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潍坊历史文化遗存概览之第一章——遗址

潍坊历史文化遗存概览之第一章——遗址

潍坊历史文化遗存概览之第一章——遗址
潍坊历史文化遗存概览之第一章——遗址

第一章遗址

第一节史前遗址

1呈子遗址

呈子遗址,位于诸城市皇华镇呈子村西河边高地,为山东沿海地带较早的定居村落,也是诸城最早的古文化遗址。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下层为大汶口文化,中层为龙山文化,上层为岳石文化和商周遗存。

1976至1977年春,昌潍地区文物工作队对遗址进行科学考古发掘,揭露面积1300多平方米,发现原始社会墓葬100座,房基3处,灰坑16个,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角器和牙、蚌等器物700余件。其中有盆形“鬼脸式”足黑陶鼎、各类造型的蛋壳黑陶高柄杯、实足鬶等珍贵文物。1978年,山东省博物馆进行第二次发掘,发现灰坑44个,房基4处,墓葬26座,出土文物有陶、石、骨、蚌、玉器等。

1-1-1呈子遗址一期文化陶盉

呈子遗址出土文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文物考古重要收获之一。《考古学报》1980年第3期,对呈子遗址发掘资料予以发表,引起全国考古界的极大关注。

1-1-1-3呈子遗址二期文化陶罐

2007年1月,呈子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阎家同遗址

阎家同遗址,位于诸城市贾悦镇阎家同村西北一水库北面的高地上,距村约500米,系

大汶口文化至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遗址北距张家岭庄1000米,南靠一小型水库,在水库以西耕地上发现有龙山文化遗物,是该遗址的一部分。

阎家同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400米,南北宽约300米,面积12万平方米。水库建于1958年,后又继续向北扩展,并在遗址的南侧开挖溢洪道,使文化层遭到严重破坏。1980年12月普查中,发现并采集了部分标本,其中有大汶口文化的石环、石镯、石纺轮、陶鼎足、高柄杯残柄以及龙山文化的陶片等。

3前寨遗址

前寨遗址,位于诸城市枳沟镇前寨村西台地上。东部压于村下,西、北部临小河,南接潍河故道。东西长260米,南北宽250米,面积6.5万平方米,遗址地势高于周围地面0.5—5米,文化层厚约1.5米。下层为大汶口文化,中层为龙山文化,上层为岳石文化及商周遗存。

遗址出土了大型陶尊、石钺、“五峰山形”陶文残尊片及带有涡纹、编索、环形等纹饰的彩绘陶器。《文物》1974年第1期予以发表,引起全国史学界的重视。

1-1-3-2前寨遗址出土彩陶罐

1980年秋,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78级学生来诸城实习,由李仰松教授指导,对遗址进行科学发掘。清理了大汶口文化至周代的墓葬80余座,出土了贯耳陶壶、实足陶甗等大批文物。其中大汶口实足陶甗的发现,改变了考古界对“甗”起源于龙山文化的传统看法。同时发现了叠压于龙山文化之上的岳石文化层。岳石文化在时间上相当于夏代,它对于研究从原始社会解体,进入奴隶社会提供了重要科学根据。

1-1-3-3前寨遗址出土黑陶高柄杯

前寨遗址1973年被发现,1979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1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前凉台遗址

前凉台遗址,位于诸城市郭家屯镇前凉台村东约300米,东邻潍河。南北长200米,东西宽215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遗址中部为7米高的土台,名“凉台”,相传为齐王避

暑之地。台下即是遗址中心,文化层厚6米,内涵丰富,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大汶口文化、龙山、岳石、商周文化遗址,距今约5000年。

1974年,曾在台西南侧发现一处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器物有陶尊、背水壶、红陶鬶、罐、碗等。1978年出土了黑陶杯、单把罐等。此后,又出土了石斧、双孔石刀、石凿、陶拍子、网坠、纺轮及玉器生产用具。对研究山东半岛潍河流域原始文化的发展与分布,有着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

1979年前凉台遗址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石河头遗址

石河头遗址,位于诸城市桃园乡石河头村北岭南坡,西距县城30千米,南距黄海25千米。1980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后又多次进行复查。遗址东西长250米,南北宽200米,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

1986年秋,北京大学考古专业的师生在遗址的西部、公路东侧的排水沟内,发现了残存的石棺墓遗迹。不久,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诸城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公路东侧排水沟的东壁上,发现了两座因雨水冲刷而暴露出来的石棺墓。同年12月,诸城市博物馆对两座墓葬进行了发掘清理,共出土陶、石随葬品9件。

1997年10月,由于桃园至桃林路面拓宽,考古工作者对石河头遗址进行了发掘清理。在遗址的西部边缘区清理出新石器时代的居住房基3处,石棺墓11座。石棺由附近山上出产的厚2—5厘米的石板组成,呈长方梯形,头部宽,脚部窄。底铺石板,高0.3—0.8米。四周用石板竖砌,顶部再盖以石板。这种形制的石棺,在其他地区极为少见。墓葬的布局很有规律,两座为一组,南北排列,墓向东南。墓葬中出土随葬品50余件,均为陶器。器形有罐、鼎、鬹、杯等10余种。这些墓葬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在同一座墓中,既有属于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陶鬹、陶鼎,也有属于龙山文化早期的陶罐、陶杯。如果将器物分开观察,很可能分别定为大汶口和龙山两个时代。可以认为,这是一个由大汶口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的中间类型,是研究山东半岛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的演变及文化类型划分的重要依据。新石器时代的石棺墓在我国发现较少,石河头遗址的发现,不仅为探讨当时的葬制、葬俗提供了资料,更为研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东夷族文化,提供了新的依据。

1992年6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杨家庄子遗址

杨家庄子遗址,位于诸城市桃林乡杨家庄子村东北侧一座丘岭南坡上,距村约50余米。遗址南低北高,东西两侧靠小河,东南部压于张家小庄村下,南靠公路,东西长400米,南北宽400米,总面积16万平方米。系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距今约4000余年。文化层厚约1—2米,西南侧断崖有红烧土暴露,南侧水沟边发现蛋壳黑陶高柄杯。1975年夏,在遗址北段发现一龙山文化墓葬,骨架头东脚西,随葬有鬶、罐,并有2件夹砂红陶桶形器,侈口直壁,器底透漏,十分奇特。据考古专家鉴定,为烧制黑陶高柄杯用的钵匣,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遗址石器特别多,大部为打击的石核、石球、石锤、石凿等,磨制石器很少见,石料、石坯和半成品的石器比比皆是。此处很可能是氏族的一处磨制石器作坊遗址。

7都吉台遗址

都吉台遗址,位于诸城市石桥子镇都吉台村东南侧一处高台上,遗址西、北、南紧靠民房(大部分已被民房所压),东靠荆河。南北长103米,东西宽72米,总面积7416平方米。遗址中心区有7米高的土台,名“斗鸡台”,又称“龙台”。相传为春秋时鲁国贵族卻氏和季氏斗鸡之处。台下即为遗址,文化层厚8.5米,下层为龙山文化,中层为商周文化,上层为汉代文化及唐宋遗存,内涵十分丰富。历年来,多次发现原始社会陶器、石器、玉器以及西周、春秋、战国、汉代墓葬。在遗址北侧的一座西周早期墓葬中,出土了有饕餮纹饰的铜尊、铜鬲、爵等器物,造型厚重,纹饰古朴,具有西周早期特点。1982年,在遗址南侧一春秋

墓中,出土了车马器、鼎、盘等,铜盘内铸造有28个铭文,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1983年,在遗址北邻一春秋墓中,出土了车马器、鼎、鬲、匜、壶及1套完整的编钟。这批铜器外表有一层白色植物纤维包裹。

都吉台遗址于1979年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新九台遗址

新九台遗址,位于诸城市九台镇新九台村东约500米的高地上,遗址东近潍河,南临东西渠道,北靠小水沟。东西宽170米,南北长280米,总面积4.76万平方米。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同时也是一处春秋、战国时代的贵族墓地。

遗址文化层厚约1米,下层为龙山文化遗存,上层为春秋战国古墓群以及汉代遗物。西北侧断崖暴露出龙山黑陶片,村民在遗址北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9座春秋战国墓,出土了50余件铜器。其中有鼎、提梁壶、盘、匜、单把杯、车辖、马衔、兵器等,同时还出土大量的陶鼎、鬲、豆、敦等,有的墓中发现有狗骨架。墓中出土的铜器,厚重古朴,纹饰精美,有较为典型的齐国风格,这对于研究春秋战国时的齐国文化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1982年1月14日,新九台村建窑厂占用了遗址东南侧的一部分。经发现后,县政府组成调查组,亲临现场调查,最后决定将遗址保护范围缩小。缩小后的遗址,南至东西大路,北至断崖下10米,东至小水沟,西至南北向渠道。将遗址分为南北两段:北段东西长120米,南北宽80米,面积计有9600平方米;南段东西长84米,南北宽90米,面积计有7560平方米。两段总面积1.716万平方米,较原面积减少3.044万平方米。

1979年,该遗址被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齐家近戈庄遗址

齐家近戈庄遗址,位于诸城市石桥子镇齐家近戈庄村北,北临渠河,东南1500米为荆河,东北2500米为都吉台遗址。遗址北部略为隆起,东西长500米,南北宽550米,总面积27.5万平方米。

遗址地表散布着大量陶片,能辨认的器物有鬲、甗、簋、盆、罐、鼎等,黑色居多。多为夹砂,次为泥质。纹饰以绳纹为主,次为弦纹、附加堆纹等。遗址北部曾发现车马器,南侧西段发现铜觯、爵,爵有“父乙”铭文;东段发现不少平民墓葬,墓坑窄小,随葬物极少,有的墓葬空无一物。齐家近戈庄遗址,对研究当时社会性质、阶级压迫、贫富差别等方面,提供了实物证据。

10千戈庄遗址

千戈庄遗址,位于昌邑市北孟镇千戈庄村西南50米处,南北长200余米,东西宽100余米,内涵不太丰富,暴露较少,曾出土素面夹砂黑陶器残片,经鉴定属龙山文化。大约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聚居。

1-1-10龙山文化蛋壳黑陶高柄杯

11前埠下遗址

1996年10月,为配合潍莱高速公路建设,山东省考古所在对公路沿线取土场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1997年4月进行了钻探,5月由省考古所王永波为领队,组织了省考古所、寒亭区文物管理所的文物干部进行发掘,历时3个月,发掘面积17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灰坑300个,房址2座,墓葬33座。汉代墓葬4座,清代墓葬1座。出土了一批重要文物,属于后李文化时期的文物有陶器259件、玉石器25件、骨角器8件、牙器1件,大汶口时期的陶器239件、玉石器214件、骨角牙器265件。

1-1-11前埠下遗址

前埠下遗址,位于潍河西岸东北——西南向高埠上。近一二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此高埠上发现大量新石器至汉代文化遗存,是该地区目前发现年代最早、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它的发现,使我们对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对研究潍、胶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7年1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鲁家口遗址

鲁家口遗址,位于寒亭区里疃乡鲁家口村西南1000米处。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200米,面积约4万平方米。遗址地层叠压关系比较清楚,第一层为耕土,第二层为战国时代文化层,第三、四层为龙山文化层,第五、六层为大汶口文化层。

1-1-12鲁家口遗址大汶口、龙山文化层发现房基、灰坑、墓葬,房基形状为圆形和椭圆形,墓葬均为长方土圹竖穴。遗物主要为石器、陶器。石器有石斧、石镞等;陶器有鼎、鬶、甗、尊、钵等,并发现彩陶碎片。在这些陶器上,有的塑有壁虎和泥塑浮雕,色彩鲜艳。在形状上,有盂形鼎、四鼻罐(小口、广折肩、四耳)、小底的陶罐以及蛋壳陶高柄杯等,造型美观大方,反

映着当时人们的审美观。这些遗存有力地说明了我们的祖先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栖息、生活、劳动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为我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老文化。

鲁家口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渤海南岸的古人类历史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13狮子行遗址

狮子行遗址,位于寒亭区东北约10千米处的狮子行村北面,南距烟潍公路500米。遗址处高于周围地面4米左右,属高埠,东西长350米,南北宽400米,总面积14万平方米。1974、1978年两次发掘,文化层4层堆积,最厚达2米左右,自上而下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扰乱层,第三层为龙山文化层,第四层为大汶口文化层。龙山文化遗存中的遗迹有灰坑和墓葬,遗物有陶器,以轮制黑陶为主,泥质黑陶居多,器型有豆、鼎、鬶、盂、杯、罐等,并发现薄胎高柄杯,该杯不管是制作的精度,还是造型的艺术,可说是达到了绝伦无比的程度,至今令制陶专家惊叹不已。另外还出土了彩陶碎片,像鲁家口遗址的彩陶一样,但未见完整器物。

14瓜埠顶遗址

瓜埠顶遗址,位于寒亭区固堤镇大流河村东南900米处的土埠上,高出周围地面2米,系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00米,面积为2万平方米。此处采集到的遗物有石缽和陶制纺轮,经分析属龙山文化和西周文化两个时期遗物。此遗址是目前寒亭区境内发现的最北端的一处含有龙山文化类型的遗址,为研究渤海南海岸线的变迁提供了依据。

15李家埠遗址

李家埠遗址,位于寒亭区高里镇李家埠村和吴家村之间,东西长500米,南北宽500米,面积约25万平方米。系1973年省级文物普查时发现,1982年对其进行了复查。从暴露出的遗迹、遗物可清楚地看出,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灰坑、石器、陶器;周代墓葬、玉器、陶器;汉代墓葬、陶器,还有鹿和其他动物的遗骸。

16长墓田遗址

长墓田遗址,位于寒亭区固堤镇固堤村东南300米土埠上。土埠南北长、东西窄,高出周围地面约5米,从前为墓地,俗称长墓田。遗址南北300米,东西150米,面积4.5万平方米。白浪河故道沿土埠西侧穿过。遗址处无断崖,文化层不清。1982年进行普查,采集到龙山、东周、汉代三个历史时期的陶罐、陶鼎、陶鬲、陶豆。

17马少野遗址

马少野遗址,位于奎文区二十里堡马少野村。1985年发现,文物普查时,确定为一处新石器时代、商周、汉代共存的遗址。但主要遗存为汉代,采集到的遗物有龙山时代陶鬶、陶鼎、陶罐残片,均为夹砂黑陶或褐陶。商代文化遗物有夹砂灰陶罐、陶盆等残片。汉文化遗物系墓内出土,种类有铜器、陶器等。其中铜镜一面,边缘宽0.2厘米,直径6.8厘米,桥形钮,连弧纹钮座,座外及边缘内均有一周栉齿纹,中区有一周铭文“见日之光”,字与字之间有“の”符号,铜质很差,腐蚀严重。

18徐家遗址

徐家遗址,位于潍城区徐家村南,面积约7500平方米。1974年春,潍县文化馆在对徐家进行调查时,在断崖上发现大汶口文化墓葬一座,采集到鼎、罐、杯、高柄杯、单耳杯、筒形杯、鬶等9件陶器。1985年再次调查时,采集到少量陶片,有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少量泥质黑陶,文化层厚0.5—1.2米左右。

该遗址出土的陶器制作较原始,多为手制,少数慢轮修整,以红陶为主。纹饰简单,以素面为主。烧制火候一般,表明制陶工艺处于原始阶段,代表了大汶口文化的早期类型。

19北流文化遗址

北流文化遗址,位于坊子区穆村镇北流村东北200米,渭水河南岸。遗址东西长720

米,南北宽540米,面积16.32万平方米。遗址分东西两部分,东半部分东西长320米,南北宽180米,面积5.76万平方米,以西周文化遗址为主体,下层尚有岳石文化、龙山文化遗存。西半部分东西长400米,南北宽360米,面积10.56万平方米,文化层内涵以大汶口文化为主,西周文化次之。该文化遗址文化层厚0.7—1.5米,暴露的文物有墓葬、房基、窖穴等,采集的标本有鼎、簋、罐、鬲、等陶器陶片。

20范家庄遗址

范家庄遗址,位于坊子区西南4000米埠头乡范家庄村。遗址处于较平坦的河旁台地上,台地高出河床5米。该遗址文化层厚1—2.5米,采集的标本有石器、泥质黑陶、褐陶、蛋壳陶片等,可辨器形有鼎、罐、杯、盆、鬶、甗、陶纺轮等。遗址内涵丰富,保护较好,为龙山文化遗址。

21郑家集遗址

郑家集遗址,位于坊子区涌泉镇郑家集村北20米。1990年,为配合济青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山东省文物局对郑家集遗址进行了发掘,该遗址是一处龙山、东周、汉代的文化遗存。遗址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40米,总面积约8.7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3米多。这次发掘面积8万平方米,共清理出龙山文化时期的灰坑1个,龙山、春秋、战国和汉代墓葬68座,并发现近代城墙一段。

郑家集遗址是一处文化堆积较厚、内涵丰富、延续时间较长的古文化遗址,发掘所获对研究古代文明提供了实物资料。

22田家楼遗址

田家楼遗址,位于安丘市大盛镇田家楼村东北50米处,遗址坐落在河旁高埠上,保存较好。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以后多次进行复查。遗址东西约600米,南北约200米,总面积12万平方米。主要文化堆积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商周时期文化堆积较薄,地面上还采集到汉代文化遗物。采集到的大汶口文化遗物主要是陶器和石器,少量骨、蚌器,龙山文化遗物有陶盆、鼎、杯、甗、器盖、石斧、石铲、石镞等,商周文化遗物典型器物不多,汉代文化遗物有瓦当、半瓦、罐、盆等。

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22龙山文化石铲

23郑家下庄遗址

郑家下庄遗址,位于安丘市白芬子乡郑家下庄村西北300米。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7年进行复查,现保存完好。遗址东西长400米,南北宽约600米,总面积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3米多,分为3层。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主要文化堆积,其时代为商周时期;

第三层为龙山文化层,暴露有灰坑、陶片、红烧土灰层等遗迹遗物。采集到的龙山文化遗物主要有鼎、盘、盉、鬶、罐、杯等。

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4李家河遗址

李家河遗址,位于安丘市辉渠镇李家河村东。1982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保存较好,为龙山、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发现后,安丘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对该遗址又进行过多次调查,并采集到大量陶器标本。

该遗址基本呈方形,边长约 150米,总面积约2.3万平方米,西、南两面环山,山下有一小河自西南向东北流入辉渠水库。遗址便坐落在两面环山,一面傍水的山间高台地上。上为黄灰色土,土质松软,文化层厚约3.5米,断崖处暴露出灰坑和陶片。采集到的遗物主要是陶器,有鬶、鬲、罐、盘等。

1-1-24龙山文化陶鬶

李家河村西南300米处,有一高台地,南北长80米,东西宽100米,面积约 8000平方米。四周为断崖,断崖处发现灰土、红烧土、灰坑以及瓦砾,采集到的标本有褐陶鼎足、灰陶片等。

李家河村北偏西100米处,也有一遗址区,南北长100米,东西宽110米,面积约1.1万平方米。采集的标本有泥质红陶乳头状素面鬲足、夹砂灰陶羊乳状粗绳纹鬲足、夹砂灰陶缸口沿等。

李家河遗址,地处山间平地,依山傍水,气候宜人,很适合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因此在面积不到1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就有3处古代遗址。该遗址内涵较为丰富,涵盖了龙山至商周时期的整个文化面貌。2000年4月,被潍坊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5小李家庄遗址

小李家庄遗址,位于昌乐县尧沟镇小李家庄东南100米。遗址为高台地,东邻大丹河,西、南、北三面系冲积平原,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1.5—2.7米,断崖暴露灰坑、红烧土、兽骨、陶片等遗迹遗物。采集的标本以夹砂和泥质红皮灰陶为主,极少夹砂褐陶。泥质陶烧制火候较高,陶质坚硬,表面多施陶衣并磨光;夹砂陶表面粗糙,渗水易碎。陶器以手工制作为主,少量陶片的口沿处见有慢轮修整痕迹,证明轮制技术已开始应用。纹饰以素面为主,仅见少许麻点、泥条和圆窝纹。可辨识器形的陶片有鼎足、鼎口沿、缽口沿及壶口沿等。其中鼎足为圆锥形或椭圆锥形,缽为敛口。这种形制特征与兖州王因遗址大汶口文化早期相近,距今已有6000多年。这是昌乐境内的第一处人类聚落遗址,昌乐灿烂古老的文明就是从这里起步。

1-1-25大汶口文化陶鬶

26林家河遗址

林家河遗址,位于昌乐县北岩镇林家河村。遗址地势较高,西、南两面与大丹河支流为邻,东、北两面不远为埠岭,原面积约有4万平方米,后在修建公路、建立窑场及扩建新村的过程中被彻底破坏。从普查材料可知,遗址文化堆积厚1米左右,黄褐色土,结构紧密,内含红烧土、陶片、兽骨等遗迹遗物。采集标本只有陶片,陶片以泥质磨光为主,夹砂红陶次之,未见其他陶色。纹饰以素面为主,压印、乳丁、捺窝等纹饰较多见。可辨识器形的标本有罐形鼎口沿、侧铲形鼎足及器物把手等。其特征与诸城呈子第一期文化同类器形相同或相近,可证其遗址的时代当为大汶口文化中期。属于这一时期的遗址,在南郝镇南高村、杨徐村、北岩镇耿家庄、吕家庄以及鄌郚镇西李家庄等多有发现,是大汶口文化在昌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27杨徐遗址

杨徐遗址,位于昌乐县南郝镇杨徐村西侧,系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早遗存。1982年发现,遗址东依杨徐村,处在小丹河河旁台地上。东西150米,南北100米,面积1.5万平方米,大汶口文化堆积厚2—2.5米,个别地方为龙山文化叠压或打破关系。所采陶片以夹砂红陶为主,泥质红陶次之,典型标本有夹砂红陶圆锥形鼎足、卷沿、尖唇的罐口沿和泥质红陶壶口沿等。

28西李家庄遗址

西李家庄遗址,位于昌乐县鄌郚镇西李家庄前。现存面积8万平方米,属大汶口文化中期偏晚遗存。文化堆积厚1—2米,暴露烧土、人骨、陶片等遗物。标本有根部起拐突的鼎足、夹砂或泥质红陶敛口钵口沿、壶口沿及敞口方唇的尊形器口沿等。

29邹家庄遗址

邹家庄遗址,位于昌乐县北岩镇邹家庄村西100米。东依丘岭,西、南、北三面紧靠大丹河,靠河处的断崖高达5—7米。从断崖上可看到灰坑、房基、柱洞、陶窑、陶片等遗迹遗物,总面积约21万平方米。

1983年和1985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曾两次对其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出灰沟、陶器等一批重要文物。灰沟为南北向,断面为倒梯形,上宽约20米,底宽1米,深约7米,两边斜坡,坡上留有高低不等的小平台。沟内填土为黑灰色,可分两个大层,上层为岳石和商周文化堆积,曾发现墓葬、房基、灰坑等大量遗迹。下层按性质可分上、下两个小层,上层曾发现龙山文化陶窑、灰坑,很可能曾是龙山文化先民的作坊遗址;下层是淤土、灰烬、陶片相间的堆积层,系倾倒垃圾及淤积所致。专家断定这条纵贯遗址南北并与大丹河水相连接的灰

沟,应是龙山文化先民挖掘的壕沟一类防护设施的遗存。

1-1-29邹家庄遗址出土高颈白陶鬶,水器,龙山文化时期,最大腹径13厘米,通高38.9厘米。

两次挖掘所获陶器多数出自人工壕沟,以泥质和夹砂黑陶为主,褐陶次之。另外还有硬质白陶,烧制火候高,硬度大,不渗水。纹饰以素面为主,凹凸弦纹、篮纹、附加堆纹、镂孔、捺窝、乳丁纹等多见。制作方法均采用快轮加工技术,器形规整,器类繁多,主要器类如鼎、豆、罐、盆、杯、甗、鬶、碗等,形态各异。它们是龙山文化制陶业的巅峰期作品,体现了手工业水平的高度发达。

30宇家遗址

宇家遗址,位于昌乐县五图镇宇家村南约100米处,北临宇家水库,东依马山。小于河两源头在遗址中部交汇,将其分割为东、西、南三区。遗址总长530米,宽110米,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左右。文化堆积以商周为主,兼有大汶口、龙山文化遗存。河流断崖暴露墓葬、灰坑和完整陶器,在此收集到铜鼎、铜盘、铜戈和车马器及陶簋、豆、鬲、罐等文物。

1989年潍坊市文管会办公室及昌乐县文管所等联合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掘面积400余平方米,清理商周时期墓葬32座,出土文物300余件。

31西级遗址

西级遗址,位于昌乐县乔官镇西级村西。南邻猪河,北不远为丘岭,向西是猪河冲积而成的小平原,地势较高,保存完好。面积约8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7—2.3米,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及东周文化遗存,大汶口文化遗存未见典型地层堆积。普查时,在村民取土处偶见一残墓,清理后从中拣选到夹砂黑陶鼎残片、细泥磨光黑陶豆、黑陶杯残片和白陶鬶碎片。白陶鬶复原后的器形特征为流上仰、细短颈、扁圆腹、腹背下溜、宽平档、三圆锥形实足,具备典型大汶口文化晚期特征。西级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存,不论陶器的质料、颜色还是器形特征都已与龙山文化没有多大差别。

1992年6月,该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2耿家庄遗址

耿家庄遗址,位于昌乐县北岩乡耿家庄东南角。东临大丹河,南靠荆山水库,面积约4万平方米。以龙山文化为主,堆积厚1米左右,北部断崖暴露灰坑,墓葬和陶片,典型标本有鼎口沿、鼎足等。

33观音庙遗址

观音庙遗址,位于昌乐县五图镇观音庙村西南角。西依桂河,面积约5万平方米。龙山文化堆积厚1—3米,标本有黑陶磨光的豆盘口沿、陶杯残片夹砂黑陶器盖残片等。

34袁家庄遗址

袁家庄遗址,位于昌乐县北岩镇袁家庄村,以袁家庄为标志分为村北、村南、村东三区。

村北区,西依大丹河,偏北部一条冲沟将其分割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分当地人称之为台子地,是龙山文化时期的贵族专用墓地,曾发现人殉、人牺墓和大型贵族墓,据传还曾出土多件玉钺、玉琮、玉环、玉璇玑、玉镢等精美玉器。南部分,西、北两面为断崖。从断崖壁看,龙山文化层厚1米左右,黑灰土,土质松软,可见灰坑、红烧土、木炭、兽骨、陶片等遗迹遗物。从现存遗址地形及大丹河水流走向看,该区原面积当不低于6万平方米。

村南区西依大丹河,东依丘岭,南靠荆山,残存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1—2米,黄褐土,土质硬实,暴露红烧土、灰坑、小型墓葬、陶片等遗迹遗物。

村东区,残存面积约4.5万平方米,东依丘岭,西面为村民挖土形成的断崖,西北和西南角分别与村北区和村南区相连,文化堆积层厚1—2米,黄褐土,结构硬实,含少量红烧土颗粒和陶片。

从三区分布及袁家庄坐落位置情形分析,三区连同袁家庄所占压区域,在当时应是连为一片的聚落区,只是由于村庄的占压才将遗址分割为三区。如推测不误,当初袁家庄龙山文化聚落遗址,当不低于20万平方米。

三区采集的龙山文化器物,除玉钺、玉璧、玉环和零星玉串饰外,其他皆为陶片。陶片以泥质和夹砂黑陶为主,少许灰陶、褐陶或白陶,白陶烧制火候高,陶质坚硬,不渗水,不易碎。普遍采用轮制技术,器形规整美观。纹饰以素面为主,凹凸弦纹附加堆纹、刻划纹,乳丁纹亦经常见到。器形有鼎、甗、鬶、豆、罍、盆、碗等,品种繁多。玉钺、玉璧、玉环等皆为微黄绿色,制作精美,细腻柔润,是只有贵族一类人物才有资格配享的贵重物品。袁家庄遗址考古的重要收获,是贵族专用墓地的发现。此处墓葬地虽然大部分被当地村民破坏,但由于发现并保护及时,还是完整保存了比如人殉墓、人牺墓等一批重要资料。

1992年6月,该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5庞家庄遗址

庞家庄遗址,位于昌乐县北岩乡庞家庄村周围。因被村子所压,遗址被分为一、二、三部分。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后多次进行过复查。因在该村周围同时发现了3处遗址,故编号为1—3号遗址。

一号遗址,位于庞家庄子东南。东西长15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1.5万平方米,主要有龙山和东周时期文化堆积,器物有鼎、鬶、碗、罐、杯等。东北角的东周文化堆积大部分被破坏,遗迹遗物有灰坑、墓葬、人骨、陶器、铜器、铁器等。

二号遗址,位于庞家庄村西。南北长250米,东西约200米,面积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主要是岳石和龙山两种类型。

三号遗址,位于庞家庄子村西南150米处。属河旁平原,西依大丹河的一条支流。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400米,面积1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主要是龙山时期,厚约1.1米左右,遗物有陶器和石器。

1992年6月,该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6河西遗址

河西遗址,位于昌乐县马宋镇河西村西。北距昌乐县城约25千米,东北距营陵故城遗址约5000米,南依白浪河,东与河西村衔接。现存遗址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300米,面积1.8万平方米,有龙山、商周、秦汉等多个时期的文化堆积。

龙山文化堆积在整个遗址均有发现,大多被商周文化层破坏和叠压,断崖上可见灰坑、墓葬、人骨、兽骨、红烧土和陶片。陶片以夹砂黑陶为主,泥质黑陶次之,极少红陶和白陶。泥质陶磨光,油黑发亮,采用先进的轮制技术,器物造型别致规整。陶器种类有鼎、三足盆形鼎、盘、罐、单耳杯、鬶、甗等。这些陶器的基本特征,与寒亭区狮子行遗址、鲁家口遗址、胶县三里河遗址等比较,基本相同,是典型龙山文化遗存。

1-1-36河西遗址出土陶鬶

该遗址中商周文化堆积最为丰富,并表现出一定的规模和气势,地表和断崖上随处可见陶片、灰坑、墓葬、房屋甚至灰沟。采集到的商周文化遗物极为丰富,就质料而言,有石器、骨器、陶器。石器仅见石镰,其形状与今日之农用镰刀无多大差别;骨器则有骨锥、骨铲;陶器种类繁多,主要可分为两个陶系:一是以夹砂和云母末为主、陶质较松、颜色不匀、常见黑色斑块的红褐陶,主要有陶甗等,是典型地方土著夷人的文化遗物,有专家将其称为莱人文化,其时代大致与中原地区殷墟文化晚期相当。二是以泥质陶为主、夹砂陶为辅的灰陶陶系。此种陶多呈青灰色,质地坚硬,器形规整,除素面外,多饰细或中绳纹、三角纹、S 纹、凸凹纹等。有些器物与殷墟文化晚期的同类器型相似,时代当在商文化晚期,是商文化在其晚期传播到此地的有力证据。有的则与周人老家沣西一带的同类器形大同小异或基本相同,其时代大致在周文化的早期至中期偏早阶段,应是姜齐国东进之时带来的,是从制作工艺到器形组合装饰都未受土著文化影响的纯周人文化,即姜齐早期阶段的文化遗存。该项遗址复杂的物质文化面貌是当时一定社会关系的反映,对研究考察周人与土著人、商人与土著人以及商人与周人之间相互渗透融合甚至更深层次的关系,均有重要价值。

1992年6月,该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7常家庄遗址

常家庄遗址,位于昌乐县北岩镇常家庄村后,大丹河南北贯穿其中。西部面积约 1.5万平方米,暴露龙山文化地层和商周灰坑,遗存有表饰竖条附加堆纹的鼎足和绳纹陶片。东部主要为商周文化堆积,面积约4万平方米,地面隆起,高于周围1米,文化层厚3—5米,较典型的器形有陶簋、罐、各式陶豆、鬲以及兽蹄形鼎足。袋形分档鬲、粗矮柄的豆和簋具有西周中晚期器形特点,柱形鬲足和柄部凸棱的豆为春秋特点,兽蹄形鼎足是战国遗物。该遗址,197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考查发现。

38西朱封遗址

西朱封遗址,位于临朐县城南5000米西朱封村南,南临弥河,属河旁台地遗址。面积约5.4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2—4米。以龙山文化为主,兼有大汶口文化、岳石文化和商周时期的堆积。延续性强,面积大,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

遗址西南部为龙山文化重要墓葬区,曾发现并清理罕见的龙山文化重椁墓。墓为东西向,外椁之内西部置“脚箱”,箱内放置大批精致的黑陶器;东部置内椁,椁内南面放棺,北面放“边箱”,箱内放蛋壳黑陶杯及一批陶器。这样规模的墓葬在龙山文化中系首次发现。

比较典型的大汶口文化遗物有石斧、陶器、鼎足等3件,龙山文化遗物石器有铲、镰、刀、棒、镞、斧、凿等,岳石文化遗物有半月形石刀、器盖、残豆盘等10件,商代文化遗物较完整的有鬲、豆、簋等4件,西周文化遗物较完整的有罐、鬲、豆等11件,东周文化遗物主要有陶鬲、盖等2件。

西朱封遗址,1977年发现,1979年12月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西朱封龙山文化大墓”条)

39董家沟遗址

董家沟遗址,位于临朐县龙岗镇董家沟村南约500米处高地上,西邻弥河,高出河床近15米,南距盘龙山约1000米,面积1万平方米左右,文化堆积层厚达1米。采集到的标本有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饰有刻划纹的夹砂红陶鼎足,黑色花岗岩石斧、石凿及泥质红陶片等;龙山文化早期的磨光黑陶片、夹砂黑陶器盖、鼎足等;东周时期的豆盘,盆罐口沿等。遗址西部破坏严重,为加强保护,1991年1月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0魏家庄遗址

魏家庄遗址,位于临朐县柳山镇魏家庄子村东南20米处。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同年和1987年进行了复查。遗址在孟津河西岸第一级台地上,高出河床约5米,东西约300米,南北200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2-3米。该遗址发现大量陶片,有的地方陶片叠压成堆,多数为磨光黑陶、夹砂灰陶,也有很少的红陶和白陶。

该遗址是临朐县迄今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面积较大、文化内涵丰富的一处古文化遗址。所采集的标本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石镞、石铲、石斧、夹砂红陶、黑陶、鼎足以及象征权势和地位的蛋壳陶高柄杯残片等。还有东周文化遗物夹砂灰陶鬲足,泥质灰陶盆、罐、豆等器物的碎片。

1984年12月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12月,该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1穆家庄遗址

穆家庄遗址,位于临朐县柳山镇穆家庄村南,西靠孟津河,高出河床约5米,属河岸第一级台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l-2米。采集到的标本有大汶口文化晚期夹砂红陶鼎足,龙山文化磨光黑陶球,黑陶器皿残片,白、褐陶器,东周时期绳纹灰陶罐残片、灰陶高柄豆座、盘等。1991年1月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2东陈家楼遗址

东陈家楼遗址,位于临朐县龙岗镇东陈家楼村,村东和村西各有以龙山文化为主的古遗址。村东遗址位于村东南隆起的土埠上,距村25米,南靠弥河支流。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约1.5米,采集的标本有鼎口沿、陶杯把、鬶足、残石器等。村西遗址位于村西30米处的高台地上,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约1米。文化内涵较为丰富,采集的标本有龙山文化的鼎足、鼎口沿、夹砂黑陶片等。

43冢子山遗址

冢子山遗址,位于临朐县大关镇八家坪村东南500米处冢子山顶部,东西长90米,南北宽40米,总面积约 3600平方米。整个遗址已垦为农田,田内散布着大量的红、灰、黑陶片,文化堆积层厚l-2米。采集的标本有石斧、石铲、石镰、骨针、石镞。陶器多为残片,有鬲足、鼎足、豆把、罐沿、盆沿等,属龙山文化晚期遗址。

44桃园遗址

桃园遗址,位于青州市东夏镇桃园村南一高埠上,土质黄褐。遗址中心偏北部有王(村)潍(坊)公路东西穿过,将遗址分为南、北两区,东部则为弥河故道的主河床。遗址东西长250米,南北宽150米。1977年5月发现并开沟试掘。从王潍公路运输路沟断崖及试掘可见,文化层厚达2米,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堆积。

遗址分四层:第一层为耕土,厚0.5—1米;第二层为深灰土,厚0.15—0.25米,内含龙山文化时期陶片;第三层为浅灰土,厚0.3—0.5米,内含大汶口文化王因类型陶片;第四层仅见一灰坑,内有北辛文化时期遗物。

遗址地表暴露陶片极少,文化层保护较好。试掘和采集的部分陶器和陶片标本中,有北辛文化的夹砂褐陶鼎口沿、鼎足、壶、钵口沿及残石器,大汶口文化的漏形器,龙山文化的甗、鬶、罐、杯、壶等。北辛、大汶口文化遗物多出自遗址西部,龙山文化遗物出自东部。

在遗址南100米处,还采集有商周时期的鬲、鬶、豆等。其北辛文化遗物,晚于滕州北辛遗址遗物。

45凤凰台遗址

凤凰台遗址,位于青州市何官乡杨家营村东500米。1982年文物普查时发现,以后多次复查。现保存较好。

遗址为龙山文化至秦汉时期的文化遗存,南北长300米,东西宽150米,总面积约4.5万平方米。该遗址的东、北、西三面有断崖壁,暴露的文化层2—3米,发现有灰坑和墓葬。采集到的遗物有龙山时期的陶、石器,商周、汉代的陶器。1984年,山东大学与山东省文物局联合举办山东文物干部田野短训班在此发掘,发掘面积1000余平方米,共清理龙山文化时期至汉代的房基7座、灰坑和窖穴100多个、水井2眼、古道路一段、墓葬16座。遗址中心部位有一城基,城墙南北长270米至280米,东西宽170米,墙体宽9—13米,残高2米左右。南墙有6米宽的城门缺口,墙内南半部有2.4万平方米的大型活动面,北部为大型夯筑台基——凤凰台。发掘时将遗址分为12个区,同时在一区和六区布方,一区上层发现一个与南墙平行的建筑群基础,压在大型活动面上,属活动面的同期建筑,基础以下为龙山文化至商周的地层。六区只有大型粮仓基础,地层关系与一区同。

出土了各种质料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建筑材料以及古代钱币等器物计千余件。其中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陶鼎、陶鬶、三足盘,商周时期的素面陶鬲、盔形器、陶簋,春秋时的罐形豆、彩绘陶壶、彩绘陶豆、陶井圈等。

1992年6月,该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6萧家庄遗址

萧家庄遗址,在青州市谭坊镇萧家庄西北,高出地面约3米。西临弥河,断崖处高近10米,长、宽各约500米。

1965年秋发现并开沟试掘,后多次复探。采集的器物,有龙山文化时期的陶觯、石铲、石刀、石凿、石锛,商代的铜钺、骨铲、陶簋等,还有西周至汉代的部分遗物。

1977年,该遗址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4月,益都县博物馆对其完成“四有”(有保护范围、保护标志、管理单位、科学记录档案)工作。

47郝家庄遗址

郝家庄遗址,位于青州市黄楼乡郝家庄西1000米弥河拐弯处,东西约250米,南北约100米。1981年秋发现,1983年10月进行发掘。开探方(沟)12个(条),面积280平方米,清理灰坑25个,出土一批陶、石、骨器等。

郝家庄遗址为龙山文化晚期和岳石文化中晚期遗址,是首次发现岳石文化以来,山东省已发掘的同时期遗址中唯一能分期断代的一处。因此,它是具有特殊意义的遗址。出土文物既有烟台赵格庄遗址出土文物的特征,又有泗水尹家城遗址出土文物的风格,出土文物被定为岳石文化郝家庄类型,已编入1985年《中国考古年鉴》。

48薛家庄遗址

薛家庄遗址,位于寿光市王高镇薛家庄东北约1500米的土埠上,俗称薛家岭,北距海岸线约30千米。遗址地势平缓,中心部高出周围地面约0.5米,东西约250米,南北约200米。1958年,在平整薛家岭、打井时,部分遗址被破坏。1982年5月发现,是一处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和商周时期的遗址。

1983年春,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与寿光县博物馆进行复查,从坑塘残壁断崖观察,文化堆积厚约2米。上部为灰褐土,土质较松,陶片较多,有饰绳纹的灰褐陶片和鬲足。下部为灰土,较纯净,土质松散,内含遗物较少,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存。地面暴露遗物较少,采集遗物均系陶片,部分鼎足与三里河大汶口文化遗存近似,鬶和另一部分鼎足与姚官庄龙山文化遗存相类。一种器壁厚重的夹砂褐陶甗腰残片与岳石文化的陶甗十分相

似。豆、鬲类器物为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遗物。

49赵旺铺遗址

赵旺铺遗址,位于寿光市城关镇赵旺铺村北200米。遗址坐落在赵旺铺村北的高大土埠上,地名“北大埠”,土埠较周围地面高出2.5米左右。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83年进行了复查,是一处大汶口文化至东周时期的文化遗址。

1-1-49赵旺铺遗址

遗址南北长约320米,东西宽约270米,总面积8.6万平方米左右,保存较好。文化层厚约3.5米,分4层。第一层厚0.2米左右,为耕土层。第二层厚1.1米,灰黄土,含有大量草木灰及少量红烧土块,遗物比较丰富,主要是陶器,此层为商周时期文化遗存。第三层厚约1.55米,褐灰土,陶片以磨光黑陶为主,出土遗物主要是龙山文化的陶器和石器,并发现龙山文化墓葬3座,出土较多的文化遗物。第四层厚0.55米,棕褐色土,土质纯净,为大汶口文化层,出土部分大汶口文化遗物。

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0边线王遗址

边线王遗址,位于寿光市孙家集镇边线王村后台地(俗称“后埠岭”)上,为龙山文化兼有商周和汉代遗存。东西约350米,南北约500米。南部为边线王村叠压,中心部分高出周围地面5米。1977年平整埠岭时发现,上部已削去约2米厚的文化堆积,残存部分厚度仅0.5米左右。遗址东南部分,因历年建筑用土,形成东西约100米,南北约40米的大坑。

1984年,为配合益(都)羊(口)铁路修筑工程,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潍坊市、寿光县博物馆进行了两次发掘,发现龙山文化城堡遗址。1985年秋和1986年,又先后三次发掘,共清理灰坑100余个,墓葬150余座,出土文物千余件,基本上弄清了城堡的基本格局。

该城是一座有内外两道城墙的城堡,城墙环绕埠岭修筑,现仅存城墙基槽。外城平面为不甚规则的圆角方形,方向(以东墙为准)约15°。城墙长度约240米,总面积5.76万余平方米。已发现的3座城门分别位于东墙、西墙、北墙的中部,南墙为村舍所压,无法探测。内城位于外城中部略偏南,方向与外城一致,东墙基槽保存尚好,北墙的西半部,南墙的东西两端及整个西墙均已破坏。据残存部分观察,平面应为圆角长方形,总面积近1万平方米。东墙中部发现城门1座,与外城东门相对,南墙中部亦发现城门1座,与外城南墙中部相对。北墙和西墙城门已破坏。

内城基槽夯土较纯净,内含陶片较少,外城基槽含灰土,陶片较多,时代略晚于内城,均属于龙山文化中期遗存。两道城圈的建筑基槽底部,因埠岭地势起伏,相对高差1—4米,

外城基槽横断面呈倒三角形,两侧坡面均有供施工上下用的台阶,间有不规整的上土台。基槽底部有深1—1.3米的渗水沟,并配置若干小型汲水坑,坑内常发现陶钵、陶盆等,可知当时地下水位较高,施工中要不断地向外汲水。内城基槽横剖面呈倒梯形,上口两侧各有一台阶,有的地段,外侧坡面中部还设有较宽的做上下通道的堆土两用的二层台。基底未见渗水沟的汲水坑,可能是因内城基本建于土埠之上,基槽深度较浅而未及地下水层面的缘故。

内、外城基槽的夯筑方法、夯层结构基本一致。夯层的层理结构,横剖面均呈下弧状,但上口和底部弧度较小,纵剖面呈水平状态。夯痕以圆坑最为多见,似为木棍垂直夯打所致。另有不规则圆坑和长条状痕迹,当是用扁圆形卵石、自然石块及木棍横向敲打所致。夯窝表面常铺一层细砂,说明当时已有加砂防粘的施工工艺。夯筑技术原始,夯层的质密程度不同,有的夯层很不明显,夯土的硬度较当地的原生土层坚实,因而在夯土与基槽壁原生土层的结合部常形成一层厚5—10厘米的钙质结核带。

经发掘的4座城门,均在各墙中部未挖基槽的空白地段。门道两侧的基槽内发现有陶器坑及完整的狗坑和人坑,当与奠基仪式有关。

边线王城址,是当时全国已发现的4座龙山文化城址之一,其内外城的布局他处未见。

1992年6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二节夏商周遗址

1诸邑故城遗址

诸邑故城遗址,位于诸城市枳沟镇乔庄村,北距潍河约500米,南距庙山(古称石屋山)1000米。清乾隆《诸城县志》载:“诸,鲁邑,汉即其地立诸县,至高齐时废,省入东武,在今县西南三十里,春秋鲁文公十二年,季孙行父城诸及郓,传曰城其下邑也,王莽更名诸并矣。”北京大学出版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中载:“诸,商代诸侯国,今诸城县西南。”诸邑故城延续时间较长,自商代以来,即为山东半岛的一座名城重镇。

诸邑故城因多年耕作及潍河泛滥改道,地面建筑无存。1980年,昌潍地区文物工作队普查故城,确定故城的范围,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1500米,总面积300万平方米。故城北部发现大量陶片堆积,皆为汉代遗物。在乔庄村北曾有大量瓦片岭埠,疑是故城宫殿建筑区遗存。遗址东侧曾有一条水沟,相传为当年护城河。

1977年在故城西南1500米处、庙山西侧,发现一座春秋墓葬,出土一批铜器,有鼎、敦、盘、壶,以及部分陶鬲、罐等。铜器造型新颖而厚重,纹饰规范而精美,系一贵族墓陵。此墓当与诸邑故城有关。

2灰埠子遗址

灰埠子遗址,在今高密城西27千米的双羊镇后店村西北150米处,面积7.5万平方米。遗址地表有灰土层分布,大者100平方米,小者10数平方米,因取名灰埠子。文化层厚者达3米左右,浅者0.3米。该遗址为商末周初文化遗存,曾出土过鬲足、鬲口沿、豆座、罐口沿等文物。纹饰多饰粗细绳纹,弦纹次之,素面又次之。陶质有夹砂褐陶、灰砂红陶、泥质灰陶、黑陶,制作特点带有商周时代的风格特征。

3石埠西村商周遗址

石埠西村商周遗址,位于昌邑市石埠镇西村西50米牛头埠南坡,东西长200余米,南北宽100余米,文化层厚1.5米。由于群众取土和平整地面,暴露出许多灰坑,边缘清晰可辨,内涵丰富,有大量的陶片和兽骨,商周时代的绳纹器物残片多有出土。

1981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吕山周代遗址

吕山周代遗址,位于昌邑市饮马镇山阳村北,西距潍河约1000米,整个遗址坐落在吕山西南坡上,西北东南向,长300余米,宽200余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南部文化层不明显,西部文化层0.5—1.5米,陶片暴露较多,出土有豆把、罐口沿、鬲足等标本。

5鄑邑故城遗址

鄑邑故城遗址,位于昌邑市龙池镇利渔村东南方约2000米处,南北宽200余米,东西长300余米,遗址总面积约为6万平方米。古城址比周围地面高出1米多,被利渔村民拓为耕地。遗址有许多被盐碱腐蚀的陶片,纹饰难辨。据旧《昌邑县志》记载,“鄑城,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海滨,土人呼瓦城,半为水渐。春秋庄公元年(前493),齐师迁纪鄑。”“鄑”即鄑邑城,鄑邑在春秋时为纪国城邑。鲁庄公元年(前493),齐灭纪后,鄑邑归齐。该城何时所废无考。

1979年确立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都昌故城遗址

都昌故城遗址,位于今昌邑市第一中学、昌邑师范、市人民医院、市检察院驻地,北城墙在现检察院北侧,南城墙在市人民医院南端,东与西关相邻,西与刘家辛戈毗连,东西300余米,南北400余米。昌邑一中基建时出土许多汉代陶器,昌邑师范南侧曾掘出一口陶圈砌成的水井,早已淤平。1978年文化馆基建,挖出汉代陶片及卷云纹瓦当若干。

都昌故城,又名邶殿,春秋时为齐邑。《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封晏子都昌,辞不受。”汉朝时为侯国。乾隆《昌邑县志》载:“汉高帝六年(前221),置都昌国,封功臣朱轸为都昌侯。”康熙《昌邑县志》载:“唐废,入北海县,属青州北海郡。”

7密乡故城遗址

密乡故城遗址,位于昌邑市围子镇古城村。故城遗址东西南北各500米,新中国成立后群众用土将四周原有城墙残基取平,但遗迹尚存。西墙北端,开挖了1条宽20余米、深2米的南北大沟,暴露出许多砖瓦陶片和一口古代水井,井壁由陶圈垒成,现已淤平。遗址出土文物有卷云纹瓦当、“齐化法”刀币、铜戈、铜镞等。

据《中国地名大辞典》记载,密乡为“春秋莒密邑,汉置密乡县,为侯国,后汉省。故城在今昌邑东南十五里。”《春秋左传》载:“鲁隐公二年(前721)十月,纪子帛莒子盟于密。”纪国与莒国在此缔结盟约。乾隆《昌邑县志》记载:“汉为密乡县,属北海郡,成帝建始二年(前31)改国,属城阳郡。东汉永元九年(97)重设密乡县,西晋时又废,复入淳于县。”

8会泉庄遗址

会泉庄遗址,位于寒亭区朱里镇会泉庄东南约300米,西北至区政府驻地约15千米,东距潍河约5000米。这里地处胶莱平原西部,潍河古河道西侧,属潍河冲积平原地带。

为配合潍(坊)莱(阳)高速公路建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6年11月调查发现该遗址,1997年4月进行勘探。勘探表明该遗址范围较小,东西约130米、南北约30米,残存面积10000余平方米,中间略高。1997年7月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近1000平方米。这次发掘未见文化层,仅发现部分商周时期灰坑及汉代墓葬,其中商周时期灰坑及其出土陶器富有特色,比较重要。

商周时期灰坑16个,多分布于遗址中部偏南,坑口均被现代层破坏。灰坑分布稀疏,有三组打破关系。有圆形和椭圆形两种,以圆形为主,多斜壁(下收)平底,另有直壁平底坑。口径绝大部分在2米以上,个别达3.5米,残深一般为0.2—0.3米,个别深0.9—1.2米。填土以深灰褐色为主,少部分灰坑填黑灰土,土质较软,多夹杂着石子、砂粒,个别灰坑夹有红烧土和草拌泥。出土遗物有石刀、陶片等。

陶片绝大部分为夹砂陶,约占98.6%,剩余为泥质陶。夹砂陶,一般夹细砂,羼有少量碎石英石颗粒或粗砂粒,几乎全部陶片都含有少量细云母。陶色中红褐陶占绝大多数,其次

为黑褐陶、灰褐陶,一器多色现象较为普遍。器类以甗最多,其次为罐、盆、碗、鬲,还有簋、杯、瓮、鼎、器盖、圜底尊等。泥质陶多为灰色,器物有簋、圜底尊、罐等。

此外,发现5座汉代墓葬,分布在发掘区的北部,形制上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其中砖椁墓1座、木椁墓2座、单棺墓2座。除砖椁墓外都有熟土二层台,三座墓有壁龛,一座墓棺旁置器物箱。除M3外,均有随葬品,出土有陶器、铜器、骨器、木器计12件。另外M1填土中出土铁锸2件。

1-2-8周代铜鼎

通过这次发掘,我们对商周时期淄潍流域的土著文化有了初步认识。以灰坑及其出土的陶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不同于这一地区的其他考古学文化,无论陶质、陶色、纹饰,还是器类及其形态,均直接承袭了岳石文化的特点,是商周时期的土著文化,属东夷文化系统。

会泉庄类型文化遗存的发现,为研究夷人文化、商文化东渐、夷周关系及相关古史问题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和研究线索。

2007年1月,该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东上虞河遗址

东上虞河遗址,位于奎文区东上虞河村东北100米处,是一处商周文化遗址。该遗址北距张面河100米,西距虞河250米,为一高埠,高出周围地面4米左右,面积5.7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6米左右,发现商周时期的墓葬和灰坑。采集主要是陶器,有鬲、罐、鼎、缽等。

10郭家城章遗址

郭家城章遗址,位于潍城区符山镇郭家成章村西约100米处,一条水沟将遗址分成两部分。东西宽200米,南北长500米,文化层厚约0.5—1.5米左右。文化层土呈黑灰色,较松散。水沟两旁的断崖上暴露出许多灰坑、墓葬及残陶片,陶片中能辨认出器形的有簋、豆、鬲、罐、盆等,纹饰以绳纹为主,分泥质灰陶、夹砂灰陶和夹砂褐陶三大类。从其形制和制作风格来分析,此遗址具有西周晚期到春秋初期的特点。

11院上遗址

院上遗址,位于坊子区眉村乡院上村西,院上水库南崖。遗址东西长150米,南北宽80米。在水库东南断崖上暴露有灰土、灰坑、墓葬等遗迹,文化层厚约1—2米,采集到的陶器以素面夹砂(云母)灰褐袋足鬲最有特点,还有簋、豆、罐等商周器物,多为夹砂褐陶和夹砂灰陶,主要纹饰为绳纹。另外,还出土了3件青铜器:卣、觯、爵。这批青铜器造型古朴,纹饰以云雷纹和涡纹为主,还有夔纹和饕餮纹,具有商末铜器的基本特征,为研究潍坊夏商时期古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12鞠家庄遗址

鞠家庄遗址,位于坊子区埠头乡鞠家庄村西侧,距坊子区约10千米,西邻孝妇河,东有白浪河。该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平均厚度约1.5米左右。褐灰色土,含有大量的红烧土块和商周时代的陶片。灰坑分为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几种,墓葬为长方形土圹竖穴墓。采

集标本有陶质的罐口沿、鬲口沿、鬲足、豆等,以及青铜器觯、爵各1件。从采集器物分析,该遗址为一周代遗址。

13斟鄩故城遗址

斟鄩故城遗址,位于坊子镇东北12千米,清池治浑街村西南。斟鄩国建于夏朝,民国《潍县志稿》载:“溯自大禹治水,潍淄其道,厥后潍西平原始建四国,曰斟鄩,曰斟灌,曰三寿,曰寒。”《续山东考古录》载:“寒浞命子浇帅师伐斟鄩。”《水经注》云:“西汉时置县,称斟县,治所于此称斟城。”据调查,现其地有左青龙河,右白虎路,前朱雀台,后玄武埠之传说。西汉末年,王莽纂政后,将古国皆立亭,故斟城又称斟亭。在此城址上采集到有汉代的陶缸和夹砂泥质陶片,陶片以绳纹居多。故城的平面形状及构筑方式不详。

14桑犊故城

桑犊故城,位于坊子区坊子镇泉河头村东南1000米,西汉景帝二年(前155)置桑犊县,治所在此。遗址南北长1600米,东西宽1400米,面积224万平方米。1981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后又多次调查。从断崖采集遗物分析,系一处商周和汉代故城遗址。采集到的商周遗物主要是陶器,能辨认的有罐、盆、壶等。汉代遗址只在南城埠残存一段,长约60米,基宽35米左右,残高1—1.5米,采集到汉代遗物主要是夹砂陶片。

15杞城故城

杞城故城,位于安丘城东北17千米黄旗堡镇杞城村周围。遗址呈长方形,地势平坦,总面积3.6平方千米,是县内最大的古城遗址。

杞城在夏属斟鄩国地,周初为淳于国都城。周桓王十三年(前707)为杞国所有,设都城于此,称杞城。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前445)被楚灭。西汉时在此设立淳于县,北齐天保七年(556)省入高密。古城历尽沧桑,今已荡然无存。杞城村西200米有一处约300平方米的台地,相传为皇城所在地,暴露的文化层厚约1.5米。已出土的文物有筒瓦、瓦当、陶罐、铁镢、钱范、砚石、铜剑等。

16田家汶畔遗址

田家汶畔遗址,位于安丘市黄旗堡镇田家汶畔村东南200米。该遗址为一河旁台地遗址,高出周围地面3米左右。1981年11月文物普查时发现,后多次复查。遗址东邻潍河,西靠汶河,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200米,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因农业学大寨整平土地被挖去1.5米左右,破坏较严重。现存文化堆积1.5米左右,主要是商周文化堆积。断崖上发现有不规则的灰坑、小型竖穴土坑墓,曾出土大量陶片和瓦片。采集到的遗物主要是陶器。

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郚城故城遗址

郚城故城遗址,位于安丘城西南28千米红沙沟镇李家西郚村东北200米处,东临温泉河,坐落于大安山(旧称郚山)东麓一片高地上。郚城故城,春秋时纪国邑,齐灭纪后属齐,西汉于此设郚城县。遗址南北约300米,东西约400米,总面积12万平方米。故城址现高出地面1米多,秦汉时期砖瓦残片俯拾皆是。文化层厚达4米左右,内涵丰富,层次分明。其上层为秦汉至隋唐遗存,中层为商周至战国遗存,底层为龙山文化遗存。出土器物种类有铜剑以及陶鼎、盆、罐、豆、鬲等残片。

1992年6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后于刘遗址

后于刘遗址,位于昌乐县城东北约6000米的朱留镇后于刘村西北角,是一处古文化遗址密集区。遗址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270米,总面积1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左右。遗址的南部以商周和汉代文化为主。

1-2-18后于刘遗址出土有盖白陶鬶,水器,龙山文化时期,最大腹径13厘米,通高32厘米。

后于刘遗址,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昌乐县文管所发现的,并进行过多次调查。

1989年,为配合济青高速公路重点工程建设,山东省文物局和省考古研究所对后于刘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揭露面积6400平方米,清理房址6座、墓葬74座、灰坑134个、窑址1座、井1眼、灶址1座,出土文物千余件,其中有10余件典型的素面陶鬲,对研究东夷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9七贤店遗址

七贤店遗址,位于临朐县七贤镇七贤店村北高台地上,面积约3.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3米。采集的标本有鼎、鬲足及豆、盂、罐口沿和底座等。陶质分泥质、夹砂两大类,纹饰为弦纹、绳纹等,是内涵丰富的东周至汉代遗址。1991年1月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阎家郚遗址

阎家郚遗址,位于临朐县上林镇阎家郚村南120米处的高台地上,面积约2.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厚0.5-2米。采集的标本有春秋时代的遗物鬲口沿、足等,有汉代的遗物板瓦、筒瓦、汉砖、罐口沿等,东周遗物夹砂灰陶绳纹鬲足,泥质灰陶豆盘、豆座等。1991年1月县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赵铺遗址

赵铺遗址,位于青州市口埠镇赵铺村东,弥河故道西1米处。高出地面约5米,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50米,文化层厚1—2米。1974年夏发现,1976年春对遗址进行清理,揭露416平方米,清理墓葬23座、房基6处、灰坑14个、窑址1处,出土陶器、石器、骨器、蚌器、铜器等近百件。出土文物证明,赵铺遗址是一处典型的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

22臧台遗址

臧台遗址,位于青州市何官乡臧台、东台、西台三村之间,地势略高,西临跃龙河。臧台村压在遗址南部边缘,何官乡拖拉机站、饭店、粮管所压在遗址的东北部,东台、西台两村压在遗址的西部。遗址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1200米,文化层厚达3米以上。1979年春发现。

遗址西南和西北,各有臧台、台后两个大型夯筑台基。臧台位于臧台村西北,现存高15米,台基长宽各近150米;台后位于西台村北,东南距臧台1200米,台基呈南高北低三层台阶状,高2—6米,南北长120米,东西宽80米。两台均为三次分层夯筑而成,从断面分析,一为始筑,土质单纯,未发现遗物,年代不详;二为整修,时在战国;三为重修,时在汉代。

1-2-22臧台遗址

2014潍坊历史试题及答案

试卷类型:A2014年潍坊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2014.6 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4页,第Ⅱ卷5~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第Ⅰ卷选出答案后,将其字母代号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第Ⅱ卷的试题答案,用中性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右图为清代潍坊籍收藏大师陈介祺收藏过的毛公鼎。某中学“走 近历史”社团通过研究它的相关资料,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B.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物 C.内壁铸刻的文字为甲骨文 D.大量应用于百姓日常生活 2.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游学十余年,回到家乡传播经学,造福乡梓。他的主要贡献是 A.宣传道家思想 B.注释《墨子》 C.传播儒家学说 D.编辑《郑志》 3.“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

牧经验。这反映了 A.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B.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 C.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 D.潍坊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 4.在历史长河中,一些重大史实历经时间考验,成为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能够体现这一含义的是 A.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开创科举,选官取士 D.废除行省,设立三司 5.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不少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其中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诗句是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C.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6.辛亥革命后,译著《平民政治》立即更名为《共和政治》;《国粹学报》改名为《共和杂志》后畅销不衰。这反映了当时 A.书籍报刊出现更名热潮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宣传共和报刊大量创办 D.封建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7.“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王尽美与董必武等革命家一起参加了中共“一大”,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B.拉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C.使中国首次出现了革命政党 D.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8.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聚集在一起,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奔向一个目标?这种力量就是永存的长征精神。对“长征精神”的正确理解是 ①革命英雄主义②革命集体主义③革命乐观主义④个人自由主义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17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历史试卷

2017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一同学学习《潍坊历史与文化》时,总结了四句顺口溜:太康失国,少康复国。桀失其国,无人复国。顺口溜指的朝代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 【考点】21:夏朝的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建立. 【分析】本题以《潍坊历史与文化》为依托,考查的是夏朝建立和灭亡的知识. 【解答】太康、少康和桀都是夏朝的国王.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他在位时期,统治非常残暴.夏桀的残暴统治最终导致了夏朝的灭亡. 故选A. 2.战国时期,有一学派认为:明主像天,因为他依法行事,公正无私。明主有权威、权力以加强其命令的力量。这一学派是() 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 【考点】2P:百家争鸣. 【分析】本题以明主像天,因为他依法行事,公正无私.明主有权威、权力以加强其命令的力量为切入点,考查百家争鸣. 【解答】由材料“依法行事”“有权威、权力以加强其命令的力量”结合所学,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实行法治和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可知这一学派指的是法家. 故选C. 3.著名史学家傅乐成先生认为:秦国举国上下都以对外战争为主要出路,倾力向外发展,自然战无不胜。这是因为秦国() A.鼓励农业生产B.承认土地私有C.建立县制D.奖励军功 【考点】2F:商鞅变法. 【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把握商鞅变法的内容. 【解答】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其中的一项措施是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这项措施使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所以著名史学家傅乐成先生认为:“秦国举国上下都以对外战争为主要出路,倾力向外发展,自然战无不胜.”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秦朝时,今潍坊大部分地区属胶东郡、齐郡、琅琊郡管辖,胶东郡使用的货币是()A.圆形方孔钱 B.五铢钱C.交子D.会子 【考点】3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以胶东郡使用的货币为切入点,考查秦朝巩固统一措施. 【解答】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秦朝”.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以圆形方孔钱为标准样式,统一全国货币. 故选A. 5.如图郑板桥的这首诗反映了()

2018尔雅中国历史文化地理上期末考试答案

1 由于生产力、通信交通的落后,周朝采用()来管理国家。(1.0分)1.0分 ?A、 禅让制 ? ?B、 分封制 ? ?C、 郡县制 ? ?D、 行省制 ? 我的答案:B 2 下列疆域类型中,属于民族或地方自治区的是()。(1.0分)1.0分 ?A、 初郡 ? ?B、

侨郡 ? ?C、 都护府 ? ?D、 羁縻府 ? 我的答案:D 3 中国历代首都移动轨迹的支流是()。(1.0分)1.0分 ?A、 东西之间,由西而东 ? ?B、 东西之间,由东而西 ? ?C、 南北之间,由北而南 ? ?D、 南北之间,由南而北 ?

我的答案:C 4 唐太宗时按山川地形分全国为(),临时派遣使者观察,未成定制。(1.0分)1.0分 ?A、 十四刺史 ? ?B、 十三刺史 ? ?C、 五十郡 ? ?D、 十道 ? 我的答案:D 5 ()时期,唐朝击败东突厥,疆域范围扩展到蒙古高原、西伯利亚。(1.0分)1.0分 ?A、 唐高宗 ?

?B、 唐太宗 ? ?C、 唐玄宗 ? ?D、 唐文宗 ? 我的答案:B 6 清朝国土沦丧的原因是()。(1.0分) 1.0分 ?A、 清政府长期推行闭关锁国,使得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 ? ?B、 边疆长期封禁,造成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及边防的空虚? ?C、 受“四夷”观念的消极影响,用四夷守边疆 ? ?D、 以上都对

? 我的答案:D 7 由于怀疑反朝残余势力在海上搞破坏活动,以及日本海盗、倭寇的骚扰,()下令实行海禁。 (1.0分) 1.0分 ?A、 朱元璋 ? ?B、 朱标 ? ?C、 朱允炆 ? ?D、 朱棣 ? 我的答案:A 8 南宋的首都和行在所分别是现在的()和()。(1.0分) 1.0分 ?A、

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5月三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试卷类型:A 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2019.5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史记》记载,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据此可知 A.分封制度下诸侯拥有较大的自主权 B.商汤的成功缘于他修德务民 C.司马迁修史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D.夏商更替实现了社会的转型 25.历史学家蒙文通指出:“非入汉而墨翟之学失其传,殆墨学之精神入于儒,而儒遂尊于后世 也。”该学者认为 A.儒学因吸收墨学而独尊 B.墨学已经融入主流思想 C.儒学开放包容空前统一 D.汉代儒墨两派融合并存 26.宋代真宗年间,商税收入达450万贯,到仁宗嘉佑三年增加到2200万贯,50年间增加了近 四倍,以后平均每年在1000万贯左右。这一现象表明,宋代 A-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B.海外贸易发达促进商税增长 C.货币税已取代实物税 D.商税成为财政收入重要来源 27.明代巡抚辖三司,但《会典》明载:巡抚“不许辄差都、布、按三司及军卫、府州县正官、 掌印官”;巡抚对有错误或不称职的三司官不能自行处理,只能奏罢:巡抚违法,三司官可以直接向中央参奏。这表明,明代地方管理制度 A.官员之间关系复杂隶属不明 B.以权力制约加强中央集权 C.利于维护地方的相对独立性 D.因分权方式而降低了效率 28.19世纪晚期,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股份制企业。

A.逐步探索企业经营模式的近代化 B.近代工业开始在东部沿海地区起步 C.出现了最早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D.结束了外国资本对证券市场的垄断 29.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前的宪政努力,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之上, 而像自由、控权、保障人权这样的价值理念,终究要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这一观点基于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追求 B.宪政努力背离民主方向 C.实业救国思想深入人心 D.民主观念缺乏社会基础 30.1941年,在粉碎蒋介石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严酷斗争中,为了尽可能多地争取和团结 朋友,周恩来明确提出:“干革命,人越多越好,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思想上可以‘求同存异’。” 这表明 A.日本侵略重心转移 B.中共努力维护抗战大局 C.国共合作基础丧失 D.国民党消极抗日失去民心 31.图4是我国某时期的一幅农村宣传画。这反映了当时 A.土地公有制基本确立 B.小农经济形态不复存在 C.农业合作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D.土地自主经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2.古代雅典一直没有成文法,贵族利用手中的权力任意解释传统习惯法。公元前621年,雅典 制定了第一部成文法典,规定:“凡能自备武装的人有公民权,而不能自备武装的人则无公民权;官吏由贵族会议选拔制改为公民抽签选举制;公民通过选举.组成一个四百零一人的议事会。”该法典 A.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B.保证了民众的民主权利 C.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统治基础 D.使贵族失去了最高权力 33.卢梭认为:正是现代科学启蒙所导致的科学对政治社会的大规模“入侵”造成了公民德性的消 失,“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地平线上升起,(公民)德性也就消失了。”这表明卢梭 A.对启蒙运动深刻反思 B.已经走向科学理性对立面 C.成为宗教神学卫道士 D.对近代民主政治感到失望

2019山东省潍坊市中考历史试题(含解析)-中考真题

2019年潍坊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19·潍坊中考)右图为清代潍县籍收藏家陈介祺收藏过的青铜器毛公鼎,是毛公为 铭记周王册封而铸。它属于() A.酒器 B.食器 C.乐器 D.礼器 2.(2019·潍坊中考)“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秦朝改变这一局面的重大措施是()A.实行郡县制 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D.设置丞相 3.(2019·潍坊中考)央视《国宝档案》曾介绍过青州博物馆“镇馆之宝”——赵秉忠状元卷。“状元”这一称号源于() A.百家争鸣 B.商鞅变法 C.刺史制度 D.科举制度 4.(2019·潍坊中考)有人估算,十七、十八世纪,约占世界总产量一半的白银输入中国,大多成为流通货币。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君主专制强化 B.商品经济发达 C.科技领先世界 D.农业经济衰落 5.(2019·潍坊中考)清代潍县县令郑板桥以竹寄情,表达爱民情怀的诗句是()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C.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D.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 6.(2019·潍坊中考)《申报》评论道: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铁舰钢舰,其大倍于日本,其数亦多于日本,而又设机器局以制枪械……十余年来,旧观顿改。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民用工业远超日本 B.近代军事工业发展 C.海上交通运输发达 D.旧式兵器全部淘汰 7.(2019·潍坊中考)右图漫画描绘了《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载歌载舞,中国 充当局外看客的场景。它反映了() A.列强在华利益冲突消失 B.中国领土主权完全丧失 C.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8.(2019·潍坊中考)它是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它是() A.义和团运动 B.护国战争 C.新文化运动 D.北伐战争 9.(2019·潍坊中考)1901年,“建设新中国”一词在报刊上频繁出现,有人倡言“推翻旧政府”“立党救国”。这反映了() A.维新变法影响深远 B.中国同盟会力量壮大 C.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D.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 10.(2019·潍坊中考)1905年5月,依然被称为“老爷”的京师大学堂学生,穿起了短袖衫,开始了首届西式运动会。这反映了京师大学堂() A.是中国近代首所新式学校 B.具有新旧交织的时代特点 C.创办于科举制度废除之后 D.首创完备的新式教育体制 11.(2019·潍坊中考)史学家常把1916年至1927年成为中华民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其主要依据是这一时期() A.帝制复辟 B.军阀混战 C.日本侵华 D.东北易帜 12.(2019·潍坊中考)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山东广播电台“齐鲁英烈谱”讲述了王尽美的革命事迹。他取名“尽美”表达了() A.坚定献身革命的信念 B.投身家乡建设的豪情 C.追求个人幸福的愿望 D.抗击外地入侵的决心

历史文化遗产

二轮复习资料 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热点链接】 1.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新增25个“世界遗产”项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5届会议完成最新一轮的“世界遗产”项目申报的审议工作,多个国家的25处遗址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包括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成为新增的“世界文化遗产”。在这25个新的“世界遗产”项目中,3个为自然遗产,21个为文化遗产,还有1个为混合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至此,全球“世界遗产”总数增加到936项。其中183项为自然遗产,725项为文化遗产,28项为混合遗产。 2.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 2011年6月24日,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法国巴黎作出决议,同意将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41项,位居世界第三。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的一个杰出典范,它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园林设计影响深远。 文化景观作为新的文化遗产类型,是人类和自然共同作用的产物,近年来日益受到世界遗产委员会、咨询机构和世界各国的重视。作为我国按照文化景观类型主动申报的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由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和西湖特色植物六大要素组成。遗产类型多样、构成复杂,对保护和管理提出了很高要求。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能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世界遗产事业和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江西发现5000年前古土城遗址拟申报世界遗产 江西樟树古土城遗址筑卫古城位于长江流域赣江下游的清江盆地,是以新石器时代晚期为主的遗址,也有青铜时代的遗存,距今已有5000多年。古城遗址距樟树城区9公里,有高达20多米的土城墙,6个城门,一条内河和一条护城河,面积14.7万平方米。 1974和1977年,江西省博物馆、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曾两次进行发掘,发掘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发现下、中层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上层有商、西周、东周的遗物。在前面两次发掘中,发掘出石剑、石刀等文物。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建议,筑卫古城申遗工作也伴随发掘工作同时启动。发掘工作将为筑卫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积累第一手资料。据了解,筑卫古土城遗址是目前中国最完整的早期文明时期古城遗址之一,已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十二五”期间重点保护研究项目。当地为保护遗址,计划种植遗址防护林,防护林之内不允许新建建筑。 【综合解读】 1.概况: (1)什么叫世界遗产?它分为哪几类?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它所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代替的财富,是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

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只选择其中影响较直接的几个要素加以介绍。 一、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气候:温度的变化,湿度的变化,人口增长、民族文化融合,治世乱世,经济开发。 2、地形、地貌:地势西高东低,湖泊、河流、沙漠水系的变化。 在自然地理环境方面,地形、地貌及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地形、地貌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的风格主要有一是雄伟,如泰山、喜马拉雅山。二是险峻,如华山。三是幽深,如四川青城山。四是奇特,如黄山、峰奇、石奇、松奇、云奇。五是秀丽,如四川峨眉山。中国历代的山水画,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特征就是天人合一,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拜。中国文化里较少人对大自然的征服,而是更多地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和西方文化有着显著的不同。 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高低相差很大,自西向东构成“三大阶梯”。青藏高原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为最高的一级阶梯。青藏高原以东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第二阶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主要由山地、高原和盆地组成,东部宽广的平原和丘陵是最低的第三阶梯。沿海地区多处于第三阶梯。 以上三个阶梯的地形、地貌是在漫长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变化的,这些变化属于“人化自然”的过程,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比如有些湖泊消亡了,有些河海岸变成了陆地;沙漠面积扩大。 我们仅从水系和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上,就能发现“人化自然”的过程,发现地形地貌的变化,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出现了最初的水利事业,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导水入海,治服了洪灾。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规划修建了第一个见于历史记载的水库芍陂(今安徽寿县南)。自东汉至唐,芍陂变成人工湖,宋元此湖逐渐消失。公元前三世纪中叶,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至今都江堰仍灌溉着成都平原上的800万亩土地,秦统一后,派史禄主持开凿了灵渠(今广西兴安县境内),沟通了湘水、漓水,第一次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联结起来。秦汉以后,中原地区与岭南交通多取道于此,近代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河渠、白渠(开凿于西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年),由于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故而得名白渠)、漕渠等。公元605—610年,隋朝开通了北起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京杭大运河。这些古代水利工程的兴建,给原来的地形地貌带来了变

山东省潍坊市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20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右图为清代潍坊籍收藏大师陈介祺收藏过的毛公鼎。某中学 “走近历史”社团通过研究它的资料,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B.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物 C.内壁铸刻的文字为甲骨文 D.贵族日常使用的饮酒器具 2.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游学十余年,回到家乡设坛讲学,造福桑 梓。他的主要贡献是 A.宣传道家思想 B.注释《墨子》 C.传播儒家学说 D.编辑《郑志》 3.“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耍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反映了 A.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B.畜牧业居于生产主导地位 C.鲜卑族与汉族习俗相同 D.潍坊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 4.在历史长河中,一些重大史实历经时间考验,成为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能够体现这一含义的是 A.秦灭六国,统一天下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开创科举,选官取士 D.废除行省,设立三司 5.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反映了中外交往的诗句是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日本晃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D.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6.辛亥革命后,译著《平民政治》更名为《共和政治》,《国粹学报》改名为《共和杂志》后畅销不衰。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书籍报刊出现更名热潮 B.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 C.宣传共和报刊大量创办 D.封建主义退出历史舞台 7.“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王尽美与董必武等革命家一起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开马克思主义传播之先河 B.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 C.使中国首次出现革命政党 D.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8.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是什么力量把中华民族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聚集在一起,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奔向一个目标?这种力量就是永存的长征精神。对“长征精神”理解正确的是 ①革命英雄主义②革命集体主义③革命乐观主义④个人自由主义 A.①③④ B.②③④ B.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正月里来是新春,赶上了猪羊出了门,猪哇羊哇送到哪里去?送给那英勇的八路军军。”与这一歌谣体现了同一时代主题的是 A.武昌起义 B.临朐五井战役

潍坊历史中考模拟题

《潍坊历史复习提纲》 1.中国五大农书之首——《齐民要术》1.地位:《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一部确立中国农业大国地位的“第一农书”,被称为“中国五大农书之首”。2.中国五大农书:《齐民要术》《汜胜之书》《陈农书》《王桢农书》《农政全书》。3.作者贾思勰是北魏著名农学家,被称为“农圣”,今潍坊寿光人。 4.内容:《齐民要术》总结了 6 世纪以前近400年间我国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方面的科学技术;不仅总结了当时以及以前汉族人民的生产知识和技

术,也记录了各兄弟民族宝贵的生产经验。5.影响:唐宋时期,传到日本,被称为“贾学”;马克思也说过这种“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如魔鬼般征服了外邦人。 2.宦官“弄潮儿”——燕肃与《海潮论》1.作者简介:燕肃的家乡是今青州。生活在北宋,是著名的潮汐专家。 2.主要成就:在研究潮汐方面尤为著名,著有《海潮论》和《海潮图》。 3.《海潮论》最大的贡献是对潮候的推算,明确了海潮涨落的时间;还对钱塘江潮作了解释。

3.千年科举史,一张状元卷 1.发现时间及地点:1983 年的青州。 2.朝代及人物:明代万历年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 3.状元卷的试题是:《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 4.地位:状元卷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特别是明代政治、文化尤其是科举制有重要意义。被定“国家一级文物”。4.汉代艺术的杰作——安丘汉画像石墓1.朝代:东汉晚期;墓主:孙蒿。今地点:安丘。 2.日本《朝日新闻》载文所称:该墓“是用雕刻、绘画为死者装饰起来的一座豪华

地下公馆”。《中国大百科全书》介绍该墓时也说,“墓中画像构图复杂、形象生动、技法多样,集汉画像石之大成……,是罕见的汉代艺术杰作”。 5.寿比南山——云门山景观群 1.云门山是古城青州的象征;“寿”字是云门山的象征。 2.云门山景观群由云门山、驼山和劈山组成。 3.云门山人文景观:云门献寿、老祖眠书和佛教造像。 4.云门山不仅得到道教的青睐,也得到佛教的推崇。云门山石窟连同驼山石窟造像群,被称为“我国东部现存石窟艺术中的奇葩”。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演进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 ?从总体上看,表现出明显的连贯性, ?随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而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我们大致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四个时期,即先秦——中国文化的初创期, ?秦汉至隋唐——中国文化的繁荣期, ?宋元明清——中国文化的发展期, ?鸦片战争至20世纪中期——中国文化的转型期。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初创期 中国人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所以有了人就有了文化,或者说正因为有了文化才有了人。 ?考古学资料显示,从猿到人的标志是元谋人的出现,即170万年前,这就是中国文化的起点两颗早期人类的牙齿化石 ? ? 元谋猿人 ?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出土了两颗早期人类的牙齿化石和一部分遗物。这是迄今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存之一,距今有170万年。 ?大概已经会使用火。在石穴中,在密林深处,元谋猿人点燃了人类文明的火光,证明我们中国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之一 北京猿人 ? 1927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内陆续发现了不少猿人的牙齿、头盖骨、肢骨等化石。 ?被称作"北京猿人"和"北京人"。 ? 最初的人类社会--原始群 ?在距今约四五十万年以前,周口店一带的北京猿人为了抵御灾害和获取生活资料,几十个人结成一个群体。这就是最初的人类社会--原始群。 ?白天制造工具,采摘果实,猎取野兽,晚上返回龙骨山的山洞里,边烤火边休息,边用简单的语言加上手势交谈。 ?能够利用天然火,这是征服自然的一种重要本领。 山顶洞人 ?1933年,在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顶部发现了一个经过修整的大洞。保留有三个完整的头骨化石、一些头骨碎片和牙齿。 ?是距今1.8万年以前的人类遗骨化石。被称为“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的体格、外貌基本上和现代人相同,脑容量也接近现代人。

中国古代地理文化常识考点

中国古代地理文化常识考点,太全了! 1.地区名 【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 【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 【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大多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 【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 精品

【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 【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朔气指北方的风,也叫朔风。 【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 【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 【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隋唐以后简称“辅”。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 【三都】东汉的三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南都宛。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北部晋阳和京都长安。 【两都】汉代指长安、洛阳。又叫“两京”。 2.政区名 精品

中国古代文化遗址类型

中国古代文化遗址类型 遗址名称:蓝田猿人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陈家窝地点距今65万年左右,公王岭地点距今110-115万年左右。 考古地位:我国三大猿人遗址之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蓝田猿人化石是亚洲北部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把人类活动的时间上溯了五六十万年,填补了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缺环。 遗址名称:仰韶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距今5000-7000年前 考古地位:是中国最早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它的发现为人们揭示出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黄河流域主流文化的面貌,中国近代考古学也由此开端。 遗址名称:半坡遗址 距今历史:5600-6700年 考古地位:是我国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址,也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 遗址名称:大汶口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4600-6100年前后 考古地位: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发现,否定了自上世纪20年代以来流行学术界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二元对立学说,使对中国文明起源进程的研究又前进了一大步。 遗址名称:殷墟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3000多年前 考古地位: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经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素有“中华第一都”之称。 遗址名称:元谋人遗址 距今历史:元谋人距今170万年,在附近出土的东方人距今210万年,蝴蝶腊玛古猿距今400万年。 考古地位:迄今所知中国境内年代最早的直立人发现遗址,云南元谋因此享有“人类童年摇篮”之美誉。 遗址名称:河姆渡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6500-7000年

考古地位: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其发达的农业文化,为研究古代农业文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遗址名称:三星堆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2800-4800年 考古地位:三星堆文化遗址曾为古蜀国都邑所在地,出土的大量器物为研究古蜀历史及古代祭祀提供了大量资料,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遗址名称:金沙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3000多年 考古地位:是四川省继广汉三星堆之后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21世纪中国第一个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对研究古蜀国历史和成都城市发展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遗址名称:周口店北京人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约20-70万年 考古地位: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人类化石材料最丰富、最生动,植物化石门类最齐全的古人类遗址。 遗址名称:山顶洞人文化遗址 距今历史:约18000年 考古地位:是人类发展史上“新人阶段”的代表者,对于研究北京猿人也具有重要意义。

潍坊历史与文化中考复习

第一章忆昔话今赞家乡 一、先秦历史 1.东夷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 2.夏商时期:大禹后人建立斟灌国和斟国、寒浞建立寒国、商代的逄国。周朝时期实行分封制,潍坊地区属于齐国管辖,周代的齐国是潍坊历史上最著名的诸侯国。此外还出现过杞国、纪国、莱国等。少康复国的战争发生在潍北大地。 3.美丽的传说:嫦娥奔月、鲁班制鹞。 二、秦汉—明清的历史 1.秦: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当时潍坊大部分地区属于胶东郡、齐郡、琅琊郡管辖,秦驰道的开发,对打破当时潍坊地区的封闭隔离状态、实现同外部世界的交流、促进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汉:汉武帝时期,把全国分为十三个州,“州”的称号开始在我国出现。潍坊大部分县市属于青州,只有诸城属于徐州管辖。 2.三国:潍坊地区属于魏国属地。 3.隋唐至元:隋朝在潍坊设立北海、高密、琅琊3郡。唐朝,潍坊地区主要属于青州、密州管理。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潍坊直属中书省管辖。 4.明清:潍坊属青州、莱州管辖。 三、近代潍坊新发展 1.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潍坊境内共设9个县,有潍县、昌邑、高密、益都、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 2.1948年,潍县攻坚战胜利后,成立了“潍坊特别市”。 3.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撤县设市。最早撤县设市的三个县:益都县改为青州市,诸城县改为诸城市,寿光县改为寿光市。 4.走进新时代: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潍坊人口共计8495300人,有50个少数民族。 5.潍坊是风筝的故乡。1985年,潍坊市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把每年4月1日定为潍坊“风筝节” 风筝会使潍坊找到了一条“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成功之路。近年来,把潍坊的对外开放推向一个新阶段的“三台大戏”是:国际风筝会、蔬菜科技博览会、鲁台经贸洽谈会。 6.从第五届菜博会开始,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被国家商务部正式批准为年度例会,成为全国五大农业展会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国际性蔬菜专业品牌展会。王乐义被誉为“中国蔬菜大棚之父”。 7.今天的潍坊拥有公路8000余千米,境内分布着济青、潍莱、东青、威乌、青兰5条高速公路,津汕、青红、潍日3条高速公路正在和即将开工建设。308、309国道横穿东西,206国道纵贯南北。胶济铁路的电气化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除胶济铁路外,益羊、青临、大莱龙、胶新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到沿海,潍坊先后建成了羊口、下营、潍坊北港3个地方小港,后又改造扩建潍坊港。海陆空大交通的格局已经在潍坊形成。 8.全市教育系统推出了多项教育民生实事,在“普九”教育基础上,又实行免

潍坊历史习题

潍坊乡土历史练习题 1、.潍坊历史悠久,诞生了无数往圣先哲。以著述《毛诗笺》闻名于世的汉代经学大师是 A.晏婴 B.刘墉 C.郑玄 D.张择端 2.潍坊风筝驰名中外。以下描写风筝的诗句是 ①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②千里黄云白日醺,北风吹雁雪纷纷 ③才乘一线凭飞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④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在中国历史的紧要关头,五四爱国运动像火山一样爆发了。潍坊人民闻风而动,走在运动最前列的是 A.爱国商人 B.工人阶级 C.爱国学生 D.广大农民 4.20世纪60年代,董必武在诗中写到“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诗中“君”是指潍坊早期共产党人 A.马保三 B.宋伯行 C.王尽美 D.尚鲁民 5、郑玄是潍坊历史上著名的经学大师,与郑玄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物是 A、王羲之 B、吴道子 C、张仲景 D、杜甫 6、鸦片战争期间,驻守青州的八旗兵曾参加过 A、虎门战役 B、定海战役 C、吴淞战役 D、镇江战役 7、经过全市人民的努力,潍坊市申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获得成功。在众多的旅游景点中,位于潍坊市区的是 A、郑公祠 B、松林书院 C、晏婴墓 D、十笏园 8、下列古代农书中作家是山东益都人的是

A、《管子?地员篇》 B《农桑辑要》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9、1865年捻军在山东河泽西北的高楼寨杀死的清军头目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曾格林沁 D、多儿衮 10、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著名文学家是清代淄川人 A、兰陵笑笑生 B、蒲松龄C孔尚任D、李开先 11、明朝时,山东籍的著名抗倭将领是 A、戚继光 B、俞大猷 C、邢玠 D、于谦 12、年9月,山东首府济南解放;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8月,国民党反动派在山东的最后一个据点。回到人民手中,山东解放。 13、1925年2月,中共成立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的地点是() A、青岛 B、济南 C、寿光 D、益都 14、明末清初,山东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是() A、唐赛儿起义 B、徐鸿儒闻香教起义 C、宫文彩满洞起义 D、王伦清水教起义 15、潍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称为“潍坊城市名片”的是 A、剪纸 B、扑灰年画 C、风筝 D、杨家埠年画 16、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也是北魏著名学者贾思勰的故乡。他的一部著作被称为“中国五大农书之首”,这部著作是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齐民要术》 17、位于潍坊市东部的高密,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下列历史人物位于高密籍的是 ①燕肃②郑玄③刘墉④张择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8、诸城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故乡。他的旷世名作《清明上河图》体现出来的绘画风格是()

潍坊文化

潍坊名人 一、勤学不辍的经学大师——郑玄 郑玄,字康成 ,北海郡(今高密)人, 东汉晚期著名的经学大师,也是古代一名杰出的教育家。编辑、注释了“三礼”,被后世治理学者奉为典范,为我们研究汉代的政治思想史留下了一份宝贵的遗产。代表作有《毛诗笺》, 《三礼注》。现有郑公祠(峡山区郑公街办) .其弟子将其言论编成《郑志》。 二、官清艺绝的清代名相——刘墉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绰号 "刘罗锅" , 今高密人。清朝,乾隆年间的政治家,书法家。乾隆年间,奉旨查办山东巡抚国泰贪污库银案; 嘉庆年间,奉旨办理文华殿大学士和珅结党营私,勒索纳贿一案; 筹办编撰过《四库全书》《西域图志》和《日下旧闻考》,其子刘鐶之将其部分墨迹加以整理,以《清爱堂石刻》刊行. 代表作:著有《刘文清公遗集》和《刘文清公应制诗》 . 三、枝叶关情的潍县县令——郑板桥 郑板桥, 江苏扬州兴化人,清代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在任潍县县令期间赈济灾民 ,被称为 "郑青天" . 郑板桥"三绝": 诗 , 书 , 画 .他一生只画兰 , 竹 , 石 .其书法艺术别具一格,极具个性,自称“六分半书”。1751年,作《难得糊涂》横幅;1752年,主持修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 ;并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著有《潍县竹枝词》40首 . 四、名誉华夏的收藏大师——陈介祺 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潍县城里(今潍城区)人,他将收藏钟鼎、印玺、古陶等珍宝的楼命名为“万印楼”自号“万印楼主人”,万印楼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收藏的毛公鼎,驰名中外,所作的“毛公鼎考释”,对研究西周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著《十钟山房印举》被誉为“印谱之冠,印学之宗”,成为篆刻学家的必备之书。 潍坊名作 一、天下第一农书——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被誉为“天下第一农书”,与《农政全书》等并称为“中国五大农书”,并冠以“中国五大农书之首”的美誉。唐宋时期到日本称“贾学”。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作参考,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下来的一部最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贾思勰,北魏著名农学家,古益都钓台里(今潍坊市寿光)人。著有我国最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第一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一种独特的资源,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中,在城市发展战略的层面通盘考虑,将有利于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有利于城市整体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源于文物建筑的保护。自19世纪末起,世界各国陆续开始通过立法保护文物建筑。法国1840年颁布了《历史性建筑法案》,1887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1913年颁布了《历史古迹法》,1930年颁布了《景观地保护法》;英国1882年颁布了《历史纪念物保护法》,1900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修正案,1913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1931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修正案,1953年颁布了《历史建筑与古纪念物法》;日本1897年制定了《古社寺保存法》.1919年制定了《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1929年制定了《国宝保护法》,1950年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美国1906年制定了《古物保护法》等。 1964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威尼斯召开的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通常所称的《威尼斯宪章》。《威尼斯宪章》的制定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这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它确定了文物建筑的定义及保护、修复与发掘的宗旨与原则,其指导意义延续至今。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了第一个获国际公认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其中有一节专门论述“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指出了保护的意义与基本原则。自20世纪60年代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开始从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 1962年,法国颁布了保护历史地段的《马尔罗法令》,又称《历史街区保护法》。之后,很多国家也陆续制定自己国家历史地段保护法规,如丹麦、比利时、荷兰分别于1 962、1962、1965年在各国《城市规划法》中规定了保护区;日本1966年颁布《古都保存法》,并于]975年在《文物保护法》的修改中增加“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的内容;英国于1967年颁布的《城市文明法》中将有特别建筑和历史意义的地段划定为保护区;美国于1935年制定了《历史地段与历史建筑法》,于1966年制定了《国家历史保护法》等。 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9届会议提出《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内罗毕建议》重点提出了历史地区在立法、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保护措施,并将研究、教育和信息工作作为历史地区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 1987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或称《华盛顿宪章》),是继《威尼斯宪章》之后又一个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国际性法规文件。这一文件总结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在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明确了历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围的历史城镇、城区的保护意义和保护原则。《华盛顿宪章》再次提到保护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并明确指出,城市的保护必须纳入城市发展政策与规划之中。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考古科学研究和文物保护。1930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了《古物保存法》,1931年7月又颁布了《古物保存法细则》,

2017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7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一同学学习《潍坊历史与文化》时,总结了四句顺口溜:太康失国,少康复国。桀失其国,无人复国。顺口溜指的朝代是()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 2.战国时期,有一学派认为:明主像天,因为他依法行事,公正无私。明主有权威、权力以加强其命令的力量。这一学派是() 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 3.著名史学家傅乐成先生认为:秦国举国上下都以对外战争为主要出路,倾力向外发展,自然战无不胜。这是因为秦国() A.鼓励农业生产B.承认土地私有C.建立县制D.奖励军功 4.秦朝时,今潍坊大部分地区属胶东郡、齐郡、琅琊郡管辖,胶东郡使用的货币是() A.圆形方孔钱 B.五铢钱C.交子D.会子 5.如图郑板桥的这首诗反映了() 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 6.“每一县或一州,农之食烟者十之二,工之食烟者十之三,贾之食烟者十之六,兵之食烟者十之八,仕之食烟者过半。”“十室之邑,必有烟馆。”这说明清朝()A.吸食鸦片现象普遍B.军民体质下降 C.林则徐禁烟无成效D.白银大量外流 7.下列诗句中,赞誉张謇的是() A.七下西洋不辞劳,架起亚非友谊桥

B.应募西联大月氏,为击匈奴开丝路 C.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D.创办实业为救国,天地大生见精神 8.服饰,自古受到中国人的重视,与人的身份地位、思想观念密切相关。民国初年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统一着装。体现了() A.自由思想B.平等思想C.博爱思想D.专制思想 9.王尽美在《肇在造化﹣﹣赠友人》的诗中写道:“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他寻求“解放”的思想武器是() A.人文主义B.进化论C.三民主义D.马克思主义 10.陈炯明发动广州兵变,欲置孙中山于死地。胡适从另一个侧面评论此事:陈派军人这一次赶走孙文的行动,也许有可以攻击的地方;但我们反对那些人抬出“悖主”“犯上” “叛逆”等来做攻击陈炯明的武器。说明胡适() A.被陈炯明收买B.反对旧道德 C.否定三民主义D.提倡白话文11.1937年12月,马保三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的名义,宣布武装起义。同时,正式通知国民党县长宋宪章,要求联合抗日。从中得出的准确信息是() A.工农红军完成改编B.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 C.国共合作尚未开始D.台儿庄战役胜利结束 12.如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作者主张() A.消极抗战B.片面抗战C.全民族抗战 D.开展游击战 13.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写道:“它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反对外来侵略者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从而成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重要枢纽。”“它”是指() A.鸦片战争B.抗日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解放战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