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知识点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知识点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知识点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知识点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一、文言实词

(一)文言通假

1、与可没于陈州:没,通“殁”,死亡

2、少纵即逝矣:少,通“稍”,稍微

3、而节叶具焉:具,通“俱”,俱全

(二)古今异义

1、初不自贵重:贵重,古:看重;今,价值高

2、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古:这样;今,也许

3、废卷而哭失声:废,古:停下,放下;今,废弃

4、吾将以为袜:以为,古:把……当做;今,认为

5、发函得诗:发,古:打开;今:发送

6、而读书者与之:与,古:赞成;今:给

7、以书遗余曰:遗,古:赠送;今:遗失

(三)词类活用

1、形容词做动词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老,养老

(2)余因而实之:实,证实

(3)与可厌之:厌,厌恶

2、名词作状语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

蜩腹蛇蚹,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

3、意动用法

(1)初不自贵重:重,以……为贵重,觉得……贵重(四)一词多义

1、熟

执笔熟视:仔细

而操之不熟者:熟练

2、语

近语士大夫:告诉

有“车过”“腹痛“之语:说法

3、过

不学之过也:过错

有“车过”“腹痛“之语:经过

三、句式

(一)判断句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庖丁,解牛者也

3、轮扁,斫轮者也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5、《筼筜谷》其一也

(三)省略句

(1)子由为《墨竹赋》以(之)遗与可曰

(2)吾将以(之)为袜

(3)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

(四)倒装句

1、疑否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

(1)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3、状语后置

(1)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2)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3)足相蹑于其门

(五)固定句式

1、岂复有竹乎:岂……乎:哪里……呢?

2、世岂有万尺竹哉?:岂……哉?:哪里……呢?

课后习题:

一本文很能体现苏轼信笔挥洒、姿态横生的特点。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试逐段细读,完成下列各题。注意贯穿其中的感情逻辑和思想逻辑,把握其形散神聚的特点。

参考答案

1.作者记了哪些事情?引了哪些诗文和典故?体会叙述、引用与议论之间的关系。

文章第一段阐述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的体会,第二段,追忆-在交往的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第一件事,写文与可把求画的人拿来的缣素扔到地下,并说要拿它做袜子;第二件事,记文与可与苏轼二人围绕着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之付开的玩笑,并回忆起“贳笞谷偃竹图”的来由;第三件事,追述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的一首“贳笛谷”诗曾引得文与可夫妇为之喷饭。第三段则交代了写作此文的缘由。

文章多处引用诗文、典故,随手拈来,自然贴切,绝无矫揉造作之感。他引用的诗文有苏辙的《墨竹赋》、文与可“书尾复写一诗”和苏轼的和诗,以及苏轼《洋州三十咏》其一《贳笛谷》、曹盂德祭桥公文。引用的典故有:庖丁解牛、轮扁斫轮、“渭川千亩竹”。

2.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它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2.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对绘画理论的阐述、对《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的叙述,其实都是围绕着文与可、苏轼与竹的这段深厚的感情展开的,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释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情谊,流露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参考答案

l为《墨竹赋》以遗与可遗:赠送。

2.投诸地而骂诸:之于。 ·

3.以为口实口实:话柄。

4.余为徐州为:这里是“到……做官”的意思。

5.余因而实之实:证实。

6.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大约,左右。

三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参考答案

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可是现在画竹的人们却是(把竹子)一节节地接起来,一叶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

2.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我不能做到这样,但是我心里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3.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人们)平时觉得自己很明白,但事到临头却突然变得糊涂起来,难道只是画竹是如此吗?

4.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我认为其中包含着深邃的道理,难道不是吗?

四苏轼的文章放得开,“横说竖说”,都能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服务。一篇回忆、悼念亲友的文章,写了许多戏笑的内容,却更能见作者与文与可生前之情和失去友人的悲痛。试对照以下两小节文字,说说它的艺术效果。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参考答案

苏轼总是能用极精练的几个字就形象鲜明地描绘出人的外部动作或内心情感。如写文与可夫妇在谷中“烧笋晚食”时收到了苏轼的来信,当看到苏轼称他为“清贫馋太守”,并夸张地说他能吃掉千亩竹子时,信中假想之情景与现实情景的绝妙巧合,竟使得文与可夫妇“失笑喷饭满案”。失笑、喷饭两个动作,既说明了苏轼诗的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也证实了文与可与苏轼之间思想上的相互理解和情感上的默契。而在文章的最后,写苏轼在湖州晾书时,一见到了文与可的《偃竹图》,便“废卷而哭失声”。只废卷而失声痛哭两个动作,不用言语就充分地传达出了苏轼与丈与可的真挚、深厚的情谊。尽情地写往昔两个人从真挚的友情中得到的快乐,正是为了极写现在失去挚友的悲痛。“乐”与“悲”形成的感情反差更强化了那“乐”得醉人,“悲”得痛心。

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长出来就有的。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隼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与可告诉我的是如此。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做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子由写了篇《墨竹赋》,把它送给与可,说:“丁厨子,是杀牛的,但讲求养生的人从他的行动中悟出了道理;轮匠扁,是造车轮的,但齐桓公赞成他讲的道理。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子由没

有作过画,所以只得到了他的意蕴。象我这样的人,哪里仅仅是得到他的意蕴,并且也得到了他的方法。

与可画竹,起初并不看重自己的画。四方的人们,带着丝帛来请他作画的,在他的门口脚与脚互相碰踩。与可讨厌他们,把白绢绢丢在地上骂道:“我将用这些白绢做袜子!”文人们传道着他的话,作为话柄。等与可从当洋州太守回来,我正任徐州太守。与可把信寄给我说:“近来告诉文人们说:…我们画墨竹这一流派的人,已传到近在徐州的苏轼,你们可去求他画。?做袜子的材料会聚集到您那里去了。”信末又写了一首诗,它的大概意思说:“打算用一段鹅溪绢,画出寒竹万尺长。”我对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必须用绢二百五十匹。知道您是懒得动笔,希望得到这些绢罢了。”与可无话可答,就说:“我的话错了,世上哪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就证实它,回答他的诗说:”世上也有八千尺长的竹,月光洒落空庭照出竹影这么长。”与可笑起来说:“苏先生真会说呀!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它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即把所画的筼筜谷倾斜的竹子送给我,说:“这竹子只有几尺高,但有万尺的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还令我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是其中之一。我的诗说:“汉水的高竹竹贱如蓬草,斧头哪曾放过竹子?估计太守清贫贪馋,把渭水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与可当天与他的妻子在筼筜谷游玩,煮笋晚上吃,打开信得到了这首诗,忍不住笑起来,喷饭满桌。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在陈州去世了。这年七月七日,我在湖州晒书画,看到这幅《筼筜谷偃竹》,放下画卷失声痛哭。从前曹孟德祭桥玄文,有不祭祀坟墓、车过腹痛的话头;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可以往跟我戏笑的话,以见与可跟我这样亲密无间啊。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练习及答案

阅读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完成后面题目。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略:简略,与“详”相对。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妄:荒谬。 D.苏子辩则辩矣辩:有口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B.①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②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C.①与可无以答,则曰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①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②窥父不在,窃发盆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整版)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通假字: 与可没与陈州通“殁”,死亡 少纵即逝矣通“稍”,稍微 一词多义: 然 予不能然也:这样 自视了然:...的样子 然二百五十匹绢:然而 以 以追其所见:来,从而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把...表对象 与可以书遗予曰:把... 吾将以为袜:把...当作 之 竹之始生:取独标志 一寸之萌耳:的 生而有之也:代词,代节叶 临事忽丧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 士大夫传之:代词,指与可之言 而读书者与之:代词,代轮扁讲的道理 于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表对象 与可没于陈州:在,表地点 焉 而节叶具焉:助词 而临事忽焉丧之:无义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兼词 其 乃见其所欲:代词,代“画家” 以追其所见:代词,代“画家” 其所以然:代词,代提到的事情 岂独得其意:代文与可 而 而节叶具焉:但是,表转折 生而有之也:酒,表承接 废卷而哭失声:表并列 古今异义词: 初不自贵重古:看重;今,价值高 月落庭空影许长古:这样;今,也许 废卷而哭失声古:停下,放下;今,废弃

吾将以为袜古:把...当作;今,认为 发函得诗古:打开;今:发送 而读书者与之古:赞成;今:给 以书遗余曰古:赠送;今:遗失 重点词组: 词类活用: 形容词做动词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老,养老 余因而实之:实,证实 与可厌之:厌,厌恶 名词作状语 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 蜩腹蛇腹,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 意动用法 初不自贵重:重,以...为贵重,觉得...贵重 特殊句式: 判断句 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庖丁,解牛者也 轮扁,斫轮者也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省略句 子由为《墨竹赋》以(之)遗与可曰 吾将以(之)为袜 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 倒装句 疑否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状语后置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足相蹑于其门 固定句式 岂复有竹乎:岂...乎:哪里...呢? 世岂有万尺竹哉?:岂...哉?:哪里...呢? 难句翻译: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译:从蝉破客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尺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言知识点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一、文言通假 1、与可没与陈州: 2、少纵即逝矣: 二、古今异义 1、初不自贵重:贵重,古:;今, 2、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古:;今, 3、废卷而哭失声:废,古:;今, 4、吾将以为袜:以为,古:;今, 5、发函得诗:发,古:;今: 6、而读书者与之:与,古:;今: 7、以书遗余曰:遗,古:;今: 三、词类活用 1、形容词做动词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2)余因而实之: (3)与可厌之: 2、名词作状语 (1)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3、意动用法 (1)初不自贵重: 四、一词多义 1、熟 执笔熟视:而操之不熟者: 2、语 今语士大夫:有“车过”“腹痛“之语: 3、过

不学之过也:有“车过”“腹痛“之语: 五、文言虚词 1、然予不能然也: 自视了然: 然二百五十匹绢: 2、以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与可以书遗予曰: 吾将以为袜: 以追其所见: 3、之一寸之萌耳: 生而有之也: 临事忽丧之: 士大夫传之: 而读书者与之: 竹之始生: 4、其以追其所见: 其所以然: 岂独得其意: 乃见其所欲: 三、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庖丁,解牛者也 3、轮扁,斫轮者也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二)省略句 (1)子由为《墨竹赋》以(之)遗与可曰

(2)吾将以(之)为袜 (3)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 (三)倒装句 1、定语后置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2、状语后置 (1)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2)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3)足相蹑于其门 (四)固定句式 1、岂复有竹乎:岂……乎:哪里……呢 2、世岂有万尺竹哉:岂……哉:哪里……呢 四、文言难句精译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译: 2、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 译: 3、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译: 4、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译: 5、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译: 6 、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译: 五、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经进东坡文集事略》。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

《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说课稿 定远中学:陈立新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的第二课时。高中语文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据此我从语文课程和学生的特点出发设计了《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一课的的教学方案,现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板书、教学反思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特点及地位 《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均为古代散文,阅读时要多琢磨文章的特点,注意严密周详的逻辑,由此而产生的说服力量。同时还应当有点质疑问难的精神,大胆提出问题,探究问题,从而提高思考和写作能力。《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正是这样一篇形散神聚代表之作。本文的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①理解文章通过叙述文与可的轶事和二人间的交往的写作方法来表现他的品德、个性。作 者因旧谊深厚,姑睹物思人,传递出深切的悼念之情。 ②学习本文在平常的戏语中见出真情的写作方法。这篇散文的主要部分确实颇多诙谐之 语,写得妙趣横生,在戏语中见出作者和文与可的“亲厚无间”。 ③从本文缩写之事来看,一是阐发了两个方面的创作思想,即“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 二是通过三件轶事表现了文与可的个性。这两件事看起来本无相关之处,但作者巧妙地通过叙述文与可绘画的高超技术,将人与画结合起来,既总结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也陈述了自己对“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创作思想的理解,指出了“艺”与“道”的密切关系。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作者是怎样将这二者联系起来的。 以上教学目标定位于文本本身的品味感知和记诵积累,重视欣赏文本而轻篇章的琐屑分析。我认为,语文教学要教出语文独特的美感来,教师要敢于根据自己的理解教课文,要善于品味教材。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两方面的创作思想及文与可的个性。 ②难点:文言知识的整理。 二、学生状况 处于高二下期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高中阶段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始终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而学生目前对文言文的学习还存有不同程度的畏难情绪,有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都不感兴趣,所以,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现状开展教学活动。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竹之始生,一寸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①,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 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②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

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③。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注释】①蜩(tiáo)腹蛇蚹(fù):蝉腹上的横纹,蛇腹上的横鳞。竹初生时为笋,其状似蜩腹蛇蚹。②扫取:画得。③箨(tuò)龙:笋。 16.文中划线部分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B.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C.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D.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答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阅读答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 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 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 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 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 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 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 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 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 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 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 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略:简略,与“详”相对。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妄:荒谬。 D.苏子辩则辩矣辩:有口才。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 2.通过阅读人物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1.讨论本文记人散文的结构内容,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把握艺术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厚情意。 教学重点难点: 1.感悟文章主旨,欣赏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以诗引入,激发兴趣 苏东坡云:“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古人颇得竹的灵气,植竹而居,杖竹而行,几千年来朝夕相处,自然陶冶了一股竹的文化氛围,中华民族的竹文化堪称源远流长。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成为“花中四君子”。植竹、赏竹、写竹、画竹,竹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解题 提问:从《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这个题目中,你读到了什么? 明确:文与可——人 画筼筜谷偃竹——事 记——文体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人、记事、记物或写景来抒发作者感情或见解。 三、文本研读,突破重点 (一)研读第三段,探究写作缘由 1.知人论世: 文与可(1018~1079),苏轼的表兄弟,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河南淮阳)。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为密州知州(今山东诸城),后改知徐州,元丰二年三月又任湖州知州,这时文已去世。 七月七日苏轼晾晒书画时,见到文与可在洋州赠他的“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写一情深意切,悲恻动人之文。 2.学生齐读第三段,老师点拨重点字词,理解文意。 (没、是岁、废卷、畴昔) 3.提问:本段如何表现失去友人的悲痛? (动作:废卷、哭失声;典故:曹孟德祭桥公文) (二)研读第二段 提问:作者记了哪些“戏笑之言”,从中可以读到与可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练习题及答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练习题及答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 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 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 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 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 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 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 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 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 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 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一、填空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二、请写出你所知道的苏轼的名句及其出处(略) 1、《》 2、《》 3、《》 三、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tiáo fù)3、斤斧何曾赦箨龙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练习题及答案WORD范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练习题及答案WORD范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练习题及答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 “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

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一、填空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二、请写出你所知道的苏轼的名句及其出处(略) 1、《》 2、《》 3、《》 三、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tiáo fù)3、斤斧何曾赦箨龙(tu) 2、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jiān) 4、筼筜谷偃竹(yún dāng)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 1、与可没于陈州:没,通“殁”,死亡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译文及赏析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一篇悼念性的记人散文,是苏轼为好友兼表兄文与可《筼筜谷偃竹》画卷所写的一篇题画记。提出了“胸有成竹”的文学批评观点。 元丰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文与可生前曾以这样的竹子为题材,作画赠与苏轼。文章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及睹物思人的悲痛,写得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特点的优秀散文。 胸有成竹的出处为此文章,意思是做事之前,已有了通盘的考虑和充分的把握。苏轼与画竹名家文与可同为“湖州画派”的代表人物。“胸有成竹”这一成语就是苏轼称赞文与可的话,说文与可在画竹子之前,在内心已有画好的竹子了。 【写作背景】 筼筜谷,在陕西洋县西北,谷中多竹。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知州,曾在此谷中筑亭。文同,字与可,梓州永泰(今属四川盐亭)人,苏轼的表兄兼好友,北宋著名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曾画《筼筜谷偃竹》赠苏轼。元丰二年(1079)正月,文与可病逝。七月,苏轼在湖州曝晒书画,看到文与可的这幅遗作,写了这篇题记。 文同,字与可,与苏轼中表兄弟。苏轼通过这篇文章,表示对他的追怀、悼念。《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的筼筜,是竹子的—种,生长在水边,竹竿粗大,竹节间的距离也长。筼筜谷是盛产筼筜竹的一处山谷,在今陕西洋县县城西北五里。洋县在宋代为洋州治所。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到熙宁十年(1077),文同在洋州作知州,常去筼筜谷观察竹子,因而画竹益精。《筼筜谷偃竹》就是这个时候画的。 【译文】 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可是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跃起、鹘鸟降落一样迅速。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子由写了《墨竹赋》给与可,说:“庖丁,是宰牛的,可是(他讲的道理)却为养生的人所采纳;轮扁,是制造车轮的,可是(他的经验)却被读书人所运用。现在,您在画竹上所寄托的思想情感,我以为是有道者的认识,难道不是吗?“子由从来不画画,所以,只知道大致的意思而已。而像我呢,不只是理解与可的绘画理论,还学得了他的绘画方法。 起初,与可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门来。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后来,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跟我说:“我近来告诉士

(完整版)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知识点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一、文言实词 (一)文言通假 1、与可没于陈州:没,通“殁”,死亡 2、少纵即逝矣:少,通“稍”,稍微 3、而节叶具焉:具,通“俱”,俱全 (二)古今异义 1、初不自贵重:贵重,古:看重;今,价值高 2、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古:这样;今,也许 3、废卷而哭失声:废,古:停下,放下;今,废弃 4、吾将以为袜:以为,古:把……当做;今,认为 5、发函得诗:发,古:打开;今:发送 6、而读书者与之:与,古:赞成;今:给 7、以书遗余曰:遗,古:赠送;今:遗失 (三)词类活用 1、形容词做动词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老,养老 (2)余因而实之:实,证实 (3)与可厌之:厌,厌恶 2、名词作状语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 蜩腹蛇蚹,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 3、意动用法 (1)初不自贵重:重,以……为贵重,觉得……贵重(四)一词多义 1、熟 执笔熟视:仔细

而操之不熟者:熟练 2、语 近语士大夫:告诉 有“车过”“腹痛“之语:说法 3、过 不学之过也:过错 有“车过”“腹痛“之语:经过 三、句式 (一)判断句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庖丁,解牛者也 3、轮扁,斫轮者也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5、《筼筜谷》其一也 (三)省略句 (1)子由为《墨竹赋》以(之)遗与可曰 (2)吾将以(之)为袜 (3)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 (四)倒装句 1、疑否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 (1) 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3、状语后置 (1)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2)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 (3)足相蹑于其门 (五)固定句式 1、岂复有竹乎:岂……乎:哪里……呢?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言知识点1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1、 初不自贵重: 贵重, 2、 月落庭空影许长: 许, 3、 废卷而哭失声: 废, 4、 吾将以为袜: 以为, 5、 发函得诗: 发, 6、 而读书者与之: 与, 7、 以书遗余曰: 遗, 三、 词类活用 古: ________________ ; 今, 古: ;今, 古: ;今, 古: ;今, 古: ________________ ;今: 古: ________________ ;今: 古: ________________ ;今: 1、形容词做动词 (1)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2) 余因而实之:_ (3) 与可厌之: _____ 2、 名词作状语 (1)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意动用法 (1) 初不自贵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一词多义 1、熟 执笔熟视: 而操之不熟者: 2、语 今语士大夫: 有车过”腹痛 之语: 3、过 不学之过也: 有车过”腹痛 之语: 五、文言虚词 1、然 予不能然也: 自视了然: __________________ 然二百五十匹绢: __________________ 2、 以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_________________ 与可以书遗予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将以为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追其所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之 一寸之萌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而有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临事忽丧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 士大夫传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读书者与之: 竹之始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其 以追其所见: . 文言通假 1、与可没与陈州: 二、古今异义 2、 少纵即逝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通“稍”,稍微一词多义:然予不能然也:这样自视了然:、、、的样子然二百五匹绢:然而以以追其所见:来,从而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把、、、表对象与可以书遗予曰:把、、、吾将以为袜:把、、、当作之竹之始生:取独标志一寸之萌耳:的生而有之也:代词,代节叶临事忽丧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士大夫传之:代词,指与可之言而读书者与之:代词,代轮扁讲的道理于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表对象与可没于陈州:在,表地点焉而节叶具焉:助词而临事忽焉丧之:无义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兼词其乃见其所欲:代词,代“画家”以追其所见:代词,代“画家”其所以然:代词,代提到的事情岂独得其意:代文与可而而节叶具焉:但是,表转折生而有之也:酒,表承接废卷而哭失声:表并列古今异义词:初不自贵重古:看重;今,价值高月落庭空影许长古:这样;今,也许废卷而哭失声古:停下,放下;今,废弃吾将以为袜古:把、、、当作;今,认为发函得诗古:打开;今:发送而读书者与之古:赞成;今:给以书遗余曰古:赠送;今:遗失重点词组:词类活用:形容词做动词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老,养老余因而实之:实,证实与可厌之:厌,厌恶名词作状语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寻者: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蜩腹蛇腹,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意动用法初不自贵重:重,以、、、为贵重,觉得、、、贵

重特殊句式:判断句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庖丁,解牛者也轮扁,斫轮者也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寻者,生而有之也。省略句子由为《墨竹赋》以(之)遗与可曰吾将以(之)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倒装句疑否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状语后置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足相蹑于其门固定句式岂复有竹乎:岂、、、乎:哪里、、、呢?世岂有万尺竹哉?:岂、、、哉?:哪里、、、呢?难句翻译: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寻者,生而有之也。译:从蝉破客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尺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译: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生生的)竹子呢?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译:既然心理已经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过错。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译: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构思,但是做起来不熟练的,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才有吗?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译: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袜材当萃于子矣。译:做袜子的材料将汇集到您哪里去了。苏子辩矣,然二百五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及译文赏析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①,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②,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③,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④,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⑤,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⑥,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⑦,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⑧。“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⑨,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

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⑩。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蜩(tiáo)腹蛇蚹(fù)筼筜(yúndāng)谷偃(yǎn)旗息鼓揠(yàn)苗助长 B.如兔起鹘(hú)落少(shāo)纵则逝矣轮扁(piān)斫(zhuó)轮者也 C.与可以书遗(yí)余曰:“近语(yǔ)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cuì)于子也。” D.四方之人,持缣(jiān)素而请者,足相蹑(niè)于其门?曝(bào)晒斤斧何曾赦(shè)箨(zé)龙 【答案】B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赵尝五战于秦 B.若予者,岂独得其意虞兮虞兮奈若何 C.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也吾将以为袜?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整理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整理 一、文言实词 (一)文言通假 1、与可没与陈州:没,通“殁”,死亡 2、少纵即逝矣:少,通“稍”,稍微 3、而节叶具焉:具,通“俱”,俱全 (二)古今异义 1、初不自贵重:贵重,古:看重;今,价值高 2、月落庭空影许长:许,古:这样;今,也许 3、废卷而哭失声:废,古:停下,放下;今,废弃 4、吾将以为袜:以为,古:把……当作;今,认为 5、发函得诗:发,古:打开;今:发送 6、而读书者与之:与,古:赞成;今:给 7、以书遗余曰:遗,古:赠送;今:遗失 (三)词类活用 1、形容词做动词 (1)吾将买田而归老焉:老,养老 (2)余因而实之:实,证实 (3)与可厌之:厌,厌恶 2、名词作状语 (1)自蜩腹蛇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剑拔,像剑拔出鞘一样 蜩腹蛇腹,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 3、意动用法 (1)初不自贵重:重,以……为贵重,觉得……贵重 (四)一词多义 1、熟 执笔熟视:仔细 而操之不熟者:熟练 2、语 今语士大夫:告诉 有“车过”“腹痛“之语:说法 3、过 不学之过也:过错 有“车过”“腹痛“之语:经过 二、文言虚词 1、然 自视了然:……的样子 予不能然也:这样 然二百五十匹绢:然而 2、以 以追其所见:来,从而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把……,表对象 可以书遗予曰:把…… 吾将以为袜:把……当作 3、之 竹之始生:取独标志 一寸之萌耳:的 生而有之也:代词,代节叶 临事忽丧之:语气助词,补足音节 士大夫传之:代词,指与可之言 而读书者与之:代词,代轮扁讲的道理 4、于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表对象 与可没于陈州:在,表地点 5、焉 而节叶具焉:助词 而临事忽焉丧之:无义 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兼词 6、其 乃见其所欲:代词,代“画家” 以追其所见:代词,代“画家” 其所以然:代词,代提到的事情 岂独得其意:代文与可 7、而 而节叶具焉:但是,表转折 生而有之也:就,表承接 废卷而哭失声:表承接 8、为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动词,描画,勾勒。名词代词前,后无动词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动词,写作 余为徐州:当、做,可译为到某地做官 而予以为有道者:动词,认为 吾将以为袜:以之为,把……当作…… 三、文言特殊句式 (一)被动句 (二)判断句 1、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2、庖丁,解牛者也 3、轮扁,斫轮者也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三)省略句 (1)子由为《墨竹赋》以(之)遗与可曰 (2)吾将以(之)为袜 (3)士大夫传之以(之)为口实

(完整版)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及翻译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及翻译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 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 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 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 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 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 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 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 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 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 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 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 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 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 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 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 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 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 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译文】
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从蝉破壳而 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 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的、活 生生的竹子呢?所以画竹必定先在心里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提笔仔细看,就看到 了他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挥笔一气画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

《核舟记》《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16题。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魏学洢) 【乙】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节选自《文与可○1画篔筜谷偃竹○2记》苏轼)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阅读答案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阅读答案 竹之始生,一寸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①,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 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②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

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③。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注释】①蜩腹蛇蚹:蝉腹上的横纹,蛇腹上的横鳞。竹初生时为笋,其状似蜩腹蛇蚹。②扫取:画得。③箨龙:笋。 16.文中划线部分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A.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B.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C.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D.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读书者与之与:赞同B.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 C.苏子辩矣辩:辩驳D.废卷而哭失声废:放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