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述红楼梦的爱情悲剧

论述红楼梦的爱情悲剧

论述红楼梦的爱情悲剧
论述红楼梦的爱情悲剧

本科学期论文

题目:论《红楼梦》爱情悲剧成因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201040100023

姓名:刘慧

2013年6 月20日

目录

1封面 (1)

1.1摘要 (2)

1.1.2关键词 (2)

1.2论文主体 (3)

1.2.1何为“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 (3)

1.2.2“木石前盟”的悲剧成因 (5)

1.2.3“金玉良缘”的悲剧收场 (9)

1.3参考文献 (11)

摘要

《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富的著作,展示了一个多层次却互相交融的悲剧世界。而在这个悲剧世界中,最让人侧目的莫过于爱情悲剧,尤其是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悲剧。一个是“木石前盟”,一个是“金玉良缘”,明明都是令人缱绻的美好,却偏偏都在封建洪流的冲击下消散。这种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腐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同时它也是对封建主义的血泪控诉,是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本文从“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两方面角度出发,对造成这种爱情悲剧的成因做一个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木石前盟金玉良缘悲剧性格原因

论《红楼梦》爱情悲剧的成因

贾宝玉和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描绘最多的,同时也是贯穿全书最感人的悲剧。对于悲剧,恩格斯认为是历史的必然和这种必然不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现代美学则给悲剧这样的定义:悲剧是指主人公由于持积极或进取的态度而与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本文从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关系角度出发,对其中的爱情悲剧的成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认识其悲剧形成的必然性。

一、何谓“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

《红楼梦》的主线是贾宝玉与林黛玉和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悲剧。为描写这个感天动地的爱情悲剧,《红楼梦》为贾宝玉与两位女主角的“姻缘”

开篇就设置了伏笔。《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看过金陵十二钗册子之后,警幻仙姑又令十二个舞女为贾宝玉演唱《红楼梦》十二支曲,其中第一支既是《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①

此曲名为《终身误》,意为误了终身。曲中的“金玉良缘”,指的是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姻缘。宝玉生下来口里就衔着一块通灵宝玉,而薛宝钗则有一块癞头和尚给她的金锁,金锁上所嵌的吉利话与通灵宝玉上的篆文恰是一对。曲中的“木石前盟”,指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情感纠葛。按《红

楼梦》第一回中的说法,林黛玉生前是灵河岸上的一株绛珠草,草即木,而贾宝玉原是青埂峰下的一块顽石;宝玉的前身是神瑛侍者,曾以甘露光灌溉过绛珠草,绛珠草为酬报其灌溉之恩,甘愿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即是“木石前盟”。

然而,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相爱的人不能结合,林黛玉悲愤早逝。

贾宝玉虽然与薛宝钗走到了一起,但婚后的贾宝玉仍然念念不忘他唯一的知己林黛玉,无法调和他与薛宝钗之间思想上的分歧。薛宝钗婚后的生活倍受冷落与难堪,贾宝玉婚后痛苦、复杂的内心世界,不能说与林黛玉无关,这也正是三位主人公爱情婚姻的悲剧。正如《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中的第二支曲《枉凝眉》所述: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上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②

此曲名为《枉凝眉》,意味徒然凝目悲愁。曲子从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破灭写起,表现了林黛玉为爱情泪尽而死的悲剧及宝黛之间刻骨铭心的爱情。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一对志同道合的封建制度的叛逆者,他们是在经过了长期的互相了解和多次的微妙试探后逐渐取得默契,彼此相爱。志同道合、思想一致是宝黛结合的基础。“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尖锐对立,就是叛逆者的爱情与封建婚姻制度严重斗争明朗化的表现。贾宝玉几次三番要摔碎那块被封建家长视为命根子的、作为“金玉良缘”象征的通灵宝玉,就是要打掉封建婚姻制度套在他脖子上的枷锁。林黛玉风更是不能不把自己与宝玉的爱情看做是生活的希望甚至生命的寄托。可是,他既不能像宝玉一样公

开表述自己的观点,又得不到任何一位家长的允诺与撮合,没人给她做主。当贾府的主子们安排下“掉包计”的时候,她唯一的生存希望也因此破灭了。一面是红烛高照,鼓乐喧天;一面是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终于被作为牺牲品,让封建势力的血盆大口吞噬了。

二、“木石前盟”的悲剧成因

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的第一女主人公,秉稀世之俊美,具绝代之姿容,更兼其清新脱俗的气质,才华横溢的诗情,缠绵悱恻的内心,使其一出场便紧扣人心。寄人篱下的特殊身份,使她既敏感多情而又有强烈的自尊心。如果她不具有丰富易感的内心世界,也许她可以在浑沌安宁中度过一生。可正是因为她灵秀明慧的心性和对周围环境的敏锐洞察力,才使她对痛苦的感受也较一般要深刻得多,也强烈得多。生活在令人窒息的封建堡垒中,她挣扎,她呼喊,她不愿听凭命运的安排,她要追求自己的理想与爱情,但这段挣扎却以悲剧收场。

首先,健康状况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一个客观原因。林黛玉出场的时候就是羸弱的,到后来发展为中年咳嗽。根据现代医学的观点,常年咳嗽可能是肺结核。这样常年的“药罐子”是很难胜任“宝二奶奶”这样一个角色的。“宝二奶奶”这一角色的第一要务是帮助王夫人处理家政,贾家素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贾琏和凤姐之所以住在贾政家是因为荣府暂时还没有可以担当理家重任之人(贾珠早夭,寡居的李纨不宜出面主持家政),所以只好由凤姐暂管。那么作为贾府的实力派人物王夫人在为自己挑选儿媳妇的时候,当然希望她能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能帮着自己料理家务,主持家政。但林黛玉常年有病,每年都要闹一春一夏,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中宝钗和黛玉的对话中就有关于黛玉常年有病的描述:“每年间闹一春一夏,又不老又不

小,成什么?不是个常法。”③常年有病,身体羸弱自然就不能帮着王夫人料理家务,这就使林黛玉在“宝二奶奶”的“争夺战”中丧失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砝码。另外,王夫人的长子贾珠早夭,这无疑会使王夫人对人的生命有较敏感的认识,给王夫人对未来儿媳的选择造成一定的心理影响。有谁希望自己的长媳寡居而自己的二子又娶回以为常年有病的夫人呢?王夫人是深谋远虑的,她在为自己选择二儿媳的时候,健康状况一定会是她所关注的一个问题。连素日最疼爱黛玉的贾母都说“恐不是有福寿的”,在心里并不打算把她配与宝玉,更何况是王夫人呢?王夫人在拟定“宝二奶奶”候选人时,或许早就从心里把黛玉给否定了,但她却不露痕迹,她只是不断的在为宝钗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让客观环境不断地否定黛玉,最终让把黛玉当做是心肝肉的老祖宗选择宝钗做自己的孙媳,亲手扼杀了宝黛的爱情。

其次,林黛玉的性格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直接原因。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林黛玉同她的情敌薛宝钗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宝钗在做人,黛玉在作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现实,黛玉则沉浸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任凭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灵;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大家闺秀的理智,黛玉则代表当时闺阁中知识分子女性的情感。当感性与理性在两个不同的个体上得到展现,并且这两个个体爆发激烈的冲突时,代表理性的个体毫无疑问会战胜代表感性的个体。性格方面的差异,让温柔敦厚,随时守分、时时处处遵从三从四德闺教的宝钗,成为封建淑女的典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完美的女性,成为让人感到最受用的贤妻,从而取得被社会推崇喜悦的地位。而任性任情、孤高自诩、充满灵性的黛玉却被周围的环境所抛弃,最终由众人恋爱到顾影自怜。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贾府对黛玉和宝钗的不同态度中感受出来。

首先,贾府的下人都在无形中喜欢宝钗而疏远黛玉,如在《红楼梦》第五回中:“……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个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多得下人之心。”④其次,贾府的实力派人物也不喜欢黛玉,最终连最疼爱她的贾母也开始抱怨她不“省事”。《红楼梦》第四十七回,在查抄大观园时,有这样一段描写:“王夫人听了这话,猛然触动往事,便问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摸样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

⑤黛玉的孤高自诩,目无下尘,给王夫人的印象是“狂”,贾府的实力派人物这样看待黛玉,到了贾母那里,也变成了贾母对宝钗的称赞,对黛玉的抱怨。在第七十二回中,贾母在别人夸黛玉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话:“要赌灵性儿,比她宝姐姐倒不差什么,有担当,有敬让里头,全不如她宝姐姐。”⑥黛玉的性格导致她失去了贾府下人、实力派人物的支持,而且到最后,连赵姨娘这样在贾府没什么地位,只会制造舆论的传声筒也失去了。如在《红楼梦》第六十七回中,薛宝钗送给贾环礼物时,赵姨娘就有这样的心理活动:“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若是那林丫头,她把我们娘们儿正眼也不瞧,哪里还肯送我们东西?”⑦并且她很快把她的想法用声音传了出来,她忽然想起来薛宝钗是王夫人的亲戚,何不在王夫人跟前去讨讨好,并且她把自己这样的想法付诸了行动。赵姨娘这种人在贾府虽然没有设么势力,但她却是有力的传声筒,不幸的是,黛玉连这样的人都失去了。

黛玉幼年失亲,她的婚姻没有她的父母可以为其做主,不能得到父母之命的帮助,同时由于黛玉的性格,她失去了贾府下人的拥戴,失去了贾府实力派人物的赏识,最后,她连贾府最没有势力的传声筒都失去,谁还会用媒

妁之言来帮助她成全她的爱情呢?而在封建社会,媒妁之言是成就婚姻的第一步,没有这一步,爱情怎么会有结果呢?所以,黛玉的性格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中要原因,也是直接原因。

如果说封建婚姻观是宝黛爱情找不到出路的社会原因,那么黛玉的健康状况和性格就是宝黛爱情悲剧的自身原因,或者说是这个自身原因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宝黛爱情悲剧的自身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上仅从黛玉的角度进行了探析,黛玉的性格决定了她的爱情找不到出路,她最终必定用自己的生命完成绛珠仙草的诺言——“用一生的眼泪来报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所以宝黛的爱情必将以悲剧结尾。

三、“金玉良缘”的悲剧收场

薛宝钗作为贾宝玉“金玉良缘”的女主角,在《红楼梦》中也吸引着众多读者的目光。薛宝钗是一个容貌美丽而性格温顺的女子。她宽厚豁达,从容大度,言谈举止从理合节。宝钗的识事、识时务、识大体,在《红楼梦》中有多处描写,其中在第三十回里,宝玉无意间说出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来也体丰怯热,“宝钗听说,不由的大怒,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回思了一回,脸红起来,便冷笑两声,说道:‘我倒像杨妃,只是每一个好哥哥好兄弟可以做得杨国忠的!’”⑧一个“不由得大怒的人,却能够忍住怒,这需要多大的定力?但她忍住了,回击的也非常巧妙得体。

对长辈,她奉行“悦亲”之道,但在长辈犯错时又不盲从。在薛蟠因对柳湘莲无礼而遭毒打后,她奉劝偏袒儿子的母亲不要“偏心溺爱”,不能“倚着亲戚之势欺压常人”,化解了一场冲突。对待把她当成情敌的林黛玉,她采取退避态度,最终“兰言解疑癖”。而对于那些在她眼里不佳的人物,她既不亲近也不排斥,显出了她的心胸气度。因而,她在贾府里博得一片赞扬。她

信奉传统道德,认为男人们应该“读书明理,辅国安民”,因而总是劝宝玉读书,考科举;她又浓厚的封建等级观念,对金钏、尤三姐和柳湘莲等人的遭遇采取冷漠的态度。对待爱情,明明对贾宝玉有情也做到庄而不露。可惜宝钗虽具有着许多美德,贾宝玉即使对她有好感,也比不得林妹妹,更何况林黛玉又先一步遇到了贾宝玉。所以,即使她是大观园中长辈们眼中的标准媳妇人选,也得不到贾宝玉对林黛玉似的热情和爱恋。贾宝玉对她有情无爱。因为贾宝玉与她没有心灵上的契合。薛宝钗才情不比林黛玉差,但她信从封建道德使自己失去了许多童心和自由,逐渐被封建礼教磨去了应有的个性锋芒。她不敢太强烈的追求自己所爱的人和事,也不敢和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决裂。总之,她不敢遵循自己的内心,转而遵从礼教。在贾宝玉眼里,率性任情的林黛玉自然比她更得人心。虽然最后她与贾宝玉成了亲,可这没有爱情的婚姻也没能束缚住贾宝玉。在这场爱情的追逐中,薛宝钗也以失败告终。如果说贾宝玉、林黛玉的悲剧是叛逆者的悲剧,那么薛宝钗便是顺从者的悲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后者是更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的、历史的悲剧。因为是时代塑造了她,又是时代毁灭了她;她以扼杀自己情欲的“冷”来适应那个时代的需要,可是那个时代却更加冷酷地使她的美貌、才华、爱情和婚姻其他一切幸福皆归于毁灭。

从表面上看,贾宝玉与钗黛三人的悲剧似乎是一出带有浓重宿命论色彩的个性人格悲剧。但当我们将其放置在贾府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末期这个大背景中便会发现,个人悲剧导源于社会悲剧,只是社会悲剧中的一个缩影,《红楼梦》作为一出发生在中国封建社会末端的社会悲剧,实质上反映了两种根本对立的价值观念、社会力量之间你死我活的冲突。

参考文献

①《红楼梦(上)》,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

②同上书,第82页。

③同上书,第606页。

④同上书,第68页。

⑤同上书,第633页。

⑥《红楼梦(下)》,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99页。

⑦同上书,第931页。

⑧《红楼梦(上)》,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0页。

⑨《红楼梦新论》,刘梦溪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7月版;

⑩《红楼梦人物论》,《化丑为美——论薛宝钗形象的塑造》,周中明著,1988年。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复习过程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小说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建筑、园艺、饮食、服饰等等方面,它,就是没落的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它的主题思想更是显示出多元化意蕴。 (其中的文学因素:诗、词、曲、辞赋、歌谣、对联、灯迷) 一、宝黛爱情悲剧: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也是《红楼梦》悲剧主题的重要层面。 曹雪芹笔下的爱情是纯洁而美好的,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爱情的美感。说起这一方面,人们总忘不了第十九回所描写的那个中午。那个中午,黛玉在床上歇午,丫鬟们都出去自便,屋内静悄悄。宝玉掀开软帘进来,推醒了她,要替她解闷儿,黛玉让他老实坐着说话,他却也要歪着,并要跟黛玉在一个枕头上。 宝黛爱情的主旋律却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不是笑声,而是泪滴。 宝黛二人的相互选择,不仅是一种感情的投合,更是一种人生志趣和人格价值的相互体认,当他们厌弃传统的价值观念而越来越把心灵靠近的时候,他们也离封建家庭的要求和封建宗法文化的规范越来越远,直到走向了反面,成为一对叛逆。他们的爱情就变成没有发展前途的幻想,而当他们对此坚贞不渝之时,悲剧就等待着他们了。 二.女子悲剧: (一)金陵十二钗的悲剧: 十二钗都是性格鲜明、极具代表性的年轻女性,她们身份地位不同, 但她们一无例外地归属“薄命司”, “千红一哭 ,万艳同悲”。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

黛玉——金陵十二钗之冠:林黛玉的悲剧意识伴随着她短暂的一生,她终日以泪洗面,身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笼罩在浓重的阴影之中,尤其是她的诗词,无一不闪动着悲剧人生的泪光。 (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和神瑛侍者的转世贾宝玉真心相爱,有共同的价值观、爱情观,但这一段爱情因悲剧性的家族命运而遭到扼杀。主张红楼梦是反封建爱情小说的红学家认为,黛玉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军,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 宝钗——金陵十二钗之冠:与黛玉相比,薛宝钗似乎是胜利者,但她获得了婚姻,却没获得爱情,后来宝玉出家为僧,使她事实上成为李纨一样的孀妇。从人的主体价值来看,她比林黛玉似乎更令人悲哀。 (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大方典雅,举止雍容。她待人处事十分圆滑,上面的疼爱,下面的敬重。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主张贾宝玉应致力于仕途经济,有所作为。她有一个“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据说是初生时一个癞头和尚给的。而王夫人与薛姨妈为了家族利益,便以此为由,极力促成“金玉良缘”——宝玉与宝钗的婚事。“金玉良缘”的结局应是“终身误”。) 元春——金陵十二钗之三:入宫选妃,在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幽闷而死。 (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该别墅之豪华富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大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元春之死乃是荣国府从荣耀转衰败的一个转折点。) 探春——金陵十二钗之四: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改革来挽救,改革成功,但无济大事。远嫁海隅,空辜负一身才志; (她个性刚烈,庶出的身份是她最大的心结。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丫鬟的东西。) 史湘云——金陵十二钗之五:何等活泼开朗,潇洒天真,在大观园中独具

浅谈《红楼梦》的婚姻爱情悲剧

浅谈《红楼梦》的婚姻爱情悲剧 “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人们对《红楼梦》的高度赞赏,以及对它的推崇。从《红楼梦》现世到今,已有一两百年的时间。我们也说了一两百年,不但没有说完,还成了现今社会的一大热点;《红楼梦》增删了五次,披阅了十载的,不仅没有写完,作者还泪尽而逝。《红楼梦》是曹雪芹“呕心沥血”,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自《红楼梦》出世以来,人们一直在读红楼,说红楼。因它的美而惊叹连连,因它的悲而悄然落泪,甚至因对它的品评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红楼梦》的出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让当时的整个社会都为之一振,甚至影响至今。从而引起了人们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极大兴趣。下面我就以宝、黛、钗尤其是宝黛之间的爱情,来浅谈一下《红楼梦》中的爱情婚姻悲剧。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宝、钗、黛爱情的评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可以说,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最终是以不幸作结的。宝玉出家、黛玉悲死、宝钗守寡,他们同样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尽管宝玉对黛玉爱得死去活来,终究免不了黛玉一死的命运;尽管宝玉如何的与宝钗不融合,也终究免不了娶她为妻的结局。整个梦终成一场空。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悲剧的主线。其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我们首先看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关系:宝玉深爱着青梅竹马的黛玉,但他却不能与之生死相守。宝玉视黛玉为红尘知己,但黛玉的飘然而逝,令宝玉心如死灰。可以说,黛玉的死对宝玉来说不仅是爱的破灭,而且也是人生价值的彻底毁灭。再来看宝玉和宝钗,虽然宝玉在丢失了通灵宝玉、神志不清的情况下被迫与宝钗成亲,但他却不爱宝钗,不愿与之厮守一生。宝钗虽然与贾宝玉成婚了,但也只是得到贾宝玉毫无灵气的空壳躯体。相比较之下,也许薛宝钗的命运比林黛玉更富有悲剧性。 我们先看宝黛的悲剧,《红楼梦》所提供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框架,其意义要远远超出故事本身。薛宝钗的“金”是草“木”之人林黛玉的克星,而贾宝玉的“石”有两重性,既可化为土而生木,又可采炼而成金,所以有“木石前盟”和“金玉因缘”两种可能。薛林二人是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理想和精神的化身而出现的,贾宝玉存在的意义,是尝试某种取舍的可能性。他负担者巨大的精神矛盾,贾宝玉和林黛玉悲剧,实际上是无从选择的。

红楼梦之悲剧浅谈

《红楼梦》之宝黛爱情悲剧浅谈 摘要根基于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的相爱却得不到好的结果的故事,分别从外在环境和内在性格着手,分析他们悲情产生的根源,同时穿插阐述自己对他们爱情的看法,最后对当代大学生校园爱情的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导致因素大学生恋爱特点恋爱观点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任是无情也动人。”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画满楼”。贾宝玉,林黛玉,这就是他们的爱情。。。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之垂泪,多少人为之惋惜。。。。 我们在同情他们的爱情悲剧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导致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虽然外在环境是悲剧的根源,但是个人内在性格也是基本的、直接的因素,正是这内外因的结合最终导致二玉的爱情悲剧。 ——————外在环境 -毁于封建世俗 在封建王朝,谁人可以不顾“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去自由恋爱,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特别是生在一些达官显贵家庭里的子弟,婚姻更是用来巩固他们的权利财富地位的坚实有力的手段。所以他们选择门当户对,选择谄媚高攀,选择巴结。。。 俗话说的好,世俗嫁娶,未有不重财势者。就是伟大的恩格斯也曾经说过,婚姻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已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绝不是个人的意愿。在红楼里,荣国府日渐衰败,各种矛盾愈来愈尖锐,虽然在外人看来它依旧金碧辉煌,财大气粗,但是实质上它已江河日下,经济紧张。所以宝玉的婚姻对整个家族的振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整个家族对于宝玉的结婚对象作出了精心的比较:薛宝钗虽然只有母亲和兄弟,但她家依旧有财,依旧好过孑然一身、寄于篱下的林黛玉,所以贾家选择了薛宝钗,放弃了林黛玉,就在贾宝玉昏昏沉沉的时候,成功的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偷梁换柱的戏码。 荣国府门庭殷切希望贾宝玉成为中兴家族、力挽狂澜的人物,想借助他的婚姻、他的仕途来扭转家族衰落的局面。可是贾宝玉却背道而驰,他是封建社会的叛臣逆子,就像书中所写,他本来就“行为偏僻性乖张”,“古今不肖无双”,“于国于家无望”。加之又爱上了可以说是既毫无权势又身无分文的林黛玉,由于在本质上,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与家族的根本利益有着不可调和的冲突,这样的结合、婚姻无法解决正在走向衰败的贾府的政治、经济危机,甚至对它的改善起不了一丁点儿作用。更甚,这看似柔弱的林黛玉却与宝玉一样同是封

论《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论《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关键字:红楼梦,结局之悲,家族之悲,人物之悲 摘要:红楼梦的结局历来备受人们的亲睐,其结局的悲剧也是争论不休的,由 于《红楼梦》的章节失传,古本和高鹗续本的一些差异,也是越发的引人进行深入的研究。《红楼梦》里面写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悲剧色彩浓厚。写作手法精妙。让人爱不释手。 《红楼梦》是伟大作家曹雪芹倾注毕生心血浇灌和培育而成的一朵奇葩,它是曹雪芹在自己的家族经历了兴盛衰败后的对人生、社会的一种独到感受、体会和理解。这也是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的抨击。 二百多年来,人们对这部千古杰作的思想主旨的探讨,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言人人殊,莫衷一是。如“爱情说”、“色空说”、“情场忏悔说”、“掩盖说”、“正反说”、“政治历史小说说”、“封建家族衰亡说”、“反封建说”、“青年女子悲剧说”、“双重悲剧说”、“后继无人说”以及“多重主题说”等等,真是令人眼花缭乱。 大家知道,一般比较著名的作品,它所包含的内涵就越是丰富。读者的见解也是非常多的,不同的人的见解的差距也很大。对此,鲁迅先生就曾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讨论虽然众多,但大多围绕着一个字:悲。《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悲剧世界,其悲有三:故事结局悲、家族结局悲、人物结局悲。 一,故事结局之悲 《红楼梦》从整体看描写的是一个大的故事,故事的结局囊括了家族的结局和人物的结局。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看,《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大家族因为社会元素由兴到衰,人物因为家族原因有喜道悲的过程。 《红楼梦》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悲剧,而各个悲剧又构成《红楼梦》整个的大悲剧,因而《红楼梦》整部书都充满悲剧气氛。从第一回甄家的衰败,就预示了后来贾府的衰败。这种悲剧气氛在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全书最早出场的人物身上都有所体现,并且,这两个人物本身都是悲剧性的。比如,第一回在甄士隐家还很富足的时候就笼罩着一层悲剧气氛,书中说士隐“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这从当时“人丁兴旺”的角度来看,甄家已显出后继无人的荒凉景象来了,几偏又遇上一僧一道说了些“疯话”,就更觉不祥。后来,甄家遭火灾败落,甄士隐落了个出家的结局。甄家的这个悲剧,全面预示了贾府的悲剧,甄(真)就是贾(假)、贾(假)就是甄(真)。 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人物,一个出家,一个为官,走的是两条人生之路,这是由他们各自的性格决定的,这从他们对待未来的态度上便可见出:一个是感觉“无聊之甚”,欲“消此永昼”;一个则是“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的忧心忡忡。一道一儒,两种人生态度判然可见。这两种人生态度是中国古代文人对待人生的

红楼梦悲剧形成原因

《红楼梦》悲剧形成的原因 “女娲补天”冰冷无情:《红楼梦》悲剧形成的动因之一 “天”的原型意义,首先应是一种法则、原则、终极意义上的神灵,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依据。其次,天又是物,有破碎残缺之可能性。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就援引了“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昭示了“天”在中国古典神话中不可或缺的两层含蕴;女娲补天揭示当下生存依据的天已破灭和依赖女性的重新来补天。 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见自于《淮南子·览冥篇》,其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覆,地不周载;……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续写了这则神话故事: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曹雪芹写这则神话故事有何用意?“天”在曹雪芹的精神世界里隐喻着什么?女娲补天又有何深刻的象征意义?显见,对于中国古典神话中“天”的原型意义探讨便成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所在。 我们可以形象地来加以解释,就是这块石头象征着“爱”,是一块“爱”的石头,曹雪芹所说的“青埂峰”,不正是情根峰吗?因此,这是一块情根峰下的“爱”之石。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理解:“天”是至高无上的,天也是最无情的。于是,女娲补天缺失“情根”之石,又预指新构之天冰冷无情。在“无情”之天的当下,宝黛爱情最终必将走向破灭。 “太虚幻境”“诸芳流散”:《红楼梦》悲剧形成的动因之二 红楼虚界的存在与其悲剧的形成是直接的,也是不可分割的。现将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和《红楼梦》略作比较,均可看出这两部伟大作品悲剧形成的相似之处。在《麦克白》的故事中,有三个女巫,她们在该剧中集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该剧第一幕第三场,在拯救国家的英雄麦克白和班珂胜利班师回国途中,三个女巫在荒野里等候着这两位将军,并向他们泄露天机:即麦克白和班珂的后代都将会做苏格兰国王。正是此预言,麦克白在其冷静而狠毒的夫人的教唆下,杀死了国王邓肯,对麦克白来说,这个内心善良,雄心勃勃,拯救国家的英雄到底没逃脱出女巫所传布的命运的掌心,此后,麦克白也杀死了内心的宁静,并一步一步滑向罪恶的深渊,待到加冕称王后,他又不得不杀班珂,然而其子逃逸,至此,“人力”在“天命”面前第一次显得无能为力。 女巫第二次出现是在第四幕第一场,在山洞中,她们通过三个精灵,告诉了麦克白三条天机, 一是要他留心麦克德夫,一是告诉他凡是女人生的人都不能伤害他,一是除非柏南的森林移动,他也不会被人消灭的。麦克白当然参不透三个幽灵的象征意,自以为神灵是有助于自己的。其结果三条预言一一应验。麦克

浅析《红楼梦》中的文学意蕴

痴言并非荒唐语 ——浅析《红楼梦》中的文学意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但凡接触过《红楼》的读者,都知道这首诗是作者曹雪芹对于整部《红楼梦》作品的创作心力的大致描述。在他看来,《红楼》中所记载的,是他自己内心底处的心酸血泪,《红楼》所传达给读者的,是作者人生浮沉的另一种折射和表象。 因而,对于这样一部反映封建社会大家族幸酸荣辱的巨著,是很值得我们运用文学理论眼光来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解读的。 但凡学过文学意蕴层面的人都知道,其主要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而由于形象具有指向性和包孕性,就使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意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即: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和审美意蕴层。 首先,从审美意蕴层次出发来分析《红楼梦》。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其实由多种因素所组成,而不同的文学作品也是由不同的文学因素所契合的。如意向、人物、情节、环境、语言、动作、神态……这些常常可以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被寻觅得到。它们是构成文本的最直接的要素。 而对于文本来说,最先呈现给读者的便是审美意蕴层面。它不仅是最直观的,也是最先于历史内容层和哲学意味层来剖析一部作品的先入层面。就拿曹雪芹《红楼梦》来讲,其主要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和大观园中的

生活点滴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向我们讲述了一部封建家族的衰亡史。、 究其而论,从审美意蕴层次上来说,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窥探得到的很多东西。《红楼》中大观园的绮丽奢华的美景,包括亭台楼阁、榭居径巷、花鸟山水等等,无不透露着别致的审美情趣和“仙境别红尘”的旷景;再是《红楼》中的美食、服饰、屋宇的装潢摆设和宅院布置,也给人一种高贵典雅、奢靡的感觉。 当然,以上两点皆是从“死物”出发,撇开这些,我们还能看到很多东西。 像比如说《红楼》中无处不透露着浓浓的书香之气,高雅的情操格调:题海棠诗,巧结海棠社;贾元春省亲,题赋作诗;枕霞阁作菊花诗,讽螃蟹咏等等。这些似在作者笔下拼凑成了一幅书音画卷,给人以精神上的美的享受。 另此,关于审美意蕴方面,《红楼》所展现的还远不止这些。 大家都知道,与其把此书的名字定曰《红楼梦》,还不如既定为《群芳谱》。书中,分别刻画了性格不一的各色女子,尤以“金陵十二钗”为著,有孤标傲世、才华横溢的“潇湘妃子”林黛玉,有德才兼备、圆滑处世的“蘅芜君”薛宝钗,有泼辣狠毒、精明能干的“脂粉英雄”王熙凤,还有温柔风流、性格平和的“淫妇”秦可卿……作者对于这些才貌出众、性格鲜明的女子形象的塑造,无疑是将小说那种灵动的美感,描绘得淋漓尽致,显现给人一种百花争放的状景。 不仅如此,审美意蕴的体现不仅仅只局限在了这些预设的人物和场景上面,更在于了作品所传达出的那种精神上。在小说中,我们最能够感觉到的便是贾宝

2021年浅论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内容摘要 欧阳光明(2021.03.07) 对于《红楼梦》的悲剧意义,一般的论述思路都是由个体联系整体,本文也是分别通过“人的悲剧”、“人生的悲剧”、“家的悲剧”、“社会的悲剧”来分析作品的悲剧意义,从而印证整部悲剧的必然性。 在论述“人的悲剧”时,是以尤三姐和晴雯作为例子,提出封建礼教通统治与束缚下悲剧的必然性,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坚持真我,但最后都逃不过悲惨的结局; 用贾宝玉的不作为和王熙凤动机不纯的作为为例论述《红楼梦》反映的“人生的悲剧”,在论述悲剧命运的必然性的同时,为后面的论述做了铺垫; “家的悲剧”的必然性,不止在于贾家上下的骄奢生活,更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没有“爱”,贾府众人的生活目的只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却全然不顾“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致使盛极一时的家族最终败落; 作为一部优秀的小说,曹雪芹笔下的贾府完全是封建王朝氏族的缩影,是客观显示封建社会必然走向没落的写照,全文通过《红楼梦》悲剧意义的研究,来印证悲剧发生的必然性,同时,可以体会到作者“一把辛酸泪”那对于家道没落的悲泣和“谁解其中味”那无法改变结局的无奈。充分肯定了《红楼梦》的艺术价值与魅

力,是真正地悲剧中的悲剧。 《红楼梦》的悲剧意义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璀璨的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真正的悲剧小说,无论我们对于《红楼梦》做出怎样的研究和评价,出于对曹雪芹及这部作品的尊重与认同,我们要将它作为一部悲剧小说来看待,所以,研究《红楼梦》的悲剧意义,首先,要对这部小说有较全面的认识 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典型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它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在中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还是一部拥有很高成就的文学作品。首先,是写实题材的成熟认识,这是对世情小说写实精神的重要贡献。第二,是典型化人物的最终完成,个性与共性高度统一。“王熙凤”的形象定位借鉴了“潘金莲”的形象描写手法,但王熙凤的形象更丰满,更立体。完全可以与安娜*卡列丽娜相提并论。第三,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它不仅将限知叙事的比重和深度达到较高的程度,而且在处理全知与限知叙事的关系上,也取得了极为成功的经验。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摘要:《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红楼梦》的悲剧不仅是官僚由盛而衰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的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意识悲剧框架悲剧冲突悲剧美感 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大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李泽厚先生说过一句话:“关于《红楼梦》,人们已经说了千言万语,大概还有万语千言要说……”从中,我们看到的是入世者的悲哀和出世者的无奈。由此观之《红楼梦》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一部完整的悲剧作品。它的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觉强烈的悲剧意识。 这种悲剧意识主要体现为作者悲剧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作者对悲剧人生有着痛切地感受和透彻的了悟,从而凝结出令人心酸的人生箴言,这便是第一回的“好了歌”。人的一生主要围绕金钱,功名,妻室,儿女拼搏奋斗的。但人们为此拼搏一生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1)”不过绝大部分人却是蒙昧的,麻木不仁的,他们上演着悲剧又不明就里,所以作者之将这种悲剧人生观赋予两个人,那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林黛玉的悲剧意识伴随着他短暂的一生,她终日以泪洗面,身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尤其她的诗词,无疑不闪动着悲剧人生的泪光。而贾宝玉生在“钟鸣鼎食”之家,可谓贾府之中第一安富尊贵的人。岂料他“富贵不知乐业,无故寻愁觅恨”(2),内心充满着不尽的烦恼,忧愤,焦虑与无奈。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观念不融于当时社会,他除林黛玉这个同盟者外再无其他外援,因而毁灭已是看得到的结局。 从人生观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扩而广之,深化出悲剧的世界观。书中第二十二回有这样一句话“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无立足境,方是干净(3)”前面几句的意思是说,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了,便进入了佛性的自由王国,最后两句说,追求佛理的天国这一过程也是空的,

2021年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欧阳光明*创编2021.03.07 红楼梦的喜剧意蕴 欧阳光明(2021.03.07) 《红楼梦》是一部伟年夜的现实主义巨著,小说的内容广博精深,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建筑、园艺、饮食、衣饰等等方面,它,就是没落的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它的主题思想更是显示出多元化意蕴。 (其中的文学因素:诗、词、曲、辞赋、歌谣、春联、灯迷)一、宝黛恋爱喜剧: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恋爱喜剧,是《红楼梦》情节成长的重要线索,也是《红楼梦》喜剧主题的重要层面。 曹雪芹笔下的恋爱是纯粹而美好的,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恋爱的美感。说起这一方面,人们总忘不了第十九回所描写的那个中午。那个中午,黛玉在床上歇午,丫鬟们都出去自便,屋内静悄悄。宝玉掀开软帘进来,推醒了她,要替她解闷儿,黛玉让他老实坐着说话,他却也要歪着,并要跟黛玉在一个枕头上。 宝黛恋爱的主旋律却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不是笑声,而是泪滴。 宝黛二人的相互选择,不可是一种感情的投合,更是一种人生志趣和人格价值的相互体认,当他们厌弃传统的价值观念而越来越把心灵靠近的时候,他们也离封建家庭的要求和封建宗法文化的规范越来越远,直到走向了背面,成为一对叛逆。他们的恋爱就酿成没有成长前途的幻想,而当他们对此坚贞不渝之时,喜剧就等待着他们了。 二.女子喜剧: (一)金陵十二钗的喜剧: 十二钗都是性格鲜明、极具代表性的年轻女性,她们身份位置不合, 但她们一无例外地归属“苦命司”,“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李纨、秦可卿。 《金陵十二钗》正册:甄香菱、薛宝琴、尤二姐、尤三姐、邢岫烟、李纹、李绮、夏金桂、秋桐、林红玉、龄官、娇杏。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红楼梦的喜剧意蕴 令狐采学 《红楼梦》是一部伟年夜的现实主义巨著,小说的内容广博精深,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建筑、园艺、饮食、衣饰等等方面,它,就是没落的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它的主题思想更是显示出多元化意蕴。 (其中的文学因素:诗、词、曲、辞赋、歌谣、春联、灯迷)一、宝黛恋爱喜剧: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恋爱喜剧,是《红楼梦》情节成长的重要线索,也是《红楼梦》喜剧主题的重要层面。 曹雪芹笔下的恋爱是纯粹而美好的,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恋爱的美感。说起这一方面,人们总忘不了第十九回所描写的那个中午。那个中午,黛玉在床上歇午,丫鬟们都出去自便,屋内静悄悄。宝玉掀开软帘进来,推醒了她,要替她解闷儿,黛玉让他老实坐着说话,他却也要歪着,并要跟黛玉在一个枕头上。 宝黛恋爱的主旋律却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不是笑声,而是泪滴。 宝黛二人的相互选择,不可是一种感情的投合,更是一种人生志趣和人格价值的相互体认,当他们厌弃传统的价值观念而越来越把心灵靠近的时候,他们也离封建家庭的要求和封建宗法文化的规范越来越远,直到走向了背面,成为一对叛逆。他们的恋爱就酿成没有成长前途的幻想,而当他们对此坚贞不渝之时,喜剧就等待着他们了。 二.女子喜剧: (一)金陵十二钗的喜剧: 十二钗都是性格鲜明、极具代表性的年轻女性,她们身份位置不合, 但她们一无例外地归属“苦命司”,“千红一哭 ,万艳同悲”。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李纨、秦可卿。

《金陵十二钗》正册:甄香菱、薛宝琴、尤二姐、尤三姐、邢岫烟、李纹、李绮、夏金桂、秋桐、林红玉、龄官、娇杏。 《金陵十二钗》又副榜:晴雯、花袭人、平儿、金鸳鸯、黄金莺、紫鹃、白玉钏、白金钏、司棋、麝月、彩云、芳官。 黛玉——金陵十二钗之冠:林黛玉的喜剧意识陪伴着她长久的一生,她终日以泪洗面,身负着巨年夜的精神压力,笼罩在浓重的阴影之中,尤其是她的诗词,无一不闪动着喜剧人生的泪光。 (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情敏捷。和神瑛侍者的转世贾宝玉真心相爱,有共同的价值观、恋爱观,但这一段恋爱因喜剧性的家族命运而遭到抹杀。主张红楼梦是反封建恋爱小说的红学家认为,黛玉是宝玉抵挡封建礼教的同盟军,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 宝钗——金陵十二钗之冠:与黛玉相比,薛宝钗似乎是胜利者,但她获得了婚姻,却没获得恋爱,后来宝玉落发为僧,使她事实上成为李纨一样的孀妇。从人的主体价值来看,她比林黛玉似乎更令人哀思。 (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年夜方典雅,举止雍容。她待人处事十分圆滑,上面的疼爱,下面的敬重。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主张贾宝玉应致力于仕途经济,有所作为。她有一个“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据说是初生时一个癞头和尚给的。而王夫人与薛姨妈为了家族利益,便以此为由,极力增进“金玉良缘”——宝玉与宝钗的婚事。“金玉良缘”的结局应是“终身误”。) 元春——金陵十二钗之三:入宫选妃,在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幽闷而死。 (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念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墅。该别墅之豪华都丽,连元春都觉太奢华过费了!元妃虽给贾家带来了“烈火烹油,鲜花著锦之盛”,但她却被幽闭在皇家深宫内。省亲时,她说一句,哭一句,把皇宫年夜内说成是“终无意趣”的“不得见人的去处”。这次省亲之后,元妃再无出宫的机会,后暴病而亡,元春之

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论《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摘要:《红楼梦》本名《石头记》,是我国清代的一部白话小说,主要以贾府的种种变迁为主线,贾府内的各种家常琐事穿插其中。其中的主人公贾宝玉本来是一块女娲没有用于补天的顽石,但他不甘长处“山青埂峰下”的寂寞,空空道人相携来到尘世。他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儿的悲惨人生,体验了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了独特的感悟。 关键字:封建社会命运悲剧 一、悲剧的社会背景 故事发生在清代,一个封建的朝代里。在人们封建的思想里,一撮超越世俗的人的命运注定是悲剧的。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女子的地位是极其低微的,而在家父中的宝二爷去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这种观念是对传统的一个巨大的颠覆,但是一个人毕竟颠。但是一个人终究是颠覆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 封建的社会背景下,贾宝玉避免不了主子与奴婢之间的等级差别; 封建的社会背景下,贾宝玉逃不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封建的社会背景下,贾宝玉逃不掉科举考试的枳楛。 二、以女性为主题的小说,本生就是一个悲剧 中国封建的封建的观念中,一直是以男尊女卑,大多的男性,甚至一些上层的女性,都将女子作为一种附庸,可任凭处置。在《红楼梦》中,香菱便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从小被拐子骗走,十二三岁又被卖给薛蟠为妾。在这里,女孩是一种商品,是可以买卖的。 毕竟书中所写,不能完全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即使书中出现了见宝玉这样视女孩为清水的一位公子,但是社会始终是不会承认这样一个观点的。书中没有出现救世主似的人物,当然就没有就女孩于水火的英雄,于是所有人都被封建的社会所愚弄。 三、男多女少造成的悲剧 《红楼梦》将女性作为书中的人物主体,所谓男多女少,并不是指男女比例不均衡,而是真正尊重女性的人太少了。书中虽有众多的男性角色,只有宝玉一人将女孩定义为“水作的骨肉”,当然能够女孩打成一片的就只有宝玉了。这便造成了所谓男多女少的尴尬局面。

《红楼梦》悲剧的必然性的现代分析

《红楼梦》悲剧的必然性的现代分析 《红楼梦》中塑造了一些形象个性怪异的人物,宝玉的放荡不羁,又惜香怜玉感情细腻;黛玉寄人篱下的忧伤又情感自闭;宝钗的才华横溢却又工于心计……这些个性人物形像寓言般的象征着人生的孤独、恐惧、痛苦、绝望,暗示着作者隐秘的人生经验。许多文学杰作的出现,背后都有作家痛苦的人生经历。托尔斯泰认为:“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②托尔斯泰:《艺术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7页。 作家、艺术家的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此。他们不仅对于社会、人生有敏锐的感受和领悟,而且能通过经验的内省使之强化、深化、升华,开掘出其中所蕴含的普遍的意义,并以独特的形式将其艺术地传达出来,构成完整的艺术时空,生成全新的艺术形象系统。正如杜勃罗留波夫所说的:“艺术家用他那富于创造力的感情补足他所抓住的一刹那的不连贯,在自己的心灵之中,把一些局部的现象概括起来,根据散见的特征创造一个浑然的整体,在看来是不相连续的现象之间找到活的联系和一贯性,把活生生的现实中的纷纭不同而且矛盾的方面融合而且改造在他的世界观的整体中。”③杜勃罗留波夫:《逆来顺受的人》,《杜勃罗留波夫选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第454页。 一、痛苦的人生反思形成了《红楼梦》人物性格的悲剧 新型个体性格是其超越自身悲剧的一种再现。《红楼梦》张扬一种独立、特殊的新型个体人格。要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这些悲剧的深层内涵,则必然要探讨曹雪芹及其笔下的人物形象,特别是贾宝玉的悲剧心理和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他是作者的心的体现。《红楼梦》中着力刻画着一块石头,是无才补天的顽石在人世间的传记。这块顽石其实就是贾宝玉的化身,他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儿的悲惨人生,体验了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了独特的感悟,这些不禁让人将贾宝玉与曹雪芹联系起来,正如鲁迅所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东方出版社 2003 年 8 月 1 日版,第 24 篇我们再研读全文,全书以贾宝玉为轴心,以他独特的视角来感悟人生。前五回,以宝玉的来历为中心扼要地介绍了天上的太虚幻境和尘世的荣宁两府,《好了歌》、“护官符”和《红楼梦十二支曲》又隐示着贾宝玉所经历的三重悲剧,作家的寓意和人物的命运巧妙地隐伏其中。这些让我们自然而然的又回到曹雪芹自身的多舛命运。 贾宝玉以“出家做和尚”作为《红楼梦》全本的大结局,笔者认为对贾宝玉这一悲剧处理岁然并非完全出自后续者主观愿望,但却是前八十四伏笔的结果,是贾宝玉这个只以“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为座标的情感世界在情节发展中水到渠成的。这就是雪芹笔下的特殊的人物性格。它的最大长处是真实地回到了他自己。宝玉是个品性独特的公子哥儿,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贾府。作者为强调宝玉的独特性,说他一生下来就有异秉:刚一落地,嘴里就衔着一块五彩晶莹的玉物,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宝玉也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本科论文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 学习中心:西安奥鹏学习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3 年09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对本文有以下声明: 1.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论文稿件,最终形成本文; 2.在撰写过程中主动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接受导师的指导; 3.本文符合相关格式要求,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单篇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超过800字; 4.本人本文成稿过程中不存在他人代写、抄袭或和他人论文雷同的现象。论文作者签名:杨桢 日期:2013 年09 月

摘要 《红楼梦》是最具影响力的古典文学作品,也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它的伟大已经被每一位读者肯定,它不仅结构庞大,人物典型生动,语言流利传神,而且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它以情感悲剧为主线,来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由胜至衰,真实地刻画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这幅画卷不仅塑造了形态迥异的人物形象,更费尽心力地描绘了其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悲剧的价值在于矛盾冲突中所表现出来的作家的人生、社会理想。本文试图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形成一条脉络清晰的线索,以期对小说悲剧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精神冲突人生悲剧

目录 序言 (1) 一、《红楼梦》悲剧精神概述 (1) (一)、悲剧问题的提出 (2) (二)、悲剧冲突的确立 (2) 二、《红楼梦》悲剧精神的三个方面 (3) (一)、《红楼梦》的时代悲剧 (3) 1、从封建与反封建看社会悲剧 (3) 2、从家庭成员看家族悲剧 (3) (二)、《红楼梦》的爱情悲剧 (4) 1、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 (4) 2、宝玉、宝钗的婚姻悲剧 (4) (三)、《红楼梦》的人生悲剧 (5) 1、晴雯的人生悲剧 (5) 2、王熙凤的人生悲剧 (6) 3、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7) 三、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浅谈《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形象及现实意义

浅谈《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形象及现实意义 郭金宝 摘要: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是一位聪明干练、精明果断、工于心计、善于交际、有胆有识的实权大管家。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她有女性解放、反对男权主义的思想。我们要学习她保护和推销自己的积极乐观态度,以她得意忘形,终毁前程的悲剧为诫……透过王熙凤来了解封建社会,了解封建专制及怎样为人处世的方法,吸取她失败的教训,做一位生活的强者,有着巨大的意义。 关键词:王熙凤; 贾府; 实权大管家; 现实意义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颠峰之作,其思想意义、人物阵容、社会价值等深刻问题不是我辈之流所能说长道短的。作为一个《红楼梦》的读者和学习爱好者,我只能以自己浅薄的见解来发表自己对书中“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的看法,谈谈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感受。 一、王熙凤形象分析。 在整个清代,对《红楼梦》的看法分歧最大,什么古怪的意见都有,鲁迅曾对它们进行了概括指出:“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⑴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却对书中的各种人物情有独钟。《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巨著,其在人物塑造上也是空前的。里面人物众多,但却互不雷同,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性格,不论哪一种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在众多人物中,又数贾母、贾政、贾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刘姥姥等人让人记忆深刻。其中,我最喜欢和欣赏的人是王熙凤。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用李希凡的话说就是“在《红楼梦》生活全景的形象世界里创造得最为成功的不朽的艺术典型。”⑵的确,从王熙凤身上,我们不仅看到她是一个小说中的艺术形象,而且给人一种活生生的真人感觉,仿佛她就在我们身边。 在大多数人的眼光里,王熙凤是一个阴险、狡诈、贪婪、恶毒的“母夜叉”形象。而我认为这样的评价是不公平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人不可能天生阴险、恶毒,而且我们也不能主观臆断,单凭些表面现象就对别人妄加指责。王熙凤是个美丽、聪明、精明、干练的人。她出生于金陵四大家族的王府,从小就被父母当作“小子”来养。由于父母溺爱,她识字不多,但却具有卓越的管理才能,又善于为人处世,因此,进入贾府后,成了贾府的实权总管家。一个人能力太强,又有点自负,是很惹人厌的。王熙凤在贾府位高权重,自然会引起别人的嫉妒,成为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后快。这是无法避免的。 事实上,我们静坐下来仔细想一想,王熙凤是很不容易的。作为一个典型的封建贵族家庭——贾府的管家婆,如果不具备精明、干练、心狠手辣的管理才能是很难使整个家庭井井有条,正常运行的。贾府人多手杂,生活极端奢侈腐化,上至贾母、王夫人、刑夫人等老太太、太太,下到每个丫头、仆人的月钱、口粮、生活起居日常用度都靠王熙凤一人来管理分派,尤其是贾母等人的饮食起居,稍

论文二稿:试论《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题目:试论《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 系别: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梁 学号:40 指导教师:陈翠平 答辩日期:

试论《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 On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 Love Tragedy 中文摘要 Chinese Abstract 《红楼梦》中的爱情悲剧可以通过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来体现。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主要是人物具有悲剧性格、封建迷信理念、封建婚姻制度。《红楼梦》除了反映封建社会爱情悲剧外,还体现了封建社会叛逆者间爱情的进步性和时代性。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n the love tragedy through Jia Baoyu and Lin Daiyu and Xue Baochai love marriage, and others to reflect the tragedy. The cause of the tragedy was due mainly to the tragic figures of character, feudal, superstitious ideas, feudal institution of marriage.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Apart from the feudal society of love tragedy, but also embodies the love between feudal society traitor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times. 关键词:红楼梦爱情婚姻悲剧 Key words: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Love and Marriage Tragedy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有着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以网状结构构思故事情节,以其独特的笔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表现了封建社会的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和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红楼梦》的悲剧不仅是官僚由盛而衰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的悲剧。其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贾府兴衰过程——时代悲剧;宝黛爱情毁灭——社会悲剧;众多人物命运——人生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精神 正文: 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大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打开《红楼梦》,每每眼前浮现宝黛二人荡气回肠的挚情苦恋,耳边响起宁荣二府巨厦崩彻的苍凉悲歌。红楼一梦,不论是红绡帐里的多情公子,还是黄土垄中的薄命女儿,都在为无奈的世事悄然落泪,也正是他们在演绎着一场悲怆、惨淡的社会悲剧。 1、《红楼梦》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小说中的贾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个缩影.是即将没落的清王朝的真实写照。这个家族中折射的尔虞我诈的争斗、骄奢淫逸的生活画面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虚伪和腐

朽,说明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点出了它必然崩溃和灭亡的历史趋势。正是这封建的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宗教礼法、婚姻制度、思想观念注定了社会的悲剧结局,注定了整个时代悲剧,注定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的悲剧,注定了宝黛爱情的悲剧.也注定了封建四大家族的没落悲剧。 2、《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 2.1、贾府兴衰过程——时代悲剧 《红楼梦》以贾府为中心背景和舞台,在描绘这一封建家族生活画面时,较全面地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荒淫是贾府这个贵族世家衰败原因之一。荣宁二府所谓是“诗礼簪缨之族”,骨子里却龌龊之极。一方面,贾府上下的男人大都生活腐败、道德沦丧。贾赦一把年纪,却要娶丫环鸳鸯作妾,并扬言逃脱不了他的手心;贾珍与儿媳的苟且;王熙风与侄辈贾蓉有染;贾埏即使有孝在身,也不忘“狂嫖滥赌”。正如焦大醉骂的那样:“我要到祠堂哭太爷去,哪承想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偷狗摸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的养小叔。”另一方面,由荒淫引起的人物的纠纷,甚至恶毒的残杀,更是不断地动摇着这座封建大厦。 2.2、宝黛爱情毁灭——社会悲剧 2.2.1 “木石前盟”与“金玉姻缘”的命运悲剧。传说,女娲补天后只剩了这炼后的一块石头.灵性已通。遇着茫茫大士,携它到“温柔富贵乡”走了一遭。荣国府中便生下了衔玉而生的公子——贾宝玉。他的思想行为在世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贾宝玉的悲剧是冥冥中注定的。书中第一回介绍宝黛木石前盟时,也安排了充满悲剧色彩的神话:顽石幻化人形来到警幻仙子处,仙子让他留在赤霞宫,称神瑛侍者。他便每日以甘露灌溉生于三生石畔的绛珠草。仙草后修成女体,为抱施水之恩,愿下世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回报。“还泪”之说注定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以悲剧结局的。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之令狐文艳创作

红楼梦的悲剧意蕴 令狐文艳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著,小说的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到了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建筑、园艺、饮食、服饰等等方面,它,就是没落的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它的主题思想更是显示出多元化意蕴。 (其中的文学因素:诗、词、曲、辞赋、歌谣、对联、灯迷) 一、宝黛爱情悲剧: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也是《红楼梦》悲剧主题的重要层面。 曹雪芹笔下的爱情是纯洁而美好的,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爱情的美感。说起这一方面,人们总忘不了第十九回所描写的那个中午。那个中午,黛玉在床上歇午,丫鬟们都出去自便,屋内静悄悄。宝玉掀开软帘进来,推醒了她,要替她解闷儿,黛玉让他老实坐着说话,他却也要歪着,并要跟黛玉在一个枕头上。 宝黛爱情的主旋律却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不是笑声,而是泪滴。 宝黛二人的相互选择,不仅是一种感情的投合,更是一种人生志趣和人格价值的相互体认,当他们厌弃传统的价值观念而越来越把心灵靠近的时候,他们也离封建家庭的要求和封建宗法文化的规范越来越远,直到走向了反面,成为一对叛逆。他们的爱情就变成没有发展前途的幻想,而当他们对此坚贞不渝之时,悲剧就等待着他们了。 二.女子悲剧: (一)金陵十二钗的悲剧: 十二钗都是性格鲜明、极具代表性的年轻女性,她们身份地位不同, 但她们一无例外地归属“薄命司”,“千红一哭 ,万艳同悲”。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

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李纨、秦可卿。 《金陵十二钗》副册:甄香菱、薛宝琴、尤二姐、尤三姐、邢岫烟、李纹、李绮、夏金桂、秋桐、林红玉、龄官、娇杏。 《金陵十二钗》又副榜:晴雯、花袭人、平儿、金鸳鸯、黄金莺、紫鹃、白玉钏、白金钏、司棋、麝月、彩云、芳官。 黛玉——金陵十二钗之冠:林黛玉的悲剧意识伴随着她短暂的一生,她终日以泪洗面,身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笼罩在浓重的阴影之中,尤其是她的诗词,无一不闪动着悲剧人生的泪光。 (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和神瑛侍者的转世贾宝玉真心相爱,有共同的价值观、爱情观,但这一段爱情因悲剧性的家族命运而遭到扼杀。主张红楼梦是反封建爱情小说的红学家认为,黛玉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军,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 宝钗——金陵十二钗之冠:与黛玉相比,薛宝钗似乎是胜利者,但她获得了婚姻,却没获得爱情,后来宝玉出家为僧,使她事实上成为李纨一样的孀妇。从人的主体价值来看,她比林黛玉似乎更令人悲哀。 (薛姨妈的女儿,家中拥有百万之富。她大方典雅,举止雍容。她待人处事十分圆滑,上面的疼爱,下面的敬重。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主张贾宝玉应致力于仕途经济,有所作为。她有一个“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据说是初生时一个癞头和尚给的。而王夫人与薛姨妈为了家族利益,便以此为由,极力促成“金玉良缘”——宝玉与宝钗的婚事。“金玉良缘”的结局应是“终身误”。) 元春——金陵十二钗之三:入宫选妃,在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幽闷而死。 (她在宝玉三四岁时,就已教他读书识字,虽为姐弟,有如母子。后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作女吏。不久,封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贾家为迎接她来省亲,特盖了一座省亲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