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

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学科内容和性质

研究对象: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中的客体——自然界,人的认知和实践活动,人和自然界关系的中介——科学与技术。

学科内容:自然观,即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即科学发展与研究的辩证法技术观与科学方法论,即技术发展与研究的辩证法。科学技术社会观,即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互动的辩证法。

性质:就学科性质而言,属于哲学门类。它处于自然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占据一个独立的中间层次,且反应了哲学的交叉,也带有交叉学科的性质。

2.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答:①自然辩证法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源泉②为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工具③为制定科学技术发展战略提供指导④有利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3.评论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与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①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构成和存在方式及其演化作了直观的考察,勾勒出了自然界的总画面,肯定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统一性,并论述了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还提出了对立的统一和斗争是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的思想。这些基本观点渗透了明显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本质上是正确的。但由于古代的科学很不发达,其自然观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质朴性、思辩性、猜测。因此,古代自然观尽管在总体是是正确的,但并没有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②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用孤立的、静止的、机械的、外因的观点看世界,这是由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即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只看到了一个个单独的事物,却忘了它们的相互联系;只看到他们的存在,忘了它们的产生和消失;看到了它们的静止,忘了它们的运动。因此古代朴素辩证法相比,尽管在细节上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却退步了。

4.什么叫系统?系统有哪些特征?

答:系统是由若干有特定属性的要素按特定关系而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它是由两个以上的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部分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出整体功能。系统具有普遍性、动态性和整体性,其本质特征在于它的整体性。

5.如何理解结构与功能的辨证关系?

答: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对结构具有反作用。①结构是功能的内在根据。功能需以结构为载体才能为整体所具有。结构对功能的决定不是单值决定而是或然决定:一种结构可以表现为多种功能,一种功能也可以映射多种结构。②功能是结构的外部表现。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即不是单值的也不是单向的,功能对结构具有反作用。结构的维持往往依赖与功能,功能的优化促进结构的进化,功能的退化则会引起结构的退化。

6.如何理解系统的层次结构及其方法论意义?

答:⑴层次结构是指由若干要素经相干性关系构成的系统,再通过新的相干性关系而构成新系统的逐级构成的结构关系。层次既等级性,是系统纵向联系的表现形式。

⑵层次结构的特点及方法论意义

①随着层次结构由低到高推进,各层结合的紧密程度由大到小而递减。这一特点对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首先,这一特点使得高层次系统的解体较小的影响低层次系统的稳定性,我们可以在稳定的低层次系统上重新构建新系统,而不至于一切从头开始。其次,在认识自然系统时,为了缩小研究范围,可以先不去考虑低层系统的内部结构。此外,这一特点还表明,既然物质结构的层次越深,结合能就越大,那么认识、变革、了解它的内部结构所需要的能量就越大、越困难。

②自然系统层次越高,该层次的物质在宇宙的丰度越少。这就告诉我们,只有当物质在宇宙中的丰度随系统层次的升高而降低时,才能维持整个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③随着系统层次升高,系统的主动性和选择性增强。

7.如何理解进化与退化的统一性? 25

⑴进化与退化互相包含。在自然界的演化中,以进化为主的过程往往内在地包含着退化,反之亦然,很难有纯粹的进化和退化现象。

⑵进化与退化共存共生。进化和退化常常是同时存在和同步发生的。它们往往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⑶进化和退化相互交替,进化和退化往往是交替进行、相互转化的。在一定条件下,进化过程会转入退化;退化过程也可以转入进化。

总之,进化和退化是自然界演化中的两种相反趋势,二者密切结合,不可分割,每一方是对方发生的条件,二者的结合,形成了自然界演化的循环螺旋式推进方式,使自然界演化过程呈现出周期性。

8.试述自然系统进化的自组织机制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任何一个系统只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实现无序向有序,或有序想混沌的转化,形成新的稳定有序结构(即耗散结构),产生自组织现象和与此相应的新的功能。具体地说:⑴开放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先决条件。

⑵非平衡是耗散结构形成的力量源泉。⑶非线形是耗散结构形成的根本依据。⑷涨落是耗散结构形成的触发因子。以上条件是相互紧密联系的。

9.简述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41

⑴人与自然是高度相关的统一整体,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

⑵以人与自然协调进化为出发点和归宿,主张以适度消费观取代过度消费观;以尊重和爱护自然代替对自然的占有欲和征服行为;在肯定人类对自然的权力和利益的同时,要求人类对自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⑶人类必须超越自己物种的局限性,不光追求自己发展的利益,同时也要为其他生命的发展创造条件。为维护地球生物圈的安全,促进生命在宇宙中继续进化作贡献。

⑷人类的价值应该建立在自觉维护自己整体的价值和促进自然进化的基础之上,人类应该在促进自然界的完整、健康和繁荣的同时实现自己的发展。

10.试述双向因果链的存在及其方法论意义。17

层次结构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其中必然存在的双向因果链:低层系统作为原因可以在高层系统中引起一定结果,这可以称为上向因果链;高层系统作为原因又会在低层系统中引起某些结果,这可以称为下向因果链。双向因果链既造成了层次之间的差异,也沟通了层次之间的联系。总之,层次结构中双向因果链既表明了低层系统对高层系统的基础性作用,又表明了高层系统对低层系统的支配调节性作用。

11.人类的产生、进化有哪些主要内容,它与传统生物学进化有何不同?

⑴人是由类人猿进化来的。

①直立行走。中新纪,由于气候、生存环境的变化,靠臂行生活的石猿经常到地面活动,逐渐学会两足直立行走,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中具有意义的一步

②使用天然工具。由于直立行走,类人猿的前肢从支撑身体的作用中解放出来。更多地用于从事其他活动,为了自卫和猎食,古猿走上使用天然工具的道路,这种劳动的选择,开始了人和猿的分野。

③脑的发展。直立行走扩大了眼界,经常使用天然工具并延长了感官,使得人类祖先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促进了脑的发展。

④制造工具。由于脑的发展使人类祖先对自然事物变化规律具有了初步意识,且天然工具越来越不能满足需要,制造工具成为必然趋势,由使用天然工具到制造工具,人类形成并开始了直立的劳动。

⑵人类的产生并不是单纯的生物进化的结果,劳动在这一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是人类脱离动物的关键。人类的进化与传统生物学进化的不同: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和古生物学等科学己证实了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在这一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恩格斯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产生的过程和生产劳动形成的过程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人类产生的过程中,直立行走,手的分化,语言和意识的产生是几个主要环节,这几个环节标志着人类开始具有与其它动物所不具备的生物属性。

12.为什么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实际谈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答:(1)人类社会生活在发展着,自然界本身在演化着,人类应该在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违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使自然界的演化更加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现代人类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经超过了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都已濒临自我修复的极限,而这种平衡的改变又明显地带来了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后果,因此协调人与自然地关系的呼声与日俱增。(2)①有效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发展科学技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③实现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社会全面发展;④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⑤强调国际合作与协调,履行国际义务。

13.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体现了哪些基本原则?

答: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⑴公平性原则。包括三层意思:①本代人的公平即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②代际间的公平即各代人之间纵向公平性。③在全球范围内、

在世界各国间公平地分配有限的资源。

⑵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它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⑶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⑷需求性原则。坚持公平性和长期的可持续性,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要求,向所有人提供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机会。

14.什么是科学?科学和伪科学有何区别?70

答:⑴科学,首先是自然科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有以下特征:①具体性。科学是将世界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其对象是具体的、特殊的物质运动,相对于无限世界的永恒问题,一般只提出和设法现实对象的有限问题。②经验性。科学以经验为出发点和归宿,起于经验(由观察、实验而来),迄于经验(用实验对所得到的科学认识进行检验),力求不背离经验。③精确性。科学要求得到的结论是系统而明晰的,彼此联系、不矛盾,通常都能用公式、数据、图形来表示,其误差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④可检验性。科学的结论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一般性陈述,而是个别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

⑵科学与伪科学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伪科学不具备可检验性。伪科学是一种现代迷信,它把假的说成真的,伪装是其基本特征,为了达到某种庸俗低级甚至卑劣的目的,它把非科学伪装成科学。伪科学通常都与别有用心的宣传或诈骗活动联系在一起。

15.什么是科学精神?它有哪些主要内容?试举例证明科学家是如何坚持科学精神的。66

答:科学精神是指按照严格的科学研究行为模式建立起来的人的内在心理素质的总和。它包括:⑴求实精神。求实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它是指那种追根究底、深入细致、精确全面、逻辑一致、主动接受检验、勇于认错、敢于创新的思维品格。

⑵批判精神。亦称怀疑精神,是在同信仰主义的斗争中产生出来的。科学的批判精神是知识进步的重要动力。

⑶理性精神。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相信感性的真实性不同,科学更相信理性的真实性,即根据事实和逻辑得出来的必然性。

⑷创新精神。创新是科学的特质,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

⑸民主精神。科学家的求实精神已经决定了科学家的民主精神。民主、理性和科学是具有“共生性”的一类事物。

16.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其基本结构是什么?73

答:⑴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①客观真理性。科学理论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因而具有客观真理性。②普遍性。科学理论通过揭示某一领域的共同本质而普遍适用与这个领域,能对此领域复杂多样的现象作出解释,能预言出现在这个领域内的新现象。③系统性。科学理论不是各种孤立的概念、原理的简单堆砌,也不是各种论点、论据的机械组合,而是根据自然界的有机联系,由它的知识单元按系统性原则组成的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④逻辑性。科学理论必须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正确、论证严密,即符合逻辑。

⑵基本结构包括以下组成部分:①基本概念。基本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反映自然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②基本原理。基本原理或定律是科学对所研究对象的基本关系的反映,是科学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③逻辑结论。逻辑结论即科学推论是以基本概念和原理或定律为基础,经过严格逻辑推理而得到的有关结论,这些结论对科学事实具有解释和预见功能。

17.什么叫公理化方法?132

答:公理化方法是指从最少的不加定义的原始概念和一组不加证明的原始命题如公理、公设等出发,运用逻辑规律推导出其余命题和定理,直至建立整个理论体系的一种理论思维的逻辑演绎方法。

18.简介科学理论发展的几种模式。81

答:⑴实证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⑵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⑶历史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

19.简述科学的问题及其结构和来源。91

⑴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却尚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⑵科学问题的结构包括总问题的指向、研究的目标和求解的应答域。

⑶科学问题的来源主要有,①从社会生产和实际生活的需要中产生的问题。②从实践与理论的矛盾中产生问题。③从科学活动的学术争论中产生问题。④从寻求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和统一解释的需求中产生问题。⑤从不同的理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问题。⑥从某一理论自身的矛盾中产生问

题。⑦从各个知识领域的空白产生问题。

20.为何说科研活动始于问题?95

答:科学研究是创造性的探索活动。无论基础研究或应用研究都是为了解决尚未解决的问题,都是探索未知的过程。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起点和首要环节。只有科学问题才会引起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矛盾和焦点。选择一个合适的问题或研究课题,是科研工作全过程的第一阶段。

21.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⑴需要性原则。选择课题必须着眼于社会的需要和学科理论发展的需要。

⑵科学性原则。选择课题一定要以科学事实为基础,以成熟的科学理论为依据。

⑶创造性原则。选题应当着眼于前人没有解决或没完全解决的问题,立足于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⑷可行性原则。选题必须根据主客观条件来确定,必须考虑课题有无完成的可能性。

22.什么是归纳法?什么是演绎法?二者有何联系?107

答:⑴归纳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称为归纳推理。

⑵演绎方法则是从一般到个别或从普遍到特殊的一种推理方法。

⑶归纳和演绎在整个科学认识中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它们紧密联系,互为条件,共同推动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首先,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从归纳结束的地方开始的,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其次,归纳需要演绎的指导。人类认识世界一般说来是从研究个别对象开始的,完全脱离演绎的“纯归纳”是不存在的。

23.什么是科学事实?什么是科学观察?科学观察必须遵循哪些基本原则?96

答:⑴科学事实是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关于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的真实描述,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经验事实。

⑵科学观察是科学研究过程中借以获得经验知识的重要手段,它是人们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通过自身感官或借助于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记载、测定或摄影,以了解其变化过程的方法。

⑶科学观察必须遵循以下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全面性原则;③系统性原则;④辨证性原则。

24.什么是科学抽象?其结果有哪些形式?104

答:⑴科学抽象是在思维中对同类事物去除其现象的、次要的方面,抽取其共同的、主要的方面,从而做到从个别中把握一般、从现象中把握本质的认识过程的思维方法。

⑵科学抽象的成果主要有科学概念、科学符号和思想模型这三中形式。

25.简述“穆勒五法”。107

答:⑴求同法:在不同场合考察研究对象a,如果除了条件A以外没有任何其他条件是共有的,那么就可以认为条件A是现象a的原因。用公式表示为:

场合条件研究对象

Ⅰ A、B、C a

Ⅱ A、D、E a

Ⅲ A、F、G a

结论:A是a的原因

⑵求异法:如果所研究的现象a在第一个场合出现,在第二个场合不出现,而这两种情况只有一个条件A不同,那么就可以认为条件A是现象a的原因。用公式表示为:

场合条件研究对象

Ⅰ A、B、C a

Ⅱ B、C

结论:A是a的原因

⑶求同求异共用法:如果在出现对象的几个场合中,都存在着条件A,而当条件A没有了,研究对象也不出现,那么就认为条件A是现象a

的原因。用公式表示为:

场合条件研究对象

Ⅰ A、B、C a

Ⅱ A、D、E a

Ⅲ F、G

结论:A是a的原因

⑷共变法:如果在所有场合下,条件A发生变化,所研究的对象a也随之发生变化,那么就可认为条件A是现象a的原因。用公式表示为:

场合条件研究对象

Ⅰ A1、B、C a1

Ⅱ A2、B、C a2

Ⅲ A3、B、C a3

结论:A是a的原因

⑸剩余法:如果有一复合现象(a、b、c),已知它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A、B、C)之内,并知此范围内条件B、C只能分别说明复合现象中的部分现象b、c,那么复合现象其余部分的原因可能为A所造成。

场合条件研究对象

Ⅰ A、B、C a、b、c

Ⅱ B b

Ⅲ C c

结论:A是a的原因

穆勒提出了专门研究因果联系的“穆勒五法”,使归纳法达到了某种形式化的要求。穆勒的归纳五法,虽然还难以达到像演绎那样具有的必然的推理性质,但它在指导人们科学地安排观察实验,以及科学地分析其结果方面,毕竟提出了一整套的科学方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6.什么是科学假说?其构成及建立的方法论原则是什么?109

答:⑴所谓科学假说,就是根据已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产生的一种基于理性的猜测,且这种猜测可以在人类的经验范围内得到检验。⑵它通常由四个基本要素组成:事实基础,理论背景,对现象背后原因的猜测,以此为前提推演出的预言或预见。

⑶原则包括:①科学性原则②假定性原则③可检验性原则④逻辑简单性原则

27.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其特征是什么?116

答: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意识、自觉的理论思维形式,是人们有目的的创造性想象,也是为解决问题所作的反复、有步骤和连贯的思考。

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产生具有独特性和价值成果的思维,总的特点是非逻辑性、创造性,不遵守固定的逻辑规则和思维格式,是对惯常性思维的一种拓展。它有如下四个特征:①发散性②直观性③意外性④非逻辑性

28.简述数学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131

答:数学方法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认识手段,其作用表现在:①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②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数量分析和计算方法③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了逻辑推理的工具

29.简述系统科学方法的特点及原则。142

答:①整体性特点和原则,就是把研究对象(事物)作为有新质突现的有机整体去看待,系统整体的功能优于各个要素功能之和,它具有各个要素所没有的特殊功能和运动规律。

②综合性特点和原则

③动态性特点和规则

④模型化特点和原则

⑤最优化特点和原则

30.技术分类的原则是什么?164

答:⑴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强调各种技术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强调对不同表现形式的技术类型从总体联系上加以把握。

⑵层次性原则。层次性是自然系统的普遍特点。

⑶动态性原则。对技术的合理分类既要尊重各类技术的历史演变脉络,又不能墨守成规,无视已经出现的现实变化。

31.工程技术方法的显著特点是什么?176

⑴改造世界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⑵创造价值的攻效性经济性

⑶历史发展的先进性与时效性

32.简述技术创新及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技术创新有哪些理论?197

答:⑴技术创新是一个从新产品或新工艺设想的产生,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

⑵技术创新是推进产业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因。首先,技术创新创造新产品,这些新产品可以满足或诱发人们新的需求,这是技术创新对产业结构变化的直接作用。另外,技术创新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了技术进步,这又间接影响了产业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为:①技术变革的推动②市场需求的拉动③产业关联的带动④相对成本变化的促动⑤国际贸易变化的引导。

33.什么是高新技术,高新技术产业?204

⑴高新技术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突破中涌现出来的、以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的、知识高度密集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兴技术群。

⑵高新技术产业是指那些以大量投入的研究与发展资金,以及迅速的技术进步为主要标志的产业。

34.简述中国科技发展的三个层次。216

⑴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这是中国科技发展的第一层次。

⑵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这是中国科技发展的第二层次。

⑶基础性研究。这是中国科技发展的第三层次。

35. 什么是科学分类?其基本原则是什么?224

⑴科学分类,就是根据一定的思想原则,把众多的学科门类分门别类地进行排列组合,使其形成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整体。

⑵其基本原则为①主体与客体的统一②历史与逻辑的统一③分化与综合的统一

36. 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构是什么?227

答:⑴现代科学技术的整体结构

⑵现代科学技术的层次结构

① 基础性层次结构。指基础科学和实验技术的内部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② 应用性层次结构。指技术科学与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③ 开发性层次结构。指工程科学和产业技术的内部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应用阶段 (技术)

基本技术 技术科学 科

理论 工程科学 基础科学 技术 实践 实验技术

产业技术

基础阶段

(科学) 开发阶段

(生产)

37.简述科学共同体及表现形式。239

答:⑴具有共同范式的科学家组成的集团就是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是科学家群体的一种抽象的存在形式。它是从地域性和关系性角度来界定人类群体的。科学共同体概念往往指两种情形:①泛指整个科学界。它体现科学共同体的外在功能。②指部分科学家组成的各种集团。它体现了科学共同体的内在结构。

⑵其表现形式为学派、无形学院、学会、创新者网络等具体组织形式。其中学派、学会内的科学交流以正式交流为主;无形学院、创新者网络内的科学交流以非正式交流为主。

38.莫顿是如何界定科学家的行为规范的?238

答:①普遍性原则,又称普遍主义,是指科学真理具有客观性,它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②共有性原则。是指科学研究的成果不属于科学家个人而属于全世界,是全人类共有的财富。

③无偏见性原则,是指科学家在评价一切科研成果和其他科学家时应实事求是,不带个人好恶。

④有条件的怀疑精神,是指科学家不能不经过分析批判就盲目接受任何东西。

39.什么是科学技术体制?说明科学技术的社会支持系统的构成。244

答:⑴科学技术体制就其狭义而言是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制度;就其广义来说就是有关科学事物的组织原则、组织方式和制度、组织结构系统及其运行机制的总和。

⑵科学技术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①科研经费支持系统;②科学技术信息支持系统;③实验技术装备支持系统;④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支持系统。

40.简述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253

答:近代科学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互作用、彼此促进。

⑴经典力学的诞生和第一次技术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首先,它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次,使人类社会开始由农业社会发展到了工业社会。

再次,它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⑵以电磁学理论为主的科学发展及第二次技术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首先,它推动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其次,促进工业社会全面建立。再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

41.简述经济全球化对社会的影响。260

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社会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定的弊端。

⑴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

①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

②它推动先进生产力在全球范围扩张,从而推动了世界生产力水平的向前发展、全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

③推动了科学技术及文化的向前发展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⑵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①经济方面:首先,它扩大了南北贫富的差距。其次,对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巨大的冲击,从而引起新的社会不平衡。

②其他方面:首先,国家主权特别是落后国家的主权受到了严峻挑战。其次,现代社会的各种毒瘤伴随着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如国际恐怖主义、贩毒等)

42.简述中国科技体制的演变。266

答:我国科学技术体制经历了从大一统的计划科技体制(项目统分、经费统拨、成果统包)到科研、开发、市场紧密结合,以企业为主,产、学、研三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和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的科学研究体系以及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的转变。

43.简述中国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演变的历史。269

答:⑴中国科学技术的方针是不断变化的,但变中有不变,中国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奖励科学技术发明和发现,普及科学技术等方针。其演变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

①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颁布了《共同纲领》。指出“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手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奖

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技术。”成为发展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之一。

②1959年7月的全国科代会正式筹备会议上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有了较深的认识。1961年7月,国家科委和中科院颁布的《科研十四条》成为建国后,内容最为全面的一个政策性文件,其中包含了多项党的科技方针政策,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促进了科技发展。

③“文革”开始后,地方科研工作趋于瘫痪,但加强了军队、国防系统的科研建设,坚持科研为国防服务,研究人员必须服从军事化管理。

④“文革”结束后,一些好的政策得以恢复。1985年中国政府明确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邓小平同志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理论,这又构成了新时期科技方针政策的核心。

⑵知识分子政策是中国科技政策的重要内容,它也经历了一个探索的、曲折的发展过程。

①在“文革”前的17年,我国对知识分子实施依靠、团结、教育、改造兼容的政策,该政策及其实施没有出现极端的偏左、偏右,没有出现大的失误。“文革”十年,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我党知识分子政策出现大的失误,知识分子被打成“臭老九”。

②“文革”结束后,党和政府着手研究制定落实新的知识分子政策。1977年5月,邓小平同志发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1978年中组部发表“关于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此后,党和政府连续重奖科技工作者,日益重视知识分子。

44.简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演变。273

答:⑴以发展重工业和国防事业所需要的尖端科技为重点的战略。“文革”前的17年,我国科技发展较为顺利。党向全国人民发出“向科学进军”、“实现技术革命”的号召,并制定了两大科技发展战略——1956年制定的“12年规划”和1962年制定的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

⑵以“依靠”和“面向”为基本内容的科技发展战略。“文革”结束后,我党始终以经济发展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要面向经济建设为基本方针来制定科技发展战略、编制科学发展规划。1977年制定《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草案)》。1982年11月,国家科委决定编制1986~2000年科技发展长远计划。

(3)把科技摆在第一位,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战略①1992年,宋健同志把科技工作战略分为三个层次:Ⅰ.直接服务于翻两番,面向主战场;Ⅱ.新技术和高技术的开发与跟踪;Ⅲ.基础研究。②提出“攀登计划”。③1995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决定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④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

⑷应对“WTO”,我国启动三大科技战略①实施人才战略②实施技术标准战略③实施专利战略

45.结合实际你认为中国的科学技术怎样为可持续性发展做贡献?

(一)科技与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人口问题②粮食问题③生态恶化④耕地和水资源匮乏。针对这些问题,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技术创新:1.培育产量高、质量优、抗性强、适应性广的各种优良农作物新品种;培育生长快、品质优的畜禽良种2.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特别是突发性、毁灭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畜禽疫病的预防和防治技术3.重大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台风、干热风、冰雹、低温、冻害的预测预报或防御技术4.针对性强、效益高的耕作制度,种植业结构调整技术5.畜禽肉质好,饲料利用率高的科学饲养技术6.土壤改良与培肥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包括喷灌、滴灌、管理灌溉技术7.开展食品监测和评估研究,研究制定适应WTO规则的对策;开展农药和兽药残留检测技术、生物毒素和中毒控制常见毒物快速测定技术等急需的快速筛检方法研究。

(二)科学技术与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⑴利用科学技术解决能源问题,实现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能源占有及消耗有如下特点①总储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②富矿少,贫矿多,勘探程度低,开发利用难③水资源丰富,但开发强度低④煤是主要能源,煤的消耗占绝大多数;⑤工业是能源消耗主要部门,约占总能耗的67﹪;⑥在农村居民生活用能中,约70﹪来自生物质能;⑦中国的人均能耗仅为世界各国人均值的33﹪,而单位产值的能耗却比其他国家高,比发达国家的高3-4倍。对此,我们要发展科技,以挽救能源危机。①开展科技攻关,改进石油矿井、煤炭开采利用设备,建立矿口电站,开发洁净煤技术,以便节约能源,减少污染。②开发新的洁净能源,力争建设以太阳能和聚变核能为主的可持续发展绿色能源。③加大开发水电能源建设的步伐。⑵通过技术创新,控制生产中的污染,实现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传统工业企业在生产中造成了大量污染。应重点发展和完善主要环境污染物监测技术和设备,特殊污染物监测技术和设备,烟气脱硫技术和设备,机动车污染控制技术,城市污水处理成套技术设备,特殊危险废物以及废旧家电的处理技术,化工、冶金、轻工等行业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等。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的升级换代,实现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科学技术与服务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服务业经济方面刚刚起步,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加大对服务业的需求。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大力扶持服务业,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服务业经济最终以人为本,要抓住人口问题通过技术创新发展服务业经济。

2016自然辩证法题库

2016自然辩证法题库总目录 第一部分 1、如何理解科学活动中的“判决性实验” 2、科学技术的目标:人类福利或国家利益? 3、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哲学意义 4、关于科学测量的认识论问题—测量仪器能否真实反映客观状况 5、爱因斯坦与哥本哈根学派的争论的哲学意义 6、生存权是否应从人类扩展到动物界? 7、技术自主性(一.16) 8、科学发展的渐进与革命共存 9、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10、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三29) 11、理论的评价——科学家接受一种科学理论的依据是什么? 12、美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3、人类是否应该敬畏自然?(二31、三5、四12) 14、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近代科学? 15、近代科学为什么产生在西方? 16、技术的社会构建(一7、二24) 第二部分 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四1、2) 2、科学与技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四1、2) 3、为什么用科学革命来表征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4、辩证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有哪些? 5、整体和部分有什么关系,怎样来理解整体既是部分的加和又不是它的各个部分的加和,为什么会出现整体大于部分 之和的情况? 6、什么是事物的整体性,整体观念对我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实际工作有什么现实意义? 7、运动,变化和演化有什么关系,演化的观点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8、物质系统进化必须有外部条件,为什么又说系统是自组织的? 9、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有怎样的看法?什么是正确的人工自然观? 10、你认为人类能否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否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请陈述你的理由。 11、有人说认识客体是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这种说法错在什么地方? 12、有人说科学始于问题,有人说科学始于观察,试评述这两种说法。(二 32) 13、怎样正确对待和运用科研选题的五个原则,能否说创新性原则是科研选题的最主要原则?或需要性原则是最主 要的原则?为什么?(三11四34、) 14、科学事实、客观事实、经验事实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四 13) 15、怎样认识和对待实验和观察中出现的机遇?(四35) 16、为什么说归纳法有可靠性又有或然性? 17、科学符号对科学发展有什么意义? 18、为什么在科学研究中要用理想化模型,怎样运用理想化模型? 19、有人说在严密的科学中不应当有幻想和猜测的成分,你对此持何看法?20、探索复杂性与简单性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探索简单性的思维方法无助于解决复杂性问题? 21、有人说“负反馈是有益的,正反馈是有害的”,试分析这一观点。 22、有人说在科学发展中科学实验比科学理论更重要,有人说理论比实验更重要,试具体分析这两种说法。(四 23) 23、试结合本专业特点阐述范式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试卷

一、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计35分) 1.请简述唯物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答:唯物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世界是由物质及其现象所构成的;人的正确思想是对物及其物质现象的反映。(4分)衡量或判断一个思想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就是:这一思想是否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物质及其现象的真实情况。(3分) 2.对科学命题的证实为何是不可能的? 答:因为构成科学理论的命题是无时空限制的全称命题,其外延所指称的分子对象是无穷的,(4分)人们不可能用有限的经验现象去证实一个指向无限时空和无穷分子对象的命题。(3分) 3. 请简述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 答: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所持的绝对中心主义认识论及其行为模式: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当作“改造者”,是典型的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表现,视万物为“白云苍狗”,一切为了人的需要,彻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在动物谱系中扮演了一个贪婪而无节制的物种角色。(2分)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思维及其行为特征又不可能不是自我指向的,故而,人类又不可能不以自我为中心,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只能通过自我反省而选择一个相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2分)解决之道是:大智若愚,人对自然作用一分自然也对人反作用一分。“克己复礼”,修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克己,指克制人类的不恰当的欲望;礼,是指自然界的秩序。寻求替代能源。共同行动。(3分) 4. 请简述技术哲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对于发明者来讲,技术就是他生命力量的象征,是生命智慧的确证;技术本身就是目的,因为他在发明感受到了此在不同于历史中的彼岸,生命就是每分每秒,发明让他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与快乐。发明使他超越了历史,他达到了一个前人不曾达到的智慧高峰,他因此成为了技术史上的一座高峰。(1分)(1).首先,人是动物谱系中的一个分支。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也适合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直接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则不同,人是通过制造工具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将自然物质转化成自己的身体部分的外部设备。(1分)(2).动物是通过自己身机能的进化来获得与其他物种的竞争关系;而人则是通过“代具”——工具系统,来获得进化的力量。技术进化,即表现为工具系统的改进、更新和代替,从青铜器、铁器刀具到枪支、原子弹等等,工具系统体现了人的智慧水平的代际提高。技术进化,实际上就是人作为动物谱系的分支系统的进化。(1分)(3).技术进化是围绕着一个由某种特定技术的具体化而产生的平衡点,即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技术是由相互关联的技术事件构成的集群。技术创新具有集群特征。(1分)(4).技术具有时间性、历史性、自我理解特性和实际功利性。时间性,即是说,过去的技术并不属于此刻的我,我的发明或创新是对前辈智慧的替代力量,我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山峰,后人必须从我这里超越过去。我的技术既是历史的绵延,也是技术史的改写者,是对过去的超越,是未来的起点。自我理解特性,即我的技术即能为他人所理解和应用,改善他人的生活,为他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不仅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快乐,我也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那种交换权力(收入回报)。(1分)(5).普罗米修斯原则代表着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积极因素;而厄庇墨透斯代表着技术的负面因素。法国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认为,厄庇墨透斯代表遗忘、造成过失、欠思考、愚蠢等;普罗米修斯代表沉思、反思、智慧。(1分)(6).人类是双重过失——遗忘和盗窃的产物.人类早期阶段是圆满的起源,然后是沉沦.人类缺乏动物的原始性生理缺陷,所以才需要技术来弥补。(1分) 5. 请简述科学共同体的作用。 答:近代科学具有群体特征,科学是由一群人围绕着共同的兴趣与领域,进行探索未知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的三种类别。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3′ 对科学进行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进行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进行审度-必要的转换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2′ (1)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2)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3′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 6、系统的基本特点。4′

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2′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直接生产力。 9、四大产业体系的分类。4′ (1)第一产业体系(农、林、牧、畜、渔); (2)第二产业体系(制造、采掘、建筑、运输); (3)第三产业体系(通信、商业、金融、医疗、饮食、公共服务); (4)第四产业体系(科学、文化、教育、咨询) 10、科学的五大解释。5′ (1)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2)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3)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4)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5)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内容。4′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2、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4′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3、获取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2′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14、科学实验的主要方法。4′ (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减法实验):与隔离有关。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加法实验)。 (3)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过程模拟实验,乘法实验1)。 (4)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乘法实验2) 15、整理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4′

自然辩证法习题与答案经典题

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科学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继续向前发展,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将进一步深化。科学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畴。 技术作为人类该着自然能力的标志,它也是一个历史的畴。本世纪以来,技术除了指工具和机器之外,还包括制作方法、工艺流程和技术思想。按照这样的观点,技术乃是实践经验、物质设备和科学理论有机结合的整体,是劳动技能、技术、理论、物质手段和方法的综合。 作为人类认识自然的成果,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本质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它具有以下的本质特征: 首先,自然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作为反映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自然科学表现为一种观念形态,它的存在和发展也受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因而它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自然科学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不是依赖于特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容是人类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其次,自然科学作为精神产品,属于一般生产力的畴,是精神生产力。 技术的本质特征有: 首先,技术是直接的生产力。技术虽然不是生产力结构的独立因素,但它渗透到生产力的全部要素之中;其次,技术是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结合。依据现代技术的涵义,技术即属与物质因素,又属于精神因素;再有,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所谓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工程中,技术无论作为劳动手段、工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则。所谓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技术严格地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2.科学与技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 答:首先,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系列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性质功能:科学提供精神财富,技术提供物质财富。 (2)问题结构:科学研究“是什么”的问题,以知识单元为结构;技术研究“怎么做”的问题,以操作单元为结构。 (3)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由特殊到普遍,采用分析的方法;技术由普遍到特殊,采用整合的方法。 (4)目标:科学追求唯一的知识;技术追求多元化形式。 (5)评价标准:科学采用真理性标准;技术则是功利性和效用性标准。 (6)劳动特点:科学劳动存在不确定性,个体性强;技术劳动确定性强,协作性强。 (7)社会价值:科学主要是认知价值,技术主要是生产价值和军事价值。 其次,二者又是紧密联系的:技术是科学的基础,为科学发展提供手段和经验材料,是检验科学的重要手段;科学对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新技术的发明往往依赖于某个科学原理,科学成为技术的先导,而技术则是科学原理的有目的的应用,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再次,二者有相互转化的趋势:科学正逐步技术化,科学越来越依赖于技术的发展;技术在不断科学化,技术是科学的物化,发源于科学;科学与技术日益一体化,一些研究同时兼备科学和技术的特点。 弄清科学和技术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更好地把握科学和技术的各自特点,充分认识和利用二者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科研中有效利用技术手段,以技术推动科学发展;在技术活动中加强科学的引导作用,以科学为指导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同时注重科技一体化趋势,以此来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并取得成果。 3.为什么用科学革命来表征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进入20世纪以来,以物理学为开端的自然科学革命,把科学技术推进到一个崭新的现代发展阶段。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从宏观领域深入到微观领域,扩展到宇观领域,使得自然科学中出现了新发现、新发明,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自然辩证法期末考试(含答案和论述题)

1,___D____就是古代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①猜测性、辩证性、逻辑性; ②直观性、系统性、分析性; ③思辨性、联系性、综合性; ④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2,构成系统具有整体性特征的原因之一就是系统的要素之间存在着____B____。 ①相加性; ②协同性; ③无序性; ④同一性 3、对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说法不正确的就是:D ①科学处于幼年时期,科学认识只达到事物的表面。 ②主要就是对世界本原的探索与解释。 ③把整个自然界瞧作就是运动变化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④以原子论方式解释世界。 4、对于可持续发展理解不正确的就是:D ①要体现发展,就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通过社会、经济整体实力的增强,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②要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即人类目前为发展所进行的种种努力,不应危及到未来一代人 的生存与发展。 ③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发展既体现未来取向的代际平等,又体现整体观念的代内平等 ④在具体操作上,可持续性发展就就是要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 5、对于演绎方法条件限定不能成立的就是:D ①大前提必须包含小前提 ②如果有一个前提就是否定的,结论也应该就是否定的。 ③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推出结论。 ④两个否定的前提能推出结论。 6、自然界中四种基本力包括:A ①引力、强力、弱力与电磁力, ②引力、强力、弱力与摩擦力 ③引力、强力、弹力与电磁力 ④引力、弱力、电磁力与摩擦力 7、科学事实基本特征正确的就是:C ①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②单称陈述、不具备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③单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不受理论影响 ④全称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受理论影响 8、关于科学实验的认识论特点不正确的就是B ①科学实验对象的受控性使得实验认识方法更富有必然性 ②科学实验对象的选取受主观影响,因此具有偶然性 ③科学实验组成的特殊性结构充分反映了科学实验的认识具有主客体互动性 ④实验类型的多样化反映了实验认识模式的多元性 9、对演绎方特点说法正确的就是:B ①可靠性小、创造性小 ②可靠性大,创造性小 ③可靠性大、创造性大 ④可靠性小、创造性大 10、关于恒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就是:C ①恒星的归宿与其初始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寿命越短。

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

1.从各自所学的专业来谈为什么要学习自然辩证法,将对你的科学研究有何帮助?其意义 是什么? 一为什么要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与自然辩证法有着密切联系.自然辩证法为数学 理论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数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有利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应掌握自然辩证法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教学.这样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理论的发展规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透彻理解,掌握数学学科的精髓,更能激起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帮助: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数学愈向前发展,数学探索的难度就愈大,就愈需要更 加准确的计算。更加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更加高超的哲学武器。进行创造性、探索性的数学研究工作,必须借助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维。唯物辩证法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高度的概括,但它并不能自动地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这里关键是要真正通晓唯物辩证法,勇于实践、善于探索,解决数学中的疑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数学研究方向的正确性。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数学学习,有利于帮助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解数学系统关系的整体性。这种数学整体性的修养,有利于获得哲学观点和数学知识,同时,它也是发展思维结构整体性的基础。从事数学学习、研究与应用的人们应当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者。数学作为人民生产活动知识的结晶,在人类历史上是一种起推动作用的力量,它在本质是同宗教蒙昧和唯心主义对立而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相联的。它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与日剧增的新材料,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正确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数学工作者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必须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锐利的思想武器,坚持唯物主义的理论,排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数学研究的阻碍,在科学实践中捍卫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应划清一些界限:一是把数学性质的问题同哲学性质的问题区分开来,既要强调用唯物辩证法来指导,又不要搞“代替论”;二是要正确区分社会历史观与自然观,既要看到人们由于受社会的影响而存在唯心史观,又要看到大多数人在自己的数学研究中会自觉地存在唯物主义的倾向,努力把唯物辩证法这种高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到自己的数学研究中去,指导和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意义:研究生的学习和本科生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本科生更多的是学习书本上的知 识,主要是学习基本的、理论性的知识,这是为了打好基础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或是工作做准备。而研究生的学习则是把学习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同时又反过来用实践的结果去检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在学习过程中让动脑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得到锻炼。作为一名研究生,除了基本的学习能力外,还必须要拥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因此,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生,我们要把学习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锻炼自己具备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而自然辩证法正是系统地介绍如何进行科学研究以及如何将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应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一般方法。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使我们不再僵化思维,呆板地学习,而是用哲学的思想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实践,有效地、合理地、巧妙地把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运用在我们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中。每一门科学都有一个哲学概括,自然科学的哲学概括就是自然辩证法,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支,其罗辑的严密性、高度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 决定了与哲学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数学作为科学技术中的重要代表,其发展进程即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程。 2.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阶段,人类在自然观和方法论方面有什么样的局限性?为什么会造 成这种情况?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仅供参考 版权归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所有 1 自然辩证法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自然哲学 包括:(1)原始形态的朴素自然的自然观,如: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2)理性形态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周易,道,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 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都曾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反映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认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证实的天才预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2、欧洲中世纪的自然观 以神学和宗教为主要形式,在这段时期内,人们经历着理性与信仰的战争,人匍匐在人造的神脚下,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为信仰服务。这段时期也是理性与信仰共存的时期,也有理性的战斗,如伟大的奥卡姆剃刀认为,只有自明知识和证据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依赖于权威。中世纪的自然观被宗教和神学黑暗的统治着。 3、近代自然观: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

到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振兴的伟大历史时代。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以及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不仅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也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它把自然科学建立在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和18世纪获得重大的进展。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机械决定论的原则发生因果关系,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发生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阶段开始进入对这些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它的长久打开了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一个个缺口,一次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变革来临了。 4、现代自然观:以辩证法为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理论的发现(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深刻的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成功,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历史中划时代的变革。 5. 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发展 (1) 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宁总结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物理学的一系列成就给哲学思想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精辟的回答了这些问题,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考4道,5分每题) 1、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 2、系统: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3、涨落: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地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扰动会使得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客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叫做涨落。 4、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和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5、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6、科学语言:科学语言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从日常语言(自然语言——它一般地描述人们的感觉、经验和内心的感受)中提炼出来的,自然语言是它的基础。 7、科学问题:科学问题(Problem)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和它提出时的知识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是时代的产物。 8、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科学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9、科学共同体:所谓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这一科学家集团的成员受到过大体相同的教育和训练,因而有共同的探索目标和评判标准。 10、类比:类比方法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的方法。 11、灵感:灵感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观念,它之所以令人感到神秘,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不是事先就意料到的,而是突然到来的。 12、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的、全局的、支持全球人类持续进步的道路。 13、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思维能不拘一格地从已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展开去,朝着各种方向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 14.对称性破缺:原来具有较高对称性的系统出现不对称因素,其对称程度自发降低,这种现象叫做对称性自发破缺。 二、简答题(考5道,8分每题,重点:2、4、6、7、10、11、16、17、18)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和社会。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科学的本质,科学认识的过程;形成科学理论的一般方法;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发展。 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技术的本质和结构;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及其和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2、系统思维方式的含义及其基本思路 (1)定义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2)系统思维方式的思路这种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它首先从整体

研究生期末考试自然辩证法习题及其答案

1.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厉了哪几个重要的形态?简述其主要思想? 答: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三个重要形态。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 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把自然当做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或是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自发的唯物主义倾向:古代自然哲学家从直觉出发,从整体来观察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界是由基本物质构成的认识,对世界的本原做出了实质上是正确的回答。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是认为自然界及其构成自然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矛盾的两个方面,看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直观、思辨和猜测的性质:由于当时人们的经验知识较少,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因而他们的自然观难免具有朴素性、直观性、猜测性和思辨性等特点。 意义: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道路上一个巨大的进步;它的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一方面使它成为马恩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渊源,另一方面在科学上孕育了许多天才预见,并在近代发展为一系列科学理论。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的中心内容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万事万物只是在空间上彼此并列着,没有时间上的历史发展。如果有变化,那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并且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是由于外力的推动所致。这种自然观是与较低水平的生产力和较低水平的自然科学紧密相联系; 意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它强调自然的外在独立性,是对上帝创世说的否定;对自然科学冲破神学唯心主义的羁绊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它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局限性。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为文艺复兴运动营造了氛围和使得人们开始重视实验。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基本思想:①自然界是物质的;②物质的运动是不灭的;③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④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形式;⑤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⑥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⑦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⑦现实的自然界是人化的自然。 基本特征: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意义:①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②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③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如何理解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它根植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从基本粒子、原子、分子化合物直到人类,从微观领域直至宇观天体系统演化的自组织、自我运动、自我创造的辩证的演化发展的自然图景,深入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认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揭示了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阐发了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1. 从存在到演化 以往的自然科学,如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的电磁场论,包括相对论和量于力学等,所描述的都是可逆过程,表现出时间反演是对称的,未来和过去没有差别。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也就从认识存在深入到认识演化,即认识到自然界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演化的,并试图在存在和演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2.确定性和随机性的统一 自从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来,确定论观点在自然科学领域一直被奉为正统,以致机械决定论者构造了一个封闭的简单的宇宙模式.认为只要人们找到一个无所不包的宇宙方程,并且知道宇宙的一切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3、简单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正如人的认识发展道路是从认识简单事物开始一样.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从研究简单系统开始的。经典科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线性的、解析的、平衡态的、规则的、有序的、确定的、可逆的、可作严格逻辑分析的对象,这本来是合理的、必然的,但也形成一种传统观念,即认为复杂性只存在于生命和社会历史领域,物理世界是简单的。 4、线性和非线性的统一 以往的科学实质上是以线性系统为研究对象的线性科学。数学的发展早已为线性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包括线性代数、线件微分方程、博立叶分析、线性算子理论和随机过程的线性理论在内的强有力的解析方法和工具。 2、如何理解技术的发展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现代科技每前进一步,都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量子力学、相对论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孕育产生了第三次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当代科学和高技术突飞猛进,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更是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广阔的空间,产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影响。总之,科学技术已越来越成为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特别是高新技术,已成为当代人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制高点。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其核心和关键在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能难以兴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要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认掌握了高新技术的优势,认就掌握了经济和政治竞争的主动权。我国作为独立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在高科技的发展上占有自己的位置。只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发展高科技,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抢占当代先进生产力的制高点,才能代表先进社会生

自然辩证法期末试题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研究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理论体系的主体和核心内容,也是本课程学习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 自然观,即考察作为客体的自然界,揭示自然界的本质、结构、存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概括形成的自然界的辩证法; 科学观,即考察作为人与自然关系中介的科学技术,揭示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价值、功能及其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概括形成的科学技术的辩证法;科学研究方法论,即考察作为科学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揭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 造自然的一般方法,概括形成的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 2、实验方法及其特点?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科学观察具有以下特点:科学观察方法是自然观察;科学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科学观察是有计划的系统观 科学实验的特点:(1)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2)可以强化研究对象。(3)可以使客体对象的属性及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4)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从而认识对象的性质。(5)实验方法还是一种经济可靠的认识和变革自然的方法。 3.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的客观性观察陈述要能真实地反映观察对象包括对象的状态、性质、规律等。但是很多时间 客体的属性并没有直接显露出来或者由于人类感官的局限不能直接观察到客体。保证观察的客 观性应该做到①要求观察结果可以重现②消除可能影响观察客观性的各种主观因素③观察中 应尽量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观测技术 科学观察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科学认识方法。它作为一种基本的认识活动,贯穿于整个科学研究过程中。 人的观察能力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曾表现出几方面的飞跃: ①从感官观察扩展到仪器观察。科学仪器作为人的感官的延长和补充,日益克服感官的生理局限性,不断开拓认识的视野,并使观察走向精确化和定量化; ②从自然状态的观察扩展到实验中的观察(见科学实验); ③从人脑指导下的观察扩展到电脑参与下的观察。电脑作为人脑的延长和补充,能够极大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更多的信息量,更快、更及时地贮存和加工观察结果; ④从地面观察扩展到太空观察。从而,使人们开始摆脱只在地球表面上观察的局限性。 科学观察不只是感性活动,而且是由科学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方法武装起来的认识活动,理性思维渗透于观察过程的始终。正因为如此,科学观察才能达到客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才可能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在科学观察中既要善于抓住最主要的东西,同时又要注意捕捉那些意外的偶然现象,跟踪追查,从偶然中发现必然的东西。因为观察中的机遇常常是重大科学发现的契机。 4科学事实及其应满足的条件? 答: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科学事实一般应满足的条件:①科学事实应该是个别存在陈述;②科学事实应该可复核、可重现;③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5、科学问题及其结构? 答: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未解决的矛盾,包含着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科学问题的结构:(1)形式:①是什么?(what)②为什么?(why)③是怎样的?(how) (2)内容:①问题的指向;②研究的目标;③求解的应答域6、如何正确评价归纳与演绎在科学认识中的作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及答案详解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2、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6、试述现代科学的本质与特征? 7、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是什么?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对你的研究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 8、试述技术的本质、特征与发展的动力什么? 9、试述工程、产业的本质与特征? 10、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11、如何理解创新型国家建设? 12、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你认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什么意义? 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分支,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也是关于自然界辩证运动的整体认识。 2、自然辩证法强调的是对自然界总的认识而不是对细节的认识,所谓的自然界是广义的自然界,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被科学所认识的自然)、人工自然(被技术改造的自然)、社会自然(被产业产出的自然)。自然界的辩证运动包括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地运动、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为人工自然的运动、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运动。 3、在转化过程中对科学、技术、工程、产业有了认识即科学指把天然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的手段;技术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手段;工程指把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转化成人工自然的另一种手段;产业指把人工自然转化成社会自然的手段。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①学习自然辨证法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拓展了分析问题的视角,让我从以前的单面思 考问题转变成有了总观全局的意识。 ②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③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 ④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⑤有助于研究生树立科学发展观 如何理解自然界的辩证运动? 3个 试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分为运动自然观、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1、运动自然观的内容有以下3点: 自然界存在辩证运动,自然界指广义的自然界包括三大运动: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的转化,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的转化。辩证运动是多维的。 自然界不仅是事物集合体也是过程集合体。要从天然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化中理解科学,从天然自然(包括人化自然)向人工自然转化中理解技术工程,从人工自然向社会自然转化中理解产业。 任何变化都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进行。共产主义建立在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统一的基础上,共产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也等于自然主义。 2、系统自然观的内容: 1)自然界本身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与外界之间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 2)系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自然辩证法 期末试题及答案 最后更新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使用日期 2015 年 7 月 16 日使用班级全校命题教师陈丛兰教研室审批 一、基本概念(共20分,每题5分) 1.自然辩证法: 2.实物: 3.场: 4.熵: 5.系统: 6.科学问题: 二、简答题(共18,每题6分) 1.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类型。 2. 平衡态与非平衡态的关系和异同。 3.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 4. 系统自然观。 5.决定论与超越决定论。 三、材料分析题(共40分) 1. 以下是有关“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相关论述的材料: 材料1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上。” ——K.马克思材料2 “种的尺度”为认识对象的外部的感性特征和主体的外在的狭隘的肉体生活的需要;而“内在的尺度”上升为和进入到对对象的内部规律的把握和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以及人的内在的精神需求的满足。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种的尺度”与“内在尺度”分别表达的是什么涵义?(3分)(2)两个材料分别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观点?(3分) (3)从观点1发展到观点2,体现了人类自然观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化(4分) 2. (1)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及成因?(6分) (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4分) 3.(1)机械决定论,机械论自然哲学的基本内容。(4分) (2)两大理论,五大模型。(6分) 4. 以下是有关远离平衡态时化学反应的分叉图 请回答: (1)什么是涨落(4分) (2)试用分叉理论分析图中的原理(6分) 三、综合论述题(共22分,二题任选一题) 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渊源及其创立。 2. 简述系统演化理论。 3. 简述科学认识论的基本范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