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年初中诗歌散文-走进论语

2019年初中诗歌散文-走进论语

2019年初中诗歌散文-走进论语
2019年初中诗歌散文-走进论语

校本课程《走进论语 走近孔子》教学设计(育才中学)

《走进论语走近孔子》教学设计 辛集市育才中学米彦荣 一、课程简介 校本课程《国学精瘁》是我校语文组,结合本校实际,创造性地通过诵读国学经典而开发的一门课程,是校园文化建设和语文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我们充分挖掘课堂教学活动资源,合理利用学生社团(文学社和国学社)活动,将活动有机地融入了校本课程《论语》的实施中,实现了校本课程教学与各种校园活动优化组合。实施以来,语文组教师大胆改革教学,充分利用“活动”这一生动、有效的教学资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为我校德育、校本课程开发、语文组建设的重要特色之一。 二、内容分析 《论语》作为一部几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包含着说不尽的奥妙。《学论语学做人》这个特设课程的开设,对于中学生来说,不论是对于今天的学习还是以后的人生都充满着无比的憧憬,从《论语》中的一个个小故事引发开来,近而从立志、交友、自律、爱国、理想、心态、感恩、劝学、做人等方面使每一位同学感悟人生,设计人生,学会做人。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他们的生活嫁接,提高他们的形成学习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学生分析 《论语》是我们古代文化的精髓,内容深奥。作为初一学生刚刚接触难于理解,甚至于枯燥、厌学,“背诵”是方法之一,但不是唯一,单纯记忆的功能是有限的,不能把它推向极端。如果不同时激活学习者的积极性参与其中,储藏物会随风而逝,流失殆尽,甚至会惹起“储藏间”的抵制、厌倦、反感。在教学中提取精粹,择其大要,结合现代生活实际,关起门来学经典,敞开心扉谈体会,采取快乐教育教学法,生动有趣地教给孩子,引领他们“学而时习之”,至关重要。 四、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学论语,聆听圣贤教诲;读故事,感受做人真谛;谈感悟,共创幸福人生。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搜索网络、查阅图书等学习活动,增强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诵读活动,引导学生感悟古典文字蕴含的朴素的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持久的学习热情,养成科学学习生活的心态、方法和习惯;汲取《论语》中的聪明力气,指导学生做人做事。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学生准备 1、了解孔子其人其事 通过阅读图书或上网搜索有关孔子学习的故事(可打印) 2、背诵喜爱的《论语》中的语句 阅读校本教材国学精瘁《论语》部分,背诵喜爱的名句。抄录经典名句,并作点评。 (养成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师准备 准备在课堂上播放的多媒体文件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图片 六、教学过程设计

论语读后感300字12篇

论语读后感300字(一):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凝聚我们中国人智慧的一本书。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了一本孔子的论著《论语》,并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论语》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能够教给我们很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听后迫不及待的翻开《论语》,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做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务必做到随时随地都在学习中,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知。这句话是令我感悟最深,受益最多的。它的意思是说:要学习别人的长处,用别人的短处来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且改正。让我明白了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是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别人的缺点呢,就用来当一面镜子,看一看自己身上有没有这些缺点,有,就要把它及时改正。没有,就用来告诫自己,以后不要犯这些错误。这句话一向伴着我健康快乐的成长,无时无刻的给我警示,指引我如何去做。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论语》应当是阶梯中十分重要的一级,学习《论语》,收获的不仅仅仅是知识,还有好多做人的道理。 论语读后感300字(二): 在这个假期里,老师又上我们背诵了《论语》这本书,再次走进论语,给我的感受有很多;;;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后人称他为圣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孔圣人。 《论语》教会我如何学习,例:子曰: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能够当老师了。 《论语》又教会我如何做人: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用,是根本不能够的。就好像大车没有,小车没有一样,如何行走呢? 《论语》还教会我如何孝顺父母,例如: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孔子,作为一代圣人,仰慕他的人应该很多,按理讲,他至少不是孤独的罢,但事实却不是如此,纵观历史文献,我们不难发现他还真没有几个知己。怎么会这样呢?让我们走进论语,去看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为我们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择友、待友标准。如果说“以文会友”是他择友的重要标准的话,“以友辅仁”则是孔子择友的目的,结交朋友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理想。简单说,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为了和朋友一起来救济那个日渐衰落的社会。《论语》中的交友之道从深层次来看渗透的是孔子热心救世的人生理想。 《论语》的交友之道,可分为选择朋友和对待朋友两部分。1、对于选择朋友。 A、交友必须交志同道合的人。“道不同,不相为谋,很难想像两个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迥异甚至截然相反的人,会成为好朋友。 B、交朋友要交某方面超过自己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 C、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交友的三个标准:朋友应该正直,宽容,博学多才,不要性情暴躁,

优柔寡断,花言巧语。 D、看对待过错的态度。错误就像颗试金石,它能测试出人的性格品行,折射出人修养的高低,据此,孔子就可以看出是否可以成为朋友。“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就是说人是各种各样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错,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总之,孔子认为交朋友是要有选择的,不能滥交,要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进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考察一个人所交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换句话说,朋友是面镜子,它可以照出我们自己。 2、如何对待朋友 A、信。信在《论语》中曾多次出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把信当作是人与人交往的前提条件。 B、保持足够的距离。孔子的待友之道有些与众不同,要与朋友保持足够的距离,距离产生美,距离减少摩擦,距离也是他中庸思想的体现,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晏平仲善于和别人交朋友,相交越久,别人越发恭敬他。与朋友适当保持距离是没有错的,但要做到“敬”似乎不易,

学习论语

学习论语 《论语》是我国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教给了我们很多处事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相信每个人阅读之后都有不同的体会。下面是整理的学习论语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通过学习《论语》,提高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过去只知道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远古时代,中国就有了四大发明:造纸术、火药、指南针、活字排版印刷术,还有文明世界的丝绸之路,加之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祖先有留下了很多宝藏。 对孔圣人的认识,仅是泛泛知道一点点,只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可是通过文革运动的批林批孔,把自己的思想一下子搞乱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引进了外国经济、文化,虽然把我国的经济搞上去了,随之社会风气出现了很大的混乱。尽管中央领导一再出台很多防腐倡廉的政策和法令,媒体不断加大宣传遵纪、守法、崇尚道德文明的法则,鼓励见义勇为的行为,表彰好人好事,每年全国评选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仍不能彻底改变社会秩序混乱的形势。在这关键时刻,我们接触到了大成文化国学班,接触到了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大成文化的传播者,敬爱的杨老师,教我们学习了《弟子规》,使我认识到百善之首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人生天经地义的责任和义务,而对亲情友情都同样要付出赤

诚的爱心,通过学习《论语》使我认识到:孔圣人一生都在追求仁德。不论在教育弟子中,或是在周游列国说教中,遭遇陈蔡绝粮困境中都能以博大的胸怀弘扬仁德。他的学生樊迟问孔子:“老师,仁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爱人”。在孔圣人看来,只有能爱人的人,才称得上仁,仁者爱人。 我们应该学习他高尚的品德,要以仁心待人,仁者爱人,要从我自我做起,首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孝敬父母、长辈、师长,爱护和关心周围的邻里、朋友。当他们有困难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全力帮助。如上车让座指路,对有了灾难的人应尽微薄之力捐款,对流浪街头的残疾人应随多就少地施舍一点,这些都是一般人的举手之劳。孔夫子又说:“荀志于仁矣,无恶也。”只要我们心中有了仁性,就会致力于爱,有了仁爱就不会再去做坏事。处处关心别人,爱护大家,这样人与人之间,社会才能和谐共处,有了和平、温馨的环境,大家才能有信心、有决心快乐地建设自己的家园,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以往虽然自己也做了些关心帮助别人的小事,但距孔圣人的仁德思想相距甚远,今后我要努力在晚年多做些善事好事,多给子孙周围邻里宣传圣人、君子的仁、爱、崇德、孝悌的思想品质。如果人人都来传颂孔圣人的礼仪、仁爱,祖国变的更加美好。 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年事已进入暮年,《论语》又是一门高深的学文,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很多东西都很难听懂,只能领会一点大意,希望杨老师能考虑到大多数学员文化程度较低,讲课不要太

论语感悟

远古的梵音,现代人的启示 ——品读《论语》摘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留不住时光,《论语》却在时光的流逝中铸成了永恒。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到汉武帝独尊儒术,到宋朝宰相赵普的感叹“半部论语治天下”,再到如今的孔子学院遍布五湖四海。论语从古至今滋养着,荡涤着人们的心灵。选修论语,让我有机会更加走进论语,去聆听,去感悟先贤的光辉。去反思,去改善自己的观念。 从孔子的名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发,我主要从个人的修养和齐家,对政治方面的看法两个方面来叙述了我的理解。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和他弟子平时对话的一本集子,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语录体。全书共二十篇,每篇的开头大多以第一句话的前几个字位标题,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论语的文字朴素,并没有刻意的修饰,千百年来,展现给读者的却是那一幅幅孔子与弟子在一起谈论道理生动的场景。读论语朴素而从容地文字,心里自会有一种安定,一种淡然,就如同自己也穿越时空,置身于众弟子和孔子一起畅通的情景之中。而孔子和众多弟子的语录,此时都清晰浮现在眼前,留过脑海,如同一曲轻音乐,又宛如流水,温婉流过,留下一片馨香。 孔子是温和而从容的,论语也是温和而从容的,孔子亦没有做老师的高傲,大多数时候都是以一种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谈。孔子所追求的境界,也不是浮于世俗的功利,而是一种理想的和谐的生活状态。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曾经和孔子坐在一起,孔子问他们如何治理千乘之国。于是学生们开始畅所欲言,子路最先发言,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听完,没有做评价,只是微微一笑。接下来就是学生们一个个发言,只是曾皙等到最后在孔子的鼓励下才娓娓道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听后“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也就是说,他更加欣赏曾皙的做法,没有官场与治理,只有一群大人和孩子,在春天踏青,泡澡,迎风而舞,简单而

走进《论语》作文

走进《论语》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精心的走进《论语》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孔子的《论语》。这句话,在我读书至高中时,在教材上,已出现过三次。 第一次,是在小学。当时只是小和尚念经,嘴里念着,脑子却不曾想着,只是单纯的知道,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有一个是我的`老师。这句话,也只是一句话,是被长辈夸奖读书认真的“工具”。 第二次,是在初中。对于“师”这个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指在某方面比我更加精通的人,但还是那样漫无目的地在读,在背,在用,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意思,凭感觉的,将这句话写在那些作文里。 第三次,便是出现在高中的人文课上了,现在,对于这句话,这七个字,我已经明白其中所讲的道理,明白其所指的重要性,其实我认为,何必三人,就是两人,另一人也会是我的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擅长之处和不足之处,“学习”这个词,不是单单地被

限制在“读书”这个字眼里,其深刻含义,是将别人的长处,“挪”到自己身上来,是汲取,亦是付出,你需要付出自己的汗水和耐心,才能从他人身上汲取优点,我之所以用“挪”而并非“拿”、“移”等字,是因为这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亦长亦短,因人而异,各不相同。再细读这句话,“三人行”,只有在前行、前进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在哪里,并非其他时候可以发现的,所以“行”这个字,是条件,“师”这个字,是发现。 此外,“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是教诲,也是训诫,很多人自以为是,或是不屑于他人的观点,这都是不对的,只要是与自己同行(xing)的人,就必有比自己更加好的地方,每个人都应该深记,自己并非完美,缺点总比优点多,但是学习的办法总比困难多,所以,补短取长,只要愿意,都是很容易的,除了愿意,更不可或缺的,是毅力和恒心,这些已经被人们嚼烂的词语,其实也是让人很难坚持并做到的。 很多人只听闻《论语》,并无读过,更不会反复研读。现代作家和国外作家的书充斥着这个市场,中华经典,逐渐地淡出了读者的兴趣。新书推荐榜不停地更新着,但是中华经典文学的榜上,《论语》,永远是那位矗立在那儿的不朽老者,代表着中华文化最耀眼

走进孔子,走进论语

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的人生之道和学习之道。 2.通过诵读,使学生初步习得一些诵读国学经典的基本技巧。 3.通过诵读,使学生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 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同学们,最近学校有没有开展读书活动啊?你们都读了哪些书啊? 师小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孩子们真棒,个个都是好读书的孩子! 2.透过经典,相信有一个人的名字,你一定不会陌生——孔子。(板书:孔子) 一、走近孔子 1.你对孔子已经了解了什么?(自由说) 2.师小结: (1)有人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倘若不知道孔子,就不能算是一个有思想的中国人。我们班同学对孔子那么感兴趣,你们一定都想做一个有思想的中国人,对吗? (2)孔子呀,生下来,脑袋顶上就有点儿凹陷下去,像一个小山丘,所以取名叫孔丘,字仲尼。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06年就将孔子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75位诺贝奖获得者曾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3.过渡:孔子远去了,我们到哪儿去了解孔子,寻找智慧呢?(板书:走近走进《论语》)二.走进《论语》 1.导入: 话说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有人到皇帝那儿告密,说他身为一国宰相,怎能没读多少书呢?皇帝便把赵普叫来,问:“爱卿,有人说你读多少书?真有这么回事?”赵普说:“皇上,我确实没过多少书,我这一生只读过一本书。”皇上睁大眼睛,问:“你只读一本书?那是什么书?”赵普回答道:“皇上,我只读《论语》。我用半部《论语》为先帝夺取了天下,我用半部《论语》为皇帝治理了天下。皇上,您怎能说我没读多少书呢?” 师小结:孩子们,半部《论语》可以治理天下,你看《论语》有多么重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能治理天下的《论语》,走进我们中国的圣经——《论语》。 齐读:走进《论语》。 三.聚焦快乐 过渡: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2500年前的孔子学院。这是中国第一个私人学校。“当!当!当!”孔子学院开学典礼的钟声响起来了,弟子们静静地等候孔子作开学典礼上的讲话。高大的孔子稳步走上讲台,发表了重要的讲话。(ppt出示三句话) 1.四读三句话。 (1)师范读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引读)说完,孔子就走了,但是孔子的话又在弟子的耳畔响起: 学而时习之, ---------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3)(引读)孔子的身影越走越远了,可孔子的话仍在弟子的耳畔回响: 学而--------- 有朋--------- 人不知--------- (4)(引读)弟子们一遍又一遍地回味着,咀嚼着: --------- --------- --------- 2.如果你就是孔子的弟子,听了老师的三句话,你听懂了些什么了吗?

走进论语

走进论语 学习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学习重点: 1. 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学习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孔子 这个人是谁?孔子,他被称为…… 又被誉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先师、华夏思想智慧的源泉。前面我们读了《孔子的故事》,简单了解了孔子的生平事迹,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还可以仔细体会他的言行。 二、聚焦《论语》,了解地位 《论语》这本书是孔子去世之后,他的弟子们整理出来的。把孔子生前和弟子们交流的语言记录下来,记录了孔子的语言,就记录了他的思想,就记录了他的文化。 《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今天,让我们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三、创设情境,学习“开学典礼”

当,当,当,孔子学院的钟声响了,四面八方的弟子汇聚在孔子学院的杏树下,静静地等待他们的老师孔子来给他们做开学典礼的讲话。只见孔子稳步走上讲台,看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弟子们,向他们讲了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讲完这三句话,用眼睛看了看下面的弟子。有的弟子朝着孔子微微点头,脸上露出笑意;有的弟子眉头紧锁,不理解老师讲的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看到大家不同的表情,微微一笑转身走下讲台,走回他的书房。弟子们等孔子走了,就纷纷议论起来。 一个叫子禽的弟子就问子贡:“子贡呀,老师开学典礼讲的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呀?”子贡也问他同学颜回:“颜回啊,老师为什么在开学典礼上只讲这三句话呢?” 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孔子在开学典礼上讲的三句话。跟老师读这三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屏幕出示三句话) 齐读 交流 A、出示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什么意思?学习了并且经常温习,不是很快乐吗?习当温习讲。 1、说,通悦 学仅仅指学知识吗?学什么? 学吃饭是学,学走路是学,学做人是学,学骑车是学,学游泳是学,不仅仅是我们今天的学语文,学数学,对不对呀?所以这个“学”,是广义的学。是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我们读一读。 他的弟子子禽他不赞同老师的观点,他急急忙忙跑到孔子书房里和孔子探讨起来了。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很快乐很喜悦的。我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子禽认为,经常学习,经常温习是非常苦的事,非常枯燥的事,非常辛苦的事。你是同意孔子的观点,还是同意他弟子子禽的观点呢?你们讨论,同桌讲讲,谁能说服谁。 (同桌相互交流)。 学习是辛苦的,学习有的时候也是比较艰苦的。但是自己想学,自己在学习当中寻找到自己学习的乐趣就是很快乐的事。对不对呀? B、出示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会跟你交流什么呢? 什么样的人叫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的志向,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这样的人叫志同道合。这样的人从远方赶来,肯定是交流你们之间的学问,你们自

《论语》里的50句名言

《论语》里的50句名言,教人读懂人生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孔子恰恰处在五千年的一个中间点上,由此有学者说,前2500年的文化,都收在孔子那里,后2500年的中国文化都由孔子开出。由此说来,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要看孔子,官校文章和教科书,博学鸿儒的注释和传记,也是不足为据的,自己走进《论语》,也许能看得更清楚。 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就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愁。 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聪明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要的东西,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交朋友,一定要言而有信。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睦相处而不盲从附和,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谐相处。 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啊!日日夜夜不停流去。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完善自身的修养,既像雕琢玉器,又像雕刻石头,都是需要下功夫的。 8、道不同,不相为谋。 立场不同、观点不同,也就不要相互商议谋划了。 9、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就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10、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遇事不困惑,五十懂得了自然规律,六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新的更深的知识,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群众但不相互勾结,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众。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14、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庭院中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呢?” 15、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听到传闻不加考证随意传播,就是抛弃了道德。 16、朝闻道,夕死可矣。 早上明白知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是值得的。 17、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天下之大,走到哪里都有朋友啊! 1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人,就应该想到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要反省自己。 20、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贫穷而没有怨恨很难,富裕而不骄狂是容易的。 21、德不孤,必有邻。 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必然有同他相亲近的人。 22、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形容一个人,像腐朽的木头一样无法再雕琢,象粪墙一样不能再粉刷了,一般是对这个人比较失望了。 23、听其言而观其行。 评判一个人的时候,要看他说的话,观察他的言行举止,才可全面了解。 2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形容人聪敏又好学,能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 25、三思而后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