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底泥对酚的吸附

底泥对酚的吸附

底泥对酚的吸附
底泥对酚的吸附

底泥对苯酚的吸附作用

底泥/悬浮颗粒物是水中污染物的源和汇。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途径很多,如挥发、扩散、化学或生物降解等,其中底泥/悬浮颗粒物的吸附作用对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归趋及生物效应有重要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起着决定作用。底泥对有机物的吸附主要包括分配作用和表面吸附。

苯酚是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也是水体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底泥对苯酚的吸附作用与其组成、结构等有关。吸附作用的强弱可用吸附系数表示。探讨底泥对苯酚的吸附作用对了解苯酚在水/沉积物多介质的环境化学行为,乃至水污染防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实验以两种不同组成的底泥为吸附剂,吸附水中的苯酚,测出吸附等温线后,用回归法求出底泥对苯酚的吸附常数,比较它们对苯酚的吸附能力。

一、实验目的

1. 绘制两种底泥对苯酚的吸附等温线,求出吸附常数,比较它们对苯酚的吸附能力。

2. 了解水体中底泥的环境化学意义及其在水体自净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

试验底泥对一系列浓度苯酚的吸附情况,计算平衡浓度和相应的吸附量,通过绘制等温吸附曲线,分析底泥的吸附性能和机理。

本实验采用4-氨基安替比林法测定苯酚。即在pH 10.0 ± 0.2介质中,在铁氰化钾存在下,苯酚与4-氨基安替比林法反应,生成的吲哚酚安替比林染料,其水溶液在波长510 nm处有最大吸收。用2 cm比色皿测量时,苯酚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1 mg/L。

三、仪器与试剂

1. 仪器

(1) 恒温调速振荡器。

(2) 低速离心机。

(3) 可见光分光光度计。

(4) 碘量瓶:150mL。

(5) 离心管:25mL。

(6) 比色管:50mL。

(7) 移液管:2mL,5mL,10mL,20mL。

2.试剂

(1) 无酚水:于1L水中加入0.2 g经200℃活化0.5 h的活性炭粉末,充分振荡后,放置过夜。用双层中速滤纸过滤,或加氢氧化钠使水呈碱性,并滴加高锰酸钾溶液至紫红色,移入蒸馏瓶中加热蒸馏,收集流出液备用。本实验应使用无酚水。

注:无酚水应贮备于玻璃瓶中,取用时应避免与橡胶制品(橡皮塞或乳胶管)接触。

(2) 淀粉溶液:称取1g可溶性淀粉,用少量水调成糊状,加沸水至100 mL,冷却,置冰箱保存。

(3) 溴酸钾—溴化钾标准参考溶液(c

1/6KBrO3

= 0. 1mol/L)称取2.784 g 溴酸钾溶于水中,加入10g溴化钾,使其溶解,移入1000 mL容量瓶中,稀释至标线。

(4) 碘酸钾标准参考溶液(c

1/6KIO3

=0.0125 mol/L)称取预先在180℃烘干的碘酸钾0.4458 g溶于水中,移入1000 mL容量瓶中,稀释至标线。

(5)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cNa

2S

2

O

3

≈0.0125 mol/L):称取3.1 g硫代硫酸

钠溶于煮沸放冷的水中,加入0.2 g碳酸钠,释释至1000 mL ,临用前,用碘酸钾标定。

标定方法:取10.0 mL碘酸钾溶液置于250 mL碘量瓶中,加水稀释至100mL,加1g碘化钾,再加5mL 1:5硫酸,加塞,轻轻摇匀。置暗处放置5 min,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至淡黄色,加1 mL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蓝色刚褪去为止,记录硫代硫酸钠溶液用量。按下式计算硫代硫酸钠溶液浓度(mol/L):

34

5

0125

.0

2

3

2

2V V

c

O

H

O

S

Na

?=

?

式中: V

3

——硫代硫酸钠溶液消耗量,mL ;

V

4

——移取碘酸钾标准参考溶液量,mL ;

0.0125——碘酸钾标准参考溶液浓度,mol/L。

(6) 苯酚标准储备液:称取1.00 g 无色苯酚溶于水中,移入1000 mL 容量瓶中,稀释至标线。在冰箱内保存,至少稳定1个月。

标定方法:吸取10.00 ml ,苯酚储备液于250 mL 碘量瓶中,加水稀释至100mL ,加10.0 mL 0.1 mol/L 溴酸钾—溴化钾溶液,立即加入5 mL ,盐酸,盖好瓶塞,轻轻摇匀,在暗处放置10 min 。加入1 g 碘化钾,盖好瓶塞,再轻轻摇匀,在暗处放置5 min 。用0.0125 mol/L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淡黄色,加入1mL 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蓝色刚好褪去,记录用量。同时以水代替苯酚储备液作空白试验,记录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用量。苯酚储备液的浓度由下式计算:

()V

c V V 68

.1521??-=

苯酚ρ

式中:ρ

苯酚

——苯酚储备液的浓度mg/mL;;

V 1 ——空白试验中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用量,mL; V 2 ——滴定苯酚储备液时,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用量,mL; V ——取用苯酚储备液体积,mL; c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浓度,mol/L ; 15.68——1/6苯酚摩尔质量,g/mol 。

(7) 苯酚标准中间液(使用时当天配制):取适量苯酚贮备液,用水稀释,配制成10μg/mL 苯酚中间液。

(8) 苯酚标准使用液(使用时当天配制):取适量苯酚中间液,用水稀释,配制成2μg/mL 苯酚使用液。

(9) 缓冲溶液(pH 约为10):称取20 g 氯化铵溶于100 mL 氨水中,加塞,置冰箱中保存。

(10) 2% 4-氨基安替比林溶液:称取4-氨基安替比林(C 11H 13N 3O )2g 溶于水,稀释至100 mL ,置于冰箱中保存。可使用1周。

(11) 8%铁氰化钾溶液:称取8g 铁氰化钾{K 3[Fe(CN)6]}溶于水,稀释至100 mL 。置于冰箱内可保存1周。

四、 实验步骤

1. 标准曲线的绘制

在9支50 mL 比色管中分别加入0.0、1.00、3.00、5.00、7.00、10.00、

12.00、15.00、18.00 mL 浓度为10μg /mL 的苯酚标准液,用水稀释至刻度。加0.5 mL 缓冲溶液,混匀。此时pH 为10.0 ± 0.2,加4-氨基安替比林溶液1.0mL ,混匀。再加1.0 mL 铁氰化钾溶液,充分混匀后,放置10 min ,立即在510nm 波长处,以蒸馏水为参比,用2 cm 比色皿,测量吸光度,记录数据,经空白校正后,绘制吸光度对苯酚含量(μg /mL )的标准曲线。 2. 吸附实验

取12只干净的150 mL 碘量瓶,分为A 、B 两组。分别在每个瓶内放入1.09左右的沉积物样品A 、B (称准到0.0001g ,以下同)。然后按表6—l 所给数量加入浓度为2000μg/L 的苯酚使用液和无酚水,加塞密封并摇匀后,将瓶子放入振荡器中,在25±1.0℃下,以150~175 r/min 的转速振荡8h ,静置30 min 后,在低速离心机上以3000 r/min 速度离心5 min ,移出上清液10 mL 至50 mL 容量瓶中,用水定容至刻度,摇匀,然后移出数毫升(视平衡浓度而定)至50 mL 比色管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按同绘制标准曲线相同步骤测定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查出苯酚的浓度,并计算出苯酚的平衡浓度。

表6—1苯酚加入浓度系列

五、 数据处理

1. 计算平衡浓度(ρe )及吸附量(Q ):

n e ?=1ρρ

()1000

0??-=

W V

Q e ρρ

式中:ρ0——起始浓度,μg /mL ; ρe ——平衡浓度,μg /mL ;

ρ1——在标准曲线上查得的测量浓度,μg /Ml ;

n——溶液的稀释倍数;

V——吸附实验中所加苯酚溶液的体积,mL ;

W——吸附实验所加底泥样品的量,g;

Q——苯酚在底泥样品上的吸附量,mg/g。

2. 利用平衡浓度和吸附量数据绘制苯酚在底泥上的吸附等温线。

1/n,通过回归分析求出方程中的常数K及n,比较两种底3. 利用吸附方程Q=K

ρ

泥的吸附能力。

六、思考题

1. 影响底泥对苯酚吸附系数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 哪种吸附方程更能准确描述底泥对苯酚的等温吸附曲线?

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因素

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因素 罗玉兰,徐颖 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210098) E-mail :loulan0624@https://www.wendangku.net/doc/6616188944.html, 摘 要:综述了水体底泥中磷的化学形态以及磷素释放的影响因素。化学形态有水溶性磷、铝磷、铁磷、钙磷、还原态可溶性磷、闭蓄磷、有机磷等。磷素释放的影响因素有:溶解氧、温度、pH 值、磷存在的形态、微生物作用、沉积物-水界面磷的浓度梯度、盐度以及扰动。这些因素具有关联性。 关键词:底泥 化学形态 磷释放 影响因素 1 引言 P 是造成湖泊水质富营养化的关键性的限制性因素之一[1]。一般认为当水体中磷浓度在0.02 mg ·L - 1以上时,对水体的富营养化就起明显的促进作用[2 ] 。由于近年来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加上农业面源氮磷的大量流失,造成河流尤其是河口富营养化趋势的逐年加剧 [3 -4 ]。大量的磷在河流等水体中沉积下来,其在适宜的条件下会重新释放进入水体,从而延 续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并加剧了水体的恶化[5 - 8 ] 。 沉积物-水界面是水体和沉积物之间物质交换和输送的重要途径,沉积物中的磷可能通过有机质的矿化分解作用、铁氧化物解吸作用和沉积物扰动等形式向水体释放。本文根据国内外研究富营养化水体磷释放的有关资料,综述了水体底泥中磷的化学形态以及底泥中磷释放的影响因素,对于今后研究水体中磷行为、抑制水体富营养化、改善水质具有深远的意义及参考价值。 2 沉积物中磷的含量和存在形态 沉积物中磷形态通常分为水溶性磷( P sol ) 、铝磷(P Al ) 、铁磷(P Fe ) 、钙磷(P Ca ) 、还原态可溶性磷、闭蓄磷(P o-p ) 、有机磷(P org ) 等7 种化学形态[9 ] 。闭蓄磷表面有一层不溶性的 Fe (OH) 3 或Al (OH) 3 胶膜,包括一部分P Al 和P Fe ,溶解度极小,含量较小,这部分磷被认为 是生物不能利用的。水溶性磷和还原态可溶性磷可以通过物理溶解作用进入水体,在沉积物中的含量也不会太高,但它们是最先被释放出来的,可以很方便地被水生生物吸收利用[10 ]。 沉积物中P 的结合态及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控制沉积物P 迁移和释放的主要因素。P 释放量是由不同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决定的,控制沉积物P 迁移(释放和形态转化)的环境参数的相对重要性首先取决于沉积物中P 的化学形态[11]。沉积物释P 量的多少并不与沉积物中的总 P 量成比例关系,释放进入间隙水中的P 大部分是无机可溶性P [12,13]。在厌氧释放过程中,

吸附剂的种类

常用吸附剂简介 (发稿时间:2009-02-17 阅读次数:715) 常用的吸附剂有:活性炭、天然有机吸附剂、天然无机吸附剂、合成吸附剂。 1、活性炭 活性炭是从水中除去不溶性漂浮物(有机物、某些无机物)最有效的吸附剂,有颗粒状和粉状两种状态。清除水中泄漏物用的是颗粒状活性炭。被吸附的泄漏物可以通过解吸再生回收使用,解吸后的活性炭可以重复使用。影响吸附效率的关键因素是被吸附物分子的大小和极性。吸附速率随着温度的上升和污染物浓度的下降而降低。所以必须通过实验来确定吸附某一物质所需的炭量。试验应模拟泄漏发生时的条件进行。 2、天然有机吸附剂 天然有机吸附剂由天然产品,如木纤维、玉米秆、稻草、木屑、树皮、花生皮等纤维素和橡胶组成,可以从水中除去油类和与油相似的有机物。天然有机吸附剂具有价廉、无毒、易得等优点,但再生困难。 3、天然无机吸附剂 天然无机吸附剂是由天然无机材料制成的,常用的天然无机材料有黏土、珍珠岩、蛭石、膨胀页岩和天然沸石。根据制作材料分为矿物吸附剂和黏土类吸附剂。 矿物吸附剂可用来吸附各种类型的烃、酸及其衍生物、醇、醛、酮、酯和硝基化合物;黏土类吸附剂能吸附分子或离子,并且能有选择地

吸附不同大小的分子或不同极性的离子。天然无机材料制成的吸附剂主要是粒状的,其使用受刮风、降雨、降雪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4、合成吸附剂 合成吸附剂是专门为纯的有机液体研制的,能有效地清除陆地泄漏物和水体的不溶性漂浮物。对于有极性且在水中能溶解或能与水互溶的物质,不能使用合成吸附剂清除。能再生是合成吸附剂的一大优点。常用的合成吸附剂有聚氨酯、聚丙烯和有大量网眼的树脂。 聚氨酯有外表敞开式多孔状、外表面封闭式多孔状及非多孔状几种形式。所有形式的聚氨酯都能从水溶液中吸附泄漏物,但外表面敞开式多孔状聚氨酯能像海绵一样吸附液体。吸附状况取决于吸附剂气孔结构的敞开度、连通度和被吸附物的黏度、湿润力,但聚氨酯不能用来吸附处理大泄漏或高毒性泄漏物。 聚丙烯是线性烃类聚合物,能吸附无机液体或溶液。分子量结晶度较高的聚丙烯具有更好的溶解性和化学阻抗,但其生产难度和成本费用高。不能用来吸附处理大泄漏或高毒性泄漏物。 最常用的两种树脂是聚苯乙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这些树脂能与离子类化合物发生反应,不仅具有吸附性,还表现出离子交换。 (摘自:《环境应急响应实用手册》) 吸附剂 目录[隐藏] 一、概述 二、吸附剂的种类 1.硅胶 2.活性炭 3.沸石分子筛 4.碳分子筛 三、吸附剂的物理性质

吸附剂的类型与选择.docx

吸附剂的类型与选择 吸附是指气体或液体与多孔的固体颗粒表面接触,气体或液体分子与固体表面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而停留在固体表面上,使气体或液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浓度增大的现象。被吸附的气体或液体称为吸附质,吸附气体或液体的固体称为吸附剂。当吸附质是水蒸气或水时,此固体吸附剂又称为固体干燥剂,也简称干燥剂。 根据气体或液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作用不同,可将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类。 物理吸附是由流体中吸附质分子与吸附剂表面之间的范德华力引起的,吸附过程类似气体液化和蒸气冷凝的物理过程。其特征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不发生化学反应,吸附速度很快,瞬间即可达到相平衡。物理吸附放出的热量较少,通常与液体气化热和蒸气冷凝热相当。气体在吸附剂表面可形成单层或多层分子吸附,当体系压力降低或温度升高时,被吸附的气体可很容易地从固体表面脱附,而不改变气体原来的性状,故吸附和脱附是可逆过程。工业上利用这种可逆性,通过改变操作条件使吸附质脱附,达到使吸附剂再生并回收或分离吸附质的目的。 吸附法脱水就是采用吸附剂脱除气体混合物中水蒸气或液体中溶解水的工艺过程。 通过使吸附剂升温达到再生的方法称为变温吸附(TSA)。通常,采用某加热后的气体通过吸附剂使其升温再生,再生完毕后再用冷气体使吸附剂冷却降温,然后又开始下一个循环。由于加热、冷却时间较长,故TSA多用于处理气体混合物中吸附质含量较少或气体流量很小的场合。通过使体系压力降低使吸附剂再生的方法称为变压吸附(PSA)。由于循环快速完成,通常只需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因此处理量较高。天然气吸附法脱水通常采用变温吸附进行再生。化学吸附是流体中吸附质分子与吸附剂表面的分子起化学反应,生成表面络合物的结果。这种吸附所需的活化能大,故吸附热也大,接近化学反应热,比物理吸附太得多。化学吸附具有选择性,而且吸附速度较陵,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达到平衡。化学吸附是单分子吸附,而且多是不可逆的,或需要很高温度才能脱附,脱附出来的吸附质分子又往往已发生化学变化,不复具有原来的性状。 固体吸附剂的吸附容量(当吸附质是水蒸气时,又称为湿容量)与被吸附气体(即吸附质)}的特性和分压、固体吸附剂的特性、比表面积、空隙率以及吸附温度等有关,故吸附容量(通常用kg吸附质/1OOkg吸附剂表示)可因吸附质和吸附剂体系不同而有很大差别。所以,尽管某种吸附剂可以吸附多种不同气体,但不同吸附剂对不同气体的吸附容量往往有很大差别,亦即具有选择性吸附作用。因此,可利用吸附过程这种特点,选择合适的吸附剂,使气体混合物中吸附容量较大的一种或几种组分被选择性地吸附到吸附剂表面上,从而达到与气体混合物

太湖底泥与污染情况调查

《太湖高级论坛交流文集》2004年 太湖底泥与污染情况调查 成新江溢蒋英姿 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上海,200434 摘要:根据2002年10月至12月的野外测量及随后5个多月的实验室化验与室内整理分析,得出了太湖底泥深、蓄积量及污染情况的空间分布状况,为太湖治理与污染底泥疏浚决策提供了基础依据。 关键词:太湖底泥污染调查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是流域内最大的水体,水域面积2338km2,南北长68.5km,东西平均宽34km,湖岸线总长405km。太湖自西向东在无锡、苏州地区依次分布有竺山湖、梅梁湖、贡湖、漫山湖、胥湖及东太湖等湖湾。太湖是一座天然的平原调蓄水库,正常水位下容积为44.3亿m3,平均水深1.89m,最大水深约2.6m,多年平均年吞吐量52亿m3,水量年交换系数1.2,换水周期约300天,具有蓄洪、供水、灌溉、航远、旅游等多方面功能。太湖又是流域内最重要供水水源地,不仅担负着无锡、苏州和湖州等大中城市的城乡供水,还有向上海等下游地区供水并改善水质的作用。 一、调查目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前,太湖水质良好,以II类、中营养-中富营养为主,符合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要求。据1981年调查,太湖水域69%的面积为II类水,30%的面积为III类水,只有1%的面积为IV类水;83%的面积为中营养,只有16.9%为中富营养。 到90年代,太湖水质下降,特别是西北部五里湖、梅梁湖、竺山湖等湖湾,水质基本劣于V类;全湖富营养化水平也上升到以富营养为主。目前太湖富营养化及其所导致的蓝藻爆发已经成为太湖主要水环境问题。

“九五”以来,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通过两省一市及中央各部(委)的共同努力,太湖水质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总磷、氨氮、高锰酸盐指数等主要指标均有所好转,但北部湖湾水质仍为V类-劣于V类,大部分水域仍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太湖水污染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1年国务院批准了《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提出了“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有效控制入湖污染物总量,实施截污、减排、清淤、引水、节流等有效措施。”明确水利部统一管理、合理配置太湖流域水资源;严格取水许可管理。采取节水、调水、清淤、水土保持等综合措施,加大流域水资源保护的力度;对引江济太和湖底清淤组织进一步论证,提出计划并组织实施。 研究表明,太湖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的污染来源分外源和内源,沉积在底泥中的污染物属内源。内源是太湖主要污染源之一,即使其外源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污染底泥释放仍有可能对水体造成二次污染,导致水污染、富营养化和藻类爆发,影响饮用水安全。 因此,有必要对太湖底泥及其污染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查清太湖底泥淤积量、分布及其污染程度和污染范围,初步分析底泥生态疏浚范围和疏浚量,为底泥生态疏浚提供依据。通过对污染底泥进行生态清淤,达到改善太湖水质的目标。 二、调查方式与方法 2002~2003年太湖局组织进行了太湖底泥与污染情况调查,调查工作分为底泥测量与采样、底泥样品化验及测量化验数据系统整理和综合分析三大部分。 1、野外测量和采样 为便于对太湖底泥分布、淤积量以及污染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太湖湖体和湖湾分布情况,将太湖划分为15个湖区。各分区情况详见图1。 调查布设的测量点进行了水深、淤泥深度和平面坐标测量;采样点进行样品的采集、记录、编码、保存和送样(为保证实验室分析化验结果的客观可靠性,送检实验室的均为无方位编码样);对所采样品上部土层用数码相机进行拍照留存。对各测点处的土性分布及具体位置都作了详细记录,并在各采样点及部分测量点

盐度对底泥磷释放原位修复的调控效果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环境科学 盐度对底泥磷释放原位修复的调控效果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选题背景 现代社会面临严重的富营养化问题,由于磷被认为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同时在生产,生活中外源磷及外源性营养削减后,内源磷的聚集给湖泊富营养化带来了潜在威胁,因此削减和控制内源磷的释放是当今治理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 对于浅水湖泊而言,底泥磷通常占较高的比例,占内负荷总量的60%-80%,这也是湖泊外源性营养盐削减后,水体营养负荷的主要来源。底泥-水界面磷的潜在释放、磷在沉积物中的吸附解吸、磷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问题是底泥释磷研究的关键。近几年来,新型的物理化学生物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到内源磷释放的修复技术中,此外不同条件盐度下对底泥磷释放的机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2.选题意义 湖泊沉积物(又称作底泥)是湖泊内源磷的重要蓄积库,一定条件下,底泥中的内源磷可能成为湖泊富营养化的主导因子。因此,在研究湖泊外源磷削减后的富营养化水体工作中,探明湖泊底泥中内源磷释放的含量,与上覆水之间的动态转换,及其赋存状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针对性地研究了盐度对底泥磷释放的原位修复的调控效果研究,同时为底泥中内源磷的治理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含论文提纲) 1.研究目标 (1)不同条件无机盐调控剂对表层底泥磷素的释放是否具有促进作用。 2.主要内容 (1)不同浓度盐度调控下表层底泥磷释放规律; (2)盐度调控剂作用前后表层底泥不同形态磷素变化。 三、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 3.1 实验室模拟沉积物-上覆水反应体系 3.1.1 实验室模拟材料的准备 沉积物-上覆水反应体系的模拟材料主要取至西湖。具体方法为:采用自制的沉积

气固吸附等温线的分类

气固吸附等温线的分类 陈思 化学与化工学院 14级化学基地班 201417110005 摘要:论述了从早期的BDDT 的5种类型吸附等温线,到 IUPAC 的6种类型吸附等温线,再到基于 Ono-kondo 晶格模型的 Gibbs 吸附分类的5种类型吸附等温线,并讨论了与各种类型吸附等温线类型相对应的吸附过程和机理。 关键词:气固吸附;等温线;分类;机理 1.引言 温度一定时,反映吸附质平衡分压p与吸附量a之间关系的曲线称为吸附等温线【1】。吸附等温线是有关吸附剂孔结构、吸附热以及其它物理化学特征的信息源。在恒定的温度和宽范围的相对压力条件下可得到被吸附物的吸附等温线。正确判断吸附等温线类型,对于吸附剂孔结构等参数的计算是非常重要的。 IUPAC(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国际纯理论与应用化学协会)手册上就有说明:对于吸附过程的研究,第一步就是“确定吸附等温线的类型,然后再确定吸附过程的本质”【2】。 吸附等温线是吸附相平衡的具体描述,是吸附分离装置设计所必需的参数。对于气固吸附相平衡的研究,人们通常都是从对所研究的吸附等温线的归类开始入手的。通过对一系列吸附等温线的分类,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各种吸附机理并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 目前,相关文献报导的众多吸附等温线包括了种类繁多的吸附剂和吸附质,然而这些吸附等温线还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根据吸附线形状或吸附发生的压力及温度不同有以下几种分类方法。 2.BDDT 的 5 种类型吸附等温线 1940 年,在前人大量的研究和报道以及从实验测得的很多吸附体系的吸附等温线基础上,Brunauer S.,Deming L. S.,Deming W. E.和Teller E.等人对各种吸附等温线进行分类,将吸附等温线分为5类(如图 1 所示),称为 BDDT 分类【3】,也常被简称为 Brunauer 吸附等温线分类。 图1 BDDT 吸附等温线的5种类型【4】 类型Ⅰ是Langmuir 型曲线,表示吸附剂毛细孔的孔径比吸附质分子尺寸略大时的单层分子吸附或在微孔吸附剂中的多层吸附或毛细凝聚。该类吸附等温线,在吸附质平衡分压较小时,吸附量随气体分压的增大而增大,近乎成直线关系;在气体平衡分压很大时,吸附量

实验报告2

微生物实验个人报告 班级:09环工2班姓名:刘人豪学号:200930230215 组别:第五组 一.实验目的: 1.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 (1)熟悉玻璃器皿的洗涤和灭菌前的准备工作 (2)了解配制微生物培养基的基本原理,掌握配制、分装培养基的方法 (3)学会各类物品的包装、配制(稀释水等)和灭菌技术 2.细菌当然纯种分离、培养和接种技术 (1)从环境(土壤、水体、活性污泥、垃圾、堆肥等)中分离、培养细菌,掌握一些常用的分离和纯化微生物的方法 (2)掌握细菌纯种分离的方法(平板划线法、浇注平板法) (3)学会几种接种技术(斜面接种技术、穿刺接种、稀释平板涂布法等) 3.纯培养菌种的菌体、菌落形态的观察 (1)观察通过实验分离出来的几种细菌相应的菌落形态特征 二.实验仪器和材料: 1.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器、干燥箱、煤气灯、培养皿(10套)、试管(20 支)、移液枪和1mL枪头、锥形瓶(2个)、烧杯(一大一小)、量筒(200mL一个、10mL 一个)、药物天平、玻璃棒、玻璃珠(30个)、石棉网、药匙、铁架、表面皿、PH试纸和棉花等;牛肉膏、蛋白胨、NaCl、NaOH和琼脂等 2.上述实验所准备的无菌物品(包括各种玻璃器皿、培养基、稀释水等);活性污泥、土 壤或湖水一瓶;接种环、酒精灯或煤气灯、恒温培养箱等 三.实验原理: 1. 培养基的配制原理:培养基是微生物生长的基质,是按照微生物营养、生长繁殖的需要,由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镁、铁及微量元素和水,按一定的体积分数配制而成。调节合适的PH值,经 高温灭菌后以备培养微生物之用。本实验配制固体培养基 2. 灭菌的原理:灭菌是用物理、化学等因素杀死全部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和它们的芽孢(或孢子)的过程,灭菌法有干热灭菌、加压蒸汽灭菌、间歇灭菌、气体灭菌和过滤除菌等。本实验使用加热灭菌,高温杀死细菌 3. 细菌的纯种分离原理:细菌的纯种分离是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散成能再培养基上 长成单个菌落的分离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平板表面涂布法和浇注平板法等 4. 细菌培养的原理: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氧等条件要求不同,而供给它适宜 的培养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此菌生长,而抑制其他细菌生长的环境,从而淘 汰其他一些不需要的微生物,再用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混合平板法或平板划线分离法等分 离、纯化该微生物,直至得到纯菌株 5. 细菌接种的原理:接种就是将一定量的微生物在无菌操作条件下转移到另一无菌的并合 适该细菌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培养基中的过程。接种技术有斜面接种技术、穿刺接种、稀释平 板涂布法等 6. 菌体、菌落形态的观察原理:由于微生物个体表面结构、分裂方式、运动能力、生理

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对环境清淤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海洋科学 河流底泥氮磷释放规律及其对环境清淤的影响研究 1.国内外研究动态 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加,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工农业生产大规模地迅速发展,工业化带来了“城市化”现象,使得大量含有氮、磷营养物质的生活污水排入附近的湖泊,水库和河流,增加了这些水体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为了提高农作物产量,施用的化肥和牲畜粪便逐年增加,经雨水冲刷和渗透,进入水体的营养物质不断增多,以上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极大地减少了水体由贫营养向富营养过渡所需要的时间,国内外的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在全球范围内30%-40%的湖泊和水库遭受不同程度富营养化影响,我国近年来湖泊富营养化呈发展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41%上升到90年代后期的77%,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也较严重,处于富营养状态的水库个数和库容分别占所调查水库的30.8%和11.2%,总体而言,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程度和范围呈发展趋势,城市湖泊及邻近城镇的水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湖泊和水库等相对静止的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现象重于河流,但河流富营养化问题也不容轻视,富营养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水环境保护中的重大环境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是发生藻类污染的直接原因。近年来由于污染造成的环境恶化逐步加重,水体藻类污染的程度也逐年加深。赤潮或水华(Red tide or Bloom)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出现是藻类污染程度加深的直接反映。我国在1933年到1979年的 46 年中仅发生过12次赤潮,而1990年到1994年的5年中就发生了139次赤潮,藻类污染灾害日趋严重,主要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目前出现了一种各地纷纷出台禁磷措施和法规的"一边倒"现象,一时含磷洗涤剂变成了瘟神,这种盲目的现象对行业和国家的发展并非一件好事。客观地分析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现状,跟踪"禁磷"实施效果,提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解决措施和办法,已迫在眉睫。 2.引言 水资源是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和重要的战略资源,是整个国民经济和人类生活的命脉。水对人的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科学研究表明,人体的59—66%是由水组成

底泥磷释放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湖塘底泥磷的释放 姓名:学号: 班级:组别: 指导教师: 1.实验概述 1.1实验目的及要求 ⑴了解湖泊底泥磷释放的过程; ⑵观察湖泊各采样点所采集的底泥的形态特征; ⑶熟练掌握湖泊底泥的最大释磷量的计算; ⑷熟悉总磷的测定原理及操作方法。 1.2实验原理 城市浅水湖泊的富营养化是我国湖泊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各种来源的营养盐进入湖泊,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作用,其中一部分或大部分逐渐沉积到湖底,当湖泊外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沉积物中的营养盐又释放出来进入水中,成为湖泊营养盐的内负荷,并延续湖泊的富营养化,因此,控制内负荷对于湖泊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天然水和废(污)水中,磷主要以各种磷酸盐和有机磷化合物(如磷脂等)的形式存在,也存在与腐殖质颗粒和水生生物中。本实验主要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10号湖塘水中底泥磷释放量与时间的关系,在酸性条件下,水样中溶解性正磷酸盐与钼酸铵酒石酸锑氧钾反应,生磷钼杂多酸,再被抗坏血酸还原生成蓝色络合物(磷钼蓝),于波长700nm处测量吸光度,用标准曲线法定量。方法测定范围为0.01~0.6mg/L,适用水样类型包括地表水、废(污)水。 1.3实验仪器 (1) 烘干机 (2) DSX-90恒速数显电动搅拌机

(3) 搅拌棒 (4) PHS-3C pH计 (5) JPB-607溶解氧仪 (6) JJ300、AB104-N电子天平 (7) 722光栅分光光度计 (8) 10mm比色皿 (9) 高速离心机 (10) WXJ-Ⅲ微波消解仪 (11) 消解罐 2.实验内容 2.1实验方案设计 湖塘底泥的磷主要为正磷酸盐,但也含有其它价态的磷酸盐,底泥中还含有各种有机物和悬浮物,因此本次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对底泥进行搅拌使磷释放 ;进而进行离心,取得上清液;再进行微波消解,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物,将各种价态的磷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的磷;接下来是定容显色;最后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各时间段的磷的吸光度,得出磷释放量。 2.2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 ⑴采泥:底泥采样点与水样布点一致,采出的底泥应去除树叶,树枝等杂质,底泥装瓶后带回实验室。 ⑵离心:取6支离心管装入底泥,要求管中泥量约2/3即可,对角线上的2支离心管的重量不能超过1g,将装好的离心管放入离心机中进行5000转、5min的离心。最后将离心管取出,倒去上清液,只取底泥装入烧杯混匀(此为湿泥),冷藏备用。 ⑶测量含水率:用AB104-N电子天平称取10-15g湿泥于玻璃皿中,放入烘干机中烘3-4h之后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再称量,记下读数,再将湿泥放入烘干机中烘30min后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再称量,记下读数,直到前后2

湖流作用下太湖底泥再悬浮和NH_4_N释放规律研究

底泥污染是湖泊水体污染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作为湖泊污染物的主要蓄积库[1],底泥不仅可以直接反映水体的污染历史,而且在一定的水流流速及紊动作用下极易发生底泥冲刷及再悬浮,再悬浮及其携带物质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影响,底泥再悬浮增加了水体悬浮物浓度、降低了透明度,底泥营养物的内源释放也与底泥的悬浮过程密切相关。因此研究不同水动力条件下底泥的悬浮规律以及污染物在底泥-水界面的各种行为,对于浅水湖泊水污染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 实践意义。以往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在风浪或波浪引起的底泥再悬浮。尤本胜等[2]、罗潋葱等[3]分析了波浪和湖流产生的湖底切应力对太湖底泥悬浮的不同贡献,得出了太湖中底泥悬浮主要由波动作用引起的结论,但在中小扰动情况下,湖流对底泥悬浮的影响不可忽略,作者通过实验研究湖流作用下底泥发生再悬浮时湖体的临界流速、 湖底临界切应力是多少以及再悬浮引起的底泥营养盐释放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认识浅水湖泊水动力学条件对湖泊内源营养盐释放的影响提供依据。 湖流作用下太湖底泥再悬浮和NH 4-N 释放规律研究 Study on Resuspension and NH 4-N Release of Taihu Lake Sediment under Current Flow 王忖1,2,王超1,3 (1.河海大学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8); (2.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南京210098 );(3.河海大学环境学院南京210098)摘要在矩形水槽中模拟了太湖底泥起动再悬浮规律,分析了湖流流速对太湖底泥再悬浮及NH 4-N 释放的作用规律。结果显示:当流速小于20cm/s 时,底泥并未发生大量悬浮,水体中浊度及NH 4-N 浓度变化不大;当流速大于40cm/s 时,底泥发生大规模悬浮,水体中浊度和NH 4-N 浓度显著提高。试验以少量动作为底泥起动的标准,得出太湖底泥引起再悬浮的临界流速为20cm/s ,临界切应力为0.034N/m 2。 关键词太湖底泥再悬浮起动流速 临界切应力 浊度 Abstract The resuspension principle of Taihu Lake sediments was simulated in a rectangular tank.The effect of flow velocity on Taihu Lake sediment resuspension and NH 4-N release wa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diment does not happen a lot sus-pension,water turbidity and NH 4-N concentrations change little on the condition of the velocity less than 20cm/s;the mass of sedi-ment suspends ,as well as water turbidity and NH 4-N concentr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when the velocity is more than 40cm/s.Through the start criterion for a small amount sediment movement in Taihu Lake,the sediment resuspension occurs in the critical ve-locity of 20cm/s ,corresponding to the critical shear stress of 0.034N/m 2in this study. Key words Taihu Lake Sediment Resuspension Starting Velocity Critical Shear Stress Turbidity 收稿日期:2010-09-29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08CB418203)资助;浅水湖泊综合治理与资源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84/409290)资助 作者简介:王忖(1974-),女,讲师。研究方向:环境流体力学。 湖流作用下太湖底泥再悬浮和NH 4-N 释放规律研究王忖 ·水污染防治·

实验报告

综合设计实验 题目:微生物吸附底泥中重金属综合设计实验指导老师:包红旭 专业:环境工程07级 姓名:赵洋 学号:271307102

目录 一、实验目的 (2) 二、实验原理 (2) (一)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2) 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2) 2、平板划线分离法 (2) (二)铅离子测定分析原理 (2) 三、实验仪器和试剂 (3) 四、实验步骤 (3) (一)分离纯化制备试验菌种的菌悬液 (3) (二)不同条件下,微生物对铅离子的吸附效率的测定 (6) 五、试验结果及分析 (8) 1、微生物吸附剂添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8) 2、微生物吸附剂在不同pH下的吸附效果对比 (9) 3、菌龄对吸附效果的影响 (10) 六、试验结论 (11) 七、讨论 (12)

微生物吸附底泥中重金属综合设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培养基配制的原理,掌握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方法和步骤。 2、学习并了解高压蒸汽灭菌的原理和操作技术。 3、掌握平板划线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以及操作方法。 4、了解生物吸附法处理重金属的机理机制。 5、掌握测定重金属含量的化学分析方法。 6、了解微生物对重金属吸附效率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 (一)微生物分离与纯化 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是一种应用最广泛和最普通的细菌基础培养基,它含有牛肉膏、蛋白胨和NaCl。其中牛肉膏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和能源,磷酸盐、蛋白胨主要提供氮源,而NaCl提供无机盐。在配制固体培养基时还要加入一定量琼脂作凝固剂。琼脂在常用浓度下96℃时溶化,一般实际应用时在下面垫以石棉网煮沸溶化,以免琼脂烧焦。琼脂在40℃时凝固,通常不被微生物分解利用。由于这种培养基多用于培养细菌,因此,要用稀酸或稀碱将其pH调至中性或微碱性,以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 2、平板划线分离法 平板划线分离法是指把混杂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体中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分区划线稀释而得到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经培养后生长繁殖成单菌落,通常把这种单菌落当作待分离微生物的纯种。有时这种单菌落并非都由单个细胞繁殖而来的,故必须反复分离多次才可得到纯种。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的。 (二)铅离子测定分析原理

底泥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底泥 对底泥进行采样后,送至实验室进行底质分析和氮释放的实验,并对提出的底泥修复方法进行实验验证。 实验用沉积物样品及源水水样取自目标水库。沉积物样品采用彼得森取样器采集泥水界面表层2cm 以内新鲜沉积物,用聚乙烯保鲜袋运回实验室并用尼龙筛筛除泥样中沙子、石块,将沉积物表层水体用注射器抽干后将泥样混匀后直接保存。 模拟实验反应器采用容积为10L 的有机玻璃圆柱形容器,整个系统密封,沉积物样品去掉大的颗粒物后,装入反应器内。反应器内装有2。5L水库底泥,7。5L 上覆水,在沉积物-水界面处留有取样口,密封达到厌氧条件。装置外用黑色遮光材料包裹,避免光照对实验产生影响。 实验装置为自制的有机玻璃反应器,实验前,用空气泵对实验水样进行预充氧,使初始溶解氧含量处于定值。从反应器顶部加入完全混合后的新鲜底泥,使反应器内底泥高度为10cm,然后用虹吸法加入实验水样,调整水样高度为15cm,加水样时应尽量避免底泥扰动。 实验过程中,用溶解氧测定DO含量,每隔1d用注射器由采样口采集50-60mL 水样。用真空泵进行抽滤,注意所用的滤膜孔径,测定氨氮、硝态氮、铁和锰等物质的浓度。水样分析采用水和废水标准方法:氨氮采用纳氏试剂比色法,硝态氮采用离子色谱法,重金属含量用ICP-MS检测。 1、底泥理化性质的测定 主要理化性质检测方法 含水率重量法 挥发性有机物(VSS)重量法 pH pH计 重金属ICP-MS TN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NH4+-N 次溴酸钠氧化法氧化后测定? NO3--N Zn-Cd法还原后测定? NO2--N 重氮偶氮分光光度法? DON 差减法(TN-DIN) 有机质重铬酸钾容量法

吸附剂的类型与选择(2021)

Safety is the goal, prevention is the means, and achieving or realizing the goal of safety i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safety prevention.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吸附剂的类型与选择(2021)

吸附剂的类型与选择(2021)导语:做好准备和保护,以应付攻击或者避免受害,从而使被保护对象处于没有危险、不受侵害、不出现事故的安全状态。显而易见,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的基本内涵。 吸附是指气体或液体与多孔的固体颗粒表面接触,气体或液体分子与固体表面分子之间相互作用而停留在固体表面上,使气体或液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浓度增大的现象。被吸附的气体或液体称为吸附质,吸附气体或液体的固体称为吸附剂。当吸附质是水蒸气或水时,此固体吸附剂又称为固体干燥剂,也简称干燥剂。 根据气体或液体与固体表面之间的作用不同,可将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类。 物理吸附是由流体中吸附质分子与吸附剂表面之间的范德华力引起的,吸附过程类似气体液化和蒸气冷凝的物理过程。其特征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不发生化学反应,吸附速度很快,瞬间即可达到相平衡。物理吸附放出的热量较少,通常与液体气化热和蒸气冷凝热相当。气体在吸附剂表面可形成单层或多层分子吸附,当体系压力降低或温度升高时,被吸附的气体可很容易地从固体表面脱附,而不改变气体原来的性状,故吸附和脱附是可逆过程。工业上利用这种可逆性,通过

底泥氮磷固定修复药剂的设备制作与应用的制作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底泥氮磷固定修复药剂的制备与应用。其特征有下述质量比例原料组成:610份细砂、48份石灰粉、48份粉煤灰、810份碳酸钙、2030份沸石粉和2030份功能材料(BCS@nZVI)。其制备方法如下:将上述原料按比例混合,利用机械搅拌法混合均匀,通过机械成型工艺制成粒径为47 mm的颗粒。使用时,将所述修复药剂均匀投加到河流水环境中,投加量为12.5 kg/m2。本技术制备的修复药剂成本低廉、效果好、分散均匀,可通过吸附絮凝等作用有效抑制内源氮、磷等释放,降低上覆水污染物浓度,改善水底生态环境,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和发生风险,此外,该修复药剂无二次污染,为河流水体底泥中氮磷的处理提供了一种高效、环保的修复材料。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底泥氮磷固定修复药剂的制备与应用,特征在于所述修复药剂的物质组成包括:6-10份细砂、4-8份石灰粉、4-8份粉煤灰、8-10份碳酸钙、20-30份沸石粉和20-30份功能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功能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生物炭的制备 (2)改性生物炭的制备 (3)功能材料的制备。 3.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修复药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药剂以颗粒形式存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所述的修复药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机械成型工艺加工制得。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所述的修复药剂,其特征在于:所述修复药剂的粒径为4-7 mm。

6.权利要求1-5 中任一项所述复合药剂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修复药剂均匀投加到河流水环境中,投加量为1-2.5 kg/m2。 技术说明书 一种底泥氮磷固定修复药剂的制备与应用 技术领域 本技术属于水环境污染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固定底泥氮磷、抑制内源性污染物的释放的修复药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大量未经有效处理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城市河道、湖泊等,造成水环境污染,直接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使其功能快速丧失,严重影响城市生态的健康发展。底泥污染是水体污染的一个重要后果。我国水体底泥污染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由于城市河道水体较浅、相对静止的特点,有相当一部分污染物沉积到河道底泥中,并可以通过水、泥界面交换作用重新进入水体。在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这一过程显得尤为突出。湖泊底泥是很多环境污染物自然净化的场地,为各种污染物质的汇,污染物被水体颗粒物吸附、络合、絮凝、沉降从而沉积在底泥中。另一方面底泥也是水体二次污染的重要来源。表现为在环境条件改变时,被吸附在底泥中的污染物质通过解吸、溶解、生物分解等作用,会重返水相,产生“第二次污染”。 常用的底泥污染控制技术分为异位控制技术和原位控制技术两类。由于疏浚过程会导致底泥再悬浮,破坏水体内原有的物质平衡,异地输送和处理处置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二次污

湖泊内源性氮磷释放

湖泊内源氮磷迁移释放 姓名 (XXXX单位,籍贯邮编) 摘要湖泊的内源氮磷污染已成为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一大难题。本文总结了沉积物—水界面氮磷迁移释放行为,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湖泊内源氮磷污染机理分析和湖泊富营养化治理控制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富营养化内源氮磷迁移释放 前言 大量湖泊的水体富营养化已经成为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环境问题。富营养化一词原用于描述植物营养物浓度增加对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学效应,但富营养化很难严格定义,因为任何一个水体的营养性质描述常常是相对于以前的情况,而且每个水体对营养盐相应存在差异。湖泊富营养化的特征性表现即藻类水华现象。藻类水华暴发会导致水体缺氧、鱼类死亡、产生异味及藻毒素释放等,给湖区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1]。据调查显示,全球范围内有40%左右的湖泊和水库遭受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而我国,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富营养化湖泊已占被调查湖泊的77%[2]。由此可见,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湖泊富营养化范围及程度最严重、面临问题最严峻的国家之一。有关分析研究表明,氮和磷是限制水生植物生产量最主要的营养元素。水体中氮磷浓度过高,导致湖泊由大型水生植物为主的清洁型—草型稳态退化为浮游植物为主的浑浊型—藻类稳态,使得藻类水华频发[3]。因此,氮磷在湖泊中水体及沉积物中迁移释放行为,对湖泊富营养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伴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及截污工程等措施的实施,外源性污染物已经相对有所控制[4],因此对内源氮磷迁移释放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显得格外重要。水体中氮磷含量的测定,是了解湖泊水质情况的基本方法,故也有了许多对测定方法的研究。本文总结国内外学者在内源氮磷迁移释放行为和测定方法的研究,以期为湖泊富营养化机理及其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宜兴市太湖生态清淤技术浅析

2010年第6期江苏水利宜兴市太湖生态清i於拔市;戋乖斤 2007年无锡供水危机以后,国家将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确定为我国环境建设的标志性工程。目前,国务院批复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提出分阶段实施太湖治理目标,并制定了点源污染治理、城镇污水处理、面源污染治理、引江济太、第二水源建设和生态修复等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太湖底泥生态疏浚被纳入生态修复项目中。本文以宜兴太湖的竺山湖和西沿岸区北段底泥清淤工程为例,从底泥污染分析、底泥清淤设计、工程实施方法等方面介绍底泥清淤的技术。 1宜兴太湖底泥污染现状 1.1底泥分布 竺山湖和西沿岸区北段清淤范围如图1所示。总面积26.22km2,在宜兴市境内10.33kmz,一期实施8.37krn2。 根据对两湖区底泥情况的调查,竺山湖有泥区面积42.56km2,占该湖区面积的74.4%;底泥深度0.64.35m,平均厚度0.845ITI,底泥总量为3597.9万1113,其中淤泥总量为2506.8万m3,流泥总量为1091.1万m,,厚度在0.02。0.65In之间。西沿岸区北段有底泥区面积40.0kin2,占该湖区面积的100%;底泥平均厚度0.907111,底泥总量为3627.2万m,,其中淤泥总量为3347,9万m3,流泥总量279.3万m3,厚度在0.02。0.31111之间。在港口附近底泥呈黑及深灰色,有机质含量较高,其他区域呈黄灰色。1.2底泥污染物含量 (1)有机物含量 对取样点柱状泥样分析得出,竺山湖底泥有机质含量平均为5.51%,湖区北部港VI周边湖区底泥有机质 包涛芳朱丽娟 含量平均值一般都高于8%,中部底 泥有机质含量次之,南部最低,其中 湖区南部东岸近湖区域底泥有机质 含量低于4%。 西沿岸区北段底泥有机质含量 总体低于竺山湖,平均为4。32%,其 中港13附近底泥有机物含量较高。湖 区底泥有机质含量统计见表1。 (2)总磷(11P)含量 竺山湖底泥总磷含量平均为0.5 g/kg,总体分布规律与有机质类似, 湖区北部港口周边湖区底泥总磷含 量高于平均值,中部次之,南部最低, 湖区南部东岸近湖区域底泥总磷含 量为0.4g/kg。 西沿岸区北段底泥总磷含量平 均为0.36g/kg,港口附近底泥总磷 含量在0.3.0.5g/kg之间,其它区域 底泥总磷含量一般低于0.3g/kg。湖 区底泥总磷含量统计见表2。 (3)总氮(TN)含量 竺山湖底泥总氮含量平均为 1.702g,kg,总体分布规律与有机质 类似,湖区北部港口周边湖区底泥总 氮含量较高,一般大于2.0g/kg,中部 次之,南部最低,湖区南部西岸近湖 区域底泥总氮含量在1.og/kg左右。 西沿岸区北段底泥总氮含量平均 为1.742g/kg,最大含量为3.906g,k只。 港口外湖区和西沿岸区北段北部湖 区底泥总氮含量较高,在2.0--3.0g,虹 之间,西沿岸区北段南部湖区底泥总 图1宜兴太湖清淤区域示意图 表1底泥有机物含量分布情况单位:占干泥重的%湖区样品数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标准偏差 竺山湖1535.512.4l16.190.0176 西沿岸北段1164.321.3516.750.0172 表2底泥总磷含量分布情况单位:g,kg湖区样品数平均值最小值最大值标准偏差 竺山湖1530.50O.121.770.03l 西沿岸北段116O.36O.131.080.014 ■ 万方数据

吸附剂的类型

吸附剂的种类 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氧化铝、活性炭、聚酰胺等。 (1) 硅胶:是一种酸性吸附剂,适用于中性或酸性成分的柱色谱。 同时硅胶又是一种弱酸性阳离子交换剂,其表面上的硅醇基能释放弱酸性的氢离子,当遇到较强的碱性化合物,则可因离子交换反应而吸附碱性化合物。硅胶作为吸附剂有较大的吸附容量,分离范围广,能用于极性和非极性化合物的分离,如有机酸、挥发油、蒽醌、黄酮、氨基酸、皂苷等,但不宜分离碱性物质。天然物中存在的各类成分大都用硅胶进行分离。 (2) 氧化铝:有碱性氧化铝、中性氧化铝和酸性氧化铝。①碱性 氧化铝,因其中混有碳酸钠等成分而带有碱性,对于分离一些碱性成分,如生物碱类的分离颇为理想,但是碱性氧化铝不宜用于醛、酮、酯、内酯等类型的化合物分离,因为有时碱性氧化铝可与上述成分发生次级反应,如异构化、氧化、消除反应等。②中性氧化铝是由碱性氧化铝除去氧化铝中碱性杂质再用水冲洗至中性得到的产物。中性氧化铝仍属于碱性吸附剂的范畴,不适用于酸性成分的分离。③酸性氧化铝是氧化铝用稀硝酸或稀盐酸处理得到的产物,不仅中和了氧化铝中含有的碱性杂质,并使氧化铝颗粒表面带有NO3-或Cl-的阴离子,从而具有离子交换剂的性质,酸性氧化铝适合于酸性成分的柱色谱。

(3) 活性炭:是使用较多的一种非极性吸附剂。一般需要先用稀 盐酸洗涤,其次用乙醇洗,再用水洗净,于80℃干燥后即可供柱色谱用。柱色谱用的活性炭,最好选用颗粒活性炭,若为活性炭细粉,则需加入适量硅藻土作为助滤剂一并装柱,以免流速太慢。 (4) 聚酰胺:商品聚酰胺(polyamice) 均为高分子聚合物质,不 溶于水、甲醇、乙醇、乙醚、氯仿及丙酮等常用有机溶剂,对碱较稳定,对酸尤其是无机酸稳定性较差,可溶于浓盐酸、冰醋酸及甲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