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五年级上册第12课《假如没有灰尘》

五年级上册第12课《假如没有灰尘》

五年级上册第12课《假如没有灰尘》
五年级上册第12课《假如没有灰尘》

团风县思源实验学校集体备课记录

年月日星期

备课内容:

《假如没有灰尘》主备人:

陈林秋

参加人员:

课时:2课时缺勤人员及原因:发言记录

(同意或修改意

见)

备课内容要点

教材分析

在人们眼中,灰尘通常是污染环境、传播病菌、危害人类健康的罪魁

祸首。然而,这篇课文却向我们介绍了灰尘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人类的生

息离不开灰尘。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强烈的阳光将使人无法睁开眼睛;

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天空将变成白茫茫的一片;假如空中没有灰尘,地

面上的万物都将是湿漉漉的,更为严重的是,地球上的水就会越来越少,

最后完全干涸,生物就不能生存。此外,假如没有灰尘,大自然也将会变

得非常单调。作者正是通过灰尘的作用,揭示出一个深刻的哲理:事物往

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

这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

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

重要关系。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认为灰尘是对人类有害的,所以利用这点,让学生产生好奇。

“为什么人类离不开灰尘呢?”由此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和积累本课词语;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能力目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继续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体

会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作用。体会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

情感目标: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理念:

学生要了解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同时,学生应

懂得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受到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说明事物的表达方

教学难点:

明白灰尘与人类的关系,懂得任何事情事物都有两面性。教师准备:教学课件(PPT)

【教学过程】

一、读诗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诗句:(课件)

古人云——“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2、同学们,读了这句诗,结合生活实际,灰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危害呢?(指名说)

3、灰尘有如此多的危害,假如全世界突然没有了灰尘,人类和自然界将会怎样?想想。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假如没有灰尘)

二、默读课文,印证设想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边读边想:自己刚才的想法与课文的内容是否一样?有哪些异同点?2、课前我们预习了课文,这些词语的字音都能读准吗?请一个同学读读,其他同学仔细听,如果不准确请你帮他(她)纠正。(出示生字新词,指名学生读词语一遍)

3、读准了字音,同学们,刚才你的想法与课文的内容是不是一样?有哪些异同点?(指名说)

听了你的回答,老师觉得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了解了解灰尘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呢?

三、精读课文,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用“——”画出特点,用“~~”画出作用。(板书:特点作用)与你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吧。

2、全班交流汇报:

⑴灰尘的特点有哪些呢?请按顺序说说①十分微小(板书)

从课文中的哪个地方可以感受到?哪个自然段?

出示:灰尘颗粒的直径一般在百万分之一毫米到几百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这句话哪儿可以看出灰尘“小”?怎样表现出来的呢?(这段话首先运用列数字的方法介绍了灰尘的大小,接着又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了灰尘非常细小的特点。这两种说明方法的运用,使说明的事物更加具体、真实、生动。)(板书:列数字对比)

说明方法是准确说明事物的有效方法,那么我们来看看两个句子,看看作者还有哪儿独具匠心。

课件出示句子:

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细小的灰尘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人眼能看到的灰尘,是灰尘中的大个子,小的灰尘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见。发言记录

(同意或修改意见)

请同学们把这两句话读一遍,想想哪句好,为什么?

(从“庞然大物”和“细小”两个词语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行文

用词的准确,那么我们写作文也要像本文作者一样,准确使用词语,

这样表达才不会有误。)

我们把这段话读一遍,一起来感受灰尘的小。

微小是灰尘最明显的特点了,那么灰尘还有哪些特点呢?②吸收光线

(板书)③散射光线(板书)④吸湿性能(板书)

⑵灰尘的作用:

①削弱阳光②调和天色③调节气候④气象万千

⑶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有了详细地了解,假

如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呢?

出示句式:1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_________。

2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_________。

3假如大气中没有灰尘,_________。

①指名说。从这几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

(句式相似,都强调了灰尘的作用大,但强调的角度不同。这三

个句子都采用“假设”的说明方法写的。)(板书:假设)

②补充课外资料:除了书上写的这些作用外,你还知道灰尘有哪些作

用?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老师可以看出同学们搜集资料的能力很强,灰尘

不仅对人类有危害,还有很大的作用呢!

四、明白道理,拓展思维

1、看来灰尘对人类虽然有害但也有益处,从灰尘的危害和作用

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课件)

(使学生懂得:灰尘太多确实会污染环境,但适量的灰尘存在,

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有好处。)

2、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像灰尘一样,具有两面性,举

例说明。(如鸟粪、电视、网络……)(课件)(课前搜集准备)

3、根据课文和自己搜集的资料,仿照课文,以《假如没有》

为题,写一篇短文。(课件)

4、课外借书阅读高士其爷爷的科普文《灰尘的旅行》。(课时作

业)(课件)

板书设计

12*假如没有灰尘

十分微小削弱阳光列数字

特点:吸收光线作用:调和天色对比

散射光线调节气候假设

吸湿性能气象万千

参加人员签字:学科牵头人签字:分管负责人签字: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学案--第12课 富起来到强起来

富起来到强起来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行为习惯:认识自己的新生活,感受到我们祖国的日益富强,激发爱国热情。 2.知识技能:了解今昔生活的差异,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3.过程方法:通过调查,访问等方式获取资料,并对所取得资料进行分析。 4.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改革创新带来的变化,树立创新意识和观念。 【学习重、难点】 学会收集、整理信息,能够运用一些信息做简单的分析。 【学习过程】 1.你知道袁隆平是谁吗?请查找资料,说一说他的贡献。 2.查找资料,看看有哪些体现改革创新的辉煌成就?说一说,这些成就与我们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3.调查祖孙三代的衣食住行有哪些变化,并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行为习惯:认识自己的新生活,感受到我们祖国的日益富强,激发爱国热情。 2.知识技能:了解今昔生活的差异,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3.过程方法:学生课前合作准备资料,课上对所取得资料进行分析。 4.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活动使学生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懂得价值观的重要性,初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习重、难点】 学会收集、整理信息,能够运用一些信息做简单的分析。 【学习过程】 1.说一说:你的梦想是什么?你想做什么样的人呢?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3.发现:你有遇到或自己做过哪些不文明的行为吗?如果之后再遇到你会怎么做? 4.交流:什么是“中国梦”?请说一说你对中国梦的理解。

5.思考:“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哪些努力?6 7.交流讨论:如何做一个新时代的好少年?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1课时《示儿》《题临安邸》 学习目标: 1. 会认“乃”“熏”2个生字,会写“祭”“乃”“熏”“杭”4个生字。 2. 借助教材注释和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3.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 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教材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教师板书诗题:示儿题临安邸) 2. 指两名学生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 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相同:(1)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2)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不同:(1)《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题临安邸》

写的是诗人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和无限愤慨。 (2)《示儿》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题临安邸》则是借景抒情。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示儿》。 师:同学们,这首诗发自肺腑,如血如火,如泣如诉,悲愤交集,真挚感人,堪称“千古绝唱”。 1.了解作者及背景: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他的诗有九千多首留存下来,内容极为丰富,大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和,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2.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提示:“示”的意思是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3. 借助注解,一行一行地解读:诗人临终前对儿子们说了些什么? 死后无牵无挂;挂念国家没有统一;盼望早日北定中原;祭奠时告慰统一的消息。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辅导与练习

12假如没有灰尘 一、①多音字xuē削弱zhāo朝不保夕yùn晕船 削朝晕 xiāo削铅笔、削皮cháo朝代yūn 头晕 ②近义词: 讨厌—厌恶削弱—减弱稳定—稳固单调—单一危害—损害依附—附着性能—功能干涸—干枯柔和—温和生息—生活③反义词:讨厌—喜爱柔和—强烈稳定—动荡、流动 分散—聚集危害—维护削弱—加强、增强 二、生字组词: 勿[wù]勿动埃[āi]尘埃埃及 漉[lù]湿漉漉晕[yūn] 晕车 三、词语解释: 古往今来:从古代到现在。 庞然大物:庞然:高大的样子。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在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 柔和:①柔软,软和。②温和而不强烈。 依附:附着。 飘浮:随风摇动或飞扬。

湿漉漉:形容物体潮湿的样子。 朝晖:早晨太阳的光辉。 气象万千:气象:情景。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四、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介绍灰尘的特点和作用,揭示出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避害,造福人类的深刻哲理。 五、感悟心语 原以为灰尘是人类健康的大敌,有百害而无一利,然而活生生的事实告诉我们:人类的生息、万物的生长都离不开灰尘。由此可见,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并不像我们表面看到的那样简单。事物如此,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不必为自己的短处而感到自卑,要学会扬长避短,这们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六、课文结构: 灰尘的危害——有碍卫生、危害健康 假如没有灰尘灰尘的大小和来源——微小排放物、烟尘、扬尘灰尘虽有害 使阳光变柔和作用亦不小 灰尘的作用改变天空颜色假如无灰尘 4—6 形成气象万千的景色自然变单调七、写作手法: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2课 古诗三首:示儿|部编版

《示儿》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示儿》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的绝笔,也是遗嘱,更是一首经典的爱国诗。全诗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全诗发自肺腑,悲愤交集,真挚感人。 教学目标: 1、收集、交流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了解诗句的内容,并能从诗的内容想开去。 2、学生依据学法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作的内容。 3、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国悲情,深情,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学生依据学法自学掌握生字,理解词意,了解诗作的内容。 教学难点: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国悲情,深情,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了解作者和背景。 课前板书:课题示儿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陆游的一首诗,同学们课前都搜集了有关诗人陆游的资料,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来介绍一下陆游呢?(生说) 【课件出示: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人。12岁即能诗文,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师:陆游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有什么特点呢?(生说) 【课件出示:诗歌特点: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师:谁能说说陆游生活的那个时代呢?(生说) 【课件出示:时代背景:1126年,当金兵的铁蹄踏破宋朝都城汴梁大门的那一刻起,战火就整整燃烧了95年,陆游就生活在这样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一生都在渴盼着国家的统一,临终之时,躺卧在病塌上的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绝唱——《示儿》。】 师过渡:就让我们走进《示儿》去体会陆游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和背景,使学生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感受诗人情感打下基础】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12《古诗三首》第三课时优秀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第三课时 备课时间 2020.09.25 教材分析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己亥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教材选的是其中一首。诗的大意是:中国朝气蓬勃的局面依靠的是风雷激荡的改革,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让人心痛。我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让更多的人降临世间。全诗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等恢弘奇特的想象,表达了诗人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潮、涤荡旧势力的决心和抱负,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能够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会认“喑、擞”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 1.会认“喑、擞”等6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 前置性作业内容

了解龚自珍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言为心声。今天,我们就看看清代的龚自珍是怎样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心声的。 2.题解:“己亥”本诗所指的“己亥年”是1839年。这一年,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时候,龚自珍写下了我们要学的这首诗。这是第220首。 3.作者简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⒈自由读诗:①读准字音,停顿正确地读顺诗句。②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21)2.看看通过自学,能读懂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做上记号,提出来后,大家共同研究。 3.指名读,齐读,练读。(纠正字音与停顿) 4.汇报交流: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三、诵读赏析,领悟情感 1.指导诵读。 2.赏析第一、二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写出了都是死气沉沉的局面,以及改变这一局面的有效途径。) 3.赏析第三、四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出示课件23) ⑴“不拘一格”什么意思?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呢?(清朝的死板、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用“四书五经”禁锢人们的思想)这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个方面的人才。 ⑵师: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呼唤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学案

27.《青山处处埋忠骨》学案 姓名班级设计者:李忠美 【学习目标】 1、认识“拟、勋”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毛泽东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一段情感波澜,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从中领略他的伟人形象。 3、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毛泽东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一段情感波澜,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从中领略他的伟人形象。 【教学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预习安排 1、读知识链接: 2、学生自读课文3-5次,读准下列词语,读通句子。 拟定勋鉴殉职奔赴踌躇黯然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温馨提示:理解词语意思可以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 拟定:勋鉴: 殉职:踌躇: 3、浏览课文,说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堂学习过程 一、播放视频,引入新课。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 三、品味语言,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1、毛主席一共收到几封电报?在文中勾画出每封电报的内容,完成下列表格。电报的

毛主席在得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并勾画出来。(温馨提示:在文中第四、五自然段中找语句) 第一语句,我从()词语中,知道了这语句运用了()描写。我从()词语中,体会到了毛主席()的心情,我还知道描写心情悲痛的词语有() (2)“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小组合作学习)。 第二语句,我从()这些词语中,知道了这语句运用了()这些描写方法。我从()词语中,体会到了毛泽东具有常人情感。 3、学习运用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方法的句子,体会主席收到第二、三封电报的悲痛复杂心情。 (1)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方法的句子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心理、语言描写方法的句子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主席想。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像是自我安慰地说道:“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在战争嘛(ma),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3)动作、神态描写方法的句子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给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4、理解毛主席批示: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我的理解是: 我体会到:作为父亲,毛主席多么想 ...见见儿子的遗体,但是, ...见儿子最后一面,多么想 作为主席,他不能 ..() ..再见儿子最后一面。毛泽东是.(),更是 ..搞特殊化,不能 的!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细致地对人物进行()描写、()描写、()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还领略到他伟人的形象。 (四)、语言运用 小练笔:(仿写)哀痛的一夜。 仿照本课对人物进行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的句子,写一写毛主席收到电报那一夜的情景:主席想了什么、做了什么等。 那一夜,毛主席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 教学目标 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板书:陆游示儿 2.作者简介及背景 ①陆游(20XX-20XX),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20XX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 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 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 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部编版五年级上第12课《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 第12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4.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 5.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 6.联系背景,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 3.借助教材注释,正确理解古诗大意,通过重点诗句和字词的感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写的是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里,饱经风霜、悲愤交集的诗人即将离开人世,他在临终前给儿子留下了一份遗嘱,是怎样的一份遗嘱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歌。

出示课题:示儿 二、讲授新课 (一)初读感知 1.走进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陆游一生笔耕不辍,创作的诗歌很多,内容极为丰富。多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阶级的屈辱求和,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代表诗作有《示儿》《游山西村》《卜算子·咏梅》等。 2.写作背景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陆游的一生,呐喊着北伐抗金的战斗呼声,表现出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3.解题 示儿:“示”是什么意思? “示”把事物摆出来让人知道。 示儿:可以说是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4.读准字音 nǎi xūn hài shì sǒu 乃熏亥恃擞 5.词语释义 示儿: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元知:本来就知道。元:同“原”,本来。 万事空:什么都完了,没有了。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钓鱼的启示》导学案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捕捞、鱼饵、小心翼翼”等词。 2、我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积累描写美丽月色的句子。 3、我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习重点:学生解决本课的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知识链接: 鲈鱼又称花鲈、寨花、鲈板、四肋鱼等,俗称鲈鲛,与长江鲥鱼、太湖银鱼并称为“四大名鱼”之一。鲈鱼肉质白嫩、清香,没有腥味,肉为蒜瓣形,最宜清蒸、红烧或炖汤。鲈鱼分布于太平洋西部、中国沿海及通海的淡水水体中均产之,黄海、渤海较多。为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也是发展海水养殖的品种 预习任务: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把你不懂得词语在书上做上记号。 2、抄写课文中描写美丽月色的句子。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自主、合作、探究: 1、交流哪些生字词是预习时,自己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和大家交流,并解决。 2、交流课文中生词的意思。 3、试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我来闯关: 1、()鱼()漪()( )闪闪小心()()()择 筋( )力()()动()()辉映()()不舍嘴()告() 解释词语:涟漪: 翕动: 乞求: 抉择: 告诫: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习收获: 班级课题13钓鱼的启示课时第2课时 学习目标: B、我能体会到父亲对“我”的严格的道德教育和深深地父爱。 C、我能从课文中领悟到一个做人的道理。 学习重点: 领会课文结尾处,三十四年过去后,作者的感悟。 预习任务: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中三十四年过去后作者的感悟。 3、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 自主、合作、探究: 1、父亲要“我”把到手的鲈鱼放掉,态度是那么坚决,是不讲理?不爱我吗? 2、精读课文,划出文中父亲对“我”深深的爱和严格道德教育的句子,并谈谈你的体会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2 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12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准确体会诗歌主旨。 3.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查找相关资料,准确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师: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从古至今,无数志士仁人为了这个信念不惜牺牲一切。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古诗,看看诗人是从什么角度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的。 板书:古诗三首 二、学习生字 1.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找出生字。 2.课件出示生字。 3.教师范读生字,学生跟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生字书写,强调笔顺和书写规范。 三、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让学生朗读三首古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文大意。 2.让学生结合课后习题,思考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学习《示儿》 (1)出示课文范读录音,学生跟读,注意体会朗读时的感情。 (2)课件展示作者简介,诗歌背景介绍

(3)讲解古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为看不到国家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师:万事空这里意思是当人死去后,世上的万事万物对他来说都变得毫不相干,因而用不着牵挂了。这句诗看来平常,但在全诗中却非常重要,他不但表现了诗人豁达的生死观,同时为下面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诗人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怀之心至死不渝。 师:诗人在这里为什么感到悲伤?(诗人为没能亲眼看到支离破碎的祖国重新统一而感到无比悲痛。)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译文:将来朝廷的军队向北进军收复失地的时候,家祭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的父亲。 师:后两句意思是当祖国统一后,在祭祀祖先时,一定要记得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你九泉下的父亲。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雪洗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4)归纳主旨。《示儿》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愿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对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 4.板书设计: 心事死去元知万事空 示儿但悲不见九州同收复失地 遗嘱王师北定中原日统一祖国 家祭无忘告乃翁 第二课时 一、学习《题临安邸》 1.让学生跟着课文范读录音朗读古诗,把古诗朗读得流利。 2.讲解古诗。 (1)让学生说一说“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描绘了什么画面。诗句大意: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那些达官贵人,在西湖边吃喝玩乐,听歌看舞,这样悠闲的享乐生活什么时候才会停止呢? 师:这句诗从杭州的美好景致写起:重重叠叠的青山,重重叠叠的楼阁,这一切是多么繁华美好啊! “西湖歌舞”在诗中指哪些醉生梦死的贵族统治者,他们在西湖边过着听歌看舞的荒淫生活。

人教版统编五年级语文上册学案全套

人教版统编五年级语文上册学案全套 目录

1.白鹭 【预习导航】 一、知识链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剧本《屈原》、《蔡文姬》等。 本文选自《郭沫若全集·文学篇》,写于1942年10月31日。《白鹭》也作《鹭鸶》。白鹭就是鹭鸶,它是鹭的一种,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鱼虾等。 二、在文中圈出生字,划出不理解的词语,标出自然段,认读生字词,读准字音。 三、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白鹭.()嫌.弃()长喙.()粉黛.() 镶嵌.()镜匣.()嗜.好()清澄.() 四、请抄写以下生字词。 适宜白鹤嫌朱鹭嵌玻璃框镜匣望哨恩惠韵 五、初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六、你能给课文分成几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七、提出质疑:写下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写下初读课文之后心中的疑问。 【新知探究】 一、课文探究。 1.作者描绘了几幅图?你分别给它们取了什么名字?

2.作者是如何体现白鹭的美的?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品读。 3.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又有什么不同? 4.这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你在生活中能发现常见的美吗? 6.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从中懂得或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学习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白鹭,明白了白鹭的美,体会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郭沫若先生的这篇文章清纯自然,富有情趣。作者通过对形象和色彩的刻画,描写出白鹭独特的美,同时运用新颖、贴切的比喻,使白鹭的形象鲜明生动,使文章清丽悠远,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精练反馈】 一、读拼音,写字词。 1.这里四季如春,很shìyí()休养。 2.这个xiázi()里装着一只kǒu shào(),那是老师送给我的礼物。 3.这里的水是清澄的,因此,bái hè()非常喜欢在这里停留。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 清贫》 精美教案(统编版)

12* 清贫 ?教学目标 1.认识“筹、矜、俘”等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吓”。 2.能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3.能理解题目意思。 ?教学重难点 能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随文认识9个生字,重点指导学生“矜、镯、坞”这三个字的读音。特别是“坞”,它读“wù”,不读“wū”。强调多音字“吓”的读音,在课文中读“hè”。 2.阅读理解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分角色朗读、圈画人物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内心。 3.语言运用 这篇文章虽然写的是方志敏清正廉洁,但对两个国方兵士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更多,引导学生感悟侧面描写的写法,也就是反衬法,用国方兵士的贪婪、腐败,反衬共产党员矜持不苟、舍己为公的美德。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诗歌导入,激发兴趣 1.我国现代诗人郭沫若给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写了一首诗。 课件出示

千秋青史永留红,百代难忘正学功。 纵使血痕终化碧,弋阳依旧万株枫。 这首诗高度赞扬了为革命事业付出艰苦努力的方志敏,也写出了方志敏精神对后人的影响。那么方志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又有哪些值得后人称道的品质呢?对于方志敏,大家了解多少呢?(先让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实幸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不同。无私奉献、舍己为公、恪尽职守,这些都是生命中最闪光的亮点,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品质。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感受一下革命烈士方志敏的人生观,一起来学习第12课《清贫》。板书并齐读课文题目。(板书:清贫) 3.题目“清贫”是什么意思?(“清贫”出自唐代姚崇《冰壶诫》中的“与其浊富,宁比清贫”。这句话是对高尚品德的一种追求。“清贫”是清寒贫苦的意思) 【设计意图】诗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了解方志敏的人生经历,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初步理解课文题目,为深入理解课题做好铺垫。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2.《清贫》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大家根据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自学这篇文章。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和同学交流你对“清贫”的理解。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 4.文章读完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本文主要写了方志敏一生甘于清贫,被俘时身无分文的故事) 5.这篇文章有哪些主要人物?(方志敏和两个国方兵士)我们既要找出描写方志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还要找出描写两个国方兵士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 6.全班汇报交流阅读提示中的两个问题。生交流,师相机点拨:从第2自然段对两个国方士兵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中,我们体会到两个国方士兵对钱财十分贪婪。 (1)第2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对两个国方兵士的什么描写?(心理活动描写)你从文中的哪个词中发现的?(热望)“热望”是什么意思?(热切希望)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圆明园的毁灭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学会“毁、拱”等15个生字。积累“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学会“毁、郊”等15个生字。积累“毁灭、众星拱月”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珑、剔”等8个生字,会写“毁、拱”等15个生字。积累“毁

灭、众星拱月”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雨果曾经说过:“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圆明园为何受到如此的赞美?我们引以为傲的圆明园又经历了些什么,竟然变成了如今的废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了解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遭受的苦难。板书:圆明园的毁灭 【设计意图:用雨果的话引入本课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探究欲望。】 二、读文识字。 1.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语。 2.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语。教师随机指导。 3.小组内交流,运用词语造句,借以理解。 三、整体感知。(出示课件2)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阅读,你对圆明园有了哪些了解? 2.小组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课文。 (1)针对第2自然段。①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 教学目标 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 2.作者简介及背景 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 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12、古诗三首 示儿 知识与能力: 1、收集、交流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了解诗句的内容。 2、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祭、乃”等字,理解“元、九州同、王师”等词语意思。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朗读悟情等形式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深入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爱国悲情,产生对陆游的敬佩之情。 2、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重点难点 1、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诗句意思。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朗读悟情等形式去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示儿 (一)播放图片,情境导入 1、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间简陋的茅草屋里,烛光闪烁,忽明忽暗。床上躺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真切地感到自己不久于人也。于是,他把儿子叫到床前,用微弱的声音交待遗嘱。这遗嘱就是《示儿》,这位老人就是陆游。 2、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让学生交流课前资料。 3、师:陆游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出生在战乱纷飞的年代,一生都在渴盼祖国的统一,在临终之时,躺卧在病榻上的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人间绝唱——《示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示儿》,感受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请大家齐读诗题—— 4、“示”是什么意思?“儿”呢?题目的意思是什么?陆游要告诉他的儿子什么呢?我们一同来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二)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1、同学们,读诗,我们不光要把诗读准、读顺,读得有节奏,还要读懂其中的意思。请同学们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和同桌讨论讨论,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提示:默读古诗,用看注释、查工具书,联系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诗句意思,并在旁作批注。) 2、学生交流、讨论。 3、检查了解。说说你对第一行诗句的意思。引导理解“元”通“原”指原本的意思。万事空、但、九州、王师、定、家祭、乃翁等词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4、把这些词的意思放到诗句中,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指名学生说) 5、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读懂了诗的意思,仅仅这样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走进诗人的内心,去揣摩诗中所蕴含的那份情感。请大家再次齐读古诗。你能用一字字来表示自己读完古诗后的感受?(板书:悲) (三)品读古诗,感情诗情。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 古诗三首

第12课古诗三首 知识点 生字组词: 祭:祭拜祭祀祭奠祭天祭坛祭文乃:乃父乃至乃至于有容乃大 熏:熏风熏陶熏肉熏染臭气熏人 杭:杭州苏杭杭绸 亥:亥时 恃:自恃有恃无恐恃强凌弱恃才傲物哀:哀伤悲哀哀悼哀怜哀兵必胜 拘:拘束拘谨拘禁拘管不拘一格 多音字: 几:jǐ几个jī茶几 降:jiàng降落xián g投降 xūn:熏(熏陶)薰(薰衣草) shì:恃(有恃无恐)侍(侍候) 形近字: 祭:(祭拜)察(观察) 杭:(杭州)抗(抗争) 恃:(自恃)待(等待) 《示儿》知识点 示儿【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作者介绍 陆游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一直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诗歌洋溢着爱国主义精神。 主题: 《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诗人痛惜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希望儿子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一好消息告诉自己,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注解] ①示儿:给儿子看。②元:同“原”,本来。③但:只是。④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⑤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⑥乃翁:你们的 父亲。 鉴赏: ① 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 的心境。 ② 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 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题临安邸》知识点 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作者介绍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人,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事见《东瓯诗存》卷四。 主题: 《题临安邸》描写了诗人对苟且偏安、一味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们的讽刺和愤慨,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注解] ①临安:南宋都城,即今浙江杭州。 ②邸:旅店。③熏: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④直:简直。汴州:北 宋都城汴粱,即今河南开封 鉴赏: ① 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山河如此美好。但这样美好的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的这一质问,表现了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 ② 日揭露“游人”不顾国计民生整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卑劣行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 深切忧虑。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推荐】

12.《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12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积累重点实词。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教学设想 1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内容,可以重温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 2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通顺畅达,气势淋漓,并且多有恰当的排比、比喻,这些语言特点要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我们是五月的花海》听后思考: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交流)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2、有个人在100多年前,20世纪钟声敲响之际,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他就是梁启超。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少年中国说》。板书课题 3、我们先把课题读明白,谁能说说你的理解。(少年就是年轻,少年中国就是指年轻的中国) 师:这么理解也不错,如果把认识再推进一步,你们会发现梁启超这样说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课件介绍时代背景) 1900年的中国,贫穷、落后、愚昧,同时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清王朝连自己的龙椅都拱手让与他人,国家命运岌岌可危,京师危矣!中国危矣!民族危矣!!面对内忧外患的中国,梁启超等人想改良政治来挽救国家,但不久就失败了。历史上把这次变法维新叫做“百日维新”。百日维新失败以后,梁启超逃到了日本。在日本听日本人说到中国的时候,都说是“老大帝国”,(板书“老大”)“过去读到过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老大的意思就是……”跟“老大帝国”相反的是“少年中国”。日本人所以这样说我们,因为从当时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看,中国似乎是正在一天天走向“衰亡”。“老大帝国”,意思是中国已经衰老,没有希望了,梁启超强烈地反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课件1、“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 “世上有一少年中国在” 2、“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这两句话也节选在《少年中国说》的原文 句子里有个“将来”,说明作者说的“少年中国”,不是当时的这个中国。 生:这个“少年中国”是作者心中所追求的一个未来的中国。 师:说得好极了!少年中国是未来的中国。“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说明……在这篇文章中是议论,这篇文章写于1900年,是一篇政论文,梁启超以其忧国忧民之心和卓越的文采,写下了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作者认为创造出这个“少年中国”是中国少年的责任,换言之创造未来的中国是我们中国少年的责任,“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课件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二、读通课文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课后作业及答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第13课《少年中国说(节选)》课后作业及答案 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鱼鳞.(líng lín)诚惶.(huāng huáng)诚恐 深渊.(yuán yuān)优哉.(zāi cái)游哉 二、辨字组词。(提示:最后两列,先写出形近字,再组词) 泻()潜()履()胎()疆()写()替()覆()()() 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在“干将发硎,有作其芒.”中,“芒”的意思是() A.光芒 B.锋芒 C.茫茫 2.在“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中,“履”的意思是() A.鞋 B.踩,踏 C.个人的经历 四、在下面句子中合适的位置用“/”画出适当的停顿。 1.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2.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3.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五、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1.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该句的意思是 。这里将“今日之责任”归结到

身上,一个“全”字强调了。 2.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这段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把少年中国比作、、,表现了少年中国生机勃勃,前程灿烂,前途无量。 3.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这两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充分表达了作者 (感情)。 六、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则国胜于欧洲,()则国雄于地球。 1.在文段括号里补全内容。 2.用“”画出文段的中心句。 3.文段主要用了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语气强烈,把少年与国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少年与国家命运之间的关系。 4.作为少年的你,读了这段话,有什么想说的?想一想,写下来。 七、2018年9月1日,央视《开学第一课》节目中,歌手张杰带来了充满激情和力量的歌曲《少年中国说》,“少年强则国强”的铮铮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2课古诗三首示儿部编版

朝读经典 古诗《示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示儿》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之情。 2、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示儿》。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同学们,在上今天的课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位诗人。(出示陆游画像)他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 2、了解作者; 3、学生回顾学习过陆游的古诗,教师指生交流。 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陆游的另一首古诗《示儿》(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交流,检查: 指名读(及时纠音);再指名读,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了吗? 3、指导朗读: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

有节奏(教师出示划了节奏的古诗,指生朗读)。 三、体会诗意,理解情感: 同学们,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接下来我们就走进古诗,去理解一下古诗的意思吧! 1、解题意: 示儿:告诉儿子,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所交代,相当于遗嘱。 《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2、理解诗意: (1)死去元知万事空 ①元:同“原”,本来。理解通假字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 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 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主要原 因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称为“本字”。 ●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是“悦” 的通假字,是“快乐”的意思,“悦”便是本字。 ②元知:本来就知道。 ③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虽然我知道人死后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