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玛依拉变奏曲》看民歌改编曲-最新文档

从《玛依拉变奏曲》看民歌改编曲-最新文档

从《玛依拉变奏曲》看民歌改编曲

民歌作为一种特殊的记录方式,与人们的情感、劳作、生活等方面息息相关,反应了人们最真实的生活和情感状态。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出版的《辞海》(艺术分类)中记载:民歌,劳动人民的诗歌,一般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传唱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这告诉我们:民歌来源于生活,实现于生活。其内容题材丰富多彩,各异的地域、历史时期、职业、以及各种情感遭遇产生不同的民歌,由大众即兴创作。

民歌改编曲是在原始民歌的基础上,对音乐素材进行提炼、加工、处理而来。歌曲的风格和结构发生了改变,演唱的技法自然也会随之做相应的变化。民歌改编曲较原始民歌多了宣叙、花腔、甚至摇滚的元素,所以原始的民族唱法在改编的状态下,必然要借鉴美声唱法,通俗唱法的演唱技术,才能达到不同类型民歌改编曲的技术要求。

一、民歌改编曲对原始民歌的继承

1、对歌曲结构本身的继承

民歌改编曲是对原始民歌的改编,保留有大量原始民歌的音乐元素。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⑴ 歌曲内容一致:改编民歌的内容与素材都来自原始民歌。如:原始民歌《玛依拉》与改编后的《玛依拉变奏曲》都是歌唱哈萨克族歌手玛依拉,内容上前后没有发生改变。

⑵ 词、曲有所沿用:新编类的民歌改编曲在歌曲前段会整段的引用原始民歌的曲调和歌词,由原来大家所熟悉的词曲来发展出后面的改编段,对歌曲的内容起提醒和承接作用。

⑶ 风格基本统一:欢快的依旧欢快,抒情的还是抒情。《玛依拉》与改编民歌《玛依拉变奏曲》,在欢快热烈情绪和风格上保持着一致,并保持着哈萨克族人民开朗热情大方的风味。

2、对原始民歌在唱法上的继承

民族改编曲的演唱方法和原始民歌的唱法在歌曲一定程度

上是相仿的。具体有以下几点:

⑴ 咬字

在民族唱法中,对文字发音的要求很具体和严格:字头要清晰;字腹要饱满;字尾须归韵到落音上,以达到“字正腔圆”的标准。这一要求在我国传统的演唱技法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尤为重要。

⑵ 音色

传统民族唱法的音色,要求通透而靠前,圆润而脆亮。同样,民族改编曲唱法也秉承这一传统,音色不能太浑厚,演唱时也需要甜美清脆的声音。由于改编曲唱法中加入了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加入混声的音色使之也有别于原始民歌演唱时真声太多的音色,但是总的来说,民族改编曲唱法与原始民歌唱法的音色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统一。

⑶ 情感

传统民族唱法的歌曲来源于人民大众实在的情感和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演唱发自肺腑,毫不矫揉造作。民歌改编曲延续了原始民歌的情感特点,歌曲在情感处理上都大致相同。演唱时同样需要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二、民歌改编曲对原始民歌的发展

现今,许多词曲作家在原始民歌的基础上对美声唱法加以融合,在歌曲本身结构上加以扩充,同时歌曲演唱技法上也相应有所提升,使得改编曲更符合现代人审美和需求。

对这一问题的探讨,笔者引用民族改编曲《玛依拉变奏曲》与原始民歌《玛依拉》互为材料进行对比,来讨论两者间的改变与发展。

1、对歌曲结构本身的改编与发展

《玛依拉变奏曲》是由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系艺术指导教师胡廷江改编,其原始民歌是王洛宾整编的哈萨克族民歌《玛依拉》。《玛依拉变奏曲》在原始歌曲的基础上融入了新元素,保留了原始歌曲的独特风味,拓宽了音域,增加了歌曲的结构,赋予了《玛依拉》新的生命。

⑴ 曲式结构

原始民歌《玛依拉》是一首加副歌的单二部曲式,运用的我国七声清乐E宫调式,3/4拍的节奏贯穿始终,其曲式结构图。

《玛依拉变奏曲》是原始民歌《玛依拉》的扩充版,曲式图如图2。改编后的《玛依拉》由原来的27个小节发展为有173

个小节的大型变奏曲。《玛依拉变奏曲》在结构上是一首经过两次变奏回到主题再现的变奏曲,变奏部分与主题直接有联系,加深了主题形象;变奏在表现主题的基础上,又与之相区别,使歌曲更为生动丰富。中间的间奏加A2部分在调性上从清乐E宫变换到清乐A宫,随后再现到清乐E宫,在调性上的变化使得歌曲对比性更为强烈,整体结构和调性的布置,也体现出歌曲带有再现的复三部的性质。

⑵ 音域与旋律

《玛依拉》的音域为e1―f2,所跨音区为一个八度,是一首初中级程度的歌曲。

《玛依拉变奏曲》的音域为e1―#C3。歌曲中加入了西方作曲技法中的花腔、华彩、快速音阶等技法,通过这些作曲技法使得歌曲的旋律更加流畅又具有跳跃感。音域的变化直接导致歌曲难度的变化,从变奏A1开始出现两处花腔,从e2跳到high#C3 ,尾声部分更是用上行音阶从b1― #c3,这样由一个个音级向上级进到#c3,并且在这个高音上停留住,形成全曲高潮,最后回到歌曲的主音e2,完满结束。歌曲中大部分唱腔都在较高音区上进行,提升了歌曲对演唱者程度的要求。

⑶ 节奏与速度

《玛依拉》的节奏型相对平稳,没有太多变化。而《玛依拉变奏曲》在节奏与速度上则丰富得多。呈示部A与原始民歌完全相同,变化从变奏部分开始:A1在前面两乐句后紧接着出现了

多个十六分音符的小节奏型,使歌曲节奏密度加大;A2则从之前150的速度变为96的速度,整体节奏型加入了大量的长音,使音乐更为舒展开阔。在华彩部分节奏变为散板,使音乐的舒展性更强,也交给了演唱者更多表达自我感受的空间。变奏1、2在节奏上一紧一松的处理使歌曲形象显得更为生动:玛依拉在人前是热情活泼的,从A部分欢快的节奏与A1更热烈的节奏可以得到体现;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玛依拉也会有少女的心事,这就从A2部分速度上的放慢,和华彩部的散板上,表现得十分恰当。随后回到原速再现,突出主题。

2、在唱法上的发展

原始民族唱法音域较窄,虽然甜美但是演唱时跳跃幅度与流动性不够强。现今的民族唱法也没有等同于美声唱法,在塑造音乐形象表达情感等方面,改编曲的唱法还是以“民族”为基础的。

⑴ 花腔技法

花腔在民族改编曲和一些新创作的带有民族风味的歌曲中有大量的借鉴。如《玛依拉变奏曲》变奏A1段中就多次引入了美声中花腔的技法。(见:谱例1)

谱例1:《玛依拉变奏曲》变奏A1段中的花腔部分

衬词“哈哈哈”是在模仿玛依拉自信和开朗的笑声,在运用断音技法时,应注意每个音应如大笑一般,使腹肌的弹跳和气息相配合,以冲击头部共鸣,使声音轻巧而灵活,流畅而带有颗粒

感。

⑵ 咬字

将歌曲内容唱清楚,让听众听明白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我们还是要注意在美声的气息运用上咬字民族化。《玛依拉变奏曲》由于主题部分歌词较多,咬字则需要靠前些,在气息的支持下用唇齿间的力量,把字唱清楚。

⑶ 共鸣

原始民歌唱法讲究声音甜美,运用真声部分的口咽腔共鸣较多。而民歌改编曲唱法因为歌曲难度和音域上的加深与拓宽,要求表演者除了口咽腔的共鸣,还需运用到头腔、胸腔这所有的共鸣进行演唱,以适应歌曲的演唱需要。

结语

民歌改编曲与原始民歌是绿叶与根的关系,民歌改编曲不仅继承了原始民歌基本的音乐元素和演唱方法,而且在此基础上有着较大的改变和发展。原始民歌至今仍然有着自身不可取代的独特魅力,然而当代涌现出的大量成功的民歌改编曲,也证明了民歌改编曲是符合现代审美观念和欣赏水平的。

在演唱民歌改编曲时,需要每个演唱者先要做好案头工作,对改编曲的原始民歌的内容、风格、题材及语言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还应对原始民歌的时代背景、人文风情作认真的调查。有条件的话,还应当搜集原始民歌的演唱版本作为参考。只有这样,才能对改编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情感处理和表现手法上

方能做到有的放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