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5第一章经络总论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5第一章经络总论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5第一章经络总论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和临床运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纵横交错,内联脏腑,外络肢节,能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四吱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2.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而儒养周身,从而完成和调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经络系统中的络脉为卫气所充,散布全身,密布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有着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即根据经络有反映病候的特点。

1.传注病邪

根据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的生理特点,当机体处在正虚邪实的情况下,经络则是传注病邪的途径。

2.反映病侯

因为经络在人体有内外相连的特点,故又是病理变化的反映系统。如内脏病变可以主里达表,从而在体表相应部位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可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与按压等观察相应部位的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电阻等变化,来推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经络实证

经络虚证

(二)指导辨位归经

1.根据体表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推断疾病所在的经脉。

2.根据病变中出现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推断其所受累的脏腑与相关的经脉。(三)指导临床治疗

1.根据经脉循行与主治特点——“经脉所过;、主治所在”进行循经取穴。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2.内脏病变可通过刺其皮部的方法进行治疗。如皮内埋针或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来进行治疗

3.经络瘀滞、气血痹阻可刺络放血予以治疗。如目赤肿痛太阳穴放血;扭、挫伤局部刺络拔罐

4.经筋疾患可以“以痛为腧”的阿是穴进行针刺治疗。

经络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图

经络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图 发布: 2009-6-27 22:12 | 作者: 汉医艾灸 | 查看: 189次 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十五络脉和浮络、孙络等组成. 经脉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经络系统结构图如下: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又名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行部位综合而定的。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

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表1: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其中,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手少阳与手厥阴为表里,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功能有: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密切联系。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同妇女的月经有关。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身一周,如腰带,能约束纵行的诸脉。 阴跷脉、阳跷脉:跷,有轻健跷捷之意。有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阴维脉、阳维脉:维,有维系之意。阴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阴”;阳维脉的功能是“维络诸阳”。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分析

十二经络的走向、分布及作用和经络养生 提到经络,相信很多的伙伴都看过电视或者武侠小说,像什么任督二脉啊,练功时头顶冒烟啊,气沉丹田啊,什么哭穴和笑穴啊,相信这些大家都不会陌生。其实很多的武侠小说都给中医和经络披上了神秘的面纱,我们揭开后就能发现其中那些很实用、很重要的经络和穴位。人体内的经络主要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有“径”的含义,也就是路,指的是大并且深的直行主干;络,有“网”的意思,指的是分支,小并且浅的横行支脉。二者合称为经络,就像纵横交错的道路,运行着体内的气血,使人的生命得以延续。在中医看来,很多人老是头痛、腰腿痛、肩颈痛或者老觉得身体的某个地方发酸、发麻等、运动后手臂酸痛等,通过各种刺激(针法、灸法、推拿)后很快就恢复了,就是因为通过刺激穴位或者沿着经络按揉恢复了经络的畅通,使人身体的气血能正常地流通,从而各种症状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或者减弱,达到了通则不痛的目的。为了预防我们身体疾病的发生,为了及时知道身体哪儿堵住了,我们就得知道经络到底在哪里。 人体的经脉包括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经络的命名是结合脏腑,手足,阴阳而定的。脏,有储藏人体内一切营养物质的作用,属阴,共有六个,即心、肝、脾、肺、肾、心包;腑,有消化、输送、排泄的功能,共有十二经脉的名称包括三部分: 手或足经、阴或阳经、脏或腑经。如手太阴肺经等。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分布于上肢的称手经,循行分布于下肢的称足经。分布于四肢内侧的称为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外侧的称阳经,属腑。 经脉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具体方向:手之三阴胸走手、手之三阳手走头、足之三阳头走足、足之三阴足走胸。每一条经络都对应着每一个时辰: 1、卯时(5点至7点)大肠经旺,有利于排泄。 2.、辰时(7点至9点)胃经旺,有利于消化。 3.、巳时(9点至11点)脾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生血。 4.、午时(11点至13点)心经旺,有利于周身血液循环,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5.、未时(13点至15点)小肠经旺,有利于吸收营养。 6.、申时(15点至17点)膀胱经旺,有利于泻掉小肠下注的水液及周身的"火气。 7.、酉时(17点至19点)肾经旺,有利于贮藏一日的脏腑之精华。 8. 戌时(19点至21点)心包经旺,再一次增强心的力量,心火生胃土有利于消化。

针灸 经络总论

《针灸学》教案次页? 讲次:第2周/ 第2次 内容: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 学时:3学时 章节:第一章经络总论 教具:Powerpoint、照片、挂图、动画等 掌握内容: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熟悉内容: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了解内容: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义。 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 重点: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理论教学,展现经络理论及其临床应用。使学生掌握十二经脉的基本概念、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 难点:十二经脉的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 拓展:经络理论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激趣:经络研究现状即进展。 课堂讲授,穿插课堂提问。教学采用多媒体及照片、挂图、幻灯等教学方法,展示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理论教学,展现经络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历代医家临床运用针灸的典型案例,进一步激发学生针灸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对针灸临床运用的认识。 一、经络的概念:5min 二、什么是经络学说?5min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20min ?注:教案次页按每一讲次准备

二、奇经八脉10min 三、十五络脉5min 四、十二经别5min 五、十二经筋5min 六、十二皮部5min 第二节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一、标本10min 二、根结10min 三、气街10min 四、四海10min 第三节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5min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0min 总结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布置作业:5 min 1.经络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2.什么是经络学说?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4.经络学说如何在临床上应用? 5. 预习下次课内容:上篇针灸理论第二章腧穴总论。 :

人体十二经络各穴位的功能

人体十二经络各穴位的功能 人体十二经络各穴位的功能 正确认识和理解人体经络图,是经络养生、经络保健、经络疗法的先决条件,不明经络,开头动手就错,古往今来的注明中医学家都对人体经络有着很深的研究,比如鼎鼎大名的李时珍除了编写出了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在经络研究方面也有着很深的造诣,奇经八脉考就是其对经络研究的总结。人体经络图由十二经络图和奇经八脉图组成,十二经络图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图、手厥阴心包经图、手少阴心经图)、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图、手少阳三焦经图、手太阳小肠经图)、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图、足少阳胆经图、足太阳膀胱经图)、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图、足厥阴肝经图、足少阴肾经图)。奇经八脉包括督脉图、任脉图、冲脉图、带脉图、阴维脉图、阳维脉图、阴蹻脉图、阳蹻脉图共8条。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也称为“正经”。奇经八脉的“奇”有“异”的意思,是指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 1、肺经:天府:鼻尖触手臂处。治疗过敏性鼻炎。尺泽:肘横纹外侧。补肾。治高血压、哮喘。孔最:腕横纹上七寸。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

作用。治急性咳鏉、急性咽喉痛列缺:合谷相对食指下的凹陷处。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头项寻列缺。 经渠:铙骨头叫铙骨茎突,顶着它往外推。治疗咳鏉的要穴,不管是虚寒引起的还是肺热引起的。太渊:用大指关节往下咯它,或者来回挫搓。(在大拇指下)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鱼际:治疗咳鏉,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少商:大拇指甲外侧,治疗咽喉痛的要穴,用三棱针轻轻点刺挤出一滴血来,就会感到嗓子轻松了。2、大肠经:功效: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2.可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火气去掉。 3.有很强的通便效果。推二、三间到商阳通便。商阳:食指指甲内侧,调节便秘,要用指甲掐它。合谷:强壮穴,可以止痛,如面部的疼痛,牙痛等。温溜:在合谷之上。有补阳气的作用,体质虚寒的人可以艾灸。也可用刮痧法泄火。按揉此穴可治痘初起。曲池:曲手臂时肘横纹的端点处。降血压,治皮肤病,通便。是一个排毒的穴位,要经常柔一揉。肩隃:手臂伸直肩膀凹陷处。是人体最容易受风寒的穴位,防止进风寒,睡觉时穿上短袖。迎香:鼻翼旁。通鼻窍的功效,治鼻炎,闻不到气味,鼻出血。经常按摩点揉。3、胃经:功效:胃为后天之本,四白:在眼袋下。治眼袋,黑眼圈,给眼供血。

身体各条经络穴位作用

健康身体 人体各条经络穴位的位置和作用简介

目录 1足阳明胃经 (3) 2足太阴脾经 (4) 3手少阴心经 (5) 4手太阳小肠经 (6) 5足太阳膀胱经: (7) 6足少阴肾经 (8) 7手厥阴心包经 (9) 8手少阳三焦经 (10) 9足少阳胆经 (11) 10足厥阴肝经 (12) 11手太阴肺经 (13) 12手阳明大肠经 (14) 附:十二条经络的时辰表 (15)

功效:胃为后天之本。从头到脚四白、厉悦穴腿的外侧美容的经:面部气色、皮肤松弛、长豆豆、面白气血不足调胃经。 【四白】:在眼袋下。治眼袋,黑眼圈,给眼供血。敲打胃经可美容。 【天枢】:肚脐旁开两寸,治疗大肠功能不好,腹泻便秘双向调节。 【梁丘】:膝盖上两寸最敏感的位置。点按治急性胃痛。 【足三里】:膝眼下三寸旁开一横指。是一个非常好的强壮穴,长寿穴。治疗慢性胃痛,增强免疫力,补益人体虚弱。也是一个胃肠的消气穴。 小贴士:肠胃先揉左腿,肝胆经先从右边揉。 【上巨墟】:足三里下三横指。治疗大肠疾患。 【下巨墟】:上巨墟下3指。治疗小肠疾病,小腹痛。(肚子痛的位置不在胃脘,靠近肚脐眼位置,就揉下巨墟) 【丰隆】:外踝尖上八寸旁开一指。注意不要找到胆经上了。去除高血脂,去痰湿。下巨墟旁边。外踝上8寸旁开一指。(向后)离穴不离经。去处高血脂,是一个化痰穴。痰湿重适合。可化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是非常重要的化痰穴。 小贴士:敲打面部、脖子、胸前、腿正面外侧及小腿胫骨外侧的整个胃经。 小结:胃肠道疾病:小儿腹泻、胃下垂、胃痛、胃胀。头面疾患:头痛、眼痛、牙痛、面神经麻癖。其他:白细胞减少症、中风偏瘫后遗症。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经络总论)模拟试卷2

考研中医综合针灸学(经络总论)模拟试卷2 (总分:7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1.经外奇穴是指 A.经脉以外的穴位 B.经穴以外的穴位 C.经穴以外有定名、有定位的穴位√ D.十二经脉以外有定名、有定位的穴位 奇穴,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这些腧穴主治范围单纯局限,对某些病证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奇穴与经络系统有一定联系,有一部分也列入了经穴。故选C。 2.任督二脉腧穴都可以治疗 A.热病 B.头面病 C.前阴病 D.妇科病√ 任脉能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督脉主治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同时任督二脉都能治疗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3.腋前纹头至肘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9寸√ B.12寸 C.8寸 D.16寸 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9寸,用于确定上臂部的纵向距离。 4.骨度分寸为6寸的是 A.两乳之间 B.两肩胛内缘之间√ C.两肩胛冈之间 D.两肩胛下角之间 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3寸,用于确定腰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所以两侧肩胛骨内缘的距离就是6寸。 5.臀横纹至胭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A.19寸 B.12寸 C.14寸√ D.16寸 臀沟至胭横纹14寸。 6.全身经穴数目是 A.359 B.365 C.349 D.362 √ 十四经穴是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腧穴。该类腧穴具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而归纳于十四经系统中,简称“经穴”。它们是腧穴的主要部分,现共有361个。 7.手三阴经腧穴主治病症相同的是 A.腹部病 B.胸部病√

第一章经络总论

第一章经络总论 一、选择题(略) 二、填空题 1.腧穴经络 2.循行分布病理变化 3.体表络脉 4.筋肉关节外周连属 5.肺经肝经 6.胞中一源三歧 7.大包胸胁 8.隐白大包 9.睛明跗阳 10.腋内动脉寸口之中 三、简答题 1,针灸学中所提及的“标本”主要是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标”如树梢,有上的含义,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应;“本”犹如树根,有下的含义,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十二经脉均有“标”部与“本”部。 2.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四、论述题 1.十二经脉的别络(络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本经的络穴分出后,均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十二经别络加强了阴阳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 任脉的别络,从鸠尾穴分出后,散布于腹部。其作用主要是沟通了腹部经气。 督脉的别络,从长强穴分出后,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其作用主要是沟通了背部经气。 脾之大络,从大包穴分出,散布于胸胁,其作用主要是沟通了躯干侧部的经气。 2.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主里,阳经属腑主表,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 第二章腧穴总论 一、选择题(略) 二、填空题 1. 脏腑经络之气经络功能 2.经穴任 3.经外奇穴十四经 4.自然标志定位法固定标志 5.两经头面躯干部

6.腹部尾骶部 7.井穴经穴 8.16 3 9.固定名称固定位置 10. 近治作用特殊作用 三、简答题 1.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名称的一类腧穴,由于主治功能不同,各有其特定的名称和含义。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和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2.“原”,即本源、原气之意。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四、论述题 1.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也是反映经气功能变化的部位。腧穴一般都归属于某一条经脉,而某一条经脉又都隶属于某一脏腑,这样脏腑、经络、腧穴三者之间就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当脏腑的功能发生异常时,可通过经络在有关腧穴发生一些异常现象(反应点),在治疗上又可将其作为针刺的治疗点。 2.固定标志法是指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如五官、毛发、爪甲、乳头及骨节突起和凹陷等。由于这种解剖标志固定不移,故有利于腧穴的定位。例如,鼻尖处取素髎,两眉头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脐旁2寸取天枢,腓骨头前下方1寸取阳陵泉等,这些都是在静态情况下作为取穴标志而且不受活动影响,故称固定标志。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 一、选择题(略) 二、填空题 1.足太阴脾 3.5 2.下上 3.手阳明大肠7 4.食指肺脏 5.络八脉交会 6.心脏小肠 7.大杼胃俞 8.胭窝横纹的中点胭窝横纹的内侧 9.睛明至阴 10.肾脏膀胱 三、简答题 1.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主治病证有:①脾胃病,如肠鸣腹胀、泄泻;②妇科病,如月经不调、带下、不孕、滞产;⑧前阴病,如遗精、遗尿、阳痿;④经络病,如下肢痿瘴等。 2.极泉穴主治病证有心痛,咽干烦渴,胁肋疼痛,瘰疬,肩臂疼痛。极泉穴针刺方法应避开腋动脉,直刺或斜刺o.5~1寸。

《经络学》试题(卷)与答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经络学》考试试题 姓名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__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 A.奇经八脉 B.十二经别 C.十五别络 D.十二经筋 E.十二经脉 2.经络系统中,“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为: A.经别 B.经筋 C.正经 D.奇经 E.别络 3.大多循行于人体深部,且有一定循行径路的是: A.络脉 B.孙络 C.浮络 D.别络 E.经脉 4.具有联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作用的是: A.经别 B.经筋 C.皮部 D.经脉 E.别络 5.能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主要与奇恒之腑间关系密切的是: A.皮部 B.别络 C.正经 D.奇经 E经别 6.具有“溢奇邪”、“通荣卫”作用的是: A.浮络 B.孙络 C.别络 D.经筋 E.奇经 7.有一定的起止、循行径路和交接顺序的是: A.十五别络 B.浮络 C.孙络 D.正经 E.奇经 8.分别起自四肢,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的是: A.阴跷脉 B.阳跷脉 C.足三阴经 D.经别 E.浮络 9.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 A.十五别络 B.十二经别 C.十二经筋 D.十二皮部 E.奇经八脉 10.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是: A.浮络 B.孙络 C.经筋 D.别络 E.皮部 11.内踝上八寸处以下,循行于下肢内侧中线的经脉是: A.足少阴肾经 B.足太阴脾经 C.足厥阴肝经 D.足阳明胃经 E.足少阳胆经12.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的是: A.心肝肾经 B.胆胃三焦经 C.心肺心包经 D.心胆小肠经 E.肺脾胆经 13.下列各组经脉中,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的是: A.肝胆肾经 B.肝脾胃经 C.肾膀胱胃经 D.脾胃肾经 E.脾肝肾经 14.在头面部,分布于面部、额部的经脉是: A.阳明经 B.太阳经 C.少阳经 D.厥阴经 E.少阴经 15.上达头部巅顶的经脉是: A.足少阳胆经 B.手少阳三焦经 C.手太阴肺经 D.足厥阴肝经 E.手少阴心经16.“头为诸阳之会”是由于: A.头居上部,且有阳经分布 B.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均在头面部交接 C.有“阳脉之海”之称的督脉上行于脑 D.与阴经相表里的阳经输送气血于脑 E.头为五脏六腑精气汇聚之所 17.十二经脉气血流注形式为:

5第一章经络总论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和临床应用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和临床运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纵横交错,内联脏腑,外络肢节,能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四吱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2.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而儒养周身,从而完成和调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经络系统中的络脉为卫气所充,散布全身,密布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有着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即根据经络有反映病候的特点。 1.传注病邪 根据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的生理特点,当机体处在正虚邪实的情况下,经络则是传注病邪的途径。 2.反映病侯 因为经络在人体有内外相连的特点,故又是病理变化的反映系统。如内脏病变可以主里达表,从而在体表相应部位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可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与按压等观察相应部位的皮肤色泽、形态、温度、电阻等变化,来推断疾病的病理变化。 经络实证 经络虚证 (二)指导辨位归经 1.根据体表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推断疾病所在的经脉。 2.根据病变中出现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推断其所受累的脏腑与相关的经脉。(三)指导临床治疗 1.根据经脉循行与主治特点——“经脉所过;、主治所在”进行循经取穴。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2.内脏病变可通过刺其皮部的方法进行治疗。如皮内埋针或用皮肤针叩刺皮部来进行治疗 3.经络瘀滞、气血痹阻可刺络放血予以治疗。如目赤肿痛太阳穴放血;扭、挫伤局部刺络拔罐 4.经筋疾患可以“以痛为腧”的阿是穴进行针刺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经络在内能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详见下表) 经络系统 — —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足三阳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 —

— — — — — — 经脉 经脉可分为正经和奇经两类。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合称“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奇经有八条,即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由于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又名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行部位综合而定的。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表1)。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表1: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内侧的为手三阴经,分布于下肢内侧的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的阳经,多循行于四肢外侧、头面和腰背部,其中分布于上肢外侧的为手三阳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为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的排列顺序是:“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的排列顺序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人体经络图及原理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络学说): 人体内的经络多不胜数,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经脉,又可分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两类。十二经脉,亦称正经,乃人体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其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分布、循行和交接规律,同体内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经络之间有相互表里配合的关系等。奇经八脉,则不具备上述特点而“别道奇行”,起到统一、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与十二经脉,通常合称为十四经,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而络脉则是经脉的分支。人们练功,内力正是通过这些经络而运转的,只是不同的内功所使用的经络也有所不同,而所谓的奇门内功大多是走奇经八脉。但奇经八脉各有特色,而且很难控制,一不小心便易走火入魔,这也是为什么高深的内功比较难练的主要原因。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其中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足厥阴经循行规律性不强。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经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

经络穴位详解-经络的组成和作用(精)

经络穴位详解 - 经络的组成和作用 经络穴位详解 - 经络的组成和作用 一、经络的组成和作用经络系统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和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及许多孙络、浮络等组成。(表10-1)表10-1 经络的组成 经络 经 十二经脉 意义-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又称正经作用-运行气血的主要干道特点-分手足三阴三阳四组,与脏腑连属,有表里相配,其循环自肺经开始至肝经止,周而复始循环不息,各经均有专定的腧穴 奇经八脉 意义-不直接连属脏腑,无表里相配,故称奇经作用-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以调节十二经气血特点-任督两脉随十二经组成循环的通路,并在专定的腧穴,其他六脉不随十二经循环,腧穴都依附于十二经脉 十二经别 意义-正经旁出的支脉作用-加强表里经脉深部的联系,以补正经在体内外循环的不足特点-循环路线走向均由四肢别出走入深部(胸、腹)复出浅部(头、颈) 十二经筋 意义-十二经脉所属的筋肉体系作用-联结肢体骨肉,维络周身,主司关节运动特点-循环走向自四肢末稍走向躯干,终于头身,不入脏腑,多结聚于四肢关节和肌肉丰富之处 十二皮部 意义-十二经脉所属的皮肤体质作用-联结皮内,加强十二经脉与体表的联系,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皮肤部位的反应区特点-分区基本上和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部位一致 络 十五络 意义-本经别走邻经而分出的支络部作用-加强表里阴阳两经的联系与调节特点-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有一个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共为十五别络

孙络-络脉最细小的分支,网罗全身 (一)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即手三阴(肺、心包、心),手三阳(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胃、胆、膀胱),足三阴(脾、肝、肾)经的总称。由于它们隶属于十二脏腑,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结合脏腑、阴阳、手足三个方面而定的。阳分少阳、阳明、太阳;阴分大阴、厥阴、太阴。根据脏属阴、腑属阳、内侧为阴、外侧为阳的原则,把各经所属脏腑结合循行于四肢的部位,订出各经的名称。(表10-2)即属脏而循行于肢体内侧的为阴经,否则为阳经。十二经脉的作用主要是联络脏腑、肢体和运行气血,濡养全身。表10-2 十二经脉名称表 阴经(属脏) 阳经(属腑) 循行部位(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 手 太阴肺经厥阴心包经少阴心经 阳明大肠经少阳三焦经太阳小肠经 上肢 前线中线后线 足 太阴脾经厥阴肝经少阴肾经 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太阳膀胱经 下肢 前线中线后线 十二经脉的循行特点是:凡属六脏(五脏加心包)的经脉称“阴经”,它们从六脏发出后,多循行于四肢内侧及胸腹部,上肢内侧者为手三阴,下肢内侧者为足三阴经。凡属六腑的经脉标为“阳经”,它们从六腑发出后,多循行四肢外侧面及头面,躯干部,上肢外侧者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者为足三阳经。十二经脉的头身四肢的分布规律是:手足三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侧),“太阳”在后;手足三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逆顺肥瘦》)十二经脉通过支脉和经络脉的沟通衔接,形成六组“络属”关系。即在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运用 一、经络的作用 (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灵枢·海论》指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经络中的经脉、经别与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人体各脏腑组织;经筋、皮部联系肢体筋肉皮肤;浮络和孙络联系人体各细微部分。这样,经络将人体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经络的联络沟通作用,反映出经络具有传导功能。体表感受病邪和各种刺激,可传导于脏腑;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亦可传导于体表。这些都是经络作用所为。 (二)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灵枢·本藏》指出:“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全身各组织器官只有得到气血的营养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能将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各组织脏器,使脏腑组织得以营养,筋骨得以濡润,关节得以通利。 (三)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经络“行血气”而使营卫之气密布周身,在内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在外抗御病邪,防止内侵。外邪侵犯人体由表及里,先从皮毛开始。卫气充实于络脉,络脉散布于全身、密布于皮部,当外邪侵犯机体时,卫气首当其冲发挥其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如《素问·缪刺论篇》所说:“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说明病理变化 经络是人体通内达外的一个联络系统,在生理功能失调时,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具有反映病候的特点。如在有些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常可在经络循行通路上出现明

经络各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奇经八脉的特点及主要功能 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的重要经脉,在经络系统中发挥着统率、联系、调节等作用。由于奇经八脉不同于十二正经,在循行分布等方面均有异于经络系统中的其他组成部分,故其功能也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表现于以下几方面: (一)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奇经八脉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不但与十二经脉交叉相接,加强十二经脉间的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在循行分布上的不足,而且对十二经脉的联系还起到分类组合的作用。如督脉与手足六阳经交会于大椎而称“阳脉之海”;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于关元穴,而足三阴又接手三阴经,故任脉因联系手足六阴经而称“阴脉之海”;冲脉通行上下前后,渗灌三阴三阳,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带脉约束纵行诸经,沟通腰腹部的经脉;阳维脉维络诸阳,联络所有阳经而与督脉相合,阴维脉维络诸阴,联络所有阴经而与任脉相会;阳跷、阴跷脉左右成对,有“分主一身左右阴阳”之说。 (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 奇经八脉虽然除任、督外不参与十四经气血循环,但具有涵蓄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当十二经脉气血满溢时,就会流入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当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奇经中所涵蓄的气血则溢出给予补充,以保持十二经脉气血的相对恒定状态,有利于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需要。这正是古人将正经比作“沟渠”,将奇经比作“湖泽”的涵义。可见,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的涵蓄和调节是双向性的,既能蓄入也能溢出。 (三)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奇经八脉虽然不似十二经脉那样与脏腑有直接的属络关系,但它在循行分布过程中与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肾脏等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如督脉的“入颅络脑”、“行脊中”以及“属肾”;任、督、冲三脉,同起于胞中,相互交通。

经络

新疆医科大学教案首页 上次授课内容复习提问: (一)、提问: 1 针灸学的定义以及针灸的特点是什么? 2针灸学定义及主要内容。

3、历代著名针灸医家和代表作有哪些? 以上问题酌情提问 (二)、上次课内容梗概 1.针灸学的定义、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2.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3.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经络总论 【概述】 经络: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经”,有路径的含义,为直行的主干,“络”有网络的含义,为经脉所分出的小支。经络纵横"交错,遍布于全身。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 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 足三阳经(胃、胆、膀胱); 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 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之为“正经” (1)十二经脉的命名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古人根据阴阳消长所衍化的三阴三阳,结合经脉循行于上肢和下肢的特点,以及与脏腑相属络的关系而确定的。 如循于上肢内侧的经脉属阴,根据阴气的盛衰特征,分别为手太阴、手少阴、手厥阴。其中手太阴与肺相属,称之为手太阴肺经,手少阴与心相属,称之为手少阴心经,手厥阴与心包相属,称之为手厥阴心包经。

另外,手三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足三阴: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也以这个原则而命名。 (2)十二经脉在体表分布的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小指在后的体位,将上下肢的内外侧均分成前、中、后3个区线,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是,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凡属六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 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3)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主里、阳经属腑主表,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十二经脉除了与体内的五(六)脏六腑相属络外,尚与其经脉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具体见各论)。 (5)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方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其交接的规律为: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针灸推拿学》习题集

第一章经络总论 一、选择题 A1型 1、针灸学的理论基础是:() A、阴阳学说 B、五行学说 C、脏象学说 D、经络学说 E、子午流注学说 *2、十二经循行中,阴经与阴经的交接部位是:() A胸部B、腹部C、头面部D、四肢末端E、颈项部 *3、十二经脉中,在头面部交接的是:() A、阳经 B、同名阳经 C、阴经 D、同名阴经 E、手三阳经 *4、称为“阳脉之海”的经脉是:() A、督脉 B、阳维脉 C、阳跷脉 D、足太阳经E手太阳经 5、主一身之表的经脉是:() A、阳维脉 B、阳跷脉 C、督脉 D、足太阳经E手太阳经 6、脾之大络散布于:() A、胁部 B、胸部 C、颈部 D、胸胁部 E、腹部 A2型 7、根据三阴三阳、经脉循行于上下肢和经脉连属于不同脏腑等三个方面,来确定十二经脉的:() A、命名 B、表里关系 C、交接规律 D、流注顺序 E、分布规律 **8、与脏腑无连属关系,与足少阴肾经并而上行,称“十二经之海”的经脉的是:()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阴跷脉 E、阴维脉 B型 A、上肢外侧前缘 B、上肢外侧后缘 C、下肢外侧前缘 D、下肢外侧后缘 E、上肢内侧中间 9、足阳明胃经:() 10、手厥阴心包经:() 11、手阳明大肠经:() X型 12、奇经中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的经脉是:()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带脉 E、阴跷脉 13、经络的作用是:() A、联络脏腑,沟通肢窍 B、运行气血,濡养周身 C、抗御病邪,反映病侯 D、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E、传注外邪,影响脏腑 二、名词解释 14、经络 15、十二经脉 **16、十二经别 **17、十五络脉 18、奇经八脉 19、一源三岐 20、阳脉之海 21、阴脉之海

经络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功能与作用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在生理上具有运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抵御病邪、保卫机体的功能。在病理上,经络既可反映病变的部位,又往往成为疾病转变的通路。因此经络所反映的证候,在临床诊断上,可以作为判断疾病所在部位的一个重要依据。在治疗上,经络普遍地应用于药物归经、针灸、按摩、气功等各个方面。 经络理论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各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它贯穿在祖国医学的整个理、法、方、药之中,成为指导临床各科的基础理论之一。 经络与脏腑是密切联系着的。十二经络通过各自不同的循行经路,来完成运行气血,沟通人体脏腑、表里、上下等相互联系的生理作用。倘若内脏的生理功能异常,或体表感受病邪时,都会影响经脉的正常循行,导致经气郁滞、经气不足等病变。而这些病变都可以在经脉循行的经路上反应出来。例如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的功能失常,可以引起牙痛。因为这两经的循行经路都经过牙齿。但是胃经的循行经路是入上齿龈,大肠经的循行经路是入下齿龈。所以上齿痛属足阳明胃经,下齿疼痛属手阳明大肠经。治疗时取穴亦应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原则选穴。又如上肢疼痛,痛在内侧(屈侧),是手三阴经的病变;痛在外侧(伸侧),是手三阳经的病变;沿上肢外侧后缘一线疼痛是手太阳小肠经病变;沿上肢内侧后缘一线疼痛是手少阴心经的病变,如此等等。

经脉有病,不仅可在其循行经路上发生或疼或肿等局部症状,同时还能影响它所联系的内脏,即引起内脏的病变。如手少阴心经气血不得通畅,既可引起上肢内侧后缘一线有疼痛或酸胀等感觉,也会出现心前区堵闷疼痛等心脏的症状。同样脏腑发病也可以影响到经脉,而在其所属经脉循行经路上发生异常变化。如肝病则两胁下疼痛引少腹,就是因为两胁与少腹是肝经所循行的部位。此外,有些经脉不但络属于本脏本腑,而且与其他脏腑也有直接的联系。当本经本脏发生病变后,也就有可能影响到其他脏,而兼见其他脏的病症。例如,足太阴脾经,不但络属于脾胃,而且有分支联系于心。因此,脾脏的病变,不但可以影响脾的经脉,而且还可能影响心脏,引起心悸怔忡、失眠等病症。又如足少阴肾经经脉,既络膀胱又直接联系于肝肺心三脏,所以肾的病变常常会影响到膀胱、或心、肝或肺、心等脏,而兼见其病症。 奇经八脉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当十二经脉运行的气血满盈时,就流溢到奇经八脉中贮存起来。当十二经脉中气血不足时,奇经八脉再把气血还流到十二经脉中。所以,十二经脉可比作沟渠,奇经八脉可比作湖泽,沟渠水满则溢入湖泽,沟渠水少再由湖泽流入沟渠。由此可见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是维系和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此外由于奇经八脉也各有其循行路线,因此它们所涵蓄的气血,同样起着营养体内组织、内温脏腑、外濡腠理的作用。奇经八脉运行障碍,也会产生不同的病变。 督脉有督一身之阳经的作用,十二经脉的手足三阳经脉均会于督

人体经脉及作用概述

人体经脉及作用概述 为了解人体经脉及其作用,现按经脉总述、正经和奇经简介、十二经脉简介(阴脉和阳脉的划分、十二经脉都有哪些、十二经脉流注顺序、十二经脉循行分布规律、十二经脉表里关系)、奇经八脉简介(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十二经别简介、十二经筋简介六个方面概述之。1、【经脉总述】经脉是相对于络脉而言,经是直线和主干之意,具体来说,经脉就是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分为正经、奇经两类。《黄帝内经·灵柩·本藏》有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2、【正经和奇经简介】正经有十二,即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奇经有八条,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阳跷、阴维和阳维,合称“奇经八脉”,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主要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的联系,还通达了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弥补了正经的不足。3、【十二经脉简介】十二经脉又叫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命名规则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行部位综合而定,十二正经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再结合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阴脉和阳脉的划分。脏为阴,肢体的

内侧为阴,凡属于脏的经脉都分布在肢体的内侧,故称阴经;属于腑的经脉都分布于肢体外侧,故称阳经。十二经脉都有哪些。十二经脉有:手太阴肺经、手厥(jue)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这里简单解释下十二经脉中太阳、阳明等阴阳的含义:十二经脉中共涉及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三阳(阳明、太阳、少阳),三阴三阳是根据阴、阳气的盛衰来分的,阴气最盛为太阴,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不过阳明和太阳哪个阳气更重存在不同)。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其流注次序是:注:红框为流注歌诀。十二经脉与十二地支的对应关系: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流注歌诀: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肾酉心包戌,亥三子胆丑肝通。十二经脉循行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规律是:凡属六脏(心、肝、脾、肺、肾和心包)的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