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孔子学习观资料整理及读后反思

孔子学习观资料整理及读后反思

孔子学习观资料整理及读后反思
孔子学习观资料整理及读后反思

孔子学习观资料整理及读后反思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创始人,主张仁学。将教学内容归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一、孔子关于学习观的论述以及后人对孔子学习观念的解释

1、子曰:“闻道,夕死可矣”(《为政》)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

3、孔子说:“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荀子。法行》)强烈的求知求识、寻道寻理欲,支撑着孔子“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的一生:为道而学,为道而教,为道而施。

4、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

5、子曰:“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意即古代学习的人,是为了充实提高自己的修养,是修己,践行道德;而今学习的人,是为了卖弄学问,沽名钓誉,给别人看的。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论语集注》)

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是彼二人,皆为吾师。书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此之谓也。”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即从其善,既是我师。”

7、《论语。公治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为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

又说:“古人谥法其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肚,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治长》)

9、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11、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者,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1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4、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15、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16、《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心得

孔子的教育思想学习心得 为了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感受孔子的儒家思想,我们进修学院的全体教师于2012年6月底开展了游孔子故居,学儒家文化的实地考察活动。在孔子故居曲阜,我们先后参观了孔府、孔庙和孔林,体会到儒家文化的气息,也感受到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神圣而稳固的地位。尤其在孔林,当看着一位位游客恭恭敬敬地参拜孔圣人,听着孔子弟子子贡自愿为老师守陵6年的故事,我觉得作为我们当代青年教师应该学习孔圣人的教育思想,将儒家文化代代相传。 由于参观的时间有限,在感受了儒家文化气息后,我决心回来后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学习儒家思想,体会孔子教育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几天的自学,我对孔圣人的思想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以德为本,是育人的前提和核心 孔子非常重视德育,一部《论语》大约有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是讲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信”。其中以“仁”为核心。我们可以从以下言语中体会,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只有有仁德的人,才知道爱什么人,恨什么人。)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看见道德高尚的人向他学习,看见不道德的人就反省自己是否像他那样。)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过错而不改正,这就真叫过错了。)从以上孔子德育思想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非常重视做人的教育,要求学生从自身做起,严于责己,宽于责人,有错必改,言行一致,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而如今的青少年,有的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有的迷恋明星、追求时尚,何谈道德教育;思想好一些的也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何谈为父母分忧解难;一些所谓的学习优等生只是一味地投入学习,至于做家务恐怕什么都不会,何谈独立生活能力。因此我想如果我们的教育能回过头来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或德育小故事作为教育学生的起点并贯穿于整个学生学习过程中,那么我们最终培养出来的就不光是头脑聪明的人才,还会是人格健全懂得“礼、义、仁”的全面人才。 二、重视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是育人的关键 首先,学习态度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孔圣人对学习态度的阐述包括: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仲由啊!我教你的,知道了吗,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材料作文孔子和他的学生写作导引与例文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从中引出一个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跳下去把他救起。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送了一头牛给他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当时一头牛价格昂贵,类似现在的一辆豪华摩托车。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己的学生受称赞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回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人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应认真阅读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然后围绕材料主旨,确定一个积极健康的立意。(多则材料的主旨必须涵盖每一则材料。) 作文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学生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即如何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德与利的关系完全对立吗?这得看谁是最大受益者。

作文素材孔子百句名言

作文素材:孔子百句名言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3. 巧言令色,鲜矣仁! 4.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5.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6.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7. 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8.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9.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10.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1. 君子不器。 12.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5.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6.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7. 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18.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9.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20. 朝闻道,夕死可矣。 21.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2.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3.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4.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5.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6.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 27.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木亏也

28.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29.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30. 君子周急不继富。 31.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2.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33.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4. 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 35.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36. 不愤不咎,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7.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38.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39. 笃信好学,死守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40.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1.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2.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3. 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4.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5.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46.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47.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48. 寝不尸,居不容。 49. 过犹不及。 50. 克己复礼,为仁。 51.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53.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54. 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55. 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孔子的教育理念

-30 - 孔子的教育理念、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既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孔夫子不愧为圣人虽然他提倡“有教无类”但他也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显然孔夫子对于教育是很有一套的他知道人的资质有差异接受知识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所以必须因材施教。 对于孔门弟子孔子都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子路鲁莽个性冲动孔子就告诉他凡事应多考虑曾参愚钝孔子就设法开导他等等。 在当时来说孔子的教育方法之科学从他开创私学的成功可见一般穿越千年放在当今– -31 - 教育来说孔子的教育方法之科学仍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当今的教育形势与当时相比有天壤之别。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古代学习知识是为了提高自身品德修养而如今现实点说学习是为了今后的人生作准备是为了在职场PK是为了在升学考试中与摩拳檫掌的莘莘学子竞技是为了演绎人生中的纯真岁月的特别风采。 话说回来当今的教育形势也是导致当今教育方法改变的原因。 如今很多学校都是提倡特– -32 - 长教育以培养某一方面有优势的学生这种做法与孔夫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不谋而合这无疑是对孔子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极好传承。 读《孔子》有感高二9班王永平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他又是对世界历史和文化发生过最深远影响的一个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谁能像他这样有如此深远的国内和国际影响没有谁能向他这样带领中国文化走得如此长久如此之远------他便是孔子。 读孔子书籍它不仅能使我们增长文化知识还使我们在人世间学会怎样做人。 孔子为 -- 33 - 人博古通今德行高尚他凭自己的德行和学识赢得了弟子的敬爱子贡曾赞誉他说他的才华是不可逾越的日、月说他不可企及就好象天空不能踩着梯子爬上去一样颜渊也曾赞誉他说他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的确从孔子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一种生存的大智慧他让我们知道做事不能贪求快不能贪图小利欲速则不达贪图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是很有意义的警示。 社会也好个人也好都不应该被眼前的小利蒙蔽了眼睛。 读孔子书籍他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他说“天下无道上天将让孔子宣扬大道于天下”。 孔子认定自己有责任挺身而出努力改变社会现实。 天下无道就是他投身于社会改造的巨大动力“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也许就是他一生的最好的概括。 读孔子有关的书籍让我掩卷沉思如果我们每个人像孔子一样做诚信事当诚信人以礼待人实事求事那么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 34 - 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诚信乃立人之本高二九班邹庆锋子曰

初探孔子的学习观

初探孔子的学习观 发表时间:2017-07-20T11:45:04.570Z 来源:《教育学》2017年6月总第120期作者:李亦峰 [导读] 本文对孔子的学习观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湖南省娄底市第五中学417000 摘要:孔子是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关于“学习”的思想对我们至今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对孔子的学习观进行了探讨,希望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孔子学习观指导意义 学习是人生的第一要务,是人立身立世之本,而学会学习又是人的核心素养之一。我们在学习《论语》时,深深感到至圣先师孔子的学习观,对我们学会学习,提升学习力,促进自主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引领意义。 孔子的学习观,其主要之点是: 一、立志于学 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的人生历程,是孔子的人生总结。十五立志于学,人生有了方向,也有了动力,因学而立,因学而不惑,因学而知天命,因学而耳顺,因学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立志于学,从学习出发,演绎着人生的极致。孔子一生有三大追求,第一是立志于学,第二是立志于行仁,第三是立志于求道。三大追求,学是基点,行仁是着力点,求道是归结点。“学”之所获所得,为行仁奠定了理论基石,“学”之所向所指,为求道支撑起了思想大厦。学习,铸造了孔子的伟大;学习,成就了孔子的辉煌。今天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智力迸发、思想井喷的时代,为不负时代重托,不辱时代使命,为大有作为的时代书写最新最美的文字,我们更应该立志于学。 二、全面学习 孔子学习有两大特点:一是学习知识与学习技能齐头并进,二是书本学习和社会学习水乳交融。他学“五经”,诗、书、礼、易、乐,即文学、历史、社会规范、哲学、艺术。他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即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学习知识使之睿智深通,学习技能使之能广力强。孔子三十而立,收徒传学,名声高涨,五十以后周游列国,传道应对,显示了出类拔萃的才智和超乎寻常的能力。孔子远足洛阳,向老聃问礼询道;他入太庙,每事问;他向师襄学乐理;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他带学生在游学路上,无时无刻不在学习,且把学习融会贯通在对时势的观察分析中,对事理的辨识判定中,以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学术主张。孔子全面学习,使之全面发展,从而造就了全能型的孔子。孔子办学,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子为政,有能力有决断,政绩斐然。孔子晚年游历各国,生命力旺盛,即使在凄风苦雨的生命暮年,他编《诗经》,修《春秋》。孔子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伟业和壮举,但由平凡走向了伟大,由平常走向了永恒,这应归功于孔子的学习。 三、终身学习 孔子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论语·泰佰》)孔子认为:学习时要像赶不上什么一样,赶上了还担心会失去啊!学习要抓住时机,抓住时间,尽心尽力,紧追不舍,即使追赶上了,还要担心失去,还须殚精竭虑,乘胜前行,到了知行统一业已内化高度,还须不断地丰富和强化提升。这是一股多么强大的学习心理力量,这是一种多么自觉的学习远见,故孔子学习永远在路上。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这句话的意思是默默地存思所见所闻,学习而不知满足,教诲人而不知疲倦,对于这些事我做到了多少呢?孔子在学习上通五经贯六艺,但他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离自己立志于学的要求还差得远,这表现了孔子的学习胸襟,反映了孔子的学习追求。他心中永远有学习的高处,永远有学习的远方,永远充满了学习激情。孔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是因为孔子的人生理想是“圣与仁”,“圣”是在追求自我超越,“仁”是想构建完美社会。学习的价值导向决定了孔子的学习成就,也确定了孔子的生命情调。 四、重视方法 1.学而时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与“习”是学习的两个方面,也是两个层次。“学”指学知识,知识有书本知识、社会知识,为人处世的各种道理,“习”指的是实践练习。“学”是第一步,“习”是第二步,“习”是“学”的内化与提升,是更重要的一步。两步结合,良性上升,学习才会赏心怡情,令人高兴。现在,我们的学习重学轻习,特别是学校教学,更是只学去习,学习的单向运动把学习糟蹋成了一件苦不堪言的事。当我们在吟诵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我为孔子而骄傲,为今人而羞颜。 2.学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光学而不思那么就白学了,只思而不去学就会陷入迷惑,学离不开思,思离不开学,学思是水乳交融的。当下学校教育开展的课堂教学改革,其中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无疑是要打开“思”的闸门,让“思”奔腾。 3.学行统一。孔子崇尚学贵修身养德,学重行仁求道,强调的是学行统一(《论语·述而》)。君子要降低生活物质享受,在言行上磨练自己,请益良教,走上正道,这可以说是好学了。孔子从人的行动层面,精神层面,人生价值层面来说好学,这正是孔子的睿智和深通之处。反思我们今天的学习,学归学,行归行,学行分割,叫人心痛不已。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学习者,是后世学习者的光辉榜样。他的学习观理应成为我们学习行动的指南,然而,现实的学习状况堪忧。我探讨孔子的学习观,其意在给今天的学习者提个醒,让学习回归本源,让学习重现本色,让过去的太阳照亮我们的现在和未来。

孔子谈学习

孔子谈学习 孔子谈学习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孔子在《论语》中有如下学习的名言,从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出他的学习思想。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两句强调温习知识的重要性。孔子认为学习知识应当常常温习,学习和温习知识使人感到快乐。在温习的过程中可以了解新的看法和观点。3、诵《诗》三百,援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4、不学诗,无以言。5、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7、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8、闻一以知十。孔子教学生诵诗,是为了把诗的思想运用到指导活动中去。他不主张当书呆子,死记硬背,对接受的问题要举一反三,敢于创新。而是要学以致用,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这里包含着第一个思想:“学”“习”结合,学以致用。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迷茫。孔子非常重视学和思的关系,主张在学习过程中,把学和思结合起来,不能偏废。在他看来:“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化。没有“学”作基础,“思”是徒劳无益的,只学不思也是无长进的。在学思结合求知的过程中要切忌“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里包含着第二个思想:学思并重。1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2、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4、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15、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6、学如不及,犹恐失之。17、有教无类。孔子强调,一个人要正视自己的无知,不要安于无知。他倡导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孔子把人分为四等,即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以及困而不学者。生而知之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他没有提到一人,这等于承认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他提出“有教无类”,希望人们勤奋好学,不要等到遇到困难再去学习。孔子高度赞赏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他认为只有好学的人,才能在各方面取得长足的进步。孔子引以为豪的就是自己比大多数人好学。” 这里包含着第三个思想:承认不足,,乐而好学,学不厌倦,不耻下问。 18、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1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20、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2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2、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2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提倡博学,深信博学是求知的有效途径。他主张通过“闻”和“见”博学。“闻”“见”不但是直接接触外界事物,还有阅读书籍,即“博学于文”。他说“见而识之”,就是多见而且要把所接触的外界事物记忆起来。他还主张多问,孔子虚怀若谷,以能者为师,“子入太庙,每事问。”而且要“不耻下问”。这里包含着第四个思想:学要广博,须多闻、多见、多问、多识。24、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25、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26、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27、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在孔子看来,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学要有恒心,有不满足感,要自重。这里包含着第五个思想:学贯一生28、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29、朝闻道,夕死可矣。30、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孔子看来,修身也是学习,而是重要的学习。孔子认为君子应当致力于学道,而不是谋求衣食,耕田常有挨饿的时候,学道能够做官得到俸禄,君子只担心道没学到手不担心贫穷。孔子在学习上极为重视德行修养。他认为在实践仁德,行有余力的基础上,再去学习文献礼乐文化。这里包含着第二个思想:以德为先,德文兼修。学以致道,学以践仁。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 孔子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孔子 优秀的作文离不开好的素材的支撑,占有大量新鲜而独特的作文素材,在文章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素材以表达我们的意图,是作文素材收集运用的最终目的。有道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人物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一)人物事略 尽善尽美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而对周朝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王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大武》,尽美未尽善也。” 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君子固穷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陈国大夫)家,居住了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徙被围困,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逝者如斯夫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辽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喻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 苛政猛于虎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莹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 待价而沽孔子游说诸侯,想得到重用,却四处碰壁,十分感伤,常暗中自怨自艾。某日,子贡得一美玉,来问孔子,是要收藏,还是找个识货的卖掉。孔子大声叹道:“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意为:卖掉吧,卖掉吧,我正等着识货的人哩。比喻等待有了赏识自己的人才会出来效劳出力。 (二)名家点评 孟子(战国):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司马迁(汉):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己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唐玄宗(唐):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今看两槛奠,当与梦时同。《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朱嘉(明):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顾炎武(明、清):道统三王大,功超二帝优。斯文垂彖系,吾志在春秋。车服先公志,威仪弟子修。宅闻丝竹响,壁有简编留。俎豆传千叶,章逢被九州。独全兵火代,不藉庙堂谋。老侩当庭发,清洙绕墓流。一来瞻阙里,如得与从游。《谒夫子庙》 钱穆(现):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 (三)素材运用 话题1: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材料加工: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之孔子

高考作文历史人物素材之孔子 优秀的作文离不开好的素材的支撑,占有大量新鲜而独特的作文素材,在文章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素材以表达我们的意图,是作文素材收集运用的最终目的。有道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人物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一)人物事略 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而对周朝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王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大武》,尽美未尽善也。”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君子固穷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陈国大夫)家,居住了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徙被围困,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逝者如斯夫 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辽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于司空见惯的流水绿波之中发现了深奥的道理,懊丧的情绪也如水般流去了。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喻时间流逝得非常快,这也是“白驹过隙”的来历。 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莹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 待价而沽

浅谈孔子的学习方法论

浅谈孔子的学习方法论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在长期的学习和教育实践中,对如何搞好学习有深切的体会,对学习的规律有较为科学的把握,对学习的辩证法也有相当精到的总结。认真清理和研究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对我们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一、学而时习 孔子主张把“学”和“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搞好学习的重要方法。“学”就是接受教育,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习”就是对已学过的知识反复地学,如鸟之反复练翅。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学的同时及时地、时常地进行温习、练习,是令人高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学而时习”,才能对所学内容不断加深理解,熟练掌握,产生“说”的效果。这是孔子从学习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之谈。 二、学思并重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与思考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学,也要重视思,二者不可偏废。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练习,而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如果只是一味地学而不加以思考,就会迷惘不解。但思考又不能是离开学的冥思空想,而要以学为基础。孔子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只是冥思空想而不学习,那是“无益”的。只有把学与思辩证地结合起来,在学的同时积极地进行

思考,把思考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甚至升华所学内容。所以孔子在教学实践中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倡导启发式教学,要求学生独立地积极地进行思考,能做到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 三、博约相济 孔子主张博学,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学习。即:学习文献、书本知识,善于“温故而知新”;多闻多见,“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多问,有疑则“疑思问”,不懂则“每事问”,还要“不耻下问”;多行,则“敏于行”或“敏于事”是“好学”的表现,并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总之,要多方面求知以达到博学。但博学又不能漫无目标、漫无条理地学,而要学有主旨、学有所归,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以“礼”作为主旨和要领来引导博学,使博学归约于礼。其弟子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这是说孔子以文献、文化知识使颜回博学,又以礼使颜回在博学的同时坚守学习的要旨。如果把孔子关于博约关系的思想加以引申发挥,则“博”可理解为博览群书,从多种途径广泛地获取知识。“约”即是以求学要旨引导博学,指导对博求所及的内容进行综合概括而加以提纲挈领的把握。博与约应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博而无约,则会学无所主而使学习迷失目标、难得要领;约而不博,则见识不广,使学习难以深入和拓展。只有做到博约相济,我们的学习才能收到更好的成效。 四、下学上达

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摘要:语文课程改革要反思传统教学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语文对祖国语言的学习和文化传承的本质,决定了语文教学不能割断历史,拒绝继承。孔子重学重思,主张学中有思、以思促学,不仅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思考,积极质疑。孔子的“学思结合”的思想对当今语文课堂教学仍然有积极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语文课堂教学;启示 语文教学是对我国语言文化的学习和传承,这一本质决定了语文教学既要面向未来又不能割断历史,既要面向世界又不能抛弃民族化,既要面向现代化又不能拒绝继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的“思考、领悟”目标和“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与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的“发现、创新”目标,具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落实,是每一位有责任感的教师都在不时叩问自己并不断寻求答案的问题。“欲知大道必先明史,溯其渊源才能察其流向”。语文教学要留住民族文化的根,语文教师要提炼古人优秀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以期对当今的语文教学产生有益的启示。孔子的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有价值的教学思想是我们探索语文教育规律的精神宝藏。 一、孔子的“学思结合”思想的内涵 孔子重视学,也重视思,主张学思结合。其学思结合的教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的论断中。话虽简洁,内涵却很丰富,它揭示了学和思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前半句强调思考的作用,只知读书却不会用脑思考就会陷入困惑,茫然无所得。孔子强调学习求知必须思考,要求学生多听、多思、多问,即“多闻阙疑”、“多见阙殆”,既要多闻多见,又应随时发现问题,有存疑的精神。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其中的“疑思问”,在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真正获得知识要经过自己的主动思索。学生只有认真思索,才会产生疑惑,有疑则生问,有问则求解,通过对答疑解问的探索过程,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见闻,还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后半句强调了学习读书的重要性:如果不读书而只是空想,怀疑和不安在所难免,就会使人精神疲惫。只思不学也是有害的。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孔子重视好学、乐学。他认为好学应该表现于实际行动中。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好学还不够,还要乐学。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孔子不仅对学生这样要求,他自己就是一个沉醉于学习而不知疲倦的人。《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高中作文素材-议论素材之孔子

议论素材之孔子 1:山的沉稳水的灵动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2:挫折 孔子一生不得志。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匡人围困,当时形势非常紧急。孔子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

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魁其如予何?” 《论语·述而》表现了孔子兼善天下的志向。同时,也是孔子在遇到挫折时对自己的安慰与鼓励,是一种自我调适的做法。 3:理解 现在我们一谈到孔子与《论语》,便有不少人脱口而出:“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半句话出自《论语·阳货》第二十五章,后半句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很多人特别是女人都非常反感这句话并由此反感孔子。也有人替孔子打圆场,说这里的“女人”不是指女人。 我认为,退一步讲,即使孔子在这里是指的女人,那也只能解释为在男性中心主义的社会,对女人的歧视,是一种通病,是时代的印痕或时代的局限。在西方,耶稣骂夏娃,亚里士多德骂女人,尼采骂女人,非常严厉,其程度大大超过了中国的男性思想家。就是休谟、黑格尔,对女性的歧视也很厉害。当然,无论东西方人士,对女性的歧视、蔑视、轻视,都是错误的。儒学、儒家中有对女性不尊重的表现,是需要批评的,但我们要放在时代的背景上加以理解与检讨。我们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外来文化,同时也要学会容忍、理解、欣赏、研究自己的固有文化。百多年来对于儒学的批判,有许多是非理性的,感情用事的,浅层次或直线性的,以致于今天中国大陆的多数中青年

作文素材——孔子

班级姓名日期 优秀的作文离不开好的素材的支撑,占有大量新鲜而独特的作文素材,在文章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些素材以表达我们的意图,是作文素材收集运用的最终目的。有道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物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语段①】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观点: 分析: 【语段②】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 观点: 分析: 【语段③】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陈国大夫)家,居住了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徙被围困,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 观点: 分析: 【语段④】孔子伫立于尼山脚下,望着滚滚辽河,触景生情,禁不住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后来庄子在《庄子·知北游》中也有类似感叹:“人生天地间,如白驹之过隙,忽忽而过。” 观点: 分析:

孔子的学习观及给我们的启示

孔子的学习观及给我们的启示 在《论语》一书中,孔子多次直接谈到学习问题。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意思是说,君子吃饭不贪求过饱,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鲁哀公问孔子,他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很好学,他从来不拿别人出气,不犯同样的过错(《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正因为这样,孔子进一步指出:“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可见,孔子把学习主要定位在做人方面,定位在道德修养方面,定位在现实行为方面。 在孔子看来,书本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道德的学习与实践。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就是说,青少年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馀力,就要用来学习文献知识。显然,孔子更强调的是品德的学习,即德行优于知识,行为先于语言。孔子的学生子夏对这一思想理解得颇为透彻,他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而》)意思是说,重视德行替代重视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力而为,为君主做事能有献身精神,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能讲信用,这样的人即使说没有专门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了。 孔子在自述其成长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他认为“学”是修身之本,是一切美德的基础,自己是通过“学”才不断成长的。所以,“学”就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为了把自己从无知蒙昧、低级趣味中摆脱出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孔子认为“十邑之内,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者也”(《公冶长》),自称好学是他最大的长处。他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如果三个人在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为什么?因为我可以选择他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到他身上的缺点,自己也有就加以改正。显然,这里向“老师”学习的主要在做人方面,在德行修养方面。实际上,“孔颜乐处”首先就是“学”的乐处,就是改过扬善、完善自我的乐处,也是体验到自我成长过程的乐处。 孔子还指出了不好学的弊端:“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就是说,爱好仁德却不好学习,其蔽病是愚蠢;爱好聪明却不好学习,其蔽病是放荡;爱好诚实却不好学习,其蔽病是狭隘;爱好直率却不好学习,其蔽病是急躁;爱好勇敢却不好学习,其蔽病是闯祸;爱好刚强却不好学习,其蔽病是狂妄。孔子强调指出:只有加强学习,提高修养,才能通晓事理,“允执其中”,无“过”亦无“不及”,避免过激的行为。不仅如此,孔子还强调要“学而时习之”,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人生境界,以

作文素材积累:孔子

作文素材积累:孔子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

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

谈谈孔子的哲学思想

孔子的哲学思想 孔子哲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虽然他自称"述而不作",而实际上他在诸子百家争鸣之前夕,开创性地建立了一个包括天道观、人道观、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的哲学思想体系。按他所提出的主要哲学范畴的逻辑展开,其哲学思想体系可概括为:"命--礼--仁--知--中庸"。 在天道观方面,孔子较少讲天道问题。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治长》)因为孔子对殷商周以来的宗教天命论,处于既敬重又存疑的矛盾状态。关于"天",《论语》所记确是不多,仅二十二见。孔子所谓"天",有时指主宰一切的上天。他提出"畏天命"(《季氏》),"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有时又指广袤的自然。如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阳货》)反映了春秋时期正处于关于"天"的观念的变动时期,即由"主宰之天"逐渐向"自然之天"过渡。关于"命",孔子是肯定的。他认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并自称"五十而知天命"(《为政》)。不过孔子所说的"命",并不是指上天的绝对意志和命令,而是一种人力所无法挽回的历史必然性。孔子所谓"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宪问》),即是指这种必然性。可是孔子又不认为人是无可作为的,相反他主张人"命"面前应持积极的态度。正由于此,别人视他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宪问》),他也自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有这样的天道观,使他对鬼神持怀疑态度,这是不奇怪的。他"不语怪、力、乱、神"(同上),还强调"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未知生,焉知死"(《先进》)。 在人道观上,孔子主张立礼复礼,纳仁入礼,仁礼结合。"礼"在孔子思想体系中,是一个重要范畴。从修身来说,他认为首先要学礼,"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并且要"约之以礼"(《雍也》),"克己复礼"(《颜渊》)。从治国来说,他主张"齐之以礼"(《为政》)。"为国以礼(《先进》)"。强调"礼"的重要性,并非是孔子的创造。前人早已论述过,如子产说过:"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强调要"复礼",在春秋末也不是合乎潮流的新思想。孔子独创性的贡献在于纳仁入礼,仁礼结合。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虽然"仁"的概念古已有之,但是孔子赋以新的涵义。他不仅以"爱人"来释仁,而且提出了为"仁之方",即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其原则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孔子纳仁入礼,使"礼"不单是作为外在的强制性的东西起作用,而且有"仁"作为内在的理性自觉的力量来支撑。以"仁"为人的最高精神境界,不免使人有神秘之感。孔子又提出以知求仁。他把"知"作为求仁、达仁的必要条件。他说:"未知,焉得仁?"(《公冶长》)孔子论知,指认识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即是去认识"善",但论述知识之获得,毕竟是跨入了求"真"的认识领域。 在认识论上,孔子尚未摒弃"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观点,并且把"生知"列为认识能力的"上"等。可是他未予强调。在孔子认识中占重要位置的倒是他反复论述的"学而知之"。他称自己"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他强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阳货》)在认识过程中,孔子注重多闻、多见、认为知识靠"多闻"、"多见"来获得。对闻见得来的知识,不可都信以为真,必须细加观察。他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卫灵公》)他提出"视"、"观"、"察"三步递进的观察次序:"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为政》)孔子还进一点提出相当于理性认识阶段的"思"。他强调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上)并提倡"再思"(《公冶长》)、"三思"(《荀子.法行》)与"九思"(《季氏》)。他在闻道、得道、传道上的"一以贯之"的境界,就是靠学、思结合而达到的。孔子还主张在"思"的过程中,运用"反"的方法,即不断进行类比,并加以演绎推理,以取得"举一反三"之效。他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在认识过程中,孔子不以"思"为止,认为在思的基础上,还应不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