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数学生态课堂的分享学习

浅谈数学生态课堂的分享学习

浅谈数学生态课堂的分享学习
浅谈数学生态课堂的分享学习

浅谈数学生态课堂的分享学习

生态课堂是师生交往、互动的生态场,其学习过程就是师生、生生的生命对话过程,凸显了师生间的相互尊重、合作与沟通。而数学生态课堂的分享学习,一般指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交流、互动,共享前人的知识经验和研究成果、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组织和开发、同学们新的探究和发现。学生在欣赏与被欣赏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习,实现个性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一、分享学习的价值

分享就是学生在课堂生态场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过程中,分享问题、智慧、创造和经验,在享受认同与尊重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

一是整合学习资源。分享学习,是生态课堂合理整合教学资源的需要。通过分享,可以使学生在分享前人的知识、经验与智慧的过程中,学习前人的探索精神、探索方法;还可以使学生领略到教师对教材资源进行的二次开发、加工与创造,以及同学们对课堂资源的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分享成功的喜悦.促进再生资源的形成。

二是促进智慧生成。分享学习,是课堂生态因子间相互作用与促进的过程。分享不只是听、说活动,而是学生在

思考中辨析,在表达中分享;是学生间的相互协同与合作,也是学生间相互争辩与碰撞、生成智慧的过程。

三是实现整体提升。分享是群体参与的学习活动,也是贯穿学习全过程的活动。在提出问题时,学生共同欣赏同伴发现问题的能力、敢于提出问题的魄力;在探究问题中,学生共同分享同伴的研究精神、严谨态度和科学方法;在客观评价中,学生共同分享同伴的独特发现、新的创造;在总结反思中,学生共同分享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体验欣赏与被欣赏的感受。通过分享,最终实现整体提升。

二、分享学习的途径

分享是合作的体现,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思考、探索、展示、交流、反思,达到共同分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一是在提出问题中分享。对于发现者来说,发现问题是创新意识与精神的源泉,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与前提。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提出问题。对于分享者来说,首先要理解别人提出的是什么问题;其次是要揣摩别人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最后是要分享别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与勇气。

二是在探究问题中分享。生态课堂的分享学习具有开放性、合作性。首先是学生与同伴合作分享。为了扩大学生交流的面,增加分享的频率,学生可以同座分享。这样,便于组织、合作、交流和互动,使同伴之间形成分享学习的利

益共同体,在分享互助过程中,增加自信和互信。其次是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分享探究成果、新的发现、不同方法和成功的快乐。教师一方面要组织学生分享并欣赏别人的真知灼见;另一方面,学生还要把自己的实践、认识、再创造、再发现和真实感受与同学分享。

三是在交流展示中分享。交流、展示是资源共享的过程,这属于主动与人分享,也属于积极评价分享.更是取长补短的分享过程。值得注意的是:首先教师要营造宽松环境,搭建交流平台,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空间进行对话和展示。其次要引入竞争机制,增加分享活力,倡导相互质疑。让学生在分享别人成果的过程中,努力把自己的不同想法与别人交换。再次要“造福他人”,与人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与成功经验。最后要提醒同伴,与人分享自己在探索中所经历的弯路与挫折,使分享的内容更深入、更具体。

四是在评价反思中分享。评价环节,既要正面评价别人。也要说出自己的收益,达到在评价中分享的目的。在反思中分享,可以沟通知识联系,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产生新的发现,优化思维过程,完善知识建构。反思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相互分享真实感受,这是共享、共进的过程。在课外,学生也可专题交流,通过评价与反思,学习、借鉴他人的智慧和经验。

三、分享学习的保障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在小学数学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填鸭式”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活跃。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华丽的“外衣”、热闹的“学习活动”掩饰不了形似神离的痕迹,放任而浮躁,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创造宽松、和谐且便于学生思考、乐于探究的优质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更是关键。怎样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呢? 一、准确解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解读教材要做到“瞻前顾后”,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也应关注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任务及要求。同时,解读教材要做到“入木三分”,如果没有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也就不可能有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准确把握,留下的只是对教材的“背离”和“误读”。因此,唯有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并从教材“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有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比如,教学三年级初步认识平均数“比一比”时,学生在操作中通过“移多补少”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后,依托“平均分”的基础,借鉴“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的经验,学生不难想到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来直接求平均数。接着拓展情景,深化对平均数本质的理解,设计以下教学环节,结合统计图观察,虚线表示的平均数6和最多的比怎样?和最少的比呢?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一定会在最多与最少之间,接着让学生观察:比平均数6个多的有谁?比平均数6少的有谁?从中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多的和与少的和肯定一样多,要不就拉不平。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佳佳投中的不是9个,而是5个,那平均数会怎样?如果佳佳投中的比9个还要多,是13个,那平均数又是多少呢?这样三次拓展情景,使学生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介于原始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数据中每一个数与平均数之差的总和为0及平均数易受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影响等特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这一统计量意义的构建,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而言,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平均数的概念变得丰富、饱满而灵动。当然,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上,并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只有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处理教材,真正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无法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

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生态课堂

浅谈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生态课堂 发表时间:2019-07-23T11:25:17.520Z 来源:《成功》2019年第6期作者:杨智娟茶玉菊[导读] 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提高,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创造者。 云南省保山市永昌小学云南保山 628000 【摘要】生态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效果提高,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创造者。 【关键词】生态课堂;有效;小学数学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自然生态的教学环境,低碳的教学设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有效的交流互动等理念与策略,已被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认同和采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有意识地安排探究学习活动,但实践中发现,探究活动的安排、素材的选择及探究活动后的反馈交流是否有效,值得深入研讨。笔者认为,有效探究是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必然选择。 一、明确的目标指向性:有效探究的前提 学生如果亲自参与实践探索活动,就能不断积累活动经验,提升观察、比较、实验、猜测、验证及概括推理的能力,从而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思维。 例如《认识分数》,教师问:“1/2和1/4比,谁大呢?”马上有学生说:“1/4大。”过了一会,有学生说:“1/2大。”课堂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教师笑着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说:“现在教室里出现了两个答案,谁是对的呢?我们先请说1/4大的同学说说理由。”一个同学说:“4比2大,大的中间的一份当然比小的中间的一份大,所以我认为1/4大于1/2.”教师继续说:“这是他的想法,那就请认为1/2大的同学来说说”。一个学生说:“我从图上看出来的,1/2所占的阴影面积比1/4的大。”另一个学生说:“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小。分的份数越少,每一份就越大。”教师总结道:“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分母大,分数就大;分母越大,分的份数越多,每份的数就越小。”当学生出现学习困难、错误时,教师要把困难、错误看成是一种课堂生成的资源,应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获得知识和能力,在对不美好的答案进行修改和补充的过程中不断把问题引向深入。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仅在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学习的自信与快乐,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的有趣。 二、提供素材的丰富性:有效探究的依据 在教学《角的认识》时,在尝试做角、感知角的特征环节,每组提供了如下实验素材:小棒、黄色硬条、圆形纸片、毛线。要求学生“当一回小小设计师”,做一个数学上的角。小组活动时,我发现学生兴趣盎然,有的用小棒搭成了一个角,有的用硬条交叉一放,也形成了一个角,有的用圆形纸片折成了一个角,还有的学生甚至用毛线做出了一个角。 在探究性活动时,教师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大胆放手,一方面让学生在做角的过程中,感悟角的特征,掌握角的特点,使探究性学习真正为突破难点服务,另一方面,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实验材料,尤其对毛线的巧妙利用,很好地抓住了这一素材,挖掘了角的内涵,点亮了教学细节,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角的顶点(尖尖的),角的两条边(直直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的习惯、交流的能力,更好地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资源整合的合理性:有效探究的着力点 如果没有教师课前对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就不可能巧妙地将来自课堂上师生真实的信息资源为教学所用,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高能力之目的。 四、生态因子的动态平衡性:有效探究的关键 从生态学的视角看,课堂构成了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任何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每一生态因子都会按自身固有的规律自由地生长、发展。联系我们的数学课堂,就是指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生态课堂上的探究活动,正是基于生态因子的运动特点,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如此循环往复,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呈多元互动的协进关系。应该指出的是,依据生态位原理,每个学生在数学课堂生态系统中,应该都有一个相应的位置,这与学生自身的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效能感等主观因素有关。对此,教师的作用就是在安排探究活动时,要想方设法使每个学生这个生态因子在原有基础上发挥出最大的学习潜力,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他们的学习内动力,形成学习的内驱力,使生疑、质疑、释疑形成一条可持续的生态链,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五、载体介入的适度性:有效探究的参照系 进入现代信息社会,不难发现,教师教学手段的日益更新,如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堂上,播放一些课件可以增强数学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给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课堂练习的容量。但是,现实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也不容忽视,媒体使用不当,容易喧宾夺主,教师被课件牵着鼻子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反而影响着学生的创造潜能。何况生态的数学课堂强调低碳性,崇尚简单的学习环境,它不排斥一些必要的辅助教学手段,但讲究载体介入的适度性。 基于上述的一些思考,笔者以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的探究活动,学生是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创造者。教师要努力营造生态的氛围,构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个性发展的场域,适时地引导和点拨,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化,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享受学习生活的幸福的精神之旅。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邓德星.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刍议[J].小学数学教育,2009.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构建 丁页新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构建丁页新 摘要: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追求以生为本、追求学习体验、注重动手实践、、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互动合作,小学数学生态课堂追寻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 归真,是对数学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学生自身主动意识的一种彰显。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主体 自然、和谐、自主地发展。这样的课堂可以让学生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让学生 感到课堂是他们开展学习活动的乐园,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学 习更为有效,成长更为健康。同时教师能感到指导作用的重要性,并充分理解课堂 是充满智慧的挑战的含义,使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在课堂中得到充分体现。这让教学 的两个实体(教师、学生)既能和谐相处,又能各自发展,教学质量既能在课堂教学中 体现,又能在共同发展中逐步显现。小学数学生态课堂追寻的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 璞归真,是对数学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是学生自身主动意识的一种彰显。 一、生态课堂追求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这种发展与学生的终身学习有着相同 的外延,其效果虽具有滞后性,但必定会在学生以后的成长中显现。如学生在做 尝试题:“小华收集了一些邮票,他拿出邮票的一半还多1张送给小军,自己还 剩25张。小华原来有邮票多少张?”时,笔者发现了“25×2+1=51(张);(25+1)×2=52(张)”这两个答案,基于此,笔者调整了教学环节,组织了一场精彩纷呈 的辩论赛。正反方的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发表着各自的观点,最后笔者借助多 媒体对此题用倒推法进行了分析解答并作了总结。那些原先以为答案是51张的 孩子们,终于心服口服,将答案修正了过来,在这个独特的生态场中,学生才是 真正的主人,这里蕴藏着多元的评价,教师让出了讲台,质疑、讨论、争辩充盈 着整个课堂。 二、生态课堂追求学习体验 数学生态课堂是返璞归真、简约而不简单的课堂,它的实现更取决于学生的 深刻体验、感悟。例如,笔者在教学“千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时,安排了几个环 节的合作探究学习。笔者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袋游戏棒,首先让学生猜一猜袋中 有几根游戏棒,然后提出活动:采用什么方法能让大家清楚地说出小组内有几根 游戏棒。各组的活动紧锣密鼓的开始了:有小组把十根扎一捆的,也有小组二十 根一捆的……很快,他们都得出了小棒的总根数;接下来,笔者把刚才若干小组捆扎的小棒放到了讲台上,还是先让他们猜测,而后让他们再想办法来验证自己的 结果。各小组出现了100根捆扎的、200根捆扎的等方法;最后,安排各组根据 刚才交流的方法,择优而用。把每相邻4组的所有小棒进行了捆扎,然后学生们 能将小棒的总根数数了出来。 三、生态课堂注重动手实践 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我们都不能忽视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的过程,只有 考虑人的生态性,教学行为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长方体的认识”中“长方 体的特征”教学环节。首先,引导学生切土豆,摸土豆――让学生小组拿出课前准 备好的土豆,任意在土豆上切一刀,肯定会产生一个面,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对 面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教师演示后学生动手实践,把土豆转过来,在刚才的基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反思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反思 灵宝市阳平镇程村中学蔡凯红 为了进一步深化“先学后教、分层训练、跟踪指导”教学模式研究,我校近年来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验,并已初步获得成效。很荣幸成为第一批实验课教师,通过这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我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高效课堂模式理论时,有部分教师会认为:所谓高效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少讲学生多练,通过教师给出学习目标和自学提纲,学生阅读教材进行自学找到问题答案从而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强调,检查背诵,反复训练,达到掌握。这样课堂上教师讲得少了,学生训练量也有所提高,学习效果提高了,就保证高效了。而经过一年多不断的实践与反思,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高效课堂必须建立在新课标的前提下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高效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入手,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动手实践,猜想与假设、推理、讨论等活动。 近期,市、镇、校各级高效课堂达标课、能手课、标兵课听了许多,收获颇丰。但对于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大家观点不一,有部分教师认为:所谓高效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少讲学生多练,学生通过看书自学或者通过几个问题让学生看书找答案从而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加以强调,检查背诵,反复训练,达到掌握。这样课堂上教师讲得也少了,学生训练量也上去了,掌握的程度也提高了,教学成绩也有保证了就是高效了。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必须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高效课堂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结果,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而单纯的记忆、模仿、训练只是有利于学生应试,而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概括能力的发展帮助很小,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了。下面笔者就对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方法浅谈几点与大家共勉。 一、重学习环境,让学生参与数学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强调学生在活动中学习,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废除了学科中心论,确立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西吉第一小学马晓娟[内容摘要]新课程倡导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对小学数学练习的设计的有效性应从以下角度考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练习设计具有丰富性突出、练习设计富有思考性、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练习题的应用性。 关键词:新课程数学练习设计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层层深入,这种理念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也渗透到了每节课的练习中。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从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出发,设计的练习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另一方面又能够对他们进行品质培养和情感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堂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必须精心设计。如何让数学课堂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进一步优化练习,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新授课堂练习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练习设计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设计好新授课的练习呢?经过本人几年的研究探索,练习设计应考虑以下原则。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而活动又是儿童的天性,对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生来说,数学是枯燥的、机械的、严肃的,重复的作业尤其令人乏味。根据这些特点,练习应转变作业方式,

把机械单调的练习转变为学生自己的有声有色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让学生通过操作来理解题意,解答习题,学生学得比较主动,不会出现干坐着一筹莫展的情形。简单的“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放一放”等操作活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练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的“书面练习”和“口头练习”等形式上,还要重视学生练习的操作性。 二、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 短短的40分钟内,既要完成新授知识,又要及时的进行练习巩固,那么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课堂练习更有效呢?首先要做到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练习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尤其是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这样就能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的练在关键处。例如,在教学“认识东南西北”后,针对学生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与地图上的东南西北容易相混,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看一看:让学生任选一处观察它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 2、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3、画一画:将你所观察到的画在作业本上; 这样的练习,既复习了生活中的东南西北,又巩固了图上的东南西北方向,更重要的是,将两者同时进行,使学生更清楚的明了生活

浅论数学课堂生态与数学生态课堂

浅论数学课堂生态与数学生态课堂 发表时间:2013-01-09T15:02:36.607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2年6月供稿作者:杨彰发[导读] 数学生态课堂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本真课堂,也是判断生态课堂的重要依据。贵州省天柱县教育和科技局教研室杨彰发邮编:556600 电子信箱:yzhf789@https://www.wendangku.net/doc/664904039.html, 电话: (0855)7524290 【内容摘要】:。数学课堂生态是一种微观的教育生态,是教师、学生、教室内的非生物环境形成的总和,三者分别是数学课堂这一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因子、主体因子、环境和情境因子。教师和学生这一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相互交流,共同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数学生态课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各个元素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共生存。从新课程理念来看,课堂应体现以人为本,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本人认为,判断是否是数学生态课堂的关键是看这一课堂教师的教育教学是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否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本真课堂。也就是数学生态课堂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本真课堂,也是判断生态课堂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态数学生态课堂 正如刘贵华、朱小蔓教育专家在《试论生态学对教育研究的适性》一文中谈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教育研究的‘生太潮’ 现象有增无减,近几年更为兴盛” 。对于“生态课堂” 的论述也众说纷纭,有的老师说,“生态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又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追求” 。有的专家认为,生态课堂是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生命形态的呈现、展开和变化” 。也有的人认为:“生态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学情境,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的教学氛围。生态课堂具有多元意义,它是自然的、自主的、互动的、开放的、和谐的、审美的和可持续发展的” 等等居多的观点。数学生态课堂究竟如何来定义和诠释,什么样的课堂可以称之为生态课堂,现仅谈一下个人的观念认识和分析思考。 1.数学课堂生态概念 众所周知,课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课堂是指在学校以外场所进行的学习过程。这里所探讨的数学课堂是狭义的课堂,是指在学校中被用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场所。先要区分“数学课堂生态” 和“数学生态课堂” 的概念区别。数学课堂生态是一种微观的教育生态,是教师、学生、教室内的非生物环境形成的总和,三者分别是数学课堂这一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因子、主体因子和环境因子。教师和学生这一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相互交流,共同使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 1.1 学生是数学课堂个体生态 一个学生是个体生态,一个小组或一个班级称为群体生态。对于学生个体来说,由于家庭环境、、个体生活环境、个体生理因素及教育环境的不同等方面,反映出不同的个体生态特点。在数学生态课堂中,就应针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素质的差异及数学素养的平衡性,数学教师应釆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措施,设计不同的数学教学情境,来创造良好的个体生态条件,培养数学特长生,帮助数学学困生。数学教师除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教学内容外,还可有的放矢地进行学法指导、热情地辅导、关心和鼓励,使学生个体更加健康地成长。而群体间形成的小生态环境非常有利于个体成长,促进学生个体在数学素养方面健康地发展。学生之间的友谊、交情而自发组成的小群体,或整个班级的学生形成的群体生态具有长时间并相对稳定的特性,即课堂上群体对数学学科的投入深度,课外对数学知识的思考和关注,整班对数学学科的兴趣程度、讨论氛围学习数学的学风等都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在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等组建临时的小群体,但在短时间内可能相对不稳定。因此,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小生态环境,鼓励同伴间的切磋、合作和良性竞争,相互学习,强化群体的共同认知,培养学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及集体感,同时要重视群体中的规范性,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协调及整合好群体,让群体形成良性的发展,形成团结协作的队伍。 1.2 教师是数学课堂生态的组织者 众所周知,在一节数学课堂中,组织教学活动只有一位数学教师,实践告诉我们,最终生成课堂是教研组、备课组及辅导组等教师相互协作、影响的共同结果。教师是教学生态中的组织者,从教学活动的自始至终,教师总是充分考虑各种教学因素,如不同班级的整体学生的数学水平如何;思考各种教学影响,如数学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课时的安排等;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各种数学实践的器材、多媒体、学生中反馈的各种问题等,来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教学活动,并协调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课堂教学生态中,教师处在一个与学生因素和环境因素构成的复杂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课堂教学角色。由于课堂生态关系的复杂性,需要教师具有多种身份,并跟随着多种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各种不同的生态角色,以发挥多样的教学功能,全面和谐的促进学生发展。在生态课堂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而更多的是去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如在设计数学活动课时,组织学生开展数学问题的讨论、归纳、推理、演变等,在课内外,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用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不断钻研,不断探讨和分析数学知识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和作用等等。此时的教师将成为一位知识顾问,是一位互相讨论交换意见的参与者,是一位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引者和领路人,而不是给出结果或结论的的权威人士。在这一指导中,教师必须集中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帮助学生完成有效果的和有创新的活动;在师生的相互影响,使生生间、师生间的讨论具有真实性和实践性及针对性,从而激励和鼓舞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斗志。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也发现有的教师却扮演着独裁者的角色,诸以命令和威胁的语气或责罚来表现教师自已的权威,把自已各种观点和行为强加于学生,以达到所谓的“高效课堂” 的目的。这是一种不合理的课堂教学生态,在这种教学生态下,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仅只是屈服于对老师的威权,这种课堂既缺乏平等的对话,也谈不上资源或经验共享,学生更不可能发现自我、完善自我。亳无疑问,这些非生态的教学行为,不仅要在平时日常生活中避免出现,而且一定要坚决反对。 1.3课堂教学环境和教学情境 所谓教学的生态环境,它是以教学为中心,对教学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课堂是由学生、教师和教室这一持定特点的时空(即环境和情境因子)共因构成的教学生态系统。自然环境因子主要由课堂空间和物质环境组成,课堂空间主要包括教室、桌椅、、釆光、通风、湿度、温度、师生服装等,它构成了课堂教学客观的空间环境和学生所知觉到的“主观空间”;物质环境主要指教学硬件和教学设备,它主要包括教法上的多媒体和学习用的工具。教学媒体有黑板、粉笔、投影仪、计算机网络和各种实践器材以及教室四周的文化环境等。学习工具包括教材、辅导用书、纸、笔、三角板等。

数学生态课堂

数学生态课堂 ——破解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数学“生态课堂”的密码 松溪二中程龙弟邮编:353500 当今社会,生态建设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目的就是为了可持续发展。同样在数学课堂上,我们打造生态课堂,也是着眼学生的未来。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一、首先,什么是“生态课堂”? “生态”是指“可发育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成长的样子。”“生态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环境,即让生命实体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正如诗人特奥多尔·冯塔内所描述的那样,教育“旨在努力为毫无依靠的幼树提供一根拐杖,从而使其能在纯净的空气中自由自在地、无忧无虑地成长,那么,我们则接受了非常不错的教育。” 二、如何构建数学生态课堂? (一)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讲了很多次,道底我们应该转变什么观念,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首先转变教学评价机制,这里的“教学评价机制”特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机制,真正好的评价,要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学生的个性、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求知欲是否被激发,本着“以人为本,立足全面”的原则。事物是动态发展的,对学生的成长更要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看待。多用过程性评价少用终结性评价。 案例1:1月22日教育报在头版头条刊登的报道《孩子,你不该走——从呼市一位初一学生轻生看家长学校社会的教育观念误区》,心情特别沉痛。这篇报道说的是内蒙古呼尔浩特实验中学14岁的初一学生强强(化名)因为期末考试排名下降,背着书包从11楼跳下身亡的故事。 考试排名下降很正常,但不能因为排名下降而否定学生,而应通过考试来认识不足,成绩所谓的下降是多方面的,如试卷难度,前段时间没有全力以赴,考试状态不佳,解题太马虎等,都有可能造成下降;同时错误也不在考试,因为有教育必有考试,而是我们应当用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看待,何况教育不是一项立杆见影的工程。 其次,教育需要秉持一颗爱心。这种爱的教育理念要建立在对孩子个体生命的尊重和生命成长规律的正确认识之上,给孩子多一些身心成长的空间,帮助孩子发掘自己的潜力、发现自己的兴趣,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总是和“别人家孩子(学生)”比较。这种理念的转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案例2:牛顿成长经历:牛顿刚入中学时是班上的倒数第二名,但他的倒数不是因为其本人愚钝,而是因为他把在量的时间用在了研究模型或实验上。1655年进入格兰瑟姆中学;牛顿13岁时得了一本名叫《自然与艺术之谜》;后沉迷于该书,1659年被母亲召回村子管理田庄,9个月后,在他舅舅与他中学校长的竭力劝说下重返校园。这位校长对牛顿的母亲说:“在繁杂的农务中埋没这样一位天才,对世界来说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这真是科学史上最幸运的预言。 同样还有爱迪生的成长故事等。 第三,是教师角色的转变。科学面前人人平等,教师应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由“导师”型向“学友”型转变;由“园丁”向“人生向导”转变;在新的教育形式下,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常平镇木棆小学:张小波 【摘要】我们要在紧抓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让学生有个充分发挥创造思维的舞台,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强化和提高,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就会逐步形成,也就能够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有效性创造思维 前段时间我有幸聆听了黄爱华执教的《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一课,不时被黄老师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所感染。回来也在深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太重要了,学生都有好奇心,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是怎样发生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就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和养成随时发现新事物的习惯。而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把一堂课上好了,学生不仅知识掌握得好,而且能举一反三。如果一堂课上不理想,课后再花时间来“炒冷饭”,那“味道”也就不同了。因此,如何用好40分钟,让学生学的轻松?这已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呢?我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营造氛围,培养自信。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的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养自己的信念、意识,学生的潜能也才能得以释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往往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竖起的大拇指,甚至一个赞许的眼神,就可以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一般来说,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怕被同学笑话,更怕老师投来不屑的眼光。而我在教学中却有心多让这部分的同学回答问题,特别是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会把更多的机会让给他们。使学生真正感觉到,在课堂中没有嘲笑,没有羞辱,没有指责,从思想到行为都能得到充分的放松,人格得到真正的尊重。例如,一次数学课上,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个圆的直径是6cm,求它的面积,由于题目比较简单,我叫了一个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上来黑板前板演。她列式为:3.14×62,刚写出算式,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策略研究

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是由教育者、学习者和课堂环境组成的动态循环系统。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因子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通保持动态平衡。本文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为指导,主要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的方法找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非生态现象,并用生态学原理进行剖析,完善了生态课堂理论与小学数 学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并且在研究过程中阐述了小学数学教学应树立开放型教育理念、注重改善课堂精神环境等新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若干策略。本文共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重点阐释了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有关研究 成果进归纳和整理,概述本文的主要方法;第二部分属于本文的理论 基础部分,主要阐释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理论基础、核心概念界定以及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主要特点;第三部分对咸阳市两所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况开展实地调查。通过客观地分析调查数据,本文发现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中存在物理环境单调、人文环境枯燥、教师备课机械、教师教学方式陈旧、学生学习方式死板、评价以教师为主、评价方式和内容单一等非生态现象。这些问题阻碍了师生的共同发展。本文通过运用生态学理论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忽视耐度定律、忽视生态位原理、忽视物种多样性原理、局限于花盆效应,从而导致了非生态问题的出现。第四部分针对小学数学课堂产生的非生态问题,提出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有效策略:教学准备阶段要 优化课堂环境、细化备课内容;教学过程阶段要树立开放的教学理念、

教师多样化教学、学生趣味性学习;教学评价阶段要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等方面要点,以期打造充满活力和爱的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第五部分总结和归纳了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

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常红娟 【摘要】要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反复研读教学内容,依据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经验,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恰当组织数学探究活动,增加幼儿与操作材料之间的互动,关注幼儿的“非常规”表现,深化幼儿的探究行为。教师还要有效开展数学教学评价,提高教学评价的文化含量和技术含量,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教师教学评价数学探究活动 “数学不是教师强加给幼儿的概念,也不是记忆不完的知识,而是在生活的事件与材料中隐含着的事物属性与关系。”这句话给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作了极好的界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以来,许多幼儿园教师对如何开展优质约幼儿园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并作了积极的深索,例如试图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游戏情境增进幼儿对数学探究的自主性,尝试投放较多的材料供幼儿操作,等等。然而,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如何将生活本质的具体形象性、随意性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严谨性有机地统一在以集体教学形式组织的幼儿园数学活动中,这是一个极具专业性的问题。笔者在幼儿园观摩数学集体教学活动时发现,幼儿身边虽然不乏丰富的操作材料,但是这些材料并没有激起幼儿自主探究的热情;幼儿在“生活化”的游戏情境中只是散漫地参与游戏,很少积极自主地学习“以数学的知识、思维和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对此,不少教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幼儿园数学教学究竟路在何方?” 幼儿园数学教学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幼儿学习数学的一种活动。教师借助专业性的教学策略和智慧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将数学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以此来组织数学教学活动。这种“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活动一方面为幼儿提供了充满“数理逻辑”的“生活情境”(包括生活事件、生活材料及其相互关系等),让幼儿以“数学的思维和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防止数学内涵的流失;另一方面又强调让幼儿在“解决生活事件的冲突与矛盾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情趣,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同时帮助幼儿积累探究经验,避免数学学习的机械化。“生活化”兼顾了幼儿数学学习的兴趣原则与应用原则。笔者希望通过反思幼儿园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传承与发展中找到一条帮助一线教师提高幼儿园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 一、正确把握数学活动目标 一直以来,许多幼儿园教师把教学目标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部分。面对新的教学内容,

浅谈数学生态课堂的分享学习

浅谈数学生态课堂的分享学习 生态课堂是师生交往、互动的生态场,其学习过程就是师生、生生的生命对话过程,凸显了师生间的相互尊重、合作与沟通。而数学生态课堂的分享学习,一般指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交流、互动,共享前人的知识经验和研究成果、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组织和开发、同学们新的探究和发现。学生在欣赏与被欣赏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习,实现个性发展和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一、分享学习的价值 分享就是学生在课堂生态场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互动过程中,分享问题、智慧、创造和经验,在享受认同与尊重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发展。 一是整合学习资源。分享学习,是生态课堂合理整合教学资源的需要。通过分享,可以使学生在分享前人的知识、经验与智慧的过程中,学习前人的探索精神、探索方法;还可以使学生领略到教师对教材资源进行的二次开发、加工与创造,以及同学们对课堂资源的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分享成功的喜悦.促进再生资源的形成。 二是促进智慧生成。分享学习,是课堂生态因子间相互作用与促进的过程。分享不只是听、说活动,而是学生在

思考中辨析,在表达中分享;是学生间的相互协同与合作,也是学生间相互争辩与碰撞、生成智慧的过程。 三是实现整体提升。分享是群体参与的学习活动,也是贯穿学习全过程的活动。在提出问题时,学生共同欣赏同伴发现问题的能力、敢于提出问题的魄力;在探究问题中,学生共同分享同伴的研究精神、严谨态度和科学方法;在客观评价中,学生共同分享同伴的独特发现、新的创造;在总结反思中,学生共同分享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体验欣赏与被欣赏的感受。通过分享,最终实现整体提升。 二、分享学习的途径 分享是合作的体现,学生从问题出发,通过思考、探索、展示、交流、反思,达到共同分享、共同提高的目的。 一是在提出问题中分享。对于发现者来说,发现问题是创新意识与精神的源泉,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与前提。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提出问题。对于分享者来说,首先要理解别人提出的是什么问题;其次是要揣摩别人是怎样提出问题的;最后是要分享别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与勇气。 二是在探究问题中分享。生态课堂的分享学习具有开放性、合作性。首先是学生与同伴合作分享。为了扩大学生交流的面,增加分享的频率,学生可以同座分享。这样,便于组织、合作、交流和互动,使同伴之间形成分享学习的利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教学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相结合的活动,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数学课堂要重视情境创设,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才能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比较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有效的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而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创设应结合实际。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多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 (3)情境创设应彰显特色。教师创设的情境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时,教师可以创设“上海世博会”的情境:出示参展国家统计图,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百分数的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因此,数学课堂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如,在教学《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牌”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摘要:有效课堂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它让课堂上每一个人的每一分钟都 高度集中师生互动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让师生在课堂上感受着成功的快乐、体会着学习的幸福。 关键词:优化课堂教学案例 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同时也符合 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有效的教学体现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并且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道德和人格的养成,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专业与水平不断地提升与发展。本文通过 对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结果并学会 学习,同时使教师自身素质得到积极发展。具体表现在:在认知上,促使学生从 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在能力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在情感上,促使学生从不喜欢数学到喜欢数学,从不热爱到热爱。 通过有效的课堂学习使学生学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获得影响今后发 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而对教师来说,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感受到教师自 身的教学魅力与价值,同时享受课堂当中生成的许多精彩的瞬间,让教师不断追 求永无止境的数学教学。 二、探究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1.关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实际上是知识的应用过程,是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的技能 与方法用于训练和巩固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得以体验的过程。教学实践证明:重视问题的解决过程,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有层次性, 让学生有“跳一跳摘得到桃子”之感;而且要使问题富有挑战性,要给学生留有做 数学与思考数学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中有畅所欲言的机会。 案例:在教学“实数”一节时,教师安排了一道思考题:两个无理数的和是否 一定是无理数?教师给学生两分钟时间,要求他们先各自独立思考再发言。大多 数学生列举了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来说明问题,如与、π与-π等,也有学生列举 了诸如 -2与2此类的相反数来解释。在我将要为这个问题画上句号继续教学时,又见有学生举手,在那一瞬间教师犹豫了,要让这位学生再发言吗?时间很宝贵 啊!但最终还是让这位学生发言了:如果以a=1.414141414…b=1.323232323…,a与 b都是无理数,但a+b=2.737373737…却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是个有理数。学生 举出了一个成功的反例,巧妙地从另一角度解释了这一问题。 上述案例中,正是因为教师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发言的机会,才使得学生 有了种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一种比一种巧妙,最终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生成。 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 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感受、去经历数学知识的发展、生成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 体验到自己发现的成功喜悦,才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提高参与数学活 动的主动性。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浅谈 当前,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课堂是一个教学互动、师生共同发展的成长历程。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讨势必成为每一位教师共同面临的课题。去年,我在“二期学科带头人”培训期间,充分感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全新的课改新理念,他们非常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他们以为教师要“加强备课—课堂教学—教后反思”;学生要“认真参与教学活动—复习后完成作业—预习新课”。下面我就简单和大家共同来分享、分享 一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做作业的效果和效率怎么样,取决于听课的效果;而听课的效果怎么样,取决于课前的预习。一项调查显示:在小学生中,经常预习的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要高于不做预习的学生的成绩,而且差异是显著的。另一项调查显示:认为预习是好习惯的学生占95%以上,但不能坚持预习的学生也有95%。桑代克的效果律指出:如果没有从一件事情中深刻体验到好处的话,这种事情就会得不到强化和巩固。所以我们经常帮助学生了解预习的方法、意义,并且规范地开展预习工作,使预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习惯,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巩固和持续预习的行为。数学课预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是:通过预习,在听课时就有所选择,可以克服盲目被动。预习的主要目的是对将要讲授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学习和理解,了解自己在什么地方存在疑难问题,了解新课的重点和难点,以便自己在听课的时候更有针对性,从而把一个被动的接受教学的过程转化成一个主动的求知过程。会听课的学生应该是有准备的、有疑问的、有目的的,是注意力“很会”集中的那种人。下面是开展预习工作的两点体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