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养鸭技术与鸭病的防治

养鸭技术与鸭病的防治

养鸭技术与鸭病的防治
养鸭技术与鸭病的防治

养鸭技术与鸭病的防治

一、养鸭前先建鸭棚

1.选址及搭建。用于规模养鸭的大棚应建在背风向阳、排水良好、交通方便、靠近水源、地势较高且干燥的地方,为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其朝向最好沿东西方向。棚呈拱形,高度应在2米以上,长宽视养殖规模而定。选用直径25毫米,壁厚1.35毫米焊接管,弯曲成半圆状作支架,每两根为一组,使用直径30毫米、壁厚1.5毫米的套管套牢。建棚时按规格要求将支架装好后,用木棍或钢管将每根支架上的托架固定紧,再用竹竿和钢丝将支架网牢3~5行,每2~4米设立柱1个。棚架建成后先在上面铺设草帘,草帘上再覆盖塑料薄膜,塑料膜上再盖70%~80%防晒网。最好用缆绳顺棚封牢,便于卷起,接受阳光照射和通风。需要注意的是,大棚两端都要设立活动门。

2.棚架制作及安装。养殖肉鸭所用棚架以竹或竹片制成,每个长2米、宽0.5米,竹片分平放和扁放两种,可用小圆钢筋穿牢。制作时要削去棱角,修平节叉,以防伤鸭。饲养中如能在棚架上铺设塑料垫网以增加弹性,则效果更佳。棚架离地支起30~40厘米,安装时要求铺设平整、牢固。

3.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棚架饲养肉鸭,冬季向阳面自上午9时至下午4时,可卷起1/3草帘接受阳光照射,使棚内温度保持在18℃~20℃的适宜范围。早晚则将草帘盖好,达到提高舍温、节省燃料、节约饲料的目的。阴雪天则用草帘将大棚全部盖严,平常根据棚内温度、湿度及空气污浊度不定期开闭棚顶通风换气。由于棚内铺设棚架,既保持了适宜的生长温度,又实现了离地饲养,鸭群发病率显著减少。但需注意的是,大棚搭建中必须做到牢固耐用,养殖中要严密观察温度高低及空气浊度,随时通过开启棚顶等方式进行调节,切忌长时间密闭而闷死肉鸭。

二、选好鸭苗

要选个体大、脐部清洁干燥、活泼有神、胎毛松软有光泽、吃食快而多、叫声洪亮的雏鸭。

三、做好饲养管理

1、饲养

①饲料选择:可用全价颗粒饲料或浓缩料(预混料)与玉米、豆饼、麸皮等按规定比例配合成自配全价料。要防止蛋白质、能量的失衡;自配全价料要合理适量添加复合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注意钙磷比例(2∶1)的适当,防止配料不合理导致苍毛、走路不稳、拉稀、啄羽等营养代谢病。笼养肉鸭由于得不到运动,阳光晒不到,还需要补充维生素AD、亚硒酸钠—维生素E、鱼肝油等。另外,饲料配比、种类的改变,要循序渐进。

②饲喂方法:为提高饲料报酬,一般1周龄内每天昼夜喂料6次,每次喂料时盘内应没有剩料,做到次次喂新鲜料;2周龄后,昼夜喂料5次,以每次喂料前1小时盘内无剩料为宜,以尽量减少饲料的浪费。

③喂料原则:如饲料喂下去只有2~3小时就已吃完,这时应适当增加饲料用量;反之则适当减少饲料用量。始终保持适当的断料时间,以确

保雏鸭的采食高峰,促进雏鸭的生长。

2、管理

应经常观察鸭群活动情况,及时调节温度、湿度、通风、光照,保证充足清洁的饮水,并按要求饲喂优质饲料,保持鸭舍及环境清洁卫生,同时做到垫料松软、不潮湿、饲料不结块,还应做到防疫工作到位。对病死鸭要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严防疫病传播。

四、鸭常见病防治

1、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特征】鸭病毒性肝炎常发生于4周龄以内小鸭,5~15日龄的雏鸭最容易感染,最早的3日龄雏鸭即可发病,且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1周龄内的小鸭死亡率可达95%以上。

【防治】

(1)使用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免疫预防效果好。种鸭开产前一个月用弱毒疫苗进行第1次免疫,2周后进行第2次免疫,每次肌肉注射1毫升;或者在开产前2~3周,同时用鸭肝炎油乳剂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进行免疫;对无鸭肝炎母源抗体的雏鸭于1日龄皮下注射50倍稀释的弱毒疫苗0.1ml/只。对有母源抗体的雏鸭于7~10日龄注射50倍稀释的弱毒疫苗0.2ml/只。

(2)对发病鸭应尽早采用抗鸭肝炎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治疗,按每只雏鸭1毫升进行皮下或肌肉注射,同时适当配合抗菌药物治疗,防止继

发感染。

2、鸭大肠杆菌病

【症状】患病雏鸭主要临诊症状及病理变化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甚至废食,拉黄白色稀粪,大肠杆菌性败血症的特征性病变是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心包粘连。

【防治】

(1)鸭大肠杆菌血清型多,使用当地分离菌株制备的灭活菌苗免疫预

防。

(2)大肠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有效药物进行治

疗。

3、禽霍乱

禽霍乱目前主要是散发流行,但有时出现地方性流行。鸭出败多发生于日龄较大的鸭。

【特征】发病急、死亡快。

【防治】

(1)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避免饲喂发霉饲料。

(2)禽霍乱的病原有多个血清型,使用当地分离菌株制备的菌苗免疫

预防。

4、鸭瘟

鸭瘟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并多发于20日龄之后的鸭。

【症状】病鸭体温升高、呼吸困难、流泪、拉绿色稀粪、病鸭头和颈部肿胀,故有“大头瘟”之称。

【防治】

(1)注射鸭瘟疫苗是防治鸭瘟唯一最有效的措施。7~10日龄的雏鸭应进行首免,肌肉注射0.5毫升;25~30日龄进行二免,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可达6个月;蛋鸭和种鸭在产蛋前进行第3次免疫,肌肉注射1毫升,免疫期可达一年。

(2)目前对鸭瘟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一旦鸭群发生该病,应立即采用

5~10倍量鸭瘟疫苗紧急接种,注射疫苗5天内疫情基本可得到控制。患病早期使用抗鸭瘟血清治疗,有一定效果。

常见鸭病的剖析和防治

常见鸭病鸭病宝典 养鸭过程中常见疾病有30多种病,常见鸭病大约在10多种,临床上发病最多就5-6种,如鸭流感、雏鸭肝炎、鸭瘟、巴氏杆菌、大肠杆菌和里默氏杆菌等。 根据目前鸭病发展情况来看有逐渐增多的趋势,而且不同品种鸭群常发疾病的种类有所不同,番鸭疾病相对多一些。 一、病毒性疾病 1、鸭瘟 鸭瘟的病原是一种疱疹病毒。 (1)发病特点 自然情况下,任何年龄、性别及品种的鸭均可感染,发病多见于成年鸭,30日龄以内雏鸭较少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但以春夏之交和秋季流行最为严重。自然感染潜伏期通常为3-4天,病程10-40天,死亡率高达90%。 (2)特征病变 皮肤粘膜和浆膜出血,头颈皮下胶样浸润;最典型的是食道粘膜,特别是舌根、咽部和上腭粘膜表面有淡黄色的假膜覆盖;泄殖腔粘膜坏死,结痂;整个肠粘膜出血、充血,以十二指肠、盲肠和直肠最为严重;肝不肿大,但有小点出血和坏死;胆囊肿大,充满浓稠墨绿色胆汁;有些病例脾有坏死点,肾肿大、有小点出血;胸、腹腔的粘膜均有黄色胶样浸润液。 (3)鉴别诊断 1)与鸭巴氏杆菌病区别: 流行要点: 鸭巴氏杆菌病(又称鸭霍乱)的病原体为禽多杀性巴氏杆菌是很多种家禽的共同病原菌;而鸭瘟则其他家禽一般不会感染。鸭巴氏杆菌病特点是一般发病急骤,病程很短,流行期不长;而鸭瘟相对地发病要缓慢一些,流行期也比较长些。 症状要点: 鸭巴氏杆菌病食欲废绝,呼吸困难,口腔和鼻孔中有时流出带泡沫的粘液,有时流出血水,频频摇头,接着便死亡。而鸭瘟所特有的流眼泪或眼睑封闭,两脚发软,不能站立,口腔后部粘膜出现假膜和溃疡,部分病鸭的头和颈部肿大以及颈部皮下水肿出血等症状,在鸭霍乱是看不到的。 病变要点: 在鸭瘟病鸭的食管和泄殖腔粘膜,经常可以看到结痂性或假膜性的病灶;但在鸭霍乱是不存在的。这是两者之间地一个很重要的不同点。鸭巴氏杆菌病的肺脏通常都有严重病变,表现弥漫性充血、出血和水肿,病程稍长的会出现纤维素性肺炎变化;而鸭瘟的肺脏变化一般并不显著。相反地,一部分鸭瘟病鸭的颈部皮肤可见明显的炎性水肿 实验室要点: 采用血平板进行细菌分离。 2、雏鸭肝炎 鸭肝炎由三种不同病毒引起,分别是鸭肝炎病毒DHV-Ⅰ(属肠道病毒)、DHV-Ⅱ(星状

学生六种常见病防治宣传材料

学生六种常见病防治宣传材料 一、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我国学生的常见病。导致我国学生缺铁性贫血高发的原因很多,除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外,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重要原因。儿童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对铁的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偏食、挑食等不良行为,因些使学生的缺铁性贫血患病率较高。尤其是青春期女孩的经期失血使其对铁的需求量增加,若忽视了膳食铁的补充,很容易造成缺铁性贫血。针对这一情况,我校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1、健康教育 将有关贫血的内容纳入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家长、老师和炊管人员进行宣传、指导,在现有饮食水平的基础上,加强平衡膳食的意识。 2、膳食指导 对在校就餐的学生要逐步实行营养午餐;对非在校就餐的学

生加强指导,合理调整饮食结构。 3、治疗 定期对学生进行检查,并将学生、特别是患病学生的体检结果及时通知家长,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对中度贫血以上的学生以药物治疗为主,血红蛋白在10g/dl以下的学生,通知家长去医院诊治,并重点观察。 二、龋病与牙周病的防治措施 龋病、牙周疾病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和生长发育最常见的口腔疾病。我国学生的龋齿患病情况严重,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学生牙周病患病尤为突出。因此,我校从学生口腔健康教育入手,提高学生口腔健康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采取以下措施: 1、健康教育: 将学生口腔保健内容纳入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向学生传授龋病与牙周疾病的危害、预防等口腔保健知识,采取干预措施,培养学生良好口腔卫生习惯。

2、提高学生的有效刷牙率: 通过卫生宣传,指导学生采取正确的刷牙方法,使学生的有效刷牙率达到80%以上。 3、推广使用保健牙刷及含氟牙膏。 4、龋齿充填: 对体检中发现有龋病发生的学生,建议去医院进行龋齿充填。 5、涂氟保护牙齿: 配合市区防疫部门以及口腔医院对在校学生进行氟化泡沫护牙,以减少龋病的发生。 三、营养不良及肥胖的防治措施 营养不良有多种,各种营养素的缺乏都会导致营养不良,蛋白质——能量缺乏型营养不良是常见的营养不良之一,主要

几种常见鸭病的防治方法

几种常见鸭病的防治方法 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雏鸭急性传染病,病原体为一种肠病毒,死亡率高达90%,主要危害4~10日龄雏鸭。感染后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迅速传播。病鸭精神萎顿,眼半闭、嗜睡状,并见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或背着地、转圈,双脚痉挛性运动,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上述症状出现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 剖检肝脏肿大、质脆,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脾有时肿大。 防治利用高免血清和康复鸭血清肌肉注射0.5毫升进行预防,也可用免疫过母鸭产的蛋,制成免疫蛋黄,给病鸭每只注射1~1.5毫升。 雏鸭增喂适量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以增强体质。不同日龄雏鸭严格实行隔离分开饲养。 霍乱 药物治疗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对鸭霍乱均有良好的防治和治疗效果,常可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但往往停药后又开始发病死亡。因此,治疗时必须保证足够药量和坚持疗程,即停止发病死亡后,不要立即停药。 磺胺类药物可用磺胺嘧啶、磺胺甲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异恶唑,按0.4~0.5%比例混于饲料中,或用其钠盐按0.1~0.2%比例溶于饮水中,连续喂服数日;磺胺二甲氧嘧啶、磺胺喹恶啉,按0.05~0.1%比例混于饲料中喂服。复方新诺明按0.02%比例混于饲料中喂服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抗生素可用土霉素,每只鸭每天取0.15~0.2克加水稀释后灌服,连用3~5天,可收到良好疗效。或按0.05~1%比例混于饲料或饮水,连用3~4天,青霉素肌肉注射,每只病鸭注射30000~50000国际单位,每天2~3次。

中暑 中暑又叫日射病、热射病或热衰竭,是水禽在夏天炎热季节常发的一种疾病。特别是近年来,北方地区夏季持续高温,鸭若长时间放牧或休息于烈日暴晒之下,就容易发生中暑;如果舍内通风不好,闷热潮湿,就更容易造成鸭中暑。 中暑鸭主要以神经症状为主,病鸭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口渴,翅膀张开下垂,昏迷倒地,痉挛、体温升高,粘膜潮红,昏迷;严重者可造成死亡。剖检死鸭可发现大脑充血、出血,全身静脉充满暗红色血液,血液凝固不良。 防治方法高温季节避开温度最高的时间放牧,放牧时早出晚归,中午找有荫凉的地方休息,组群不宜太大,饲养密度要适宜;保证足够清洁的饮水,鸭舍要采取适当措施防暑降温。 解暑配方为淡竹叶10克、滑石15克、生地黄12克、白茅根25克、香薷15克煎水,供15日龄鸭饮用;也可用鱼腥草、车前草、淡竹叶、香薷煎水饮服。 花肝病 花肝病是一种鸭病毒性传染病,以软脚、摇头和肝脏、脾脏及胰脏大量白色坏死点为主要特征,故暂称之为“花肝病”,其病原归属仍在研究中。它主要侵害1月龄内雏番鸭,7~8日龄即可发病,最多见于10~25日龄的雏番鸭,潜伏期为2~4天,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通常为20%~30%,严重的可高达95%以上,给番鸭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病发病急、传播快,几天内即可涉及全群,在出现死亡鸭后,病势发展较快,1~2天内即达死亡高峰。 症状病雏鸭表现精神沉郁,毛松震颤,两脚软弱无力,头颈下垂,有的可见喘气和下痢;有的表现健康,一旦出现症状则往往已是疾病的后期。

鹅常见病的防治

鹅常见病的防治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鹅常见病的防治 目录

1、小鹅瘟。 症状:由小鹅瘟病毒引起。1-60日龄的小鹅均易发病,其中1—20日龄和30-40日龄是发病的高峰期。该病发生有周期性,死亡率30%-40%,高达70%左右。病鹅精神沉郁,吃草减少或衔草不吃,拉灰白色粪便,脱水消瘦,不能站立,滑冰样运动,一般5-8小时死亡。慢性病鹅可见蜡肠粪。 防治:①搞好孵坊和鹅舍的消毒。 ②刚孵出的雏鹅每只注射高免血清1毫升免疫,治病时皮下注射1.5毫升; ③母鹅注射鸭胚弱毒苗100倍稀释液1毫升,或鹅胚弱毒苗10 0倍稀释液给母鹅注射,500倍稀释液给小鹅滴鼻免疫。 ④鸡鸭制备的卵黄抗体每只1毫升,腿部皮下注射,防治效果达90%以上。 (5)对病鹅和同群鹅要用高免的抗小鹅瘟血清进行防治。 2.小鹅流行性感冒。 症状:由鹅流行性感冒志贺氏杆菌引起。主要危害30日龄左右的幼鹅,传染快,死亡率高。病鹅食欲减退,流鼻涕,下痢,缩头嗜睡,伏卧怕冷,不断摇头,羽毛乱,两脚瘫软无力。 防治:①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防寒保暖。 ②病鹅按每公斤体重用青霉素4万单位或氯霉素12-15毫克,肌注,每天2次,连用2天。 ③磺胺嘧啶片每只每次0.25毫克,1次内服;敌菌灵按鹅每公斤体重30毫克,1次内服,每天2次。 3.曲霉菌病。

症状:由烟曲霉和黄曲霉引起,多发于雏鹅。病鹅精神萎靡,缩头闭眼,减食口渴,气喘,流鼻液,消瘦,体温升高,后期下痢。 防治:①不使用发霉垫料和饲料,鹅舍严格消毒,通风良好。 ②多雨潮湿季节,每只雏鹅每天用制霉菌素2-3毫克,拌入料中饲喂,连用3天。治疗病鹅用量加倍。 4.鹅卵黄性腹膜炎。 症状:由大肠杆菌引起。病鹅精神沉郁,离群落后,减食,肛门外粘污物,粪便带蛋清或凝团的蛋白、发臭。停止饮水,衰竭死亡。病程2-6天。 防治:①搞好鹅舍卫生,及时隔离病鹅。 ②按鹅每公斤体重用链霉素50-200毫克,或氯霉素10-30毫克,卡那霉素10-15毫克,壮观霉素30-40毫克,1次肌注,每天2次。 ③也可用呋喃唑酮每只25毫克,拌入料中饲喂。 5.鹅出败病。 症状:由巴氏杆菌引起。20日龄以内的小鹅不发生该病,主要见于成年鹅发病,每年5—6月是发病高峰期。最急性型,鹅突然死亡,未见任何症状。急、慢性型,病鹅体温升高43℃以上,食欲减退,离群,闭目,毛乱,口鼻流粘液,拉黄绿或灰白色稀粪,便中带血。先兴奋不安,曲颈于背,后麻痹而死,死亡率50%—80%。 防治:①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注射禽出败菌苗每次每只2毫升,每年3—4次。 ②病鹅立即隔离,鹅舍用具彻底消毒。

学生6种常见病防治方案

学生6种常见病防治方案 根据《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技术规范》的具体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年度年度学生6种常见病防治计划如下: 学生近视眼防治工作方案 为了加强保护学生视力的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加强保护视力的宣传教育,制定有保护视力的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 1.加强健康教育,将近视的原因、危害、预防和矫治等方面的卫生知识,各有侧重地进行教育,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 2.按照学生不同发育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将保护视力的有关内容及培养学生用眼卫生习惯,作为学校卫生保健教育的重要任务,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落实。 3.教师要懂得有关防治近视眼的知识,熟悉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措施,人人担负起教育和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用眼卫生习惯的责任。 二、采取切实措施,积极开展矫治学生近视眼的工作。 1.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2.定期检查学生的视力,并将检查结果通知家长。认真做好患病率、发病率等各类情况的统计分析。 3.敦促近视学生进行配镜等科学的矫治,注意卫生习惯的养成,控制视力下降。 三、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学习环境条件。

1.按照国家制定的学校卫生标准要求,努力改善校舍环境及教室的采光照明条件,定期粉刷教室和黑板。 2.逐步配齐和调整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规定的课桌椅。 3.新建学校的校舍和教室的采光照明,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学校卫生标准。 学生沙眼防治工作方案 一、背景: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眼病。沙眼感染在卫生条件差的地区较易流行、蔓延,造成危害。沙眼晚期由于受累的睑结膜发生瘢痕,以致眼睑内翻畸形,加重角膜的损害,可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感染沙眼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良的卫生习惯引起病原体的传播。 二、策略与措施: (一)策略 以健康教育为主要手段,向学生传授沙眼防治知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根据患病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治疗措施。 (二)措施 1.健康教育: 开展对学生、家长有沙眼防治知识宣传,采取干预措施改变学生的不卫生行为。提倡一人一巾,用流动水洗脸,避免交叉感染。 2.改善卫生条件: 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学校卫生设施,改善学生住宿条件,做到学生在校有流动

鹅常见病的防治

鹅常见病的防治

目录 1、小鹅瘟。 (1) 2.小鹅流行性感冒。 (1) 3.曲霉菌病。 (1) 4.鹅卵黄性腹膜炎。 (2) 5.鹅出败病。 (2) 6.绦虫病: (3) 7.鹅口疮。 (3) 8.鹅球虫病。 (3) 9.鹅裂口线虫病。 (4) 10.鹅链球菌病。 (4) 11.禽霍乱 (4) 12.鹅大肠杆菌病(蛋子瘟)。 (5) 13.副伤寒 (6) 14.鹅矛形剑带绦虫病 (6) 15.软骨病。 (7)

1、小鹅瘟。 症状:由小鹅瘟病毒引起。1-60日龄的小鹅均易发病,其中1—20日龄和30-40日龄是发病的高峰期。该病发生有周期性,死亡率30%-40%,高达70%左右。病鹅精神沉郁,吃草减少或衔草不吃,拉灰白色粪便,脱水消瘦,不能站立,滑冰样运动,一般5-8小时死亡。慢性病鹅可见蜡肠粪。 防治:①搞好孵坊和鹅舍的消毒。 ②刚孵出的雏鹅每只注射高免血清1毫升免疫,治病时皮下注射1.5毫升; ③母鹅注射鸭胚弱毒苗100倍稀释液1毫升,或鹅胚弱毒苗10 0倍稀释液给母鹅注射,500倍稀释液给小鹅滴鼻免疫。 ④鸡鸭制备的卵黄抗体每只1毫升,腿部皮下注射,防治效果达90%以上。 (5)对病鹅和同群鹅要用高免的抗小鹅瘟血清进行防治。 2.小鹅流行性感冒。 症状:由鹅流行性感冒志贺氏杆菌引起。主要危害30日龄左右的幼鹅,传染快,死亡率高。病鹅食欲减退,流鼻涕,下痢,缩头嗜睡,伏卧怕冷,不断摇头,羽毛乱,两脚瘫软无力。 防治:①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防寒保暖。 ②病鹅按每公斤体重用青霉素4万单位或氯霉素12-15毫克,肌注,每天2次,连用2天。 ③磺胺嘧啶片每只每次0.25毫克,1次内服;敌菌灵按鹅每公斤体重30毫克,1次内服,每天2次。 3.曲霉菌病。

常见鸭病的分类

一、鸭病的临床检查和诊断 (一)临床检查方法 1.听 2.问 3.看 4.查 (二)鸭群的群体检查与初步诊断1.神态及采食状况 2.体况及姿势状况 3.咳嗽、喷嚏及呼吸罗音 4.粪便性状及颜色 (三)病鸭的个体检查与初步诊断1.喙 2.眼睛 3.鼻 4.头颈 5.羽毛和翅毛管 6.泄殖腔 7.脚和爪 8.蛋形状 二、鸭的病理剖检诊断 (一)剖检方法和程序 (二)病料的采集和送检 1.采集应注意的问题 2.采集和送检 (三)主要脏器剖检病变与初步诊断1.皮下和肌肉 2.气囊 3.肝脏 4.心脏 5.脾脏 6.胰腺 7.腺胃和肌胃 8.食道 9.肠道 10.盲肠和盲肠扁桃体 11.肾脏 12.肺脏 三、鸭场疾病综合防治 (一)当前鸭病的流行特点 1.死亡率高 2.传染病的危害最大 3.新发生的鸭病种类增多 4.混合感染和复合症使疫病更为复杂

(二)鸭病综合防治策略 1.防疫工作的基本观念 2.疫病的综合性防治 (三)鸭传染病综合防治 1.疫苗和预防接种 2.免疫接种注意事项 3.免疫失败原因 4.免疫程序 5.鸭群发生传染病时的处理策略(四)营养代谢病综合防治 1.发生原因及其临床特点 2.营养代谢病的诊断要点 3.营养代谢病的防治要点(五)中毒病综合防治 1.中毒病发生原因及临床特点2.中毒病的诊断要点 3.中毒病的防治要点 (六)寄生虫病综合防治 1.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 2.寄生虫病的诊断要点 3.寄生虫病的防治要点 (七)应激综合征综合防治 1.应激综合征的临诊症状 2.应激综合征的防治要点(八)药物及药物防治 1.防治鸭病常用药物 2.给药的方法 3.用药的注意事项 四、鸭常见病的诊断与防治(一)幼雏期(1~25日龄)常见病1.雏鸭病毒性肝炎 2.雏番鸭细小病毒病 3.雏番鸭小鹅瘟 4.雏番鸭“花肝病” 5.鸭大肠杆菌病 6.鸭疫里默杆菌病 7.鸭副伤寒… 8.鸭衣原体病 9.鸭变形杆菌病 10.鸭曲霉菌病 11.雏鸭感冒 12.鸭球虫病 13.鸭住白细胞原虫病 14.鸭隐孢子虫病

养鸭与鸭病的防治

养鸭与鸭病的防治 第一章鸭的饲养与管理 大余县的养鸭业具有悠久的历史,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饲养量平均每年以5%~8%的速度递增。2006年我县肉鸭的出栏量超过500万只,板鸭加工超过百万只,养鸭业已经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 一、我县饲养的主要鸭品种 1、狄高鸭 (1)产地:狄高鸭是澳大利亚狄高公司引入北京鸭、选育而成的大型配套系肉鸭。80年代引入我国,我县于1987年从广东省南海县种鸭场引入,用于与大余麻鸭杂交利用。 (2)外貌特征:狄高鸭的外型与北京鸭相近似。雏鸭红羽黄色,脱换幼羽后,羽毛白色。头大稍长,颈粗,背长阔,胸宽,体躯稍长,胸肌丰满,尾稍翘起,性指羽2~4根;喙黄色,胫、蹼桔红色。 (3)生产性能: 产蛋量:年产蛋量在200~230个,平均蛋重88克,蛋壳白色。 繁殖力:该鸭性成熟期182天,33周龄产蛋进入高峰期,产蛋率达90%以上。公母配种比例1∶5~6,受精率90%以上,受精蛋孵化率85%左右。父母代每只母鸭可提供商品代雏鸭苗160只左右。 产肉性能:初生雏鸭体重55克左右,30日龄体重1114克,60日龄体重2713克。7周龄商品代肉鸭体重3.0公斤,肉料比1∶2.9~3.0;半净膛屠宰率92.86%~94.04%左右,全净膛屠宰率(连头脚)79.76%~82.34%。胸肌重273克,腿肌重352克。 (4)适应性:该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即使在自然环境和饲养条件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仍能保持较高的生产性能。该鸭抗寒耐热,喜在干爽地栖息,能在陆地上自然交配,是广大农村旱地圈养和网养的好鸭种。 2、樱桃谷鸭 原产于英国,是世界著名的瘦肉型鸭。生长快、瘦肉率高、净肉率高和饲料转化率高,以及抗病力强等优点。我县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引种初期主要用于与大余麻鸭杂交利用,90年代后有纯种饲养。 (1)体型外貌:樱桃谷鸭体型较大,头大颈粗,中等长,体躯前部昂起,背宽平,胸部丰满,尾短而上翘,全身羽毛白色,喙、胫、蹼橙黄色。成年体重公鸭4.0-4.5千克,母鸭3.5-4.0千克。 (2)繁殖性能:樱桃谷母鸭性成熟期168日龄,开产日龄172天,年平均产蛋210-220枚,蛋重91.78克。公母比例为1:6~8,种蛋受精率96.48%,受精蛋孵化率94.75%。 (3)生长性能:出壳体重53.5克,20日龄体重1.267公斤,40日龄体重2.719公斤,料重比2.6:1,瘦肉率达70%以上,胸肉率23.6%-24.7%。 3、大余麻鸭 大余麻鸭属蛋肉兼用型品种,因主产于江西省南部的大余县而得名。分布于南康、崇义、赣县、遂川等县和广东省南雄市。用大余鸭腌制的板鸭,具有皮薄肉嫩、骨脆可嚼、腊味香浓等特点,在我国穗、港、澳和东南亚地区久负盛名。现已列入江西省省级保护品种。 (1)外貌特征:体型中等偏大,头型稍粗,咀、脚青色中略带黄色,母鸭全身羽毛褐色,羽毛中的黑色斑纹大,色较深,翼有墨绿色镜羽,称“大粒麻”;公鸭头、颈、背、腹部羽毛红褐色或墨绿色,主羽毛

几种常见鸭病的防治范文

几种常见鸭病的防治 1、鸭瘟 是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是高热、脚软、步行困难,拉绿色稀便,流泪。常见头颈部肿大,故有“大头瘟”之称。 病原是一种疱疹病毒。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鸭对该病毒都有很高的易感性。本病发 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通常在春、夏、秋季流行最严重。 症状:潜伏期2-5天,体温42℃以上,精神、食欲较差,体温高达44℃时,拒食,口渴好饮水,两脚发软,羽毛松乱,翅膀下垂,行动迟缓。严重时伏地不能行走。排绿色或灰绿色稀 便。眼脸肿胀,流泪,分泌浆液或脓性粘液。鼻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常见头颈部肿胀。 病程一般3-7天,最后衰竭而死,死亡率80%以上。 防治:盐酸阿比朵尔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应搞好预防接种和加强饲养管理。 (1)注射鸭瘟鸡胚弱毒苗,25日龄以上的鸭2-3倍量肌注或老疫区5倍量以上引水。 (2)加强饲养管理,鸭舍、用具和运动场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卫生,不到疫区放牧。 2、鸭病毒性肝炎 是雏鸭的一种最急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达90%。主要危害3-25日龄雏鸭。 病原体是一种肠病毒。感染后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迅速传播。病鸭精神萎顿,眼半闭、嗜睡状,并见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或背着地、转圈,双脚痉挛性运动,头 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上述症状出现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 剖检:肝肿大、质脆,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脾肿大,有班驳状。。 防治:用高免蛋黄给病鸭每只注射1-2.5ml或高免血清和康复鸭血清肌肉注射 0.5-2ml,进行防,治。 雏鸭增喂适量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以增强体质。不同日龄雏鸭严格实行隔离分开饲养。 3、鸭副粘病毒病

农家养鹅常见疾病及防治

农家养鹅常见疾病及防治 近年来,我国农村鹅业快速发展,而随着养鹅规模的不断扩大,鹅病及其危害也随之增加,其中对养鹅业危害较大的有小鹅瘟、鹅蛋子瘟、鹅鸭瘟和由饲料因素引起的软骨病。现将常见的、危害较大的几种鹅病及其防治分述如下。 一、小鹅瘟 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20日龄以内的雏鹅,致死率高达90%以上。典型病状是病鹅离群独处,毛松颈缩,闭目呈昏睡状,重者废食;排黄绿色稀便,鼻孔周围粘附有污秽分泌物,濒死时发生颈部扭曲、两腿麻痹或抽搐等神经症状。剖检可见特征性的消化道病变,小肠中下段肠腔内有黄白色带状假膜,堵塞肠腔,形成栓塞状物,质地坚实,形如腊肠;亚急性病例腊肠样物十分明显,据此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有赖于采取肝、脾、胰等病料作病毒分离与鉴定。 防制措施: 1、小鹅瘟主要通过孵坊传播,因此孵坊要做好各个环节的消毒。发生本病后应立即停止孵化,对全场彻底消毒后方可再孵。 2、用小鹅瘟弱毒疫苗在母鹅产蛋前作二次免疫接种,所产后代可获得坚强免疫力。 3、对出壳雏鹅每羽注射1毫升小鹅瘟高免血清,病鹅每羽注射2―3毫升用于治疗。 二、鹅大肠杆菌病(蛋子瘟) 鹅的大肠杆菌病俗称“蛋子瘟”,是由特定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引起,主要发生于成鹅,但近年来育成鹅也时有发生。母鹅剖检病变以腹膜炎、卵巢炎和输卵管炎为主,腹腔内充满淡黄色腥臭液体和卵黄块,卵巢萎缩、变性、坏死,输卵管管腔中含有黄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子宫内充满干酪样坏死物,病程一般为2―6

天,少数病鹅能康复,但不能恢复产蛋;公鹅主要是交配器出现红肿、溃疡,其上常覆盖着黄色粘稠液体,并有坏死痂皮;仔鹅表现行动迟缓,拉黄白色稀粪,病死仔鹅常见心包积液,且包膜混浊增厚,肝肿大,气囊壁增厚、混浊,常覆盖有干酪样物,有的小肠有出血点。 防制措施: 1、药物防治。链霉素、氯霉素、庆大霉素等疗效较好。 2、减少授精污染。带菌公鹅可通过交配将病原传给母鹅,因而有严重病变的公鹅应作淘汰处理。治疗:将交配器上的结节切除,清创消毒,肌注抗菌药物,使其康复。 3、免疫预防。当前较有效的办法是用从本场发病鹅中分离的大肠杆菌制成灭活菌苗,对后备种鹅群2月龄、4月龄时各注射一次,可控制发病。 三、鹅鸭瘟 该病是由于鹅群与鸭瘟病鸭、鹅频繁接触或到疫区放牧而感染鸭瘟病毒所引起,可呈区域性流行。雏鹅较易感,一般鸭发病后1―2周,鹅开始出现症状。病鹅食欲减退,行走困难,眼睑肿胀,流鼻液,下痢。剖检见口腔、食道有淡黄色假膜或溃疡,肝肿大,表面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点,十二指肠、直肠、泄殖腔充血出血。 防治可用5―10倍量的鸭瘟弱毒活疫苗在疫区对鹅群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并加强 饲养管理,使鹅群不与病鸭接触,不到发病地区下游放牧,同时做好病鹅群的隔离消毒。病鹅或疑病鹅可用鸭瘟高免蛋黄液每羽肌注3―5毫升,效果较好。四、软骨病 该病属营养代谢性疾病。由于肉鹅生长发育快,当饲料中的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当、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时即易发生。病鹅腿无力,常以飞节着地,呈蹲伏状,喙和爪变软,生长发育缓慢,消瘦贫血。剖检可见黄色粘稠之关节液增多,关节面软骨肿胀,常见粟粒大突起或溃疡,有的有较大软骨缺损或粘附纤维样物。预防主要是改善饲养管理,保证钙磷正常需要。 治疗:给予易消化含矿物质及维生素较多的青草,并把病鹅赶出鹅栏,增加日光照射和适当运动。补喂骨粉或贝壳粉,每100千克饲料中添加骨粉4千克或贝壳粉5千克左右。喂鱼肝油,每只病鹅喂几滴,每天1―2次,连喂7天。严重者注射10%的葡萄糖酸钙。

常见鹅病症状及防治

常见鹅病症状及防治 1、鹅白痢 主要症状是雏鹅排白色稀便,有糊肛现象(粪便在*周围)。一旦发现必须积极治疗,负责容易大批死亡,使用新华痢 + 可见全身出血性变化,皮下结缔组织,整个肠道以及实质器官如肝、心、脾、肾等出血。最有特征的病变是心脏和肝脏:心冠脂肪和心内、外膜出血,出血可以是点状,也可以由出血点融合成为出血斑;肝脏表面有许多针尖至针头大小的白色环死点。立即注射青霉素链霉素,每公斤体重各用10-20

万单位,一天2次;敌菌净、氟苯尼考饮水。 4、浆膜炎 呼吸困难,眼和鼻孔分泌物增多,下痢、运动失调和抽搐、斜颈,肺部斑点。防雨淋日晒、防寒冷等应激以及营养不足等,特别注意防惊吓。多种抗菌药对传染性浆膜炎都有 , 饮 可选磺胺嘧啶按0.5%的比例拌入粉料中连续喂8天。 8、球虫病 该病主要危害3周龄至3月龄的鹅,预防应集中于20-90日龄,可在每公斤饲料加入氯苯胍50毫克,(治疗量用100毫克)连用10天。

9、软脚病 由于鹅的生长速度较快,对钙的需求量比较大,如果饲料中没有充足的钙含量、则会出现站里不稳,坡脚等症状,主要是饲料中缺乏矿物质和维生素D。治疗方法是每只每次喂服维生素D10毫克,每天两次,连服3-5次,症状严重的 体缺水。已发生脱水的雏鹅,要在饮水中加0.9%的生理盐水,做到间断供给,每次少量,饮速宜慢;也可采用先加大青绿多汁饲料,再逐步加大饮水量的方法。 11、小鹅瘟 是雏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患鹅精神沉郁,食欲

废绝,严重下痢,有时出现神经症状。此病主要侵害4~20日龄的雏鹅。患病初期食欲减退,精神萎顿,缩颈,羽毛蓬松,离群独处,行走艰难;继而食欲废绝,严重下痢,排出混有气泡或呈黄白色或黄绿色水样的稀粪;鼻分泌液增多,摇头,口角有液体甩出,喙和蹼色发绀。 或呋喃唑酮治疗效果较好。也可将大蒜洗净捣烂,1份大蒜加5份清水制成20%的大蒜汁内服,疗效较好。 13、小鹅流行性感冒 此病是发生在大群饲养场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常侵袭半月龄后的雏鹅,所以称小鹅流行性感冒。初期

散养土鸡常见疾病预防

散养土鸡常见疾病预防 农户散养的土鸡一般疾病少、耐粗饲,远离环境污染,利于防病。但因为饲养周期较长,加之长期放养于野外,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增加,有时还会遇上作物喷施农药而引起中毒。所以,散养鸡的防疫不容忽视。除加强日常管理,如严格消毒、隔离饲养预防疾病外,做好免疫是很重要的。综合诊断,对症下药。 1.鸡新城疫接种。鸡新城疫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俗称"鸡瘟",即所谓亚洲鸡瘟鸡。以寒冷和气候多变季节多发。各种日龄的鸡均能感染,敏感鸡群死亡率常高达90%-100%。: 7~14日龄、25~28日龄时,用克隆30疫苗,新城疫IV系疫苗饮水或滴鼻点眼,同时按每500只鸡加青霉素、链霉素各100万单位,也可用海达、海天、普杀平、兰星等混合使用。鸡55~60日龄时用鸡新城疫I系与克隆I系疫苗按1∶1.5混合肌肉注射。鸡125日龄时用新支减三联苗、流感二联油苗肌肉注射,每只0.5毫升。鸡306日龄时重复用克隆I系肌肉注射。在土鸡440日龄(出栏前)用弱毒苗(Ⅱ系或Ⅳ系疫苗)饮水 (附症状: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拒食,排出绿色或黄白色稀粪。口、鼻内有多量粘液,甩头时常见粘液流出。嗉囊充满气体或液体。呼吸困难,表现有喘气、咳嗽、张口呼吸。发病2-3天后死亡增加,4-5天后达到高峰,8-10天鸡只死亡缓慢下降。耐过鸡可出现阵发性痉挛,头颈扭转、角弓反张、运动失调以及麻痹症状。产蛋鸡在发病初期还表现产蛋量大幅度下降,软壳蛋,畸形蛋明显增多。) 2.传染性法氏囊炎防疫又称甘布罗病。本病鸡最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育雏阶段发病率最高,以20-40日龄多发。种鸡产蛋前没有接种过法氏囊疫苗或接种油苗半年后没有再次接种的,其后代在5日龄时应用弱毒苗滴口;如果种鸡在接种弱毒苗的同时皮下注射油苗0.2毫升/只,那么在土鸡15日龄、32日龄时就不用再防疫。如果种鸡接种后半年又进 了接种,其后代在14日龄时可用弱毒苗滴口。如果种鸡在接种弱毒苗的同时每只用油苗0.2毫升皮下注射,土鸡在24日龄时就不用再防疫。在法氏囊炎暴发区,鸡1日龄时用高免蛋黄饮水,5日龄、15日龄、32日龄时各免疫一次效果更好。商品鸡1日龄、7日龄、14日龄、21日龄时用高免蛋黄饮水,日后可以不用防疫。鸡场一旦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炎,可及时注射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每只鸡1-2毫升,一般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附症状:突然发病,病鸡腹泻、精神沉郁,法氏囊肿大、出血,肾肿大和肌肉出血。) 3.马立克病预防。鸡雏出壳后1日内,必须用马立克氏病弱毒冻干苗进行防疫。本疫苗专供预防此病,无治疗作用。注射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一年。种蛋、孵化器、孵化室严格消毒;育雏舍场地、用具严格消毒。从高发地区引进的雏鸡要补打第二次马立克病疫苗。在雏鸡1月龄之内饲养人员避免串舍,

鸭病防治技术完整版

鸭病防治技术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鸭病防治技术 作者:农技大师专家组时间:2015年 1、? 是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是高热、脚软、步行困难,拉绿色稀便,流泪。常见大,故有“大头瘟”之称。? 病原是一种疱疹病毒。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鸭对该病毒都有很高的易感性。本病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通常在春、夏、秋季流行最严重。? 症状:潜伏期2-5天,体温42℃,精神、食欲较差,体温高达44℃时,拒食,口渴好饮水,两脚发软,羽毛松乱,翅膀下垂,行动迟缓。严重时伏地不能行走。排绿色或灰绿色稀便。眼脸肿胀,流泪,分泌浆液或脓性粘液。鼻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常见头颈部肿胀。? 病程一般3-4天,最后衰竭而死,死亡率90%以上。? 防治:本病无特效药,主要是搞好和加强饲养管理。? (1)注射鸭瘟鸡胚弱毒苗,2月龄以上鸭200倍稀释液胸肌注射1ml;初生雏鸭用50倍稀释液腿部肌注。? (2)加强饲养管理,鸭舍、用具和运动场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卫生,不到疫区放牧。? 2、鸭病毒性肝炎? 是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达90%。主要危害4-10日龄雏鸭。? 病原体是一种肠病毒。感染后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迅速传播。病鸭精神萎顿,眼半闭、嗜睡状,并见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或背着地、转圈,双脚痉挛性运动,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上述症状出现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 剖检:肝脏肿大、质脆,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脾有时肿大。? 防治:利用高免血清和康复鸭血清肌肉注射,进行预防。也可用免疫过母鸭产的蛋,制成免疫蛋黄,给病鸭每只注射。?

第九篇 鸭病防治

第九篇鸭病防治 一、鸭流感的目前状况与对策 随着养鸭数量的增多及养鸭时间增长,鸭病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复杂,病鸭吭哧、鼻孔内能挤出鼻液、甚至带血性脓性鼻液,甚至一夜间发生呼吸道病,鸭翻个,脾坏死发黑或大理石脾(红白相间样),心内外膜出血,心肌灰白色条纹状坏死,腺胃出血(刮后明显),包心包肝(似浆膜炎),时有发生。此病鸭群有死亡甚至大批死亡,按浆膜炎治疗无效。本院经过实验室化验和多次的临床药物诊断法,认为属于禽流感(H9)病毒性疾病继发鸭浆炎或大肠杆菌病,治疗上以杀灭病毒为主,杀灭细菌为辅的治疗方法能达到理想效果,现具体报告一下。 一、流行特点: 1、病原为H9N2禽流感病毒亚型,以有特征性粪便为特征,如多量白色蛋清样稀便并掺杂不同数量的绿稀水,绿稀便,绿便极稀象菠菜叶切碎放入稀便样,颗粒状的灰黄色稀便。 2、近几年来,鸭群病鸭翻个死亡并逐渐增多、采食量近正常也是一个特有症状。 2、发病快(典型病例发病3小时采食量降低三分之二),传播快(死亡率成倍甚至几倍增长),一群鸭得病后,其他鸭群也同样得病,只是轻重不一,有“隔村不隔户”的说法。 3、这批鸭得病后,以后再养鸭,同样会得病,仅是程度不同而已。 4、心肌变性、肾衰竭、毒血症是导致病鸭急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并发、继发症也是导致鸭群死亡率增高的重要原因,如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鹦鹉热衣原体、支原体病的存在。作者临床经验,目前肉食鸭内脏型禽流感的病鸭,24小时之内即可发生肉眼可见的气囊炎、腹膜炎。 5、一年四季均发生本病,但晚秋、冬季、春季流行较重。 6、肉鸭12日龄左右、17日龄左右,25日龄、31日龄左右为常发并能日龄,临床发病最早日龄病例6日龄。育成期、产蛋期也有时发生,但死亡率低,产蛋期产蛋明显下降。 7、蛋鸭在30日龄、60日龄、90日龄左右、刚开产时,出现先瘫痪鸭,随着病程延长瘫痪鸭越来越多,并伴随着采食量下降,一般病后5-6天开始出现死亡(有的学者认为属鸭黄病毒感染)。 二、根据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我们分如下几个类型 (一)、呼吸型鸭流感 临床症状:病鸭吭哧、鼻孔周围有鼻涕,手挤鼻孔能挤出带浆液性、脓性、血性鼻液,有的鸭群流泪,有的鸭群突然性吭哧(“一夜病”现象),采食量不减或略减。 病理变化:内脏变化不太明显,但鼻腔潮红或紫红有鼻液。 治疗方案:松立毒呼散每袋拌料800-1000斤 集中拌料每日一次连用3天 阿奇霉素或罗红霉素每100斤水加1-2克,饮水,连用3-5天 (二)内脏型鸭流感 近几年来,鸭群以发病急、死亡率高、鸭群病情恶化快为特点的病情越来越多,很多鸭群被淘汰,2007年冬季至今,病情尤为严重,给养鸭朋友及诊疗工作者造成极大的困难。 症状特征:

散养土鸡常见疾病预防

农户散养的土鸡一般疾病少、耐粗饲,远离环境污染,利于防病。但因为饲养周期较长,加之长期放养于野外,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增加,有时还会遇上作物喷施农药而引起中毒。所以,散养鸡的防疫不容忽视。除加强日常管理,如严格消毒、隔离饲养预防疾病外,做好免疫是很重要的。综合诊断,对症下药。 1.鸡新城疫接种。鸡新城疫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俗称"鸡瘟",即所谓亚洲鸡瘟鸡。以寒冷和气候多变季节多发。各种日龄的鸡均能感染,敏感鸡群死亡率常高达90%-100%。:7~14日龄、25~28日龄时,用克隆30疫苗,新城疫IV系疫苗饮水或滴鼻点眼,同时按每500只鸡加青霉素、链霉素各100万单位,也可用海达、海天、普杀平、兰星等混合使用。鸡55~60日龄时用鸡新城疫I系与克隆I系疫苗按1∶ 1.5混合肌肉注射。鸡125日龄时用新支减三联苗、流感二联油苗肌肉注射,每只 0.5毫升。鸡306日龄时重复用克隆I系肌肉注射。在土鸡440日龄(出栏前)用弱毒苗(Ⅱ系或Ⅳ系疫苗)饮水 (附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拒食,排出绿色或黄白色稀粪。口、鼻内有多量粘液,甩头时常见粘液流出。嗉囊充满气体或液体。呼吸困难,表现有喘气、咳嗽、张口呼吸。发病2-3天后死亡增加,4-5天后达到高峰,8-10天鸡只死亡缓慢下降。耐过鸡可出现阵发性痉挛,头颈扭转、角弓反张、运动失调以及麻痹症状。产蛋鸡在发病初期还表现产蛋量大幅度下降,软壳蛋,畸形蛋明显增多。) 2.传染性法氏囊炎防疫又称甘布罗病。本病鸡最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育雏阶段发病率最高,以20-40日龄多发。种鸡产蛋前没有接种过法氏囊疫苗或接种油苗半年后没有再次接种的,其后代在5日龄时应用弱毒苗滴口;如果种鸡在接种弱毒苗的同时皮下注射油苗

鹅常见病的防治

鹅常见病的防治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鹅常见病的防治 目录

1、小鹅瘟。 症状:由小鹅瘟病毒引起。1-60日龄的小鹅均易发病,其中1—20日龄和30-40日龄是发病的高峰期。该病发生有周期性,死亡率30%-40%,高达70%左右。病鹅精神沉郁,吃草减少或衔草不吃,拉灰白色粪便,脱水消瘦,不能站立,滑冰样运动,一般5-8小时死亡。慢性病鹅可见蜡肠粪。 防治:①搞好孵坊和鹅舍的消毒。 ②刚孵出的雏鹅每只注射高免血清1毫升免疫,治病时皮下注射1.5毫升; ③母鹅注射鸭胚弱毒苗100倍稀释液1毫升,或鹅胚弱毒苗10 0倍稀释液给母鹅注射,500倍稀释液给小鹅滴鼻免疫。 ④鸡鸭制备的卵黄抗体每只1毫升,腿部皮下注射,防治效果达90%以上。 (5)对病鹅和同群鹅要用高免的抗小鹅瘟血清进行防治。 2.小鹅流行性感冒。 症状:由鹅流行性感冒志贺氏杆菌引起。主要危害30日龄左右的幼鹅,传染快,死亡率高。病鹅食欲减退,流鼻涕,下痢,缩头嗜睡,伏卧怕冷,不断摇头,羽毛乱,两脚瘫软无力。 防治:①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防寒保暖。 ②病鹅按每公斤体重用青霉素4万单位或氯霉素12-15毫克,肌注,每天2次,连用2天。 ③磺胺嘧啶片每只每次0.25毫克,1次内服;敌菌灵按鹅每公斤体重30毫克,1次内服,每天2次。 3.曲霉菌病。

症状:由烟曲霉和黄曲霉引起,多发于雏鹅。病鹅精神萎靡,缩头闭眼,减食口渴,气喘,流鼻液,消瘦,体温升高,后期下痢。 防治:①不使用发霉垫料和饲料,鹅舍严格消毒,通风良好。 ②多雨潮湿季节,每只雏鹅每天用制霉菌素2-3毫克,拌入料中饲喂,连用3天。治疗病鹅用量加倍。 4.鹅卵黄性腹膜炎。 症状:由大肠杆菌引起。病鹅精神沉郁,离群落后,减食,肛门外粘污物,粪便带蛋清或凝团的蛋白、发臭。停止饮水,衰竭死亡。病程2-6天。 防治:①搞好鹅舍卫生,及时隔离病鹅。 ②按鹅每公斤体重用链霉素50-200毫克,或氯霉素10-30毫克,卡那霉素10-15毫克,壮观霉素30-40毫克,1次肌注,每天2次。 ③也可用呋喃唑酮每只25毫克,拌入料中饲喂。 5.鹅出败病。 症状:由巴氏杆菌引起。20日龄以内的小鹅不发生该病,主要见于成年鹅发病,每年5—6月是发病高峰期。最急性型,鹅突然死亡,未见任何症状。急、慢性型,病鹅体温升高43℃以上,食欲减退,离群,闭目,毛乱,口鼻流粘液,拉黄绿或灰白色稀粪,便中带血。先兴奋不安,曲颈于背,后麻痹而死,死亡率50%—80%。 防治:①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注射禽出败菌苗每次每只2毫升,每年3—4次。 ②病鹅立即隔离,鹅舍用具彻底消毒。

常见鸭病的分类资料

常见鸭病的分类

一、鸭病的临床检查和诊断(一)临床检查方法 1.听 2.问 3.看 4.查 (二)鸭群的群体检查与初步诊断1.神态及采食状况 2.体况及姿势状况 3.咳嗽、喷嚏及呼吸罗音4.粪便性状及颜色 (三)病鸭的个体检查与初步诊断1.喙 2.眼睛 3.鼻 4.头颈 5.羽毛和翅毛管 6.泄殖腔 7.脚和爪 8.蛋形状 二、鸭的病理剖检诊断 (一)剖检方法和程序

(二)病料的采集和送检 1.采集应注意的问题 2.采集和送检 (三)主要脏器剖检病变与初步诊断1.皮下和肌肉 2.气囊 3.肝脏 4.心脏 5.脾脏 6.胰腺 7.腺胃和肌胃 8.食道 9.肠道 10.盲肠和盲肠扁桃体 11.肾脏 12.肺脏 三、鸭场疾病综合防治 (一)当前鸭病的流行特点 1.死亡率高 2.传染病的危害最大 3.新发生的鸭病种类增多 4.混合感染和复合症使疫病更为复杂

(二)鸭病综合防治策略 1.防疫工作的基本观念 2.疫病的综合性防治 (三)鸭传染病综合防治 1.疫苗和预防接种 2.免疫接种注意事项 3.免疫失败原因 4.免疫程序 5.鸭群发生传染病时的处理策略(四)营养代谢病综合防治 1.发生原因及其临床特点 2.营养代谢病的诊断要点 3.营养代谢病的防治要点(五)中毒病综合防治 1.中毒病发生原因及临床特点2.中毒病的诊断要点 3.中毒病的防治要点 (六)寄生虫病综合防治 1.寄生虫病的流行规律 2.寄生虫病的诊断要点 3.寄生虫病的防治要点 (七)应激综合征综合防治

1.应激综合征的临诊症状2.应激综合征的防治要点(八)药物及药物防治 1.防治鸭病常用药物 2.给药的方法 3.用药的注意事项 四、鸭常见病的诊断与防治(一)幼雏期(1~25日龄)常见病1.雏鸭病毒性肝炎 2.雏番鸭细小病毒病 3.雏番鸭小鹅瘟 4.雏番鸭“花肝病” 5.鸭大肠杆菌病 6.鸭疫里默杆菌病 7.鸭副伤寒… 8.鸭衣原体病 9.鸭变形杆菌病 10.鸭曲霉菌病 11.雏鸭感冒 12.鸭球虫病 13.鸭住白细胞原虫病14.鸭隐孢子虫病

鹅的常见病与防治

鹅的常见病与防治 一、小鹅瘟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引起的雏鹅的急性败血性的传染病。特征症状是严重下痢,典型病变为小肠粘膜渗出性炎症,大处理坏死和凝固物形成腊肠样栓状物都塞肠管。 本病主要侵害 3—25 日龄雏鹅,日龄越小损失越大, 3—15 日龄为高发日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时日龄增大而降低; 15 日龄以上的雏鹅,症状较缓和,部分可自愈; 25 日龄以上 的很少发病;成年鹅感染后不显症状,成为带毒者。 主要传染源是病雏鹅和带毒成年鹅,病鹅的排泄物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及场地,健康鹅饮食经消化道传染,带毒的种蛋用于孵化更易传染。 l. 症状: 7 日龄以内的雏鹅感染后常为最急性,病程仅此天左右,大多不显症状突然死亡; 15 日龄以内为急型,病症为吃食减少、精神沉郁、缩颈、离群呆立、不愿活动、羽毛 松乱,继而不吃,严重下痢,排出黄白色或黄绿色混有气泡的水样粪,鼻分泌液增多,喙、蹼呈青紫色,死前全身由于抽搐或摊痪,有神精症状,病症程1— 2 天; 15 日龄以上雏鹅多为恶急性,主要症状多是精神萎顿,不愿活动,少食或不食,下痢、消瘦。 2. 病变:最急性的特征病变是十二指肠粘膜充血,呈弥漫红色,小肠中、下段特别是回 盲部极度膨大,像香肠一样的坚实,切开肠管可见腊肠样状的栓子,凝固物堵塞肠腔。亚急性型病例的主要病变除肠管栓子外,肝脏肿大呈深紫色,胆囊膨大,脾脏充血。 3. 预防: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物治疗,及时用小鹅瘟血清治疗,治愈率可达50%左右。 采取预防措施能有效控制本病的发生和流行,应加强对种鹅和雏鹅的预防接种工作。 种鹅的免疫程序由于小鹅瘟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高低与种鹅的免疫直接相关,因此应特别重视和加强种鹅的免疫接种工作。种鹅应于开产前1 个月进行首免,用灭菌生理盐水将疫苗做20 倍稀释,每只鹅皮下或肌肉注射 1.0 亳升。如有条件应定期对种鹅群进行免疫监测,以便及 时了解掌握其抗体水平的消长状况。 雏鹅的免疫程序 对来源于免疫监测达标种鹅群的种卵,其孵出的雏鹅应于出壳后7—10 天接种小鹅瘟疫苗。用灭菌生理盐水将疫苗做 50 倍稀释,每只雏鹅皮下或肌肉注射 0.5 毫升。 对来源于未免疫监测或免疫监测未过标种鹅群的卵,其孵出的雏鹅应首先于出壳 24 小时

鸭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

鸭病,特别是一些烈性的鸭传染病,严重地影响着鸭的健康,会给养鸭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必须加强饲养管理,认真做好鸭病的防治工作,以防鸭病的的发生。 1、鸭瘟 是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任何品种、性别和年龄的鸭都可能感染发病。病鸭的临床特点是头部肿大,流泪,两脚发软,拉绿色稀粪,体温升高,剖检时见肝脏有出血点,泄殖腔出血、水肿和坏死。鸭群感染鸭瘟后,迅速蔓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往往造成大群死亡。 流行特点:在自然的情况下,不但鸭能感染,而且成年鹅也能感染,均可引起大群发病死亡。任何品种、年龄和性别的鸭都能感染本病,但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一定的差异。成年鸭较易感。在流行期间,死亡最严重的是产蛋鸭。20日龄以下的雏鸭较少发病。 健康鸭群和病鸭或病愈不久的带毒鸭一起放牧或在水中相遇,或健康鸭群放牧时经过疫区,都能发生感染。被患鸭的排泄物和分泌物污染的土壤、用具、运输工具、饲料以及饮水,都能成为本病的传染媒介。 鸭瘟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在春夏之际和秋季流行最严重,低洼潮湿能促使本病发生与流行,如将鸭群饲养在地势高和干燥的地方,本病较少发生和流行。鸭群饲料质量低劣、饲养管理不当是本病发生的诱因。不严格执行防疫措施,引入病鸭或带毒鸭,可引起本病的暴发。 症状:健康鸭感染鸭瘟后,一般2-5天就会出现明显的症状,约经1-5天死亡。 发病期,病鸭体温升高到42-44℃,显稽留热型,食欲减退,精神很差,离群独处,羽毛松乱;继而食欲完全消失,渴欲增加,两脚发软,翅膀下垂,常伏地不愿走动,也不愿下水游泳,如强行驱赶,则步态摇摆稳,走几步之后,立即倒地。如强赶病鸭下水,则只漂浮于水面上。或挣扎着上岸。严重时则完全不能行走和站立。病鸭下痢。粪便稀薄,呈绿色或灰白色,肛门周围的羽毛被沾污或结块。眼结膜充血、水肿,部分外翻,大多数病鸭流泪和眼睑水肿,眼睑周围的羽毛沾湿。眼分泌物初为浆液性,继而粘脓样,上下眼睑常粘连。部分病鸭头部大或下颌水肿,故俗称“大头瘟”或“肿头瘟”。病的后期,病鸭体温逐渐下降至常温以下,精神高度沉郁,不久即死亡。病程一般为2-35天,多呈急性经过。自然流行时,死亡率达90%以上,病程短,通常在发现停食后1-2天即死亡。个别不死的可转为慢性,病鸭消瘦,生长发育不良,最具特征的症状为角膜混浊,甚至溃疡,一侧性或双目失明。 一周龄前后的小鸭也有发生鸭瘟病例。其症状基本上与大鸭所表现的症状相同,但临死前常出现明显的神经症状。 剖检:急性败血症,浆膜、粘膜和内脏器官呈现出血斑点,消化道粘膜出现坏死斑点病灶,实质脏器变性。皮下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炎性水肿。头和颈部的皮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