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原因及防治

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原因及防治

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原因及防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原因及防治

导语:急性硬膜下血肿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但是它会影响朋友们的心理和身体以及正常的工作和学习。这让很多的朋友感到困惑和担忧,也有很多朋友开始

急性硬膜下血肿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但是它会影响朋友们的心理和身体以及正常的工作和学习。这让很多的朋友感到困惑和担忧,也有很多朋友开始重视这个问题。那么,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治疗急性硬膜下血肿。这是大家都比较好奇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急性硬膜下血肿的防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急性硬膜下血肿是颅内血肿中最常见的类型,占50%~60%。临床根据血肿出现症状的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血肿;根据是否合并脑挫裂伤又分为复合型血肿和单纯性血肿。急性硬膜下血肿指伤后3天内出现症状者。

急性硬膜下血肿(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通常是由于桥静脉破裂出血)与脑内血肿常见于严重的头部外伤.配合严重的脑水肿,它们是大多数死亡病例的致死原因.这三种情况都能引起通过小脑幕切迹的脑疝,造成昏迷进展性加深,脉压增宽,瞳孔中等大或散大伴对光反应消失,强直性偏瘫伴腱反射亢进,四肢强直,去皮层强直或去大脑强直(由于进展性自头端向下扩展的神经功能障碍).CT或MRI通常能显示可以进行手术治疗的一些病变.巨大血肿的手术切除可能挽救生命,但外伤后致残率往往很高.

急性硬膜下血肿大多伴有脑挫裂伤。故临床表现与脑挫裂伤相似。因为血肿可能迅速扩大,具有临床表现重、意识变化快和昏迷程度深等特点,病人可在数小时甚至数分钟内由烦躁转为深昏迷、双瞳散大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和鉴别

1.硬膜下血肿与硬膜外血肿的CT表现和鉴别 A.形态:新月形,月牙形;;梭形,双凸镜形,内缘境界清楚。 B.分布范围:广,可越过颅缝;;较窄,不越过颅缝。 C.伴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较少见。 D.占位效应:明显;;范围大者较明显 2.肾癌的CT表现:表现为肾实质内缘不规则肿块,可向外突出,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癌肿多为不均匀强化,癌肿向外侵犯可致肾周脂肪消失 3.胃癌:早期X线表现:低张气钡双重造影,胃小弯和胃小沟破坏消失。中晚期:1.胃腔变窄,广泛受累时呈现“皮革”状胃 2.充盈缺损,呈现大小不等,边缘不规则的充盈缺损,与正常的胃壁分界清楚3.粘膜皱襞消失,破坏,结节状增粗 4.龛影,见于溃疡型,癌肿向腔内突出形成大而浅的不规则碟形溃疡 4.结肠癌:1,肠腔偏心性或环形狭窄,轮廓不规则2.粘膜皱襞破坏,消失和中断3.龛影较大,形状不规则,龛影边缘有尖角极不规则结节状充盈缺损 风湿性心脏病的二尖瓣狭窄的X线表现:左心房和右心室增大,肺淤血及肺循环高压征象,心底部可看见双心房影,非业内出现肺纹理增强,模糊,肺野透亮度降低,支气管分叉角度加大 5.二尖瓣关闭不全的X线表现:轻者心影大小形状无明显改变,或仅见左心房,左心室轻度增大,二尖瓣较重,左心房可明显增大,搏动增强,左心室也增大,主动脉结正常或略小 6.左心室增大见于高血压病,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二尖瓣关闭

不全及部分先天性心脏病 7.右心室增大见于二尖瓣狭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狭窄,心房或心室间隔缺损以及法洛四联症 8.左心房增大见于二尖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心室功能衰竭和某些先天性心脏病 9.中央型肺癌于周围型肺癌的X线,CT表现: 中央型肺癌:早期癌肿局限于黏膜内,可无异常发现,病变发展,癌组织从支气管黏膜表面像腔内生长或沿支气管壁浸润生长,使管腔狭窄CT表现为:肺门区分叶状肿块影或病变支气管腔内的结节及息肉样阴影,支气管关闭不规则增厚,引起支气管官腔的狭窄与截断 周围型肺癌:发生于肺段以下较小支气管的肺癌,由于管壁结构薄弱,易侵入肺内或经局部淋巴管播散在非小叶内生长,形成肿块 10.胸腔积液的X线表现:游离性积液;少量积液是,液体首先聚积与后肋隔角,立为表现为患侧肋膈角变钝、变平,透视下液体可随呼吸及体位改变而移动,中量积液时表现为患侧下肺野均匀致密影,肋隔角消失,隔面及心缘被遮盖,由液体形成的致密影其上缘呈外高内低的斜行弧线,大量积液是指液体上缘达第二前肋间以上,患侧肺野均为致密,有时仅肺尖透明,肋间隙增宽,纵膈向对侧移位 11.化脓性骨髓炎的感染途径和X线表现:血源性,外伤性,临近软组织或关节化脓性感染直接延伸所致。急性化脓性骨髓炎:1.软组织弥漫性肿胀2.骨膜增生3.骨质破坏4.死骨慢性:骨皮质增厚和骨干增粗,轮廓不整,骨髓腔狭窄或消失

YL-1型针穿刺治疗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分析

YL-1型针穿刺治疗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在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的过程中,使用YL-1型针穿 刺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针对40例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YL-1型 针穿刺治疗,针对患者临床情况进行持续观察,并分析其临床效果,本次纳入研 究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5月到2016年6月间收治。结果:40例患者经过治疗1 次引流治疗得到恢复,患者的引流治疗时间为2.5~5.0天,经过治疗患者均顺利 恢复,且恢复良好。结论:YL-1型针穿刺治疗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分析 发现,其能够较好的改善患者情况,治疗操作相对简单,同时对于患者创伤较小,利于患者恢复,因此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YL-1型针;穿刺治疗;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2-0088-02 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在临床中较为多见,病情发生对于患者健康会产生 较大程度的影响,其影响表现在血肿发生会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较为严 重时甚至会出现偏瘫,此时不仅威胁到患者自身,还给家庭带来一定干扰。因此 病发后及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是关键所在。本次我们针对40例亚急性、慢 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YL-1型针治疗,目的在于帮助患者及时恢复,同时为临床 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次研究的详细情况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40例亚急性、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YL-1型针治疗,40例患者均为我 院2014年5月到2016年6月间收治。在进行本次研究前,我们均对患者或家属 进行了研究概况的说明,入选者均为知情且同意参加本次研究者。40例患者中排 除合并意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患者,排除合并先天性肢体障碍患者,防止影响本 次治疗的客观评价。40例中女性15例、男性25例,患者从病发到接受本次治疗时间最长为78天,最短为2.0天,患者均因为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反应迟钝、肢体肌力下降、嗜睡等症状来我院进行治疗,患者年龄均值为51.35±2.12岁,患 者年龄区间为31.5~77.5岁。 1.2方法 针对40例患者均采用YL-1型针进行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脑部的CT检查, 检查过程中对患者的血肿部位进行明确,同时观察患者血肿的形状和大小,然后 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取点和备皮等工作。此后将患者摆放至合适体位后进行 麻醉干预,麻醉见效后在患者血肿部位进行0.3cm左右的切口,用YL-1型针(长 约2cm)和电钻进行连接,并从患者的血肿部位进行穿刺,穿刺需要透过患者的 颅骨,达到硬膜下血肿位置后即可,此时将穿刺针退出,和引流袋进行连接,将 患者的陈旧血液进行充分引流。对患者进行补液或脱水等治疗,以期加快脑部淤 血的流出,同时减少颅内压升高的可能[1]。引流后持续观察患者情况,如果引流 量逐渐变少且颜色变浅则说明患者情况逐渐改善,如果患者改善仍然不佳,则均 需要对其进行CT复查,此时患者的血肿阴影如果消失即可,如果仍然显示出血 肿则需要及时考虑是否进行开颅手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引流治疗的次数,同时对其引流治疗的时间进行观察,并观察患者 经过治疗的恢复情况。

硬膜下血肿

硬膜下血肿 【病因病理】 1.硬膜下血肿发生在硬膜下腔,是颅内血肿中最常见,约占50%-60%,根据血肿出现症状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种。 2.大多数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质挫裂伤灶中的静脉和动脉受损伤出血而致的,常常发生在外伤着力部位以及对冲部位的颅骨骨折致脑表面的动脉或静脉破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另一出血来源是脑表面的桥静脉,即脑表面浅静脉回流至静脉窦处被撕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此类血肿多不伴有脑挫裂伤,仅为单纯性血肿,但血肿较广泛地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 3.血肿形成时多为新鲜血液或柔软血凝块,3天内逐渐变成硬凝块并与脑膜粘着,2周内凝块逐渐液化,肉芽组织逐渐长入脑膜粘着面,逐步机化,其硬膜粘着面形成血肿外膜,蛛网膜粘着面形成血肿内膜,内外膜将血肿包裹。 【临床表现】 硬膜下血肿以急性及亚急性较多见,且经常合并严重脑挫裂伤。因此常有严重意识障碍、昏迷加深或清醒后昏迷、单侧瞳孔散大和其他脑压迫症状。并发脑疝时可出现生命机能衰竭的症状。 【影像学表现】 1.CT表现: CT检查是硬膜下血肿首选检查方法。在CT平扫上,血肿的密度直接与血红蛋白含量有关。在急性期及亚急性期,伤后血肿多呈新鲜血液或软血凝块,3天内血液凝固,血浆吸收,血红蛋白浓缩。因此,此期均有典型CT表现,主要特点是颅骨内板下出现新月形高密度影,CT值可高达70HU-80HU,体积大,也可以表现为双凸形高密度影。部分可为混杂密度影,有的可出现液-液平面,即高密度血凝块沉于血肿下部或溶血后含铁血红蛋白下沉所致。在慢性期和亚急性后期,由于血红蛋白的溶解和吸收,血肿密度随时间逐渐减低,伤后1周-2周变为等密度,伤后1个月变为低密度影。增强扫描脑表面的小血管增强而使密度血肿衬托更为清楚,4h-6h后延迟扫描,约40%患者血肿边缘出观点状或线状强化,为包膜或血肿相邻脑表面充血强化所致,从而显示血肿轮廓。无论急性期/亚急性还是慢性期的硬膜下血肿,均伴有脑挫裂伤或脑水肿,在CT片上均有占位效应。因其在CT片上仅是占位效应,表现为病变侧灰白质界限内移,脑沟消失,脑室普遍受压变形,甚至消失,中线结构向健侧移位。 2.MR表现: 硬膜下血肿的MRI信号改变,随着血肿不同时期而不同,其信号强度变化规律和硬膜外血肿相同。急性期,血肿内的红细胞内含有去氧血红蛋白,使T2缩短,T2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强度,而在T1加权像血肿的信号与脑实质信号强度相仿。在亚急性期,在T1和T2加权像上均为高信号影。早期慢性硬膜下血肿信号强度和亚急性期相仿。随着时间的推移,高铁血红蛋白继续氧化变性,一变成血红素,血红素是一种低自旋,非顺磁性的铁化合物,T1时间长于顺磁性的高铁血红蛋白,因此在T1加权像信号强度低于亚急性期,由于蛋白含量仍高,其信号强度仍高于脑脊液,在T2加权像,血肿为高信号。 下图为外伤后1小时扫描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有哪些病因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有哪些病因 导语: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对于很多患者来说,出现这种情况以后,千万不要忽视了这种疾病对自己身体的伤害,因为一旦出现了严重的疾发,那么会对身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对于很多患者来说,出现这种情况以后,千万不要忽视了这种疾病对自己身体的伤害,因为一旦出现了严重的疾发,那么会对身体构成严重伤害,所以很多的人,想全面了解一下有哪些病因?为了你能全面了解,就来一起看看下面介绍。 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外伤后出现的硬膜下血肿,呈急性(症状在伤后3天内出现)或亚急性发病者(症状在伤后4天至3周内出现)。急性(3天内)硬脑膜下血肿发生率最高占70%,亚急性(4~21天)约占5%。两者致伤因素与出血来源基本相同,均好发于额颞顶区。临床病程发展的快慢,则据脑原发损伤的轻重、出血量及个体代偿能力的不同而异。 病因 急性和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都是由脑挫裂伤皮质血管破裂引起出血,故均属复合型硬膜下血肿,所不同者,仅是病程急缓上略有差异而已。两者致伤因素和损伤病理亦雷同:即加速性损伤所致脑挫裂伤,血肿多在同侧;而减速性损伤所引起的对冲性脑挫裂伤出血常在对侧;一侧枕部着力恒于对侧额、颞部前份发生复合型硬膜下血肿,甚至同时并发脑内血肿;枕部中线着力易致双侧额极、颞尖部血肿;当头颅侧方打击时,伤侧可引起复合型硬膜下血肿,即硬膜下脑内血肿;头颅侧方碰撞或跌伤时,同侧多为复合性硬膜下血肿或硬膜外血肿,对侧可致单纯性及/或复合型硬膜下血肿;另外,前额部遭受暴力,不论是打击还是碰撞,血肿往往都在额部,很少发生在枕部,而老年人则常引起单侧或双侧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方法有哪些

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方法有哪些 硬膜下血肿除了手术治疗之外,也可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采取非手术治疗的方法,但是非手术保守治疗,主要适应于神志清楚、病情稳定、生命征基本正常的患者。 1、非手术治疗:急性、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无论手术无否,均须进行及时、合理的非手术治疗,特别是急性血肿术后,尤为重要。虽有个别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可以自动消散,但为数甚少,不可存侥幸心理,事实上仅有少数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病人,如果原发脑损伤较轻,病情发展迟缓,始可采用非手术治疗。适应证为:神志清楚、病情稳定、生命征基本正常,症状逐渐减轻; 我局限性脑压迫致神经机能受损表现;CT扫描脑室、脑池无显著受压,血肿在40ml以下,中线移位不超过10mm;颅内压监护压 力在3.33~4.0kPa(25~30mmHg)以下。 2、钻孔冲洗引流术:根据CT显示血肿所在部位,行钻孔引流,若属术前来不及定位的紧急钻孔探查,则应按致伤机理及着

力点,结合病人临床表现作出定位,然后按序钻孔。若属对冲性损伤应首先在颞前部钻孔,其次额部,然后顶部;若系直接冲击伤,则先在着力部,继而于对冲部位钻孔探查。发现血肿后,应将钻孔稍加扩大,以方便冲洗和清除血肿。如为液状血肿,又无活跃性出血时,可于血肿较厚的部位再多作1~2个钻孔,然后经各孔间插管冲洗常可将血肿大部排出。此时,若颅内高压得以缓解,脑搏动良好,即可终止手术。于低位留置引流管一根,持续引流24~48小时,分层缝合头皮。小儿急性硬膜下血肿囱门未闭者可经前囱侧角穿刺反复抽吸逐渐排出,若属固态血肿则需钻孔引流或开颅清除血肿。 3、术后血肿复发的处理:无论是钻孔冲洗引流还是开颅手术切除,都有血肿复发的问题。常见的复发原因有:老年病人脑萎缩,术后脑膨起困难;血肿包膜坚厚,硬膜下腔不能闭合;血肿腔内有血凝块未能彻底清除;新鲜出血而致血肿复发。因此,须注意防范,术后宜采用头低位、卧向患侧,多饮水,不用强力脱水剂,必要时适当补充低渗液体;对包膜坚厚或有钙化者应施行开颅术予以切除;血肿腔内有固态凝血块时,或有新鲜出血时,应采用骨瓣或窗开颅,彻底清除。术后引流管高位排气,低位排液,均外接封闭式引流瓶(袋),同时经腰穿或脑室注入生理盐水;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鉴别 急诊经常遇到颅脑损伤的病人,脑外伤经常伴有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如何区分呢?看看下面的图片你就知道了! 硬膜下血肿是常见的颅内血肿之一,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种。 硬膜下血肿与颅脑外伤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多在伤后数 小时或数日出现临床症状。慢性硬膜下血肿常在伤后两周以上出现症状。部分病人无明显外伤史,部分病例可因剧烈咳嗽,血管本身缺陷,凝血过程障碍引起。 急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与外伤有密切关系,常不易误诊。慢性硬膜下血肿常不能及 时诊断,贻误病情。 硬膜下血肿临床表现以颅人压增高为主,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等。 年龄不同的硬膜下血肿病人,其临床表现可各有特点。青壮年由于血肿的压迫,使脑 静脉回流发生障碍,引起脑水肿,产生颅高压症状。而老年患者,因脑萎缩颅人间隙相对增大,颅高压症状相对较轻。动脉硬化患者,容易出现神经及精神症状。 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常将轻微的头部外伤史遗忘,临床上仅以颅人高压增高为主,局 限性脑功能障碍出现较晚,因此,诊断常造成一定困难,易误诊为脑肿瘤。 硬膜下血肿的治疗主要是消除血肿,摘除囊壁,以利于受压脑组织复位。因此手术愈 早脑组织受压愈轻,脑功能恢复则愈快,因而,早期诊断硬膜下血肿至关重要。

硬膜外血肿发生于硬膜外腔内,颅骨和硬脑膜之间。约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30~40%左右,主要以急性发生为主,占86%左右,有时并发其他类型血肿。一般发生在着力点及其附近,经常伴有骨折。常见于青壮年,﹥60岁或﹤2岁的人群发生率较低。由于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引致硬膜外血肿占3/4,其次是损伤静脉窦、板障静脉、导静脉而导致血肿。因此可根据骨折线通过脑膜血管和静脉窦的部位来判断血肿部位。故此,硬膜外血肿最好发部位为颞顶区,其次为额顶矢状窦旁,可单侧或双侧,多为单发,多发者少见。 一般常有明显外伤病史,伴有颅骨骨折损伤血管而出血,尤其是动脉性出血,因此病程多为急性或亚急性,慢性极少,故伤后昏迷较深,持续时间较长。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改变和生命体征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呼吸、脉搏缓慢,血压升高。同时,神经系统定位征一般较明显,如出现中枢性面瘫、失语、肢体瘫痪等,如不及时清除血肿,会出现脑部症状、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等,严重危及病者生命。 一般常有明显外伤病史,伴有颅骨骨折损伤血管而出血,尤其是动脉性出血,因此病程多为急性或亚急性,慢性极少,故伤后昏迷较深,持续时间较长。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改变和生命体征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呼吸、脉搏缓慢,血压升高。同时,神经系统定位征一般较明显,如出现中枢性面瘫、失语、肢体瘫痪等,如不及时清除血肿,会出现脑部症状、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等,严重危及病者生命。

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膜下血肿(神经 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 的时间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大多数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质挫裂伤灶中的静脉和动脉受损伤出血,常常发生在外伤着 力部位以及对冲部位的颅骨骨折致脑表面的动脉或静脉破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另一出血来 源是脑表面的桥静脉,即脑表面浅静脉回流至静脉窦处被撕裂而形成硬膜下血肿,此类血肿 多不伴有脑挫裂伤,仅为单纯性血肿,但血肿较广泛地覆盖于大脑半球表面。 血肿形成时多为新鲜血液或软血凝块,3天内逐渐变成硬凝块并与脑膜粘着,2周内凝块 逐渐液化,肉芽组织逐渐长入脑膜粘着面。 临床表现 硬膜下血肿以急性及亚急性较多见,且经常合并严重脑挫裂伤。因此常有严重意识障碍、昏迷加深或清醒后昏迷、单侧瞳孔散大和其 他脑压迫症状。并发脑疝时可出现生命机能衰竭的症状。 外科)是指颅内出血血液积聚于硬脑膜下腔、伤后三周以上出现症状者。目前对于血肿的出 血来源和发病机理尚无统一的认识。其发生率约占颅内血肿的10%,血肿常发生于额顶颞 半球凸面,积血量可达100—300毫升。临术表现以颅内压增高为主,头痛较为突出,部分 有痴呆、淡漠和智力迟钝等精神症状,少数可有偏瘫、失语和局源性癫痫等局源性脑症状。 本病表现为慢性过程,如能及时明确诊断和手术,效果满意。疗效欠佳或病死者,多因未及 时诊治、病情危重或伴有并发症者。 症状表现:

1.颅内压增高症状: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婴幼儿常有惊厥、呕吐、喂饲困难,前囟膨隆和头围增大等。 2.精神障碍;痴呆、淡漠、记忆力下降、定向力障碍和智力迟钝等。 3.局源性脑症状:偏瘫、麻木、失语和局灶性癫痫等。 诊断依据: 1.常有头部轻伤或被忽略的受伤史,症状常在伤后3周以上出现。 2.慢性颅内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婴幼儿出现惊厥、呕吐、前囟膨隆和头围增大,至晚期可出现脑疝。部分病人以精神症状较为突出或以局灶性脑症状为主。 3.头部X线摄片多显示慢性颅内压增高表现,少数可见血肿钙化征象。幕上血肿者,超声波检查中线波向对侧移位。脑血管造影、头部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显示血肿部位和范围。 4.颅骨钻孔探查发现硬脑膜下血。 5.婴幼儿患者常有急产或生产困难史。 治疗: 治疗原则1.手术治疗:颅骨钻孔闭式引流,婴幼儿可作前囟穿刺引流。2.对症支持治疗。 用药原则1.轻症病人对症处理即可。2.有精神障碍者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有癫痫表现者给予抗癫痫药物。3.颅内压增高的病人,给予脱水利尿药物降低颅内压。4.婴幼儿病人注意给予止血药物,特别是维生素K。5.病人术后给予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发生。6.重症病人加强支持疗法和防止并发症。 预防常识:

慢性硬膜下血肿科普

慢性硬膜下血肿科普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科普:慢性硬膜下血肿在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老年人,因为头痛、头晕、反应迟钝等等原因来就诊,通过头颅CT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发现颅内出现了“慢性硬膜下血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头部外伤3周以上出现脑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因为多数病人年龄超过50岁,且多数明确外伤也是轻伤,如偶尔被门角伤过。当追问病史时,经提示部分病人能回忆起,而部分病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已不能回忆起受伤时的情况。这与老年人自身特点有关,老年人由于腿脚不灵便,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不随意的磕碰,大多数人不会在意,只有当过了一段时间感到头痛、头晕,甚至出现恶心及呕吐,到医院查头颅CT或核磁共振才发现颅内有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层小血管或桥静脉损伤,硬脑膜下腔少量持续出血积聚形成,并且不断扩大,同时发生双侧血肿也不少。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上多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表现为头痛、头晕,严重时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复视,由于缺乏或忽略定位体征,加之老年人自身大都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易误诊为、颈椎病等。其次个别患者临床上以“智力和精神状态异常”为主,表现为记忆力、理解力减退,脾气变得易暴易怒或沉默寡言,精神迟钝,强哭、强笑,甚至精神失常,症状酷似老年、,导致误诊率很高。 其实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诊断很容易,关键是做个头部CT或者核磁共振,一般都能明确诊断。因此我们建议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即使是轻微头部外伤,尤其出现头痛、头晕、智力和精神状态异常、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等情况,请及

慢性硬膜下血肿科普

慢性硬膜下血肿科普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科普:慢性硬膜下血肿在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老年人,因为头痛、头晕、反应迟钝等等原因来就诊,通过头颅CT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发现颅内出现了“慢性硬膜下血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头部外伤3周以上出现脑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因为多数病人年龄超过50岁,且多数明确外伤也是轻伤,如偶尔被门角伤过。当追问病史时,经提示部分病人能回忆起,而部分病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已不能回忆起受伤时的情况。这与老年人自身特点有关,老年人由于腿脚不灵便,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不随意的磕碰,大多数人不会在意,只有当过了一段时间感到头痛、头晕,甚至出现恶心及呕吐,到医院查头颅CT或核磁共振才发现颅内有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层小血管或桥静脉损伤,硬脑膜下腔少量持续出血积聚形成,并且不断扩大,同时发生双侧血肿也不少。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上多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表现为头痛、头晕,严重时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复视,由于缺乏或忽略定位体征,加之老年人自身大都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易误诊为、颈椎病等。其次个别患者临床上以“智力和精神状态异常”为主,表现为记忆力、理解力减退,脾气变得易暴易怒或沉默寡言,精神迟钝,强哭、强笑,甚至精神失常,症状酷似老年、,导致误诊率很高。 其实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诊断很容易,关键是做个头部CT或者核磁共振,一般都能明确诊断。因此我们建议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即使是轻微头部外伤,尤其出现头痛、头晕、智力和精神状态异常、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等情况,请及

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方法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硬膜下血肿保守治疗方法有哪些 导语:硬膜下血肿除了手术治疗之外,也可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采取非手术治疗的方法,但是非手术保守治疗,主要适应于神志清楚、病情稳定、生命 硬膜下血肿除了手术治疗之外,也可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采取非手术治疗的方法,但是非手术保守治疗,主要适应于神志清楚、病情稳定、生命征基本正常的患者。 1、非手术治疗:急性、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无论手术无否,均须进行及时、合理的非手术治疗,特别是急性血肿术后,尤为重要。虽有个别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可以自动消散,但为数甚少,不可存侥幸心理,事实上仅有少数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病人,如果原发脑损伤较轻,病情发展迟缓,始可采用非手术治疗。适应证为:神志清楚、病情稳定、生命征基本正常,症状逐渐减轻;我局限性脑压迫致神经机能受损表现;CT扫描脑室、脑池无显著受压,血肿在40ml以下,中线移位不超过10mm;颅内压监护压力在3.33~4.0kPa(25~30mmHg)以下。 2、钻孔冲洗引流术:根据CT显示血肿所在部位,行钻孔引流,若属术前来不及定位的紧急钻孔探查,则应按致伤机理及着力点,结合病人临床表现作出定位,然后按序钻孔。若属对冲性损伤应首先在颞前部钻孔,其次额部,然后顶部;若系直接冲击伤,则先在着力部,继而于对冲部位钻孔探查。发现血肿后,应将钻孔稍加扩大,以方便冲洗和清除血肿。如为液状血肿,又无活跃性出血时,可于血肿较厚的部位再多作1~2个钻孔,然后经各孔间插管冲洗常可将血肿大部排出。此时,若颅内高压得以缓解,脑搏动良好,即可终止手术。于低位留置引流管一根,持续引流24~48小时,分层缝合头皮。小儿急性硬膜下血肿囱门未闭者可经前囱侧角穿刺反复抽吸逐渐排出,若属固态血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高龄患者急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策略

高龄患者急性硬膜下血肿治疗策略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高龄患者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颅脑CT分别采用3种不同手术方式,包括开标准大骨瓣清除血肿、行小骨瓣清除血肿、钻孔引流术。结果良好29例,轻残10例,重残7例,植物状态4例,死亡12例。结论根据患者的意识、中线结构的移位程度不同及脑干周围池是否受压,分别采用不同术式,是治疗高龄患者急性硬膜下血肿较恰当的治疗方法。 高龄患者脑外伤后导致急性硬膜下血肿,在临床上较常见,占颅脑损伤的66.7%[1],死亡率高,有文献报道达52.0%~75.0%[2]。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7月-2011年10月共治疗的70岁以上高龄患者急性硬膜下血肿62例,均为外伤后72 h内CT检查为急性硬膜下血肿,根据患者的意识状态、CT或MR影像表现,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策略,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男43例,女19例;70~80岁39例,81~85岁13例,86~90岁8例,91岁以上2例,平均(78.5±5)岁。均有外伤史,其中车祸伤36例,坠落伤10例,摔伤8例,被人打伤4例,原因不明4例。均为受伤后72 h内入院,其中53例受伤后6 h内入院。入院时查体情况:GCS评分8分以下21例,9~12分22例,13~15分19例。瞳孔一侧散大19例,双侧散大1例,肢体瘫痪24例。颅脑CT:均为额颞顶硬膜下血肿,伴有明显脑挫裂伤者31例,单纯性硬膜下血肿27例。血肿量(用多田式公式计算):12例30~40 ml;12例41~50 ml;17例51~60 ml;10例61~70 ml;11例大于71 ml,平均(55±5) ml。该组患者既往有高血压者38例,糖尿病15例,冠心病43例,慢性阻塞性肺病16例,腔隙性脑梗死36例,陈旧心肌梗死18例。 1.2手术方法分为3种:(1)72 h内有意识障碍、中线移位大于1 cm、环池消失者,急症手术清除血肿,伴或不伴去骨瓣减压术20例;(2)对伤后至72 h一直清醒、中线小于1 cm、环池存在者,给予保守治疗,在保守治疗期间头疼难忍,或出现意识障碍,或出现肢体活動障碍者,行小骨瓣开颅清除血肿24例;(3)保守治疗超过15 d行钻孔引流术,血肿腔内应用或不应用尿激酶18例。 1.3GOS预后评分1分为死亡,2分为植物状态,3分为严重残疾,4分为轻度残疾,5分为恢复良好。 2结果 良好29例,轻残10例,重残7例,植物状态4例,死亡12例。 3讨论

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临床治疗

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和临床治疗【关键词】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诊断临床治疗 外伤后由于出血来源的不同又分为复合型硬脑膜下血肿与单纯型硬脑膜下血肿。前者系因脑挫裂伤、脑皮质动静脉出血,血液集聚在硬脑膜与脑皮层之间,病情发展较快,可呈急性或亚急性表现。有时硬膜下血肿与脑内血肿相融合,颅内压急剧增高,数小时内即形成脑疝,多呈特急性表现,预后极差;单纯硬膜下血肿系桥静脉断裂所致,出血较缓,血液集聚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病程发展常呈慢性,脑原发伤较轻,预后亦较好。 【临床表现】 急性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大部分病人,就诊时GCS评分小于等于8分。较少病人就诊前有“中间清醒期”,但这些并不是与预后密切相关的结论性因素。另外,30%~55%的病人在就诊时或术前有瞳孔异常改变。伴有脑挫裂伤病人伤后即有相应局灶体征。并发脑疝时可出现生命机能衰竭的症状。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病人有明确头部外伤史,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等,伴或不伴神经系统局灶体征,CT扫描发现颅骨内板下出现新月形高或等密度影,即可诊断硬膜下血肿。 2.鉴别诊断 急性硬膜下血肿和亚急性硬膜下血肿需与急性硬膜外血肿鉴别诊

断:详见急性硬膜外血肿章节。 【治疗】 1.手术治疗 (1)手术指征 ①不管病人的GCS评分,硬膜下血肿厚度超过10mm,或中线移位超过5mm的病人,都需要手术清除血肿; ②所有GCS评分小于9分的病人都应行颅内压监测; ③对于最大厚度小于10mm,中线移位小于5mm的昏迷的硬膜下血肿病人(GCS小于9分),如果受伤时与医院就诊时的GCS评分下降2分以上,也应手术治疗。 (2)手术时机:有手术指征的病人都应尽快手术治疗。 (3)手术方法:硬膜下血肿清除有多种方法,手术方法的选择受到术者的经验、习惯以及当地设备条件的影响。有些创伤中心对硬膜下血肿全部去骨瓣减压,而另外一些仅仅清除血肿,骨瓣复位。大多数报道都认为应根据临床表现、影像资料、手术入路而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法。 常用方法如下: 钻孔冲洗引流术:多用于急诊脑疝病人,病人病情危重,时间不允许行开颅手术,或病人基础状态较差,不能承受开颅手术。根据CT 显示血肿所在部位,行钻孔引流,或按致伤机理及着力点,结合病人临床表现作出定位,然后按序钻孔。小儿急性硬膜下血肿囟门未闭者可经前囟侧角穿刺反复抽吸逐渐排出,若属固态血肿则需钻孔引流或

慢性硬膜下血肿 科普

科普:慢性硬膜下血肿 在我们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老年人,因为头痛、头晕、反应迟钝等等原因来就诊,通过头颅CT或者核磁共振检查发现颅内出现了“慢性硬膜下血肿”,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头部外伤3周以上出现脑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因为多数病人年龄超过50岁,且多数明确外伤也是轻伤,如偶尔被门角伤过。当追问病史时,经提示部分病人能回忆起,而部分病人由于记忆力减退已不能回忆起受伤时的情况。这与老年人自身特点有关,老年人由于腿脚不灵便,日常生活中经常有不随意的磕碰,大多数人不会在意,只有当过了一段时间感到头痛、头晕,甚至出现恶心及呕吐,到医院查头颅CT或核磁共振才发现颅内有慢性硬膜下血肿。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主要来源于脑皮层小血管或桥静脉损伤,硬脑膜下腔少量持续出血积聚形成,并且不断扩大,同时发生双侧血肿也不少。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上多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表现为头痛、头晕,严重时出现恶心、呕吐以及复视,由于缺乏或忽略定位体征,加之老年人自身大都有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易误诊为高血压、颈椎病等。其次个别患者临床上以“智力和精神状态异常”为主,表现为记忆力、理解力减退,脾气变得易暴易怒或沉默寡言,精神迟钝,强哭、强笑,甚至精神失常,症状酷似老年痴呆、脑血管疾病,导致误诊率很高。 其实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诊断很容易,关键是做个头部CT或者核磁共振,一般都能明确诊断。因此我们建议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即使是轻微头部外伤,尤其出现头痛、头晕、智力和精神状态异常、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灵活等情况,请及时到医院神经外科专科就诊检查,排除有无出现硬膜下血肿,并由专科医生决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治疗首选局麻下钻孔引流术,这种方法创伤较小,绝大多数病人都能够成功解决问题。 有极个别复发的,主要原因有:老年病人脑萎缩,术后脑膨起困难、血肿包膜坚厚,硬膜下腔不能闭合、新鲜出血而致血肿复发。因此,为了尽量减少复发

慢性硬膜下血肿诊疗规范及指南

附属医院 慢性硬膜下血肿诊疗规范 【适应症】 凡经CT、MRI或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诊断,伴有颅内压增高或脑受压症状者。 【禁忌症】 血肿量小,未有颅内压增高或脑受压者。 【术前准备】 完善影像学检查,明确出血位置、范围或血肿密度。 【操作方法及程序】 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适于血肿属液体状态,包膜不甚肥厚,无钙化者。 (1)体位:在局部麻醉或全麻下,采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患侧肩下垫枕,减少颈部的扭曲。 (2)钻孔:根据血肿位置,通常选择顶部钻孔引流,硬脑膜往往呈青紫色,质地较厚,十字切开硬脑膜及血肿壁层,将其切开即可见陈旧性血溢出。 (3)置管冲洗:用吸引器将流出的血肿慢慢吸除,然后将硅胶管置入血肿腔内,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流出的液体清亮位为止。 (4)留管引流:以病人术后体位为准,将高位的导管退至距钻孔处3~4cm处,外接已排除空气的灭菌软塑料密封袋,缝合钻孔切口,将引流管缝扎固定在头皮上,引流管一般于术后3~5天拔除,以空针边吸引边拔出,以排出囊腔上部的空气。 慢性硬膜下血肿诊疗指南 慢性硬膜下血肿为伤后3周以上出现血肿症状者,好发于老年病人。血肿大多广泛覆盖大脑半球的额、顶和颞叶。血肿有一黄褐色或灰色结缔组织包膜,血肿内容早期为黑褐色半固体的粘稠液体,晚期为黄色或清亮液体。 【诊断】 1.临床表现: (1)病史多不明确,可有轻微外伤史,或已无法回忆。 (2)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常于受伤后2-3个月后逐渐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复视、视物模糊、一侧肢体无力和肢体抽搐等; (3)精神智力症状: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差、智力迟钝、精神失常,有时误诊为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病。 (4)局灶性症状:由于血肿压迫导致轻偏瘫、失语、同向性偏盲、视乳头水肿等。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了解机体状态。 2)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检查:了解凝血因素是否正常。 (2)影像学检查: 1)头颅X平片:可显示脑回压迹、蝶鞍扩大和骨质吸收。 2)头颅CT扫描:颅骨内板下可见新月形或半月形混杂密度或等密度阴影,单中线移位,侧脑室受压。 (2)头颅MRI扫描:对本症可确诊。

硬膜下血肿(基础篇)

患者教育:硬膜下血肿(基础篇) Written by the doctors and editors at UpToDate There is a newer version of this topic available in English.该主题有一个新的英文版本。 什么是硬膜下血肿?—硬膜下血肿是指脑部表面的出血。该出血发生在脑部坚韧的外层覆膜(即,硬脑膜)下方(图1)。 大多数硬膜下血肿是由头部损伤引起的。这些损伤最常见的原因包括: ●车祸 ●跌落 ●身体攻击 硬膜下血肿有2种主要类型:

●急性–这种硬膜下血肿发生在头部损伤后的最初数小时。如果出血继续,硬膜下血肿可在损伤后数日持续增大。 ●慢性–这种硬膜下血肿最常发生在脑部因老化而有轻微缩小的老年人。在这些人中,轻度的脑部损伤即可导致脑部表面出血。该损伤可能轻微到患者自己都未注意到。血肿在数日或数周期间缓慢增大。 硬膜下血肿的症状是什么?—部分患者在发生严重脑部损伤和大面积急性硬膜下血肿后会失去意识。其他时候,症状稍晚才出现,可包括: ●头痛 ●呕吐 ●无力 ●麻木 ●行走困难 ●言语不清或不能言语 ●比正常人警觉性降低 ●头晕 ●意识模糊或思考困难 ●困倦 ●癫痫发作 我需要接受检查吗?—需要。检查包括脑部影像学检查,如MRI或CT扫描。这些检查将显示出硬膜下血肿及其大小。 如何治疗硬膜下血肿?—治疗取决于血肿的大小和您的症状。您可能需要接受手术以引流血肿和缓解脑部所受压力。 如果您在使用抗凝药,如阿司匹林或华法林(商品名:Coumadin、Jantoven等),医生可能会让您停用这些药物。务必要询问当初给您开具这些药物的医生您是否应再次使用它们,以及何时使用。 (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紧急锥颅血肿穿刺治疗特急性硬膜下血肿

紧急锥颅血肿穿刺治疗特急性硬膜下血肿 目的探讨紧急锥颅血肿穿刺放血抢救特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自2010年2月~2012年6月对36例诊断为特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先紧急锥颅,血肿穿刺放血,初步缓解颅内高压后再常规开颅清除血肿。结果36例确诊患者均先行锥颅放血,再行开颅清除血肿。伤后3个月,恢复良好4例,中残3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3例(63.89%)。结论紧急锥颅血肿穿刺放血可以极早缓解患者的颅内压,减轻血肿压迫而造成继发性脑组织及脑干伤,为常规开颅赢得时机,从而降低特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死残率。 标签:锥颅术;重度颅脑损伤;硬膜下血肿 特急性硬膜下血肿是指伤后3h内即出现脑受压症状的硬膜下血肿,其特点病情发展迅猛,一侧或者双侧瞳孔散大,生命体征不稳定,因此诊断是否及时,治疗措施是否得力,对预后关系甚大。我们自2010年2月~2012年6月对收治的特急性硬膜下血肿36例采取先紧急锥颅血肿穿刺放血再常规开颅清除血肿,获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男24例,女12例;年龄11~75岁,平均41.5岁。跌伤1例,高处坠落伤5例,摩托车伤11例,汽车撞伤19例。36例伤后均持续昏迷。伤后至急诊室时间40min~3h,平均1.9h。来院时双侧瞳孔已散大27例,一侧瞳孔散大9例,但在行头颅CT检查及完善术前准备过程中均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强力脱水后血肿对侧瞳孔有轻度回缩9例,瞳孔无反应13例。头颅CT检查结果示:单纯特急性硬膜下血肿8例,特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28例,血肿厚度1.5~4cm。来院时GC5评分3分28例,4分6例,5分2例。来院时呼吸停止1例,呼吸浅促18例,呼吸深大10例,呼吸尚平稳7例。 1.2方法本组患者均在来院后20~30min内完成头颅CT检查(或复查头颅CT)、理发(病情特危重者仅在血肿部位理发)、备血等术前准备后,根据CT 定位,病房内将血肿部位局部消毒后铺洞巾,局麻后用微创血肿穿刺针锥颅穿刺,接连插管排出大部分液态血肿,之后彻底理发备皮及其它术前准备,送手术室在全麻下行去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术中可保留穿刺针到翻起皮瓣时。对呼吸不稳者急行气管插管,而对呼吸相对平稳者则直接快速消毒后,于血肿最厚部位做一小切口直达颅骨,快速锥颅,放出部分液态血液(硬膜下血肿则先”+”字挑开硬脑膜),再用神经剥离匙及吸引器清除部分血凝块,再按常规翻骨瓣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减压术。 2 结果 36例确诊患者均先行锥颅放血,再行开颅清除血肿。伤后3个月,恢复良好4例,中残3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3例(63.89%)。见表1。

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水肿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水肿的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伴脑水肿的手术治疗方法与临床效果,为改善患者治疗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86例ASDH伴脑水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与B组(行常规骨瓣开颅术),每组各43例。进行术后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系统(GOS)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结局。结果A组患者仅发生1例急性脑膨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33%,B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3.9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治疗结局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ASDH伴脑水肿患者,尽早实施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能够有效改善预后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surgical treatment and clinical effect of acute subdural hematoma (ASDH)accompanied with cerebral edema 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improving the patients′ prognosis. Methods Altogether 86 cases of ASDH accompanied with cerebral edema who were treated in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February 2017 and qualified for case selection criteria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and divided into group A (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and group B (conventional craniotomy)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43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ostoperative follow-up was carried out to observe the complications and the prognostic score system (GOS)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outcome of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Only 1 case of acute encephalocele occurred in group A,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group A was 2.33%,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of group B was 13.95%.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P<0.05). The treatment outcome of group A was superior to that of group B,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early implementation of 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 for ASDH patients accompanied with cerebral edema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rognosi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Acute subdural hematoma;Brain edema;Standard large trauma craniotomy 顱脑损伤发生率仅次于四肢创伤,但其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在创伤性颅脑损伤中,超过70%的患者会发生急性硬膜下血肿(acute subdural hematoma,ASDH)[1]。ASDH病情危重、治疗困难,若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可能会继发广泛性脑水肿,从而增加患者死亡风险。随着对创伤性脑损伤病理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及手术技术的提高,有更多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2-3]。近年来研究显示常规骨瓣治疗不利于手术治疗的彻底性,而且容易增加脑水肿所致脑疝的发生率,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则具有暴露、减压充分的优点,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慢性硬膜下血肿护理诊断与措施

一、焦虑恐惧与担心手术效果、环境的改变有关 1.向病人做好入院宣教,介绍病室环境及其主治医师与责任护士,使其消除陌生感。 2.向病人讲解有关疾病的治疗方法及预后,以消除病人的疑虑。 3.经常与病人进行交流,了解病人恐惧的原因,鼓励其表达心中感受,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疏导措施,给予安慰与支持。 4.进行各项操作前,向病人解释清楚,做检查时,由亲属陪 二、有脑疝加重的危险与水肿压迫脑组织有关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的变化。 2.安置舒适的体位,保持病房安静舒适。 3.根据医嘱予脱水剂的使用并观察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4.如果出现颅高压征象时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各准备工作。 5.有出现呕吐时及时将头转向一边,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四、疼痛与手术有关 1.鼓励病人诉说疼痛的感受,及时给予心理安慰与精神支持。 2做各种操作应准确、轻柔,以免给病人增加痛苦,合理安排治疗的时间。 3教会病人放松的技巧,学会转移注意力,如聊天等。 4密切观察疼痛的程度,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并观察疗效与副作用。 五、有感染的可能与手术有关 1.定时测量患者体温 2.遵医嘱给予抗生素 3.保持呼吸道通畅,卧床期间定时翻身叩背

4.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止折叠,扭曲,和逆流。更换引流管遵循无菌技术原则 5.嘱患者勿抓挠及沾湿伤口 6.加强营养 六、再出血的可能 1.头低位、卧向患侧 2.密切观察患者的神智,瞳孔,及有无呕吐。 3.不用强力脱水剂,必要时适当补充低渗液体。 七、潜在并发症:癫痫 1.指导患者,遵医嘱给予丙戊酸钠口服。 2.嘱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情绪激动。 八、知识缺乏知识来源受限 1.观察病人的心理及进食状况,嘱保持心情舒畅,多食水果蔬菜。 2.嘱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 3.嘱病人勿抓挠伤口,保持伤口清洁,敷料干燥。 4.嘱病人勿负重,勿用力排便,保证充足的睡眠。 5.嘱病人避免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 6.出院病人要给予各方面的指导: 1>心理卫生指导2>正确指导患者的营养摄入3>半个月内不洗头4>复查的指导: 半个月后复查,不适门诊随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