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孟浩然诗歌中的道家情怀

孟浩然诗歌中的道家情怀

孟浩然诗歌中的道家情怀
孟浩然诗歌中的道家情怀

孟浩然诗歌中的道家情怀

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孟浩然向来被大家冠以“隐逸诗人”的称号,不仅因为孟襄阳终身未仕,而且他的诗歌确是暗合了道家的一些思想,也流露出了对道家的羡慕。王国维在他的代表作>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唐代是中国诗歌最为繁荣的时期,其中有一位诗人就得到了许多大诗人的倾心称颂,李白赞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杜甫说道:“吾怜孟浩然,短褐即长夜。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清江空旧鱼,春雨馀甘蔗。每望东南云,令人几悲咤。”(>)他就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领军人物-----孟浩然。

>记载诗人“隐居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而后终身不仕,可以说诗人的一生都是在优游山水中度过的。这种生活经历必然会影响诗人的创作风格,使其作品呈现出清丽疏朗、朴素拙野的特点,而这正于有意无意间契合了老子的某些思想精髓。

孟诗的一大特点便是以清淡之语入诗。杜甫在>中说道:“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

一个“清”字就足以代表孟诗的一个风格特点。谢榛在>中说道:“浩然五言古诗、近体清新高妙,不下李杜”;胡应麟>:“孟诗淡而不幽,时杂流丽,闲而匪远,颇觉清扬;可取者,一味自然”;“诗最可贵者,清。然有格清,有调清,有思清,有才清。才清者,王、孟、储、韦之类是也”。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一直存在着“尚清”的审美观。“清”之美的核心意蕴正在“自然”二字,正如(宋)方万里所云:“天无云谓之清,水无泥谓之清,风凉谓之清,月皎谓之清,意味之自然为清新。”“清”与“自然”的这种内在联系其实有着深远的哲学基础,倘若追根溯源的话,一直可以追溯到>那里。>三十九章云:“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以一宁,神得以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所谓“得一”者,就是得“道”,“天得一以清”就是说天得到道便会保持“清”的状态,如果天没有保持“清”的状态,就难免会崩裂。那么“清”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呢?由老子所言可知,它就是“道”之状态,也就是“自然”之状态。

在>中诗人写道:“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袅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诗中写日落西山之时,月亮悄悄爬上了树梢,泉水叮咚作响,人归鸟栖,小径两边挂满了如丝般的女萝,诗人对琴独坐,正等待着远方的友人。全诗没有彩绘,没有着力地渲染,只是用非常平淡的语言,描写了那

样一种景色表达了人物的一种心境,“清”之风格特色由此可见。他早年写过一句诗,“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令一时的诗友“嗟其清绝”,都把笔撂到那儿,不写了,说难以为继。所以白居易后来就感叹说他“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正是就这一点而言。

古人说“诗品出于人品”,不同于众人的经历使孟浩然的创作呈现出与同时诗人不同的特色,他经常在诗歌中表现出对仙人的倾慕,对成仙归去的渴慕。不论诗人是否刻意为之,这确实使他的诗歌具有了浓厚的道家趣味。“忽闻荆山子,时出桃花源。采樵过北谷,卖药来西村。……谓余搏扶桑,轻举振六翮。……偃息西山下,门庭罕人迹。何时还清溪,从尔炼丹液。”(>)春耕之际,诗人听闻道士云公常往来于北谷、西村一带,本来此地期待与其相逢,而后果遇。就在云公为诗人怀才不遇而鸣不平之时,诗人自言自己既不佯狂玩世,也不狼狈求官,而是以安闲寂静为贵,不为势力所动,隐卧于西山之下,期望日后与云公共同炼丹修道。“仲尼既已没,余亦浮于海。昏见斗柄回,方知岁星改。虚舟任所适哦,垂钓非有待。为问乘槎人,沧州复何在。”诗人失志浮海,一年将终,适意而游,非为名位,如遇仙指,则遁世求仙。(>)“仙穴逢羽人,停舻向前拜。……登陆寻天台,顺流下吴会。……福庭长不死,华顶旧称最。永愿从此游,何当济所届。”(>)诗人在越地游玩,不期之际巧遇友人,于是向他倾诉了自己对天台胜境的向往,表达了对于进入不死之乡的启慕。“归来卧青山,常梦游清都。漆园有傲吏,惠我在招呼。书幌神仙?,画屏山海图。酌霞复对此,宛似入蓬湖。”(>)诗人与王昌龄宴于黄道士房,

酒酣兴浓之际诗人自言还山归隐,思仙慕道。“傲吏非凡吏,名流即道流。隐居不可见,高论莫能酬。水接仙源近,山藏鬼谷幽。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诗中前两联以庄子比梅道士,言其居隐而论高;后两联赞梅水亭之清幽,如同世外桃源,人迹罕至。表达了内心对其的渴慕。“武陵川路狭,前棹入花林。莫测幽源里,仙家信几深。水回青嶂合,云度绿溪阴。坐听闲猿啸,弥清尘外心。”(>)诗人泛舟于武陵,被眼前所见之景吸引,于是生出对于桃花胜境的向往之情,遂产生弃世超尘之想。至于诗人在诗中偶尔涉及的例子更是不计其数,这里随意粘出几句:“忽逢青鸟使,邀我赤松家”;“华省曾联事,仙州复与俱”;“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水乘舟楫去,亲望老莱归。斜日催乌鸟,清江照?衣”;“岂意餐霞客,忽随朝露先”;“羽人在丹丘,吾亦从此逝”;“高步陵四壁,玄踪得三老。纷吾远游意,学此长生道。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孟浩然《春晓》诗意及赏析

孟浩然《春晓》诗意及赏析 《春晓》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春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下面是为你带来的孟浩然《春晓》诗意及赏析,欢迎阅读。 《春晓》原文春眠不觉晓⑴,处处闻啼鸟⑵。 夜来风雨声⑶,花落知多少⑷。 注释 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春晓》诗意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春晓》赏析《春晓》这首小诗,初读似觉平淡无奇,反复读之,便觉诗中别有天地。它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不在于奇绝的艺术手法,而在于它的韵味。整首诗的风格就像行云流水一样平易自然,然而悠远深厚,独臻妙境。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探讨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

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 自然而无韵致,则流于浅薄;若无起伏,便失之平直。《春晓》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起伏跌宕,所以诗味醇永。诗人要表现他喜爱春天的感情,却又不说尽,不说透,迎风户半开,让读者去捉摸、去猜想,处处表现得隐秀曲折。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张戒《岁寒堂诗话》引)写情,诗人选取了清晨睡起时刹那间的感情片段进行描写。这片段,正是诗人思想活动的启始阶段、萌芽阶段,是能够让人想象他感情发展的最富于生发性的顷刻。诗人抓住了这一刹那,却又并不铺展开去,他只是向读者透露出他的心迹,把读者引向他感情的轨道,就撒手不管了,剩下的,该由读者沿着诗人思维的方向去丰富和补充了。写景,他又只选取了春天的一个侧面。春天,有迷人的色彩,有醉人的芬芳,诗人都不去写。他只是从听觉角度着笔,写春之声:那处处啼鸟,那潇潇风雨。鸟声婉转,悦耳动听,是美的。加上处处二字,啁啾起落,远近应和,就更使人有置身山阴道上,应接不暇之感。春风春雨,纷纷洒洒,但在静谧的春夜,这沙沙声响却也让人想见那如烟似梦般的凄迷意境,和微雨后的众卉新姿。这些都只是诗人在室内的耳闻,然而这阵阵春声却逗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了广阔的大自然,使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味那莺啭花香的烂熳春光,这是用春声来渲染户外春意闹的美好景象。这些景物是活泼跳跃

道家思想的利与弊

道家思想的利与弊 摘要:道家思想源远流长,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作为百家争鸣的一支重要学派演绎自身的传奇,同时对我们后世社会发展也有很大作用。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在历史的洪流中,统治者一般会采取儒家和法家的治国思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儒内法”,而道家思想一直被放在若即若离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道家的作用也被大家忽略了。作为中国文化的根源之一的道家文化虽然有其时代的固有弊端,但是在很多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在道家学派看来,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最理想的状态,因此道家把道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道先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独立于物质世界,是物质世界的本原。道可以用于区分自然界万物的良否和判断人类社会生活的善恶,认识了道就可以认识世界万物。道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曾经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思想家,比如说老子、关尹、列御寇、庄周。学习道家的思想有利于我们了解道家思想的利与弊,从而我们可以吸取其中的精华,应用到实践中去。 在政治理想方面,道家的思想家们把小国寡民作为理想社会,把“道”或“至德”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最高境界,把原始、蒙昧、与自然为一的状态作为社会理想。他们用倒退的观念理解人类历史,带有浓重的复古倾向,否定了人类社会生活的群体性特征,轻视人类社会的伦理原则和价值标准,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相违背,但是他们的观点体现了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揭示了人与人质之间利害冲突不可避免的事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敢于批判敢于否定,勇敢批判现实,改变现实。 在政治主张方面,道家提倡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不尚贤使民不争;第二,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第三,绝圣齐贤,绝仁弃义;第四,慎征罚。道家认为如果不尚贤就可以制止社会纷争,他们虽然想制止人与人之间的纷争,但是他们错误的理解了尚贤与争之间的关系,尚贤并不是社会纷争的根源,不尚贤不能从根本上制止社会纷争。道家认识到了物价过高会引发百姓的负面情绪,使民“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民众对于稳定统治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没认识到货物的贵重与否取决于货物的内在价值,不以人的意志而变化,而且难得之货也不是产生盗贼的根源。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去寻找问题的根源,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道家主张统治者对待战争应该慎重,只有在不得已时才能发动战争,战争必然导致经济的萧条,而且道家也反对横征暴敛,体恤民众。虽然他们的政治思想归根结底是为专制主义政治服务的,但是相比于一般的统治术高明得多。在当代社会,我们依然可以借鉴,政府应该维护人民合法利益,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对于企业来说,企业家应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采取高明的管理策略。而且道家思想在历史上曾经被应用于实践,在休养生息上效果十分显著。从汉高祖至文景时期,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百姓困苦,政局动荡,统治不稳,统治者无法取得完全的剥削利益,于是被迫采纳黄老学说(“黄”,指传说中的黄帝;“老”,指春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黄老学说即黄老学派假托黄帝的名义引进法家学说,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的清静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及“轻徭薄赋”、“约法省刑”等政策,对农民做出一些让步,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刚刚建立的西汉封建政权,由于这些措施,很

2019《诗五首》有关资料:《平淡中见淳美孟浩然〈过故人庄〉赏析》语文

《诗五首》有关资料:《平淡中见淳美孟浩然〈过 故人庄〉赏析》 孟浩然是唐代诗坛上负有盛名的诗人。“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其中,五律的成就更高一些,此篇又恰是五律中的佳作。不过,他的作品乍一看去,好处往往不太显眼。如果说诗应该是醇酒的话,孟浩然的作品或许可以说像清泉,要品尝它的色和香,还需要多用一些吟咏的功夫。其所以这样,跟孟浩然风格上的特点“淡”有密切关系。 《过故人庄》在孟诗中不一定是最淡的,但它用省净的语言,平平地叙述,几乎没有一个夸张的句子,没有一个使人兴奋的词语,也已经可算是“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孟浩然》)的程度了。那么,它的诗味究竟表现在哪里呢? “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读孟浩然的诗,应该透过它淡淡的外表,去体会内在的韵味。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这一开头似乎就像是日记本上的一则记事。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意。这正是不用客套的至交之间所可能有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这种“鸡黍”宴,直至今天,仍然是中国农村中一种最亲切的招待。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往往更能为对方敞开。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平

静而自然,但对于将要展开的生活内容来说,却是极好的导入,显示了气氛特征,又有待下文进一步丰富、发展。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走进村里,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这两句,上句漫收近境,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这个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使人感到清淡幽静而绝不冷奥孤僻。元人马致远也许是从这里翻出了一段散曲:“红尘不向门前惹,绿树偏宜屋角遮,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曲子贵露,往往把它的内容挑在竹竿尖上让人看,但我们却可以借助于这种露,去进一步挖掘孟浩然这两句诗的内涵,因为它有点像是用电影“分镜头”的办法,来展现孟诗那种浑括的意境。不过,孟浩然和马致远所处的时代毕竟不一样,马致远是处在“闹嚷嚷蚁争血”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元代,他通过所描绘的境界,表现了对外间的“红尘”的厌烦和逃避的态度;而孟诗并不把“不惹红尘”看得重要,反倒把城郭引来作为“故人庄”的陪衬。这是由于处在盛唐那样一个升平时代,周围的事物在人们心目中显得亲切美好的缘故。 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才显得格外畅快。对于这两句,人们比较注意“话桑麻”,认为是“相

孟浩然诗(三首)简析

孟浩然诗(三首)简析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从这首诗的后两句看去,诗人一夜没有睡好,风雨声让他担心花朵可能经受不住;后来迷迷糊糊地睡去,连天亮了都不知道。这时到处都能听到鸟叫的声音,美妙极了。尽管有风雨,春天仍然是挡不住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完全用不着感伤。 世界上不可能永远阳光普照,毫无风雨;生活里总会有曲折变化。“‘落多少’可以不说,又不容不说”(吴瑞荣《唐诗笺要续编》),诗人既有他的担心,又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而以后者为主。在这样一首非常明白易懂的小诗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真景实情,人说不到”(顾璘《批点唐诗正音》),所以很耐读。孟浩然热爱生活,与花鸟大有感情,同自然和谐相处,他的担忧和愉悦又都是淡淡的——这样的诗人,大家都喜欢读他的作品。 访袁拾遗不遇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 在唐朝,被认为有罪的官员往往被打发到南岭以南的蛮荒之地去,让他受罪。孟浩然虽然一生没有正式进入官场,但认识不少官员,其中颇有被发配到岭南去的,例如他有一首题为《江上别流人》的诗写道:“以我越乡里,逢君谪居者。分飞黄鹤楼,流落苍梧野。驿使乘云去,征帆沿溜下。不知从此分,还袂何时把。”其中就流露了对于被流放者的同情——那时许多被流放者其实是比较好的官员。 南岭是很大的山,也是一条天然的气候分界线。南岭五岭中的大庾岭以梅花著称,据说“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寒暖之候异也。”(《白孔六帖·梅》)诗人的朋友袁瓘袁拾遗被流放到岭南去,应当比较早地看到梅花了,但那里的春天同洛阳的春天相比又如何呢?问这样一个似乎不着边际的问题,隐含着对于落难之友的同情。孟浩然的诗总是写得很含蓄,下笔很淡,然而很值得咀嚼回味。 临洞庭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李白《赠汪伦》和《赠孟浩然》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白《赠汪伦》和《赠孟浩然》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①,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①中圣,曹魏徐邈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 “中圣”就是喝醉酒。 (1)两诗都为赠诗,但表达的情感却各不相同。请结合具体诗句 作简要分析。(6 分) (2)《赠孟浩然》最后两句所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4 分) 参考答案 (1)《赠汪伦》一诗抒写了别离的深情(1 分)。深湛的桃花潭水触动了 离人的情怀,尚且比不上汪伦的深情厚意,将水深与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2 分)。《赠孟浩然》一诗抒发了李白对孟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品格的钦敬爱 慕之情(1 分)。首联“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 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直抒仰慕之情。(或:颔联和颈联写浩 然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蕴含敬爱之 情。或:尾联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 “安可仰”之叹, 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 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望又 翻进了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2 分)(任选一处分析即可)

(2)运用了比喻和借代的手法(2 分)。将孟浩然的人品比作不可仰的高 山,用“清芬”来借代孟浩然本人(2 分)。 [李白《赠汪伦》和《赠孟浩然》古诗 阅读答案 及赏析 ]相关文章:


论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论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摘要:道家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思想文化以其独特深刻的内涵,渗透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门类,它对人生价值、生存方式、社会政治和自我修养等方面的诸多理解和认识,不仅对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我们现代人们的生活发展也有着引人深思的启示。 关键词:道家思想人生观政治观养生观 引言 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儒佛文化共同构成了古老中华文明的大厦。道家思想虽不像儒家的入世思想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扶持;也不像佛家的出世思想受到众多看破红尘者的青睐;但其却以其所蕴含的独特的哲学思想,以及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类自身的诸多理解和认识,同样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自身丰富深远的体系。道家思想不仅渗透到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宗教、军事、文学等各个文化门类,“而且对中华民族的人格心理、兴致情趣、思维方式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维系、发展都产生过难以估量的作用。”①道家思想里蕴含的智慧也对我们现今社会人们的生存发展有着诸多启示。在此主要介绍的是道家思想中影响较大的人生观、政治观和养生观。 一、道家的人生观 ⒈自然无为 道家的人生哲学是道家哲学的核心内容,就实质来讲,人生哲学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问题。与儒家不同,道家主要是通过揭示人与物即自然的统一与联系来彰显人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自然”这一概念首见《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所说的“自然”是自然而然,是事物天然的、非人为的一种状态,如十七章所谓的“百姓皆谓‘我自然’”也是这种意义:百姓在圣人之治下安居乐业,他们只知有圣人在,但没有圣人的作为,因此认为自己的生活本来就是如此。所以我们说,自然便是道,不用再去寻找道了,总之,“自然”是“不用借助别人的力量,靠自身内在的作用,成为如此或者就是如此”。②老子的“自然”开创了道家乃至后世思想家思索天人关系的一个独特视角,维护“自然”,崇尚无为,反对人为,顺应自然而为便是无为。 “自然是无为的最好表征,无为是自然的必定要求”,③无为是道家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时所采用的态度与方式。清静无为是道家的重要行为法则,人们如今也越来越意识到道家的无为显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蕴藏大为的无为,因为老子之道讲究无为自化,清静自正,无为就是不违反本性,不违背内在规律,顺势而趋,形似无为,实则达到无不为之良效。 ⒉贵柔主静 《老子》第五十二章提出“守柔曰强”的观点,老子认为能守柔才是真正的强者,而“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第四十二章)的“强”并不是真正的强,是没有生命力的、不能持续发展的刚强。所以道家崇尚“水”,因为水本性柔弱,但却能推动巨石,是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第四十三章)。在道家看来,刚强只是一时的,而柔强才是最后的胜者,是韬光养晦,以静制动,这对我们现今处在一个如此快节奏的、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怎样面对人、处理事同样有着很深的启示。可见贵柔主静的精神在于理性的认清形势,冷静地控制自己,坚忍待时。静其实是柔的保证,非静不足以柔,《老子》第四十五章提出了“清静为天下正”的著名观点,第五十七章又说:“我好静而民自正”,从统治者来说,若能清心寡欲,社会自然就治理;从自身来说,有了静,就可以防止主观臆断影响自己的判断和选择。道家也并没有绝对的反对动,而是认为必要的“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需要,“静”并不是要求形体不动,而主要是用于心性修养,讲求心静。动静适宜与否,与自身的心性有

最新关于孟浩然的古诗二十首

【篇一】《初春汉中漾舟》漾舟逗何处,神女汉皋曲。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篇二】《秋宵月下有怀》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篇三】《田家元日》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篇四】《早梅》 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篇五】《庭橘》

明发览群物,万木何阴森。 凝霜渐渐水,庭橘似悬金。 女伴争攀摘,摘窥碍叶深。 并生怜共蒂,相示感同心。 骨刺红罗被,香黏翠羽簪。 擎来玉盘里,全胜在幽林。 【篇六】《秋登兰山寄张五》 一作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篇七】《初春汉中漾舟》 羊公岘山下,神女汉皋曲。 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 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 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 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 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篇八】《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一作宿来公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迳。【篇九】《耶溪泛舟》 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未相识,脉脉不得语。【篇十】《舟中晓望》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去,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篇十一】《自洛之越》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篇十二】《送朱大入秦》游人武陵去,宝剑直千金。

李白《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_迷花不事君。”全诗翻译赏析

白《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全诗翻译赏析 《赠孟浩然》 作者: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解】: 1、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2、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3、卧松云:隐居。 4、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 5、清芬:指美德。 ①醉月:赏月醉酒。 ②中圣:古时嗜酒的人把清酒叫做圣人,浊酒叫做贤人。中圣,就是中酒(喝醉了)的隐语。 ③迷花:迷恋花卉,指过隐居生活。 ④不事君:没有做官。 名句: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这两句是说,孟浩然每于皓月当空的夜晚,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他迷恋花卉,热爱大自然,过着隐居生活,没有事奉君王。诗句表明了孟浩然的生活方式,这就是白爱他,成为忘年交的原因。直接抒情,运笔自然,有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 【韵译】: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 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 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二: 我喜爱超然物外的孟浩然,你举止风流潇洒天下闻名。 年轻时你就鄙弃功名富贵,老来隐卧深山陪伴着松云。 对月畅饮常常是尽醉为欢,迷恋山花不愿意侍奉国君。 你的品格像高山难以仰攀,只有在此作揖向你表敬心。 赏析: 《赠孟浩然》是唐代大诗人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大致写在白寓居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本诗是白游襄阳访孟浩然后所作。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

道家思想的精髓

第一律道法自然律 新一章(老子原著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释:「有物混成」道,它在混沌时已存在了。「寂」静、悄。「寥」空、无。「不殆」永恒。「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指道的永恒的、往复的运动。这一运动独立于宇宙一切事物和意识之外而不改其本性,它似日、月一样周行不止。「道」客观总规律。 新译:有那样一种存在,它混沌时已成。它先天地而生;它空荡荡地,然而独立永恒,它静悄悄地,然而周行不已,它是天下万物之母。 我不知用什么名字称呼才合适,姑且勉强取名为“道”;由于“道”有普遍性,我又勉强称之为“大”;可是“大”又是要变的,它要流逝,它要远离,于是就为小了,然后又重新返回。所以说,我称“道”为“大”,用词是很勉强的,因为“道”要通过这种变来保持它的“大”。 道是伟大的,天是伟大的,地是伟大的,作为万物之灵之王的人也是伟大的。它们构成了一座四层高台,台顶那一层就是人。人遵从地,地遵从天,天遵从道,而道遵从自然。 简评:老子在本章中,描述了“道”这一客观总规律,指出它是天下万物之母,是自然界最为本质的东西。

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表明人、地、天(实际上是指整个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服从“道”这一客观总规律,然而老子又指出“道法自然”,说明这一规律是对自然界一切现象的总结,从而为老子的整个哲学体系奠定了朴素唯物论的基石。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和“道法自然”两者亦组成新一轮的往复运动。是对立统一运动在新形式下的再现。 本章是老子哲学的核心理论部分,这里既有朴素唯物论又有朴素辩证法,因此是极其重要的。我们把老子的朴素唯物论按老子原话取名为“道法自然”律。“道法自然”律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第一律,是老子的“道”这一客观总规律中的第一律。 [[学习笔记: 关键词是“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先明确“人、地、天、道”概念。老子在开篇提出“道”之后,紧接着就是“有、无”二态,然后就提到了“天、地、人”三才。一个法字,“法”是师法,效法,依据于。“法”使“人、地、天”与“道”及“自然”之间的关系表明了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层次从属关系。人(物质)从属于地(空间),而(局部)空间必须由天(时间)来定位,天(时间)不受任何因素影响,只由道决定其定位尺度。道则法于自然,整个没有上帝与天神的事情。这使人们相信,老子是唯物主义。其实,老子只唯“自然”。既不唯物也不唯心。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近百年才有的哲学分支。中国古人是反对“唯”的。凡“唯”皆偏,“不如守中”。老子是守中的。

浅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诗的不同

浅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诗的不同 摘要:孟浩然、王维是唐开元、天宝年间“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在当时诗坛享有盛誉,影响很大。两人虽然都以山水田园诗见长,但也有所不同,孟诗不但具有清新宁静的自然美,也常含淡淡的伤惜之情,而王诗则不同,是一种静谧超尘绝俗的意境,常含佛理;孟诗有有我之境,而王诗则有无我之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山水诗;不同 王维、孟浩然都是陶渊明、谢灵运的后继者,在诗歌创作领域都具有领袖的地位。两位诗人情趣相投,在思想、风格上都是以“高人”、“隐士”著称,都擅长五言诗。 一、生活经历、性格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早岁隐居家乡的鹿门山,闭门读书。因此产生了强烈的求取功名的欲望,热切地盼望出仕,以施展他的抱负。《二十五史.旧唐书》用四十一个字概括了孟浩然的一生,“隐鹿门,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 不第,还襄樊。张九龄镇荆州,属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率”① 一心求取功名的孟浩然在他的 求仕道路上却屡遭挫折,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一次次的失败不免产生怀才不遇的怨恨:“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留别王维》满怀用仕之心,却求仕无望,更好做激愤之言,牢骚之语。《临汉隐居诗话》记载:“孟浩然入翰苑访王维,适明皇驾至,浩然仓皇伏匿,维不敢隐奏知,明皇曰:‘吾闻此人久已,召使进所业,’浩然诵:‘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明皇曰: ‘吾未曾弃卿,卿自不求仕,何诬之朕也!’因命放归襄阳。”② 一语触犯了龙颜,从此也断送了自 己念念不忘的求仕之路。无奈之下,辗转返乡,由此写下了很多田园诗歌,“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可见在字里行间染上了一层冷清的色彩,带有一种淡淡的愁绪,也暗藏了他个人的失意、孤独和苦闷。尤其是在《宿建德江》中“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心,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更体现得淋漓尽致。 简单的生活经历、平凡、单纯的性格,缺少城府的语言断送了孟浩然的求仕之路。但是,这种单纯对于山水诗却是一件幸事。单纯的心灵最易贴近自然,与山水融合无间;以单纯的心灵关照山水,其山水诗自然呈现单纯明镜的意境。“落景余清晖,轻桡弄溪渚。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看看未相识,脉脉不得语。”(《耶溪泛舟》)“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万山潭作》)

李白《赠孟浩然》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李白《赠孟浩然》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 案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 ①醉月:赏月醉酒。 ②中圣:古时嗜酒的人把清酒叫做圣人,浊酒叫做贤人。中圣,就是中酒(喝醉了)的隐语。 ③迷花:迷恋花卉,指过隐居生活。 ④不事君:没有做官。 ①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早年仕途失意,后隐居。诗中孟夫子指孟浩然。②轩冕,荣华富贵,仕宦。③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④君,侍奉皇帝。⑤高山,即”高山仰止”。⑥清芬,清高,芬芳。 【翻译】: 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赏析】: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师,供奉翰林。终因小人谗毁,被赐金放还。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首联即揭出“吾爱”二字,亲切挚恳,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孟夫子”,点出所爱之人,扣紧题目。孟浩然比李白长十二岁。年岁既长,襟怀磊落,生性潇洒,诗才又特出,自然令李白仰慕钦敬,所以才以“夫子”相称。“夫子”非章句腐儒,那是作者鄙夷不耻的。这是对孟浩然倜傥旷放生涯的赞誉。果然,下面使补充道:“风流天下闻”。 接下来二联,作者集中笔墨刻画这位儒雅悠闲的“孟夫子”形象:“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红颜”对“白首”,当是概括了孟

道家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博大精深,老子主张无为,庄子崇尚自然,他们的思想不但造就了道家流派,在百家争鸣时代大放异彩,甚至成为汉代初期的统治思想。由道家思想衍生的道教,作为中国古代三大教派,从古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道家思想对社会现实与政治生活的影响 1、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命题,“无为而治”意味着减少政治决策中的主观主义和盲动主义,尊重事情本身发展的规律,也往往实际上意味着给被统治者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先秦道家为人们勾画了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社会,与世隔绝、没有压迫、路不拾遗,这对于人们的思想是一种美好的设想,带给百姓希望。 3、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道家思想并不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相反却比较赞赏隐逸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敛性质。 二、道家思想对中国自然宇宙观及人与自然关系观念的影响。 1、道家强调顺其自然,尊崇自然规律,提倡自然无为,这也就是要求我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在世界本原的问题上,先秦道家以“自然”之“道”作为宇宙和世界的本原,用非神力的“道”来解释世间万物的运动变化。 三、道家思想对个人立身处世修身养性的影响

1、庄子主张逍遥的人生观,提出“无待”、“无己”“坐忘”“心斋”,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清心寡欲,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自己内心的宁静以及求得生存。 2、道家强调顺乎“自然”之性的养生之道,其立身处世讲究与世无争,其修身养性讲贵生重己,逍遥自适。 四、道家思想对审美观和文学艺术的影响 老庄认为素朴最美,因此不论是在文学上还是美术上都提倡归于自然,用一种对自然的大气来创作。同时,越是朴素自然的越是容易引起人的注意。 五、道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 道家思想家主张“以柔克刚”,提出矛盾的对立,相反相成,相互转化。认为事物的转化有一个量变的过程,而量变的不是发展观,而是循环往复的。这不仅仅对于统治者还是知识分子,甚至是百姓都学会用辩证法来看待一件事。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

孟浩然山水田园诗 本文转自:溧水.杨孝林的博客 [内容摘要]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不惑之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孟浩然是盛唐田园诗派的先导,在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寄情山水,寄情田园,关注田园生活,并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物我同化的境界,他的山水田园诗,以清淡平和之心,写清新自然之物,应该说,他的创作奠定了盛唐山水诗派的基础。他在诗中创造了“清”“淡”的意象群,形成了其独特的“清”“淡”之风。本文试从其的“清”“淡”意象群的创造和“清”美风格等方面简单作了一点论述。 [关键诗]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意象群“清”美 作为盛唐著名的诗人,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表现他与众不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在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中,孟独爱清淡之美。他的诗很注重清美的意境的创造。他在诗中创造出了一系列“清”的意象群和“淡”的意象群,善于以清淡平和之心,写清新自然之物,从而形成了他的山水田园诗“清”美的风格。 一、具有鲜明个性的“清”和“淡”的意象群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尤其是古代诗论中一个常用概念,其内涵或指意和象,或指意中之象,或指一种境界,或指某种艺术形象。构成意象的要素是物象。 袁行霈先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一文中指出:“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

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这时它要受两个方面的加工:一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和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二是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和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诗人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即意象中的那个意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意象是带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载《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出版)。因此,诗歌中的意象最具有鲜明的个性,最能表现出诗人诗歌的风格。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高手,统观他的诗,不难发现,诗人在作品中构建了属于他自己的意象群,这意象群的特征可用两个字概括,即“清”和“淡”。 对“清”的特点,明代诗论家胡应麟有他独特的见解:诗最可贵者清,然有格清,有调清,有思清,有才清……若格不清则凡,调不清则冗,思不清则俗。 他认为“清”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清”是格调思才的浑融,是超凡脱俗的清远,是由“清”字而生繁出来的各种清澈明净、清幽淡远的艺术境界。 (一)“清”的意象 孟浩然诗中有许多“清”字的句子,如: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夏日南亭怀辛大》) 落日清川里,谁言独羡雨。(《西山寻辛谔》)

关于孟浩然的诗歌10篇

关于孟浩然的诗歌10篇 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田园诗派,后人为了突出两人对田园诗派的突出作用也称为:“王孟诗派”。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孟浩然的诗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送韩使君除洪州都曹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述职抚荆衡,分符袭宠荣。往来看拥传,前后赖专城。 勿翦棠犹在,波澄水更清。重推江汉理,旋改豫章行。 召父多遗爱,羊公有令名。衣冠列祖道,耆旧拥前旌。 岘首晨风送,江陵夜火迎。无才惭孺子,千里愧同声。 夜泊牛渚,趁薛八船不及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星罗牛渚夕,风退鹢舟迟。浦溆尝同宿,烟波忽间之。 榜歌空里失,船火望中疑。明发泛潮海,茫茫何处期。 送谢录事之越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清旦江天迥,凉风西北吹。白云向吴会,征帆亦相随。 想到耶溪日,应探禹穴奇。仙书倘相示,予在此山陲。 送贾升主簿之荆府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奉使推能者,勤王不暂闲。观风随按察,乘骑度荆关。送别登何处,开筵旧岘山。征轩明日远,空望郢门间。与黄侍御北津泛舟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津无蛟龙患,日夕常安流。本欲避骢马,何如同鹢舟。岂伊今日幸,曾是昔年游。莫奏琴中鹤,且随波上鸥。堤缘九里郭,山面百城楼。自顾躬耕者,才非管乐俦。闻君荐草泽,从此泛沧洲。 寻香山湛上人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朝游访名山,山远在空翠。氛氲亘百里,日入行始至。杖策寻故人,解鞭暂停骑。石门殊豁险,篁径转森邃。法侣欣相逢,清谈晓不寐。平生慕真隐,累日探奇异。野老朝入田,山僧暮归寺。松泉多逸响,苔壁饶古意。谷口闻钟声,林端识香气。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弃。庭橘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明发览群物,万木何阴森。凝霜渐渐水,庭橘似悬金。女伴争攀摘,摘窥碍叶深。并生怜共蒂,相示感同心。骨刺红罗被,香黏翠羽簪。擎来玉盘里,全胜在幽林。家园卧疾,毕太祝曜见寻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李商隐与孟浩然诗歌意象之比较

收稿日期:2006-10-30 作者简介:孟强(1976-),男,山东菏泽市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魏晋隋唐文学。 2007年2月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Feb.2007第22卷第1期 JournalofXianyangNormalUniversity Vol.22No.1 【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李商隐是生活于晚唐时代的著名诗人,其诗作深情绵邈,绮丽精工,以爱情诗著称于世;孟浩然是生活于盛唐时代的诗人,他的诗歌清新自然,开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之先。看起来二人的生活年代、诗作风格均遥不可及,似无可比之处,但艺术是相通的,细读他们的诗作,隐约可以品出二者在诗歌意象运用上的相似之点。意象一词在中国出现的很早,《周易?系辞上》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观点,刘勰第一次把意象概念引入文论之中,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1]245即具有独特审美眼光的艺术家,在构思时必须对审美关照中的意趣、情态和浮现于脑海中的事物形象进行艺术加工,而使“意象欲出,造化已奇”。[2]27人们对意象的理解多种多样,但都不脱落于最基本的一点:意象就是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融合的统一体。 李商隐是中国诗坛的一位奇才。他不但是中国意象文学的继承者,而且是“无题”这种独特诗歌体裁的鼻祖。他创写的无题诗的内涵显示出朦胧性和多意性,寄托遥深。使历代的评论家大伤脑筋,甚至发出“独恨无人做郑笺”(元好问)的感叹。这种在诗题上“不著一字”确能“尽得风流”的文学现象,得益于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李商隐对意象的巧妙选择和运用。孟浩然的山水诗素朴冲淡,看似无心之作,如闻一多先生所说“淡到看不到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3]31好像孟浩然无意于意象的斟酌,但正所谓大巧若拙,看似无心处实是精心选择的结果,孟浩然使诗歌意象融于整个诗歌意境之中,达到一种平 淡而不落痕迹的艺术境界。苏轼曾说自己的诗歌“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用在孟浩然身上也毫不过分。 那么李商隐和孟浩然在意象的选择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呢?李商隐身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晚唐时代,作为一个感情细腻的文人,李商隐对挫折、分离、幻灭、失落的感受比一般人要深切的多,但社会又不允许他直抒胸臆,所以他的意象选择主要倾向于残缺意象和空白意象。孟浩然虽然生活在人人艳羡的中唐时期,但布衣终生,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自诩为出身邹鲁孟家的文人,其痛苦也是可感可知的,所以他在意象的运用上也有许多的残缺意象和空白意象。 所谓残缺意象就是诗人把现实生活中有缺陷但能引起美感效应的物象作为情感的载体,如“残阳”、“孤鸿”、“断肠”等。李诗中用“残”“断”“恨”“空”一类字眼的诗句很多,象“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此声肠断非今日,委他灯光奈而何”,(《阙歌》)“回头问残照,残照更虚空”,(《槿花》之二)“离莺别凤今何在,十二玉楼空复空”,(《代应二首》)这样的诗句在李诗中很常见。李商隐终生漂泊、仕途坎坷、理想破灭,可他发泄痛苦的方式既不是狂呼大叫、痛心疾首,也不是一味的悲伤消沉、痛不欲生,而是找到一些能引起人美好联想的残缺意象有限度有理智地把这种苦痛释放出来,用美来节制自己的悲伤,用美来包装悲伤。《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诗就典型地体现了李商隐运用残美意象的技巧: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李商隐与孟浩然诗歌意象之比较 孟强 (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摘要:李商隐和孟浩然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作品风格也多有不同,但他们对诗歌艺术的 追求是一致的。李商隐的爱情诗和孟浩然的山水诗,都选用了较多的残缺意象和空白意象,给人想像的空间,以达到一种言外之意、蕴外之致的艺术效果,反映了他们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和对美好精神世界的追求。 关键词:李商隐;孟浩然;诗歌;残缺意象;空白意象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914(2007)01-0087-04

孟浩然的诗词大全

孟浩然的诗词大全 导读: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诗词大全,希望能帮助到您! 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赏析:这是一幅“春晓图”,极富诗情画意;春眠怡然,春鸟嘹呖;春风骀荡,春雨淅沥;春花飞谢,落红满地。“情意”隽永,咀嚼无滓。 孟浩然——《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赏析:当权者能相助的实在罕有,知音者世上确乎难求。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赏析:水雾凄迷,人小舟悄悄停泊,记不得打哪里来,也不知将归于何处。太阳渐渐地失去了它的光辉。漂泊的我还在寻找栖身之所。既然无处可以停留,就与烟渚江舟为伴吧。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赏析:人的一生颇多矛盾。诗人虽为隐者之圣,也难抗拒求官的念头,,虽满腹牢骚却又歌功颂德。不论如何,此诗仍为上作。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赏析:友情是酒,日久弥香。多年的好友一朝重聚,总让人感觉温暧。殷勤的一句问候,抚慰了几许疲惫的心灵。 孟浩然——《春晓》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春晓》【内容】: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小传】: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诗与王维齐名,号王孟。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内容】: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霄劳梦想。 孟浩然——《过故人庄》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过故人庄》【内容】: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作者小传】: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 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内容】: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作者小传】: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 孟浩然——《留别王维》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留别王维》【内容】:寂寂竟何待,

道家思想的发展史

1、起源:《汉书·艺文志》曾记载,道家书籍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杂黄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与伏羲、女娲、神农、黄帝、伊尹、许由、巢父、伊尹、姜太公、辛甲、鬻子、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关。另外,与儒家文化起源于周文化不同,道家学者多出自宋、楚、秦、齐等国,暗示道家思想与夏朝、殷商文化密切相关。 2、成型: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经》的问世为标志,道家思想已经完全成型。 3、兴盛:老子以后,战国时期,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六大派,除了老庄学派外,杨朱学派、黄老学派、彭蒙田骈慎到派、老子学派和宋尹学派都曾兴盛一时,其中以黄老派最盛。其时,黄老思想不但成为田齐的治国思想,并通过百家争鸣对诸子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在楚国和吕不韦统治时期的秦也发挥过一定作用,以至于在战国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说的“黄老独盛压倒百家”的局面。 4、挫折:秦国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组织人员编撰《吕氏春秋》,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显然,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并在统一中国后不久焚书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5、辉煌:汉朝建立后,由于长期战乱的破坏,在反思秦统治思想的基础上,开始选择道家作为治国思想,并造就了一个名为“文景之治”的盛世。 6、压制:汉武帝执政后,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崇尚儒术”,道家的发展暂时受到压制。 7、复活:魏晋南北朝时期,谈玄之风兴起,道家思想重新复活,不过这一次的重点不是黄老,而是对老庄的重新阐释,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魏晋玄学。此后老庄成为道家正统,一直延续至今。 8、潜藏:魏晋南北朝后,虽然道家思想屡次成为大乱之后治国的急救包,也是部分士大夫失意之后的精神寄托,但它绝大多数时候处于边缘化状态,只能在文艺科技等方面继续发挥作用。直到唐宋时期道家又发展至鼎盛,故学者言唐之佛教思想、宋之佛儒思想均处“伟大时期”,但其间道家实力却压倒二教。到了元朝道家继续南北朝边缘化状态。另外,道家思想曾和佛教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禅宗,且道家对儒家宋明理学和阳明心学的形成,起过重要作用。 9、复兴:晚清,随着西方的冲击,儒家统治秩序受到强烈冲击,再加上道家与西方自由民主等观念多有相合之处,故道家思想再次复兴。1991年,董光壁先生首先精炼提出了当代新道家的概念,并得到陈鼓应等人热烈响应,此后有唯道论、道商、天道自由主义、自化论等新的理论出现,其中像道商这样的理论还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了应用和推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