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房颤器械治疗的评价

房颤器械治疗的评价

房颤器械治疗的评价
房颤器械治疗的评价

《中国心血管医师》2013年 第3卷 第3期专题讲座Expert Tribune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除了引起心悸等不适症状外,最大的危害在于导致血栓栓塞事件的增多以及引发心功能异常。房颤的器械治疗针对3个方面,一是窦性心律的恢复和(或)维持,目前主要的手段是导管消融,二是起搏治疗,三是针对降低血栓栓塞事件的左心耳封堵治疗。本文主要论述起搏治疗和左心耳封堵治疗2个方面。

1 心房颤动的起搏治疗

对于房颤患者进行起搏治疗主要源于以下三个目的:一是作为控制快速心室率的一种方法,需要联合房室结的导管消融阻断;二是房颤伴有缓慢心室率引起低心排症状;三是房颤伴有心力衰竭需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早年有人通过心房起搏试图抑制房早引发的房颤,但临床实践提示心房快速起搏预防房颤发作效果不佳。但对于心动过缓介导的房颤,以较快的基本起搏周期起搏心房可能对房颤的发作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还有部分阵发性房颤的发作是由于右心房和左心房之间的房间传导延迟所致(左右心房电不同步),此时给予左右心房同步起搏对抑制房颤的发作有一定疗效,左心房电极通常置于心脏大静脉远端。对于远端左心房起搏不理想的患者,可尝试右心房内双部位同步起搏,在一定程度上亦可缩减左右心房之间的电不同步,并可减低左心房依赖的房室传导延迟。此时,另一根右心房电极可置于冠状静脉窦窦口周围或者Bachmann束附近。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心房起搏预防房颤,患者除了具有阵发性房颤外,患者本身需有起搏适应证(如窦房结功能障碍、房室传导障碍),心房起搏预防房颤的基本原理均是通过心房超速抑制起搏。然而,相当部分患者耐受不了快心室率带来的血压降低等不适,加之疗效不确定以及各家报道结果的不一致,无论双心房起搏还是右心房内多点起搏近年来逐渐遭摒弃。

此外,植入性心房转复除颤器也是终止房颤发作的一种选择,它可以单独应用亦可与心室转复除颤器为同一装置,单独应用时右心房除颤电极分别置于右心房游离壁和冠状静脉窦远端,由于除颤时患者有较强的不适感,加之房颤发作时除非合并其他情况(如短不应期的房室旁道)一般不会致命,近年来也逐渐遭弃用。

消融加起搏的策略适用于药物控制心室率无效或不佳的

永久性房颤患者,早期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患者经房室结消融阻断植入心室按需频率应答性起搏器后,症状多明显减轻,并伴有运动耐量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相对于药物治疗的对照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并无显著提高。因此,考虑到长时间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不利影响,近来多推荐植入双心室同步起搏器。

对于阵发性房颤有起搏适应证的患者,目前的共识是植入双腔起搏器而非心室单腔起搏器,因为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对于伴有窦房结功能障碍的阵发房颤患者,单纯右心室起搏反而增加房颤的发作。因此即使植入双腔起搏器,对于房室传导正常的患者,优化程控做到最小化心室起搏也突显重要。目前具有最小化心室起搏程序的双腔起搏器如Medtronic的ADAPTA 系列,为可选方案之一。

在接受CRT的患者中,大约有20%的患者伴有房颤,多数临床数据显示,房颤可降低CRT的疗效,即便是小负荷量的房性心动过速,也可降低CRT的反应率导致心力衰竭恶化以及住院率增加,对于持续性房颤植入CRT起搏器的患者,进行房室结的导管消融阻断相对于窦性心律患者可明显提高CRT的反应率。房颤导致CRT疗效下降可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房颤本身引起的快心室率和RR间期不等对心功能的不利影响;二是房颤可以导致双心室起搏比率的降低,针对此某些CRT起搏器的设置程序可增加房颤时左心室的起搏比率,以Medtronic的CRT装置为例,VSR功能:右心室感知事件可立即触发左心室起搏;ATR功能:可以适当缩短心室后心房不应期以保证对双室起搏对心房节律的跟踪;CAFR (conducted AF response)功能:为非心房追踪模式,对于房颤导致的自身心室下传,心室起搏频率可自动动态调整为感知心室频率加3 bpm,以及心室起搏事件频率减1 bpm。

2 左心耳封堵治疗

左心耳(LAA)不仅是血栓形成的常见部位,也是房性心律失常产生和维持的重要部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约90%的血栓源自左心耳。手术切除左心耳已在瓣膜性心脏病手术中普及,但外科左心耳结扎很难达到完全封闭,有1/3~1/2患者

的左心耳与左心房间有残余交通。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因操作相

对简单易行、创伤小、成功率高已被用于临床。PROTECT-

AF、PREVAIL和CAP等较大规模临床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均房颤器械治疗的评价

67

68

《中国心血管医师》2013年 第3卷 第3期

专题讲座

Expert Tribune

推荐阅读材料

[1] Wood MA, Brown-Mahoney C, Kay GN, et al. Clinical

outcomes after ablation and pacing therapy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 a meta-analysis. Circulation, 2000, 101(10): 1138-1144.[2] Bradley P, Knight, Bernard J, et al. Role of Permanent Pacing to

Prevent Atrial Fibrillation. Circulation, 2005,111:240-243.[3] Task Force Members, Brignole M, Auricchio A, et al. 2013 ESC

Guidelines on cardiac pacing and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The Task Force on cardiac pacing and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Eur Heart J, 2013 ,34(29):2281-2329.

[4] Camm AJ, Lip GY , De Caterina R, et al. 2012 focused update of

the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n update of the 2010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Eur Heart J, 2012 ,33(21):2719-2747.

【作者简介】

刘少稳,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心脏病急救中心主任。1986年毕业于山西医学院,在大连医科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赴罗马大学医学院心脏

及大血管疾病研究所和法国马赛大学医学院北方医院心内科研修和工作,获得瑞典隆德

(Lund)大学博士学位。2004年被引进到复

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2008

年调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

民医院,任心内科主任、心血管病教研室主任、上海市心脏病急救中

心主任。发表学术论文230

余篇,其中SCI 论文33篇。主编专著2部(中英文专著各1部),获得省级科研成果4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现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脏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脏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房颤专家工作组成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常务委员、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分会委员、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分会心电学组组长、上海生物工程学会心脏节律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并担任《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中国循环研究杂志》和《临床心电学杂志》等杂志的编委。

刘少稳

教授

目前房颤处理指南将左心耳封堵术作为卒中高危但不能服用华法林患者的一种替代手段。然而临床研究表明,达比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新型抗凝药物预防卒中的疗效不劣于华法林,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出血风险,新型抗凝药与左心耳封

堵相比效果如何?尚需进一步临床试验验证。另有学者认为左心房不仅仅是一容量

器官,还是一重要内分泌器官,左心耳封堵器植入后,对左心房的内分泌以及电重构有何影响,尚需进一步观察。

(责任编辑 吕强)

已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目前认为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患者的入选标准为:①房颤发生时间>3个月,持续性房颤,或是长程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患者(非风湿性瓣膜病所致);②>18岁;③CHADS 2-VAS 评分≥2分;④HAS-BLED 评分≥3分;⑤可长期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⑥有华法林应用禁忌证或无法长期服用华法林。

左心耳按解剖结构分为四型:“仙人掌”形、“菜花”形、“鸡翅”形和“风向标”形(图1),其形态可预测房颤患者卒中的发生。日本的一项研究显示,“菜花”形左心耳是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OR 3.355,95% CI 1.243-9.055,P =0.017)。另外,Chan 等的研究显示,在房颤的导管消融中,即使远离左心耳的消融仍可导致左心耳电隔离,左心耳电隔离容易造成心耳内血栓形成,会增加卒中发生的风险,需要长期抗凝治疗。

Watchman 和PLAATO 是目前广泛应用于左心耳封堵的两种装置,PLAATO 装置在2001年8月最早应用于临床,目前临床试验证明在主要复合有效终点上(卒中,全身性血栓和心源性或无因死亡)至少和华法林抗凝组相同。PLAATO 系统由一个封堵器和一个输送导管组成,封堵器是一个可自动膨胀的镍钛记忆合金笼,镍钛合金支架周围的3排锚钩以帮助封堵器固定在左心耳上,合金笼的心房侧被覆聚四氟乙烯膜以封堵左心耳心房口,封堵器通过特殊设计的房间隔穿刺鞘和一个可指向左心耳的释放导管释放。在封堵器的远端和近端可再次注射造影剂,并通过

TEE 评价封堵器的封堵效果和位置,封堵过程在X 线和TEE 的引导下进行。

Watchman 系统也是以镍钛合金作为自膨胀结构的框架,周围有固定倒钩,但心房面由聚四氟乙烯编制网覆盖。AMPLATZER Cardiac Plus 目前广泛应用于欧洲,初步的临床试验也证明该装置用于左心耳封堵安全有效。

在2013年美国丹佛美国心律学会上,有讲者介绍了经心包穿刺的左心耳环扎术,房间隔穿刺后通过输送系统输送一导管远端进左心耳,导管远端含磁铁,与穿心包后放置的磁铁相吸后建立轨道,经心包的鞘管送入环扎器环扎左心耳。

图1 左心耳结构解剖图

A.仙人掌

B.菜花

C.鸡翅

D.风向标

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汤日波 一、概述 房颤为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研究显示,房颤患病率逐年增加,房颤可增加脑卒中风险 2-7 倍,增加死亡率 2 倍。如 ppt3 图表所示房颤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与心梗后患者、心衰患者相似。 二、房颤的治疗策略 如 ppt3 图表所示为房颤的治疗策略示意图。房颤的治疗策略分为节律控制和心室率控制,抗拴治疗为房颤治疗的基石。可根据患者的治疗反应而采取心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交叉的策略。 如 ppt5 图表所示根据 AFFIRM 研究,节律控制不优于心室率控制。 如 ppt6 图表所示多项研究显示,转复并维持窦律患者生活质量和活动耐量明显提高。 如 ppt7 图表所示 AFFIRM 研究显示,节律控制减少栓塞事件。该研究同时显示节律控制和心室率控制的随访第 5 年和第 8 年,节律控制略优于室率控制。可见节律控制长期的预后优于心室率控制。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 (一) Vaughan-William 分类 1.Na 离子阻断剂:奎尼丁、利多卡因、普罗帕酮。 2. β受体阻断剂:倍他乐克。 3.K 离子阻断剂:胺碘酮。 4.Ca 离子阻断剂:异搏定。 如 ppt10 图表所示奎尼丁是最早应用于房颤转复的药物,早在 1914 年就开始应用于临床。

如 ppt11 图表所示奎尼丁转复的效率不高,且荟萃研究显示,奎尼丁增加死亡危险 3 倍。 (二)阵发性 AF 药物复律的选择 阵发性 AF 药物复律已被证明有效的药物为:多菲利特、氟卡尼、伊布利特、普罗帕酮、胺碘酮。伊布利特、普罗帕酮为国内临床上可应用药物,属一类适应证,证据级别 A 。疗效差或未被深入研究的药物为:双异丙吡胺、普鲁卡因酰胺、奎尼丁。地高辛和索他洛尔不具有药物转率的功能,不能用于阵发房颤药物复律。 (三)持续性 AF 药物复律的选择 持续性房颤的复律已被证明有效的药物包括多菲利特、伊布利特和胺碘酮。普罗帕酮用于持续性房颤药物复律疗效较差,为 2b 类的适应证。疗效差或未被深入研究的药物为:双异丙吡胺、普鲁卡因酰胺、奎尼丁、氟卡尼、普罗帕酮。地高辛和索他洛尔不推荐用于持续性房颤的药物复律治疗。 (四) AADs 转复 AF 用法及不良反应 如 ppt14 图表所示为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转复房颤的用法和不良反应。胺碘酮静脉负荷量为 5 毫克每公斤,追加计量为 50 毫克每小时静脉滴注,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静脉炎、低血压、减慢房室传导。 伊布利特静脉负荷量为 1 毫克,推注 10 分钟以上,若转复失败, 10 分钟后追加 1 毫克,不良反应为延长 QT 间期导致尖端扭转型室速。普罗帕酮静脉负荷量为 2 毫克每公斤,或者口服 450 至 600 毫克。不良反应为延长 QRS 时间,导致心动过缓。维纳卡兰为新批准用于房颤转复药物,静脉负荷量为 3 毫克每公斤,若 15 分钟后未转复成功,可再次应用。 (五) 2012ESC 指南 ESC 房颤指南中,房颤药物转复的流程如 ppt15 图表所示: 1.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可急诊电复律。 2. 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根据患者和医生的选择,可采取电复律或者药物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远期影响

外科手术治疗心房颤动的远期影响 朝阳医院安慧玲122010000341 摘要: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我国人口基数大,房颤患者的数量大,在房颤的治疗上,射频消融如今处于主导地位,其外科学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改进,本文通过射频消融和外科手术治疗的对比说明外科治疗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脏外科手术导管消融 房颤在普通人群的发病率约0.8%,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5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为0.5%80岁以上的可达6%,甚至高达10%。房颤和心力衰竭是21世纪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中最值得关注的热点,目前对房颤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长足的进展,本文对外科手术治疗房颤的远期影响进行综述。 一概述 1.1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是心房呈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的房性节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1.2 分类及产生机制按时间划分,房颤分为急性房颤和慢性房颤,慢性房颤又分为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房颤是增加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使脑卒中的发病率升高5-7倍。 其发生机制和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有多发子波折返假说和“自旋波”假说两种。 1.3 治疗方法房颤的治疗主要有3个策略:控制心室率,复转和维持窦性心率,以及预防栓塞性事件。治疗大体上分为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 1.3.1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方面暂不做介绍。 1.3.2 介入治疗 90%以上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由肺静脉及其周围的异位触发点引起。在电生理描记的基础上,经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处的异位触发点,并解剖、隔离4个肺静脉开口以阻断潜在的异位触发点与左心房的联系,可成功消除心房膨动,但可能导致肺静脉狭窄。随着操作技术的进步和装置的普及,经导管射频消融将成为治愈单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常规方法,但对于继发于器质性瓣膜病的心房颤动,介入治疗无效。 有报道称,慢性心房颤动经导管消融术后维持窦性心律(简称窦律)的人数占总消融人数的百分率因采取不同的消融策略而有不同,在70%~95%之间。慢性房颤导管消融成功率虽然显著高于药物治疗,但再次消融的比例高,对左心房广泛的消融是否会严重影响左心房机械传输功能尚无定论,能否降低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亦需进一步探讨[1]。同时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1%~3%),且并发症的发生与术者的经验密切相关。该项治疗仍然远非完善。 1.3.3 外科手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外科医生采用多种手术方式治疗心房颤动,其中以Cox创立并经改良的迷宫手术(mazeoperation)最为有效。近年来许多研究在迷宫手术径路的基础上,采用冷冻、射频、微波消融并辅以胸腔镜等创伤性小的微创消融手术对心房颤动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射频消融手术在我国开展时间最早,范围最广泛、中长期疗效确切,与微波、冷冻、HIFU等其它消融能源相比,射频消融系统无论在使用的可靠性、技术的

房颤治疗综述

房颤治疗近十年进展 摘要: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是所有其他心律失常总和的2倍,并且其发生率及流行范围逐年增加[1],发生于总人口的0.2%。房颤导致心率加快,从而出现一系列症状,更有甚者会出现心衰。另外,房颤时心房出现无效泵血,血液停滞在心房内产生血栓,这些血栓可以脱落形成栓子导致脑卒中。因此,房颤是卒中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老年人中。 关键词:心房颤动病机分析治疗进展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是所有其他心律失常总和的2倍,并且其发生率及流行范围逐年增加[1],发生于总人口的0.2%,在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人中,其发生率高达4% [2]。 房颤的临床表现为: 1.心悸―感到心跳、心脏跳动紊乱或心跳加快体力疲乏或者劳累 2. 眩晕――头晕眼花或者昏倒 3. 胸部不适――疼痛、压迫或者不舒服 4. 气短――在轻度体力活动或者休息时感觉呼吸困难 房颤的主要原因 1.心血管系统病变 (风湿性) 心瓣膜疾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三尖瓣返流) 窦房结疾病 2.非心原性疾病 肺部疾患

甲亢 中毒:酒精、咖啡 3.“孤立性”房颤 青年患者 30% 房颤的发生机制:多发子波学说心房基质的不均一性,引起多子波折返激动,要求:心房内同时存在3个以上的微折返环。 房颤的诱发因素: ?快速发放冲动的心房病灶 -房扑或房速的蜕变 房颤分为阵发性(发作通常≤7天,能自行终止)、持续性(通常)>7天,不能自行终止)及永久性(转复失败或不宜转复)房颤三类。 房颤对患者的危害在于:(1)快速心室率如果长期持续,容易增加心脏负担,引起左室功能损害、心室腔的扩张、心力衰竭。(2)房颤时心房血流缓慢,容易形成心房内血栓,血栓栓塞是严重的合并症[3]。房颤过去多发生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近年来非瓣膜病房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其中没有器质性心脏病证据者不在少数。房颤的治疗是针对房颤本身对患者的危害,控制心室率、预防血栓栓塞和减轻症状。治疗方法有两种:(1)复律并维持窦性心律;(2)控制心室率同时抗凝治疗。一般情况下,对每一次发作并且持续时间短于24h的房颤,选用复律治疗(包括药物复律和直流电复律),这一选择已成为共识[4]。问题在于,对于持续性的房颤治疗原则数十年来都基于经验,并无权威性的临床试验数据支持[5],由此而来,在房颤治疗方法上出现了至今无法统一的分歧。 1 维持窦性心律 对于房颤的患者,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能明显地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量,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和发生率,减轻心律失常的相关症状,并能减少抗凝药物的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其导致的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心功能不全等严重不良后果,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房颤的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本文结合《2016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developed in collaboration with EACTS》及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发表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 -2018》及近期房颤领域的研究进展,就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进行概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房颤的非药物治疗 1.1电复律 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房颤,不论房颤时间、类型首选直流电同步电复律。电复律较药物转复成功率高,患者需镇静或麻醉。非血流动力学障碍,房颤持续时间不明或超过48 小时,目前仍推荐复律前抗凝治疗3周,复律后抗凝4 周的“前3后4”抗凝方案。如果经食道超声(TEE)检查排除左心房血栓,可进行即刻电复律。如果TEE检查确诊血栓,应再抗凝进行治疗≥3至4 周,复查TEE确定血栓消失后再行电复律。若仍存在血栓,不建议电复律治疗。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紧急复律的房颤患者,

不应因启动抗凝而延误复律时间。如无禁忌证,应尽早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或NOAC,同时进行复律治疗。 建议 Ⅰ类: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②有症状的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③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伴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C)。 Ⅱa 类:电复律前使用胺碘酮、氟卡尼、伊布利特或普罗帕酮增加电复律成功率并预防房颤复发(证据级别B)。 1.2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 应在经过充分培训、有经验的中心进行房颤射频消融,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左心房/左心耳血栓是房颤导管消融的绝对禁忌证。患者年龄、左心房大小、房颤类型、房颤持续时间、有无二尖瓣反流及其程度、有无基础心血管疾病及其严重程度、术者经验等因素均是可影响导管消融的效果。左心房直径>55 mm、心房肌纤维化、房颤持续时间过长和伴有明确器质性心脏病而未完全纠正者,是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率的影响因素。 建议

房颤诊疗常规(DOC)

心房颤动 【概述、定义】 心房颤动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心房无序的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引起心室极不规则的反应。 【病因】 1.急性原因房颤与某些急性、暂时性原因有关,包括过量饮酒、急性心肌炎、外科手术、电击、急性心包炎、肺动脉栓塞、急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治疗基础疾病可以消除房颤。房颤是心肌梗死和心胸外科手术后较常见的早期并发症。 2.伴相关心血管疾病的房颤约70%的房颤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包括瓣膜性心脏病(多为二尖瓣病变)、冠心病、高血压病尤其是存在左心室肥厚(LVH )时、肥厚型或扩张型心肌病以及先天性心脏病。房颤也可以见于限制型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心脏肿瘤、缩窄性心包炎、二尖瓣环钙化、特发性右心房扩张以及慢性心力衰竭等。 3.不伴有相关疾病的房颤在年轻患者中,约30% 的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也没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嗜铬细胞瘤等,称为孤立性房颤(lone AF)或特发性房颤(idiopathic AF)

【诊断依据及标准】 (一)典型体征 (1)原有心脏病的体征。 (2)房颤的三大体征:心尖部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同时计数心率和脉率,脉率小于心率)。 (3)栓塞:可发生脑、肺及四肢血管栓塞征。栓塞的发生率与年龄、心房大小和基础心脏病有关。 (二)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电解质检查:可以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如低血钾、高血钙等诱发房颤的因素。 (2)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确定是否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病因。 2.心电图检查 P波消失,代之以连续、规则的房扑波或连续、不规则的房颤波,在Ⅱ、Ⅲ、aVF或V3R、V1、V2导联上比较清楚。房颤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不一且不整齐的颤动波(f波)。心房冲动接连多次在房室交接处组织内隐匿性传导(心房冲动受阻于房室交接处组织,下一次冲动到达时交接处组织仍处于不应期,发生一次传导障碍),使心室律绝对不规则,心室率在120~180次/min之间。QRS波群大多与窦性心律时的相同;伴频率依赖性心室内传导改变时,QRS波群畸形。 【并发症】

房颤治疗 首选药物

房颤治疗首选药物 *导读:室率控制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和欧洲心脏学会房颤指南指出,对于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常用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控制室率(Ⅰ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副作用严重时,可考虑房室结或旁道射频消融治疗以控制心室率(Ⅱa…… ★我国多数房颤患者在中小型医院和基层医疗单位就诊,故药物治疗有其重要地位 ★投资较小、应用方便,是药物治疗之优势 ★药物治疗是房颤心率和节律控制的一线选择,预防血栓栓塞是房颤治疗的基石 地位为室率和节律控制首选 室率控制 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和欧洲心脏学会房颤指南指出,对于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常用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控制室率(Ⅰ类);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副作用严重时,可考虑房室结或旁道射频消融治疗以控制心室率(Ⅱa);药物不能控制心室率或怀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时,可考虑经导管射频消融房室结(Ⅱb)。未经药物治疗的患者不考虑射频消融房室结(Ⅲ)。 节律控制建议应用氟卡尼、多非利特、普罗帕酮、伊布利特(Ⅰ类)以及胺碘酮(Ⅱa)复律房颤。对于左房不大或轻度扩大的症状

性房颤患者,为预防房颤复发可以考虑射频消融作为药物治疗的替代选择(Ⅱa)。 作用警惕毒副作用 普罗帕酮有效转复新近发生的房颤,对持续房颤、房扑、器质性心脏病疗效较差,应避免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 奎尼丁有效转复新近发生的房颤与持续性房颤。但副作用较多,包括扭转性室速、恶心、腹泻等。 胺碘酮治疗房颤最为常用,具有抗交感和钙通道阻滞作用,可转复房颤、维持窦性心律、延缓房室传导及有效控制心室率。器质性心脏病和心衰患者也可应用该药。然而胺碘酮起效较慢,对多器官均有毒性作用,因而应用有限。 索他洛尔维持窦性节律作用欠佳,并具有致心动过缓、疲乏、支气管痉挛和呼吸困难的不良作用,与其对β肾上腺素能的阻滞作用有关。尖端扭转性室速发生率为2.4%,大多发生在起始治疗后第1周或剂量调整后,女性患者中常见。因此,应当在具备心电图监测和复苏急救条件下,在院内进行初始索他洛尔治疗。 华法林可有效降低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但诸多食物、药物及遗传等因素均可影响华法林疗效,并且华法林治疗谱窄,有出血风险,需在抗凝监测下调整剂量,导致很多房颤高危患者未接受抗凝治疗或抗凝力度不足。 进展暂无突破性进展

全国名中医丁书文:我治疗“房颤”用了40年的方子

全国名中医丁书文:我治疗“房颤”用了40年的方子 图*全国名中医丁书文教授 导读近年来心房纤颤发病率逐渐升高,逐渐成为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心房纤颤有较好疗效。全国名中医丁书文教授在临床治疗房颤有一定心得,本文为丁教授关于心房纤颤的相关论述及治疗经验,读来收获良多。用3分钟,跟小师妹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心房纤颤概述心房纤颤分为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阵发性房颤反复发生,病久不愈则可能发展为持续性房颤。心房纤颤持续6个月以上者即可称持续性房颤。阵发性房颤的持续时间短,一般数小时或一二天,大部分患者能自行恢复,或稍用药物即可恢复。 二、心房纤颤的中医病因病机常见于阴阳失调,阴虚火旺,扰及心脉所致; 气阴两虚,气血不足,心失濡养以及痰湿中阻,痰热上扰,气机失调,亦可致使心脉失于正常搏动。总之,整体阴阳气血虚衰失调,特别是心脏自身阴阳气血虚衰失调,是造成心房纤颤的基础病因。在阴阳气血亏虚基础上产生火旺、阳亢、痰湿痰热等是扰及心脉的重要病理因素。心身劳累、夜间睡眠、体位改变、情绪激动、胃气上逆、便秘等都是房颤的诱发因素。

三、辨证施治1.阴虚火旺证主症: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阵发性房颤多在夜间发生,口干口苦,夜间或白天多汗阵发,汗出多发生在头颈项部身体上部,烦躁失眠,背胀灼热,便秘,舌红苔少,脉三五不调、细数。治则:滋阴降火。方药:当归六黄汤和酸枣仁汤加减。生地黄15 g,当归12 g,黄连12 g黄芩12 g,黄柏15 g,黄芪15 g炒酸枣仁30 g,知母12 g紫石英15 g,生牡蛎15 g,麦冬15 g五味子9 g,丹参15 g,甘草6 g水煎服,日1剂。若合并血压升高、头晕头痛等阴虚阳亢者,加钩藤30 g,白芍15 g,白蒺藜15 g,菊花15 g。 2.气阴两虚证主症:心悸怔忡、胸闷气短、乏力、口干、便秘或大便不爽、活动劳累时多汗,易感冒,舌淡苔白,脉三五不调、沉弱。治则:益气养阴复脉。方药:炙甘草汤和黄芪生脉散加减。炙甘草15 g,黄芪30 g,生地黄15 g黄连9 g,麦冬15 g,五味子9 g玄参15 g,浮小麦15 g生牡蛎15 g,丹参15 g,白术15 g防风12 g,野葛根15 g 水煎服,日1 剂。气虚较重者加大黄芪用量,严重者加西洋参或人参10~15 g。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胸闷气短、乏力、面白或萎黄、面色无华,化验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舌淡白,脉三五不调沉细无力者为气血两虚证,多有饮食不佳、月经量多、慢性衰弱性疾病等病史,加阿胶11 g,当归15 g,白芍15 g,气血

心房颤动药物治疗的10个临床问题

心房颤动药物治疗的10个临床问题 除室性早搏外,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第二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在一般人群中发生率0.4%,在心血管病患者的发生率4%,而严重的心血管病患者房颤的发生率高达40%。因此,有效的治疗房颤是内科医生的基本功。本文重点讨论房颤药物治疗时常遇到的10个临床问题。 1、房颤并非良性,需积极治疗房颤的危害已被熟知,常归纳为以下几点。 1.1病死率高 Framingham的一项长达26年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去除一切可能的影响因素后,房颤组的病死率是窦性心律对照组的2倍。因此,房颤是增加病死率的一个独立因素。 1.2致残率高资料表明,房颤患者的体栓塞率比窦性对照组高4-18倍,高发生率的体栓塞必然引起高比例的器官功能损害及致残率,这将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1.3损害心功能正常时心脏的功能需要具备良好的心房和心室的同步性,其中心室完成心功能比例的65%-85%,称为主泵,而心房完成心功能比例的15%-35%,称为心脏的辅助泵。心房辅助泵的作用表现在舒张期P波引起的跨二尖瓣血流形成的A峰,房颤时随着P波的消失,患者舒张期跨二尖瓣血流形成的A峰将消失,只剩下E峰,使心功能明显受损。 1.4引起一定比例的猝死体内植入式自动除颤器(ICD)记录的资料表明,需要ICD放电治疗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时,高达18%的室颤因房颤介导而发生,进而形成了心房颤动一心室颤动一猝死的新疾病链。房颤蜕化为室颤的原因包括房颤时较高的心室率能损害心功能,并在一定的程度激活交感神经,以及房颤时常出现的长短周期现象等都是引发猝死的可能原因。 因此,房颤并不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其存在多种重大的危害,应当给予积极的治疗,尤其对阵发性房颤更是这样。 2、转复和维持窦律的益处高于心室率的控制 房颤的上述危害已得到共识,这些危害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和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均一样,只是对心功能的损害程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另外3项危害两者几乎没有差别。多数情况下,这些危害只能在房颤转复和维持窦律时才能得到最佳的控制和纠正。 有些医生一定会提出,近年来循证医学的资料不是反复证实房颤控制心室率的治疗等于或优于转复窦律的治疗吗?部分医生提出这一问题并不奇怪,但实际,这中间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确实,AFFIRM研究和RACE研究的结论都认为就病死率、住院率和心血管事件等方面,控制心室率与转复窦律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但应当注意,引用循证医学的结果与结论时,只能直接引证于其研究的人群,而对该研究中没有涉及的人群不能任意扩大和滥用其结论。 AFFIRM研究面世后,一直存在着较多的批评意见,这是因为:(1)该研究入组的人群年龄偏高(平均70岁);(2)该研究对象的临床情况偏重。因此,AFFIRM研究涵盖的人群不能代表房颤的全部人群,实际这组人群偏向于“不容易转为窦律的人群或不容易维持窦律的人群”。临床医

中国心房颤动流行病学现状

中国心房颤动流行病学现状 心房颤动(本文以下简称房颤)作为一个古老的心律失常,最早发现于1909年[1]。国外资料显示,在一般人群中,房颤的患病率在1%左右,而且随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增高[2]。时至21世纪的今天,全球范围内房颤的发病率也在日趋上升,这可能是因为医疗手段的进步使许多本来致命性的疾病现在得以存活,全人类平均寿命的增加造成社会人口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口比例增加,而且,冠心病、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状态也都可能增加房颤的发生[3,4]。著名心脏病学专家Braunwald这样说道:时至今日,房颤已经是一种患病率日趋增高的“流行病”[5]。房颤对于人群死亡率的影响显著,而且可能出现众多并发症,尤其是脑卒中和心力衰竭,再加上房颤的住院率与日俱增,以及房颤的致残率增加,都将显著增加社会经济负担,可以认为,房颤已经日益成为一个威胁整个人类的疾病。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拥有自己的房颤流行病学资料对制定房颤的整体控制方案至关重要,由胡大一等牵头的首次大规模中国房颤流行病学研究已经于2003年底完成,并于2004年初将部分统计结果公开发表[12]。现将资料汇报如下: 本次研究对14个自然人群的29079人进行了调查,其中房颤患病人数为224人.房颤患病率为0.77%,根据中国1990年标准人口构成标准化后患病率为0.61%。其中房颤患病率按年龄

和性别分组见表40-1。其中各年龄组之间比较P<0.001,男性人群房颤患病率高于女性(0.9%VS0.7%,P=0.013)。 表40-1 中国性别年龄别房颤患病率 男性女性合计 年龄组 n N % n N % n N % 30—0 1904 0 0 2640 0 0 4544 0 40—10 3684 0.27 8 4395 0.18 18 8079 0.2 50—19 3819 0.50 24 4347 0.55 43 8166 0.5 60—41 2843 1.44 34 3037 1.12 75 5880 1.3 70—41 1149 3.57 25 967 2.59 66 2116 3.1 80—12 159 7.55 10 135 7.41 22 294 7.5 合计123 13558 0.91 101 15521 0.65 224 29079 0.77 注:n为各房颤患病人数,N为调查人数,%为在该年龄组中的患病率 房颤患病率按病因分类,结合年龄分组结果如表40-2,按发病时间分类结果如表40-3。结果显示,非瓣膜型房颤患病率明显高于瓣膜型房颤和孤立性房颤(P<0.01),持续性房颤患病率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P=0.03)。在所有房颤病人中,瓣膜型,非瓣膜型,和孤立性房颤所占比例分别为,12.9%,65.2%。和21.9%。 表40-2 中国房颤患病率病因分类及年龄分组情况 年龄瓣膜型非瓣膜型孤立性合计

房颤的药物治疗

房颤的药物治疗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的发生会增加血栓栓塞、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加速病情进展及增加病死率。房颤引起的心悸、气短、乏力症状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ACC/AHA/ESC房颤处理指南2006》指出房颤治疗策略应体现个体化,对确诊房颤进行评估,以确定是阵发性、持续性还是永久性房颤,明确有关心脏或心外因素,综合分析后采取综合措施。虽然近年来房颤的射频消融有了飞速发展,但药物治疗仍然是一线治疗,有时甚至是唯一可行的方法。本文将就药物治疗进展简要综述。 控制心室率 控制房颤心室率常是治疗中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目标是将心室率控制在静息时60-80/min,中度活动后90-115/min。AFFIRM研究目标为静息时≦80/min,6min步行试验最大心率≦110/min或24h平均心室率<100/min。治疗药物主要是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为控制心室率最有效的药物。β受体阻滞剂及钙拮抗剂主要用于运动状态下心室率的控制,首选用于永久性房颤伴有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房颤或不伴心衰时可选用钙拮抗剂。洋地黄主要控制休息状态下的心室率,对于有心力衰竭伴快速性房颤首选。胺碘酮也有降低心室率作用,在其他药物控制无效或禁忌时可以考虑,一般作为二线用药。房颤心室率控制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阵发性房颤不应该以洋地黄为唯一的心室率控制药物;对于尚未充分药物尝试控制心室率的患者不能进行房室结射频消融;对于伴心衰的患者不能使用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有预激的患者不能使用洋地黄和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以免使心室率加快。 虽然有研究显示,控制心室率效果并不比药物维持窦性心律差,甚至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优于心律控制。但心室率的满意控制并不完全改善预后,对高危患者还需终生抗凝治疗。 恢复并维持窦律 药物复律适用于那些时间不超过半年、心房不大、无结构性心脏异常、触发因素已经去除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 转复药物包括Ia类、Ic类和III类抗心律失常药,这些药物主要作用于心房,延长心房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选用复律药物时需考虑房颤持续的时间,对于新发房颤选用Ic类药物效果较好;因为I类药物可能增加室性心律失常,Ic类药物具有负性肌力作用,故这类药物不宜用于器质性心脏病和左心功能不全者。对于发作7天以内的房颤适合转复的药物主要有伊布利特和普罗帕酮。胺碘酮则为IIa 类选择。选用普罗帕酮时需注意是否房扑,对于房扑患者首先需要使用药物控制心室率,否则普罗帕酮可能导致过快心室反应而使临床加重。对于7天以上房颤国内目前能选择的药物主要为胺碘酮和伊布利特。伊布利特使用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一过性(多形)室性心律失常,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自行消失。该药尤以对于房扑的高转复率为临床青睐。 房颤转复后的窦律维持需要综合治疗。而抗心律失常药物方面目前可选用的有胺碘酮、普罗帕酮和施太可。胺碘酮因其较少心脏副作用而适合那些器质性心脏病人。普罗帕酮则对心脏结构正常的患者有价值。施太可归类为III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具有很强的β受体阻滞作用。使用过程中需注意对心功能和对气道阻力影响而产生的不良临床反应。此外,部分患者使用施太可可能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律失常,这一不良反应与药物剂量有关,尤其当启用和加量时需要注意。 总之,药物治疗仍然是房颤处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选择。心室率控制是房颤处理的第一步,不但有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而且留给临床更多时间分辨、鉴别和思考能否立刻转复窦律(?)、是否需要抗凝(?)、有无特殊因素需要去除(?)等等。 另附胺碘酮药品说明

中医治疗房颤的妙方有哪些-

中医治疗房颤的妙方有哪些? 房颤患者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心率不齐,一旦发作对身体的危害性极大,有些患者选择药物治疗,但是副作用太大,专家表示中药治疗的效果不错,而且对身体的副作用极小,常见偏方一,取茯苓、桂枝、白术、甘草适量煎服,一天一次;偏方二取适量龙眼肉、柏子仁、生明乳香等煎服。 ★一、治疗房颤的中药偏方 中药偏方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以上中药水煎服用,每日一剂。此中药偏方是我们熟悉的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具有温阳益心安神的功效。它对于心阳不足引起的房颤具有很好的疗效。 中药偏方二:龙眼肉、酸枣仁、净萸肉、柏子仁、生龙骨、生牡蛎、生明乳香、生明没药。以上中药水煎服用,每日一剂。此中药偏方是我们熟悉的定心汤。定心汤具有益气养阴,通络扭脉的功效。它对于气阴两虚引起的房颤具有很好的疗效。 中药偏方三:太子参、当归、炙甘草、酸枣仁、生白芍、龙眼肉、仙鹤草、紫贝齿、郁金、远志。以上中药水煎服用,每日一剂。此中药偏方是我们熟悉的复律汤。复律汤具有益气养血,

宁心复律的功效。它对于阵发性房颤具有很好的疗效。 ★二、房颤复发了怎么办? 1、不要紧张 房颤发作的时候,首先发作者不要紧张。机体在紧张的状态下,会容易诱发一些疾病的发作的,因此在房颤发作的时候,发作者要保持情绪平稳,避免情绪激动,以免加重自己的症状。 2、判断自己的发作症状 房颤发作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症状来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阵发性房颤,如果发作的时间持续短,发作频度小,而且自己感觉并没有明显不适的时候,可以不需要采取特殊对策,需要休息一下,再观察有无不适的症状。 3、药物处理 若房颤发作的时间长、频繁且有自我感觉症状明显者,可以先服用一些药物进行处理,达到减轻症状的目的。比如:维拉帕米等药物。这些药物房颤者家里最好要有备用的,以备不时之需。

房颤药物治疗的十大误区

房颤药物治疗的十大误区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Framingham的研究报告提示,心房颤动人群发病率为0.5%左右,且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增高。60岁以上的人群中,其发病率可高达6%以上。保守估计,我们大约有800万房颤患者,而且随着工业化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这个数字将会不断上升。虽然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发展很快,但药物仍是心房颤动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但遗憾的是,在心房颤动药物治疗方面仍存在很多误区,下面作一简要概述。 误区一:治疗理念滞后 《2010年SEC房颤指南》,开创了以降低死亡率为直接治疗目标的新时代,即从根本上逆转房颤危害,达到“三降三升”:降低死亡率、住院率、脑卒中率,提高生活质量、心功能及活动耐量。在新治疗目标的驱动下,房颤治疗策略调整为抗凝治疗、控制心室率或节律治疗以及上游基质治疗。由于房颤最主要的危害是血栓栓塞,特别是脑栓塞,这是房颤病人最直接的死亡原因。由于能有效降低脑卒中发生率,进而降低死亡率,抗凝治疗一跃排在治疗总策略的第一位。另一方面,房颤抗心律失常治疗则逐渐采取宽容的态度,转向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为治疗主要目标,宽松地控制心率、适度地维持窦律,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安全性重于有效性。 误区二:抗凝强度不足,华法林使用低 房颤治疗过程中未根据CHA2DS2评分进行危险分层,过度担心华法林出血风险,对于中危和高危栓塞病人,华法林使用率极低,即使使用,INR达标率很低。实际研究显示,只要谨慎调整华法林剂量(保持INR在2.0—3.0),华法林可安全用于包括90岁以上的各年龄段房颤患者,与应用阿司匹林比其轻微出血风险无明显差异,颅内出血等致命性高风险更是相对较低。 误区三:不重视房颤的类型、心脏结构及有无器质性心脏病 在临床实践中, 房颤发作一般都从房性早搏开始到频繁发作房早,并有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发作,以后可发生阵发性(paroxysm) 房颤,再从阵发性房颤发展为持续

[心脑血管] 心房颤动首选药物治疗

[心脑血管] 心房颤动首选药物治疗 [心脑血管] 心房颤动首选药物治疗 Tags: 心房, 药物, 首选, 治疗 心房颤动首选药物治疗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郭继鸿 伊布利特是一种抗心律失常新药,主要适用于阵发性或持续性房扑及房颤的快速转复。在此之前,临床尚无治疗房扑、房颤的药物可以选择,一般情况下,心房扑动伴快速心室 率时,常用电转复。电转复的有效率为90%,其缺点是转复时,患者需要全麻,需要禁食 6小时。 《201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病协会/欧洲心脏病学会心房颤动治疗指南》指出,伊布利特是持续7天以内房颤的首选药物,以及房颤持续7天以上的一线治疗药物。围手 术期预先给予伊布利特,还将有助于预防房颤发生。伊布利特还可用于普罗帕酮复律失败,以及普罗帕酮或氟卡尼治疗期间房颤复发的患者。 文献证实:伊布利特快速转复房扑的成功率高于胺碘酮、普鲁卡因酰胺、普罗帕酮、 索他洛尔等药。伊布利特适合应用于心外科手术后、起搏器植入术中、射频消融房颤术中 发生房颤的患者。其特点是静脉推注后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即可见效,不需静脉维持,不用 按公斤体重计算用药剂量。伊布利特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常可自行消失。患者用药前应 查血清钾、血清镁的水平,用药后应心电监测4小时。左室射学分数低和心力衰竭患者慎用。 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 抗心律失常药物仍然是当前心血管药物研究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心房颤动(房颤) 、 心房扑动(房扑) 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房扑、房颤可引起心悸等症状。房扑、房颤 伴快速心室率时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使血压降低,冠状动脉灌注减少。长期房扑、房 颤易使心房内产生血栓和血栓脱落。房扑、房颤还可引起心脏结构的变化(心房扩大、心 室肥厚) ,使器质性心脏病加重[1]。目前使房扑、房颤复律特别是快速复律的药物尚较少。近年研究表明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ibutilide)是一种速效、安全的抗心律 失常药物,特别对快速终止房扑、房颤疗效较好。伊布利特也是美国FDA 第1个批准的静脉应用治疗房扑、房颤的药物[2]。本文对伊布利特的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作一综述。 1 药理作用 伊布利特具有延长复极的作用,因此一般将其归入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体外动物 实验结果表明伊布利特可延长兔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当伊布利特浓度为10-9 mol/L时,

中医治疗房颤的偏方 介绍一些中药偏方

中医治疗房颤的偏方介绍一些中药偏方 房颤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它会引起患者的心律失常。房颤如果比较严重就会引起缺血性卒中。如果出现房颤一定要进行及时的治疗。中医对于房颤的治疗也是很有疗效的。中医治疗讲究辩证治疗。不同症型的房颤需要不同的中药偏方来调理。房颤是指心房颤动的情况。房颤最大的表 现就是心率失常。中老年人是房颤的易发人群。如果中老年人经常出现心慌气短、胸闷乏力的症状,建议立即去做个心电图。房颤如果比较严重就会引起缺血性卒中。因此中老年人需要警惕房颤这种疾病。如果出现房颤一定要进行及时的治疗。对于房颤的治疗主要是为了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和控制心室率、恢复窦性心律。房颤治疗的首选药物为普罗帕酮或莫雷西嗪。此外中医对于房颤的治疗也是很有疗效的。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些治疗房颤的中药偏方。中药偏方一:茯苓、桂枝、白术、甘草。以上中药水煎服用,每日一剂。此中药偏方是我们熟悉的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具有温阳益心安神的功效。它对于心阳不足引起的房颤具有很好的疗效。中药偏方二:龙眼肉、酸枣仁、净萸肉、柏子仁、生龙骨、生牡蛎、生明乳香、生明没药。以上中药水煎服用,每日一剂。此中药偏方是我们熟悉的定心汤。定心汤具有益气养阴,通络扭脉的功效。它对于气阴两虚引起的房颤具有

很好的疗效。中药偏方三:太子参、当归、炙甘草、酸枣仁、生白芍、龙眼肉、仙鹤草、紫贝齿、郁金、远志。以上中药水煎服用,每日一剂。此中药偏方是我们熟悉的复律汤。复律汤具有益气养血,宁心复律的功效。它对于阵发性房颤具有很好的疗效。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房颤的中药偏方。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患上房颤的几率是正常人的好几倍。因此中老年人预防房颤首先需要控制自己的血压。长期处于血压很高的状态是非常危险的、中医的辩证治疗方法对于房颤的治疗是非常有帮助的。

房颤的治疗原则

长而增高,成人心房颤动发生率为0.3~0.4%,60岁以上发生率为2.0~4.0%,75岁以上发病率高达8.0~11.0%。 症,因此面对大量的房颤病人,如何治疗并避免合并症成为 治疗的关键。 首先了解心房颤动发生的机制:不论什么原因引发的房颤均由心房内多源性折返所致,即心房内存在3~6个以上折返环并同时运行,如能使该折返环数量减少到3个以下,颤动即不再维持,而且房颤发生的直接原因90%是因房性早搏的出现,所以治疗的重点应在于预防房早的出现和打断 心房内折返。 纵观多年来治疗房颤的传统方法和近年来治疗房颤的 新进展,其原则及方法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控制心室率在合理范围 有报道认为休息时心室率为60~80次/分,中度活动达90~115次/分为宜。根据病情不同治疗也不相同。 同步直流电转复,具体方法见后。

2、在心室率快伴心悸、胸闷等症状的房颤病人采用静脉给药,常用毛地黄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如:西地兰0.4~0.8mg静推,美托洛尔5~15mg静推(心功能不全者慎用),硫氮 FDA7 酮10mg静推(对毛地黄类难以控制的肺部疾患、交感神经兴奋、发热等状态时的 房颤心室率有较好的效果)。 3、需长期控制心室率的房颤病人可用:维拉帕米120~480mg,qd,或氨酰心安25~100mg,qd(降低活动后心室率)或地高辛0.1~0.25mg,qd(降低休息时心室率)。 4.对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性的心室率快的房颤病人采用 介入治疗。 二、恢复窦性心律: 1、同步直流电转复:对于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心室率控制良好者以及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者不必考虑;对于恶性肿 者、左房内径大于60mm者不予考虑。首次电转复能量为 应在心电监护和有良好抢救设备的条件下进行复律,复律前应空腹6小时,同时给予抗凝治疗(具体方法见后)。转复率在90%左右。但是它的使用有时受到限制,如患者认为有

房颤治疗指南

房颤的治疗 一、急性房颤的治疗 急性房颤包括两种情况,即初发房颤和阵发性房颤的发作期或持续性房颤的加重期。对初发房颤,根据血流动力学受影响的程度、患者症状的明显程度、是否为高危栓塞患者以及是否考虑早期转复窦律而决定是否住院治疗和治疗策略。阵发性房颤发作期应结合病人既往发作持续的时间、发作的频率、心室率的快慢及心脏本身情况考虑处理方法和是否住院。 急性房颤的处理:急性房颤的处理宜个体化。主要依据伴发的症状、生命体征稳定与否、此次房颤持续的时间、此次发作的严重程度及伴发的基础疾病不同而不同。临床实用的分类是将患者分为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房颤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房颤又可分为发作持续时间<48h者和≥48h者。其处理流程见下图。 1、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房颤 控制心室率一般房颤急性发作时心室率多在110-130 次/min以上,如静息状态下心室率>150 次/min,提示存在高肾上腺素水平。对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急性房颤,不论持续时间长短,均宜控制心室率,即将较快的心室率减慢至100次/min以下,最好在70-90 次/min。这样可以缓解症状,保护心功能。 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洋地黄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禁用于收缩功能不良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患者可使用洋地黄制剂。β-受体阻滞剂禁用于合并严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哮喘的房颤患者,对于这类病人可使用钙拮抗剂。房颤合并预激综合征时,心室率往往偏快(>200次/min)。对这类病人不能使用上述药物,否则这些药物阻断房室结的传导后,心房激动经房室旁路快速传导,心室率反而增快,甚至发生室颤。药物治

心房颤动的 临床治疗

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 发表时间:2010-12-02T15:53:59.7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31期供稿作者:王晓丽[导读] 这些药物能同事减慢旁道和房室结传导。也可联合使用作用于房室结的药物和只作用于旁道的药物。王晓丽(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150040)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31-0134-02 【关键词】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它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也可发生。在人群中的发生率约为0.4%~1.0%。随年龄的增长,AF发生率也逐渐增高,80岁以上人群的AF发生率可达10%。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严重威胁人民健康。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7年8月-2009年8月住院共收房颤患者82例,男62例,女20例;年龄6~85岁。其中冠心病45例,高血压病15例,肺心病1例,急性心肌炎11例,急性心肌梗死6例,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2例,肥厚梗阻性心肌病2例。 1.2 临床表现与其他心律失常一样,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常见症状包括心悸、胸闷、惊慌、疲乏、呼吸困难、气短、眩晕、出汗,虽然心室率较快,但有些患者可能无症状。少见症状包括部分患者可能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某些严重表现,如胸痛、肺水肿和晕厥。临床上出现新的卒中并不少见,据文献报道发生率大约为10%~40%。 1.3 临床诊断住院患者均有有心悸、头晕、疲乏、呼吸困难等相关的临床症状。少数并人出现胸痛、肺肿、晕厥;心脏听诊示心律绝对不整、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还伴有基础心脏的相关体征。心电图可明确诊断。 2 治疗 对所有不稳定的患者应立即给予直流电复律。“不稳定”患者是指有明显症状(如胸痛、肺水肿),亦包括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一般治疗包括三个方面:控制心室率;使栓塞风险最小化;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 治疗原则:病因治疗;控制心室率;有器质性心脏病,尤其合并心功能不全者,首选洋地黄制剂。药物复律常用奎尼丁或胺碘酮。射频消融治疗。预防复发:常用奎尼丁、胺碘酮等。预防血栓栓塞:持续房颤,伴心功能不全或(和)二尖瓣病变、心肌病者,宜长期服华法林、阿斯匹林等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 用药原则:症状较轻甚至无症状、阵发性房颤且心室率不快者可暂不用药;非预激综合征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伴心室率增快或心功能不全时,需立即用药,首选西地兰;长期反复发作者在去除病因后进行复律,方法有药物复律和同步直流电复律,常用药物是胺碘酮和奎尼丁;慢性持续房颤,宜长期服华法林、阿斯匹林等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某些特发性房颤或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对于风险增高但既往无症状的患者,或旁道靠近正常传导途径行射频消融时可能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或有创操作会增加危险的患者,可选择药物治疗。单一药物治疗可以试用胺碘酮、索他洛尔、氟卡尼或普罗帕酮。这些药物能同事减慢旁道和房室结传导。也可联合使用作用于房室结的药物和只作用于旁道的药物。 3 讨论 房颤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因此,发生过房颤者必须到医院查明原因并及时治疗。尽可能在去除病因后转复为窦性心律,复律方法有药物复律和同步直流电复律两种,常用的药物有奎尼丁、胺碘酮等,持久发作房颤者应长期服华法林、阿斯匹林等抗凝药物以防止心房血栓形成,对器质性心脏病,如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引起的房颤,可在手术治疗二尖瓣狭窄时行心房迷宫术治疗房颤。 心房颤动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逐渐伴随心房机械功能的退化,是最严重的心房电活动紊乱。心房无序的颤动失去了有效的收缩和舒张,心房泵血功能恶化或丧失,加之房室结对快速心房激动的递减传导,导致心室率的绝对不规则。因此,心室律紊乱、心功能受损、心房附壁血栓形成以及心房肌的消耗破坏是房颤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房颤常与二尖瓣疾病、心功能衰竭、缺血性心肌病以及高血压相联系,并能增加脑卒中以及心功能衰竭的全因死亡率。目前国内房颤的整体治疗状况不够理想,存在复律和控制心室率治疗的药物单一使用不规范等一些问题,抗凝治疗率及剂量不足等问题。面对房颤这一世纪顽疾,亟待将最新的研究证据和指南精神应用到临床实践中,以加强房颤的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贵廷,薛赛琴. 最新国内外疾病诊断标准[S].北京:学苑出版社,1992:209. [2] 石毓澍.临床心律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4:165,180,197. [3] 黄宛.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 [4] 周自强,胡大一,陈捷,等.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04,43(7):491-494. [5] 黄从新.进一步加强心房颤动防治的研究.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26(3):161-162. [6] 心房颤动治疗的现状及评价[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杂志,2008,8,10(8). [7] 心房颤动治疗的新思路[J].中华内科杂志,2008,2,47(2). [8]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的体会 [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杂志,2008,8,10(8).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