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十一章 人格理论与应用

第十一章 人格理论与应用

第十一章 人格理论与应用
第十一章 人格理论与应用

第十一章 人格理论与应用

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人格的一般概念、人格理论的基本观点、认知风格、人格测验,以及人格的成因等,掌握运用人格的理论原理分析自己、他人的人格类型特征的方法,并能将其运用于现实生活中。

本章将教材“第十一章气质类型特征及其应用”和“第十二章性格及其培养”合并。 第一节 人格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二、人格的结构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气质(tenlperament)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

性格(character)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

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self-experience)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自我控制(stir-regulation)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

第二节 人格理论

一、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theoryofpersonalitytrait)起源于4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特质理论认为,特质(trait)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

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两类人格特质

一类是共同特质(commontraits),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在研究人格的文化差异时,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特质。另一类是个人特质(individualtraits),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人特质依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又

可分为三种:

首要特质(cardinaltraits)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

中心特质(centraltraits)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

次要特质(secondarytraits)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这些次要的特质除了亲近他的人外,其他人很少知道。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表面特质(surfacetraits)指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sourcetraits)是指那些相互联系而以相同原因为基础的行为特质。

体质特质(constitutionaltraits)由先天的生物因素所决定。

环境特质(environmen—tdtraits)则由后天的环境因素所决定。

动力特质(dynamictraits)是指具有动力特征的特质,它使人趋向某一目标,包括生理驱力、态度和情操。

能力特质(abilitytraits)是表现在知觉和运动方面的差异特质,包括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气质特质(temperamenttraits)是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的特质。

现代特质理论

三因素模型

艾森克(Eysenck,1947,1967)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 (threefactormodel)。这三个因素是:①外倾性(extraversion),它表现为内、外倾的差 异;

②神经质(neuroticism),它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③精神质(psychoticism),它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艾森克依据这一模型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naire,简称EPQ,1986) 。

五因素模型

塔佩斯等(Tupes&Christal,1961)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5个相对稳定的因素。进一步验证了“五种特质”的模型,形成了著名的大五因素模型(bigfivefactorsmodd)。

开放性(openness)具有想像、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

外倾性(extraversion)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

宜人性(agreeableness)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

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

1989年麦克雷和可斯塔(McCrae&Costa)编制了“大五人格因素的测定量表”(NEO—PI—R)。

二、类型理论

类型理论是20世纪30~40年代在德国产生的一种人格理论,主要用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心理差异,即人格类型(personalitytype)的差异。人格类型理论有三种,即:单一类型理论、对立类型理论、多元类型理论。

单一类型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是依据一群人是否具有某一特殊人格来确定的。美国心理学家佛兰克·法利(FranckFarley)提出的T型人格,就是单一类型理论的代表。

法利认为,T型人格(Ttypepersonality)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依据冒险行为的性质(积极性质与消极性质),法利又将T型人格分为T+型和T—型两种。当冒险行为朝向健康、积极、创造性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时,就是T+型人格。当冒险行为具有破坏性质时,就是T—型人格。这种人有酗酒、吸毒、暴力犯罪等反社会行为。

对立类型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格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A--B型人格

A型人格(A-typepersonality)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具有这种人格特征的人易患冠心病。。

B型人格(B-typepersonality)的主要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的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在需要审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型人往往比A 型好,他们属于较平凡之人。

内一外向人格

瑞士著名人格心理学家荣格(C.G.Jung,1875—1961)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一外向人格类型学说。

外向人格的特点是,注重外部世界,情感表露在外,热情奔放,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往,行动快捷,有时轻率。

内向人格的特点是,自我剖析,做事谨慎,深思熟虑,疑虑困惑,交往面窄,有时适应困难。

多元类型理论

气质类型学说

现代的气质学说仍将气质分为四种典型的类型:

胆汁质(cholerictemperament),这种人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争强好斗、勇敢果断,为人热情直率、朴实真诚、表里如一,行动敏捷、生气勃勃、刚毅顽强;但这种人遇事常欠思量,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

多血质(sanguinetemperament),这种人情感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活泼好动、热情大方、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力强;他们的弱点是缺乏

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粘液质(phlegmatictemperament),这种人情绪平稳、表情平淡,思维灵活性略差但考虑问题细致而周到,安静稳重、踏踏实实、沉默寡言、喜欢沉思,自制力强、耐受力高、内刚外柔,交往适度、交情深厚;但这种人的行为主动性较差,缺乏生气,行动迟缓。

抑郁质(melancholictemperament),这种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像丰富,不善交际、孤僻离群,踏实稳重、自制力强,但他们的行为举止缓慢,软弱胆小,优柔寡断。

性格类型说

德国心理学家斯普兰格(Spranger,1928)依据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六种形态,将人划分为六种性格类型。不同的性格类型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成分。

经济型。这种人注重实效,其生活目的是为了追求利润和获得财富,如实业家等。

理论型。这种人表现出具有探究世界的兴趣,能客观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力图把握事物的本质,尊重事物的合理性,重视科学探索,以追求真理为人生的目的,如思想家、科学家等。

审美型。这种人对现实生活不太关注,富于想像力,追求美感,以感受事物的美作为人生的价值,如艺术家等。

权力型。这种人倾向于权力意识和权力享受,支配性强,其全部的生活价值和最高的人生目标就在于满足自己的权力欲望,得到某种权力和地位。

社会型。这种人能关心他人,献身社会,助人为乐,以奉献社会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宗教型。这种人信奉宗教,相信神的存在,把信仰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

阴阳五行说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医书(内经)按阴阳强弱,把人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平和五种类型。

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特质理论与人格类型理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人格的复杂结构,艾森克(Eysenck,1967)提出人格结构的四层次理论,将上述两种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模型的最下层“特殊反应水平”是日常观察到的反应,属误差因子;上一层“习惯反应水平”是由反复进行的日常反应形成的,属特殊因子;再上一层是特质层,是由习惯反应形成的,属群因子;最上层是类型层,由特质形成,属一般因子。艾森克还用两个维度来描述人格,一个是内向和外向,一个是神经质倾向。后者表现为情绪稳定和不稳定。各种人格特质都可以用这两个维度组成的人格维度图来表示。

第三节 认知风格

一、场独立性一场依存性

威特金等(Witkin,1940)在垂直视知觉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了认知方式的个体差异,即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差异。

场独立性(6eld-independent,简称P1)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

场依存性(neld-dependent,简称FD)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二、冲动-沉思

卡根等人(Gagane,1964)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认知风格:冲动与沉思,它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问题的思考速度上。

冲动(impulsivity)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细致地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不管正确与否就急于表达出来,有时甚至没有弄清楚问题的要求,就开始解答问题。他们使用的信息加工策略多为整体性策略。当学习任务要求作整体性解释时,成绩较好。

沉思(reflection)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具有这种认知风格的人,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做反应,他们看重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但是当他们回答熟悉的、比较简单的问题时,反应也比较快。这种人在加工信息时多采用细节性策略,在需要对细节进行分析时,他们的学习成绩较好。

三、同时性一继时性

达斯等人(Dasetd.,1975)根据脑功能的研究,区分了同时性与继时性两种认知风格。 继时性认知风格(successivecognitivestyle)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第一个假设成立后再检验第二个假设,解决问题的过程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直到找到问题的答案言语操作和记忆都属于继时性加工。一般来说,女性擅长于继时性加工,这可能是女孩的记忆和语言能力比男孩好的原因之一。

同时性认知风格(simultaneouscognitivestyle)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采取宽视野的加工方式。这也可能是男孩子在数学能力与空间能力方面优于女孩子的原因之一。

第四节 人格测验

一、自陈量表

自陈量表法是让被试按自己的意见,对自己的人格特质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自陈量表通常也称为人格量表(personalityinventory)。由于自陈量表所测量的是人格特质,因此在人格理论上,是遵从特质论的。自陈量表通常都由一系列问题组成,一个问题陈述一种行为,

要求被试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形来回答。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主要目的

评估疑病、变态人格、精神分裂等特征。

量表构成

原版MMPI共566题,其中1~399题是与临床量表有关的题目, 分出10个临床量表。第400~566题与另外一些研究量表有关。分出4个效度量表。

二、投射测验

罗夏墨迹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

第五节 人格成因

一、生物遗传因素

心理学家对“生物遗传因素对人格具有何种影响’的探讨已经持续很久了。由于人格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研究者更注重遗传因素的作用。

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社会文化因素

三、家庭环境因素

研究者把家庭的教养方式分成三类,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特征具有不同的影响。

第一类是权威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

第二类是放纵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达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独尊、蛮横无理、胡闹等。

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能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

四、早期童年经验

五、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复习思考题

1.解释概念:人格、气质、性格、认知风格、16PF、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 2.人格结构包含了那些基本成分?

3.比较人格特质理论和人格类型理论模式的特点。

4.举例说明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

5.联系实际分析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内容提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 心。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人格适应及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人格理 论是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着许多合理的成分,也包含许多谬误。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的医生和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把心理学 的研究带进了人的深层精神世界,为现代心理学展现出一个全新的领域。就影响而言,弗洛伊德超过了其他任何 心理学家,他开创的精神分析学冲击了现代西方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的儿乎每一个侧面。其中以无意识为基础的 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涉及范围极广。本文拟从以下儿方面对弗洛伊德 的人格理论作以介绍,并略作评价,供读者分析研究。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早期,弗洛伊德 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即无意识和意识的结构说,实际上他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山意识、询意识和潜意识 三个系统所构成。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究竟什么是潜意识呢,弗洛伊德认为潜

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 惯、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 足。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无不受其影响。 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 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检查员”丧失警惕 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它负责调节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 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 在弗洛伊德看来,意识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无 意识才是人的精神主体,处于心理深层。他认为只用意识来解释人的精神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假定人们精神过 程中有无意识领域存在,才能合理地解释人们的精神生活。弗洛伊德宣 称:“精神 分析的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命题 是: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至于意识的心理过程则仅仅是整个心灵的分离的部分和动作。”(注:,奥,弗 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8页)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20 世纪40― 50 年代,新精神分析学派兴起,代替并系统地修正了弗洛伊德的学说,其突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艾里克森(E. Erikson )。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由此,艾里克森将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以区别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 性发展 阶段。 艾里克森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就出现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给个体带来紧张感。艾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有的心理危机。他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是通过自我的调节作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整合的过程。人格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会产生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属于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属于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分别是: (1)婴儿前期(0―2 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这一阶段是一个生命来到世界时候无助阶段,婴儿需要积极的爱和关怀。此时的婴儿得到母亲有规律地照顾,对世界将会有充分的信任。这样的孩子在孩童其充满着朝气和对未来的希望,反之孩子将会出现退缩和对世界的不信任。当然这种对孩子的基本信任也不是无限制地给予,因为一个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信任一切人和一切的事情对孩子是危险的。一定的不信任是必要的,也是健康的,对生存有帮助。 这阶段没有得到充分关照的孩子,他们不敢希望未来(孩子对未来的希望是行动的动力),这样的孩子总是喜欢在父母的身边而不敢四处活动,这是对外界世界不信任的表现。一个得到信任的儿童,他们不怕失败,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2)婴儿后期(2―4 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这一阶段的孩子掌握大量的技能(如谈话,爬,走等),孩子也有自己的“小主意”决定做某是或不做某事。这时儿童的意愿与父母的意愿会产生冲突。此时作为父母应该既宽容,应该坚持确立儿童的良好习惯,做到宽严相济。如果父母过分纵容保护,或惩罚严厉不公正、儿童就会怀疑并感到害羞。儿童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自豪感来源于未失去自尊的自我控制感;持久的怀疑与害羞来源于外部的过分控制和自我控制力受损害。这阶段的儿童的自主性多于害羞与怀疑,则儿童就形成意志品质,其表现出自我意志和自我选择的不可动摇的决心 (3)幼儿期(4―7 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这个阶段中,儿童的活动更加精细,灵活,语言更加简练,更富于想象。这些能力的发展使儿童更能自主性地思维,行为,幻想和对未来提出计划。这阶段的孩子对性别差异有很大的好奇心。他们有旺盛的精力,有很大的求知欲。这时候的儿童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他们进一步思考他们可能,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有了更多的社会意识,他们探索什么

【功的原理及其应用、机械效率、改变世界的机械】

【功的原理及其应用、机械效率、改变世界的机械】 1.(利用功的原理计算) ⑴一个人用50牛顿的力往下按杠杆,把一个物体举高了0.5米,如果手下降的高度是2米,这时人做的功是__________,被举高的物体重是__________。 ⑵用动滑轮提起50牛顿的重物,人拉绳做的功是100焦耳,那么动滑轮把物体提起的高度是__________。 ⑶一个工人用动滑轮提升物体,他作用在绳上的拉力是250牛,如果把物体升高12米,这个工人要做的功是__________。 ⑷一个工人用轮轴把-个物体提高2米时做了500焦耳的功,这个物体重是___。 2.如图,为一辘轳,辘轳摇把到轴线的距离是50cm,轴 半径是10cm,若把240N的水桶从井中匀速提起),应在摇把上 加多大的力?如果井深6m,那么手摇摇把移动了多少距离才能 把水从井底拉至地面? 3.如图所示,利用动滑轮把重物沿斜面匀速拉上去,已知斜 面长为L,高为h,重物的质量为M,摩擦均可忽略不计,那么把重 物从斜面底端拉到斜面顶端的过程中,下列哪个等式成立( ) A.FL = 4Mgh B.1/2FL = Mgh C.FL = Mgh D.2FL = Mgh 4.盘山公路总是筑得盘旋曲折,因为( ) A.盘山公路盘旋曲折会延长爬坡的距离,根据斜面的原理,斜面越长越省功B.盘山公路盘旋曲折显得雄伟壮观 C.盘山公路盘旋曲折会延长爬坡长度,斜面的原理告诉我们,高度一定,斜面越长越省力 D.盘山公路盘旋曲折是为了减小坡度,增加车辆的稳度 5.利用斜面把重物提升到某一高度,第一次用长为4米的光滑木板做斜面,第二次用长为2米的光滑木板做斜面,则第一次移动重物所用的力是第二次移动同一重物所用力的____倍,两次所做的功之比是____。 6.要把重100牛的物体提升0.4米,使用杠杆时所做的功是____焦,使用滑轮组时所做的功是____焦(两种机械的自重和摩擦忽略不计)。 7.通过斜面把物体移到高处,总比直接把这个物体抬上去要____些,所以说斜面也是一种机械。 8.机械师设计制造的任何机械都遵循____原理,使用机械的目的是省____或者省____,但不能省____。 9.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所用的推力就是物体重的____。可见,当物体升高相同的高度,斜面越长推力越____,即越省____。 10.有一斜面高h=1米,长L=4米,重200牛的重物在沿光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的作用下,匀速到达斜面顶端,根据功的原理。F=____牛,斜面对重物的摩擦力为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20世纪40―50年代,新精神分析学派兴起,代替并系统地修正了弗洛伊德的学说,其突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著名精神分析理论家艾里克森(E. Erikson)。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由此,艾里克森将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以区别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性发展阶段。 艾里克森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就出现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给个体带来紧张感。艾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有的心理危机。他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是通过自我的调节作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整合的过程。人格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会产生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属于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属于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分别是: (1)婴儿前期(0―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2)婴儿后期(2―4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3)幼儿期(4―7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4)童年期(7―12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5)青少年期(12―18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6)成年早期(18―25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的品质。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第11、12章 习题答案

第11章数据库管理系统 1. 简述DBMS的基本功能。 解: DBMS用于操纵和管理数据库的大型软件,它对数据库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以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拥有以下基本的功能: ●数据库的定义和创建:DBMS提供数据定义语言(DDL)定义和创建数据库模式、外 模式、内模式等数据库对象。 ●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DBMS要分类组织、存储和管理各种数据,包括数据字 典、用户数据、存取路径等。 ●数据库的操作:DBMS提供数据操纵语言(DML)实现对数据的操作,包括:查询、 插入、删除和更新。 ●数据库的保护功能:DBMS对数据库的保护主要通过四个方面实现:1)数据库的恢 复。2)数据库的并发控制。3)数据完整性控制。4)数据安全性控制。 ●数据库的维护功能:数据库的维护包括数据库的数据载入和转换、数据库的转储和 恢复、数据库的改组以及性能监控等功能。 ●数据库的通信功能以及不断发展的新的数据管理技术。 2. 根据处理对象的不同,DBMS主要分为哪几个层次? 解: 根据处理对象的不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层次结构由高级到低级依次为 应用层:应用层是DBMS与终端用户和应用程序的界面层,处理各种数据库应用 语言处理层:语言处理层主要是处理数据库语言,如SQL。 数据存取层:数据存取层处理单个元组,将上层集合操作转换成单元组操作。 数据存储层:数据存储层的处理对象是数据页和系统缓冲区,包括缓冲区管理、内外存交换、外存的数据管理等。 3. 试述语言翻译处理层的主要任务。 解: 语言翻译处理层用于处理数据库语言,其任务就是将用户以不同形式提交的数据库语句转换成对RDBMS内存可执行的基本存取模块的调用序列。语言处理层对数据库语言的各类语句进行语法分析、视图转换、安全性检查、完整性检查、查询优化等,通过对下层基本模块的调用,生成可执行代码。 4. 简述数据存取层主要包括的功能子系统及各个子系统的任务。 解: 在实际的DBMS中,数据存取层功能是由多个功能子系统来完成的。它主要包括以下功能子系统。 ● 存储子系统,用于保存数据的存取原语。 ● 事物管理子系统,提供定义和控制事物的操作。 ● 信息控制管理子系统,提供对数据字典中说明信息的读取、增加、修改和删除操作。 ● 排序/合并子系统,根据用户要求输出有序结果、删除重复值、加速关系运算的处 理过程,通常要对元组进行重新排序和合并。 ● 存取路径维护子系统,提供数据执行插入、删除、修改操作时对相应存储路径的维 护。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这是一个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者埃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八阶段的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个体与不断扩大的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心理社会性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有阶段的发展过程。每一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危机有待解决,合理的解决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便会形成不健全的人格。危机的合理解决,有赖于社会环境的作用。他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如下所述的八个发展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从出生至1.5岁左右)。信任是婴儿要学习的对周围世界的基本态度,也是健康人格得以形成的基础。儿童出生后,首先是从母亲的形象中去信任世界,如果能够从母亲哪里得到生理需要上的满足,得到爱护和关怀,就会产生对世界或他人的怀疑或恐惧的心理,引起不信任感形成对人怀疑、惧怕、不信任的人格。信任或不信任是这一阶段婴儿所面临的危机。(2)自主对羞怯与疑虑(1.5岁至3岁)。形成自主感是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如果允许与鼓励儿童按自己的愿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儿童就会觉得自己有自控的能力或影响环境的能力,就会形成自信和自主感。反之,如果儿童的自主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对自己的自主能力感到疑虑,对自身或自己的行为抱有羞怯感,形成一种消极人格。(3)主动对内内疚(4-5岁)。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运动能力

的增强、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活动范围的扩大,对自由参加活动很感兴趣,并富有一定的想象力,能主动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议。如果儿童有更多的自由和机会进行能激励其主动精神的活动,如果成人对儿童提出的问题能耐心听取和细心回答,对儿童的建议能适当鼓励和妥善处置,儿童的主动性就会得到加强;反之,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进而发展成一种拘谨压抑与被动而内疚的人格。(4)勤奋对自卑(6—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所追求的是学习或活动的成就及其成就所得到的认可与赞许,如果儿童能够完成任务,获得成功体验,得到赞许或奖励,就会促进乐观、进取与勤奋人格的形成。反之,就会产生自卑感,形成自卑的人格。(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左右)。这一阶段的发展目标是建立自我同一性。他指出:它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具有自我同一性的青年,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会产生“内在相同和连续”之感,与外界社会之间也能取得协调一致,有可能去接受成年期的生活挑战;否则就会产生角色混乱,不能正确选择生活角色。(6)亲密对孤独(青年晚期、成年早期)。他认为,只有牢固地形成自我同一性的人,才乐于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为一体,并能意识到个人对社会的义务,从而会产生亲密感。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建立一种友爱关

功的原理教学设计

探究-使用机械能省功吗 教学要求 (l)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2)会应用功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3)会计算机械做的功和不使用做的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原理。通过实验,设置物理情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2.利用机械做的功,不使用机械做的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入、提问: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能够省力,是不是也能省功呢? 2.组织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实验l、2。 学生自己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1)明确实验目的是研究使用杠杆(或滑轮)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即手对杠杆(或滑轮)做的功与杠杆(或滑轮)对重物做的功是否相等。 (2)明确实验中动力就是手的拉力,阻力的大小等于钩码重。 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实验中手对动滑轮的拉力由动滑轮的特点得出。 钩码重G=mg。 (3)测量砝码提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时,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起始位置。当用杠杆(或动滑轮)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终了位置,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米)和手移动的距离s(米)。 (4)实验中,杠杆和动滑轮的重及杠杆和滑轮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因为实验研究的是理想机械。 (5)按课文实验,将实验结果填入课文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结论 ①学生报告实验记录数值和实验结论。教师将几组数值记于黑板一或事先画好表格的小黑板)上。 ②实验表明: 利用杠杆提升砝码,使用杠杆所做的功F〃s(焦)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焦)相等,即使用杠杆不能省功。 利用动滑轮提起砝码,使用滑轮做的功F〃s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相等,即使用动滑轮也不能省功。 总结出功的原理并板书:“二、功的原理 1.使用机械不能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2.功的原理对任何机械都适用。” 3.提问: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为什么人们还要使用机械呢?(课文后“想想议议”)要求答出:可以省力,或省距离,或改变动力的方向,使用方便等好处。 教师板演讲解。首先弄清已知条件、物理过程。 三、布置作业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与学前儿童相关。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基本信任对不信任的阶段、自主对害羞和怀疑的阶段、主动对内疚的阶段。这些阶段依次出现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个体能否顺利度过每个阶段,形成相应的良好品质则是由环境决定的,其中家庭、学校、社会都会对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为帮助学前儿童顺利度过人生的前三个阶段,形成良好的基本人格特征,成人应重视早期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在尊重孩子、为孩子提供独立做事机会、鼓励孩子与他人交往、让孩子体验成功中培养其自信、独立的心理品质,通过创设适宜的家庭环境和家园共育,让孩子在游戏中发展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具有乐观、协作、独立、自信等健全人格特征的儿童,是早期教育的重要目标。与传统弗洛伊德主义相区别,新精神分析学派理论家强调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不是由动物本能和生物因素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其代表便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它对我们如何培养儿童的自信作出了回答。 埃里克森最早提出了"终生发展"和"终生教育"的观点,他认为,整合人格的过程是由贯穿一生的八个发展阶段组成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发展任务在

等待解决,每一个阶段又都在为下一阶段作准备,以便去适应社会组织以"某种传统方式"为他准备好了的社会任务。在他的理论中,人的发展是持续一生的,每一个阶段中都存在着一种本质性的危机,如果这种危机解决得好,人就可以顺利地进入下一个阶段,如果这个危机没有解决好,儿童就会产生各种各样心理健康的问题,诱发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 在儿童期,埃里克森这样描绘儿童所面临的心理--社会危机: ⑴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婴儿期):这个阶段儿童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者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他们的父母拒绝他们的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儿童就会形成不信任感。得到信任的儿童会对未来充满希望,缺乏信任的儿童则不可能怀有希望。 ⑵自主性对羞怯和疑虑(幼儿期):由于社会要求幼儿学会自我控制,因此儿童迅速形成许多技能,这些活动使他们增强了自我欣赏感,减少了自我怀疑感,但同时也使儿童从此便介入了自我与父母相互冲突的矛盾之中。如果父母具有的忍耐精神,保证儿童发展其社会许可的行为,则儿童就会形成自主性;如

人格阶段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述评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自我和超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又译作伊底,就是本能的我,完全处于潜意识之中。本我是一个混饨的世界,它容纳一团杂乱无章、很不稳定的、本能性的被压抑的欲望,隐匿着各种为现代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法律规范所不容的、未开发的本能冲动。本我是原始的、与生俱来的非理性的结构,它是本能欲望的体现者,是建立人格的基础,给人的整个心理过程提供动力。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所谓“快乐原则”并不是指一般的个人享受,而是包含有任何一种解脱的快感,如情绪痛苦以后的松弛,或个人无意识紧张的减除等。本我受“快乐原则”支配,它从不考虑客观现实的环境,只追求立刻得到满足。它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和什么是道德,只知道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本我由先天的本能、基本欲望所组成,如:饥、渴、性等,它和肉体联系着,肉体是它的能量的源泉,它是心理能的储存的地方。弗洛伊德把它形容为“巨大的深渊,一口充满沸腾刺激的大锅”。在本我中,个体达到满足是通过反射作用和初级过程二种方式来实现的。反射作用是与生俱来的各种不自觉的反应,如打喷嚏、打呵欠、眨眼等,通过反射可以使个体立即消除紧张或不愉快的感受。初级过程是一原始性的思维过程,其特征是现象和想象混淆不分,其功能是立即去除不愉快和获得快感。弗洛伊德认为,正常人的梦、幻想和精神病人的幻觉都是初级过程。例如一个饥饿的人,如果不能获得食物,他可能靠食物的心象来暂时减低紧张。本我是人格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也是精神分析派唯心主义的理论基石。 自我是面对现实的我,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和环境的接触发展起来的,是意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是美国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他认为,个体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而不是在成年早期就结束了。他提出了著名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个体都会面临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该问题引起个体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危机。如果个体能顺利解决每一阶段所面临的矛盾与危机,就会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相反,则会产生消极影响。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个体每一阶段危机的解决方式对其自我概念和价值观念有 着重要影响。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前一阶段(或前几阶段)冲突的解决,而早期冲突也可能推迟到后期发展阶段中得到完全解决。如果个体发展的阶段性危机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就会影响个体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 人格发展理论揭示了人格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特别是埃里克森的理论从个体出生到青春期、成年期直至晚年,体

现了人的全程发展观,对转变教育观念具有重要意义。适当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发展危机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发展,不适当的教育则会阻碍个体的发展,因而,教育就是要了解学生人格发展不同阶段的独特性。特别是中小学生和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最为重要的第四、第五、第六阶段,更需要教师在了解这三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与危机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大量的问题情景,在活动和交往中,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解决好每个阶段的问题,顺利渡过危机,以免儿童的人格发展出现障碍或者迟滞。 四、性别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指性别的心理差异,即男女学生在个性、智能和成就等方面的差异。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 的行为模式,即性别行为。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 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一是生物因素,二是社会因素(一)智力的性别差异一是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女性智商分布较均匀,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二是男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自具有自己的优势领域。三是男女智力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所不同。一般

数据库系统基础教程第十一章答案

Section 1 Exercise 11.1.1 a)

Exercise 11.1.3

Exercise 11.1.5 In the semistructured model, nodes represent data elements, i.e., entities rather than entity sets. In the UML model, nodes of all types represent object sets, and the data is not represented at all. Section 2 Exercise 11.2.1 Carrie Fisher

123 Maple St. Hollywood
5 Locust Ln. Malibu
Mark Hamill

456 Oak Rd. Brentwood

Star Wars 1977 Exercise 11.2.2 Title Year Length Genre 1939 231 Drama Gone with the Wind Star Wars 1977 124 SciFi Wayne’s World1992 95 Comedy Figure 2.3: The Relation Movies The relation Movies in XML: Gone with the Wing 1939 231 Drama Star Wars 1977 124 SciFi Wayne’s World 1992 95 Comedy Exercise 11.2.3

(完整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⑷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 本我(id) 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餵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自我(ego) 是个体出生後,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超我(superego) 是人格结构中居於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於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於犯错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人格发展 人格发展的顺序,依次分为五个时期。其中前三个时期是以身体的部位命名。原因是在六岁以前的个体,期本我中的基本需求,是靠身体上的部位获得满足的。因此这些部位即称性感带区。 佛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期 佛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总离不开性的观念,所以他的发展分期解释,就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1口腔期(oral stage,0~1岁) 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嚥等活动获得满足。婴儿的快乐也多得自口腔活动。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後遗性的不良影响。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2肛门期(anal stage,1~3岁) 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时所生的刺激快感获得满足。此时期卫生习惯的训练,对幼儿言是重要关键。如管制过严,可能会留下後遗性的不良影响。成人中有所谓的肛门性格者,在行为上表现冷酷、顽固、刚复、吝啬等,可能就是肛门性格的特征。 3性器期(phallic stage,3~6岁) 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获得满足。此时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在性质上已算是「手淫」的开始。幼儿在此时期已能辨识男女性别,并以父母中之异性者为「性爱」的对象。於是出现了男童以父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母亲的现象,这现象称为恋母情结,同理女童以母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恋父亲的对象,则称为恋父情结。 4潜伏期(latent stage,7岁至青春期) 七岁以後的儿童,兴趣扩大,由对自己的身体和父母感情,转变到周围的事物,故而从原始的欲力来看,呈现出潜伏状态。此一时期的男女儿童之间,在情感上较前疏远,团体性

合路器、功分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概述: 功分器,其英文名称为Power divider,它是一种将一路输入信号能量分成两路或多路输出相等或不相等能量的器件,也可反过来将多路信号能量合成一路输出,此时也可称为合路器。功分器的技术指标包括频率范围、承受功率、主路到支路的分配损耗、输入输出间的插入损耗、支路端口间的隔离度、每个端口的电压驻波比等。功分器按输出通常分为一分二、一分三一分四、一分八、一分十六等。一个功分器的输出端口之间应保证一定的隔离度。 原理: 功分器是一类可以将一路的输入信号能量分成两路或者多路输出相等或不相等能量的器件,也可反过来,将多路信号能量合成一路输出,此时也可称为合路器。主要用于天线阵列,混频器和平衡放大器的馈送网络,完成功率的分配,合成,检测,信号的取样,信号源的隔离,扫频反射系数测量等。 1.在移动通信中,由于多信道的共用,为避免不同信道间的射频耦合引起的互调干扰,并考虑 经济、技术及架设场地的因素,发射应使用天线共用器。 2.合路器由空腔谐振器及环行器组成,空腔谐振器是一个高Q值的、低插损的带通滤波器。环 行器是一个正向损耗小(0.8dB)反向损耗大(20dB)三端口器件。 3.为增强合路器工作的稳定性,现在一般采用内匹配技术既腔体之间不用软电缆连接。为减小 体积,一般采用腔结构。 合路器主要技术指标: 1. 插入损耗,4信道通常小于3.6dB, 8信道通常小于4.0dB; 2. 信道间隔离度,通常要大于80dB; 3. 输出与输入端口隔离度,通常要大于80dB;

4. 频率漂移,通常经过一年老化不应超过3ppm; 5. 输入驻波比,小于1.5dB 合路器的测试: 1. 插入损耗测试; 2. 信道间隔离度测试; 3. 输入驻波比测试; 4. 以上测量网络分析仪的测试线要做校正。 合路器也分为同频合成器和异频段合路器两种。对同频段信号的合路(合成),由于信道间隔很小(250KHz),无法采用谐振腔选频方式来合路,常见的是采用3dB电桥。 3dB电桥有两个输入口和两个输出口,两载频合路后,两个输出口均可作信号输出用,若只需要一个输出信号,则另一输出口需要负载吸收,此时的负载功率根据输入信号的功率来定,不能小于两个信号功率电平和的1/2,建议将两路信号分别接在不同走线方向的信号传输电缆上,这样可以避免采用过高成本的功放。一般来讲,功分器也可以作合路器使用。区别在于承受的功率不同。 异频段合路器是指两个不同频段的信号功率合成所用。如,CDMA和GSM功率合成;CDMA/GSM与DCS功率合成。由于两个信号频率间隔较大,可以选用谐振腔选频方式对两路信号进行合成,其优点是插损小,带外抑制度高,而带外抑制指标是合路器较重要的指标之一,如带外抑制不够,会造成GSM与CDMA 之间的相互干扰。 常用频段功分器技术指标: 2路功分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以及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获得方式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这是一个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⑷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教科版八年级下《12.4功的原理及应用》教学案例

第十二章功与机械 教科版八年级下《12.4功的原理及应用》教学案例 教学要求 (l)常识性了解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2)会应用功的原理进行简单的计算。(3)会计算机械做的功和不使用做的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原理。通过实验,设置物理情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2.利用机械做的功,不使用机械做的功。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计算功的公式和单位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入、提问:使用杠杆、滑轮这些简单机械能够省力,是不是也能省功呢? 2.组织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实验l、2。 学生自己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1)明确实验目的是研究使用杠杆(或滑轮)提升重物时能不能省功?即手对杠杆(或滑轮)做的功与杠杆(或滑轮)对重物做的功是否相等。 (2)明确实验中动力就是手的拉力,阻力的大小等于钩码重。 图14—4,实验是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算出手对杠杆的拉力。图14—5实验中手对动滑轮的拉力由动滑轮的特点得出。 钩码重G=mg。 (3)测量砝码提升的高度和手移动的距离时,把两个刻度尺分别竖直放在砝码及手旁,记下砝码和手的起始位置。当用杠杆(或动滑轮)提升砝码到一定高度时,再记下砝码和手的终了位置,求出砝码升高的高度h(米)和手移动的距离s(米)。 (4)实验中,杠杆和动滑轮的重及杠杆和滑轮在运动中的摩擦力忽略不计,因为实验研究的是理想机械。 (5)按课文实验1、2,并参照图13—4、图13—5组装实验器材,将实验结果填入课文表格中,写出实验结论。 3.总结实验结论 ①学生报告实验记录数值和实验结论。教师将几组数值记于黑板一或事先画好表格的小黑板)上。 ②实验表明: 利用杠杆提升砝码,使用杠杆所做的功F·s(焦)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焦)相等,即使用杠杆不能省功。 利用动滑轮提起砝码,使用滑轮做的功F·s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G·h相等,即使用动滑轮也不能省功。 总结出功的原理并板书:“二、功的原理 1.使用机械不能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2.功的原理对任何机械都适用。” 3.提问: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为什么人们还要使用机械呢?(课文后“想想议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