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

“科教兴国”的内涵

“科教兴国”顾名思义就是发展科技,教育事业以振兴国家,并用科技和教育使国家强大、振兴起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发展科学技术离不开教育,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中央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又进一步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今后作为科技进步源泉的科学研究的投入将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全国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正在深入开展,科研经费申请的审批方式已从过去单纯的上级审批拨款,改革为专家论证评审。①(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1996年第5期)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江泽民在会上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实现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同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设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今后15年直至21世纪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1998年经中央批准,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立,并于6月9日举行第一次会议。朱镕基总理主持,指出要深入贯彻江泽民同志关于知识经济和建立创新体系的重要批示精神,国家要在财力上支持知识创新工程的试点,要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

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召开全国科技大会,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科教兴国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

一、科学技术与教育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代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科学技术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国家富强的决定性因素。教育是科学技术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当今世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内在需要,做出了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选择。科教兴国已成为我国21世纪重塑民族辉煌的时代最强音。.

科学技术与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教育的发

展,而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教育提出了各项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在教育,科学技术的发展依赖于教育的发展,教育对科学技术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科技与教育的紧密联系是制定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客观基础。

(一)科学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大,然而,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教育才能得以实现。因此,社会越来越重视教育,并大力促进教育的发展。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下,教育无论在规模上,或是在内容和方法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教育规模的扩大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普及了中小学教育,因此,教育规模的扩大更多的是指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不仅要求科学技术研究部门需要有高层次的人才,即使是企业,或社会其它部门,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的需要量也在不断增长;尤其是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更是需要大量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社会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的需要迫切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人才,要求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J经济实力越来越强,政府以及社会有更多的财力投入教育,从而保证了扩大教育规模所需的教育经费。

在当今的教育发展中,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除了开办新的学校或增加投入扩大学校的现有规模外,许多高等学校为了满足社会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的迫切需要4还充分挖掘潜力-,利用其现有的师资、设备,采取灵活的办学形式,z扩大招生规模。许多高等学校增设函大、夜大等,在层次上增设专科班、研究生课程班等,从而能够使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

2、教育结构的改善

在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新的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的时间周期缩短,技术设备的更新加速,致使原有的科技知识很快就变得陈旧;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也必须接受新知识,重新受教育。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经济的巨大发展,致使产业结构以至社会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劳动者可能经常变换自己的职业,而每变换一次职业都要求劳动者重新接受教育。尤为重要的是,当今社会生产的高技术化的趋势日益显著,知识密集型的高技术企业需要的是掌握了最新科技知识的人才,因此学习新知识与王作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使教育结构呈现出新的特征,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社会教育蓬勃兴起。

职业教育是指给予学生或在职人员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世界性趋势。

终身教育即所有劳动者都有一个继续受教育的过程,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进行,其一是进入正规的高等院校继续学习,其二是接受社会的各种形式的教育,而后者较为普遍。正是由于终身教育的需要,社会教育应运而生。社会教育是相对于正规的学校教育而言的,是社会根据具体的需要而开展的灵活多样的教育;

相对学校的职前学历教育而言,社会教育侧重于学历教育之后的职业教育。

社会教育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各大企业、大公司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创办各类学校、培训中心等;二是社会业余教育,如社会各界举办的各类技术培训学校等。社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对于终身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阜而且,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起构成了现代大教育的体系,标志着现代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

3、教育内容的丰富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内容也提出了许多新要求。面对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知识量的激增与社会对综合性知识的需要,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智能教育与通才教育,以适应现代新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

(1)重视知识更新。在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尤其在当代新科技革命时代,

知识创新不断加快,这必然导致教育内容的变革,大量新的科技知识会成为教育内容。教学内容与科学技术联系最密切的是高等学校。高校教学内容反映科技发展现状有两条途径:一是在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设置新课程;二是在原有的课程中适当增加新内容。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例如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许多国家在中小学教学中增加相应的课程,并指导学生用计算机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总之,由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迅速化,知识陈旧速率在加快,所以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教学内容中的知识更新都十分重要。

(2)强调智能教育。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量的增长速度更是前所未

有。知识量的急骤增长使得在教学中所传授的知识无论如何只能是知识总量的很微小的一部分。而且,就人的大脑功能而言从某种意叫其思维创切记阳重见所以的传授知识的教育方法越来越显现出其不足之处,而为智能教育取而代之。

所谓智能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着重于提高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包括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需要注意的是,能力的培养与知识的传授并不是对立的,培养能力要以传授知识为前提,并且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同时,培养能力是培养掌握、运用和发展知识的能力。关键是不要把教育只是看作单纯的为了传授知识,忽视能力的培养,而是要从传授知识入手,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一旦学生掌握了必要的能力,他们就能有效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并能进行知识创新,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知识量激增的要求.

(3)提倡通才教育。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学科综合化趋势表现出交叉学科

‘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大量出现;与此相联系,知识之间的互相渗透、互相综合也越来越明显。这种科学技术以及知识的综合化要求科技人员甚至普通劳动者要有一个广博的知识结构。

因此,加强通才教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实行通才教育对于中小教育而言,存在着扩大学生知识面,开拓学生视野的问题。而对高等教育而言,则是需要进行多方面改革的问题。就目前的高等教育而言,首先在专业设置上,要谈化专业,拓宽基础,改变专业设置太难太细的状况F其次在学生学习的课程方面,一是要鼓励学生跨系跨专业选修课程,强调理科与工科、文科与理科的相互渗透,二是要开设新兴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的课程让学生进行选修。通过专业和

课程的改革,能够保证学生具备较广博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智能素质.

当然,强调通才教育并不是要否定专才教育。如果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专",缺乏足够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同样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当今之所以要强调通才教育,是因为传统的教育过多地注重专才教育、忽略通才教育,因而与当今社会需要不相一致.所以要强调通才教育,使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互为补充,互相结合,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4、教育手段的完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信息、网络通信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代的教育手段越来越趋于完善。

在现代化的教学中,幻灯、电影、电视、录音、录像、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等被广泛运用于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变得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丰富多彩。视昕并用的教学能扩大学生的认知空间和时间,深入展示知识的内涵。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想象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下,广播电视教育、计算机网络教育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育方式。教师通过卫星、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进行远程教学。学生既可以同步接受教育,也可以使用输入计算机系统的教学材料,根据各自的需要随时进行学习。广播电视教育、计算机网络教育使教育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极大地增加了受教育的人数,使教育的覆盖面大为扩展;同时,由于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自主选择不同的教学层次、内容和进度,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科学技术避步的基础在教育

科技人员是科学技术活动的主体,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然而,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科技人员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不仅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后备力量,而且教育本身也直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力量。

1、教育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后备力量

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人员的数量和素质,现代科学技术是大科学,更需要有大量高素质的科技人员;然而,大量高素质的科技人员的培养取决于教育。

(1)科学教育影响着科技人员的数量与结构。广义的教育是包括人文教育和

科学教育等在内的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早期的教育以人文教育为主,兼以传授某些实用的技术、技能知识。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大,科学教育逐步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直至今日,科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科学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了相应的科学技术知识,从而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后备力量。一般说来,科学教育是否发达,影响着科技人员的数量,而科技人员的数量又影响着整个科学技术水平。从现代科学教育的结构看,学校教育可分为中小学教育、大学教育以及研究生教育。→般说来,中小学教育为基础教育;而大学教育为专业基础教育,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专业基础教育,主要目的是直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所需人才,其发展直接影响到未来科技人员的数

量。一般说来,中小学教育为基础教育;而大学教育为专业基础教育,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专业基础教育,主要目的是直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所需人才,其发展直接影响到未来科技人员的数量。

科学教育不仅会影响到科技人员的数量,还会影响到科技人员的结构,主要是科技人员的专业结构。目前,大学教育按科学技术的不同学科专业进行划分,研究生教育则进一步按照专业和研究方向进行划分。一方面,大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必须依据科学技术各学科专业的发展需要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教育在学科专业的设置以及侧重点上的不同,会影响到整体科技人员的专业结构,进而影响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

(2)科学教育影响着科技人员的素质。科技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智力素

质、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而科技人员的这些素质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科技人员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是通过教育而获得的,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也是在接受科学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科学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科技人员素质的高低,科学教育的水平愈高,所培养的科技人员的智力素质愈高。需要指出的是,教育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进行研究科学技术的能力,要让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真正掌握研究科学技术的方法。

教育不仅只是培养学生的智力素质,还必须培养学生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心理素质。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科技人员的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爱好、激情与热情以及意志力是科学研究所必需的心理素质,往往会影响到科学研究过程。而科技人员的心理素质也主要是通过教育培养和提高的。

科学技术研究是一种社会活动,科技人员必须具有正确的伦理观念,遵循科技道德规范。因此,教育对于科技人员的培养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其道德素质。要让受教育者真正认识到科技的价值,树立起献身于科技的理想,并让受教育者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要让受教育者懂得科技道德规范,提高遵守职业道德的自觉性。

对于科技人员来说,智力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三者是必备的素质;因此,教育在这三个方面不可有所偏废。如果教育在培养科技人员的素质上有所削弱或有所偏废,则会直接影响到未来科技人员的素质,以致影响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

2、教育对科学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

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上看,科学技术进步不仅表现在科技人员的数量的增加和素质的提高,科学研究规模的扩大,科研成果的增加,而且还表现为社会整体的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教育。从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看,科学教育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构成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现代的大学教育已经把教育与科研结合在一起,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1)教育促进社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教育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必要的

人才,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研究;同时,科学教育还提高了社会全体成员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了社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知识,通过教育传授给受教育者,从而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科技知识水平。教育机构将已有的以及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以一种可被受

教育者接受的方式进行传授,从而促进了社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社会全体成员的科技知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社会对科学技术成果的消化、吸收和应用的能力。就一个国家而言,科学技术领域里所获取的成果必须依赖于经济及社会其它领域对该科学技术成果的消化和吸收,才能得以应用。就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言,应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取决于本国消化和吸收科学技术成果的能力。通过教育,社会全体成员以及各行各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才得以提高,从而增强社会消化和吸收科学技术成果的能力,促进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

(2)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从科学认识论的角度看,科学技

术的发展既有概括总结的阶段,也有创新飞跃的阶段,既有继承的过程,也有发展的过程。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教育通过概括总结和继承前人的科学技术知识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为了有效地传授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必须通过概括和总结已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必须对已有的科学技术知识中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过程进行细致分析,建立起逻辑联系;并且将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固定化,使之成为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同时,还必须适时吸收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补充到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中来。这一过程是教育的基础,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

教育无论是在建立知识体系过程中,还是在具体传授知识过程中,都会发现新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可能成为导致重大科学技术发现的问题。科学史上有不少重大发现就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而导致的。

教育工作者作为一种职业,与科技工作者具有不同的工作内容,但是,就二者的工作对于科学技术发展所起的作用而言,他们有许多共同之处。教育工作者的许多工作,实际上就是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建立科学技术知识体系,提出科学问题,这些活动与科学技术研究是一致的。

(3)高等院校是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它通过

传授文化知识,培养一般劳动者的科技意识和能力,同时它又为高等教育作准备。高等教育属专业基础教育,其所传授的知识许多是科学技术前沿的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在对已有科学技术知识进行体系化时,更带有科学技术研究的性质;教育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更多的是为科学技术所关心、所需要研究的问题。尤其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大多数同时也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有能力并积极投身于科学技术研究,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从高等教育的需要来看,教育工作者必须及时吸收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以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因而必须参与科学研究。同时,高等教育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而且更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素质。高等院校的教师必须以自己亲身的科学研究去教育受教育者,通过让受教育者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其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素质。因此,高等院校的的教师参与科学研究是教育本身的需要。

从现有的科学技术建制看,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主要分为国家政府部门的科学技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和企业的科研机构三大部分。其中高等院校的科学技术研究机构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其科研成果在全部科研成果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从当今的高技术发展看,世界上各著名高技术园区大都以著名大学为核心,如以美国的斯坦福大学等为核心的"硅谷",

以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为核心的波士顿高技术园区,以英国剑桥大学为核心的剑桥高技术园区,以日本筑波大学为核心的筑波科学城等。高等院校成为发展高技术的主力军。

总之,教育不仅仅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大量高素质的后备力量,而且教育活动本身直接参与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至全社会的科学技术进步。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和意义

"科教兴国"战略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5年5月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所作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提出的。在党的"十五大"上又得到进一步强调。科教兴国战略不仅是关于科技、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局部战略,而是关系现代化建设大局,关系我们改革成功、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重大决策。

(一)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可以概括为"落实、定位、增强、提高、转移"十个字。

1、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力的思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思想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为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要使科学技术在我国成为现实的第一生产力,关键在于落实,即在思想上、体制上、机制上、政策上、投入上大力解放和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全面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优先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

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实施科教兴国的前提和基础。科技与教育关系密切,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和源泉,没有教育,科学技术就会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术,因此"抓科技的同时,必须抓教育",提倡"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精神,反对"一工交、二财贸,凑凑合合办文教"的做法。

3、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刀及向现实生产刀转化的能力

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国家长远发展出发,制订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快实现高技术产业化。二是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

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

4、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人是生产力的主体和科学技术的载体,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科技能否渗透到生产力之中,归根到底是由人来决定并通过人来实现的。同时,科教兴国是一项全社会、全民族参与的特大工程,不仅需要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探索攻关,同时也需要

广大的干部和群众积极参与,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是科教兴国得以实现的主体条件。

5、才已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

就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既紧密相关又各有侧重,其目标都是指向"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二)科教兴国的意义

1、科教兴国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技术与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力,而且这个推动力正变得越来越大,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哪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就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当今世界,新的科技革命正蓬勃兴起。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特点是,发展规模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影响之深远,是前所未有的;而且科学技术向生产领域转化的周期越来越短,科学技术巳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在这种背景下,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p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竞争。

面对迅速发展的科技革命,世界各国纷纷把科技和教育当作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企图通过发展科技和教育,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增强国家的竞争力。为此,各国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调整政策,加大投入,强化政府的干预与宏观调控,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曾因及时抓住科学技术发展的时机,于1956年制定了全国科技12年(1956~1967年)发展远景规划,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我国的科学技术以及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的十来年间,忽视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坐失了良机。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使中国人民越来越意识到发展科学技术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在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且,我国目前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还存在诸如技术落后、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需要并且只能通过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来加以解决。

无论是世界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还是我国的国情,都要求我们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因此,有切实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们才能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社会生产力,解决我们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

2、科教兴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根本途径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到2000年,我国要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s到2010年,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s到21世纪中叶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

义国家。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键是要实行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上是依靠大量消耗资源、资金以及使用廉价劳动力而推动的粗放型经济,资源消耗高,资金周转慢,损失浪费严重,经济效益低,产品的质量不高以及科技含量低。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不利于在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因此,必须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然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关键是抓好科技和教育。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

3、科教兴国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基本保证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是我们当今社会主义建设判断一切是非的根本标准。这里的所谓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实力,包括资源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教育实力、政治实力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体现。在这些要素中,科技实力与教育实力是最为重要的。一方面,科技实力与教育实力本身在综合国力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大,另一方面,其它方面的实力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科技实力与教育实力的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在科学技术的某些领域达到或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的科技实力还有一定的距离。加之,我国的科技体制上存在着某些弊病,科技成果的利用率较低,科学技术对其它各领域的影响力还较弱。尤其是教育的发展相对较慢,与我国人口的数量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协调,教育的实力也较弱,以致于影响到经济实力等的提高。这一切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目前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上。

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教育,才能使我国的科技实力、教育实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并且以此带动其它方面实力,乃至整个综合国力的增强。

三、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几个重要关系

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以下几种系尤为重要。

1、科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教育,既是科学技术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它改善与提高劳动者的结构和素质,直接为物质生产过程提供各种水平的智力劳动者,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它通过积累、传递和发展科学知识形成的生产力来不断促进经济发展。因而,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要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使经济建设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关键是要通过深化改革,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建立科技、教育、经济一体化的运行机制。科技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方向要以市场和社会需要为导向,不能只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

发去谋求发展,而是要从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利于国际市场竞争,有利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一个战略层次上谋求发展。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要根据邓小平所指出的:"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的思路积极推进,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2、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的关系

科教兴国与"国兴科教"是互为前提,不可分割的。兴国依靠科技和教育,f必须是科技教育有相当的水平和实力。要对科教实现依靠,使科教兴国成为现实,就要同时"国兴科教"。"国兴科教"的关键,就是要加大政府、企业和社会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增强科技和教育的实力。目前我国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都是比较低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投入","到200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总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这显示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科教兴国的决心。对于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主要靠加强对教育投入的监督,依照《义务教育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切实保证教育经费的实际增长。

3、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科学技术已日益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知识与财富。通过技术引进,可以省去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漫饮而复杂的过程,既节约科研经费又赢得时间。特别是科技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技术引进而获得某种"后发利益"或"后发优势"。如日本就是依靠技术引进而后来居上的。因此,我们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必须实行对外开放,重视技术引进二但是,如果技术引进不当,反而会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如果重复引进,就会造成巨大浪费;如果一味依赖技术引进,则可能造成技术上的长期依赖性。所以,引进必须建立在明智选择的基础上,并且把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结合起来。

就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而言,自主创新是根本。引进技术的目的是要利用外国资源,使自己有一个较高的起点,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再开发,并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针对我国目前过多依赖技术引进而自主创新不足的现状,国家要通过立法,鼓励企业、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确保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的资金渠道,确保科研机构参与技术引进及其消化吸收和创新的全过程,从而形成技术引进与自主研究有机结合的机制。

4、科教兴困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依法治国是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方略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反过来,科技进步也需要社会提供适宜的社会条件,特别是良好的法律保障。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与管理,合理配置资源,鼓励发明创造,保护知识产权,促进成果推广,等等。科学进步对法制建设提出新的要求,而法制的完善又进一步保护和推动科技的进步。

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样,都需要法律来保障和促进。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我们要用法律的手段,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一是科教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需要法律加以确认;二是科技活动引起的社

会关系需要法律加以调整;三是参与国际科技经贸的合作与竞争需要法律加以保护;四是禁止科技成果的非道德使用,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需要法律进一步加以防范和打击。

(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伟大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一大批各个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需要调动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也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普及科学文化;树立科学精神、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从而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些都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环节。

1、更新教育观念

(1)教育投资观。传统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消费性投资,结果造成长期

忽视教育投入,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其实,对教育的投资也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即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力的投资而形成的,主要是通过教育投资,提高人的知识、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国民经济,增加国民收入。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一样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当代经济的发展趋势是知识密集型经济越来越占主导地位,而知识密集型经济,又以广大物质生产劳动者的教育水平为基础,以知识密集型劳动力群体为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充足的教育投资,没有劳动者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是很难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的,从而要发展知识经济也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可见,教育投资不仅是生产性投资,而越来越重要的生产性投资,教育本身也日益成为一种特殊的产业。

(2)素质教育观。科教兴国的基础在于提高全民素质,而提高全民素质就要

依靠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其内涵可概括为:"利用遗传和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口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发展"与"内化",是素质教育的实质。这是一种发展的教育观与应试教育形成对照。素质教育并不否定应试,而是反对以应试为目的;它也不否定专业教育,而是把专业教育放在适当的地位,并在专业教育中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素质教育思想与全面发展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并且丰富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涵,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化。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它要求教师不但要通晓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教学方法,还必须具有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为人师表的崇高师德、精通素质教育的方法与艺术,善于发挥主导作用,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3)全民教育观。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工业

社会由于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工人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得以形成为国家的法律和制度。义务教育的重要意义是使全社会成员不分民族、种族、性别、家庭状况、财产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从而在相当的程度实现了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这种广泛性和平等性将进一步扩大。如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高等教育向大

众化发展等等。

发展大众化高等教育,既符合"使更多的公民受教育"的全民教育观,也是变革应试教育,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应试教育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技能的发展,表现出种种弊端,其主要原因是教育结构问题。我国大学生入学率小于5%,致使众多考生在狭窄的独术桥上竞争,应试教育是不可避免的。要淡化考试,逐步使应试教育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发展大众高等教育,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如果强调大学精才教育和对招生规模的严格控制,必将造成中小学的尖子教育。提前分流只从表面上缓和了高考的压力,却把竞争向下延伸到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使少年儿童失去接受国民教育的宽松环境,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制约。

(4)大教育观。在大科学高技术时代、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时代,必须具备

大教育观。在时间上教育应包括从胎教、幼教直至临终前教育。空间上,教育已经不限于学校,还包括家庭、社会、各个部门的教育。特别是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可以从多种渠道取得信息和知识,如电视大学、网上大学等。在对象和目的上,教育应使越来越多的人有受教育的机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2、普及科学文化

在当代社会的文化形态中,科学文化已处于首要的地位。普及科学文化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科学知识F二是科学思想;三是科学方法;四是科学精神。科学知识是人类文化的基石,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精华部分,科学的知识的应用,可以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物质利益。科学思想虽不是具体的科学事实、实验和理论,但它可以为人们提供观察和思考问题的基点和视角。它能扩大人们的视野,开阔人们的胸怀,启迪人们的心智。科学方法,有三大类:经验方法〈如观察、实验方法〉、理性方法(逻辑、数学、统计方法)、臻美方法(如形式化、对称方法)。这些方法显示了科学的实证精神、理性精神和美学精神,能够潜显化地使人们树立起求实、尚理、爱美的思想情操。科学精神体现了科学的深层含义,它的形成是与科学实践活动的本质相联系的。科学以追求真理为目的,科学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前沿,相应地,崇尚真理、不迷信盲从,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不断创新,不因循守旧的精神就成了科学精神的应有之义。科学精神及其行为规范,不但是维护科学共同体秩序和科学实践得以健康发展的保证,而且它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的大目标是相符的、一致的。普及科学文化,使广大民众增加科学知识,树立科学思想,熟悉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根基所在。必须提高认识,采取有力措施做好这一工作。除加强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之外,还要依靠社会教育,加强科普宣传工作。"要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向人们特别是各级干部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大众传播媒体是开展科普宣传的有力手段,它传播的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可以寓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且投入少,比较经济,应尽量发挥其潜力。从根本上说,加强科普宣传还要靠立法。利用法律规范、法律约束、法律手段来推动,使科普宣传工作真正持久地得到保障和加强。

3、弘扬科学,反对迷信

一段时间来,封建迷信日渐泛滥,伪科学活动频频发生,己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造成极大的危害,严重地妨碍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这些活动的表现形式

主要有三种:

(1)骗术。打着科学的旗号,公开进行诈骗。(2)迷信与邪教。违背科学常识,公然宣传神鬼、巫术、相术,特点是均以赚取钱财为主要目的,有的人还奋很强的政治野心。(3)假学术。提出违背基本科学原理和事实的超常见解,虽不以骗取钱物为主要目标,但在知识界制造混乱,沽名钓誉是真主要目的。目前在我国以第一种和第三种居多,这也充分反映出中国伪科学的低劣性和危害性。迷信盛行、伪科学蔓延,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样的。除了深刻的历史、社会原因外,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低下,科学精神缺乏是其根本原现代迷信和伪科学总是披着科学的外衣,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粗略地看,伪科学也有一些理论和方法,其发明人常常故意模糊科学与迷信、信仰的界线,违反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声称自己的观点与科学相容甚至优于科学,以某种方式拒绝对自己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常规的严格论证和科学检验。这样就使伪科学很有市场,能蒙蔽很多人,甚至某些领导干部和科学家也深信不疑。因此,要辨别伪科学,批判伪科学,反对伪科学,必须大力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高扬科学精神,使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真正扎根于亿万群众的心中。

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的工作重点转移以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这一转移进一步深化和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体现,也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战略决策,也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注释:①(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1996年第5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