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压铸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

压铸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

压铸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
压铸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

压铸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

一、质量官理

1、质量

2000版IS09000标准中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各类有形产品具有各自的使用要求,也具有不同的质量特性,总体来说,应具六个方面,不同产品有不同的侧重,不可能六个方面并存。

A、性能:为满足使用目的的所规定的功能,性能可分为使用性能和外观性能。

B、寿命:指产品将能使用的期限。

C 、可信性:可信性包括可用性、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

D 、适应性:是指产品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E 、安全性:产品在储存、流通和使用过程中不发生由于产品的质量问题而导致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和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特性。

F、经济性:指产品制造和使用成本。

2、质量官理: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进行的指挥、控制、组织和协调的所有活动。也可做以下解释:

A、质量管理是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各项工作总称;首要任务是制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并使之贯

彻执行。

B、质量管理工作是通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来进行。

C、为实施质量管理,需要建立质量体系。

D、质量管理必须由最高管理者领导,它的实施涉及到组织中的所有成员。

3、质量控制与质量改进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份,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

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一部份,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

二、压铸件的质量与检验方法

1、压铸件质量

压铸件包括外观质量、内在质量和使用质量。

外观质量是指铸件表面粗糙度、表面质量、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质量偏差等。

内在质量是指铸件的化学成份、物理和力学性能、金相组织以及在铸件内部存在的孔洞、夹杂物和裂纹等。

使用质量是指铸件能满足各种使用要求和工作的性能,如耐磨性、耐腐蚀性、和切削性、焊接性等。

2、质量标准

质量标准有国家标准(GB)、国际标准或企业标准,我国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主要成员之一,国际标准可以等效地

视为国家标准。

铸件质量标准有精度标准、表面质量标准和功能质量标准。

3、铸件缺陷

铸件缺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铸件缺陷是指铸件质量特征没达到分等标准(合格品、一等品、优等品),铸件生产

厂质量管理差,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狭义的铸件缺陷是铸件中可检测出的包括在GB 5611-85铸造名词术语标准中的

全部名目。

铸件经检验后可分为合格品、返修品、废品三类。

铸件废品率P是铸件废品总量(内、外废)占合格品量W及内废量W1和外废量W2之和的百分比。

铸件缺陷率是有缺陷铸件数量与生产总量之比的百分数。缺陷率通常大于废品率。铸件缺陷数用计件表示。

4、铸件缺陷的检查方法

铸件缺陷检查普遍采用的有以下一些方法:

外观检查;

化学分析检查;

力学性能检测;

低倍检验(宏观检验);

金相检查;无损检查。

5、提高产品质量意义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是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重要支柱,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

三、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1、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工作内容

A、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质量管理目标。

B、严格执行工艺记录,搞好均衡生产和文明生产。

C 做好原材料、压铸件的技术检验工作。

D 建立质量信息系统,做好产品质量记录、统计、分析和反馈。

E、实行工序质量控制,特别是关键、重点工序的质量控制。

F、加强不合格品的管理。

G 严格执行设备保养制度,正确使用设备、模具,保证生产质量。

2、做好技术检验工作

⑴检查方法分类

按工艺阶段分:预先检查、首件检查、中间检查、最后检查;

按检查数量分:全数检查、抽样检查;

按检查人员分:专业检查、自检、互检;

按检查性质分:外观检查、理化检查。

原材料进厂的检查是属于预先检查。

某压铸厂对压铸件采用每生产100-200件检查一次,巡查每天四次,或全检三种方式进行。

⑵质量控制点的设置

一般是在某些工序之前或之后、在产品发生责任变化、质量容易波动的工序等进行检查。

某压铸厂铸件质量检查点如下:压铸一检查一去水口、披锋一检查一机加工一抛光一整形一检查。

⑶某公司压铸过程质量检查工作指引(锌合金压铸)

A检验依据:

压铸件(已确认)的样板、客户提供的样板;

产品质量检查指引;

压铸件的技术文件;

产品抽样计划使用方法。

B首件检查:

产品新投产或重新投产;

产品新投产时,应按照标准样板或有关技术文件检验,并核发生产指令;

首件检查数量不少于6件,如有要求的则要进行试装、试烤油漆或测量尺寸;

如工件要喷透明油漆及光黑油的应试喷油;

试拷油漆的数量不少于12件,其他试验数量不少于6件;

结果记录于<<巡机记录报告>>上,并注明“首件检查”字样。

C巡回检查:

每2小时内对各机位至少巡查一次,抽查数量不少于10件。如对产品质量有怀疑应加严检查。结果记录于<< 巡机记录报告>>。

D工序完成后检查:

F 在检查过程中,如发现品质异常的问题,应及时填写

<<品质异常处理单 >>,并按照“纠正措施程序”处理。

品质异常处理单

鉴定者

时间

年 月 日 时

3、工序质量控制工作规程

实行工序质量控制是制造过程质量控制的一项工作。介绍某公司的工序质量控制工作规程。

A 材料接收:依照 << 材料接收管理规程 >> 进行。

B 作业点检:作业前,根据各工位的

<<点检表 >>中的项目进行点检及记录。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班长及负责人,采 取相应措施。

C 生产、记录:各工序操作人员依照

<< 工序质量控制手册

进行作业,并填写日报表及相关记录。

D 物流:执照“先进先出”原则管理材料及产品出库。按照 <<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管理规程 >> 进行管理。

E 质量改进:通过对生产质量情况及数据进行分类管理,制定出品质改善对策。

F 不合格品处理:依照 << 品质异常管理规程 >>进行。

G 当出现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异常情况时,应立即报告,必要时报告科长、由科长做出处理指示。 H 日报表:各工位将本班工作内容、事项记录在日报表内。

问题发生点 发生日期

提出者/部门 产品料号 产品名称

审核 提出时间 要求反馈时间

问题描述:

原因分析(生产/IE/QA):

责任归属

部门

责任者

]问题纠正及预防措施 1 (生产 /IE/QA ):

责任者

实际完成时间

拟订者

时间

年 月 日 时

>>、 <<安全操作规程 >>、<<作业指导书 >>、<<作业标准书>> 年 月 日

分析者

时间

效果鉴定:

⑵控制图法

控制图又称管理图,它是不合格品数的控制图,又称 pn 图。是每隔一段时间从工序中抽样来研究工序是否处于稳定状

态的一种图形。通常抽查的样组要多于 25组,每组铸件数要相同且多于 100个。

⑶排列图法

排列图又称主次因素图。影响产品质量因素很多,而主要因素往往只是少数几项,排列图能有效地找出影响铸件质量 的主要因素。只有抓住这几个少数因素,就提供了解决质量问题的捷径。 ⑷因果分析图

因果分析图(又称鱼刺图或树枝图),将引起铸件缺陷原因分为 4M 和1E,就是人、机、工艺、材料和环境五个大原因。 每个大原因再细化出中原因,中原因又分出小原因。

大原因:工艺、材料、压铸机、操作者、环境。

中原因(以工艺为例):浇注系统设计、金属液充填方式,压铸工艺参数设置

(如压力、速度、温度、时间等 )。

小原因(以影响模具温度为例):生产速度、压铸件尺寸与形状、模具结构、模具材料、冷却水道尺寸和位置、冷却介 质流量及种类、脱模剂状况、其他

(温室等)。

罗列出小原因后,要分析和找出哪些是产生缺陷的主要原因,哪些是次要原因。然后集中力量,针对这些主要原因的 问题,在生产中加以解决。

5、质量控制参考案例

⑴、质量控制

生产轿车铝合金缸体与变速箱壳体压铸件,用

HD2-BS 牌号铝合金生产,回炉料投放比为

30%-50%铝液温度为650 C 。

操作者

(铸件名称

) 废品数

[成品数

| 废品率

甲 2 98 2% 乙

3

97

3%

4、质量控制的统计分析方法(部分)

⑴调查表法

调查表也叫统计分析表,将铸件按名称、缺陷种类与个数、铸件数量列表统计。它是整理数据和粗略分析原因的一种 工具。统计分析表如下:

操作者

其质量控制要点如下:

A铸件质量检查:

①化学成分检测:原材料进厂和生产中的铝合金液都取样检验;

②零件尺寸及外观检查:零件铸孔通过标准测棒测试;外观尺寸和孔位通过三坐标测量仪测量。

③零件内部缺陷检查:采用每天抽检1-2件进行解剖检查,如果超过标准,则按批次增加抽检数量和频次。

④对于经过工艺高干调整、模具修改或原材料变更后生产的零件,要进行试切加工,并增加抽检频次。

B模具方面的影响:对于模具除考虑其材料、加工、热处理之外,浇注系统要呈封闭式设计,利用水冷等措施使缸体模温控制在180-280 C之间,使变速箱壳体模温控制在120-270 C范围。同时,脱模剂的喷涂工艺要掌握好。

C压铸工艺参数的选择。

对缸体一次压检合格率低的情况进行质量改进。

如何做好生产车间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_李平

2012年第20 期 ● ● 1.机械生产企业的车间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的流程 1.1做好对审核人员以及受审核部门的培训工作 首先在车间导入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手册,其中包括质量管理的目标以及方针,确定体系覆盖的范围,明晰体系中各部门应负的职责,对车间操作的步骤进行规范,制定工艺流程图,并制定相应的作业指导书,对不合格的半成品、成品的处理作出相关规定,在对车间的生产流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制定体系计划,分析关键控制点,找到体系的控制方向。根据体系文件的要求进行培训。 在进行车间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之前要针对体系的要求对内部审核人员再次进行培训,确保内部审核员对体系的运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体系、对将要审核部门提出的要求非常熟悉,对所要审核部门所涉及的文件以及关键控制点,操作工艺、过程控制进行强化培训,确保内部审核的准确性以及覆盖的全面性,与此同时要对受审的部门进行一次质量管理体系的培训,便于在内部审核过程中双方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快速进行,节约时间。 1.2做好生产车间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计划 根据体系要求的频率进行内部审核之前,首先要确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负责人,负责人挑选合适的内审员组成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小组,内部审核小组需指定《内部审核计划》。计划包括有谁在什么时间审核什么部门的什么条款。制定《内部审核计划》也是一个对整个内部审核体系梳理的过程,这就要求体系运行小组成员对机械生产的工艺、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以及运行参数非常熟悉,对机械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分析的步骤有清晰的认识,对影响机械产品质量的关键控制点烂熟于心,对职工劳动防护、劳保设施的健全、劳保用品的佩载要明确,合理设置、安排审核时间,这样才能确保在审核的过程中没有盲区,不漏项,不托延、按时完成,才能够充分发挥每一个内部审核人员的实际意义。 1.3依据体系要求对文件以及现场进行全方位,全覆盖的审核 在明晰了《内部审核计划》之后要召集审核员以及被审核部门的负责人,召开内审的首次会议,对内审计划进行详细的传达,便于审核的顺利进行。首次会议结束后就开始按照《内部审核计划》的顺序开始内部审核,在机械生产车间的内部审核过程中需要审核的主要内容有:机械生产车间的基础文件,例如机械零部件的生产操作规程;加工机械的操作规程;中间产品以及终产品的产品质量标准;不合格品的处理程序;产品的检查检验制度;车间员工管理制度;车间突发状况的处理程序等等。还会涉及到生产的原始记录,尤其是关键控制点的运行记录,例如机械零件加工时所需要的温度,精密零部件的尺寸等等。在现场审核阶段重点关注的是工人是否按照作业指导书的规定进行操作,是否遵照中间产品以及终产品的产品标准对产品进行判定,是否严格执行了车间的工艺操作规程,各项制度;是否按照程序文件的要求进行跟踪检验,对不合格产品是否进行了处理,是否达到要求标准等等。 1.4发现不符合项,完成内部审核报告,并针对不符合项持续改进 在审核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内部审核计划的要求进行详细的审核,对于每一项的审核都要有内审的记录以及判定,对于不符合项要根据严重程度出具《内部审核不符合报告》,并告知被审核部门不符合项的分布,在全部审核项目完成后召开内部审核末次会议时将报告送达不符合项所在部门。并完成内审报告,但是这并不是内审的结束,内审小组还要根据不符合项报告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纠正措施提出整改要求或纠正措施建议,跟踪督促当事部门进行原因分析,制定解决措施,并进行跟踪验证,以关闭不符合,达到体系要求。 2.机械生产企业的车间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2.1生产车间的质量安全体系内部审核往往流于形式 作为生产车间的质量体系内部审核有很多企业以及车间的管理人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是内部审核小组的组长不足以能够调动车间的整个资源,不能履行对车间生产各个环节的审核,或者是对内部审核的问题不能够正确认识,不能够引起高度的重视,没有人能够督促其针对不符合项进行持续的改进,从而使内部审核形同虚设,失去了内部审核应有的意义。由于内部审核的审核以及受审核双方都是同一个企业,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审核,往往会过于形式话,起不到内部审核的意义,达不到内部审核的最终目的,所以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的小组长的确定一定能对企业的各个部门都有一定的掌控力,审核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要为人正直、诚实、有管理能力、保持工作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触类旁通、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的随机应变能力。 2.2生产车间内部质量体系审核不能本部门审核本部门 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是在企业内部通过别的部门的审核发现本部门的问题,所以在审核员以及审核内容的确定时切忌本部门人员审核本部门,从而失去了内审的意义。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审核的全覆盖性,这就要求在选择内审员的过程中要兼顾了能本部门审核本部门的问题,还要注意审核员之间专业的互补性以及完整性,以达到全面性。 2.3内审员选择的样本要有代表性 内审员对审核样本的确定应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要相信样本,要从问题的各种表现形式寻找到判定符合与不符合的依据,进行综合分析,以尽可能地减少审核的风险。科 【参考文献】 [1]张福胜.开展内部审核改进质量管理体系[J].梅山科技,2006,(S1). [2]郭维里.企业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常见问题[J].铁道技术监督,2009, (06). [3]张浩,宋生和,张维.强化质量意识贯彻新版ISO9000标准[J].山西建筑,2003, (08). [4]郝春梅.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增值探析[J].机械管理开发,2009,(04). 如何做好生产车间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李平 (济南玫德铸造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400) 【摘要】在生产车间的质量管理体系中内部审核作为内部依据体系要求对体系运行的评判以及进行第三方认证的前提,在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工序繁多的机械类生产企业内部做好质量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就显得更加重要。 【关键词】生产车间;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内部审核 (上接第235页)4.7结算手册审查法 即在日常工作中把工程中常用的构配件等,根据标准图计算整理成结算手册,按照手册对照审查,可以大大减少简单的重复计算量,提高审查效率。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采用软件进行结算审查也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综上所述,竣工结算是工程造价控制的最后一关,若不能严格把关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是一项细致具体的工作,计算时要认真、细致、不少算、不漏算。同时要尊重实际,不多算,不高估冒算,不存侥幸心理。合理的确定工程造价,是预结算人员的职责所在。工程造价的高低,直接影响业主与投资商的经济利益。影响国家、地方基建项目的实施。所以预结算的审核就成为合理的确定工程造价的必要程序和关键环节。对于建筑工程预结算的审核,要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对象,不同形式来确定,来选取真正奏效的方法,实事求是,不断总结,不断完 善,不断创新。科 ◇科技论坛◇ 226

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第四节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提高产品质量的最主要的环节在生产过程,因为高质量的产品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因此企业要非常重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本节介绍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的一些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生产现场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生产现场质量,是指生产现场在加强工艺管理,搞好技术检验工作的基础上,按照产品设计实际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也就是现场的制造质量。生产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就是对制造质量的管理。 提高产品的制造质量需要从人、机、料、法、环五个方面努力。 1.操作人员的因素 生产过程需要人去操作,由于操作误差影响制造质量的原因有:质量意识差;操作技能低,技术不熟悉;不遵守操作规程等。为了保证现场制造质量,操作人员要有强烈的质量意识、高度的责任心和自我约束能力,不断提高技术熟练程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生产。 2.机器设备的因素 机器设备是保证制造质量符合技术要求的重要手段。在人员、材料、方法、环境等因素恒定的条件下,机器设备对产品质量的影响,是以机器能力来考核的。机器能力是指机器设备本身所具有的实际加工能力。现场对机器设备因素的控制,主要是预防出现异常因素,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保证设备的精度和性能的可靠。 3.原材料的因素 原材料的规格、型号、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对产品制造质量起着主导作用。原材料质量如达不到设计标准的要求,就会产生质量波动。控制原材料因素,应加强原材料及外协件的进厂检验和厂内自制零部件的工序和成品检验,同时合理地选择原材料及外协件的供应厂家。

4.工艺方法的因素 工艺方法对制造质量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工方法、工艺参数和工艺装备的选择是否正确、合理; (2)现场是否严肃认真地贯彻执行已制定的工艺方法; (3)计量器具本身的精度和能否正确使用,也对制造质量有重要影响。 为此,应严肃工艺纪律,监督检查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加强技术业务培训,使操作人员掌握定位装置的安装与调试,保证定位装置的准确性;同时,要加强工装和计量器具的管理,做好周期检定工作。 5.环境的因素 主要是指生产现场的温度、湿度、噪声干扰、振动、照明、室内净化和污染程度等。为了提高制造质量,就要做好生产现场的整顿、整理和清扫工作,搞好文明生产,创造良好的生产环境。 二、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 现场质量管理要求领导者和现场作业者树立强烈的质量意识。首先是领导者要深刻认识“以质量求生存”的真实含义,认真解决生产现场存在的问题。在质量方面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坚决按照质量标准办事。领导者的质量意识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信息方面 领导者要收集和掌握各种有关质量的信息,了解生产现场和周围环境所发生的变化,找出各种问题的症结。然后将经过筛选的信息,向现场的作业者传递,使他们明确自己所处的质量位置,抓住提高质量的机会,找出解决质量问题的关键。领导者还要经常深入生产现场,检查质量状况,与现场作业者共同商议改善质量管理工作。 2.决策方面 具有强烈质量意识的领导者,善于抓住可以使制造质量发生重大变化的机会,及时地制定出改进方案,组织可能利用的各种资源

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制度

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制度 1.目的 对影响生产质量的主要因素或环节实施控制,使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处于受控状态,确保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厂产品生产检验的工序质量的控制。 3.定义 3.1过程: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 3.2生产过程:由生产管理人员组织作业人员,按产品技术文件工艺文件以及其他规定的要求,将原材料半成品加工成产品的过程。 3.3重要工序:指对产品质量形成过程有重要影响的工序,如腌制烘烤包装等。 4.职责 4.1生产科负责策划并确定生产资源,组织协调指导生产部门人员照章生产。 4.2综合科参与并执行采购计划,对采购的及时性和质量负责。 4.3质管科负责对质量的监测。 5.要求 5.1生产计划 5.1.1根据市场生产的实际情况,制定车间详细作业计划。 5.1.2按照计划要求安排生产进度,并根据生产条件和生产情况调整生产进度,实施生产计划的动态维护。 5.2生产准备 5.2.1确保人员数目技能满足对应岗位要求。 5.2.2确保生产所要求的仪器设备工装工具都已配套齐备,并处于合格使用状态。 5.2.3按任务领料,并对生产物料进行必要的确认。 5.2.4确保生产环境满足工艺要求。 5.3工序控制 5.3.1生产管理人员按有效的工艺技术文件组织生产,操作人员按对应岗位的作业指导书或操作规范作业。

5.3.2对不同状态的产品作好分区隔离或标识。 5.3.3经检验合格的产品要及时转入下一工序或入库。 5.3.4及时将生产进展状况及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报告主管部门,确保生产过程受控。 5.4质量检验 5.4.1合理组织操作人员进行自检与互检,减少不合格品的发生。 5.4.2为了配合检验员工作,指定岗位的操作人员应按规定及时送检。 5.4.3依据检验程序进行检验。 5.4.4对于生产检验发现的不合格现象应标识返工或销毁。 5.5包装入库运输 5.5.1半成品检验合格按照包装工艺要求包装办理入库。 5.5.2产品储运应符合温度卫生要求。

生产车间质量管理办法(最终版)

生产车间质量管理办法(最终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工作责任心,减少质量损失,实现有效劳动和长效管理,特制订本条例: 第二条本规定所指产品质量管理包括质量考核条例、质量事故处理办法、质量评选奖励的制度、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制度、质量信息管理制度、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管理办法、关于新产品试制和鉴定的规定、样机试制管理等。 第二章:质量考核处理条例 第三条凡产品出厂前,因设计、计划、投料、加工而造成返修、报废的损失费用在1000元以内的,由责任部门承担15%,1000元以上承担10~15%,其中各责任部门所罚款项的80%落实责任者;凡是内外部质量损失,部门领导在收到质量通报后必须落实责任者并于二日内将落实结果书面送交质管处,否则,部门主要领导人负管理责任。 第四条加强让步率的控制: 1、按加工产值计算,让步率控制在2%以内,每超1%,扣200元。 第五条加强产品检验,凡具备交检条件检验员应及时检查,严禁压检、错检,漏检。如是过程检的责任扣所属部门,终检责任扣检计处。过程检、终检员应履行各自的工作职责,在业务上属检计处领导,在问题处理上由检计处裁决。跨部门的责任处理,不得私自处理。必须通知相关部门领导,否则由所在部门承担责任。 1、对错、漏检而造成的损失每次扣责任者100~500元。 2、凡办理让步单尚未同意之前而流入下道工序则扣调度员100元。

3、凡零件完工后不经检查流入下道工序,则扣调度100元。 4、凡发现质量问题,不开出缺陷品通知单,一经发现,立即下岗。 5、公司过程检验中开出的缺陷品通知单,必须将零件、材料、重量、工时、责任部门、责任者等情况填齐,并于每周一交检计处,公司过程检验记录卡,必须每月初上交检计处,检计处输入电脑后交质管处。 6、过程检开出的缺陷品通知单,部门领导必须如数上交检计处,如不交,一经发现,扣责任部门领导500~1000元。 7、严禁擅自更改技术条件、缺陷品通知单、工艺路线单、检验记录、入库单等质量技术文件,一经发现,给予责任人100-200元罚款。 第六条加强工序过程的质量控制:部门分管质量的领导、过程检、终检员应严格把关。渗碳前的螺伞必须倒角,轴承烘套严禁用火焰,否则,计扣责任部门每次100元。 第七条凡错漏下零件目录、材料、生产准备计划扣责任部门100-200元。 第八条凡产品出公司后用户反映无出库单或漏发配件扣责任部门100-500元。第九条部门施工人员、外勤人员无权在路线单上签字,违反规定按100元/次计扣。 第十条供应、采购人员必须在公司确定承包运输方,遇有困难,需另寻其它承包运输方(含物价)必须请示公司生产部门领导批准,否则计扣责任人每次200元 1、凡是供应、采购造成回厂返修、报废,公司一律不承担任何责任(含材料、运输、工厂损失费用)责任人负责索赔。采购员对采购质量负责,凡是供应、采购物资进公司不经检计处检查,私自投入使用,一经发现扣责任者每次100元。

工艺质量管理程序

工艺质量管理程序 一、原材料管理 1、原材料进厂检查 供应公司采购的原材料:由供应公司向质检中心提检,质检中心出具检验报告。 生产公司自购原材料:由生产公司报告供应公司,由供应公司向质检中心提检,质检中心出具检验报告。 质检中心不能检验的项目:由质检中心委托生产公司检验,质检中心出具检验报告。 2、原材料代用 由供应公司或生产公司提出,生产公司工艺人员签署代用意见,生产公司主管技术的副经理签字,生产公司不能决定的,交品管部决定,品管部不能决定的,交主管副总工程师或主管副总经理决定。 原材料代用必须有可行的技术保障措施,以保证一旦出现异常可以追回。 3、原材料例外放行 当生产来不及时,原材料允许例外放行,但必须有技术保障措施,以保障异常时能追回。一般不采用。 4、原材料供方评定 对每一个原材料供方,在供货前均必须进行供方质量保证能力评定。评定根据该原材料对产品质量影响的程度,采用不同的评定方法。可以采用现场调查、信函调查、根据其供货历史等方法。也可以采用比照评定的方法。 要建立原材料供方合格名录。 每年要对合格供方进行一次评价,主要评价其供货质量、供货时间保证、价格。 5、原材料不合格的处置 对于不合格原材料,经代用仍不能使用的,要书面向供方提出处置要求,包括退货、索赔等方法。 6、原材料技术标准 包括原材料技术条件、试验方法、验收方法等。 原材料技术标准的编制应该结合公司生产的要求来编制,不能一味按照国标、部标、行标来编制,以满足产品的基本要求来编制,降低原材料成本。 二、制造过程的控制 1、制造过程的准备 人员:符合持证上岗要求。 材料:符合基本要求。 设备:正常无误。 工具:齐全。

生产过程质量管理考核程序表格模板

1.0目的 对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实施严格考核,确保有关部门和人员都严格执行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制度。 2.0适用范围 适用于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检查考核。 3.0职责 办公室负责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检查考核。 4.0 程序 4.1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基本要求 严格工艺纪律是加强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建立正常生产秩序、确保产品质量、进行安全生产、降低消耗、提高效益的保证。本厂全体人员都应严格执行工艺纪律。4.2 工艺纪律的主要内容 4.2.1厂领导及职能部门的工艺职责: a) 建立和健全统一、有效的工艺管理体系,制定完整、有效的工艺管理制度及岗位责任制; b)工艺文件必须正确、完整、统一、清晰; c)生产安排必须以工艺文件为依据,做到均衡生产; d)凡投入生产的水源水、包装材料必须符合设计和工艺要求; e)设备必须能正常运转、安全、可靠; f)工艺装备应经常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计量仪器应周期检定,确保量值准确、统一; g)工人初次上岗前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做到定人、定机、定工种。 4.2.2生产现场工艺纪律: a)操作者要认真做好生产前的准备工作,严格按工艺文件和有关标准进行生产。严格执行工艺参数并予以记录,存档备查; b)大型设备的操作者和电工等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c)新工艺、新技术、新配方和新装备必须经验证、鉴定合格后纳入工艺文件方可正式使用; d)生产现场应做好定置管理和文明生产。 4.3 工艺纪律的考核 4.3.1办公室对生产现场工艺纪律进行检查考核,一般每月检查考核一次。

4.3.2工艺纪律主要考核内容: a)工艺文件的贯彻情况; b)设备和工艺装备的完好情况; c)计量仪器的周期检定情况; d)定人、定机、定工种的符合情况; e)定置管理和文明卫生生产情况等。 4.3.3工艺纪律检查考核记录由生产部归档保管。 5.0 质量记录 工艺纪律检查考核记录

生产车间质量管理制度

生产车间质量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了提高各车间产品质量,减少不良的发生、保证产品质量的合格性、稳定性,特制定本此规定。 二.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各车间各道工序所有成品、半成品的量产和试产三.职责 3.1 操作者负责各工序产品的质量检查,及标识、区分、定位摆放; 3.2 生产部各班组责任人负责对各工序产品件的质量抽验、入库管理; 3.3 技术质检员负责对生产中的产品件进行抽样检验确认; 四. 规定 4.1 车间操作者:负责自检,作出是否合格的判断通过自我检验,对本工位产品的质量负责; 自检:产品形成过程中,操作者本人对本作业过程完成的产品质量按照检验标准规定的技术标准进行自行检验,并作出是否合格的判断。 4.2 车间操作者之间负责互检,对加工出来的产品进行二次检验(下序检验上序),有利于保证工序质量,防止疏忽大意而造成的批量不合格品出现;

互检: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上、下相邻作业过程的操作人员或组长相互对作业过程完成的产品质量进行二次检查确认。 4.3 技术检验员负责产品件专检; 专检: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检验人员对产品形成所需要的物料及工序完成的产品质量特性进行专项检验。 五.内容 5.1.下料车间: 5.1.1 操作者在生产过程中负责本工序产品与上工序产品的质量检验,要严格执行自检、互检的管理规定,杜绝不良的发生,如发现不良产品,及时通知当班班组长与检验员,协助班组长与检验员对不良产品共同进行判定,确认是否合格;如果产品不合格,应及时对已经生产的产品进行排查确认,在不良产品上做标识,并隔离放置。 5.1.2 生产班组长在生产过程中负责对所生产工序的人员进行安排、指导,对生产的产 品进行抽验,在接到不良反馈信息时及时与检验员联系,对不良产品进行判定,组织相关人员对不良现象进行整改,同时安排操作者对不良产品进行区分、标识、隔离放置,填写质量事故单及解决方案后上报本部门领导,及对不良产品的追踪; 5.1.3下料班组长负责对生产的各工序产品进行首件判定与过程质量抽验,及对操作者进行质量指导,在检验到不良时,及时通知领导及不良工序操作者,协助并监督生产员工对不良产品进行区

生产工艺管理控制程序

生产工艺管理控制程序 1.目的 建立与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工艺管理制度,确保生产条件(人员、环境、设备、物料等)满足化妆品的生产 质量要求。特制订本程序。 2.适用范围 适应于各车间生产工序的工艺参数、材料、设备、人员和测试方法等所有影响产品质量的生产阶段。 3.职责 3.1计划:负责制订《生产计划》负责生产过程中的综合调度。 3.2生产部:负责生产动力设施及时供给合格的水、蒸压缩空气、空气、电力等资源;编制设备的操作规程, 设备维护保养; 负责按生产指令单,在规定的工艺要求和质量要求下,组织安排生产,并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 3.3仓库:负责按照生产派工单所开具的领料单进行原辅材料发放接收对各车间退回的物料做入库工作。 3.4技术研发部:负责生产工艺技术及半成品标准制定。在首次生产时进行指导。明确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 负责编制工艺规程和作业指导书。 3.5质保部:负责所有原辅材料、半成品、成品按品质标准进行检验 负责安排现场巡检员对生产现场的产品质量进行过程监督。 4.内容 4.1生产前的准备工作 1)计划调度员考虑库存情况,结合车间的生产能力,制订《生产计划》,经经理批准后,发放至相关部门作为采购和生产依据。 2)在确保每个生产订单所有原物料配套齐全后下达,生产车间根据生产计划制定生产指令,生产前由车间负责人下达批生产指令,包含批号、批生产量、执行标准、生产流程、生产配方等信息。 3)生产部根据周计划编制《车间每日作业计划》,车间主管/班长把计划分解到各小组或生产线直至各岗位,并对每日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跟踪。 4)各车间均须严格按确定的日生产计划安排工作,一切有影响计划实施的因素或异常现象产生,车间主管需做有效的记录,每周统一汇总,报备生产部。 1)各相关责任人员根据生产需要,确认供给合格的水、蒸汽、压缩、空气、电力等资源,保障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转。

工厂生产过程质量管理考核办法

工厂生产过程质量管理考核办法 工厂生产过程质量管理及考核办法 1、目的 对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各项因素进行有效控制,确保各生产过程按规定的要求和方法在受控状态下进行,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以保证我厂产品质量长期稳定,鼓励创优质名牌产品理念,经厂长办公室研究批准,特设定产品质量奖惩条例。考核办法和质量奖持钩,由生产、质监部具体考核,月统计、季兑现。 2、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企业常规产品、定型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 3、职责 3.1生产科(车间)是过程控制的主管部门,负责过程控制的策划,制定生产作业计划,组织实施过程控制,提供工艺配方,技术标准及相关的工艺操作文件,对关键工序过程进行策划,负责生产设备及维修保障,能源供应及生产环境控制. 3.2、质管科负责产品过程的监督。 3.3、供销科负责按规定要求提供生产过程所需的原材料及物品。 3.4、质管科负责对质量有影响的生产人员的培训。 3.5、各生产车间依据工艺文件技术文件规定组织实施生产过程的控制。 4、工作程序 4.1、生产科(车间)负责确定产品加工,包装等生产过程,并对过程控制进行合理策划、制定生产作业计划,对生产过程中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人、机、料、法、环、测、时间、信息八大因素进行控制,使其处于受控状态。 4.2、人员控制 4.2.1、生产科(车间)负责确定生产车间,各工序人员需求及能力配备要求。 4.2.2、质管科负责组织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使之胜任本岗位工作。对从事检验及特殊岗位,重要岗位的人员还必须进行资格认可,持证上岗。 4.2.2、具体按《人事管理制度》进行。 4.3设备的控制 4.3.1生产科(车间)负责设备,设施的配备,负责水、电、气能源供应保障,负责生产设备及水、电、气设施的检修和保养。 4.3.2、资产负责人应建立“生产设备台帐”和设备档案,主要设备完好率应达到98%以上。 4.3.3各生产车间操作人员遵守设备操作过程,不违章操作,对日常设备设施,爱护使用和维护保养。设备发生故障时,及时通知维修人员检修。 4.4、原材料控制 4.4.1供销科负责组织提供经验或验证合格的原辅材料、包装及其它物品投入使用加工。 4.4.2、在加工过程中,发现原辅材料、包装的质量问题,就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检验部门鉴定处置。 4.4.3、具体以《采购控制程序》和《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 4.5、生产操作控制 4.5.1、生产车间按照技术标准,生产技术配方,操作规定等作业文件组织生产,遵守工艺纪律,保持文明生产秩序。 4.5.2、生产车间在生产过程中执行“三检”制即自检、互检、巡检结合,上道工序的产品合格后方能转入下道工序,保证生产出符合规定要求的产品。 4.6、生产环境控制

车间生产质量管理体系范文

生产车间质量管理体系 一、生产车间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图 二、职责与分工 (一)、生产部经理职责: 1、负责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管理,即在生产过程中,对产品质量保证实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2、参与质量部的质量指标制定过程并确认该指标,监督并跟踪质量改进。 3、负责生产中的技术和质量保证的支持性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组织解决和处理。 4、按照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提高部门运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确保生产以质量优先的原则。 5、对员工实施培训和激励,提高员工质量意识,提高员工操作技能,稳定产品质量。 6、组织策划生产现场特别是产品质量的持续改善。 (二)、质量部经理职责 1、负责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并监督实施。 2、负责生产过程中产品工艺规程的制定,并监督实施。 3、对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不断优化和改进。 4、处理原辅料、包装材料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 5、负责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分析和处理。 6、负责水针剂生产领料和配料工序的监督。 7、负责对生产指令和领料单的审核。 (二)、车间主任工作职责 1、对生产操作过程特别是配料工序进行监督、指导,同时进行生产现场质量控制,保证产品质量。 2、执行生产现场管理制度,并指导培训现场管理知识,推进GMP现场管理制度,实现生产车间标准化管理。

3、严格贯彻工艺规程,落实各项质量标准。 4、检查和讨论产品质量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5、关注物料平衡,防止各种差错和混淆。 6、作好生产现场管理日志,每月形成总结分析报告,针对问题,在月度总结会议上对员工进行培训 (三)、班组长工作职责 1、促进产品质量改进的工作,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2、有责任达到规定的工序产品质量指标,负责将各工序质量指标具体落实到人。 3、控制不合格产品流入下道工序。 4、对制造的不合格产品负主要责任。 5、关注物料平衡和防止各种差错及混淆。 ()、QA工作职责 1、负责生产过程关键控制点的监控及物料管理的监控。 2、负责车间生产工艺管理。 3、负责生产现场的管理符合GMP的管理要求,监督人员卫生、工艺卫生、设备卫生。 4、负责组织建立生产、质量管理文件体系,并监督检查文件的执行情况。 5、负责生产过程中质量偏差、异常情况及时上报。 6、负责原辅料、包装材料,标签说明书、中间产品的在使用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的及时上报及暂停使用。 7、负责出具质量事故的初步的分析调查报告和提出改进方案。 8、作好生产现场监督日志,每月形成总结分析报告,针对问题,在月度总结会议上对员工进行培训。 (六)、班组员工的职责 1、严格遵守工艺纪律,按质量要求进行规范操作。 2、对本工序质量控制点严格控制,确保产品质量。 2、遇到疑难情况向上级报告,严禁擅自处理。 3、生产过程出现问题应记录并保护原始数据,为改进产品质量提供依据。 三、生产过程质量管理规程 (1)、生产指令的下达 1、车间主任须根据现有安全库存及营销中心临时计划,制订生产车间的工作内容(产 品品种、产品数量)。 2、生产指令应明确给出产品品名、规格、批号、工时消耗、开工时间、完成时间、所 用关键设备等。 3、生产指令中的产量根据设备能力合理制订,不能随意增加。如有一台以上同型设备 时,需指定使用。 4、生产指令中的原料、辅料用量根据工艺规程主处方量给出,不得随意更改。 5、生产指令完成后,由质量部经理审核,生产部经理批准后方可下发。生产指令,一 式三份,生产部留存一份,一份送至生产车间(归入批生产记录)、一份物料仓库。 6、生产指令提前一天下班之前送至各部门,保证各部门有足够的时间做准备。 7、生产指令不得随意变更。若由于异常情况因故不能执行时,执行部门立即书面通知

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

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 一、质量管理 1、质量 2000版ISO9000标准中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各类有形产品具有各自的使用要求,也具有不同的质量特性,总体来说,应具六个方面,不同产品有不同的侧重,不可能六个方面并存。 A、性能:为满足使用目的的所规定的功能,性能可分为使用性能和外观性能。 B、寿命:指产品将能使用的期限。 C、可信性:可信性包括可用性、可靠性、维修性和保障性。 D、适应性:是指产品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E、安全性:产品在储存、流通和使用过程中不发生由于产品的质量问题而导致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和对环境造成污染 的特性。 F、经济性:指产品制造和使用成本。 2、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进行的指挥、控制、组织和协调的所有活动。也可做以下解释: A、质量管理是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各项工作总称;首要任务是 制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并使之贯彻执行。 B、质量管理工作是通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来进行。 C、为实施质量管理,需要建立质量体系。 D、质量管理必须由最高管理者领导,它的实施涉及到组织中的所有成员。 3、质量控制与质量改进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份,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 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的一部份,致力于增强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 二、压铸件的质量与检验方法 1、压铸件质量 压铸件包括外观质量、内在质量和使用质量。 外观质量是指铸件表面粗糙度、表面质量、尺寸公差、形位公差和质量偏差等。 内在质量是指铸件的化学成份、物理和力学性能、金相组织以及在铸件内部存在的孔洞、夹杂物和裂纹等。 使用质量是指铸件能满足各种使用要求和工作的性能,如耐磨性、耐腐蚀性、和切削性、焊接性等。 2、质量标准 质量标准有国家标准(GB)、国际标准或企业标准,我国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主要成员之一,国际标准可以等效地视为国家标准。 铸件质量标准有精度标准、表面质量标准和功能质量标准。 3、铸件缺陷 铸件缺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铸件缺陷是指铸件质量特征没达到分等标准(合格品、一等品、优等品),铸件生产厂质量管理差,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狭义的铸件缺陷是铸件中可检测出的包括在GB 5611-85铸造名词术语标准中的全部名目。 铸件经检验后可分为合格品、返修品、废品三类。 铸件废品率P是铸件废品总量(内、外废)占合格品量W及内废量W1和外废量W2之和的百分比。 铸件缺陷率是有缺陷铸件数量与生产总量之比的百分数。缺陷率通常大于废品率。铸件缺陷数用计件表示。 4、铸件缺陷的检查方法 铸件缺陷检查普遍采用的有以下一些方法: 外观检查; 化学分析检查; 力学性能检测; 低倍检验(宏观检验); 金相检查; 无损检查。

车间生产现场的质量管理

车间生产现场的质量管理 当前,质量管理工作在企业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关系着个人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对许多人而言,在质量意识上还有许多误区。这些误区误导了我们的工作,使我们在抓质量的时候走了很多弯路。企业应有一套科学的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产品质量就能够得以保证和提高。 通过了解了黄油机、清洗机产品的质量特性及质量的生产,形成和实现的过程,有助于我们理解现场质量管理的工作内容。现场质量管理的任务就是我们在现场为了保证本工序产品的质量平稳,进步而做的工作。现场质量管理的任务有三个: 1,工序质量控制 工序质量控制的目的就是使本工序生产的产品质量处于平稳(满足技术条件的优质)状态。想要达到这个目的,不是我们直接地对零部件本身做些什么,而是要对决定产品质量的外部因素做些什么。决定产品质量的因素有6个:人,机,料,法,环,测。这六大因素处于最佳状态,产品质量就处于最佳状态。如果有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了,产品质量就随之变化。控制这些因素的状态非常重要。生产现场的各项原始记录非常重要,应由现场质检员和生产操作工本人亲自填写,它也是产品质量可追溯性的重要依据。质量平稳只是我们质量保证的第一步,还要不断地进行质量改进。 2,工序质量改进 这里说的工序质量改进不是产品性能的改进(或者说产品技术指标的提高)。产品性能的改进当然也是产品质量的改进,但是是在产品设计阶段进行的改进。

工序质量改进不是提高本工序的技术指标,而是在产品制造阶段通过对人,机,料,法,环五大因素的改进或改善,提高本工序达到产品技术指标的能力。质量改进可以增强工序的有效性和效率,减少人力和资源的浪费。例如生产一种配气体的时候,有一定的合格率要求,当我们要求操作者对某一设备的操作方法改进以后,不合格品大为降低,合格率大为上升,尽管配气体的外观质量和技术要求没提高,但生产效率大为提高了。质量改进通过对现场的人,机,料,法,环五大因素的优化,哪个差就改进哪个,以解决一些影响生产效率低,合格率低的瓶颈问题。质量改进有突破性改进和渐进性改进。渐进性改进是一种渐进的质量变化活动,质量改进幅度较小,但具有持续行。发现质量问题和提高质量不仅是质检人员的工作,还需要其他部门或岗位人员共同进行,体现了企业全员参加质量管理的现代质量管理的理念。 3,过程或工序检验 在质量管理学中,对过程的定义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影响过程(工序)质量主要有六个因素(5M1E),即人(操作者),机(设备),料(原材料),法(操作方法及规范),测(检验和测量),环(工作环境)。过程因素即使处于稳定状态下,在工序实施中也不可能保持不变,例如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精力集中情况的变化,工作环境的变化,湿度的变化等均会造成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差异。尽管由同样操作人员在同一工序中生产的产品,其质量特性值也会存在波动。质量波动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在平常的工作中就要加强过程检验。过程或工序检验就是按照过程检验规程或质量规划的规定,对本工序将要加工的原料以及加工完成的成品进行检验和试验,目的就是不合格的原料不加工,不合格的在制品不转交,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企业通过加强过程

质量管理人员必须熟悉生产工艺的原因

质量管理人员必须熟悉生产工艺的原因 “存在即合理”这个是我一直持有的观点。在和钻石灰尘的辩论中学习了一些质量管理的先进理念也看出了我国现在质量管理的一些无奈。 按照钻石灰尘的说法,质量管理人员不能熟悉生产工艺或者不得熟悉生产工艺,只需要掌握产品标准就行了。质量管理人员按照产品标准判断产品是否合格就行了。如果是这样,我当然乐意。但是各个行业有其特点和每个企业的特殊性,凡事不能一概而论。就拿我们公司来说,没有专门的技术部,一切产品标准就是质量部QA来制定。我们质 量部总共有19人,1位经理、1个QA主管、2名QA质量工程师、2名PMC生产及物料控制)人员和13名QC生产过程品质控制)人员。QA还是刚成立不久,既负责公司质量体系运行的建立和监督工作,又负责所有质量标准的制定、验证、修改工作。每次客户二方审核都是质量部经理和QA主管负责陪同,尤其是现场审核时是QA主管负责给客户讲解生产工艺。如果出现客户投诉的情况也是质量部经理或者QA主管负责召集其他部门分析原因,按照PDCAS环模式进行处理。公司生产的产品是传统产品、传统工艺,公司没有专门的技术部,其实本应该由技术部进行的工作现在都转嫁给质量部下的QA来做<公司虽然有工艺科,他们只有6人,隶属于生产部,主要的工作是生产计划与过程控制。工艺变更、验证实际上由QA主管来做,所以我在《做质量管理人员必须先熟悉生产工艺》和《质量管理人员必须熟悉生产工艺的理由》中一再强调质量管理者必须熟悉生产工艺。 也许,机械行业和电子行业大家都对每个职位有清晰的定义和分工,那样便于大家的工作开展。我所在的行业是食品添加剂行业,加上生产的产品是传统产品、传统工艺, 在这里没有专门负责技术的人员。机械和电子行业都有专门的工程师,而我们这里客户的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工作都是质量部的QA们来做。所以,我们的QA不但要熟悉生产工艺还要熟悉产品。 诚然,我们公司有客户经理,负责给客户提供技术支持,但是他们也是几个人都在亚太区总部而不是每个工厂都有。一般客户二方审核时,他们也不会来参加,更不会给员工培训。我们面临的员工生产工艺的培训也是由QA来做,虽然我和总经理多次争辩,生产工艺由工艺科来负责,但是没有成功。

企业生产流程和过程质量控制.docx

企业生产流程和过程质量控制 在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烟草行业公司制改革步伐越来越快,原来以企业为基本单元,独立面对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的格局已逐步为大品牌、大集团、规模化集团作战所取代。大集团构架下的企业所承担的职能也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原来从战略决策、市场开拓、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多角度全方位管理的传统管理模式将逐步向企业如何围绕生产这个中心目标做优做精的现代生产模式转变。企业要着重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围绕生产过程进行最优化,即追求一切不利于企业生产的负效应趋近于“零”,使企业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处于最佳配合状态。因此,作为卷烟生产企业只有认真分析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做到产品质量“零缺陷”、产成品及原辅料“零库存”、生产准备时间为“零”。 一、建立科学高效的生产管理流程,并逐步进行流程改造 流程就是做事的顺序。流程二字在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特别是在牵涉到工作质量问题或因部门与部门,上道工序与下道工序连接搭口出现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时大家首先提出的就是流程不清晰、不清楚或没有建立明确的流程。

有时也确实因为对某项工作没有建立流程或虽然流程建立了但对影响流程的关键活动或主要责任人职责界定不清晰、不明确,从而导政无人对整个流程负责,使流程出现问题,特别是牵涉到部门与部门之间,上道工序现下道工序之间的工作界限如果流程建立不明确、不清楚,更容易出现因各个部门按照专业职能不同,形成“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各自为战局面。针对这些问题就必须系统地、科学地建立生产管理流程,并在流程运行的基础上进行流程再造并使之最优化。一是要进行流程设计。以实用、高效为原则,以每项活动的价值贡献为原点,运用科学的手段最大限度实现技术上和管理上的功能、职能集成。在确保流程效率的基础上兼顾控制,不要盲目追求流程的完美,而要着重关注流程的执行者,尽快推动流程运作起来,并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只有流程正常运作起来,才能在运作过程中积累数据,为流程优化打基础。二是进行流程疏理,建立时要分层次、要详细,对于不同层次的流程要用不同程度的流程来展现,抓住流程中的关键活动来设计,在牵涉到多个活动的环节时还可设计子流程,对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必须用固定模式和制度来规定。三是要解决好流程执行力的问题,对流程的每一次活动的主要责任者进行界定和落实。四是流程建立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只有确保流程的有效输出才能减少工作中的矛盾与冲突,减少工作质量事故的发生,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

生产车间质量体系审核要点

【原创】生产车间质量体系审核要点 生产车间质量体系审核要点 摘要生产制造过程是产品质量形成的重要阶段,生产车间又是主产制造过程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质量控制的第一现场。 正确把握生产车间质量体系审核要点,对于有效实施质量审核,确保生产制造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减少、消除和预防不合格的产生,不断达到保持和改进产品质量加强现场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生产车间办公室和生产现场两个方面阐述了生产车间质量体系审核要点,旨在抛砖引玉,与质量及生产管理界的同行们商榷。 关键词:生产车间质量体系审核要点 生产制造过程是企业产品质量形成的重要阶段,质量变异一般发生在生产现场,生产车间是生产制造过程的重要场所和重要环节,是控制生产质量的关键。生产车间在企业质量体系中一般都不是归口管理部门管理要素,但其质量活动却基本覆盖了ISO9000质量保证模式标准的大部分要素。生产车间现场管理既是企业各管理部门质量职能活动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又是综合体现企业管理素质的“窗口”和现场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因此正确把握生产车间质量体系审核要点,有效实施现场审核,对于确保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减少、消除和预防不合格的产生,不断达到、保持和改进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生产车间审核一般可分为办公室审核和现场审核两个组成部分,现将其审核要点分述如下。 车间办公室审核要点 车间办公室审核主要涉及车间领导、质量管理员和部分主要管理人员,审核内容是了解车间的组织结构、人员构成、产品特点和工艺流程。通过交谈、查阅文件资料,了解企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贯彻情况、质量职责落实情况、文件资料控制情况和现场管理综合情况,确定现场审核的具体产品和关键工序,记录一些需要在现场核对、验证的一些管理规定、质量特性、工艺参数、主要安全要素操作规程和其它重要事项,为现场审核作好准备。车间办公室审核要点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l、向车间领导和管理人员询问企业质量方针、目标的内容、宣传贯彻方式和宣传贯彻效果,询问质量方针、目标的内涵看是否与宣传贯彻文件一致。了解企业质量目标在本车间怎样落实,有哪些具体指标,完成情况及发展趋势怎样,存在哪些问题,准备怎样解决。这是生产车间认证的切入点,也是车间认证的第一步。 2、向车间领导了解本车间组织结构、人员构成、产品特点和工艺流程情况含物流流程,了解本车间主要承担哪些质量体系要素,还涉及哪些要素,这些活动是否和怎样具体落实到本车间哪些岗位,岗位职责是否涵盖了这些要素并形成了文件。对照岗位职责文件,看涉及本车间的质量活动在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中有无漏项。询问现场的有关人员看是否熟悉本人的质量职责、工作接口和相关的体系文件。 3、要求车间提供受控文件清单和收发文记录,了解本车间受控文件的种类和范围,看车间所有与质量体系运行有关的各场所是否都能够得到相应文件的有效版本。从受控文件清单中抽查3—5种体系文件、管理文件、产品图样和工艺规程,看是否有受控标识(如:文件编号、部门标志或受控印章),编、审、批手续是否完整。查阅图纸看有无标注关键或重要质量特性和验收准则,工艺文件的要求是否与图纸的要求一致并能有效指导生产。看文件有无更改,是否按规定的程序由授权人更改。看有无受控文件清单外的其他过期失效文件。对临时工艺和工艺更改通知,看是否经过批准和有无批次或期限要求。了解有无留作参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