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与研究

摘 要
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坚持。幼儿时期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期,我们要通过恰当的方法去引导幼儿,还要以身作则,在无形之中影响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生活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幼儿;生活习惯;培养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这就说明良好的习惯对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作为人生的启蒙阶段,是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
一、课题背景
幼儿是人一生的起点,是人身体机能发展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幼儿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衣食住行等。要有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幼儿时期相当于一天的清晨,同时也是对以后成人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在的一些事就能表明这个观点。现父母带大的孩子会玩电话,爷爷奶奶带大的就会跳广场舞。这都是因为在幼儿小的时候灌输给幼儿什么样的思想。这个时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必定受益终身,反之便会错失良机,以后难以改正。现在的父母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对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现在的孩子都是被父母、爷爷奶奶轮流照看,洗脸、吃饭,照顾的特别周全。让孩子一直处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样的父母受苦,孩子享福的生活,给孩子养成了一个特别不好的生活习惯,以后就会认为这些都是应该的,所以不要太溺爱孩子。这样只会害了孩子。
不良的生活习惯不仅会影响到幼儿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到孩子的自信心、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等。例如:有些幼儿晚睡晚起,没有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所以不能按时上幼儿园,会影响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做游戏、交往,久而久之幼儿会严重缺乏自信。充足的睡眠能保证幼儿有精力参加各种活动,而有的小朋友中午没有午睡习惯,就会造成幼儿状态不好,没法跟别的小朋友参与到一起,交往能力就会受到影响。要让幼儿养成早睡早起、按时吃饭、积极参加活动等良好的习惯是健康成长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没有健康的身体,要让幼儿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里才是最重要的。
二、概念的界定
习惯是指在一个长时间的环境里,一点一滴地积累下来的。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更是要在一个科学地引导下,经过多次的演练,是符合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制定的生活常规

及一些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主要有按时睡觉、按时起床、按时吃饭、卫生习惯等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主要针对3~5岁在幼儿园的良好卫生习惯、进餐习惯、睡眠习惯等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培养。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陈鹤琴先生理论的相关内容。
“凡是儿童能够学的而有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
“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家庭教育》一书中,陈鹤琴先生从生理上的、心理上的、哲学上的一些最为基本的原理出发,与小孩子的科学知识学习、道德习俗养成、生活习惯培养、身体健康护卫等一些具体的事例形成了互证。在书中也指出了“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通过本次课题的研究表明了,尽量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会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独立生活、自觉安排个人时间的生活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研究目标
具体目标:
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分析形成这一习惯的原因。
了解生活习惯的培养与身心发展影响的关系。
通过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指定一个良好的时间安排,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幼儿的意思,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探索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生活习惯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学校,保持家园一致,为幼儿创设初步的生活习惯观的空间。
五、研究对象及内容
主要研究对象是3~5岁再幼儿园的幼儿,主要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谈话法和文献研究法。
(一)观察法
通过对幼儿的行动、有计划、有步骤的观察,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积累幼儿生活习惯的不同表现方式。再观察中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
(二)行动研究法
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针对家庭教育方面,教师设计的问题,来掌握更加实际的幼儿生活习
惯。让教师了解,更加准确的制定时间安排。
(三)个案研究法
对群体中存在心理障碍或特殊表现的某个幼儿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跟踪记录与观察分析,并进行心里疏导,给幼儿一个美好时光。
(四)谈话法
采取教师和幼儿面对面、教师和家长面对面交谈的方法,取得第一手的资料和信息,共同配合与协作,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取得教育上的一致和统一。
(五)文献研究法
本课题将对古今中外的已有相关理论做综合参考研究。
六、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
围绕课题研究目

标,查阅资料,开展理论学习和讨论,制定方案。
确定研究对象,对幼儿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对教师进行课题实施前的培训,提高教师科研意识。
设计研究方案,进行开题讨论。
(二)研究阶段
制定方案细节,由专人负责。
落实课题,设计调查问卷,记录调查报告。
把所有资料汇总到一起,进行总结。
(三)总结阶段
总结调查问卷,分析幼儿生活习惯发展水平。
归纳、整理研究资料。
形成优秀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研究案例、论文集。
写课题的总结报告和研究报告。
大家讨论论证、结题。
七、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应该如何培养
丰富多样的环境有助于儿童的发展。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应该紧跟当今时代潮流,联系孩子的日常生活实际,保持院内外环境一致,才不会限制和阻碍儿童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快速有效的捕捉到孩子观察事物的切入点和着重点。活动室中摆放几张桌子“教师讲,幼儿倾听记忆”是传统活动的表现,这样的布局仅仅实现了教师对一小部分幼儿的交流,对于幼儿间进行深入、透彻、激烈的讨论有很多不便,这种空间布局使幼儿的发展情况在老师眼里只是大致的、不具体的、初级的水平上,更加阻碍了教师对幼儿发展情况的深入了解、个别性的把握。
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挖掘有用的空间,引导并激发幼儿不断尝试使用各种材料,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解决新问题,让幼儿处于积极向上的探索状态。打个比方,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把椅子弄成圆形把老师围在中央,让所有孩子都能和老师保持较劲的距离,也可以和孩子讨论怎么能把椅子摆的既整齐美观,又能看到老师的面孔和听到老师的声音。通过这样的小活动就能提高孩子学习事物的积极性和热情的态度,又可以便利老师观察每一个孩子的行为举动和心理。所以我们更应该打破常规,防止生硬的环境格局,勇于创新,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在自由、平等的环境下茁壮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利用好有限的环境给孩子带来无限的可能,补给孩子奇妙的想象、想方法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环境可以伸缩自如,既能使孩子通过事物的表象发现内在,又能通过表象发散思维和想象空间。
首先要求教师要对环境创设有充分的、正确的理解,充分认识到只有将院内外的环境有机结合,寻找环境创设的中心和教育价值,才能实现真正的环境创设,进而促进幼儿知识面的扩展和心理健康发展。
再者是熟知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及其特点。资历深厚、经验充足的教师一般都能将班级内每个孩子的心理特联系起来点较好的。例如活

动所需的材料离孩子的距离、孩子能拿到东西的合理高度,对于美术作品的展示,教师应该和孩子讨论如何去装扮它,孩子们在视线范围内看到光彩夺目并带有自己名字的作品,他们就会感悟到一种满足感和重视感。又例如给自然角的浇水,教师可以带领孩子去享受浇水的过程并亲自示范,引发孩子兴趣,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动手去给自然角的盆栽浇水,从而激发他们的主观创造性和积极参与事物的品质。
参与性原则的落实质上需要幼儿与教师通力合作的过程,教育者要让幼儿有主动参与环境创设活动的意识,引导幼儿养成将环境与教育相联系思考创新的好习惯。
八、研究原则
(一)游戏性原则:
游戏是最适合幼儿年龄的特殊活动方式,可以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生活习惯,也可以锻炼幼儿的交往能力。幼儿更容易通过自己努力过得成功而自豪,逐渐行成自信、乐观、开朗的性格。
(二)发展性原则:
是指把幼儿当做发展着的个体,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的行为和表现,不要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幼儿,及时进行指导,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协同性原则:
幼儿园与家庭要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在教育态度、教育内容、教育策略上,各自利用自身优势做到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
九、总结
幼儿的良好习惯要有家长的配合和幼儿园的管理作为支撑。因此,在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幼儿在家中的生活习惯来制定计划,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幼儿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幼儿一生中重要的起点。这需要广大的幼儿教师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幼儿实际发展水平和需要,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学习,制定出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地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