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化概论

文化概论

第一讲

文化概论

一、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人们十分熟悉的字眼!诸如电影、电视、报刊、书籍、文物、知识等,都可视作“文化”。

几十年前有人讲了一个笑话,说是国际联盟曾以“大象”为题悬赏征文,英国人写的是《英国统治下非洲的猎象事业》,法国人作的是《象的恋爱论》,意大利人马上就哼起了《象啊,象》的诗歌,德国人提笔就写了思辩性很强的《关于象之研究》,苏联人写的是《俄罗斯之象,世界之最》中国人写的是《象群的“伦理纲常”》,美国人写的是《象与驴之战》(按:象为共和党的象征,驴为民主党的象征),而波兰人写了一了一篇政论文《波兰的主权与象之关系)。这贝则笑话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国民性格、精神面貌、思维习惯、生活情趣和他们当时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这就是“文化”。

据报载,有一次我国的一些作家聚会,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神聊起来,忽而议论起一尺多长的搔痒竹耙。这平凡的器物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它又积淀、蕴藏或寄托着不同的情感,成为不同的文化密码,在古老的中原被称为“如意”、“老头乐”;在孔孟的家乡山东被称作“孝顺”,是子女买来孝敬老人的;在柔美的江南叫“美人爪”,以美女纤细的手指喻之,实在香艳雅致,据说典出《太平广记》,而在一些相声演员口中,进对不同的事物,给了不同的符号,作出不同的解释,这就是文化。

美国人类学家基辛在所著《当代文化人类学》的开篇,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保加利亚籍贯主妇招待她美籍贯丈夫的朋友晚餐。当客人盘里的莱吃光以后,主妇就问客人要不要再来一盘,因为在保加利亚如果女主人没让客人吃饱,是件很丢脸的事。客人中的一位亚洲留学生接受了第二回合,紧接着又是第三回合,使得女主人忧心忡忡地又到厨房准备了下一盘。结果,这位亚洲学生吃第四盘时竟撑得摔倒在地板上了。因为在他的国家,宁可撑死也不能以吃不下来侮辱女主人。

(自己下乡朝鲜人的例子)

这说明,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饮食方式和交往方式(当然也就有不同的生殖方式等等),当地球变得很小,人们的交往增强以后,相互间的了解、沟通(往往伴随着误会乃至痛苦的冲突)就是势所必至的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批美军官兵进入英国。美国官兵与英国女郎一接触,各种各样的事都会发生,开始时往往是双方不欢而散,指责对方‘不道德”。同是英语世界,而且英为美之母国,双方的刁俗、交际、乃至道德观、价值观,尚且有如此的距离!这些差距以及相互的理解、沟通,也是“文化”。

一位美国学者罗威勒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出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文字来范围它的意义,这正象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无所不在。(孙逊:《文化的密码》,载1988年1月27日《人民日报》。)

二、众说纷纭的“文化”概念

什么是文化?什么不是文化?

从以上楔子可知,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一个涵盖面非常广泛的“大文化”概念。衣食住行,无不是文化,视听言动,无不触及文化现象。长袍马褂与比基尼泳装,哥特式建筑与苏州园林,独木舟与阿波罗飞船,贞节牌坊与卖淫娼妓,随州出土的编钟与时下的电子吉他,三明治与北京烤鸭,指腹为婚与三角忿爱,动荡不安、无穷追求的浮士德精神与以静制动的宋明儒者的情怀,如此等等,无不是文化。文化真是无处不在!用具、器物、政治经

济法律教育制度、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艺术、宗教、语言等等,总之,人们的生活方式、存在方式、行为方法、思维特征、情感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心理素质,都包含在文化之中。

如此说来,文化真是无所不包吗?不是的。天然石块不是文化,但原始人打制成的石斧、石刀是文化;野生树木、禾苗、果实不是文化,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及其栽培方式则是文化;山和水不是文化,但引起人们鉴赏,激起人们情感的湖光山色是文化;电闪雷鸣不是文化,但原始人想象成人格化的神灵的自然“灾异”现象却是文化。可见,一般自然物不是文化,但经过人类改造制作,满足了人类需要,寄托了人类的情感、打上人的烙印的自然物才是文化。也就是说,文化与人、与人类在自然中的生存和改造活动,有着难分难舍的关系。

从语源学上来看,‘文化”一词含有人类劳动、改造、加工、区别于自然并控驭自然的意义。这个词汇来源与拉丁文Cultura,本意指耕种、加工、照料、栽培,在古典拉丁语中,通常在农业生产、耕作、栽培及劳作所获的意义上运用这一·饲汇,后逐渐波引中为培养、教育、训练、发展、尊重的意思。古人用房屋代替洞穴,研制文字代替结绳而治,从此利用文字来处理政治,万民利用文字来考察事物。说明了古人如何由观察自然到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取得经验,传给后代的历史活动过程,表明人类创造文化脱离野蛮的历史状态。文化是人的产物,为人所创造。至此,“文化”含有了与自然对立,与野蛮脱离的含意,即开化、教比的含意。这一语义的进一步发展,就使文化含有知识、教养的意义。我国古代把“文”与“化”联系起来使用,即又指“文治教化”而言,汉代刘向《说苑·指武篇》云:“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处文武相对,指文德不能教化,而后始使用武力。实际上,使用武力征服、刑罚镇压,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总之,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是人的生存环境,包括社会规范、礼乐制度等。人类生活的任何一方面部不能不受文化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说,人造就了文化,文化也决定了人的存在,决定了人的思维、行为、情感方式、人存在的基础条件是种族、语言、地域,性别、宗教等,人类存在于天(宗教)、地(自然)、人(社会)、我(自我情感、自我意识)之间,人的存在方式就是我们所讲的“文化”。

2关于“文化”诸界定的思考

“文化”的概念,只是到了18世纪启蒙时代,才真正产生出来。迄今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已经有200多种,众说纷纭犯,莫衷一是。

如康德1790年在其名著《判断力批判》中认为,文化乃是人作为有理性的实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有效的创造。(康德:《判断力批判》,韦卓民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页95。)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了功能性的文化定义。他认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手段、工具,生活是文化的主体。他在《文化论》里指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一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一切文化要素,若是我们的看法是对的,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质指示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就是研究文化的功能。”((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页14。)

而美国人类学家索罗金则提出了规范性的文化定义,认为文化是生活方式的整体,包括意识、价值、规范及此三者的互动和关联,把文化界定为不同人类群体的生活方式或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强调文化作为人类价值规范的作用。

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第二章,杜杉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1、文化是具有适应性的;

2、文化在多数情况下是整合的,即:构成文化的诸要素或特质不仅仅是习俗的随机拼凑,而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互适应或和谐一致的。也就是说文化内部诸要素是一个整体的,而不是孤立的相互排弃的。

3、文化是不断变迁的。文化适应是文化对环境变化作出瓜的一种文化变迁。

例如鞭发,清初与清末围绕它展开的截然相反的汉民族文化行为。

美国人类学家《个性的文化背景》:“文化指的是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还应包括价值观念,而不仅仅是被社会公认为更高雅、更令人心旷神怡的那部分生活方式。……对文化研究来说,这些世俗的行为与那些在生活中被认为高妙雅致的事物相比,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每个人都是有文化的人。”

“五四”以降,我国学者也涉及到‘文化”的概念,胡适认为先有文明,然后才有文化。他在《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一文中指出:‘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梁启超在《什么是文化》一文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易言之,凡人类心能所开创,历代积累起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精神的一切共同的业绩,都叫做文化。”

钱穆在《文化学大义》里认为:“文化只是人生,只是人类的生活……文化是指集体的大群的人类生活而言。在某一地区,某一集团,某一社会,或某一民族之集合的大群的人生,指其生活之各部门各方面综合的个体性而言,始得目之为文化。文化既是指的人类生活之综合的全体,此必有一段相当时期之绵延性与持续性。因此文化不是一平面的,而是一立体的,即在一空间性的地域的集体人生上面,必加进一时间性的、历史的发展与演进,文化是指的时空凝合的某一大群的生活之各部门各方面的整一全体。”

在40年代,贺麟提出了他的文化定义,认为“文化就是经过人类精神陶铸过的自然”,“文化只能说是精神的显现,也可以说,文化是道凭借人类的精神活动而显现出来的价值物,而非自然物。”他又说:“文化是名词,同时也是动词;“化”字含有改变的意义,文要化,要影响其他的一种东西,要感化或支配别一种东西,譬如教育,譬如诗歌,可以使人向善,可以使人有优美的情操,这就是文化之一。”“所谓文化,乃是人文化,即是人类精神的活动所影响、所支配、所产生的。又可说文化即是理性化,就是以理性来处理任何事,从理性中产生的,即谓之文化。文化包括三大概念:第一是‘真’,第二是‘美’,第三是‘善’即是真理化、艺术化、道德化……文化的特征乃见征服人类的精神,使人精神心悦诚服。”(贺麟《文化的体与用》,《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47年出版,页32。)

以上各国学者的这些文化定义,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描述文化的内容和功能,并试图揭示文化的本质。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于1952年出版了《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一书,研究了欧美文献中1 60余种文化定义,将其综合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

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定义注意到文化的整体性、历史性,系统性和结构性,在国际社会获得广泛的赞誉。这是一个综合诸家之长的定义,把文化看作是社会成员共有而又作为社会性遗产而代代继承的生活方式;肯定文化是人的行为模式和人类群本活动的成果,又给人以制约;强调了由历史上获得并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是文化的核心;说明了符号系统的传递的重要。

总之,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定义,的确抓住了“文化”的某些方面的质的规定性和某几个重要特点。然而,这个定义仍然可以无限制地从不同侧面添加和罗列,乃然不能使人从根本上把握文化的内在本质。

辞海的定义

(1)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有阶级的社会中,它具有阶级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文化是对立的,不同的阶级都利用自己的文化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连续往的基础。无产阶级文化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历史上进步的文化成果,总结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从事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经验而创造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最革命最科学的文化。毛主席指出:“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

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新民主主义论》)

(2)泛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在内。例如“学文化”就指的是学习文字和求取一般知识。又如对个人而言的“文化水平”,也是指一个人的语文和知识程度。

(3)指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维护其统治的所谓文治和教化。

三、个人看法:

1、文化就是习惯(结合潮汕)

用具、器物、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制度、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艺术、宗教、语言等等,总之,人们的生活方式、存在方式、行为方法、思维特征、情感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心理素质,都包含在文化之中。

2、文化就是人化

我认为,从概念的内涵上来说,、‘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

究竟什么是“人化”呢,所谓“人化”,指的是人类通过劳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使自然打上人的意识、目的的印记,变成人的作品,成为人的自由的表现,如原始人打制的石刀、石斧,现代人制造的太空飞船,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化,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自然日益成为“人类学的自然,成为人类“精神的无机自然界”,成为人的本质力

从上一节我们介绍的文化定义中,我们大体上可以知道,广义的文化概念,指人类在社会活动(非遗传、非本能)中创造并保存的所有内容之总和。或者说,文化是人类在其物质活动、精神活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中的自我创造、自我生产;是人类为实现自身的本质、满足自身的需要、适应生态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活方式的过程和累积下来的物质与精神的成果。其内核是人自身的发展,是人的全面性和完整性的发挥,其外延是人类活动的物质与精神的成果。在文化中,人是主体,又是自己活动的结果,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内涵。

2、从人的本质理解文化的本质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文化塑造了人,文化重要的产物是人本身。人一生下来(乃至在他的母腹中)就遇到既存的、不容选择的、一定地域、一定时代、一定民族、乃至一定家庭的具体文化环境。文化对于人来说乃是一种外在客体,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和不可抗拒的力量。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累积下来,一代一代传递下去(除非遇到意外的条件才会发生断裂)。

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文化又是人的产物,文化(具体他说,指人们的生产、生活、行为、思维、情感方式)的形成、发生、发展、累积、传递、转型、变化,都离不开人,具体的历史的人。所以我们说,文化的本质,必须由人的本质来加以理解。而人的本质即是人的体力、智力、技能、性欲、情感、审美、意志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这种发展又不能不受到一定自然和历史条件的制约。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也是一种文化,是人的本质的外部社

会的表层结构。因此,人在实现自己的类本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也受到文化的制约。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文化既可内化为人的本质,同时,人的任何活动又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框架内进行的。一方面是对象(自然)的人化(客体主体化);另一方面,对象的人化的逻辑的对应面则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主体客体化)。这正是马克思所关注的人类文化最深刻的根源。文化体现在人类实践(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创造活动的能力、方式、过程及其成果之中。社会人的劳动、实践既是文化的根本内容,又是精神文化发生、发展的源头活水,人创造了社会,创造了问,是社会和文化的主体;但人是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客体。这两者竞是这样的难分难解!

我们关于“文化的本质是人化”的论断,就概括并统一了以上两个方面。文化一方面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类劳动的对象化(外化),同时又是自然物和人类创造物(如社会关系)的主体化(内化)。文化即是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外化与内化的动态统一。文化更广泛地指社会内部从物质生存条件的再生产和人自身的再生产(种的繁衍)开始的各种人的活动。每一具体社会的文化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的活动方式和结果的体系。对象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表面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上却隐含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因此,整个人类文化无非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

包含着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诸多方面的内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精神信仰的关系(华侨德教社)、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相对于文化活动的主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比较表层的,人与他人和自身的关系更为根本的。“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或者说,“人是目的”。

总之,人类通过劳动、社会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实现人的本质,满足人的需要、欲望、要求而创造出一定生活方式的过程和物质与精神成果,即是“文化”,这个定义的实质和核心就是“人化”。

“文化”的本质就是‘人化”,突出了被若干文化定义所忽略的下述特证:

一,突出了人是文化的主体的思想。人不但是文化的受体,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体现者,或自身文化活动的结果,更是文化的创造者和文化历史活动过程的主体。

二、突出了人是文化的目的的思想。人类文化创造活动,包括古人的渔猎、制陶、歌舞、壁画、图腾、禁忌、巫术等等,从历史文化价值来看,都是围绕着人自身的需要、能力、情感、意志的自由、全面展开的,也就是说,人在活动中生产出他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他的社会存在所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是真正的文化内涵,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成果只是文化的外在形式。

第三,突出了文化是社会活动过程的思想。文花不是死物,而是人类群体的活动过程。包括文献、文物在内的文化遗存,作为文化研究者所重视的是蕴含其中的活生生的东西——彼时彼地人群的创造活动、才能和意志的显现、文化生命和精神的显现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人化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社会的人的实践,因而总是不断运动发展着的。文化反映着作为历史过程主体的、一定时代、一定民族的人的需要、才能、关系和水平,并折射出一定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环境的状况,固而只具有相对完善的意义,它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在文化活动的历史进程里,人自身及人与人关系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得到不断发展。

从人的本质考察文化的本质,抓住了真正的文化内涵—人自身的发展,人的社会存在的所有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而把他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财富,仅仅作为文化存在的外在形式。从人的内在不质的发挥和发展的视角来看,“财富岂不正是在普遍交换中造成的个人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吗?财富岂不正是人对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谓的‘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一统治的充分发展吗,财富岂不正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这种发挥,除了先前的历史发展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前提,而先前的历史发展使这种全面

的发展,即不以旧有的尺度来衡量的人类全部力量的全面发展成为目的本身。在这里,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

也就是说,人在创造对象世界的活动中,也创造了自己,生产出自己的全面性。“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例如乡村变为城市,荒野变为清除了林木的耕地等等,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文化进步的内容,就是把人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

当然,“人化”不是没有限度的。康德所说的“人为自然界立法”,把自然的人置换为道德的人、社会的人、文化的人。马①《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486页。

②同上书,第494页,

克思的“人化”思想正只对康德人类学和人道主义的发展,通过文化功能的发挥,人不断地扩大了与自然的联系,扩大了自己活动的范围,并增强了自己的创造能力。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使人类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首先表现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灾难: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生物的退化、能源的危机,耕地、草原、森林面积的减少,地下和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难以应付的城市问题……总之,全球生态体系面临着危机、罗马俱乐部的专家们呼吁,人类已达到“增长的极限”。与此相应的危机,还表现在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社会异化带来了人性的分裂,人的终极存在、人的精神生活失去了依归,生死的困惑、灵肉的冲突。价值的失落、人际的疏离、理性的滥用、自我的苦闷……

我们无意把人化强调到“人类中心主义”的地步,(加牧童例子)人类在选择中充满了矛盾,但从长远、总体的角度,这些选择大体上是以主体实现自己的价值或人们获得自由的程度为标准的。从根本上来说,文化的本质仍然是‘人化”,是主体的客体化和客体的主体化的动态统一。

总之,文化不仅存在于物化了的器物或制度结构之中,而且存在于积极地表现人类活动能力的动态形式之中,文化是人的创造性、建设性的活动,文化是人在物质或精神的丰富多样具体而微的活动中的自我创造。马克思所讲的文化,常常是指潜在于历史的、对象性的现实之中的人的东西,也就是说,文化是在人的社会关系的复杂体系中展现人的本质的整个历史现象。正是在文化中并通过文化,内容丰富地表现出人存在的能动和积极的方面,反映出社会的人自身依赖于改造对象的活动所形成的长期的社会过程。文化本质所1有的多方卜特征,止在从有社会意义的活动内容及其现实的社会实践方向得到揭示。文化的真正内涵是作为社会生物的人自身的发展,即是人的需要、能力(体力、智力、技能)、才干、性欲、情感、审美、意志和消亡形式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三、本课的意义

1994年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在西北黄土高坡上采访了一位16岁的放羊娃,对话如下:“你每天干什么?”

“放羊。”

“放羊为了什么?”

“赚钱。”

“赚钱干什么?”

“娶媳妇。”

“娶媳妇为了啥?”

“生娃。”

“生娃娃做啥?”

“放羊。”

读完这段对话,也许有人会感到有趣可笑,也许有人会感到震惊可悲,但是更多的有识之士,会联想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话题。不仅使人想起中国“希望工程”中的两句宣言:“再穷不能穷了教育,再苦不能苦了孩子。”

在经济和文化发达的地区特别是城市的教育领域,当今高中生报考大学,“应用学科”灸手可热,金融财政、经济法律、理财营销、会计外贸、软件工程等,真正是趋之若骛。而基础学科确是门庭冷落。不必说是文史哲和数理化,就是经济和法律中的政治经济学、法理学等,也是因为“理论性”太强,而鲜有第一志愿者。这同样反映了在对教育的认识上仍有很大的误区。

“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最主要的是提高人的素质”。这些本来是振聋发聩的话语,似乎已经是不言而喻,无须多论了。然而,从当今中国的教育现状来看,人为何要进行素质教育?人如何实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标志是什么?还是很值得琢磨的。

中国目前的教育状况,是与中国目前的形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改革开放,从其根本的目标和目的上看,就是使中国从前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变为现代化的发达国家,而实现这一目标和目的的根本途径和手段,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90年代中国的思想理论界所关注的问题中,也包括:怎样理解人的存在;怎样评价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如何在现代化教育中实现人的现代化?

市场经济具有巨大的历史进步性和正面效应,最大的历史进步和意义就在于挺立了个人的独立性,达到一种解放个人的作用,通过刺激每个人的积极性,达到一定程度的自我解放,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自身提高。市场经济同时又具有巨大的负面效应。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概括的,“撕去封建社会的田园诗般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抹去了一切职业的灵光”;“把一切都沉浸到金钱的水火当中去”。这种正负两面效应也自然反映在教育领域。

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形态下的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一种高层精英教育,是在教育及文化尚不普及的社会状态中,将教育者与被教育划分为对立的两极,教育者向民众灌输至高无至高无上的、千真万确的、不容置疑的绝对的真理。市场经济改变了这种状况,教育变成大众教育,出现了许多以专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教育形式,也出现了人民可以自由选择专业的权利,这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达、教育程度的普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等因素联系在一起的,体现了一种巨大的历史进步性。没有这种改变,就实现不了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使“劳动人民知识化”,最终消灭“城乡、脑体、.工农三大差别”。

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制约下,技能代替了素质,科学代替了理论,法制社会冲淡了政治领袖的光辉,现代科学取代了科学巨匠;大众文化取代了文学大师;感性思维取代了思想伟人,使人们单纯以金钱作为成功的指标和最高的追求目标。它的局限性又表现了相对主义的盛行、感觉文化的泛滥和终极关怀的迷失,这又是大众教育无法避免的内在否定性。反映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道德主义与功利主义、终极关怀与消解哲学、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尖锐冲突。

这体现了社会对教育的双重性要求。一方面,社会需要教育适应社会的现状,满足大众的需要;另一方面,社会也需要现代素质教育发挥理想性的引导、批判性的反省和全面性培养的社会调节功能。这种教育的互补和融合,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逐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同时展开。

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递活动,执行着社会遗传的特殊功能。人之为人,不仅在

于生物学意义上的遗传性的获得,而且更在于社会学意义上的获得性的遗传。每个时代都以教育的方式使个人掌握前人的经验、常识以及各种各样的知识与技能,以教育的方式使个人掌握该时代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各种行为准则,以教育的方式使个人丰富自己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趣和开发自己的潜能,以教育的方式使个人树立人生的信念和理想,形成健全的人格。教育是个体向历史、社会和时代认同的基础,又是历史、社会和时代对个体认同的前提。以教育是个体占有历史文化和历史文化占有个体的中介。

教育,又是历史文化的一种创生活动,执行着社会发展的特殊功能。教育是形成未来最重要的因素,它激发个体的求知欲望,拓宽个体的生活视野,撞击个体的理论思维,催化个体的生命体验,升华个体的人生境界。教育不仅仅是历史文化的传递活动,也是历史文化的批判活动,它赋予个体以批判的反思文化遗产和创造地想象未来的能力。它激励个体变革既定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从而创建人的新的生存状态。

教育是综合性的,是集德、智、体、美、劳为一体的,是集传递历史文化和创建未来文化为一体的。把教育的功能归结为一点,就是把“毛胚状态”的人变成“自我实现”的人,把“自然状态”的人变成“特定时代”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无法否认这样的现实:未曾受过必要教育的人,由于缺少文化认同的基本条件,因而难以融入时代文化的主流,也就难以成为一个正常的社会公民,难以自觉承担起公民的权力与义务;未曾受过必要教育的人,由于缺少对历史问和社会现实的审视和批判能力,因而难以成为未来文化的创造力量,反而容易成为对现实社会文化构成威胁的破坏力量。据说在美国历史上有这样两个家族。一个是爱德华家族,其始祖爱德华是一位满腹经纶的哲学家,他的八代子孙中出了13位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20多位议员和一位副总统。另一个家族的始祖叫珠克,是一个缺乏文化教养的赌徒和酒鬼,他的八代子孙中有300多名乞丐,7个杀人犯和60多个盗窃犯。一位心理学家说:“一个人,只有爱适当的年龄受到适当的教育,他才是人。”如果不是钻牛角尖,谁都会从这句话中感受到应有的震动,并汲取到应有的启示。

毫无疑问,教育并不是万能的。从形式逻辑上讲,教育只是使人成为“人”的必要条件,而不是使人成为“人”的充分条件。尤其值得人反思的是,由于对教育的种种误解和误导,教育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上还没有发挥它的根本功能。

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最大误解,莫过于把教育当成培养“某种人”的手段。这里所说的“某种人”,是指从事某种特定职业、具有某种特定身份、扮演某种特定角色的人。为了培养“某种人”,当然就需要“教育”传授经验、知识与技能。然而仅仅从培养“某种人”去理解教育,就会将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甚至是“职业技能教育”,以至于用“短训班”和“轮训班”的方式去实行“教育”,从而模糊甚至是丢弃了教育培养人的根本目标和根本功能。

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全面培养人的德行、智能、情感、意志、理想、信念和情操。教育具有崇高的人文理想和深刻的人文内涵。从现代教育来说,起具体内涵,就是使人具有“现代素质”的“现代人”,途径就是素质教育。

现代素质,是指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它包括如何观察、判断和了解事物的思维方式,如何评价、选择和取舍事物的价值观念,如何看待、鉴赏和仿效事物的审美情趣,等等。它表现为人的自尊与自律、信念与追求、德行与才智、品格与品位,等等。

素质教育,就是培养现代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主要包括现代的思维方式及其所架构的世界图景;现代的价值观念及其所规范的现代行为方式;现代的审美意识及其所陶铸的现代生活旨趣。分别与人的真、善、美相对应。现代素质首先要有现代的世界图景和思维方式,人们想什么和不想什么、怎么想和不怎么想,都具有时代的内容和特征,因此需要现代的思维方式。同样,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怎么做和不怎么做,也具有时代的内容和特

征,因此也需要现代的价值观念来规范。最后,在泛审美形象增殖的当代,现代人尤其需要一种健康的、高尚的审美意识,积极地创造美好的生活。现代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的统一,就是现代人的真善美,也就是现代人应具有的现代素质。

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人应尊敬他自己,并应自视能配得上最高尚的东西。”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这些甘于寂寞、甘于贫寒、孜孜不倦、继续探索,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努力工作的教师,就显得更加高尚而可贵。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中,通过素质教育,使青年一代能够建立健康正确的知识结构,认识到真正的“潇洒”是一种自我实现,是知识层次的提高、社会责任的增强、精神境界的升华、理想信念的追求和事业的成功,并在实现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学习文化的意义

提问学生学习的目的。

1、“文化中国”精神资源的开发与创建

(1)“文化中国”的三个意义世界

“文化中国”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相对“政治中国”和“经济中国”而言,在以权力和金钱为议论主题的话语之外,开创一个落实日常生活而又能展现艺术美感,道德关切,宗教情操的公众领域。

所谓“文化中国”,至少包括三个意义世界:

第一个意义世界是由华人所组织的社会,包括中国大陆、台湾、港澳、新加坡,当然也包括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

第二个意义世界是散布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根据《经济人》(The Economist)的报导,散布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的人数已经超出三千六百万,他们的年均所得和日本相等,但却拥有高于日本三分之一以上的资产。

第三个意义世界是指和中国既无血缘又未必有婚姻关系,但和中国文化结了不解之缘的世界各阶层人士,包括学术界、媒体、企业、宗教、政府及民间机构。对这一提法的争议较多,尤其最近在香港讨论文化中国,大家有不同看法。我认为,中国不仅是经济实体,政治结构,社会组织,同时是一个文化理念。它长期受到国际上各种不同资源的塑造,在这一过程中,英文和日文所起的作用至少和中文相等,有时甚至更大。这是不可争议的事实。因此文化中国也应该包括第三意义世界。

(2)提出“文化中国”这一概念的背景

近年来有关“文化中国”的讨论比较热烈,尤其是在北美,这一讨论配合“大中华”(Great China)观念的提出。在英语世界极有影响的杂志《中国季刊》(China Quarterly)曾刊出“大中华专号”(“Great China Special Lssue”),也涉及到文化中国的课题。

对于“文化中国”的提出和发展,需要有一个背景的了解。从经济学和比较社会学角度来看,东亚之兴起这一事实,即二战以后日本和所谓“四小龙”在经济上的发展,不仅有极大的动力,而且威胁了西欧和美国的经济霸权。但我特别重视的是东亚兴起的文化涵义。对此,我在英文方面提出过几次报告。特别是1988年在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的专题演说在欧美学术界引起一些反响。

我所说的东亚,包括工业东亚(日本和四小龙)和共产东亚(中国大陆,北朝鲜和越南)。所谓东亚兴起,和日本、四小龙、东南亚,以及最近五年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突出表现在经济上是一个新兴的工业社会的出现。美国一位知名度很高但立论基础并不坚实的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梭罗(Lester Thurow)教授在91年出版的《全球的经济竞争》中把世界划分为三个地区:北美,西欧和东亚(仅注重到日本)。书出版不到半年就过时了。因为他忽视了华人即文化中国的因素。这一因素不能只从地缘(即华人所组织的

社会)来了解,一定要有全球视野。因为华人世界已散布全球。

在五、六十年代日本起飞时,西方普遍认为日本因其特殊性而发展。但当时美国驻日大使赖世和(Edwin Reischauer)却提出了另一种观点:要了解日本,不能将它当做一个特殊的地域,要了解广大的中国文化圈(Sinic World)。他在美国外交季刊发表了“中华世界透视”(The Sinic World in Perspective)一文,从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地区来理解日本的兴起,遭到不少美国和日本学者的非议。但七十年代,由于四小龙的兴起,引出关于儒家伦理和工业东亚兴起之可能关系的广泛讨论。首创“未来学”的赫门·康(Hermen Kahn)预言受儒家伦理影响的社会已在兴起,争议很大。普遍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无法证实。当时认为最大的否定因素是受儒家伦理影响理应最深而经济十分落后的中国大陆。由此证明二者关系是偶然的。最近因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这一课题又被重新提出。不少港台学者认为把大陆当作“儒家社会”毫无理据。但值得注意的是所谓“心灵的积习”,也就是儒家的价值取向和生命形态在中国人的行为、态度和信仰中是否仍发挥作用。

1993年哈佛教授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在外交季刊发表题为“文明冲突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的论文,在北美、欧洲和亚洲都引起很大回响。我不接受他的基本立场,但他的观点却值得作进一步的分解。面向二十一世纪,人类分成七、八个不同的文明体系,而未来世界的冲突和文明体系之间的歧义是否有关。他认为,西欧和美国属同一个文明体系,日本为一独立单元;拉丁美洲为一单元;俄国、东欧为一单元;儒家地区为一单元;伊斯兰为一单元;印度为一单元。他根据“西方和其他”(the west and the rest)的思维框架,认为将来对现代西方的霸权论道可能提出挑战的是两个文明体系:代表回教文化的中东和代表儒家文化的东亚。很多人认为他是后冷战时代的冷战论说,我不反对。

值得注意是马若然(Rodenck Mac Farquhar)(《中国季刊》的创办人,哈佛政治学教授)八十年代在《经济人》发表题为“后期儒家的挑战”(The Post-Confucian Challenge)的论文。他认为在对欧美形成的挑战中,苏联基本是军事的,中东是经济的(因当时的石油问题),东亚社会(即受儒家文明影响的社会)的挑战将是全面的,是生命形态的挑战;是不同的价值体系,不同的现代化模式的挑战。这一论点引起很大震动。亨廷顿将儒家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对当代西方价值体系和生命形态将提出的挑战作了一个有刺激性的论说,和马若然的“危言耸听”是有联系的。

这中间有一个值得注意的课题。梭罗在90年代初期讨论国际经济发展时尚不把中国大陆列入考虑。因为当时中国的经济实力是日本的10%,和印度相等;他认为等到2020年才考虑中国大陆的因素还不迟。四小龙的经济力量和日本相比更是小巫见大巫。所以他突出日本,对华人社会不加理会。当时较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大陆学者最担忧的是被开除球籍,因为经济太落后了。当时按年均所得算出的中国的人均收入是$300左右,和东非相似。由此,《河殇》的出现是有悲愤的情绪因素在内的,即认为中国一定要彻底改变,从黄河流入蓝色的海洋,即全盘西化,方能避免因贫穷落伍而被逐出先进国际社会的危险。具有讥讽意味的是1992年,亚洲银行和世界银行觉得中国大陆的经济情况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和非洲完全不同,是否以人均收入方式来统计有错误,于是改用“购买力的评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 Analysis)的方式,计算的结果十分惊人,中国一跃而为世界第三经济大国,至2010年将成为第一经济大国。这是否只是数字游戏?我的同事柏金思(DwinghtPerkins,一位研讨中国经济长达三十多年的资深教授)认为,后一方法较切近实际,尽管有估计过高的危险(中国人年均所得因这一方式已提升到$1800—$2000的高度)。

除了经济动力以外,东亚在政治上,文化上的变化也非常大,突出体现在政治的民主化以及文化上的自信。李光耀等提出“亚洲价值”的问题,认为亚洲价值和西方不同。现在在联合国也有很多这方面的辩论。在曼谷和维也纳国际人权讨论会上,亚洲价值已被提上议程,即人权问题不仅是政治上而且是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考虑,联合国正筹组一个社会发展高峰

会议,将在哥本哈根举行。毫无疑义,亚洲人的声音会获得一定的重视。

华人因素的文化动力,最突出地体现在“汉字的生命力。”五四时,陈独秀写信给钱玄同,鼓动要打倒孔家店。钱很赞同,但认为不够,并强调一定要废除汉字,只有把这封建落伍的文化载体彻底废除,使中文拉丁化,中文才会有生命力,汉字才能西化。当时日本一些西化知识分子更激烈,一位文化部长甚至提倡以英文为国语的极端论调。但这在当时是一个很痛切的说法,是因为要脱胎换骨才能生存发展。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节节败退,从工业到政治,到社会组织,最后到文化认同。于是认为最大的勇气是废除汉字。语言学家赵元任曾写了一副对联:“废除汉字,中文万岁。”废除了汉字,中文可以用于打字机,电报机等现代化工具,中文才可能永远发展。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尤其是电脑的发展,汉字不但没有被废除,并且反而有突出的发展。如日本,在美国控制时期把汉字压缩到800,后来不断发展,一直恢复到2000以上。现在日本通用的汉字已和中国相等,在3000之谱。当然汉字只是现代日文传递信息的一个渠道,它还有许多外来语,资源更丰富。

杜维明《“文化中国”精神资源的开发与创建》,《东方》1996年1期。

2、走红海外的华夏文化

近年来,华人移民海外日众,华人专业人员也迅速成长,中国人在世界上掌握的经济实力日益增强,一个“华商世纪”正呼啸而来。与此相应的是,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开始走红海外。与世界各国的传统文化相比,华夏文化风靡全球之迅速,令人叹为观止。

(1)儒学,归去来兮

杜唯明教授的儒学课在哈佛大学如此受欢迎,校方不得不决定1995年的课改在学院礼堂上。杜教授既高兴又惊奇,他说:“学校让我在礼堂上课,我想:天呀,教室也太大了!”但是,他想错了。500名学生涌入时,礼堂看来反而是太小了。

在这个追求个人权利高于一切的国家,强调服从权威、遵守秩序、教诲孝顺的儒学照理应该是最没吸引力的课程。德国社会学家麦克思·韦伯就把儒学说成“只是现代化进程的累赘”。但是,杜教授教儒学课5年来,发现那位圣人的教诲的听者有增无减。美国高校对儒学的兴趣可追潮到40年代。当时,哥伦比亚大学向美国学生介绍的第一个亚洲人文学科即儒学,但仅作为西方文明和西方人文学科课的参考书。而其他大学并没在意。几十年来,唯有哥伦比亚大学开设中国学课。现在,情况已发生很大变化。要求学习该课程的学生人数太多,许多大学不得不限制听课学生人数。比如,斯坦福大学每年只限120个名额,许多儒学爱好者被关在了门外。

亚太的崛起是学生对儒学感兴趣的重要原因。亚太地区在过去30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美国学生希望更多地了解,究竟是什么使日本在经济方面赶上并超过美国。他们对亚洲“四小龙”在经济上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惊叹不已。儒学热掀起的第二个原因,应归因于美国开始脱离欧洲中心主义,面向多元文化,认可和接受美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杜教授说:“看看过去20年移民分布情况,移民增长的最大百分比,或者移民增加绝对数,都是来自亚洲”。一些大学里,3名学生中就有1名学生有亚洲背景。尽管如此,旁听儒学的学生大都不是亚裔人。究竟是什么吸引美国年轻人去学习中国2500年前的社会文化呢?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德贝认为“是因为儒学的中心内容在于限定自我,培养自我,发展自我,形成自我。而美国的教育使学生无法得到这些东西”。学生也很同意这一看法。一名学生说,与基督教的拯救人类只能来自人类之外的教义不同,儒学把人看作是宇宙的共同创造者。另一个学生认为,儒学强调人类必须发展自己,并在一个多样化的宇宙中创造和谐。美国青年人对文化看法的改变,表明他们对美国的文化道德日益感到迷惘,而开始求助于东方文化。

(2)中文,世界商业语文

60年代随着台湾留学生大量进入美国,中文学校开始摆脱老一辈华侨在“中国城”施

行的旧有模式,多数在留学生聚集的各大学校区萌芽发展。后来留学生逐渐毕业就业,中文学校跟着扩散至各地。至去年底,全美共有634所中文学校,学生约8.2万人。从1994年起,美国大学入学测验将中文列入第二外国语中,这不仅意味着中文开始受到美国教育主流的重视,也提供了中文学校教学的标准。但是中文学校的功能和美国大学与中学的中文课程目标不尽相同。除了后者所要求的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训练之外,中文学校更期望华裔子弟了解中华文化,认识自己的根。在海外推广中文教育,宣传中华文化,大部分有赖于热心公益的华人家长们奉献心力,义务工作,不仅使中文学校成为授业解惑,传承中华文化的据点,更无形中成为华裔移民聚集、联谊、学习与交换资讯的场所。

中文在亚洲国家更为流行。新学年开始,马来西亚华文小学的马来族新生激增,总数达3.02万名,创造空前记录。不断拥入华校的马来学生,多半来自中上或专业人士的家庭,他们深谋远虑,期望子女掌握中文,能够知已知彼,出奇制胜,把家庭生意做得青出于蓝。教育部长那吉眼见进华校的马来学子每年增幅以万计,便建议把中文列入国立小学的课程,让所有马来孩子都学中文。在马来西亚,舍弃以马来语为媒介的国立小学而进私立学校,显示他们默认华人办学成功,肯定中文是世界商业语文。

最近至吉隆坡考察的英国牛津大学中文研究所所长杜德乔,听闻此种中文热潮毫不惊讶,他说:“等了几世纪,现在是中文成为亚洲国家共同语言的时候了”。他的理由是,继台湾30多年来努力扩展贸易及南向投资后,大陆的开放措施鼓励中外联营和吸引华侨投资等政策,得到东南亚华人企业巨子的呼应,为中文辟建前所未有的蔚然气象。杜德乔教授投身中文研究40年,说一口漂亮华语,亦为英国国家学术研究院院士。他以宏观角度预告,当下个世纪,亚洲国家人民拥有自信后,为增加沟通效率,会出现三语并用,即:家里用方言或地方话,中文在商业领域派上用场,英文及各国国语则成为官方语文。如果以社会学的分析法来看语言,英语称霸于世,受“从上到下”影响,即是英国和美国透过武力、经济力量及殖民主义方法,迫使世人采用英语。中文则是“从下往上”地推广,因为东南亚华人是以家庭制度、具有凝聚力的中文而呈紧密联系,在没有政治力量的干预下,华族社群自然的从根源发展出以中文为主的语言文化形式。各国的其他民族目睹华族白手起家,创造财富,好奇兼敬佩,不以为中文是威胁,而乐于学习,以免在经济的大趋势中落后。早期华人移民无法进入侨居国的主流社会,部分原因是受到语言的障碍。而在各国日益重视华文之际,新一代的华人如能有成功的双语教育,将可增加他们对侨居国贡献之能力,提升华人的地位,并回馈祖国。

(3)华语:拓展美国媒体市场

每天,当人们走进工厂、商店或者公所会馆的时候,便可以听到华语广播,有人说,华人广播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已使“华人不出门全知家乡事”了。单纽约地区就有四家华语广播电台和五家中文电视台,洛杉矶则有五家华语电台和五家中文电视台。其他如旧金山、芝加哥、休斯顿、西雅图、夏威夷等华人聚居的城市,也有数量不等的华人电台电视台。诚如洛杉矶熊猫电视台总裁所形容的:“华人广播电视业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华人经营的电视台大多是租下某一频道或某一时段,然后播放华人所关心的新闻和他们喜闻乐见的节目,这些节目包括转播中国大陆和港台电视节目。美国中文电视则分别租下公共电视台31频道和有线电视台30频道的某些时段,在纽约、新泽西州等地播出美国新闻、社区新闻、大陆和港台新闻,还有专门报道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江苏、浙江等地新面貌新成就的专集,受到华人电视观众的欢迎。该台31频道的节目虽然每天晚上11时才开播,但据今年5月份的一项调查,仍然拥有8万户电视观众。美国中文电视董事长岑工认为,美国主流社会电视报道中国和华人社区的新闻很少,并且常常带有歧视性、片面性,因此发展华人电视事业有利于团结华人,密切华人与祖国的联系,促进华人社区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提升华人的正面形象。

美国的中文报纸数以百计,中文报纸在美国已有悠久历史。早在1800年,第一份华文报纸《金山新闻》就在旧金山发行。华语媒体在美国的增长,还需归功于电脑革命,现在中文软件有了很大改进,它使得刊物变得更便宜。拥有5000订户的西雅图《华人邮报》是亚洲语媒体竞争中的“宠儿”,她的姐妹刊物是英文版《西北亚洲》周刊。该社的编辑阿森塔·恩说,在她1982年创办这份华人邮报前,这里的移民要去西雅图的唐人街,从一块广告牌上才知道发生在中国和与中国有关的新闻。现在,华人能从这份每周定期出版的中文报纸上了解这里社会新闻以及有关中国大陆、台湾省和香港的新闻。亚裔美国记者协会执行理事莉萨·陈说,西雅图《华人邮报》注重对那些被较大的华人报纸忽略的当地新闻的报道,不过该报版面上也有大量美国和海外新闻。她的姐妹刊物《西北亚洲》周刊重点报道当地的新闻。

大做华裔广告业已成为美国各大公司竞争的新策略。据美国人口普查署预测,至本世纪末,美国总人口中亚裔的比例将激增至12%,由于亚裔人勤劳、聪明,家庭平均年收入已超过了美国白人家庭的平均收入,面对如此富裕又巨大的消费群,美国各大消费品公司自然“心神激荡”。在美国,各大公司以华裔消费者为对象制作的广告,与以美国主体社会为对象制作的广告大相径庭。美国百威啤酒公司公关部主任格林指出,他们对一般美国白人制作的广告,多为在酒吧等较豪放的场面,但这并不一定能吸引亚裔。基于华裔人重老牌的文化传统,他们对华裔作的广告强调的是该公司历史悠久、质量上乘,其产品是公认的老牌、名牌,这一招果然奏效。为了吸引更多的华裔,用华语、粤语的电视广告已不稀奇,虽说美国的华裔大多听得懂英语,但公关专家们认为,母语绝对是移民们最感关切的语言,因而用母语作广告无疑会更具“感召力”。美国各大公司的广告设计人还仔细地根据来自中国不同地区华裔偏爱报刊也有所不同的事实,做“分门别类”的广告,如百威啤酒公司在《星岛日报》上向来自香港和广东的移民作广告,在《世界日报》上主要向来自台湾的移民作广告。

(4)旗袍:西方女子新时尚

中国女性穿旗袍的时间越来越少,因为很多女性觉得穿上旗袍行动不方便。因此,除婚宴以及一些特殊场合外,在加拿大的华人女子穿旗袍的也较罕见。但近年来加拿大主流社会的白人女性中却兴起了一股旗袍热。

艾丽丝·高以自己的英文名字在加拿大多伦多开设时装店已有六、七年了。她的时装店与其他时装店不同的是,除有一般婚礼服和西服出售外,还展销大批的旗袍,款式有传统的中国式的,也有中西式结合的。一般华人都认为,旗袍主要为中国女性而设计,华人女子穿上旗袍最能突出东方女子的身段美,并能体现中国女性温柔、娴雅的特点。艾丽丝的时装店面向各种顾客,主要顾客除华人外,还有主流社会的各种白人。这些年来,白人女子对中国旗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甚至兴起了一股旗袍热。艾丽丝曾跟上海师傅学习过传统的旗袍裁剪方法,移民加拿大后,她又在一所名叫乔治·宾其的时装设计学校攻读设计课程。当她运用中西式的理论和方法设计出自己的第一批旗袍后,受到了许多加拿大华人和白人顾客的喜欢。艾丽丝在设计上采用了大胆的创新手法,她邀请一些擅长画山水画的中国画家在预备做旗袍的布料上面画出一幅幅有山有水、有花有鸟的中国水墨画。艾丽丝回忆当时顾客们的反应时说,他们都觉得很新鲜,都说从来没有看到过把中国画画在旗袍上的。另一方面,她们觉得很特别,与众不同,很富刺激。但艾丽丝给主流社会的白人顾客做旗袍生意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白人女性的身材大多较高大,穿起旗袍来总使人看上去有点格格不入。因此,艾丽丝在设计旗袍时一方面坚持中国传统旗袍的特色,同时结合西方的一些设计方法,在裁剪、领口、袖子等方面做了不少大胆的尝试,以使西方女性穿上旗袍后也能显得婀娜多姿。现在一些年轻的女子在毕业典礼上为显出与众不同,也喜爱穿旗袍。此外,艾丽丝在某些款式的旗袍外面加上一层层白纱,使女士们在教堂举行婚礼时可以穿,中式旗袍就成了接待客人的最佳时装。在被问到她对那些打算移民加拿大开设时装店的人士有何建议时,艾丽丝女士说,除了有中西式裁剪设计的知识外,最基本的当然是语言问题。开服装店与顾客的交流

十分重要,如果想完全了解客人是怎么想的,对款式有什么要求,语言不过关要想达到双方的沟通就会有困难。

3、文化,明天的经济

文化,涵盖社会、涉及人类总体行为的综合性命题,其意义早已超出学术研究的范畴,更多地占据经济领域,构成了世纪末东方文化背景下独有的商业景观。有人断言,文化是明天的经济。

(1)挥舞文化利剑温馨之情使人怦然心动

不是套话的套话:文化搭台,经贸唱戏。

经济与文化融合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日臻惨烈的商战中,商家们不容置疑地拾起文化这柄商战利剑。

眼下,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正成为企业家制定经济方略的指南。《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等被一些企业家视为经济教科书,许多企业家坦率宣称:《三国演义》对生产管理功不可没。《孙子兵法》等也在商战中发挥作用。而“和”、“诚”、“信”已成为当今企业经营的时尚。

郑州亚细亚商场为提高企业文化品位,弘扬高雅艺术,举办了交响乐、室内乐演奏会及一系列有关知识讲座。

深圳东方百货公司辟一方净土开画廊、展厅,向社会提供一个全新的艺术天地;深圳机场投资20万元,让中央芭蕾舞团交响乐团与“深圳空港交响乐团”雄浑高昂的声音响彻华夏。

成都东风商贸广场、太平洋百货、人民商场、协和百货等商家,促销方式就是强烈展示自己文明,祥和的环境和优美的空间,撩拨得你即使不买也想“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

“不会微笑别开店”。“中国电热器具之王”——成都彩虹集团董事长刘荣富有一句精典推销要诀:“卖彩虹产品,宁要只有初中文化但笑容满面的小姐,也不要终日冷若冰霜的哲学博士。”“微笑推销小姐”走南闯北,电视、广播、报纸、街头,“彩虹倩影”随处可见。

将文化基因植入经济领域,使厂商销售大战风骚独领。诚如一位社会学家所说:“在更多的喧嚣与躁动时,温馨销售无不渗透出一种具有浓厚内涵的文化包装”。

(2)渗入文化细胞日趋成为厂商经营战略

人们生活水平的“升位上档”,地区与文化特产已超越了旅游商品的范畴。

时下,人们购物时不仅考虑商品的“实用”,更注重消费的“文化品位”,掀起商品外观造型,包装和宣传的一场革命。那些“文化含量”高和给人以美感的商品,正是这场革命的正果。

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都有意无意地开掘文化遗产,对产品的开发、商标的命名和广告宣传都力争渗入文化细胞。

孔子家乡曲阜便有孔府菜系,孔府宴酒,鲁迅家乡浙江绍兴,工商界抢注名人为商标,构成了鲁迅系列,勾践系列,酒乡——四川也大打文化牌,剑南春酒:“唐时宫廷酒,今日剑南春”,泸州老窖:“四百年老窖,八十年金牌”……

成都恩威公司驰名中外的“洁尔阴”系列,以道家养生秘方为目,道教文化要旨——阴阳平衡”为纲,将千百年来被传统陋习视为禁区的性器官疾病告白于天下,“难言之隐,一洗了之”,一叹三唱,惊世骇俗,风靡神州,席卷英伦三岛、欧美诸国,誉满东南亚,从而提高了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

构思新颖,创意超群,高“文化含量”的商品,给人以美新之感。而以文化内涵开发的商品,也日趋成为当今厂商的经营要略,运行轨迹和滔滔商海中一轮日出。

(3)传统文化带入商界东方商人最高境界——儒商

似乎是约定俗成,商人与崇高,商人与社会长期以来总处于某种对立状态。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各个领域拓进,社会主流文化对现代商业行为的冲击,中国的儒商经过“原始积累”的痛苦蜕变和市场风雨的洗磨锤打,正在作为一个新型阶层迅速崛起。同时,人们对商人多元性的社会定位和指向性的经济角色有了多层面的了解、认识。

“第三次经商浪潮”中,众多的知识分子弃文经商,从深墙高院奋勇“下海”,他们不仅把文化带入了商界,还把儒家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携进了商界,提高了商人的整体素质。

这些文韬武略的下海文人“义利并重”,既追求正当的商业利益,又维护崇高的商业道德,使二者水乳交融。“鱼与熊掌兼得”,他们既看重同业竞争,又坚持市场规范;既坦言个人利益,又维护集体利益……如此“矛盾”的和谐统一,营造了现代中国儒商文化人和商人两种不同特质的独有风范。

更有不少商人,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追求社会效益。近年崛起的商界新星——成都百年房地产公司总经理潘再全设立教育基金,支助“希望工程”,扶持成都的足球事业,连年协办“百年杯足球赛”,修建中国独一无二的“百年晚睛园”,同时,自己还攻读硕士学位,以此展示自己的文化品位,树立着新一代儒商的社会形象。

儒商,东方商人的最高境界。如今不少曾经身上没有丝毫文化韵味的商人们或孜孜以求,或附庸风雅,或半梦半醒,或随波逐流……寻求文化人为友,并刻意觅找文化来包装自己了。

参考书目

1、郭齐勇《文化学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

2、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3、(英〕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4、贺麟《文化的体与用》,《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47年出版。

闽文化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闽文化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闽文化概论》作业1参考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闽文化的成因? 答:闽文化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极为密切的关系:①古越文化的遗风;②中原文化的遗风;③宗教文化的传播;④海外文化的冲击;⑤台湾文化的交融;⑥领域文化的渗透。 2、闽文化的特点哪些? 答:有:①多广性(也称碎状性)闽文化与中原文化不同;②难融性,闽地民俗各异;③双向性;④不平衡性;⑤延伸性;⑥易移性。 3、闽学特点有哪些? 答:闽学特点有:包容性,注重节义,勤政爱民,勤于著述并轻训重义理,注重收徒讲学,热衷于教育,深远的影响。而从地域上看闽学的产生属于闽地,其核心是物须皆为闽人。从时间上看,闽学萌芽产生于北宋,从哲学上看,闽学其思想核心是天理论为中国在封建理论思潮的主要代表。从影响上看闽学内地域上升到全国性并为中国的封建社会的正宗思想。 4、简述闽学在历代的发展状况? 答:北宋时期是闽学的萌芽阶段,北宋和南宋[初是闽学的创始阶段,南宋绿绍兴至康熙年间是朱熹思想形成的时期,也是闽学成熟发展阶段,靠天时地利,闽学进一步发展,时代由于统治者提倡朱熹传说,在全国普及盛行,清代福建理学更为盛行。 5、简述闽籍史学家著述特点? 答:①著述面广泛,各种体制,无所不包;②体制上突破创新;③提出新颖的史学思想,表现出卓越的知识。 6、福建史学兴盛的原因? 答:除了刻书业发达,重科举,读书蔚然成风,教育普及等原因外,还在于福建地外一隅,战乱较少波及,书籍相对保存完好,不少闽人以藏书为乐使史学家有书可查。这就是史学兴盛的原因。 二、论述题 1、试论述闽文化研究的现状和意义? 答:闽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其它区域文化研究相比,闽文化研究显然还较为沉寂,还不是那么热火,也没有形成某种阵势,但九十年代以来有了很大的进展。 闽文化研究的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发掘闽文化遗产,抢救一些濒濒失传的文化现象,由此推进学术研究,丰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 2、试述为什么在学《闽文化概论》这门课?学习后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和帮助? 答:学习这门课,能对《闽文化概论》有个别深刻的理解,能对早在福建开发时期,对问南始为主的中原人亡现状在批分期进入闽地,对福建的发展有了一些肤浅的限解。学了这门课后,对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进行了一些肤浅的探讨,它有美闽文化特点的魅力与深厚的内涵,我想,闽文化与其它区域文化有不同之处,是它的影响已仅仅在福建,在国内而是步出国门,具有一定的国际性,增进福建与海外华侨华人的友谊,使华侨人能千方百计返回故里,从而研究闽文化。 《闽文化概论》作业2参考答案 1、简述福建文学的特点? 答:特点如下:长于文化,是福建文学第一特点,擅长写山水诗,是福建文学的第二个特点。 2、简述福建历代作家创作情况? 答: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最负盛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魏庆文的《诗人珏屑》是研究宋代诗论不可少的诗话集。刘克庄的《后村诗话》与陶孙的《陶器文诗话》元代的扬载的《诗法家教》《诗学正源》等。 3、福建民间舞蹈产生和形成的原因? 答:①产生于本地的劳动生活中;②外地传入;③脱胎于戏曲;④宗教的影响;⑤多方面的影响。 4、简述福建五大地方戏剧种名和所在区域? 答:福建最主要的五大剧种是:闽剧、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芗剧。①闽剧俗称福州戏,流生于福州方言地区及宁德、建阳、三明等地;②莆仙戏主要流行于莆田、仙游两县及邻县的兴化方言区;③梨园戏流行于泉州等闽南

29775文化学概论

高纲1517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29775 文化学概论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编 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 Ⅰ 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文化学概论”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考生通过系统学习对文化的界定、文化学的形成和发展有较全面的了解,熟悉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文化现象、文化类型、文化模式、文化传统、文化传播、文化变迁,以及中西方古代文化流派和近现代文化思潮等内容。通过课程学习,为从事文化问题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学习对文化的界定及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等知识,了解文化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理解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及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3.掌握与文化相关的知识。 4.了解中西方古代文化流派和近现代文化思潮等内容。 5.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些具体的文化现象。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文化学概论”是本专业当中具有提高性质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为考生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学知识。考生可以了解文化学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与文化相关的一些知识,陶冶性情、丰富思想,从而对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Ⅱ 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概述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人与文化以及文化的起源问题。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个人与文化、民族与文化、人类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把握文化的起源、文化的内涵,从而对于文化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的思考。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人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与本能以及文化与生态的关系问题。 2.掌握:文化与劳动、文化与语言、文化与思维的关系、文化起源于人类劳动。 第二章文化与文化学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文化的定义、特征以及文化学的发展简史、学习文化学的基本方法等基本内容。 二、学习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文化的定义、文化的特征以及文化学的倡导和建立,从而更系统宏观地把握文化学的发展历史。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文化”的词源、文化的结构、学习文化的基本方法。 2.掌握:文化的经典定义、文化的特征。 第三章文化现象(上) 一、课程内容 本章简要而全面地介绍了物质生产文化、物质消费文化、制度文化等基本内容。 二、学习要求 通过学习,了解物质生产文化、物质消费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本内容,从而对文化现象有更深刻的把握。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领会:婚姻制度的发展、家庭制度的发展。 2.掌握:物质生产文化的分类、物质消费文化的分类、氏族的演变和定义、民族和国家的定义。 第四章文化现象(下)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1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 “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写的( A ) A、《易传》 B、《吕氏春秋》 C、《战国策》 D、《国语》 2. 战国时期邹衍在总结早期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提出了( C )的观点。 A、八卦 B、天人感应 C、五行相胜 D、天道自然 3. 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兴盛起来的,以( B )为本,并结合《周易》中的儒家思想,所创立起来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想。 A、法家思想 B、老庄思想 C、墨家思想 D、佛学思想 4.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使节去印度求取佛经,以白马驮佛像经卷回到洛阳,在洛阳城外建(D),是史书记载佛教传入中国的开端。 A、少林寺 B、相国寺 C、大理寺 D、白马寺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 C )。 A、《论语》 B、《孟子》 C、《易传》 D、《尚书》 6.最早提出“天道自然”观点的是( B )。 A、史伯 B、老子 C、庄子 D、列子 7.真正使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的是( B )。 A、达摩 B、六祖慧能 C、神秀 D、济颠 8.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9.儒家五经由汉朝人用当时通行的文字( B )记录成书的,所以称为今文经,训解、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 A、小篆 B、隶书 C、籀文 D、大篆 10.倡导“知行合一”“致良知”并加以系统理论阐述的,是明代哲学家是( B )。 A、李贽 B、王阳明 C、陆九渊 D、顾炎武 11. 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12. 书院之名,最早见于( D ),最初是作为官方藏书、修书的场所。但真正具有教学性质的书院出现在唐末五代,兴盛于宋代。并逐步衍变成具有学校教育、学术研究、图书整理和出版性质的机构。 A、西周 B、战国 C、汉代 D、唐代 13. “五斗米道”是东汉年间沛国丰人张陵在西蜀( C )创立的。 A、昆仑山 B、巴山 C、鹤鸣山 D、武当山 14. “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和( D ) A、《列子》 B、《文子》 C、《春秋繁露》 D、《周易》 15.“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最早见于( B ) A、《尚书》 B、《春秋·公羊传》 C、《左传》 D、《史记》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道教的信仰特征。 (1)首先指出道教把道家的“道”人格化为什么。 (2)指出道教的核心内容与终极关怀是什么。 (3)指出道教有哪两重理想境地。 (4)指出道教乐生、重生、贵术的特点。 (5)最后指出道教对“命”的态度。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

江阴历史文化概况分解

江阴历史文化概况 2009-03-12 19:22 江阴,简称澄,古名暨阳。位于长江三角洲苏南板块,东经120°16’,北纬31°53’,南望太湖,北滨长江,是自吴淞口溯江而上的第一座滨江港口古城。江阴,有着7000年人文史、5000年文明史、3800年筑城史和2500年的文字记载史;文物遗存丰富,历史建筑成片,街区风貌依旧,古城布局完好;是著名的江防要塞、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古代吴文化重要发源地、一代“游圣”徐霞客故里、中国民乐之乡和崇文重教之地。2000年获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突出贡献奖”。2001年被公布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江阴尊重历史原貌,注重整体保护,依法规范管理,加大投入力度,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已基本具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条件。 (一)历史沿革 江阴历史源远流长。其人文史可追溯至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史上先后设立乡、县、郡、国、州、军、路等行政建置,沿用暨阳、暨州、连洋、江阴等名称。上古时代,江阴地属九州之扬州,商末周初为吴国北境。春秋战国时地属延陵,先后为吴国公子季札封地和楚相春申君黄歇采邑,故有“延陵古邑”、“春申旧封”之称。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灭楚,江阴属会稽郡延陵乡。汉高祖五年(前202),改置延陵乡为毗陵县,并划出县境东部为其属乡,因地处暨湖以北,乃名暨阳乡,此为江阴设行政建置元始。西晋太康二年(281)置毗陵郡。暨阳乡升为暨阳县,建县治于莫城,江阴始有县级建置。梁景帝绍泰元年(555)废暨阳县,置江阴郡,并迁城于君山之阳、

大江之阴,故名江阴。自此,江阴之名沿用至今,城址亦未再迁移,已有1450余年。 陈永定元年(557)陈霸先夺梁王位,封梁王萧方智为江阴王,于江阴郡建江阴国,隋开皇九年(589),陈灭,江阴国除;唐,武德三年(620),置暨州,领江阴、利城、暨阳三县,武德九年(626),废暨州,复江阴县。会昌四年(844),升为望县。 五代十国之南唐升元年间(937-942),置江阴军,领江阴一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江阴军为江阴路,置总管府。二十八年(1291)秋,改江阴路为江阴州,属常州路,旋升上州,属江浙路中书省。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即吴王位,将江阴州改名连洋州,未几复称江阴州;至元二十七年(1367)四月,降州为县,属常州府。及至民国元年(1912)废府存县,属江苏省。 1949年4月22日,江阴解放。1987年4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县级)。 (二)城址变迁 江阴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江南滨江古城。位于江阴城郊的佘城古遗址,距今3800余年,至今四周城墙清晰,尤以南城墙保存最好,高出地面近8米。考古专家通过实地考察论证后认为:“佘城代表了真正意义上的城的出现,是青铜时代长江下游第一古城。”其后江阴城址随行政建置变化而变迁。据宋《太平寰宇记》载:汉高祖五年(前202)汉将莫宠为抵御海寇筑暨阳城,又名莫城,为江阴县城之始,现莫城旧址尚存于江阴周庄镇境内。五代梁绍泰元年(555)置江阴郡,在长江南岸君山南麓筑新城,占地约600余亩,即今老城区中山公园周围,为现江阴城之始。随后历代都有扩

文化产业概论题库_含答案

文化产业概论 第一章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 一、阅读理解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人论》中说:“一切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形式,因此,‘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一方面,只有通过符号的创造,人类才能创造文化。人类的一切思想,都是通过语言符号来建构和传达的,我们情感和对世界人生的感觉,只有通过一系列的符号才能够充分地捕捉和表达。另一方面,任何符号,都是一定文化的体现,一切文化,都是符号,没有符号,就没有文化。 二、文化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精神要素:文化的精神内容,主要指哲学、艺术、宗教、伦理道德等思想意义层面的内容。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动力。 表达要素:文化的表现形态,是表达特定精神意义的物质形态。 规范要素:是人们行为的准则,包括思维规范,如约定俗成的语法规则、艺术程式、风俗习惯,明文规定的如法律条文、群体组织的规章制度等。各种规范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共同调整着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 三、文化创意产业 答: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为手段、以文化内容创作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特征的产业。 四、内容产业 答:内容产业又叫数字内容产业,指利用数字化手段和信息技术提供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服务的产业,其范围包括移动内容、互联网服务、游戏、动画、影音、数字出版和数字化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 五、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 答:1、产品的精神性 人类的精神构成了文化产品的基本内核,尽管文化产品也有一定的物质形态,但物质形式只是一定精神文化内容的载体,精神的内容才是文化产品的本质。 2、消费的娱乐性 文化产品的精神性,使人们在文化消费的时候,能得到教育价值、认识价值和娱乐价值,但对于一般大众文化消费而言,娱乐价值是文化产品价值的主要和基础的价值。人们的喜闻乐见,就成为文化产品的首要要求和价值判断的主要标准。 3、产业的依附性 产业的依附性,是指相对于其他产业而言,文化产业对物质生产力水平和政策、制度环境有更大的附属性和依赖性。(1)文化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社会的物质生产力水平;(2)文化产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政策制度环境。 六、材料分析 如何看待学者明星化的社会现象?(《百家讲坛》和《公开课》) 答:1、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学术走向大众是有必要的 学者明星化并不一定是一种文化堕落的现象,因为学者所研究的学术是应该被公民大众所共同享有的,因此,应该鼓励学术走向大众,从而发挥学术更多的作用。 2、在鼓励学者、媒体、大众亟需“文化自省” (1)学者关键要做好真正的学问,给公众展现更科学化、立体化的思想与知识谱系,拒绝“学术失身”与“学术泡沫”;(2)大众对于媒介照单全收的心理也需要有所调整,需要提升媒介素养;(3)媒体最关键的是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坚守正确的文化导向,而不是一味地倒向市场与消费。 七、从文化产业的依附性谈如何适应国家政策制度环境 答:1、经营者要多研究国家的政策制度环境,尊重文化市场所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 2、国家管理者应该尽可能地创造宽松的政治环境,为发展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政策制度条件。 八、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答:1、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从生产的角度看:文化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

鹤壁文化概述

鹤壁文化概述 鹤壁位于河南省北部,淇水之滨,太行山东麓,因世传“双鹤栖于南山之峭壁”而得名。鹤壁历史悠久,已有3000多年历史,地处中原腹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鹤壁老市区曾为商代首都"中牟",战国时赵国首都迁邯郸前曾定都于此约40年。所辖淇县曾是殷商首都“朝歌”,春秋时卫国首都“沬”。这里山河秀美,历史悠久、文明久远,山河壮美、人主荟萃,厚土民魂、神韵飞扬,实乃太行山东麓的一颗明珠。 鹤壁是华夏文明发祥之地。这里历史悠久,钟灵毓秀,文明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就在此耕耘生息,辛村文化遗址、鹿楼汉代冶铁遗址、鹤壁集宋代古瓷窑遗址等,充分反映了这里古文化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殷商时期殷王武丁、武乙、帝乙、帝辛曾先后在辖区内建都,战国时期公元前425年赵国曾在此建都达39年。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13篇专门描绘淇河两岸人民的劳动、爱情生活。这里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爱国女诗人许穆夫人以及孔子的高足子贡的故乡。 鹤壁是秀丽多姿之地。这里名胜古迹荟萃,自然景观奇特。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54处。华北地区唯一未被污染的河流----淇河从境内蜿蜒流过,水阔流缓,清澈碧透,沿河景点密布,被誉为“北方漓江”。所辖浚县、淇县均为历史文化名城。大伾山、浮丘山、云梦山风景优美,摘心台、鹿台、万鹤台闻名遐迩,天宁寺、双塔寺、金山寺美丽宜人,千佛洞、玄天洞、药王洞、鬼谷子洞诡支波谲,上峪火山地幔窗口世所罕见。 鹤壁是诗书之乡。壮美的山、秀丽的水,古老的文明、深厚的文化,引无数文人骚客竞折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名士登云梦观赏山川河流之秀丽,进朝歌领略历史文化之悠久,驻黎阳赞叹人文风情之俊美,或文或诗,留下了许多脍灸人口的骈文绝句、文章佳作。这些熠熠生辉、流远久远的精品佳作,以写实的手法,艺术地再现了鹤壁的古风古韵、美景名胜、人文地理、淳朴民风,记录了文人墨客对鹤壁那份挥之不去的情思和留恋。 鹤壁是美丽富饶之地。这里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现已发现矿藏30多种,煤炭、水泥灰岩、白云岩、天然矿泉水均有较高的工业开采价值。盛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花生等,淇河鲫鱼、缠丝鸭蛋、冬凌草被誉为“淇河三珍”,享誉中外,久负盛名。 鹤壁是美食之乡。淇河鲫鱼在过去上敬奉过皇帝,下适应民间百姓,它长盛不衰,伴随鹤壁人民度过了无数个寒来暑往,岁月更替。浚县子馍粗放而不失雅致,是文化的结晶,地域的印证。小河白菜曾让曹操将士饱口福,精神振奋,一口气登上太行山灭了高干;浚县八大碗来自皇家,是满汉全席之遗存……原来美食名吃也蕴藏着历史,饱含着文化。 鹤壁是开发开放的热土。鹤壁位居中原,是兵家逐鹿、商家必争的中原地区,既是豫北城市群的中心,又是晋冀鲁豫四省十市经济协作区的中心,具有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有利条件,有利于发挥联络和辐射作用。京广铁路、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和南水北调中线从新区穿过,南距郑州机场130公里,交通四通八达,通讯捷达方便。经过40多年的建设,鹤壁已经形成了融工业、贸易、文化等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开放型、园林化综合性新型城市,随着国家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鹤壁已经成为中外客商竞相投资的热土。 这就是鹤壁,山光水色优美,文化传承悠久;这就是鹤壁,英杰雄才辈出,文明郁积磅礴。这就是鹤壁,既有亘古长存的历史足迹,又有今日始开的时代芬芳;这就是鹤壁,既蕴藉历史的雄浑博大,又焕发未来的神韵风采。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福建省电大在线作业闽文化概论第一次答案

福建省电大在线作业闽文化概论第一次答案 第 1 大题: ( 得 38 分 ) 单项选择题 1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福建各种木偶头中,以( )最为出色。 A . 泉州木偶头 B . 石码木偶头 C . 漳州木偶头 D . 龙岩木偶头 正确答案: A . 2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宋代福建作家( )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著有《乐章集》。 A . 王迈 B . 萧德藻 C . 黄公度 D . 柳永 正确答案: D . 3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唐代高僧长乐人( )在《禅院规式》(又称《丛林清规》、《百丈清规》)中

制定了一整套不同于大小乘戒律的丛林制度,进一步促进了佛教中国化,在中国 禅宗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A . 慧海 B . 怀海 C . 希运 D . 灵祐 正确答案: B . 4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 )是现存的第一部福建全省性的地方志。 A . 《福州府志》 B . 《八闽通志》 C . 《闽大记》 D . 《全闽记略》 正确答案: B . 5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云笈七签》卷二十七《洞天福地》载( )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中的“第十六洞天”,名“真升化玄洞”。 A . 太姥山

B . 霍童山 C . 武夷山 D . 冠豸山 正确答案: C . 6 . ( 应得 2 分,实得 0 分 ) 清代福建作家( )山水诗尤佳,著有《左海诗集》、《左海文集》等。 A . 陈梦雷 B . 叶娇然 C . 黄任 D . 陈寿祺 正确答案: C . 7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全真道南宋五祖之一为闽清宋代人( ),他提出以精、气、神为核心的内丹理论,将内丹与雷法并传,强调“内炼成丹,外炼成法”,被后世学者称为“道教 南宋正统,丹鼎派中最杰出之才”。 A . 黄舜申 B . 白玉蟾

文化学概论课件

文化学概论 主讲教师:彭厚文 第一章文化释义 第一节什么是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 ?“文”与“化”出现于三千年前的卜辞。 ?古书中最早把文、化放在同一句子的文献是战国末年的《周易》,其《贲卦·象传》说:“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二字复合,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中国古代的文化一词的基本含义是文治与教化。 ?二、西方的文化概念 ?在西方,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cultura,在德文中为kulture,在英文和法文中为culture。 ?西方古代的文化概念,其含义与中国古代的文化概念有着重大区别。

?西方学术界两个有影响的文化定义: ?(一)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1871年,他在《原始文化》中提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二)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定义。 ?1952年,他们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提出: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着成就,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历史地获得和选择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做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 ?三、中国现代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中国现代学者对文化概念的定义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描述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为主的定义,《辞海》对文化所下的定义可作为代表。 ?一类是以揭示文化本质属性为主的定义,冯天瑜在《中华文化史》中下的定义可作为代表。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业一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业一 第一章、第二章 一、填空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的总和。 、《孙子兵法》是学派的经典著作。 、法家学派、兵家学派、名家学派、阴阳五行家学派 、理学的集大成者是。 、周敦颐、张载、朱熹、程颢 、“疱丁解牛”的故事说明只有顺应自然来接人待物,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

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天人之辩”中的思想。 、天人交相胜的观点、天道自然的思想、天人相分的观点 、重人事,轻天道的观点 、先秦时代讲动变最深刻、最丰富的著作是。 、《论语》、《庄子》、《易传》、《孟子》 2、明清实学 明末至清朝,从宋明理学中分化出来一股与之对立的新的社会思潮。它的基本特征是“崇实黜虚”,鄙弃宋明理学的空谈心性,束书游谈的空疏学风,造就了一代新的思潮与学风,对近代中国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大致经历三个阶段:明清之际的经世之学,清中叶的乾嘉之学,晚清的公羊之学。

3、名实之辩 中国古代哲学中,作为认识论与逻辑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自先秦以来一直就有着名实之辩。“名”指名称或概念;“实”则指实在,即名称或概念所称谓的客观事物。“名”和“实”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 四、简答题 3、明清实学的思想有哪些特点 答:第一,经世致用的精神,即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强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政治联系起来,用于改革社会。第二,实事求是的精神。即科学精神,不

仅指的是对自然科学的积极探索,还指科学的认真研究态度。第三,独立的批判精神与启蒙意识,从不同角度冲击了封建主义的传统思想,闪耀着时代的火花。LDAYt。LDAYt。 4、天人之辩主要有那些观点 4、、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位。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习题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作业(一) 班级学号姓名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儒家六经,即、、、、、,四书即、、、。 2、神话传说凝结着民族精神,据《史记》记载、、、、,是我国传说中的五帝。他们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文化注重伦理的核心特征。 3、中国古代学术与政治关系密切,不同时代各有其最为发达的学术形态,春秋战国时期学发达,两汉盛行。魏晋风靡士林,隋唐独步一时,宋明理学精致高妙,清代达到极盛。 二.选择(每题1.5分,共30分) 1.五行说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想,最早提出阴阳五行说的是(). A.邹衍B.《尚书》C.《周易》D.《老子》 2.周代实行() A.宗庙祭祀 B.分封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以上答案都正确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石鼓文 5.佛教约于汉代传入中国,魏晋时期借()之风获得大的发展 A.儒学 B.道学 C.玄学 D.经学 6.宋明理学改变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成为渗透着佛道思想的新儒学。宋代理学理气论、心性论集大成者是() A.程颐 B.程颢 C.朱熹 D.王重阳 7.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对周边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的国家曾长期使用汉字,并借鉴汉字创造了本国文字,如() A.日本 B.朝鲜 C.越南 D.上述三国 8.法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法家中提出“法,术,势”的是() A.韩非 B.商鞅 C.申不害 D.李悝 9.华夏族最终形成于() A.夏 B.商 C.汉 D.春秋战国 10.在整个中国古代,教育和科技最发达的朝代是() A.汉 B.唐 C.宋 D.清 11.佛教“四谛”是指() A.生老病死 B.四大皆空 C.脱苦 D.苦集灭道 12.下列史书中属于编年体的是() 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文献通考》 13.中国最古老的高等学校是() A.汉太学 B.唐国子监 C.宋书院 D.明宗学 14.下列农作物中除()外都是华夏大地古已有之的。 A.水稻 B.大豆 C.粟 D.西瓜 15.中国古代科学中,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科学之林的唯一传统学科是() A.天文学 B.数学 C.农学 D.中医学 16.把中国古代各行艺术加以综合并使之精致化的艺术形式是() A.音乐 B.戏曲 C.建筑 D.园林 17.唐代画家中被称做画圣的是() A.李思训 B.吴道子 C.闫立本 D.韩干

2013秋闽文化概论作业1答案

第 1 大题: ( 得 38 分 ) 单项选择题 1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福建年画产地主要集中在泉州、漳州、福安、福鼎等地,其中以()年画最为有名,它既有北方年画之粗犷,又兼有江苏年画之秀丽。 A . 泉州 B . 漳州 C . 福安 D . 福鼎 正确答案: B . 2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在“闽中四先生”中,()最为重要。 A . 陈襄 B . 郑穆 C . 陈烈 D . 周希孟 正确答案: A . 3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由于()对闽学有重要贡献,人称他为“闽学干城”。 A . 蔡元定 B . 黄干 C . 陈淳 D . 真德秀 正确答案: A . 4 . ( 应得 2 分,实得 0 分 ) 清代福建最著名的两个画家为() A . 上官周、华嵒 B . 上官周、黄慎 C . 华嵒、黄慎 D . 翁陵、华嵒 正确答案: C . 5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元代最著名的福建画家是由南宋入元的连江人(),其《墨兰图》画兰而不画土,寓意国土被异族践踏,兰花不愿生长其上。“露根兰”由此成为一种绘画流派,在福建一直盛行到清末。 A . 郑思肖 B . 林希逸 C . 章友直 D . 吴激 正确答案: A . 6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清代( )主持的《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现存完整的一部类书,共一万卷。 A . 何秋涛 B . 陈梦雷 C . 李光地 D . 林侗 正确答案: B .

7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明代莆田人()善画人物,美国哈佛大学高居翰教授将他的一些作品与十七世纪初传到中国的一些西洋版画对照,认为他的画必然受到西洋画的影响,其作品如《仙山高士图》、《文杏双禽图》等。 A . 边景昭 B . 李在 C . 吴彬 D . 宋钰 正确答案: C . 8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明代晋江人( )的《国史唯疑》,通记历朝人物遗事,后半卷专记闽事,可补史传不足。 A . 郑鸿逵 B . 王忠孝 C . 黄景昉 D . 谢杰 正确答案: C . 9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天主教第一位中国籍神父和主教为福安人(),1634年由方济各会西班牙籍传教士利安当施洗入教,后赴马尼拉在多明我会主办的圣多玛斯学院半工半读,之后偕西班牙籍传教士多人回闽传教,并曾任南京教区主教。 A . 罗文藻 B . 张赓 C . 李嗣玄 D . 黄子玉 正确答案: A . 10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北宋时,()成为国际贸易港,被称为“涨海声中万国商”,与三十六个岛国有贸易关系。 A . 福州 B . 漳州 C . 泉州 D . 厦门 正确答案: C . 11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闽西十班因其中由十个人掌握()组成班子而得名。 A . 六件乐器 B . 八件乐器 C . 十件乐器 D . 十二件乐器 正确答案: C . 12 . ( 应得 2 分,实得 2 分 ) 福建闽越人图腾() A . 蛇 B . 鸟

《文化研究导论》读书笔记

文化研究导论 第一部分文化理论 第一章文化与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一种新的跨学科的研究文化the study of culture的方式)在欧美已经历约半个世纪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登陆中国。 一.文化是什么? 英国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文化”的三个相对独特的意义: 艺术及艺术活动(人文学者的研究领域); 习得的、首先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符号的特质(人类学家和社会学界); 作为发展过程的文化(运用历史文献和历史方法的历史学家)。 二.文化研究中的议题和存在的问题 1.人如何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习得的。社会学,社会化。 2.文化研究如何解释事物的意义:人类关于世界的知识是社会地建构的。理解的方式是:我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形成了我们看世界及赋予这世界以意义的方式,所以,通过考察我们的社会处境,可以明了我们为什么这样而不是那样理解世界。 3.文化研究如何理解过去:从影响和传统的角度来考虑文化,询问历史。传统并不是中立和客观的,而是文化地建构的,在建构和重构的过程中,有些东西被包容而另外的被排斥,这就反映了社会中权利的分配方式。 4.其他文化能被理解吗?:跨历史,跨地区和区域的问题。 5.我们如何理解文化间的关系?:理解任何文化形式的意义,不能单纯地把它固定在一种文化内部,而应按照它如何适应不同文化网络之间的交叉点来看它。 6.为什么某些文化和文化形式比其他的文化与文化形式得到更高的评价?:这样的价值判断,这样的规范或传统本身就是被建构的。↓ 7.文化与权利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无论采取何种观点,权利与文化不可避免的连结在一起,文化分析不可能从政治和权利的关系中被分离出去。 所有社会都是政治地、经济地组织起来的。权利和权威分布于社会之中,所有的社会都有分配稀有资源的方式,这些分配产生了特有的社会形构。 文化受社会统治集团的利益和影响,而统治集团则试着去解释他们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并使这一位置合法化。统治集团这样做的途径之一是通过对传统的建构以及这些传统在民众中的宣传来实现的。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些大众或通俗文化形式实际上是那些掌权的人用来麻醉或灌输给从属集团的。如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关于现代文化的评论认为,文化工业在它们的大量的观众之中造成了被动性和一致性。 8.“作为权利的文化”是如何被谈判和被抵制的?:四个主要领域是:性别、种族、阶级和年龄 9.文化如何塑造我们的身份?:文化身份。(比如,19世纪许多评论家认为英语是为了塑造学校孩子们的一种民族文化意识而设计的,而文学文本被用来灌输这些意识——强化一种特殊的民族认同,成为一个英国人意味着什么。所以,这种民族认同是建构的,这种建构关系到以特定的方式把其他种族的身份建构为非理性的和野蛮的“他者”。) 三.把文化理论化 一般文化理论体现了下面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1.文化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哪一种研究观念和方法为解释文化提供了最有前景的的视野? 3.意义是如何被组织和模式化的? 1.文化与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一个社会中各因素之间的持续的、有秩序的和模式化的关系。一种描述一个特定社会结构的普遍方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它的主要分界线上。在西方,普遍地把这些分界线分为阶级、年龄、性别和族性。在把社会结构看做首要领域的地方,文化被作为一种结构的派生物来对待。 功能主义:帕森斯的功能主义观点:社会、文化和个体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每一个都解释者另一个,但文化占据着一个中心的位置,因为每一方面它由个体内化了,而另一方面它又在构成社会的稳定的行为模式中被体制化了。

《中国文化概论》平时作业

《送子天王图》名画的作者是朝的。 A.唐吴道子 B.五代范宽 C.元王冕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2.第4题 《山水清音图》的作者是。 A.展子虔 B.石涛 C.赵孟頫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3.第5题 名画《踏歌图》的作者是。 A.马远 B.马致远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宋代张择瑞的代表作是。 A. 《雪溪图》 B.《江帆楼阁图》 C.《清明上河图》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5.第7题 《富春山居图》这幅旷世名画的作者是朝代的。 A.唐阎立本 B.东晋顾恺之 C.元黄公望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6.第8题 《针炙甲乙经》的作者中国古代朝的。 A.东晋皇甫谧 B.西晋皇甫谧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墨葡萄图》的作者是。 A.展子虐 B.徐渭 C.八大山人 答案:B 您的答案:B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8.第16题 《黄州寒食诗帖》的创作者是。 A.褚遂良 B.虞世南 C.苏东坡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9.第17题 《资治通鉴》的编撰者是。 A.司马光 B.司马懿 C.司马迁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晋代著名的道家哲学和医学的代表作《抱朴子》的作者是。 A.葛洪 B.李时珍 C.张仲景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1.第19题 佛教创建于。 A.印度 B.印尼 C.中国 答案:A 您的答案:A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12.第20题 《辋川图》的作者是。 A.赵孟坚 B.赵孟頫 C.王维 答案:C 您的答案:C 题目分数:2 此题得分:2.0

文化产业概论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5 —20 16 学年第一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文化产业概论改卷教师: 学号:136331942姓名:陈若敏得分: 一、当前文化产业十大热门行业(归纳几段文字介绍) 新闻服务,主要范畴是新闻业 指从事新闻工作、业务的职业,或新闻行业。以新闻手段向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职业。新闻职业的基本特征:①有合法的新闻传播机构;②采用各种新闻传播手段;③拥有以传播新闻为职业的专业人员;④面向社会,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 图书出版业 图书出版是指书籍、地图、年画、图片、画册,以及含有文字、图画内容的年历、月历、日历,以及由新闻出版总署认定的其他内容载体形式的编辑,并通过印刷发行向社会出售的活动。或者说,是指依照国家有关法规设立的图书出版法人实体的出版活动。在我国,图书出版执行许可证制度。 图书出版业作为一个产业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版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十大产业之一,特别是此产业还是思想、文化、道德和政治意识等内容的重要传播手段,所以出版业得到各国无论是经济还是政府的重视。 我国的出版业总称为新闻出版业,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及相关印刷、制作等多个体系。图书出版是出版总类中的一个大类,是出版业中最原始的代表。 报刊业 在我国,报刊中的。报。是指有固定名称、刊期、开版,以新闻报道为主要内容,每周至少出版一期的散页连续出版物。。报刊。中的。刊。是指有固定名称、开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成册的连续出版物。它是从属第三产业的信息产业。我国报刊业是随着经济改革的步伐进行改革,并且是中国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报纸的发行量是衡量一报纸国际影响力的主要指标,同时也是评价一报社经营规模的重要指标。扩大经营规模,实行规模化经营是我国报业扩大国际影响力,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 音像业 音像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最具商品属性的产业,音像产业的产品是精神文明、文化艺术、科技教育最直接的载体,科技含量也相当高,肩负着宣传、教育、娱乐的重任。音像业也称视听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音像业是由唱片业延伸发展起来的,产品包括录音、录像两大类,录音产品主要指唱片、盒带、CD等为载体的记录音乐与戏曲等内容的产品;录像产品主要包括记录电影、电视剧、音乐录像、卡拉OK、百科知识等内容的录像带、VCD、DVD等产品。国外的同行业仍称作唱片业。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业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五行说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哲学思想,最早提出阴阳五行说的是()。 A、邹衍 B、《尚书》 C、《周易》 D、《老子》 2.周代实行()。 A.宗庙祭祀B.分封制C.谪长子继承制D.以上答案都正确 3.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A.造纸B.印刷术C.火药D.指南针 4.目前公认的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仰韶文化的陶文B.甲骨文C.金文D.石鼓文 5.佛教约于汉代传入中国,魏晋时期借()之风获得大发展。 A.儒学B.道学C.玄学D.经学 6.我国少数民族也创造了优秀的文化,与汉族早期长篇史诗不发达的情况不同,少数民族中往往流传着反映其早期历史的长诗,《格萨尔》就是( )族的著名史诗。 A蒙古族B藏族C维吾尔族D白族 7.《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被称为“四大奇书”,代表了明代俗文学的最高成就。 A.《金瓶梅》B.《官场现形记》C.《红楼梦》D.《初刻拍案惊奇》 8.经学是中国文化的渊薮,经学典籍主要是“五经”,即()。 A、《诗》、《书》、《礼》,《乐》、《易》 B、《书》、《礼》,《乐》、《春秋》、《左传》 C、《书》、《诗》、《礼》,《大学》、《论语》 D、《易》、《书》、《诗》、《礼》、《春秋》 9.宋明理学改变汉唐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讲求四书的义理,探讨身心性命修养,成为渗透着佛道思想的新儒学。宋代理学理气论、心性论的集大成者是( )。 A.程颐B.程颢C.朱熹D.王阳明 10.中国高度发达的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有的国家曾长期使用汉字,并借鉴汉字创造了本国文字,如( )。 A.日本B.朝鲜C.越南D.上述三国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狭义的文化 2、“五经” 3、家国同构 4、“今文经” 三、判断正误(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中国传统文化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文化。() 2.中国本土第一种人为宗教是道教,其创始人是老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