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百年孤独》的“孤独”主题分析

《百年孤独》的“孤独”主题分析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百年孤独》的“孤独”主题分析系(院)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职称

二〇一五年六月六日

独创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设计(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二〇一年月日

毕业设计(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滨州学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

本人愿意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同意学校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或采用影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设计(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建立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系统,公布设计(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允许他人依法合理使用。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二〇一年月日

《百年孤独》的“孤独”主题分析

摘要:论文重点围绕孤独的表现、孤独的原因和孤独的寓意对《百年孤独》中的“孤独”主题进行了探究。《百年孤独》中“孤独”主要表现为个体的孤独、家族的孤独和社会的孤独三个层面。造成孤独的表层原因是殖民者的经济掠夺和文化入侵,深层原因在于拉美地区独特的民族精神意识,此外,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使个体看透理想的虚无本质回归无作为的孤独状态,道德和欲望的矛盾导致了家族的孤独甚至于毁灭。“孤独”不仅是拉美民族历史境遇的象征,也是现代精神意识的体现,而且,孤独是人类生命的本能,其中的积极因素甚至能够成为拉美民族走向未来的崭新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百年孤独》;孤独主题;拉美民族

Analysis on the loneliness theme in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Abstract: The thesis, focusing on the performance of loneliness, the causes of loneliness and the moral of loneliness, explores the theme of "loneliness" in the novel of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The "loneliness" in 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mainly displays in three levels, including the loneliness of the individual, the loneliness of the family, and the loneliness of the society. The economic plunder and colonial cultural invasion are the outside causes that lead to loneliness, and the unique national spiritual consciousness of Latin America is the inner cause. Moreover, a huge gap between the ideal and reality makes the individual find the emptiness of ideal and return to inaction and solitude state, and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oral and desires lead to loneliness and eve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family. "Loneliness" is not only the symbol of Latin American national historical circumstances, but also the reflection of modern consciousness. In addition, loneliness is the instinct of human life, its positive part can even become a new spiritual strength to help the Latin American nation go ahead.

Key words: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 loneliness theme; Latin America nation

目录

引言 (1)

一、孤独的表现 (1)

(一)个人的孤独 (1)

(二)家族的孤独 (4)

(三)社会的孤独 (5)

二、孤独的原因 (6)

(一)殖民者的入侵 (6)

1.经济入侵 (6)

2.文化入侵 (7)

(二)独特的民族精神意识 (8)

1.民族品性 (9)

2.民族心理 (9)

(三)双重矛盾制导下的孤独 (11)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导致的孤独 (11)

2.道德与欲望的矛盾导致的孤独 (12)

三、孤独的寓意 (13)

(一)孤独是拉美民族历史境遇的象征 (13)

(二)孤独是现代精神意识的体现 (14)

(三)孤独是人类生命之需 (15)

结语 (16)

参考文献 (18)

谢辞 (19)

引言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爆炸文学”时期丰碑式的作品。1982 年,《百年孤独》被赞誉“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天地”使得马尔克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智利大诗人聂鲁达称他是“继塞万提斯之后最伟大的语言大师”,《百年孤独》也被人称之为“拉丁美洲的《堂吉诃德》”

[1]。《百年孤独》以其独特的魔幻色彩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拉美民族文学的艺术魅力。

“孤独”是马尔克斯情有独钟的一个主题,他的许多作品都对“孤独”主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挖掘,无论是《家长的没落》中展示的权力的孤独,还是《霍乱时期的爱情》从爱情角度探索孤独的深意,都在揭示“孤独”主题,而《百年孤独》更是全面深入地展示了林林总总的孤独,是一部表现孤独的集大成式的小说。

《百年孤独》以马贡多镇为背景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坎坷经历,小说中的马贡多曾是一个原始和谐的伊甸园,随着外来文明的入侵马贡多逐渐变成了一个物欲横流的堕落城镇,百年后的飓风最终将其一扫而光。布恩迪亚家族成员虽然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但是他们都与孤独相伴,愚昧的思想、疯狂的情欲、畸形的乱伦等特质都使得这个家族走向颓败没落的不归路。作品中人物的孤独、家族的孤独以及社会的孤独相交织,展现出拉美地区在百年沧桑历史中的孤独境遇,使人深思孤独的深层意蕴。本论文旨在以“孤独”主题为线索,研究《百年孤独》中“孤独”主题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及其内涵,并通过对孤独的原因、孤独的寓意等问题的探讨,以进一步深化对《百年孤独》“孤独”主题的研究。

一、孤独的表现

(一)个人的孤独

孤独在布恩迪亚家族每个成员身上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它伴随着人物的人生

历程,但是不同人物身上表现出来的孤独形式不同,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孤独,各自咀嚼着自己的孤独并在孤独中饱受煎熬。

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创始人,也是马贡多的伟大建立者。他为马贡多的居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指挥建筑的房屋,每家的主人到河边去取水都同样方便;他合理设计的街道,每座住房白天最热的时刻都能得到同样的阳光。”他热爱真理并且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对科技和外面的世界充满兴趣。他曾异想天开的用磁铁开采地下的黄金,将放大镜制作成武器,并且以高超的智慧凭借着航海图和航海仪器就自己得出了“地球是圆的”的结论。然而,他的思想是无人理解的,众人对他迁徙的支持只是盲目的行动并在他妻子的反对下无疾而终。他于是寄希望于两个懵懂中的儿子。然而,在外界纷繁的诱惑下,儿子们抛弃了他的实验室而沉迷于女人的身体。神秘的吉卜赛人墨尔基阿德斯是他的启蒙者也是他的知己,能够给他肯定和安慰,在他去世以后,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就完全被孤立了,世人把他看作疯子并把他捆绑在树上,他于是作为局外人看着家族的变幻沧桑。

实际上,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是一个无比清醒的人,连尼卡诺尔神父也不敢再去与他交谈,怕他威胁到自己对于上帝的信仰。他不被社会接受并被视为异类,深刻透彻的思想成了自己的枷锁,隔绝了与大众的联系。与社会决裂要承受来自包括亲人的反对和不解,他对智慧的热爱超越了平淡的家庭生活,堵住了世俗生活的出口就只能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了,就像他所栖居的象征真理的大树,皈依真理、执着于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就注定是孤独旅途。他甚至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孤独,但是他甘愿沉浸在孤独中,不顾世俗中愚昧者的讥诮和质疑,真诚热切地追求真理,像所有伟大的智者一样情愿与孤独相伴并像殉道者一样为真理牺牲。

乌苏拉在作品中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保证小说连贯的关健人物。她的生命贯穿整个家族,一直以坚强的捍卫者的姿态存在,保佑着整个家族。她一百二三十岁的高龄是家里的寿星,也是家族的福祉所在。乌苏拉是一个身材娇小的女人,但是她具有充沛的精力,独自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勤劳地操持着家务,即使年迈到卧床不起时由于家庭的需要,乌苏拉还是顽强地从病榻上起来,以难以置信的意志

力重新投入到家庭生活中。

乌苏拉含辛茹苦地养育了许多孩子并对他们进行理智的教育,她采用各种方法使吃泥土的雷贝卡改掉怪癖;她不顾生命危险勇敢地去监狱营救儿子奥雷良诺上校;她鞭打训斥残暴、大肆挪用公款的孙子阿卡迪奥;她到军事法庭为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蒙卡达将军求情以改变奥雷良诺的错误决定。乌苏拉的这些行动总是自己独自的决定,无人商讨而主动承担。她孤独地奉献着广博的爱,她的善良、坚韧、博爱和正义感等美好品格让人尊敬,对家庭的默默付出和对儿女真挚无私的爱体现了一位母亲的光辉品质。

和家族里的其他人相比,乌苏拉看起来并不孤独,实际上她用忙忙碌碌的看似充实的生活掩藏了自己的孤独。孤独的种子种在了她的心灵深处而在生活表面开出异常绚丽的花朵。她不停忙碌的身影本身就是孤独的表现,她一直用劳作驱赶孤独的阴影,以避免被家人遗忘、忽视。她用行动试图摆脱巨大的孤独,越是操持家庭越是看到家族中他人的孤独,而她的关心和挽回在碰壁之后陷入更深的无奈和孤独之中。晚年的乌尔苏拉彻底的陷入黑暗的角落里,和所有的老人一样她越来越沉迷于回忆往昔,这也是打发孤独的方式,在回忆中她发现了可怕的真理“时间在原地转圈”。早已丧失了视力的乌苏拉凭着听觉、嗅觉和丰富的人生经验,试图掩盖自己的失明,对孤独的命运作最后的斗争。她在黑暗中默默地争扎,那份坚忍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和厚重的力量。她轻而易举地掩盖住了失明就像多年来用劳动掩饰了孤独,她用勇气和信念与孤独作斗争,虽然在这场战争中她最终失败了,但是虽败犹荣。

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秉性孤僻,黑暗的孤独摧残了他年幼的心灵,强烈的自卑感使他在柔弱的妓女面前也自惭形秽。豆蔻年华活泼开朗的雷梅苔丝使躁动不安的上校平静下来,他深沉的爱情是对美的眷恋并以此与孤独相抗衡。他发动了三十二次起义,成为军事统帅和他人眼里的传奇人物时他的孤独却愈加深邃。战争把他磨练成冷酷、多疑的统治者,他下令处死了有良好政绩的市长蒙卡达将军,还企图杀死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朋友,甚至对他的母亲乌苏拉也不信任。高处不胜寒时刺骨的孤独使他看透了自己发动战争“只是为了虚荣心和骄傲”,也看穿了战争的

虚无本质,战争只不过是政客们攫取权力的手段,毫无正义可言,上校被异化沦为党派斗争的一个工具。他在晚年时通过重复做小金鱼保持孤独,他主动选择高傲地坚守人格的独立完整而摒弃了强权和尘世的纷扰。

阿玛兰塔是一个偏执、不善与人沟通的姑娘,从儿时积累起的对雷贝卡的嫉妒和仇恨扭曲了她的心灵。她冷酷而残忍地破坏雷贝卡与皮埃特罗·克雷斯庇的婚事,使自己背负上谋杀雷梅苔丝的罪过。实际上阿玛兰塔内心是热情似火的,她也热切地渴望爱情,但是她的胆怯和恐惧使她拒绝一个个看似能给她带来幸福的男人,她害怕的是走进男人的世界。由于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本能抗拒,于是墨守成规地陷入孤独的泥淖不可自拔。

布恩迪亚家族每个人身上都蔓延着孤独,诉说亲眼看到军队屠杀罢工工人却无法赢得信任的霍塞·阿卡迪奥第二;天真单纯又美丽脱俗的雷梅苔丝;那个反复拆修门窗的奥雷良诺第二;房门紧闭,不与外界往来,活埋了自己的雷贝卡;一心埋头研究羊皮书,足不出户的奥雷良诺等等无一不在孤独中像无法凝聚起来的散沙般各自飘零。

(二)家族的孤独

《百年孤独》中作家生动地刻画了布恩迪亚家族的众生相,着力揭示了这个家族中无法为外人所理解的孤独精神。

家族的孤独首先表现在布恩迪亚家族的独特性上,正如文中所说:“布恩迪亚家族每个人脸上都带着一种一望可知的特有的孤独神情,长大后,他们都试图以各自的方式突破孤独的怪圈,但激烈的行动总是归于挫败地沮丧,他们又以不同方式,一个个陷入更深沉的孤独之中,对他们来说,孤独仿佛一种神秘的命运难以抗拒。”此外,家族中人物的名字重复纷繁,性格也是怪异的相似,阿卡迪奥们感情冲动,奥雷良诺们离群索居。家族成员出奇相似地选择了重复不已的行为,如:制作小金鱼、织裹尸布、修理门窗、不停洗澡等等。“孤独”是家族精神中的遗传基因,它作为家族的徽章在历史中流传下来并预示着整个家族的命运。

其次,与平常的家族关系不同,布恩迪亚家族的亲人之间没有亲切温馨的感人场

面,缺乏有效的感情沟通,没有真正的心与心之间的交流,更缺少最基本的信任和了解。布恩迪亚家族中每个成员都生活在自己狭窄封闭的小世界里,即使人类最亲近的父母与孩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也是冷漠、疏远的,每个人在世界上的存在都是孤单、寂寞的,没有过多情感的支持以至于全凭本能的欲望生存。例如,乌苏拉的两个年幼的儿子对女人的感知上秘密同谋,但是当霍赛·阿卡迪奥渴望独处时轻易地抛弃了弟弟奥雷良诺·布恩迪亚。奥雷良诺第二与女儿对菲南达的态度上合谋,但是当同谋关系消解后,父女间就又形同陌路了。他们曾以同谋的方式试图打破孤独彼此获得理解,但这种不正常的情感无法持久,更无法真正敲开紧闭的心房而相互团结友爱,他们还是保持着不触碰孤独的距离,独自苦苦挣扎着。虽然他们拥有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命运,本该同命相连、相互理解和扶持,但心底的冷漠和绝望使他们各自为营自我封闭,根本没有关心和爱的能力。

再次,孤独是家族的宿命。霍塞·阿卡迪奥曾跟随吉卜塞人离开家乡四处流浪,但他倦了的时候还是回到家中;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南征北战后还是回到了家中重新拾起小金鱼的手艺;奥雷良诺·乌苏拉有机会远赴重洋并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这似乎远离了家族的噩梦但她却固执的留在破败的家中不肯离去……他们都在冥冥之中被神秘的孤独感牵制着,像风筝不管飘至多远,孤独之线的末端牢固地系在庞大的家族上。孤独的基因似乎代代相传,这就是家族永久的梦靥!

家族的孤独表面上表现在“家族面孔”和重复不已的行为中,更深层的表现在冷漠的家庭关系和孤独的宿命中。家族的空虚和冷漠随着时间的消逝愈积愈多,孤独像是一种具有腐蚀力的物质,正如家族崭新干净的房屋到最后破败不堪一样,孤独的枯枝烂叶堆积成压倒整个家族的污物,最后的一场飓风才能够把它们清理干净。正如有的学者指出:“这个家庭最后的灭亡看似偶然而匪夷所思,实则是其别无选择的归宿。对于布恩迪亚家庭来说,孤独就是一种因无法通往世界,无法脱离家庭的阴影,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产生的绝望与冷漠。”[2]

(三)社会的孤独

孤独不只存在于布恩迪亚家族,还渗透在马贡多乃至整个拉美地区。马贡多处

于三面环水的沼泽地边,与世隔绝的地理位置使得这片土地自给自足俨然桃花源般的存在,但它的封闭保守也使其远远落后于外面的文明世界。被世界孤立的马贡多镇在外来者闯入时就不得不接受文明的审视,从而在广阔纷繁的世界文明中感受自身的孤立无援。

外来强势文明入侵后社会的客观处境是孤立无援的,经济上殖民者进行了疯狂的掠夺,马贡多的自然经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政治上马贡多也处于被殖民状态,美国香蕉公司肆无忌惮地进行着殖民统治甚至残忍地屠杀工人。殖民者带来的现代化的物品改变了马贡多的社会面貌,电灯、留声机、电影、火车、舞会等新鲜事物使马贡多镇看起来一派繁华摩登的景象。光鲜亮丽的表象下面暗流涌动,马贡多人在现代文明的盛大展览中晕头转向。陌生地感受着熟悉的城镇,心底凌乱的惊恐情绪油然而生。马贡多镇繁乱的景象伴随的焦虑情绪正是整个社会氛围的写照。孤寂的社会氛围被打破后,社会表象越是纷繁甚至是疯狂,人的心底就浮躁难安,疯狂到最后总会终结,一切将尘埃落定重回孤独的状态。

整个拉美民族都在孤独的包围中,人们通过掩耳盗铃般的失忆和遗忘避免体会真实彻底的孤独,重复的行为、集体的失眠症和健忘症等是这种孤独的外在表现形式。让自己沉溺于当下完成事情的过程中,失去了跟往日、未来的一切联系,但过度关注自我行为反而导致了自我精神遗失,于是一切陷入茫然状态。现实的残酷使整个民族逐渐丧失了活力,行尸走肉的躯壳失去灵魂后没入长久的黑暗而觉醒遥遥无期。

二、孤独的原因

(一)殖民者的入侵

1.经济入侵

16世纪以来,拉美地区经历了西班牙殖民者的殖民统治、长期内战、外国资本侵入进行经济掠夺等灾难。在作品中可以清晰地找到这些历史发展的脉络。处于原

始状态的马贡多交通闭塞、与世隔绝,虽是愚昧落后远离现代文明但却过着安乐祥和的生活。吉卜赛人的到来,为他们展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文明成果。随后是国内统治者的专制独裁以至发动无休止的内战,党派纷争和内战烽火使马贡多陷入长期的动乱之中,加剧了这里的贫困。美国香蕉公司带来的繁荣景象改变了马贡多人的传统生活,灾难和罪恶也接踵而来,如:橡胶厂对马贡多人进行压榨与剥削,以购物券取代工资欺骗工人;霍塞·阿卡迪奥目睹的对工人惨忍的大屠杀;殖民者带来的现代文明中肮脏的妓女、酒鬼、赌徒等。经济方面的压榨和掠夺使拉美地区贫困落后,在现代化的历史中被远远甩在后面。

殖民者对拉美地区的殖民统治给当地的土著居民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据史料记载:“西班牙人到来之后,土著人急剧死亡,即便不算实际征服的年代,从西班牙的贡品记录中可以看出,从 1548 年代 1595年,土著人口下降率达 80%。”[3]土著人对殖民者的经济掠夺产生恐惧,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这意味着基本生存愈加艰难,死亡的阴影如影随形。从资料中可以感受到这种极度的恐惧,“一位德国传教士评论道,印第安人死得如此容易,只是简单地看到或闻到西班牙人就使他们断气。”[4]拉美民族的整体生存状态处于极度不安中,孤独是排解恐惧的一种方式,将精神寄托在封闭的自我安慰中。在强大的殖民者蛮横的掠夺下,这片广袤富饶的土地上贫困、疾病、战乱等像洪水一样的灾难蜂拥而至,古老的拉美民族受尽凌辱却任人宰割。对外来世界的殖民者产生的巨大恐惧使得愚昧软弱的拉美民族陷入孤独。

2.文化入侵

当资本主义文明在突飞猛进、高速发展时,拉美地区的原地踏步就相当于退步和落后。现代物质文明的侵入使得马贡多人来不及消化,只是在他们简单原始的头脑所无法理解的文明面前目瞪口呆:“马贡多的人们被如此五花八门的神奇发明搞得眼花缭乱,简直不知道从何惊讶起了。”在突如其来的巨大变化面前,人们像看奇异的魔术一样被深深震撼,它给予原有的民族自信以沉重打击。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拉美地区的道路选择摆在面前,是完全接受西方文明,还是一味的拒绝并躲避在自

我狭小的传统世界?马贡多人选择了以不变应万变。这种选择的结果就是失去了原有的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环境,失去了传统信仰,变得日益孤独。在现代物质文明的漩涡里,人们无法固守传统而是迷信上帝、追逐金钱、崇拜商品、放纵情欲等。因为他们已经走进了被异化的物质文明中,被动中迷失了自我,缺失了文化归属感。“缺乏文化的归属感,在紊乱的心理状态下,在贫困与落后的泥沼中挣扎,结果是越陷越深,这就是马贡多镇人孤独的症结所在。”[5]

现代精神文明也潜移默化地侵入拉美文明中。马贡多的居民们在眼花缭乱的外来文明中渐渐丢失了传统的信仰却又没有能力完全摆脱古老的文明而全盘西化,于是变成在文明边缘孤独流浪的“他者”。例如,在追寻西方科学与文明的过程中,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不再关注马贡多的建设、家庭的责任,而是痴迷炼金术、武器制造等西方社会重视的科技中,他是落后民族追求现代精神文化的典型代表,但他无法完全丢弃牢固的传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因此难以被西方社会接纳。这种脱离旧有文化之根又无法在新的文化中找到精神归属的人注定在现实社会中成为“多余人”。而依然保持传统信仰的马贡多人在已被殖民的家乡里感到陌生,在殖民氛围中已无法坚守传统而是滑入纷乱的文化漩涡迷失了自我。为反抗这种迷失感他们选择沉溺于自我世界陷入孤独的深渊。

在百年的历史中,西方殖民文化作为西方精神文明的旗帜独占鳌头,殖民文化中的基督教以消极的精神影响侵蚀了本土意识,巧妙地弱化了反抗意识。《百年孤独》中的尼卡诺尔·雷依纳神父是随着政府军来到了落后封闭的马贡多, 他把基督教传播到了这个偏远而荒蛮的土地。虽然他的传教刚开始并不成功,靠着小把戏才赢得了部分居民的关注,但是它生根后就顽固地长并成为社会中重要的精神力量。马贡多的大门打开后涌来了大量的移民,也使得殖民文化繁杂和多元化。有学者评论道“在多元文化中,殖民文化以一种先天的优越性,以绝对的权威渗人本土意识中,消解了本地文化的优势,沦入盲目崇拜的怪圈,最终随着文化的民族性的消失,民族灭亡也就成为必然。”[6]

(二)独特的民族精神意识

1.民族品性

在谈话录《番石榴飘香》中,马尔克斯就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感源出何处的回答是:“他们都不懂爱情,不懂人道,这是他们孤独和受挫的秘密”。他还提到“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7]孤独是拉美地区民族的、历史性的、普遍的集体无意识,更是一种民族的特性。孤独是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的障碍,作者希望团结起来的民众能够共同摆脱孤独,走向未来。

拉美地区的民族品性中有落后、腐朽的一面,如:对文明成果的恐惧、安于现状的保守思想、近亲通婚的习俗、对乱伦的渴望等等,这些野蛮顽固的毒瘤导致了特定的落后、愚昧、孤独的民族特性。它随着时间的累积成为集体无意识对当下的现实社会仍然产生影响。古老的民族意识的蒙昧状态依然扎根于民族血液中,以至于吉卜赛人再一次来到马贡多,表演着早在百年前让马贡多人大为震惊的小把戏时马贡多人照样惊讶不己。可见愚昧与落后并未随着时间消逝,民族品性中落后因素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同时也是拉美民族被孤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原因。《百年孤独》深刻揭露了拉美民族自身的病态和愚昧给人以巨大的情感冲击,使被殖民者清醒认识自身并进行反思。

拉美民族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民族品性中的优秀特质是民族的骄傲。孤独作为拉美民族独特的品性不仅仅是团结的反义词,它还有个体人格和民族独立的意义。作者对拉美地区的未来还是充满了信心,表现在作品中即是马贡多人具有的美好的品德感情,如:建设马贡多的先辈们勤劳而勇敢;居民们看到残忍暴行产生出的正义感;老布恩迪亚对科学的执着探索;乌苏拉勤劳正直、不说出金币的藏地;上校的执着与拒领奖章;阿玛兰塔·乌苏拉的活力与上进心等等。这种美好情感是马贡多人与生俱来的善良品性。所以马尔克斯在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时,对布恩迪亚家族为代表的拉美民族充满期望:“命中注重定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最终会获得并将永远享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

2.民族心理

孤独感是历史遗传下来的民族心理气质,是拉美民族的心理积淀。每个民族都

有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百年孤独》中的孤独感渗透在每个人的心底,指引每件事的走向甚至左右了民族的发展。孤独是有根可寻的,向前追溯可以发现它是原始而具有先验性的民族心理积淀,逐渐以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形式流传下来。

蒙昧的民族原始意识是布恩迪亚家族孤独的源头,这主要体现在疯狂的情欲和畸形的乱伦中。有学者指出

“这种反复出现的乱伦婚姻是恋母情结的种种伪饰,但是如果深思这种性意识的本质,却是一种自恋。它并不意味这个家族成员之间有着如同血缘关系一般深厚的理解和感情,相反,却意味着每个成员对自己的无法超越的爱。这就是说,他们的孤独是自己造成的,因为他们过分看重自己,看重自己童蒙时代中的充满自在感情的事件和人物,所以陷入这个狭小的精神世界不能自拔。”[8]

个体的自恋意识上升到民族精神时可以看作民族意识的自在状态,蒙昧意识中的自恋倾向是民族意识中隐蔽而顽固的肿瘤,它阻碍了本民族内部的交流对话,因此在遭遇外在灾难时无法共同商讨一致对外,只是凌空高蹈于自己的世界。现代文明意识以其强大的侵略性对封闭的民族意识产生剧烈的冲击,民族精神意识中自恋倾向被矫枉过正。自卑和自负是所有落后民族面对外来文明时都会有的两种极端态度,自卑的畸形心理导致了盲目崇拜、崇洋媚外、奴性心理以及精神压抑、极度恐惧。相反,自负的心理是对本民族精神的狂妄自大和顽固守旧。对现代文明的麻木无知和浅薄认识在行为上可能沦落为自我放纵。殖民入侵后,民族精神意识的复杂矛盾,使人感到了新的孤独,这是在民族集体无意识下的孤独变种,增添了困惑和不解而愈加沉重。在如此重压下人们试图逃回原始意识形态。乌苏拉晚年沉迷于回忆中,奥雷良诺上校晚年重拾青年时做小金鱼的工作,似乎希望传奇经历只是一场梦。作品中常见的重复循环叙事都是走向原点,自欺欺人地摆脱梦靥般的灾祸。民族的自信已被现代文明冲击的溃不成军,躲进历史的象牙塔就无法面对现实感,还何谈走向未来呢?民族畸形心理的积淀导致了家族绵延不绝的孤独,现代文明的横冲直撞加剧了这种变异的孤独。

(三)双重矛盾制导下的孤独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导致的孤独

理想是人生前行重要的方向标,理想缺失会得过且过,在无所事事中饱受孤独之苦。通过对理想的坚持不懈地追求来实现自我价值和寻求生命的意义是摆脱孤独的一种方式,但是经过千心万苦的努力获得成功后,随之而来的却是莫大的空虚感。奥雷良诺上校对战争抱有虚幻的理想,但当他走向权力的顶峰时却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当然,理想并不是总能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的鸿沟会使人看破理想的虚幻。例如,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对科技、文明的痴狂是智者的理想,他对炼金术和制造武器充满信心,并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做出了一些成果,但现实是残酷的,愚昧的大众不理解他的研究,反而认为他是疯子并把他捆在树上。他清醒地看清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却只得沉浸在自己的冥想里,做一个孤独的思考者,遗憾的是他所有的思想都于事无补。乌尔苏拉的理想最朴素,像所有家族之长一样,她整日操劳只是想让布恩迪亚这个家族能够兴旺美满,但是造化弄人,事情总是不按照她心中的理想发展,她所担心害怕的事情一件件发生,从被丈夫强暴到儿子的不受管束再到女儿纠结的爱情都违背她的意愿。最严重的是由于乱伦第七代出现了长尾巴的小孩儿,她所有的期望都成泡影,在漫长的家族历史中她的长寿无异于是一种精神折磨,她所经受的失败的打击使她最终完全被黑暗的现实吞没。

马贡多本身也是理想的化身,它是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努力追寻的居所,但从宁静和谐的小村落发展到繁华喧嚣的大城市再到暴雨过后的颓败破烂,这理想的地方经历了风风雨雨,最终被一场飓风吹得无影踪。从马贡多的历史中可以感受到浓重的虚幻感。繁华落尽后的废墟让人怅惘,这是对理想虚无性的看破,但不久后又会重现繁华,如此循环,生生不息,这又是循环本身的无意义。正如有的学者指出:“对战争、科学、爱情、人生的描写也揭示一种虚无性。战争到最后,不知为何而战。科学到最后,使人疯魔引火自焚。爱情到最后,带来家族的彻底毁灭。人生到最后终是死亡。一切“有”的背后都是“无”,一切“有”最终将走向“无”。”

[9]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总能让人去追寻,然而理想的遥遥无期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天壤之别更能让人看透理想的虚幻本质。就在追逐虚幻理想成功之时将再次跌进虚无的深渊,人就只能在这旅途中孤独的争扎后再陷入孤独之中。

2.道德与欲望的矛盾导致的孤独

《百年孤独》中的许多人物都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人生欲望,认为这是对付孤独的有效办法。情欲、食欲、占有欲、破坏欲等都是人类的本能欲望,无论是乱伦、疯狂的彻夜狂欢还是饕餮盛宴、掠夺钱财、战争杀人,都是本能欲望的发泄和满足。但是真正的快乐不是疯狂的毫无节制的挥霍,失去约束的各行其是使人性恶的本能登台亮相。人类道德的上帝死了,人在无拘无束的快乐深处跌进了空虚的深渊,隐藏着难以名状的、巨大的孤独和不安。人类的本能欲望和道德律令之间的矛盾是永恒的,绝对的自由可能没想象中快乐反而给人类带来无穷的烦恼。

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认为“人生本来就是无意义的,只是在欲望的驱使下追逐,是一场冲突,而性欲则是一切欲望的焦点。”[10]情欲是人类的本能欲望,但用放纵性欲来消除孤独却是可悲的。奥雷良诺第二和他的情人佩特拉?科特的爱情是极好的例证。他们的纵欲能够刺激牲畜繁殖,“让她骑着马在土地上兜一圈,就足以让所有烙上了她印记的动物无可挽救地陷人疯狂繁殖的灾难中。”但是,他们的爱情就在纵欲、狂欢中被隐蔽地抹去了,奥雷良诺常说的“别生了,母牛啊,生命是短促的!”是具有警醒意味的话语,只顾情欲满足的恋人失去的反而是爱情。疯狂繁殖的动物是情欲的外化物,它们对生活居所空间上的挤压是情欲对美好情感的干扰。无节制的情欲使人在浅薄的欢声笑语中浪费时日而得不到心底真正的宁静。

人性的本能与社会道德产生冲撞所引发的孤独是布恩迪亚家族毁灭的重要原因。这种激烈的矛盾冲突首先体现在家族的乱伦“传统”中,家族的先辈就因乱伦产生过怪胎,但霍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不以为戒,固执地娶了自己的表妹乌苏拉。他们的儿子霍塞·阿卡迪奥爱上母亲一样的庇拉·特内拉。阿玛兰塔和侄子也产生了畸形的暧昧关系。家族传到第七代的时候因乱伦最终生下了一个长着猪尾巴的孩子。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结”可以解释作品中频繁出现

的母亲与儿子之间的乱伦。乱伦情结是人在童年时期都会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但是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的规定使这种本能被压抑在心底。人类社会的早期也存在乱伦的混乱现象,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这种现象被社会规定所摒弃,乱伦被诅咒并遭受严厉的惩罚。因此布恩迪亚家族第七代猪尾巴的出现可以看作社会道德对乱伦的诅咒和惩罚。社会道德谴责下的乱伦使得家族整日活在惶恐的孤独中,道德划开了家族与社会的距离,孤独笼罩整个家族并且延续下去。

三、孤独的寓意

(一)孤独是拉美民族历史境遇的象征

马尔克斯虚构的马贡多镇的百年兴衰象征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民族坎坷沉浮的历史。拉美民族具有封闭保守、愚昧野蛮的特性,与世隔绝般的地理环境是这种民族特性滋生的温床,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更是促使这种民族品性得以形成。这是一个孤独的民族,孤独造成了民族内部的松散性与离心力。民族精神的涣散体现在个体身上时就是完全沉溺自我世界的孤独。强大的民族精神是抵御外族入侵以及民族重建的关键,恰恰是民族精神意识的软弱以至于渐渐走向混乱迷失才形成了拉美民族的孤独状态。

古老的民族总是拥有着根深蒂固的民族自信,在外面世界发生巨大变化时仍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沉迷于过去的幻影里沾沾自喜。美洲印第安人文明与现代文明碰撞时,马贡多人自身的传统文化和生产方式被打破并陷入迷乱中。外来文明的涌入轻易的破坏了种族结构,使其成为具有世界性大杂烩特征的民族。在世界上孤独存在的混血种族饱受殖民压迫和掠夺,土著人的急剧减少使拉美民族传统文明面临危机。拉美人民终日生活在贫穷落后、封闭保守中,马贡多的历史停滞不前在原地打转,拉美民族的历史也同样重复愚昧、落后、悲惨的命运。马尔克斯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愤态度痛诉了一个孤独的民族被殖民奴役,被现代社会遗弃的悲惨宿命。他真挚的民族精神和巨大的愤懑之情隐藏在冷漠的孤独背后,冰冷的孤独里蕴含着反抗殖民统治的火热激情。《百年孤独》里强烈的孤独感渗透在每个角落,

它是整个拉美民族百年历史境遇的象征,由贫穷、战乱、侵略、屠杀等组成的民族历史注定在孤独里循环。

(二)孤独是现代精神意识的体现

综观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可以看出“孤独”几乎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普遍的文学主题。《百年孤独》的“孤独”主题也是对西方现代文学的继承和发展。马尔克斯在谈起《百年孤独》时,曾经说过“孤独”是这部作品的唯一主题。像许多现代主义作品一样,《百年孤独》中充斥着冷漠、悲凉的感情色彩,但是作品中的孤独超越了“大甲壳虫”式的绝望、“毛猿”式的愤怒、“等待戈多”式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普遍具有的末日颓废的心理、玩世不恭的悲哀以及无可奈何的绝望不同,《百年孤独》更像一出隆重的悲剧,严肃的思考着历史与现实的苦难,对人类充满悲悯的情怀。

马尔克斯受到了西方现代派文学大师的深刻影响,他在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延续了现代派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和对世界的思索。例如:老布恩迪亚从无知到痴迷于科技理性再到精神混乱的疯狂,隐喻了人类从原始时代走向科学理性的物理时代,但是在发现科技理性的缺陷后又陷入某种不确定性所造成的精神迷惘之中。拉美的神秘现实就是超越科学的认知而引起迷惑的最好案例。作品中深层的象征寓意暗含了马尔克斯对现代社会精神意识的感悟,这种思考建立在古老的拉美民族心理积淀上更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崭新视野。民族与现代的完满融合使“孤独”主题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现代社会文明的进程伴随着战争、竞争、暴力、流血和死亡,富足的物质笼罩下人心惶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加深,敌对情绪的滋长使人退守在自我坚硬的外壳下,孤独肆意蔓延又无药可救,自我救赎在孤独的灾难中显得非常必要。每个独立的个体在面对孤独时都有权利摆脱孤独,只是无法确定是否有能力战胜孤独。愚昧守旧的马贡多人通过麻木和自欺欺人试图摆脱孤独,与此相似的是,现代人颓废、软弱、堕落、毫无斗志,麻木的顺其自然终将被“孤独”吞噬。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人无暇兼顾情感的呵护,钢筋混凝土组建起来的铜墙铁壁把人心也镀上一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