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急性小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的护理

急性小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的护理

急性小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的护理
急性小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的护理

2010年8月护理学报August,2010第17卷第8A期Journal of Nursing(China)Vol.17No.8A

※外科护理

急性小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的护理

俞益君,张玉惠,梅慧飞,王惠,鲍君芬

(浙江省舟山医院普外科,浙江舟山316000)

[摘要]总结30例急性小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的观察及护理措施。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是一种治疗急性小肠梗阻的新型医疗用品,因此在使用初期应进行全员培训;导管置入后定时评估,建立导管巡视记录卡;掌握送管方法,送管过程中重点观察引流量,当导管送入困难、引流量少、冲洗阻力大时,应及时X线透视确定导管体内位置;导管引流采用持续或间歇低压吸引,避免将肠黏膜吸附到导管侧孔上;重视导管安全护理,加强患者导管安全防护知识宣教,以降低导管使用风险,减少或避免导管意外和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小肠梗阻,急性;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969(2010)08A-0051-02

急性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不但引起肠管本身解剖和功能上的改变,而且可导致全身性生理功能紊乱,死亡率较高,约为5%~10%[1]。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主要措施之一,普通鼻胃管因其长度限制,仅能吸引胃内积存的胃液及气体,减压效果不是很理想。手术治疗一直以来都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因粘连造成肠梗阻再发[2],一直是困扰外科医生的问题。而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可以插入梗阻小肠近端肠管内,对因通行障碍积聚的胃液和肠液进行直接吸引,能有效降低梗阻近端肠管内压力,减轻水肿,有利于肠管的血运恢复,从而达到排除梗阻的目的,使很多患者免于手术,提高了肠梗阻非手术治愈率,同时也避免了因手术造成的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提升。现将我科对30例小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的护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8年12月—2010年3月收治小肠梗阻患者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21~78岁,平均46.6岁。22例有腹腔手术史,8例无腹腔手术史。9例患者入院后经普通胃管胃肠减压治疗2~7d,改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后症状缓解;其余21例患者经X线或CT检查提示肠梗阻,入院即予置入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

1.2治疗方法

1.2.1材料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采用日本CREATE MEDIC公司生产的三腔两囊(前气囊、后气囊)肠梗阻导管,整条导管长度为300cm。该导管的重要构造——

—前端导向头(前导子),起到重锤作用,使导管通过幽门变得容易,前导子由几个小钢球连接构成,具柔软性,即使遇到肠弯曲和皱襞也容易通过。前导子的后方设置前端侧孔,可对前端气囊前梗阻近端内容物进行吸引排除;前端气囊后方管身上设置了多个吸引侧孔,可吸引气囊后的肠内容物,膨胀后气囊可对小肠行选择性造影。

1.2.2操作及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在病房先由医生按插胃管方法将肠梗阻导管头端约60cm经鼻插入胃腔,然后本组18例由专职医生在胃镜室经口置入胃镜进入胃腔,患者取左侧卧位,在胃镜引导下将导管头段从胃幽门导入十二指肠降段;12例在X线透视下利用导丝引导将导管头段置入十二指肠水平段,患者右侧卧位以利于导管通过幽门。置管完成后予前端气囊注灭菌蒸馏水10~15ml。将患者送回病房后接低负压吸引减压,护士随后每60min将导管送入10cm,12h后腹部摄片观察头端位置是否到达梗阻位置,如到达即可停止,最终体内管道有200~280cm,送管时间一般24h内完成。

1.3结果本组患者21例保守治疗成功,其中14例患者在置管引流5d内肠梗阻缓解,7例患者在置管引流1周后肠梗阻缓解,11d内均痊愈拔管。9例患者肠功能不能恢复予手术治疗,利用该导管术中行肠腔内减压并作为小肠肠排列支撑管,术后行肠腔内减压,痊愈拔管,最长置管35d。

2护理

2.1全员培训肠梗阻导管是日本最先研制的产品,并于上世纪80年代在临床广泛使用,国内一些医院于2004年底才开始使用,目前护理方面的文献报道较少。因此在使用初期对全体护士进行导管构造、使用原理及护理知识的培训尤其重要。在使

[收稿日期]2010-01-23

[作者简介]俞益君(1976-),女,浙江舟山人,本科学历,主管护

师,护士长。

51

护理学报2010,17(8A)

用中发现该导管护理重点不是机械地间断送管,而更应感受送管通畅度,观察引流量的变化,判断出异常现象及早汇报;针对发现的问题,组织讨论,分析认为有阻力或引流量少原因可能是导管胃内或肠腔内盘曲致管腔闭塞。因此,不断总结护理经验,制定了护理常规,使全体护士均能熟练掌握导管的构造、性能及护理知识,为导管的安全使用和有效的观察护理奠定基础。

2.2导管评估患者返回病房后,接诊护士与医生仔细交接,了解置管过程、导管头端的位置、导管在体内的长度、气囊的注水量,询问患者的情况,了解患者对导管的耐受度,监测生命体征。导管末端各气囊活门和吸引口均用中文标识,便于护士评估与识别,防止错误使用。设立床头导管巡视记录卡,内容包括导管插入深度,固定、引流情况,护理措施落实情况,每小时评估记录1次。

2.3送管与固定医生将导管头端置入十二指肠后,导管随着肠蠕动,借助前导子的重力作用向下滑行。回病房后需护士继续送管。导管吸引接口连接低负压吸引装置,采用持续或间歇低压吸引,负压-5~-10kPa,负压不可过大,以免将肠黏膜吸附到导管侧孔上。减压过程中,每60min送管10cm,送管时动作轻柔,嘱患者做吞咽动作。当导管送入困难、引流量少、冲洗阻力大时,应及时汇报医生,进行X线透视确定导管体内位置,切不可盲目送管,以免造成导管在胃内或肠腔内盘曲。对于麻痹性肠梗阻患者,导管头端在小肠推进较慢,后段若送入过快则导管胃内盘曲可能性增加,因此需缓慢送管,一般每小时送管5cm为宜。本组3例患者置入导管120~150cm 时送管阻力大,无液体引出,冲洗阻力大,经X线透视发现导管在胃内盘曲,予向外拔导管至盘曲消失后再继续送管。每次调整导管位置后均应将导管牢固固定于鼻翼和耳垂部,尾端用别针固定于肩部。2.4导管安全护理导管意外主要有导管脱出、导管破损或断裂、导管胃内打结、气囊破裂等[3]。(1)不可用止血钳等锐器用力夹闭管道,以防管壁破损,使用随管附带的封止塞关闭或开放导管;气囊内注液量不能大于30ml;引流量少或无液体引流时,可用注射器抽吸生理盐水20ml进行导管内冲洗,防止堵管。(2)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导管安全防护宣教,不可强行牵拉导管。本组治疗期间发生导管意外2例,其中1例外籍患者,恶心频繁,护士常规每小时送管10cm,却始终未见引流液量增加,当导管插至150cm 时无法再送入或后退,经X线透视发现导管头端返回胃内并打结。即送患者至内镜室,在内镜下将导管结松解后,又重新导入十二指肠;1例患者治疗第10天,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患者拔管心切,在未抽净气囊内液体情况下,擅自强行拔管,致导管体内断裂,经内镜检查确定导管断端位于胃腔,予缓慢取出。

2.5置管期间病情观察置管期间动态地观察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引流液的量、色及性状,肠功能恢复情况,了解患者的主诉,并观察有无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导管相关性并发症主要有出血、肠穿孔、穿孔所致腹腔感染、导管减压时的肠管坏死[3]。若引流液呈血性或咖啡色时应考虑肠出血或肠绞窄;若出现急性腹膜炎体征时,应考虑肠穿孔。各项观察指标的异常情况应及时向医生汇报。本组9例患者经肠梗阻导管治疗3~7d,肠功能未恢复仍有腹痛腹胀,肛门无排气排便,X线造影提示肠梗阻未见好转,予完善术前准备后行手术治疗。本组病例无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2.6拔管护理20例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肛门恢复排气后2~3d,用封止塞关闭吸引腔,停止减压。封管期间先进流质2d,逐渐过渡到半流质,待肛门排气排便正常,腹部X线立位平片或CT检查肠管无积液积气现象,则考虑拔管。拔管前,向患者做好拔管配合注意事项的宣教,首先抽净气囊内的液体,每半小时向外拉出导管约10cm,遇阻力时减慢拔管速度,鼻翼部胶布无需再固定,导管也会因重力自行向外滑脱。9例手术治疗患者在术后肠功能恢复3d后封管,给予进食半流质后,肛门排便排气正常时拔管。1例患者因未抽吸气囊内液体,擅自强行拔管致导管在体内断裂。因此,拔管时不能过快,遇阻力时不能强行拔管,以免损伤肠管或致导管断裂。

2.7鼻咽部不适护理咽喉部因存在括约肌和感觉神经末梢特别丰富,再加之插管时对局部的反复刺激和损伤,肠梗阻导管插入后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和疼痛感[4]。给患者每日2次生理盐水雾化吸入,增加咽喉部的湿化,指导患者用少量温开水含漱,每2h吞咽10~20ml温开水以减轻咽部干、痛,预防咽部炎症的发生,同时缓解口干等不适[5]。每日2次清洁鼻腔分泌物并用石蜡油滴鼻,每次2~3滴。适时调整导管与鼻腔黏膜接触的位置,避免胶布固定时导管牵拉过紧压迫鼻黏膜致溃烂。

[参考文献]

[1]王一镗,刘中民.外科危重病学[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7:729.

[2]王秋春.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护理[J].

护理学报,2009,16(1A):36.

[3]田丽,贾春雨.4例低位急性肠梗阻病人应用肠梗阻导

管结肠冲洗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6):506-508.

[4]杨炯,沈妙莉.经鼻小肠导管置入治疗小肠梗阻85例护

理体会[J].当代医学,2009,15(11):229.

[5]冯玉玲,江晓琛,汤文吉.食管及贲门癌患者术后胃肠减压

期间的舒适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7):41.

[本文编辑:江霞]

52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不同类型肠梗阻疗效的研究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不同类型肠梗阻疗效的研究 目的进一步探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不同类型肠梗阻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10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鼻胃管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进行治疗,对比和观察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表现。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患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在各类肠梗阻治疗当中,观察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治疗不同类型肠梗阻的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大力推广。 标签: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肠梗阻;治疗;效果 肠梗阻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一种疾病,能够引起肠管本身解剖和功能上的改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等[1]。肠梗阻在治疗时主要是降低肠腔内的压力,对肠内容物进行有效地引流,解除肠壁血运障碍。在传统的治疗方法中,主要是对肠胃进行降压、纠正水电解质代谢等,其效果往往不太令人满意。后采用鼻胃管进行治疗,这一方法对高位梗阻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其他类型的肠梗阻而言,其复发率较高,治疗效果不佳。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治疗不同类型肠梗阻,有利于确定患者病变部位,并降低手术风险。本次研究特选取20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分析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的治疗效果,现将有关结果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于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200例急性肠梗阻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00例,女性患者100例,患者年龄在21~75岁,平均年龄(47.2±3.1)岁,经诊断,所有患者均患有肠梗阻,患者肠梗阻的类型有:粘连性肠梗阻75远例,癌性梗阻62例,动力性梗阻63例,患者的肠梗阻部位分别在大肠和小肠,分别有148例、52例;患者中有48人曾有过腹部手术。将200例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肠胃减压,同时对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主要有脱水、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等,对患者腹部进行按摩,减轻患者疼痛。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鼻胃管进行治疗,从患者鼻腔部位插入鼻胃管,其深度约为45~55 cm。观察组患者采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进行治疗,选取约4 m左右的硅胶导管,从患者鼻腔插入,进入胃腔,插入导丝后从导管头端伸出,借助胃镜吸取胃内容物,然后将其置入十二指肠中,向气囊中注入约15 ml生理盐水,将肠梗阻导管固定,导管头端前刀子随肠蠕动而推进,在鼻翼处的导管部分可以不进行固定,只需将导管固定在耳垂处即可。导管置入后,每天对导管进行冲洗,观察肠管气体影像的变化情况,根据其变化情况,判断肠梗阻的部位,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手术。在这期间,采用中西结合的治疗方式对肠胃进行充分减压,在患者腹部进行按摩,在30 min/次。

肠梗阻导管植入术

肠梗阻导管置入技术诊疗规范 概念:肠梗阻是常见急腹症之一。基本治疗方法主要是禁饮食、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等。其中胃肠减压常通过鼻胃管来施行。传统的鼻胃管长度较短,只能减少胃内压和抽吸胃液,而对肠腔内的液体无法做到充分引流,致使大量气液积聚在肠道,造成肠壁扩张水肿,继而血流受阻,影响肠道功能恢复,可能导致治疗时间延长或失败。肠梗阻导管长度大,通过前导子的重力作用和近端肠蠕动对前囊的推动作用,将导管向小肠远端推进,可以到达梗阻部位的近端,直接进行吸引减压,大大增加了肠内容物引流效率。在减压充分的情况下缓解肠道水肿和恢复血运,为恢复肠功能奠定了良好基础。后囊主要应用于肠腔造影,确定导管前端位置及判断梗阻部位。 目的:临时缓解梗阻症状,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条件,是一种暂时的过渡性治疗,不属于病因治疗。对于无法完全缓解的肠梗阻在通过植入肠梗阻导管后可进行肠道准备,远端(经肛)的患者还可以经口给予适当的营养以改善体质,争取一次性病变根治治疗的机会。 适应症:第一诊断为肠梗阻患者: 1 不愿和不宜外科手术(无外科手术机会、外科手术条件欠佳和预计外科手术预后不佳)的小肠及结直肠梗阻。 2 外科术后肿瘤复发引起浸润、压迫或粘连导致肠道吻合口或造瘘再次狭窄梗阻。 3 外科手术肿瘤无法切除或剥离且肠道旁路造瘘条件欠佳的肠道恶性梗阻。 4 作为外科择期手术前过渡期缓解肠道梗阻,改善手术条件的应急治疗。 5 作为其他原因导致肠道梗阻无积极治疗方法时的临时姑息治疗手段。 禁忌证: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应视操作器械及技术熟练程度而别。但对下述情况应谨慎对待: 1 有严重的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2 严重的心、肺功能衰竭预计无法耐受操作过程刺激。 3 广泛肠粘连并发多处狭窄或有无法疏通之肠道阻塞。 4 濒危病人无后续治疗措施。 5 肠梗阻伴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期。 6 结肠梗阻伴重度内痔或肛周静脉曲张出血期。 7 伴有急性炎症、急、慢性胃溃疡或溃疡性结肠炎。 8 有明显小肠高位憩室病变的。 9一般而言肠梗阻导管需要病人自身肠道续动带动导管下行,因此肠蠕动减慢或消失的病人为相对禁忌(经鼻型)。 10 有血管栓塞等血行性障碍的病人是肠梗阻导管的绝对禁忌。绞窄性肠梗阻也不推荐适用肠梗阻导管而应进行早期手术 治疗可能存在的风险 1 消化道出血,穿孔;需外科治疗; 2 呼吸心跳骤停,脑血管及心脏大血管意外; 3 感染、腹膜炎; 4 不可预知原因中断治疗; 5周围脏器受压,导管取出困难; 6 溃疡形成、瘢痕、再狭窄;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接负压求的护理

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患者的护理 肠梗阻导管相比较于于传统的胃管具有很明显的优势,短的胃管只针对高位梗阻可获得一定的减压效果,对低位梗阻效果甚微;对保守性治疗进行到什么程度合适、手术时机的判断也有一定困难;中转为手术的患者,术后又存在再发粘连的问题于临床为这些问题的解决。经鼻肠梗阻导管能够插入梗阻部位的直接上部进行吸引减压,能将肠道中潴留的内容物吸引并排除,从而解决梗阻症状。同时还能进行X线造影,判断梗阻的部位和程度、原因;能够配合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使手术更加简单、易行,减少术后并发症;能够作为小肠内支架导管进行小肠排列,从而解决反复发作、粘连极重的肠梗阻。 正确的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 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耐心讲解经鼻插入导管治疗肠梗阻的原理、目的、手术方法和术后恢复时的注意事项,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2.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肠梗阻导管会出现舌咽部和喉部不适等症状,这时,要向患者及患者家属做好安全处理工作,不让其强行牵拉导管;对于患者上下床过程中对于导管和引流器的放置,也要让其注意不可动作幅度大、运动过猛。 3.此外,要及时做好肠梗阻导管记录,详细记下导管在患者体内的深度以及患者的体温、腹部等相关生命体征,同时要妥善安置患者的体位姿势,以免压制导管或者造成导管脱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每天要对患者的导管进行调整固定以外,还要及时倾倒处理引流液,以免引流液过多导致导管脱出,并对每次倾倒的引流液的性状、流量和颜色进行详细记录。当引流液较少或没有引流液时,可用注射针筒向导管缓慢注射生理盐水,对其进行消毒和疏导,以防导管堵塞。 4.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仔细观察、询问患者的病况,避免因出血、穿孔以及穿孔所致的腹腔感染等导管并发症的出现。一旦发现患者有一样情况出现,要及时汇报主治医生进行相关治疗和处理。 5.做好口腔护理,由于置管手术会对患者的鼻、喉部造成一定的刺激和损伤,加之咽喉部的感觉神经末梢十分丰富,所以在术后患者会多少有些不同程度的喉部肿痛和不适。所以要进行每天两次的口腔护理,并指导患者每日要用温水漱口,必要时可以对置管的一侧鼻腔内滴2-3滴液体石蜡油,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固定导管的位置,防治患者出现因导管牵拉过紧而出现的鼻腔粘膜损伤。 6.注意患者的饮食及营养需求,患者在术后一定的时期内应予以禁食,同时要注意抗感染方面的治疗;恢复期间,为了纠正患者体内的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可采

急性小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的护理

2010年8月护理学报August,2010第17卷第8A期Journal of Nursing(China)Vol.17No.8A ※外科护理 急性小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的护理 俞益君,张玉惠,梅慧飞,王惠,鲍君芬 (浙江省舟山医院普外科,浙江舟山316000) [摘要]总结30例急性小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的观察及护理措施。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是一种治疗急性小肠梗阻的新型医疗用品,因此在使用初期应进行全员培训;导管置入后定时评估,建立导管巡视记录卡;掌握送管方法,送管过程中重点观察引流量,当导管送入困难、引流量少、冲洗阻力大时,应及时X线透视确定导管体内位置;导管引流采用持续或间歇低压吸引,避免将肠黏膜吸附到导管侧孔上;重视导管安全护理,加强患者导管安全防护知识宣教,以降低导管使用风险,减少或避免导管意外和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小肠梗阻,急性;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969(2010)08A-0051-02 急性肠梗阻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不但引起肠管本身解剖和功能上的改变,而且可导致全身性生理功能紊乱,死亡率较高,约为5%~10%[1]。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主要措施之一,普通鼻胃管因其长度限制,仅能吸引胃内积存的胃液及气体,减压效果不是很理想。手术治疗一直以来都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因粘连造成肠梗阻再发[2],一直是困扰外科医生的问题。而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可以插入梗阻小肠近端肠管内,对因通行障碍积聚的胃液和肠液进行直接吸引,能有效降低梗阻近端肠管内压力,减轻水肿,有利于肠管的血运恢复,从而达到排除梗阻的目的,使很多患者免于手术,提高了肠梗阻非手术治愈率,同时也避免了因手术造成的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提升。现将我科对30例小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的护理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8年12月—2010年3月收治小肠梗阻患者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21~78岁,平均46.6岁。22例有腹腔手术史,8例无腹腔手术史。9例患者入院后经普通胃管胃肠减压治疗2~7d,改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后症状缓解;其余21例患者经X线或CT检查提示肠梗阻,入院即予置入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 1.2治疗方法 1.2.1材料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采用日本CREATE MEDIC公司生产的三腔两囊(前气囊、后气囊)肠梗阻导管,整条导管长度为300cm。该导管的重要构造—— —前端导向头(前导子),起到重锤作用,使导管通过幽门变得容易,前导子由几个小钢球连接构成,具柔软性,即使遇到肠弯曲和皱襞也容易通过。前导子的后方设置前端侧孔,可对前端气囊前梗阻近端内容物进行吸引排除;前端气囊后方管身上设置了多个吸引侧孔,可吸引气囊后的肠内容物,膨胀后气囊可对小肠行选择性造影。 1.2.2操作及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在病房先由医生按插胃管方法将肠梗阻导管头端约60cm经鼻插入胃腔,然后本组18例由专职医生在胃镜室经口置入胃镜进入胃腔,患者取左侧卧位,在胃镜引导下将导管头段从胃幽门导入十二指肠降段;12例在X线透视下利用导丝引导将导管头段置入十二指肠水平段,患者右侧卧位以利于导管通过幽门。置管完成后予前端气囊注灭菌蒸馏水10~15ml。将患者送回病房后接低负压吸引减压,护士随后每60min将导管送入10cm,12h后腹部摄片观察头端位置是否到达梗阻位置,如到达即可停止,最终体内管道有200~280cm,送管时间一般24h内完成。 1.3结果本组患者21例保守治疗成功,其中14例患者在置管引流5d内肠梗阻缓解,7例患者在置管引流1周后肠梗阻缓解,11d内均痊愈拔管。9例患者肠功能不能恢复予手术治疗,利用该导管术中行肠腔内减压并作为小肠肠排列支撑管,术后行肠腔内减压,痊愈拔管,最长置管35d。 2护理 2.1全员培训肠梗阻导管是日本最先研制的产品,并于上世纪80年代在临床广泛使用,国内一些医院于2004年底才开始使用,目前护理方面的文献报道较少。因此在使用初期对全体护士进行导管构造、使用原理及护理知识的培训尤其重要。在使 [收稿日期]2010-01-23 [作者简介]俞益君(1976-),女,浙江舟山人,本科学历,主管护 师,护士长。 51

内镜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技术在治疗低位小肠梗阻中的临床应用

内镜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技术在治疗低位小肠梗阻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评价内镜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技术在治疗低位小肠梗阻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科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低位小肠梗阻20例(治疗组),行内镜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选择低位小肠梗阻20例作对照(对照组),应用传统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20例患者均1次置管成功,成功率100%。置管时间为10~30 min,留管时间为7~14 d。术中均无并发症发生。治疗组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组保守治疗痊愈率高于对照组。内镜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组患者的腹围减少较鼻胃管组的更明显,且胃肠减压量较鼻胃管组明显增多(P<0.05),气液平面消失时间较鼻胃管组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比较,P<0.05)。结论内镜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技术治疗低位小肠梗阻操作简单,效果显著,能更有效的胃肠减压,减轻腹胀,促进肠蠕动,不仅可提高保守治疗成功率,而且可缩短解除梗阻所需的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关键词】鼻胃镜;肠梗阻导管;低位小肠梗阻 小肠梗阻是指由于病理因素发生肠内容物在小肠中通过受阻,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可由多种因素引起,临床上以腹部手术后所致的粘连性小肠梗阻最为多见,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排气排便停止。小肠梗阻又可分为:高位小肠梗阻,主要指发生在十二指肠或空肠的梗阻;低位肠梗阻,主要是指回肠的梗阻。长期的小肠梗阻除会发生水、电解质紊乱外,还会引起肠壁循环障碍、坏死、继发感染,甚至毒血症、休克、死亡。胃肠减压并禁食是治疗肠梗阻的基本措施,胃肠减压可减轻腹胀,有利于肠壁循环恢复,避免发生吸入性肺炎,但传统的鼻胃管减压较短,仅可放置在胃或十二指肠内,对高位小肠梗阻减压有效,对低位小肠梗阻减压甚微[1-2]。经鼻肠梗阻导管可通过幽门直接将导管送入小肠,凭借其特殊的构造,充分利用肠道自身的蠕动力,在肠道中缓慢前行,对梗阻部位起到支撑及扩张作用,对梗阻肠段进行全程负压吸引,能较快减轻梗阻症状,甚至解除梗阻,吸引肠内潴留物及减压作用明显优于普通胃肠减压管,对高位小肠梗阻减压效果与传统的鼻胃管相比,差别不大[3-4],对低位小肠梗阻减压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鼻胃管,并可对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治疗及经导管远端小肠造影以辅助诊断。以往常在X线下将减压导管放置小肠,本研究采用鼻胃镜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技术,并对其在低位小肠梗阻的治疗效果及诊断方面进行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自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采用鼻胃镜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技术治疗低位小肠梗阻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35~73岁,其中手术后肠粘连梗阻16例,恶性肿瘤侵犯所致肠梗阻4例。临床上均有低位小肠梗阻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无排便、无排气等症状,体征主要为腹部膨胀、腹部压痛、肠型和蠕动波、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肠鸣音亢进等,入院后行腹部立位片及腹部CT提示肠腔明显扩张及有多个液气平面,明确为低位肠梗阻;排除麻痹性肠梗阻或由肠套叠、肠扭转、嵌顿疝、肠系膜血管病等原因导致的急性绞窄性肠梗阻。选择同期在我科住院进行传统鼻胃管治疗的低位小肠梗阻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其临床资料与小肠梗阻导管组具可比性。两组均

肠梗阻治疗中肠梗阻导管的临床应用研究

肠梗阻治疗中肠梗阻导管的临床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6-09-27T10:43:42.74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11期作者:陈健民[导读] 肠梗阻导管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非肠梗阻导管治疗,值得在肠梗阻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哈尔滨市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56 【摘要】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的疗效和治疗特点,以进一步提高肠梗阻患者的康复率。方法:选择分析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肠梗阻治疗的100例肠梗阻患者,采取随机分样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大组,每组肠梗阻患者各50例,实验组采取肠梗阻导管治疗方案,对照组采取非肠梗阻导管治疗方案,医护人员要及时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肠梗阻患者接受肠梗阻手术治疗以及术后身体的康复情况。结果:相比较之下,肠梗阻导管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非肠梗阻导管治疗,值得在肠梗阻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关键词】肠梗阻导管;肠梗阻治疗;临床应用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主要是指肠内容物在肠道中通过受阻,发病时多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排便障碍、停止排气、胃肠气胀等症状。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主要措施。近年来,肠梗阻导管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日益受到重视,可以提高肠梗阻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因保守治疗无效而中转手术的概率。但肠梗阻导管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治疗效果也存在争议。本文将我院急诊外科收治的100例肠梗阻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取肠梗阻导管临床治疗方案和非肠梗阻导管治疗方案,通过对患者的治疗效果的分析,探讨肠梗阻导管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肠梗阻治疗的100例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中男性40例,女性10例,年龄分布在22岁-78岁之间,平均年龄(44士11)岁;对照组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在27岁-81岁间,平均年龄(47士8)岁,两组肠梗阻患者在年龄、性别上无明显差异,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在我院接受肠梗阻治疗的100例肠梗阻患者,采取随机分样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采取肠梗阻导管治疗方法,管组患者除常规治疗外,胃肠减压选用经鼻插入肠梗阻导管,外接负压吸引盒,肠梗阻导管在内镜引导下放置。将肠梗阻导管插至胃内,在内镜直视下,利用异物钳等引导肠梗阻导管通过幽门,并确认肠梗阻导管的前端气囊达到十二指肠降部;向导管前气囊内注入无菌水 15 ~20 m L,导管随着肠管自身蠕动向远端行进,每日用0.9% 氯化钠注射溶液冲洗导管,保证肠梗阻导管通畅。保守治疗 36 h,行 X 线检查,如患者导管远端未进入结肠,则认为系完全性肠梗阻,转手术治疗;X 线证实导管远端进入结肠,如患者肠梗阻症状缓解,则予进食;如患者肠梗阻症状未缓解,则认为系不全性肠梗阻,继续保守治疗 72 h 后,再次评估,如患梗阻无缓解,则转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非肠梗阻导管治疗法,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肠梗阻患者的康复情况。对照组采用的就是传统的治疗方法,禁食水,然后采取常规的肠胃减压的方法,以纠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和酸碱失衡。实验组采用的是内镜下肠梗阻导管介人治疗法。具体方法为患者首先取右侧卧位,口中含利多卡因胶浆。然后行胃。十二指肠镜检查,吸引胃内容物。 1.3诊判标准 肠梗阻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有三种:痊愈、显效和无效二痊愈是指腹痛、恶心、呕吐、排便障碍、停止排气、胃肠气胀等症状均消失,患者身体恢复正常,经过彩超等检查后,无肠梗阻现象;显效是指腹痛、恶心、呕吐、排便障碍、停止排气、胃肠气胀等症状有一定程度的缓解,患者的痛苦减轻,经过彩超检查后,者产梗阻现象明显减轻;无效是指接受产梗阻治疗后,患者的产梗阻现象无明显变化,经过彩超检查后,患者肠梗阻情况未减轻。 1.4统计方法 利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和x检验,P<0.05对比有差异,表明此次实验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经治疗全部患者能够改善肠梗阻症状,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后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实验组肠梗阻导管治疗的患者在腹痛、腹胀的缓解率,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胃肠减压量,中转手术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非肠梗阻导管治疗的对照组,P < 0.0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治疗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术后问卷调查可知,实验组的患者及其家属对手术的评价比对照组要高得多,数据有对比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任何原因引起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并有腹胀、腹痛等临床表现时,统称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是肠梗阻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生率占肠梗阻的 40% ~60%,患者多有腹腔手术、创伤或感染等病史。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可先行保守治疗,绞窄性肠梗阻及完全性肠梗阻应施行手术治疗。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基础措施之一,其目的是减少胃肠道积存的气体、液体、减轻肠管扩张,有利于肠壁血液循环的恢复,减轻肠壁水肿。传统的胃肠减压方法胃管难以通过幽门,仅仅抽吸胃内容物,不能引流小肠内气体、液体,延长了保守治疗的时间。肠梗阻导管可利用其前端水囊重力作用及肠管蠕动进入肠管低位,减压范围广,从而持续有效地对肠管减压,改善肠管血运,缓解肠壁充血、水肿。据报道,肠梗阻导管置入其引流量明显大于胃管的胃肠减压引流量。 本研究发现,导管组保守治疗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肠梗阻症状缓解时间、患者在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提示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优于胃管,对于提高保守治疗成功率及缩短住院时间有着积极的作用。 我们的体会是,对于完全性小肠梗阻患者,肠梗阻导管不能逆转其病理过程,仍需积极手术治疗;对于中转手术治疗的患者,肠梗阻导管的应用仍有积极意义,术前可经肠梗阻导管进行小肠选择性造影,从而明确梗阻的部位、狭窄程度、推测病因,为手术寻找病变部位提供参考。另外肠梗阻导管术中可以作为小肠导管支架,进行小肠重排,避免肠管扭曲,避免再次复发。

急性小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的护理

急性小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的护理目的:分析急性小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的护理需求,总 结护理经验。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医院共以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小肠梗阻72例,对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患者胃肠减压量(863±214)mml/d,48h腹围缩小(14±6)cm,48h腹胀缓解率81.94%,梗阻缓解率81.94%,5日内肛门恢复排气率63.89%,第5日气液平面消失62.50%,转手术治疗22.22%,术前平均住院时间(14±5)日,总住院时间(22±14)日;鼻咽部疼痛不适97.22%,电解质紊乱43.06%,导管相关并发症29.17%,肺炎2.78%。结论:急性小肠梗阻患者具有治疗方式多、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发生率高、症状复杂多变等特点,故临床护理需做基本护理、并发症预防护理等。 标签:急性小肠梗阻;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临床护理 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肠道的一种疾病,是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也是手术常见病、多发病。有报道显示,术后肠梗阻发生率高达10%~30%。肠梗阻危害较大,尽管多数呈自限性,但若未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可能并发肠瘘、短肠综合征、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重症者可致死亡[1]。肠梗阻导管是治疗肠梗阻的主要方法,可起到肠内支架作用,可进行肠管重排,有效缓解梗阻。但导管留置时间长,患者可出现明显不适,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高质量的临床护理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2]。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医院共以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小肠梗阻72例,经精心护理,多数患者预后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72例患者中男44例、女28例,年龄32~78岁,平均年龄(56±15)岁。有腹部手术史62例。临床表现:腹痛腹胀68例,恶心呕吐40例,肛门排气排便障碍52例。粘连性梗阻58例,癌性梗阻10例,其它4例。高位小肠梗阻40例,低位小肠梗阻32例。 1.2方法 1.2.1置管患者均经对症支持治疗,入院后24h内置管减压,从鼻腔预置肠梗阻导管进入胃腔,插入导丝后从导丝头端伸出,胃镜下洗净胃内容物,直视下活检钳将导丝带入十二指肠降部,固定导丝将导管插入十二指肠,注入蒸馏水至前气囊,固定导管后退镜,外界负压吸引。 1.2.2管理严格禁水食,给予静脉营养支持,全场外营养,积极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早鉴别低血容量症状表现,如血压下降、体温降低等,待患者腹痛、腹胀等症状缓解且肠道功能恢复后,逐步恢复饮食。遵医嘱给予抗感染、胃

肠梗阻导管置入护理配合

肠梗阻导管置入护理配合 一、术前准备 (一)器械准备 1、常规胃镜检查物品准备。 2、肠梗阻导管套件(含导管及导丝)、异物钳。 3、药品:盐酸利多卡因凝胶。 (二)患者准备 (1)向患者做必要的解释、心理安慰等工作:向患者说明检查及治疗的目的和大致过程,交代注意事项,解除患者焦虑和恐惧心理,取得合作。 (2)询问病史,了解病情,掌握适应症。 (3)查看镜前四项的检查结果,并在申请单上注明检查结果。 (4)患者检查前10-15分钟,口服盐酸利多卡因胶浆。 (5)签署胃镜检查知情同意书及放置肠梗阻导管知情同意书。 二、护理配合 (一)配合胃镜检查 帮助患者取左侧卧位,配合医生完成检查过程。由检查医生先行胃镜检查,查看患者食管、胃及十二指肠情况,确认可行置管后,方可遵医嘱拆开肠梗阻导管。整个检查过程护士须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嘱患者唾液自然外流,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一般情况差的患者需吸氧及心电监测。恶心、呕吐剧烈的患者,给予必要的安慰,嘱其用鼻吸气、嘴呼气调整呼吸。 (二)肠梗阻导管的准备 1、将肠梗阻导管内腔注满灭菌蒸馏水(由吸引口到前端侧孔)(可再次注入

少量石蜡油)。 2、检查前囊(F):将前囊注满15ml灭菌蒸馏水(最大量30ml),检测前囊 是否有破损,检测未见异常后,将15ml灭菌蒸馏水全部抽出。 3、亲水导丝护套内腔注满灭菌蒸馏水。 4、导丝从尾部插至肠梗阻导管前端,导丝前端不可从导管的前端或侧孔探 出,旋紧螺旋封头,相对固定导丝。 (三)术中配合 1、将肠梗阻导管前端部分涂抹适量利多卡因凝胶,由护士甲经鼻腔插入食管内。在内镜直视观察下,缓慢将肠梗阻导管送入胃内;由护士乙用异物钳夹住前端随着医生操作胃镜将肠梗阻导管送入(异物钳夹取肠梗阻导管的力量要适中,过紧容易损伤肠梗阻导管,过松容易脱落);护士甲随医生进镜速度,将导管经患者鼻腔速度适中地送入十二指肠降部,(注意送入速度要适中,不宜过快,过快容易在胃内盘曲);决定留置位置后,护士乙先不要松开异物钳,由检查医生边退镜,边送入异物钳,待胃镜退入胃内后,松开异物钳,确认异物钳松开后,以半闭状态退出,(不宜开至最大,以免将肠梗阻导管带出,也不宜完全闭合,以免损伤粘膜)。 2、向前F囊内注入15ml灭菌蒸馏水。 3、拔出导丝。 4、拔出导丝后,继续将肠梗阻导管向胃内送入,使其在胃内呈松弛状态。 确认肠梗阻导管的侧孔部分确实进入肠管内。 5、前囊会由于蠕动运动被送至梗阻部位。在此期间进行减压和吸引。 6、附加:后气囊的使用方法:使用后气囊空间进行选择性小肠造影。肠梗阻

肠梗阻导管内排列术

肠梗阻导管内排列术 急性小肠梗阻是外科最常见急腹症之一。尽管早期行经鼻肠梗阻导管小肠内减压术,可使>90%的病例仅经过非手术治疗即可得到治愈[1],但手术仍是解除病因的主要方 法[2]。非手术治疗无好转或考虑绞窄可能者,应在24 h内手术治疗[3-4]。 手术指征(1)绞窄性肠梗阻为绝对的急诊手术指征;(2)经肠梗阻导管小肠内减压治疗3d病情无好转的肠梗阻[4];(3)反复发作,无有效治疗手段的肠梗阻[5];(4)先天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如肠旋转不良、腹茧症等。 1.2.2 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方法术前经消化内镜或X线引导下置入或术中由术者推送置入。术前置入者,导管(图1)前端到达Treitz韧带附近即可(置入约90 cm),向前球囊内注入10~15mL蒸馏水。导管即可在前球囊的带动下,随肠蠕动逐渐前行至梗阻段近 端。通过肠内减压,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降低肠壁坏死、穿孔及肠瘘的可能性。但考虑为绞窄性或血运性肠梗阻时,由于肠壁缺血,在此情况下置入肠梗阻 导管,极易造成穿孔。所以,伴有血运障碍的肠梗阻为术前置入肠梗阻导管的绝对禁忌证。以下情况提示肠壁存在血运障碍:(1)起病急骤,持续性剧痛;(2)病情发展迅 速,早期即出现休克;(3)发热,脉搏细速,明显的腹膜刺激症状;(4)呕吐物为血性胃肠减压液、肛门排出血性物,腹穿液为血性;(5)CT扫描见肠壁增厚,CT值增高,肠壁或肠系膜静脉内积气,增强扫描肠壁无强化或强化延迟[6];(6)肌酸磷酸激酶(CPK)和乳酸脱氢酶(LDH)升高。术中置入需在导丝的引导和支撑作用下经鼻推送导管 至胃部,术者可于术野经胃壁触及导管,与台下助手相互配合,调整导管,防止折回弯曲,使导管全部进入或超过梗阻段(吻合口)15 cm以上,拔出导丝,向前球囊内注入10~ 15 mL蒸馏水,防止导管回撤。于鼻部固定导管,防止脱出。术者“蛇行状”有序排列肠管。 1.2.3 术后处理两组均常规留置鼻肠管或鼻胃管减压、禁食水、补液,全肠外营养支持、预防和控制感染、经鼻肠管或鼻胃管注入液体石蜡每次30 mL,3次/d,通便治疗。 内排列术组病人术后卧床7 d,防止肠管移位,同时予以低分子肝素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排气后带管进水,如无腹痛、腹胀等不适可进流食,关闭肠梗阻导管,逐渐至半 流食。如恢复良好,术后第10天起每天2次口服液体石蜡50 mL后拔管50 cm,至术后第14天完全拔出。传统手术组病人排气后拔除鼻胃管并进水及流食,逐渐至半流食。鼓励早期离床活动。 粘连仍然是肠梗阻复发的最主要因素。理论上,所有的腹部手术后均会形成粘连。而减轻肠粘连发生的范围和程度,并形成有序、不成锐角的粘连是避免肠梗阻复发的有效手段。传统的肠梗阻手术在解除梗阻的同时,小肠浆膜面受损,无法有序地固定肠管,反而会形成更广泛且无序的粘连。即使是在小肠外排列术中,因需缝合肠侧壁,肠管间粘连加剧,而使得肠管转折处易成锐角而再发梗阻[10],其复发率可达18.6%[8]。在M-A导管小肠内排列术中,需在正常空肠或回盲部行肠造口术,为了防止肠瘘的发生,须于置管处行隧道包埋,导致肠腔变窄,增加了复发的可能。报道其复发率为9%[11]。本研究中,经鼻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后5年复发率为5.0%,明显低于文献报道中M-A导管小肠内排列术的9.0%,更低于传统手术组18.8%的复发率。并且,平均复发时间更晚。另外,内排列术组中复发的2例均为进食含鞣酸食物后形成粪石引起的梗阻。如避免进食该类食物,复发率必将更低。[1]Gowen GF. Long tube decompression is successful in 90% of patients with adhes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J]. Am J Surg,2003, 185(6): 512-515. [2]Williams SB, Greenspon J, Young HA, et al.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Conservative vs surgical management[J]. Dis ColonRectum, 2005, 48(6): 1140-1146. [3]Xin-zu Chen, Tao Wei, Kun Jiang, et al. Etiological factors andmortality of acute intestinal obstruction:a review of 705 cases[J]. J Chin Integ Med, 2008, 6(10): 1010-1016.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