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翻译中的语法对等

翻译中的语法对等

翻译中的语法对等
翻译中的语法对等

翻译中的语法对等

Translation can be viewed as a creative job. It involves some knowledge of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So it is difficult for translators to grasp the grammar of original language. In the progress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the grammar context limits the translation, and can not properly express the original meanings of text. The result is that the translation is not pure or smooth.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notice the grammatical phenomenon to make translation fluent and faithful.

When translating a text or a sentence, it is unavoidable to meet the problems of the tense and voice of the verbs, the translation of adverbs and adjectives. Generally, when a translator deal with the tense and voice, he only adds to the Chinese character “着”, “了”, “过” and “被”. And when he translates the adverbs an d adjectives, he just uses the Chinese character “地” and “的”.

For example:

1) “I passed you on the road?”

“Monseigneur, it is true. I had the honor of being passed on the road.”

原译:“在路上我屡次经过你面前了吗?”

“爵爷,是的。我曾经有过被经过的荣幸。”(Fan 4)

Looking at the translation, it is too uncomfortable to read. When translating the past tense “passed”, it is translated to “经过了”, but the word “honor”, its parts of speech is changed. And the meaning of the whole translated sentence is not clear. The reason is that the translation is restricted by the phrase “of being passed” and the passive voice of the structure “being passed”. In fact, the meaning of the sentence is that it is the servant’s honor to meet Monseigneur on the road. So the translation is as follows:

“我多次在路上从你面前经过了吗?”

“爵爷,是的。在路上能够看到您从我面前经过深感荣幸。”

2) The report noted proposals that eating less fat and more food with whole grains other fibers can protect against cancer.

原译:这份报告特别提到了“少食脂肪,多吃含全粮食物和其他纤维素的食物能预防癌症的那些建议。(ibid. 5)

It is obvious to find that attributive clauses in the original sentence are arranged without being adjusted. It is not idiomatic Chinese, although it is not wrong grammatically. It makes readers confused.

3) 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

原译:Language is not easy to learn, you must pay great effort. (ibid. 5) According to the rules of English grammar, the translation is right. But it is not idiomatic English because the number of the use of nouns is more than that of verbs. The Chinese character “学好”is a verb, while it is usually translated to a noun “mastery” in English. So it is necessary to adjust the order of words. And meanwhile, the parts of speech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随便”need to be changed into a adjective. So the idiomatic translation is as follows:

The mastery of language is not easy and requires painstaking effort.

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I decided on the boat. .

If translated from the aspect of the grammatical basis,this sentence can have two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If we take “decide on” as a set phrase, it means“choose” in this sentence. If we take “on” as a preposition, it indicates another meaning, that is I decided something on the boat.

I like Tom better than Mary.

This sentence also has two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ne is “I like Tom better than 1 l ike Mary”. The other is “ I like Tom better than Mary likes Tom”.

In fact, we have to put it in a certain kind of context so that we can catch the correct meaning based on the above examples. Wen can understand the sentence accurately that you like Tom better than you like Mary in the correct context. English grammar is very complex, and it involves various kinds of problems, such as concord, information, structure and emphasis, cohesion apart from the basic clause structures.

翻译中的对等问题

学习商务英语就是为了更好的在国际贸易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所以研究中外翻译中的对等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任何不同文化只有都是有差异的,我们必须要了解本国与外国的文化差异的本质,从而找到根源所在。让这些所谓的差异尽可能的在翻译中消失。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或者温婉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运用比较抽象,模棱两可的概念或比喻的、褒义的手法。因此研究翻译中的对等问题能更好的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文化信息;对等;商务英语

摘要------------------------------------------------------------------------ I 第1章英汉互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1 1.1 东西方价值观念的差异------------------------------------------ 2 1.2 对事物认识差异------------------------------------------------------ 2 1.3 语言习惯的差异------------------------------------------------ 3第2章翻译要达到基本信息对等-------------------------------------------- 5 2.1 原文与译文语义信息的对等 ------------------------------------------ 6 2.2 原文与译文风格信息的对等-------------------------------------- 6第3章翻译的技巧--------------------------------------------------- 9 3.1 中英对比法---------------------------------------------------- 9 3.2 懂得词类的转化------------------------------------------------ 9 第4章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

[摘要]传统的翻译方法相关论文只围绕直译与意译之争,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从新的视角提出的新的翻译方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是一大贡献。 [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翻译;英语论文范文 尤金·A·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通讯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从事过《圣经》的翻译工作,精通多国文字,调查过100多种语言。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著、250余篇论文。“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他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奈达在中国译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1] 翻译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翻译?传统翻译理论侧重语言的表现形式,人们往往醉心于处理语言的特殊现象,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子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等等。现代翻译理论侧重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以及两种反应(原文与原作读者、译文与译作读者)之间的对比。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在《翻译理论于实践》一书中解释道,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但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奈达又把对等解释为是指功能而言。语言的“功能”是指语言在使用中所能发挥的言语作用;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必然不同,不是语音语法不同就是表达习惯不同,然而他们却可以具有彼此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奈达所强调的是“对等”“、信息”“、意义”和“风格”,奈达从语义学和信息论出发,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正如他自己所说“:翻译就是交际”,目的是要寻求原语和接受语的“对等”。他所说的“信息”包括“意义”和“风格”,着重于交际层面。他实质上要打破的是传统的翻译标准。他把翻译看成是“语际交际”,也就是在用交际学的观点来看问题。交际至少应当是三方的事情:信息源点———信息内容———信息受者,也就是说话者———语言———听话者。奈达注重译文的接受者,即读者,而且都对读者进行了分类。奈达根据读者的阅读能力和兴趣把读者分为四类:儿童读者、初等文化水平读者、普通成人读者和专家。他曾说过,一些优秀的译者,常常设想有一位典型的译文读者代表就坐在写字台的对面听他们口述译文,或者正在阅读闪现在电脑显示屏上的译文。这样,就好像有人正在听着或读着译文,翻译也就不仅仅是寻求词汇和句法的对应过程。运用这种方法,译者就可能更自觉地意识到“翻译就是翻译意思”的道理。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翻译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奈达对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尽管不同民族之间难以达到“绝对的”交流,但是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因为人类的思维过程、生产经历、社会反应等有许多共性。他这种思想主要基于他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圣经》的翻译。在他看来,上帝的福音即是真理,可以译成不同的语言,也可以为不同国家的人所理解。因此,他提出“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 奈达把翻译分为两种类型:形式对等翻译和动态功能对等。翻译形式对等是以原语为中心,尽量再现原文形式和内容。功能对等注重读者反映,以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达到和原文读者一样的理解和欣赏原文的程度。奈达的形式对等要求严格地再现原语的形式,其实也就是“逐字翻译”或“死译”。奈达本人也不主张形式对等的翻译,他认为严格遵守形式无疑会破坏内容。

英汉翻译评析(附参考译文)

英汉翻译讲解(1) I.英汉之间的差别: “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吕叔湘 国内学者的共识是:汉语是综合性的,描写性的,而英语是分析性的,逻辑性的。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形合和意合的对比(contrast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英语重形合(形式上的融合),汉语重意合(意思或意境的融合)。在句法方面,有学者形象地把英汉比喻为以下几种: 1.雄孔雀/雄狮-----即英语习惯于把最着重的事物放在句首先说出来,开门见山,一语破的,然后再把各种标志一条条补述,一步步交代,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形成一条头短尾长地线性链,象头小尾大地雄孔雀。而汉语则相反,其线性序列的展开好比画龙点睛,先把外围的环境与衬托一一交代周到,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水到渠成,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形成雄狮型头大尾小地局式。 例如:I was all the more delighted when, as a result of the initiative of your Government it proved possible to reinstate the visit so quickly. 译文:由于贵国政府的提议,才得以这样快地重新实现访问。这使我感到特别高兴。 又如:The assertion that it was difficult, if not impossible, for a people to enjoy its basic rights unless it was able to determine freely its political status and to ensure freely its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now scarcely (不足地,不充分地;一定不,绝不)contested (斗争;比赛). 译文:如果一个民族不能自由地决定其政治地位,不能自由地保证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要享受其基本权利,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不容易的。这一论断几乎是无可置辩的了。 2.葡萄/竹竿-----即把英语句子比作“葡萄型”结构,葡萄主干很短,其上附结着丰硕的果实。而汉语句子则较短,一个短句接一个短句地往下叙述,逐步展开,内容像竹竿一样一节一节展开,常称为“竹竿型”结构。 She was beautiful, with long dark hair and brilliant green eyes.她长得很美,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一双晶莹明亮的绿色眼睛。 She has smooth akin as pale and iridescent as the moon shining over a snow-covered landscape.她光滑的肌肤白里透红,宛如皎洁的月光洒在茫茫血地上。 3.多枝共干----英语句子中还有两个或几个动词共受一个状语修饰,共有一个主语或宾语,或者两个或几个状语共同修饰一个动词,两个或几个主语或宾语共一个动词,这就好比几根树枝长在同一根树干上,我们称为“多枝共干”式结构。 4.也有学者认为英语是一种弥漫着“男子气”的语言。逻辑性、组织性和理性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的思维支撑点,从而就形成了英语的“阳刚之美”。而汉语自有汉语之美。汉语不注重对客观现实作符合逻辑的形式的描摹,不执着于形式结构的规范,中国人的思维支撑点似乎更具有抽象,深邃和疏放的取向,由此繁衍生出的是显赫的暗示和幽远的意境从而形成汉语的“阴柔之美”。汉语的魅力在于她的流散和疏放,系于她超凡的暗示力和意境性。所以汉语的形式机制很弱,主谓宾没有形式标定,主谓间关系松散,宾语无定格,无定位,主语的超句承接功能很强。 如果说汉语是一种“人治”语言,那么,英语则是一种“理性”语言。汉语能化逻辑为内在,英语则必须将逻辑外化,化作种种行合的标记,化作启转承合的纽带。英语语法规范森严,理性十足;英语形式逻辑缜密,滴水不漏。 5.汉语是一种意境语言,一种艺术语言。寥寥数词,就能出意境,出氛围,出画面。

语法制导翻译

for循环语句翻译递归下降法输出三地址码///////////// #define MAX 100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char str[MAX]; char ch; int turn; char strToken[MAX]; int kind; int n=0;//存放strtoken[]元素的个数 struct Word//结构体存放单词 { int sort; char word[MAX];//存放strtoken[]的内容 }; //record[x]=new Word; Word *record[12];//放所有识别出来的单词,分别存放他们的编号以及字符串,x是其下标 ////////////////////词法分析/////////////////////// int buffer()//载入 { int i=0; cout<<"输入程序,以“#”作为结束标志。"<>str[i]不可用,用C语言读入字符。 if(str[i]=='#') break;///////如果尾数为识别码#,则表示程序读完,跳出循环. } break; } return(i);

bool IsLetter(char ch)///////////判断是否是字母 { if(ch>=65&&ch<=90||ch>=97&&ch<=122) return(true); else return(false); } bool IsDigit(char ch)//////////判断是否是数字 { if(ch>=48&&ch<=57) return(true); else return(false); } char GetChar(int i)///////读取字符 { char ch; ch=str[i]; return(ch); } char GetBC(char ch)////判断是不是空格或者换行,如果是,直接读取下一个字符直道不再空白为止{ if(ch==32||ch==10) { turn++; ch=GetChar(turn); ch=GetBC(ch);/////////递归实现 return(ch); } else return(ch); } void Concat()/////////////连接,即为strtoken[]赋值 { strToken[n]=ch; n++;

翻译目的论和奈达对等理论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翻译目的论和奈达对等理论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 1、奈达的对等学说 奈达(1964)认为,对等分为两种形式: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是指译入语应与原语各单元保持高度一致[1]。形式对等旨在让读者最大程度的获取原语信息,将原语信息完全准确的翻译成译入语。而动态对等则追求对等效果,也就是说,源语与源语读者之间的关系应与译入语及译入语读者之间的关系保持对等。 1.1、文化翻译中的动态对等 动态对等在文化翻译中应用广泛。汉语和英语在交际中有很大的文化差异,在很多情况下,在两种语言转换中,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很难。因此,怎样处理含有文化意义的词汇在文学翻译中是一个主要问题。这种以受众为主的方法为了使译文自然流畅,认为语法,词义,以及文化意义词汇的归化非常重要(奈达,1964:167-168)[2]。以下通过例子来阐述动态对等论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例1: 在上例中,对于英语读者和汉语读者来说,bees的联想意义并不相同。在英语中,短语the bee’s knees 是出类拔萃的意思。如果直接译成出类拔萃,译文则稍显平淡。 tl1: 是你和乔纳森结的婚,明摆着你觉得他很出色,要是我早说他不怎么样,你肯定会恨我的。 这个译文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并没有表达出原文表达出来的强烈感情色彩。由此产生了第二种译文: tl2 : 是你和乔纳森结的婚,明摆着你觉得他是个金龟婿。要是我早说他是个龟孙子,你肯定会恨我的。 金龟婿和龟孙子是两个含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汉语词汇,其中也都包含龟字。这与原文中的bees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采用归化法谨慎措辞,选用了令译入语读者更熟悉的词汇进行翻译,达到了更高级别的忠实。 1.2、法律翻译中的形式对等 形式对等注重语言上各个单元形式上的对等,在翻译多种文本类型时应用广泛,特别是法律文本,科技文本等等。以下这个例子旨在阐述形式对等在法律文本翻译中的应用。法律文本的特点是严谨,严肃,规范化。对于法律文本来说,忠实于原文是第一原则。译文不仅要传达原文的内容,还要与原文的文本风格保持一致(孙万彪,2003:6)[4]。例2:sl: 未经事先书面批准,任何一方不得将其在本协议项下的任何和全部权利和权益让与其在本协议项下的责任委托给任何第三方。但乙方有权将其在本协议项下的权利和权益让与及将其在本协议项下的责任委托给一家关联公司,但是乙方应继续保证该关联公司将以本协议拟定的方式完成对股权的购买 (孙万彪, 2003: 19)。 原文中的将、其等词是汉语中的典型法律用语,因此此处相应的翻译成shall、its。这样一来,译入语和原语在内容和风格都保持高度一致,体现了法律文本中语言规范化的特点。因此,在两种语言的转化中达到了对等的效果。 对于译者来说,奈达的重要作用就在于除了严格的字对字的对等之外,为译者开拓了一条新路。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之“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翻译作为语际交流的桥梁有着悠久的历史。尽管翻译早就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共同进步,但构建系统的翻译理论却显得举步维艰。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国内产生影响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西方翻译理论当是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等效论”和“读者反应论”,以至翻译界形成“言必称奈达”的局面。在奈达40余本著作和250多篇论文中,功能对等理论是其最重要的翻译理论。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翻译界观念逆转,形成“言必批奈达”之势。因此,应该对“功能对等论”进行全面理解和分析,进而对其做出公允的评价。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 奈达分析了翻译中译语文化和源语文化关系的三种类型,认为这三种关系是由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距离决定的。在此基础上,他总结出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等值有两种不同的基本类型—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形式对等关注信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与此相对应的是以“等效原则”为基础的动态对等。 奈达的《论对等原则》一文集中阐发了动态对等思想。他认为语言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等,必须辨别翻译的不同类型,以确定不同的对等原则,根据信息的本质、作者的目的以及译者的目的、受众的类型等因素,对翻译进行分类。即根据信息的本质,确定内容和形式何为翻译的主要考虑因素;根据作者及译者目的,确定翻译的预期目的是提供知识、引起情感反应,还是建议某种特有的行为举止。他希望读者达到完全的理解,并使翻译完成某种祈使功能。 为防止误会,奈达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他希望以此来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这个替换并不是要否定先前的“动态对等”。实际上“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奈达认为,功能对等强调的是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的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而进行交际。例如翻译white as snow时,如果一种语言里没有“雪”这个字,却有“霜”(frost)字,就可以用“白如霜”来替换。也可用同义比喻如“白如蘑菇”white as fungus 来表达,如果都不行,可以用一个非比喻形式very,very white“白极了”来表达。原作者期望读者看懂作品,通常他会表达的只会是一层意思,而不是几层意思。

英汉翻译评析(答案)

Commentaries on the Version of “一个女人是这样衰老的” 一个女人是这样衰老的 SV:How a Woman Ages/A Woman’s Aging/A Woman Fades Thus/What causes a Woman to Grow Old/The Way in Which a woman is Aging/How a Woman Gets Old RV: The Way Woman Withers 点评:Rhetorical Device: distillation and aesthetic hightlights of language, either Chinese or English/The successful employment of alliteration(头韵) 1.二十岁的时候,我穿着一条背心式牛仔裙在校园里走来走去,一说话就脸红。三十岁的我穿着名牌套装,坐在办公桌前,满脸冷酷地对下属说:“这么愚蠢的问题你也敢问?也不先打个草稿。”SV: At the age of twenty, I walked about on the campus, wearing a vestlike jean skirt. My face would turn red whenever I speak. After I have turned thirty, I am seated in front of a bureau, in a suit of famous brand, reproaching a subordinate coldly “How dare you ask such a stupid question? Why didn’t you make a draft first?” RV: At the age of twenty, wearing a jeans jumper, I moved about on the campus, my face blushing the moment I had the inclination to make an

中英互译中遇到的不对等词及其翻译

中英互译中遇到的不对等词及其翻译 王碧娟 (洛阳师范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河南洛阳471022) 【摘要】本文就中英语言中的不对等对等词汇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它们对翻译的重大影响,并介绍如何利用当代的翻译理论及其翻译技巧,如音译、直译、意译等处理一些汉英翻译中看似不可译的英汉中词汇不对等现象。 【关键词】不对等;音译;直译;意译 一、简述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指出每一种语言都具有其独特的构词功能、词序、句法和语言风格,比如成语和诗句,每一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词汇用以体现该民族,该文化的特征。[1]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要面对一些完全相同的事物,如太阳、月亮、水、火,如生老病死。所以,不同的语言之间就会有一些对等的词汇来表示相同的事物,但其表达方式却不尽相同。中文、英文分属不同的语系,所以在这一点上,它们自然也不例外。翻译是跨语言交际的一种途径,所以,理解词汇的意义就非常重要了。本文就中英语言中的对等词汇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探讨了它们对翻译的重大影响,并介绍如何利用当代的翻译理论及其翻译技巧处理一些汉英翻译中看似不可译的英汉中词汇不对等现象。 二、中英对等词汇的比较研究 为了更好的理解对等词汇,我们应先讨论一下词义,著名的英语语言学家利奇,在他的《语义学》一书中将词义清晰地划分为七类: (一)概念意义;(二)含蓄意义;(三)风格意义;(四)感情意义;(五)折射意义;(六)搭配意义;(七)主题意义。 其中(二)、(三)、(四)、(五)、(六)可被归纳为联想意义。[2]这样的分类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词义。但当我们在探讨词汇语义学时,我们主要关注两种词义,即代表该词在实际语言学领域的意义的指称意义和指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态度,即联想意义。这里,我们将对中英文中对等词的指称义和联想意义进行比较和分析。 1、指称意义相同但联想意义不同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把指称意义相同但联想意义不同的词做一比较。我们也知道,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能反应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文化。语言同时也是人们表达自己文化的途径。语言与文化间的关系就如同文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

第10卷第1期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1.10No .1 2010年3月 JOURNAL OF CHANGS HA AERONAUTI C AL VOC ATI O NAL AND TECHN I C AL C OLLEGE Mar .2010 收稿日期:2010-01-18 作者简介:朱蓝辉(1982-),女,湖北随州人,助教,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应用文体翻译中的应用 朱蓝辉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0) 摘要:介绍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和应用文的文体特点,论述应用文体翻译应遵循功能对等理论,即译者应准确推测原文意思,充分了解读者的认知语境,用译入语准确写出相应的应用文,达到最佳的功能对等。 关键词:奈达;功能对等;应用英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654(2010)01-079-04 Appli ca ti on of N i da ’s Theory of Functi ona l Equ i va lence to Prag ma ti c Tran sl a ti on ZHU Lanhui (Heyuan Polytechnic,Heyuan Guangdong 517000)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 oduces N ida’s Theory of Functi onal Equivalen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ag matic English .It als o argues that the Theory of Functi onal Equivalence can be app lied t o Prag matic Translati on . Key words:N ida;Functi onal Equivalence;Prag matic Translati on 应用文体翻译是一种功能性和目的性很强的 翻译品种。它涉及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包括政府文件、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讲座通知、租房广告、住户须知、景点介绍、借阅规则、商店指南等文本。广告翻译是想把产品卖到国外去;景点介绍翻译,是为了吸引外国游客参观游览;超市的英语翻译,则是为了方便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的饮食起居。一般说来,翻译读者感兴趣的,是产品的性质、功能,景点有哪些个“卖点”。[1] 读者不会在乎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译文文采如何。只要产品卖得好,大批外国游客来了,功能就达到了,翻译也就成功了。这与文学翻译在功能、目的上有很大的不同。 那么如何实现应用文体的准确性交际功能以及用什么样的理论来指导应用文体翻译呢?随着我国应用文体翻译市场急剧扩大,翻译数量与日俱增,这个问题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根据 功能对等理论,结合应用文的文体特征,通过具体实例分析,提出了应用文体翻译中应遵循功能对等原则。一、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是一项复杂的交流行为。翻译界前辈已创立了许多翻译理论,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新的翻译理论仍在不断地涌现。1969年,在《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奈达提出“功能对等(func 2ti onal equivalence )”概念。翻译意味着交流,它取决于听译文或看译文的人能了解到些什么,所以,谈功能对等最根本的是必须比较:接触原文的人怎样理解原文以及接触译文的人怎样理解译文。奈达认为在翻译中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对等:形式对应和动态等值。形式对应在形式和内容上注重信息本身,与建立在“等值效应原则”上的动态等值不同。他认为形式对应是指代表源语词或句在目的语中最切近的具有对等功能的词或句,在语言对等

翻译中的英汉八大不同解析

翻译中的英汉八大不同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 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 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年 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译文:孩子们可以和装有性格芯片的娃娃一起玩耍;内嵌性格装置的电脑将被视作人们工作上的伙伴而不仅仅是工具; 休闲时, 电视机还能满足人们嗅觉感官的需求——那时, 数码时代就已经到来了。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 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 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 and 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 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是“ 法治” 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 人治” ,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 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翻译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 例如: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从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分析翻译对等 【摘要】本文通过以尤金·A·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在汉译英时怎样运用功能对等理论的几种翻译策略达到翻译对等的效果。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翻译对等 一、引言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在其《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了“动态对等”后称“功能对等”的翻译原则,指出翻译就是“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原语信息”的过程。对等的标准就是译文的读者和原文的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 奈达提出了三类对等,即形式对等、动态对等与功能对等。形式对等关注的是信息本身,包括信息的形式和内容。动态对等翻译中,译者关注的并非源语信息和译语信息之间的一一对应,而是一种动态的关系。功能对等简单讲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的对应。功能对等理论有九种翻译策略,即音译、直译、增译、减译、改译、加注、意译等。 二、翻译策略在汉译英时的应用 1.音译。有些专有名词如地名、人名以及术语名称等在译语中无对应词时通常用音译,以避免直译或意译带来的误解。例:天津——Tianjin;王晓宏——Wang Xiaohong;秧歌——yangko;饺子——jiaozi。 2.直译。“词语指称意义的直译,关键要做到准确无误。要注意防止两种现象:一是专有名词或专门术语的误译,二是找到‘假朋友’——即两种语言中形式相同,但意义却截然不同的词。”。例如:“新闻照片”不是news photo,而是press photo。“白酒”不是“white wine”,而是spirits。 汉语作品的题目或电视剧名的翻译一般用直译。例:《红楼梦》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北京人在纽约》译为:A Native of Beijing in New York;一些商标名也可用直译法:“小天鹅”洗衣机“Little Swan”Washer。 3.增译。如从功能对等论的角度分析,翻译中的增词必须在译文和原文之间达成风格上的“功能对等”,更要注重内容上的对等传递,尽可能做到译文的读者和原文读者在感受上基本相同。增词一般用于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为了语法上的需要;二是为了意义上的需要;三是为了修辞上的需要。 “汉语多无主句,而英语无主句只能表示祈使语气,使用范围窄得多,增加泛指意义的代词或符合上下文逻辑意义的代词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例:如果走近了,会发现他们那可爱的神情——If you approach them,you will see their cute looks.该句为汉语常见的无主句,翻译时应增译出主语“you”。 4.减译。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汉语中词语的重复现象比较多,如果把这些重复的词全都翻译出来,译文则会显得冗长啰嗦。所以在汉译英时,减译是经常使用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译文简明扼要。例如:我们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We should be loyal to our party,to our people and to our motherland.本译文省略了后面的两个“忠于”,使译文简洁通顺。 5.加注。汉语的成语的特点是言简意赅,能把丰富的意义用简短的几个字表达出来,因此成语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把汉语的成语翻译成英语时,应保留成语的形象、比喻和民族色彩,此时可以用加注。例如:对牛弹琴:play the lute to a cow—address the wrong audience;鸡毛蒜皮:chicken feathers and garlic

翻译对等

外文资料原文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world is becoming a global village, translation remains a major way for languages and cultures to interact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And name translation, especially government name translation, occupies a quite significant place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translation, not as a separate entity, blooms into flower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like culture, societal functions, politics and power relations. Nowadays, the file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s immersed with abundantly diversified translation standards, with no exception that some of them are presented by renowned figures and are rather authoritative. In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however, how should we select the so-called translation standards to serve as our guidelin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how should we adopt the translation standards to evaluate a translation product? In the macro-context of flourish of linguistic theories, theorists in the translation circle, keep to the golden law of 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ce.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is the central issue in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this theory gives great impetus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ranslation theory. It's not difficult for us to discover that it is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that serves as guidelines in government name translation in China. Name translation, as defined, is the replacement of the name in the source language by an equivalent name or other word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Translating Chinese government names into English, similarly, is replacing the Chinese government name with an equivalent in English. Metaphorically speaking, translation is often described as a moving trajectory going from A to B along a path or a container to carry something across from A to B. This view is commonly held by both translation practitioners and theorists in the West. In this view, they do not expect that this trajectory or something will change its

浅谈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浅谈翻译中的不对等性 摘要: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传统思路受到了冲击,取而代之的是新的研究范式。在回顾翻译研究传统思路的基础之上,本文对翻译中的不对等性的问题作出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翻译;不对等性;文化差异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事实上,翻译是一件实践性很强的事情,它绝对不是简单、机械地把一种语言换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过程当中译者会遇到很多想象不到的实际困难。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它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并设法使这些差异在传译过程中消失,同时在译入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国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本文就翻译中词的不对等现象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解决方法。 一、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 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不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而是表示邪恶的怪物。在中世纪,dragon 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 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 还有“泼妇’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 在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所以,翻译时就要特别小心。东亚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将其翻译成英语Four Asian Dragons 恐怕不太妥当。有人建议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 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可怕的动物。所以说,将“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 在文化信息方面基本达到了对等。再如,我国著名的“白象”牌电池,翻译成英语White Elephant,语义信息对等虽然不错,但从文化信息对等来看却是糟糕的翻译,因为white elephant 在西方国家中意思是“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由此可知,英语国家的人恐怕不会买牌子为White Elephant的电池,因为消费者不愿买“没有用反而累赘的东西”。那么。“白象”牌电池应该怎样翻译呢? 我们可以考虑用一种西方人心中象征着强大、有力量的动物lion来代替,将“白象”译成Brown Lion。如果买来的电池威力无比,顾客何乐而不为呢? 二、颜色的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对颜色的认识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不。例如,蓝色在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blue sky 在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所以,把“蓝天”牌台灯翻译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没有用的台灯”,这样的台灯怎能销得出去呢? 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蓝色在中国人心中一般不会引起“忧郁”或“倒霉”的联想。尽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蓝鸟”汽车并不是“伤心的鸟”的汽车,否则怎么会用Blue Bird 作为汽车商标呢? blue bird 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其文化含义是“幸福”,所以,英语国家人驾驶Blue Bird 牌的汽车,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但是,驾驶Blue Bird 牌汽车的中国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驾驶世界名牌汽车是一种身

八种翻译法在of studies 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翻译常用的八种翻译法在Of Studies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姓名班级学号 摘要:Of Studies的翻译属于散文体翻译。培根的散文《论读书》是一篇具有典范性的正式散文,其主体严肃,形式凝重,句法严谨,词藻绚烂,语言准确。为了使译文的笔调符合原文的庄重风格,王佐良先生在译文中运用了八种常用翻译法,即重译法、增译法、减译法、词序调整法、正说反译,反说正译法、分译法、语态变换法。 关键词:八种翻译法、《论读书》、散文体、英汉翻译 Application of eight kinds of Translation Methods in the English -Chinese Translation of Baconn’s of studies Abstract:The translation of Baconn’s of studies belongs to the translation of prose. Baconn’s of studies is an exemplary and formal prose.The main body of prose is solemn;Its form is imposing; Its syntax is strict;Its rhetoric is gorgeous;And its language is accurate.In order to make the translation in line with the solemn style of the original prose,professor wang used eight kinds of translation methods to translate the prose, namely repetition, amplification, omission, conversion, inversion, division, negation, the change of the voices. Key Words:eight kinds of translation methods; of studies; prosaism; English -Chinese translation; 引言 英国散文作为正式的文学体裁,起始于16世纪末,17世纪初。第一位英国散文家是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英语散文一词“essay”是从法国散文家蒙田(Montaigne)为自己的散文集所取的题名“Essai”移植而来。培根也将essays作为自己散文集的名字。([1]:323) Of Studies,是培根400年前撰写的一篇探讨读书问题的散文杂记,亦是英国文学中众人皆知的劝学名篇。文章分析了学习的主要的目的,不同人采取不用学习方法及学习是如何对人的性情品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培根采用客观的态度讨论问题,说理透彻,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用词讲究,风格凝重,反应出作者无穷的智慧和冷静的观察。([3]:172)经过精雕细琢的一字一句几乎都可以成为一条格言,洗练含蓄,意味无穷。《论读书》的翻译,让人们再次领略其风采。而在这些译作中,王佐良先生的古典式翻译,无疑是影响最大的、传播最广的,且最为译界和读者称道和推崇的成功之作。王佐良先生的这篇译文从精神到形式都精确而优美地传达了原文的思想和风格,做到了既形似又神似。在这篇译文中,先生运用了八种常用翻译方法。 一、八种翻译法的各自定义 (一)重译法Repetion 定义:在翻译中,有时为了忠实于原文,不得不重复某些词语,否则就不能忠实表达原文的意思。这种反复使用某些词语于翻译的方法就叫重译法。 作用:一是为了明确;二是为了强调;三是为了生动。[2]:48 (二)增译法Amplification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