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十九大作文素材—法治

十九大作文素材—法治

高三作文素材阅读

【编者按】

常言道:“有规矩才成方圆。”法律是我们生活的规矩、杠杆,在衡量我们言行正确与错误的同时,也规范着我们的言行。韩非子云:“时移世易,则变法宜矣。”在全球化进程业已加快的今天,为适应新的时代需要,如何强化规则意识,科学立法,公正严明地执法,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从而使全民主动执法、自觉守法,应是时代需要我们回答的重大问题。

法治中国

——十九大与作文之六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取得实效,行政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有效实施。

【解读】

1

1.如何理解科学立法?

2.如何理解“法律的温度”?

法律本来没有温度,但当它与案件事实发生某种具体联系的时候也便有了温度,或者冷酷,或者温热,或者沸腾。触摸法律的温度,可以是一种司法艺术,可以是一种司法良知,也可以是一种社会责任。

法律毕竟不能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对所有的社会现象都予以明确规范。在执法办案的过程中,除了坚持法律的正确统一适用,还必须考虑执法办案的社会效果。如何把握执法尺度,考验着执法司法人员的智慧和能力。

【作文素材】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文子》文子是老子弟子法律,是天下人做事的依据)

法律就是秩序,有良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以道为常,以法为本。(《韩非子·饰邪》)法者,天下之公器也。(梁启超)

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认为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秩序并非来源于自然,需要一定的契约来约定。于社会而言,这一契约就是法律。

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王勃《上刘左相书》法律一经订立,凡有违犯者,必须实施惩治;命令一经发出,只有坚持执行,而不能违反)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汉·王符《潜夫论·述赦》法令能够执行,国家就能得到治理;法令废弛,国家就会出现动乱)

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唐·吴兢《贞观政要》)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韩非子·有度》国家不会永远富强,也不会长久贫弱。执行法令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令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敬一贤则众贤悦,诛一恶则众恶惧。(魏征赏罚严明的作用)

立法以典民则祥,离法而治则不祥。(管子典,掌管;祥,吉祥)

——以上名言道出法律的地位和作用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三国演义》)

君不约己而禁人为非,是犹恶火之燃,添薪望止其焰。(李世民《帝范·务农》)

——以上名言道出领导执法应以身示范公生明,偏生暗。(明郭允礼《官箴》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则政治黑暗——公正执法)

2

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操持不正,则听治不公,听治不公,则治不尽理,事不尽应。治不尽理,则疏远微贱者无所告诉。(《管子·版法解》凡有关法度之事,掌握起来不能不公正。拿捏不公正,则判断不公正;判断不公正,则治事不完全合乎事理,办事不完全得当。治事不完全合乎事理,老百姓就无处申诉)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吴兢《贞观政要》房玄龄语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在于保持政令、措施的公平与正直)

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商君书·画策第十八》国家都是有法的,但是没有一个能保证这些法律一定得到遵遁的法)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包拯《致君》只要依法治国法令畅通,纪律和风气自然清正,那样就不会有治不好的国家,也不会有顽固不化的百姓)法不阿贵,绳不绕曲。(韩非子)有法而行私,谓之不法。(战国慎到)

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举事不私,听狱不阿。(《晏子春秋·内篇》)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夏敬渠《野叟曝言》)

私情行而公法毁。(管子)用赏贵信,用刑贵正。(《鬼谷子·符言》)

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波洛克)

——以上名言道出要公正执法执法如山,守身如玉。(金缨《格言联壁·从政》)——执法者应坚守操守

治国无其法则乱,守法而不变则衰。(《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守法与变法

诛禁不当,反受其央。(《马王堆汉墓帛书·国次》司法不当会对统治者招来灾祸)

——要科学执法发号施令,若汗出于体,一出而不复。(《贞观政要》)——不可朝令夕改

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亚里士多德)——民主执法,反对“一言堂”

法律是一门善良而公平的艺术。(古罗马法学家塞尔苏斯)——人性化执法

(相关素材)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荀子能够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才是智慧的表现。把错的认为是对的、把对的认为是正确的,那就是愚昧的表现——明辨是非)

流言止于智者。(荀子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明辨真伪)

国之兴废,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范晔《后汉书·桓谭传》——辅佐成败,取乎法治)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强调法律的科学严密与作用。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到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终究逃脱不了天法的惩罚)

中共宪政第一人:李木庵

【时文展台】

《让法律成为现实生活准则》《“依法治国”要在依法治“权”》《“人治”下的“法治”》《皇帝永远是对的》《严格公正司法,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以契约精神夯实依法治国根基》《司法魅力终归源自公正》《岂可以人情绑架规则》《以规范执法守护法治信仰》《以强有力执法为绿色发展护航》《法律也该有温度》《让公众触摸到法治的温度》

以良法推动善治

新华社评论员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支振锋

在江歌案之后,一段“教科书式耍赖”的视频近日大面积流传,肇事者两年多拒不履行生效判决,并无耻地撒泼耍赖,引起众多网民的愤怒。她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后,遭到网民的谴责浪潮,类似江歌案中刘鑫所遭遇的“网络暴力”。

必须说,这两件事中,大多数网民的行为是受朴素正义感的驱使,虽然方式方法受到诟病。这体现了朴素正义和网络暴力的悖论。朴素正义是一个社会正向的基本要件,需要维护。但网络暴力却是需要被约束的负向行为。为什么朴素正义常常走向网络暴力?在道德和法律层面,都是一个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互联网放大了民众的道德焦虑感,是朴素正义感的倍增器。但现实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和网络朴素正义良性对接的渠道。

在市场经济、社会转型与流动型社会中,过去熟人“指指点点”的道德规范,被网络上的群情激愤式的谴责所替代。二者的表现方式有很大不同,网民在现实中对他们所认为的“道德罪犯”的谴责,一定比熟人的“指指点点”更赤裸裸,更激烈。网络空间,为社会大众的道德敏感提供了最佳的平台。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民意起到了一定的凝聚社会道德的作用,甚至形成网络道德共同体。在新型有人眼光”的“游离”状态中,网络民意压力对于一个社会道德和秩序的维系,当然是有意义的。

4

也必须承认,网络民意如果不加约束,有滑向网络暴力的可能。民意是在出现问题时候社会的一种自我保护,但它本身也不足以维持社会道德和秩序,应该对网络民意加以约束和引导。因此,可以通过普法教育,在全社会培养法治共识,使得网民在表达意见时,具备一定的法律能力,避免侮辱、受害人在曝光时,已经有了一定的法律意识,披露的主要是失德失信者的姓名等本就公开可见的信息,并不一定涉及侵犯隐私的问题。

法律自身也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呼应人民群众的需求,从而引导网民朴素正义形成对法律正义的有力支撑。一方面,

道德的期待,从而具有深厚的生命力;而另一方面,法律必须得到信守,违法必须得到惩罚。从这个破解立案难、诉讼难和执行难,才是根本之道。

【优秀作文】

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