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历史必修一

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重要知识点

1. 夏以前:原始社会

夏--春秋:奴隶社会战国--清(1840):封建社会

1840--1949: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56-至今:社会主义社会

2. 周朝:①主要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

⑴目的:拱卫周王室,巩固西周奴隶制统治

⑵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殷商移民

⑶内容:周王封土地和人口;诸侯尽义务;诸侯继续分封

⑷作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周王成为天下共主;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贵族等级序列

宗法制:

⑴含义: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⑵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⑶考点:宗族、家谱、祠堂、叶落归根、认祖追宗、思乡情结等

⑷作用: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结合。

我国早期(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以宗法制为核心,等级森严;带有专制色彩,但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3.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是指皇帝个人的独裁(中央内部)。中央集权指中央对地方的关系而言,一般指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涉及到地方的行政制度和措施)

4.中央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汉和唐宋

西汉王国问题的背景:郡国并行制度;诸侯国势力膨胀;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解决措施:①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②酎金夺爵——剥夺爵位

③划州设刺史——监察地方官员结果:王国问题解决,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宋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背景:节度使制度,使地方藩镇势力膨涨表现: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

措施: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注意扩展)

影响: 积极:改变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消极:造成三冗,积贫积弱。

5.皇权和相权的斗争:秦朝:三公九卿制;汉: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隋唐: 三省六部制——相权被分割;宋朝二府三司,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元朝:相权的一次反弹;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专制皇权空前强化。清朝: 增设军机处——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6.两大趋势: 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废除。

第二单元重要知识点:

1.古希腊城邦的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2.划分政体的标准:根据公民参政权利的大小

3.政体的共同特点:公民政治

4.最大影响:民主制

5.雅典民主制的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直接民主

6.民主权利的体现: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

7.雅典民主制的评价:积极:①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它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比例代表制、议会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发展积累了经验。②有利于正确决策,减少失误。

③有利于监督政府为公民服务,减少以权谋私的可能性④促进了的文化的深入发展

消极:①.是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②是维护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8.《十二铜表法》的评价:评价: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古罗马基本法;贵族不能随意解释,必须按律判决量刑;是平民的胜利,但本质是维护贵族利益的。

9. 古罗马的法律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积极: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对罗马:维护了罗马的统治

对后世:欧洲国家大多数以罗马法为基础制定本国法律,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律的先声。

消极:是维护少数奴隶主利益的工具,不能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0..元首制的实质: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公元前286年,罗马确立阿奎里亚法,针对公民财产受到侵犯等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赔偿条款。这是现代民事侵权法的开端。

第三单元重要知识点:

1.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核心特征:代议制民主

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使一种间接民主,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最早产生于英国。

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的基本特征:①以代议制为基础,议会在形式上行使国家权力。国家的重大立法和决策大都都须经过议会讨论并通过②资本主义国家一般都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③都实行政党政治

2.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意义①.权力中心从国王转向议会,确立了议会主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②.国家统治方式由人治转向法治

③.使英国走向了平稳发展的道路。

3.君主立宪制的完善: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内阁向议会负责的制度叫责任内阁制;国王的行政权开始转移到内阁;

基本原则:①议会大选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内阁首相,负责组阁。

②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与首相共进退

③内阁失去下院信任时,应全体辞职或通过国王解散下院,重新大选,由选民决定内阁是否继续执政。

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4.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开始在议会中占据更多席位,推动工业革命的发展。

5.联邦制共和政体创立背景:美利坚合纵国的诞生;邦联政府的软弱无力;政治领袖的共识

6.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美国实行联邦制政体;规定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总统和议员有民主选举产生

7.体现的原则:联邦制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民主原则

8.评价:积极:⑴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⑵美国成为实行联邦制的总统制共和国。⑶保证了美国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局限:没有规定人民基本权利,承认奴隶制,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9. 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的标志:1875年宪法的颁布

内容:1.参众两院共同行立法权。

2.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经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议会选举产生,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可任命文武官员,经参议院同意可解散众议院。内阁由总统任命,但对议会负责。总统的命令须经各部部长副署。

影响:法国确立了议会制共和政体; 使法国社会得到稳定发展.

10. 德意志帝国的体制——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标志:《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1871)

内容:1.规定帝国实行联邦制。

2.皇帝是国家元首,拥有极大权力。(?)

3.首相是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

4.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行使立法权,但无权监督政府.

特点:宪法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影响:积极: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德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消极:德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统一的,所以保留了普鲁士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后来给人类带来了重大灾难。

比较各国政体的异同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崛起

一、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把鸦片走私到中国。

2、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中国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第一个不平等)

(1)《南京条约》的内容:五口通商;割地;赔款;协定关锐。此外通过附件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租地等特权。

(2)危害:①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到破坏②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根本原因: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无法抵御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4、第二次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侵略者:英法暴行:火烧圆明园。签约:1858年《天津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①中国的主权和领土进一步遭到破坏;②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

③洋务运动兴起(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二、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1)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具体表现)。直接原因:灾害严重。

(2)条件: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3)标志:1851年金田起义爆发,建号太平天国。

2、天国兴衰

(1)正式建立农民政权的标志: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

(2)北伐和西征。北伐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西征目的:拱卫天京。

影响:1856年进入全盛时期。

(3)太平天国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进步性: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局限性:A.空想、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主观)B.无安定环境,没真正实施(客观)

(4)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天京事变

(5)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

(6)太平天国后期施政方案:《资政新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

评价:A.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

B.但没有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加上缺少必要的条件,并没有真正执行。

(7)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

①扫荡了王朝秩序,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②提出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8)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三、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

(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疯狂对外侵略扩张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2)《马关条约》——危害最严重

影响:

A.列强拉开了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B. 中国的各阶层开展了各种救亡图存的斗争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2八国联军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义和团运动

①爆发的根本原因:列强侵略加深,民族矛盾尖锐直接原因:教会势力活动猖獗

义和团提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积极、局限)

清政府的态度:镇压——利用——镇压

②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影响:A.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B.推动清王朝的改革运动。(2)八国联军侵华

①根本原因:维护在华既得利益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②《辛丑条约》的危害: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辛亥革命

1、清末民主革命风潮

(1)孙中山发动革命的目的: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背景:①组织准备:兴中会的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它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思想准备:三民主义:(对三民主义须理解)与康、梁改良派的论战。(即:两个要不要)

③军事准备:多次发动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最为著名。

2、武昌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记领导人、国号、政体)

3、民国的建立与帝制的终结

(1)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的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2)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的原因有:①资产阶级的软弱,同盟会涣散;②帝国主义的支持;

③立宪派、旧官僚的支持;④袁世凯的实力。

(3)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标志辛亥革命结束。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①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②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③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5、局限性: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五、五四爱国运动

1、爆发的根本原因: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尖锐

直接原因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2、过程:开始中心北京主力为学生→后中心转到上海,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上海的“三罢”斗争将五四运动推向高潮。

3、五四运动结果:⑴罢免三个卖国贼的职务和⑵拒签《凡尔赛和约》⑶释放被捕学生

4、五四精神:(1)爱国主义精神(2)民主与科学的精神(3)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空想社会主义

(1)背景:19世纪初,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西欧社会贫富加剧。

(2)代表人物: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3)圣西门主张新社会实行实业制度,被公认为“工业社会最早的预言家”。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的来源①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②德国的古典哲学③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注意:理解《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及意义)

3、巴黎公社的性质:第一个工人政权(无产阶级政权)

(1)巴黎公社是新型的工人政权,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

一次伟大尝试。

(2)经验教训

A.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B.必须建立广泛的同盟

C.无产阶级还没有成熟,缺乏一个统一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指导

失败的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阶段(即法国生产关系还适应生产力发展)

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革命的背景:

(1)俄国农奴制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2)一战,俄国社会矛盾加剧,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列宁的《四月提纲》:最大贡献是指明了革命的方向即:实行社会主义革命

(3)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共成立的背景:①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思想基础)。③共产党早期组织上的建立(组织基础)。④共产国际的帮助(外因)

(2)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自从有了共产党,革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中共二大制定了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反帝、反封、反对军阀。(原因:中共正确分析国情)2、工人运动和国民革命的蓬勃开展

(1)中共成立后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人运动。教训:中共认识到必须建立统一战线。(2)中共三大确立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主张

(3)1924年,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4)蒋、汪分别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标志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

3、南昌起义与井冈山道路

(1)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井冈山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依据我国国情而定的)4、红军长征与西安事变

(1)1931年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妥协,“围剿”红军(2)红军被迫长征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3)遵义会议的内容: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4)1935年,中共发表了《八一宣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5)西安事变后,中共确定了逼蒋抗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原因:中共把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

(6)西安事变的意义: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实现

5、国共合作抗日

(1)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

(2)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3)抗日战争中的两个战场:①国民党的正面战场②中共的敌后战场:关系:两个战场基本上是互相配合的,前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主战场,太平洋战争后,敌后战场是主战场。(4)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①是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②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③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④收回宝岛台湾

(5)问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史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开辟井冈山道路;遵义会议;西安事变;全民族抗战;创立毛泽东思想(1945)

6、两种命运的较量

(1)背景:抗战胜利后,围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问题,国共两党发生分歧

(2)1945年,重庆谈判签署“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方针。1946年,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再一次确认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7、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内战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进攻。全面进攻失败后,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中共继而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2)战略反攻(1947)指的是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其部署为“三军配合,两翼牵制”。(3)战略决战指的是: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作用: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4)1949年4月21日渡江作战; 南京解放(23日),标志国民党在大陆22年统治结束。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1.建国初民主法制建设

法制方面:1949—1954年,《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1954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民主制度方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它是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政体),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的特色。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政治协商是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记时间(内蒙古1947,新疆1955,广西和宁夏1958,西藏1965)

2.文革时期: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

3.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1982,1997,1999年成就)

颁布1982年宪法,出台《选举法》等法律法规;1997年将依法治国作为改革的重点,1999年写入宪法;1999通过《行政复议法》连同以前《行政诉讼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依据。

三、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1、“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1)酝酿、提出、立法、确立四个过程:P101

酝酿:叶剑英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80年代初提出;82年五届五次会议立法保障;确立: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夏朝的建立: 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②“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③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2、夏商的政治制度: ①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②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秦朝统一的背景: ①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②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改变了大国的均势。③人民经受长期的分裂和混战,渴望统一。④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2、统一的条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具备了统一的力量 3、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①内容: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右在皇帝)由皇帝控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各章节——图说历史(必修一)

图说历史(必修一)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漫画中跪着接受象征权力的“帽子”的人,一看就没有手拿象征知识的“书卷”的站立者有出息,但没有办法,正如图中的长者所说“你虽然有才,但毕竟是次子,任命吧”。这就是对我国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真实写照: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纵你有经天纬地之才,也无可奈何。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图片展示的是两千年前的秦朝铺地砖,长30.8厘米,宽26.7厘米,厚4厘米,此砖正面以凸线划分为十二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秦篆,故推测为秦代的遗物,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是对秦朝歌功颂德之词。我们不受什么特别的专业训练,两千年后依然能够读出砖上所刻文字,这便是文化的传承。这要感谢秦始皇,是他在统一六国之后开始统一文字,为我们文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宋太祖即位后,有感于自己的经历和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的现实,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最为有名的就是“杯酒释兵权”,上图就是后人根据当时真实的构图,经过北宋统治者的努力,以后历朝历代地方再无能力反抗中央。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在此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后,如何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就成为了最高统治者政治思考的第一要义。最初的宰相还是有地位的,可以与皇帝“坐而论道”(图左),但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宰相只有和皇帝站着商讨国事了(图中),而当皇帝他老人家自认为“无所不能”的时候,宰相只能“跪奏笔录”了(图右。那么,你猜猜,上面的图片分别反映的是什么朝代的君臣关系呢? 第5课爱琴文明和古希腊城邦制度

上图是土耳其人在特洛伊遗址上设置的一座十几米高的大木马。从马肚子下面的梯子进入马的腹部,通过开启的窗户可以俯瞰特洛伊全貌。特洛伊木马是希腊人“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产物。这个故事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它告诉我们:千万不要相信希腊人送的礼物。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这是某个班级学生绘制的反映雅典民主政治的一幅简笔画。图中的男士告诉妻子要去参加公民大会了,妻子也想跟着去。但在雅典,这种要求就是奢望。雅典的公民大会,只能是男性公民参加,妇女在雅典是没有民主权的。这也体现了雅典民主的局限性。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高中历史必修一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纽带? A.财产B.地域 C.信仰D.血缘 2.西周时期,一诸侯王娶了一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女儿;再娶了一个妾,为他生了大儿子;后来妻子又为他生了二儿子,妾为他生了三儿子。当该诸侯王死后,继承他的王位的是A.女儿B.大儿子C.二儿子 D.三儿子 3.在西周初年,下列哪个人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甲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带兵抵抗周部落进攻,兵败后降周 B.乙是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丙带兵攻打商纣王,为周王朝的建立了汗马功劳 D.丁是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5、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 6.北宋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从反面说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保证 C.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D.兵赿多,战斗力赿弱 7.“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 D.投做官吏幕僚 8.科举制的作用不包括 A. 扩大了官吏来源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有利于世家大族垄断仕途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9.唐朝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10.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11.“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A.与皇帝“共治国事” B.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12.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最有可能的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

高中历史必修一讲义(完整版)

必修1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一、西周建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建立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⑴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⑵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 ⑶诸侯义务: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 政治:镇守疆土、朝觐述职军事:随从作战经济:交纳贡赋 ⑷诸侯权利:在封地内可以再分封,享有很大的独立性 政治:设置官员军事:建立武装经济:征派赋役 ⑸影响:积极:A、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B、扩大了统治区域。 C、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受封诸侯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后来诸侯割据混战埋下隐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来历: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把三皇 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 2、机构设置:全国分若干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郡下设县。 3、特点:①形成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一)汉朝:郡国并行制 1、带来问题:诸侯势力膨胀(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 1、汉朝:察举制(选官标准:品行),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门第),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 3、隋唐至清末:科举制(选官标准:考试成绩)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评价:⑴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 质。 ⑵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⑶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②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 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原因:⑴直接原因:办理西北军务的需要 ⑵根本原因: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2、时间:雍正时期 3、职能:跪受笔录、承旨办事 4、影响:①提高行政效率; ②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八知识点

专题八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概念介绍(要求了解即可)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互相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人战争等。 二、美苏冷战的原因 1、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根本对立。 2、美国和苏联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 3、美国确立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而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三、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 ? 基本特征:遏制共产主义并且不诉诸战争 ? “铁幕”演说中“铁幕”的含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1、杜鲁门主义(1947年提出) ①内容: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②实质: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③标志: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注意】(马歇尔计划把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援助范围之外) ①根本目的:以经济手段稳定西欧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 ②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注意的延续和扩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经互会” 3、柏林危机 ①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②表面上是美、英、法与苏联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 4、北约成立(1949年成立) ①性质:是一个军事和政治组织。 ②根本目的:通过军事手段控制西欧 ③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1955年,成立华约 ④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四、美苏冷战的历史影响 1、美苏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部分。 2、美苏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和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兵,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4、美苏两国争夺势力范围,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五、“冷战”中的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注意】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不属于冷战范围。 1、朝鲜战争: 影响:①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②“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 影响:导致了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苏联的军事实力大体赶上了美国。

高中历史必修一大事年表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政治史) 世界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 尧舜禹时期 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B.C770—B.C476 B.C475—B.C221 B.C230—B.C221 实行禅让制 禹建立夏朝 夏启开始实行王位世袭制 ①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 ②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 建立东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遭到破坏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 公元前8世纪 公元前594 公元前6世纪末 公元前509年 公元前449年 公元前443-429年 希腊城邦出现 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①罗马共和国建立。 ②公民法出现 《十二铜表法》颁布 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伯利克里) 秦汉(公元前221—220年)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15年汉初 汉武帝时期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形成 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郡国并存,丞相位高权重 实行中朝制度、察举制、 刺史制度 公元前27年(汉武 帝时期) ①罗马帝国建立 ②万民法产生 魏晋南北朝(220—589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实行。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中世纪开始隋唐(581—907年) 隋唐时期隋炀帝时期唐朝中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并完善。 科举制形成。 地方设置节度使,藩镇割据 局面形成。 6世纪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 宋朝设置同平章事,增设“参知 政事”以削弱相权

中国世界明、清前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 明太祖时(1380年)明成祖时 清雍正帝时 1839年6月废除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设立内阁制。 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中央 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虎门销烟 1640年(明朝末期) 1688年(清康熙年间) 1689年 1721年 18世纪中叶 18世纪60年代 1775—1783年 1787年 1789年 1789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光荣革命”,英国资革结束 《权利法案》颁布,英国君主 立宪制确立。 沃波尔开创多数党领袖任首 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 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完善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制定联邦宪法 华盛顿当选美国首任总统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清后期(1840—1912年) 1840--1842年1841年 1842年1851—1864年1856—1860年 1883—1885年1894—1895年1894年1900—1901年1901年 1905年 1911年鸦片战争 三元里人民抗英 《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 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 会。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割台斗争 兴中会成立 八国联军战争 《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中国同盟会成立 辛亥革命爆发 1831、1834年 1836年 19世纪40年代 1844年 1848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870年 1871年 1875年 20世纪初 1903年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 主义诞生。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普法战争爆发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①德意志帝国成立 ②德意志帝国宪法通过 ③巴黎公社革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 从法律上确立共和政体。 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 俄国布尔什维克党成立,列宁 主义诞生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1912年1月 2月12日 3月中华民国成立 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1914—1918年 1917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①俄国二月革命②《四月提 纲》③七月事件 ④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

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75586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一历史知识点总结 太原教育教学网北部区班主任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高考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一】高考历史关于西周的知识点整理 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 【二】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

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三】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1、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四】“冷战”阴影响下的国际关系 1、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知识交流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夏商时期王权具有神化色彩,夏商时期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分封的大多是同姓子弟。 3.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例如:楚王问鼎 4.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下的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5.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加强是秦统一六国的主要原因。 6.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7.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地方对中央的控制。 8.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9.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存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10.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 1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别是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12.汉武帝时设置了“中朝”以加强皇权。 13.明太祖时,废除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以加强皇权,废行省、设三司,以加强中央集权。 14.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15.清朝雍正时设置的军机处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1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西方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辉煌属于希腊”指的是古希腊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宏伟归于罗马”指的是古罗马的法律制度。两者实质是保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造成了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制度 3.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正式确立、伯里克利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4.在古希腊妇女、外邦人、广大的奴隶,不享受民主的权利。 5.古罗马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是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从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发展到万民法(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是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 6.《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是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民法大全》(公元6世纪是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 7.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在近代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成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武器。 8.罗马法的核心思想是保护私有财产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英、美、法、德确立的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不管是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都是适 合各国国情的,没有先进落后之分 1.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核心是限制王权,保证议会的 权力。

高一必修一历史的时间轴整理

高一必修一历史的时间轴整理 1.公元前1046-771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分封制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公元前221-206: 秦确立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公元前208-公元8年:汉 内朝制度,削弱相权 方法:频繁更换丞相 4.618年到907年唐 设立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 特点及影响:1、相权一分为三2、各部门分工和作,监督牵制提高行政效率3、保证君权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大创造 5.960年到1172年宋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设枢密使管军事设三司使管财政 6.元 元朝的十个行中书省行省和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中书省直辖“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省官互迁 7.明1368年到1644年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 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 8.清1644年到 1840年 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后改名军机处。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作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9.1840-1842(鸦片战争时期) 鸦片战争(英国发动)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 ;东南沿海门户洞开协定关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10.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中法战争(法国发动)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11.1894-1895甲午中日战争 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开放沙市、、、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1894年9月黄海海战邓世昌、林永升北洋大臣李鸿章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从而失去制海权全军覆没。 12.1900-1901八国联军清华战争 签订《辛丑条约》划定“使馆界”拆除炮台允许各国派兵驻扎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人教版高级中学历史必修一知识点.doc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通过北伐、西征,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 1856年发生天京内讧。186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洪仁玕著《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内容及其评价 内容: 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②关于产品的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目的: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 ①它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②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③但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新民主主义 五四运动的爆发时间、口号、中心、主力:1919和5月4日;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第一阶段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第二阶段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①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性质)。②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起了指导作用。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 ①领导阶级不同(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领导);指导思想不同:(三民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前途不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走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条件: 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及其登上政治舞台阶级基础; ②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同工人运动相结合思想基础; ③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条件; ④陈独秀、李大钊开展早期建党活动组织基础 标志: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 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形成。 广州国民政府北伐的开始时间、主要对象:1926年;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期末复习资料全套 第一单元单元分层突破 [自我校对] 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E.郡国并行制 F.行省制 G.军机处 主题全面分析和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核心整合] 1.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是指中央决策方式,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率权,地方听命于中央。 2.主要矛盾 (1)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2)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

断削弱。 3.发展历程 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4.演变趋势 (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3)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5.特点 (1)皇权至上。 (2)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一律由皇帝直接任免。 (4)宣扬“君权神授”。 (5)文化专制。 (6)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6.影响 (1)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维护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局面起了重要作用。 (2)但到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制度日趋衰落,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其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即时演练] 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执行。从题干中可以看出给事中可以驳回诏书,反映了门下省的职能,故选A 项。宋朝枢密院主管军政,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没有驳回皇帝诏令的权力,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A

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复习大全

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高中历史必修一的时间轴

高中历史必修一的时间轴 1.公元前1046-771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分封制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公元前221-206:秦 秦确立皇帝制,郡县制,三公九卿制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公元前208-公元8年:汉 内朝制度,削弱相权 方法:频繁更换丞相 4.618年到907年唐 设立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 特点及影响:1、相权一分为三2、各部门分工和作,监督牵制提高行政效率3、保证君权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大创造 5.960年到1172年宋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设枢密使管军事设三司使管财政 6.元 元朝的十个行中书省行省和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中书省直辖“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省官互迁 7.明1368年到1644年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 君主专制达到新高度。 8.清1644年到1840年

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后改名军机处。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军机处作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9.1840-1842(鸦片战争时期) 鸦片战争(英国发动)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东南沿海门户洞开协定关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中国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10.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