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5年公共政策概论复习指导

2015年公共政策概论复习指导

2015年公共政策概论复习指导
2015年公共政策概论复习指导

2015年公共政策概论复习指导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利益)。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权威性)的分配。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系统性)。

7.(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8.在我国,政策过程的一大特点是(党政二元结构)。

9.(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10.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

11.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

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公共政策主体)。

12.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大众传媒)。

13.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社会问题)。

14.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

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西奥多.罗威)。

15.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多样性)。

16.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目标群体)。

17.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

18.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目标群体)。

19.从系统论角度看,(公共政策)可看到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20.(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21.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全球性)。

22.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国内政策环境)。

23.荷兰经济学家(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24.第三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公共责任)。

25.(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每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26.首选的政策工具是(自源(自主)性工具)。

27.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指的是(政策目标)。

28.《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欧文.E.休斯)。

29.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学者是(威廉.邓恩)。

30.“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德瑞)。

31.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小论证)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32.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33.(政策问题)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34.由负责政策制定的具体组织来进行的是(功能论证)。

35.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体政策过程中居于(枢纽)地位。

36.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

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政策方案规则)。

37.政策规划的基本精髓就在于(重视理性)。

38.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尔的(实验理论)。

39.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前提)。

40.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基础)。

41.政策过程中的中介环节是指(政策执行)。

42.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斯基写的(执行)。

43.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保罗.A.萨巴蒂尔)。

44.自上而下模式是以(古典的行政模式)为基础的。

45.自下而上研究途径以(组织中的个人)为出发点。

46.公共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

47.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48.政策评估工作的基础和起点是(评估准备)。

49.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惊讶和准则是(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50.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

51.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52.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53.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利益)。

54.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利益纠纷)。

55.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

56.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诺斯)。

57.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的(《政府过程》)提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

的中心这一事实。

58.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的科学指的是(政治学)。

59.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学者(戴维.伊斯顿)。

60.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戴伊)。

61.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的学科是(经济学)。

62.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看作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变量,在经济

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着根本性作用。

63.在经济学范畴中,正负效应的总和是(个人福利)。

64.福利经济学之父是(庇古)。

65.(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价值

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66.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实证主义哲学)。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ABCD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ABC )

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

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D集体分享性的个人利益

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ABCD )。

A利益选择B利益整合C利益分配D利益落实

4.政策的导向是(BD )的导向。

A 文化B观念C条件D行为

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BC )。

A客观引导B直接引导C间接引导D主观引导

6.在我国,官方决策主体包括(ABCD )。

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D执政党

7.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BC )。

A企业B非官方决策者C官方决策者D核心主体

8.非官方决策主体包括(ABCD )。

A利益集团B大众传媒C政治党派D思想库和公民

9.利益集团的特征有(AB )。

A共同的利益和主张B影响而非主导公共政策的制定

C影响并主导公共政策的制定D处于同一个组织之中

10.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AB )。

A官方决策者B非官方决策者C企业D核心主体

11.美国公共政策学家西奥多.罗威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ABC )。A分配性问题B调节性问题C再分配问题D整体性问题

12.威廉.邓恩将问题分为(ABD )。

A结构优良性问题B结构适中问题C结构平衡问题D结构不良问题

13.现代社会问题的新特点包括( ABCD )。

A全球性B突发性C结构不良性D复杂动态性

14.对政策目标群体边界的界定一定要合乎(BCD )的要求。

A政策主体B政策环境C政策资源D政策问题

15.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因素主要有(ABC )。

A客观因素B主观因素C环境因素D军事因素

16.公共政策环境主要包括(AB )。

A国内政策环境B国际政策环境C客观环境D主观环境

17.国内政策环境包括(ABCD )。

A自然地理环境B经济社会环境C政治法律环境D文化环境

18.国际政策环境包括(ABC )。

A全球化B信息化C知识化D动荡化

19.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的辩证关系是指(ABCD )。

A相互依存B相互联系C相互影响D相互作用

20.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包括(ABCDE)。

A系统性B互动性C联系性与定向性D复杂性和多样性E稳定性与突发性

21.麦克唐奈和艾莫尔根据政策工具所欲求的目标,将政策工具分为(ABCD )。

A命令型工具B激励型工具C能力建设型工具D系统变迁型工具

22.萨拉蒙认为第三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是(ABCD )。

A慈善不足B慈善活动的狭隘性C慈善组织的家长作风D慈善组织的业余性

23.加拿大学者迈克尔.豪利特和M.拉米什根据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政府介入程度

的大小将公共政策工具分为(BCD )。

A经济性工具B自愿(自主)性工具C强制性工具D混合性工具

24.我国学者将政策工具分为(ABC )。

A市场化工具B工商管理技术C社会化工具D经济性工具

25.家庭与社区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缺点是(ACD )。

A通过无法解决复杂的经济问题

B不花政府的钱

C模经济效应要求由政府集中提供公共服务

D依赖安放与社会这类政策工具来解决问题是不公正、不公平的

26.威廉.N.邓恩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把政策问题划分为(BCD )。

A结构平衡B结构优良C结构适度D结构不良

27.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步骤包括(ABCD )。

A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B以“问题搜索”认定“无问题”

C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D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

28.美国学者詹姆期.E.安德森提出的推动社会问题加速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包括(ABCD )。A政治领导者B危机事件C抗议活动D传媒曝光

29.政府认同社会问题并使其成为公共政策问题的条件(BC )。

A政治领导者的需求B属于政府职能权限范围内的事务

C属于政府能力范围内的事务D大众传媒的曝光

30.层次分析的技术可以帮助分析者分清楚的原因包括(ABC )。

A可能的原因B似然的原因C受控的原因D客观原因

31.政策方案规划的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是(BD )。

A效果B目标C价值D方案

32.设定政策目标的基本原则是(ABCD )。

A实事求是,面向未来B系统协调,具有针对性

C具体明确,具有合理性D注重伦理考量,保持相对稳定性

33.影响政策目标确定的主要因素有(BCD )。

A个人因素B价值因素C政治因素D目标的多重性及其冲突

34.魏墨和维宁认为政策备选方案的基本来源有(ABCD )。

A现有的政策提案B通用的解决方案

C调整过的通用解决方案D非现成的解决方案

35.初步筛选常用的译意风(ABC )。

A经验分析B比较分析C初步的预测分析D可行性分析

36.查尔斯.琼斯指出在政策执行的诸多行为活动中,以(ABC )三者最为重要。

A解释B组织C实施D准备

37.政策执行的特征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分析(BC )。

A“接受观点”B“服从”观点C“务实”观点D“利益”观点

38.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的缺点是(ABCD )。

A过度重视高级官员的目标和能力,忽视其他执行机构的影响

B当某些公共政策没有适用的法律规章,而是由多元的政府机关或法令规章共同执行时就很难适用

C容易低估基层官员和一些利益集团采取各种对抗措施影响政策执行的的可能性

D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严格区分是无意义的

39.以下属于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的是(CD )。

A政策执行循环模型B政策执行博弈模型

C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式D支持联盟框架

40.以下属于微观层面的政策执行模式是(AB )。

A政策执行循环模型B政策执行博弈模型

C政策执行过程模型D政策执行系统模型

41.政策效果评估包括(CD )的整合性评估。

A环境发展B社会公平C事实层面D价值层面内容

42.美国的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认为大部分评估标准可以分为的类型包括(ABCD )。

A技术可行性B经济和财政可行性C政治可行性D行政操作可行性

43.政策主体通过政策评估获得实施中的现行政策效果的信息后,必须对该政策的去向作出判

断和选择,大致的选择有(BCD )。

A政策制定B政策补充C政策修正D政策终止

44.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ABC )阶段。

A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C评估总结D评估计划

45.评估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ABD )。

A采集评估信息B分析评估信息C落实评估资源D得出评估结论

46.以下分析方法属于利益分析方法的是(BC )。

A政治学分析法B经济分析法C阶级分析法D伦理学分析法

47.公共选择理论的特征有(ABC )。

A个人主义的方法论

B理性经济人假设

C交易政治学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D政府的主要职能改革交易费用制度来降低交易费用。

48.政府利益的表现形式(ABC )。

A政府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B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等小集团利益

C整个政府的机构利益D领导的个人利益

49.按照政府内容的合法、合理程度,我们可以将政府利益分为(BCD )。

A公共利益B正常利益C超常利益D失常利益

50.公共利益的重要作用体现在(ABCD )。

A政治领域的合法性功能B 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功能

C社会领域的凝聚性功能D法律领域的限权和授权功能

51.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其定义内容包括(ABCD )。A公共政策的实质是分配B分配的内容是价值

C分配是面向全社会的D分配的行为与结果具有权威性

52.公共政策政治学分析模型主要包括(BC )。

A多源流分析模型B精英分析模型C集团分析模型D政策执行博弈模型

53.集团分析模型的理论代表人物是(BCD )。

A拉斯韦尔B杜鲁门C本特利D莱瑟姆

54.美国学者波齐曼提出目前存在的公共政策分析途径包括(BC )。

A量化分析B来自传统公共行政的“政策途径”,即P途径

C产生于工商管理,由私营组织管理和经济理论相结合,介入到传统公共行政学之中的“商业途径”,即B

途径D伦理学分析

55.经济学从稀缺性角度看待人类行为,主要包括(ABCD )。

A生产什么,即总量为既定的生产资源用来生产哪些产品和生产多少;

B如何生产,即如何组织生产使生产要素得到最有效率的使用;

C为谁生产,即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在消费、企业、政府和其他经济组织之间进行分配;

D既定的社会资源总量是否被充分利用以及如何得以充分利用

56.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采用的检验社会经济福利的标准是(CD )。

A社会政策的合理性B制度法律的完善性

C国民收入的大小D国民收入的分配

57.公共选择理论是研究集体决策的科学,它的含义包括(AD )。

A集体性B个人性C合法性D规则性

58.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ABC )。

A政府源自个人间的社会契约B政府职能

C政府失灵D公共利益表达的康多塞悖论

59.帕顿和沙维奇认为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ABC )。

A描述性理论B规范性理论C批判性理论D事实性理论

60.西蒙指出在任何决策中均包括(BC )。

A主观因素B事实因素C价值因素D 客观因素

61.价值分析标准的类型分为(ABCD )。

A义务论标准B目的论标准C本质论标准D品德论标准

62.价值评价的一般原则是(ABCD )。

A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B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

C兼顾与急需的统一D择优与代价的统一

63.定量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表现在(ABCD )。

A定量研究以数量分析来解释现象的特征,因之缺少背景和实践材料,对于说明社会现象的特征不够具体,不能给人们理解这些现象提供经验基础;

B在现实社会中,自然界与社会都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事物都具有精确性和模糊性所构成的二重性;

C定量分析方法在为社会问题建模时,往往只关注其中可以量化的变量,不考虑那些无法量化的关键因素;

D定量方法的科学主义方法论基础曹到了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批判

三.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

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的功能——是指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3.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既是“多数人”的公共性,同时又是“少数人”的公共性。一方面

它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数;另一方面它也应当尽可能地保护少数。在对强势群体特别是由少数人组成的强势群体加以限制的同时,也应该对具有正当的利益要求的弱势群体加以保护。

4.利益选择——是指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

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源于政治统治的目的。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

5.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

用的组织或个人。

6.立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法律和政策。

在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政策环境下,各国的立法机关所拥有的权力不尽相同。

7.利益集团——是指它代表成员的利益,履行团体利益聚合功能。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程度、

经济文化水平、利益分配状况等会影响利益集团的发展状况、活动方式和作用大小。利益集团的财力资源、社会地位、组成方式、团体规模、凝聚程度、领导技巧、成员素质、竞争性组织是否存在

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行为。

8.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章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它表明一个人对国家的隶

属关系,既包括统治者,也包括被统治者。

9.思想库或脑库——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是政策主

体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

10.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

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上方面。一方面,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公

共政策的制定是围绕着社会问题展开的,只有首先界定好社会问题,才能可能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另一方面,公共政策是通过调整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来达成政策目标的,社会成员或目标群体则

构成了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

11.社会问题——是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价值或境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

利益或境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同情与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形。

12.目标群体——就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公共政策的一

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规范目标群体的行为和目标群体之间的关系来调整社会利益和分配社会价值,

因此目标群体作为政策对象,关系着政策的最终实现和完成,故而研究政策过程中的政策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

13.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

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14.国内政策环境——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包括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历

史、行政区划、国土与资源、人口与社会、国民经济、人口状况、军事国防、科教文体等,我们把

这些总成为基本国情。

15.文化环境——是指对政策系统的生存、发展和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社会风俗习惯、历史传统、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等。

16.知识化——是指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求和资源,被人们吸收、创新、转化利用,从而提

高个人素质,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知识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则又成为知识化的重要载体。

17.政治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权力构成及运行的组织制度,即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采取

何种形式组织政权,以使政权得以运作的规则体系,它具有权威性、阶级性、党派性的特征。

18.志愿失灵——是指大部分现实问题严重限制、制约了志愿者组织的有效性。志愿者组织对

许多经济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不适用的。在实践中,最大的志愿组织可能蜕变为官僚组织而与政府组织趋同,这将使其效率和效力大打折扣,即出现志愿失灵。

19.政府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

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20.混合型工具——结合了自主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它们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

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仍由私人主体做最终决策。

21.补贴——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

形式的财政转移。转移的目的是资助一项预期的活动,从而影响社会行为主体对不同备选方案成本与收益的估计。

22.国家治理能力——主要是指国家作为政策主体,影响社会行为者的组织能力。

23.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

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24.类别分析——是一种澄清概念的技术,这些概念用来界定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分类。在

感知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分析者必须对他们的经验进行分类。即使是对问题情境作最简单的叙述,

也必须以经过归纳整理后形成的经验分类为基础。

25.综摄法——是指对类似性的广泛研究,它有助于分析者在构造政策问题时创造性地运用类

比方法。综摄法基于这样的假定,即对于问题之间相同或相似关系的认识将极大地增进分析者解决问题的技艺。

26.头脑风暴法——又称脑力激荡术、激智术、脑力激发术等。该方法是指基于一定数目的人

员,拿大顶是相关的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者,从不同角度讨论相关的政策问题,在短时间内激发大量新构想的方法。

27.正式议程——又称政府议程,科布和爱尔德认为,正式议程是由那些引起公共官员密切而

又积极关注的问题组成。政府议程是行动的程序,是决策机关和人员对有关问题,依照特定程序予以解决的实际活动过程。

28.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结果。

29.政策方案效果评估——主要通过对一个政策方案将会产生的效果进行预测和分析,来决定

该政策方案的取舍。政策效果既包括下面效果,也包括负责效果;既有经济效果,也有社会效果;

既有物质方面的效果,也有精神方面的效果。

30.精英决策模型——公共政策是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人物的偏好和价值观的反映。精英理

论认为,公众对于公共政策是冷漠的,一切信息极为有限,在公共问题的塑方面精英对于大众舆论的影响远大于大众对精英看法的影响。因而,公共政策实际上就成为精英价值偏好的结果。

31.公共选择决策模型——又称为模拟市场决策模型。该理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确詹姆

斯·布坎南和丹尼斯·缪勒等人提出,是一种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政治决策过程中传统问题“新政治经济学”,在20世纪80年代后被广泛应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领域。

32.全体一致原则——又称“一票否决制”,即所有拥有投票权的直接决策者都对某项政策方案

投赞成票,或者在至少没有任何一票反对的情况下,政策方案才能转化为正式的公共政策。

33.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运用各种政治经济资源,通过建立组织机构,采取解释、实施、

服务、宣传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成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34.组织理论——强调组织在政策执行中的地位,认为只胡了解组织是怎样工作的,才能理解

所要执行的政策以及它在执行中是如何被调整和塑造的。

35.顺向规划——认为政策执行是决策者利用一定机制和政策工具实现其目标的过程。

36.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试图建立能够结合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模式的整合性概念架构,

其主要目的在于界定和解释为何政策执行会承受着时空、政策、执行机关的不同而有差异,因而可以预测未来出现的政策执行类型。

37.政策实验——是一项新政策在正式推广之前,根据政策目标群体和政策适用范围的实际情

况,选择具有挖根生的局部地区、范围或群体,使用较少的成本和较短的时间试行政策的办法。

38.公共政策评估——是对公共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

39.回应性标准——是指政府结果满足人们需求、价值与机会的有效程度。

40.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政策的倾向成本和总的倾向收益量化进行比较,该方法使用统

一的价值单位来衡量所有因素,通常以倾向作为共同的计量单位来衡量成本和收益。

41.效率收益净值——是指真正的净收入增加(总收益减总成本)。

42.公共政策终止——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

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政策终止不仅是指取消原有的政策,还意味着制定新的政策。

43.利益——是人们为了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

44.利益分析方法——从马克思主义的利益分析理论出发,以制度分析方法为基础,辅之以公

共选择理论的成本-收益方法,从利益分析的角度来探空各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利益关系及行为动力。

45.政府的正常利益——所谓正常利益,也可称之为基本利益,是指政府机构为了满足自身生

存与发展的需要,为了完成最基本的行政管理任务,实现最起码的行政目标,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和条件的总称。

46.政府的超常利益——所谓超常利益,也可称之为角色利益,是有特定内涵的。普希金指由

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具体工作内容的差异,不同的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拥有不同的法定权力,面临不同的工作环境,承担不同的职责义务,实现不同的行政目标,与这些特定权力、职责、义务、目

标相对应的资源和条件,就是“超常利益”。

47.政府的失常利益——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来说明利益研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性。

(1)“人们为之奋头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2)“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指英、法)的现代历史的动力。”

(3)“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4)“每一个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

(5)“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复位的手段。”

(6)“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7)“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

(8)““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

2.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策政治

行为的产物。

(2)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

(3)超前性。任何政策都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即解决政策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和状态。(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规格。

(5)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现代政府在社会生活中所

处的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由政府职能的日益拓展所决定。

(6)合法性。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法人行为”。体现政府行为的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法律性质。

(7)公共性。公共政策是政府用来处理或解决公共问题或公共目标的,是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

3.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公共政策的功能是指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依据我们的理解,

公共政策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三种。

(1)导向功能——为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

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

(2)调控功能——公共政策的调控功能是指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中出现的各种

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分配功能:公共政策应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这种功能需要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将那

些满足社会需求的资源(即利益)向谁分配?如何分配?如何最佳分配?

4.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在通常情况下,下列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体,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

(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

(3)普通获益的社会多数或绝大多数者。

5.公共政策在美国诞生的现实条件。

(1)第一个因素是普遍流行的行为主义方法;

(2)第二个因素是日益加剧的社会问题;

(3)第三个因素是接受政策替代方案的文化。

6.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官方决策主体的构成。

官方政策主体是指处于政治体制之内,拥有并行使法定决策权力、能够主导政策制定过程的组

织或人员,一般囊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这三大系统分别掌握着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权力,各司其职,彼此独立却相互制约,依照国家宪法赋予的权力制定各类公共政策。在我国,官方决策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

7.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关的特征。

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关,其具备以下两个特征:

一是具体性,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绝大部分是把同级党委和人大所制定的政策具体化;

二是补充性,对党和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政策尚未涉及的领域,行政机关制定出一些补充性的政

策规定。因此,行政决策在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同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8.大众传媒在政策议程中的作用。

大众传媒在政策议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1)在政策议程设定阶段,大众传媒可以看作“守门人”和“议程建构者”。传媒不是机械地

反映政策问题,而是对政策信息和问题进行整理、加工、筛选之后,才传递给社会大众,与其说他们是在“反映”现实,不如说是在“建构”现实。

(2)在政策议程创建之后到政策正式出台的中间阶段,往往是各种相关力量进行表达和游说

的关键时期。大众传媒在这个环节中扮演的角色可称为“要求通道”和“议题游说者”。大众传媒能够及时、有效地向官方决策者反映社会公众的政策诉求,在政策网络中搭建起政策主体之间进行政治沟通的桥梁,帮助官方决策者打开“政策之窗”。

(3)在正式政策出台之后,大众传媒主要扮演“政策的宣传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传媒是社

会舆论的导向标,官方决策者往往借助传媒的力量发挥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通过宣传政策思想和理念,引导或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促进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

9.专家政治指导派产生的条件。

(1)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社会中各个决策领域的复杂性和相互依赖性不断

加强,旧知识范式已失去效力,越来越依赖新的知识范式。

(2)当代社会问题越来越需要专业政策分析人员通过提出或运用新的专门知识来解决。

(3)政策选择在技术上的复杂性,为高水平的专业政策分析家直接介入政府决策过程提供了

广阔的空间。

(4)地位较高的专业政策分析人员直接参与决策过程,增强了他们对重要决策施加影响的能

力。

(5)政治家对专业政策分析家的依赖性不断增长,本身就削弱了政治家原有的决策权力,政

府决策权事实上已经开始从政治家向政策分析家转移与分散。

10.政策主体能力提升的困境。

我国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提升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决策体制建构较差。从转型期的具体实践来看,现代公共管理者对公共决策体制的建构

能力有待提高。

(2)利益协调机制欠缺。多元利益的共存对政策主体调控利益关系的提出了很大的质疑。

(3)政治沟通渠道受阻。政治沟通,既包括不同或相同部门间政府官员的内部沟通,也包括

政府与公民间的外部沟通。

(4)资源配置不够均衡。政策主体往往都是理性经济人,在利益诱惑面前,政策主体所采取

的行动往往背离最广大人民的公共利益,造成有限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11.现代社会问题的新特点有哪些?

(1)全球性——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一系列社会问题时隐时现,

原本属于某个地区或国家的社会问题也开始突破局域的限制,成为全球关注性问题。

(2)突发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所面临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

事件和社会群体性事件等社会问题越来越多,这些问题的到来或毫无征兆,或是社会矛盾积攒到一定程度的突然爆发。

(3)结构不良性——根据赫伯特.西蒙的分类,社会总理分为结构优良问题和结构不良问题。

现代社会问题具有结构不良性的特点,如在不同时期不同背景下,环境保护的具体内容和本质完全不同。

(4)复杂动态性——当代社会问题并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不同维度之间交互缠绕、相互影

响形成的。有学者指出,当代社会问题具有“复杂动态性”的特征,即社会问题是由多种维度的因

素相互渗透、相互缠绕纠结而成;这些不同维度的总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同维度的问题又不断变化、发展,不断改变社会问题发生发展的方式与方向。

12.对目标群体边界的确定和研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目标群体与政策共生共存;

(2)目标群体的边界因政策而异;

(3)目标群体的边界确定要适当。

13.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影响和作用?

(1)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制定的影响。

政策目标群体作为政策的被影响者,与政策过程有着最直接的关联,同时在实际社会操作中,

政策目标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又与政策主体的身体有所重合,因此政策目标群体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会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换言之,政策的目标是对政策目标群体的利益进行调整,而政策目标群体的范围往往包括不同的阶层和利益集团,它们的利益需求不同,这些不同的利益需求之间的相互交流、彼此影响和冲突撞击也就形成了相应的利益关系,各利益群体都会试图去珠具体方案,使其有利于自身利益需求的实现,政策的制定过程充满了各利益群体之间的角逐,政策制定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均衡各利益关系的过程。

(2)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理解和认知程度、支持和顺从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了政策执行的顺利

与否和政策的有效性。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作为政策的受众,政策目标群体会对政策执行产生反作用,具体表现为:一方面,目标群体可以促进和监督对其有利的政策方案的招待另一方面,目标群体可以对其不利的政策方案的执行。当政策执行与政策目标群体发生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时,政策目标群体一般会采取对抗的形式对政策执行行为表示反抗,或者通过越级上访的形式向政策执行主体的上级机构表达对公共政策执行的不满。

14.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因素有哪些?

(1)客观因素——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客观因素主要指的是政策主体及政策内容方

面对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影响。

(2)主观因素——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主观因素主要体现在政策目标群体的利益需

求、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以及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参与程度三个方面。

(3)环境因素——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因素两

个方面。

15.如何理解公共政策主客体的互动?

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政策主体和客体之间不停地进行互动,主体带着一定的意向和目的

去认识和改造客体,客体又不断向主体施加影响,政策系统的基本功能就是在这种相互趋近的双向运动中实现的。

首先,这里的政策客体主要是针对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而言的。由于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过

程的高度复杂性,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之间无疑存在着较为强烈的互动。

当然由于公共政策系统及公共政策过程的复杂性,公共政策主体和公共政策客体的划分只是相

对意义上的。作为公共政策客体的目标群体和公共政策主体之间是相互作用、在上相互转换的。一方面,对于许多处于中间层次的人、团体和组织而言,他们往往充当了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的双重角色,也就是说,公共政策主体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作为客体而存在,公共政策客体也可以作为主体而存在;另一方面,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问题的界定和解决问题的目标直接规定了目标群体的范围和性质,而目标群体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能动性,对公共政策主体起着反作用。

16.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主要特征。

(1)生产力发展很快,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完善;

(2)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粗放转向集约;

(3)不均衡的经济社会二元结构仍然较为突出;

(4)新型社会阶层不断出现,社会各阶层、集团的利益分化加剧。

17.政治法律环境的内容。

(1)既有的规范性法律政策体系,如宪法、基本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国家政策等。

这些因素规定并保障了公共政策系统中权力和资源的分析,保证了公共政策系统运行的协调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同时影响新政策的原则方向。

(2)涉及实际政治权力分配的国家政权制度,如整体制度、国家结构形式、议会制度、政党

制度、选举制度、舆论控制制度、决策制度等。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决策主体的构成、民众参与决策的机构及深度,也会影响政府决策内容的偏好。

(3)国内政治形势及特定蟖政治人物。任何国家及政策在特定的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奋斗目标。18.国际政策环境的主要趋势和特点。

(1)全球化——全球化通常是指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和各国制度的差异界限趋于模糊甚至消失。

它是以市场化与信息化为基础,不以任何国家、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进程。

(2)信息化——信息化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

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格局。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近年来电子政务的发展。

(3)知识化,是指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和资源,被人们吸引、创新,转化利用,从而提高

个人素质,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产发展的历史过程。知识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则又成为知识化的重要载体。

19.如何理解全球化。

(1)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过程。(2)全球化是与信息化和知识化相伴相成的过程。

(3)全球化是国际主体参与全球事务的过程。(4)全球化是文化相互冲陆、融合的过程。

20.政策工具的作用。

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政策方案只有通过适当的政策工具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从

而达到政策设计的理想状态。它是连接目标和结果的桥梁,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机制。

(1)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途径;(2)政策工具是完成政策执行的基础手段;

(3)政策工具是进行政府重塑的核心要点。

21.政策工具的特征。

(1)自愿(自主)性工具

自愿性工具的核心特征是:它很少或几乎没有政府干预的作用。相反,它在自主治理的基础上

完成预定任务。由于自愿性工具既具有成本低、效益高的特点,又与个人自由的文化准则相一致,并能维系家庭与社区的关系,所以它被定为首选的政策工具。

(2)强制性工具。

强制性工具也叫指令性工具,它控制或者指导目标群体的行动。政府依靠其统治权威,可以指

示公民个人与私营企业进行某些活动,也可以建立由政府控制的公共企业来履行其功能,或者通过官僚机构直接提供物品和服务。这些是高度强制的工具,被允许在宪法和法律界限内剥夺或者限定

目标群体的全部或部分自由决定权。

(3)混合性工具。

混合性工具结合了自主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它们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

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仍由私人主体做最终政策。

22.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

(1)慈善不足:公益活动所需要的开支与能募集到的资金之间存在巨大缺口。

(2)慈善活动的狭隘性:公益活动受益对象往往只是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

(3)慈善组织的家长作风:公益机构的服务对象属于弱势群体,容易助长慈善组织董事会成

员的家长作风。

(4)慈善组织的业余性:慈善机构中的多数志愿者都没有受过工作培训,普遍缺乏专业知识。23.公益机构监督困难的主要原因。

(1)公益机构产出的质与量难以测定和度量。(2)公益机构服务的间接性。

(3)监督主体方面的缺陷。(4)监督机制制度化不足。

24.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

(1)政策目标——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政策目标为政策

工具规定了方向,为判断政策工具的有效性提供了评判标准。在进行政策工具选择时,必须考虑到政策目标。

(2)政策工具自身的特征——每种工具都有其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每种工具都会适用于某些

情况,也会不适用于情况。选择工具时要将其优缺点都考虑在内,以避免对工具的滥用。

(3)公共政策主客体关系——豪利特和拉米什使用两个相互联系的变量——国家治理能力和

政策子系统的复杂程度,建立了政策工具选择的模型。

(4)政策工具选择的环境——政策工具选择的环境是指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生态环境或社会

背景,这些环境因素包括执行组织、目标团体、过往使用的工具、其他工具及政策领域的其他特征。(5)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意识形态是一个信仰的体系,不同的意识形态倾向于使用不同

的政策工具。就西方国家来说,其政策工具的选择有着明显的意识形态特征。

(6)资源因素——政策工具的选择受制度资源、经济资源和法律资源的限制。

25.对公共政策分析者而言,重视并掌握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的原因。

(1)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体现了社会价值的冲突性——一个社会中,经常同时存在着不同的

社会价值;

(2)政策制定者通常倾向于按照自己的价值系统去制定政策,而常常忽略整体社会的偏好;

(3)政策制定者往往不愿去考虑创新性的政策,而传统的渐进决策模型又无法妥善解决结构

不良的政策问题;

(4)由于资源有限,政策制定者无法罗列出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因而限制了解决结构不良

问题的可能性;

(5)政策制定者通常无法预测可能解决方案所有的正面及负面结果。

26.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的步骤。

第一阶段: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

第二阶段: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

第三阶段: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

第四阶段: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

27.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区别。

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是政策议程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有着本质区别。

系统议程一般由一些较抽象的项目所组成,其概念和范围都很模糊,仅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它可以不提出政策方案或解决办法。政府议程比系统议程特定而且具体,它是对政策问题进行界定

或陈述的阶段。问题经过一定的描述,为决策系统正式接受,且决策系统采取具体方案试图解决的时候,系统议程就转入政府议程。已成为系统议程的问题并不一定能成为政府议程的问题。提上政府议程的问题,也并不一定是系统议程的问题。

28.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

(1)社会中部分团体或者个体主动介入,政府只是有限介入。

(2)政府主动介入发现和解决问题,社会中的团体或个人只是有限介入;

(3)政府及社会团体与个人都主动介入。

(4)政府与个人、团体都不主动介入。

29.社会问题进入政府议程的障碍。

(1)政治原则的偏离;

(2)价值体系的排斥;

(3)政府体系的封闭;

(4)承受能力的超重;

(5)表达方式失当。

30.邓恩列举的备选方案的来源包括哪些?

(1)权威:即相关政策问题的专家;

(2)洞察力:长期与某些政策对象打交道的人或者一些政策相关者的知觉或者判断;

(3)方法:利用系统分析等创新性的分析方法;

(4)科学理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产生的一些对问题现象的解释;

(5)动机:参与者的信念、动机和需要;

(6)相似的案例:其他地方处理相同或者相似问题的经验;

(7)类比:不同各类问题的相似性的比较;

(8)伦理体系:哲学或者其他社会学家所提出的社会正义、公平等理论。

31.政策方案可行性评估中影响政策目标实现的因素。

(1)技术可行性;技术可靠性主要衡量政策或规划的具体产出是否能达到预期目的。

(2)经济可行性;经济可行性主要关心政策规划的成本大小、产出的收益多少。

(3)政治可行性;主要考量政策规划对相关权力或利益集团的影响来衡量政策或规划的成效。

(4)行政可行性;主要关注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行政环境中实施某项政策规划的可能性。

32.威廉.N.邓恩的政策方案评价标准。

(1)效益。是指某一特定方案能否实现所期望的目标,政策产出给社会公众带来正面、积极

的福利的程度;

(2)效率。是指特定政策方案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主要是一个量的概念。

(3)充分性。是指特定的政策效益满足引起政策问题的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它明

确了对政策方案和有价值的结果之间关系强度的期望。

(4)公平性。是指效果和努力在社会不同群体中分配的公平程度。

(5)回应性。是指政策满足特定群体的需要、偏好或者价值观的程度。

(6)适当性。是指一项计划的目标和支持这些目标的前提是否站得住脚。

33.政策方案优选中共识形成的途径。

(1)交换。公共政策说到底是政府为了解决和协调公众利益矛盾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因此,

政府决策过程就是形成一定的规则,使公众利益得以平衡的过程。要形成大家能普遍接受的规则,

交换是主要手段与形式。

(2)说服。说明是指某一决策主体以另一决策主体为对象,试图证明自己在选择某一决策方

案上所采取的立场、态度的正确性与合理性,从而要求对方给予理解和支持的行为。说明也是方案优选中达成共识的常用手段。

(3)强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还常常使用强制的方式。强制是某些决策者利用手中控制的权

力、物质及其他优势,在优选政策方案时,迫使与自己利益不一致的决策放弃原先所持有的价值、

立场、态度的行为。

交换、说服和强制这三种共识形成途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实践中常常交叉、混合使用。

34.西蒙提出的解决决策过程中冲突的方式。

(1)要确定一个满足共同准则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2)用劝说的方法,改变个人目标,使之与组织目标一致。

(3)当目标问题上的意见分歧不可改变时,可采用协议方式。

(4)与协议性质相似,可使用权术来解决群体间的利益冲突。

所以,因个人不能做出决定所引起的利益冲突,主要采用前两种方式;因组织冲突所导致的群

体间的利益冲突,主要采用后两种方式。

35.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的基本特点。

我国学者张金马和丁煌等教授总结了由上而下研究途径的基本特点:

(1)研究基点在于解释为什么政策过程出现或没有出现成功的结果。

(2)从高层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看问题。在相当程度上,政策被视为高层决策者的“财产”。(3)上述立场之所以得以确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价值观上秉承了自威尔逊以来的

政治——行政二分法理念(在公共政策领域,它表现为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的二分法)。政策制定被认为是民选政治家的职责,而政策执行则是政府行政官员的功能。执行者是制定者的代理人,因此从属于制定者。

(4)这种研究途径的一个重要知识基础是马克斯.韦伯的官僚科层制理论传统,其核心是行政

组织的层级原则和由上而下的指挥控制。政策的执行被看作一种理性的科学管理活动和技术事务。(5)正是基于上述几点特征,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和政策执行问题的解决,其出路在于组织

的管理与控制。

36.自下而上研究途径的基本观点。

(1)有效的政策执行和多种因素有关。换句话说,政策执行能否有效完全要看在执行过程中

到底有哪些因素涉及其中。

(2)政策执行不是政策制定者一厢情愿的想法,他必须与下属机关达成执行政策的共识,因

为下级有可能自行选择可行的试,以实现政策目标。

(3)有效的政策执行取决于执行机关的行为和产出,而不是政策制定者的意图。

(4)有效的政策执行是多元行动者的复杂互相结果,而不是单位一机构贯彻政策目标的行动

结果。因此,必须充分掌握多元行动者之间的互动。

(5)有效的政策执行必然涉及妥协、交易和联盟,因此互惠性比监督性功能更为重要。

37.政策执行系统模型中影响政策制定与政策效果之间关系的因素。

(1)政策目标与标准。

(2)政策资源。

(3)组织间的沟通与强化行动。

(4)执行机构的特性。

(5)经济与政治环境。

(6)执行人员的偏好。

38.政策对象接受政策的原因。

(1)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多年来的各种教育,已形成一种政治行为模式,即对权

威的尊重,包括对政府所作的各种决定的服从。

(2)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发展,经常是部分政策对象是服从政策的重要原因。

(3)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合法性的认同。

(4)不少人是因为害怕惩罚才服从政策。

(5)对任何一个政策对象来说,对政策都会有一个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不多到了解较多

的过程。当某项政策已被社会多数成员认同时,即使那些不理解或反对这项政策的人,也能经过利益比较而接受政策。

39.政策宣传的重要作用。

(1)加强政策宴传,有助于提高政策执行者的政策认知。

(2)加强政策宣传,有助于提高目标群体的政策认知。

40.政策效果与政策产出、政策影响的区别。

我们要注意把政策效果与政策目标、政策产出区别开来,避免形成对政策效果的两种片面理解。

第一种片面理解,是将政策效果同公共政策预定目标等同起来,认为公共政策评估就是对某项

公共政策在完成其预定目标方面所产生效果的一种客观的、系统的检测。

第二种自面理解,是将政策效果与政策产出混为一谈,将公共政策评价仅仅视为对政府行为的

一种检测,忽略与政府行为相关的各种环境的变化。

41.政策评估研究演进的划分阶段。

美国学者埃根.古巴和伊芳娜.林肯划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10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第一代评估。这个阶段的标志是“测量”,认

为“政策评估即实验室实验”。

第二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1963年,是第二代评估。这个阶段的标志是“描述”。

第三阶段,从1963年到1975年,是第三评估。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判断”。

第四阶段,1975年以后,是第四代评估。这个阶段是“回应的建构性评估”,其核心是“协商”。42.公共政策终止的影响因素。

(1)决策者价值取向的改变;

(2)政策资源的缺乏;

(3)政策环境的变化;

(4)触发机制的影响。

43.公共政策终止可能遇到的障碍。

(1)心理上的抵触;

(2)组织的持久性;

(3)反对势力的联盟;

(4)法律上的障碍;

(5)高昂的成本。

44.公共政策终止的策略。

(1)重视说明工作,消除抵触情绪;

(2)公开评价结果,争取支持力量;

(3)旧政策终止与新政策出台并举;

(4)不放“试探性气球”;

(5)只终止必要的部分,减少终止代价。

45.利益的特点。

首先,这种界定表明了主体的需求与满足需求的客体之间的一致性;

其次,这种界定表明了人所需求的利益具有普遍性;

再次,这种界定表明了人所需求的利益具有合理性;

最后,这种界定表明了人所需求的利益具有交换性;

46.行政权力强控制的种类。

第一种强控制是在经济上形成了公共制成为社会唯一利益源泉的局面。

第二种强控制是国家运用行政权力禁止其他利益源泉的存在,也就是消灭公有制之外的其他任

何经济成分。

第三种强控制是通过意识形态的力量来最大限度的地消除人们偏离这一利益结构的轨道的可

能性。

47.公共利益区别于共同利益的基本特征。

(1)公共利益是一种具有社会共享性的共同利益。

(2)公共利益与政府的高度相关性;

(3)公共利益的公平性及其实现途径的民主性;

(4)公共利益“公共属性”的理论内涵与判断标准;

(5)公共利益的层次性;

(6)公共利益实现的途径的多元化。

五.论述题

1.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以说明利益研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性。

②“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②“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指英、法)的现代历史的动力。”

③““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④“每一个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

⑤“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⑥“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

其他东西。”

⑦“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

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

⑧““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

(2)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我们认为,假如一定要把公共政策理解为“它是对整体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的话,那

么,为避免对“价值”一词有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也就是说,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

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

(3)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

公共政策确实有分配利益的功能,但这种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人们既会关心分

配前的状况,也会关心分配后的结果,以及若干其他的分配以外的问题。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增进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分配的基础是选择利益和整体利益;分配的关键是利益落实。

①利益选择。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何的、无的放矢的。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

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源于政治统治的目的。

②利益整合。美国著名学者约翰.罗尔斯认为,所谓社会是为获取共同利益组成的协同事业体,

因而各社会成员在通过建立社会及其相互协作以增加利益时,具有互相一致的利害关系。

③利益分配。不少人认为,政策是一种资源,谁得到政策,谁就拥有了一定资源。实际上,公

共政策本身并不是资源,而是由于政策实施后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满足,这意味着政策起到了向社会有关成员分配利益的功能。

④利益落实。政策分配利益,满足一部分利益群体的合理要求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这

些利益群体能否按照政策规定的目标获得应有的利益,这不仅是相关的利益群体关心的事,更应该是政府关心的事。

(4)增进社会利益

人们按照戴维.伊斯顿“分配”的思路理解公共政策显然是不够的,这就如同经济学所讲的那

样,仅讲分蛋糕不行,还要做蛋糕。公共政策不仅要分配利益,更要增进全社会的利益。

(5)公共政策的本质

我们认为,在对公共政策本质的理解上,应突出以下内容:

②要实实在在地增进社会利益;

②对全社会的利益进行分配;

③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

④通过整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

⑤要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

⑥要在增进社会利益中突出效率,在分配社会利益中突出公平。

2.试述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

公共行政学家列夫林指出,政策科学运动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乃至美国社会发生的一场无

声的革命。公共政策科学在西方经历了创建、形成、自我批判反思和拓展新的研究方向等几个阶段。(1)创建阶段

“政策科学”一词是由哈罗德.拉斯韦尔和丹尼尔.勒纳在1951年出版的《政策科学:近来在

范畴和方法上的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该书对政策科学的基本范畴与方法等内容做出规定,

奠定了政策科学的基础。政策研究从此就建立在科学之上,并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公共政策学的创建和两次政策争论及一次学术讨论会有关。两次政策争论,一次是“罗斯福新

政”的政策争论,另一次是由奥本海默事件引发的原子能政策争论。一次学术会议是指“关于国际关系的革命性、发展性学术讨论会”。

(2)形成时期

本文公共政策学进入正式形成阶段的标志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教授叶海卡.海罗尔在

1968年至1971年旅居美国期间,写出了被称为公共政策科学“三部曲”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

制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政策科学构想》。

德罗尔批判了行为主义对公共政策学的妨碍。他指出行为主义具有以下几个弱点:不具备严格

区分个别行为的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片面地接受所谓均衡概论;回避了复杂而生动的社会问题和社会戒规等伦理道德问题;容易陷于完美主义的泥潭。德罗尔指出,行为科学应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理论行为科学,另一类是应用行为科学,以往的公共政策学过于强调应用行为科学,忽视了纯理论行为科学。

德罗尔面对崩溃的公共政策学,勇敢地进行了重建工作。它认为应当批判行为主义,对整体政

策科学的基础进行建设。他主张对制定政策的系统加以研究,并提出构建总体政策即制定政策的若干设想。这有力地推动了政策科学的发展。这是公共政策学的第二个范式,即“第二个分水岭”。(3)自我批判时期

拉斯韦尔、德洛尔等人所提介的政策科学研究范式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在70年代之后的发

展中碰到一些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政策蜕皮发作一种统一的社会科学,造成了在科学共同体中建立共识的困难,包括在划定范围边界、建立学科理论体系和形成特有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困难;二是政策退坡自己确立的目标过于宏伟,难以在短时间内突破,而且它抽象地大谈

发送全人类公共决策系统、端正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却回避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差异;三是拉斯韦尔和德洛尔所确立的政策科学范式过分注重政策制定的研究,对政策过程的其他环节关注较少。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政策科学的持续发展,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

期仍然未能得到解决。1986年,德洛尔在其新著《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中,探讨了政策科学在近

二三十年来的发展,提出了政策科学需要在十四个方面加以突破。

①加强政策价值观或公共政策与伦理关系问题的研究。政策科学可以说是对一般选择理论的研

究,而选择则以价值作为基础。

②加强政策效率和比较公共政策方面的研究。在政策效率方面,本文学者并不仅仅局限于就政

策的效率去考究效率,而从两个更为深入的角度去研究政策效率问题。一个角度是从公共政策产生与运行及其生态方面去考究效率,拿大顶是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研究。另一个角度是从公共政策的比较中研究效率。

③开展政策信息多元化方面的研究,强调政策学家与政治家合作。西方学者认识到政策研究在

提供分析技术,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政策研究只能促成政策的形成,但不能取代政策的决定。

(4)拓展新的研究方向时期

20世纪90年代,西方公共政策的研究主要表现出两种趋势。一种趋势是对原有的研究主题进

行深化;另一种趋势是新的研究方向。关于对原有主题的深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个问题是公共政策的伦理、价值;另一个问题是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关于拓展新的研究方向,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增强公共政策的应

用性;二是加强理性意识形态,由传统的政策决策研究转向政策调查研究。

以往公共政策学家过于重视以经济与技术理性为主体的政策抉择研究;总是强调如何使“利益

最大、损失最小”,强调如何依据政策制定者的偏好,排列方案的优先顺序。这种研究方法在实际

生活中已暴露出弊端。许多政策学者转向政策调查研究。他们认为不存在一个最佳的即能为社会全体大众接纳的政策。所谓好政策就是具有法律正当性的政策。为此,就必须通过政策调查、政策辩论获得合理性,并由此确定出是否接受某些政策的前提条件。

3.试论述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的互动关系。

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储存、相互影响、相互

作用。政策环境是政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先决,决定和制约着政策的我和功能,居主导地位。(一)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主体首先要实事求是地认识环境、把握环境,并了解各种优势和弊端,

预测政策实施的可行性和政策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尊重和适应政策环境。一般来说,政策环境的现实需要是政策制定的前提,政策环境的性质决定了政策的性质,而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也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

(1)自然地理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与公共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影响着公

共政策的内容与方向,为公共政策提供了必要的特质条件和可能的选择空间。

(2)经济社会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经济社会环境对公共决策的影响是立体式的,贯穿于

公共决策的始终。

(3)政治法律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在政治法律环境中,对公共政策直接影响最强的是政

治制度。政治制度规定了公共政策主体的政治地位及决策的运行程序,规定着社会利益要求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和方式。

(4)文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文化环境贯穿于公共政策全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公

共政策问题的提出,决定着公共政策执行的认同感和执行效力,构成政策评价所依据的重要标准。(5)国际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一般来说,国际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

在三个方面:国际政策环境的变化开辟了全新的公共政策领域;国际政策环境导致了公共政策主体的国际化;国际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公共政策对政策环境的反作用

政策环境在决定和制约公共政策的同时,也受到公债睡到地其产生的能动以作用。公共政策系

2020公共政策概论作业答案

2020公共政策概论作业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作业1 例子:联系实际的例子(30分)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就是指基于特定的价值取向,运用科学合理的标准、方法和程序,对政府公共部门管理过程的效率、效能、服务 质量、公共责任和公众满意度,以及政府治理过程中的成本-效益等 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的过程。这是在综合了彭国甫和 蔡立辉两位著名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民主化的政府绩效 考核是从建国后起步的,其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越来越完善, 越来越科学,越来越民主。 提纲:自己根据下面的分析总结写提纲(30分) 第一,经济环境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经济成为工作重心。政绩考核中GDP的增长也成为考核重要指标。 第四,就国际环境而言,西方发达国家都实行官员绩效考评制度。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已加入WTO,就 要求必须在各方面努力与西方发达国家实现对接,这尤其对政府行 为模式的改变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要改变政府行为模式,重要一 点就是要改变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制度。 政策环境对政府绩效考核政策变化的影响 从例子可见,政府政绩考核政策的内容随着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只因当外部的环境发展变化了时,原有的考 核制度已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便必须作出相应调整。这些环境变化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二,就政治环境而言,党和国家领导人看到由于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速度而引起了大量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为解决这些 问题,纠正人们的某些错误观念,从而提出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 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

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党中央领导人在多种重 要场合都提出要实践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在这种政治氛围下,就要 求各级政府实践和履行科学发展观,建立科学合理的官员政绩考核 制度就是各级政府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第三,文化环境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不再那么紧盯经济发展速度,转而注意一些社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等。 随着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健康成为人们意识里很重要的部分。此外,民主意识、纳税人意识的觉醒,使得人们不再对财政收 支特别是支出漠不关心,而是开始关注政府财政用途及其效率效果,加强了对政府官员的监督等。全民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强烈要求政 府引导社会健康发展,关注民生,以人民利益为重,为民谋福祉。 通过上面具体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官员政绩考核政策的不断变化,主要是由于随着国际环境以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 发展变化,原有的政府官员绩效考核政策已经不再适应当时环境的 要求,并且与政策环境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也充分证明了公共政 策是环境的产物,即公共政策是为适应政策环境的变化而制定出来的,是政策系统为解决自身与既定环境的矛盾而采取的行动,并将 随着环境的变迁而做适应性的调整。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复习题-论述题

五、论述题 1、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以说明利益研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性: ①“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②“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指英、法)的现代历史的动力。” ③“‘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④“每一个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 ⑤“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⑥“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⑦“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 ⑧“‘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 (二)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我们认为,假如一定要把公共政策理解为“它是对整个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的话,那么为避免对“价值”一词有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也就是说,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 政府常常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并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因此,我们主张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 (三)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 公共政策确实有分配利益的功能,但这种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 (1)利益选择。(2)利益整合。(3)利益分配。(4)利益落实。 (四)增进社会利益 公共政策不仅要分配利益,更要增进全社会的利益。 (五)公共政策的本质 我们认为,在对公共政策本质的理解上,应突出以下内容:①要实实在在地增进社会利益;②对全社会的利益进行分配;③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④通过整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⑤要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⑥要在增进社会利益中突出效率,在分配社会利益中突出公平。 2、试述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 公共行政学家列夫林(Rivlin)指出,政策科学运动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乃至美国社会发生的一场无声的革命。公共政策科学在西方经历了创建、形成、自我批判反思和拓展新的研究方向等几个阶段。 (一)创建阶段 “政策科学”一词是由哈罗德?拉斯韦尔和丹尼尔?勒纳在1951年出版的《政策科学:近来在范畴和方法上的发展》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 (二)形成时期 西方公共政策学进入正式形成阶段的标志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教授叶海卡·德洛尔(YehezheDror)在1968年至1971年旅居美国期间,写出了被称为公共政策科学“三部曲”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1968)、《政策科学探索》(1971)、《政策科学构想》(1971)。 (三)自我批判时期 1986年,德洛尔在其新著《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中,探讨了政策科学在近二三十年来的发展,提出了政策科学需要在十四个方面加以突破。 加强政策价值观或公共政策与伦理关系问题的研究。 加强政策效率和比较公共政策方面的研究。在政策效率方面,西方学者。

2020最新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题库(含答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20最新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题库(含答案)

二、多选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ABCD)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2.政策的导向是(AB)的导向。 A.行为B.观念C.条件D.文 3.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BCD ) A规制功能 B.导向功能C.调控功能 D.分配功能 4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包括(ABCD)。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5.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ABC )。 A.核心主体 B.准公共政策主体 C.社会公众 D.政党 6.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主要包括(ABCDE)1 A.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 B.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

能力C.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D.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E.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7. 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ABCD )等子系统。 A. 信息 B. 智囊 C. 决断 D. 监控 8. 外部监控体系是由(ACD)等组成。 A.人民群众 B.政党 C.新闻舆论 D. 社会团体 9、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作用(ABCD)。 A.选择政策方案 B.确定政策目标 C.设计政策方案 D.界定政策问题 10.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是(ABCD)。 A.目标具体明确 B.目标有效协调 C.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D.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11.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ABCD)。 A.多方案原则 B.排斥性原则 C.多要素原则 D.可操作性原则 12.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形成共识的途径通常有(ABC)。 A.交换 B.说服 C.强制 D.妥协 13.追踪决策的特征主要(ABCD) A.回溯分析 B.非零起点 C.双重优化 D.心理效应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答案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答案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公共政策概论作业1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一至第四章之后 题目:请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讨论决策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于集体讨论相结合。要求每一位学员都提交讨论提纲提纲包括以下内容 1.联系实际的例子。 2.个人的讨论提纲。 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教师根据每一位学员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给每一位学员评分。要求能够完整准确地指出决策方案应包括的内容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充分证明其观点。 案例 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提案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们对保障城市生活无着 落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给予极大关注认为这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方面。《关于进一步 完善〈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等提案指出我国2003年8月1日起实施了《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保障了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大量流浪乞讨人员不断涌入城市救助对象难以界定给城市治安、交通、市容环境卫生带来较大

压力。提案建议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制度限制有组织的乞讨或强乞恶讨行为切实负起责任积极做好返乡救助对象的安置工作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人员的盲目流动加快立法步伐完善配套法律法规明确公安、城管、民政等部门的相关职能相互配合依法办 事综合治理切实加强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有效管理在保护流浪乞讨人员权益的同时也体现法规对广大群众权益的尊重。 一、个人讨论提纲结合上述例子我认为决策方案应该包括 (1案例目的是什么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制度 (2实施的机关是什么民政部门负责、相关部门相互配合 (3体现的原则是什么自愿、救济、帮助的原则彰显出政府为民负责的态度 (4基本的措施是什么成立救助站、积极做好返乡救助对象的安置工作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人员的盲目流动。加快立法步伐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5条件要求是什么以民政为主其他部门协助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对管理人员有明确的要求对流浪人员也有条件界定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1982年5月12日的旧条理同时废止。 二、小组讨论提纲 1、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制度完善社会救助。 2、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依法办事综合治理。 3、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对管理人员有明确的要求对流浪人员也要有条件界定。

公共政策概论-机考试题

《公共政策概论》 B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B.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C从系统论角度看,(A.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有机整体 D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A.公共责任) D(B.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D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A实证主义哲学) D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F福利经济学之父是(B.庇古) G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B.价值判断) G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A.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G公共政策是(A.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G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B小论证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G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C.政策方案规划) G 《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作者是 (A.欧文·E.休斯) G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利益) G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权威性)的分配 G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G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系统性) G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B.西奥多·罗威) G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社会问题) G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B.目标群体) G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C.全球性) G 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 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研究 G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H荷兰经济学家(D、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J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D、威廉·邓恩) J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C.詹姆斯·E﹒安德森) J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A.资源) J 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托马斯·戴伊) K( B.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K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A、《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便捷计算方法 M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 权威性的分配) M 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的(A.《政府过程》)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N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B.目标群体) Q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D.前提) R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A.自然地理环境) R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A.利益) R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保罗·A.萨巴蒂尔) R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学者(C.戴维·伊斯顿) S(D.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S(B.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S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A.社会问题)S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C.多样性) S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生产力) S(C、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S首选的政策工具是(B、自愿(自主)性工具) S(C. 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W文化环境不包括以下(B.政治文化) W “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B.德瑞) X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尔的(A.实验理论) Y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的科学指的是(B.政治学) Y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的学科是(A.经济学) Y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将(C.制度)看作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着根本性作用Y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B.国内政策环境) Y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A.基础) Z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C.政策执行) Z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A.《执行》)出版作为标志 Z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党政二元结构) Z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A.公共政策主体) Z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D.大众传媒) Z 自上而下模式是以(C.古典的行政模式)为基础的 1

福师大-2012秋季-公共政策概论-作业(一)

2012-2013第一学期《公共政策概论》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首次提出“政策分析”这个概念的学者是( D ) A 德洛尔 B 林德布洛姆 C 勒纳 D 拉斯韦尔 2.秉持“英雄史观”的观点在公共政策学上属于( B ) A 系统理论模型 B 精英理论模型 C 团体理论模型 D 渐进主义模型 3.在当今社会中,被称之为“第四种权力”的是( C ) A利益集团B公民C大众传播媒介D思想库 4.美国总统制是一种最典型的( A ) A首长制B委员会制C集权制D分权制 5.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的理论是(B) A组织理论B交易理论C演进理论D行动理论 6. 事前制定出完整的评估方案,并由确定的评估者严格按照规定方案的程序和内容进行的评估。这一评估是指( C ) A内部评估B外部评估C正式评估D非正式评估 7.我国通过法律监督、财政监督、人事监督和工作监督等,影响、制约或控制其他国家机关的组织机构是( A ) A 中国共产党B司法机关C政府机关D人民代表大会 8. 通过对政府的人事任免权、不信任投票来控制公共政策的监控组织是 ( A ) A立法机关B司法机关C行政机关D政党系统 9. 公共政策终结的最果断的方式是( D ) A公共政策替代B公共政策分解C公共政策缩减D公共政策废止 10.力求解答“应该是什么”、“应该怎样做”的问题的政策分析方法属于( B ) A行为研究B价值研究C规范研究D可行性研究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政府制度赋予公共政策的明显特征是(ABC ) A公共政策的合法性 B公共政策的普遍性 C公共政策的强迫性 D公共政策的调和性 E公共政策的特殊性 2.中国国务院享有的行政职权有(ABCD )

电大2016年新版《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电大2016年新版《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形成性作业1 例子:联系实际的例子(30分) 我国政府绩效考核的变化发展历程 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就是指基于特定的价值取向,运用科学合理的标准、方法和程序,对政府公共部门管理过程的效率、效能、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公众满意度,以及政府治理过程中的成本-效益等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的过程。这是在综合了彭国甫和蔡立辉两位著名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民主化的政府绩效考核是从建国后起步的,其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科学,越来越民主。 我国现代意义的政府绩效评估始于改革开放后。按照有的学者的研究,其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政府绩效评估主要在“目标责任制”的旗帜下实施,且具有自愿性质;第二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进入21世纪,在自上而下的系统推进模式下,目标责任制依然是政府绩效评估的主要载体,且经济增长成为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关注焦点。当然,在学习借鉴国际经验的浪潮推动下,政府绩效评估的模式与方法各地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第三阶段始于21世纪,党和政府将政府绩效评估提高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新的施政理念迫切要求各级政府积极探索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服务型政府要求的政府绩效评估模式与实现机制,目前该探索在全国各地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比如陆续出现了诸如“绿色GDP”、“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效能监督”、“干部实绩考核”“行政问责”、新政绩观、科学发展等新的政绩考核关键词,折射出我国现阶段政府绩效评估目的的多元化特征。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无论是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实践探索领域,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工作应该说都尚处于探索完善阶段。 提纲:自己根据下面的分析总结写提纲(30分) 第一,经济环境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经济成为工作重心。政绩考核中GDP的增长也成为考核重要指标。 第二,就政治环境而言,党和国家领导人看到由于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速度而引起了大量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纠正人们的某些错误观念,从而提出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

公共政策概论机考试题

公共政策概论机考试题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公共政策概论》 B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B.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C从系统论角度看,(A.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有机整体 D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A.公共责任) D(B.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D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A实证主义哲学) D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F福利经济学之父是(B.庇古) G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B.价值判断) G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A.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G公共政策是(A.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G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B小论证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G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C.政策方案规划) G 《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作者是 (A.欧文·E.休斯) G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利益) G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权威性)的分配 G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G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系统性) G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B.西奥多·罗威) G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社会问题) G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B.目标群体) G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C.全球性) G 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 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研究 G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H荷兰经济学家(D、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J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D、威廉·邓恩) J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C.詹姆斯·E﹒安德森) J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A.资源) J 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托马斯·戴伊) K( B.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M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M 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的(A.《政府过程》)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N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B.目标群体) Q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D.前提) R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A.自然地理环境) R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A.利益) R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保罗·A.萨巴蒂尔) R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学者(C.戴维·伊斯顿) S(D.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S(B.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S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A.社会问题) S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C.多样性) S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生产力) S(C、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S首选的政策工具是(B、自愿(自主)性工具) S(C. 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W文化环境不包括以下(B.政治文化) W “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B.德瑞) X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尔的(A.实验理论) Y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的科学指的是(B.政治学) Y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的学科是(A.经济学) Y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将(C.制度)看作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着根本性作用Y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B.国内政策环境) Y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A.基础) Z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C.政策执行) Z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A.《执行》)出版作为标志 Z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党政二元结构) Z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必过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 A )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政府 B.企业C.个人 D.社会组织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C ) A.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 ) A.利益 B.权力 C.公共 D.权威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 B )的分配。 A.强制性 B.权威性 C.限制性 D.利益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 D )的集中反映。 A.公共权力B.社会需求 C.集体利益D.社会利益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A、整体性 B、系统性 C、层次性 D、超前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 ABCD ) 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 ABC ) 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 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 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D.集体分享性的个人

利益 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 ABCD ) A.利益选择 B.利益整合 C.利益分配D.利益落实 4、政策的导向是( BD )的导向。 A.文化 B.观念 C.条件 D.行为 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 BC ) A.客观引导B.直接引导 C.间接引导 D.主观引导 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 一、单项选择题 1.( D )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D.执政党 2.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 )。

《公共政策概论》部分习题测验与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部分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 1. 政策方案形成的中心环节是( ) A. 政策问题 B. 政策议程 C. 政策规划 D. 政策方案抉择 正确答案:C 2. “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是我国的( ) A. 元政策 B. 基本政策 C. 具体政策 D. 实质性政策 正确答案:D 3. 渐进主义理论模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大卫?伊斯顿 B. 戴伊 C. 汤姆逊 D. 林布隆

正确答案:D 4. 政策规划的核心环节是() A. 目标确立 B. 政策方案设计 C. 后果预评估 D. 方案抉择 正确答案:B 5. 首次提出“政策分析”这个概念的学者是( ) A. 德洛尔 B. 拉斯韦尔A C. 勒纳 D. 林德布洛姆 正确答案:D 6. 决断子系统的核心是() A. 决策体制 B. 决策权力 C. 精英人物 D. 全国人大 正确答案:B 7. 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环节是() A. 政策问题的确认 B. 政策议程的建立

C. 政策方案的择定 D. 政策目标的确立 正确答案:B 8. 提出“政策是组织的产物”的理论模型是() A. 系统模型 B. 过程模型 C. 团体理论模型 D. 制度理论模型 正确答案:D 9. 整个公共政策体制的核心和中枢系统是() A. 信息子系统 B. 咨询子系统 C. 决断子系统 D. 执行子系统 正确答案:C 10. 在当今社会中,被称之为“第四种权力”的是() A. 利益集团 B. 公民 C. 大众传播媒介 D. 思想库 正确答案:C 11. 在政策系统中被称之为“智囊子系统”或“参谋子系统”的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网考题答案最新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公共政策是()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中 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政府 2. 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A. 利益 3.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 团体或组织是指() A. 公共政策主体 4.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 A. 公民 B. 非政府组织 C. 利益集团 D. 大众传媒 正确答案:D 满分:2 得分:2 5. 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A. 公共政策客体 B. 目标群体 C. 思想库 D. 政策目标 正确答案:B 满分:2 得分:2 6. ()构成政策系统运行的外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过程。 A. 公共政策环境 B. 全球化 C. 国际化 D. 信息化 正确答案:A 满分:2 得分:2 7. 国内政策环境中的文化环境不包括() A. 传统习俗文化 B. 政治文化

C. 精英文化 D. 普通文化水平 正确答案:C 满分:2 得分:2 8. 荷兰经济学家()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A. 萨拉蒙 B. 罗威 C. 林布隆 D. 科臣 正确答案:D 满分:2 得分:2 9. ()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 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A. 管理 B. 强制 C. 管制 D. 限制 正确答案:C 满分:2 得分:2 10. 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A. 《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B.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C. 《理解公共政策》 D. 《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正确答案:A 满分:2 得分:2 11. ()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A. 政策问题 B. 政策议程 C. 政策目标 D. 政策对象

公共政策概论 国开开放大学作业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公共政策是( )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 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 3.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 ) 4.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 A. 公民 B. 非政府组织 C. 利益集团 D. 大众传媒 5. 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 A. 公共政策客体 B. 目标群体 C. 思想库 D. 政策目标 6. ( )构成政策系统运行的外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过程。 A. 公共政策环境 B. 全球化 C. 国际化 D. 信息化 7. 国内政策环境中的文化环境不包括( ) A. 传统习俗文化 B. 政治文化 C. 精英文化 D. 普通文化水平 8. 荷兰经济学家( )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A. 萨拉蒙 B. 罗威 C. 林布隆 D. 科臣 9. ( )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 A. 管理 B. 强制 C. 管制 D. 限制 10. 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 )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A. 《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B.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C. 《理解公共政策》 D. 《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11. ( )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A. 政策问题 B. 政策议程 C. 政策目标 D. 政策对象 12. 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 )地位。 A. 权威 B. 重要 C. 次要 D. 枢纽 13. 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内容是( )。 A. 效果评估 B. 可行性评估 C. 风险评估 D. 价值评估 14.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理论前提是决策者是( )。 A. 政治人 B. 文化人 C. 经济人 D. 精英 15. 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 )出版作为标志。 A. 《执行》 B. 《政策执行与评估》 C. 《奥兰克计划》 D. 《公共政策学》 16. 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 )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A. 评估调查 B. 评估实施 C. 评估执行 D. 评估完成 17. 政府机构为了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了完成行政管理任务,实现行政目标所需要的各类资源和条件的总称为( ) A. 正常利益 B. 超常利益 C. 失常利益 D. 合理利益 18. 维护和实现( )是国家和公共权力产生的主要原因。 A. 集体利益 B. 公共利益 C. 家庭利益 D. 个人利益 19. 公共政策政治学分析模型主要包括( )和集团分析模型。 A. 价值分析模型 B. 史密斯模型 C. 精英分析模型 D. 多源流分析模型 20. 公认的福利经济学之父是( )。

2018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中央电大公共政策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C )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A.非政府组织B.非营利组织C.政府主体 D.社会公众 2、( B )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A.克朗 B.史密斯 C.西蒙 D.拉斯韦尔 3、( A )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A.公共利益 B.政策方法论 C.政策过程 D.公共问题 4.( B )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A.渐进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5. ( C )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A.完全理性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剧烈变革思维 D.经济合理性思维 6( A )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 A.头脑风暴法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7.( C )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 A.头脑风暴法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8. ( D )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 A.头脑风暴法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简单矩阵法 9. ( C )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 A.完全理性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无为思维 D.经济合理性思维 10. ( B ),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其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 A.头脑风暴法 B.巴拉姆驴子思维法 C.德尔菲法 D.简单矩阵法 D、 1、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说应当强调“( A ) ”。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A、公事公办 B.积极介入 C.退避三舍 D.不闻不问 2、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 B )。 A.公共政策秩序稳定化 B.公共决策体制扁平化 C.公共政策信息公开化 D.公共决策权力多元化 3. 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共同作用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C )作用上。这种作用常常会引起预料不及的连锁反应,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A.个别 B.联系 C.交叉 D.个体 G. 1、公共政策是( A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社会组织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 B )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 B.惩罚性 C.温和性 D.权威性 3、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 B )两种具体形式。 A. 个人不负责制 B. 个人负责制 C. 个人与 集体共同负责制 D. 集 权者 4、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 ( D )。 A.社会问题 B.公 共利益 C.公共事务 D.公共问题 5、公共利益是公众 ( B )的资源和条件。 A.共同拥有 B.共享C.独享 D.共同创造 6、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 ( A )。 A.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 问题 B.对社会进行管理 C.为人们提供行为准则 D.塑造公共价值观 7.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运用 ( A )的方法,对公共政策 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 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 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 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 究方法。 A、定性或定量 B、定性 C、定量 D、系统分析 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 括( D )。 A、整体性 B、超前性 C、 层次性 D、系统性 9.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 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 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 定作用的( C )。 A.组织 B.个人 C.组织或个人 D.组织或 机构 10.各公共政策主体对政策 结果的影响各异。他们之间 (D ) A.是平起平坐的关系 B.是从属关系 C.是隶属 关系 D.既非平起平坐的关 系,也非从属关系。 11.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 策的科学化和(A )水平。 A.民主化 B.现代化 C. 民族化 D.合理性 12. 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 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 ( D )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 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 率。 A.科学 B.民主 C.现 代 D.竞争 13. 公共政策思维方法的特 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 和“( A )”的双重特征。 A.公共性 B.现实性 C.科学性 D.超前性 14.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 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 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公共 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 点, ( B )是公共政策案例 的另一重要特征。 A.典型性 B.管理性 C.纪实性 D.真实性 15.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有利 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 化、民主化和( A )。 A.法制化 B.制度化 C.长期化 D.现代化 16.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 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 广泛影响,具有( C ),与 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 社会问题。 A.普遍性 B.共同性 C.不可分性 D.典型性 17. 公共利益是个人与( D ) 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A.集体 B.社会 C.国 家 D.其他社会成员 J、 1、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 是( A ),因为政治权力是 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A. 权力 B. 利益 C. 关系 D. 制度 2、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 常被称为决策者的( D )。 A. 秘书 B. 助手 C.领导者 D. 外脑 3、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 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 ( C )权力的分化,以及行 政部门的分化。 A. 利益群体 B. 压 力集团 C. 行政 D. 社会团体 4. 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 D ) 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 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 的思维方式。 A.渐进思维 B.顺序 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5. 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 决策者主张走一步看一步。 渐进思维是对( A )的又一 种修正 A.完全理性思维 B. 顺序决策思维 C.剧烈变 革思维 D.经济合理性思 维 6. 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 决策工作的一种( A )系统。 A.计算机 B.科学 C.分 析 D.政治 K、 1、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 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 ( A )提出“一般系统 论”的概念为标志。 A.贝塔朗菲 B.西 蒙 C.克朗 D.戴维?伊斯顿 R、 1、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 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 称为(C )。 A.对策模型 B.互 动模型C.浴盆模型 D.系统模型 2、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 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服从、认同与( D )。 A.响应 B.深入 C.反映 D.内化 3.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 A )、认同与内化。 A.服从 B.拥护 C.赞同 D.质疑 4. 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 ( D )的认同。生活于法制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 对政府经过合法程序制定的政策,理所应当要遵 守。 A.权威性 B.合理性 C.正当性 D.合法性 S、 1、史密斯认为, 政策执行中有(A )个基本要素 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A.四 B.五 C.二 D.三 2、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性关系所作的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 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 B ) A.自觉性、客观性与直接性 B.自觉性、 概括性与间接性 C.自觉性、概括性与直接性 D.概括性、 间接性与主观性 3.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 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 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 D )。 A.地位 B.权重 C.影响 D.活动程序 4. 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 之间的差距。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 A ) 问题。 A.公共 B.集体 C.跨区域 D.群体 W、 1、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 D ) A.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 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 合乎理性的。 B.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 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 性的。 C.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 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 合乎理性的。 D.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 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 乎理性的。 2. 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 A ),在进行决策之前, 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 A.科学化 B.民主化 C.现代化 D.整体化 X、 1、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 ( D )。 A.被管理者 B.对立者 C.被统治者 D.伙伴 2、“系统分析”最早是由( B )提出并使用 的。 A.美国国防部 B.兰德公司 C.麦克 纳马拉 D.贝塔朗菲 3、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 正确的是(A )。 A.社会组织层级化B.社会主体知识化 C.政策信息公开化 D.民主参与大众化 Y. 1、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 (C )类型的决策。 A、理性思维 B、理想主义 C、完美主义 D 、 实用主义 2.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 A ) 的决策。 A.完美主义类型 B.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 和替换现有系统的 C.理想主义类型 D.哲学思辨类型 Z、 1、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D ),即 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权威性 B.合法性 C.系统性 下载后可编辑复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