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生物《ATP的主要来源 细胞呼吸》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ATP的主要来源 细胞呼吸》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ATP的主要来源 细胞呼吸》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ATP的主要来源 细胞呼吸》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中生物《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

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必修二导学案第一章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知识梳理】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受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 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__ _的____ __性状的____ _表现类型。如:_____________ 。 设问: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做杂交实验时是同时观察的吗?他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并对此进行分析。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观察图1-4) P 纯种的高茎豌豆×纯种的矮茎豌豆 ♀(♂)↓♂(♀) F1高茎豌豆 ↓自交 F2 高茎豌豆矮茎豌豆 3 :1 思考: F1为什么表现出高茎,没有表现出矮茎的性状? F2为什么又出现了矮茎?且统计是3:1的数量比?这比值是偶然的吗? 具有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F1中__________ _的性状叫显性性状。而 _______________ 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指在______ _后代中,同时显现出________ _和_________ _的现象。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孟德尔在观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果断地摒弃了前人融合遗传的观点,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提出了如下假说: (1)性状是由_________ 决定的。遗传因子不融合、不消失。 显性性状:由显性遗传因子控制(用大写D表示) 隐性性状:由隐性遗传因子控制(用小写d表示)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___________存在。 纯合子是指_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如:纯种高茎豌豆:DD;纯种矮茎豌豆:dd 纯合子表现出来的性状能稳定遗传,自交不发生性状分离。 杂合子指_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如:F1高茎豌豆:Dd 杂合体表现出来的性状不稳定遗传,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______)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4)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的。 2、观察遗传分析图解图1-5 思考: F1形成的雌雄配子种类、比值都相等。两种雌配子和两种雄配子结合机会______,因此F2便有了____、_____、_____三种基因组合,比例为_______ ,在性状上则近于高:矮=________。 [记忆节节清] 性状:生物体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显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显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不显现出来的性状。 性状分离:杂种的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1、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遗传因子不融合、不消失。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高中生物必修三核心概念教学内容

高中生物必修三核心 概念

必修三核心概念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区分体液、细胞外液、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的界限和关系 2、稳态相关: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反射、反射弧、兴奋(神经冲动)、神经纤维、突触 2、激素调节:血糖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反馈调节、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3、体液调节:体温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 4、免疫调节: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系统(细胞)、体液免疫、细胞免疫、过敏反应 第3章植物素调节 1、胚芽鞘弯曲原理、植物激素 2、生长素:两重性、顶端优势、向光性、向重力性 3、其他激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 第4章种群和群落 1、种群、群落的概念及其情境中的区分 2、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3、种群的数量:J型曲线、S型曲线、环境容纳量 4、群落的结构:竞争、捕食、寄生、护理共生 5、群落的演替:初生演替、次生演替 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1、结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营养级、消费级、食 物链、食物网 2、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物质: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生态农业 4、信息:物理、化学、行为 5、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 第6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1、价值:直接、间接、潜在使用价值 2、保护:就地保护、迁地保护、自然保护区 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 液和淋巴。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 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 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4.体液调节:激素或其它化学物质(如CO2),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 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案例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人教版生物必修 3 第五章第一节内容。对本节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后三节“生态系统功能”打下基础。 必修3《稳态与环境》模块的核心教育价值就在于“有助于学生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本节课的教学恰好是这一价值的最佳实践。这也是这节课的能力目标。 本节课的内容在初中均有所接触,知识上的学习难点容易处理。所以本节课情感目标的达成就格外重要。本节课的情感目标我确定为:让学生从生物与环境是统一整体的角度来理解保护其它生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知识方面,本节正文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两部分内容,主要是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一部分包含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分类,这两部分内容在初中都有所学习,基本上没有新的知识。关键是明确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注意生态系统的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所以这部分内容主要在预习学案中以自学的方式进行处理。 第二部分内容是本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由于教材中的池塘图关于各个成分已标示的很明确,所以,在课上我选用了另外一幅更复杂一点、更漂亮一点的池塘图。整节课以该图为主线,学习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对该池塘生态系统进行分析,从而掌握组成成分及食物链、食物网两部分内容。 具体处理细节见课堂教学部分。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重点)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 能力目标: 讨论生态系统的结构 3. 情感目标: 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难点) 三、教学设计 音乐图片导入——预习反馈——实例进行概念检查——探究一,自主学习解决第一个问题,小组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自我检测,知识升华,构建议模型——探究二:自主学 习,教师点拨——学以致用——展示目标,小结——随堂检测——布置作业——点题下课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学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新课标必修3导学案汇编 第一课时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标点击】 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 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细胞的生活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 界的认识。 2、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点: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知识点观察与思考归纳与结论 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__________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动脉中的血观察课本P2中的两图,思考两 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许多物质会种细胞生活的环境有何不 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__________。组织液是存在于 体内细胞生活在同?何为体液?体液与血液 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__________。细胞外液中是否是一个概念?仔细观察 __________是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少部分课本P3中的图1-1,思考组 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 织液、血浆、淋巴液之间的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何为内环境?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 直接环境,叫做__________。 血浆中90%是__________,其余10%分别是认真分析课本P4的血浆的化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 学组成表及图1-2,总结血浆 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细胞外液的成分的主要成分,进而思考细胞外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 液的成分。思考血浆与组织 有较多的__________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液、淋巴的成分有何不同? __________含量很少。 1.为什么医院给病人输血时 所谓溶液渗透压,简单地说,是指必须使用生理盐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 2.为什么红细胞放在清水或决于溶液中__________。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者浓度较高的以及过酸过碱 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 细胞外液的渗透或温度过高过低的情况都无 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压和酸碱度法正常生存?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源于_________和 3.为什么细胞外液适宜于细_________。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 胞的生存?何为渗透压?为 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人体细胞

(完整word)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学案,推荐文档

必修② 遗 传 与 进 化

问题探究: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的后代开的花,会是什么颜色? 知识目标: 1. 杂交常识: ①杂交的操作方法:P3 图1-2. ②孟德尔选豌豆做遗传实验的原因:豌豆是传粉受粉的植物,还具有易于 区分的。 ③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的不同表现类型,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2.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P4 左上角图1-4):你从杂交实验图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有 什么规律吗? 3.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请完成下列假说的内容并用遗传图解释) ①假说内容: a.生物的性状是由决定的。 b.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存在的。 c.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彼此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 子中。配子中只含有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d.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的。 ②.遗传图解:(能力目标) 4.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5.分离定律:在生物的细胞中,控制着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作业: 1. 请列举出你在本节内容中所见到的新的专业术语并加以理解。 2.P8 基础题及资料上相关试题。

问题探讨:观察P9 左上角的奶牛场图片,思考怎样才能培育出既产奶多又生长快的奶牛? 知识目标: 1.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 ①.画出遗传图并作出分析,首先看该现象是否遵循分离定律? ②.该现象是否有其他规律存在? 2.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请用棋盘法画出遗传分析图): 3.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请用测交图解说明): 4.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 5.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自己总结): 6.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 ①.遗传因子=基因 ②.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③.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④.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如 A 和a。 能力目标: 总结计算杂交后代表现型和基因型种类的方法;灵活掌握运用自由组合定律。 作业: P12-13 基础题和拓展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教案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一、减数分裂 设计理念: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独霸课堂45分钟,学生只能充当“留声机”,新课程标准强调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过程不应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现成结论的过程,而应该亲自参与丰富的生动的思维活动并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过程。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其中自由探究和自主学习的环境,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理念,具体做法是通过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并引导学生讨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并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动手,合作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活动,根据自身反馈信息来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内容:生物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2)新课标(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减数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一课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第一节,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第二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细胞学知识,有丝分裂知识等知识基础上进行,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认识细胞分裂的种类,实质和意义。并为后面学习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奠定了细胞学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内容在知识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观察减数分裂动画过程,通过创设一系列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通过学生模拟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行为变化,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和概念,加深对事物自身变化规律性的认识,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并赞美生命的奇妙。具体视课时、进度而定。)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的过程和概念。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的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它是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关键。 学情与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有丝分裂,有性生殖等相关知识,这为本节课学习奠定了基础,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对于细胞中微观世界的物质变化缺乏感性认识,仍难以理解,较难抓住本质。大部分学生表现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学会”但“会学”的同学不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在逻辑推理和整体把握两个方面存在障碍,对问题探讨停留于表象认识,难于抓住事物的本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画有细胞轮廓的白纸板,红、蓝两色的橡皮泥)(视教学进度定) 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汇总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验原理】 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目的要求】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Na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后,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实验过程】 一、材料用具 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的磷酸缓冲液,0.1mol/L HCl(盛于滴瓶中)、0.1mol/L NaOH(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 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并作记录 3、一次加一滴0.1mol/L HCl,然后,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 6、充分冲洗烧杯,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 三、现象观察 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 四、实验结论 1、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再用其他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 2、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 五、实验评价 你的实验测得的不同情况下的PH值是否存在误差?分析误差存在的原因,如何降低误差? [误区警示] 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请你分析目的是什么? 解析: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 第二次和第三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响实验效果。 2、实验过程中腐蚀性物质使用注意事项及解决措施。 解析:HCl和NaOH都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与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若有洒落或溅出,要立即用水冲洗15min,并告诉老师。 3、生物材料最好是一种植物材料,一种动物材料。 【问题探究】 一、问题思考

最新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教案 第二章 第一节(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体水分和无机盐的调节。 了解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理解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保持人体稳态的生理意义。 [教学重点]下丘脑对水分平衡的调节。 [教学难点] 醛固酮对无机盐的调节。 [板书设计]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三、水和无机盐的调节 1、饮水 来源食物 物质代谢 水的平衡肾脏排尿动态平衡 排出皮肤排汗 肺呼气排出水汽 大肠排便 2、无机盐的平衡摄入:饮食 排出:尿液、汗液、粪便 3、水分的调节 4、无机盐的调节 [教学方式] 学生自学预习,教师精讲与学生练习相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人体产热的原因? 2、人体产热的器官?人体散热的器官? 3、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那里? 4、人体体温过高时,酶的活性,甚至。 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出答案 新课引入:生活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吃的东西过咸,会感到口渴;夏天尿少,而冬天尿多;“以饮料代水”的做法会适得其反,越喝越渴。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学生看书,预习,完成导学大课堂中的知识预览部分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精讲: 1、饮水 来源食物 物质代谢 水的平衡肾脏排尿动态平衡 排出皮肤排汗 肺呼气排出水汽 大肠排便 2、无机盐的平衡摄入:饮食 排出:尿液、汗液、粪便 3、水分的调节 4、无机盐的调节 水、无机盐平衡的调节,受神经系统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如水的摄入量主要由大脑皮层渴觉中枢控制,水的排出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当机体失水时,血浆的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尿量减少;同时渴觉中枢兴奋,引起口渴,主动饮水,增加机体含水量。相反,当机体含水量增加时,血浆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把体内多余的水分排出,恢复到正常水平。这就是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对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基本平衡的原因。此外有效血容量的减少也可以引起渴感。5.水和无机盐在维持细胞渗透压稳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水能够调节体温、促进物质代谢(如溶解代谢废物、排出代谢废物)、起润滑作用(如关节腔的滑液,能减少关节活动时的摩擦;唾液中的水分使食团润滑而易吞咽。);无机

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第一章

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第一章 1、1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知识梳理】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里获取生存所必须的养料和氧,并把废物直接排入___________中。(2)、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的液体,又叫液。它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的环境,组织液为组织细胞提供______________,细胞的也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手和脚磨出“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3)、血浆并不就是血液,它是血液中除血细胞后的液体部分,是直接生活的环境。(4)、淋巴液也叫 ,其中混悬着大量的淋巴细胞和细胞等,可以协助机体_____ 。对这些细胞来说,淋巴就是它们直接的 ________________。(5)、说说内环境中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之间相互关系,并用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成分含量(%)成分含量(%)水 90、7卵磷脂0、2血清白蛋白 4、4胆固醇0、22血清球蛋白0、4Na+0、38纤维蛋白原0、005K+0、02氨基酸氮0、012Ca2+0、01尿素氮0、025Mg2+0、

0005其他非蛋白氮0、38Fe3+0、0001葡萄糖0、08Cl_0、36乳酸0、025HPO42_0、01各种脂肪酸0、38SO42_0、0001脂肪0、 14HCO3_0、17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根据下列血浆化学成分平均值分析:(1)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无机物包括和无机盐(如Na+、K+、Ca2+、Mg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等)、(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2)除表中所列成分外,血浆中还可能含有(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3)从表中可以看出、离子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4)血浆中的HPO42-、HCO3-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的 __________。(5)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的主要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和三方面。(2)、渗透压指溶液中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的__________的________。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主要来源于和两种离子。人细胞血浆的渗透压约为_____kPa。(3)、正常人的血浆pH为。与它含有、等离子有关。(4)、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左右。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DNA分子结构导学案

第二节 DNA 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学习目标】 1、概述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3、讨论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学习重点】 1、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制作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学习难点】DNA 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知识链接】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知识框架】 DNA 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1、模型名称: 模型 2、构建者:美国生物学家 和英国物理学家 3、构建依据 (1)DNA 分子是以4种 为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这4种脱氧核苷酸分别含有 四种碱基。 (2)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 衍射图谱表明DNA 分子呈 结构。 (3)查哥夫测定DNA 的分子组成,发现腺嘌呤(A )的量总是等于 的量; 的量总是等于 的量。 模型构建1:脱氧核苷酸 在DNA 分子中,由于组成脱氧核苷酸的碱基有4种 (A 、G 、C 、T ),因此,构成DNA 分子的脱氧核苷酸也有4种 它们的名称是: 1 2 3 4 模型构建2:脱氧核苷酸链

模型构建3:DNA 双链(平面结构) 模型构建4:DNA 双螺旋结构 (1)规则的双螺旋结构特点 1>、 2>、 3>、 (2)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所以:DNA 分子中A=T G=C (3)DNA 特点 ①稳定性: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形成的基本骨架和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变;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和两条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空间螺旋加强了DNA 的稳定性 ②多样性:一个最短的DNA 分子也大约有4000个碱基对,可能的排列方式有44000,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了DNA 分子的多样性。(4n ,n 是碱基对的数目) 碱基对的这种排列顺序代表着 ③特异性:每个DNA 分子中碱基对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了每个DNA 分子的特异性。 (4)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应用 规律一:互补碱基两两相等,即A =T ,C =G 规律二:两不互补的碱基之和比值相等,(A+G )/(T+C )=(A+C )/(T+G )=1规律三:任意两不互补的碱基之和占碱基总量的50%,即(A+C )%=(T+G )%=50% 规律四:DNA 分子的一条链上(A+ T )/(C+ G )= a ,(A+ C )/(T+ G )=b ,则该链的互补链上相应比例应分别为a 和1/b 。 A T G C A T G C 1是: 1 2 2是: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教学案汇总

【推荐】2020年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 册)教学案汇总 学习目标:1.举例说明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及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2.以转基因技术为例, 说出现代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3.概述科学思维的基本过程 [教材梳理] 一、粮食问题 1.二战后世界粮食生产状况 国别内容项目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人口占世界人口1/4 占世界人口3/4 粮食产量占世界的1/2 占世界的1/2 特点人均产粮多、消费少人均产粮少、消费多

2.我国粮食生产状况及产生原因 3.科学合理地应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1)作用 在彻底解决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疾病肆虐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2)转基因技术发展历史 诞生→1983年, 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 ↓ 发展→世界首例转基因产品——延熟保鲜番茄, 1993年在美国批准上市二、科学思维的过程[连线] [牛刀小试]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发达国家人口少、人均粮食多、消费少。(√) (2)我国虽然人口众多, 但地大物博, 粮食问题并不严峻。(×) (3)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诞生的标志是延熟保鲜番茄的成功上市。(×)

(4)水稻耐寒、耐盐碱基因是我国获得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 (5)脊索动物和脊椎动物可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 2.选择正确答案 (1)粮食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国在这方面面临的重要问题是( ) A.粮食生产过多 B.粮食供应与消耗不平衡 C.人口增长过快, 缺粮问题日益严重 D.开垦森林过少, 致使农田减少 解析:选C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 而耕地仅占世界耕地的7%, 由于人口迅速增长, 使我国面临粮食短缺这一严重问题。 (2)下列关于推理研究的有关说法中, 错误的是( ) A.推理是根据现象提出合理的假设过程 B.通过推理所得结论必须是完全正确的 C.推理过程必须符合基本的逻辑关系 D.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可得出多种结论 解析:选B 推理是对观察到的现象所作出的解释, 即是一种合理的假设, 由推理所得到的结论既可能是正确的, 也可能是错误的, 这就需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重难突破] 一、粮食问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

江西省南昌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江西师大附中使用)高三理科数学分析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二、亮点试题分析 1.【试卷原题】11.已知,,A B C 是单位圆上互不相同的三点,且满足AB AC → → =,则A BA C →→ ?的最小值为( ) A .1 4- B .12- C .34- D .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 第三章第2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科学史可以展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探究活动的本质特征,使人感受科学发展是一个线性累积、不断壮大的过程,领会“变化”才是科学本身具有的惟一不变特性。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很好地展现科学在本质上是相对的、可变的、处在不断修正和发展过程中的素材。因此,本文基于以下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问题为主线、探究为主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问题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 二、教学分析 ^ 1、教材分析与处理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编入了“达尔文、詹森、拜耳、温特等科学家的实验、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等内容。教材以科学探索过程为脉络来安排教学内容,具有探究性的特点;文本呈现图文并茂,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为教师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有力支撑。 基于以上设计理念,对教材知识作了适当调整(含顺序调整),本节课只学习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和分析、评价实验设计的技能训练。 2、学情分析 曾学习过“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等,有一定的思考方法基础,且学生的观察、思维、逻辑推理等能力都较强,对植物向光性现象又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实验设计的各种能力(语言表达、实验分析、深入思考等)都有待提高,所以教学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教学难点:科学实验设计的过程及严谨性分析。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生长素发现的过程,更要掌握对简单实验的设计、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感悟科学发现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辨证过程,需要实事求是和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目标 《 对于以上的教学分析,需达到的教学三维目标(见表1)。

全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全册 共188页 附答案)

全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导学案(全册共188页附答案) 目录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目标导航 学习要求 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3.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知识网络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1课时(共1课时) 学习导读 学习准备 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可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从外界环境获得 ,排出 ;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大多不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这些细胞是通过与外界环境进行的物质交换。 2.体液包括和 ,血浆、组织液、淋巴属于。 3.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 4.细胞外液的成分:⑴血浆中含有的水分约占90%,溶质中含量最多的是,约占7-9%,无机盐占1%,剩余部分为血液运送的物质。⑵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含量较少。 ⑶细胞外液在本质上是一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

于。 5.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的含量有关。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 值为 。温度一般维持在。 6.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的媒介。 破疑解难 一、细胞外液的内涵 l.细胞外液与体液的关系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液体环境,是体液的一部分;而体液是指人体内以水为基础的液体,两者的关系如下: 细胞内液(2/3)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1/3) 组织液 淋巴 2.血浆是血液的一部分,因为血液并不全是细胞外液。 血浆(液体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等。 血液 血细胞(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其中血细胞不属于细胞外液。 二、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组织液和血浆之间只隔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毛细血管壁,毛细血管壁具有较高的渗透性,当血液流经毛细血管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之外,水和其他小分子的物质(如葡萄糖、无机盐、氧气等),都可以透过毛细血管壁流入到组织液间隙中,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以后,大约90%的组织液又可以渗回毛细血管,同时把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和C02等也渗回血液中,其余大约10%的组织液则渗入到毛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毛细淋巴管的一端是盲管,其内的淋巴流动是单向的,淋巴通过淋巴循环,最后在左右锁骨下静脉注入血液循环 三者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推荐下载】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套精品学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教学设计庐江三中:许佳

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阐明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分离定律; 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能力目标: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 尝试设计杂交实验的设计。 情感目标: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阐明分离定律; 2. 以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为素材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 3. 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假说——演绎法。 [教学过程]:遗传,俯拾皆是的生物现象,其中的奥秘却隐藏至深。人类对它的探索之路,充满着艰难曲折,又那么精彩绝伦! 让我们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循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索遗传的奥秘。 融合遗传:两个亲本杂交后,双亲的遗传物质会在子代体内发生混合,使子代表现介于双亲之间的形状。 讨论:按照上述观点,当红牡丹与白牡丹杂交后,子代的牡丹花会是什么颜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为什么选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容易成功?(观察图1-1,1-2,1-3,总结选用豌豆的优点) 1. 豌豆传粉(且闭花传粉),结果是:自花传粉(自交),产生; 自交: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自花传粉,也叫自交。 杂交:基因型不同的个体之间的交配。 豌豆花大,易于进行人工杂交,即去雄—套袋(防止其它花粉的干扰)—授粉(采集另一种豌豆的花粉,授到去掉雄蕊的花的柱头上),获得真正的杂种; 父本:供应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母本:接受花粉的植株叫母本(♀) 正交、反交:若甲作父本、乙做母本为正交,反之为反交。 2. 具有稳定遗传、的性状,如豌豆茎的高度有悬殊的差异,通过观察很容易区分,进行统计。 性状:是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的总称。如:豌豆茎的高矮。 相对性状是指一种_____ _的____ __性状的____ _表现类型。如:_____________ 。 设问:豌豆有多对相对性状,孟德尔做杂交实验时是同时观察的吗?他先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并对此进行分析。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观察图1-4) P 纯种的高茎豌豆×纯种的矮茎豌豆 ♀(♂)↓♂(♀) F1高茎豌豆 ↓自交 F2 高茎豌豆矮茎豌豆 3 : 1 思考: F1为什么表现出高茎,没有表现出矮茎的性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2为什么又出现了矮茎?且统计是3:1的数量比?这比值是偶然的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具有________ 的两个亲本杂交所产生的F1中__________ _的性状叫显性性状。而_______________ 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指在______ _后代中,同时显现出________ _和_________ _的现象。 三、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全集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能力方面: 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幻灯片 五、课前准备: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 图 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阅读思考引入新 课 〖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问题探讨 〔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 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 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 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 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 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 思考回答创造问 题情境, 引入新 课

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 〔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 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阅读思考 回答 〔思考与讨论1〕 〖师提示〗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 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 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 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 血浆组织液淋巴 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 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学生讨论 后回答

高中生物必修三全套导学案

第一课时第一章人体的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标点击】 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细胞的生活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2、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点: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例1〗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 A、盐汽水 B、核酸型饮料 C、蛋白型饮料 D、纯净水 解析:酷暑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室外作业的人出汗较多。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时,也排出了一部分无机盐,使体无机盐的含量降低,为了维持体盐代的平衡,故室外作业的人应该多饮淡盐水,以补充丧失的盐分。 答案: A 〖例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 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 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C.不能消化脂肪 D.组织葡萄糖浓度升高 解析:班氏丝虫是我国常见的丝虫病病原体,病原体的原始寄生部位是淋巴,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阻塞所引起的病症,如下肢肿胀等。主要原因是淋巴管被阻塞后,组织液中的蛋白质被淋巴液回收受阻,大量蛋白质积聚在组织液中,是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不断升高,组织液的生成增多,使组织间隙积聚液体,造成人体下肢肿胀。 答案:B 【自我诊断】 ●.基础题 1.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 A.Fe2+ B.K+ C.Na+ D.Ca2+ 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 A.浮肿 B.手足抽搐 C.贫血 D.尿毒症 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 A.组织液中氧气的浓度 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 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D.细胞中ATP的数量 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 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 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 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 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 5.人体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 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6.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B.葡萄糖C.二氧化碳和氧D.氨基酸 7.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A.组织液 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C.淋巴和组织液 D.消化道和组织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