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经济增长率60年波动曲线回顾与展望

中国经济增长率60年波动曲线回顾与展望

中国经济增长率60年波动曲线回顾与展望
中国经济增长率60年波动曲线回顾与展望

刘树成:中国经济增长率60年波动曲线回顾与展望

发布日期:2009-10-16 10:01:42 来源:信息中心

刘树成

刘树成简介

刘树成1945年10月生于上海。祖籍河北省武强县。1962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196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1962年至196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学习;1967年至1978年,先后在4595部队锻炼和在山西省偏关县委、山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1978年至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89年至1990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德尔经济学院和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大学做访问学者。1985年8月至1998年9月,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1998年10月至今,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研究》主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十一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曾多次参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工作。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研究,特别是中国经济周期波动问题研究。

主要著作有:

《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新阶段》,《繁荣与稳定》,《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繁荣与稳定Ⅱ》等。

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一届(1977-1991年)、第二届(1992-1994年)优秀科研成果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第五届作品奖(199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孙冶方经济科学第七届(1996年)、第八届(1998年)论文奖等。

●从1953年起,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进入工业化历程,到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P增长率)的波动共经历了10个周期。

●第十个经济周期,2008年和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着国际国内四重调整的叠加,即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后的调整与国内经济周期性的调整相叠加,与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美国经济周期性衰退和调整相叠加,与美国次贷危机迅猛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而带来的世界范围大调整相叠加。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高位平稳运行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中国经济在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2010年有望进入新一轮(第11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现在,又到了要说“努力延长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时候了。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城市化率的提高,以及相应的房地产业特别是住宅业的发展,仍然是新一轮周期中重要的动力源之一。

●为了顺利地推进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特别是更好地使住宅业成为新一轮经济周期的重要支柱产业,就必须有效地解决房价不断上涨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会严重影响城市化的发展,甚至影响社会安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的冲击,中国经济从国际金融危机中取得“企稳回升”成效和即将步入“全面复苏”。本文拟对中国经济增长率60年的波动曲线进行回顾与展望。共分四个部分。

一、60年曲线的深刻变化

新中国走过了60年历程。6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从年度经济增长率的角度来考察,也经历了一轮轮高低起伏的波动。60年来经济增长率的波动曲线(其中,1950年至1952年,为社会总产值增长率;1953年至2009年,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9年为预估数8%)反映了60年中国经济的基本情况。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950、1951、1952年,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迅速恢复。这三年,社会总产值增长率分别为22.6%、20.1%和23.8%。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恢复性增长。从1953年起,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进入工业化历程,到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GDP增长率)的波动共经历了10个周期。

第一个经济周期:1953年至1957年。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当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很大,经济增长率高达15.6%。经济增长过快,打破了经济正常运行的平衡关系,高增长难以持续。1954年、1955年经济增速回落至4%和6%左右。经济运行略作调整后,1956年再次加速,经济增长率又上升到15%,难以为继,1957年又回落到5%左右。

第二个经济周期:1958年至1962年。1958年,在当时的“大跃进”中,经济增长率一下子冲高到21.3%,紧接着,1960、1961和1962年的三年,经济增长率大幅回落,均为负增长。

第三个经济周期:1964年至1968年。经济运行调整之后,1964年又上升到18.3%,这是国防建设的前期高潮。接着,1966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1967、1968年经济增长率回落,出现负增长,形成第三个周期。

第四个经济周期:1970年至1972年。1970年,经济增长率又冲高到19.4%,这是国防建设的后期高潮。1972年又回落到3%左右。

第五个经济周期:1973年至1976年。1973年,经济增速略有回升;1974年又掉下来。1975年略有回升;1976年又掉下来,为负增长。这段时期,经济增长很微弱。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两个小波动组成第5个周期。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虽然经历过一定曲折,但总的说,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过程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第六个经济周期:1977年至1981年。结束“文化大革命”之后,1977年、1978年,全国上下“大干快上”的热情很高。1978年经济增长率上升到11.7%,1981年回调到5%左右。

第七个经济周期:1984年至1986年。在农村改革、城市改革推动下,1984年经济增长率上升到15.2%,1986年回调到8%左右,形成第7个周期。

第八个经济周期:1987年至1990年。1987年、1988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上升到11.6%和11.3%。1988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到18.8%。在调整中,经济增长率在1989年、1990年分别下降到4.1%和3.8%。

第九个经济周期:1991年至1999年。1991年,经济增长率回升到9.2%。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随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开了一个新局面。然而,由于当时改革开放才十来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没有根本转型,原有体制下的投资饥渴、片面追求速度的弊端还没有被克服。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很快冲到14.2%的高峰,出现经济过热现象。1994年,居民消费价格滞后上涨到24.1%。在治理经济过热中,1993年下半年至1996年,国民经济运行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既大幅度地降低了物价涨幅,又保持了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随后,又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克服国内有效需求的不足。1999年,经济增长率平稳回落到7.6%,结束了第9个周期。

第十个经济周期:2000年至2009年。从2000年起,到2007年,经济增长率连续8年处于8%以上至13%的上升通道内。2008年和2009年,中国经济面临着国际国内四重调整的叠加,即改革开放30年来国内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后的调整与国内经济周期性的调整相叠加,与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美国经济周期性衰退和调整相叠加,与美国次贷危机迅猛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而带来的世界范围大调整相叠加。2008年,经济增长率回落到9%。2009年,预计回落至8%左右,完成第10个周期。2010年,中国经济有望进入新一轮,即第11轮周期的上升阶段。

总的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呈现出一种“高位平稳型”的新态势。

二、曲线背后经济结构新变化

中国经济的增长与波动表现出“高位平稳型”的新态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曾以“外在冲击———内在传导”分析框架,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位平稳型”增长的主要原因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宏观调控作为一种外在冲击的不断改善,另一类是经济结构作为内在传导机制的增长性和稳定性的增强。本文进一步着重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结构的七大变化。

1、体制结构的变化,为经济的“高位平稳型”增长提供了重要的体制性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日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这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

2、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为经济的“高位平稳型”增长提供了基本经济制度条件。

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包括产值方面的所有制结构变化和就业方面的所有制结构变化。

从产值方面的所有制结构变化来看,以工业企业所有制结构为例,在工业总产值中各种所有制企业所占的比重发生了重要变化。1978年,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经济类型只有两种: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在工业总产值(当年价格)中,他们分别占77.6%和22.4%。2007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中(“规模以上”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工业企业),按登记注册类型分,所有制实现形式已多样化,其中:非公司制的国有企业占9%;集体企业占2.5%;股份合作企业占0.9%;联营企业(含国有联营企业)占0.4%;有限责任公司(含国有独资公司)占22.3%;股份有限公司(含国有控股企业)占9.9%;私营企业占23.2%;其它内资企业占0.3%;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含合资、合作、独资)占10.5%;外商投资企业(含合资、合作、独资)占21%。

从就业方面的所有制结构变化来看,以城镇就业人员的所有制类型为例,1978年,主要是两种: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他们分别占78.3%和21.5%;个体就业人员仅有很少一点,占0.2%。2007年,就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城镇就业人员中,国有单位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78.3%,下降到2007年的21.9%;集体单位所占比重由21.5%下降到2.4%;私营企业和个体的就业比重共达26.9%;城镇其它类型就业的比重达32.9%。

在改革开放中,微观基础的重造,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使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发挥了各种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的积极性,为经济的高位、平稳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基本经济制度条件。

3、资源供给结构的变化,为经济的“高位平稳型”增长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市场机制的引入及其在资源配置中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以及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使经济的供给面增添了活力,使长期存在的资源供给严重短缺的状况基本改变。原有的煤、电、油、运、材(重要原材料,如钢铁、水泥)等资源供给的“瓶颈”制约不同程度地逐步缓解,有的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阶段性的过剩。这从物质上支撑了经济的高位、平稳运行。

4、产业结构的变化,为经济的“高位平稳型”增长提供了重要的产业基础。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的产值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由1952年的50.5%,下降到1978年的28.2%,又下降到2008年的11.3%。第二产业的比重,由1952年的20.9%,上升到1978年的47.9%;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比重相对稳定,到2008年为48.6%。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52年的28.6%,到1978年是下降,降到23.9%;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2008年为40.1%。

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相对稳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这有利于经济在适度高位的平稳运行。因为在第三产业中,第一产业增长与波动的特点是,增长速度较低,波动幅度较小,但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第二产业的特点是,增长速度高,但波动幅度也较大;第三产业的特点是,增长速度较高,而波动幅度较小,一般又不受自然条件的太大影响。所以,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整个经济的稳定性会增强。

5、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为经济的“高位平稳型”增长提供了强大的需求动力。

改革开放促进了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推动了工业化进程,提高了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率的提高,带来巨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建设需求,带动了各种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6、消费结构的变化,为经济的“高位平稳型”增长提供了新的消费需求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推动着消费结构的升级,使消费结构由“吃、穿、用”向“住、行”升级,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消费结构的升级,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形成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7、地区结构的变化,为经济的“高位平稳型”增长提供了广阔的地理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很快;90年代末期以来,中西部地区加快了发展。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东部沿海地区受冲击较大,而中西部地区的工业生产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普遍高于东部沿海地区。2009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长5.9%,中部地区增长6.8%,西部地区增长13.2%。2009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6%;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长26.7%,中部地区增长38.1%,西部地区增长42.1%。

三、新一轮经济周期即将来临

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角度看,我国经济走势可分为三个阶段:

1、从2008年7月至2009年2月,为第一个阶段,即“急速下滑”阶段。当时,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过快,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矛盾。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

2、从2009年3月开始,预计持续到今年年底,为第二个阶段,即“企稳回升”阶段。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这个阶段。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渐显成效,扭转了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趋势,但回升的基础尚须进一步巩固。

3、2010年,我国经济有望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全面复苏”阶段,也就是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所谓“全面复苏”是指,大部分的行业,或者大部分的经济指标都陆续进入回升。而在企稳回升阶段,只有部分主导行业和部分主导指标开始回升。

以上前两个阶段,可从工业生产增速(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长率)的波动明显反映出。工业生产增速是反映实体经济运行状态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2008年6月,工业生产增速在16%,到2009年1-2月,猛降到3.8%,历时8个月,下降了12.2个百分点。2009年3月—8月,已连续6个月回升,走出一个V字形。

国际金融机构对中国2010年经济增长也作出了明显回升的预测。据2009年7月至10月发布,各国际金融机构对中国2010年经济增长的预测为:摩根斯坦利,10%;巴克莱资本,9.6%;法国巴黎银行,9.5%;汇丰银行,9.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摩根大通,9%;亚洲开发银行,8.9%;瑞银证券,8.5%。综合区间为8.5%~10%。

四、努力延长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

中国经济在有效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2010年有望进入新一轮(第11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现在,又到了要说“努力延长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时候了。

在第10轮经济周期的上升过程中,2003年1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提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要倍加珍惜当前经济发展的好势头,巩固和发展这个好势头”。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采用“经济周期”概念对我国经济走势进行分析和判断。当时,笔者曾写了一篇文章,题为《努力延长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载于《人民日报》。现在,第10轮经济周期即将结束,其实际运行结果是,上升阶段8年(2000年至2007年),下降阶段2年(2008年和2009年)。上升阶段一直延长到8年,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史上还是首次。

新一轮经济周期即将到来。无疑,我们要继续努力,尽可能地延长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怎样延长呢?根据以往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最基本的是要把握好两点:一是要把握好新一轮周期的波形,二是要把握好新一轮周期的适度增长区间。

(一)把握好新一轮周期的波形

从我国已有的10个周期看,在波形上,主要有三种波动模式:

第一种是“大起大落型”。第二种是“大起缓落型”。第三种是“缓起急落型”。在新一轮经济周期,我们应该争取实现一种新的良好的波动模式,即“缓起缓落型”。这就是既要缓起,也要缓落。在周期上升阶段,要尽可能长时间地缓起;在周期下降阶段,要平稳地小幅缓落。

(二)把握好新一轮周期的适度增长区间

要实现“缓起缓落型”的波动模式,关键是要把握好新一轮周期的适度增长区间,这就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把握问题。

目前,关于回升后中国经济应保持怎样的增长速度问题,已开始在媒体上讨论,预计很快会热烈起来。大体有五种意见:

第一种,认为中国经济今后不应再追求高速度,而应实现7%———8%左右的中速发展。

第二种,认为经济全面复苏后,仍可保持10%以上的高增长。

第三种,认为今后十几年(2008-2020年),有可能保持9%以上的增长。

第四种,认为5年内(2008-2012年),平均增速可达9.5%以上;随后10年(2013-2022年),将达8.5%;再随后10年(2023-2032年),将达7.5%。

第五种,认为在新一轮经济周期内,或者说在今后一个中期内(如8年左右,2010-2017年),可保持8%至10%左右的适度高位增长。

本文主张第五种观点。这包含四层意思:一是速度不能太低;二是速度不能太高;三是把握适度增长区间及其相关因素;四是紧密跟踪和适时调控。

1.速度不能太低

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不宜低于8%。若低于8%,就会给企业经营、城乡就业、居民收入提高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困难,给国家财政收入和社会事业发展带来严重困难,这将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GDP增长率在2008年第四季度降低到6.8%,2009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别降低到6.1%、7.9%,给企业生产和城乡就业带来严重挑战,使全国财政收入在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除2008年12月)连续出现负增长。可见,经济增长率低于8%不行。

2.速度不能太高

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反复告诉我们,“大起大落”的要害是“大起”。因为过急、过快、过高的“大起”,容易产生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高通胀的巨大压力,容易造成对经济正常运行所必要的各种均衡关系的破坏,从而导致随后的“大落”。在我国以往10个周期中,各高峰年份的GDP增长率分别为:1956年,15%;1958年,21.3%;1964年,18.3%;1970年,19.4%;1975年(“文化大革命”后期),8.7%;1978年,11.7%;1984年,15.2%;1987年,11.6%;1992年,14.2%;2007年,13%。从我国的经验数据看,经济增长率不宜高过11%以上。

3.把握适度增长区间及其相关因素

在今后一个中期内,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保持8%至10%左右的适度高位增长呢?我们前面所分析的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的七大变化,也就是推动经济高位平稳增长的七大因素,在新一轮周期中仍然会发挥作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城市化率的提高,以及相应的房地产业特别是住宅业的发展,仍然是新一轮周期中重要的动力源之一。

对于我国未来城市化率的提高,学术界有不同看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未来10年内城市化的发展还是有较大空间的。这不仅包括在数量上有提高城市化率的问题,而且包括在质量上还有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问题,诸如在城市中加强日常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强广大居民(包括原有城市居民和进城农民工)的住宅建设等问题。目前在我国,一方面,大部分的一般商品是产能过剩,而另一方面,许多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的供给(如上述各种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还远远不足。这为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为了顺利地推进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特别是更好地使住宅业成为新一轮经济周期的重要

支柱产业,就必须有效地解决房价不断上涨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会严重影响城市化的发展,甚至影响社会安定。我国住宅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先,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中的住宅问题主要是由政府包,住宅严重短缺;后来,住宅商品化了,完全推向市场,推动了住宅业的大发展,也使房价不断攀升;再后来,把市场化和政府责任相结合。现在看来,为有效抑制房价不断上涨趋势,必须进一步采取“釜底抽薪”办法,即把政府保障部分再加以扩大,不仅把城市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从市场中抽出来,而且要把城市中等收入群众住房问题也从市场中抽出来,纳入政府保障范围。但对城市中等收入群众的住房保障是“保”人人都有居住权,都能租上房,而不是“保”人人都有房产权;而且是在政府保障下,进行市场化操作,租住房有高、中、低档,可自主选择。

4.紧密跟踪和适时调控

我们说努力延长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并不是说在周期的上升阶段要使经济增长率一年比一年高,而是说要使经济在适度增长区间内保持较长时间的平稳增长和轻微波动,而不致很快引起经济增长率的显著下降。我们要充分注意,在一个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经济增长具有上升惯性。在上升过程中,在部门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在固定资产投资与产品生产之间,在经济扩张与物价上涨之间,具有连锁扩散效应或累积放大效应,这就使经济增长有从一般“较快”、到“偏快”、再到“过热”的风险。这就要求宏观调控部门紧密跟踪经济走势的发展和变化,适时适度地不断进行必要的调控,尽可能地延长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和尽可能平稳地对过快上升态势进行调整。(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新中国数学60年

新中国数学的六十年 一、60年来中国数学的发展史 1949年11月即成立中国科学院。 1951年3月《中国数学学报》复刊(1952年改为《数学学报》。 《数学学报》(1954年)第三卷第一期1951年8月中国数学会召开建国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了数学发展方向和各类学校数学教学改革问题。建国后的数学研究取现代数学开始于清末民初的留学活动。较早出国学习数学的有:190得长足进步。 1951年10月《中国数学杂志》复刊(1953年改为《数学通报》 《数学通报》(1954年) 50年代初期就出版了华罗庚的《堆栈素数论》(1953)、苏步青的《射影曲线概论》(1954)、陈建功的《直角函数级数的和》(1954)和李俨的《中算史论丛》(5辑,1954-1955)等专着,到1966年,共发表各种数学论文约2万余篇。除了在数论、代数、几何、拓扑、函数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史等学科继续取得新成果外,还在微分方程、计算技术、运筹学、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等分支有所突破,有许多论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培养和成长起一大批优秀数学家。

60年代后期,中国的数学研究基本停止,教育瘫痪、人员丧失、对外交流中断,后经多方努力状况略有改变。1970年《数学学报》恢复出版,并创刊《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197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大偶数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此外中国数学家在函数论、马尔可夫过程、概率应用、运筹学、优选法等方面也有一定创见。 1978年11月中国数学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数学的复苏。 1978年恢复全国数学竞赛。 1985年中国开始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1981年陈景润等数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励。 1983年国家首批授于18名中青年学者以博士学位,其中数学工作者占2/3。 1986年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加入国际数学联合会,吴文俊应邀作了关于中国古代数学史的45分钟演讲。近十几年来数学研究硕果累累,发表论文专著的数量成倍增长,质量不断上升。 1985年庆祝中国数学会成立50周年年会上,已确定中国数学发展的长远目标。代表们立志要不懈地努力,争取使中国在世界上早日成为新的数学大国。 二、60年来,数学家们的发现与发明 (1)华罗庚(1910~1985)--数论与函数论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 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 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 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 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 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 (2)陈景润(1933—1996)--哥德巴赫猜想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96年3月19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因病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2岁。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

新中国60年的辉煌历程与启示

新中国60年的辉煌历程与启示 1949年10月1日,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毛主席站在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在隆隆的礼炮声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夏朝到清朝,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到今天,我们迎来了建国六十周年的欢庆的日子!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日子,这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日子,这更是一个让我们回首历史、展望未来的日子! 中国是有一个凝聚力的国家,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尤其是2008年汶川的大地震,震动了全世界,震动他们的,不只是地震,更多的是对中国伟大的凝聚力的敬仰与尊重,在仅仅一天的时间里,大批志愿者和国家领导人奔赴现场,献血车前排起了“长龙”,各界人士的捐款达到百万元,一个又一个的感人的故事与人物,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是强大的,中国是坚不可摧的!正因为这种凝聚力,六十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刘长春一人参加奥运会,到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20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到今天,奥运大幕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成为奥运的主人!51枚金牌,稳居金牌榜第一位,更是我们实力的见证;从不敢有上天的想法,到“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神舟七号的太空漫步;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到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这一切都在说明,中国正在逐渐走向强大,中国将成为最强大、最坚不可摧的国家! 60年中,我们走过弯路、绕过远路,有过“大跃进”的急于求成,有过“十年内乱”的惨痛教训,但最终我们党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勇敢地纠正错误,郑重地总结教训,在实践中摸索出正确的航线。60年的艰辛奋斗,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展现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看,新中国60年风雨兼程所铸就的辉煌,不仅反映在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成就”,更体现为凝聚着亿万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精神结晶”——我们用几代人的艰辛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条通往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它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强国富民的现代化梦想,演化为现实的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让一个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古老国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这是新中国60年最伟大的成就。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只以一个时段的失误,去否定60年的发展,或渲染探索中的错误,无疑是割裂历史、片面孤立的形而上学,没有看到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主流。这样的观点,既无助于我们全面客观地把握已经过去的60年,从而汲取历史的智慧和力量;也无益于我们在新的时代机遇中凝聚共识,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 新中国60年的辉煌历程,是一段上下探索、自我革新的历史。既看到成就的辉煌,也看到探索的艰辛,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

新中国60周年成就演讲稿

新中国60周年成就演讲稿 我们在星光灿烂下倾听时代的钟声,我们在漫漫长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多少次,我们心潮难平,多少次,我们辗转难眠,多少次,我们都是为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天——祖国母亲五十年华诞! 仰望长空,历史的星光依然闪烁!我们的中国古老而伟大,我们的中国壮丽而永生!蔡伦纸上书写着她的智慧,指南针上旋转着她的方向,刀光剑影下她一次次回归和平,精神劫难中又一次次积薪自焚,重获新生。为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那封建主义的绞杀下,即使在那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中国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华古老的长城。五十年前的十月一日,我们的祖国振翅一飞,再度冲上云霄,向全世界发出了最为雄健豪壮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巨人的呐喊,震荡环宇,

让群山响应,大海回波! 从那以后,一代新的天之骄子站立起来,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之火温暖了祖国一度冰冷的身躯,用青春的热血点燃了祖国曾经暗淡的灵魂,用激越的歌声纺织了祖国的一身彩霞。 置身历史,我们溶于其中,分享着那过去的兴奋与悲痛;放眼未来,我们会发现,面前的道路更遥远更艰难。新的学习生活已经开始,实验中学又迎来它的又一批骄子,让我们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把科学、理性、民主,进步作为自己的伟大目标,让我们用高尚的品德,优异的成绩献给祖国。迎接澳门,将中华儿女的豪气与龙的传人的胆魄融于自己青春,献出自己的智慧和爱,让我们在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我们将努力奋斗,为了美丽的祖国我们将竭尽全力,为了祖国美丽的永生!闪光的足迹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

新中国60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新中国60年的主要成就和基本经验 (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讨论稿) [摘要]巨大成就:成立头29年,在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迈进的同时,成立后31年,通过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由此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的增强使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加强,国际影响日益显著。 根本原因: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的根本原则,探索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保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执掌全国政权的60年,是社会主义制度成功建立并不断巩固和发展的60年,是党和人民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团结奋斗的60年。全面认识60年来党和人民走过的道路,科学总结和运用获得伟大成就的主要经验,能够启迪我们更加自觉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新的胜利。 一、新中国60年的主要成就 (一)新中国从落后农业国起步,达到比较先进的工业化国家,并逐步成为发展中的经济大国。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逐步改变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技术落后、畸形发展的工业状况,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布局走向合理的格局,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大增加,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较好的物质技术基础。先后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发射了人造卫星,奠定了我国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作为世界大国地位的基础。同时,中国石油全部自给,电子工业、石油化工等一批新兴工业建设起来,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十倍、上百倍地增长。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粮食棉花等各类农产品成倍增产。农业机械化有了初步基础。 成立后31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中国处于世界第10位,2008年提升到第3位,中国从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逐步向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迈进。30年来最突出的变化是解决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短缺经济商品和服务,实现由短缺向总体基本平衡或略有结余的重大转变,工农业产品长时期内稳定地增产高产,满足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二)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围绕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党中央从对外开放总方针出发,从80年代中期起为入世进行了长达15年的谈判,

2019新中国60年光辉历程篇章征文 范文

新中国60年光辉历程篇章征文 2006年5月,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这是三峡大坝全景(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为全面展示新中国60年来的辉煌成就,新华社从7日起根据国家统计局连续发布的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开设“数据见证60年辉煌”专栏,以统计数据梳理、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人民生活、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取得的伟大进步。 经济总量实际增加77倍,城乡居民储蓄增加2.5万倍,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翻番,贫困发生率降至1.6%,文盲率降至6.67%…… 国家统计局7日发布新中国60周年系列报告首篇。一连串的数据见证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旧中国满目疮痍的废墟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gdp年均增长8.1%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中等偏下收

入国家. 图表:2008年我国民族地区gdp总量突破3万亿元。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国经济核心指标。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1952年至2008年,扣除价格因素,我国gdp以年均8.1%的速度增长,经济总量增加77倍,位次跃升至世界第3位。 折合成美元,我国2008年gdp为3.86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7.2%、日本的78.6%。当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已达2770美元,按世界银行标准,我国已经由长期以来的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城乡居民储蓄增加2.5万倍人民生活由贫困迈上总体小康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人民群众。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挣扎在贫困线上,到1978年仍处在温饱不足状态,2000年总体上实现了小康。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

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 一、回首看历史 解放前夕,旧中国的经济已处于崩溃边缘,连年战争留下满目疮痍,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市场萧条,物价飞涨,失业现象严重,广大劳动人民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 1949年,中国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当时大部分人的生活仍维持在最低的生存水平上。面对这样的局面,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安排就业,以安定人民生活。广大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和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这在发展生产稳定民心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对救民于水火的共产党充满了热爱和感激,对自己当家做主充满了自豪和热情。“一五”时期被称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但是,由于已知的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没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扎扎实实的经济建设中去,人民生活几起几落,在温饱线上徘徊20年之久。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不会忘记,人民生活虽有改善,由于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市场供应匮乏,消费品供应不足,绝大多数商品都需要凭票证购买。正是在这个时期,整个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相比之下,中国经济以及人民生活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了。 二、城镇居民收入增长35倍 如今,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已30年,我省也同全国一样,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跨越和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主体分配向个人倾斜,使城镇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到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29.45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与1981年相比,增长了35倍,26年间平均增速14.1%。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不断增加的,经历了“快速增长、高速增长、平稳增长”的过程,收入渠道实现多元化。 一是工资性收入仍是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非工资性收入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虽然不断下降,但仍占60%以上,是家庭总收入的主要来源。2008年达到8677.27元,比1981年增加了8313.56元,增长了23倍。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36.2%。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增长及比例变化可划分以下几个阶段: 非工资性收入发展时期。1981年至1985年,由于经济体制尚处在起步阶段,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减少,收入仍以工资为主,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一直保持在90%—94%之间,变化甚微。随着其他收入渠道的拓展,家庭收入的多元化渐渐表现出来,非工资性收入比重逐年上升。

新中国60周年科技发展巨变感想心得

---------------------------------------------------------------范文最新推荐------------------------------------------------------ 新中国60周年科技发展巨变感想心得 科技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打地基、铺好路,科技部的任务就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正在接受共和国部长访谈的科技部部长**面带微笑,随手端起身边的咖啡。 “这种支撑和引领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科技无处不在。比如这杯咖啡,是海南产的咖啡豆经过科学研究、测试,最终烧制出来的具有蓝山风味的咖啡,就是我们自主创新的成果。” “走出危机,需要依靠科技引领” “纵观人类历史,每次经济危机都促进了科技革命,每次人们走出经济危机,都是依靠科技引领。”**说。 “金融危机中,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转型。各国都意识到,经济转型的供给来源于科学技术,来源于科技的突破。”**表示,对于我国而言,要从容面对经济危机,走出低谷,需要在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领域和先进制造领域重点做好科技支撑,争取突破。 “百姓身边的科技,是衣食住行” 科技服务经济,科技同样惠及民生。 **在向爱弹钢琴的女儿解释科技到底能为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什么时,他这样说:“学钢琴需要使用节奏器,原始的节奏器功能单一,只能 1 / 14

起到合拍的效果;而现在的微电脑控制节拍器具有录音、调音等功能,更有助于学习和使用。” “这都是科技带来的。百姓身边的科技,是衣食住行。”以“食”为例,中国用占世界8%的耕地,养活25%左右的人口,同时还能给其他国家以支持,没有科技的支撑是不可想象的。 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科技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卫星遥感、无人驾驶飞机、北斗导航定位、网络通信等一批先进技术手段,在灾区道路不通、气候恶劣的情况下,为及时了解灾情,果断决策,有效救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科学精神激励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人才” “1964年10月16日,我正在理发馆剪头发,听到单管收音机中传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消息。当时我对原子弹还没有深入认识,只知道不得了,有了原子弹就没人敢欺负我们国家了。”**深情地回忆当时的情景,“对科学的憧憬和为科学发展贡献力量的朦胧理想,正是从那时树立了起来。” 从“两弹一星”成功带来的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到科教兴国战略对科技人才培养、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视,再到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理念的深入人心,**认为,科学精神激励和造就了一代代人才。 “老一代科学家留下了默默奉献的精神,留下了勇于牺牲的勇气,留下了把知识和命运结合在一起的文化。”**说,多年所积累的精神财富和人才资源正是国家核心竞争力所在。

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的60句名言

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60句石油名言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石油广大干部职工继承弘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企业精神,秉承“奉献能源、创造和谐”企业宗旨,实践“诚信、创新、业绩、和谐、安全”核心经营管理理念,产生了一批最能代表石油人心声、最能激励石油人奋进、最有影响力的石油名言,经广泛征集评选,评选出体现时代要求、具有石油特色、职工广泛认同、对石油行业起到强大激励作用的“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60句石油名言”。 1.我为祖国献石油 2.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对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3.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4.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5.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缺油是最大的矛盾 6.靠“两论”起家,靠“两分法”前进 7.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的困难也不怕 8.一个国家要有民气,一个队伍要有士气,一个人要有志气 9.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

10.大干社会主义有理,大干社会主义有功,大干社会主义光荣,大干了还要大干 11.北风当电扇,大雪是炒面,天南地北来会战,誓夺头号大油田,干!干!干! 12.为油田负责一辈子,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 13.宁要一个过得硬,不要九十九个过得去 14.人人出手过得硬,事事做到规格化,项项工程质量全优,台台在用设备完好,处处注意勤俭节约 15.抓基层,打基础,强“三基” 16.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17.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 18.垮的是困难,不垮的永远是石油人的意志 19.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使油田高产稳产 20.越是艰苦,越要奋斗,越要奉献 21.常把黄昏当早晨,誓用青春换石油 22.中国石油(或大庆油田等)为祖国加油 23.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 24.走进石油门,当好石油人 25.共举一面旗,同唱一首歌 26.诚信守法,廉洁敬业 27.做诚信员工,建精品工程 28.岗位责任制的灵魂是岗位责任心 29.我的岗位我负责,我在岗位你放心 30.自觉从严,好字当头,严细成风,精益求精

盘点新中国60年经典儿歌童谣

盘点新中国60年经典儿歌童谣 50年代经典儿歌童谣 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儿歌童谣创作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的反映着这个时代儿童生活的儿歌童谣,有歌颂毛主席,歌颂共产党,歌颂解放军,歌颂土地改革,歌颂中苏联友谊,也有反映着那个时代的儿童日常生活的。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其中《让我们荡起双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打动了一代又一代儿童的心…… 1、《我是一个小画家》作者/佚名 我是一个小画家,画了一朵大红花,大红花献给毛主席,毛主席见了笑哈哈。 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自然会成为儿童歌谣歌颂的对象。儿歌中的“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自豪,要用一支最新的画笔,画上一朵最美的红花,献给敬爱的领袖毛主席。领袖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2、《小燕子》作者/王路王云阶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 1956年六一儿童节,王路创作这首儿歌并在《长江文艺》

上发表。1957年,作曲家王云阶将儿歌略作改动后,谱曲改编成电影《护士日记》插曲。此后,这首《小燕子》便传唱大江南北。儿歌两段,以“小燕子,穿花衣” 和“小燕子,告诉你”领句,一问一答,充满了童真童趣。 3、《上学歌》词/石顺义曲/段福培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我去上学校,天天不迟到,爱学习,爱劳动,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 太阳公公出来啦!花儿也会笑;小鸟还会问候我,叫我早早起。起来干什么?起来去学校,天天早起不迟到。儿歌妙用拟人手法,想象大胆,自然轻快,就像孩子每天踏着歌声的节拍,高高兴兴地走在上学的路上。儿歌的结尾刻下了那个时代鲜明的印记。 4、《丢手绢》词/鲍侃曲/关鹤岩 丢手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丢手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丢手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捉住他,快点快点捉住他。 那是一个没有电脑、缺少玩具的年代。放学后,课余间,

新中国60周年农村生活方式变迁

新中国60周年农村生活方式变迁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史究竟是一部“温暖的记忆”,抑或是一部“苦涩的记忆”对于这样一个重大而又严肃的话题,政府、学界、民间恐怕很难达成一致的看法和共识。我国官方通常采用“平均数”和“绝对值”的指标来衡量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变化,比如从1949年到2008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提高到4761元,增长了100多倍,农民家庭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改革开放前的67.7%下降到现在的43.7%,已经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伟大历史性跨越。这种“见物不见人”的价值判断所有前题和结论都是预先设定的:即旧中国农民生活是“苦的”,新中国农民生活是“甜的”。由此得出一个“下溢假设”:只要经济发展了,蛋糕越做越大,农民生活就会好起来,精神面貌自然会好起来,其他一切社会政治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这种机械的、僵化的、抽象的逻辑推理根本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因为,物质生产方式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决定作用决不是单向的,统摄生活方式总体变迁的是人们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制约、影响、决定生活方式选择和流变的是一定的价值观和决定其变化的两个基本因素:其一是当下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及特性;其二是来自传统文化的力量。纵观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它既是一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史,又是一部精神生产力的发展史,但归根结蒂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自然史,是物质与精神、生产与生活和谐互动的历史。然而,建国60年来农民生活方式沿着革命化、政治化、集体化、城市化的轨迹演变,呈现出不同步、不平衡、不协调的明显特征:即建国后的头30年,农村物质生活资料极度匮乏,但农民精神生活比较充实;改革开放后的30年,农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和提高,但农民精神家园日渐衰败和失落。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源在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不同步(前者是“先立后破”,后者是“先破后立”),工业化超前发展,城镇化严重滞后,国家在汲取农业剩余支持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却没有把农村大量的隐性剩余劳力转移出去,制约了农民市民化、农业现代化、乡村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正如胡锦涛同志最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

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经整整60年

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经整整60年,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再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代的变迁,映射着社会的大踏步发展,更带动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的日益提高。“食”、“住”、“行”这些衡量老百姓日常生活水平的硬性指标,也在一天天的变化中见证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回首60年,天天有变化、方方面面有变迁,百姓出行所使用的交通工具自然也在前所未有地改变着。我们一家子和交通工具的故事,就是这变迁中的一个微小缩影。 轿车是富人家的奢侈品 我的爷爷曾经告诉过我,青岛在解放前就已经是个很摩登的城市了,那个时侯的马路上时而能看见缓缓驶过的老爷车,但开轿车和坐轿车的都非富则贵,车子也不是满街乱跑,只有富人居住区和大商行、大银行所在的那几条路上才会看到。“那个时候老百姓能坐黄包车已经是件了不得的事情了,坐汽车是根本不

敢想的事情。”在当时,老百姓出门大部分是靠徒步走,许多小脚老太太清晨一早就挎着马扎、篮子去赶海,一去就是大半天,时间都用在来回的路上了。解放后,用来拉货的还是人力地盘车,卖散煤的、卖白菜的地盘车常常从爷爷家门口经过,马路两侧的石板,被常年来往的地盘车轮磨出了深深的凹痕 自行车都骑“大金鹿” 爸爸告诉我,他刚工作的那个年代,街上的汽车很少,公交车还是出行主要交通工具,人们为了坐公交车经常要走现在的两三站地,去一个远些的地方经常要倒两三次车。“1974年,我刚刚参加工作,那时候北海船厂还在燕儿岛路头上,也就是现在的奥帆基地。别看现在东部很繁华,但在当时那里可是荒凉得很。当时上班只有一路公交车,而这惟一能坐的公交车的终点站还是湛山,为此,我向家里要钱买了一辆自行车,每天先坐公交车到湛山,再骑自行车到单位,下班再原路返回。”爸爸说,那时候青岛

新中国60年农业成就

新中国60年农业成就 吃饭问题,在中国曾经是一个大问题。龙永图1943年出生于中国中部城市长沙。他现在是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在中国是知名人物。回忆成长的经历,龙永图说,他这个年纪的中国人大都有过吃不饱的经历。 “我们这代人挨过饿,有过很多艰难。(我们)吃不饱肚子,就煮南瓜来吃。所以最后一闻到南瓜的味道,我就感到反胃。”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了绝大多数。在龙永图出生的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由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再加上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影响,中国的农业生产凋敝,主要农产品严重短缺,加上战争不断,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1949年全国农民每人平均消费粮食只有180公斤。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用三年时间进行了土地改革,把集中在地主手里的土地、农具、牧畜分给农民,这一政策得到农民的拥护,农业生产也因此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粮食和棉花产量都超过以往。1952年以后,中国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造,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到了七十年代末,中国粮食、棉花的产量已比1952年增加了1倍以上。 不过,虽然粮食产量有了如此巨大的增长,但由于人口急速增长,中国的农产品还是供不应求。安徽省池州市必胜村村民杨吉亮说,吃饭问题一直被视为村里的头等大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呢,粮食也是无法解决,野菜也(会被用来)充饥。”那时候,中国的耕地都是以村为单位统一经营管理,村民要统一参加劳动,平均分配劳动成果。农民因此积极性不高。1978年底,安徽省小岗村的村民最先决定把集体所有的耕地分到农民手里自己耕种,结果当年的粮食产量就达到了此前10年年均产量的4倍。中国政府在1980年决定在全国农村推广小岗村的这种做法,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杨吉亮说,他的村子也推行了这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八九十年代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农民的自主性增强了,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实际上就是解决了吃饭的问题。” 据统计,1978年至1984年,中国农业产出平均每年保持了近8%的增长速度。从那以后,中国的粮食产量一直保持稳定增长。2008年,中国的粮食产量超过5亿吨。 中国国家粮食局负责粮食计划储备的官员刘冬竹女士说,中国人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解决了温饱问题,中国的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人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中国在粮食问题上始终坚持基本立足国内,保障粮食供给的方针。近些年来,我国粮食消费总量与生产总量基本相当,粮食自给率均保持在95%以上。” 为了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中国政府前些年还增加了对农民种粮、购置农机具等的直接补贴,到2007年中国政府对农民的补贴达到了600多亿元人民币。中国政府还不断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扩大国家粮食、食用油、猪肉储备;增加对粮食主产区的资金支持力度等,以保证农民增收。中国政府还通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等政策,解决农村人口就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此外,中国还从8年前开始逐步取消了农业税,到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从而结束了2600多年农民种田纳税的历史。这一措施每年可为农民减轻1300多亿元人民币的负担。 在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农民比过去富裕了不少,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说起必胜村里现在的生活,杨吉亮乐得合不拢嘴。村民不仅用上了手机,还纷纷把昔日的砖瓦房建成了二层楼房,部分村民甚至还购买了小轿车。 “现在是电灯、电话,包括楼房、交通工具、通讯设备全部改善了。” 现在,中国农民的人均收入是1978年的30倍。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了1500万以下。杨吉亮说,政府还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在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农村的乡村道路、医疗保障、农民住房,包括农民的生活水平

新中国60周年科技发展巨变感想心得

新中国60周年科技发展巨变感想心得 科技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打地基、铺好路,科技部的任务就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正在接受共和国部长访谈的科技部部长**面带微笑,随手端起身边的咖啡。 “这种支撑和引领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科技无处不在。比如这杯咖啡,是海南产的咖啡豆经过科学研究、测试,最终烧制出来的具有蓝山风味的咖啡,就是我们自主创新的成果。” “走出危机,需要依靠科技引领” “纵观人类历史,每次经济危机都促进了科技革命,每次人们走出经济危机,都是依靠科技引领。”**说。 XX年,经过20多年精心培育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极大的抗风险性。我国西部和中部,高新技术企业经济增长速度平均在19%至20%,在外向度较高、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仍然以超过10%速度逆市发展。 “金融危机中,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转型。各国都意识到,经济转型的供给来源于科学技术,来源于科技的突破。”**表示,对于我国而言,要从容面对经济危机,走出低谷,需要在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领域

和先进制造领域重点做好科技支撑,争取突破。 “百姓身边的科技,是衣食住行” 科技服务经济,科技同样惠及民生。 **在向爱弹钢琴的女儿解释科技到底能为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什么时,他这样说:“学钢琴需要使用节奏器,原始的节奏器功能单一,只能起到合拍的效果;而现在的微电脑控制节拍器具有录音、调音等功能,更有助于学习和使用。” “这都是科技带来的。百姓身边的科技,是衣食住行。”以“食”为例,中国用占世界8%的耕地,养活25%左右的人口,同时还能给其他国家以支持,没有科技的支撑是不可想象的。 **清晰地记得1969年他当生产队长时,乡间流传的目标口号是亩产粮食600斤“过黄河”,亩产粮食800斤“跨长江”。而通过袁隆平等科技工作者的努力,通过多年来科技助推粮食增产项目的实施,XX年,他在河南看到,玉米亩产1035公斤、小麦600公斤。 在XX年“5·12”汶川地震的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科技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卫星遥感、无人驾驶飞机、北斗导航定位、网络通信等一批先进技术手段,在灾区道路不通、气候恶劣的情况下,为及时了解灾情,果断决策,有效救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科学精神激励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人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