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个体知识吸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个体知识吸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个体知识吸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个体知识吸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715216712.html,

个体知识吸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作者:王颖崔健张潇刘志国

来源:《商业时代》2012年第23期

内容摘要:个体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重要基础,本质是个体掌握的与知识吸收有关的隐性知识。本文应用隐性知识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知识吸收的实际,通过对个体隐性知识存量进行定量测评的方式设计了个体知识吸收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个体知识吸收能力进行整体分析和评判。

关键词:知识吸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隐性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创造价值的基础正在发生改变,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正日益集中于其内部特质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知识资源。Coe & Helpman、

Eaton&Kortum、Keller的研究表明,企业知识(技术)进步往往不是来自研发,而是外部技术转移、技术扩散的结果,因此知识吸收能力成为企业不断创新并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从而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企业是员工的集合,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个体的知识吸收能力。企业要提高知识吸收能力,首先要了解员工个体知识吸收能力的主要内容以及每位员工的知识吸收能力现状,这就需要对员工个体知识吸收能力的构成和水平进行分析、测量和评价,以便采取适宜的措施促进员工知识吸收能力的提高。

个体知识吸收能力的本质是隐性知识

1990年,Cohen & Levintha 首次提出了“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他们认为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为实现特定的商业目的而评价、获取和应用外部知识的能力,这一概念随后得到了广泛的引用和讨论。知识可以被个体和群体两个层次的人员掌握,因此,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应该包含个人的知识吸收能力和个人所在组织的知识吸收能力两个层次(茅宁莹,2005)。Cohen & Levintha认为,个人吸收能力是形成组织吸收能力的最重要内容,特别是一些特殊人群的吸收能力,对组织吸收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在组织吸收知识过程中,对外部知识的筛选主要通过“守门人”,而通过“转化人”的工作才能把外部的知识转化为被组织中的成员理解、应用的知识。因此,个人的吸收能力是形成企业吸收能力的基础。其次,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还与企业的管理特性有密切关系,即具有组织个性,它既受到企业成员个人吸收能力的影响,还受到组织文化、结构以及管理制度的制约,所以提高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需要从个人和组织两个方面制定对策。

当前有关“知识吸收能力”的研究,多数学者都在用“能力”来解释“能力”,这种解释实际上没有阐明知识吸收能力的本质。为此一些学者应用“企业能力”理论,重新解释了“知识吸收能力”。例如,Kim(1998)认为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的技能和知识的集合,Zahrav & George (2002)则认为知识吸收能力由企业的惯例和流程构成。应用企业能力理论,本文认为,惯例

完整word版,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一个基本标志是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进步是不言而喻的。核心素养之于三维目标同样也是既有传承的一面,更有超越的一面。 传承更多地体现在“内涵上”,而超越更多地体现在“性质上”。作为核心素养主要构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实际上是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把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就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以历史学科为例,正如吴伟教授所言:“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表现出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 相对于“双基”,三维目标的理论比较全面和深入,但三维目标依然有不足之处,其一是缺乏对教育内在性、人本性、整体性和终极性的关注;其二是缺乏对人的发展内涵特别是关键的素质要求进行清晰的描述和科学的界定。“现有的课程标准虽然在总目标中提及类似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但没有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没有将学科核心素养一以贯之地落实到课程标准的各个方面……”

这就需要由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只有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才能实现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全面回归。抓住了核心素养,也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 核心素养自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从形成机制讲,核心素养自三维目标,是三维目标的进一步提炼与整合,是通过系统的学科学习之后而获得的;从表现形态讲,学科核心素养又高于三维目标,是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情境时,综合应用学科知识、观念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所表现出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显然,三维目标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能力和品格。 目前,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作为工具、媒介、手段、材料的知识反倒变成了教学的目的,知识被绝对化、神圣化,教育成为“为了知识的教育”,而能力和素养却被弱化、被边缘化了,有知识没能力缺素养成为我们教学最突出、最致命的问题。从教育思想的角度讲,我们要把“为了知识的教育”转化成“通过知识获得教育”,知识是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化资和精神养料。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呢?我们认为,学科知识只是形成学科素养的载体,学科活动才是形成学科素养的渠道。学科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素养,简单的复制、记忆、理解和掌握不能形成素养。学科活动意味着对学科知识的加工、消化、吸收,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内化、

基于“知识+能力+素养”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基于“知识+能力+素养”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摘要:培养一大批新型工程人才是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转变的前提条件,也是高等学校工程教育的主要目标。本文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基于“知识+能力+素养”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及其体系构架和实现方法。 关键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一、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三要素 作为一名适应新型工业化的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知识、能力、素养是其缺一不可的三要素。知识是创新的重要基础,高校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培养掌握丰富知识的人,包括专业知识、学科知识和通识知识。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处于“中间型人才”地位,既具有适当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创新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高的素养一方面可以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扩展和增强。知识、能力、素养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素养处在核心位置,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需要的素养包括精神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在培养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过程中,需要的是将三者均衡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由此提出了基于“知识+能力+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基于“知识+能力+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系构架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构建高校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使高等教育工作同科技、经济的发展相结合,推进科技创新,促进学校理论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面落实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管理体系方面,管理是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有效合理科学的管理以及相互的协调机制对于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多元需求之间的关系,努力推动高校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的创新转变,切实建立结构清晰、职能明确的高校管理组织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管理创新,从而有效应对新形势下的许多挑战。在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管理体系中,主要包括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协调管理和绩效管理。 激励体系方面,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受到师生主观能动性的制约,因此激励活动不论从施教者还是受教者的角度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激励体系亦是整个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激励体系包含有物质激励、情感激励、培训激励、考评激励、目标激励、竞赛与评比激励这几大方面。 控制体系方面,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中控制体系贯穿整个体

关于某某同志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证明材料

关于同志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证明材料 ,男,汉族,现年37岁,初级中学语文教师,1998年参加工作至今,教龄18年,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2007年12月,被评为中小学一级教师,他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学科知识。从教以来,一直不停的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追求、探索。先后参加班主任培训、初中级计算机培训、继续教育、教育技术培训,国培等。不断充实自我,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丰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同志和同科同级老师一道,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大纲,探讨在语文课上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找到适合学生实际,并能有效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学法,记录编写成导学案,采用“五步三查”教学模式、变解疑为生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变学会为会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发挥最大的效益,打造高效课堂。他开展小组合作、小组竞争、当小老师、评选班级明星、给家长发短信祝贺、奖品奖励,真正的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喜欢上课堂,爱上语文课。他还特别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总结,每上完一节课,都会对本节课的得与失及时进行总结,写出教后反思,为以后教学提供素材和积累经验。 由于该同志积极探索教改新路,钻研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并在课堂实践中反复锤炼,多次代表学校参加优质课大赛,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

文,获得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2013年9月讲授的《地毯下的尘土》一课,在西华县教育体育局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小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2011年5月讲授的《背影》一课,在西华县教育体育局举办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2013年8月讲授的《乡愁》一课,在周口市教育局举办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总之,该同志具备语文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掌握所教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并在教学中正确运用,取得了显著成就,完全能够胜任当前的语文学科教学。 初级中学 2016年10 月10日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感知觉、注意、记忆 一、认知发展概述 1.认知发展的界定 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的形成,及其随年龄和经验增长而发生变化的过程。 2. 感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 3. 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4. 记忆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5. 认知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等客观事物的特征、性质、事物之间关系、规律等方面的认识都是依靠认知活动来完成的,它是心理发展的开端,在整个心理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6. 学前儿童认知的发展概况 感知觉发展概况:一是原始的感知阶段。二是从知觉的概括向定向思维的概括过渡阶段。三是掌握感知标准和观察方法的阶段。 注意发展概况:新生儿在出生时就具备了注意的能力,3岁前以无意注意为主,婴儿末期出现有意注意萌芽。 记忆发展概况:新生儿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反射标志着儿童已有记忆。一般来说,最早的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反射。 二、婴儿期认知的发展 1. 感知觉的发生与发展 婴儿有着与生俱来的感知能力,这些能力使得他们能够获得外界信息、对照料者做出反

应、形成各种社会关系。这些都是他发展的基础。 (1)0-1岁婴儿感知觉的发生 ●听觉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不仅新生儿具有明显的听觉能力,就是尚未出生的胎儿也有明显的听觉反应。 ●视觉敏锐度 ●视觉在婴儿出生时还没有完全得到发展与成熟,主要表现在视敏度。视敏度简称视觉敏锐度,是指眼睛精确地辨别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的能力。它是测查新生儿视觉发展的重要指标。 ●颜色视觉 颜色视觉是指区别颜色细微差异的能力。 在颜色视觉方面,对新生儿颜色视觉的评估十分困难,所以对新生儿颜色视觉的认识很有限,不过新近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注视 大多测查婴儿视觉感知能力发展的技术是通过观察婴儿的眼睛运动来完成的,主要表现为注视和追视。 ●其他感知能力 儿童一出生时就有了触觉反应,其先天的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都是触觉反应的表现。 味觉和嗅觉也生来就有,保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味觉和嗅觉的敏感性,有助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认知。 现代研究发现,婴儿不仅能感知客体某一方面的简单属性,而且能够感知客体复杂的特点。 (2)1-3岁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触觉 婴儿触觉探索有两种形式:口腔探索和手的探索。 ●形状知觉 在两岁以后,儿童往往在游戏或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能够区分辨别一些物体的大小、形状或颜色等属性;也常常说出有关大小、形状和颜色的语词。这表明在这一时期儿童认识物体时,首先注意的是物体的形状,而不是物体的颜色。

什么是知识能力和素质范文

什么是知识能力和素质范文 "知识能力"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所谓知识能力,是指知识、智能、技能和实践及创新能力等.知识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体现和结果,智能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能力,技能是智慧在实际工作中的一种应用能力,实践及创新能力是以知识、智能、技能为基础的改造世界(对象)的能力 2、知识能力是指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对营销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这是现代营销工作对营销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是对高职营销专业毕业生的要求 3、知识能力是指获取、存储、检索、激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是智能的组成部分.知识的获取和储存是检索和运用的基础,检索和运用是知识的输出,是对获取和存储效果的检验 4、在本文中,我们将获取、整合知识和信息,并对知识和信息进行创新和再造的能力称为知识能力.是知识能力支持了企业的核心能力,或者说,其它的能力都是知识能力的衍生物素质含义 定义1:《词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①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②事物本来的性质.③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那就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

定义2:"素质"沟通的效率与层次可概括为素质。层次高低取决于人的单技术知识深度或多知识修养广度(专家和博学、反面是八卦和肤浅)、沟通方式的丰富性和准确性(如以前不识字的人用画画来代替完成书信),人生观价值取向(创造为乐或享受为乐),情商优劣等条件。 定义3:所谓素质,本来含义是指有机体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即生理学上所说的“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按此,定义素质为:当你将所学的一切知识与书本忘掉之后所剩下来的那种东西,想来就不无道理 定义4:“素质”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⑧历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就特别强调作为英雄和伟人的素质方面.在他看来,“忠诚”和“识度”是识别英雄和伟人最为关键的标准 定义5:“素质”是指人的体质、品质和素养.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一个有学识不具备教育能力的人可以从事别的职业,但不能从事教师职业

真题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管理岗位)

2012年江苏省省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 第一套综合知识与能力素质(管理岗位)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一部分综合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中每道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在答题卡上将正确答案所对应的字母代号涂黑) 1.201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是()。A.促进公益事业发展B.精简机构和人员 C.减轻国家财政负担D.创新体制和机制 2.2012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央财政已按国内生产总值的4%安排教育经费,教育经费要突出保障重点,加强薄弱环节,提高使用效益。下列关于教育经费的使用,不合理的做法是()。 A.增强中小学师资力量培训的经费投入 B.购置现代化教育设备,兴建学校标志性建筑 C.把更多教育资金投向农村和偏远落后地区 D.加强对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的投入 4.国务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下

列属于融资支持的是()。 A.对小微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给予培训费和社会保险补贴 B.支持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行专项用于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债C.中央财政安排150亿元设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主要支持初创小微企业 D.实施创办小企业计划,培育和支持3000家小企业创业基地5.2012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稳中求进”最可靠的途径是()。 A.减免税收B.增加出口 C.对外投资D.扩大内需 6.甲某是A省选出的全国人大代表,在2012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司法机关以其涉嫌犯罪而对其施行逮捕,该逮捕决定许可机构是()。 A.全国人大常委会B.全国人大会议主席团C.A省人大代表团D.最高人民检察院 7.下列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的“混淆行为”的是()。A.甲商场在促销中的所有奖券刮奖区内印刷都是“谢谢惠顾” B.乙企业生产的保健品在产品说明书中作药品疗效的不实说明C.“冰雪矿泉水厂”是一知名企业,丙企业擅自用“冰雪”商标生产矿泉水 D.丁酒厂将其在当地评奖会上的获奖证书印刷在所有产品包装上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中每道题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正确答案,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doc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个体认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标志着该阶段的年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阶段。各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逾越,也不能颠倒,所有个体都遵循这一发展顺序,阶段具有普遍性。但受主体因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各阶段的出现可以提前或推迟。 皮亚杰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这里的运算并不是形式逻辑中的逻辑演算,而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经过一系列的研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等四个阶段。 1.感知运算阶段(0-2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更多新的刺激和客体被同化到先天的反射中。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这一阶段儿童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从出生到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逐渐发展。一个很大

的进展是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儿童大约在9-12月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是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识活动的基础。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活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不再像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依靠实际动作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进行思维,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直觉中解放出来。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尚未获得认知运算,他们进行的是半逻辑思维。 这一阶段的个体具有泛灵论倾向,无法区分有生命的事物与无生命的事物,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事物同样也具有情绪、动机等生命特征,如儿童说“你踩在小草身上,它会疼得哭”。 自我中心主义也是前运算阶段个体的认知特征,自我中心主义是指个体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经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应和看法。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证明了个体的自我中心的倾向。 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只注意事物变化的一个方面而不能同时注意事物变化的两个纬度。由于思维的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原因,

教育知识和能力1

第二章中学课程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博比特《课程》标志课程诞生 一、课程类型: (1)按课程组织方式: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 (2)按学生的学习要求角度划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3)按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4)按课程呈现方式: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二、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夸美纽斯、斯宾塞、赫尔巴特、布鲁纳 (2)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杜威、克伯屈 (3)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三、课程容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2、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学教学 (一)教学 1、教学含义: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2、教学的特点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有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将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学校工作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教学的任务 (1)形式教育 (2)实质教育 5、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 6、教学过程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容、教学手段 7、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表现在: 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认识的引导性;认识的简捷性。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间接性规律);

人的认知发展理论

人的认知发展理论 每个人在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对周围世界的人和事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是由于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知能力、技巧和策略。这些认知能力发生在不同时期,运用着不同的方式所被我们吸收。现在,让我们来学习认知能力是如何发展的。 一、理解认知和认知发展的概念。 根据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弗拉维尔的看法,认知是人类智力活动的过程与产物,如推理、思想、问题解决等过程以及知识、计划、策略、技能等产物的获得。而认知发展则是指一个人进行智力活动并获得相应产物的能力的进步或提高。 二、理解认知发展的模式。 认知发展模式表现为阶段性特点和连续性特点,因此形成了阶段性理论和连续性理论这两种不同的认知发展理论。首先,持有阶段性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技能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点上表现出突发性增长,而在另一些点上却没有变化,即以一种分离的、阶段性的模式发展。我们可以用“爬楼梯”的例子来比喻,即人爬楼梯,在楼梯的每一个台阶上人都处于不同的高度。阶段性观点认为认知发展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第一,每个阶段都伴随着一套性质完全不同的认知结构,它影响着人们处理外部世界的方式。第二,认知发展的方向对于每个人而言是相同的,认知能力总是向前发展而不是向后退,只是在个阶段展开的速度可能因人而异。第三,后面的阶段虽然与前面的阶段不同,但均以前面的阶段为基础而建立的。其次,持有连续性发展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认知技能的增加是按照连续性的模式平稳地、持续地增长的,更高水平的认知能力是逐渐获得并显现的。认知发展的连续性过程类似于一个人沿着斜坡向上走逐渐到达更高层面的过程,其中每一个新的进步都是建立在前面的发展之上。 三、理解认知发展过程。

关于某某同志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证明材料

关于 _____ 同志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证明材料______ ,男,汉族,现年37岁,_________ 初级中学语文教师,1998年参加工作至今,教龄18年,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2007年12月,被评为中小学一级教师,他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学科知识。从教以来,一直不停的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追求、探索。先后参加班主任培训、初中级计算机培训、继续教育、教育技术培训,国培等。不断充实自我,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丰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_____ 同志和同科同级老师一道,钻研教材,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探讨在语文课上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找到适合学生实际,并能有效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学法,记录编写成导学案,采用“五步三查”教学模式、变解疑为生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变学会为会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发挥最大的效益,打造高效课堂。他开展小组合作、小组竞争、当小老师、评选班级明星、给家长发短信祝贺、奖品奖励,真正的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喜欢上课堂,爱上语文课。他还特别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总结,每上完一节课,都会对本节课的得与失及时进行总结,写出教后反思,为以后教学提供素材和积累经验。 由于该同志积极探索教改新路,钻研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并在课堂实践中反复锤炼,多次代表学校参加优质课大赛,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

文,获得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2013年9月讲授的《地毯下的尘土》一课,在西华县教育体育局举办的第二十届中小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2011 年 5 月讲授的《背影》一课,在西华县教育体育局举办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2013 年8 月讲授的《乡愁》一课,在周口市教育局举办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总之,该同志具备语文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掌握所教语文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并在教学中正确运用,取得了显著成就,完全能够胜任当前的语文学科教学。 初级中学 2016年10 月10 日 (范文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个体知识吸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715216712.html, 个体知识吸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作者:王颖崔健张潇刘志国 来源:《商业时代》2012年第23期 内容摘要:个体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重要基础,本质是个体掌握的与知识吸收有关的隐性知识。本文应用隐性知识的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知识吸收的实际,通过对个体隐性知识存量进行定量测评的方式设计了个体知识吸收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个体知识吸收能力进行整体分析和评判。 关键词:知识吸收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隐性知识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创造价值的基础正在发生改变,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正日益集中于其内部特质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知识资源。Coe & Helpman、 Eaton&Kortum、Keller的研究表明,企业知识(技术)进步往往不是来自研发,而是外部技术转移、技术扩散的结果,因此知识吸收能力成为企业不断创新并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从而受到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企业是员工的集合,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个体的知识吸收能力。企业要提高知识吸收能力,首先要了解员工个体知识吸收能力的主要内容以及每位员工的知识吸收能力现状,这就需要对员工个体知识吸收能力的构成和水平进行分析、测量和评价,以便采取适宜的措施促进员工知识吸收能力的提高。 个体知识吸收能力的本质是隐性知识 1990年,Cohen & Levintha 首次提出了“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他们认为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为实现特定的商业目的而评价、获取和应用外部知识的能力,这一概念随后得到了广泛的引用和讨论。知识可以被个体和群体两个层次的人员掌握,因此,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应该包含个人的知识吸收能力和个人所在组织的知识吸收能力两个层次(茅宁莹,2005)。Cohen & Levintha认为,个人吸收能力是形成组织吸收能力的最重要内容,特别是一些特殊人群的吸收能力,对组织吸收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在组织吸收知识过程中,对外部知识的筛选主要通过“守门人”,而通过“转化人”的工作才能把外部的知识转化为被组织中的成员理解、应用的知识。因此,个人的吸收能力是形成企业吸收能力的基础。其次,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还与企业的管理特性有密切关系,即具有组织个性,它既受到企业成员个人吸收能力的影响,还受到组织文化、结构以及管理制度的制约,所以提高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需要从个人和组织两个方面制定对策。 当前有关“知识吸收能力”的研究,多数学者都在用“能力”来解释“能力”,这种解释实际上没有阐明知识吸收能力的本质。为此一些学者应用“企业能力”理论,重新解释了“知识吸收能力”。例如,Kim(1998)认为知识吸收能力是企业的技能和知识的集合,Zahrav & George (2002)则认为知识吸收能力由企业的惯例和流程构成。应用企业能力理论,本文认为,惯例

知识与能力作文

知识与能力作文 知识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知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歆的宝藏。以下是xx整理的,跟着xx一起看看怎么写吧。 1 分数无疑是最厉害的评判家,但这位评判家往往是最残酷的,学生必需付出全部努力,才能使他手下留情,但只有在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分数才会满意。 所以,我们一定要为有好成绩而拼搏。 窗外风刀雪剑,西北风像一条条像凶恶的鞭子抽打着窗儿,寒冷的风透过一丝细小的缝隙吹到书房里,孩子呆呆的看着语文试卷上醒目的分数:76。陷入了沉思:为何分数一次比一次下降? “这孩子怎么办,越考越差,唉。”孩子的父母窃窃私语。 孩子听到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他第一次听到父母这样的难过。 “一定是知识没有巩固,能力有限。这孩子……”父亲轻轻说道。 孩子跑到花园里,抚摸着小猫,任冷风吹着自己,两行长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他的眼神是那样的凄

凉,却没人能理解他 “孩子,冷不冷啊?来,快进屋。”隔壁的老师把他带进屋,安慰着孩子说:“不要伤心,父母不理解你,还有老师啊,老师相信你的能力,一定是没有发挥出来,你一定会进步的。” 孩子的心里感觉暖暖的,便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一个月以后…… 孩子再次与老师在花园里相遇,这次,孩子考了86分。孩子领悟到了:知识是无限的,只要你去钻研它,你的能力也会变得无限,分数自然也会直线上升。老师会心的笑了。 “的确,分数,知识,能力上存在着莫大的关联,正如孩子领悟到的那样。”身为对面邻居的我,这样想。 2 我在学校念了十四年的书,大部分是记忆理解,记忆也就是复制在脑袋里,很多东西是我的老师们强逼我去复制的。当我的脑袋里复制的东西多以后,我就懒得自己去思考,考试的时候很多是靠我复制好的知识,只要把大脑里复制的东西再搬到考试卷上,这就是考试,因此考试是很容易应付的事情,考试也是一种实在无聊的事情。中学时考试前老师还把复习重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理论与实践的重大进步。 第二,核心素养能够引领教师课堂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有效教学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向45分钟要效率,不论是理论的探讨还是实践的尝试,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效教学确实是极为重要的改革举措,但这显然不够。我们应该警惕只追求有效教学,却不问有效地教学什么的全局性盲目的现象。教学的有效性不一定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也不一定与内容的真理性相关联。一个人十分正确地掌握了低碳生活的知识,但他的日常生活可能完全是反低碳的。有效教学,既可以有效地让学生领悟人生而平等、生命至高无上、自由至高无上,也可以有效地让学生熟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教师们总在追求和打造效率高的课堂,并获得了有效教学的美誉,但本质上我们并不追问自己辛辛苦苦的教学是为了什么。我们越来越被每个极小知识点里层出不穷的可能的考试信息绑架,我们获取它,却不知道自己为何要如此。这种教育下,孩子们被培养出一种令人不安的本领:应考能力出奇地高。但核心素养呢?做人的本质呢?谁在乎。不是吗?疲惫的监考老师竟然在几十个学生———这都是她们为之付出心血甚至付出生命的学生———的眼皮之下、在学生们追求分数的沙沙的考试书写声中无助而绝望地倒下。分数,考试,成为刺穿教师,也刺穿教育的长矛,更令人忧虑甚至恐惧的是,它同时也刺穿了我们孩子们的幼嫩心灵,它打击了我们的未来。 我们痛心疾首地承认,我们以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名义向知识本位宣战,但是,知识本位赢了。因为我们除了知识,没有提出更具体清晰的任何目标。今天,我们将以核心素养向知识本位宣战。 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教师在厚重的书本和习题背后,在置生命于不顾的分数背后,看到了明确的让人成为人、以教育来成人的目标。目标在前,知识为我所有,知识助我成长,用教材教、高效率地教就有了清晰的方向。 当然,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虽然是一次历史机遇,但也伴随着严峻的挑战。比如尽管核心素养为课程内容的确定、为教师的教学、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良好的依据与方向,但是,究竟哪些素养才是核心的?学科在核心素养培养中的共性贡献和个性贡献是否真的清晰明了?究竟如何依据核心素养确定、组织和呈现课程内容?教师课堂上如何处理核心素养与学科知识体系的关系?如何编写促进核心素养提升的教材?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有许多障碍亟待跨越。 从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本位,绝不是从知识教学效率不高、知识获得不多到知识教学效率提高、知识日益增多的变化,而是课程改革的质的深化与升华。在我看来,知识本位的学生发展,那是从小蝌蚪到大蝌蚪的变化,核心素养本位的学生发展,才是从小蝌蚪到青蛙的变化。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余文森 (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福州350117) 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标志就是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它的进步是不言而喻的。这其中既有量变也有质变,量变就是从“一维(双基)”到“三维”,质变就是强调学生的发展是三维的整合的结果。从教学的角度讲,“所谓的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互相孤 11

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 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包括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学理论基础及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智慧。 一、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包括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方面的人文社会知识、科技类知识、工具类知识、艺体类知识、劳技类知识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了学科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求真务实、理性批判的科学精神与善待自己、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人文素养,也就是我们所期望的创新型教师的特征。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教师的博学多才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教材的改革,相邻学科的联系日益加强,文理相互渗透,因此,教师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沟通,形成“大教学观”,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教师的知识越渊博,越能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师要有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即本体性知识。 主要包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学科教育知识、教学策略知识等,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 马可连柯说过: “学生可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 ”苏霍母林斯基也指出:

“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精工巧匠。 ”对老师来说,不仅要熟悉所教教材的基本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跟踪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站在学科的前沿,由经验型到科研型的转化。 三、教师要具有系统的条件性知识。 即教育形态的知识。 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学生身心发展知识、教与学知识和教育评价知识等,它是教师从事职业行为的重要保障。 教师必须把学科知识心理学化才能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也才能发展教师的个人智慧。 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师不懂心理学,这就如同一个心脏专业医生不了解心脏的构造。 ”科学的教学需要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教师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等基本知识。 教师不仅知道教什么,还要知道怎样教和为什么选择这样教,用科学的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四、教师要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也就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实践性知识是思想教育知识、文化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师职业情感与职业技能的综合表现,是对教师各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实践训练和检验。 教育专业知识与学科专业知识属于描述性知识,可以让教师知道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但不能解决如何做的问题,它们只有与教育教学活动中解决具

教师晋级专业知识和能力证明材料

专业知识和能力证明 同志自 年 月参加工作, 年如一日,对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学习大纲,努力钻研业务,教学基本功扎实,对所教学科又牢固,并根据教育学、心理学规律,运用灵活多样,切实可行的教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能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大胆创新。 该同志具备语文学科较扎实那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独立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教材。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理论知识,具有该学科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技能。能顺利完成教育部门和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能圆满完成学校规定的备、讲、辅、批、考、评、补等教学任务。教学基本功扎实,能正确完整地传授教学内容,教法灵活,语言准确、精炼,重点突出,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能够及时进行教学反思,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具备该学科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在教学中正确应用。 该同志在任教期间认真备课、讲课,精心编写教案,巧妙设计教法,作业全收全改,批改作业一丝不苟。她所书写的教案和批改的作业在学校的检查评比中总是优。教学内容正确恰当,语言准确、生动,教法灵活、有趣,板书合理规范。重点突出,难点、疑点分析透彻。能围绕目标精讲精炼,因材施教。课堂上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采取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周课时数 节,能圆满完成学校交给的教学任务,所教学科优秀率达 %

吸收能力

Absorptive Capacity and Innovative Performance: A Human Capital Approach

综述脉络: 1.起源:Cohen and Levinthal(科恩和利文索尔)(1989;1989) 科恩和利文索尔有关内部吸收能力和外部协作被视为互补的观点:他们认为,不仅自己的研发生产新知识的创新,同时也可以通过员工参与研发过程增加技能的方式,提升公司的吸收能力。但是他们的研究却没有充分重视是组织对员工进行设置,即在跨职能接口、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等HRM增加吸收能力。 2.实证检验:Gambardella(1992)、Henderson和Cuckburn(1996)Arora & Gambardella、Tripsas (1997)、Rothwell 和Dodgson (1991、Veuglers(1997)、Vergragt(1992) 相关假设的验证主要是基于特定领域特别是在生物技术领域。Gambardella(1992)根据14个美国大型药物生产使用的专利数据作为输出指标进行案例研究。公司处于良好的内部研究能力,不仅可以使其更有效地利用内部知识而且更有效地利用外部知识。这是符合Henderson和Cuckburn(1996)在大公司制药发现类似的结果和Arora & Gambardella(1990)生物技术研究上的发现。Tripsas (1997)发现的排版行业,进行对内的吸收能力投资和外部通信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外部知识的传播的投资组合,能够使公司成功整合外部知识。Rothwell 和Dodgson (1991)强调拥有高素质的技术专家、科学家和工程师对中小企业获得外部知识的重要性。Veuglers(1997)发现, 只有在吸收能力以全职人员研发部门的形式存在时,佛兰德制造业研发合作, 研发合作和研发外包在一定程度上对有内部研发有积极的影响。Vergragt(1992)认为,创建内部与外部关系网络扩展将提高技术发展的可能性。 3.员工个人能力和知识水平影响吸引能力:Cohen and Levinthal(科恩和利文索尔)(1989;1989)、Tushman and Katz (1980)、Mangematin (1999)、Rothwell and Dodgson(1991)、Carter (1989)、Guellec(1996)、Canto(1999) 科恩和利文索尔研发预算通过增加企业的知识决定吸收能力。但他们也意识到吸收能力取决于个人在组织工作的能力。特别是人们位于该公司或其环境的接口,或者在该公司内部单元之间的接口。这些“守门人”是至关重要的,Tushman和Katz (1980)也强调“守门人”可以减少两个系统间语言和认知取向之间的不匹配,这在开发项目尤为重要。“守门人”在公司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向该组织其余成员传递信息,如果的其他成员具有高水平信息传递经验则会使传输过程将变得更加容易。这与Mangematin 等(1999)的研究一致。他认为,高学历的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会自然而然的增加组织知识存储。他们将进一步促进公司外的其他类似的能力个人与的关系,从而促进获得外部知识网,特别是在利用科学知识(Rothwell and Dodgson 1991)。Carter (1989)认为,高学历员工由于高水平的知识,是其成为技术交易的主要的贡献者。这句话在进一步支持Guellec(1996)强调技能劳动者更能够产生新知识,因为他们掌握能力艺术,因此能更好管理新技术。Canto 等(1999)发现,无形资源——进入人类和商业问题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研发, 相比与金融和物理资源。

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目标(20200623121718)

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目标 1、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目标 2013年课程标准在“双基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维课程目标”。三维目标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三维目标”出现与生物学教育不相适应亟待改进之处。主要体 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以多维学科知识为中心,而非以学生为中心。过分强调多维学科知识, 而非强调学生的能力。②缺乏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的具体要求。③评价时分数至上造成实 施中难以把握“三维”的平衡。从这一层面而言,三维目标看似面面俱到,却因为对目标的 割裂化认识,导致了实践中的厚此薄彼。为克服以上问题,新课程改革继续推进,在深化阶段提出“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是对“三维目标”的继承与发展。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是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不是 割裂开的,而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时的综合体现。因此,由“三维目标”转为“核 心素养教学目标”应该更加关注学生未来融入社会并取得成功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核心素养目标表述形式的变化 三维目标的表述形式严格按照“三维”格式,缺乏灵活性;表述的内容强调改变了“双 基目标”中过分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现状,而注重了多个知识维度的互动;行为动词的选择上,不同目标维度选择的行为动词存在差异。2013版高中生物学课标将每一维度分 层次给出表述的行为动词,可分为结果性和体验式动词。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设计从形式和本质上打破“三维”界限,表述形式不是按照“三维”陈述,而是融入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四维内容进行陈述,但这并不意味着屏弃三维目标的内涵。若从内涵角度理解,每一个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均应包含知识、能力和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因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每一个维度均整合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每一个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也不是绝对地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 维度一一对应,因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密切关联,不能割裂认识。认知内容的选择上,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减少了低阶认知水平的表述,增加了高阶认知水平。陈述动词的选择上,依然是尽可能选择具体、可测量和易评价的动词。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选用的 动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为动词”,而是“认知动词”,用于描述学生大脑中认知过程的动词。该认知动词能够使教师对自己设计的目标保持清晰的认识,对指导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 评价有利。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完整版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完整版) 一、基本知识和理念(1-25) 1.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身体健康表现为体格健壮,人体各器官功能良好。 心理健康指能正确评价自己,应对处理生活中的压力,能正常工作,对个人或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是指通过自我调节保持个人与环境、社会及在人际交往中的均衡与协调。 2.每个人都有维护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责任,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 3.健康生活方式主要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四个方面。 4.劳逸结合,每天保证7~8小时睡眠。 5.吸烟和被动吸烟会导致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 6.戒烟越早越好,什么时候戒烟都为时不晚。 7.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 8.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 9.献血助人利己,提倡无偿献血。

适量献血是安全、无害的。健康的成年人,每次采集的血液量一般为200~400毫升,两次采集间隔期不少于6个月。 10. 成人的正常血压为收缩压低于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低于90毫米汞柱;腋下体温36℃~37℃;平静呼吸16~20次/分;脉搏60~100次/分。 11. 避免不必要的注射和输液,注射时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12. 从事有毒有害工种的劳动者享有职业保护的权利。 13. 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 14. 肺结核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等产生的飞沫传播。 15.出现咳嗽、咳痰2周以上,或痰中带血,应及时检查是否得了肺结核。 16.坚持正规治疗,绝大部分肺结核病人能够治愈。 17.艾滋病、乙肝和丙肝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不会传播。 18.蚊子、苍蝇、老鼠、蟑螂等会传播疾病。 19.异常肿块、腔肠出血、体重减轻是癌症重要的早期报警信号。 20.遇到呼吸、心跳骤停的伤病员,可通过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急救。 21.应该重视和维护心理健康,遇到心理问题时应主动寻求帮助。 22.每个人都应当关爱、帮助、不歧视病残人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