相关概念的理解,是集合论的基本组成体系;另一方面集合的基本运算是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基础,是数学抽象思想的经典体现,为今后学习函数及不等式的解集奠定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中有着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在近年的高考中主要考核集合的基本运算,在整个教材中的属于基础部分。教材结合学生已有的函数、不等式、平面几何等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集合的基本运算,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学习分类讨论、类比研究等基本数学思想。

(二)学情分析

本课程教授对象为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初中已学到关于有理数、平面几何、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等内容,但涉及抽象概念较少。教课过程中可利用学生已有知识作为例题,提高学生兴趣,加强知识体系的关联性。

此阶段的学生的知识经验较为丰富,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对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了解得更深刻。并且此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泼,积极性高,已初步形成对数学问题的合作探究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对初中知识掌握程度不同,造成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教学安排要以中等层次学生为基本标准,对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更深层次思考练习的引导,激发他们自主探索学习的兴趣;对于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应让其明确重点、抓住主要思想方法,进一步的探索理解可随着时间慢慢练习培养。

二、目标分析

根据教材结构及内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依据新课标指出应该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同时让学生学会学习和养成正确的价值观等思想,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结合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我认为应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首先,应当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并运用集合的各种表示法(Venn图、描述法、列举法)结合例题更好的理解和表示集合的并集与交集,学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其次,应当通过例题培养灵活掌握交集并集的混合运算的能力,通过集合运算学习一些数学中常用的思想方法,例如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集合的基本运算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以及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集合语言在数学表示中的简洁和准确.。

(3)思维能力与情感态度目标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激发他们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的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根据上述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及教学目标,本着新课标大纲标准,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下:

1)对交集、并集的理解及其运算性质。

2)集合关于交集并集的混合运算。

这两点也是近几年高考的常考考点,是大纲要求的基础题考点,应该保证大多数同学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

难点:

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我认为教学难点为理解集合间的交与并的各种不同情况、掌握集合的运算顺序,这对于学生理解事物的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接下来谈谈本节课的教法及学法;

(一)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高一学生思维活泼、积极性高,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并按照新课标教学策略,采用探究――体验教学法为主来完成教学,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了:

第一,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班里各种不同集合间的关系”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例如,课程引入部分我将以本班同学为元素,给出几个不同的集合,并引导大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究定义集合的运算。(例1:A={11教育班所有的男同学},B={今天上课坐在前三排的同学},C={11教育班所有的男同学和今天坐在教室前三排的同学})

第二,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结合图像的形象表现,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主体参与用文氏图表示集合运算前后变化,正确地形成概念.同时提醒引导学生注意集合运算相关概念与直观图像关系之间的区别。例如,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虽然我们无法画出它们的交集,但他们并非没有交集,而是交集为空集。

第三,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并顺利地完成书面表达。例如,在做例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诸如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基本数学思想。

本节课采用学生广泛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模式,对集合的基本关系适当的复习回顾以作铺垫,对交集与并集采用文字语言,数学语言,图形语言的分析,以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通过启发式,观察的方法与数学结合的思想指导学生学习。

(二)学法

从高中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结合教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认知障碍,按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原则,本节课在学法上我认为应该重视如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正、反例的构造,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质的飞跃。这主要体现在我将通过对于平面几何图形的直观关系来理解抽象的集合概念及其关系、运算。

第二,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应用类比的思想,对比实数的概念及其运算猜想探究集合间的运算关系。

第三,运用多媒体(ppt)形象清晰的理解集合的运算。电子图像要比手工图像更为快捷准确,可以大大提升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是一个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悟”构成的和谐整体。新课标教学理念要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协调、组织讨论,让学生自己获得启发、思考和决定。教师的“导”也就是教师启发、诱导、激励、评价等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把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学生就是接受任务,探究问题、完成任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教与学”完美的结合也就是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对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的演绎、解释和探究来组织和推动教学。

(1)复习巩固

所谓“温故而知新”,熟悉前两节内容是学好本节内容的必要保证,为了本节内容的顺利进行,正式开始讲课前需复习集合的相关概念(集合相等、子集、集合的关系(包含、真包含)、集合相等、集合的表示法等相关内容)。

(2)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我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问题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目的明确的设计方式,给学生最大的思考空间,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我将会在课程开篇借助例题1、例题2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知道,实数有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请同学们考察下列各个集合,你能说出集合C与集合A、B的元素之间的关系吗?集合R与集合P、Q的关系么?”并由此提出并集的定义以及相关概念。(例1:A={11教育班所有的男同学},B={今天上课坐在前三排的同学},C={11教育班所有的男同学和今天坐在教室前三排的同学}

例2:P={4,5,6,8},Q={3,5,7,8},R={3,4,5,6,7,8})

(3)并集

数学概念的形成来自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概念的高度抽象,造成了难懂、难教和难学,这就需要让学生置身于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

1)概念引入

首先,我将会给出并集的定义、符号表示、说明注释以及文氏图表示,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以及并集相关概念。在这一过程中尤其注意让学生体会符号语言的简洁与便捷。特别要强调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是一个是由集合A与B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而且由于集合元素的互异性有“重复元素只看成一个元素”的结论。

2)概念深化

其次,我将借助文氏图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即请同学上黑板用阴影标出集合A∪B。并有文氏图导出A∪B=B∪A的性质。

(1).

(2).

(3)

3)例题演练

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模仿与记忆,数学思想的领悟和学习过程更是如此。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师生互动学习,生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故引入例3如下:

A={x|-1

A∪B?

由于连续的(用不等式表示的)实数集合可以用数轴上的一段封闭曲线来表示,故引导学生借助数轴来解此题,并促进他们学习“数形结合”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

4)拓展延伸

通过提问:“回顾例1、例2、例3,思考集合D分别与集合A、B有怎样的关系?集合R

分别与集合P、Q有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直观总结出并集的第二个性质:

即A?A∪B、B?A∪B,然后请同学自己用刚学的文氏图表示法来验证两集和有公共元素、两集和没有公共元素、其中某集合包含在另一集合里三种情况。这里要注意的是要提醒学生区别不同情况下的包含与真包含。

(4)交集

1)过渡

类比刚刚学过的并集,提出交集现象:“在上图中我们除了研究集合A 与B 的并集外,它们的公共部分(即问号部分)还应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称其为集合A 与B 的交集。

2)概念引入

首先,我将会给出并集的定义、符号表示、说明注释以及文氏图表示,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以及并集相关概念。在这一过程中尤其注意让学生体会符号语言的简洁与便捷。特别要强调两个集合求并集,结果是一个是由集合A 与B 的公共元素组成的一个集合。

3)概念深化

其次,我将借助文氏图深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即请同学上黑板用阴影标出集合A∩B。并有文氏图导出A∩B=B∩A 的性质。

4)例题演练

为了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识的再次深化。我将提出如下例题4:设平面内直线1l 上点的集合为

1L ,直线2l 上点的集合为2L ,试用集合的运算表示的位置关系。

解:平面内直线可能有三种位置关系,即相交于一点,平行或重合。

(1)直线相交于一点P 可表示为

12{}

L L P ∩=点(2)直线平行可表示

12L L ∩=?

(3)直线重合可表示为

1212

L L L L ∩==5)拓展延伸

“体验式教学”使学生参与度高,不容易睡觉,并且记忆深刻,获得的信息比较丰富。而且学生有成就感,巧妙的培养了自信心,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强,责任感强。基于以上思想理念,接下来我将提出如下引导性问题:“考察一下表达式是否成立:

(1)A∪A=A

(2)A∪?=A

(3)A∩A=A

(4)A∩?=?”

使学生在对比探索总结中获得交集一些性质,并通过三种关系的文氏图验证这些性质确实成立。特别提引导学生与之前探究得到的并集的性质作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避免以后运用过程中混淆出错。

(6)课堂练习,提高巩固(机动版块)

最好的复习是应用,新课标强调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故我在此准备了一些难度依次递增的易错题,这些题涵盖了近几年高考中集合的运算常见考点考法,从简单入手,一步步深入,适用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例题如下:例1已知集合{|24}A x x =?<<,{|}B x x m =≤,且A∩B=A,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由A B A =I ,可得A B ?.

在数轴上表示集合A 与集合B ,如右图所示:

由图形可知,4m ≥.

点评:研究不等式所表示的集合问题,常常由集合之间的关系,得到各端点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意是否含端点的问题.

例2

设{|||6}A x Z x =∈≤,{}{}1,2,3,3,4,5,6B C ==,求:A∩(B ∩C)

解:∵{}6,5,4,3,2,1,0,1,2,3,4,5,6A =??????.

又{}3B C =∵∩,∴A∩(B ∩C)={}3;)

(7)小结归纳,回顾反思。

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我将从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情感体验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归纳本节课收获。

首先我会提问大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板书和同学们一起回顾本节课主要知识内容:即2个概念——并集、交集,10个运算性质,并且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帮助学生记忆——前五个结论是并集的性质,后五个是交集的性质。而并集、交集的性质有可类比的地方。如性质1和6都是“交换律”;性质2、3和性质7、8都是运算前后集合之间的关系;而性质4、5和性质9、10描述的都是空集在并、交两种运算中的特殊性。(具体性质内容见板书)

然后我会向学生引导性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数学基本思想?”这一总结过程我将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引导他们自己感悟得出: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类比研究等基本数学思想。

最后,本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我将引导学生思考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这是一个开放式总结问题,每个学生都会有其自己独特的感受,只要是积极向上,不违背道德良知的都是美好而有意义的经验。

(二)作业设计

哈尔默斯曾说过:学习数学的惟一方法是做数学。为了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刻下作业队本届内容都得到适宜的巩固深化,我将作业设计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紧跟课本,联系近两年考高热点,侧重帮助学生巩固掌握集合的运算相关基础知识。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也是为下节课全集与补集的内容铺垫,注重知识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我设计作业如下:

(1)必做题

书P111,2,3题

(2)选做题——思考与探究

1.我们知道有理数集:Q、实数集:R,那么无理数集可以用Q 和R 的运算来表示么?

2.我们知道加法的逆运算是减法,那么求并集是不是也有逆运算?

(三)板书设计

板书要基本体现整堂课的内容与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联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通过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

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一.并集运算性质:

A∪B ={x|x∈A,或x∈B} 1.A∪B=B∪A

Venn 图(3种): 2.A ?A∪B

例:A={x|-1

4.A∪A=A

二.交集

5.A∪?=A A∩B={x|∈A,且x∈B}

6.A∩A=A Venn 图(3种):

7.A∩?=?例:(1)交与一点12{}

L L P ∩=点8.A∩B=B∩A (2)平行12L L ∩=?

9.B ?A∪B (3)重合1212L L L L ∩==10.A∩B ?B

五、评价分析

毕达哥拉斯认为:“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什么.”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当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我采用及时点评、延时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关注学生课堂回答的反馈情况,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顽强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是否得到发展,通过巩固练习考查学生对集合的基本运算是否有一个完整的集训,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叶圣陶先生曾告诫我们: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我本节课秉持着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的理念,通过教师提问、小组讨论、独立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了集合的基本运算,并在这个过程中领会了类比研究、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基本数学思想,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热情,加深他们对本届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单元复习》说课稿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单元复习》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的单元复习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三单元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以及基本的简便计算方法(连减、连除)基础上进行的整理复习课。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通过复习、梳理,学生能熟练掌握加法、乘法等运算定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算法的能力,能灵活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并熟练掌握运算定律,正确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灵活计算。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四、说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1、谈话:我们的学习,每天都在与计算,特别是简便计算打交道。请你说一说:对于计算,你有什么经验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下? 2、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对运算定律和简便计算,进行一番复习吧! 二、整理、复习

1、先来考考大家的口算: 25?4= 176--76= 125?8= 38+64= 25?8= ( )?( )=48 2、接着来考考大家的眼力:判断。 A?B=B?A.......() 325?( 15+85) =325?15+85 ( ) 136÷4÷17=136÷(4?17) 32?(20+4) =32?20+4...... ( ) 125?32?25=125?8+4?25( ) 看来,我们需要对这些所学对这些所学的运算定律或性质进行一下整理,才能更好地掌握他们。 (设计意图:为了唤醒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后面表格的整理做铺垫,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考考大家的眼力,出示要求: 小组合作,分类整理。合作提示: (1)、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这些运算定律或性质: A、举一些例子说明 B、用语言来表达 B、用字母或符号表示 (2)遇到不太理解的内容,可以相互交流,也可以相互补充,还可以相互提问。 A、加法减法乘法除法 B、运算定律或性质 4、学生整理,反馈: (1)教师将学生表格投影出示。 (2)出示教师的表格: 加法的运算定律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他们的内容有什么相同之处?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3)减法的性质和除法的性质呢?有没有相同或不同之处? 三、练习提升: 大家观察得真仔细。闭上眼,让我们有序地把这些运算定律默记在脑海中。是啊,这些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在我们的计算中,可以给我们提供许多的简便。接下来,就请大家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下面这些问题吧! 1、基本练习 125?13?8 12?(97+3) 273-63-37 (4+8)?25 3200-4?25 48?25

《遗传性状分离比》专题说课

《遗传性状分离比》专题说课稿 一、说教材地位 遗传是高三生物二轮复习几个专题模块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亦是高考生物试题的重点、难点部分。历年来全国各地(新课标)高考生物卷中围绕考查“遗传规律及其性状分离比”均有考题。其题型不仅考查到学生基础知识水平、能力水平,还考查学生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针对这一特点及结合学生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设计该专题教学。 学好本节课,不仅可以达到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强化薄弱环节,加强针对复习及规范细节落实,还能为学好本专题其它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专题学习构建知识网络,形成专题系统知识,辅导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有效教学均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我通过认真研究近两年的考纲考试说明、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学习备考精神及认真回顾并分析学生一轮复习中存在的不足,为达到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持续性,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熟悉假说—演绎推理在遗传规律发现过程的作用 2、理解孟德尔遗传规律及性状分离比,学会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假说—演绎推理在遗传规律发现过程中的认识,学会对相关科 学问题提出假设,并找出求证的方法 2、通过对遗传规律及遗传性状分离比再认并加深理解,强化其变式,提 高解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系统回顾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历程,加强学生热爱科学、科学 奉献、敢于质疑,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好学、会学、乐学的学习心态

三、说教学方法 教学本无定法,唯有不断采取对教与学的研究,才会创作出更适合学生的教法。我通过学习考纲、备考复习要求及针对遗传专题中该小专题的作用与地位,同时结合班级学生在一轮复习中暴露出的问题,我采取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系统地回忆基础知识,通过提出多个小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以黑板为主结合多媒体,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同时,还通过问题引入和变式训练,进行启发教学,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四、说学法 本节内容是遗传专题中的重点、难点部分,是学生一轮复习中较薄弱的内容之一。我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的课堂听课表现,进行深入浅出地教学,还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学生熟悉的地方少讲,不熟悉的地方,引导学生动脑、动手,让学生讲,达到夯实基础。对难点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已知,来发现新知,找出其相关联系,通过变式训练及理论指导,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突破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1、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通过提出“孟德尔的两大遗传规律是什么?”及“其内容是什么?” ,引 发学生回忆知识及驱动学生去解决问题,同时,我也要求学生及时查阅相关信息。 2、回忆教材内容,形成知识的整体印象 接下来,我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学习要求,达到唤起学生学习注意;展示考点,让学生学习做到心中有数,提高二轮复习的目的性;展示知识网络,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忆,重新将相关知识点整理、再认及提升,形成本节知识的横向、纵向认识,让学生能更全面、更多侧面地认识本节内容,提升二轮复习的有效性。 然后,利用多媒体再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过程及系统地呈现假说—演绎推理过程,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再认。在播放过程中,我会对相关小知识点进行强调,引起学生注意,适当让学生通过回忆,回答部分问题。同时,我还强调一些基本概念,用以接下来构建相关概念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说课稿8分钟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集合,下面我从教材的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集合是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在高中数学中,集合的初步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标准要求及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 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全集的含义。掌握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的方法,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教师互动促进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以及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二、教学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法上采用问题教学法和类比教学方法,通过学生学过的知识类比引入课题。另外,在教学上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由于本节课所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是在思维习惯上还有待老师引导,因此,在学法上,坚持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引导法,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教师作为引导者带领学生创设问题,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 三、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的流程分为给出类比,导入课题;发现问题,探求新知;巩固新知,反馈调控;归纳小结,布置作业4大块: 1、给出类比,导入课题 由教师提出问题: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那么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如果可以,集合应该怎么做加法运算呢?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2、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例子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①集合A与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你发现了什么? ②分别用文字语言和数学符号来叙述集合A与B与集合C之间的关系. ③试用Venn图表示A∪B=C ④.请给出集合的并集定义. ⑤类比集合的并集,请给出集合的交集定义? 活动:先让学生思考或分组讨论问题,然后再回答,经教师提示、点拨,并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对回答不准确的学生提示引导考虑问题的思路。 由此得出结果: ①集合之间也可以相加,也可以进行运算,但是为了不和实数的运算相混淆,规定这种运算不叫集合的加法,而是叫做求集合的并集。集合C叫集合A与B的并集.记为A∪B=C,读作A并B.

《楞次定律》说课稿

《楞次定律》说课稿 雅安市田家炳中学张明俊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为教科版高中物理选修3-2第一章第四节:楞次定律。内容讲述的是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方向的规律。教材是在初中磁场知识和对电磁感应简单认识的基础上,利用高中已学过的知识,较为深入的研究磁转化为电的规律,研究电场、磁场的统一性,重点在研究感应电流的方向。这些内容,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教材的问题大多数都涉及到三维空间,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极为有益。实验方法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不是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的罗列或初步总结,而是实验和推理结合起来,得出比较抽象的结论,在这里,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教材把磁体的磁现象和电流的磁现象统一起来,对于学生认识物质世界是一个观念上的飞跃。电磁感应一章的教材渗透了深刻的对立统一思想,学生对电和磁的统一和相互转化的理解,将为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提供有说服力的素材。另外,教材进一步把能量守恒的观点反映到电磁运动中来,对于学生牢固地树立能量的观点也极为有益。 2、大纲的要求及教学目标 《全日制高中物理必修本教学大纲》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层次为: 理解并掌握楞次定律 大纲的这种要求既体现了楞次定律在高中物理中的重要地位,也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验观察能力、一定的理解力和初步的对感应电流方向进行分析的能力。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智能目标: ①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②理解楞次定律与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相符合。 ③会用楞次定律解答简单的有关问题。 情感目标: ①培养学生注重实验和通过表象探究本质的精神。 ②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勤于动脑的良好实验素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和感应电流所激发的磁场之间的关系是这一节课的重点,对这一关系的文字描述是这一节课难点。

四年级《加法运算定律》说课稿

《加法运算定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第一小节“加法运算定律”中的第1课时的内容,其内容包括:完成第28页的例1以及下面的“做一做”,第29页例2。 (二)教材地位: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从教材的纵向联系来看,在三年半前学生已学过加法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课时的教学,首先,可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后面学习加法的简便方法打好基础。其次,用不完全归纳法概括出加法交换律的文字表述形式和字母形式,一方面提高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另一方面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三)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2.让学生学会用符号或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的方法来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四)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意义。 (五)教学难点:会用不同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二、说教法。 本节课我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故事导入——观察——思考——讨论——概括——应用。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和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几种教法: (一)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学生融入到数学情景中,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小组讨论交流法:掌握加法交换律及其应用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以四组加法算式为观察点,引导学生个人探索,小组交流讨论,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实践活动,从这四组算式间的联系去发现并交流,总结规律,逐步概括出加法交换律,这样的设计基本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 (三)练习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练习可分为基本练习和巩固练习。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当前课改研究的热点。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学法同时也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我组织学生采用了下面几种学习方法: (一)观察比较法:通过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感

基因在染色体上说课稿(定稿)

基因在染色体上 (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基因在染色体上》,现我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时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本节的地位和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孟德尔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这为学习本节内容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学好本节内容又为学好下一节《伴性遗传》埋下伏笔。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说明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和概述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⑵能力目标:体会科学研究中的“类比推理”和“假说演绎”。 ⑶情感目标:体会科学家严谨的推理过程及科学探索过程。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①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②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2)教学难点: ①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②运用假设演绎证明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二、说教法 探究活动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三、说学法 以引导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并辅以讲授法,指导读书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本环节的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展示碗豆杂交实验中基因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图片,引导学生对这两幅图片进行思考以下2个问题,从而既达到学生对已有知识回顾的目的,又为以下活动提供材料。 问题1:图中是根据什么写出配子类型? 问题2:孟德尔所提出的遗传因子有何特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是否具有同样的特点呢? 这两个问题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都不难回答,然后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以下2个问题,使学生大胆作出基因就是染色体或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推测。 问题3:请你将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与孟德尔杂交过程中遗传因子(基因)的行为相比较,二者有哪些相似之处? 问题4:根据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基因)与染色体平行关系,你有何大胆的推测?

《集合基本运算》说课稿

《集合基本运算》说课稿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集合的基本运算》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08级数学(2)班的周燕,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课题是集合的基本运算,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集合的基本运算是高中新课标A版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三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集合的概念和基本关系,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的作用,本节内容在近年的高考中主要考核集合的基本运算,在整个教材中存在着基础的地位,为今后学习函数及不等式的解集奠定了基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中有着铺垫的作用。

根据教材结构及内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依据新课标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根据集合的图形表示,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掌握并集和交集 的表示法以及求解两个集合并集与交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复习旧知,引入并集与交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使学生的认知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激发他们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根据上述地位与作用的分析及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并集与交集的概念的理解,以及并集与交集的求解。 难点:并集与交集的概念的掌握以及并集与交集的求解各自的区别于联系。 为了突出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接下来谈谈本节课的教法及学法; 四、教学方法与学法 本节课采用学生广泛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模式,对集合的基本关系适当的复习回顾以作铺垫,对交集与并集采用文字语言,数学语言,图形语言的分析,以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通过启发式,观察的方法与数学结合的思想指导学生学习。 那么在本节课中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引入主题 问题1、实数有加法运算,类比实数

楞次定律说课稿 高中物理说课比赛

《楞次定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电磁感应作为联系电场和磁场的纽带,不仅是学过的电场和磁场知识的综合和扩展,也是以后学习交流电、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的基础。电磁感应的发现,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它提示了电和磁之间的深刻联系及规律,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充分利用电能的新时代,使人类文明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本章无论是在知识内容上、还是在生活实践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节教材为电磁感应的第三节:楞次定律。内容讲述的是感应电流(感应电动势)方向的规律。教材是在初中磁场知识和对电磁感应简单认识的基础上,从确定“感应电流的方向”这个角度重新研究第二节中的两个演示实验。但不是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的罗列或初步总结,而是实验和推理相结合,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用自己的体会来理解楞次定律的使用。在这里,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教学目标 本节内容的要求层次为:理解并掌握楞次定律。 这种要求既体现了楞次定律在高中物理中的重要地位,也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验观察能力、一定的理解力和初步的对感应电流方向进行分析的能力。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智能目标: ①理解楞次定律的内容。 ②理解楞次定律与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相符合。 ③会用楞次定律解答简单的有关问题。 情感目标: ①培养学生勇于进取,注重实验和为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精神。 ②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勤于动脑的良好实验素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与难点: 使学生清楚地知道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和感应电流所激发的磁场之间的关系是这一节课的重点,对这一关系的文字描述是这一节课难点。 二、说教学法 1、教学对象分析 ①学生在初中会用右手定则简单判断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时感应电 流的方向,但右手定则的局限性已明显暴露出来,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新的规律来弥补右手定则的缺陷。 ②学生通过立体几何和磁场部分的学习,对三维空间已有一定程度的 认识,但尚不能熟练掌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9页,练习五的第1~4题。主要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地位作用: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作了一些于孕伏。例如:学生通过0以内进位加法的凑10思路的学习,通过100以内加法中出现小括号的学习,对加法结合律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这些都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基础。本册教材的安排是先教学加法的运算律,再教学乘法的运算律;先教学交换律,再教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具准备:主题图 二、说教法学法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还要发挥教学内容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多方面有所发展。教材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认识运算律并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为此,我设计了一条鲜明的教学线索,在发现运算律、总结运算律的时候,都给学生留出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安排了丰富、多样、有效的学习活动。我安排了“引出一个实例,进行类似的实验,在众多案例中概括用符号表达”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地观察、实验、归纳、类比,获

新课标伴性遗传说课稿

新课标《伴性遗传》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 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结合该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l知识性目标:(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意义。 l能力性目标:(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l情感性目标:(1)科学品质教育。 (2)人口教育(优生优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l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 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通过性染色体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我们常常说:“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理念,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其含义是,并不是一提探究,就一定要动手做实验。虽然既动脑又动手的探究是最有效的探究,但是在我国大班额、课时紧的国情下,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更加普遍。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现实情况,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创设的情境有:故事、图片资料、系谱资料及问题情境等。每一种情境,都包含有“矛盾冲突事件”,即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矛盾的事件,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中职数学《集合概念》说课稿

中职数学《集合概念》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职数学《集合概念》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的概念》是人教版第一章的内容(中职数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集合以及集合有关的概念,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初中数学课本中已现了一些数和点的集合,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等,但学生并不清楚“集合”在数学中的含义,集合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也是也是中职数学的开篇,是我们后续学习的重要工具,如:用集合的语言表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方程与不等式的解集,曲线上点的集合等。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能让学生领会到数学语言的简洁和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的语言描述客观,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集合以及有关概念; b、初步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元素与集合关系的表示方法。 (2)能力目标: a、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得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的能力; b、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b、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3、重点和难点

重点: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难点:准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 对于中职生来说,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他们还没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有厌学情绪。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从学生较熟悉的实例出发,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情境认知策略上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引导学生主动思、交流、讨论,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集合概念的形成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四、学习指导(说学法) 教学的矛盾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根据数学的特点这节课主要是教学生动脑思考、多训练、勤钻研的研讨,这样做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参与的意识,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进而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a、创设情境,揭示本课主题,同时对集合的整体性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b、介绍集合论的创始者康托尔 2、究竟什么是集合?(实例探究)切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熟悉的事物(物体),以实际生活为背景进行探究,为本课教学创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接待探究过程学生积极思考、交流、作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实例中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观察,总结能力范围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为下面水到渠成的介绍集合概念做好铺垫。 3、集合的概念,本课的重点。结合探究中的实例,让学生说出集合和元素各是什么?知识的呈现由抽象到具体进一步熟悉元素与集合的概念,让学生分清实际问题中的集合和元素为后面学习两者间的关系做好铺垫。

最新楞次定律说课稿

《楞次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楞次定律》,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 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初中磁场知识和对电磁感应简单认识的基础上,较为深入的研究磁转化为 电的规律,研究电场、磁场的统一性。电磁感应的发现,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充分利用电能的新时代,使人类文明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本章无论是在知识内容上、 还是在生活实践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楞次定律》是《电磁感应》一章第三节的内容,本章主要从两方面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规 律,探索感应电流方向的一般规律——楞次定律便是其中之一,且楞次定律是后面学习自感、互感等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实际应用的基础。可见楞次定律为本章重点,也是高中物理电磁学的重点楞次定律是电磁学的一个重要规律,对学生而言是以后分析和解决电磁学问题的理论基础,要求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从第二节课的学习中掌握了电磁感应产生的条件和电磁学实验的思路及操作方法,具备了实验探究能力,此时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时机已成熟。但是,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仍存在几个难点: 1. 楞次定律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易导致学生思维混乱,影响学生对该定律的理解。 2. 楞次定律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很强,而高中二年级的大多数学生,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并不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判断、分析、推理也常常表现出相当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所以,本节课力图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总结出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方向的判断所遵守的一般规则。 三、教学目标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不单是为了使学生知道实验的结论和规律的内容,更重要 的是让学生知道结论和规律是如何得出的,因此教学重心要从结论的学习上转移到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的学习,以及形成这些概念和规律所用的方法的学习中。因此,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确立本节课 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楞次定律的内容,能运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 【2】培养观察实验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能够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楞次定律过程,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通过科学探究之后,使学生学会依照物理事实、运用逻辑判断来确立物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说课稿

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说课稿 叶县龙泉乡龙泉小学:程红霞 2016 年3月

《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领导们: 大家好! 今天我讲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4 — 35 页的内容——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有加、减法和乘法的计算中,无论乘法在前或在后都要先算乘法。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合适的练习,让学生巩固运算顺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准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书写格式。 四、教学准备 本节课中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提高课堂效率。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利用情境再现、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首先通过超市图片,再现超市购物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氛围,带领同学们一起来到文具店。由小军和小晴在商店购买学习用品时遇到的一些数学问题,进而让同学们观察文具店里有些什么,从中能得到哪些信息。然后出示问题,让学生回答引出分步计算,并进一步引出混合运算。 (这个地方由学生的学习用品引出,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比较有兴趣进行后面的活动,也让学生密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观察商店商品,可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 2.探究新知,总结方法 对5X 3+20进行分析,它是由两个算式和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这个综合算式里,我特别强调在计算时要先

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总复习说课稿

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总复习说课稿 复习内容:教材第109页1题及第111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题、第6题。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运算的顺序, 巩固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复习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会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进行简算。 3、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重点: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含有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运算定律和运 算性质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难点: 乘法分配律、减法以及除法的运算性质,会运用定律与性质进行简算。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二、自主探究 1、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师:口算下列各题,并说出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55+20= 75-55= 25×8= 200÷25= 0÷50= 100×0= 师:你能说出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吗?根据这一组算式中的减法再说一说,什么叫做减法,它与加法有什么关系?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乘法?根据乘法的意义,说一说它与加法有什么联系?什么叫做除法,它与乘法有什么关系? 我们已经知道了四则运算的意义,从上面的题中可以看出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有怎样的关系? 生: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师:四则运算中,你知道哪些与0有关的运算知识?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之后,课件出示与0有关的运算知识) 2、复习括号。 你能把分步算式整理成综合算式吗?(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 ①20×5=100 ② 70-30=40 ③477-27=450 150-100=50 15×40=600 450÷9=50 50+25=75 27+600=627 4500÷50=90 师:通过上面的练习,谁能说说含有中括号和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合集

高中生物必修二说课稿合集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的内容。这一节课内容较多且难度大,大量的专业名词和实验推导过程给学生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所以,本节内容我分为两个学时,第一个学时重在介绍概念和杂交试验过程,第二课时推论和讨论分析分离定律的实质。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这一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一章第一节第一部分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的基础,也是第二章《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这节知识的重要基础,又并为后续学习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奠基,所以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从这个地位来看,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更是整个必修2的重点内容。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按照孟德尔的探索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的。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方法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接着介绍了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然后介绍了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最后归纳总结出分离定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体现了学科内在逻辑性与学生认识规律的统一。 与原教材比较,有了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首先,对实验过程采用问题串的形式,层层深入地引发问题和分析问题,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框架。 其次,对杂交实验的解释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完全是根据孟德尔的推理得出的。 最后,在讲述孟德尔探究方法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对问题的分析。 1.2 教学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新课标高中数学1全部说课稿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1集合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08数学本科(2)班的xx,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下面我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是选自高中新课标A版教材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接触过集合的一些相关概念,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集合是一个基础性概念,是数学以至所有科学的基础,应用广泛. 集合是高考的对象,在高考中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在高考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本节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数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集合的含义,集合的元素的特征,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了解常用的数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应用自然语言与集合语言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与学生一道归纳出集合的含义. 掌握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得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 培养学生正确的、高尚的、唯物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上述对教材的分析,确定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集合的含义,集合的表示方法. 难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认知能力,我认为教学难点是集合的表示方法. 关键:学好本节课的关键是理解集合的含义,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四、教学方法 1.学情分析 (1)生理特点:高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走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 (2)心理特点:高中学生虽有好奇,好表现的因素,更有知道原理、明白方法的理性愿望,希望平等交流研讨,厌烦空洞的说教. (3)认知障碍:有的学生遗忘了学过的知识,有的学生想象能力与归纳能力较差. 2.教法学法 根据上面的分析,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认知障碍,按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采用学生广泛参与,师生共同探讨的启发式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用描述性语言,不要具体化!) 根据以上分析,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作如下安排:

《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

《乘法运算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和简便算法,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根据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猜测—验证—应用等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⒉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正确、合理、灵活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有关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发现、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则是: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们大部分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让他们通过亲自探索和体验来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验证”等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探究中交流,在合作中归纳解决问题。具体地说分为以下几种方法:1、情景创设法。2、活动探究法。3、集体讨论法。四、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即: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精心选题,多层训练,——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向孩子们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谁能来说一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学生们会回答: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接着我会让孩子们用数字、字母或者符号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这三个定律。学生展示后,我进行小结:我们知道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乘法中,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了,那么在小数乘法中,这些运算定律是否也能运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同时板书课题。 在这一环节中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三个定律,一方面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以旧引新,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让他们有目标的去思考。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一)、小组合作,猜测验证 1、用幻灯片出示以下题目:

高中生物 1.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说课稿 新人教版

高中生物 1.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说 课稿新人教版 (二) 1、教材分析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二)是人教版必修2《遗传和进化》的第一章遗传因子发现中的第二节内容。本节主要讲述了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传递规律。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教材先介绍了孟德尔在两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中发现的自由组合现象,接着讲述了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以及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实验,最后归纳出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接下来教材以“思考与讨论的”形式来学习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最后讲述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教材中以问题为线索,教学内容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分析实验过程的同时再次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达到阐明自由组合定律,并能够运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的教学目标。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孟德尔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必修2这一模块是以人类对基因的本质、功能及其现代应用的研究历程为主线展开的。孟德尔的杂交实验很好的体现了“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而这一科学方法正是模块2科

学方法教育的侧重点。所以这节课在模块2的作用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2、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一)的基础上,对遗传因子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假说演绎法”的研究方法也有了初步的接触并且掌握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分离定律。这节课将进一步的让学生体会什么是“假说演绎法”,让学生懂得两对(甚至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自由组合定律。 3、教学目标 3、1知识与技能 3、1、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 3、1、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3、1、3说出基因型、表现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 3、2过程与方法 3、2、1通过自主、互助、讨论等过程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能力。 3、2、2在对两对相对性状遗传结果进行分析时,通过演绎推理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教学设计思路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