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矫姓的起源,分布现状,族谱,名人录等几个问题的初稿

关于矫姓的起源,分布现状,族谱,名人录等几个问题的初稿

关于矫姓的起源,分布现状,族谱,名人录等几个问题的初稿
关于矫姓的起源,分布现状,族谱,名人录等几个问题的初稿

自从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加入QQ群(原来还有一个矫氏家族论坛,后来估计是域名到期,服务器挂了),在网上得知原来还有这么多本家,心情真是万分激动。经过这几年在网上查阅的资料,还有与本家们的交流,对我们矫姓的一些为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应该说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原本一直觉得还不够成熟,很多内容还需要推敲和考证,迟迟未敢动笔。近期看到群里本家比较踊跃,希望能了解家族的一些情况,几天的思索和整理,初成此草稿,唯望稍起抛砖引玉之效,希望下一步得到广大本家同族的关注、支持和指点

?矫姓的起源

比较主流的说法出自风俗通义

春秋时晋大夫矫父之后。按汉时有矫慎,茂令人,字仲彦,少好学黄老,隐迹山谷间,后人有见之者,以为仙。

《风俗通义》是东汉人应劭所著,是研究古代风俗和鬼神崇拜的重要文献。按照此种记载,矫姓的开姓祖先应是春秋时的晋国大夫姬矫父,其后人以先祖名字为姓,乃成矫姓。应该说,这种说法比较可信,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历史上大多数姓氏都出自姬姓,以先祖名字为姓也是比较主要的得姓来源之一。

另一种说法是矫姓源于姒姓,出自春秋时期孔子弟子矫疵。这种说法的根据是《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孔子传易於瞿,瞿传楚人馯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

据此来看,矫疵(字子庸)是孔门易学的主要传人之一,可是太史公的相关记载实在简略,且没有其他史料支持,仅存此一说。

?2、矫姓都有哪些名人

不得不说,历史上矫姓确实没出过什么名人,史书偶有记载,皆一鳞半爪,语焉不详。下面按历史年代顺序列出正史中有记载的矫姓先人及有关事迹:春秋晋国大夫,矫父,原名姬矫父,矫姓开姓祖先;风俗通义

汉代,矫慎后汉书.逸民传

矫慎字仲彦,扶风茂陵人也。少好黄、老,隐遁山谷,因穴为室,仰慕松、乔导引之术。与马融、苏章乡里并时,融以才博显名,章以廉直称,然皆推先于慎。.........年七十余,竟不肯娶。后忽归家,自言死日,及期果卒。后人有见慎于敦煌者,故前世异之,或云神仙焉。

逸民,可以通俗地理解为“隐士”,即隐居山林,热衷于修仙,是东汉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现代有人以这个为研究课题,网上可搜索到一些相关的论文,但没有什么大的成果。

这位可算是矫姓先人中比较牛的一位了,他与历史上有名的儒学大师马融是同乡,且马融曾自认颇有不及之处,其才华可见一斑了。马融是东汉名将马援的后代,其家族后辈中更是出过大家耳熟能详的“四关五马六张飞”中的马超。

晋代,矫智杜佑通典

“晋军征南军师”矫智的父亲原娶妻为夹氏,生了矫智,后被矫父赶走。之后,矫父再娶了王氏。但矫父在临终时对矫智说:“王氏年少,我死了以后,她必然会改嫁,那时,你可以迎还你的母亲回来,仍为汝母。”在此之前,女子的地位很低下,仅是生子工具,若生子后被夫驱逐,就不再被看做是其亲生子的母亲。而矫父就是敢于破坏此“出妻之礼”的第一人。

请注意,网上有种说法,把矫智的父亲“矫父”同晋国大夫“矫父”混为一谈,可能是出于二者皆带有“晋”,殊不知,此晋非彼晋,一为春秋时的诸侯国,一为司马氏的东西两晋,中间隔了七百多年,根本风马牛不相及。

南朝梁武帝年间,矫道仪魏书

曾官拜龙骧将军,可惜仅一句话带过,同北魏打仗兵败被杀。

五代十国时期,矫公羡南汉书,新五代史,大越史记全书

越南古名交趾,从宋代后期开始,当地的各路豪强纷纷攘攘,各立旗号,逐渐脱离中国的中央政府统治。公元937年,矫公羡曾一度自立为节度(越南一地的最高统治者),但为期只有短暂一年,即被后起者取代,本人也被杀。

矫公羡之后,越南进入吴朝,维持了不到十年,又进入“十二使君时期”。这期间,先后有十二路豪强割据,自称使君。其中有两位名为矫公罕、矫顺。

宋代以后至现代,史书中没有矫姓的记载。

现代(指现在仍在世的)的矫姓名人有:

矫大羽,著名钟表大师,苏州人,现居香港;

矫春本,青岛人,原青岛海牛队队员,曾入选国家队,退役后曾担任青岛中能三队主教练;

矫喆,1981年出生于济南,山东鲁能主力后卫;

矫梅燕,1962年出生,吉林省吉林市人,现任中央气象局副局长;

矫勇,1956年出生,籍贯山东,现任水利部副部长;

矫正中,1950年出生,吉林省吉林市人,曾任吉林市代市长、市委书记,吉林省副省长,现任东北证劵董事长;

矫燕,中央电视台编辑。

?矫姓的分布现状

苏州矫氏:前面提到的矫大羽是苏州人,QQ群里也有矫姓的族人,据说矫姓在苏州定居已有600多年,年代比山东还要久远,族群人数应不在少数,但没有更进一步资料,待考;

山东矫氏:山东是矫姓的主要聚居地,主要分布在青岛和烟台。青岛主要是城阳后海西、平度矫戈庄等几个村,据族谱记载,矫氏先祖(第一世矫云)明朝初年由云南乌撒卫迁至此地;烟台主要是牟平区前垂柳、后垂柳、矫家长治、莱阳市穴坊庄、蚬子湾、乳山市蓬家夼等十几个村,明清之际由青岛迁此。

东北矫氏:实际上,东北的矫姓族人为数众多,只不过比较分散,相互间又向无联系,没有清晰的脉络。主要分布在大连庄河市、吉林省吉林市、德惠市、黑龙江的哈尔滨等地。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只知道祖上来自“山东登州府”,其实登州府是古名,就是今天的烟台,现在来看,肯定也是出自前述的几个村子。

?关于矫姓的族谱

先简单说下族谱(家谱)的常识。

家谱的形式有多种。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后来,人们有的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的,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的。历史上,官

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豪门则多为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

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血统的证明,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其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系的说明。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更加兴盛,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家谱经常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到了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

有些家谱,在立谱时,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份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份清楚,乡间名之为“排辈”,实则是排资论辈的意思。由于历史上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时,必须以预定的某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这个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间或最末,各个辈数层次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

根据1932年最后修订的《矫氏族谱》来看,可得出几点初步的结论:

首先,矫姓最早是没有成型的谱书的,现在我们看到的早期世系表只有“堂图”的形式,也就是供奉于祠堂等地的图表式家谱。现在很多人家里的家谱也仍是这种形式;

第二,最早的谱书形成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由第十三世矫扬功参考之前几代人的努力成果,历经数年而成,条件所限,范围仅限于三五八甲及院头村四支,之前的1808年,先起草了支谱;

第三,此后几次修订如下:咸丰十年(1860年),十三世矫伟功、矫思焕、

十四世矫冠玉、矫嶟参与修订,现青岛辖下村落基本涵盖;光绪八年(1882年),十五世矫明訚、十六世矫德良参与修订;1908年,十六世矫璞毓、矫扶栋、十七世矫九龄、矫明评等参与修订;1932年,十六世矫启光、十七世矫敏法、矫淑法修订,涵盖范围增至烟台的蚬子湾、穴坊庄等地;

第四,烟台一支亦出自青岛,在早期的堂图中应有相关记载,由于1752年乾隆年祠堂发生火灾,致使这一过程不为今人所知,但也正出于此事故,当时矫氏先人才致力于修谱并最终成稿。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生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生 樊果 一、何为戏剧和戏曲? “戏曲”一词,首见于元人陶宗仪《辍耕录》,云:“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浑、词说:”明人称 戏剧常用“北曲”南曲“传奇”“乐府”至王国维直承陶宗仪之说,用“戏曲”一词来泛指中国传统戏剧。 王国维先生于《戏曲考源》中提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对于这个概念:任中敏先生在《对王国维戏曲理论的简评》中认为:王国维模糊了“戏剧”与“戏曲”的概念,单呼戏曲所取太狭,所失太多,以戏曲概括戏居,难免陷入但要唱不要白之嫌。周华斌在《中国戏剧的起源及“戏剧发生学”》中认为:“传统戏剧形态,实际上是多元并存的,除了作为“戏曲”的主体以外,还呈现包括原始性戏剧)宗教仪式戏剧,节令民俗戏剧(如傩戏、庙戏、社火戏剧)在内的多种形态。刘桢在《20世纪中国戏剧学批判》中认为:“如果拘泥于戏曲研究理论,所失更多。事实上也是,中国戏曲特征不断被强化而同时我们的研究视界则呈萎化之态。”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又下定义为:“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戏剧概念同戏剧形态直接相连,对于戏剧形态,许多学者尝试过不同的界定,洛地将戏剧划分为:“戏弄”“戏文”“戏曲”三种形态。周华斌将戏剧划分为“戏”“戏剧”“戏曲”三种形态,他说:“戏是意味着拟兽的、持戈的、伴有鼓声秦的议式性舞蹈,这种舞蹈表演泛见于原始狩猎时期的图腾议式。后世亦有于战斗操练、战前示威、战后庆功、以及种种祭祀性议式。其中,除了“力”和“武”的展现外。不乏“扮演”、“表演”因素和两两相斗的“矛盾“冲突,亦即戏剧的萌芽……诸艺杂陈的“百戏”来源于原始拟兽舞蹈的“戏”,又是后世“戏剧”和戏曲“的母体”周华斌生先生所讲的“戏”是洛地先生所讲的“戏弄”的来源。《戏、戏剧、戏曲》,见《艺术学教育与科研》1999年第2期。叶长海则按时间顺序将从古到今的戏剧划分为原始戏剧、上古戏剧、古典戏剧、近代戏剧、现代戏剧五个阶段,他认为:“要探素戏剧的起源就要主要研究第1阶段,兼及第2阶段,如果要探索戏剧的成熟就要求主要研究第2阶段,兼及第3阶段。”从以上三种分类来看,戏剧是一个历时性的动态概念。从发生到成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艺术形式上也有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比如说汉代以后,曾产生过角羝戏、歌舞戏、参军戏、滑稽戏以及受到印度梵剧影响的西域戏剧,宋代以后,曾产生过杂剧、目连戏、傩戏、南戏、明代产生传奇,清代产生京剧等大批地方戏,清末产生文明戏,20年代有了话剧、歌剧,建国后产生不少秧歌剧、花灯剧、采茶剧以及曲剧、影调戏等等。王廷信老师认为《在中国戏剧之发生》中认为戏剧是以“扮演”为形式本体的艺术。“扮演”之中“潜藏着”戏剧四要素—演员、观众、剧场和剧本。扮演中的演员:扮演指的是一种“戏剧行为”。这种行为是由“演员”来进行的。所以,“扮演”实际指的是“演员”的“装扮表演”人进入“扮演”行为之时,恰就是他成为“演员”之时,所以,进行“扮演”的人当然就是“演员”了。 扮演中的观众:扮演行为出现的时候,意味着两种情况。一是自演自赏,二是为他人观赏而扮演。前者可说扮演者身兼演员与观众二职,但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观众,后者将演员与观众分开,演者自演、观者自观。故云扮演中潜藏着观众。扮演中的“剧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剧场是一种专门用于戏剧表演的“观演”场所,当戏剧走向成熟之后,才有专门性的演剧场所—剧场的出现。但在此之前,许多场所都有扮演行为出现(如宗教祭祀场所、广场空地的撂地作场等)这些场所都是正式剧场的前身。正是因为扮演行为而赋予了一个场所的“剧场”意义。扮演中的“剧本”:剧本是剧作者用来进行戏剧创作的文学体裁,剧本的出现也是戏剧成熟之后的事情。但在剧本出现之前,戏剧扮演忆经开始萌生,甚至有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京剧的起源与特征

起源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流行于全国的重要剧种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原来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4个徽调班社,陆续进京演出,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相互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融合、演变,发展成为京剧。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并重,常用虚拟动作,重视情景交融,生情并茂。京剧自产生以来,曾有过许多名称,如“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二簧(二黄)”、“大戏”、“平剧”(北京曾称为北平)、京戏等。 特征 作为中国戏曲的精华,京剧的基本特征是: 综合性:综合性是京剧的首要特征。所哟丶戏剧艺术都具备综合性,但是中国京剧的综合性是全方位的。 首先,京剧的综合性体现在它对文学和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绘画、书法、工艺、服饰、雕塑等各种艺术手段的综合。 其次,京剧的念白和唱词是多种文体的综合。其唱词多为琅琅上口的诗歌,念白多为精炼的散文或律动感很强的韵文。 第三,京剧剧目的题材也有很大的综合性。京剧表现的生活面很广,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男女老少幼,人神鬼怪精,凡“世上”有的,“台上”几乎都能搬演。光传统戏的题材就有很多类,解放以后,京剧工作者在传统戏的基础上对原有题材进行再挖掘,推出多部新编古装戏;六十至八、九时年代,京剧艺术的创作家们更是实力雄厚,用心的历史观对许多传统题材进行改造和创新,在编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就,为京剧剧目建设做出了布绒忽视的贡献。 第四;京剧的综合性还体现为表演手段的多样。京剧的历代演员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根据戏剧的情节、风格、人物行当的不同需求,对京剧艺术进行了多方的改造与提炼,使京剧唱、念、做、打的技巧在剧中得到全面的发挥和精湛的展现。 程式性:程式性是京剧的本质特征,也是它区别于影视、歌剧、话剧、舞剧的艺术个性。 京剧完全依赖一系列的严格规范化、高度完善化的表演程式,来达到“以歌舞演故事”的艺术目的的。 京剧程式就是京剧演出中相对固定的规范化的表演法式。 京剧表演程式的行成事京剧高度完善化的结果。它所具有的功能和特征,在京剧表演中有着特殊和重要的作用,是演员创造觉得必不可少的手段。 京剧表演程式的分类有:唱腔程式、舞蹈程式、行当程式、音乐程式、脸谱化妆程式、舞台调度程式等等。 京剧的表演程式是独立于剧本内容之外的完整技术结构和动作单元,表演时可分可合,不仅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极强的技巧性、严格的规范性,同时还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它是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和丰富纷繁的社会生活中高度提炼的表演语汇,不仅使生活舞蹈化、音乐化、节奏化,而且形成了规范不变、但形式千变万化的表演元素。 京剧脸谱属于造型艺术范畴,是指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来勾画形状和涂抹色彩的程式。京剧脸谱的程式化体现在不同角色有不同的脸谱。 在脸谱的程式中,依脸谱画法的不同可分为勾脸、揉脸、抹脸三种,依照脸谱图案的不

第一讲 戏曲的起源

第一讲戏曲的起源 一、人类戏剧的起源 人类戏剧的起源是什么呢?从发生学的角度去追溯戏剧的起源,我们可以一直追寻到原始人类部落里的宗教仪式歌舞。一般认为,戏剧源于模仿,当原始人类部族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够创造文字、音乐和诗歌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创作建立在模仿基础上的原始哑剧和仪式舞蹈了。作为一种思想的外在符号,行为远比语言更为直接。模仿的动机从属于原始宗教意识,例如交感巫术观念使原始人类相信模仿活动能够导致其自身命运的改变。这种认识和实践的结果导致了原始戏剧形态的诞生。 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古老的民族,当它最初举行庆贺神明诞生或欢度节日庆典的宗教仪式时,都会和原始戏剧相遇。 1.古埃及祭祀俄塞里斯神。比如说5000年前古埃及人们祭祀尼罗河神俄赛里斯神时,当时就有纪念这些神灵的盛大装扮表演。 对俄赛里斯神的敬奉源于人类最初的自然崇拜心理。这个神体现植物的生长和尼罗河对于生命的繁殖力,而俄赛里斯的经历则包含在一则有趣的传说里。据说在远古时代,他是一个仁慈的统治者.教民农耕及其它手艺,并授之以法。后来遭到他的兄弟、邪恶的赛托的暗害,尸体被剁成肉块.分散到各地。他的妻子、也即他的姊妹埃西斯到处寻找这些肉块.然后把它们护台起来,他的尸体神奇地复活了。生还的俄赛里斯神夺回了他的王国,继续维持了一段时间的仁政后,又到了地狱.成为阴间的最高审判官。他的遗腹子荷拉斯长大后成为勇士,杀了赛托,报了杀父之仇。 在这个故事中,俄赛里斯的死亡和复活象征了尼罗河涨落的自然规律:它在每年的秋天降落,到了来年春天则洪水泛滥。不仅如此,人们还在俄赛里斯死亡和复活的经历中,寄寓了永生不死的期待和愿望。既然俄赛里斯能够战胜死亡,那么,人们只要笃信并虔诚地供奉这一神明,也必然能得到他所赐予的长生不死的恩典。当然,其条件是,必须像俄赛里斯一样,保持住完整的尸体,也就是千方百计地防止阳间遗体的消灭。这种来世观点的产生,不仅使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巨型墓葬建筑以及稍后一些的大型神庙建筑开始纷纷破土动工,尸体制成木乃伊的技术大为发展,而且使人们对俄赛里斯神的供奉和祭记活动蔚为大观。而戏剧的雏形.就蕴藏在这些供奉和祭把活动中。 2.古希腊戏剧与祭祀狄俄尼索斯 希腊人喜爱酒,田野里到处种植着葡萄藤,酿造作坊遍布城乡,每逢节日庆典,无数的居民都把自己灌得醇也陶陶。酒有火一样的性格,它使入兴奋,使人手舞足路,使人充满了

我国的戏曲艺术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

我国的戏曲艺术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艺术,它们是: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印度的梵剧、中国的戏曲。中国的戏曲成熟得较晚,到12世纪才形成完整的形态。在8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革新与改进,持续至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戏曲艺术的萌芽,早在上古时期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即已出现。但它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发育成长阶段,直到宋、金时期,才在传统歌舞、说唱和滑稽戏等几种艺术形式统合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戏曲形态。 (1)宋代,北方的杂剧和南方的南戏,是我国最早的两种戏曲形式。北杂剧主要继承了说唱曲种诸宫调的艺术传统,并综合其他一些艺术形式。它采用曲牌联套的音乐结构,音韵、技巧及演唱方法考究。南戏源于民间歌舞小戏,在此基础上吸收了一些传统曲调,并与宋杂剧、说唱艺术相结合。(2)元代是杂剧发展的鼎盛时期。元杂剧继承了宋、金杂剧的传统,并继续吸收其他音乐形式的成就。这个时期,出现了关汉卿等一批杰出的剧作家,产生出大量优秀作品。(3)北杂剧随着元的统一而南移,曾盛极一时。至元末明初,杂剧被新新兴的传奇取代。传奇是在南戏的基础上,吸收了解北杂剧的丰富成果而形成的。(4)多种戏曲腔调的兴起,是明代戏曲音乐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又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戏曲的发展。特别是明末清初花布乱弹句的兴起,以致皮黄腔为主声调的京剧的形成。它成为我国戏曲集大成的国粹艺术。(5)清代,在上述各声腔系统的戏曲剧种传播、发展的同时,民间又产生出多种地方小戏。这些民间小戏的特点是载歌载舞,但表现手法较简单,戏剧化的程度不高。我国少数民族的戏曲,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吉林、等,主要剧种有:藏族的藏剧、朝鲜族的唱剧、壮族的壮剧、白族的白剧、傣族的傣剧、侗族的侗剧、苗族的苗剧等。总之,我国的戏曲艺术,在8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革新与改进,持续至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说唱音乐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1、叙述性为了能将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传述清楚,说唱音乐以叙述性曲调为主。它主要采用半说半唱、似说似唱、唱中有说、说中有唱的曲调讲唱故事。同时,它的许多曲调又兼具叙事和抒情的弹性功能:速度较慢、曲调装饰较多时,适于表现抒情的、委婉的性格或悲哀的情绪;速度中等、曲调简洁时,适于表现平静的心情和客观叙述故事的发展;速度很快、曲调起伏跌宕时,适于表现欢快的、激动的或愤怒的情绪。由于这个特点,说唱音乐的叙述性与抒情性的转换中既方便又协调。 2、叙事和代言相结合的表现方法说唱音乐采用一人多角的表演方式。在讲唱故事的过程中,既使用第三人称的傻事体,也使用第一人称的故事人物的代言体。叙事时从客观的讲述故事情节的发展,代言时则模拟故事中人物的口吻、表情、姿态、性格,将我物的音容笑貌准确地表现出来。这种模拟不能像戏曲表演那样依靠演员的性别、音色、化妆和道具,而是靠一两个说唱演员的表情、语气和有限的姿态、动作。因此说唱演员对人物的表演更要强调神似。从这一点上来说,说唱赏的表演难度更大。说唱演员不能充分进入角色,而是时进时出,时而是角色的模拟,时而又要加入客观的叙述和评价。由于这样的表演性质,说唱音乐就要对曲调进行选择,既要便于讲故事,又能用画龙点睛的手法来刻画人物的鲜明形象。 3、音乐与语言的密切结合说唱艺术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说唱脚本首先以声调、语调、遣词造句等形式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在这个基础之上,再用音乐来突出和夸张语言的表现。音乐与语言的密切结合主要体现在两点--声调各节奏。汉族传统声乐艺术,在腔词关系的处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诸如:依字行腔,字正腔圆;腔随字转,字领腔行;以字行腔,寻声达意等待。现时,在腔词不能相协时,又有“换腔就字”、“换字就腔”等一套补救办法。说唱音乐继承了传统声乐艺术的这一成就,在语言的节奏方面,汉语本来就具有优势。于是单复相合,智短长相配,汉语语言节奏的多样性为音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说唱音乐又进一步丰富了语言的节奏。

戏曲的由来

中国戏曲(ChinaOpera)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编辑本段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2、繁荣 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3、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4、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唐中期经过一场“安史之乱”的政治灾祸之后,中央政权削弱,社会生活动荡,民心不安。这时的统治者非常提倡宗教,寺庙活动频繁。它既是百姓祈福求佛的所在,又成为散乐在民间活动的中心。在庙台戏场演出的有歌舞、伎艺,也有僧尼讲经。这时的僧尼讲经也就成了人们的一种娱乐方式。讲经有“讲经”与“俗讲”两种。讲经自是出家人的必修课,而后者则是僧尼专为世俗人做通俗化的讲经。为取悦施主,招徕听众,他们模仿佛经有散文、有偈颂(即和尚唱的词颂)的形式,采用散文与韵文结合的体裁,有说有唱地叙述佛教经义,而更多时候还是在叙唱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乃至当代人物。 因俗讲的发达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宗教或世俗题材的长篇“变文”,又因长篇“变文”的发达而提高了中国叙事文学的水平。在这种且说且唱的长篇叙事文学里,无论是故事情节的组织,还是人物形象的描绘,都获得了充分地施展。这样,它们为日后的戏曲在文学上如何结构故事,如何塑造人物创造了条件。 俗讲又是以歌唱、说白相间,反复说唱一则曲折故事的艺术形式。它唱白相间、韵散结合的表达方法,奠定了中国戏曲唱念并用,韵散结合的文学结构。这种艺术形式除了说唱者以第三人称身份叙事之外,还出现了说唱者模拟第一人称口吻叙事的情形。所谓第一人称,就是说唱者隐去自己的身份,去模拟故事中人物的语言、态度、声音和口气。于是,俗讲与变文就具有了表演人物的戏剧因素,在文学上开启了由说唱转化为戏剧的大门。 2、一个讲唱艺人的创造 顺应着长篇故事边说边唱的讲唱方式,一位生活在北宋(960-1127)中期的讲唱艺人孔三传(生卒年不详),首创了一种以唱为主的讲唱艺术,叫诸宫调。 诸宫调在演唱时,不再限于一支曲子,也不再限于一个宫调了。它是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来选择、连缀不同的宫调、曲子。宫调曲子的更替,依循着故事起伏的脉络,以故事为音乐的命脉,用音乐渲梁故事。这样,诸宫调就成为以故事为重心的文学——音乐组合体。可以说,这是讲唱艺术的高级形态,它把故事与音乐相结合的整体性带给了戏剧。最著名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是根据唐代元稹的《莺莺传》改编的。原作只有几千字,董解元却用14种宫调、19 93套曲子来唱叙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它对后来王实甫的《西厢记》产生了直接影响。像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这样精彩的叙事文学,一旦与“可以扮演出来”的戏剧因素相结合,势必孕育出中国戏剧。因此,说它是在文学——音乐的组合上奠定了中国戏民的最初格局,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三、终结戏剧之果】 1、接近戏剧的宋金杂剧

(完整版)戏曲知识竞赛及答案

戏曲知识竞赛 1、中国戏曲起源于哪些形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参军戏) 2、我国的戏曲剧种大约有多少种?(360种) 3、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是我国的哪一个剧种?(昆曲,即昆剧,被称为"百戏之祖"。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 4、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剧种是什么?(中国戏曲) 5、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哪一剧种?(京剧) 6、中国的三大国粹是什么?(京剧、中医、国画) 7、你知道昆剧有多少年的历史吗?(400多年) 8、你知道京剧有多少年的历史吗?(200多年) 9、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特点是(虚拟,程式,写意) 10、京剧四大名旦是哪四位?(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11、梅派擅长表演(善良温柔华贵典雅而具正义感的古代妇女。) 12、程派擅长表演(遭遇悲惨,具有外柔内刚性格的中下层妇女。) 13、荀派擅长表演(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具有柔媚娇婉的风格。) 14、尚派擅长表演(以气与力取胜,有阳刚之美,具有刚健婀娜的风格。) 15、京剧中的梅派、尚派、荀派、程派、各擅长表演什么样的女性?(梅派擅演"仙女",程派擅演烈女,荀派擅演少女,尚派擅演侠女。)

16、目前京剧的四大行当是什么?(生,旦,净,丑。) 17、“生”分为哪几类?(老生也叫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18、"旦"可分为哪几类?(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也叫摇旦) 19、“净”俗称(花脸),分为哪几类?(大花脸、二花脸) 20、“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21、戏曲中的"四功"是指哪些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22、戏曲中的"五法"是哪些技术方法?(手,眼,身,法,步) 23、中国首部电影是由哪一位京剧大师演出的《定军山》?(谭鑫培) 24、中国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什么?由谁主演?(京剧《四郎探母》谭富英主演) 25、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是什么?由谁主演?(京剧《生死恨》梅兰芳主演) 26、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彩色电影是由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什么?(《梁山伯与祝英台》) 27、昆曲发源于哪一省哪一地区?(昆曲:江苏昆山〈苏州〉) 28、越剧发源于哪一省哪一地区?(越剧:浙江嵊县〈绍兴〉) 29、黄梅戏发源于哪一省哪一地区?(黄梅戏:湖北黄梅县) 30、黄梅戏发展壮大于哪(安徽安庆) 31、秦腔的别名、特点?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

中国戏剧的起源和发生

xx戏剧的起源和发生 xx 一、何为戏剧和戏曲? “戏曲”一词,首见于元人陶宗仪《辍耕录》,云: “xx传奇、xx戏曲、唱浑、词说: ”明人称 戏剧常用“北曲”南曲“传奇”“乐府”至王国维直承陶宗仪之说,用“戏曲”一词来泛指中国传统戏剧。 xx先生于《戏曲考源》中提出: “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对于这个概念: 任中敏先生在《对王国维戏曲理论的简评》中认为: 王国维模糊了“戏剧”与“戏曲”的概念,单呼戏曲所取太狭,所失太多,以戏曲概括戏居,难免陷入但要唱不要白之嫌。周华斌在《中国戏剧的起源及“戏剧发生学”》中认为: “传统戏剧形态,实际上是多元并存的,除了作为“戏曲”的主体以外,还呈现包括原始性戏剧)宗教仪式戏剧,节令民俗戏剧(如傩戏、庙戏、社火戏剧)在内的多种形态。刘桢在《20世纪中国戏剧学批判》中认为: “如果拘泥于戏曲研究理论,所失更多。事实上也是,中国戏曲特征不断被强化而同时我们的研究视界则呈萎化之态。”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又下定义为: “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故事,而后戏剧之意义始全。”戏剧概念同戏剧形态直接相连,对于戏剧形态,许多学者尝试过不同的界定,洛地将戏剧划分为:

“戏弄”“戏文”“戏曲”三种形态。周华斌将戏剧划分为“戏”“戏剧”“戏曲”三种形态,他说: “戏是意味着拟兽的、持戈的、伴有鼓声秦的议式性舞蹈,这种舞蹈表演泛见于原始狩猎时期的图腾议式。后世亦有于战斗操练、战前示威、战后庆功、以及种种祭祀性议式。其中,除了“力”和“武”的展现外。不乏“扮演”、“表演”因素和两两相斗的“矛盾“冲突,亦即戏剧的萌芽……诸艺杂陈的“百戏”来源于原始拟兽舞蹈的“戏”,又是后世“戏剧”和戏曲“的母体”周华斌生先生所讲的“戏”是洛地先生所讲的“戏弄”的来源。《戏、戏剧、戏曲》,见《艺术学教育与科研》1999年第2期。叶长海则按时间顺序将从古到今的戏剧划分为原始戏剧、上古戏剧、古典戏剧、近代戏剧、现代戏剧五个阶段,他认为: “要探素戏剧的起源就要主要研究第1阶段,兼及第2阶段,如果要探索戏剧的成熟就要求主要研究第2阶段,兼及第3阶段。”从以上三种分类来看,戏剧是一个历时性的动态概念。从发生到成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艺术形式上也有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比如说汉代以后,曾产生过角羝戏、歌舞戏、参军戏、滑稽戏以及受到印度梵剧影响的西域戏剧,宋代以后,曾产生过杂剧、目连戏、傩戏、南戏、明代产生传奇,清代产生京剧等大批地方戏,清末产生文明戏,20年代有了话剧、歌剧,建国后产生不少秧歌剧、花灯剧、采茶剧以及曲剧、影调戏等等。王廷信老师认为《在中国戏剧之发生》中认为戏剧是以“扮演”为形式本体的艺术。“扮演”之中“潜藏着”戏剧四要素—演员、观众、剧场和剧本。扮演中的演员: 扮演指的是一种“戏剧行为”。这种行为是由“演员”来进行的。所以,“扮演”实际指的是“演员”的“装扮表演”人进入“扮演”行为之时,恰就是他成为“演员”之时,所以,进行“扮演”的人当然就是“演员”了。 扮演中的观众: 扮演行为出现的时候,意味着两种情况。一是自演自赏,二是为他人观赏而扮演。前者可说扮演者身兼演员与观众二职,但缺少真正意义上的观众,后者将演员与观众分开,演者自演、观者自观。故云扮演中潜藏着观众。扮演中的“剧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剧场是一种专门用于戏剧表演的“观演”场所,当戏剧走向成熟之后,才有专门性的演剧场所—剧场的出现。但在此之前,许多

戏曲知识竞赛及答案

戏曲知识竞赛题目 1、中国戏曲起源于哪些形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参军戏) 2、我国的戏曲剧种大约有多少种?(360种) 3、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是我国的哪一个剧种?(昆曲,即昆剧,被称为"百戏之祖"。享有"中国戏曲之母"雅称。) 4、与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合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的剧种是什么?(中国戏曲) 5、享有"东方歌剧"盛誉的是哪一剧种?(京剧) 6、中国的三大国粹是什么?(京剧、中医、国画) 7、你知道昆剧有多少年的历史吗?(400多年) 8、你知道京剧有多少年的历史吗?(200多年) 9、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特点是(虚拟,程式,写意) 10、京剧四大名旦是哪四位?(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11、梅派擅长表演(善良温柔华贵典雅而具正义感的古代妇女。) 12、程派擅长表演(遭遇悲惨,具有外柔内刚性格的中下层妇女。) 13、荀派擅长表演(天真活泼热情的少女形象,具有柔媚娇婉的风格。) 14、尚派擅长表演(以气与力取胜,有阳刚之美,具有刚健婀娜的风格。) 15、京剧中的梅派、尚派、荀派、程派、各擅长表演什么样的女性? (梅派擅演"仙女",程派擅演烈女,荀派擅演少女,尚派擅演侠女。) 16、目前京剧的四大行当是什么?(生,旦,净,丑。) 17、“生”分为哪几类?(老生也叫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18、 "旦"可分为哪几类?(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也叫摇旦) 19、“净”俗称(花脸),分为哪几类?(大花脸、二花脸) 20、“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21、戏曲中的"四功"是指哪些艺术手段?(唱,念,做,打) 22、戏曲中的"五法"是哪些技术方法?(手,眼,身,法,步) 23、中国首部电影是由哪一位京剧大师演出的《定军山》?(谭鑫培) 24、中国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什么?由谁主演?(京剧《四郎探母》谭富英主演) 25、中国的第一部彩色电影是什么?由谁主演?(京剧《生死恨》梅兰芳主演) 26、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彩色电影是由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范瑞娟主演的什么?(《梁山伯与祝英台》) 27、昆曲发源于哪一省哪一地区?(昆曲:江苏昆山〈苏州〉) 28、越剧发源于哪一省哪一地区?(越剧:浙江嵊县〈绍兴〉) 29、黄梅戏发源于哪一省哪一地区?(黄梅戏:湖北黄梅县) 30、黄梅戏发展壮大于哪(安徽安庆) 31、秦腔的别名、特点?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 32、豫剧是哪个省的地方剧种?(河南) 33、山西梆子又称什么?(晋剧)

京剧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京剧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下面是京剧的起源与发展,欢迎阅读了解。 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弋阳腔)。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 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

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位于陕西巷内。 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 “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关于中国戏剧的起源

关于中国戏剧的起源 戏剧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文化成分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欧洲的戏剧,还是东方某些国家的民族戏剧,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性歌舞。 欧洲戏剧发端于古代希腊祭祀大典上的歌舞表演。古代希腊每年春冬两季都要举行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大典。在春季举行祭典时,有人化装成酒神的伴侣羊人萨提洛斯,众人载歌载舞,颂赞酒神的功绩,称为“酒神颂”。在冬季举行祭典时,人们化装成鸟兽,狂欢游行,称之为“狂欢队伍之歌”。到公元前6世纪末,阿里翁在表演酒神颂时,临时编唱诗句以回答歌队长的问题,主要内容是叙述酒神的事迹。泰斯庇斯则开始在酒神颂的歌舞中加进一个演员,由他轮流扮演几个人物,并与歌队长对话,这可以认为是最初的戏剧因素。古希腊悲剧的创始人埃斯库罗斯把演员增至2人,逐渐减少了歌舞叙事的因素,增加了戏剧的因素,并使之在演出中居于主导地位。至此,戏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已经成型。在公元前6世纪,“狂欢队伍之歌”在希腊本部的墨加拉发展成滑稽戏,可以看作是原始的喜剧。公元前487年,雅典在祭祀大典上正式上演喜剧。当时的喜剧只有3个演员,歌队的作用亦不像在悲剧中那么重要,在希腊喜剧的发展过程中,歌队的作用也愈来愈小。 东方民族戏剧的历史比欧洲戏剧要短。印度戏剧起源于公元前1世纪以前,民间迎神赛会上的表演,被看作是民族戏剧的萌芽。到2世纪,印度已经出现了第一部戏剧理论著作《舞论》,标志着戏剧艺术已臻成熟。中国戏曲艺术的血缘,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歌舞、巫觋等多种成分。到周代宫廷的仪式性歌舞,已有模仿性的戏剧因素。作为戏曲中演员艺术的前身,则包括上古时期祈神降福的巫觋以及后来的优伶。到了唐代,古时的歌舞已发展成小型的歌舞戏,周秦以来的俳优表演已发展成参军戏。前者仍以歌舞为主,但已有对人物的摹拟及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后者则以对人物的摹拟和简单的情节为主,也掺和了歌舞的成分。一般认为,中国戏曲发展成完整的、独立的艺术样式,是12世纪宋代的永嘉杂剧,又称“南戏”。在日本,古代人借助面具装扮成天神或恶魔,祈求丰收和生殖后代,这种原始艺“能”可以看作是戏剧的胚胎。在12世纪前后形成的猿乐,加进了杂技、歌舞的成分,主要仍然是用于农村的祭祀活动。到中世纪后期创立了能乐与狂言,前者以歌舞取胜,后者则更注重对话与动作,但也都具有浓重的祭祀性。 歌舞与戏剧有血缘关系,但是,欧洲戏剧与东方的民族戏剧,在发展过程中,情况迥然不同。在欧洲戏剧(以古希腊戏剧为开端)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歌舞成分逐步减少,而戏剧性的因素却逐步增强并成为主导因素,最终发展成以外部形体动作和对话为基本手段的戏剧形式。而东方的民族戏剧,则多是在戏剧性成分逐步增强的过程中,大量的歌舞成分被保留下来,形成了歌舞抒情性与戏剧性相融合的艺术特点。后者可以中国戏曲艺术作为范例。东、西方戏剧的这种区别,构成人类戏剧文化的两大支脉。 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开篇首句云:“中国戏曲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原始时代的歌舞。”我们知道一切艺术起源于劳动,中国的歌舞也不例外。《书经.舜典》上说:“予击石附石,百兽率舞。”所谓百兽率舞,并不是像后来的儒家所神秘化的那样,说是在圣人当世连百兽都来朝拜舞蹈了,这种舞是用石相击或用手击石来打出节秦的,那时连鼓也没有,可见是很原始的。到后来才有了鼓,所谓“鼓之舞之,”这就进一步了。这种舞可能是出去打猎以前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也可能是打猎回来之后的一种庆祝仪式,《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乃以鏖革置缶而鼓之,乃拊石击石以像上帝玉磬之音,以致舞百兽。”这是战国时代关于古代乐舞的一种传说。可以透过这段歌舞的描写看出一幅原始猎人在山林中打猎的景象:“一面呼啸,一面打着、各种陶器、石器发响去恐吓野兽,于是野兽们就狼奔豸突地逃走而终于落网了,这位原始时代的艺术家“质”(其实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当时全体人民)就是按生活中的实际来创造了狩猎舞,这时所谓的“百兽”实际是人披兽皮而“舞”的场景,不过是对于狩猎生活的愉快和兴奋的回忆罢了。当然,这时的场景都是已经艺术化了,音乐、舞蹈都是已经节奏化了的,这种舞蹈带着浓厚的仪式性,它是响氏族的保护神或始祖祈祷,以求这次出去打猎获得丰收,或者是打猎回来为了酬谢神祗而举行的。但不管它是什么仪式,也不管它披着多厚的原始宗教的外衣,其实际意义,乃是一种对于劳动的演习、锻炼,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戏曲大舞台的资料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了。但它发育成长的过程却很长,经过汉、唐,直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庙会和瓦舍勾栏对戏曲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过节日,往往以歌舞祀神,同时也娱乐自己。当时的节日,有纪念战争胜利的,有庆祝丰收的,有驱鬼除疫的,有祭祀祖先的,还有专为男女求爱的,等等。 农村歌舞从原始社会直到12世纪的北宋,在艺术上虽然也有很大的发展,但始终没有进一步形成为较完整的戏剧形式。 到了宋室南迁,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了商业城市和港口,附近农村在生活上也起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职业化的艺术团体。于是,早期的戏曲形式──南戏就应运而生了。 说唱对于戏曲的影响有两方面: 一是说唱文学对剧本创作的影响;一是说唱音乐对戏曲唱腔的影响。 中国汉民族没有长篇史诗,最早的咏叙部族历史的诗篇见于《诗经》,这些诗是对祖先的颂歌。而真正作为文学作品的叙事诗,篇幅较长的,只有南北朝时代北方的《木兰诗》和南方的《孔雀东南飞》,但也没有证据说明是和着管弦歌唱的。 只有两汉时代乐府诗歌的“相和歌辞”中有一部分如《白头吟》(相如、文君的故事)《陌上桑》(罗敷女的故事)等,是配合管弦歌唱故事的。这一部分乐府诗歌在南北朝时称为大曲。因为这些歌辞是用“大曲”的乐曲来歌唱的。大曲是一种音乐形式,它是以一支曲子反复演唱多遍来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唐代寺院用边唱边讲的方式讲说佛经故事和世俗故事,称为“俗讲”或“啭变”,这类讲唱的本子叫做“变文”。变文的文体是一段散文和一段七言或五言的韵文相间。这种文体后来为宋代鼓子词所继承,用以咏唱故事。

-音乐-三年级下册-京剧的起源和发展

京剧的起源和发展 孕育期 徽秦合流 清初,京城戏曲舞台上盛行昆曲与京腔(弋阳腔)。乾隆中叶后,昆曲渐而衰落,京腔兴盛取代昆曲一统京城舞台。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艺人魏长生由川进京。魏氏搭双庆班演出秦腔《滚楼》、《背娃进府》等剧。魏长生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唱腔委婉,做工细腻,一出《滚楼》即轰动京城。双庆班也因此被誉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开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庆班、裕庆班、萃庆班、保和班也无人过问,纷纷搭入秦腔班谋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长生的表演有伤风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将魏长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继三庆班落脚京城后(班址位于韩家台胡同内),又有四喜、启秀、霓翠、春台、和春、三和、嵩祝、金钰、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栅栏地区落脚演出。其中以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家名声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称。 春台班进京时间,按汉调名家米应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担任春台班台柱时始,证明该班进京时间早于四喜和和春。春台班位于百顺胡同。 四喜班于嘉庆初来京。徽戏、昆曲兼演、尤以昆曲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处哄传四喜班”之语。该班位于陕西巷内。 和春班于嘉庆八年(1804年)于李铁拐斜街组建。该班以武戏见长。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 “四大徽班”的演出剧目,表演风格,各有其长,故时有“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之誉。“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调外,昆腔、吹腔、四平调、梆子腔亦用,可谓诸腔并奏。在表演艺术上广征博采吸取诸家剧种之长,融于徽戏之中。兼之演出阵容齐整,上演的剧目丰富,颇受京城观众欢迎。自魏长生被迫离京,秦腔不振,秦腔艺人为了生计,纷纷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两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过程中,徽班广泛取纳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剧本移植,为徽戏艺术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徽汉合流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 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交融。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戏曲大舞台的资料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了。但它发育成长的过程却很长,经过汉、唐,直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庙会和瓦舍勾栏对戏曲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在原始社会里,人们过节日,往往以歌舞祀神,同时也娱乐自己。当时的节日,有纪念战争胜利的,有庆祝丰收的,有驱鬼除疫的,有祭祀祖先的,还有专为男女求爱的,等等。 农村歌舞从原始社会直到12世纪的北宋,在艺术上虽然也有很大的发展,但始终没有进一步形成为较完整的戏剧形式。到了宋室南迁,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迅速,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了商业城市和港口,附近农村在生活上也起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职业化的艺术团体。于是,早期的戏曲形式??南戏就应运而生了。 说唱对于戏曲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说唱文学对剧本创作的影响;一是说唱音乐对戏曲唱腔的影响。 中国汉民族没有长篇史诗,最早的咏叙部族历史的诗篇见于《诗经》,这些诗是对祖先的颂歌。而真正作为文学作品的叙事诗,篇幅较长的,只有南北朝时代北方的《木兰诗》和南方的《孔雀东南飞》,但也没有证据说明是和着管弦歌唱的。只有两汉时代乐府诗歌的“相和歌辞”中有一部分如《白头吟》(相如、文君的故事)《陌上桑》(罗敷女的故事)等,是配合管弦歌唱故事的。这一部分乐府诗歌在南北朝时称为大曲。因为这些歌辞是用“大曲”的乐曲来歌唱的。大曲是一种音乐形式,它是以一支曲子反复演唱多遍来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唐代寺院用边唱边讲

的方式讲说佛经故事和世俗故事,称为“俗讲”或“啭变”,这类讲唱的本子叫做“变文”。变文的文体是一段散文和一段七言或五言的韵文相间。这种文体后来为宋代鼓子词所继承,用以咏唱故事。 中国的说唱艺术到了13世纪的金代,出现了董解元的说唱诸宫调《西厢 记》。“董西厢”的出现,表明说唱艺术无论在文学上还是音乐上都已经完全成熟;而说唱艺术的成熟,则为戏曲的产生在文学上和音乐上铺平了道路。 滑稽戏是从“优”发展而来的。优的出现很早,据历史记载,最早是出现在公元前774年西周幽王的宫廷。优是国王贵族的弄臣,专以讽刺调笑为职务。国王行事不当,不能直接批评,就利用优来进行调笑以达到讽刺的目的。到了封建时代,优从对帝王进行讽谏,变成帝王用来讽刺臣下的手段。从此,优的表演就被称为参军戏,并从一个角色发展成两个角色,被戏弄的叫“参军”,而去戏弄他的就叫“苍鹘”。到晚唐时期,参军戏发展成为多人演出,戏剧情节也比较复杂,除男角色外,还有女角色出场。到了唐末五代,又改称“杂剧”,至宋,更出现了五个角色名目,并各有分工职司。虽然有了上述种种变化,但其内容仍属滑稽调笑性质;不过这时多以市井人物为取笑的对象。 上述三类艺术,细分起来,品种很多,统称为“百戏”,又名“散乐”。秦汉以来,百戏有一种集中表演的传统。唐代的歌舞百戏表演场所,除宫廷演出外,也设在长安几座大的寺庙里。到了北宋,商品经济发达,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等地成为繁华的大商业都市。东京除相国寺为游观之地外,还有专为各种艺术表演而设的瓦舍。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的瓦舍勾栏承袭北宋体制,但杂剧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发展和提高。瓦舍勾栏各种伎艺集中表演,招徕观众,他们互相观摩,互相竞争,也互相吸收,逐渐汇合,这就促进了戏曲的形成。起源于滑稽戏的宋杂剧就是在瓦舍勾栏中吸收了各种伎艺而形成 的综合性戏曲艺术。

中国戏曲发展史

中国戏曲发展史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萌芽:在原始社会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 繁荣: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延展: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鼎盛: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革新: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著名的有汪笑侬、潘月樵、夏月珊等,他们为以后的戏曲改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现代戏曲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段时期,一些有志之士对戏曲进行了改革。梅兰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邓霞姑》、《一缕麻》等宣传民主思想的时装新戏,周信芳、程砚秋等也都创作了不少的作品。 星宿: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各个剧种都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优秀演员。京剧有馀叔岩、言菊朋、梅兰芳等,川剧有周慕莲,汉剧有董瑶阶,湘剧有吴绍芝,秦腔有刘毓中,蒲剧有王存

中国戏曲的起源

中国戏曲的起源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川剧、秦腔、评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湘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 1,产生 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2、繁荣 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3、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4、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终结戏剧之果 1、接近戏剧的宋金杂剧 宋代的都市生活开始活跃,唐代首都入夜实行宵禁,宋代京城却是通宵夜市,买卖不绝。如此繁华热闹,市民娱乐的夜生活也就必不可少了。大量聚集而居的城市平民对文化娱乐的需求,催发了固定演出场所的出现,叫做勾栏(或称瓦棚),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游艺场。勾栏(瓦棚)的百戏杂陈,为戏剧的全面综合,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和丰沛的艺术滋养。 宋代承继了古代的古优的传统精神和参军戏的表演成就,又吸纳了其它歌舞伎艺,形成了宋杂剧。从现存文献记载里,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宋杂剧的演出情况。戏一般是以一场三段或两段的方式进行。第一段叫艳段,表演寻常熟事;第二段称正杂剧,表演故事内容比较复杂一点的事;第三段是散段,专演引人发笑的趣事。宋杂剧已有四五个演员。其中“末泥”、“引戏”行当的任务,似乎主要还在于组织演出。来源于参军、苍鹘的行当,在这里叫副净、副末。扮演女脚的叫“装旦”,还有一个专门演官员的叫“孤”。宋金对峙以后,宋杂剧传入金朝统治的北方,称金院本或统称宋金杂剧。 2、南戏——戏剧之果 一切条件都已具备,中国戏剧之果成熟了;它成熟在地处东南的温州。南戏在温州一带静悄悄地成长,并比北方杂剧提前成熟,是客观原因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