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文档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文档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文档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文档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生命。”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中发现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往往只流于形成,实验效果低迷。因此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适时巧用评价,发挥评价作用”来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生活质量。在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科学课的大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的。实验是学好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探究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存在: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分组不合作,多数作壁上观;动手不动脑,探究层次浅;材料杂而乱,摆弄无结果等问题,导致实验教学往往只流于形式,实验效果低迷。要达到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众所周知,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学生的科学实验还只是停留在儿童嬉戏活动的层次,把一个个实验当作体育课里的游戏,图个热闹,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小科学家”来研究问题。虽然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得到了陶冶,但是热闹有余、思维不足,科学实验更重要的任务——建构知识体系及建构概念层面缺失,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后续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阻碍。因此,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谈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教学情境就像一个“磁场”,它吸引着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探究的科学世界。

如在教学《空气占据空间》一课时,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一团餐纸巾塞到玻璃杯底,然后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让学生预测,纸巾会被水浸湿吗?你能说出其中的缘由吗?创设的情境已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问题的提出立即使学生产生了探究欲望。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笔者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有位教师是通过游戏创设学习情境的。这位教师拿出一个“钓鱼玩具”,请四位学生上讲台比赛“钓鱼”,一下子学生都抢着上去了,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当四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甚至有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的开展了。

创设学习情境方法有很多种,只要是能激发探究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均可运用。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合理,有效的创设情境方法,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材,灵活选择,运用,并潜心研究更加有效的方法,使导课真正成为一节课成功的一半。

2、巧设悬念,促使学生去实验

悬念是对一个问题还没有得到答案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它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在三年

级科学《金鱼》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观察了金鱼的外形、运动和吃食后,问:金鱼鱼鳃一分钟开合几次,金鱼不断地喝水,会胀破肚子吗?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奥秘,并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猜测。于是学生便对金鱼如何呼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明确实验目的,提高实验探究针对性

教师应教材实验的目的,并在做在实验前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做这个实验是为了证明什么,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等等。也要让学生懂得做科学实验是非常严肃的,是严谨的科学研究活动。如:小学科学四上《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一课时,教师拿出一把尺子,说:“尺子与音高有关系吗?”一生说:“有,尺子长声音大,尺子短声音小。”另一生说:“尺子伸出多,声音强,尺子伸出短,声音弱。”显然,学生对探究的问题还没有搞清楚,结果,实验设计无法进行。实验时,实验时,学生把握不住观察重点,汇报时众说纷纭。其实,教师在开始前应让学生仔细审题,“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探究的重点是什么?什么是音高变化?尺子怎样发出的音算是高的,怎样的音是低的?这样学生一般就会明确实验的目的,后续的实验才能展开。

三、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要完成科学探究的目标势必要借助各种形式的科学实验,而实验材料是开展科学实验的前提。合理的选择实验材料有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

选取的材料要贴近生活,最好是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有助于教师的教学顺利开展。如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中“土电话”的制作,教材选用一次性杯子和棉线,取材方便、效果很好。

在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时,所选材料是否具有引导性,能否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深入探究。如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教学中,教材中出示了三个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瓶子作为学生的研究材料,然后在三个瓶中装入不同的水进行比较。实际上仅靠这样的材料设计并不适合我们的学生,研究起来无从下手,也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直接经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对此,我又增加了一个瓶子,利用这个瓶子来对比衡

量水的多少。学生在运用直接生活经验时发现探究障碍,从而能更好地科学探究。这里增加的这个瓶子体现了知识建构的引导性,更有助于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

只有根据学生和课程的实际来设计、选取合理的有结构的材料,才能让学生由材料引发经历,由经历形成科学认识,方便实验探究活动的是顺利开展,最终发展和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课上要用种种材料,是科学课的一大特点,材料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期望。教师也许会感到把材料直接交到孩子手中,可能造成无法容忍的混乱。事实上,把精心选配的材料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探究,是让他们走上科学道路的一个好办法,关键是要选配好材料,注意发挥材料的最大效益。一套好的材料,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会促成一节好课。

⒈利用材料间的相互关系,灵活加以组合和运用

实验教学能否成功、效果能否达到,不仅仅取决于实验材料是否充足,还取决于实验材料选择是否科学,搭配是否精当。实验材料选择科学、搭配精当,学生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观察方便,现象明显,实验效果就好。

把各种材料放在一起,它们之间便有了一些相互关系,不同的组合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些特定的言行。一盆水,一个软木塞、一个小铁块,这样一组材料学生会有什么结论?学生会说铁块沉下去,软木塞浮上来,材料结构的简单,使他们很难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如果是另一组材料:一盆水、同样形状大小的木块、铁、塑料、胶木,学生又会有什么结论?因为材料间的丰富对比性,将揭示一个规律:同样大小的东西,重的下沉,轻的浮着。那么,是不是材料的结构越复杂越好呢?不是的!

一般情况下,教师依据教材的提示,会设计出适合预设问题探究需要的有结构的材料,只要能够完成任务就可以了。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在准备实验器材时打破常规思维,常常可以使材料更简洁有效,看起来简单,但是用起来却更有意义。

2. 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分层、适时、有序地呈现

一种材料就预示着一个现象,可以设置一个情境,进行一项探究。不管是有关,还是无关,每一种材料的出现都有很明显的目的性。因此,把握好材料的呈现方式和时机,也就是调控了课堂的节奏,掌握了课堂的结构。

小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使用的材料会随着探究活动的推进或探究内容的转变而变化。材料何时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

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过早发送探究材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还没有听清楚活动要求,甚至还没有明白要研究的内容,就开始动手了,容易使探究范围过于扩大。而有层次地发送材料,就能调控探究的范围和深度,提高探究的有效性。例如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学生猜测物体是沉还是浮可能与物体的大小和轻重有关后,教师抛出了第一组材料:木块、石头、泡沫塑料、回形针、牙签、橡皮泥、胡萝卜、蜡烛,学生通过实验比较发现与自己猜测不相符的结果——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可能没有关系,这就与经验产生冲突。那么是不是这样?教师又提供了一组特殊材料:大小相同的铁块、铝块、塑料块、木块、黏土块,实验获得了新的进展——轻的易浮重的易沉。第三次提供了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物体:铝块、橡皮泥、萝卜块、木块、泡沫塑料块,结果发现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这样分三次呈现,顺应了学生的思维方法,以材料来指引探究,有序而有效。

四、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实验教学中,怎样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改变学习方式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实验环节时多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不能让教师的问题替代学生的提问与猜想,不能让教师的演示实验替代学生的动手操作。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问题的提出,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操作,实验结论的评价中去,真正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积极动手动脑,保持学习与探究的兴趣。例如,在上《种子发芽实验》一课时,让学生先根据生活中的已有经验猜想绿豆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再结合自己的猜想自主设计对比实验,然后再按照实验计划开展实验活动,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在活动的展示环节中,让学生对自己的猜想、实验、结论、疑惑作出评价。这样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及各种感官,使实验的实效得到充分保证。

五、实验评价影响着实验的有效性

教师对实验的评价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时评价,同时注意评价的真实性。实验评价对于学生一些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教师的实验评价可围绕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设计实验、方法创新的能力、团结协作、科学探究的能力等进行。

如在《蚂蚁》一课,我把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定为培养目标之一。师问:蚂蚁的身体小,还到处爬动,怎么解决观察难题呢?有同学提出了用火烧,马上有同学否决;有同学提出放在透明的瓶子里,有同学提出蚂蚁仍然会乱爬;有同学提出放在水中的瓶盖上,可以让它不乱爬,但蚂蚁可能会掉进水里淹死……最终有一位学生提出解决方案:放在一张白纸上,放上蚂蚁喜欢吃的食物。事实证明,这个实验方法还是挺好的。通过教师这样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越来越强。科学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还在于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心。学生自信心地提升,源自教师的评价。在每堂课中教师要努力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只要在探究活动中有进步的表现,哪怕是一点点,我们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如能实事求是回答问题的,能积极思考问题的,探究中能积极合作的,能为他人成功而喝彩的,能认真地倾听他人发言的,只要某一方面较好,就给他鼓励性的评价。这是树立学生信心,帮助他们坚持探究的很有效果的方法。

如《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中,在“改变橡皮泥的沉浮”活动中,教师出示一团橡皮泥,让学生推测它在水中是沉是浮,师再将橡皮泥放入水中,橡皮泥下沉,问:大家能让橡皮泥浮上来吗?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学生想到(如把橡皮泥和泡沫绑在一起;往水里加盐、加糖……)等许许多多想法,虽然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但教师都给了激励性的评价。在评价后,追问:不借助任何材料,能让橡皮泥浮上来吗?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这时由于学生在前面受到过表扬,他们会放大胆子去思考,就能促进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用一种全新的、赏识的眼光来积极评价孩子们的探究活动。要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的喜悦,要把他们遭遇的挫折和失败转化成再探索再学习的动力。

六、强调实验过程自我评价,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对于科学探究活动的评价应重在学习过程,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根据每一个学生实验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过程、实验中的表现、实验记录情况、能否有自己的见解、是否还能提出其他问题等内容进行评价。教师可制定量化的评价表,也可用定性的语言作出评价。同时在学生中进行自评和互评,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进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努力形成有助于广大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学习科学就会

积极主动,探究的习惯也会慢慢养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验教学作为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和各方面能力。实验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学生长期的共同努力。怎样发挥实验探究有效性,也有待于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中,只有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了,科学课的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才能得到更好地体现。在教学中,让学生平等地参与评价,实行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通过自评,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的优点,树立自信,查找不足。通过小组互评,可以补充自评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客观地评价别人,欣赏别人的优点。通过师评是对自评和互评的有效补充,更明确地指出学生的成功之处和须改进的方面。这样的评价方式更客观、公正、全面。教师对实验的评价一定要及时,同时注意评价的真实性。实验评价对于学生一些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及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七、自制实验器材,提高实验有效性

1、教师自制实验教具

一件成功的自制教具的诞生,是教师智慧和汗水的结晶,是教师经过对教材的深入的研究,根据本校实验器材的实际情况,产生对某一教具改进或创新的想法,根据这一想法,构思设计,在反复研究、实验的基础上制作,经过多次改进和反复调试后,再在教学中试用,直至成功。如在制作“空气有重量”这一实验教具时,通过上网查找资料,经过多次比较,最终选择一元钱买的带柄和卡口的两个气球作为实验器具,为其中的一个气球充气,气球可直接卡在卡口上,实验更加容易操作了,实验的效果也相当明显,结论的得出也更让人信服。

2、学生自制实验器材

学生通过参与自制实验器材活动,不但巩固书本上基础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爱科学的情操。在自制实验器材的过程中,学生首先是要弄懂课本上的内容,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才能设想出实验器材的雏形,然后才能进行具体的设计、试制。在具体制作中,学生还要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身心得到陶冶,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自制教具不

但可以补充现有教学仪器的不足,节约开支,而且实用性强,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安全可靠,取材容易,对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很大的作用。

总之,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勇于创新精神。如何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质量,有待于我们在今后教学中不断实践和探索。要真正上好一节实验课,科学探究要真正做到有效有序,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智慧,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用活动来带动思维,用思维来改善活动;必须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条件,从符合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要求出发,在实验操作、深入思考、教学组织等方面用心关注细节,抓住机遇,适时“导”、“拨”,使学生都能规范、科学地动手操作,通过自行探究获取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实验的效应,凸现科学课的教学功能,演绎出教学的精彩!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新基础教育》叶澜主编

[3]《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解读》郝京华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

[4]《科学课》2006年第4、7、10期

[5]张绪培俞伯军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首都师范大学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学生姓名:赵宝莹 院系名称:初等教育学院 专业名称:小学教育 学号:3153008153 指导教师:汪婷 2017年 2 月 6 日

首都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研究/设计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如违反有关规定或上述声明,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论文作者签名:赵宝莹 日期:年月日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摘要:要把探究作为学习科学的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又是学习的目标。而进行探究活动最常用的办法就是实验。实验教学充当着和从抽象到具体,从书本到实践的桥梁,它是理论教学的验证与持续。实验检验着理论的正确与否,巩固并深化了理论教学的成果。所以说,实验教学在小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为课题进行了充分研究。第一部分表明了进行这一问题的现状,第二部分分析了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提出来了问题的关键对策。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目录 引言 (5) 一、现状 (5) (一)研究背景 (5) (二)研究现状 (5)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6)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目的性不足的问题 (6) (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6) (三)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 (7) (四)材料不能满足需求 (7) (五)实验教学内容闭塞缺乏科学性 (7) 三、对策 (8) (一)明确实验教学目的 (8) (二)优化合作学习方法 (8) (三)加强实验教学与生活的联系 (8) (四)改进实验材料突出实验现象 (9) (五)构建完善的小学科学实验课程体系 (9) 四、结论 (9) 参考文献 (11)

浅谈小学科学课创新教学

浅谈小学科学课创新教学 从事科学课教学已经好多年了,在教学中自己经过反思、揣摩,积累了一些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新世纪的课堂教学突出特点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小学科学课堂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会促进学生求知欲滋长旺盛,而且还会刺激新思路的开拓。因此小学科学教学要有创造性、操作性、实践性和社会性。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中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增强创新的意识。如何在科学课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施创新的教学策略?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培养发展个性的思维心理学认为:“想”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选、重组,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思维形式。学会了想,丰富了想的能力,思维变的灵活了,想出许多奇思妙想,这一“想” 的过程,也就是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 1. 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思考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大胆猜想。让学生多想,边听边想、边看边想、边实验边想、要从多方面想、多角度大胆的想,鼓励学生敢想、想得新、想得奇、想得准。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 给学生表达的空间。表达是思考结果的表现,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言越积极说明思考的越多。即使说错了,在正面指导后,鼓励学生敢于发言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挫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我们都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同一种物体,有的说圆形,有的说是长方形,有的三角形等各不相同的答案,这是正常的,这是他们的认识水平所决定的,通过大家的讨论后,是能达到共识的,而教师要做的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见说出来。 3. 给学生动手的空间。小学生充满好奇、好动、好玩的天性。他们什么都想摸一摸,感受其特点;玩一玩,感受其中奥秘;做一做,提高了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条件,尽量满足他们的动手要求。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他们玩出明堂来,玩出知识来。 二、学会观察,敢于提出问题观察是学生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想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根据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从不同角度洞察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以及变化发展的规律,发现其中问题,尤其是发现或提出新奇的问题。一节好的科学课,都是从学生观察发现问题入手的。教师利用精心准备的教具,让学生在观察与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并用语言准确地提出问题,完成学习的初始阶段。 例如“滑轮组”一课,教师让学生首先观察滑轮组,然后做实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10篇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一):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务必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透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职责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构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构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忙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构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鼓励学生敢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资料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齐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资料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用心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鼓励学生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能够透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够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自己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引导学生会问。 学生不会提问,是因为他们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透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当然,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由易到难逐步上升。 1、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探究和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潜力。如我在教学《我的大树》这课时,经课前准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针对校园内几棵大树设计了一个观察活动的体验学习过程。学生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浅谈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生命。”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听课中发现科学实验探究活动,往往只流于形成,实验效果低。因此在实验教学中,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改进教材,有效实验;补充延伸,拓展实验”来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存在: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分组不合作,多数作壁上观;动手不动脑,探究层次浅;材料杂而乱,摆弄无结果等问题,导致实验教学往往只流于形式,实验效果低。要达到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我结合教学实践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改进教材,有效实验;补充延伸,拓展实验”等几方面作了探讨。试图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求策略。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我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有位教师是通过游戏创设学习情境的。这位教师拿出一个“钓鱼玩具”,请四位学生上讲台比赛“钓鱼”,一下子学生都抢着上去了,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当四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甚至有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的开展了。 二、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的研究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7223688.html,发表时间: 2011-05-26 10:32:55 点击次数: 1,388 一、问题的提出 1、小学科学学科地位 国家曾在1992年、1994年和1996年、2001年对我国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的情况开展了四次科学素养调查。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1996年仅为0.2 %,2001年为1.4%,调查的对象虽是我国公众,但它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小学科普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而这一改变必须从改革小学的科学教学开始,小学科学是一门关系到国民综合素质培养的重大学科。2001年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将小学《自然》改为《科学》,更加看到国家对在小学阶段开展科学教学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在学校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并逐渐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并将从一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课时量也有所增加。各级政府也加大投入,为各校建立仪器室、实验室,配备相应的实验器材,并加大科学教师的配置和培训,提高科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2、新课程标准要求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核心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经”。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小学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 3、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组针对“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反映”进行过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有82.8%的学生喜欢科学课,其中由于“科学课老师讲得好”的占17%;由于“这门课是理科的基础课”的占8%;由于“科学课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的占20%;由于“科学课教我们观察、研究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占一半以上,达55%。由此可见,学生喜欢科学课主要是因为课程本身“符合探究外部世界的愿望,能够解答他们心中的疑问,给他们足够的想象空间,教给他们探索世界的方法。”其中,实验教学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 4、国内外相关研究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课题交流材料 实验小学侯延风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光靠灌输书本理论知识是不够的,无论是引导学生探索科学规律,还是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概念,都离不开科学实验,是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延续,它起着从书本到实践,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重要的桥梁作用。实验教学在 这方面起一种特殊的作用。如何有效地进行实验教学,并且把握住新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这就要发挥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创设情景条件与激发兴趣,启发学生认真观察实验,达到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的目的,实现了实践一一认识一一再 实践一一再认识”的过程。 一、激发实验兴趣,彰显实验作用。 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 1、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 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人的一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兴趣,往往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成为爱好和志趣,以致发展为惊人的勤奋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前提,也是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的结果。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

2、实验能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 实验尽管简单、甚至很原始,但所做的实验都是重现科学发展史的过程,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跨越人类几百年、几千年的科学进展。实验能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实验的手段去验证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的变化、联系和规律,同时也为发展学生的思维提供了具体的材料,获得间接经验,从小就把获取知识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 3、实验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实验具有典型性,它能创造一个确实的、排除干扰的环境,让孩子们集中观察,对产生各种现象的条件严格、精密地控制,排除次要因素的影响,突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实 验具有重复性,它能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多次的反复,供学生反复观察;实验具有趣味性,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在没有压力,思想放松,心情舒畅的状态下,自觉主动地学习。实验不仅能观察现象的全过程进行定性研究,还能测量有关数据,计算各量间的数值关系,进行定量研究。这些特点,能使学生迅速掌握前人已认识到的真理,以最有效的方式去掌握科学基础知识。有句话非常经典:听了,忘记了;看了,明白了;做了,理解了。”因此,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理论与实践,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教学原则,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是使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教师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4、实验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学生的素质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知识因素、智能因素、非智能因素,它包括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浓厚的科学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坚韧不拔的意志等。素质是可以培养的,而且应该从小培养,良好的素质对学生一生都有益。因此素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20篇汇总).doc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第1篇 在科学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今日,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预设与生成必然不会完全协调,许多纷繁复杂的新问题必然会接踵而至,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及时“反思”,仅有这样才能在专业领域快速地成长起来,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小学科学课的一些教学反思 一、科学教师要认真抓好备课环节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上好任何一门课都必须得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备课对于科学课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科学课这一门课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仅凭一本课本、一支粉笔就上好一堂课,所以抓好备课环节是上好一堂科学课的重要前提,我认为科学课的备课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 1、从全局入手,读通整册教材。 要上好科学实验课,首先就得通读整册科学教材,对整册教材所需材料进行整体性的研究,列出清单,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材料准备,才能在准备具体的某一课时得心应手。而如果一课课临时去准备材料,就难免会发生措手不及的情景,影响科学课的教学。就一册教材来说,每一册教学参考书上都有主要材料清单,上头列出了本学期要用的主要材料。所以,在开学初就应当去认真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是十分有必要的。 2、要熟悉本单元的教学资料 科学教师要想比较简便的上好科学课,除了通读整册教材之外,还要更加细心的去钻研本单元的教学资料,因为教师仅有熟悉了本单元的教材之后,教师才能在准备实验材料的时候,事先明白本单元哪些材料使用的频率高,哪些材料能够顺便一次性准备好,哪些材料实验仪器室里已经有了,哪些材料需要自制,哪些材料需要购买,哪些材料学生能够自我准备这样提前心中有数,教师在准备材料时才能得心应手,简便自如,从而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3、教师提前动手做实验 科学课中的每项实验,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应当提前做一做。这样就能明白这个实验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哪些现象不够明显,哪一项器材要换,哪一种方法需要改善。教师课前做好实验,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才能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防止教学中的失误。再者,科学课堂不像语文对一首诗歌或一篇课文的理解,每个人能够有自我不一样的看法,但不会出现什么危险,而科学课中有些试验却不一样,如果科学教师不认真备课,不事先做一做课堂上要求学生做的试验,就不能发现实验过程中的危险,就没法给学生讲解试验注意事项,如果课堂上试验出现了危险又没法及时有效的处理,那麻烦就大了。所以,上科学课要求科学教师更加认真、严肃地备课。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1、设计好导课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几点建议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点滴思考。 问题之一、科学课堂教学中,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 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是知识的主宰者,是教学的权威者。正如愈老夫子所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课堂教学中,老师将知识像流水一样传递给学生,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教师是教学流程的控制者、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容和学习方法的制定者,学生的主体性不复存在,灌输、接受式学习成了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成为一潭死水,而教师却成为课堂教学的绝对权威。 课改以后,新的教学理念深深影响着我们的老师,课堂教学的学习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学生才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仿佛一夜春风来,于是,课堂教学又是另一番景象。为了突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把“自主”性还给学生。在科学课上,有的老师甚至害怕讲解,怕老师的话多了就是没有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好像讲解就是违背了新的课程理念。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时,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实验材料之后,老师不加引导,不予以启发,接下来就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实验。导致探究目标不明确,合作意识不强,最后科学的

课堂上乱糟糟一片,实验以失败而告终,更别谈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了。这些做法,其实是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片面的理解,表面上是让学生获得了一种自主的权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自主。 如在教授小学科学课《土壤》一课,课前老师为学生学生准备了大量的材料,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自主探究观察土壤的特点。可是在教学中,有的老师把材料分给小组之后,没有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前的讨论和交流,实验方案的制定和设计,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验、自己去观察,于是课堂上一片“翻天覆地”,“热闹”非凡,土壤到处都是、水洒满了桌面,实验效果可想而知,给了学生大量的时间,收效甚微,效率低下,更何谈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学生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他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片面地理解学生自主学习而忽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只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需要在我们老师的引导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给予充足的时间、引发矛盾冲突,让学生去讨论、交流,去创造,真正体现自主学习。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的主导性同等重要,正确把握两者的关系,才不会歪曲课改的精神,才会更好地把握好课标的精神,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精彩起来。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课探究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课探究 摘要:小学科学实验课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实际、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围绕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操作技能,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探究。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使实验课走向成功,达到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2-0069-02 小学科学实验课的基本理念,着眼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亲历探究科学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和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科学》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总结几年来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对科学实验课教学的几点做法。 一、人人都参与实验活动

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小时候做小板凳的故事,即使做得不像样,可也是亲自动手做成的。实验活动不能要求学生像科学家做实验那样规范,而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去探索,认识自然界中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无论实验小组中有几个学生,都是实验活动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地位,发挥一定的作用,其操作都关系到本组实验的成败。千万别低估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许他们操作得更认真,做的更成功。即使不成功,最起码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特别是人多材料少时,老师不能有偏见,要合理分配,不能造成能力好的越来越强,能力差的越来越弱。甚至会出现一些滥竽充数的“小懒人”,或是一些盛气凌人的“小霸王”。不要怕仪器被弄坏,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去探究。为这些各具特色的个体提供实验活动的舞台,让每个学生尽情尽兴。在实验活动中,将自己的所做、所见、所想进行对比,才会有一定的收获,保证每个学生的探究欲望得到满足。 二、实验课要具有开放性 《标准》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做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让科学探究由课堂走向课外,由书本走向自然,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中,更好地体现“开放性”

小学科学教师最新优秀论文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教师最新优秀论文农村小 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文章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河北省廊坊市大陈府中心小学李晓凤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小学科学学习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进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进行检验和运用的过程。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科学课的教学必须重视实验。那么如何进行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呢?下面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的见解: 一、教师和学生一起搜集实验材料 虽然我们有实验仪器,但不是什么都有,我们要根据教学所需,准备多种多样的材料,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学生无法准备的材料则由教师收集。如上《土壤里有什么》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

各自准备新鲜土壤,里面还有活生生的动植物,非常便于观察。再如上《电磁铁》一课时,由于学校库存的材料有限,我想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动手的机会,于是我先向学生讲解制作电磁铁所要用到的材料,然后让学生找来有绝缘层的导线、铁钉、电池和大头针,让学生按照课本介绍进行制作电磁铁。由于有了可做实验的材料,学生就能“真刀实枪”地做科学,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二、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科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而悬念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来源。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识规律,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实验愿望。在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六课《金鱼》教学时,我在引导学生观察了金鱼的外形、运动和吃食后,问:金鱼鱼鳃一分钟开合几次,金鱼不断地喝水,会胀破肚子吗?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奥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三篇)

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三篇) 《光的传播》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重点是让学生在探究 活动中获得观察水平、分析水平、总结归纳水平的培养。根据这个点,我在设计这节课时让学生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并亲自动手做实验,从实 验现象中得出结论。因为我们知道“光在空气中、水中以及玻璃等透 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实验不但操作简单,而且现象也很明显,如 果实行探究实验的话,很多学生都能清楚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很容易 达到探究的目的。小孔成像的实验能够事先布置学生做好准备,课堂 上分组实验,教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对学生即时指导,明确的指出 观察什么。否则学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也不知道应该观察哪里, 然后由学生自己辅以作图分析小孔成像的原理、性质、特点,最后再 引导学生讨论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的其它实例,充分体 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特点。 由这节课我也总结了一下在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 问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过程,使用实验、有效的提问、引导和讨论 等策略,将学生带入物理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知 欲望,引导学生探索。同时辅以相关课件如:日食、月食的形成。最 后指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相关物理现象实行分类和归纳,总结出相关联 的物理知识,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解过程。 【篇二】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 在《浮与沉》一课上,我采用了课件辅助教学,主要从以下几方 面实行的: 1、首先,在教学开始,我通过课件出示一个《阿凡提协助穷人的 故事》故事导入新课,让学生知道浮与沉还能协助人们做事。 2、在活动1的教学环节,我首先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实验材料的基 础上实行猜想不同物体可能会产生的沉浮现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1)

浅谈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 【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学科。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步入奇妙的科学殿堂;常常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水平,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增强并改进实验教学,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水平的最好途径。【关键词】:实验材料体验创造力多媒体技术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科学课的过程,是从观察现象,实行实验出发,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成概念、规律,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实行检验和使用的实践——理解——再实践——再理解过程。所以实验在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学习科学课程必须重视实验。 一、实验材料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 材料的选择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我在教学《种子萌发的条件》一课的时候,遇到了一个难题——怎么也找不到菜豆。在教学前,我请教了别的同行,希望能够得到好的建议。在同行的建议下,我选择了黄豆,花生,绿豆。原因是我考虑到一些实际教学的需要:学生们了解和熟悉这几种种子而且容易收集。相反,教材里面提到的菜豆学生则很陌生,而且我们这里也不易收集。 材料选择要具有代表性。还以《种子的萌发》为例,单子叶和双子叶的种子——花生和玉米就很典型。而《各种各样的茎》中我就选择了冬青树苗,牵牛花,葡萄苗,趴根草这四种典型的植物作为研究对象。代表性的材料不但决定了学生实验的有效性,而且提升了教师教学的目的性。 二、实验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体验。 理化类的实验应该有所扩展,提升学生兴趣。案例和分析:《物质的变化》中有两个重要的实验,检验淀粉和淀粉与唾液混合的结果。我在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淀粉这种物质的理解在实验后并没有多少提升,于是我开始思考改进实验的内容。我希望能够提升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淀粉的水平,比如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我选择了很多材料来检验——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番薯,板栗,玉米,芋头,南瓜等等。在分组检验不同食品的时候,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理解。 动植物观察类的应该利用“童趣”为支撑点。案例和分析:《蜗牛和蝗虫》中学生应该充分地观察这两种动物。为了达到“充分”的目的,我发给学生解剖器材,放大镜,蚊烟,火柴,水杯,树叶。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不是局限于眼睛了,在3个课时的充分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蜗牛原来不吃有蜡质的树叶,蝗虫和蜗牛也会游泳,蜗牛怕烟火,蝗虫不怕烟,怕火,蝗虫和蜗牛的壳里真复杂。制作类的实验应该能“玩地转”。案例和分析:《风的观测》、《做个小磁铁》、《制作我们的小乐器》、《美丽的彩虹》等这些具有小制作性质的实验课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玩耍,学中玩,玩中学,事半功倍。 三、实验中要注意学生创造力的锻炼。 1、“疑问”的作用。在教《小电珠》一课时,我一开始简单介绍了电池,电线,灯泡后,先不讲明怎样做才会让小电珠发光,而是提出疑问:“谁能让小电珠发光。”在学生理解仪器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敢于思考,利用现成的仪器去实践,并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争着去比一比谁最快让小电珠发光,既激起学生的

科学六年级上册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科学对人们认识世界起着关键的作用。儿童自小就会形成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而这些看法经常是不符合科学原理的。因此,及早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科学态度。下面,我想谈一下小学科学课教学的重要性。 一、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一、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文化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文课程中包含了许多与科学有关的内容以及科学家的故事。科学课程也要求学生运用语言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和交流。科学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他们语言的准确和精炼,提高他们表达和辩论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科学和数学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科学课程特点之一就是定量表达和使用逻辑推理。数学可以在科学探究中作为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工具,而科学课程又为数学的应用提供了实例。 二、小学《科学》教材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文化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文课程中包含了许多与科学有关的内容以及科学家的故事。科学课程也要求学生运用语言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和交流。科学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进行调节,而学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创新的空间,因此,我觉得这一教材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三、科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科学》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儿童的童心、童趣,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同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科学精神。 四、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和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由此可见猜想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活动,一方面、正确的猜想会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会激励他在以后的活动中更加大胆地去猜想,去实践;再者即使是学生猜想不够正确或不够全面时,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也会从中有所感悟,去不断地实践和探究,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光靠猜想还不行,要勇于去实践,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所以,我觉得教材设计的猜想活动这一环节非常好,它对学生进行好探究活动、学习好科学有很大的帮助。逐渐地猜想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探索的动力。我觉得让学生无目的的去实践在学生头脑中不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带着猜想去实践,学生的活动会更丰富、更充实、更有意义。另外小学《科学》非常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这也会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促进,在交流中大家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可以有新的发现,另外通过交流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倾听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同时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的许多的闪光的思想火花也是在交流中迸发出来的。所以,从起点三年级《科学》上册起就开始注重这样培养学生,我想几年下来,我们所有的孩子都会有所改变,有更大的发展。 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科学的人文精神在这一教材的使用过程中,我们深有感触的是科学教材在编排上很好地将科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学生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科学知识并不是单一呈现出来的,而是多层次多角度呈现给学生,另外教材在编排中还非常注重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例如在学习《食物》这一单元,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是紧密相

小学科学《分离叶绿素实验操作》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分离叶绿素实验操作》教学反思 叶绿体含有叶绿体色素,叶绿体中的色素可用酒精、丙酮等将它们提取出来(因为丙酮有毒,所以这里可以用酒精代替)。 操作叶绿体的提取,既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研究科学的兴趣,也可以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酒精灯、烧杯、石棉网、镊子等实验器具的使用方法。 实验初始,展示实验中需要的仪器设备,这样可以让学生实验前有充足准备,免得由于准备不足而导致实验失败。这里当时忽略了实验的注意事项,没跟学生讲清楚,这是失误。在以后的微课录制前应该考虑充分,免得留有遗憾或存在安全隐患。 然后让学生清楚了解实验的操作步骤,这样能够在实验前明确自己每一步到底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录制微课的过程中,由于摄像机机位的原因,自己一个人无法进行调整,所以实验操作的时候,有些演示动作离开了镜头范围,这在以后录制微课的时候应该注意避免。另外,一些细节应该将镜头拉近,这一点也没有做到,这也属于考虑不周。 具体操作:把几片绿叶放入小烧杯中,再加入浓度为95%的酒精到淹没叶片为止。通过实验验证,一片完整绿叶即可,绿叶多了,提取的叶绿素颜色太深,不利于观察。把小烧杯放入一个大烧杯中,在大烧杯中倒入热水。小烧杯放入大烧杯的过程,由于小烧杯中已经装入酒精,用镊子夹住小烧杯根本就夹不住,最后选择了用试管夹,因为加热完毕还需要将小烧杯拿出来,所以试管夹操作比较方便。在三脚架上放好石棉网,然后把大烧杯放在上面,点燃酒精灯加热。移动大烧杯的时候一定要稳、慢,不要让小烧杯中的酒精溅出来。过一会,会看到小烧杯中无色酒精完全变成绿色,这些绿色物质就是叶绿素。这个过程比较慢,应该将镜头推近,仔细观察实验变化。 实验分析:叶绿素能溶解在酒精中,将它加热煮沸,叶绿素就会跑到酒精中,所以原来无色的酒精就变成了绿色。这是本微课录制的最后阶段,通过分析实验现象,追寻实验的本质,探讨实验的乐趣。总而言之,通过本微课的录制,让我对微课指导学生实验、学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让我清醒认识到,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的

小学科学案例:《怎样加快溶解》的教学反思

多余的“搅拌”带来的思考 ——《怎样加快溶解》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知识很简单,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作出解释,重要的是亲历科学验证地过程,初步学会设计一个简单的对比实验。同时,在对比实验方面大家早已人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它可谓是研究得够深了,不就是控制好定量和变量的关系吗?只要在实验过程中把其它各个因素都统一下来,只剩下一个变量不同不就完事了吗?本着这个原则我设计了小学科学教材四上的《怎样加快溶解》一课。 课堂上我们一起经历了这样一些活动: 一、猜测部分: 师举着一杯放有肥皂块的水,问道:如何加快小肥皂块的溶解,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1:可以用筷子搅拌一下,这样可能加快小肥皂块的溶解。 师:小结并板书搅拌可能加快溶解 生2:可以把这杯水摇一摇。 师:这和我们第一种方法一样吗? 生3:在这杯水下面用火烧,可能使肥皂溶解得快一点 师:小结并板书加热可能加快溶解 师:还有其它办法吗? …… (同样方法最后小结得出:搅拌、切碎、加热可能加快小肥皂块的溶解) 二、验证部分 第一组对比实验 1、师:怎么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生:实验 2、师:怎样实验,以搅拌为例。

生:可以比一比,我们用两个杯子装同样多的水,都放入一块肥皂,一杯用筷子搅拌, 另一杯不搅拌,最后看看,哪个杯中的肥皂溶解得快。 3、师:好,那你需要哪些材料? 生:两个烧杯,一根筷子,两块肥皂,水 4、师:你对这些材料有什么要求没有?怎样比才比较公平 ..? (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明确杯中的水一样多,杯子一样大,肥皂一样大小、同时放入水中……唯一不同的是一杯搅拌,另一杯不搅拌。) 5、几分钟后,顺利得出结论,效果非常明显。 第二组对比实验 引导学生设计另一组对实验------切碎与不切碎 1、确定哪些条件要统一(水一样多,杯子一样大,同时放入水中,肥皂大小相同,不同在于一个杯中放的是完整的小肥皂块,另一个杯中放的是与之大小相同的被切碎的肥皂。) 2、这时有一位同学提出:能不能搅拌? 这是我事先没有考虑到的,于是决定不如让学生先来说说他们的看法。经过讨论后, 全班同学一致认为:要么两杯都搅拌,要么两杯都不搅拌, ........并且,搅 .................这样才公平一些。 拌的的话就要同时开始,同时结束,速度也尽量一样快。具体如何操作,本着开放性的原则,随同学们自主选择。 3、实验中,由于如果不搅拌,就得等很长时间,于是一些本来不打算搅拌的小组等不及了,最终也选择了同时搅拌这一方法。 4、汇报实验结果: 生1:我们组发现切碎的那杯溶解的快。 生2:我们组发现切碎和不砌碎溶解得一样快,因为肥皂水都一样浑? 生3:我们组发现还是不切碎的快,因为我们发现不切碎的那杯肥皂水更浑浊。 统计: 认为切碎以后溶解得快的8/11 认为分不清的2/11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要达到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我们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选择合适方法,引导实验开展;适时巧用评价,发挥评价作用” 等几方面作了探讨。试图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探求策略。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我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我是通过游戏创设学习情境的。我拿出一个“钓鱼玩具”,请四位学生上讲台比赛“钓鱼”,一下子学

生都抢着上去了,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当四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甚至有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的开展了。 在《给冷水加热》一课中,我是通过魔术创设学习情境的。我亲切地对学生说:“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你们要看好啊。”我拿出一个透明红色小袋子,两个大烧杯,一杯装冷水,一杯装热水,然后将小袋子装满冷水并密封好,放入装有热水的大烧杯中,沉到了底部。学生们的双目死死地盯着。过了2—3分钟,学生们都惊讶了,小袋子从底部慢慢的浮到了水面。这样他们的探究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都开始讨论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时我问学生:“你们要想知道原因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学生带着这样的探究兴趣,和我一起开展了有效的实验探究。 创设学习情境方法有很多种,只要是能激发探究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均可运用。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合理,有效的创设情境方法,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材,灵活选择,运用,并潜心研究更加有效的方法,使导课真正成为一节课成功的一半。 二、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要完成科学探究的目标势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

【小学科学实验论文】 浅议新课改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以实验观察和活动操作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活动,获得观察水平和动手操作水平,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学的关键所在。尤其在新课改形势下实验过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如何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三至六年级科学课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要通过观察和实验制作等活动”,而观察和实验是人类理解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课教学的特点。所以,教师指导儿童自己实行观察和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知识水平,千万不要把科学课上成是语文课。所以,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实验要求实行教学,以完整有效地上好科学实验课。 一、认真做好课前实验准备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成功的实验课,必定建立在教师丰富的经验之上。实验课前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因为它不但要熟悉教材知识,还要知道学生实验。教师应充分构思每一节实验课的总体思路,亲自动手熟悉每节课的实验程序,找出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二.演示实验要起到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实行,在使

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有序。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签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 有效的演示实验教学能够协助学生提升科学思维水平、学习科学探究的准确方法,并能受到良好的实验习惯的教育。所以在课堂实验教学中,优化教师演示实验,有利于提升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三、实验的过程要让学生充分实行体验。 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实行体验,提升学生实验兴趣。案例和分析:《淀粉的踪迹》中有两个重要的实验,检验淀粉和淀粉与唾液混合的结果。我在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淀粉这种物质的理解在实验后并没有多少提升,于是我开始思考改进实验的内容。我希望能够提升学生在生活中理解淀粉的水平,比如那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我选择了很多材料来检验——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栗子,玉米,南瓜等等。在分组检验不同食品的时候,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理解。 动植物观察类的应该利用“童趣”为支撑点。如:《蜗牛和蝗虫》中学生应该充分的观察这两种动物。为了达到“充分”的目的,我发给学生解剖器材,放大镜,蚊烟,火柴,水杯,树叶。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不是局限于眼睛了,在3个课时的充分活动中,孩子们了解了蜗牛原来不吃有蜡质的树叶,蝗虫和蜗牛也会游泳,蜗牛怕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