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人口统计的市镇乡比较研究

基于人口统计的市镇乡比较研究

基于人口统计的市镇乡比较研究

王先鹏.曹荣林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93)

摘要:文章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教据研究了市、镇、乡人口三者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市和镇的差异还没有小到可以不加区分的程度,因此建议在平常年份的调查和统计资料中也应分市、镇、乡进行统计和数据公布。同时发现从第四次到第五次人口普查。镇的特征与市的差距在扩大.说明现行的设镇标准偏低,降低了镇的整体质量,当前不少学者调整设镇标准的建议应当得到支持.但由于两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统计口径不一,这一结论还只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城乡连续体;市镇乡;居民点类型;人口统计

中图分类号:C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487(2008)18--0007埘

1fa]题提出

对聚落类型的划分是聚落地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人口、经济、社会方面统计和研究的基础性工作。聚落就是城乡规划中所称的居民点,也对应于社会学中的社区,在下文中统一称居民点。

我国对居民点类型首次明确界定是在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中,其中第二条规定:。凡府厅州县治城厢为城,其余市镇村庄屯集等各地方,人口满五万以上者为镇,人口不满五万者为乡。即该法规将居民点分为城、镇、乡三类.民国以来中国又出现了市的建制,建国以来随着市、镇设置标准的制定,居民点的市、镇、乡三分法正式确立起来。当然目前市、镇还有行政管辖区域的含义,本文仅从居民点的意义上来讨论,即只指市、镇的实体地域,等同于人口普查时的城区和镇区的概念。

现在实际的情况是,只有在人El普查中,才有分市、镇、乡的统计数据,而在其他年份只有分城镇和乡村的统计。市、镇是不加区分的,市、镇人I:1视作城镇人口,市、镇实体地域视作城镇实体地域.在其他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统计上也只区分城镇和乡村。《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也定义:城市(城镇)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圈。这一作法模糊了市、镇的差异,其倾向性很明显,即:镇更接近市而非乡。

上述的倾向性在其他领域和部门并非得到一致的认同.至少在乡村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中.镇是纳入乡村聚落体系的目.而且在认识上,人们也倾向于将整个县域视作农村地区。事实上就我国建制市镇的发展历史来看.上述的这一倾向如今也是值得怀疑的。建国初期,镇的设置是很少的,特别是1963年调整镇的建制以后对镇的发展一直予以控制。直到1983年,建制镇都只有2968个.也就是说,镇的组成中城关

镇占相当大比重。镇的发展水平普遍较高。然而1984年以来放宽了设镇标准,当年镇的数目即飙升至7186个,2006年底则高达19369个.镇的组成已发生巨大变化.镇的整体素质下滑,规模偏小。在这样的情况下,镇与市、乡二者的差异有多大?市、镇之间是否有区分的必要?这些是可以探讨的问题。

本文就是基于上述考虑。对市镇乡作一个整体上的比较,以判断镇与市和乡之间的差异,使人们对市、镇、乡有一个吏全面的了解。

2居民点类型划分及评述

对居民点的城乡类型划分.除了上面所说的市、镇、乡或城镇、乡村的划分法以外。还有其他思想,从大的方面来看。笔者将其归纳为两种:(1)城乡分割;(2)城乡连续体。

2.1城乡分割

这种思想是认为城乡之间是可以有明确的分界的.并设定标准对其区分。前面所提到的市、镇、乡的三分法就体现这一思想,而城镇、乡村的两分则只是对上述的简化,而本文正是要探讨这一简化是否合理。在不同时期存在市、镇标准和统计标准的不同。但将城乡分割开来的划分思想则是不变的。

在《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2006)中是这样规定的:“城镇是指在我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划的基础上,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城镇包括城区和镇区。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城区包括:(一)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二)城市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其他居民委员会地域和村民委员会地域。镇区是指在城区以外的镇和其他区域中,经本规定划定的区域。镇区包括:(一)镇所辖的居民委员会地域;(二)镇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等连接到的村民委员会地域;(三)常住人口

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18期(总第270期)7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计算预期寿命所需用到的年龄别人日和年龄别死亡人口数据由于太多.不便列入,其数据位于《资料>(上)。

零点人口为普查标准时间点的人口。平均人口为1999年lO月31日至2000年11月1日间的平均人口数。出生率、死亡率是用一年内出生、死亡人口数除以平均人口得到。户均人口为家庭户的平均人口,集体户不计入内。文盲率为15岁及以上人口中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与成人识字率囊4各项指标计算结果寰

内容健康教育经济结构人口特征

平均平均文盲人口社会特征人口自然特征指标预期文化蛊产就户均少数民旗出生事死亡性别总抚寿命水平(%)业比人口人口比(%)(%)事(%)比养比(%)全国71.4&189.0835.623.468.4710.075.92l∞.3042.86市75.611.024.5785.663.034.258.384.2l105.1230.29镇74.09.3l6.45能.123.267.3I9.864.45105.5l38.22乡69.56.8611.5514.763.6810.2910.756.87106.9l49.30指数10.740.59O.730.750.650.49O.38o.9l0.780.58权重0.250.1250.125O.25O.06250.06250.03125O.03125O.031250.03125一级指数0.74O.66o.750.62

城乡度指数0.69

是相对的概念。总抚养比是指少年儿童、老年人口占劳动年

龄人口的比重,其中0~14岁为少年儿童,65岁及以上为老

年人.15~64岁为劳动年龄人I:1。“数据说明”栏中注明“长

表”的为按9.50%抽样比调查所得数据,未注明的均为短表

数据。

表l中所列lO个单项指标.除平均预期寿命和平均文

化水平外,均可由表2数据计算得到。全国数据在这里仅作

参照和数据检查用。

4.2平均预期寿命

平均预期寿命系指当前社会经济条件下同时出生的一

批人可能生存的寿命.它是反映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生活状况

的重要参数,是构成HDI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根据五普数

据中的年龄别人口及年龄另4死亡人口数据,利用寇尔死亡概

率法编制完全生命表I'71,求得全国、市、镇、乡人口的平均预期

寿命分别为72.4岁、76.7岁、75.0岁和70.6岁。从中国人口

统计年鉴中获得的2000年全国和乡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分

别为71.4岁和69.5岁。

全国和乡村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的计算结果高于统计

局的计算结果,原因是统计局利用了历年人口抽样调查的

数据对人口死亡率进行了调整。这里,我们假定统计局2000

年的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贴近实际的,然后利用我们

的计算结果计算出折合系数来推算市、镇人口的平均预期

寿命。

2000年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1.4*(76.7H2.4)=75.6岁

2000年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1.4*(75.0/72.4)=74.0岁

上述这一折合系数法参考了宋洪远的做法171。

4.3平均文化水平

为了表征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文化水平,本文采用了量

寰3人I::I-,V-均文化水平1人口单位:万l

全国市慎乡

人口比例人口比例人口比例比例6岁以七人口1156701.ooO2766l1.0001549l1.000725181.000小学以下110400.09513910.05010500.0688599O.119小学4416l0.3826I320.222467l0.302333590.460其初中422390.365101450.36760680.392260250.359中高中(含中专)13828O.12067450.24429270.1894156O.057大专2899O.02519560.07l6180.0403250.004本科以上15030.01312920.0471570.01054O.∞l平均文化水平8.811.029.3l6.86化的方法,参考原华荣【IOl的处理方法,对大学及以上、大专、高中(含中专)、初中、小学、小学以下这6种文化程度分别计25分、20分、15分、10分、5分和0分,根据这6类人口在6岁以上人口中所占比例。即可求出用分值表示的人I:1平均文化水平(见表3)。

4.4结果及讨论

经过上面的数据分析过程.可以求得表l中的所有分项指标的值以及各单项指数.为了计算城乡度指数.在考虑各项指标权重时。由于难以区分出重要性,假设所有一级指标同等重要,相同一级指标下的所有二级指标同等重要.相同二级指标下的所有三级指标同等重要。由此得各项指数权重。以此计算各一级指标的指数以及城乡度指数。计算结果见表4。

从上述计算结果中,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在比较的10个单项指标中,镇的指标值均位于市和乡之间,说明前面把市、镇、乡视为城乡连续体序列中的三个阶梯的预设是正确的.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城乡连续体理论上的正确性和价值。如果能对市、镇、乡作更为细致的划分,构造一个阶梯更多的序列。城乡连续体的特征将体现的更为充分。

(2)在单项指标中,死亡率的指数值最高,为0.91.说明这方面镇和市的特征十分相近,从侧面反映了农村地区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的缺乏。平均预期寿命、文盲率、二三产结业比、性别比这4项指标的指数值分布在10.6,0.80)1爰间内,说明在这些方面镇与市特征较为相近.但还未大到可以认为市、镇差异可以不加区分的程度。平均文化水平、少数民族人口比、总抚养比这3个指标的指数值在(0.4,0.6)区间内,说明这些方面镇与市、乡均有明显差异,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比的指数值为O.49,已经小于0.5。说明在这方面镇与乡表现出更大的相似性。出生率的指数值最低,为0.38,说明在这方面镇与乡的特征比较相近。反映出价值观念、人口自然特征方面镇与乡的相似性。

(3)就一级指标的指数值来看,均分布在【o.6,0.80)区间内。在文中设定的权重分配方案下,城乡度指数为O.69,这一值只能表明镇与市的特征比较相近.从这一值来看,笔者倾向于认为市和镇的差异还没有小到可以不加区分,因此认为目前市、镇不加区分的做法不可取,建议在平常年份的调查

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18期(总第270期)9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基于人口统计的市镇乡比较研究

作者:王先鹏, 曹荣林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210093

刊名:

统计与决策

英文刊名:STATISTICS AND DECISION

年,卷(期):2008(18)

参考文献(10条)

1.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1998(07)

2.全其铭乡村地理学 1990

3.GB/T 50280-1998.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4.原华荣;张志良;吴玉平中国少敖民族人口文化分布的地城性研究 1994(02)

5.李永胜人口统计学 2002

6.贺雪峰乡村的前途:新农村建设与中国道路 2007

7.宋洪远;马永良使用人类发展指教对中国城乡差距的一种估计[期刊论文]-经济研究 2004(11)

8.王志平人类发展指数(HDI):舍义、方法及改进[期刊论文]-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07(05)

9.冯淑华;沙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洲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07(05)

10.徐秀丽中国近代乡村自治法规选编 2004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7526836.html,/Periodical_tjyjc200818002.aspx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