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芽孢染色

芽孢染色

芽孢染色
芽孢染色

细菌的芽孢染色和形态观察

胡雪芳 201300261033

【实验目的】

1.掌握芽孢染色方法,观察芽孢形态特征。

2.了解芽孢的性质与染色的关系。

3.巩固显微镜的使用和无菌操作技术。

【实验原理】

1.芽孢

1.1 芽孢性质

芽孢是芽孢杆菌属和梭菌属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结构,也被称为内生孢子(endospore),通常为圆形和椭圆形。是否产生芽孢以及芽孢的形状、着生部位、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是细菌分类的重要指标。

与正常菌体相比,芽孢壁厚,通透性低而不易着色,一般染色法只能使菌体染色而芽孢不着色(芽孢呈无色透明状),但是,芽孢一旦着色就很难被脱色。

芽孢染色法根据芽孢特点设计,除了用着色力强的染料外,还需要加热,以促进芽孢着色。当染芽孢时,菌体也会着色,然后水洗,芽孢上的颜色难以渗出,而菌体会脱色。然后用对比度强的染料对菌体复染,使菌体和芽孢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因而能更明显地衬托出芽孢,便于观察。

1.2 芽孢的结构

芽孢的结构如下:

图1. 细菌芽孢构造模式图

芽孢囊:是产生芽孢菌的营养细胞外壳

孢外壁:主要含脂蛋白,通透性差(有的芽孢无此层)

产芽孢细菌芽孢衣:主要含疏水性角蛋白,抗酶解、抗药物,多价

阳离子难通过

芽孢皮层:主要含芽孢肽聚糖及DPA-Ca,体积大,渗透压高

芽孢壁:含肽聚糖,可发展为新细胞的壁

核心芽孢质膜:含磷脂、蛋白质,可发展成新细胞的壁

芽孢质:含DPA-Ca、核糖体、RNA和酶类

核区:含DNA

2.芽孢染色的染料——孔雀绿

孔雀绿是一种弱碱性染料,芽孢染色主要依赖于对芽孢结构特征的染色和利用——壁厚,通透性差等。通过依靠加热的方法促进该染料穿过厚壁进入了芽孢,然后利用壁厚,在水洗脱时又难以出来的特征,使芽孢保有初染染料。而该染料与细胞的结合能力较弱,被水洗后,结合了着色力强的复染染料。

【实验材料】

1.菌株

产芽孢细菌:梭状芽胞杆菌、环状芽孢杆菌、球形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

2.培养条件(培养基、温度37℃、时间)

枯草芽孢杆菌1.4255: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48h已释放,24h

芽孢少,合适的时间36-48h。

球形芽孢杆菌: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培养72h,有芽孢,胞内未释放,产芽孢菌不足1/3。合适的时间3-3.5天。梭状芽胞杆菌: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24h有芽孢释放,培养时间可控制在20-24h,时间长了基本都释放了。

环状芽孢杆菌: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48h时培养物大量芽孢已释放,观察胞内状态的合适时间应在24-48h之间。

3.试剂

芽孢染色液——5%孔雀绿和5%番红水溶液

蒸馏水/生理盐水,双层瓶、香柏油、二甲苯等。

4.其他

普通光学显微镜、吸水纸、擦镜纸、滤纸、载玻片、酒精灯、接种环、木夹、电炉(加热)等。

【实验步骤】

1.制片

按常规方法涂片、干燥及固定。

2.加热染色

剪一与涂片大小合适的滤纸片(小于载玻片边缘),覆盖于涂片处,滴加数滴5%孔雀绿于滤纸片上。

方式一:用木夹夹住载玻片一端,在酒精灯上(可控性差)或者电炉上(可控性好)微火加热至微冒蒸汽,脱离热源,添加染液,再加热至微冒蒸汽,持续5min,冷却。

方式二:将载玻片置于蒸汽浴上加热5-10min,适时添加染液,冷却。

3.脱色

待载玻片冷却后,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为止。

4.复染

用5%的番红水溶液复染2min。

5.水洗

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为止。

6.镜检

将载玻片晾干后油镜镜检。

【实验结果】

1.实验观察结果

观察分别接种有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梭装=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的菌落形态,枯草杆菌菌落大,表面粗糙,扁平,不规则,梭装芽孢杆菌菌落扁平,不规则。

镜检观察,芽孢呈绿色,芽孢囊为红色。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体形态为短杆状,末端钝圆,单生或形成短链,芽孢椭圆到柱状,位于菌体中央或稍偏,含芽孢菌体不膨大。梭装芽孢杆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芽孢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大于菌体,位于菌体中央,极端或次极端,使菌体膨大呈梭状。

2.实验绘图记录结果(见附图)

【分析与讨论】

1.在观察梭装芽孢杆菌(Clostridium sporogenes)芽孢时,发现有

些部位孔雀绿水溶液染色过深,导致水洗时无法完全洗去,影响观察。以后实验中应注意孔雀绿水溶液加入的量,及加热时间,防止染色过深。

2.选用适当菌龄的菌种,幼龄菌尚未形成芽孢,而老龄菌芽孢囊已经

破裂;

3.加热染色时必须维持在染液冒蒸汽的状态,加热沸腾会导致菌体

或芽孢囊破裂,加热不够则芽孢难以着色;

4.脱色必须等待玻片冷却厚进行,否则骤然用冷水冲洗会导致玻片

破裂。

细菌芽孢染色

姓名班级13级生命基地班学号同组者: 科目微生物学实验题目细菌芽胞染色组别3 【实验题目】 细菌芽孢染色 【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法 2.了解芽孢的形态特征 【实验器材】 1、菌种: 枯草芽孢杆菌1-2d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培养物、梭状芽胞杆菌1-2d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培养物。 2、溶液和试剂: a) 5%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无菌水 b) 香柏油、二甲苯 3、仪器及其它用品: 普通光学显微镜、擦镜纸、绸布、酒精灯、载玻片、接种针、培养皿、双层瓶(内装香柏油和二甲苯)、试管夹等 【实验原理】 芽孢是芽孢杆菌属和梭菌属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结构,也被称为内生孢子,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在合适条件下,可吸水萌发,重新形成一个新的菌体。是否产生芽孢,以及芽孢的形状、着生部位、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是细菌分类的重要指标。 与正常细胞或菌体相比,芽孢壁厚而致密,通透性低,不易着色,但是,芽孢一旦着色就很难被脱色。利用这一特点,首先用着色能力强的染料(如孔雀绿)在加热条件下染色,使染料既可进入菌体也可进入芽孢,水洗脱色时,菌体中的染料被洗脱,而芽孢中的染料仍保留。然后用对比度强的染料对菌体复染,使菌体和芽孢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因而能更明显地衬托出芽孢,便于观察。 【实验内容及步骤】 2、具体步骤: 1)洗片、干燥 取一块载玻片,用水浸湿,用手使用去污粉洗净玻片,竖立在一边自然干燥。干燥后在玻片的一面用记号笔做好标记。方便以后水洗染料,避免洗去细菌。 2)涂片 取一块载玻片,在上边用胶头滴管加半滴无菌水,用接种环无菌操作将沾有菌的接种环置于载玻片上的无菌水种涂抹,待看到微弱的浑浊即可;(注意取菌不要太多) 3)加热固定

实验2 细菌的芽孢染色和荚膜染色

实验二细菌的芽孢染色和荚膜染色 生物111班杨明轩1102040128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细菌芽胞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并掌握细菌荚膜染色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一)细菌的芽孢染色 芽孢通常指某些细菌在生长后期于细胞内形成的一种圆形、椭圆形或圆柱形的、厚壁、折光性高、含水量极低而抗逆性极强的内生休眠体。 芽孢染色法是利用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色剂亲合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的染料进行着色,使芽孢和菌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而加以区别。芽孢通常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透性低,不易着色和脱色,当用着色力强的弱碱性染色剂孔雀绿在加热条件下染色师,芽孢和菌体同时着色,进入菌体的染色剂可经水洗脱色,而进入芽孢的染料则难以透出。经对比度大的复染液番红染色后,芽孢仍保留初染剂的颜色,呈绿色;而菌体被复染剂染成红色,易于区别。 (二)细菌的荚膜染色 荚膜是包围细菌细胞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具有明确的外缘,牢固地附着在菌体细胞壁外;荚膜的主要成分是多糖,不易着色,其含水量高达90%以上,易变形。荚膜染色通常采用衬托染色法或称负染法,即将菌体和背景分别着色,从而把不着色且透明的荚膜给衬托出来。 三、实验材料 1、菌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6~28℃培养2~3天; 钾细菌(Bacillus mucilaginosus),点接于阿须贝平板上,26~28℃培养3天。 2、染色剂:孔雀绿染液、番红染液,石炭酸复红、墨汁(已过滤) 3、其他:载玻片、无菌水、洗瓶、擦镜纸、吸水纸、二甲苯、香柏油、接种用具 四、实验方法 (一)细菌的芽孢染色 1、制片:将枯草芽孢杆菌涂片、干燥固定。 2、染色:用吸水纸块盖住涂片处,然后在吸水纸张滴加孔雀绿染液至饱和。加热使染液微冒蒸汽后,保持5min。加热时应不断添加染液,不要使吸水纸干燥。 3、水洗:待玻片冷却后,用镊子除去吸水纸,再用水平轻轻冲洗至孔雀绿不再褪色为止。 4、复染:用番红染液染色2~3min。 5、镜检:涂片干燥后,置油镜下观察。 6、清理:整理桌面,将显微镜恢复原样,将废片放入废片缸内。 (二)细菌的荚膜染色 1、制片:在洁净的载玻片的中央滴加1滴无菌水,取少许钾细菌制成涂片,在空气中风干。 2、染色:用石炭酸复红在涂片处染色4~5min,水洗,稍风干。 3、滴加一滴墨汁在载玻片的一侧,左手持此玻片,右手拿一干净玻片作推片用。将推片边缘凭证的一端与混合菌液成30°胶接触,顺势将菌液推开(不要太用力),使其涂成一薄层,并在空气中充分自然干燥。 4、镜检:玻片自然干燥后,置油镜下观察。

实验四 细菌的芽孢染色

实验四细菌的芽孢染色 生物112 周泓兆1102040226 一、目的 学习并掌握细菌芽孢染色的原理及方法。 二、原理 芽孢染色法是利用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色剂亲和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染料进行着色,使芽孢和菌体呈现不同的颜色而加以区别。芽孢具有厚而致密的壁,因此想要将芽孢染色需要在较高的温度(煮沸)的条件下,用强染色剂(孔雀绿)将菌体和芽孢同时染色。而同时,实验利用了孔雀绿可经水洗脱色的特点,通过水洗将菌体的着色洗脱,而芽孢因具有致密的壁而不会被水将染色洗脱。接下来用番红染色,将菌体染为红色,而在常温下品红无法将芽孢着色,因此在显微镜下形成了芽孢为绿色而菌体为红色的现象。而实验中如果要观察芽孢在菌体中的着生位置,一定要根据各菌的特点来确定培养时间。 三、材料 1.菌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6℃-28℃,培养2-3天。 2.染色剂:孔雀绿染液,番红染液。 3.其它:载玻片,无菌水,洗瓶,酒精棉球,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接种环,酒精灯,镊子。 四、实验步骤 1.制片:将枯草芽孢杆菌涂片并干燥固定。 2.染色:撕取一块比载玻片略窄的吸水纸,覆盖在涂片出,在吸水纸上滴加孔雀绿直至饱和。用酒精灯加热是染液保持微沸,其间不断添加适量孔雀绿染液,保持吸水纸湿润,染色5min。 3.水洗:待玻片冷却后,用镊子出去吸水纸,再用水瓶轻轻冲洗至孔雀绿不再褪色为止。 4.复染:用番红染液染色1-2分钟,水洗。 5.镜检:涂片干燥后,滴加香柏油置于油镜下观察。 6.清理:用二甲苯与干净擦镜纸擦净镜头,将涂片放入废片缸,将固体垃圾放入垃圾桶,液体垃圾倒入废液缸,无腐蚀性毒性液体可倒入下水道,用酒精棉球擦洗器材将溅出的染料擦除。 五、结果与讨论: 这个实验成功率很高,主要原因是步骤简单,染色效果明显而且影响因素少,洗脱时间对结果影响要比革兰氏染色中酒精脱色时间的影响小很多。最后结果的小遗憾是孔雀绿绿色的着色较浅,我觉得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涂片的菌体密度和增加染液煮沸时间,可能会获得更好地效果。 六、思考题: 1.为什么在孔雀绿加热染色时,要待玻片冷却后才能冲洗? 答:我推测的原因如下:①菌体在突然遇冷之后会变形甚至破裂,影响观察。②在沸腾的情况下染料能更方便地进入芽孢,那么高温下染料也应该更容易从芽孢中被洗出,所以等到冷却使得孔雀绿尽可能留在芽孢内。③防止载玻片在高温下突然遇冷而炸裂。

实验五 细菌芽孢染色法

细菌的芽孢染色法 09级生命基地林剑锋(200900140065) 周三下午第四排 摘要 细菌能否形成芽孢及芽孢的形状,着生位置,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都是鉴定细菌的重要指标。通过芽孢染色和复染色,使细菌的菌体和芽孢呈现不同颜色,在显微镜下,我们就能够跟容易观察到芽孢,并对其特征进行识别,从而达到区分菌种甚至鉴定菌种的目的。 关键词 芽孢Schaeffer-Fulton氏染色法梭状芽孢 前言 芽孢又叫内生孢子(endospore),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菌体内形成的休眠体,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菌能否形成芽孢及芽孢的形状,着生位置、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都是鉴定细菌的重要指标。由于芽孢壁厚、透性低上不易着色,当用石炭酸,番红,结晶紫等进行单染色时,菌体和芽孢囊着色,而芽孢囊内的芽孢不着色或仅显很淡的颇色,很难观察。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枯草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Prazmowski),5%孔雀绿,0.5%番红,酒精灯,酒精,木夹,香柏油,二甲苯。 1.2实验方法 1.2.1 .制片 按常规涂片、下燥、固定。 1.2.2 .染色 加数滴5%孔雀绿染液于涂片上,用木夹夹住载玻片一端,在微火上加热至染料冒蒸汽并开始计时。维持5min。加热过程中及时补充染液。切勿让涂片干涸。 1.2.3 .水洗 待玻片冷却后,用缓流自来水冲洗,直至流出的水无色为止。 1.2.4 .复染 用0.5%番红染液复染2min 。 1.2.5 水洗 用缓流水洗后,吸干。 1.2.6 .镜检 先低倍镜,再高倍镜,最后油镜观察。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结果 芽孢呈绿色,芽孢囊及营养体为红色。枯草芽孢杆菌芽孢呈椭圆到柱状,位于菌体中央或稍偏,菌体基本无大变化;梭状芽孢杆菌芽胞呈圆形,比菌体粗,位于菌体顶端,使细菌呈鼓槌状。 图一枯草芽孢杆菌芽孢染色(x~400)图二梭状芽孢杆菌芽孢染色(x~400) 2.2 实验分析 由于芽孢壁厚、透性低上不易着色,当用番红、结晶紫等进行单染色时,菌体和芽孢囊着色,而芽孢囊内的芽孢不着色或仅显很淡的颜色,游离的芽孢呈淡红或淡蓝紫色的圈。但是用着色力强的染色剂孔雀绿,在加热条件下染色,使染料不仅进人菌体也可进人芽孢内,进人菌体的染料经水洗后被脱色,而芽孢一经染色便难以被水洗脱。当用对比度大的复染色剂番红染色后,芽孢仍保留初染剂孔雀绿的绿色,而菌体和芽孢囊被染成复染色剂的颜色,使芽孢和菌体更易于区分。 3.实验小结 此次芽孢染色实验,首先,收获到的当然是芽孢的染色方法。其次,对芽孢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芽孢不仅仅是生物的休眠体而已。芽孢的各种特性还是进行生物物种鉴定和分析的重要依据。对细菌的芽孢的描述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参考文献 【1】詹火元生物学通报1995年底30卷第2期p34 【2】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实验.第4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Madigan, MT; Martinko J, Parker J (2004). 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 (10th ed.).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ISBN 0-13-066271-2.

几种常用的染色方法

几种常用的染色方法 1.美蓝染色法??? 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适量的美蓝染色液,经1—2min,水洗,沥去多余的水分,吸干或烘干,镜检。 2.革兰氏染色法?? (1)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经1—2min,水洗。 (2)加革兰氏碘溶液于抹片上媒染,作用1—3min,水洗。 (3)加95%酒精于抹片上脱色,约30s---1min,水洗。 (4)加碱性复红液(或沙黄或稀释石炭酸复红液)复染10---30s,水洗。(5)吸干或烘干,镜检。革兰氏阳性菌呈蓝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3.抗酸性染色法 (1)在已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较多量的石炭酸复红染色液,在玻片下以酒精灯火焰缓缓加热,至发生蒸汽即止,维持微微发生蒸汽,经3—5min,水洗。 (2)用3%盐酸酒精脱色,直至标本无色脱出为止,充分水洗。 (3)用美蓝染色液复染约1min,水洗。 (4)吸干或烘干,镜检。抗酸性细菌呈红色,非抗酸性细菌呈蓝色。 以下方法也可:即在干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石炭酸复红染色1min,水洗,用1%美蓝染色液复染约20s,水洗。 对光观察,标本务必全呈蓝色,在火焰上烘干、镜检。抗酸性细菌呈红色,非抗酸性细菌和背景呈蓝色。 4.瑞氏染色法 (1)抹片自然干燥后,滴加瑞氏染色液于其上,为了避免很快变干,染色液可

稍多加些,或看情况补充滴加,经1—3min,加约与染液等量的中性蒸馏水或PBS 液,轻轻晃动玻片,使与染液混匀,约3min左右,直接用水冲洗(不可先将染液倾去),吸干或烘干、镜检。细菌染成蓝色,组织、细胞等物呈其它颜色。(2)另一方法? 抹片自然干燥后,按涂抹点大小,盖上一块略大的清洁滤纸片,在其上轻轻滴加染色液,至略浸过滤纸,并看情况进行补滴,维持不使变干;染色3--5min,直接用水冲洗,吸干或烘干、镜检。此法使染色液经滤纸过滤,可大大避免沉渣粘附于抹片上影响镜检观察。 5.姬姆萨染色法 (1)于5ml新煮过的中性蒸馏水中滴加5—10滴姬姆萨氏染色液原液,即稀释成为常用的姬姆萨氏染色液。 (2)抹片经甲醇固定干燥后,在其上滴加足量的染色液或将抹片浸入盛有染色液的染色缸中,染色30min,或者染色数小时至24h,取出水洗,吸干或烘干、镜检。细菌呈蓝青色,组织、细胞等呈其它颜色。视野常呈淡红色。 6.克利特氏荚膜染色法 (1)染色液配制 ①美蓝溶液? 美蓝1g,95%酒精10ml,蒸馏水100ml。将美蓝溶于酒精内,再加蒸馏水混合。 ?②碱性复红溶液? 碱性复红0.03g,95%酒精1ml,蒸馏水99ml。将碱性复红溶于酒精内,再加蒸馏水混合。 (2)染色法 ①涂片经火焰固定后,滴加美蓝溶液,将玻片至火焰上面加热至发生蒸汽为止。 ②水洗,以碱性复红溶液复染15—30s。 ?③水洗后、吸干、镜检。 ④染色后,菌体呈蓝色,荚膜呈红色。 ?7.结晶紫福尔马林荚膜染色法

细菌芽孢染色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题目:细菌芽孢染色 姓名:学号:组别:年级班级: 同组者:时间: 【实验器材】 1.菌种:枯草芽孢杆菌。 2.染色剂:5%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 3.仪器、材料:二甲苯、香柏油、蒸馏水、95%乙醇、显微镜、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擦镜纸、吸水纸。 【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细菌的芽胞染色法,初步了解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 2.巩固显微操作技术及无菌操作技术。 【基本原理】 芽孢是芽孢杆菌属和梭菌属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结构,也被称为内生孢子(endospore),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是否产生芽孢及芽孢的形状、着生部位、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是细菌分类的重要指标。与正常细胞或菌体相比,芽孢壁厚,通透性低而不易着色,但是,芽孢一旦被着色就很难被脱色。利用这一特点,首先用着色能力强的染料(如孔雀绿或石碳酸复红)在加热条件下染色,使染料既可进入菌体也可进如芽孢,水洗脱色时菌体中的染料被洗脱,而芽孢中的染料仍然保留。再用对比度大的复染剂染色后,菌体染上复染剂颜色,而芽孢仍为原来的颜色,这样可将两者区别开来。 【操作步骤】 1.制片。 按常规方法涂片、干燥及固定。 2.加热染色。 向载玻片滴加数滴5%孔雀绿水溶液覆盖涂菌部位,用夹子夹住载玻片在微火上加热染液冒蒸气计时并维持5min,加热时注意补充染液,切勿让涂片干涸。3.脱色。 待玻片冷却后,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为止。 4.复染。 用0.5%番红水溶液复染2min。 5.水洗。 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为止。 6.镜检。 将载玻片晾干后油镜镜检。 【实验结果】

枯草芽孢杆菌的发酵

枯草芽孢杆菌的发酵学院:化工学院 专业:生物工程 班级:生物10-2 :霞

摘要 枯草芽孢杆菌是我国农业部允许作为饲料添加剂的15种菌种之一 ,其已被越来越多地制成饲用微生态制剂。因其制剂是无毒、无残留、无污染的“绿色”添加剂,故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已在畜牧业、饲料业广泛应用,显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摇床培养筛选出较适宜于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的培养基配方,发酵培养基配方确定后,在摇床条件下,通过对温度、初始pH值、初始接种量、装液量、摇床转速等发酵条件的摸索,确定最佳发酵条件。在摇瓶条件下优化发酵培养基和发酵工艺后,采用发酵罐进行发酵培养,对枯草芽孢杆菌在液体发酵过程中的菌体数量、pH值、总糖含量和总氮含量四个因素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观察。 枯草芽孢杆菌,是芽孢杆菌属的一种。单个细胞 0.7~0.8×2~3微米,着色均匀。无荚膜,周生鞭毛,能运动。革兰氏阳性菌,芽孢0.6~0.9×1.0~1.5微米,椭圆到柱状,位于菌体中央或稍偏,芽孢形成后菌体不膨大。菌落表面粗糙不透明,污白色或微黄色。枯草芽孢杆菌菌体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枯草菌素、多粘菌素、制霉菌素、短杆菌肽等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对致病菌或源性感染的条件致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枯草芽孢杆菌迅速消耗环境中的游离氧,造成肠道低氧,促进有益厌氧菌生长,并产生乳酸等有机酸类,降低肠道pH值,间接抑制其它致病菌生长。枯草芽孢杆菌菌体自身合成α-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等酶类,在消化道中与动物体的消化酶类一同发挥作用,能合成维生素 B1、B2、B6、烟酸等多种B族维生素,提高动物体干扰素和巨噬细胞的活性,在饲料中应用广泛。它还可以用来改善水质,应用在污水处理和环境保护中。和其它微生物混合使用,还可以用于生物肥料和土地改良等 关键词:枯草芽孢杆菌生长发酵活菌数

实验四 细菌的革兰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实验四细菌的革兰氏染色与芽孢染色 一、目的要求 1.学习并初步掌握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法。 2.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 二、实验材料 1.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coli) 2.试剂:草酸铵结晶紫、路哥氏碘液、95%乙醇、番红液 3.其他:显微镜、载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无菌水、香柏油、二甲苯等。 三、实验原理 革染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hristain Gram创立的。通过革兰氏染色可把细菌区分为两大类。 革染氏染色的基本步骤:先用结晶紫初染、次经碘液媒染、再用95%乙醇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经过此法染色后,细胞保留初染剂蓝紫色的细菌为革染氏阳性菌;如果细胞染上复染的红色的细菌为革染氏阴性菌。大肠杆菌是标准的革染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标准的革染氏阳性菌。 革染氏染色的机理,与细菌细胞壁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有关。经结晶紫初染以后,所用的细菌都被染成蓝紫色。碘作为媒染剂,它能与结晶紫结合形成复合物,从而增强了染料与细菌的结合力。当用乙醇脱色时,两类细菌的脱色效果是不同的,革染氏阳性细菌的细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网状结构组成、壁厚、类脂含量低,用乙醇脱色处理时细胞壁脱水、使肽聚糖层的网状结构孔径缩小,透性降低,从而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不易被洗脱而保留在细胞内;革染氏阴性细菌的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在内层且较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脱色处理时,类脂被乙醇溶解、细胞壁透性增加,使结晶紫-碘的复合物被洗脱出来。用蕃红复染时染上红色。 四、操作步骤 1.细菌的活化:将细菌接种营养琼脂斜面,培养约24h。 2.制片:取菌种培养物常规涂片、干燥、固定。 3.初染:于制片上滴加结晶紫染液,染色1min后,用水洗去剩余染料。 4.媒染:用碘液冲去残水,并用碘液覆盖约1min,水洗。 5.脱色:用滤纸吸去玻片上的残水,将玻片倾斜,在白色背景下,直接用95%乙醇从载 玻片上端冲洗脱色,直到流下的酒精无明显的紫色时,立即水洗。酒精的浓度、用量及涂片厚度都会影响脱色速度。脱色是革兰氏染色中最关键的一步。 6.复染:滴加番红液,染色2min,水洗。 7.用滤纸吸干,油镜镜检。 五、注意事项 为了保证革染氏染色结果的正确性,制片过程中要注意:要选用活跃生长的幼培养物作革染氏染色,涂片不宜过厚,火焰固定不已过热,脱色时间的控制。另外,可选用标准的革染氏阳性菌和革染氏阴性菌和未知菌一起混合涂片和染色。 六、实验内容 1.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进行革兰氏染色 2.对上述两种菌进行混合涂片,再进行革兰氏染色。 七、实验报告

北京理工大学2005年《微生物学》期末试题

北京理工大学2005年《微生物学》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计18分) 1、L型细菌 2、菌落 3、鉴别性培养基 4、发酵 5、基因突变 6、BOD5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30分) 1、微生物学的奠基人是__________。 2、__________繁殖是放线菌的主要繁殖方式。 3、分生孢子梗状如扫帚是__________的重要分类特征。 4、病毒粒的基本结构是_______________。 5、烟草花叶病毒是________________对称体制的典型代表。 6、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可分为五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7、温和噬菌体的3种存在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游离态。 8、微生物的6大营养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水。 9、在营养物质运输中既消耗能量又需要载体的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按照对培养基成分的了解作分类,培养基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 11、筛选营养缺陷型的四个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 12、根据下图中五类对氧关系不同的微生物在半固体琼脂柱中的生长状态,依次写出它们的 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三、判断题并改错(每题1分,共计5分,在括号内对的划“√”,错的划“×”) 1、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属于单细胞生物,唾液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多细胞生 物。() 2、遗传型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表现型。() 3、低剂量照射紫外线,对微生物几乎没有影响,但以超过某一阈值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则 会导致微生物的基因突变。() 4、一切好氧微生物都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5、一般认为各种抗性突变是通过适应而发生的,即由其所处的环境诱发出来的。()

第4章 微生物的生长

第4章微生物的生长 本章的学习目的与要求 ⑴掌握微生物生长的概念,个体生长与群体生长的关系。 ⑵掌握衡量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指标,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方法。 ⑶了解微生物的群体生长规律和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1. 微生物生长 1.1微生物生长的概念 一个微生物细胞在合适的外界环境条件下,不断地吸收营养物质,并按其自身的代谢方式进行新陈代谢。如果同化作用的速度超过了异化作用,则其原生质的总量(重量、体积、大小)就不断增加,于是出现了个体的生长现象。如果这是一种平衡生长,即各细胞组分是按恰当的比例增长时,则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发生繁殖,从而引起个体数目的增加,这时,原有的个体已经发展成一个群体。随着群体中各个个体的进一步生长,就引起了这一群体的生长,这可从其重量、体积、密度或浓度作指标来衡量。所以: 个体生长→个体繁殖→群体生长 群体生长=个体生长+个体繁殖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微生物生长的阶段性,对于单细胞微生物来说是不明显的,往往在个体生长的同时,伴随着个体的繁殖,这一特点,在细菌快速生长阶段尤为突出,有时在一个细胞中出现2或4个细胞核;除了特定的目的以外,在微生物的研究和应用中,只有群体的生长才有实际意义,因此,在微生物学中提到的“生长”,均指群体生长。这一点与研究高等生物时有所不同。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是其在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相互作用下的综合反映,因此,生长繁殖情况就可作为研究各种生理、生化和遗传等问题的重要指标;同时,微生物在生产实践上的各种应用或是对致病、霉腐微生物的防治,也都与它们的生长繁殖和抑制紧密相关。下面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其控制的规律作较详细的介绍。 1.2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 既然生长意味着原生质含量的增加,所以测定生长的方法也都直接地以此为根据,而测定繁殖则都要建立在计数这一基础上。 1.2.1 稀释平板菌落计数法 是一种最常用的活菌计数法。取一定体积的稀释菌液与合适的固体培养基在其凝固前均匀混合,或涂布于已凝固的固体培养基平板上。在最适条件下培养后,从平板上(内)出现的菌落数乘上菌液的稀释度,即可计算出原菌液的含菌数。在一个9cm直径的培养皿平板上,一般以出现50~500个菌落为宜。 这种方法在操作时,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应使样品充分混匀,并让每支移液管只能接触一个稀释度的菌液。有人认为,对原菌液浓度为109个/mL的微生物来说,如果第一次稀释即采用10-4级(用10μL菌液至100mL无菌水中),第二次采用10-2级(吸1mL上述稀释液至100mL无菌水中),然后再吸此菌液0.2mL进行表面涂布和菌落计数,则所得的结果最为精确。其主要原因是,一般的吸管壁常因存在油脂而影响计数的精确度(有时误差竟高达15%)。这一稀释过程的示意图详见实验技术。

实验四.细菌芽孢染色

实验四.细菌芽孢染色 一. 目的要求: 目的:掌握细菌芽孢染色方法 内容:1.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法 2.初步了解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 二. 基本原理: 芽孢壁厚,透性低,着色脱色较困难。因此先用着色力较强的孔雀绿,在加热的条件下染色,使染料不仅进入菌体也可以进入芽孢内,进入菌体内的染料经水洗脱色,而芽孢一经着色难以被水洗脱,当用对比度大的复染剂(如沙黄、番红、碱性复红)染色后,芽孢仍保留初染色剂的颜色,此时菌体被染成红色,芽孢呈绿色。 三. 器材 1.菌种:培养了16-20小时左右的枯草杆菌(37℃) 2.染色剂:5%的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石炭酸复红染液 0.05%碱性复红蒸馏水 3.仪器或其他用品:小试管.滴管.烧杯.试管架.载玻片.木夹子.显微镜等 二甲苯.香柏油 四. 操作步骤: 一)方法1: 1.取37℃培养了18-24小时的枯草杆菌作涂片,并干燥固定。 2.于载玻片上滴入3-5滴5%孔雀绿水溶液 3.用试管夹夹住载玻片在火焰上用微火加热,自载玻片上出现蒸汽时,开始计时约5min ,加热过程中切勿使染料蒸干,必要时可添加少许染料 4.倾去染液,待玻片冷却后,用自来水冲洗至孔雀绿不再褪色为止。 5.用0.5%的番红溶液(或0.5%沙黄水溶液或0.05%碱性复红)复染2分钟,水洗. 6.制片干燥后用油镜观察。芽孢呈绿色,菌体呈红色。 二)方法2: 1.加1-2滴自来水于小试管中,用接种环从斜面上挑取2-3环培养16—20小时的枯草杆菌于试管中,充分混匀打散,制成弄的菌悬液。 2.加5%的孔雀绿水溶液2-3滴于小试管中,用接种环搅拌使染料与菌液充分混合。 3.将此试管浸于沸水浴中,加热20-30min . 4.用接种环从试管底部挑取数环欲洁净的载玻片上,并涂布均匀,将玻片通过微火3次固定。 5.水洗至流出的水中无孔雀绿颜色为止。 6.加复染液染2-3分钟,水洗。 7.干燥后用油镜观察,芽孢绿色,菌体红色。 五.实验报告: 1.绘图:枯草杆菌的芽孢形态,芽孢的着色位置。 2.芽孢染色的操作要点? 资料介绍: 1、菌种培养:37℃、18-24小时为宜。 2、染色剂的配制: A.5%的孔雀绿水溶液 孔雀绿 5g 蒸馏水 100ml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期末考试试卷B卷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试卷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10分) 1. 蓝藻的营养类型为光能自养型。 2.大肠杆菌长为2.0μm,宽为0.5μm,其大小表示为0.5um*0.2um 。 3.水处理中活性污泥中的细菌采用对数生长时期的细胞。 4.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份为肽聚糖磷壁酸。 5.侵染寄主细胞后暂不引起细胞裂解的噬菌体称温和噬菌体。 6.微生物细胞的主要组成元素是 C H O N P S 。 7. 大肠杆菌个数可作为水的卫生细菌学检验指标。 8.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品上大部分微生物的过程称消毒。 9. 加大接种量可控制少量污染菌的繁殖,是利用微生物间的拮抗关系。 10. 在放线菌发育过程中,吸收水分和营养的器官为营养菌丝。 二、单项选择(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码写在题后的○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组成病毒粒子核髓的化学物质是○c ①糖类②蛋白质③核酸④脂肪 2.常用于饮水消毒的消毒剂是○d ①石灰②CuSO4 1③KMnO4④漂白粉 3.以高糖培养酵母菌,其培养基类型为○a ①加富培养基②选择培养基③鉴别培养基④普通培养基 4. 酵母菌常用于酿酒工业中,其主要产物为○b ①乳酸②乙醇③丁酸④乙酸 5.属于细菌细胞基本结构的为○b ①荚膜②细胞壁③芽胞④鞭毛 6.酵母菌常用于酿酒工业中,其主要产物为○b ①乙酸②乙醇③乳酸④丙醇 7.土壤中三大类群微生物以数量多少排序为○c ①细菌>放线菌>真菌②细菌>真菌>放线菌③放线菌>真菌>细菌 ④真菌>细菌>放线菌

8.噬菌体属于病毒类别中的○a ①微生物病毒②昆虫病毒③植物病毒④动物病毒 9.常用消毒酒精的浓度的○B ①30% ②70% ③95% ④100% 10.制备培养基的最常用的凝固剂为○C①硅胶②明胶③琼脂④纤维素 11.沼气发酵的主要产物为○B ①CO2②CH4③NH3④H2S 12.酵母菌属于○微生物C ①好氧型②厌氧型③兼性厌氧型④微厌氧型 13.果汁、牛奶常用的灭菌方法为○A ①巴氏消毒②干热灭菌③间歇灭菌④高压蒸汽灭菌 14.加大接种量可控制少量污染菌的繁殖,是利用微生物间的○D ①互生关系②共生关系③竞争关系④拮抗关系 15. 以芽殖为主要繁殖方式的微生物是○B ①细菌②酵母菌③霉菌④病毒 16.干热灭菌法要求的温度和时间为○C ①105℃,2小时②121℃,30分钟③160℃,2小时④160℃,4小时 17.生鞭毛最多的菌属于○ ①螺旋菌②杆菌③球菌④假菌丝 18.微生物运输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C ①被动扩散②促进扩散③主动运输④基团转位运转 19.在生物界分类中食用菌属于○B ①病毒界②真菌界③原核原生生物界④真核原生生物界 20.反硝化作用的最终产物○B ①NH3②HNO3③N2④HNO2 三、判断正误(认为正确的,在题后○内打"√";错误的打"×",并说明理由,不说明理由,该题无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 原核微生物的主要特征是细胞内无核○X 2. 细菌芽孢的生成是细菌繁殖的表现○X 3.细菌和放线菌最适的pH为中性-微碱性○对

实验 二 细菌的芽孢染色

实验二细菌的芽孢染色, 鞭毛染色, 荚膜染色生物科学贺冰冰 040012010025 周二 9、0 节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细菌的芽孢染色法 2 学习细菌的鞭毛染色法 3 学习细菌的荚膜染色法 二、实验原理 1 芽孢染色的原理: 细菌的芽孢具有厚而致密的壁。透性低,不易着色,若用一般染色法只能使菌体着色而芽孢不着色(芽孢呈无色透明状)。芽孢染色法就是根据芽孢既难以染色但一旦染上色后又难以脱色这一特点而设计的。所有的芽孢染色法都基于同一个原则;除了用着色力强的染料外,还需要加热,以促进芽孢着色。当染芽孢时,菌体也会着色,然后水洗,芽孢染上的颜色难以渗出,而菌体会脱色。然后用对比度强的染料对菌体复染,使菌体和芽孢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因而能更明显地衬托出芽孢,便于观察。 2 鞭毛染色的原理: 细菌的鞭毛极细,直径一般为0.01~0.02μm,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但是,如采用特殊的染色法,则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也能看到它。鞭毛染色的方法很多,但其基本原理相同,即在染色前先用媒染剂处理、让它沉积在鞭毛上,使鞭毛直径加粗,然后再进行染色。常用的媒染剂由丹宁酸和氯化高铁或钾明矾等配制而成。 3 荚膜染色的原理: 荚膜是细菌分泌到菌体周围的一层黏液状物质,通常是多糖和多肽类物质. 由于荚膜与染料间的亲和力弱,不易着色,通常采用负染色法染荚膜,即设法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从而使荚膜在菌体周围呈一透明圈。由于荚膜的含水量在90%以上,故染色时一般不加热固定。以免荚膜皱缩变形。 三、实验器材 1菌种:培养24h的枯草杆菌(Bacillcus subtilis)、培养12-16h的变形杆菌斜面,培养3d的固氮菌。 2染色液和试剂:5%孔雀绿水溶液、番红水溶液, 鞭毛染色液A液与B液,蒸馏水,香柏油,显微镜擦拭液,绘图墨水或黑色素溶液. 3器材:酒精灯、接种环、镊子、载玻片、擦镜纸、吸水纸、记号笔、试管夹、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 (一)芽孢染色: 1涂片:按常规方法将待检细菌制成一薄的涂片。 2晾干固定;待涂片晾干后在酒精灯火焰上通过3次。 3 染色: A 加染色液。加5%孔雀绿水溶液于涂片处(染料以铺满涂片为度),然后将涂片用试 管夹夹住,用酒精灯火焰加热至染液冒蒸汽对开始计算时问,约维持4~5min。加热过程中要随时交替添加染色液和蒸馏水,切勿让标本干涸(加热时温度不能太高)。 B 水洗:待玻片冷却后,用水轻轻地冲洗,直至流出的水中无染色液为止。

食品微生物学试题+答案

食品微生物学试卷一、 一. 填空题(1分/空×20): 1. 细菌一般进行___⑴__ 繁殖,即__⑵_。酵母的繁殖方式分为有性和无性两类,无性繁殖又可分为__⑶__ ,__⑷__ 两种形式,有性繁殖时形成__⑸_ ;霉菌在有性繁殖中产生的有性孢子种类主要有__⑹__ ,_⑺__ ;在无性繁殖中产生的无性孢子种类有_⑻_ ,__⑼__,__⑽__ ;放线菌以__⑾__ 方式繁殖,主要形成__⑿__ ,也可以通过___⒀__繁殖。 2. 微生物污染食品后,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引起___⒁_______和_____⒂_____。 3.在酵母菌细胞结构中,____⒃_____具有保护细胞及维持细胞外形的功能;____⒄____具有控制细胞对营养物及代谢产物的吸收和交换作用;____⒅_____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新陈代谢的场所;___⒆______是呼吸酶类的载体,细胞的能量供应站;_____⒇____具有传递细胞遗传性状的作用。 二.选择题(1分/小题×20) 1.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步骤是___ a.结晶紫(初染) b.碘液(媒染) c.酒精(脱色) d.蕃红(复染) 2.属于细菌细胞基本结构的为___ a.荚膜 b.细胞壁 c.芽孢 d.鞭毛 3.测定食品中的细菌总数常采用_____ a.稀释混匀平板法 b.稀释涂布平板法 c.显微镜直接镜检计数法 4.干热灭菌法要求的温度和时间为___ a.105℃,2小时 b.121℃,30分钟 c.160℃,2小时 d.160℃,4小时 5.微生物运输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___ a.单纯扩散 b.促进扩散 c.主动运输 d.基团转位 6.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有性繁殖产生____ a.接合孢子 b.担孢子 c.孢囊孢子 d. 子囊孢子 7.以高糖培养酵母菌,其培养基类型为____ a.加富培养基 b.选择培养基 c.鉴别培养基 d.普通培养基 8. 抗干燥能力较强的微生物是_________。 a.酵母菌 b.霉菌菌丝 c.乳酸菌 9. 产生假根是____的形态特征。 a.根霉 b.毛霉 c.青霉 d.曲霉 10.配制1000ml的固体培养基需加琼脂____ a.0. b.2~7克 c.15~20克 d.50克 11.食品和饮料工业生产上常采用的“巴氏灭菌法”是一种______方法。 a.消毒 b.抑菌 c.灭菌 d.除菌 12. 下列微生物器官耐温顺序为_____ a.营养体>孢子>芽孢 b.芽孢>孢子>营养体 c.孢子>营养体>芽孢 c.芽孢>营养体>孢子 13.下列微生物能通过细菌滤器的是____ a.细菌 b.酵母菌 c.病毒d霉菌 14.下列不属于生长素类物质的是____ a.氨基酸 b.矿质元素 c.嘌呤碱基 d.维生素 15. E.coli是______ a. G+菌 b.G-菌 c. G+G-不定

枯草芽孢杆菌生产工艺

枯草芽孢杆菌生产工艺-实验室操作 1. 培养基 1.1 种子培养基蛋白胨1 %,酵母浸出物0. 5 %,氯化钠1 % ,自然pH。 1.2 基础发酵培养基蔗糖1 %,蛋白胨1 %,磷酸氢二钠0. 2 %,磷酸二氢钠0. 2 %,pH 7. 0。 1.3 主要试剂 蔗糖、葡萄糖、淀粉、玉米淀粉、麦芽糖、酵母浸出物、胰蛋白胨、牛肉膏、尿素、氯化铵、硫酸锰、硫酸镁、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硫酸亚铁、氯化钠和氯化钙。 1.4 仪器设备 控温摇床、高压蒸气灭菌锅、电子天平、pH 测定仪、无菌操作台和紫外分光光度计。 2.方法 2. 1培养方法 2. 1. 1菌种活化 将保存的菌种转接到斜面培养基,37 ℃培养24 h,备用。 2. 1. 2种子液的制备 取一环活化的菌种,接入装量为50 mL种子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37℃,180 r/ min 培养18 h。 2. 1. 3摇瓶培养 分别取1 mL 种子液,接入盛有50 mL 发酵培养基的200 mL三角瓶中(接种量为2 % ,V/ V) 。置摇床中,30 ℃振荡培养12 h,转速为160 r/ min 3. 培养条件 3.1碳源 以葡萄糖、蔗糖和麦芽糖为碳源时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明显优于可溶性淀粉和玉米淀粉。最佳碳源是葡萄糖,其次是蔗糖。 3.2氮源 氮源为有机氮源时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明显优于无机氮源。最适氮源是酵母浸出物,从发酵成本考虑,酵母浸出物、胰蛋白胨及氯化铵组成的复合氮源较合适。

4.发酵条件 4.1生长曲线 接种12 h后细菌数量开始减少,枯草芽孢杆菌进入生长衰亡期。因此,采用8~12 h 时的菌液作为菌种较合适,此时枯草芽孢杆菌为对数生长末期,既可保持高的细胞活力,又可获得尽可能多的细胞数。 4.2 初始PH 在初始pH 5. 5~8范围内枯草芽孢杆菌均可良好生长,pH 为6. 0 时生长最好,说明枯草芽孢杆菌对pH 的适应性较宽,但随pH 的增大,活菌数呈下降趋势。 4.3温度 枯草芽孢杆菌在25~40℃均可良好生长,其生长的最适温度为35℃。 4.4装液量及接种量 枯草芽孢杆菌为需养菌,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氧气,装液量不可过多,培养液与容器体积比可设定为2:25;接种量3 % (V/ V) 较适合其生长。 5.干燥方式 采用喷雾干燥和低温冷冻干燥。低温冷冻干燥更利于芽孢的形成,但其操作复杂、成本高,不利于规模化工业生产。而喷雾干燥同样可产生高芽孢率,且成本相对低,更适合工业生产。

实验三 细菌芽胞染色

实验三细菌芽胞染色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细菌的芽孢染色法。 2.了解并观察细菌芽孢的结构和形态。 二.实验原理 1.芽孢是芽孢杆菌属和梭菌属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结构,也被称为内生孢子(endospore),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是否产生芽孢及芽孢的形状、着生部位、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是细菌分类的重要指标。 2.芽孢染色法是利用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料的亲和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的染料进行染色,使芽孢和菌体呈现不同的颜色而便于区别。与正常细胞或菌体相比,芽孢壁厚,通透性低而不易着色,但是,芽孢一旦着色就难以被脱色。利用这一特点,首先用着色能力强的染料(如孔雀绿或石炭酸复红)在加热条件下染色,使染料既可进入菌体也可进入芽孢,水洗脱色时菌体中的染料被洗脱,而芽孢中的染料仍然保留。再用对比度大的复染剂染色后,菌体染上复染剂颜色,而芽孢仍为原来的颜色,这样可将两者区别开来。 三.实验器材 1.菌种: 枯草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 2.溶液和试剂: 5%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二甲苯、香柏油、蒸馏水、95%乙醇 3.器材: 显微镜、接种环、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擦镜纸、吸水纸 四.实验步骤 1.制片 取一块载玻片,在中央滴一滴蒸馏水,用接种环无菌操作从枯草芽孢杆菌(梭状芽孢杆菌)斜面上挑数环菌置于载玻片液滴上,小液滴呈混浊状即可。并按常规方法干燥、固定(每隔几秒在酒精灯火焰上过一遍)。 2.加热染色 向载玻片滴加数滴5%孔雀绿水溶液覆盖涂菌部位,用夹子夹住载玻片在微火上加热至染液冒蒸汽(此时开始计时)并维持5min,加热时注意补充染液,切勿让涂片干涸。3.脱色 待玻片冷却后,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为止。 4.复染 用0.5%的番红水溶液复染2min。 5.水洗 用缓流自来水冲洗至流出水无色为止。 6.镜检

芽孢染色

细菌的芽孢染色和形态观察 胡雪芳 201300261033 【实验目的】 1.掌握芽孢染色方法,观察芽孢形态特征。 2.了解芽孢的性质与染色的关系。 3.巩固显微镜的使用和无菌操作技术。 【实验原理】 1.芽孢 1.1 芽孢性质 芽孢是芽孢杆菌属和梭菌属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形成的一种抗逆性很强的休眠体结构,也被称为内生孢子(endospore),通常为圆形和椭圆形。是否产生芽孢以及芽孢的形状、着生部位、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是细菌分类的重要指标。 与正常菌体相比,芽孢壁厚,通透性低而不易着色,一般染色法只能使菌体染色而芽孢不着色(芽孢呈无色透明状),但是,芽孢一旦着色就很难被脱色。 芽孢染色法根据芽孢特点设计,除了用着色力强的染料外,还需要加热,以促进芽孢着色。当染芽孢时,菌体也会着色,然后水洗,芽孢上的颜色难以渗出,而菌体会脱色。然后用对比度强的染料对菌体复染,使菌体和芽孢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因而能更明显地衬托出芽孢,便于观察。

1.2 芽孢的结构 芽孢的结构如下: 图1. 细菌芽孢构造模式图 芽孢囊:是产生芽孢菌的营养细胞外壳 孢外壁:主要含脂蛋白,通透性差(有的芽孢无此层) 产芽孢细菌芽孢衣:主要含疏水性角蛋白,抗酶解、抗药物,多价 阳离子难通过 芽孢皮层:主要含芽孢肽聚糖及DPA-Ca,体积大,渗透压高 芽孢壁:含肽聚糖,可发展为新细胞的壁 核心芽孢质膜:含磷脂、蛋白质,可发展成新细胞的壁 芽孢质:含DPA-Ca、核糖体、RNA和酶类 核区:含DNA 2.芽孢染色的染料——孔雀绿 孔雀绿是一种弱碱性染料,芽孢染色主要依赖于对芽孢结构特征的染色和利用——壁厚,通透性差等。通过依靠加热的方法促进该染料穿过厚壁进入了芽孢,然后利用壁厚,在水洗脱时又难以出来的特征,使芽孢保有初染染料。而该染料与细胞的结合能力较弱,被水洗后,结合了着色力强的复染染料。

生长曲线的测定

实验日期:2017.11.1实验班级:生物技术指导教师:张建丽 姓名:高熹学号:1120152430 测定细菌生长曲线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对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了解细菌生长的特点,综合训练微生物实验的基本实验技能。 2.巩固培养基的配制、灭菌、仪器的包扎、倒平板。 3.掌握用比浊法测定细菌的生长曲线。 二.实验原理 将少量细菌接种到一定体积的、适合的新鲜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一定时间测定培养液中的菌量,以菌量的数量作纵坐标,生长时间作横坐标,绘制的曲线叫生长曲线。它反映了单细胞微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于液体培养时所表现出的群体生长规律。依据其生长速率的不同,一般可把生长曲线分为延缓期、生长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将每一种一定量的细菌转入新鲜液体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细胞要经历延迟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四个阶段。 延迟期:又叫调整期。细菌接种至培养基后,对新环境有一个短暂适应过程(不适应者可因转种而死亡)。此期曲线平坦稳定,因为细菌繁殖极少延迟期长短因素种、接种菌量、菌龄以及营养物质等不同而异,一般为1~4小时。此期中细菌体积增大,代谢活跃,为细菌的分裂增殖合成、储备充足的酶、能量及中间代谢产物。 对数生长期:又称指数期。此期生长曲线上活菌数直线上升。细菌以稳定的几何级数极快增长,可持续几小时至几天不等(视培养条件及细菌代时而异)。此期细菌形态、染色、生物活性都很典型,对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敏感,因此研究细菌性状以此期细菌最好。抗生素作用,对该时期的细菌效果最佳。 稳定期:该期的生长菌群总数处于平坦阶段,但细菌群体活力变化较大细菌浓度达到最大即环境最大容纳量。由于培养基中营养物质消耗、毒性产物(有机酸、过氧化物等)积累PH下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细菌繁殖速度渐趋下降,相对细菌死亡数开始逐渐增加,此期细菌增殖数与死亡数渐趋平衡。细菌形态、染色、生物活性可出现改变,并产生相应的代谢产物如外毒素、内毒素、抗生素、以及芽孢等。 衰亡期:随着稳定期发展,细菌繁殖越来越慢,死亡菌数明显增多。活菌数与培养时间呈反比关系,此期细菌变长肿胀或畸形衰变,甚至菌体自溶,难以辩认其形。生理代谢活动趋于停滞。故陈旧培养物上难以鉴别细菌。 体内及自然界细菌的生长繁殖受机体免疫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多方面影响,不会出现象培养基中那样典型的生长曲线。掌握细菌生长规律,可有目的地研究控制病原菌的生长,发现和培养对人类有用的细菌。 这4个时期的长短因菌种的遗传性、接种量和培养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通过测定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可了解个菌的生长规律,对于科研和生产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测定微生物的数量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可根据要求和实验室条件选用。本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