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名山宫观的规划布局与道教义理

名山宫观的规划布局与道教义理

名山宫观的规划布局与道教义理
名山宫观的规划布局与道教义理

名山宫观的规划布局与道教义理——以长江流域的道教名山为例

中国道教名山,古称洞天福地。位于名山福地的宫观建筑,是道士和道教信徒隐居修炼、举行宗教仪式活动的重要场所,其规划布局虽不是一个设计师设计的,也不是一个时代形成的,但其宏观设计的指导思想都受到道教义理的深刻影响。本文拟以长江流域的道教名山为例,从天人感应、朝天敬神和道法自然三个方面,对名山宫观规划布局中体现的道教义理作一点粗浅的分析。

一、天地交感,与天地合德

在长江流域的道教名山福地中,常用一些相同的数字来形容峰岩溪涧和宫观庵庙的众多。如南岳衡山有七十二峰之说;大岳武当山号称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其建筑有九宫八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之说;四川青城山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一百零八景之说;安徽齐云山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岩、二十四溪涧”之说;江西龙虎山有九宫及“九十九峰之胜概,二十四岩之异迹。”江西灵山有七十二峰之说;江西麻姑山有三十六峰之说;凡此种种相同的数字,既不是偶然的巧合,也不是一般用于计量的数字。这些数字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首先,“二十四”、“三十六”、“七十二”等神秘数字作为天地之大数,由来已久。《管子·地数》云:“封于泰山,禅子梁父,封禅之王七十二家”。《大戴礼记·圣德》云:“明堂古有之也,一室而有四户、八牖。凡三十六户、七十二牖”。《抱朴子·内篇》云:“(老君)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三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这些神秘数字早在战国以前已被人们所认识,且与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

其次,“七十二”等神秘数字与《易》卦有关,是从象征天地阴阳的天三、地四两数演算而来的。《易·系辞上》云:“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古人以一、三、五、七、九为天数、阳数,以二、四、六、八、十为地数、阴数。《京房易传》云:“孔子曰:阳三阴四位之正也。三者东方之数……又圆者径一而开三也;四者西方之数……又方者径一而取四也”。《周髀算经》云:“圆属天、方属地;天圆、地方”。中国古代人本着天圆地方的观念,在计算圆方之形的周长时发现:如果圆的直径和方的边径相等时,则圆方的周径比约为三比四,因此古人就以三称圆,以四称方。由于古人把天称为大圆,把地称为大方,故而三、四两数不仅是圆方的象征数位更是十个天地数中真正的天地之数。天三地四既是真正的天地数,那么这两个数字的任何倍数也同样是天地数,如三的倍数九,四的倍数八等。《管子·五行》云:“天道以九制,地理以八制……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开乎万物,以总一统”。古人又认为天九地八分别是天地的至极之数,因而把八的三倍(8×3=24)“二十四”,九的四倍(9×4=36)“三十六”及八和九的乘积(8×9=72)“七十二”等数字视为可以“配天配地”的神奇符号(杨希枚:《中国古代的神秘数字论稿》,《先秦文化史论集》第65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8月。

第三,“七十二”等神秘数字不仅象征多数和天地,而且象征着天地因交感而产生的那种神秘化生力量。先秦文献如《易经》、《老子》、《庄子》等书中多处倡论“天地感生”和“与天地合德”的思想。《易经》云:“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咸卦象辞》)。“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系辞》下)。“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干卦文言》)。《老子》云:“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至乐》云:“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以相合,万物皆化,故曰天地无为,无不为也”。《礼记》云:“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认为:(1)“天地感生”是宇宙间万物所以繁生和所以维持天地自然环境和秩序之平衡状态的至道;(2)天地大自然平衡状态与人类社会的安危治乱息息相关,互为影响;(3)因此,作为人类社会的统治者,即圣人或大人,就必须“与天地合德”,法象天地之道,将一切礼乐制度与天地相配合,从而达到国泰民安、万物和生的目的。而“七十二”之类的神秘数字,也正是所以与天地合德的一种重要媒介物(杨希枚:《论神秘数字七十二》,《先秦文化史论集》第68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8月。)。古代道士用“七十二”等神秘数字统计名山福地及名山峰岩的数量,自然也有希望“天地交感”和“与天地合德”的象征意义。

第四,道教承袭了中国古代宗教的许多观念,对历朝帝王郊祀天地的宗教信仰传统很了解。因此,由道士参与设计的名山宫观,常常暗合天地之数,即取法天地之道,以达到与天地合德,通幽明,行鬼神,国泰民安,物阜政平的目的。长江流域的道教建筑有一些就渗透了象征天地交泰,化育万物的神秘数字,如江西龙虎山上清宫建有二十四座道院、江苏茅山有九霄万福宫。湖北武当山在元代就有“山列九宫八观”之说,明永乐年间敕建九宫八观等建筑三十三处,其中五龙宫玄帝殿、

启圣殿“二殿阶合九重,前五重为级八十一,后四重为级七十二,望之如在天上,真所谓上帝居也。”(杨立志点校:《明代武当山志二种》第258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其寓意正在于通过祭祀礼仪以达到天地交泰、神人相通的目的。明成祖撰写的《御制大岳太和山道宫之碑》云:“盖闻大而无迹之谓圣,充周无穷妙不可测之谓神。是故行乎天地,统乎阴阳,出有入无,恍惚翕张,骖日驭月,鼓风驾霆,倏而为雨,忽而为云,御灾捍患,驱沴致祥,调运四时,橐龠万汇,陶铸群品,以成化工者,若北极玄天上帝真武之神是已”。明成祖在为武当山宫观告成而举办的金箓大醮仪式上说:“朕祗承天眷,统绍鸿图。……仰惟大岳太和山实北极玄天上帝修真显化之所,肃命臣工,创建宫观,及于峰顶冶铜为殿,范神之像,以虔祀事。上以资荐皇考、皇妣在天之灵,下为四海苍生祈福。俾雨旸时顺,百谷丰登,家给人足,灾沴不生……”(杨立志点校:《明代武当山志二种》第25-28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古代帝王及道士修建宫观、祭祀天神的目的是希望达到与神明交通,使天地交泰、万物化生、风调雨顺、民安物阜、皇图巩固、宗社均安的境界。

道教信仰“天地交感”、“与天地合德”的观念还反映在用“七十二”等神秘数字来统计其仙境福地上,如“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二十四治”、“三十六靖庐”等。

二、朝天敬神,如登仙境

道教宫观多建于名山之上,这与中国古代宗教中的山岳崇拜有密切关系。道教认为,高山之顶耸入云端,与天庭最近,是天地交汇之处,神仙真人常常在那里出没,因此,就把宫殿建在山顶之上;凡人要想上山敬神,必须经历一段由凡入圣,步步攀登的历程。道教还认为,名山福地是人间仙境,于是在安排其建筑物时,着力营造仙境氛围,以体现洞天福地,神仙境界的设计思想。长江流域的武当山、衡山、齐云山等道教名山建筑的总体布局都显露出朝天敬神、如登仙境的特色。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在宋元时期已具雏形,主要是道士募资修建的。明朝永乐年间,朝廷敕建武当山宫观祠庙三十三处,其总体布局是当时建筑大师一次设计成形的,充分体现了道教朝天敬神,宛若仙境的设计思想。首先,武当道教建筑群反映了以朝天敬神为中心,以人、地、天序列构思为主题的规划格局。朝天的序列始于汉江岸边均州城,从城内的净乐宫出发,一条“神道”蜿蜒上升,通往南方的武当最高峰——天柱峰极顶(俗称“金顶”),全程约60公里。净乐宫得名于净

乐国,道经称真武神曾托生人间净乐国为太子,因此,该宫修于城中,属于“人”的范畴。从净乐宫至山麓的“治世玄岳”石坊约25公里,为地势平缓的丘陵河

谷地带,道路两侧所置宫观庵庙多为藩王、大臣所建,如周府庵、晋府庵、申府庵等,沿途农家田园与修竹茂林中的庵庙交替隐见,属于“地”的范畴。自进山大门“治世玄岳”石坊开始至天柱峰极顶为止,全长约35公里,属于“天”的

范畴。一条精心铺设的神道,象征通达天庭的“天梯”。从玄岳门至南岩宫,神道随着山势的起伏萦回曲折,沿途宫观多为皇帝敕建,丹墙翠瓦,布局疏朗有致,引导进香者逐渐进入玄妙神奇的高山仙境;从南岩宫至金顶,山势陡峭,岩谷落差很大,古人在沿途建朝天宫、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朝圣门、太和宫、南天门等建筑,林木掩映、云雾飘荡,宫观时隐时现,能够紧扣人们心弦,成为激发人们攀登动力的源泉。位于金顶之上的太和宫金殿仿照道教天界的玉景胜境(周维权:《中国名山风景区》第279页,清化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缭以石垣,绕以石槛,四辟天门以像天阙,磅礴云霄,辉映日月,俨若上界之五城十二楼也。”(任自垣:《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8《楼观部》第七,杨立志点校《明代武当山志二种》第137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至此,以人、地、天为序列的朝天历程达到了高潮,达到了顶峰,金殿就是道教天界的象征。

其次,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的设计者注重营造仙境氛围,通过“仙关”、“天门”、虹桥、岩庙等体量较小的建筑来点题,引导人们在仙境漫步,欣赏仙山的美景。武当山的仙关有二处,一处在遇真宫与元和观之间的山垭上,“人呼为进山门。山口颇狭隘,似武陵初入,林木森翠也”。其二在九渡峰上,是香客进紫霄宫的必经之路,所谓“峭峰屹截,上摩青苍,石径湾环,白云来去,游人到此,万虑豁然”。(任自垣:《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4《括神区》第三,杨立志点校《明代武当山志二种》第91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天门”之设,各大宫均有,玉虚宫有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五龙宫有北天门,南岩宫有北天门,南天门;紫霄宫有东天门。“仙关”和“天门”是仙境——道宫的入口,是由尘世进入仙境圣地的重要转折点,明代诗人阎继迪的《仙关》诗写到:“不藉仙关险,人天一步分。入门俱法界,出路即尘氛。古树危倚石,仙衣旧挂云。何时谢簪绂,来就鹤猿群”(王概:《大岳太和山纪略》卷8。)。明代太监龚辇的诗句也点明了这层意思:“无锁仙关昼夜开,入关疑我在蓬莱。白云走上青山去,绿水流将黄叶来”。明代文人对武当山道教建筑及自然景观的描绘也喜欢用“仙宫”、“仙家”、“蓬莱”、“海上三山”等词句。诗如:“仙宫遥在紫云边,仙乐曾闻白雪篇”(高迁);“傍隐回岸绕径斜,寻幽无处不仙家”(李凌云);“金殿朝回到玉虚,个中仙境自然殊。烟霞气爽精神健,沧海尘生梦寐苏”(韩文)(杨立志点校:《明代武当山志二种》第382-520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游记如:“将至遇真宫……悠悠然度灌木溪桥之间,恍陟仙界”(顾璘)(顾璘:《凭几集续编》卷2,《四库全书·集部》。);

“晓寻旧路归,始入玉虚宫……其左右道宇玄观,幽宫秘室,千门万户。流水同于阶砌,泉声喧于几座,姹花异草,古树苍藤,分天蔽日。海上三山,忉利五院,依稀似之”(袁中道)(袁中道:《玄岳记》,吴秋士选编《天下名山游记、湖广》第44页,上海书店,1982年4月。)。仙境是道教理想中神仙居住的环境。明代文人的上述描绘表明,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的设计者成功体现了“仙山琼阁”的意境。

南岳衡山的道教建筑历经数朝而建成,从南岳镇到祝融峰,沿途要经过半山亭、南天门等许多名胜古迹,全程共15公里。登祝融峰的过程也是一个朝天敬神的过程:从南岳镇到半山亭(清代改称“玄都观”),林木畅蔚,景色清莹;从半山亭到南天门,有渐入仙境之感。南天门石牌坊上刻“南天门”三个大字,两侧石柱上所刻对联云:“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路承绝顶,俯瞰翠微峦屿低”。这副对联,把南天门的地势、景物特色以及游人登高朝天的感受都十分真切地刻画出来了。从南天门上行就可登上海拔1290米的祝融峰。“衡岳千仞起,祝融一峰高”。站在峰顶,俯视群山,但见千峰万壑,堆绿迭翠,云雾飘荡,红霞飞舞,人在其中,仿佛置身仙境。

安徽齐云山道教建筑的设计也非常符合朝天敬神、宛若仙境的思想。从休宁县城西行二十里,过登封桥,上白岳峰,沿途有许多石景如三姑峰、石鼓、石虎、石龙、石鳖等,经“九里十三亭”达望仙亭。过此便进入展浩峰的所谓“仙关”境界,山路渐险,景致愈奇。这里有栖真岩、忠烈岩、“洞天福地”道观遗址。往上的山腰部分沟谷起伏,多悬崖峭壁,古代道士利用天然岩石稍加人工砌筑,建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象征由凡界经仙境升入天庭的三道天门。这一带有八仙洞、罗汉洞等五处洞景和珍珠飞帘、碧莲池两处水景。过三天门即月华街,附近散布着太素宫、天官府、梅仙道院、小壶天、东岳庙等(周维权:《中国名山风景区》第217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齐云山的许多岩洞环境清幽,稍加整饰,便有洞府意境,如小壶天一景便巧妙利用了天然洞穴,道士将洞门修凿成壶状,寓意海上神山——“壶天圣境”(海上三山:方丈曰方壶,蓬莱曰蓬莱,瀛州曰瀛壶)。洞内两侧有“一线泉”,水声潺潺,若合“幽泉漱玉”(道教三妙音之一)之音。“经这样一安排,俨然道教所标榜的仙境一般。洞内还置有石炉、石凳,游者身临其中,如入仙界”(潘谷西:《江南理景艺术》第318页,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登上齐云山最高峰“廊岩”,绝壁上多摩崖石刻。站在廊岩之顶,极目远眺,万山苍翠,眼底幽谷之中,时有祥云瑞气弥漫飘升,宛若神仙境界之灵气。

道教名山建筑以朝天敬神为目的,武当、齐云二山主要供奉北极真武玄天上帝;茅山顶宫——九霄万福宫供奉三茅真君、雷部诸神及元始天尊、玉皇大帝等;三清山主要供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等;龙虎山供奉玉皇、祖天师等。到名山朝圣的香客信士,怀着一颗虔诚敬畏之心,对各路天神顶礼膜拜,祈求神灵保佑他们清吉平安。袅袅的香烟寄托着人们的追求和希望。

三、顺应自然,融于山林

道教文化在对待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基本出发点,乃是“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唐代道士成玄英云:“随造化之物性,顺自然之本性”。这些话强调的是人应当顺应自然之道,尊重大自然的客观规律,保持与大自然协调相处的和谐关系。道教主张的“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道教名山宫观的建筑设计中也有明显体现。

道教宫观在营构规划时,受“因山就势”、“顺应自然”的思想影响颇深。道教宫观多建于名山大川之上,山岳地形复杂多变,建筑物很难象在平原地带那样展开横向铺陈,也难以保持建筑物的方正格局。历代的匠师们没有采取简单化的做法,用大规模平整土地、改造地形来牵就方正格局,而是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地设计建筑物。明成祖朱棣在建造武当山金顶围墙时,就曾专门下诏强调不要大规模开掘山体,要顺应自然之势来修建该墙:“敕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今大岳太和山大顶,砌造四围墙垣,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其墙务在随地势,高则不论丈尺,但人过不去即止。务要坚固壮实,万万年与天地同其久远。故敕。永乐十七年五月二十日”(杨立志点校:《明代武当山志二种》第24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以当时动用二十万夫匠的修山规模,要改造金顶的地形并非难事,但明成祖告诫督工大臣不要修动山体,不破坏山顶石相,充分显示出最高统治者遵循道教义理,注重因山就势,顺应自然的思想倾向。武当山紫金城因此也就成了体现“天人合一”精神的杰作。

道教顺应自然的思想也直接影响到名山道观的布局规划。许多位于依山傍水地段的道观组群,由于基址不太规整,建筑群的横向展开受到较多限制,古代的匠师们不拘泥于中轴线的一以贯之,而常常顺应地形、地势,使庭院轴线移位、转折。四川灌县青城山的多组道观都有这样的现象。伏龙观的三座纵深布局的殿楼——

老王殿、铁佛殿、玉皇楼,顺应地形变化,中轴线作了两次转折。座落在青城山腹地的古常道观,中心区主轴在线排列的四座殿堂——二山门(云水光中)、灵官楼、三清殿、黄帝祠,也随着地形的起伏偏转,而形成三次轴线的折转。武当山复真观位于朝山神道上,背依狮子山、面对九渡涧深壑,在缓坡修建的庭院随着山势变化而展开:山门北向,迎纳香客,山门内建九曲夹墙复道,蜿蜒入二山门;过门入院,中轴在线分布着龙虎殿、玄帝殿、太子殿等建筑;从大殿左折而入为道院,轴在线有藏经阁、皇经堂等建筑,左前有依山而建的五云楼。整组建筑群错落有致,与地形地貌十分和谐,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实为顺应自然之佳构。

道教名山朝圣道路的布设及沿途亭榭的修建也体现了“道法自然”和“顺应自然”的哲理。武当山古神道的选线善于与山体地貌相结合而强调自然景观的特色,或依山带水,观烟云变幻;或临谷跨涧,听流水潺潺。按照古人“宜亭斯亭,宜榭斯榭”的建筑思路,沿途建有许多茶庵歇息,在风景独特之处建亭台楼榭,如九渡涧边建渊默亭、禹迹池旁建临清亭,黄龙洞附近神道上也建有凉亭。长达几十公里的神道两旁,野树修竹任其生长,杂花老藤随其纵横,香客游人漫行其中,感觉到与自然的贴近融合,在草木的芬芳中体悟生命的乐趣,在淙淙溪流旁品味“道”的真谛,其寓意可谓深长而隽永。

青城山的山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建置供游人小憩的亭榭,有三角形的、六角形的、八角形的、方形的,也有任意形状的,均不拘一格,这些亭、榭的梁柱都是天然树干剥了皮制成的,屋顶为树皮瓦,栏干,楣子等装修则以缠绕的枯藤代用,甚至匾额、对联也是用老树根做的,形象朴素雅致,嵌合在老树、山石间仿佛从山上生长出来,一派与山岳自然环境谐合无间的点缀,“诚可谓道法自然的哲理在建筑形象上的直接体现。”(周维权:《中国名山风景区》第285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

道教名山建筑的设计既然受“顺应自然”、“融于山林”思想影响至深,因此,道教也非常重视保护其宫观周围的自然环境,尽可能使人造建筑与自然景观保持平衡与和谐。首先,道教名山大都有一套严禁采樵放牧、毁林开荒的法令法规。历代皇帝为保护茅山的自然环境下有多道诏令,如唐玄宗时曾应高道李玄静之请下诏:“茅山神秀,华阳洞天,法教之所源,群仙之所宅,固望秩之礼虽有常典,而崇敬之心宜增精洁。自今以后,茅山中令断采捕及渔猎”。唐文宗太和七年(公元883年),朝廷又应道士孙智清等所请,下《太和禁山敕牒》:“茅山界内并不得令百姓弋猎采伐及焚烧山林”。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

宗颁布《敕禁山》:“于茅山四面立定界上,严行指挥,断绝诸色并本山宫观祠宇主首以下,自今后不得辄有樵采斫伐,及故野火焚。常令地方巡检官吏,耆老壮丁,觉察检校。如有违犯,即便收捕,押送所属州县勘断”,一律严惩不贷。(刘大彬:《茅山志》卷2、卷3。)武当山是明朝皇室“家庙”,明代皇帝也

屡降敕谕,保护山场,如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六月,明宪宗为了护持仙山竹木不被流民“砍伐侵种”,特下旨划定八百里的山场地界:“朕惟大岳太和山乃玄帝显灵之所也。形胜蟠踞八百余里,东至冠子山,西至鸦鹕寨,南至麦场凹,北至白庙儿。其中峰岩滩涧、宫殿祠观、庙宇河桥并峙横跨者非一……兹者提督太监韦贵以近年流民潜于界内,砍伐竹木,住种田地,虑恐日久愈加侵毁,乞敕护持。特允所请。继今以往,一应官员军民诸色人等,毋得侮慢亵渎,砍伐

侵种,生事扰害。敢有不遵朕命者,治之以法。故谕”(杨立志点校:《明代武当山志二种》第61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明皇室保护武当山场的措施是卓有成效的,明末徐霞客游览武当山时称:“满山乔木夹道,如行绿幕中”。道教对名山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有示范性,对信教群众形成良好的生态保护意识有积极作用。

其次,历代道士都注意在宫观周围植树造林,美化环境。长江流域许多道教宫观都传承有高道大德们栽种树木的佳话,如青城山天师洞的银杏树,传说是张天师所种;江西南昌西山万寿宫内的古柏,传说是许真君手植;安徽齐云山有道士方琼真从武当山移植的榔梅二株等。南宋初年,武当道士房长须隐居五龙观,每天坚持栽种杉树,“今五龙宫后之杉,皆公手植之,培植灌概,靡有暇刻”(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下。)。三国时,道医董奉隐居庐山,为人治病,分文不取,但求重病患者痊愈后,种杏五株;轻病患者痊愈后,种杏一株。“如此数年,计得十余万株,郁然成林”(毛德琦:《庐山志》卷4。)。

道教热爱生命,注重环境保护,对维护生态平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道教建筑在设计时,贯彻了“顺应自然,融于山林”的主张,在处理人工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主张人与天一,天人合一,天与人互不相胜而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明代文学家袁中道在评价武当山道教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说:“是日徙倚山上,神醉烟岚,自念蹑屐久矣。大都自然胜者,穷于点缀,人工极者,损其天趣,故野逸之与浓丽,往往不能相兼。惟此山骨色相和,神彩互发,清不槁,丽不俗,人言五岳不堪伯仲,良有以也”(袁中道:《珂雪斋近集》卷1,《游记》,上海书店,1982年12月重印。)。长江流域的道教建筑中之所以会产生像武当山道教建筑群这样的佳构杰作,是因为有道教“道法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作指导,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天人合一”思想影响的结果。

道教的起源及其社会作用

道教的起源及其社会作用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创造了独特的思想文化,学术界与道教界基本上是有共识的。然而,道教成立的时间至今仍存在不同的看法与分歧。至于对道教作用的评价,更是仁者不一。 对于道教产生的时间问题,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道教由皇帝和老子创立,称其为“黄老道”。以皇帝道历纪元,其元年作为道教创立的年份,以此计算,道教创立至今已有4700年多的历史。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道教是东汉末年由张陵创立,至今也已有1800年的历史。而当今的道教界人士虽有“东汉张陵说”但更多时候则表达了“黄老道”的看法。再追溯到民国以前的道教文献,就不难发现,皇帝对于道教而言的确拥有开创者的地位。《正统道藏》中,讲述历史的神仙传记之第一部是王瓘的《广皇帝本行记》,该书采撷了先秦《列子》、《庄子》等古籍有关皇帝的资料,通过综合加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关于皇帝修行道德、治国修仙的故事框架,凸显了皇帝在道教中的领袖作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这部书被道教视为“资治通鉴”开篇第一卷第一位神仙人物就是轩辕皇帝。其作者赵道一在叙述了皇帝诸多坟事之后评论说:“轩辕屈皇帝之尊,礼七十二师,然后垂衣裳而天下治。当是时也,君明臣衣,民淳俗朴。以有天下而不耻下问,是故神人悉愿归之,民到于今称之。此后世所以

有皇帝王霸之品者,于此乎可见矣。”“神人悉愿归之”,充分表明了作者把皇帝作为道教组织的观点。在作者看来,归向皇帝的不仅是作为信徒的“人”,还有被人作为崇拜对象的“神”。“悉愿”二字值得注意,“悉”指全部,“愿”是自愿。人神归向皇帝就不是个别行为,而带有全局性意义。赵道一的评述并非个人看法,而是代表了唐宋以来道教界的根本主场。这种以皇帝为道教创始的看法不仅一直得到大陆道教的坚持。而且得到了港台以及海外华人道教组织的继承。港台以及海外道教界也采用皇帝纪元之道历,说明海内外道教界都认可以皇帝作为道教创始的首要标志。然而,当我们回头看看,1980年以来甚至更早以些时候出版的学术著作,就会发现另一种不同的情况。除了个别学者同意道教界关于“皇帝创始说”之外,绝大部分的道教研究学者都采“东汉成立说”无论是道教史著作还是一般的专题研究论著,无论是专著还是论文,在阐述道教诞生问题时尽管也会把文化渊源追溯到皇帝时期甚至更为久远,但在言及道教成立标志的时候,则把眼光定在张陵所创立的正一盟威之道等东汉时期的道派。由于学者的论述有一套内在的逻辑,看起来也相当合理,但这种论说实际上并没有得到道教界的普遍认同。虽然在一般情况下,道教界也学术界并不会产生冲突,但问题毕竟是存在的。 造成以上分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对宗教要素看法不同,认识角度不同,不言而喻,大部分学者们判断道教成立标志是根据一般宗教要素做出的。按照大部分学者意见,构成

青城山景点简介

青城山景点简介:前山景区(图)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67754240.html, 2008年11月11日14:20 新浪旅游 青城山是中国首批公布的风景名胜区之一,距都江堰市区16公里。青城山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群峰环绕,状若城廓;林深树密,四季常绿;丹梯千级,曲径通幽。全山以幽洁取胜,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门之雄齐名,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珍藏着大量古迹文物和近代名家手迹。可以说,青城山是一座纵横千百年的活的道教“博物馆”。 青城山主要的景点有:建福宫、上清宫、天师洞 建福宫在青城山麓丈人峰下,传为五岳丈人宁封子修道处。原名丈人祠,唐开元十八年(730年)始建,祀奉宁封子。宁淳熙二年(1175年)赐名会庆建福宫,简称现名,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1951年后屡有培修,焕然一新。后殿悬挂一幅长联,共394字,为全国第三长联。右则有明庆符王妃梳妆台遗迹。旁有鬼城山,传为岷山真人鬼谷子(即蜀中八仙之首容成公,传为黄帝师)隐居处。 天师洞是四川省著名宫观,又是全国道教重点宫观和青城山道教协会所在地,也称古常道观。天师洞位于青城山半腰。初名延庆观,隋大业年间(605—618年)始建,唐改称常道观。观后天师洞传为张道陵修炼处。唐孙思邈、杜光庭相继来此修道。现存建筑是清康熙年间由住持陈清觉主持重建的,主要建筑有山门、青龙殿、白虎殿、三清大殿、古黄帝祠、三皇殿、天师洞府等,是青城山最大宫观。三清殿为主殿,一楼一底,楼上为无极殿,楼下殿内有须弥座彩塑三清造像,殿正中悬挂康熙皇帝手书

道教文化与旅游

道教文化与旅游 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从而得以继承和发展,是很多学者都探讨过的问题,但具体通过何种途径才能取得切实的效果则论述不多。道家、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学者们对其现代意义和价值已经有了不少论述,其中一些文章也谈到了道家、道教与旅游相结合的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力图有所深化,尝试从道家、道教文化对旅游本质的看法来论述其所具有的可转化为旅游产品的丰富资源。 一、道家、道教文化的旅游观 旅游业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经济,它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后者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性。人文资源的主体内容是既有的文化资源,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是世界旅游行业发展的主要潮流,也是商贸与经济发展的趋势。原因如下: 首先,除某些具有特殊魅力的自然资源以外,旅游经济的繁荣要以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发展经济不仅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寻找立足点,赋予过去的静态文化以动态的时代特色,一改过去把传统文化视为无用之物或历史包袱的错误观点,把它转变为发展现代旅游经济、商品经济的优势,进而把东方文明的精华与西方外来文化的合理内核紧密结合,用现代化的商品经济意识融会贯通,生成一种中西合璧、富有活力的新型文化。这既是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的路子,也是我们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实现现代化,继承、弘扬传统文化与搞好现代化二者得兼的现实路子。这样的新型文化,能够为发展旅游业和经济腾飞奠定基础。 其次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文化环境离不开文化的渗透与帮助。一脉相承的乡间民风民俗、宗教文化凭着它的定势和惯性孕育着当地人的商品意识和价值取向,而朝气蓬勃的现代文化与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乡上民族文化及异族海外文化相结合,无疑会给经济灌注强有力的生机,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动力。再次,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创新,发展新的人文景观提供了经济基础,展示了新的机遇。此外,在旅游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者的相互交流,既提高了旅游者的文化素养,也增进了不同民族间人们的相互了解,促使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从而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并实现传统文化的良性循环,多角度、多层次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更深一层地说,旅游的本质是文化。单纯的山水即使再漂亮,也难以长久地吸引游人,只有把文化的内涵渗入其中,山水才有灵性,才有内容。或者说,只有把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内容统一起来,山水才能改变在人的眼睛中稍纵即逝的命运而进入人的心中,与人的内心世界相结合,从而给人们带来美的愉悦与享受,调节人的身心,旅游的价值才会得以彰显[1](P5-8)。所以说,文化是旅游的内核,是旅游的本质。 道家、道教文化对旅游有深刻的思考。庄子在《知北游》中曾赞叹天地之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道家、道教从保存人的生命之光出发,引导人们对自然作深邃的思索和审美,建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联。《庄子·知北游》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生活于道教世家的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也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所之娱,信可乐也。”人融入自然之中,是为了怡情冶性,为了畅神,为了放松形骸从而调整心态、调理身体、体养生息。移情与意触作用的结合,是人向往自然之情与大自然之形神的契合,这种旅游观可以称为“情感说”。它注重个性情感价值,既出世又入世,站在人生的边缘,动态、灵活地审视一切。它的实质是为心灵争取一份在俗世之中难以获得的自由。 因此,道家、道教的旅游是“逍遥游”。徐复观认为,庄子追求精神的自由,而“精神的自由解放,是以一个‘游’字

中国道教历史及主要派别(全)

道教是产生于中国的宗教,形成于公元2世纪,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道教内容包罗万象,它是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的基础上,以黄老思想为理论依据,承袭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之说而逐渐形成的。道教奉老子为教祖,把《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以“道”为最根本的信仰,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此而衍化产生。道教认为“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一切的开始。与道并提的是“德”,即道之在我者就是德,“德”是道之功、道之用、道之现。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追求与道合一,与自然、社会和谐。因此,道和德就是道教的核心和基本的教义。 道教一般都以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创教人张道陵为中国道教的创立者,称他为“张天师”。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洪景等人努力和改革,道教成为与佛教并列的中国正统宗教之一。 南北朝以后,五代统治者基本上都重视儒释道三教,只是各个皇帝对每个教的喜爱、信奉程度有差异,有的更重视佛教,有的更重视道教。在尊奉的同时,统治者也加强了对佛道二教的控制。 唐宋时期,道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元以后逐步形成全真派和正一派两大流派。明代道教走向衰落,对统治阶级的影响远逊于唐宋时期。 到了清代,皇室尊崇藏传佛教,对道教采取严厉限制的方针,道教更加衰落,活动主要在民间。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道教亦受到帝国主义的压迫和西方思想的冲击。道教进一步衰败,在中国五大宗教中降为教团势力和政治影响最弱的一个。许多道士文化素质低下,宗教知识缺乏。道教组织松散,各地

联系和团结不够紧密。但仍有一批道士潜心修炼,著书立说,课徒传戒,使道教法脉得以延续。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引导下,道教摆脱反动阶级的控制利用,废除了教内长期存在的封建特权与压迫剥削制度,成立爱国爱教的团体。宫观内实行民主管理,弃止了与国家法律相抵触的一些规戒习俗。经过民主改革,中国道教徒加强了联系和团结,在沈阳太清官方丈岳崇岱道长的倡仪和政府的支持之下,1957年4月于北京召开了道教界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由岳崇岱任第一届理事会会长。2010年6月中国道教协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选举任法融道长为新一届中国道教协会会长。 道教徒活动的宗教场所,统称为宫观。道教有全真宫观与正一道宫观之分,全真派的道士出家,在宫观内过丛林生活,不食荤,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主张“性命双修”,以修真养性为正道;正一派道士一般有家室,不忌荤,以行符箓为主要特征(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目前,道教宫观共9000余座,被列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有21处,乾道、坤道5万余人。 道教在近两千年的发展中,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全面而深刻的影响。道教的神仙信仰和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对中国文学艺术浪漫主义色彩和自然主义审美观念的形成,影响尤深;道教的俗神崇拜活动与中国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娱乐水乳交融,息息相关;道教的服药炼丹方术,对中国古代化学和药物学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 道教信仰目前在台湾、香港、澳门地区仍很普遍,那里信徒众多、宫观林立,同时在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也都有当地华侨建立的道教宫观。

中国道教著名宫观(4)

中国道教著名宫观(4) 中国道教著名宫观(4) 四川青城山上清宫 上清宫位于四川青城山第一峰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始建于东汉,是道教的祭神之所,素有“仙灵都会”和“百神受职之所”之誉。它源于祖师张道陵在龙虎山炼丹时居住的“天师草堂”。整个建筑布局呈“八卦”形,重檐丹槛,彤壁朱扉,显示出道教宫观建筑的独特风格。私第建筑尤为豪华,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是一处王府式样的建筑。宫门“上清宫”三字由蒋 介石题写。宫内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经》五千言木刻,还有宫内伏魔殿的镇妖井、古钟、古碑,以及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院内豫樟成林,古树参天,尤其那千年罗汉松、青翠欲滴,世所罕见。上清宫被誉为“中国道教第一宫”。 四川成都青羊宫 青羊宫原名青羊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通惠门外百花潭北岸。始建于唐代,历代屡废屡兴。现存殿堂楼阁均为清代重建,

主要建筑有山门、灵祖楼、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斗姥殿、皇楼殿、唐王殿、三真殿、三官殿、七真楼、问礼堂、功德祠、小西天、云水堂、道舍、客堂等。主体建筑三清殿,亦称无极殿,殿内正中供奉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圣像,两侧配祀太乙、广成、巨留、玉鼎、燃灯、准提、接引、臣留、文殊、慈航、黄龙、赤托十二位金仙塑像。殿内香案前置有铜羊一对,是清雍正元年(1723)自京城移来之物,形象古怪,传为十二属象之化身,为清代道光九年(1829)铸造。殿外左悬大钟,右置大鼓。殿前有亭,名曰八卦亭,亭分上下两层,顶覆黄色琉玻瓦,整体建筑及装饰均按道教传说而置,其上雕有八十一条蟠龙,象征老子八十一化。亭内正中奉老子骑青牛过关塑像一尊,左右各侍立侍者一尊,皆神态自然,栩栩如生。宫内珍藏有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所刻《道藏辑要》经版,共一万三千余块,皆以梨木雕成,每块双面雕刻,版面清楚,字迹工整,为当今我国道教典籍保存最完整的存板,是极为珍贵的道教历史文物。现为全国道教重点宫观。 四川云台观 云台观始建于宋嘉定年间,重建于明清,是自宋代以来川中第二大道教圣地。建筑面积5550平方米,占地面积15127平方米。主体建筑由坐南向北的三重四合院相连而成,均在中轴线上。明代建筑有玄天宫,青龙白虎殿、圈拱门、三合

成都风景名胜青羊宫导游词

成都风景名胜青羊宫导游词 成都青羊宫导游词 青羊宫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南郊,是成都市最古老、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道教重点宫观。青羊宫创建于唐代,历经沧桑。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唐僖宗逃奔蜀中,曾以此作为行宫。他重返长安后,下诏改青羊观为青羊宫。 清康熙六年(1667年),汪一萃道长住持青羊宫,修复了玉皇楼、混元殿、紫金台、降生台、说法台。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汪一萃羽化后,其弟子孙阳奇继任住持,又相继修复了八卦亭、祖师殿、无极大殿,雕梁画栋,金保重光。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青阳宫香火兴旺,香客云集。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光绪年间(1875—908年),青羊宫都有所修建,除殿堂外,还有楼阁、亭院、园林等,占地面积67亩,气势宏伟,古朴大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青羊宫也多次进行修缮,特别是1983年国家确定青羊宫为道教全国重点宫观以来,道教界在各级政府的帮助下,对青羊宫进行了全面维修。现青羊宫中轴线上主要建筑有山门(灵祖楼)、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斗姥殿、皇楼殿、唐王殿等,两侧还有三真殿、三宫殿、三法殿、七真楼、斋堂、云水堂、客堂、祖堂等配殿、配房。院内松竹苍翠,绿树成荫,十分幽静秀丽。 原青羊宫大山门内,有七星桩、龙风桩、大狮子、龙王井等,山门占地600平方米,内供土地神、青龙、白虎塑像,为明代建筑。这些建筑和景点在修一环路时被拆除。

大家进山门时有没有注意到,山门殿和门口的一环路成了45度角的倾斜,为什么呢?它不像文殊院,不像其它地方,和门口道路是垂直的。其实,这是和四川的地理有关系的。在我们四川的西北边,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平均海拔达到3000米以上,而在成都的东南边像龙泉这些,海拔相对较低,只有500多米。西北边高,东南边矮。像我们的母亲河岷江,也是发源于阿坝州,流过成都平原,最后流向东南的乐山,从其流向来说,它也是从西北流向东南的,在古代的建筑风水学上呢,要讲究一个背山对水。所以呢,四川特别是成都的川西民居 1 Pc view,让您也可以成为专家! 建筑,都是坐西北朝东南的。这和我国传统的坐北朝南是有着明显区别的。青羊宫是个例外,青羊宫是一个传统的道教宫观,所以它的清规戒律都是很严谨的。它是典型的坐北朝南,因为我们四川的民居是坐西北朝东南的,所以道路也是顺着房屋的方向修的。所以呢,它正好和我们青羊宫这种坐北朝南的建筑成了45度角的倾斜。 (灵官殿里讲太极)现山门与灵官殿合二为一,又称灵祖楼,重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年)。进来之后呢,我们就可以看到第一个神仙,它是道教的护法神王灵官像,相传为北宋时人,姓王名善。他被玉皇封为“先天主将”,主管天上、人间纠察之职,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这种职务。它也因此成为道教的护法主将,相当于佛教寺庙里面的韦驮。在它的两边呢,墙上有两幅壁画,一边呢,是青龙,一

道教的产生与发展

.目前,中国最流行的五大宗教有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其中只有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本文将简单向你介绍一下道教的起源、发展及一些基本知识。 一千八百多年前,道教在四川创立,后来逐渐流行到全国各地。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那?其实道教并不像国外一些宗教一样短期内由某个人创立的,而是有一个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过程。道教最早的组织出现在东汉,三国演义里的张角便是太平道的创始人之一。历史上确有其人,传说张角是钜鹿人,他又两个弟弟,一个叫张宝,一个叫张梁。他的手下还有八大弟子。他们常以治病的方式传道,以河北为中心,经过十余年的时间,信徒总数竟达到了十万之众。张角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为“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于公元184年发动起义,起义军皆身着黄巾。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黄巾起义”。最后黄巾起义虽然被各地武装镇压了下来,太平道也随着起义的失败销声匿迹,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影响并没有泯灭,直至宋宣宋徽二年的方腊起义还公然尊张角为教主。顺帝时,张道陵用符水咒语给人治病,借此传教。因其治病的方法奇特,而且每有奇效,虽有投奔者络绎不绝。它规定:“凡信徒入教者,必须教五斗米。”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叫五斗米教的原因吧。张天师显然不像张角那么有野心,而是专心发扬道教,他在世时,五斗米教就已经有了道书、教义、组织和戒律,还崇奉老子为教主。不过在那个天下大乱、自立为王的年代,英雄岂有不出手之理。果然,张天师死后,其孙张鲁便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地方政府,虽然最后还是投降了曹操,不过五斗米教正借此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影响日大。 但是太平道和五斗米教的基本信徒都是平民百姓,其传播手段不依赖于官方,其交易简单、组织单纯,被后世称为原始道教。 而晋魏南北朝时期才是道教的成长期。这一时期涌现了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一批著名的道教领袖,他们从神学理论、组织制度等方面对道进行了改造。使他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关系。既吸收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地狱等观念。也吸收了儒家理论道德观。比如,人可以修炼成神仙,修炼就要有方术、道术。于是就产生了吐纳导引、外丹内丹、养气服气等众多理论。就这样,道教从开始的太平道、五斗米道逐渐发展。老子也成了至高无上的太上老君,更出现了门神、财神,王母娘娘等众多神仙。 如今,道教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他独特的理论体系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道教宫观管理办法

道教宫观管理办法 (2010年6月23日中国道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2015年6月29日中国道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修订) 第一条为加强道教宫观管理,维护道教界合法权益,保障道教活动正常进行,更好地服务信众,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和《中国道教协会章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所称道教宫观,是指经县级以上(含县)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依照《宗教事务条例》等规定依法登记,作为道教活动场所开放的宫观和其他固定道教活动处所。 第三条宫观必须在当地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的行政领导下,由道众自主管理,并接受道教协会的教务指导。 第四条宫观须设立管理组织,实行民主管理: (一)宫观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传统的执事制度,并通过民主协商推选产生民主管理组织。 (二)民主管理组织成员,应由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爱国爱教、遵纪守法、道风纯正、办事公道、身体健康、有一定管理能力和道教学识的道士担任。 (三)民主管理组织成员任职情况,须公示并经道教协会确认后报该宫观的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第五条民主管理组织的职责: (一)团结和引导宫观道众和信教群众,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法制教育,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宗教法规,保障宗教活动正常进行; (三)维护宫观和道教徒的合法权益; (四)安排、处理宫观的宗教活动和日常事务;办好教务和宫观自养; (五)团结和引导常住道众和广大信众,正信正行,服务社会; (六)组织道众参玄悟道,学修并进,提高道众素质,开展讲经说法和道教文化研究,积极培养道教人才; (七)保护和维修宫观建筑、文物古迹,保护宫观环境,搞好宫观安全消防、清洁卫生,开展文明敬香,建设文化宫观、和谐宫观、生态宫观; (八)积极开展公益慈善活动; (九)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财务管理; (十)定期向宫观常住道众报告工作,重大问题须经常住道众民主讨论; (十一)开展对外友好往来; (十二)研究决定其他重要事宜。

安徽省道教宫观

安徽省道教宫观 【道教】黄山安徽省黄山市,地处皖南歙县、黟县和休宁县的边境.安徽省名山 【道教】齐云山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城西15公里,海拔585米。 【道教】齐山安徽安庆市贵池县安徽省名山 【道教】司空山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西40公里处,安徽省名山 【道教】天柱山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岳西两县境内,其主峰海拔1751米,安徽省名山 【道教】八仙山安徽省巢湖市巢县城南17 公里处安徽省名山 【道教】八公山安徽省淮南市的西郊,安徽省名山 【道教】四顶山安徽省合肥市东郊六家畈镇,安徽省名山【道教】宝积山安徽省马鞍山市采石镇北。安徽省名山【道教】横望山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城东三十公里处,安徽省名山 【道教】怀远禹王宫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南的涂山之顶。又称禹王庙,涂山祠.全真派233400 相传为夏禹王大会诸侯处, 【道教】荆山纯阳道院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境内的荆山下

【道教】一天门安徽省芜湖市 【道教】凤凰山青华观安徽省芜湖市境内的凤凰山上 【道教】黄池乡宴公庙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横岗镇九十殿【道教】敏灵观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横岗镇九十殿 【道教】茅仙洞安徽省淮南市风台县城南双峰山,属道教全真派道观 【道教】双河观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双河镇双河街道 【道教】帝母宫安徽省六安市寿县 【道教】霍山南岳庙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霍山中 【道教】天心观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铁冲乡前营 【道教】黄山神仙洞安徽省黄山市黄山东北轩辕峰间。【道教】黄山松谷庵安徽省黄山市黄山黄山北部叠嶂峰下【道教】齐云山玉虚宫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城西十五公里处的齐云山紫霄崖下。 【道教】齐云山太素宫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以西15公里齐云山的岩前镇附近 【道教】响鼓坪道观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店前镇中心 【道教】七祖宫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246501 【道教】太子庙梁储宫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234000 【道教】天柱山白鹤观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城北天柱山中。亦名真源宫。 【道教】天柱山天祚宫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城北天柱山中,

中国十大道观 中国道观旅游推荐

中国十大道观中国道观旅游推荐 摘要:道观作为道家供奉修行的地方,也体现了当时中国建筑艺术的精湛。源于中国本土的道教同儒教、佛教一起,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当中,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中国十大道观有哪些呢?下面小编文章写的是中国道观旅游推荐。 1.白云观荣誉:北京,始建于唐,为唐玄宗奉祀老子之圣地,道教全真第一丛林,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一,以明版《正统道藏》、唐石雕老子坐像及《松雪道德经》石刻和《阴符经》附刻三宝著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门票:10元 开放时间:8:30-16:30 游玩时间:1-2小时 交通情况:乘公交前往即可 始建日期:739年 建造原因:唐玄宗奉祀圣祖玄元皇帝——老子而建 2.天师府荣誉:江西贵溪县上清镇,全称“嗣汉天师府”,亦称“大真人府”,正一派的祖庭,每年10月初举行龙虎山道教文化节,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 景点门票:包含在龙虎山风景区门票中(260元) 游玩时间:1-2小时 交通情况:鹰潭火车站广场有旅游专线直达 始建日期:1368年 建造原因:天师张盛以及他的历代子孙生活起居之所和祀神之处

3.紫霄宫-太和宫荣誉:湖北十堰,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主体建筑,道教圣地,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精华,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道教建筑之瑰宝。景点门票:紫霄宫:15元;太和宫:费用包括在金顶门票内(27元) 开放时间:08:30~17:00 游玩时间:1-2小时 交通情况:武当山景区内,可乘索道或观光车(费用包括在景区门票),徒步亦可 始建日期:1413年 4.鹿邑太清宫荣誉:河南鹿邑县,中国古代杰出思想家、道家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国家4A级旅游景点,老子故里的纪念性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门票:60元 开放时间:8:00-17:00 游玩时间:1小时 交通情况:公共交通不发达,建议自驾或者乘坐三轮车 始建日期:西元165年 建造原因:祭祀老子的祠庙 景点门票:旺季:56元(3月1日-11月30日)淡季:36元(12月1日-2月29日)开放时间:3月21日~10月31日:08:00~18:00;11月1日~3月20日:09:00~17:00 游玩时间:2小时 交通情况:运城市内乘坐公交车即可

道教产生的原因与意义

道教产生的原因与意义 智叟 一、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 二、道教与两汉政治 三、道教与儒、佛的关系及其对东方文化的影响 一、道教产生的思想渊源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儒道思想都从这里萌发。《周易·观卦彖辞》有“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的思想认识,对儒道两家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儒家所谓“神道”,是指神妙变化或曰规律而言。然而对于道教来说,它只是一个远源,直接受《易经》影响并形成学派的是道家。道家才是道教的近源。虽然后来的道教常以易学相标榜。如《周易参同契》等,确实也从中汲取了不少理论资养。但不是道教的直接来源,更不是道教的主要经典,只是借助《易经》阐发自己的思想而已。两者存有精神指向上的原则差异。学术理论上的互相激荡渗透,并没有改变各学派用自己的理解和理论改造原始经典的企图。其实道教对待道家经典何尝不是如此。 道家是道教的近亲,在学术思想上其渊源尤其相近。但道家与道教名虽相近而实际上相差亦甚远。最根本的差异在于一为反对礼仪节文的学术派别;一为专事斋醮科仪的宗教派系。道教的斋醮科仪与儒家的祭祀典礼,尽管在精神实质和具体内容上截然不同,但毕竟在形式上有些近似,而这正是道家所极力反对的。那末,与道家处世原则相反对的道教,又是如何从道家转化而成为道教的呢? 道家转化为道教,至少要经过两个中间环节。第一个中间环节,是黄老之学或黄老之道。道家反对礼仪更不主张预政,提倡无为而治。但道家祸福依伏、奇正相生的辩证观乃至愚民思想,早为轻视群生、善用阴谋的法家所吸取。两者的进一步融合,便产生了兼具道法特点的黄老政术。黄帝首先是政治人物,他在苍梧升天成仙的传说,又使他具有了神秘色彩,黄老道家托始黄帝,为其积极入世预政提供了合法依据,也为其向道教

对联-道教道观楹联集

大雄宝殿(一一) 慧日祥云,佛光注照,感应万善开觉路;甘露法雨,慈航普渡,教化众生度迷津。 (二) 一勺水便具四海水味,世法不必尝尽;千江月总是一轮月光,心珠宜当独朗。藏经楼外 (-一)花霏罗什幡经席;香散生公说法堂。 (二)莲花法藏心常悟;贝叶经文手自书。圆通殿千手干眼妙真容,杨柳枝头甘露洒;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 念佛殿内(一) 九品莲花,狮吼象鸣登法座;三尊金相,龙吟虎啸出天台。 (二)莲座拥祥云,名刹宏开登净域;檀林施法雨,慈航普渡指迷津。 道教对联是书写于道教活动场所、景观等地的一种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对联”或称“楹联”,常出现于建筑物、游览区的入口处,尤其是房屋大门,更以楹联之点缀而传递中国传统的文化气息。相传五代后蜀主孟昶灭亡前一年的除夕自题桃符版于寝门:“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后世则以联语题写于厅堂前柱。因前柱名为楹,所以题写在柱子上的联语就称作“楹联”;又因为这种联语以诗歌对偶句式构成,所以也叫做“对联”。道教洞天福地以及各类活动场所,几乎都可以看到楹联。在内容上,道教楹联是道教思想追求的寄托。因此,道教楹联往往以简练语言融缩神仙故事。例如泉州元妙观楹柱题刻:“白鹿青牛迎法驾,羽衣象简演朝仪。”这副楹联将道教教主老子过函谷关的故事交织于其中。“青牛”本是老子过关时的坐骑,楹联作者选择了这个颇具象征意义的祠汇,暗示老子过函谷关留下“五千言”《道德经》;而“羽衣”是道教神仙所用,这又象老子羽化而升仙。至于“朝仪”表示的后来的道门追随者以经常性的宗教仪式来表达自己对老子的敬奉。在这里,楹联的意像透射出道教延年益寿、羽化登仙的思想闪光。像这样的例子,在道教洞天福地之中比比皆是。另外,道教楹联也注意通过景观的描绘,以抒写心性,如四川青城山的驻鹤庄所题写:

道教宫观——新余市仰岗庙

道教宫观 新余市仰岗庙 新余市仰岗庙,宫观,原名仰山孚惠灵祠,又名仰天庙、仰山庙,为新余道教文化交流中心。仰天岗,原名仰冈、仰山,位于新余市城区西北,距仙女湖18公里,海拔约450米。康熙年间《新余县志》卷五载?仰天岗,高峻若屏,为邑之祖山。山顶有仰山庙,庙前有仰天池,泉甘岁旱不竭?。 相传,北宋年间,新喻长乐乡(今观巢镇)茂山村,出了个黄公真人。黄公真人,姓黄,名希璋,字石丘,亦号紫云真人,生于庆历元年(1040年),卒于嘉佑癸卯年(1063年)。黄公真人?幼敏颖异,不类群儿,状赋严厉,孝敬父母。?刚满十三岁时,?知大上道教之法,明养生玄旨之术,历览古今,父师皆奇之。一日,父命牧牛,往于仰冈之麓。遇二禅道,高品玄谈,厂衣道履,拂尘摩胸。指曰:‘可导引救济生灵之术。’子闻之即跪伏,愿拜为师,请明以教。二道见其恳祷之诚,遂以神咒、令旗、画角授之曰:‘汝牛久失,急觅之。’去不二三步,反目不见道士矣。顿悟曰:‘非仙即神也!’执其所授,舞蹈如意。巡其牛迹,俄而至于三珠石,见牛卧于其间,叱而起之曰:‘此间石列三台,僻静无垠,正为修道之处,莫非天地为吾所设!’于是,日夕居于其间,唪诵神咒,蹈舞旗角,不期年而得道。其石岭有一

山禽,效其唪诵舞蹈,怪而异之曰:‘吾欲击之,奈莫能升!’默见不已,其禽数飞于前,上下其间,鸣默若引而登之状。君于是恍然不觉身轻鸿毛,飞升石岭。见鸟入于泉窃之里,君曰:‘鸟能入于石,吾亦能之。’嗟曰:‘夺吾神此禽,益吾道此禽也!’归拜父母曰:‘恐不教罪,吾道教未成,当入山记师,以求精焉。’遽别人于三珠石。?仙逝之前,他嘱咐父亲:"死后,封尸鼓中,让鼓任意滚转,鼓停之处,便是葬所。"家人依言而行,鼓转之后,竟往仰天岗上跳七八里,转到其母坟墓附近的黄节陵,就停止不前了。其父就在那里将他埋葬。从此,乡人就称那里为转鼓陵。 黄公真人得道成仙后,依然泽被乡里、护国为民。据新余茂山《黄氏族谱》和《新余县志》记载,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人破辽之后,撕毁盟约,大举兴兵南犯,转而攻宋,大军很快逼近宋都开封,把都城围个水泄不通。宋王朝仓促应战,派大将张孝纯、孙翊率兵迎敌,双方对峙,鏖战经年,金兵不退,满朝文武,惊恐万状,宋徽宗一筹莫展。正在危难之际,宋徽宗忽然看见一位道童手执令旗,手舞足蹈,画符念咒,在阵前指挥,挥动三军,驱兵掩杀。金人抵挡不住,纷纷败退,遂解都城之围。宋徽宗立即遣人追问道童姓名,道童回答:?我是新喻仰冈道人。? 第二年,即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继位,索查道童根底,获悉道童系新喻县人,名黄希嶂,在六十二年前已

浅论宗教活动场所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浅论宗教活动场所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截至2012年上半年,中国现有经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近13.9万处。其中基督教教堂、聚会点约5.6万处,伊斯兰教清真寺约3.5万处,佛教寺院约3.3万处,道教宫观约9000处,天主教教堂、会所约6000处。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为落实这一精神,就要充分认识宗教活动场所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并充分利用宗教活动场所的平台,发挥好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文化教育、城市化建设、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这对于开展健康的宗教活动,建立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社会体制,以及与之相协调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意义,是加强爱国宗教团体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是顺应时代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宗教活动场所社会功能和作用的特殊性 宗教活动场所是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举行宗教仪式和 进行相关活动的地点,具有传播宗教文化,渲染宗教气氛,陶冶宗教感情和净化人心、美化环境等综合性的社会功能,同时还具有道德教化、心灵抚慰、稳定团结、慈善公益、对外交流等作用。

1、宗教活动场所是一种形式相对松散,凝聚力较强的社会组织,是信众寄托和表达宗教情感的精神家园,对信教群众有着很大的感召力。 宗教活动场所是信教群众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是宗教教职人员修持、生活、传教的处所,宗教氛围浓厚,不少宗教活动场所往往还是具有重大文物价值的风景名胜,在信教群众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信教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和遇到的问题,诸如规范行为道德、化解失意和挫折、和睦家庭及邻里等问题,往往能够在宗教活动场所及其组织的活动中得到改善,因此,健康和谐的宗教活动场所,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种重要的补充,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必然要求,也是宗教发挥积极因素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 宗教活动场所与信教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宗教活动场所作用发挥的如何,直接关系到宗教的和睦,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党和国家重大政策在信教群众中的贯彻执行,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生的改善,关系到良好道德风尚的建立,关系到信教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 2、宗教活动场所是信教群众实现宗教与文化和社会相结合的活动中心。 宗教活动场所还是群众举行公众集会和村落、社区文化活动的场所,在开展社会公益事业中可发挥独特的作用。 纵观历史,宗教历来注重社会公益事业。从我国历史进程中

陕西宗教历史文化文稿111

陕西宗教历史文化精粹(共选图约80幅) 目录 (建议全书标题统一如“法相宗祖庭——大慈恩寺”、“密宗祖庭——大兴善寺”等,寺庙道观名称前以准确概括其宗教地位的词语进行修饰,既达到体例统一,又能体现该地的重要价值。) 第一篇佛教 一、法相宗祖庭——大慈恩寺 二、密宗祖庭——大兴善寺 三、华严宗祖庭——华严寺 四、净土宗祖庭——香积寺 五、律宗祖庭——净业寺 六、三论宗祖庭——草堂寺 七、法门寺 八、兴教寺 (青龙寺有照片无文字说明,若加入画册请定具体位置。) 第二篇道教 一、楼观台 二、重阳宫 三、八仙宫 四、白云观 五、玉泉院 六、药王庙

第三篇伊斯兰教 一、化觉巷清真大寺 二、大学习巷清真大寺 三、大皮院清真寺 四、小皮院清真寺 第四篇基督教和天主教 (大秦景教塔碑) 一、三原县东关教堂 二、东新教堂 三、南堂 四、陕西神哲学院 第一篇佛教 法相宗祖庭——大慈恩寺 大慈恩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系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追念其亡母文德皇后敕令修建,迄今已历1350余年,是世界闻名的佛教寺院、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的祖庭、唐代长安的四大译经场之一。唐三藏--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亲自督造大雁塔。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图片:1.全景2.玄奘像3.寺门4.大雁塔5.内景 密宗祖庭——大兴善寺

大兴善寺初称遵善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兴善寺西街,始建于晋,距今1600余年,是中国佛教密宗发源地、中国佛教密宗的祖庭、隋唐著名译经馆,也是西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寺之一、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座寺院。 图片:1.山门殿2.内景3.普同塔4.观音洞角亭5.法事 华严宗祖庭——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东畔少陵原,始建于唐贞元十九年(803),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的祖庭、樊川八大寺院之一,也是国内外信众朝圣礼拜的圣地。 图片:1.塔(图片仅一张,请补充) 净土宗祖庭——香积寺 香积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郭杜乡香积寺村,始建于唐永隆二年(681),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祖庭、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图片:1.寺门2.塔3.大殿 律宗祖庭——净业寺 净业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终南山北麓之凤凰山,始建于隋末,是唐初高僧道宣的弘法道场、中国佛教律宗祖庭、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无图片,请提供 三论宗祖庭——草堂寺

名山宫观的规划布局与道教义理

名山宫观的规划布局与道教义理——以长江流域的道教名山为例 中国道教名山,古称洞天福地。位于名山福地的宫观建筑,是道士和道教信徒隐居修炼、举行宗教仪式活动的重要场所,其规划布局虽不是一个设计师设计的,也不是一个时代形成的,但其宏观设计的指导思想都受到道教义理的深刻影响。本文拟以长江流域的道教名山为例,从天人感应、朝天敬神和道法自然三个方面,对名山宫观规划布局中体现的道教义理作一点粗浅的分析。 一、天地交感,与天地合德 在长江流域的道教名山福地中,常用一些相同的数字来形容峰岩溪涧和宫观庵庙的众多。如南岳衡山有七十二峰之说;大岳武当山号称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其建筑有九宫八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之说;四川青城山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一百零八景之说;安徽齐云山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岩、二十四溪涧”之说;江西龙虎山有九宫及“九十九峰之胜概,二十四岩之异迹。”江西灵山有七十二峰之说;江西麻姑山有三十六峰之说;凡此种种相同的数字,既不是偶然的巧合,也不是一般用于计量的数字。这些数字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首先,“二十四”、“三十六”、“七十二”等神秘数字作为天地之大数,由来已久。《管子·地数》云:“封于泰山,禅子梁父,封禅之王七十二家”。《大戴礼记·圣德》云:“明堂古有之也,一室而有四户、八牖。凡三十六户、七十二牖”。《抱朴子·内篇》云:“(老君)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三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这些神秘数字早在战国以前已被人们所认识,且与古代社会的宗教信仰有密切关系。

其次,“七十二”等神秘数字与《易》卦有关,是从象征天地阴阳的天三、地四两数演算而来的。《易·系辞上》云:“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古人以一、三、五、七、九为天数、阳数,以二、四、六、八、十为地数、阴数。《京房易传》云:“孔子曰:阳三阴四位之正也。三者东方之数……又圆者径一而开三也;四者西方之数……又方者径一而取四也”。《周髀算经》云:“圆属天、方属地;天圆、地方”。中国古代人本着天圆地方的观念,在计算圆方之形的周长时发现:如果圆的直径和方的边径相等时,则圆方的周径比约为三比四,因此古人就以三称圆,以四称方。由于古人把天称为大圆,把地称为大方,故而三、四两数不仅是圆方的象征数位更是十个天地数中真正的天地之数。天三地四既是真正的天地数,那么这两个数字的任何倍数也同样是天地数,如三的倍数九,四的倍数八等。《管子·五行》云:“天道以九制,地理以八制……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开乎万物,以总一统”。古人又认为天九地八分别是天地的至极之数,因而把八的三倍(8×3=24)“二十四”,九的四倍(9×4=36)“三十六”及八和九的乘积(8×9=72)“七十二”等数字视为可以“配天配地”的神奇符号(杨希枚:《中国古代的神秘数字论稿》,《先秦文化史论集》第65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8月。 第三,“七十二”等神秘数字不仅象征多数和天地,而且象征着天地因交感而产生的那种神秘化生力量。先秦文献如《易经》、《老子》、《庄子》等书中多处倡论“天地感生”和“与天地合德”的思想。《易经》云:“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咸卦象辞》)。“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系辞》下)。“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干卦文言》)。《老子》云:“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至乐》云:“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以相合,万物皆化,故曰天地无为,无不为也”。《礼记》云:“天子者,与天地参,故德配天地,兼利万物,与日月并明”。从上述引文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一些思想家认为:(1)“天地感生”是宇宙间万物所以繁生和所以维持天地自然环境和秩序之平衡状态的至道;(2)天地大自然平衡状态与人类社会的安危治乱息息相关,互为影响;(3)因此,作为人类社会的统治者,即圣人或大人,就必须“与天地合德”,法象天地之道,将一切礼乐制度与天地相配合,从而达到国泰民安、万物和生的目的。而“七十二”之类的神秘数字,也正是所以与天地合德的一种重要媒介物(杨希枚:《论神秘数字七十二》,《先秦文化史论集》第68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8月。)。古代道士用“七十二”等神秘数字统计名山福地及名山峰岩的数量,自然也有希望“天地交感”和“与天地合德”的象征意义。 第四,道教承袭了中国古代宗教的许多观念,对历朝帝王郊祀天地的宗教信仰传统很了解。因此,由道士参与设计的名山宫观,常常暗合天地之数,即取法天地之道,以达到与天地合德,通幽明,行鬼神,国泰民安,物阜政平的目的。长江流域的道教建筑有一些就渗透了象征天地交泰,化育万物的神秘数字,如江西龙虎山上清宫建有二十四座道院、江苏茅山有九霄万福宫。湖北武当山在元代就有“山列九宫八观”之说,明永乐年间敕建九宫八观等建筑三十三处,其中五龙宫玄帝殿、

道教宫观主要教职任职办法

道教宫观主要教职任职办法 (2010年6月23日中国道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2010年10月22日公布) 第一条为了加强道教教制建设,促进宫观管理,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备案办法》的相关要求和《中国道教协会章程》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中的主要教职指道教全真派宫观方丈、监院,道教正一派宫观住持。 第三条担任方丈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爱国爱教,遵纪守法; (二)信仰坚定,品行端正,戒行精严,品德服众; (三)须受满初真、中极、天仙三坛大戒; (四)年龄40岁以上,出家二十年以上,身体健康; (五)熟悉道教全真经典科仪,具有较高的道学素养,能够讲经说法、主持法务活动。 第四条担任住持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爱国爱教,遵纪守法; (二)信仰坚定,品行端正,戒行精严,办事公道,品德服众,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 (三)须经授箓,领受法职,盟证道位; (四)年龄30岁以上,入道十五年以上,身体健康; (五)熟悉道教正一经典科仪,具有较高的道教素养,能够讲经说法、主持法务活动。 第五条担任监院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一)爱国爱教,遵纪守法; (二)经道教协会认定资格并按规定在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的教职人员;(三)信仰坚定,品行端正,戒行精严,办事公道,品德服众,有一定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 (四)具有较高文化水平,毕业于中等以上道教院校或具有同等道学水平; (五)年龄28岁以上,出家十年以上; (六)具有较高的道教素养,能够讲经说法。 第六条方丈的职责: (一)弘扬道法,传承戒律; (二)度世演法,作全真之模范、律门之纲领; (三)督察本宫观管理组织的行为。 第七条住持的主要职责: (一)组织开展教务活动,主持宫观事务; (二)弘扬道法,纯正道风,引导道教徒提高自身素质; (三)贯彻执行宫观规章制度,加强宫观管理,搞好宫观自养; (四)负责保护好宫观文物和建筑设施,维护宫观周围环境; (五)依法维护常住和宫观的合法权益; (六)引导宫观积极从事公益慈善事业,弘扬道教优良传统和优秀文化。 第八条宫观礼请方丈,须由宫观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道教协会提名,报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同意后,由中国道教协会核准并报请国家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完成备案程序后,方可举行升座仪式。 第九条宫观选任和礼请住持,应坚持民主协商、选贤任能的原则,按照以下程序进行:(一)由该宫观前任住持或该宫观民主管理组织提出人选,经当地道教协会审查后,提交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