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爱的艺术》(弗洛姆)读后感

《爱的艺术》(弗洛姆)读后感

《爱的艺术》(弗洛姆)读后感
《爱的艺术》(弗洛姆)读后感

《爱的艺术》(弗洛姆)读后感

假如有生之年没有读到这本书或类似的书,该是一件多大的憾事!

我们可能每天都在想:我如何才能被人爱?我如何才能成为值得被人爱的人?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途径。如果我们是男子,我们会在所处社会地位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获得成功,尽可能地攫取权力、财富和声望。如果我们是女人,我们会偏爱塑造形体和服饰打扮来使自己富有吸引力。当然,还有一些共同的方式,比如得体的礼仪、有趣的谈吐、谦虚谨慎、乐于助人等令别人愉悦的举动,在现代,这些方式基本都属于人们常说的“情商”范畴。以上所有的方式,其最终的目的无外乎是要“赢得朋友和对他人施加影响力”。事实上,在我们这种文化中,人们所理解的“值得被人爱”本质上是广受欢迎和拥有性的吸引力这两种倾向的混合物而已。联系现代社会消费至上的商品化经济,我们这样做何尝不是把自己当成待售的商品,等待着别人的消费,同时也消费着别人。

这样的社会“潮流”导致我们只关注被爱,只关注爱的对象,却忽略了如何去爱。以及爱的能力的问题。正如当代的爱情一样,互相陌生的两个人相互接近,相许对方,因为性而融为一体,那合二为一的一刹那就成了最为美妙、最为心醉神迷的经历。但是这种爱情就其本性来说是不可能持久的,两个人越来越熟识对方,亲昵的关系失去了愉悦的特征,直到有一天失望和厌倦把一息尚存的原始兴奋都给抹杀了。如果把恋爱中如痴如醉的强烈程度当成强烈爱情的证据,这实际上不过是表明了这些爱情男女之前是多么地孤单、寂寞和无聊。这也正是爱情总是以高期望开始,但又以高比例的失败结束。那我们反省失败的方法是什么呢?那就是:检讨失败,继续寻找爱的真谛。

或许有些人会想:爱这种只对灵魂有益,在现代意义上无利可图的,只是一种人们付出许多精力以求得的奢侈品,相对于成功、金钱、名望和权力简直无足轻重。这种想法必然存在而且无可厚非,毕竟肉体上的满足才是现实的,才是可以衡量的,而灵魂上的满足简直是没有标准来衡量,同时也是因人而异和虚无缥缈的。这大概也是弗洛姆为什么把爱当作是一种艺术,因为爱确实高高在上,远在天国,它虽是艺术,但又不同于那些可附着在实体上的,比如音乐、建筑、绘画等艺术,因为学习如何去爱只能以自己为实体去尝试。

关于爱的理论方面的问题,主要是论证人为什么需要爱,这样的论证无法向像形式逻辑一样严谨,只是用主观的感受和历史的事件为依托,不再赘述。相对于此,爱的实践显得更加具体。但是爱毕竟是一种个人体验,只能由个人亲自为自己体验,而关于爱的艺术的实践方面的讨论能做到的不过是讨论爱的艺术的前提与方法,达到目标的步骤只能由个人亲自去实践。

首先,任何艺术的实践都需要某些共同的要求,而规则就是首要的。实践某种艺术要守规矩是要在一个人的整个一生中都要守规矩,而不是现在我们在工作之余就懒散疲沓,还美其名曰休闲。也许我们会对自己加之身上的理性纪律同外界非理性权威所加之于身上的纪律一样不信任。但是,要是没有这些纪律规则,人生就会变得支离破碎,混乱不堪,漫无目的。本质上规矩不应该是外部强加的实践,而应该成为一个人自身意愿的表达,实践这种行为让实践者感到高兴,要是一天没有实践他就会想念这种行为。

其次,专心致志对于掌握一门艺术来说也是必要条件。虽然我们的文化把我们引向了一种漫不经心、涣散的生活方式,而缺乏专心的能力明显地表现在无法自我独处的困难上。的确,能够专心致志也意味着能够独处,这种独处的能力严格说也是爱的能力的先决条件。任何经过努力独处的人都会发现一个人独处有多么困难,甚至严重的焦虑会倾向于将自己不愿意继续这种实践的愿望合理化,认为独处毫无价值。学会专心,要把发生在眼前的事情当作是最重要的事情,一个人必须毫无保留地全身心投入。当然,对于相爱的人们也应该认真地练习专心,他们应该学会亲近,而不是人们通常做的那样以各种方式疏远。

学习任何一门艺术都需要规则、专心,以及与之相关的耐心,但是这些只是爱之实践的前提,我们还需要谦卑、客观性以及理性的发展。观察现实世界,客观性也许只是一个例外,我们所看到的现象大多是扭曲的。如果想要客观地去认识一件事物,我们便要调动理性的官能,克服自恋的常态,而理性后面的情感态度正是谦卑。

也许关于爱的实践方面作者还能说很多东西,包括理性的信念,积极性等。可是爱的实践不是简单的“说教”,谈爱实际上是在谈每个人终极的现实需要。也许这种需要被世俗生活掩盖了,也许会有人认为在当前社会谈论爱是在参与一场骗局,也许在现代社会爱已经是一个边缘现象。因为在以生产为中心,追求商品精神的消费社会里,只有不去谈论爱的人才能在随波逐流中捍卫自己。最后,作者

也坦诚到承认了当前社会不存在真正的爱的历史必然性,但是为了全面而满意地回答关于人类存在问题,为了给人类本性一个美好的理性信念,作者还是在幻想社会结构会发生重要的、根本的转变,相信爱可以作为一个社会性现象,而不仅仅是一个例外的个人性的现象。

这本书爱的理论部分也好,爱的实践部分也好,都让我看到了爱原来是这么一种美好的事物,一种可以通过某种先天的本性或后天的努力就可以获得的礼物。可是,看到最后作者关于现实社会现状的暗示,我就像一个小孩子看到气球破裂一样难过和无奈,爱在现代社会只是一种个例,只有为数不多的真正懂得爱的人才在现实中体会到爱与被爱的幸福和无怨无悔,大多数人在生命将至,岁月不再时都在苦恼和怨恨中离去。作者不止一次地强调现代社会是资本主义的商业社会,只有社会结构发生根本转变才能给爱以生存的土壤。而同时了解作者弗洛姆生平和思想就会发现,他对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和经济学论述都有研究,他后期著作《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在幻想锁链的彼岸》、《精神分析的危机》、《对人的破坏性之剖析》,以及《要财富还是生存》等书中都阐述了本书《爱的艺术》提出的尚未解决的问题。尽管作者没有大胆地去预测未来社会结构的变化,但是在马克思的书中早已有过很多论证,可是当代社会有多少人懂得马克思的思想呢?我想除了弗洛姆《爱的艺术》一书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他的书籍《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在幻想锁链的彼岸》等书侧面了解马克思真正的思想,不再局限于我们目前把马克思思想、列宁斯大林思想、中国多位领导人创造的思想等糅杂在一起构成的所谓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也许,我们了解了马克思真实的思想也改变不了世界现状,因为由权力与金钱导致的阶级分层固化让改变只能在重新洗牌之后才能来临;也许,我们读了《爱的艺术》也没办法把爱的实践真正落实,因为只有随波逐流才能得到来自群体的保护,真正的爱毕竟只是幻想和少许人才能拥有的奢侈品。人,多么可笑,发明与发现了那么多的宗教、哲学、艺术、物理、数学等知识,却只能看着这残酷的现实无情地剥夺和消灭人的生命,却无法真正的改变。无数修道者用生命的苦修试图穿越生命的迷障,却不见他们回头对世人以命运的改变,也许苦修只是另一个骗局。但是,即使像我这样悲观的论调又有何用?既然为人,我想我就要担负起人的责任,如何安顿我的生命只是一个方式的问题,而如何实践我的生命则是一个生命本质的实践,爱的实践便是其中的一种称谓或一个方面吧!

生命啊,我究竟该如何在有生之年去实践你,我究竟如何在生命将至无愧于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