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受体轴对心脏重塑、心功能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受体轴对心脏重塑、心功能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受体轴对心脏重塑、心功能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受体轴对心脏重塑、心功能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综述·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372029);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H2012401015);河北省卫计委医学科学研究课题(20150501)。

通信作者:王志军(E-mail :wzj300@163.com)

ACE2/Ang(1-7)Mas受体轴对心脏重塑、心功能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李世超1

,王志军1

,杨秀红

(1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河北唐山063000;2华北理工大学基础医学院)

摘要:在致病因素刺激下,心脏在结构、代谢和功能等方面发生慢性综合性适应性反应,即心脏重塑。心脏重塑是心力衰竭的病理学基础,二者相互促进,造成心功能恶化。近年来研究发现,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血管紧张素(1-7)/Mas受体轴[ACE2/Ang(1-7)/Mas受体轴]在心脏重塑和心功能调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机制涉及影响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细胞外基质代谢及与细胞间相互作用、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等。随着对ACE2/Ang(1-7)/Mas受体轴在心脏重塑和心功能障碍中病理生理学意义的深入认识,该轴有望为抑制心脏重塑、改善心功能提供更有效、更合适的新靶点。

关键词:心脏重塑;心力衰竭;心功能;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血管紧张素(1-7);Mas受体doi:10.3969/j.issn.1002-266X .2016.12.037

中图分类号:R3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 (2016)12-0096-03

心脏重塑是指在各种致病因素刺激下心肌细胞、间质细胞、细胞外基质组分重构,心脏结构、代谢、功能发生“量”和(或)“质”的改变,如心腔扩大、心肌肥厚及纤维化,是一种慢性综合性适应性反应。当心脏由代偿适应性反应逐渐转变为失代偿病理性反应时,心脏泵功能受损,出现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心脏重塑是心衰发生、发展的最基本机制之一,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抑制心脏重塑是延缓心衰进展的重要措施。肾素-血

管紧张素系统(RAS)的过度激活在心脏重塑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对RAS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血管紧张素(1-7)/Mas受体轴[ACE2/Ang(1-7)/Mas受体轴]在心脏重塑及心功能调节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ACE2/Ang(1-7)/Mas受体轴概况

1.1 ACE2 Tipnis等[1]

于2000年首次成功克隆出人体内与ACE高度同源的金属蛋白酶,冠之以“ACE同系物”或“ACE相关羧肽酶”,人ACE2基因定位于X 染色体短臂,含有18个外显子。ACE2与

ACE的序列一致性为40%,相似度达61%[1]

。ACE2与ACE均属胞外酶,位于细胞膜表面,可被剪

切脱落。膜结合型ACE2是一种Ⅰ型跨膜蛋白,由

以下部分构成:氨基末端信号肽、包含锌离子结合膜体的单一金属蛋白酶活性部位、跨膜结构域、羧基端一小段胞质结构域。可溶型ACE2(sACE2)缺乏跨

膜及胞质结构域[2]

。ACE2在全身组织器官分布相对局限,仅高表达于心脏、肾脏等部位。ACE2在人心脏中呈斑点状散布,与ACE所在部位常为互补关系[3]

。降解灭活ACE2的生化代谢途径尚不完全清楚。已知TNF-α前体转换酶即去整合素-金属蛋白

酶17能剪切膜结合型ACE2具有催化作用的胞外

片段,发挥胞外结构域封闭作用[2]

。ACE2可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分解成Ang(1-7),或剪切AngⅠ羧基端的亮氨酸生成Ang(1-9)[4]

1.2 Ang(1-7)及其受体Mas 除了ACE2酶解Ang

Ⅱ产生Ang(1-7)外[4]

,循环中的中性内肽酶或ACE

剪切Ang(1-9)亦可生成Ang(1-7),中性内肽酶还

能直接将AngⅠ转变为Ang(1-7)。中性内肽酶及

ACE也参与Ang(1-7)的降解过程。Santos等[5]

2003年率先证明原癌基因Mas编码的Mas蛋白是Ang(1-7)的功能性受体,Ang(1-7)通过Mas增加水

重吸收,产生抗利尿效应。Mas具有很强的疏水性,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2 ACE2/Ang(1-7)/Mas受体轴对心脏重塑和心功能的影响2.1 ACE2对心脏重塑和心功能的影响 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患者基线血清sACE2活性与右心房容

9山东医药2016年第56卷第12期

积指数、三尖瓣瓣口E/A值、血清脑型钠尿肽呈正相关,经治疗后sACE2活性较基线攀升50%预示死亡风险、需接受心脏移植可能性、心衰再住院率均显著降低[6]。临床研究结果显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第7天基线血浆sACE2活性增加,且入院后第7天sACE2活性较高者6个月后常出现心脏病理性重塑,sACE2活性与心肌梗死急性期或6个月后心脏射血分数呈负相关、与梗死面积呈正相关[7];心肌梗死后2周将病毒载体注射到大鼠心脏使其过表达ACE2,可降低心脏ACE活性和AngⅡ水平,上调Ang(1-7)表达,减轻左心室纤维化及扩张,改善泵功能[8]。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脏ACE2蛋白水平降低约15%,ACE2激动剂呫吨酮可促进ACE2mRNA和蛋白表达,提高ACE2活性,增加心脏局部Ang(1-7)表达,阻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抗高血压性心肌纤维化[9]。虽然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特异性过表达

ACE2小鼠与野生鼠血压、左心室质量、心肌细胞大小、心脏胶原含量均相同,但注射AngⅡ不能引起转基因小鼠血压升高、相对室壁厚度增加、心肌细胞肥大,且转基因小鼠尿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程度较小[10]。此外,病理性刺激如TNF-α、IL-1β、慢性低氧等不影响人心脏成纤维细胞ACE2蛋白表达[3]。2.2 Ang(1-7)/Mas受体Ang(1-7)经Mas受体减轻AngⅡ、异丙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引起的心功能不全、心肌损伤、心脏肥大及纤维化[11,12]。循环过表达Ang(1-7)转基因大鼠在左肾切除后施以醋酸脱氧皮质酮-高盐处理,左心室AngⅡ水平降低、Ang(1-7)水平升高约3倍,血压增高程度低于野生鼠,心脏肥大及纤维化、心功能障碍不及野生鼠严重[13]。心肌梗死后因氨基肽酶A将Ang(1-7)分解成Ang(2-7),心脏Ang(1-7)含量下降[14],经口给予Ang(1-7)能有效提高血浆Ang(1-7)水平,缩小梗死面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后泵功能异常及左心室扩张[11]。Mas下游信号分子鸟苷酸结合蛋白激活磷脂酶C/肌醇-1,4,5-三磷酸/Ca2+途径,介导产生缺血再灌注损伤,但此时Mas上游不是Ang(1-7),完整通路至今未明[15]。

3ACE2/Ang(1-7)/Mas受体轴影响心脏重塑和心功能的作用机制

3.1 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研究发现,大鼠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前2天施予ACE2激动剂二乙酰胺三氮脒可抑制心肌梗死后心脏ACE/ACE2活性,阻断梗死灶周围单核细胞浸润,降低IL-1β和TNF-α水平,提高循环内皮祖细胞数量,募集心脏祖细胞,改善心脏重塑及收缩功能障碍[16]。Ang(1-7)能下调糖尿病小鼠IL-1β、IL-6、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抑制心脏脂质沉积,降低心脏甘油三酯、神经酰胺含量,治疗糖尿病性心肌病[17]。给予AngⅡ建立的高血压大鼠模型心脏巨噬细胞增多,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酶、

TNF-α、MCP-1、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上调,光镜下可见心脏散在微小损伤、间质纤维化,Mas受体阻断剂A779加重上述病变,Ang(1-7)/Mas信号以自分泌和(或)旁分泌方式控制心脏内适度的损伤和修复过程[18]。

关于下游信号转导调控的研究显示,ACE2/Ang(1-7)轴抑制和ACE/AngⅡ轴亢进将导致以下信号通路活化:ERK1/2、蛋白激酶C(PKC)、janus激活激酶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等,产生大量活性氧类,导致心脏重塑和心功能减退[19]。有研究采用主动脉缩窄术建立后负荷增加所致的小鼠心衰模型,发现Ang(1-7)仍可阻断ACE2基因敲除小鼠PKC-α和ERK1/2通路,抑制氧化应激,改善心脏重塑和心功能,表明Ang(1-7)能独立于ACE2发挥效应[20]。Ang(1-7)的抗炎机制还与上调双特异性磷酸酶1(DUSP1)有关,DUSP1对酪氨酸和丝/苏氨酸具有双特异性,可发挥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负调节作用,抑制内皮素1刺激心脏成纤维细胞合成环加氧酶2、前列腺素合酶,阻止心脏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合成胶原[21]。3.2 调节细胞外基质生成、降解及其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①整体水平:过表达ACE2可增强心脏ACE2/Ang(1-7)信号、减弱ACE/AngⅡ信号,降低糖尿病大鼠心脏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活性,抑制胶原合成、沉积,减轻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脏收缩功能,限制左心室扩张,效果优于氯沙坦。提示ACE2对修复性和反应性纤维化均有重要的调控功能。②细胞水平:采用人肌成纤维细胞等进行的实验证实,膜结合型ACE2能充当锚定底物,不需要Arg-Gly-Asp三肽模体(即RGD序列)辅助即可与整合素结合,增强细胞间黏附力。ACE2可抑制局部黏附激酶磷酸化,阻断整合素信号。推测膜结合型ACE2的封闭过程在心脏重塑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③胞内信号转导通路:ACE2缺失小鼠血浆AngⅡ增多、Ang(1-7)减少,对心脏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趋化因子fractalkine/ERK通路的抑制解除,上调MMP-2、MMP-9、1型膜型MMP表达,导致收缩压升高、左心室肥大、心脏泵功能异常。含有2个Src同源结构域的5′肌醇磷酸酶是一种蛋白酪氨酸磷酸酶,以去磷酸化方式负性调控下游

79

山东医药2016年第56卷第12期

信号分子如MAPKs、Akt。Ang(1-7)/Mas活化心脏成纤维细胞SHP-1,拮抗AngⅡ引起的c-Src和MAPKs磷酸化,下调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Ⅰ型、Ⅲ型胶原表达。但心脏特异性过表达Ang(1-7)并不影响SHP-1活性,而是通过增强SHP-2活性发挥抗纤维化作用。

3.3 一氧化氮合酶(NOS)/一氧化氮(NO)系统

介导Ang(1-7)上调心肌细胞内皮型NOS(eNOS)或神经元型NOS表达的受体有Mas、AngⅡ2型受体及缓激肽B2型受体。其中Ang(1-7)/Mas可激活Akt信号,促进eNOS释放,减轻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心肌细胞肥大、左心室胶原与纤连蛋白沉积,还能缩小梗死范围并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脏泵功能。

综上所述,心脏重塑是心衰的病理学基础,近年来新发现的ACE2/Ang(1-7)/Mas受体轴在心脏重塑和心功能调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机制涉及影响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细胞外基质代谢及与细胞间相互作用、NOS/NO系统等。随着对ACE2/

Ang(1-7)/Mas受体轴在心脏重塑和心功能障碍中病理生理学意义的深入认识,该轴有望为抑制心脏重塑、改善心功能提供更有效、更合适的新靶点。

参考文献:

[1]TipnisSR,HooperNM,HydeR,etal.Ahumanhomologof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cloningandfunctionalexpressionasa

captopril-insensitivecarboxypeptidase[J].JBiolChem,2000,275

(43):33238-33243.

[2]LambertDW,YarskiM,WarnerFJ,etal.Tumornecrosisfactor-αconvertase(ADAM17)mediatesregulatedectodomainshedding

ofthe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coronavirus(SARS-CoV)

Receptor,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2(ACE2)[J].JBiol

Chem,2005,280(34):30113-30119.

[3]GuyJL,LambertDW,TurnerAJ,etal.Functional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2isexpressedinhumancardiacmyofibroblasts

[J].ExpPhysiol,2008,93(5):579-588.

[4]VickersC,HalesP,KaushikV,etal.Hydrolysisofbiological

peptidesbyhuman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relatedcar-boxypeptidase[J].JBiolChem,2002,277(17):14838-14843.[5]SantosRA,SimoeseSilvaAC,MaricC,etal.Angiotensin-(1-7)

isanendogenousligandfortheGprotein-coupledreceptorMas

[J].ProcNatlAcadSciUSA,2003,100(14):8258-8263.[6]ShaoZ,ShresthaK,BorowskiAG,etal.Increasingserumsoluble

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2activityafterintensivemedical

therapyisassociatedwithbetterprognosisinacutedecompensated

heartfailure[J].JCardFail,2013,19(9):605-610.

[7]Ortiz-PérezJT,RieraM,BoschX,etal.Roleofcirculating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2inleftventricularremodelingfollow-ingmyocardialinfarction:aprospectivecontrolledstudy[J].PLoS

One,2013,8(4):e61695.

[8]ZhaoYX,YinHQ,YuQT,etal.ACE2overexpressionamelio-

ratesleftventricularremodelinganddysfunctioninaratmodelof

myocardialinfarction[J].HumGeneTher,2010,21(11):

1545-1554.

[9]FerreiraAJ,Shenoy V,QiY,etal.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2activationprotectsagainsthypertension-inducedcardiacfi-brosisinvolving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kinases[J].Exp

Physiol,2010,96(3):287-294.

[10]FengY,HansC,McIlwainE,etal.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2over-expressioninthecentralnervoussystemreducesangio-tnsin-Ⅱmediatedcardiachypertrophy[J].PLoSOne,2012,7

(11):e48910.

[11]MarquesFD,FerreiraAJ,SinisterraRD,etal.Anoralformula-tionofangiotensin-(1-7)producescardioprotectiveeffectsinin-farctedandisoproterenol-treatedrats[J].Hypertension,2011,57

(3):477-483.

[12]Flores-MuňozM,GodinhoBM,AlmalikA,etal.Adenoviralde-liveryofangiotensin-(1-7)orangiotensin-(1-9)inhibitscardio-myocytehypertrophyviatheMasorangiotensintype2receptor

[J].PLoSOne,2012,7(9):e45564.

[13]SantiagoNM,GuimaraesPS,SirventeRA,etal.Lifetimeoverpro-ductionofcirculatingangiotensin-(1-7)attenuatesdeoxycorticoste-roneacetate-salthypertension-inducedcardiacdysfunctionandre-modeling[J].Hypertension,2010,55(4):889-896.

[14]AlghamriMS,MorrisM,MeszarosJG,etal.Novelroleofamin-opeptidase-Ainangiotensin-(1-7)metabolismpostmyocardialin-farction[J].AmJPhysiolHeartCircPhysiol,2014,306(7):

H1032-H1040.

[15]ZhangT,LiZ,DangH,etal.InhibitionofMasG-proteinsigna-lingimprovescoronarybloodflow,reducesmyocardialinfarctsize,

andprovideslong-termcardioprotection[J].AmJPhysiolHeart

CircPhysiol,2012,302(1):H299-H311.

[16]QiY,ZhangJ,Cole-JeffreyCT,etal.Diminazeneaceturateen-hances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2activityandattenuatesis-chemia-inducedcardiacpathophysiology[J].Hypertension,2013,

62(4):746-752.

[17]MoriJ,Patel VB,AboAlrobO,etal.Angiotensin1-7amelioratesdiabeticcardiomyopathyanddiastolicdysfunctionindb/dbmiceby

reducinglipotoxicityandinflammation[J].CircHeartFail,2014,

7(2):327-339.

[18]MengW,ZhaoW,ZhaoT,etal.Autocrineandparacrinefunc-tionofangiotensin1-7intissuerepairduringhypertension[J].Am

JHypertens,2014,27(6):775-782.

[19]ZhongJ,BasuR,GuoD,etal.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2suppressespathologicalhypertrophy,myocardialfibrosis,andcar-diacdysfunction[J].Circulation,2010,122(7):717-728.

[20]Patel VB,BodigaS,FanD,etal.Cardioprotectiveeffectsmedia-tedbyangiotensinⅡtype1receptorblockadeandenhancingan-giotensin1-7inexperimentalheartfailurein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2-nullmice[J].Hypertension,2012,59(6):1195-1203.[21]McCollumLT,GallagherPE,AnnTallantE.Angiotensin-(1-7)abrogatesmitogen-stimulatedproliferationofcardiacfibroblasts

[J].Peptides,2012,34(2):380-388.

(收稿日期:2015-12-02)

89

山东医药2016年第56卷第12期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治疗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治疗的研究进展 目前临床无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的心绞痛患者并不少见,冠脉血管功能性病变尤其是冠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在此类病例中占有很大比例。冠脉造影中通过侵入性手段检测冠脉微循环功能是目前CMD诊断的金标准。由于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CMD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增加,并预后不良,因此对于CMD患者的治疗非常重要,此文对近年来CMD治疗新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治疗进展 在冠脉造影中发现没有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胸痛患者至少占到了10~30%[1],被认为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亦称微血管心绞痛,这首次被Cannon等人被提出来[2]。CMD通常被定义为小动脉的血管扩张受损,导致从舒张到收缩时血流不足。CMD患者预后不良,在无CAD胸痛患者随访1个月后其死亡或心肌梗死风险为2%,这些患者是有多种不同病理生理过程引起的[3-4],其中突出的是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功能障碍[5]。 传统的侵入性血管造影不能直视微循环,但其侵入性测量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CFR)以及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或心脏磁共振成像(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MR)分析心肌灌注储备(myocardial perfusion reserve,MPR)能够直接准确地评估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CMD患者普遍见于女性并预后较差[6]。 目前治疗CMD患者的药物包括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治疗,心绞痛和心肌缺血治疗以及包括催眠和脊髓電刺激等其他治疗[7-8]。 1 治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等药物 1.1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血管紧张素II抑制剂可能改善内皮功能,但持续治疗可能发生“醛固酮逃逸”。但Bavry等人研究表明在血管紧张素II抑制剂治疗CMD患者加入醛固酮受体阻滞剂并不能改善冠状动脉内皮或微血管功能及症状[9]。Iino K等人对27名患者进行研究,在坎地沙坦治疗后心血管事件存活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P<0.05),可以表明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剂(ARB)改善外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可以预防心血管事件,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于微血管疾病有一定疗效[10]。 1.2 他汀类药物 Eshtehardi等人,他们用80 mg的阿托伐他汀治疗20个CMD患者,持续6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 摘要:趋化因子( chemokine)是一类一级结构相似小分子细胞因子,能够趋化细胞定向移动的,而且在免疫细胞和器官的发育、免疫应答过程、炎症反应、病原体感染、创伤修复及肿瘤形成和转移等方面发挥广泛的生理和病理作用。本文综述了对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结构、分类和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受体;趋化作用 Abstract:chemokine is similar to the primary structure of a class of small molecule cytokine, chemokine cell directional movement, but also in the development of immune cells and organs, immune response, inflammatory response, pathogen infection, wound healing andplay a wide range of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roles of tumor formation and metastasi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gress on the study of the structure, classification and biological function of chemokines and their receptors. Keywords: cell factor; chemokines; chemokine receptor; chemotactic effect 免疫细胞的定向迁移是集体免疫应答发生和完成的必须条件。趋化因子是一类控制细胞定向迁移的细胞因子。其功能行使由趋化因子受体介导。趋化因子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控制着各种免疫细胞在循环系统和组织器官间定向迁移,使之到达感染、创伤和异常增殖部位,执行清除感染源、促进创伤愈合和消灭异常增殖细胞,维持组织细胞的平衡的功能。因此,趋化因子系统在免疫系统功能行使的各个环节中处于关键地位,并由此在病原体的清除、炎症反应、病原体感染、细胞及器官的发育、创伤的修复、肿瘤的形成及其转移、移植免疫排斥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以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为控制靶点,通过激活或拮抗趋化因子受体的信号传导来调控趋化因子系统的功能,可

心脏康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9, 9(4), 423-427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9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f7450568.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6f7450568.html,/10.12677/acm.2019.94065 Advances in Cardiac Rehabilitation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Xiaoya Zhang, Xiaolan Wang*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Department, The Six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Received: Mar. 21st, 2019; accepted: Apr. 4th, 2019; published: Apr. 11th, 2019 Abstrac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auses of death threatening human life. With the aging of China’s population structure, the number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s increasing. In addition, China also has about 2 million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ardiac rehabilita- tion can shorten hospital stay, reduce economic expenditure and improve patients’ daily living ability, which has become one of the research hotspots in the field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cent progress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 lar diseases. Keywords Cardiac Rehabilitati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reatment 心脏康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张晓雅,王晓兰*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广州 收稿日期:2019年3月21日;录用日期:2019年4月4日;发布日期:2019年4月11日 摘要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人类生命的最常见死因之一,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心血管疾病人数日渐增多,此外,我国还拥有约200万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对疾病的治疗和控制消化大量的财政、医疗资源。心脏*通讯作者。

阿片受体研究进展

阿片受体研究进展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彭章龙 罂粟用于减轻疼痛已有近千年的历史。1803年由罂粟生物碱分离物质出的晶体,被证实是天然阿片的镇痛活性成份,称为吗啡。吗啡的立体化学结构是其与机休特异部位相互作用产生镇痛所必须。通过吗啡、酮唑辛和SKF-10047等一组激动药所产不同药理活性,确定了三种阿片类药物综合征,分别命名为μ, κ和σ原型,由此导致了μ, κ和σ三种阿片受体的发现。后来发现与SKF-10047相关的σ型综合征不能被普通阿片拮抗剂纳洛酮(naloxone)所阻断,因此σ型受体不再被认为是阿片受体家族的成员。δ型受体是由kosterlitz小组在研究内源性阿片肽和内啡肽的效应时发现的。经过近30年的实验室研究,对μ、κ和δ型受体的认识已较清楚,其基因编码已被克隆,这3种受体称为“经典型阿片受体”。最近cDNA 编码一种称之为“孤立阿片”受体,经签定与经典阿片受体有高度同源性,它的结构基团是阿片受体,因此称其为阿片样受体(opioid receptor-like,ORL1)。有药理学迹象表明每种阿片受体存在亚型,以及其他新型、较少了解的阿片受体ε、λ、ι和ζ。本文着重介绍阿片受体研究进展。 一.经典阿片受体 三种经典μ、κ和δ阿片受体被确认后,发现在脑内分布广泛但不均匀。这些受体分布在痛觉传导区以及与情绪和行为有关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导水管周围灰质、内侧丘脑、杏仁核和脊髓胶质区。这些复杂的受体可以被不同的激动剂激活,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例如主要分布于脑干的μ受体被吗啡激活后,可产生镇痛和呼吸抑制等作用,而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的κ受体只产生镇痛作用而不抑制呼吸。然而不同阿片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以及对不同阿片配体结合能力存在差异。阿片受体的内源性配体为脑啡肽、内啡肽和强啡肽,它们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这些五肽对阿片受体的亲和力不同,但三者均可与一种以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其中脑啡肽对δ型受体有较强的选择性,被认为是其内源性配体。强啡肽对κ 型受体选择性较强,是其内源性配体。μ型受体的内源性配体直到1997年才被发现,称为内啡肽或内源性吗啡(endomorphine)。内源性吗啡在中枢神经系统与μ-阿片受体呈镜像分布,对μ受体的结合力比对δ和κ受体的结合力高100倍。

NMDA受体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综述

NMDA受体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 摘要N-甲基-D-天氡氨酸(NMDA)受体是一类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一种亚型,是由多亚基构成的异聚体,主要分布在中枢系统中。近年来的证据表明,组成NMDA受体的亚单位有着复杂的生理学和药理学特性,参与神经系统的多种重要生理功能。NMDA受体的异常会导致一些认知功能的缺失,这为治疗性药物开发提供了靶点。 关键词NMDA受体受体学习记忆功能 现代神经科学的研究资料已经证明,谷氨酸(L-glutamicacid,GLU)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介导快速兴奋性突触反应的重要神经递质。在大脑中分布最广,CNS内存在着与谷氨酸结合并发挥生理效应的两类受体,即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on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iGluRs)及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离子型受体由NMDA受体与非NMDA受体组成。 NMDA受体是一种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蛋白,该受体是一种异聚体,由亚基NR1、NR2、NR3组成,每个受体至少由2~3个NR1亚基和2~3个NR2亚基组成。其中NR1亚基有8种剪接变体,NR2亚基分为NR2A、NR2B、NR2C、NR2D4个亚型,NR3有NR3A亚型等。NR1是NMDA受体的基本单位,NR2辅助NMDA受体形成多元化结构,NMDA受体依赖NR2亚单位不同亚型表达不同的受体功能[1]。 NMDA受体是一种具有许多不同变构调控位点并对Ca2+高度通透的配体门控离子通道,NMDA受体显示有许多与其他配体门控离子通道不同的特性:受体控制单价离子和对钙有高度渗透性的阳离子通道;同时结合谷氨酸和甘氨酸需要辅激动剂以刺激NMDA受体;在静息膜电位,NMDA通道被细胞外镁所阻断,而只有同时去极化和结合激动剂下开放。当谷氨酸等神经递质使受体激活,其受体蛋白构象改变,离子通道开放,阳离子如K+、Na+、Ca2+可进出细胞,使细胞膜去极化和神经元兴奋。NMDA受体可调节神经元的存活,树突、轴突结构发育及突触可塑性,可影响神经元回路的形成及学习、记忆过程。 一、NMDA受体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 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突触可塑性,单突触传入通路上给予短串强直刺激,使突触后细胞兴奋,突触后电位出现长达数天乃至数周的振幅增大,这

临床用阿片受体拮抗剂研究进展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Research 有机化学研究, 2015, 3, 9-15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5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f7450568.html,/journal/jocr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f7450568.html,/10.12677/jocr.2015.31002 Research Progress of Opioid Receptor Antagonist Used in Clinic Qiao Wang1,2, Lang Shu1,2, Ming Liu3, Kaiyuan Shao2, Wenxiang Hu1,2,3* 1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 Pharmacy,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2Beijing Excalibur Space Military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3School of Life Sciences,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Email: *huwx66@https://www.wendangku.net/doc/6f7450568.html, Received: Jan. 23rd, 2015; accepted: Feb. 4th, 2015; published: Feb. 10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f7450568.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Opioid receptor antagonists are a class of specifically drugs for antagonizing the opioid on opioid receptors, thereby reducing or reversing the analgesic activity of narcotic agonists. Antagonists can also eliminate breathing suppression,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other side effects caused by the use of the agonist. Antagonists are used in clinic as side effects and coma antidote arising from excessive usage of analgesic. This paper summarizes several common clinical types of opioid receptor antagonist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In recent years, antagonists have achieved greater development,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further research of opioid receptor antagonists is needed to get more competitive, safer and simpler novel μ opioid receptor-specific antagonist, for better use in clinical treatment. Keywords Opioid Receptor, General Opioid Receptor Antagonist, Peripheral Opioid Receptor Antagonist 临床用阿片受体拮抗剂研究进展 王乔1,2,舒浪1,2,刘明3,邵开元2,胡文祥1,2,3* 1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湖北武汉 2北京神剑天军医学科学院,北京 3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 *通讯作者。

心功能不全病理生理学习题

第十三章心功能不全 【学习要求】 掌握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的概念 掌握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熟悉心功能不全的原因和诱因 熟悉心功能不全的代偿方式及其意义 熟悉心功能不全时的代谢与功能的变化 了解心功能不全的分类和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复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心力衰竭最具特征性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是() A.肺动脉循环充血 B.动脉血压下降 C.心输出降低 D.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大 E.体循环静脉淤血 2.下列哪种疾病可引起低输出量性心力衰竭() A.甲状腺功能亢进 B.严重贫血 C.心肌梗死 D.脚气病(VitB1缺乏) E.动-静脉瘘 3.下列哪项是心肌向心性肥大的特征() A.肌纤维长度增加 B.心肌纤维呈并联性增生 C.心腔扩大 D.室壁增厚不明显 E.室腔直径与室壁厚度比值大于正常 4.下列哪个肌节长度收缩力最大() A.μm B.μm C.μm D.μm E.μm 5.心力衰竭时心肌收缩性减弱与下列哪项因素无关() A.ATP供给不足 B.心肌细胞坏死 C.肌浆网Ca2+摄取能力下降 D.肌浆网Ca2+释放能力下降

E.肌钙蛋白活性下降 6.下列哪项因素与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无关() A.甲状腺功能亢进 B.心室舒张势能减弱 C.心肌顺应性降低 D.心室僵硬度加大 E.肌浆网Ca2+释放能力下降 7.下列哪种疾病可引起左心室后负荷增大() A.甲状腺功能亢进 B.严重贫血 C.心肌炎 D.心肌梗死 E.高血压病 8.下列哪种情况可引起右心室前负荷增大() A.肺动脉高压 B.肺动脉栓塞 C.室间隔缺损 D.心肌炎 E.肺动脉瓣狭窄 9.下列哪项变化在急性心力衰竭不会发生() A.心率加快 B.肺水肿 C.心肌肥大 D.血压下降 E.皮肤苍白 10.下列哪种情况可引起心肌向心性肥大() A.心肌梗死 B.主动脉瓣闭锁不全 C.脚气病 D.高血压病 E.严重贫血 11.心功能不全时,通过增加血容量起代偿作用的主要器官是()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2.下列哪项因素与心肌兴奋-收缩耦联障碍无关() A.肌钙蛋白活性下降 B.肌球蛋白ATP酶活性下降 C.肌浆网Ca2+释放能力下降 D.肌浆网Ca2+储存量下降 E.Ca2+内流障碍 13.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收缩性减弱与下列哪个因素无关()

第八章 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1. 下列哪项是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可能出现的心电图特征 A QRS波群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颤动波,频率可为200~400次/分 B QRS波群形态畸形,时限超过0.12秒,ST-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心室率通常为100~250次/分,心律基本规则,但大动脉没有搏动 C 不同种类或节律的电活动节律,往往测不到脉搏 D 心电图呈一条直线,或偶有P波 E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的f波,R-R间期绝对不等 2. 下列哪种心律失常是冠心病猝死的最常见原因 A 室颤 B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C 无脉性电活动 D 室速 E 停搏 3. 下列关于除颤的陈述,正确的是 A 如果施救者目睹发生院外心搏骤停应从开始心肺复苏5分钟后除颤 B 对于院内心搏骤停,有心电监护的患者,从心室颤动到给予电击的时间可超过3分钟 C 对非目击的心搏骤停,应先进行5个循环30∶2(大约2分钟)的CPR,然后再除颤 D 使用直线双向波型除颤仪首次除颤能量为360J E 使用单向波除颤仪时除颤能量为150~200J 4. 当心搏骤停几秒钟时,患者即会出现 A 头晕 B 晕厥、意识丧失 C 血压下降 D 全身抽搐 E 大小便失禁 5. 下列哪项是基础生命支持的主要目标 A 迅速准确判断心、肺功能衰竭或停止,立即实施现场心肺复苏术 B 加强对脑细胞损伤的防治和促进脑功能的恢复 C 应用辅助设备及特殊技术,建立和维持更为有效的通气和血液循环 D 识别及治疗心律失常 E 改善并维持心肺功能 6. 进行心肺复苏时应将患者放置适当体位,下列正确的是 A 患者躺卧在软床上 B 头部位置高于心脏 C 双手放于胸前 D 仰卧位,头、颈部应与躯干保持在同一轴面上 E 可采取头高脚低位 7. 有效的胸外按压可产生的收缩期动脉峰压是 A 20~40mmHg B 40~60mmHg C 60~80mmHg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B添加义项 ? 医学内容仅供参考,不能视为治病就医依据 此词条由挂号网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经中国健康教育卫生中心/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专家审核。心脏骤停即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心脏骤停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突然停止跳动,有效泵血功能消失,引起全身严重缺氧、缺血。临床表现为扪不到大动脉搏动和心音消失;继之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瞳孔散大,若不及时抢救可引起死亡。一般认为,心脏停搏5~10s可出现眩晕或晕厥,超过15s可出现晕厥和抽搐,超过20s可出现昏迷;若心搏停止超过5min常可造成大脑严重损伤或死亡,即使复跳也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因此,心脏骤停是临床上最危重的急症,必须争分夺秒积极抢救。 症状体征 心脏性猝死的发生具有上午发生率增高的节律变化。上午发生率增高可能与病人此时体力和精神活动增加有关,心肌缺血、心室纤颤及血栓形成等危险性增高是上午易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可能原因。猝死发生前病人可无任何症状,甚至可无明确器质性心脏病史。约半数以上的猝死病人在2周内常有胸痛、心悸、恐惧、渐重的疲乏无力等先兆症状。 心脏丧失有效收缩4~15s,即出现临床体征。主要有:突然意识不清或抽搐,呼吸迅速变浅、变慢或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瞳孔散大,皮肤出现发绀,神经反射消失,有些病人在睡眠中安静死去。 心电图检查可发现PQRS波消失而出现粗细不等的室颤波形,或心电图呈缓慢畸形的QRS 波,但不产生有效的心肌机械性收缩,心室停搏心电图呈直线或仅有房波。 用药治疗 1.心脏骤停发生后最主要的抢救措施是及时正确地进行心肺脑复苏。心肺脑复苏(cardiopulmonary-encephalic resuscitation,CPR)是针对心脏骤停,旨在尽快建立有效循环,提高心输出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研究表明,心脏停搏时间越长,全身组织特别是脑组织经受缺氧的损害越严重,维持生命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心脏骤停抢救成功的关键,是开始抢救时间的早晚。据统计,心肺复苏成功的病例64%是在心脏停搏后4min内急救的,因此提出抢救心脏骤停的最佳时机是在心脏停搏后0~4min内。而心脏停搏大多数发生在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新概念、新进展与展望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新概念、新进展与展望 心外膜冠状动脉阻塞性疾病被公认为心绞痛的病因已有两个多世纪,急性血栓形成引起心外膜冠状动脉闭塞确认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也有一百多年。因此,长期以来多集中于对心外膜冠状动脉的诊断和防治的研究。1958年Sones首次开展冠状动脉造影术,这为心外膜冠状动脉树的直视提供了可能。紧接着在1970年Favaoloro a n d Effler 开展了第一台冠状动脉搭桥术,1977年Gruntzig完成首例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这三项技术已经逐步完善,目前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世界著名心脏病学家Eugene Braunwald指出冠状动脉微循环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晚近该领域已经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的关注,并开始进行深入的探讨。 1.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研究沿革与新概念 心外膜下冠状动脉仅是冠状动脉循环的一部分,心肌血供直接源于冠状动脉微循环,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一直在冠状动脉微循环的探索研究中。早在40多年前文献上提出了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CMVD)这一概念,Likoff等首次报道冠状动脉造影未发现冠脉狭窄但仍有典型心绞痛这一临床现象。当时对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1973年Kemp将其称为X综合征。1988年Cannon

等认为可能是微血管病变所致,建议将其称为微血管性心绞痛(MVA)。由于是冠状动脉对收缩刺激高度敏感,导致微血管对扩张张力受限,肌壁间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可能是该综合症的发病原因。20年来大量的侵入性和非侵入性冠状动脉生理评估使我们更好的了解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与微血管功能密切相关。1997年心脏X综合征”被列入ESC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诊疗指南,2013年ESC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诊疗指南全面的提出了心肌缺血发生机制包括:心外膜冠状动脉狭窄,局灶性或弥漫性心外膜冠脉痉挛和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以上三个机制可能重叠,导致了由运动或应激引起的胸痛症状。2015年《自然综述—心脏病学》连续发表两篇综述性文献,阐述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机制、功能评价、诊断与治疗,强调了对冠心病心肌缺血机制的新认识和未来的探讨方向。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发病机制复杂多样,任何导致冠状动脉微血管的功能改变和/或结构异常最终都可以导致CMD。这些机制在不同临床条件下有所不同,但在同一情况下它们可能并存,造成CMD,最终导致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CFR)下降。鉴于多种功能异常造成的CMD有的是可逆的,随着相应的危险因素或者疾病的纠正CFR可以恢复正常。无论功能性的或者结构改变造成的CMD临床上均是通过微血管功能来检测,但微血管结构性改变在临床上很难进行检测。由于对CMD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目前文献上不再沿用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这一术语,而称之为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更为准确,并以CMD作

(推荐)II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II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目前已经发现的细胞因子有200多种,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因子被发现,并且随着细胞工程技术和蛋白重组技术的发展,一定会有更多的细胞因子重组蛋白被纯化制备。细胞因子功能多样,不同因子间可以相互作用,同一因子可以有不同的功能,因此,细胞因子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功能图。而细胞因子想要发挥作用,必须与相应的受体结合行。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结合后,会对细胞产生作用,可以刺激细胞生长增殖分化,调控机体免疫应答,为在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免疫缺陷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数据,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指导依据。 细胞因子受体一般分成四个类型:Ⅰ型细胞因子受体(Type ⅠCytokine Receptor)、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Type ⅡCytokine Receptor)、TNF超家族受体以及趋化因子受体。在本文,将主要介绍Ⅱ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Type ⅡCytokine Receptor ),也称干扰素受体家族(Interferon receptors family)。主要包含Ⅱ型白介素(IL-10,IL-19,IL-20,IL-22等)受体,Ⅰ型干扰素(IFNA,IFNB)受体和Ⅱ型干扰素(IFNG)受体。此类受体的结构特点治是在膜外区近氨基端含有四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细无Trp-Ser-X-Trp-Ser序列,一般为具有高亲和力的异二聚体或多聚体。II型细胞因子受体的细胞外结构域由串联Ig样结构域组成,细胞内结构域通常与属于Janus激酶(JAK)家族的酪氨酸激酶相关。

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

心功能不全分级标准 以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依据,将心功能状态分为四级: 一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日常活动不引起心功能不 全的表现。 二级(即心衰Ⅰ度):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制,一般活动可引起乏力、心悸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三级(即心衰Ⅱ度):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轻度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四级(即心衰Ⅲ度):体力活动重度受限制,病人不能从事任何活动,即使在休息时也可出现心衰的各种症状和体征. 心脏的的先天性病变和瓣膜病的临床症状多为隐匿,易为患者和非心脏病专家忽略,多以感冒、胃病等就诊,除非进行心脏彩超检查,否则易误诊、漏诊。有些心脏疾病需要及早手术治疗,比如先天性心脏病,较大的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静脉畸形引流、法洛氏四联症等,要及早治疗,或定期随访。没有及时矫正的不利后果就是肺动脉高压加重、心功能严重减低、引起严重的胸廓畸形,甚至失去手术机会。 那么,心脏彩超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心脏彩超的作用 心脏收缩功能:射血分数(EF),反映左室的泵血功能,射血分数降低常常表示心肌收缩力减低,心功能不良。正常射血分数应高于50%。左室短轴缩短率(FS),其临床意义与射血分数相同。正常左室短轴缩短率应高于28%。平均左室周径向心缩短率(MVCF),反映左室收缩时短轴周径改变的速度,是一项较敏感的指标。正常应大于1.0周径/秒。左室每搏量,指左室每次收缩时的射血量。通过每搏量可以进一步推算心脏指数等反映左室总体功能的指标。主动脉及肺动脉的血流速积分,反映左心室及右心室的心脏搏出量。 心脏舒张功能:二尖瓣前叶的EF斜率,反映左室的顺应性,降低时表示顺应性下降。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与A峰之比(E/A),可以直接测定,正常比值应小于1,大于或等于1表示左室舒张功能降低。老年人和出生一个月内的新生儿比值有时大于1。三尖瓣血流频谱E峰与A峰之比,反映右室的舒张功能。 收缩时间间期:是用时间反映心室功能的指标,实际上也是最早期的心功能测定指标,传统过去主要用心机械图测定,即用同步描记的颈动脉搏动图、心音图和心电图测量,现主要用超声心动图测定。通常用心电图和同步记录的主动脉或肺动脉血流频谱测量,方法简单。主要指标包括射血前

心脏的变时性_郭继鸿

·心电学相关概念·心脏的变时性 郭继鸿 【关键词】 心脏 变时性 [中图分类号]R54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272(2003)04-267-10 在很长一段时期,心脏的变时性功能仅仅是运动生理学的术语。具有变时性功能的频率反应性起搏器的问世大大推进了心脏变时性功能的研究,并使这一概念逐渐渗透到临床心脏病和心电学领域。目前认为,变时性是心脏电活动和心脏节律方面的一个重要功能。 一、心脏的变时性功能 1.定义 人体运动时心率升高,极量运动时能够达到的最高心率与静息心率间的差值称为心率储备(Heart rate reserve,H RR)。人体运动时,或在各种生理及病理因素的作用下,心率能够跟随机体代谢需要的增加而适宜增加的功能称为变时性功能。 2.变时性功能的发生机制 人体运动后心率的增快通过多种机制完成,包括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减弱,交感神经活动的增加,循环中儿茶酚胺水平的增加,静脉回流增加导致右心房扩张时的Bainbridge反射,骨骼肌运动对心率的调节,左室负荷降低等机制。 ⑴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减弱:人体开始运动后,心率在0.5s内就开始增加,心率在短时间内增加是迷走神经张力突然下降,兴奋性突然减弱的结果。 众所周知,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共同支配心脏,并从相反的方向调节心脏的活动,适应机体的整体活动。在心脏的双重自主神经的支配中,遵循着紧张性支配的特点,即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都处于兴奋状态,都持续不断地发放紧张性冲动调节心脏,两者作用对抗后达到平衡,并反应在静息时心率。然而,对抗后尽管达到平衡,但人体是迷走神经的王国,两者作用平衡的结果仍以迷走神经的作用占优势,这可通过经典的动物试验证实。当静息 作者单位: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率90bpm时,切断心迷走神经,去除迷走神经的调节作用,心率可增快到180bpm。相反切断心交感神经,去除交感神经的调节后,心率仅减慢到70bpm。如果二者同时切断,心率可上升到120bpm,这些说明自主神经双重调节的最终效应是心迷走神经的作用占优势。 除调节的强度不同外,调节的速度也不相同,表现为迷走神经的调节效应快,交感神经的调节效应相对滞后。迷走神经的结后纤维支配着窦房结、房室结和心房肌,窦房结对迷走刺激发生反应的间隔期很短,单次迷走神经刺激后的最大效应出现在刺激后的0.4s内,一般不超过0.75s。 人体运动一经开始,迷走神经的活性随即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受到抑制后的0.4~0.75s内,心率马上增快,几乎与运动开始同步发生。 ⑵交感神经活动的增加:交感神经是心脏的加速神经,其结后纤维支配着整个心脏,包括窦房结、房室结、心房和心室肌。交感神经兴奋时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同时传导速度加快。与迷走神经不同,交感神经刺激后起效延迟约5s,此后心率逐渐增加达到稳态并持续20~30s。运动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的作用表现在运动几秒后心率显著上升。在其作用显露之初心率可能出现“锯齿”效应(Saw tooth effect),这是自主神经的张力尚不稳定,发生的“震荡”现象。 运动期间交感神经的激活将启动Frank-Star-ling机制增加心输出量,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低强度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增加是每搏量和心率同时增加的结果。但是每搏量的增加受到了两个限制。一个是依靠心肌收缩力的增加提高每搏量有一定的限度,大约只能增加原心搏量的30%~40%。此外,当心率达到110~120bpm时,每搏量的增加将停止,这是被心率增快后心室充盈时间明显缩短等

心功能不全病理生理概述

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 概述(Introduction) 1.心功能不全(heart insufficiency) 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心功能必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即为“心功能不全”。包括病情由轻到重的全过程。在疾病的早期,机体能够通过心脏本身的代偿机制以及心外的代偿措施,可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相对恒定状态,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此为心功能不全的代偿阶段。心力衰竭一般是指心功能不全的晚期,属于失代偿阶段,患者已经表现有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 2.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心力衰竭是指在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下,心脏泵功能发生异常变化,导致心输出量绝对减少或相对不足,以致不能满足机体组织细胞代谢需要,患者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病理过程。 3.心肌衰竭(myocardial failure) 指原发性心肌肌原纤维功能障碍所导致的心力衰竭。例如急性心肌梗塞时,部分心肌坏死致使心肌的有效收缩蛋白含量减少,引起心肌收缩力原发性降低,此时心泵功能障碍是原发的。因此心肌衰竭属于心力衰竭。这与部分高血压患者后期出现的心力衰竭不同。高血压时心脏往往由于后负荷长期增加先发生肥大代偿,最后转向失代偿的心力衰竭,此时泵功能衰竭是继发的。 4.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当心力衰竭呈慢性经过时,往往伴有血容量和组织间液增多,并出现静脉淤血和水肿,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从本质上讲,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是一致的,仅仅是在病变的程度上有所区别,故而在实际工作中二者往往是通用的。 第一节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与分类(Etiology、predisposing cause and clssification) 一、心力衰竭的病因(Etiology of heart failure) 心力衰竭的关键环节是心输出量的绝对减少或相对不足,而心输出量的多少与心肌收缩性的强弱、前负荷和后负荷的高低以及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因此,凡是到能够减弱心肌收缩性、使心脏负荷过度和引起心率显著加快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冠脉微血管病变进展

[12]闫秀婧.青岛市森林与湿地负离子的空间分布特征[J]. 林业科学,2010,46(6):65-70. [13]闫秀婧.青岛市森林与湿地负离子水平时空分布研究 [D].北京林业大学林业装备工程2009级博士毕业学 位论文,2009:33-35. [14]崔立船.浅析海滨城市空气中负离子与人体健康的关 系[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7):595-596. [15]青岛市市南区绿化委员会办公室.绿染青岛市南区[J]. 国土绿化,2012(2):26-27. [16]赵小宇,马轶,孙克南.浅谈森林浴与森林浴场设计 [J].河北林业科技,2014(3):47-49. [17]李博,聂欣.疗养期间森林浴对军事飞行员睡眠质量 影响的调查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4,23(1):75-76. [18]李卿,贺媛.森林浴对健康的影响[J].中华健康管理 学杂志,2011,5(4):229-231. [19]Sandra C Blass,Hans Goost,Christof Burger,et al.Extra- cellular micronutrient levels and pro-/antioxidant status in trauma patients with wound healing disorders:results of a cross-sectional study[J].Nutrition Journal,2013(12):157. [20]廖忠友,李学威,韩振宇,等.峨眉山疗养地环境质量 分析及疗养因子研究现状[J].西南国防医药,2014,24 (4):453-454. (收稿日期:2015-01-16) 冠脉微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何勤武常芬 【摘要】本文就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常见的表现类型心脏X综合征、冠脉慢血流现象和无复流现象的临床特点、病理机制、治疗以及微血管病变诊断技术的进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冠状动脉;微血管;心脏X综合征;慢血流现象;无复流现象 近几年随着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日益成熟,冠脉微血管病变(coro-nary microvascular disease,CMD)引起广泛关注,它的发生机制、诊断、治疗、预后等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冠状动脉微循环是指由微动脉(<300μm)、心肌组织毛细血管(平均8μm)和微静脉(<500μm)构成的微循环系统[1]。其中微动脉属于肌性动脉,在心外膜下的冠状动脉无固定狭窄时,可显著影响心肌血流灌注,是冠状动脉主要的阻力血管床和心肌代谢场所。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很多研究提示是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内皮功能失调、炎性反应、微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冠状动脉微血管重构等等。目前最引人关注的表现类型有心脏X综合征(Cardiac syndrome X)、冠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inon,CSFP)(亦称Y心脏综合征)和无复流现象。各个表型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可能有不同的侧重,但目前均无明确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1心脏X综合征(Cardiac syndrome X) 1.1临床特点心脏X综合征[2]也称微血管性心绞痛。是指有典型或不典型的劳力性心绞痛症状,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或心肌核素扫描显示心肌缺血证据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冠脉血流储备降低的一组症候群。容易在压力下发生,多见于年轻或中年女性患者,特别是绝经后妇女。心脏X综合征占心绞痛总数的10%~15%。 1.2病理机制多通过微血管功能不良、内皮功能障碍、炎症反应等机制引起[3]。冠脉血流储备降低是其发生机制的特点之一。研究发现,虽然该类患者心外膜冠状动脉无狭窄,但给予硝酸甘油等血管扩张剂后,冠状动脉血流量无相应增加,提示其冠状动脉最大的血流量与基础血流量之比下降。冠脉前小动脉收缩异常、绝经后女性雌激素受体α的表达、破坏血管内皮功能、交感神经反应性增强以及心理和精神因素均是其重要机制。 1.3治疗β受体阻滞剂被认为是治疗的一线药物,因其可降低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控制症状[4]。他汀类药物能改善该类患者的内皮功能[5]。雌激素治疗可使绝经后的患者减少发作频率,可能与雌激素减弱乙酰胆碱的作用,增加内皮相关的血管扩张作用有关[6]。硝酸酯类药物和钙拮抗剂疗效均不肯定。 2慢血流现象 随着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普及,冠脉慢血流现象(coronary slow flow phenomenon,CSFP)[7]逐渐引起了人们注意。CSFP是指除外严重的冠脉狭窄、痉挛、气体栓塞、溶栓治疗后、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心功能不全、心脏瓣膜疾病以及某些涉及冠脉微血管的结缔组织疾病等因素,在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心外膜下冠状动脉无狭窄或狭窄小于50%,而冠脉内前向血流缓慢,远端血流灌注延迟的现象[8]。其诊断标准为TIMI血流2级,即冠脉造影时,造影 文章编号:1005-619X(2015)07-0692-04 DOI编码:10.13517/https://www.wendangku.net/doc/6f7450568.html,m.2015.07.008 作者单位:266071济南军区青岛第二疗养院门诊部通迅作者:武常芬

第五章 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试题

第五章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试题 一、单选题: 1.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是:() A.是否除颤 B. 是否气管插管 C. 是否给药 D. 时间早晚 2.对于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现场救护的黄金时间是:() A. 4分钟 B. 8分钟 C. 10分钟 D. 15分钟 3.关于心跳骤停的诊断,下列哪项是最正确的?() A.意识丧失 B. 无自主呼吸 C. 瞳孔散大 D. 颈动脉搏动消失 4.心肺复苏时,判断颈动脉搏动的位置是:() A.气管正中部位向旁滑移1-1.5CM B. 气管正中部位向旁滑移1-2CM C. 气管正中部位向旁滑移2-3CM D.气管正中部位向旁滑移2.5-3CM 5.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时,评估循环的时间是:() A. 至少3秒 B. 3-5秒 C. 至少5秒 D. 5-10秒 6.心肺复苏的基本程序是:() A.A-B-C B. B-A-C C. C-A-B D. B-C-A 7..心跳骤停,最快速、最重要的抢救措施是:() A.开放气道 B. 除颤 C. 人工呼吸 D. 胸外按压 8.2010心肺复苏指南推荐心搏骤停的送气时间为:() A. 少于1秒 B. 持续1秒 C. 超过2秒 D. 快速用力吹气 9.2010心肺复苏指南中成人按压频率为:() A.至少60-80次/分 B. 至少80-100次/分 C. 至少100次/分 D. 至少120次/分 10.2010心肺复苏指南中成人按压深度是:() A.至少4CM B. 4-5CM C. 至少5CM D. 至少6CM 11..最简单、快捷适于现场复苏的人工呼吸方式是:() A.口对口人工呼吸 B. 口对面罩人工呼吸 C. 简易呼吸器辅助通气 D. 呼吸机控制呼吸 12.被目击的非创伤心跳骤停的患者中最常见的心律是:() A. 室颤 B. 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 C. 无脉性电活动 D. 心室停搏 13.心肺复苏中处理室颤最有效的措施是:() A.静脉注射肾上腺素 B. 静脉注射利多卡因 C. 同步电除颤 D. 非同步电除颤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