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语文德育课堂教案《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语文德育课堂教案《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语文德育课堂教案《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语文德育课堂教案《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科德育精品课程参评

教案

单位:寿县保义镇开荒小学

学科:语文

姓名:毕良培

时间:2014-4-12

《半截蜡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半截蜡烛》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课文对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达到了入微的境界,特别是成功地运用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虽然着墨不多,但简约而不简单,循一点,足可以窥见全貌,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学情分析:

学生看过不少关于谍战的影片,了解情报工作的重要性和危险性,尤其清楚情报暴露后的后果。本文就安排在这样一个危急关头,具有极强的戏剧冲突。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人物极富个性。因此教学时应该抓住文章这个特点,让学生充分研读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句子,进一步训练学生从人物外表揣摩人物内心的能力。

教学要求:

1、学会7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一说怕诺德夫人一家在危

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体会作者对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感悟他们在与敌人作斗争时沉着、勇敢、机敏的精神,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操,激发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悟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体会他们的沉着、机智、勇敢和他们为祖国、为和平而舍生忘死的精神。

难点: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环境描写烘托当时气氛的作用。课时划分: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生宇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3、学习第一段,理解课文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有关“一战”的资料,“二战”的视频。

学生:搜集“二战”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播放有关“二战”的视频资料,使学生简单了解历史,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直接导入课题。(通过图片,让学生谈谈感受,体会战争的残酷、无情,进而从内心产生对为国家、为民族而献身的英雄们的无比敬仰之情。)

1、板书课题:6.半截蜡烛

2、学生质疑。

(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

3、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⑵画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⑶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⑴出示生字新词:

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熄灭厨房好嘛遭到厄运盯着杰奎琳楼梯灯芯摇曳

⑵指读,正音后齐读。

⑶说说生字新词的意思。

3、指导写字

(1)、观察生字表,注意每个生字的笔画与结构。

(汉字的两部分就像人与人一样,要和谐相处,才能更加美好。)(2)、重点指导“厨”与“梯”两字。

(3)、钢笔描红、临写。

(4)、反馈。

(对于不够规范的笔画,要及时提醒改正。)

4、指名读课文,及时正音。

5、通过读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

(学生畅所欲言,对于回答不完全的地方,教师要多鼓励、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节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

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提供句式:

当_____,(谁怎么做)__________,(结果怎样)________。

2、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提示:全文围绕什么来写的?)

第一段(1~2节):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第3节):写一名德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节):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节):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紧急关头,借口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后,字词质疑:

区别理解“绝密、绝妙”两词。

2、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做?

3、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方法来收藏,她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

意”?妙在哪儿?

4、指导朗读第2节第3句,并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办法巧妙。同时也突出了这项任务的危险性,为了国家,她和孩子们完全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5、齐读第一段。

6、教师小结:

如果藏在小金属管里的情报被敌军搜到,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呢?伯诺德夫人和她的孩子们能够化险为夷吗?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五、作业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读课文。

板书设计:

6.半截蜡烛

起因:送情报

经过:夫人吹灭(失败)

发展:儿子端走(失败)

结果:女儿端走(成功)

小学德育活动课教案讲课教案

小学德育活动课教案 活动目的: 针对班级体学生之间缺少理解,关爱的现象,根据未来竞争呼唤合作型人才这一需求,通过讨论交流、小品、做友谊卡……激发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打开心扉,进行心灵的沟通,帮助学生勇敢面对并正确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增进友谊,使学生深刻体会朋友之间沟通、理解、宽容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歌曲《朋友》、《友谊歌》。 3、铅画纸、篮球、有关友谊的格言。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1、播放周华健的《朋友》歌,听完后问:这首歌让你想起了什么?(我想起了我的好朋友。)能向我们介绍认识你的好朋友吗?你为什么喜欢和他(她)交朋友啊? 2、点题:你对你的朋友那么了解,我想你们平时相处一定很好,能告诉我们大家你和朋友相处的秘诀是什么吗? (根据学生回答师归纳板书:真心相处) 二、出谋划策,掌握生活的智慧 导语:舌头和牙齿这么好,也有打架的时候,那么朋友之间也难

免会出现矛盾。我们班谢家浩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1、出示课件: 谢家浩丢了一块橡皮,正好看到他的好朋友小明有这样一块橡皮。谢家浩看到了,就说:“小明偷了我的橡皮。”小明感到很委屈,但又解释不清。 问:如果你是小明,你现在回是什么样的心情?(难过、愤怒、伤心) 师:是啊,我能理解你此刻的心情,那你会怎么做呢?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大声争辩耐心解释帮他找 师:同学们,你们小小年纪就能如此理解别人,真的让沈老师非常感动。下面我们请谢家浩同学说说,后来他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好吗? 3、谢家浩说。 4、师:多么坦诚的一对朋友啊!谢家浩和小明之间的矛盾消除了。可还有好多同学来找我谈心,问我该怎么解决和好朋友之间遇到的一些不愉快,今天我把这些问题都带来了,(课件出示)我想请你们帮我给这些疑难杂症开个妙方,人多主意多,咱们以小组讨论为主,为了节省时间,请每个小组认领一个问题,然后讨论。 5、交流,解决问题。 小结;同学们,从你们身上我感受到了“朋友”两个字的份量,你们知道用沟通、用理解、用宽容来化解朋友之间的不愉快,我为有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德育渗透教案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德育渗透教案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①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背诵。 ③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①通过对古诗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对古诗学习方法的引导与掌握,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②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走入诗中的意境,感悟诗情,读出诗的韵味,进行诗意的理解与体会,达到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诗句情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诗句。 难点:体会诗句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苏轼、杭州西湖的资料; 2.教师准备西湖晴雨时视频。背景音乐,西施图。 学科与德育有效融合点 1.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国家教育部颁发试用的“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古诗文的教学与古诗文文化的传承。在我们的教材中,收有大量的优秀古诗文。教学时,重在引导学生在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积累语言,增加文化底蕴。

2.我就通过视频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新旧风光,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首先我从诗题入手,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来进一步理解题意。在此我还花了较长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读出诗的韵律,使学生在情感轮廓上有个大致的方向。随后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指导后于学生交流读懂诗意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渗透使用学法,学会学习。 3.在突破诗歌的教学难点,理解“潋滟”、“空濛”这个词时,我出示了晴天的西湖波光闪闪的画面和雨中的西湖云雾迷蒙的样子,让学生通过直观的画面来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并发现它美,并能用自己的词汇来描绘图片中的画面,在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使其在情感上得到升华。随后,引导学生在理解单个字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诗句的意思。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学生渐渐进入了诗歌的情境,西湖时晴时雨的美丽画面浮现在了他们的脑海之中,这对诗歌后两句“欲把西湖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领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教学中善于运用评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积极性高涨,在感受美育的同时,自信心和表现欲均得到很好的提高! 5.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题,激发热爱祖国山河之情 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你们一定会背不少古诗吧,你愿意背诗给大家听吗?从古到今令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动情,把祖国壮丽秀美山河描摩于笔端。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所学的一首古诗《望天门山》吗?出示图:天门山的诗配乐画面1、浩瀚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诗人李白写下豪情万丈的诗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这首诗中的山美在何处?(有气势的高山)这首诗中的水美在何处?(奔流不息的水)小结:祖国的这一处山水是雄伟壮阔的,多么啊!今天,我们将会去领略祖

中学德育课程教案

中学生礼仪常规xx教案 教学目标: 1、探讨什么是礼仪。 2、探讨中学生礼仪的常规。 3、探讨中学生礼仪常规的执行计划 活动过程: 1、上课时,身坐正,手平放桌面上,看书写字做到"三个一"(眼睛离书本一尺,胸口离课桌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 2、与人交谈,神情专注,自然大方,不翘二郎腿。 3、在公共场合,入座讲究谦让,不争抢。身坐正,不斜靠,不影响他人。 4、就餐入座讲秩序,有长辈在场,应让长辈先入座。 5、长辈或其他客人来访,应起身示座。 (二)、立的礼仪 1、升国旗要行注目礼,唱国歌要肃立。 2、课堂xxxx要立正,两眼注视老师。 3、集合集会快、xx、齐。 4、上课发言或朗读课文,头正身直,自然大方。 5、有来宾询问情况,应主动起立。 (三)、行的礼仪 1、上下楼梯靠右走,出入教室、办公室、会场等按指定线路走,不拥挤,出入各"室"轻声慢步,不影响他人。 2、遇见师长,主动让师长先行。 3、登台发言或演讲,先行礼再发言,讲完后行礼再归位;接受奖状、奖品要双手接过,并鞠躬致谢。

4、集体活动,听从指挥,按队列行走。 5、平时走路落落大方,不奔跑追赶,不打架。 6、上、放学走(骑)人行道,不闯红灯,过马路时先两边看,再从容走过。 (四)、说的礼仪 1、上课迟到或进办公室喊"报告",经允许后方可入室。 2、入他人居室,应轻轻敲门,征求室内人员同意后方可入室。 3、找别人问话,用"请问",答后致谢。若对方答不上来也要表示谅解和谢意。 4、不直呼师长姓名,要用准确的称谓。 5、得罪别人要说:"对不起、请原谅"。别人向你道歉,应说:"没关系"。得到别人帮助要说:"谢谢"。别人向你致谢,要说:"不用谢"。 6、遇到来宾或师长要主动问好,使用"您早"、"您好"、"再见"等礼貌用语。 7、与同学别后初见应相互问候、打招呼,分别时互道"再见"。 8、在集会、教学楼区等安静的场合,不要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他人学习、工作或休息。 9、不吵架、不骂人、不说谎、不乱议论别人的缺点,有意见在适当时候面谈。 10、不叫同学不雅的绰号,不给他人取绰号。(五)、穿的礼仪 1、衣着整洁,xx。 2、不化妆,不佩戴首饰,女生不烫发,男生不留长发。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素质教育强调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教学小学课文《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可结合课文内容,从如下几个方面相机渗透。 一、激爱国之情。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他不负祖国之望,不负人民之托,在帝国主义国家百般阻挠的情况下,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他知难而进,身体力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比原计划提早两年完成了修筑任务,给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有力的回击,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教学时,我结合这一教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受到熏陶,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二、树民族之魂。要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过去,从而树立民族自尊感。小学课文《詹天佑》一文中告诉我们: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受帝国主义的欺侮。当清政府刚提出修筑京张铁路计划时,好多帝国主义国家都想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妄想控制我国的北部。他们既互相勾结,又互相争夺,百般阻挠,无理要挟,鄙视嘲笑,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中国人民的尊严、中华民族的气节受到了极大的侮辱。教学时,学生们个个义愤填膺。我抓住了这个火候教育学生: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有志气的人民。过去屈辱的历史让它永远过去,不再复返。我们要铭记在心,洗雪耻辱,树民族之魂,振中华之威,为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为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兴旺发达而勤奋学习。

三、指做人之道。《小学教育学》指出:“榜样教育又称示范教育,是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影响教育学生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应少年儿童善于模仿、崇拜英雄、积极向上的特点。”教学时,我抓住詹天佑这一人物的精神品质,对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勘测线路中,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教育学生对待学习要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从南口往北过居庸关到八达岭,一路都是高山深涧、悬崖峭壁……。塞外常常是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教育学生树立知难而进,勇往直前的大无畏英雄气概;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教育学生学习詹天佑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精神;他亲自带领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构图。山顶泉水往下渗,隧道里满是泥浆。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他常常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不离开工地。教育学生具有踏实肯干,身体力行和群众同甘共苦的工作作风。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的精神品质,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吸引力、鼓动力。 四、立创造之志。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包括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教育学生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创造出更多的奇迹。然而,小学生创造意识的形成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前提,使他们从小就要有一种创造的志向。詹天佑在当时科学技术极其落后的情况下,为了缩短工期,在开凿隧道中,结合实际采用了中部凿井法和两端凿进法,

《半截蜡烛》优秀教案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个短小的剧本,反映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某城市的故事。女主人伯诺德夫人的家是反法西斯组织的一个联络点,为安全起见,伯诺德夫人把一份秘密文件藏在半截蜡烛里。在蜡烛被例行前来检查的德国鬼子点燃的危急关头,为保住蜡烛里的秘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敢与敌人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故事的精彩之处就体现在一家三口与敌人的对话中,特别是最后杰奎琳的巧妙伪装出来的可爱和天真、毫无破绽的理由打动了德国少校,保住了蜡烛里的秘密。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案设计尊重剧本特点,采用演剧本的形式,变学生为“演员”,变课堂为“舞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交流反馈,体会一家三口在特定的场景中,面对强敌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镇定,感悟他们语言的巧妙。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法西斯对德国人的残酷迫害。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通过课前预习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说说你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了解多少?谁来汇报一下你掌握的资料。(生交流) 2、师小结。 3、在法国,人民忘记不了这样一件事,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半截蜡烛》。(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剧本 1、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这课文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交流看法。学生的意见会主要集中在这样几个方面: ⑴课文的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⑵整篇课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 ⑶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4、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概括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这是一种新的文体──剧本。 电影、电视剧等,都是根据剧本拍出来的。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读剧本,想想这个剧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例

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 例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案例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在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因此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提高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个人体会,谈谈在语文学科中如何更好的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课文涉及的内容广泛,文章体裁多样化,任何知识的教学,老师都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创造出一个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声情并茂的散文,老师可通过朗读把优美的声音形象呈现于学生面前;平淡如水的说明文,可借助形象风趣的话语解说其中的事理;说理性文章,可用通俗的哲理把学生引入严密的逻辑世界。教材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凭借。因此,教师应充分、全面、深入地探讨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注重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内在联系,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适时、适度地进行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课前深入备课,挖掘品德教育素材。 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因素,确定每一课的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例如在备第十一册教材时,教师

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定出思想教育内容。《开国大典》《狱中联欢》《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伟大的友谊》《一夜的工作》等课文,赞颂了伟人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长城》《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 (二)提供写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心态。 要使作者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缩短学生和作者的心理差距,要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使他们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特殊心态。如教《詹天佑》一课,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从中可以了解到中国过去的一些情况,感受到詹天佑为国争光,为中国人争气的民族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利用电教手段,强化课文情感渲染。 教师要创造特殊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渲染之中。在一种心理场的影响下,去感受课文的内容,以产生强烈的情境感应效果。如《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教师可播放桂林山水中漓江、象山、老人峰、骆驼峰等景点剪映,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再加上配乐情感朗读,使学生沉醉于祖国江山分外妖娆的美感之中,一种爱美情趣,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发。这时教师可让学生浮想联翩,谈谈云浮景色秀丽的蟠龙洞,云雾山等,由此想到全国各地的名山名水名

德育课教案

洪堡小学《争做文明小学生》德育课教案活动目的:通过本次德育课,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贯彻落实《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讲文明守公德的好学生。 活动重点: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活动难点: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用《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活动准备:课前,每位学生熟背《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大家好。这节《争做文明小学生》德育活动课的内容是有关行为规范的。你们知道什么是行为规范吗?你们对行为规范有哪些了解呢?现在我们就来举行一个知识竞赛,看谁对行为规范知道得最多。好吗? 二、开展竞赛,加深理解。 1、行为规范有哪四大部分? 2、《小学生守则》有几条?分别是什么? 3、在学校,同学们应该怎样相处? 4、请说出五种文明礼貌用语。 5、在升降旗仪式上,应该怎么做? 三、借用故事,升华情感。

1、请一名学生讲《孔融让梨》的故事。 2、教师讲《程门立雪》的故事。 3、学生谈听完故事的感受。 4、师总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像《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等许多历史小故事至今深深教育着我们。我们作为小学生,更不能忘记传统,应该力争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学生,让良好的行为规范伴我们每一天。 四、友情提示,自省互查。 1、班级里的小朋友有哪些不文明的举止? 2、家庭中会出现哪些不文明的现象? 3、学校、家庭、社会最突出的不文明的行为有哪些? (三项内容逐个进行交流汇报,步骤:先小组内进行交流,后进行全班性的汇报。) 4、作为一个小学生,发现自身或他人存在着上面说的问题,应该做些什么?要怎么做?(学生发言) 五、活动结束,希望寄语。 师: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以文明言行严格要求自己,养成道德好习惯。现在,老师给大家提出十个道德好习惯的要求,分别是: 1、文明用语,微笑待人。 2、文明休息,文明坐行。 3、不懂就问,勤于思考。 4、勤俭节约,计划用钱。

德育渗透教案_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渗透德育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阅历比较浅,再加上心智尚未成熟,尚未形成是非判断的标准,在生活和学习中对于事物的认知和判断主要来自于对成人的模仿。所以教师一定要利用小学生的这个特点进行德育。帮助学生建立是非判断的标准,用良好的言行引领和严格的标准规范他们,让标准成为习惯,对小学生进行可以指导其一生的德育教学,而语文课就是一个开展德育的理想场所,所以在语文课堂中应该加强德育教学。 一、培养学生勤劳勇敢的品格勤劳勇敢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历代先民所传承。但是当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享乐主义的风气盛行,越来越多的人在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现代社会中抛弃了勤劳勇敢的优良品格。而语文课程中有着很多古人的身上的良好的品格,古代先民勤劳而勇敢,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的劳作,学子萤囊映雪寒窗苦读,人们各司其职认真负责,对于困难也无所畏惧。这些德育的故事可以教育学生想要做好一件事要踏实认真地去做,还要有耐心,能够坚持。 二、培养学生正直高尚的人格。在语文课程中有很多作家的作品都表现了高尚的人格,“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的《墨梅》通过自己的诗表现的是一种不求别人的赞誉,只追求自己正直善良,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小学生普遍喜欢模仿大人,普遍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所以也会有心性不定的特点。而这首诗中不在乎别人的毁誉,只做正确

的事的理想也会对学生有良好的指导作用。语文讲求知人论世,所以教师在进行课文讲解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讲解作家的生平及其性格特点和追求。虽然文学家的性格各异生活经历也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身上都有着高尚的品质。像李白高洁傲岸不愿趋炎附势违背自己的本心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声音。这可以培养学生正直善良的高尚品质,使学生自己认识趋炎附势是一种可鄙的行为,而不会去做那样的事。其实在小学中也不难发现有一些学生因为加紧比较衣着光鲜、文具和玩具都比较新颖时髦,还有一些学生因为生长发育比较快长得比较高比较强壮,这些学生周围就常常会围着一些学生成为一些小团体,其实这都是一种不好的行为,教师不能视而不见,而是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不要“趋炎附势”,教导学生用真诚去交朋友,教导学生要用一种公平的态度交朋友。杜甫忧国忧民心系天下苍生,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对此,教师也要教育小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而热爱祖国关心天下的意识也从小就培养起来,否则学生们会认为祖国和人民这些概念离自己太遥远完全不予关心,等到学生形成了价值观的时候再去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就比较困难了。 三、培养学生谦虚谨慎的作风。人也是不断发展的,而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容易骄傲是古今中外的人类都有的,在任何时候骄傲都不是一个好的特点,而且它常常会带来失败甚至死亡。比如三国时期的杨修因为自己才华横溢所以很骄傲从来不懂谦虚在别人面前也是一副恃才放旷的样子。把曹操也不放在眼里,深为曹操所忌,最后死在

半截蜡烛优秀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优秀教学设计 半截蜡烛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进行解释,并能结合表演深入体会“轻轻地”“从容地”“镇定地”等词语的内涵。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有条理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3.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教学过程 一、学习字词 1.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重点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蜡烛”的偏旁分别为“虫”“火”。启发学生用“烛”组词:烛台、烛芯、烛光、烛焰摇曳…… 2.教师继续板书:伯诺德夫人、雅克、杰奎琳。引导学生朗读,提问:谁发现了这3个人的关系?以此了解:他们是亲密的一家人,为了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法国,都参加了秘密情报的传递工作。 3.教师出示课文中的词语:秘密、绝密、绝妙;危机、厄运;从容、镇定。教师组织学生朗读,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具体内容解释“绝妙”“危机”“厄运”的意思。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提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课文中词语的意思,把课文读懂。

5.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 (1)绝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插在一个烛台上,摆在显眼的桌子上,骗过了敌人。妙在情报藏得隐蔽,令敌人意想不到。教师点拨:你从“终于”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些什么( 这个绝妙的主意凝聚了伯瑙德夫人的智慧) (2)危机:德国军官点燃了蜡烛,万一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教师点拨:“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这里“似乎”说明了什么( 实际上危机并没有真正过去) (3)厄运:那就是蜡烛会很快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暴露了,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也许就要结束了。 教师点拨:在危机和厄运面前,一般人会有什么反应而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对待的他们又是怎样化险为夷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二、复述故事 1.请学生自己练习复述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面前从容应对、化险为夷的经过。然后组织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可以提供句式帮助学生复述得更加有条理:当的时候,他(她) (怎么做的)。 2.教师根据学生的复述进行扼要的板书:点燃——吹熄;端走——夺回;重新点燃——端上楼。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练习有条理地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教书、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学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非常宏大的话题,学生听起来离自己比较遥远。初中语文教材有一篇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讲的就是法国人民爱祖国的故事。课文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国的部分学校被迫改学德语为背景。课文是以一个爱学习的学生小弗朗士的口吻叙写的,其中有两处关于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 第一处是当小弗朗士得知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心理描写,我在课堂上作了有感情地朗读:“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念到这儿,课堂上一片寂静。我抓住这段心理描写体现小弗朗士“懊悔”的心理特点,语重心长地说:“小弗朗士是多么令人同情!他没能好好珍惜自己的学习时间,以至于后悔都来不及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堂课。” 我又重点朗读并讲析了第二处心理描写:“真奇怪,今天听讲我

全都懂。他讲得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问:“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老师今天讲的是最简单的部分呢?”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小弗朗士认真听课的原因!”“是小弗朗士出于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有了责任心!”…… 这时,我及时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点出了课堂的重要性。“同学们!我们不该忘记历史,而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品德就是爱祖国。大家不要认为爱祖国必须是干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在民族兴亡的关头,拿枪打仗,保家卫国是爱国,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而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学生,从现在做起,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学好自己的母语,奋发向上,关心集体,爱护他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是爱祖国的表现。 教这一课的时候,我就结合着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在东三省建立伪满帝国,禁止中国人民学汉语的事实说给同学们。告诉他们,历史曾有过惊人的相似,请同学们看看,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八年的抗战,又有多少同胞惨遭涂炭。说着我给同学们播放了事先编辑好的一张张幻灯片,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在看到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时,同学们的愤怒和悲伤,有些同学甚至还用手用力地压着桌子……“难道我们真要像小弗朗士一样要到最后一课,才能幡然醒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而后悔,把自己和国家命运相联系?国家兴亡,我有责任!所以我们就从现在起,从上好每一节课起,学好汉语,学好每一学科,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才。如果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就应该明白个人和祖国的关系。”同学们深情地看着我,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我读出了他们的感触和领悟。在课后的周记中,有个孩子写道:“落后则挨打,国富则民强,当我看到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的时候,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真想大声高呼,中

2008年语文渗透德育教案

2008年语文渗透德育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学写7个生字。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儿歌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文词的优美。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力。 重难点: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儿歌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文词的优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策略: 1、多媒体课件辅助学生学习。 2、识字生活化、情境化、游戏化。 3、努力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位朋友,(播放课件)这是谁?板书小

鱼,请你们用最甜最亮的嗓子叫叫它。 2、小鱼儿在干什么呢?(小鱼儿在水里快活地游来游去。)小鱼儿玩了一整天,它说:“玩累了,要睡了。”于是,小鱼儿进入它那甜甜的梦乡。 3、学生拿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梦”字,谁来读读这个字,注意后鼻音。 4、齐读课题。小鱼做了一个怎样梦呢?听——课文配乐朗读。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喜欢这首儿歌吗?轻轻打开书翻到P72,先择自已喜爱的方式读儿歌,可以小声读,大声读,也可以捂着耳朵读,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圈出。可以想哪些办法?(问老师、请教同学、看拼音、看查字表)好,开始吧!看谁读得最过瘾! 2、看到同学们读得这么带劲,瞧,儿歌中的生字宝宝带着微笑来到了我们身边,快来和它们打声招呼吧!(出示生字) a、老师出示一幅图,根据图来猜猜是什么字?可要认真看! 看图猜“落”字,用“落下来”练习说话。 看图猜“睡”字,“目”与眼睛有关。 看图猜“尾巴”,“嘴”。 b、加笔画的游戏

问:“力”字加两笔可变成什么字?(办、为)怎么记住它们? 猜谜:一点在外,一点在内,为啥分开,全靠有力。打一字(为)总结:“办”与“为”两点的位置不同,书写顺序不同,让学生拿出写字本写“办”与“为”各一个。 C、看你们写得真认真,现在,我们轻松轻松,跟生字宝宝做个击鼓传花的游戏。 三、细读品悟。 1、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和生字宝宝成为了好朋友,有了生字朋友的帮忙,我们就可以正确读儿歌了。这回,请你们放开喉咙读儿歌,读完数一数儿歌有几句话,把它标好。 2、汇报:共有4句话。 3、这首儿歌里,你最喜欢哪一句?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4、课件随机出示相应 1第一句: 为什么喜欢?在池塘妈妈怀里睡,感到幸福。 2第二句: a天上的星星真的会落下来吗?(不会)那“珍珠被”是什么?(板书“珍珠被”) b星星的倒影在池塘里,一闪一闪的,像珍珠做的被子。

课文《半截蜡烛》的优秀教案设计

课文《半截蜡烛》的优秀教案设计 课文《半截蜡烛》的优秀教案设计 篇一: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2、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在险境中的动作、神态、语言以及心理活动,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危急时紧张可怕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导入 1、 2、 3、

4、幻灯出示一组关于二战场面的图片。说一说,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简介二战。(幻灯出示)今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二战时的法国,聚焦在法国一户普通的家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半截蜡烛》(板书课题) 二、导读达标 1、集体读课题,思考: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这绝妙的方法就万无一失吗它有什么隐患 2、生交流。(幻灯出示: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3、指导朗读。 ⑴、蜡烛一但燃烧到金属管处,秘密情报将会暴露,这是多么可怕地事情啊!谁愿意读出这可怕的后果。(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可怕地后果。) ⑵、师引读: 这是伯诺德夫人藏蜡烛时对孩子们说的话(生读:万一---------结束。) 这是伯诺德夫人看着蜡烛一点一点的燃烧,内心万分着急时的想法(生读:万一---------结束。) 这关系着情报站的存亡,关系着情报站的安危,关系着一家活生生的三条人命,甚至关系着整个法国的安危(生读:万一---------结束。)

最新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语文课德育渗透教学案例 学科:语文姓名:房晶冰 学生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是关键。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精辟地揭示了语文教学和思想道德教育之间的本质联系。 语文教学在德育教育方面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作用。《全日制小学教学大纲》提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因此,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使之“入于学生之耳,根于学生之心,导于学生之行。”合理利用教材教书育人很重要。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严密筛选的。在题材、体裁、思想内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具有很强的目的性、目标性。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道德情操、思想行为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如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做到“文道合一”,实在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中要注意有机的结合,巧妙地渗透。 教学案例: 一、在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每授一课,必

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先让学生查资料理解背景,再引导学生读题目,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攻取泸定桥,那么怎样攻取呢?“飞”、“夺”过程中,红军遇到哪些困难,他们怎样面对困难?怎样克服困难?为什么会取得胜利,红军的胜利证明了什么,读后有什么感受?设计提出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学习。再播放电视录象《飞夺泸定桥》,让学生感受当时战斗的激烈,壮士们的英勇气概,和大无畏精神,给学生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思考红军遇到困难,为什么能表现的男那样勇猛,那样无畏?思考是一种什么精神促使他们不怕牺牲,夺取胜利的。这样既利用教材让他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又受到缅怀先烈,珍惜幸福的教育。 二、在欣赏插图,领悟图意中渗透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教《赵州桥》一文,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了解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再配之学生对赵州桥资料的交流介绍和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结构部

德育课教案——宽容

德育课教案——宽容 课题:学会宽容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明确对别人宽容的重要性,了解宽容的原则。 教学习重点:明确宽容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会宽容。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想拥有朋友吗? 你想拥有一个和谐,良好,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吗? 你想拥有温馨,融洽,亲密的人际关系吗? 你想将来学业有成吗? 那么请你学会宽容。 二:什么是宽容:(你是怎样理解宽容的?) 1.请几个同学发言,谈自己对宽容的理解。 2.师总结宽容的定义:宽容就是指人的度量大,心胸开阔,待人宽厚。3.师读:《大英百科全书》对宽容的解释: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观点的见解,应耐心公正地容忍。 爱因斯坦:宽容意味着尊重别人无论哪种可能的信念。 有人赞美说:宽容是在荆棘中生长出来的谷粒。 4.学生读楚庄王宽宏大量的故事。 5.学生谈听完故事的想法,谈楚庄王此事处理得如何。 6.学生举例:历史上宽宏大量的故事。 7.两个同学表演:“一同学撞了对方”。 8.同学谈上述表演可能出现的情况。

9.看大屏谈如果实际生活中出现以下类似情况,将如何处理。 三: 宽容的意义:(为什么要学会宽容) 1.请几个同学谈宽容的意义。 2.老师总结宽容的意义: 1)`宽容不仅是检验一个人道德修养的一个尺度,而且是关系到能否搞好人际关系,能否搞好工作,能否搞好社会安定的重要问题。 2)一个人如果能体谅别人,理解别人,不苛求人,不算计人,他就会被看作与人为善,品德高尚的人。 3)宽容是交友之桥。人们总是爱和厚道的人交朋友。人们常说:“腹中天地阔,常有渡船人.” 4) 宽容有助于人际关系和谐。它能给人以温暖,感化和醒悟,它能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化干戈为玉帛。 四:宽容的原则: 1.两个同学表演“考试作弊” 2.同学谈对一同学允许另一同学抄的看法。 3.师总结:俗话说得好,“大度弥勒佛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但是弥勒佛也是逞恶扬善的。也就是说宽容一定要适度,宽容要有一定的原则。宽容不是无原则的宽厚,也不是姑息养奸,更不是助纣为虐。因此,我们“对君子要宽,防小人要严”,并且同损人利己者进行斗争。 五:自省自查:通过这节德育课,你有了哪些认识。(请几个同学发言) 六:学生读《你想拥有朋友吗——请宽容》 七:教师总结:法国大作家雨果说得好:“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是我们自己一幅健康的心电图,宽容是这个世界一张美好的通行证!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具有豁达大度,广阔胸怀的人吧。

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教案

沙漠中的绿洲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的壮举,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水平目标: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生活想象园林工人爱护花草树木的具体行为。 情感目标: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家园,努力改造、维护美好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悟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家园,努力改造、维护美好环境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沙漠中的绿洲》。 我们先来默写四个词语。(四个学生板演,其余学生默在纸上) 咸而板结不毛之地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请同学们对照黑板自查 2、引入。 哪个同学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出你对这四个词语的理解 先读前两个词 读得真好!(或:在读词时想象词语所描绘的景象,你会读得更好,再试试)

我们来看看咸而板结的不毛之地------沙漠 再读后两个词 想看看鲜花遍地的城市吗? 我们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一个是咸而板结的不毛之地,一个是鲜花遍地、绿树成阴的美丽城市。其实,它们都是迪拜的照片,左边这张是改造前的迪拜(板书),右边这张是改造后的迪拜。 二、品读课文。 迪拜人民是怎样让咸而板结的不毛之地变成鲜花遍地、绿树成阴的美丽城市的呢?(板书“?”)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找相关词句,用直线划出来。 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划。 指名交流。 出示相关句子,引导感悟。 预设1: 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正是有了这些绿树和鲜花,沙漠中的人们才有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理解“精心侍弄”。(擦去“?”板书精心侍弄) 从哪里能够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 预设A:浇水。 花草树木下面埋着自来水管,能源源持续地输出淡水到花草树木的根部,为什么还需要浇水? 预设B:洗尘。 那园林工人认为他是在给花草树木洗尘吗? 预设C:洗脸 这让你体会到园林工人把花草树木当成什么了? 怪不得作者觉得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 这样一洗,蒙上灰尘的花草树木变得怎样了? 请把花草树木更漂亮的句子读出来:眨眼工夫,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

蜡烛 优秀教案

蜡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 3.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 4.整体把握故事内容,理解作品战争的主题。 二、能力目标 1.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三、德育目标 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在跃动的烛火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光明的未来。学习本文,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和热烈讨论中,把握文意,理解人物形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想拓展法。在文意蕴藉的地方,引导学生联想想象,推想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而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点拨教学法。文章人物的思想感情容易把握,但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感人的艺术效果产生的奥秘,还需教师适当的点拨。 【教具准备】 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把握记叙六要素,整体把握文意;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探究文章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的奥秘;揣摩语言,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已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惟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 设计(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强盗肆意践踏人类文明,在纷飞的炮火中,一切有形的东西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毁灭,但不可摧毁的是反法西斯联盟钢铁般的意志。一支蜡烛照亮了战争的一角,“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多媒体显示:一支蜡烛点燃到众多蜡烛燃亮了……呈现字样“蜡烛” 设计(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目睹那悲壮而崇高的一幕,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这些作品均获斯大林奖金。1949年10月访问中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9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描写从战争初期苏联红军在西部边境的溃败,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罗斯战役的胜利,具有广阔的历史画面和生动的战时生活的细节描写,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和性格变化比较少。三部曲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

德育反思课教案

行为习惯反思课—“反思坏习惯,养成好习惯” 教学目标:通过反思事例和同学们周边的事情,讲述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让学生亲身感受反思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激励自己及时改正不良习惯。 教学难点:希望学生们通过这么一次思想教育及时改变过来,为养成更好的习惯努力。教学过程: 课件播放——《小学一日行为规范歌》 一、导入新课 甲: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我们遥望未来。 乙:沐浴在新世纪的阳光下,我们憧憬未来。 甲:我们自豪,时代属于我们。 乙:我们自信,未来属于我们 甲: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这样说:“教育就是习惯地培养。” 乙:良好的习惯能端正学习态度,良好的习惯,能提高个人修养,良好的习惯能完善人格,使人上进。 五年二班“反思坏习惯,养成好习惯”反思课开始。 下面有请班长来说明这节反思课的目的: 今天我们上一节行为习惯反思课。目的在于:通过反思活动,使大家加深对养成好习惯的认识,让大家懂得,一个人的习惯虽然是个人的事情,但实际上小小的习惯会有巨大的影响,好的习惯可以使人走向成功,坏的习惯使人失败。习惯决定命运,这节反思课希望我们能反思自己的不良习惯,养成好习惯。 二、猜谜语 1、习惯真的很重要吗?(让下面两个小故事来告诉大家吧!) 在印度和泰国,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论小象怎么挣扎都无法挣脱。小象渐渐地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 由此可见,小象是被链子绑住的,而长成大象后则是被习惯绑住的。 一位没有继承人的富豪死后将自己的一大笔遗产赠送给远房的一位亲戚,这位亲戚是一个常年靠乞讨为生的乞丐。这名接受遗产的乞丐立即身价一变,成了百万富翁。新闻记者便来采访这名幸运的乞丐:“你继承了遗产之后,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乞丐的答案是“我要买一只好一点的碗和一根结实的木棍,这样我以后出去讨饭时方便一些。” 答案很是出人意料,但想想却又在意料之中。 这个乞丐有再多的钱,他也不会花,他的思维只围绕在乞讨这件事上,他已经习惯了。 主持人:这两则故事让我们震撼,习惯的力量原来如此巨大,在不知不觉当中,我们的命运就被掌握其中了,人们常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就是这个道理吧。所以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我们来说是一笔终身的财富。 三、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反思一下自己的不良习惯吧! 1、发现身边的不良习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