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伯格塔的财政社会学(蔡)

伯格塔的财政社会学(蔡)

伯格塔的财政社会学(蔡)
伯格塔的财政社会学(蔡)

基努·伯格塔的财政社会学:帕累托,超经济再分配与经济增长①

Michael McLure*著蔡福恩译

[内容摘要]本文的目的是确立伯格塔(Borgatta)早期财政社会学思想与维尔弗雷多·帕累托对财政理论的批判观点之间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的程度。其研究重点是通过财政措施实现的“超经济的”再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尽管有证据表明帕累托的影响在伯格塔更为成熟的研究中已经非常微弱,但研究他早期的著作《Lo Studio Scientifico dei Fenomeni Finanziari》中出现的“明确的”帕累托财政社会学,我们可能能够找到伯格塔为何后来没有沿着帕累托路线进一步发展财政研究的迹象。

[关键词]伯格塔财政增长帕累托再分配社会学

1、引言

基诺?伯格塔(Gino Borgatta)于1910年毕业于都灵大学,他在那里的政治经济学院工作室学习。那时,工作室由路易吉·埃诺迪(Luigi Einaudi)负责,他同时也是《Riforma Sociale》杂志的主任,该杂志是意大利两大主要的经济学杂志之一,另一本杂志是《Giornale egli Economisti》(Magnani, 2003)。毕业后,伯格塔在米兰的博科尼商业大学就学,1911年至1912年间大部分时间在洛桑大学度过。在那里他深受维尔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的影响。1920年至1922年间他回到都林,在科学经济学高级学院(Istituto Superiore di Scienza Economiche)讲授政策和关税立法(Gangemi, 1953, p.325)。从都灵大学毕业后到1920年代早期回到都灵大学这段期间,伯格塔在城市知识分子生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是都灵科学研究院的成员,也是《Gazzetta del Popolo》的投稿人(Gangemi, 1953, pp. 325–6)。更重要的是,他是《Riforma Sociale》的固定投稿人和书评人。他后来成为意大利主要的公共财政学者之一,自1927年起任博科尼商业大学公共财政和财政法学科的主席,直至1949年

①本文英文名为:“The fiscal sociology of Gino Borgatta: Pareto, extra-economic re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growth”,载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 30, pp.521-539.

*西澳大利亚大学。作者感谢在都灵经济学学校的会议的组织者:da Cognetti de’ Martiis a Einaudi,在都灵大学2004年5月至8月召集,以及感谢Giorgio Brosio 和Carla Marchese的评论。本文是意大利语的论文《伯格塔的财政社会学》(La Sociologia Finanziaria di Gino Borgatta)基础上的改进版,原版刊登在都灵会议论文集的《意大利经济思想》部分中(anno dodicesimo 2004 due, pp.191–204) 。

去世。

考虑到伯格塔的形成性研究是在路易吉·埃诺迪(Luigi Einaudi)的指导下开始进行的,他对财政现象的研究出现浓厚兴趣也就不足为奇了。类似地,考虑到他在洛桑大学跟帕累托直接接触以及对帕累托著作基本方面的许多评论(如Borgatta,1917,1923,1924),他试图将帕累托的社会学理论的理论方法与研究范围扩展至公共财政学的研究也是可理解的。然而,由于他的两位导师对公共财政理论中的经济学方法持完全不同的观点,帕累托很大程度上非常轻视财政理论中的纯经济学方法,而埃诺迪对帕累托的社会学更是不屑一顾,伯格塔的财政理论方法具有特别的历史价值。

这项研究主要是出于作者对帕累托思想遗产的兴趣,尤其是其在意大利的影响。伯格塔早期的财政社会学代表了这一遗产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目标是通过社会学和经济学学分析来理解经济学活动和财政活动之间的关系。简而言之,伯格塔的财政社会学代表了少数试图勾勒和从事被帕累托分类为“特殊”社会学的尝试之一。这项研究有两个目的,首要的目的是阐明帕累托对伯格塔早期财政社会学的影响程度,这种影响逐渐出现但最终在伯格塔有影响力的著作《Lo Studio Scientifico dei Fenomeni Finanziari》中达到极致(Borgatta, 1920)。该著作特别强调了通过财政措施实现“超经济”再分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由于帕累托的影响力在伯格塔更成熟的著作中极大地降低了,本研究的第二个目的是通过独立地考察伯格塔早期财政社会学的内容来揭示他为何没有沿着帕累托路线进一步发展财政研究的原因。

这项研究从回顾帕累托对公共财政理论的基本关切入手,简要提及了他对意大利公共财政的享乐主义和政治化路线的批判性回应,因为这是帕累托强调对财政现象进行科学研究的中心方面。这个方面经过伯格塔财政社会学的广泛检验而被继承下来,如:对公共财政学内容不科学的批评;财政再分配和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财政社会学中经济均衡的作用和经济分析的范围。尽管伯格塔对财政理论享乐主义方法的拒绝已经远离具体的现象,并将帕累托的社会均衡理论应用于财政现象研究,但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伯格塔的财政理论并非依赖于帕累托所倡导的同样严格的实验方法论。结果,伯格塔的方法提供了比帕累托所倡导的对财政现象进行经济学分析还要大的范围。一个初步的结论是,这些因素以及他对帕累托社会效用理论的不正确解释,降低了他沿着帕累托所设想的路线进一步发展财政理论的可能性。然而,《Lo Studio Scientifico dei Fenomeni Finanziari》中不仅保留了许多帕累托财政理论的重要内容,还对帕累托的思想进行了重

要提升。这些与他深思熟虑后对帕累托方法的偏离相结合,使之成为帕累托在意大利思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帕累托对意大利公共财政学的批判

在1930年代早期,Mauro Fasiani (1932–33 [1980])注意到在意大利传统中公共财政学一般理论存在三种截然不同的方法:维提安东尼德马尔科(Antonio De Viti de Marco)、乌戈马佐拉(Ugo Mazzola)和路易吉埃诺迪(Luigi Einaudi)的享乐主义理论;Achille Loria、Amilcare Puviani、Carlo Angelo Conigliani和Roberto Murray 的一般政治学理论;基诺?伯格塔和圭多·森西尼(Guido Sensini)的社会学—政治学理论①。因为社会学—政治学方法(这以后被称为“财政社会学”)②本质上是帕累托式的发展,我们先将其置于一边,回顾一下帕累托对享乐主义和一般政治学的(以下简称“政治学的”)方法的回应,这对我们是有益的。

公共财政学领域在帕累托的研究中居于次要地位。然而,这一主题并未从他的著作中消失,即使在他最早期的著作中也是如此。例如,非常重要的是,帕累托的《Considerzioni sui principii fondament ali dell’economia politica pura》(Pareto, [1892] 1982)不仅概括了交换理论中享乐主义方法的基础,也特别强调了这种方法应用于公共财政理论的局限性:

享乐主义理论的局限性:对我们而言,当一个人想要将这新学科的原理用于不是纯经济现象的研究时,这种缺陷(将每个人视为完美的享乐主义者)……似乎最为严重。例如,公共财政科学科在很多情况下,而政府理论上在几乎所有情况下,都陷入严重的错误之中。(Pareto [1892] 1982, pp. 88–9)

这里主要担心的是依赖于享乐主义假定来评估满足所谓的“公共需求”的公共开支,尽管这也许很容易被概括为对“国家”及其提供私人经济物品的分析的担心,后者假定在一般公共支出和收入的收益分配与成本分担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帕累托怀疑这样的分析在满足额外公共需求的基础上被用来使增加的税收负担合理化 (Da Empoli, 1991)。

然而,这种担心只是帕累托对公共财政学批判的一个方面。如果对享乐主义的担心

①有趣的是,Fasiani没有将Maffeo Pantaleoni纳入以上三种传统中的任何一种:尽管他是意大利享乐主义方法的奠基者之一,之后他通过引入“政治价格”的概念超出了这一方法,显示出他转移到了一般政治学的方法。

②Borgatta (1920, p. 15)把应用于财政研究的社会学方法称作为“la finanza sociologica”(社会学的财政学),但Benvenuto Griziotti (1950, p. 342)在描述源自帕累托的应用在财政研究的方法时使用“la finanza sociologica”(社会学的财政学)一词。

是帕累托对公共财政学批判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就不该谈及一种用于公共财政学的帕累托方法,因为在意大利,“政治学的”方法已经认识到政治对财政事项的决定作用。例如,我们可以想一想罗伯特·马瑞(Roberto Murray)用“政治学的”方法来克服享乐主义用于公共财政学的局限性。他建议用两种相关的类似物来研究财政现象:一种为经济类似物,一种为政治类似物,政治学方法将法定的公共实体视作单一的可分析实体而非个体的集合(Murray, 1915)。在这种二元方法下,可以考虑公共需求的特点(Murray, 1913),但这仅是一种类似,它以与一种政治类似物进行综合协调作为补充。

然而,帕累托对公共财政学的批判远比对在政治限制条件下的享乐主义局限性的担心来得深入,对马瑞区别的经济近似物与政治近似物的综合也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矫正效果。对此有数个原因,但四个显得最为重要的已在2.1—2.4中概括。第一个原因涉及一般方法论,剩下的三个原因和理论特征与研究范围有关,正如在帕累托给圭多·森西尼(Guido Sensini)和Benvenuto Griziotti的信中所讨论的(McLure, 2005)。

2.1 严格的实验方法

帕累托用于经济均衡的分析方法逐步摆脱了其享乐主义的根源,最终发展为一种建立在对选择事实进行实验观察基础上的交换理论(Pareto, 1900)。对帕累托而言,效用理论的实验基础是关注的中心问题(Marchionatti and Gambino, 1997)。即使当“满足度”(满足品味的乐趣,区别于在“选择事实”中建立的偏好次序)再次被引入经济学理论,帕累托仍清晰地界定了价值在实验经济学中的作用:

如果满足度给定并且是一种独立于人们试图解释的事实之外的存在,如果人们希望假定从假说得到的逻辑结论是[科学的]的论证,那么,逻辑-实验学科就失去了特性。

帕累托把在交换理论中使用的满足度视为实验的,因为它可以表示为一个数学函数,这个数学函数能够从对现象的考虑中得到。然而,帕累托认为,一种纯经济学的公共财政理论的研究范围是十分有限的,因为一般说来,满足度作为一种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从财政事项中被移除了。也就是说,与自由交换的情况相反,满足度的数学函数通常不能从对相关财政事项的实验观察中得到,例如一项税收的征收和那些资金的支出。

2.2 区分逻辑和非逻辑行为

帕累托区分逻辑行为和非逻辑行为,逻辑行为是指一个行动者的主观意图和客观结

果相同抑或“完全符合”①的情况,非逻辑行为是指一个行动者的主观意图和客观结果是相互依存的(即既不相同也不完全符合)的情况。这种分类扩大了一般理论分析的范围,但减少了在社会现象分析中的纯经济学研究范围。因此,他逐渐对源于纯经济学的公共财政研究越来越不满意。到1905年,帕累托已建议圭多·森西尼在非逻辑行为的背景下看待公共财政学:

出版至今的关于公共财政“学科”的论文中的科学理论很少或没有帮助。从科学理论的角度看,它们最好的价值接近零……必须注意到将纳税人视为满意度最大化的行动者只能解释现象的一部分,而且常常是很小的一部分。纳税人不知道税收的许多效果,对财政措施也知之甚少,所以他的行为并不是经济学所认为的逻辑型,逻辑行为在理论处理上并不太困难;相反,它们是非逻辑型的,在理论上进行处理存在很大困难。(Pareto, 1975A, p. 543)

2.3规定财政再分配为财政现象的基本方面

鉴于帕累托对经济和社会状态间相互依赖关系的关切,财政决策对经济物品分配的影响应当是公共财政理论的一个基本方面。这需要在税收、债务和消费对经济和社会状态的净影响能被确定以及福利后果被考虑之前决定。让我们看一看1917年9月2日帕累托写给Griziotti的信:

如果既没有贷款也没有税收,经济物品的使用会如何改变呢?我不能承认经济状态和社会状态不是多方面地被经济物品使用的多种改变所修改;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在这些状态中的变动,我们怎么可能比较它们呢?(Pareto, 1975B, p. 984)

2.4评价与经济和社会均衡有关的财政现象

也许最重要的是,帕累托曾经明确表明什么构成了他研究的基本现象。在《政治经济学讲义》(Pareto [1896–97], 1971)中,经济均衡是能用纯经济学模型化的基本现象(即通过第一近似物来研究的现象),而社会均衡的研究被归为应用经济学的一个方面,并且通过混合使用描述性、经验性和综合性方法来加以处理。在《Les Syste`mes Socialistes》(Pareto [1901–02], 1974)中,尽管仍然在一种应用研究的背景下,但帕累托对社会均衡的处理方法有了相当大的提升。在《普通社会学纲要》(Pareto[1916], 1935)中,社会均衡的概念被提升至在一般理论社会学中要考虑的基本现象的地位。简①这里使用短语“完全符合”,意为当情况保持不变时一种经常、持久和稳定的关系。

言之,帕累托依据财政事项与均衡包括经济均衡与社会均衡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来看待财政现象。在一般理论层面上,不认可这一点的财政理论是被拒绝的,尽管这对应用研究来说并不必需。帕累托在他1917年9月3日给圭多·森西尼的信中关于Benvenuto Griziotti看待“李嘉图等价”时强调了这一点:

我们的朋友Griziotti强调知道我对他债务或税收负担研究的观点;有鉴于此我不得不告诉他,在我看来……这样的研究缺乏所有基础,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在不理解一项政策(在此指税收或负债)对经济均衡和社会均衡的影响的情况下构建这些基础。(Pareto,1975C, p. 985)

鉴于以上四点,帕累托认为要从理论上看待财政现象,必须既超越单纯的经济学又超越单纯的政治学。财政事项的经济学和政治学维度与更广泛的社会限制相互影响,尤其是由经济、政治精英和大众引导的遵循者和不遵循者的相对偏好,这种相互影响改变了个人对效用的评价。同样地,涉及社会学因素的财政活动最被肯定。然而,帕累托本人并未沿着他所提出的路径系统地进行财政研究。那项工作由别人承担了,尤其是基诺?伯格塔和圭多·森西尼。

3.伯格塔对意大利公共财政学的早期批判

伯格塔对意大利公共财政学的早期批判认为需要获得一种关于财政活动的科学视角。《I Problemi Foundamentali della Scienza Finanziaria》(Borgatta, 1912-13)强调了来自财政史和享乐主义原则的财政理论的局限性。财政史,特别是与德国历史学派有关的,因两大主要失败而受到批判:没有发展出一般规律及其描述性特征(Borgatta, 1912–13, pp. 986–7)。当然,伯格塔并不抵制对财政问题进行历史归纳的重要性。相反,他担心的是对描述的依赖可能会强调表面特征从而妨碍了对财政现象的系统性规律的认识,这些规律是源自于经济和社会的。伯格塔将享乐主义方法描述成意大利财政学传统中的主要方法,但这种方法也被强烈批判,主要因为具体情况的观察并不支持有一种使给公共需求提供资金的成本和收益趋于平衡的观点。的确,财政问题中的均衡受政治团体影响,并随着公共需求的税收负担和收益在不同团体之间和不同阶层之间的变化而变化。

有趣的是,被伯格塔(Borgatta,1912-13)高度重视的研究包括Conigliani (1903)和 Pantaleoni (1911),前者尖锐地强调财政过程的政治性质,后者则在处理公共提供的物品价格不符合经济理论得出的结果时引入了“政治价格”的概念。这两项研究在意

大利传统的财政研究的政治学路线中都很重要,伯格塔文章的大部分暗示了沿着这条政治学路线进一步发展财政学。然而,有两个主要迹象显示有些因素比政治更为重要:伯格塔喜欢引用洛里亚(Loria)著作社会方面的内容并且自己逐步发展出处理社会现象的框架。

引用洛里亚的《社会构造的经济基础》(Basi Economiche della Costituzione Sociale)不仅有利于攻击享乐主义方法,而且有利于强调社会构造并提出具体的经济因素决定了政治和社会结构,而财政制度则通过政治结构来实现。尽管在这一阶段伯格塔著作的帕累托特征非常清晰,但差异仍然存在。例如,帕累托不会喜欢伯格塔引用洛里亚的著作,大概是因为洛里亚认可一种从社会构造的经济基础开始到社会和政治结构再到财政结构的社会因果顺序。众所周知,帕累托强调经济和社会因素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先于因果关系。尽管伯格塔和帕累托之间并无公开的通信,但在1913年1月2日给Maffeo Pantaleoni的信中,帕累托对伯格塔和洛瑞亚的立场是鲜明的:伯格塔一年前来到这里,并与我长时间地讨论。他交给我他写的东西,事实上,很好。然而,他有一篇写在这些文章之前的文章没有给我看,那篇文章为洛瑞亚的理论辩护。但这不是他的错:在意大利没有其他可以获得大学教席的方法,而他需要一个。(Pareto, 1962, p. 169) 帕累托暗示伯格塔的行为是战略性的,这是可疑的。更有可能的解释是伯格塔对财政理论的不满意以致他对新观点持开放态度,他仔细思考了这些新观点与财政研究之间可能存在的关联性。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洛瑞亚的深刻见解再次被引用在《Lo Studio Scientifico dei Fenomeni Finanziari》(Borgatta, 1920, p14)中,尽管只是出现在对财政理论批判的前言部分,而没有出现在随后的“帕累托的”财政社会学的发展部分。

在《I Problemi Fondamentali della Scienza Finanziaria》中伯格塔的财政理论具有社会学特征的第二个迹象与伯格塔将社会现象分类为经济的、宗教的、道德的或政治并根据主观目的、客观结果、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对这些分类进行研究有关。这意味着某种综合,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帕累托式的。然而,这种讨论是新颖的,而且不同于帕累托提出的,因为主观和客观的结果被认为是结合了主观和客观原因这样的非帕累托见解。伯格塔在《Le Azioni Pseudoeconomiche》(Borgatta, 1912)①中对行为分析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中国家与分类,这与财政研究相关,因为它定义了一种与财政事项有关的伪经济行为类型。Fasiani ([1932-33],1980,p.165) 将伯格塔的方法与帕累托的

①Fasiani ([1932-33],1980, p.165)表明‘I Problemi Fondamentali della Scienza Finanziaria是在‘Le Azioni Pseudoeconomiche之前准备的。

非逻辑行为的概念相联系,从而强调了伯格塔这篇文章的贡献。最近贝兰卡(Bellanca,1993,pp.218-28)在试图区分伯格塔思想与帕累托时,强调了非逻辑行为和伪经济行为之间的差别。

《Le Azioni Pseudoeconomiche》阐明了非逻辑行为如何通过引入三种广泛的伪经济行为类型而扩展至经济行动的(Borgatta, 1912, p.444):类型(α)主观经济意图既与预期的客观经济结果不同,也与实际的客观经济结果不同;类型(β)客观经济结果不同于主观意图,因为行动者在行动时对其经济目的并没有的精确认识;类型(γ)预期的客观经济结果与预期的主观目的相同,但实际经济结果不同于预期的客观结果。伯格塔(1912, p.454)将财政现象归类为类型(γ)行为。

为了进行财政分析,Bellanca (1993, p.225)提出伯格塔的(γ)型伪经济行为优于帕累托的(4)类非逻辑行为,后者与主观意图和客观目的不相同的行为有关。他提出伯格塔的方法可能允许将这种行为从社会学中排除出去,从而将它从广泛的社会复杂问题中释放出来。在这一点上,Bellanca指出,一个独立且知识渊博的观察者需要评估社会学中效用变动行为的合理性,但是对于行动者(第一位的)评估的经济分析不需要通过一个观察者(第二位的)的意见来证实。在某种程度上,Bellanca是正确的,因为经济行为实际上是财政行为属于帕累托的次级分类(4α),这些行动被一种主观意图所激励,它不同于客观结果,如果行动者知道这种结果,他或她可能会接受这种客观结果,这样,就能够方便地避免对复杂情况的社会学分析,因为效用函数不会因行动改变。也就是说,效用不是内生的。然而,这一结论并不能推广到帕累托次级分类(4β)下经济或财政行为,这种行为的主观意图和客观结果不相同,如果行动者知道这个客观结果,他或她不会接受。在这些情况下,主观目的和实际客观结果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暗示着帕累托的社会学打算处理的内生效用和行为。

财政研究的实质性问题是:伯格塔是否主张他的伪经济行为类型(γ)作为一种分类代表主观意图和最终结果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很弱的情况,从而允许在不诉诸于帕累托社会学的情况下对财政事项进行经济分析。毫无疑问,答案是否定的。伯格塔(1912, pp. 453-4)强调财政问题中主观意图和结果之间的差异非常重要。此外,在随后最著名的著作《Lo StudioScientifico dei Fenomeni Finanziari》中,伯格塔回到逻辑与非逻辑

行为的区别上。因此,帕累托和和伯格塔的行为理论间的差异似乎被Bellanca (1993, pp. 218-28)夸大了,至少在它们应用于财政理论上是如此。不过,有些分歧依然存在,因为统治精英的某些行为被伯格塔视为逻辑的,而帕累托则归类为非逻辑的。

伯格塔第一次综合性地处理财政社会学是在《Lo Studio Scientifico dei Fenomeni Finanziari》中。该著作建立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前言基本上是重复伯格塔更早时对享乐主义和历史主义的批判,正如前面所讨论的。他还利用前言来定义财政理论的三大要素:(i)基于对有助于一般科学一致性要素的观察的描述;(ii)“纯粹地”规定的不能通过观察证实的要素;(iii)科学要素,包括公共财政中的(a)社会学问题、(b)经济学问题。财政社会学试图处理财政理论的科学要素,帮助理解公共财政的社会学和经济学问题。财政社会学在《Lo Studio Scientifico dei Fenomeni Finanziari》中剩余的两部分得到发展,分别谈到了公共财政中的社会学和经济学问题,这在本研究的第四部分中将详细讨论。

4.财政社会学:再分配,均衡和经济活动

和帕累托一样,伯格塔认为财政现象的基本特征是财富从特定的个人和团体转移到其他的个人和团体。因为这一过程不是通过自愿的经济活动决定的,财政社会学试图通过财政手段科学地建立机制在个人和团体之间实现“超经济的”财富再分配。重要的是,这种社会学的方法是一种理解经济和财政关系的手段,它本身并不是目的。伯格塔的目标本质上是经济学的,至少根据现代标准,他试图确立财政再分配对经济活动和福利的影响,而社会学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

很明显,在财政研究中最有趣的社会效用的“特征”是通过一个社会的“物质繁荣”来定义的①。(Borgatta,1920,p.19)

从这一个经济特征出发,伯格塔认为财政社会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立一个解释性的框架来理解实现财富的“超经济”再分配的制度和法律安排;确立这种再分配对由物质繁荣定义的社会效用也就是总体经济活动的水平及其波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4.1帕累托思想的来龙去脉

伯格塔的财政社会学用由少数竞争性的精英分子和经济集团或是由少数竞争性的精英分子和一般社会成员控制控制的政治组织的活动之间的关系来解释财政事项。在这个通常的帕累托框架内,以确立财政事项对社会资源分配的影响为视角,首要考虑是统①本文中引用的伯格塔作品的翻译是由Rocco Loiacono准备的并得到本项研究作者的协助。

治阶级与被统治的大众之间的关系。伯格塔认为吸收财政理论对情绪的理论处理是可取的,因为情绪限制或激励了精英(无论是政治或经济的)和普通大众的行为。

由伯格塔改进的解释财政现象的社会学框架属于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或者更具体地说,是帕累托的社会均衡理论。《Lo Studio Scientifico dei Fenomeni Finanziari》用“超经济”再分配来定义财政现象并用它们对社会和经济均衡的影响来解释财政事项,这体现了鲜明的帕累托色彩。伯格塔的出发点是:财政理论以一个社会均衡的存在为基础,社会均衡意味着社会系统在被干扰后趋于回复的状态,除非这种干扰改变了决定均衡的基本条件。为了财政社会学的研究目的,伯格塔强调社会均衡的动态特征,即不同的社会状态是一种不间断的连续,它在社会均衡改变社会状态形式下的不规则周期性运动中显示出来。

在改进了帕累托的解释性框架后,伯格塔倡导使用帕累托的社会学工具。集体中的个人行为被描述为要么是逻辑的要么是非逻辑的,决定社会均衡稳定或不稳定的基本条件与社会集团间争夺控制权的非逻辑行为相关。然而,伯格塔只依赖于最符合他的目的的普通社会学要素。而帕累托的主要社会学概念如残余物(residues)和派生物(derivations)等只是被简要提及,他最为强调的是财政事项对食利者(低风险接受者,也有低于平均水平的逃税倾向)和投机者(高风险接受者,也有高于平均水平的逃税倾向)的影响。“国家”对经济产出和福利的重要性也被认可,因为稳定的社会保护个人的权利并提供基本服务(而不稳定的社会在保护个人方面做得很差);财政负担的总体分配最为沉重地落在中产阶级的“食利者”身上;政治精英和经济精英之间的赞助人-委托人(patron-client)关系产生的财政结果倾向对投机者有利。这个一般财政关系对伯格塔解释超经济再分配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特别重要。

4.2长期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和财政周期

也许伯格塔对帕累托思想最重要的贡献是将帕累托的社会学方法扩大应用到长期经济增长。在他的《社会学》中,帕累托将经济增长与作为投机者的经济精英的比例,以及劳动大众的行为特征联系起来:

当前,例如,经济产出的巨大发展,文明扩散到新的国家,所有文明民族的生活标准的显著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投机者的工作。但他们能那样做是因为他们来自于大众,在那里,第二等级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实力雄厚。(Pareto,[1916]1935,p.1578)

换言之,帕累托将持续的经济增长与一种特殊的行为平衡相联系,这种特殊的行为平衡是指高风险接受者的投机者努力获取资本净剩余导致的经济创新和生产力的增长与低风险接受者的储蓄者和劳动大众强烈偏好维持现有的经济和社会状态之间的平衡。他认为经济和政治精英之间的竞争和产生的赞助人-委托人关系,例如投机者和统治阶级的联盟,受集体内部保护主义者和非保护主义者的个体分布情况制约。在这种背景下,长期经济增长被认为受到精英和大众间不同情绪类型(其中保守主义者情绪与低风险接受相联系,非保守主义者情绪与高风险接受相联系)分布的强烈影响,这一过程直接或间接受竞争性精英为获得或维持经济的或政治的权威的斗争所决定。

伯格塔用一种特别新颖和原创的方法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察结果。他假设公共开支的增长和私人财富的同期增长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进而提出,在长期内,“超经济”再分配导致的静态经济福利损失(或财富的破坏)会大于财政事项可能导致的投机活动的增加所导致的损失,投机者成为超经济再分配的净接受者,而食利者成为净支付者:

总的来说,重要的投机者集团将设法利用财政来获利。虽然各国的具体条件不同,但却可以发现相同的轮廓。在所有伟大的现代大国内,从17世纪末到一战期间的所有由政治活动确定的财富转移的财政现象已强有力地促成了经济上富裕的阶层的形成。(Borgatta,1920,p.84)

在一个非常广泛的层面上,伯格塔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和古典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剩余的解释之间有一种明显的相似性:两者都强调从经济物品的分配到经济增长这一相同的“一般的”因果秩序。就古典政治经济学而言,来自收入的投资是资本家而非地主和工人收入的一个函数,所以提高了增长潜能的收入分配不会使资本家的收入处于严重不利地位。然而,因为“具体的”因果秩序不同,这两种方法代表一个重要的政策冲突,伯格塔对财政措施对于分配—增长关系的重要性的发现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般性非干涉主义的财政原则(政府的干预往往被看作是以资本家支出和破坏增长前景为代价来增加地主的收入,例如,谷物法)相矛盾。

此外,伯格塔也强调在一个非常长的时期内分配-增长关系中财政与经济周期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私人财富在过去150年间大幅增加的不争事实是间接的,但充分的经验证据表明,现代民主国家新的统治集团的出现导致的财富的破坏,已经被此运动中无疑有助于创造财富的因素的有利影响

所补偿和取代。看起来,我们必须从集团的经济能力中找到对这一事实的最重要的解释,作为财政政策的结果,财富被集中起来,这种机会赋予他们更积极、更富独创性和机智的要素,新的努力和企业被组织起来,大的产业被创造出来,与其他市场的联系也更为密切……除非通过经济繁荣时期那些财富被转移的阶级的工作和美德,上述观察到的经济实质性进步的事实不能在其他方面得以解释,因为他们是创造和发展产业的人,主要的生产性组织如贸易、银行业等与他们一同出现,他们为广大工人提供就业和实质性的经济改善。通常,在财富有限分配的时代,广大工人毫无疑问只获得非常低的实际工资和非常有限的公共支出。(Borgatta, 1920, pp.97-8)

他将经济周期和财政周期之间的关系视为根本性的,因为它解释了对经济增长产生如此重要影响的超经济再分配的周期性模式。简言之,财政活动和“超经济”再分配促进和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同时也受经济周期的影响。除通胀问题外,伯格塔用两种相互抵消的力量对公债成本影响的净结果解释了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中经济活动与财政活动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一个稳定的均衡中,统治精英可以通过公债增加开支,但这对资金的额外需求可能增加利率①。然而,如果政府希望在一个实际人均收入增加的经济繁荣期增加开支,伯格塔认为收入和储蓄的边际效用会降到绝大多数纳税人阶层的时间偏好率倾向水平之下②。由此,伯格塔推断出经济繁荣时特别税(an extra-ordinary tax)和公共债务之间的李嘉图等价将必然被违反,因为大多数阶层的个人所提出时间偏好率倾向决定了特别税的价值将高于现行市场利率。因此,与特别税相比,借款将面临更少的公众反对。

因此,对于统治阶级而言,公债代表了一种阻力最小的方式,它允许他们在一般经济中不同情况下所不能达到的比例进行开支。但是与使用大量收入的可能性相伴随的是内驱力的增长和高水平支出的理由。(Borgatta,1920,p.93)

相反,萧条时期的时间偏好率倾向会低于用于决定资本价值等于特别税的现行利①Borgatta似乎已经认识到初始或'静止'的公共债务的影响涉及排挤私人资本积累:发行公债最大

的进展已在经济学中被证实,收入的全部流出极大地增长以及持续产生的群众储蓄也增长。然而,这样的借款完全削减。。。。。。纯资本积累的形式,而且银行业制度的发展中出现了促进储蓄的满足及他们提供的更为需要的公共制度(Borgatta, 1920, pp. 90–1)。然而,如之前指出的,他也承认更长时期的来自被公共债务支撑的财政再分配所影响资本积累的经济利益,可能(但不是必然地)抵消或超过抵消,来自对“纯”资本积累的挤出产生的经济损失。

②伯格塔也强调时间偏好率对于单个的纳税人阶层而言,而且不会等于对于大多数阶层而言的市场利率,即使是实际的和趋势的增长是相等的。

率。在这种情况下,借款会比特别税招致更多公众反对。概括起来,在经济周期的繁荣阶段,尽管受到税基增长(收入和销售额的增长,这会使政府税收增加)和以后在扩张阶段通货膨胀压力的制约,但政府仍有不断增加债务的倾向。在经济周期的萧条阶段,税基的减少降低了税收收入,同时价格面临向下的压力。食利者正是在经济扩张阶段通过税收①或债务不成比例地承担了大部分的财政负担,而投机者则成为财政安排的主要受益者。

伯格塔对公债的分析非常有趣,因为它与奥利地人鲁道夫·葛德雪(Rudolf Goldscheid)、约瑟夫·熊彼特的财政社会学方法同时产生,后者研究了公债和“税务国家”(国家的公共活动由税收提供资金,并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公债)陷入危机并最终崩溃的趋势之间的关系。伯格塔用普通社会学研究经济活动的变动,包括周期性变动和经济活动的增长趋势,而且(像帕累托一样)认为社会均衡的不稳定性是由精英和大众之间的一般关系所决定的一种长期规律,而不是仅仅属于“税务国家”。此外,如果用葛德雪和熊彼特的语言来详细说明伯格塔的发现,那么,“税务国家”被认为与长期经济繁荣正相关。结果,葛德雪和熊彼特所强调的东西正好与伯格塔强调的东西颠倒了过来,葛德雪和熊彼特关注的是政治和财政立宪的崩溃,而伯格塔关注的是长期繁荣。然而,这种观察需要两个重要的限定性条件。首先,即使熊彼特研究了税务国家必然崩溃的假说,他却得出了在税收国家没有危机的结论(Schumpeter[1918],1954, p.37)。这与伯格塔的见解广泛地一致,正如他们各自对经济周期和经济精英资本利用创新在实现经济繁荣中的重要性评价一样。与此相反,伯格塔与葛德雪的见解则不一样,后者认为财政剥削是资本家剥削的补充,税务国家必定崩溃。第二,葛德雪和熊彼特关于财政社会学的著作写于“一战”期间,那时公共财政接近于危机状态,一些悲观的或否定的命题被提出是不足为奇的。《Lo Studio Scientifico dei Fenomeni Finanziari》写于“一战”后的几年里,那时整个环境都比较乐观,这可以解释伯格塔为什么关注增长。

伯格塔的分析也很重要,因为它为帕累托的观点提供了一种貌似合理的解释,在帕累托看来,债务只是统治精英从群众攫取更多的另一种手段 (Pareto,1975D,p.989)。然而,这不是一个帕累托必然会接受的解释,因为它以从一个主观假设进行享乐主义的推断为基础,没有指出如何来证实这一假设。帕累托多次重复稀缺不是价值的“原因”,因为在很多因素之间都存在相互依赖性(Pareto[1918],1980)。相反,伯格塔对经济周

①当收入税可以是“累进的”时,税收体系的净影响主要落在中产阶级食利者身上,尤其是在考虑了销售税的累进性之后。

期的影响、市场利率和个人时间偏好率之间的差异的推断完全依赖于将效用作为稀缺的结果:

平均收入的增加创造了更多不同的收入的边际数量带来满足度或多或少递减的个人,满足度递减意味着吸收其他数量的收入的可能性伴随着极少的享乐主义牺牲和极少的来自大众的经济和政治阻力。(Borgatta,1920,p.92)

无数的其他因素也会影响政府发行公债的倾向,例如可能忽略了经济精英的力量可以影响这些统治精英去违背关于大众不同的时间偏好率的不同的、主观的看法。

4.3 作为财政社会学一个方面的经济均衡

伯格塔强调财政分析的“起点”是一个给定的社会状态,而且那个状态是被社会地决定的。进而,从这个出发点进行的经济变动与在社会均衡中改变个人对社会效用函数主观评价的变动相互影响:

社会效用随着那些在历史进程中变化的条件[社会等级,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的经济联系,及社会等级维持的具体经济条件]的改变而变化。(Borgatta,1920,p.17)

伯格塔认为,既然财政事项会影响经济活动,那么在社会均衡发生实质性变动时,财政事项也会影响社会效用和社会效用中的内生性变化增加的可能性。就这一点而言,在长期中社会均衡会发生实质性变动。在社会和经济周期变化中或在筹备宪政改革中,社会均衡也会面临短期的变化。认识到这一点后,伯格塔用两种互补的方式说明与财政事项有关的经济变动:首先,在假定社会均衡和社会效用保持稳定并不被财政事项所改变的情况下,使用比较经济静态分析研究特定财政事项的经济影响;第二,使用比较社会静态分析研究财政事项是否改变了社会均衡和社会效用。第二个步骤试图确定由财政事项引起的超经济再分配是否改变了个人或政府对社会效用的评价。

在广泛的层面上说,这是对帕累托效用方法的标准应用,该方法在满足度外生给定的(用伯格塔的术语,就是社会地决定的起点)假定下分析逻辑行为和经济现象,在效用外生和路径依赖的假定下分析非逻辑行为(McLure,2001)。在使用社会学来解释经济变动时,伯格塔采取与帕累托的意思完全一致的方式使用非逻辑行为一词。换言之,在伯格塔的著作中非常明确的是,行为的内生性和路径依赖的属性受社会事件影响。然而,

当讨论我们现在所说的一项税收的经济归宿和法律归宿之间的差异时,伯格塔主张财政行为的某些内容可以被视为逻辑的,这种逻辑的行为混合在非逻辑行为之中。就这一点而言,他观察到剩余物和派生物的非逻辑特征:

并不阻止受residual sentiments或由逻辑行为组成的derivations影响的一组关系的产生。财政现象就是其中之一。它源自残余物、异质性和社会等级以及一定数量财富从一些个体转移到其他个体的必要性中,所以它们实现了政府和某些集团置于大众之上的政治霸权之间的关系。(Borgatta,1920,p.17)

伯格塔将不同的赞助人-委托人安排对双方都会产生好处的行为视作逻辑行为。相反,帕累托仅当主观意图和客观结果完全一致时才将该行为归为逻辑的。由于统治精英在不同阶层的纳税人之间改变财政决策的负担/收益的行为的政治意图并不是总能实现,帕累托将财政安排归类为非逻辑行为的结果。因为伯格塔和帕累托在对经济和社会变动的分析中一致地使用非逻辑行为一词,这种定义上的差别对社会学应用到财政研究仅有有限的局部影响。然而,在这两位学者的研究目的中,其方法论的差异是明显的。在这方面,帕累托的研究项目试图通过增强纯经济学和普通社会学在理论和事实上的联系来促进它们各自的发展。与此相反,伯格塔倾向于视每个领域发展出的理论为给定,并试图在现有理论基础上进行演绎,从而开拓这些理论的洞察力,以增强对财政现象的理解。这似乎反映了Einaudi理论实用主义的残余影响,即一般的理论体系和相互依存作用对于良好的判断力、局部分析、原因和影响而言是次要的①。

特别的是,伯格塔(清楚地考虑到)决定接受比帕累托采纳的逻辑行动更宽泛的定义,这意味着他不希望坚持帕累托所倡导针对经济理论的严格的实验方法。他在财政理论上中没有讨论帕累托的选择理论,而是偏向于讨论当受财政因素影响的经济决策是由个人做出时财政决策的“享乐主义的”特征。此外,虽然伯格塔明确欣赏帕累托的经济学,但他在考虑财政事项的时候并没有特别依恋于一般经济均衡。在《Lo Studio Scientifico dei Fenomeni Finanziari》中的财政理论中评论经济问题时,他将自己远离帕累托,相反却结合圭多·圣西尼在一般均衡框架中关于的税收归宿的著作,并将其看作是来自“洛桑学派”的贡献(Borgatta, 1920, p. 105),并强调这种方法与其他方法一样不能处理动态经济现象。

①See Magnani (2004)。

在接受了帕累托的社会学提供了考虑与经济变动相关的问题的重要基础的观点后,伯格塔认为公共财政经济学可以确定任何特殊财政事项对于均衡的影响,例如税收归宿。相反,帕累托坚持在经济均衡的基础上考虑与财政事项相关的全部影响。也就是说,先考虑一般经济均衡,然后再将相关的财政事项加进来一起考虑,例如:(i)通过一种特定的手段筹集一个特定的财政收入总量;(ii)将那些收入部分或全部花掉下;(iii)资助(投资)任何随之发生的赤字(盈余)。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伯格塔忽略了相关财政事项;事实上,他对财政社会学的宽泛理解是整合财政安排所有方面的一种尝试。然而,关于静态经济均衡,伯格塔认为,如果需要的话,通过孤立地考虑相关财政事项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将它们彼此联系起来,这样一个更为完整的画面会逐步显现出来①。

因此我们有了一个让人奇怪的结论,那就是帕累托和伯格塔坚持同时考虑经济均衡和社会均衡的重要性,但是帕累托仅对伯格塔关于社会均衡的具体陈述起到重要影响。关于经济均衡和财政理论,伯格塔采纳了一种比帕累托倡导的通用得多的方法。

5.伯格塔、帕累托和财政社会学

将伯格塔视作帕累托的直接追随者的论据主要依赖于《Lo Studio Scientifico dei Fenomeni Finanziari》一书。在他们著作中,许多内容的相似性是明显的。他们两者都拒绝“享乐主义”路线,而且把财政再分配或超经济再分配看作是财政活动的决定性特征。此外,伯格塔用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分别研究财政再分配和社会均衡中导致社会效用内生性变化的变动之间,以及财政再分配和经济活动中的周期性和趋势变动之间的关系。这样,伯格塔改善了帕累托研究的内容,尤其是他对投机者、大众、超经济再分配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观察。

5.1 帕累托财政社会学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当Fasiani(1932-33[1980])写下他对伯格塔和森西尼(Sensini)的政治社会学方法的评价时,在他心目中他们的帕累托传统是最重要的。但是,在伯格塔的学术生涯中,他的研究方向有了重大的转变(Griziotti,1953)。财政理论中出现了一种涵盖从方法论、动态分析和应用统计学到特殊财政的理论和政策问题的研究(Scotto, 1950)。就本项研究的目的,认识到《Principi Generali di Scienza delle Finanze: Appunti di Scienza delle Finanze e Diritto Finanzario 》(Borgatta, 1933)对公共需要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与享乐主义方法是一致的,并用边际主义分析来研究财政现象的诸多特

① Boccaccio和De Bonis (2003) 指出,伯格塔是第一批在意大利公共财政传统中对税收和支出进行一般均衡分析的研究者之一,尽管这似乎是将伯格塔的社会学方法应用到动态而非静态经济均衡。

征。进而,他最终的主要研究成果《La Finanza della Guerra e del Dopoguerra》(Borgatta, 1946)是在一种普通“政治学的”背景下进行研究的。

有趣的是,《Lo Studio Scientifico dei Fenomeni Finanziari》从方法论和理论的两个方面为我们理解伯格塔为何没有继续沿着帕累托路线发展财政社会学提供了可能。

从方法论上说,伯格塔在一个本质上是演绎的基础上构建了“财政社会学“,几乎未曾考虑这项研究如何能够成为一门“实验科学”。这意味着财政社会学仅在其依赖于从帕累托的社会学时行理论演绎时才可以是帕累托式的,但是部分地与帕累托的实验方法论相脱离也只为这一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极小的空间。在这方面,伯格塔最为原创的关于财政事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的发现严重依赖于演绎,并被简单地认为是“不可辩驳的”,也就是不要求进一步的发展。

从理论上说,与之相关的是,伯格塔广泛地依靠帕累托对理论概念的二元阐述,尤其是投机者和食利者之间的区别,这远超过了对帕累托所阐述的正式理论概念(剩余物、派生物、circulation of elites和要素的异质性)的依赖。这对伯格塔在何种程度上可以利用和发展帕累托的社会学对财政现象进行研究构成了有效的制约。此外,在Einaudi和都林学派的潜在影响下,伯格塔比帕累托在一个更广阔的范围内对财政事项进行经济分析。特别地,伯格塔没有承诺要对财政事项对经济均衡的影响进行一般均衡分析,也没有禁止从相关的事件中孤立地考虑单一的财政事项对经济均衡的影响(所以税收归宿能够被考虑)。帕累托对相关财政事项如税收、公债和公共支出对一般经济学均衡的净影响的考虑被欣然地搁置在一边了。

上述方法论的和理论的因素意味着要进一步发展帕累托的财政社会学将面临比1920年伯格塔所领会的更多的障碍。一个额外且重要的障碍与伯格塔错误解释帕累托的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方法有关。他在帕累托对集体福利的社会学分析能够被用来考虑财政再分配的社会效用的假设上,将社会福利最大化作为对财政事项进行社会学解释的一个因素包括进来。帕累托关于集体社会效用最大化的研究(如在《社会学》中所勾勒出并以《Il Massimo di Utilita` per una Colletivita` in Sociologia》(Pareto, [1913] 1980)为基础)提出,如果一个政府遵循两个步骤,那它就能够试着合乎逻辑地最大化社会效用。其中,步骤1:在集体中的每一个个体为集体中每一个成员设定社会效应函数的系数的基础上,由个人对他们所认为的社会效用进行评估。步骤2:为了有效地衡量个体对社会效用的评估,政府为第一步已经建立的系数设定第二套系数,并据此对社

会效应进行评估。简言之,帕累托是提出一种程序,从而将集体中每一个成员对社会效用的主观的、不可比较的评估转换成为在将集体看作是一个实体情况下对效用进行同质的度量,虽然这建立在由政治所决定的权重的基础上。

伯格塔在这方面并没有做出原创性的贡献。然而,他错误地介绍了这个方法,并将其作为财政社会学的一个特征,好像它是一种积极手段:

与效用有关的每个人的立场与社会制度使最大化状态和中间状态或多或少地接近这一最大值。如果我们给最大化效用和中间效用设定指数,此处个人的状态依赖于多变的指数能够被设定的情况,而且他们中的每个人都知道对于个人或作为个人来考虑的集体的全部效用的指数,之后就能够知道效用达到最大化的点。(Borgatta, 1920, p. 18)

对“之后就能够知道效用达到最大化的点”的评论意味着在知晓“个人或作为个人来考虑的集体的全部效用的指数”的基础上由一个客观的或独立的观察者来评估集体的社会福利的情况下,帕累托用于社会效用的方法是一种实证的或科学的工具。相反,如果政府实施政策仅仅受最大化福利的愿望所激励的话(这种事在帕累托看来还是非常少见的),帕累托只是提出了一个供政府遵循的草案①。正如伯格塔似乎相信的,无论集体的社会福利是不是被最大化,这种对社会效用的处理都不适用于分析,因为福利的判定者是精英而不是客观的观察者。即使将福利比较限制在与“物质繁荣”相关的问题上,当在不同均衡状态间进行福利比较时,正如Hicks、Kaldor、Scitovsky和Samuelson关于福利补偿标准的重要限制条件的著名发现所论证的,一个独立的观察者仍将面临障碍。

5.2 伯格塔的财政社会学:帕累托思想遗产的一个重要特征

也许令人吃惊的是,尽管伯格塔随后更为明显地偏离了帕累托的方法,但他仍然主要以对意大利财政社会学的帕累托流派做出的贡献而被人铭记。看看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富有影响力的评价:

某些理论家,尤其是伯格塔这一帕累托最直接的追随者,抵制在财政活动的解释中使用经济分

①实际上帕累托将其方法形容为“社会效用理论的第一步骤” ([1913],1980,p.605),这意味着它可能为随后发展一个社会效用的实证理论上提供了基础。有趣的是,和伯格塔一样,Guido Sensini也把帕累托的理论理解为一种社会福利的实证理论,但是,Sensini对帕累托这方面的研究持批判态度:“在数学上来讲帕累托是正确的,但是对我来说这离社会的具体情况太远了,产生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首先,他假设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能力写出他们自己的社会效用方程……其次,他允许存在一个以一种专门的逻辑模式行事的政府 (Sensini,1953,p.227) 。”

析的任何尝试。对于帕累托和伯格塔而言,状态决定是由一种不同的微积分学作出的,不存在一种类似于经济科学的“财政科学”。相反,对于财政活动的解释应在混沌的社会学中寻找。(Buchanan,1960,p.36)

用科学知识的社会学术语来说,这一占统治地位的遗产能够被许多潜在因素所解释。其中三个重要的因素是:帕累托学者们的兴趣;在《Lo Studio Scientifico dei Fenomeni Finanziari》中所考虑问题的基本特征;伯格塔不断地提及财政社会学和帕累托。

对于经济思想史学家研究意大利的帕累托思想遗产来说,《Lo Studio Scientifico dei Fenomeni Finanziari》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文件。它在帕累托的《Trattato di Sociologia Generale》出版只四年后就出版了,那时经济学家们对他的《社会学》与理解经济活动之间的关联性的兴趣达到或接近最高点。

与早期的研究一样,《Lo Studio Scientifico dei Fenomeni Finanziari》提出了对享乐主义方法用于公共财政的批判,并引入了作为财政社会学一个方面的财政经济学。同样地,伯格塔的平辈们之间对财政社会学的回应以及评论员对意大利财政研究的回应非常强烈,特别是还引起了对伯格塔早期研究的辩论。他的更为成熟的但也普遍不为人们记住的研究对早期研究提出了更多的改进,但也更少引起争论。

最后,尽管没有人怀疑伯格塔的研究偏离了帕累托的基础,但很多证据也显示,他并没有明确地否定帕累托的方法或从社会学角度对公共财政进行研究的一般需要。因此,当伯格塔更为成熟的研究中显示出越来越少的帕累托社会学的影响时,他继续好意地提到帕累托的社会学。例如,他的《Principi Generali di Scienza delle Finanze: Appunti di Scienza delle Finanze e Diritto Finanzario》显示出公共财政学考虑财政活动的经济的、技术上的以及社会的特征(Borgatta,1933,p.11),而且沿着受帕累托启发的路线对财政活动进行政治学-社会学研究是重要的(Borgatta,1933,p.59)。《La Finanza della Guerra e del Dopoguerra》也提出对特殊(extraordinary)公共财政的研究很好地证明了财政现象的社会本质(Borgatta,1946,p.22),并有必要考虑帕累托在对研究方法、导致政治秩序和社会的秩序的原因的选择的基础上所考虑的问题(Borgatta,1946,p.233)。当Bellanca (1993)把这一后来的著作列为伯格塔原创的财政社会学的最高成就时,与之相关的是,处理财政的“社会”特征越是意义深远就越是困难重重,它与社会均衡的关系只是被提及而非被发展。相反,支配着《La Finanza della Guerra e del Dopoguerra》和长期的财政不平衡

讨论的“特殊财政”(extrafiscal)关系的经济-技术特征和立法特征是在“政治学的”而非社会学的框架内加以处理的。

6. 结论

出现在《Lo Studio Scientifico dei Fenomeni Finanziari》中的财政社会学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i)强调了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和财政现象研究的相关性;(ii)扩展了帕累托研究的内容,尤其是更完整地解释了财政再分配、投机者、创新和长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iii)脱离了帕累托的严格实验方法论,这有利于在财政社会学中扩大经济学在财政事项研究中的作用。鉴于这三个因素,再加上伯格塔对意大利财政传统的一般影响,《Lo Studio Scientifico dei Fenomeni Finanziari》的出版标志着意大利帕累托思想遗产的一个重要时刻。

在本项研究过程中,伯格塔继《Lo Studio Scientifico dei Fenomeni Finanziari》后为何没有沿着帕累托路线发展财政理论的可能原因被确定并被讨论。本研究的初步结论是:当进一步的社会学分析机会受进一步发展一种实证方法来分析集体福利的需要所制约时,在给定经济学和财政理论状态下,偏离帕累托的实验方法论为更多地使用经济学分析提供了现成的机会,但这要求在对福利能够做出有价值的评估前在社会效用理论上实现大的发展;在《Lo Studio Scientifico dei Fenomeni Finanziari》中发展的财政理论的某些非常重要的社会学特征特别是超经济分配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已大部分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Bellanca,N.1993. La Teoria della Finanza Pubblica in Italia, 1883–1946: Saggio Storico sulla Scuola Italiana di Economia Pubblica, Firenze, Leo S Olschki Editore.

Boccaccio,M. and De Bonis, V. 2003. Political sociological theories in the Italian tradition of public finance, Pensiero Economico Italiano, vol.11, no.1,75-97.

Borgatta,G.1912. Le Azioni Pseudoeconomiche, Rivista Italiana di Sociologia,16(3-4), 432-58.

Borgatta,G.1912-13. I Problemi Fondamentali della Scienza Finanziaria, Atti Reale Accademia delle Scienze di Torino,48,985-1007.

Borgatta,G.1917. L’Opera S ociologica e le Feste Giubilari fo Vilfredo Pareto, La Riforma Sociale,601-641.

Borgatta,G.1920. Lo Studio Scientifico dei Fenomeni Finanziari, Giornale degli Economisti e Rivista di Statistica, 31(60), 1-24 and 81-116.

Borgatta,G.1923. Vilfredo Pareto, La Riforma Sociale,385-403.

Borgatta,G.1924. I Rapporti fra la Scienza Economica e la Sociologia nell’Opera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第一次作业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每题2分) 1.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A.严复 B.康有为 C.梁启超 D.陈千秋 正确答案:B 2.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主干家庭 B.联合家庭 C.核心家庭 D.其他家庭 正确答案:C 3.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心理上的紧张 D.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正确答案:B 4.人们通常把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组角色叫做() A.角色丛 B.复式角色

精选文库 C.先赋角色 D.实际角色 正确答案:A 5.马斯洛认为在不同时期内各种需要对行为的支配力量是不一样的,支配力量最大的那种需要叫()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优势需要 D.归属与爱的需要 正确答案:C 6.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的社会化,称作() A.继续社会化 B.再社会化 C.特殊社会化 D.反社会化 正确答案:A 7.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A.同事一起春游 B.赶时髦 C.抢购 D.球迷闹事 正确答案:D 8.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库利

精选文库 B.林顿 C.托马斯 D.米德 正确答案:D 9.文化是指()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正确答案:D 10.“老年保险”属于哪种需要()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生理的需要 C.安全的需要 D.自尊的需要 正确答案:A 二、多选题:(共5题每题3分) 1.马克思认为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经历()阶段。 A.生存 B.享受 C.发展 D.生理 正确答案:ABC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 )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当代社会问题——浅谈社会歧视

浅谈性别歧视 随着中国第一例就业性别歧视案原告的胜诉,性别歧视又一次被媒体推向风口浪尖,大众群体又一次对当今的性别歧视问题进行了一次激烈的探讨和研究。 什么是性别歧视?性别歧视指在关于性别上存在的偏见,指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尤其是男性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两性之间的不平等,造成社会的性别歧视。但也可用来指称任何因为性别所造成的差别待遇。 然而性别歧视也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受多重因素影响而产生的。首先是两性之间心理和生理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性、行为和脑力上。其次是两性之间的社会差别。男性与女性的社会差别,主要是借助于人类学的成果,即交叉文化的比较的研究·。若所有文化背景下的男性和女性都表现各自的同一性,则我们可以认为两性差别是由生理因素决定的,相反,则是由社会环境影响所造成的这种差异。交叉文化的研究的结果值得让人深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在政治上都是男性处于统治地位,但也有在另外一些国家依然出现颇有成就的女总统、女首相、女部长等等;尽管在大多数科学研究领域中男性遥遥领先,但在举世瞩目的科学家中依然有像居里夫人等杰出女性。尽管从数量上来看优秀男性和女性的比例不平衡,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还是值得人去思考。在现在的社会中,大多数人认为,男性是要在外面工作养家的,而女性则是在家中做家务,但也有很多女性一样是走进社会,从事各行各业,并且有的女性不管婚前还是婚后依然选择参加工作,追求自己的自由。交叉文化的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别更多的是受社会环境作用的影响。 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差别最终让人推导出男女两性之间的性别偏见,在性别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性别不平等的结论。性别不平等由此作为一种貌似

2016年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答案

2016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答案 (1/32)、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2分) ?A、心理上的矛盾 ?B、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C、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D、心理上的紧张 (2/32)、从一岁半到六七岁的阶段。该阶段,作为能够进行思维活动的人来说,是开动和运转思维机器进行实际运算操作的准备阶段,是()。 (2分)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3/32)、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的可能具有()。 (2分) ?A、阶级性 ?B、自然约束性 ?C、客观现实性 ?D、社会制约性 (4/32)、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2分) ?A、严复 ?B、陈千秋 ?C、康有为 ?D、梁启操 (5/32)、以下哪种关系属于次级社会关系。() (2分) ?A、工作单位中的同事关系 ?B、血缘关系 ?C、家庭关系 ?D、地缘关系 (6/32)、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指明()是产生社会交往的根本原因。 (2分) ?A、社会发展 ?B、人的需要 ?C、个人发展 ?D、组织生存 (7/32)、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 (2分) ?A、需要层次论 ?B、宏观需求理论 ?C、激励理论 ?D、社会需求理论 (8/32)、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年代。 (2分)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19世纪50年代 (9/3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2分)

?B、直立行走 ?C、思维 ?D、劳动 (10/32)、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为中介发挥作用。 (2分) ?A、主观因素 ?B、社会因素 ?C、客观条件 ?D、自然环境 (11/32)、“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2分) ?A、冲突 ?B、顺应 ?C、竞争 ?D、合作 (12/32)、()是建立在个人和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的哲学基础上的,个人和社会是辩证的统一。 (2分) ?A、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B、米德的符号相互作用论 ?C、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 ?D、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理论 (13/32)、对于某些遭受身心损伤不能进行正常社会生活的一些人们而进行的特殊措施的社会化过程,是()。 (2分) ?A、再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特殊社会化 ?D、重新社会化 (14/32)、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角色,这些角色又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是() (2分) ?A、角色扮演 ?B、角色失败 ?C、角色中断 ?D、角色冲突 (15/32)、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2分) ?A、角色扮演 ?B、角色失败 ?C、角色冲突 ?D、角色中断 (16/32)、“得到支持和友爱”属于哪种需要。() (2分) ?A、安全的 ?B、自我实现的 ?C、归属与爱的 ?D、自尊的 (17/32)、“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2分) ?A、米德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目(有答案)

任务1 单项选择 1/32)、“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2分) A、冲突 B、顺应 C、竞争 D、合作 (2/3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2分) A、语言 B、直立行走 C、思维 D、劳动 (3/32)、在人的个性的形成过程中,生理、心理因素都以()为中介发挥作用。(2分) A、主观因素B、社会因素C、客观条件D、自然环境 (4/32)、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2分) A、数量规模的体现 B、个人关系的总和 C、结构的总和 D、关系的集合 (5/32)、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产生于()年代。(2分) A、19世纪3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19世纪50年代 ( 6/32)、“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2分) A、生理的 B、自尊的 C、安全的 D、归属的与爱的 (7/32)、文化是指()。(2分)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C、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D、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8/32)、()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的原理》定名为《群学肄言》。(2分) A、康有为 B、严复 C、吴文藻 D、费孝通 (9/32)、马克思认为,()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2分) A、经济交往 B、国际交往 C、政治交往 D、人际交往 (10/32)、人的社会需要产生的最基础、最原始的条件是人的()。(2分) A、物质需求 B、生存需要 C、生理需求 D、规则需求 (11/32)、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2分) A、需要层次论 B、宏观需求理论 C、激励理论 D、社会需求理论 (12/32)、从一岁半到六七岁的阶段。该阶段,作为能够进行思维活动的人来说,是开动和运转思维机器进行实际运算操作的准备阶段,是()。(2分) A、感知运动阶段 B、形式运算阶段或命题运算阶段 C、前运算阶段 D、具体运算阶段

上海财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上海财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高级课程研修班招生简章 学校学院介绍: 上海财经大学已有近百年历史,是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管、法、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重点大学,也是我国高级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在全国财经院校中,我校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也是首批设立社会科学(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之一。1996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7年,学校进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行列。 上海财经大学目前拥有会计学、财政学、经济思想史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金融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拥有4个财政部重点学科、6个上海市重点学科;设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会计与财务研究院3个国家级基地;并拥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4个博士后流动站。其中,国家学科目录内批准的学位授权点24个,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36个本科专业。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我院拟在2017年继续举办经济哲学专业在职课程进修班。

所属学科门类:法学 所属专业名称:社会学 培养目标与方向 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培养目标:依托上海财经大学的雄厚学术优势,学习先进的知识成果,建设和谐企业,和谐政府及和谐社会,充分发挥上海财经大学的师资力量,打造企业、政府及社会管理精英,塑造管理新理念,提升各级、各部门规划和管理水平。 招生对象: 免试入学、资格审核;入学时必须已经获得学士学位满3年。 课程设置: 必修课:社会学理论;社会学史;社会学经济理论与实践;英语;社会学研究方法;人类学;应用社会学;新闻编辑理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研究的统计应用;理论社会学研究选修课: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人员素质测评、工作分析与职位评估、发展社会学专题研究、经济社会学原着研究、组织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教学特色: ◆免试审核入学:采取资格审核方式入学,无需严格的入学资格考试,免试入学;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1第一次形成性考核: 请根据以自己的社会化历程为例,说明不同社会化类型的具体内容,并阐释不同社会化机构对社会化的影响。 字数要求:不少于2000字。 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他的智力、心理、行为才能得到正常发展;如果离开了人所特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处于某种动物生活环境中,那只能发展到动物那样的水平,永远达不到人的智力水平,产生不了人的情感。一个人从一无所知的婴儿成长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在此期间,他要学习社会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掌握社会的各种必要的规范,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而社会也会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千方百计地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符合社会的需要。 家庭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家庭教育曾经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尤其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得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因此,家庭教育往往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家庭是儿童生活成长的基地,是个人进行社会化的最初场所,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直接模式,正像人们所说的,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校除了向学生传播各种知识与技能,在不同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还会充分利用学校来为自己培养接班人,引导和鼓励学生尊重既有的社会和政治秩序,力求向学生传授长期以来形成的情感和价值规范。其次,学校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有着独特的、完整的结构,它是社会的雏型。实际上,每个学校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微型社会,有其独特的地位、角色、文化、价值标准、传统甚至仪式或礼节,儿童在这里扮演着学生、同学、朋友等各种社会角色,并在课堂里和其他公共场合与老师、同学、校长等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互动。所有这些,都对学生了解社会、发展自我和人格,规范合乎角色的社会行为模式起着重要的作用。 同伴团体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的诸因素中,同龄群体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同龄群体影响日趋重要,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和教师的影响。同伴团体一般是指由年龄相近、社会地位相当的一群人自愿组成的交往团体,年级相同的一群儿童自愿组成的交往团体,是自发形成的,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权威和为社会所赞同的目标,是儿童自由组成的,同伴之间相互平等地选择朋友,没有强制性的组织关系,来去自由,可以按自己的兴趣活动,可以不顾成人的规定,有团体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它的成员可以探讨家庭和学校所禁忌的问题,发展家庭和学校所不允许的关系。

社会学概论作业

社会学概论作业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一、名词解释 1、社会有机体论 是英国社会学家斯宾赛提出的社会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种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 2、社会进化论 是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首先提出的社会学理论。他认为宇宙的各个部分,不管是有机的或无机的,社会的或非社会的,都受进化定律的支配。 3、结构功能理论 状态和规范是影响行动的两个同等重要的因素,在行动过程中,人们在确定目标和手段时有一定的选择自由,但这种自由受两方面的制约,社会文化中的价值规范对这种选择进行指导和调节,环境状态则为行动提供机会或障碍。 4、交换理论 是指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 5、社会结构 一般是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互相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 6、基本社会化 是“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 二、简答

1、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答:1、社会变革的需要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不仅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而且也是它的矛盾明显暴露的时期。一些思想家强烈要求在资本主义制度内寻求这种社会变革,但是现实的社会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沉重地打击了上帝创世说和各种非科学学说,开拓了人们对宇宙的新认识,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深远、广大的空间。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在17-18世纪思辨的历史哲学发展的同时,在自然科学实证研究的启示下,经验的社会研究也有了较大发展。这种研究的兴起出于社会管理的实际需要,首先是从社会统计发展出来的。其次,是对社会问题的专题调查研究积累了一些社会研究出经验和资料,社会研究为社会学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内容和方法。 2、简述社会学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古斯特·孔德 孔德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被人们称为社会学之父. 理性发展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社会发展三阶段: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和工业阶段。 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和比较法。他对社会学的贡献,在于他在科学分类中提出了建立社会学的构想,明确了从整体角度研究社会的秩序和进步,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和四种基本研究方法。还存在着两大缺陷,一是唯心主义,二是形而上学赫伯特、斯宾塞

2019上海财经大学社会学考研经验指导

2019上海财经大学社会学考研经验指导 前期准备:这篇考研经验贴可能和其他经验贴不同的是,我们班身为一个二本学校的末流专业考上211社会学研究生有20人左右,其中覆盖南京所有211,上海、武汉、合肥和云南,所以为什么会考这么好。包括本人也因为前期生病所以从十月份才开始复习,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在我们本科有两位老师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班里有关社会学考研的难点-社会学理论都是在大二的时候跟着那位老师硬肯下来,一学期我们真的苦不堪言。但考研的时候轻松很多,所以基础真的很重要。但是基础不好的同学也不要感到失望,无论基础好与坏一切都得看后期的努力,哪怕基础不好的后期也能通过学习加强基础。 而对于考研最重要的选学校来说,我个人认为不要太过高估自己。对于本科是社会学专业的来说,如果仅仅是扎实地学完统计方法理论,看完费孝通的书,可以报个东部的211。而如果基础不够扎实,报个中西部的211把握比较大。对于想考东部985的同学,比如说南大、复旦,还是要求本科跟老师做过社会调查,啃过大部头的外国名著的学生。 上海财经大学的参考书目一共有七本,但主要看《西方社会学教程》《外国社会学史》《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上海财经大学官网上会发布考纲,不怎么会超纲,按照考纲复习就行。统计学的题目考的也非常基础,所以可以做一些卢淑华统计学书上的题目作为练

笔和补充。 考研经验:除了刚开始说的基础很重要之外,方法和统计比较简单,主要是理论要学会融汇贯通。社会学理论比较枯燥和难懂,这个时候要把理论结合现实社会具体问题进行理解,要把同一流派的社会学家进行对比,总结出不同流派社会学家的特点。这点非常重要,对于理论的学习是考研的重中之重。在考试的时候,最后两大题大概五六十分会考的比较灵活,所以应该把重难点放在理论方面 而对于方法来说,不仅仅要会背书上的名词解释,同时要会写调查报告,还要对不同调查方法的利弊,处理情况进行总结概括。其他的倒不会有什么超纲的部分。总体来说上海财经考的非常基础。 对于统计学来说,不仅要把公式记清楚,同时还要掌握为什么运用这个公式,这个公式的运用原理,以及一些统计方法和原理的逻辑链都要掌握清楚,这是非常必要的。但不会超纲,我觉着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跟着本科老师一步步把基础夯实。 上海财经会考一些经济社会学的内容,比如说格兰诺维特,但是考的分值比较少,不是重点,学有余力可以看,如果基础部分没有把握好就不用看了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社会学概论》练习测试题库答案《、名词解释一1、社会学是一门 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2、社会结构指社会诸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固定的关系。 3、文化: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4、社会化:所谓的社会化,是指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5、代沟:所谓代沟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沟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6、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7、社会规范:是在特点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的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8、社会群体:广义上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和社会关系形成的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共同体;狭义上指通过直接的社会互动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类群体。 9、社会不平等: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满足程度上的差异性。 10、社区发展:指通过建设以促进社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过程。 11、社会行为: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和社会有关的一切行为。 12、集合行为:集合行为又称为集体行为、大众行为。它是指一种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集合行为中,个人都不是独立地行动,而是与他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13、拟剧论:是社会学家戈夫曼采取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的理论。 14、社会调查方法:是人们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社会现象和社会情况进行考察,搜集、整理、分析有关资料,并对其作出解释的一系列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15、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指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的种种社会变动现象。社会学家把社会制度、社会生活方式以及意识形态的渐进的、突发的社会变动过程与结果都称作社会变迁。 16、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是制约社会行为的重要结构框架。. 17、社会越轨:也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者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18、本原的社会制度:指在人类与环境交往、争取生存与延续的过程中产生的,

兰大网络教育社会学概论作业及答案

内容: 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岗前培训是( )的重要表现 A、预期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发展社会化 D、再社会化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年轻一代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前辈的过程是( ) A、正向社会化 B、负向社会化 C、非社会化 D、特殊社会化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 A、渐进主义模型 B、理性主义模型 C、规范最佳模型 D、政治系统模型 学员答案:A 正确性:正确

内容: 交际场合一般人们之间的距离应保持( ) A、18英寸以内 B、18英寸到4英尺 C、4英尺到12英尺 D、12英尺以上 学员答案:C 正确性:正确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个性的中心内容及形成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是( ) A、人格的完善程度 B、自我的完善程度 C、道德的完善程度 D、学习的多少 学员答案:B 正确性:正确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 )首先修正了理性决策模型中的绝对最优标准,提出了具有相对性的满意化决策准则,从而提出了被人们称为有限理性的决策模型。 A、查尔斯.林德布洛姆 B、戴维.伊斯顿 C、拉斯韦尔 D、西蒙 学员答案:D 正确性:正确 题号:8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是社会教化的起点,是个体遇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执行者,也是极其重要的执行者,个体社会化成功与否与家庭的父母教化有直接的关系。 A、家庭 B、学校 C、同辈群体 D、大众传播 学员答案:A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答案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作业一 判断题: 1. 声音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符号之一。(错) 2. 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对) 3. “社会"一词源于中国。(对) 4. 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夫勒把目前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应用称为“第三次浪潮”。(对) 5. 社会保障源于欧洲中世纪的慈善事业。(对) 6. 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是从实际调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对) 7. 马克思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错) 单选题 1. “社会"一词源于(中国) 2.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帕森斯) 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继续社会化) 4. 管理学家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麦格雷戈) 5. 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马斯洛) 6. 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人际关 系密切) 7. 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一个社会学家(韦伯) 8. “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 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竞争) 多选题 1. 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包括(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体) 三种形式 2. 根据人口与地域两个特征可以把社区划分为(巨型社区、中型社区、微型社区) 3. 以组织的功能为标准可以把社会组织划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教育组织、军事组织) 4. 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有(现实性强、集体的产物、大众传播) 5. 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6. 社会保障的特点有(经济保障、社会性、合法性、人道 主义) 7. 社会文化的传播有两种不同的渠道(正式的、非正式的) 8. 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普遍性、变异性、相对稳定性、 阶级性) 社会学概论作业二: 判断题 1. 马克思主义从宏观上指出了人类的社会需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根本动力。(对) 2. 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梁启超,在1891年。(错) 3. 人的需要是社会世代交替、继续发展的前提。(错) 4. 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是从实践调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对) 5. 马克思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对) 6. “文化类型”说是由韦伯提出的。(错) 7. 需要的特点包括必然性、客观性和社会性。(错) 8. 人的社会区别于动物的社会的特征是劳动。(对) 9.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从微观上阐明了人的社会需要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动力源泉。(错) 单选题 1. 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劳动) 2. 注重对人的管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而具有强烈的“任 务本位”和机械主义色彩,这种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管理理论) 3. 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马斯洛) 4. 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朋友谈心) 5. 由父母及未婚女子组成的家庭是(主干家庭) 6. 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7. 人文区位学的分析框架是由(芝加哥学派)提出的。 8. 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9. 我国消灭阶级采取的政策是(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政策) 10. “工作安定”属于那种需要.(安全的) 多选题 1. 我国农村保障工作的主要范畴有(农村救灾、“五保”制度、合作医疗、扶贫) 2. 人类需要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是(生存、温饱、享受) 3. (社会控制论、社会均衡论)思想于40-50年代在西方社会学界盛行 4. 人类社会化的生物基础包括(人有脑力劳动的条件、人有较长依赖生活期、人有语言能力、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5.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依赖关系、顺应关系、 掠夺关系) 6. 集体行为的类型有(骚动、传闻、社会运动) 7. 制度的设备系统包括(实用性设备、象征性设备) 8. 未来社会学学派分为(经院学派、罗马俱乐部学派、赫德森学派) 9. 我们按照社会需要的对象,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规范需要) 10. 社会控制的目的实是使人们遵从(社会行为规范、法律 和道德规范) 11. 需要是社会学的逻辑起点,它具有(必然性、客观性、社会性) 社会学概论作业三 判断题: 1. 越轨行为是对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的违反,实施社会控制的对象。(对) 2. 交往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符号之一。(错) 3. 人们通常把围绕着某一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一组角色叫做复式角色。(错) 4. 我国目前的阶级结构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一个个体劳动者阶层。(错) 5. 一个人担当了两个人以上的角色,就叫做角色丛。(错) 6. 人类的社会与动物的社会的根本区别是劳动。(对)单选题 1. 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作(水平流动) 2. 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米德) 3. 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个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 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角色冲突) 4. “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安全的) 5. “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总是像钟摆一样,从一个极端走向 另一个极端”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说法(“文化类型”说) 6. “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享乐主义) 7. 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实践哲学教程》) 8. “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库利) 9. 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 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角色从) 多选题 1. 社会控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业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 2. 社会交往的意义在于(有利于个人成长、文化传播的手段、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3. 根据互动的性质区分交往的类型有(竞争、合作、冲突、顺应) 4. 家庭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有(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 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5. 我国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家长制管理较为普 遍、行政因素干预管理、重人性、轻规则) 6. 根据组织的严密程度可以将社会组织划分为(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7. 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是社会分工的需要,而分化的生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种族、智力) 8. 社会的三次大分工是指(畜牧业、畜牧业、商业)从农业 中分离出来 9. 农村居民的生活特征表现为(节奏慢、自给性强、生活水平高、同质性高) 10. 农村的居住特征主要体现为(一家一户单干、大聚居小分居) 社会学概论第四次作业参考答案 判断题: 1. 阶级的本质是剥削。(对) 2. 社会舆论的控制与约束作用是靠法律规定来实现的。 (错) 3. 历史上最使人瞩目的分层形式有等级制、种姓制和剥削制。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4.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5.(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 B )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 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应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孔德在下列哪部着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A) A.《实证哲学教程》B.《社会学研究》C.《社会学原理》D.《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2、行为者个人将社会规范化为自己的观念,并对自己的行为实施的控制,称(D)。 A.制度化控制 B.非制度化控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3、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下列哪种类型。(B) A.消极的控制B.积极的控制C.非正式控制D.外在控制 4、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D)。 A.个人的集合,只是个空名B.客观存在的实体C.聚集到一起的人D.社会关系的总和 5、“个体希望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抱负”,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这属于下列哪种需要(C)。 A.归属与爱的需要 B.自尊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安全的需要 6、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工作安定”属于下列哪种需要。( B ) A.生理的B.安全的C.归属的D.自尊的 7、在动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的,对个体和种族生存有重要意义的活动,例如鸡孵蛋、鸟筑巢、蜂酿蜜等,这是(B)。 A.个性 B.本能 C.劳动 D.需要 8、一个中年男子,他既是一个父亲,又是一位教师,既是商场里的顾客,又是公车上的乘客,一个人担当了两个以上的角色,叫做(A)。

A.复式角色 B.理想角色 C.角色丛 D.角色网 9、随着社会及科学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不断地学习,这种现象是(D)。 A.再社会化B.特殊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 10、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技能,活到老,学到老,这属于下列哪种类型的社会化( B)。 A.再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特殊社会化 D.逆向社会化 11、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赶时髦B.抢购C.春游D.球迷闹事 12、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个社会学家。(B) A.迪尔凯姆B.韦伯C.帕森斯D.吴文藻 13、在封建社会,岳母刺在岳飞后背上的“精忠报国”作为处理忠孝二者关系的选择,这体现了以下哪种现象(B)。 A.制度化逃避 B.制度化冲突 C.制度化优先 D.制度化建设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有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 A )。 A.制度化逃避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优先D.制度化建设 15、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D ) A.主干家庭B.联合家庭C.丁克家庭D.核心家庭 16、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C )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7、选择某一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收集与它有关的所有资料,对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细致分析的研究方式,这是(A)。 A.个案调查 B.抽样调查 C.典型调查 D.普查

(完整word版)2019秋季东师社会学概论作业及答案

离线作业考核 《社会学概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社会越轨 答:社会越轨是指违反某个群体或社会的重要规范的行为。 2、社会互动 答: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社会互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从本质上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起源于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构成各种社会过程。 3、社会分化 答:社会分化是指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即功能专一化与地位多样化。 4、科层制 答: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它是以正式规则为主体,以系统的权力划分为基础,具有专业化功能、权威分层和固定规程的管理方式。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答:第一,社会救助。是指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那些因自然灾害、经济社会、个人生理和心理等原因而造成生活困难,以致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生产救助,住房社会救助,教育社会救助,灾害社会救助等。 第二,社会保险。是指国家在既定的社会政策下,通过立法手段,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在劳动者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及死亡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全部或部分失去生活来源时,由国家或社会对本人及其家属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护理保险、残障保险等。 第三,社会福利。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由政府举办或资助的社会福利事业,其宗旨是改善全体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保证人们在文化和教育、医疗和健康、就业和住宅以及养老等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概括的说,是指国家和社会为改善和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提供的福

社会学概论作业答案要点.

《社会学概论》作业(一 1、什么是社会学,它与其他社会科学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社会学是对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的、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但在研究过程中,与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其他社会科学常有研究主题上的重叠,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2、如何理解“揭穿真相”? 对于复杂的社会事物,我们不能想当然,凭经验,要“揭穿真相”,才能探究到真实。那么什么是“揭穿真相”呢?社会学告诉我们,事物总是与我们的第一印象不同,要更为复杂。要想真正认识事物,就必须透过表面现象寻找作为原因的社会因素。这种穿透“凭经验”、“想当然”的社会表面现象的过程,被社会学家彼得·伯格称为“揭穿真相”。能够穿透“凭经验”、“想当然”,这一点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运用功能主义视角、冲突论视角和互动论视角分析体育与社会 (一功能主义的视角 体育的功能:现代人没有几个不热爱体育的,很多人热衷于参加体育运动,并且观看体育比赛,用社会学术语可将体育定义为:依据一定规则进行的身体的比赛活动。针对个体而言,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那么作为社会设置,体育有哪些功能呢? 1、为人们提供多种多样的闲暇活动。非工作时间有很大增长(双休日,黄金周,人们有时间参加体育活动。 2、体育为释放社会能量提供了宣泄渠道,其方式是社会可以接受的,甚至是社会所鼓励的。 3、体育为社会提供了模范角色。著名运动员(体育明星成为人们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追逐和仿效的对象。

4、推动经济发展。大型体育赛事可带动广告、体育用品、旅游、餐饮、交通部门的经济增长,我国2008年举办奥运会,可使首都每年经济增长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市政建设、市容市貌将有极大改观,所有这些又成为有利条件,将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入到北京的建设中来。 世界杯与经济 2002年韩日世界杯,使主办国游客人数增多,(中国人就有4万,不得不请针对中国人的厨师,该年售出约15万个飞火流星球,而平时每年只销售足球4万个。使纪念品模型销售量大增,韩国教练为厂家拍广告片提高知名度,出版畅销书《希丁克的指挥艺术》。韩日世界杯使韩国收入88.8亿美元,日本258亿美元,不包括提高国家形象在内。 5、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国家凝聚力。80年代,阿根廷经济不景气,社会不稳定,足球使国民具有心理上的自豪感。第13届世界杯(86年的阿英之战,是继马岛海战(领土争端,马尔维纳斯岛之后的阿根廷复仇之战,马拉多纳越过五名后卫,打进最完美的一球,后又借上帝之手再进一球,终以2:1战胜英国,极大地提高了民族自信心。02年的韩日世界杯上,阿根廷过早失利,又给深陷金融危机的整个阿根廷民族带来深深的悲哀,因为足球是国民唯一的精神寄托。“谁的眼泪在飞,巴蒂斯图塔的眼泪……” (二冲突论视角 体育反映了社会不平等。 体育也具有阶级、种族、性别、区域不平等的特点。 有一些体育活动如赛马、高尔夫球、赛车都是有钱人的活动,其他一些运动则是典型地起源于穷人或穷人参与的,如拳击,常与城市贫困相联系。冲突论认为,这样一种以阶级为基础的倾向于或远离于某一种运动的现象,是代代相传的。 贫困落后的地区,体育很难有发展。体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条件有紧密联系。

社会学概论作业参考答案1 4全

作业一 一、填空题 1. 孙中山 写下了 “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座右铭, 撰写了 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同书》。 2. 19世纪30年代末,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孔德在其名著《 次提出 “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思想体系。 3 ?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 康有为,在1891年。 4 ?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 __来看待。 5?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各种 6 ?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 _________ 是人的本性。 7.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 器官而做事 , 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社会需要是人们的 —社会关系 _________ 基础。 9?西方流行的需要学说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 一需要层次论 10.人类生存的环境包括 自然环境 和 社会环境 。 11 ?人类的成长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___自我意识___的获得是一个 关键环节。 12 ?社会交往是人们之间的 相互作用 、 相互影响 的活动。 13 ? 社会关系 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较为普遍的联系或行为模式。 14 ? _ _语言—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性符号之一。 15?巴甫洛夫的信号刺激分为 二、单项选择题 1 ?“社会” 一词源于( A A.中国 B 第一信号系统 、 第二信号系统 。 德国 )。 ?美国 C ?英国 D . 2. 文化是指(D )。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3. “工作安定”属于(B 丿需^<。 A.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 自尊的 4. “镜中自我”是(B )提出来的。 A.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 托马斯 5?—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 叫做(B )。 康有为 在青年时代就 —实证哲学教程_》中首 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