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复习精讲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复习精讲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复习精讲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部分复习精讲

1、戏曲:是以歌唱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来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以语言表演为中心,

是文学、音乐、舞蹈、杂技、美术等众体皆备的综合艺术。

2、戏剧:是一种以演员通过说、唱、歌舞当众表演故事的艺术形式。包括戏曲、话剧、歌

剧、舞剧等,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方面的综合艺术。

3、曲:指可以歌唱的乐府,是广义的概念;具体的讲是金元时期产生的一种文体,“曲”又

称“词余”、“乐府”。

4、散曲:是宋元时期吸收民间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乐曲渐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诗

歌形式。(分套数和小令)

5、小令:即叶儿,文学上是一支曲,一首词,独立的一支曲叫小令。

6、词与曲的异同(区别):

同:①长短句的形式②都可配乐③讲究不同声韵,讲究自成声韵

异:①音乐不完全相同②名同实异(如《满庭芳》)③用韵加密,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平上去互叶④曲有衬字⑤曲没有双调、二迭、三迭⑥大量词牌和曲牌名的不同7、套数:是有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相连而成的一组曲,具有小令的特点,但保留自己的特点:

有尾声、曲子只能在同一宫调中选用、一韵到底、调数可多可少。

8、元杂剧:在金元本和诸宫调的积极影响下,吸收了其他多种表演艺术形式而形成的一种

比较完整的戏剧形式,它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六方面的

元素,人称第七艺术。(在元杂剧中产生了散文和韵文相结合的剧本)

9、元杂剧繁荣的原因:

①社会原因:ⅰ元代民族矛盾尖锐ⅱ知识分子地位低下ⅲ金元表变乱中有一部分文化素

养较高的妇女沦为优伶ⅳ城市经济发展为杂剧繁荣提供条件ⅴ元代疆域

扩大,民族交融促进元杂剧发展ⅵ元朝统治者崇尚歌舞娱乐,对元杂剧流

传采取放任态度

②文艺内部原因:极重观点:巫觋说、俳优说、歌舞说、多元说、傀儡戏说

ⅰ戏曲起源:起源为形式,来源为内容、古代戏曲起源为劳动(劳动

说),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劳动过程的模仿。

唐前孕育期(如《东海黄公》《踏摇娘》)、唐宋金形成期(有杂剧、滑稽戏、参军戏)、元成熟期、明清高峰期(《桃花扇》、《长生殿》)

10、杂剧体制

Ⅰ剧本要素

⑴曲词①曲调:是旧时乐曲音调的总称,以道光为界分为两类,道光前称曲联,道

光后称板腔

五宫四调: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南吕调、双调、

越调

⑵宾白(即情节):两人说唱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⑶科范:剧本规定的主要表情、动作和舞台效果

Ⅱ结构⑴杂剧分折:一本四折、五本二十一折(《西厢记》)、正名、题目

⑵楔子(原指小木片):介绍人物

⑶角色:旦、末、净、杂

11、元杂剧作家作品

剧目:《太和正音谱》、《元曲选》、《元人杂剧选》、《元刊古本杂剧》、《元曲外编》

分期:以1300年为前后分期(大德年间)

特点:

A:前期(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等人作品)特点

①元杂剧有80种左右,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塑造了一系

列勇于反抗、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②元杂剧的语言以北方话和中原地区的口语为基础,吸收民间讲唱艺术的营养,具

有质朴、自然、生动、泼辣的特点

③元杂剧是当行本色,由于其与舞台的演出联系十分密切,接近生活语言,少用典

故和华丽的修辞手法,艺术风格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

B:①后期元杂剧的创作中心移向杭州,作家南移是杂剧创作衰微的原因之一,后期的杂剧作品缺乏前期作品的真实性。代表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乔吉、秦简夫,

他们的作品以爱情剧、文人事迹神仙道化剧为主,追求功利、语言的华美和情节

的曲折离奇,失去了前期作品的浑朴、犷悍以及平易亲切的韵味,所以元杂剧前

期价值更高。

②作家南移后,杂剧创作脱离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杂剧在南戏的并存中逐渐

发生了变化,元杂剧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微。

12、关汉卿(号己斋,1229-1297(1307),大都人,太院伊尹)

众说纷纭,生平不详;多才多艺,放荡不羁;同情人民,桀骜不驯

“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贾仲名《录鬼簿编》

作品:公案剧《窦娥冤》;爱情戏《拜月亭》、《救风尘》、《谢天香》;历史剧《单刀会》、《西蜀梦》

艺术成就:(地位)

①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作品涉及到现实生活中很多重要矛盾,塑造众多人

物形象,特别是妇女形象,塑造的形象还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②是个当行的戏剧家,他的作品场面安排紧凑,情节发展自然,关目变化多

段,富有戏剧性,语言通俗化、口语化,本质自然。善于熔铸古典诗词、

戏曲,在人民群众获得语言基础上提炼新文学理论创作戏曲,他是一位

驾驭语言的艺术大师。

③他粉墨登场,亲临演出,是个集编、导、演与一身的戏剧家。

(④他是元杂剧的奠基人。)

13、《窦娥冤》

矛盾冲突:①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蔡婆—窦娥)②孤儿寡妇与地方恶势力的矛盾(蔡婆与窦娥—张驴儿父子)③贪官污吏与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州官—窦娥)

①性格善良正直,倔强顽强,勇于斗争、逆来顺受——敢于反抗。甘心情愿做童养媳,

责备自己的命运,表现对命运的逆来顺受,她敢于到公堂诉讼,她把希望寄托于

州官身上,后被打醒,敢于公开把矛头指向贪官污泥。(斗争动力:对婆婆的孝)

②典型意义:

窦娥是元代黑暗社会中,元代人民敢于反抗精神的典型概括,从文学作品讲《窦娥

冤》是关注人的命运、体现人文精神的作品(由载道文学转为人文文学),从《窦

娥冤》看到人文觉醒。作者在处理题材时,创作中心有所转移,把歌功颂德转化

为人文关怀,表现了文人创作的转变,由载道文学向人的文学转变。

艺术性:

风格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窦娥卖身、逼嫁、错杀与借助鬼魂和官府雪冤)

构思上:情节安排上苦心孤诣.串联人物赛卢医(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表现了作者高度的创作激情)①杀蔡婆,引出张驴儿父子②张驴儿向他买老鼠药,导

致张父死③出庭作证

语言上:王国维:“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无人第一。”“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

14、《西厢记》

作者:王实甫,字德信,文采派的代表,其词:“花间美人,铺叙委婉”,创杂剧十三种,现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故事演变:

来源:【唐】元稹《莺莺传》(《会真记》)莺莺:“不妖其身,必妖其人”张生:“善补过者”

转变: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其喜剧结局为王实甫的《西厢记》奠定基础。

艺术性:

喜剧色彩:①老夫人负义背盟,郑恒造谣撞骗的夸张②张生的痴情疯魔,莺莺的矜持作态,红娘的热心肠造成的种种误会,两者结合,以后者为主,生动

地揭示了隐微的喜剧色彩

成功的人物形象地塑造:准确地表现了不同身份具有的不同性格特征,作者善于开

掘人物内心,描写人物心理特征。

《西厢记》主题:

①大团圆式意义:一句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通过描写崔张爱情的曲折历

程,揭露和嘲讽了封建矛盾,肯定和歌颂青年男女反对封建束缚,

追求爱情自由,为婚姻自主作斗争,表达了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的情感

②里程碑式意义:中国文学史上爱情故事演变中,《西厢记》具有里程碑式,是一部

爱情喜剧。特别是明代情与理的斗争激烈的情况下,西厢充分显

示了强调情的艺术价值。

人物形象:

莺莺:她是个相国小姐,深沉、谨慎、幽静、美丽、聪明,深处闺中。早年许许配给花花公子郑慎,无法驱遣青春的苦闷。遇到张生一见钟情,不满老夫人压

迫,又迁怒于红娘的跟随,在老妇人背盟食言后,她内心反抗又害怕其威严,

心里产生矛盾,求红娘问病送简,后又赖简,几次波折后私下成亲。她的家

庭教育和贵族身份使她在热烈追求爱情幸福时,不能不产生一些怀疑和忧

虑,从而不断加深她内心的矛盾和内心的苦闷。同时由于封建家庭防范得严

密,一个封建少女在封建社会轻易向人表示爱情时可能遇到的风险,使她不

得不采取隐蔽曲折的方式来达到目的,表现了她深沉谨慎的性格特征。作者

通过一连串的戏剧冲突嘲笑她与封建礼教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弱点,同时细

致地描绘了她性格里深沉谨慎的一面。

人物心理描写:①以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理:“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

飞”。

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细节描写、象征手法、通感

(通过客观景物的感应,来展示人物心理)、用典,来描写人物

心理

15、《墙头马上》

作者:白朴,1226-1312,字仁甫,号太素,兰谷。其父白华。创杂剧十七,现存《梧桐雨》、《墙头马上》,词集《天籁集》

人物形象:

李千金:①市民阶级的妇女形象,作者有意将她塑造得与崔莺莺不同,她是位贵族

小姐,深居闺阁,追求爱情,与裴少俊一见钟情并随他而去

②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精通文墨,容颜出世,主动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同

封建势力进行抗争,决不妥协,她敢于无媒自聘,敢于弃家私奔,在沉

重的封建礼教面前,不低头不退让,据理力争,无情反击,再狠心的裴

尚书和软弱的丈夫面前,面对公公对他的不检点的职责,她敢于一句句

顶回去,当被丈夫休掉,希望落空,不委曲求全,毅然离去,当丈夫想

与她复合,她坚决不肯

③她又具有封建的门第观念,她称自己不是百姓之家,而是官宦中人。(结

局的大团圆并不表明她妥协退让,而是元杂剧大团圆的需要。)

思想上一方面敢于冲破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另一方面又有封建门第观念,反抗精神更刚强,斗争更彻底。

16、《梧桐雨》

作者:同上

题名:“秋夜梧桐雨”、白居易之诗《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

题材:唐明皇与杨贵妃二人的爱情故事

内容:①李、杨二人海誓山盟,尽情享乐

②安禄山起兵造反,唐明皇仓惶逃蜀

③马嵬兵变,杨贵妃赐死

④唐玄宗重返长安,思念杨贵妃

思想内容:揭露了唐明皇的昏庸腐朽,耽于酒色,反映了地主阶级由盛而衰的过程。广大人民群众遭受了元朝统治者的压迫。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寄托了国家的兴亡

之感,剧中的哀婉悲歌表现了作者故国之思。作品倾向性复杂,不够鲜明,

表达作者在揭露唐玄宗荒淫误国,纵情酒色的同时又把它写成了多情的天

子,对李杨爱情结局的同情,总体看来与白居易《长恨歌》类似,削弱了批

判意识。

评价:《梧桐雨》是一部抒情诗剧,作家的主观情绪比较明显,洋溢迷惘悲凉的情绪,这种思想感情在元初的文人作品中具有代表性

艺术特点:①善于借景抒情,从题目可以看出,借梧桐表达凄凉,奠定作品感情基调,又如马嵬坡杨贵妃赐死时描写天昏地暗,唐明皇到四川时的天崩地裂

②文采丰富,剧作中都是清词丽句,同时又活泼自然。他的曲子具有诗的意

境,是天籁之音

17、其他元杂剧作家:康进之《李逵负荆》;无名氏《陈州粜米》;季君祥《赵氏孤儿》;杨

显之《潇湘雨》;郑廷玉《看钱奴》

18、《倩女离魂》(“灵和肉”)

作者:郑光祖

典型意义:表现出古代女子对婚姻问题的两大担忧:父母作梗、男子负心

艺术性:①成功塑造了追求爱情自由的妇女形象,展示了封建妇女的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②辞藻清理华美,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

19、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结合南方地方曲调而发展起来的

一种新兴曲调,温州是他的发祥地。

南戏与北杂剧比较:暂缺

声腔:昆山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

20、传奇:由南戏发展起来的一种形式

唐代指文言小说,如《太平广记》

宋元指诸宫调

元代指杂剧

明清指戏曲之长着(短者为杂剧)

四大传奇:荆刘拜杀

《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21、《琵琶记》(作者:高明)

蔡伯喈与赵五娘三不从:不科举,蔡公不从;辞婚,牛丞相不从;辞官,皇帝不从人物形象:

赵五娘:是封建社会受苦受难的的普通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勇敢、淳朴、勇于承担各种困难,她奉养公婆,自己吃糠,公婆死后,卖发埋葬,体现了那个时代人

们抚养老人的愿望。她有顽强的生命意志,受到压迫,又不看到苦难的尽头。

曾想自杀,但又看到公婆无人奉养,于是她就继续生活下去,这个人的形象

反映了封建家庭制度下妇女的悲剧命运,也歌颂了她的高尚品德。

22、元代散曲

总体特征:(结合社会现实)表现一种非正统的思想意绪和人生态度,作家扬弃了“温文尔雅”的艺术格局,以俗为雅,寓庄于谐,嬉笑怒骂,酣畅淋漓,形成了

一种以俗、谐、露为特征的艺术格局,是古典诗歌审美趣味的一次大的转变根本特征:反传统(反儒家文艺传统:温柔敦厚)

后期散曲代表作家:张可久【中吕·卖花声】《怀古》;乔吉【水仙子】《寻梅》;张养浩

【山坡羊】《潼关怀古》

23、明清传奇

流派:

吴江派,代表人物:沈璟,主张命意皆立风世;宣扬本色,语言自然;“宁协音律而词不工”。过分强调音律。

临川派,代表人物,汤显祖,文采派,主张“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过分强调文采

汤沈之争:

①产生原因:吴江派改编汤显祖《牡丹亭》,略有删减,使之更适音律,引发汤显

祖不满,认为吴江派的改编违背了牡丹亭原意。后来引发为不同主

张的争论。吴江派主张音律,临川派主张文采。

②焦点:戏剧究竟是本色为主,还是文采为主,“文采与音律之争”

③结果:通过这次争论,观众与曲家都有了重新认识,认识到文采和音律都应当,

并重,但都不能过分强调。对曲家评论、观众审美都有了更有益的指导。

24、临川四梦:《紫钗记》、《还魂记》、《邯郸记》、《南柯记》

25、明代杂剧

后期作家:康海《中山狼传》:揭露了中山狼吃人的本性,映射李梦阳的忘恩负义。

徐渭与《四声猿》

徐渭:字文长,天池,号青藤,田水月

“畸才也,善诗画,工诗文,精戏曲”,自称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杂剧五

(实为书一,画二,杂剧三,诗四,文五)

《四声猿》(明曲第一)

包括:《狂鼓史》(一折)、《玉禅师》(二折)、《雌木兰》(三折)、《女状元》(四折)

思想内容:表现作者狂放不羁的性格和愤世嫉俗的精神,是徐渭杂剧的思想性

所在,流露出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歌颂了封建社会的巾帼英雄、

文韬武略,表现了女性的才华。作品形式自由,情节简单,结构紧

凑,折数较少,南北曲异同,相互取长补短,各得其所,曲词铿锵

遒劲,激昂慷慨,他的浪漫主义精神直接影响了汤显祖,汤显祖说:

“四声猿乃词坛飞将,安得生致文长自拔其舌”。

26、牡丹亭

作者: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人称“汤临川”,清远道人,茧翁

思想内容:(情VS理,如何表现)强调“情”,揭露了“理学”的迂腐和愚蠢,构思上强调情,表现为由梦生情、因情丧命、因情而死,追求情而生,在当时具有

重大的政治意义,“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妇女受害尤深,作

者在妇女问题上开刀具有深刻意义,把父女两人放在矛盾对立面上,是一种

大胆的构思,父女之间的矛盾逾越了婚姻的界限,是人情和天理的斗争。“天

理”的代表:杜宝、陈最良;“人情”的代表:杜丽娘、春香。

社会意义:表现了初步的民主思想,这种思想是资产阶级思想的萌芽状态,是市民思想的代表,带有个性解放思想,表现在杜丽娘逃学、游园等,一切由着性子来。

《牡丹亭》与《西厢记》比较:

主题上:西厢记所表达的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牡丹亭却不仅如此,初步反映了民主思想,带有个性解放的思想,表现在杜丽娘由着性子办,她5

岁上课迟到,到园外游玩、梦见男子……,表现为爱自由爱自然爱青春的

思想,这是《西厢记》没能提供的。所以牡丹亭思想性远超过了《西厢记》。

结局上:作品最后任用妥协的方法,《西厢记》的结尾没有个性解放,而《牡丹亭》有了个性解放,比如私奔、杜丽娘认为丈夫理应取得功名,不是强加的,

反映了时代特征——情与理的矛盾。

牡丹亭艺术性:(“因梦而死,死而复生”)

①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因梦而死,死而复生”这样的幻想情节表

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具体表现在杜丽娘为了个性自由而死,又

为了个性自由而生,在作品中又梦想、魂游、还魂、冥判这些戏,

作者把梦幻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对照描写,把阳世与阴世对比描

写,把人和鬼联系起来描写达到批判封建礼教的目的,表现为高

度的浪漫主义情节。

②用写诗的手法写戏,用抒情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感情,戏中充满了

诗情画意

③人物性格鲜明杜丽娘之妖,柳梦梅之痴,老妇人之软,杜宝之执,

陈最良之雾,春香之贼。

27、洪升与《长生殿》

洪升:字昉思,号稗畦,晚号南屏樵者。

《四婵娟》:(“咏雪”、“簪花”、“斗茗”、“画竹”)

此剧分四折,包括《指谢道韫咏絮擅诗才》、《卫茂漪簪花传笔阵》、《李

易安斗茗话幽情》、《管仲姬画竹留清韵》四折剧,分别指【晋】谢道

韫、【晋】卫夫人、【宋】李清照、【元】管仲姬(赵子昂之妾)洪升诗文:《回文锦》、《回龙院》、《锦绣园》、《闹高唐》、《孝节坊》、《天涯泪》、《青衫湿》;诗词集:《稗畦集》、《啸月楼集》感情真实,思想不深。

《长生殿》主题:通过对李杨二人的爱情描写,表现出唐开元天宝时期的社会历史

生活,反映了一个时代对的历史悲剧,流露出强烈的国破家亡之恨,批

判了杨国忠专权误国,同情被压迫人民的苦难。

《长生殿》人物形象:

杨贵妃:善妒,痴情。天生丽质,具有内蕴才华,作品更多的写了她的美

貌,突出了聪明才智,有强烈的占有欲,要求唐明皇对她专一,

排挤梅妃,对爱情忠贞、智慧,表现在被赶回家后用一缕头发代

表自己,成功使自己回到宫中。是天生的舞蹈家。作者既批判了

他们的荒淫无度,又对他们的爱情表示同情。

《长生殿》艺术性:

①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前半部分是现实主义,基本继承唐到明

的创作材料,后半部分是虚构的,是理想,情节大起大落,表现作者

对李杨爱情的同情。

②以金钗钿盒作为中心线索,是道具,文中多次用金钗钿盒表现作者的

构思,纵横之外,交错成篇:定情、捉奸、马嵬赐死、月宫团员

③浓厚的抒情色彩。这是一个重要特色,前半部分的豪华热闹与后半部

分的凄凉形成鲜明地对比,作者感情跌宕,对荒淫误国的悲痛,对生

离死别的同情。作者处在战乱中,表达强烈的国破家亡之感。

28、孔尚任与《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季重,号东塘,又称云亭山人

创作:戏曲:与顾彩合作《小忽雪》;诗文:《湖海集》、《岸堂文集》、《长留集》

《桃花扇》主题: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桃花扇》人物形象:

李香君:原名李香,君是对她的褒奖,对她的评价是侠而慧,略知书。她是秦淮名妓,是艺妓,,有政治头脑,能够辨别士大夫的贤否,她曾受到赏

识,年幼时风韵格调与众不同,十三岁跟随苏昆生学习“临川四梦”。

见侯方域后,与侯方域一见钟情。虽个子矮,地位低,但灵魂高洁,自

信刚烈;她爱憎分明,有正义感,敢于斗争,坚贞不屈;她轻财高义,

表现在《却奁》一出;卷入政治漩涡中,表现出她明智果断。斥责侯方

域;拒嫁田仰义无反顾,性格更加鲜明,鲜明的政治态度:宁死不屈。

李香君的形象复杂丰富、立体化,随着情节深入,性格一步步发展变化。

《却奁》表现她头脑清醒、轻财高义,爱憎分明,《拒媒》、《守楼》表

现她忠于爱情,坚贞不屈,不和权奸同流合污。《骂筵》使李香君的性

格进一步升华,敢于面对面与马士英、阮大铖做斗争,有胆识,有气魄,

不进站在个人立场上诉身世之苦,也代表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表现过

人的胆识和斗争精神。性格分明,人物形象丰富,李香君的形象代表古

代戏剧刻画形象的高峰《桃花扇》是当之无愧的古代戏曲的巅峰之作。

《桃花扇》含义:①象征了侯方域、李香君二人的爱情

②表现了对妇女的同情:桃花命薄,扇底飘零

③象征了主要人物李香君:娇小可爱,有“香扇坠”之名,对爱情忠

贞的象征

④抒发了家园兴亡之感:物是人非,“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

春风”

⑤种桃道工(刘禹锡一首诗),借桃花批判权奸,映射了马士英、阮

大铖

29、李玉,字玄玉,号苏门啸侣,称一笠庵主人

“一人永占”:即《一笠庵四种曲》:《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清忠谱》艺术特色:

①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一部历史剧,严格按照历史史实,事俱按实,以曲为史

②塑造了市民英雄群像是其价值所在

③当行本色,一韵到底,具有戏剧性,适于舞台演出。

30、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37岁改名李渔,号笠翁

理论研究:《闲情偶寄》是生活艺术百科全书;戏曲理论空前绝后,是专门创作戏剧的戏曲大师

理论:《闲情偶寄》的词曲部、演习部、声客部,总称李笠翁曲话。

戏曲创作:①重视戏曲创作构思,李渔把构思成为结构,是李渔对戏曲的重大贡

献,首先整体考虑结构布局,对戏曲整体把握是以戏曲为本,曲白

并重。

②强调戏曲真实,必须符合人情、物理

③戏曲审美,以奇为标准,奇即新,非奇不传,强调奇

④戏曲语言提出要求:a、尖新(纤巧)b、浅显c、机趣

戏曲导演:是世界上第一部导演著作,导演理论主要讲:

①选择剧本,条件:真实性、实践性

②导演构思强调新:A、独创B、改造传统剧目,旧瓶装新酒,变旧为

新,使人耳目一新,改变旧剧必须加入时代先进内容

③物色演员,演员在演出活动中其决定性因素

④口授身导,重视对演员的培养和教育,特点:实践性、系统性、创

造性

李笠翁十种曲:《怜香伴》、《风筝误》、《蜃中楼》、《意中缘》、《凤求凰》、《奈何

天》、《玉搔头》、《比目鱼》、《慎鸾变》、《巧团圆》

《风筝误》:取材于贵族家庭日常琐事,从一个侧面描写了封建贵族家庭世风日

下,道德沦丧的社会现实,赞扬了韩生、淑娋对于幸福爱情的执着

追求,反映了作者的婚姻爱情观。作品还包含了严肃的主题,作品

开头,“好事从来由错误”,批判整个社会在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

用风筝作为线索,巧妙地牵合了两端男女不同的爱情故事,“千里姻

缘一线牵”有喜剧色彩,善于制造误会,误会频频出现,作者喜欢

用夸张和对比,美与丑等典型的反映了李渔的戏剧艺术风格。

其他作家:清初三大家:吴伟业传奇:《秣陵春》杂剧:《临春阁》、《通天台》

李渔

尤侗传奇:《钧天乐》

蒋士铨《临川梦》、《藏园九种曲》

杨潮观《吟风阁杂剧》

31、花雅之争:

花:花部,地方戏

雅:雅部,昆曲

花部戏胜雅部戏,流行全国,从此以后中国戏曲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戏曲变为戏剧注意红字部分自己补全

汉宫秋自己补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考试复习材料分析

1.明代的思想文化对文学的影响 以嘉靖时期为界,文学史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除了三国水浒,宋濂刘基等人的诗文之外,在理学和八股文的禁锢下长期发展缓慢。后期王阳明“心学”、泰州学派、李贽童心说在反对程朱理学的传统束缚、启发人民大胆思想、发展个性及活跃文化文化文学界的积极作用。1 主张文学要表现真性情,反对假文学2反对摹古,主张文学应随着时代发展而独具面貌。3重视并提倡通俗文学,特别推重戏曲和小说。 2.明代文学 1)诗文:宋濂刘基, 前后七子(主要成员:李梦阳、何景明,李攀龙,王世贞) 唐宋派(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唐 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项脊轩志》)、 公安派: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反对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提出性灵说,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主要成就在散文,特别是一些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袁宏道《徐文长传》刻画人物生动鲜明。 竟陵派(钟惺谭元春,性灵说,但强调从古人诗中求性灵,再是稳重开眼界,与公安派的性灵 说有明显不同。审美风格为幽深孤峭。 晚明复社作家 2)小说:长篇章回体小说: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短篇拟话本: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二拍(初 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3)戏曲传奇:梁辰鱼《浣纱记》,沈璟及吴江派,汤显祖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 南柯记) 杂记:徐渭《四声猿》 4)散曲和民歌 散曲略第⑦讲 民歌: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人人喜听之。 我明一绝 现存民歌集《新编四季五更驻云飞》《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 情歌—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 3.章回体小说: 四大题材: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 分章叙事,标明回目 章回小说史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 由单句目录发展为两句回目;由参差不齐的双句回目发展为对仗工整的双句回目。 4.三国演义 著名版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毛纶毛宗岗父子《绣像三国演义第一才子书》 思想内容:圣君贤相的政治思想,拥刘反曹的传统倾向, 艺术特色:七分实事,三分虚构 人物造型形象鲜明:渲染、夸张、烘托手法。但个别人物夸过其理: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吸收了传记文学和说唱文学的成就:语言浅近,雅俗共赏。 影响:桃园三结义:结义的传统 开创了讲史小说的先河:其后有大量演义体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大纲 一、基本知识 1、清人赵翼《跋遗山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2、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3、前期元杂剧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代表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元贞、大德年间是元杂剧最为繁荣时期。 4、元好问把自己与白朴的关系比喻为唐代元稹和白居易的关系。 5、白朴(字仁甫,一字太素,号兰古)的词集名《天籁集》。他的杂剧仅存《梧桐雨》和《墙头马上》两种,都取材于白居易的诗歌。 6、白朴的《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直接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是著名的历史剧。 7、白朴的《墙头马上》全名《鸳鸯简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又以宋官本杂剧《裴少俊伊州》和金院本《鸳鸯简》为创作依据。主要写裴少俊与李千金的故事。 8、马致远,号东篱,被称为“曲状元”。现存杂剧七种,以历史剧《汉宫秋》为代表。马致远以擅长写神仙道化剧(《黄粱梦》《陈抟高卧》)而被称为“马神仙”,又被称为“古今群英之首”。 9、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仅存杂剧三种:《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以《西厢记》最为著名,徐复祚赞叹它“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10、王实甫《西厢记》的基本故事情节本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体制长达五本二十一折。(《董西厢》源于唐元镇的《会真记》,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王实甫的《西厢记》被称为北曲“压卷之作”。 11、《西厢记》展开剧情有两条线索:主线是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副线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情冲突。 12、前期元杂剧繁荣之地除大都外,另有真定、东平、平阳等地也聚集了不少杂剧作家。 13、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冤报冤》或《赵氏孤儿大报仇》,剧中的正面人物是程婴、公孙杵臼、韩厥等,反面人物有屠岸贾等。 14、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 15、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根据《赵氏孤儿》作有剧本《中国孤儿》。 16、尚仲贤的《柳毅传书》取材于唐代李朝威的传奇小说《柳毅传》。它与李好古的《张生煮海》被认为是元代神话剧的双璧。 17、高文秀被称为“小汉卿”,他的《双献功》(全名《黑旋风双献功》)和康进之的《李逵负荆》(全名《梁山泊黑旋风负荆》)都以李逵为描写对象,是著名的水浒戏。

元明清试卷7及答案

元明清文学试卷 一填空(每题 1 分,共 20 分) 1. _科范____,简称“科”,指的是元杂剧中的动作、表情的舞台提示,或指舞台效果。 2. 《窦娥冤》的情节是从民间流传的“_东海孝妇_______ ”的故事演化而来。 3. 现存宋金时期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是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_______________》。 4. 良辰美景奈何天,___________。 5. 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被称作“________”。 6.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是__鲁迅____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评语。 7. 《水浒传》中大闹野猪林、拳打镇关西的英雄好汉是____。 8.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又名《玉茗堂四梦》。 9. 《西游记》人物塑造的特点是_动物性、人性、神性_______ 三位一体。 10. 现存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清平山堂话》。 11. 清代小说中尊定了我国古典讽剌小说基础的是《儒林外史》 12. 标志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发展高峰和总结的清代小说是《红楼梦》。 13. 《桃花扇》的作者是______。 14. 朱权著的《太和正音谱》对研究元及明初杂剧有重要价值。 15. 魏良辅的《曲律》是关于昆曲的重要著作。 16. 清初苏州派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李玉,他与朱素臣等共同创作的《__清忠谱______》刻画了颜佩韦等五个下层市民形象。 17. 沈德潜的诗歌理论主张是__格调说_______。 18. 开常州词牌之风的词人是_张惠言_______。 19. 《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__梁启超_____。 20. 明末小品文成就最大的作者是__张岱________。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复习提要2016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提要 2016、7、5 一、名词解释题 1、戏曲:①原指戏中之曲,为一种韵文样式,又称“剧曲”,后人用此专指中国传统戏剧剧本,就是一种综合运用曲词、念白与科介等表现手法展开故事情节与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 ②元明清三代就是古代戏曲的全盛期,其时的戏曲主要有三大类:南戏、杂剧与传奇。③二十世纪初,王国维首先运用“戏曲”一词来指为演剧而写的剧本,认为应具有两个特征:其一就是敷衍一个故事;其二就是代言体。也注意到其综合性的特点,即“以歌舞演故事也”,点明了戏曲的基本特征:综合运用歌舞等手法展开故事情节。 2、元杂剧:①又称北杂剧,就是在诸宫调与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②主要特点: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她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③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④代表作家作品有:白朴的《墙头马上》、马致远的《汉宫秋》。 3、南戏:①又称“永嘉杂剧”、“南词”、“南曲戏文”。产生于南宋初年的浙江永嘉一带,在东南地区广泛流行。它的故事题材与演唱艺术受到北杂剧的影响,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也成为明清传奇的开山之祖。②艺术特点:就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用南方方音演唱,音乐采取不太严格与规范的曲牌联套体,主要角色就是生、旦,另有净、丑等,各种角色都可歌唱,形式比较自由。③《张协状元》就是今存南戏最早的一种,其她的代表作品还有:号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以及高明的《琵琶记》。 4、散曲:①元人称其为“乐府”或“今乐府”,就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其名最早见于明初朱有燉《诚斋乐府》。②散曲的分为小令、套数两种形式。③散曲的特点主要有:内容多样;句式灵活多变;多衬字;语言风格口语化、散文化自然酣畅。④作为一种起源民间新声的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特点,“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⑤代表作家作品有: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5、台阁体:①指明初永乐至成化年间馆阁文臣所倡扬的一种诗文创作风格,代表文人就是杨士奇、杨荣、杨溥,皆为台阁重臣。②风格上以平正典丽为本,重视诗文的形式与技巧,讲究诗的声律辞采之美,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其泛滥就是明代文坛发展之逆流;题材上以应制、题赠、酬应为主,“颂圣德,歌太平”,内容空洞贫乏,缺乏慷慨激情与雄杰之气。③影响:萎弱冗沓的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但至成化以后渐为时代所不容,革除其流弊的呼声愈来愈高。在复古论的冲击之下,台阁体逐渐失去了往昔的地位。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元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戏剧形式,形成于宋末,繁盛于元大德年间。包括曲词、宾白、科介。主要特点是: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折里用同一宫调;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在表演上由正旦或正末一人主唱。角色有旦、末、净。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代表作有《窦娥冤》、《汉宫秋》、《倩女离魂》、《梧桐雨》等。 2.散曲: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体制。小令又叫“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有单片支曲或联章体。套数又称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压同一部韵,结尾部分有“尾声”。散曲句式灵活,语言口语化、散文化,具有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3.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指在明代《永乐大典》中收录的三种宋元戏文。《张协状元》写书生张协中举后婚变负心的故事,《宦门子弟错立身》歌颂豪门出身的士子与江湖艺人之间的坚贞爱情,《小孙屠》写孙必贵为兄复仇的故事。这三种戏文基本保持了宋元南戏的旧貌,简素无华,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当然,从三种戏文前后的发展中,也多少显示了杂剧对南戏的影响,比如曲辞的逐渐诗化雅化。 4.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剧作《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的合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或以作者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紫钗记》和《牡丹亭》是儿女风情戏,《南柯记》、《邯郸记》是政治问题戏。前者寄寓作者对人生的期望和肯定,后者表现了对整个生存环境无可救药的痛心疾首。其中《牡丹亭》成就最大,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5.汤沈之争:指明代戏曲作家汤显祖与沈璟围绕“曲律”的争论。汤显祖注重“意”、“趣”、“神”、“色”,要求格律要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注重严守音律,认为文辞、内容要服从格律。汤显祖是从文学对社会的功用角度出发.提出重立意、才情,而沈璟则致力于戏曲艺术内部规律的探讨。二者的争论同时把许多曲论家卷入讨论,这就是汤沈之争。 6.唐宋派:是出现于明代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因主张唐宋文风,故被称为“唐宋派”。在创作主张上,注重文以明道,但他们创作中较为成功的作品倒不是那些注重发明“圣贤之道”的文字,而是富有文学意味的篇章。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他在提倡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 7.童心说:晚明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篇提出的文学主张。“童心”就是真心,“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他人文“至文”应该是作者本然情感和欲望的真实展现。他反对把文学作为阐发孔孟之道的工具,批评复古主义。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 8.八股文:八股文也称“时文”、“时艺”、“制艺”、“八比文”。股有对偶的意思,八股文有固定的写作格式,题目取自四书五经,文章论述内容根据《四书章句集注》展开,不能随意发挥。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也有一定的限制。开始两句破题,进而承题,后转入起讲议论,再分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两排对偶文字,一共八股。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

中国文学史元明清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台阁体 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三杨”在明初均以大学士辅政,其诗文多应制、题赠、颂圣内容,貌似雍容典雅,安闲和易,实则陈陈相因,空虚浮泛,在诗坛影响极坏。 茶陵派 指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一个诗歌流派。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时期的过渡特点。 公安派 是晚明时期受李贽影响而出现的一个反复古的文学流派,因其代表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艰深古奥,诘屈聱牙。表现了一定的变古创新精神。艺术上多能流露个性,清新洒脱,意达词畅。但也有境界狭窄、俚俗空疏的流弊。 梅村体:吴伟业的诗体风格。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侧重叙事写人,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晚唐温、李的风情韵致及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代表作《圆圆曲》《永和宫词》等。 竟陵派 是继公安派之后,以湖北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在反复古、重性灵上与公安派一致,但他们不满公安派鄙俚、轻率、浅露的流弊,主张“引古

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即通过乞灵于古人,达到一种“灵”而“厚”的创作境界。因此表现出“幽深孤峭”的风格。显示了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唐宋派 是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一个散文复古流派。他们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的提法不满,极力推崇唐宋文风,强调自然流畅、直抒胸臆、反对艰深为文、模拟剽窃,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论调,对晚明“公安派”、清中叶“桐城派”都有重大启迪和影响。 “神韵说” “神韵”即风神韵味,王士祯极赏唐司空图《诗品》“冲淡”、“自然”、“清奇”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妙悟”、“兴趣”之说,提倡“兴会”“神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要求诗歌有幽静淡远境界和含蓄隽永语言。 格调说”: 沈德潜的诗论。强调写诗须讨究格律声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要写得含蓄、蕴藉、委婉,“温柔敦厚”“怨而不怒”;讲究格律、声韵,重视体式,提倡学古,但反对拟古。 “肌理说” 翁方纲的论诗主张。认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他把思想意义(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材料(肌理)统一起来,认为作诗不在力求神韵,不在死守格调,也不在空谈性情,而在读书,有学问,有方法。把诗歌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浙西词派”:清初以朱彝尊为首的词派。以姜夔、张炎为宗,主张以雅正矫显露,要求“字琢句炼,归于醇雅”,具古雅峭拔格调,疏淡清远意境,严谨和谐音律。阳湖派:以恽敬、张惠言为代表,是“桐城派”的分支。古文理论与“桐城派”

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要点

明清小说基本知识: 1、三国→三绝: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 2、“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3、“历史演义小说”: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与美学理想。 4、“演义”:“据史实,演大义”,在叙述中融合了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并对历史人物作出政治与道德的评价。(纪实+艺术的创造) 5、“章回体”:章回体小说就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就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其特点就是设回目等。最早的回目、目录就是单句,后向双句发展。 6、“话本”:宋代兴起的白话小说,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与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就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 7、“拟话本”:就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明末文人模仿话本形式而编写的白话短篇小说。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定义命名,认为就是由话本向后代文人小说过渡的一种中间形态。它们的体裁与话本相似,都就是首尾有诗,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俗。但与话本又有所不同﹐“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 明代文言短篇小说: 1、“剪灯三话”: 瞿佑《剪灯新话》 李昌褀《剪灯馀话》 邵景詹《觅灯因话》 2、“三言二拍”: 冯梦龙《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明代传奇: 1、“三大传奇”: 李开先《宝剑记》 梁辰鱼《浣纱记》 王世贞《鸣凤记》 2、“吴江派”:以沈璟为代表。思想倾向保守,主张曲文通俗,对昆曲音律十分瞧重。 3、“临川派”:以汤显祖为代表。①主张写人的真实情感,反对道学气;②注重曲文的华美,反对格律限制。 4、“苏州派”:以李玉为代表,其代表作品“一人永占”《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与《清忠谱》。作品贴近社会世俗生活,关注政治时事,劝惩教化意识较重。并结合舞台实际,改变以曲词为核心,而把戏剧结构放到重要位置,曲词通俗,舞台效果好。 (魏良辅改良了昆山腔,其弟子梁辰鱼的《浣纱记》第一部用改良后昆山腔谱曲并演出。) 5、“昆山派”:以梁辰鱼为代表。吴江、临川两派的弥合,既讲究音律,又讲究辞藻。 明代杂剧(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1、《四声猿》:徐渭著。包括《狂鼓史》《玉禅师》《雌木兰》《女状元》。 2、王九思的《中山狼》只有一折,开了明代单折短剧的先声。 明代前期诗文:

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

2、黄陵派:指明中叶后期,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流派。因他们都是湖北竟陵人,故称。提出 重“真诗”,重“性灵”,追求幽深奇僻、孤来独往的文学审美情趣。奖创作上的奇僻险怪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 3、崔莺莺的性格特征: (1)强烈追求爱情,大胆反抗封疆传统的女性形象,她对张生的爱,纯净透明,没有一丝杂质。 在她心中,“情”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都可不管。正由于她对爱情的炽热追求,才使她走上了违背纲常、反抗封建礼教的道路,形成了叛逆的性格。 (2)莺莺长期受到封疆礼教的熏陶,严格的家教使她有许多顾虑,因此她的性格显得热情又冷静、聪明而狡狯。她对人前花言巧语,没有人处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红娘传言责备张生,其实传去的却是私约张生相会的情诗,从莺莺的作假可看处她本能的生命冲动与社会性在她人格深层中的统一,表现出灵与欲、情与欲的冲突。 (3)她身上表现出一种伦理意识、严格的家教使她不会有大胆的举动,她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自然的欲求和生命的骚动,礼教的分为使她受到约束,而自然的欲求又使她渴望解放,在她身上有着形而下的、非理性的动物性的冲动,形而上的理性观念、动物性和社会性的碰撞,形成她性格的复杂性、丰富性。她既矜持、腼腆,有理性同时又不满封建的压抑,执着追求爱情,最后形成了叛逆的性格。 6、《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以老夫人为一方和以莺莺、张生、红娘为一方的矛盾,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 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这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条线索,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替,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a)高明《琵琶记》双线结构: 一是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是写赵五娘在家中的种种苦难。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场景对比衔接,使贪富悬殊的情景形成强烈的反差,使观众加深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的认识,在深切地同情赵五娘的同时,体悟到封建伦理纲常的荼毒。 b)赵五娘的人物典型; 她善良朴素,刻苦耐劳。在饥荒年代典尽衣衫,自食糟糠,独立奉养公婆。后又营葬筑坟。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磨难,在她身上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善良勤劳、忍辱负重、和自我牺牲精神,是一个典型的孝妇形象。 (1)表现出民间妇女的性格,忍辱负重、善良勤劳 (2)表现出艰苦斗争的民族性格 (3)表现出一种双重性格:一方面体现了克己待人、勤俭自立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其身上留有时代的印迹,奴隶式的驯服。 作者歌颂赵五娘的“有贞有烈”,但更多揭露了封建社会和伦理纲常给予女性的苦难、不幸和无奈。让人们看到被视为道德楷模的人物内心的隐痛。 《三国演义》 一.成书过程: (1)史籍:陈寿《三国志》、斐松之的注提供了大量材料。 (2)民间传说,戏曲,话本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最早有《三国志》里的一些故事;隋朝傀儡戏是根据三国故事改编;唐朝广泛流传着三国故事;宋代的说书艺人往往说三国的故事出现了拥刘反曹的传统;金元时期,三国故事大量搬上剧场,可见《三国演义》之前,三国故事已经深入民间。罗贯中以史书为依据,对民间传说、说唱文学中的三国故事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删去了其中荒诞不经的内容,根据史实和生活经验,写出了《三国》。由此可说,这是一本集体创作。 二.《三国演义》中的“三绝”。 四、《三国演义》中刘备、曹操、关羽、诸葛亮等人物形象塑造 刘备:是一个明主仁君但又不失英雄本色

中国古代文学史元明清超全名词解释考试必考

杂剧: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早的戏曲种类。以其发展衍变地域和时期的不同,又可分为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元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部分组成。角色分旦、末、净、杂四类。 南戏:中国北宋末至元末明初,即12~14世纪200年间在中国南方最早兴起的戏曲剧种,我国戏剧的最早成熟形式之一。南戏有多种异名,南方称之为戏文,又有温州杂剧﹑永嘉杂剧﹑鹘伶声嗽﹑南曲戏文等名称,明清间亦称为传奇。南戏在体制上较元杂剧自由。 四大南戏:元末明初出现的着名南戏《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被称为“四大传奇”,简称荆、刘、拜、杀。 四大声腔: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的概念随历史发展有所变化,如明初时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地方戏兴起后的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系统。 花雅之争:花雅之争是清代中叶以来戏曲花部和雅部之间的竞争。一般认为,雅部就是昆腔。花部为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黄调,统谓之乱弹。所谓雅,就是正的意思,即奉昆曲为雅乐正声;所谓花,就是杂的意思,言其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故花部诸腔戏,又有“乱弹”的称谓,曾长期受到上层社会、士大夫的歧视而登不了“大雅之堂”。雅部与花部的划分,对戏曲声腔有明显的褒贬评价,是古代封建正统的“雅”、“俗”观念对戏曲认识上的具体表现,所以戏曲史中把此时期“花部”诸腔和昆曲争夺剧坛地位的历史称为“花雅之争”。 楔子:元杂剧四折以外所增加的独立段落。篇幅短小。一般放在剧首,有时也用在两折之间,衔接剧情,类似现代戏曲中的过场戏。 散曲:剧曲相对而言,与科白情节无关,可以独立存在的文体。其特性有三点:一是他在语言方面,即需要注意一定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二是在艺术表现方面,他比近体诗和词更多的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三是散曲的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压,句中还可以衬字。 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散套有北套、南套、南北合套三种形式。 曲词:曲词也就是曲辞。古代戏曲语言;曲词是元曲的文字部分或者说是戏剧人物的语言,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首先,曲词具有充分地展现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征。其次,曲词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宾白:宾白为古代戏曲剧本中的说白。中国戏曲艺术以唱为主,所以把说白叫做宾白。明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一说“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科介:也称“科范”,古代戏曲创作与表演中,用于表达人物动作、表情以及舞台效果的提示。科多用于杂剧,介多用于南戏。 末本戏、旦本戏:元杂剧一般分别由男主角或女主角一人主唱,由男主角演唱的杂剧称为末本戏,由女主角演唱的杂剧为旦本戏。 诸宫调: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 曲状元:指的是元代曲作家马致远。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因而有“曲状元”之誉。其代表剧作有《汉宫秋》、《青衫泪》、《陈抟高卧》等以及小令《天净沙·秋思》。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四位元曲作家在元曲创作中地位最为突出,故称。 元曲四大悲剧:元杂剧的四大悲剧是指:关汉卿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梧桐雨》以及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关汉卿:是元杂剧最优秀的代表作家。他亲自参加戏剧演出实践,并以毕生精力从事杂剧创作,写出大量符合戏剧艺术特征的典范作品;不仅在一剧四折、一人主唱等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而且在戏剧的布置结构、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方面意匠经营,在草创阶段为杂剧体制的完备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代表作品有《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现存18部。

杭州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元明清-部分)剖析

◆考试题型与范围 1、填空:零碎的,如西厢、水浒成书过程等。(10分) 2、名词解释:文学术语,杂剧过程中,一部作品、书名、 《红楼梦》中的版本(4*5=20) 3、选择:例如《西游记》中八十一难是哪一妖(10分) 4、简答:《三国》、《水浒》(2个)加上具体的事例 5、论述:《西厢记》情节梳理,重要场景,重要官目,成 书前后 《红楼梦》内容与人物 ◆考试复习脉络 一、元·第一章概论 1、元之社会 2、曲之概念 3、戏曲溯源 4、杂剧体例 二、元·第二章关汉卿 三、元·第三章西厢记 1、故事流变 2、剧情梗概 3、艺术成就 四、元·第四章(略) 五、元·第五章元代散曲

1、散曲概论 2、前期散曲 3、后期散曲 六、明·第一章三国演义 1、成书过程 2、基本内容 3、人物举要 七、明·第二章水浒传 1、成书前后 2、思想内容 3、艺术成就 八、明·第三章西游记 1、成书前后 2、主要内容 3、人物形象 九、清·第三章红楼梦 1、作者版本 2、盛时写衰

填空题准备 1、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2、窦娥三个奇异的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 3、《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 义的开山之作。

4、三言二拍:指的是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 言》、《醒世恆言》三部白话 短篇小说集,简称“三言”。它是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是作者凌濛初对“三言”的模仿之作。 名词解释准备 1、优孟衣冠: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场演戏。 典故《史记·滑稽列装》记 载,有一个叫孟德杂戏艺人经常以谈笑旁敲侧击地劝说楚王。楚相孙叔敖死后,他儿子很穷,孟就穿戴孙叔敖的衣冠去见楚王,神态与孙叔敖一模一样。楚王以为是孙叔敖复生,让他做宰相。孟以孙叔敖的儿子很穷为辞规劝楚王,楚王封赏孙叔敖的儿子。 2、《窦娥冤》:是元代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元杂剧 悲剧作品的典型。故事讲述 了善良而多难的女性窦娥因张驴儿父子的横蛮行径与官府的颠倒黑白而含冤而死的悲剧故事,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和对残酷的封建礼教的不满与反抗。 3、元杂剧: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之下, 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 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杂剧一般采取一本四折形式,有宾白、唱词、科介三个部分,角色分为旦、末、净、丑四类。 4、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称为

古代文学元明清复习

元代文学部分 、单项选择题 1 ?以创作“铁崖体”而闻名于元代诗坛的诗人是 C 。A王冕B萨都刺 C 杨维桢D刘因 2 ?被称为“曲状元”的是A A马致远 B 关汉卿C白朴 D 张养浩 3 ?下列戏剧作品描写了“富贵弃妻”现象的是 B 。A《梧桐雨》B《潇湘雨》 C 《荆钗记》D《平山冷燕》 4 ?被称之为“南戏之祖”的是B。A《荆钗记》 B 《琵琶记》C《西厢记》 D 《离魂记》 5 ?被誉为“天下夺魁之作”的是B。A《拜月亭》B《西厢记》C《墙头马上》D《倩女离魂》 6 ?下列不属于元诗四大家的是C。A虞集B范椁C杨维桢 D 揭傒斯 _ 、 多项选择题 1.《西厢记诸宫调》又名为CDE。A《西厢记》B《莺莺传》C《董西厢》D《弦索西厢》E《西厢 搊弹词》 2 ?元杂剧中被称为“四大爱情剧' ”的是BCDE 。A《汉宫秋》B《拜月亭》C《墙头马上》D《倩女离 魂》E《西厢记》 3 ?位列“元曲四大家”的有ABCE。A关汉卿B郑光祖C白朴D王实甫E马致远 4 ?下列剧作属于关汉卿社会剧的是ABC。A《窦娥冤》B《鲁斋郎》C《蝴蝶梦》D《望江亭》E 《救风尘》 5 ?属于元杂剧前期剧作家的有ABC。A王实甫B马致远C纪君祥D郑光祖(后期)E乔吉(后期) 三、填空题+赏析题(请记住名句,能分析其岀处,并能进行简要赏析) 1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主要写景,在选择意向上,偏向秋得凄凉与别离之意。秋 之萧瑟。抬头望去,北雁南迁,此情此景,与人之离去相照应,更是凄凉。大雁秋去春归,人一别何时归?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由经霜的红叶这一暮秋之景发岀疑问,以红叶醉酒的比拟由景入情,引岀离人泪。 秋之萧瑟配以离人的伤心泪。烘托岀离别之际的悲伤,抒发了崔莺莺心中的悲痛之情,表现岀深深的离愁别绪。 2?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___________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惊梦》。“姹紫嫣红开遍”指美丽娇艳的鲜花开遍的迷人春色。“断井颓垣”是说,井也干涸、 回填,废了的院墙也坍塌了,残缺不全,一片破败两句意味开始是争奇斗艳,百芳吐华,到后来还是一样的只剩下颓圮的 残井断土。花开了,花谢了。花开花谢,映照着主人公心绪的辗转。杜丽娘于“姹紫嫣红开遍”之时,看到了“断井颓垣”,纵是“良辰美景”,也难抵韶光易逝,繁华背后的苍凉,一个“遍”字,看透了人间! 3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 感应突袭。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望秋野之悲凉气氛、“枯藤老树昏鸦”,荒凉凋谢的蒿草,孤 枯败落的藤枝,蔓缠在饱经沧桑的老树上,时不交运的“昏鸦”,呱呱呱,声声催人心魄,把秋日黄昏的氛围一下子卷 入落魄流浪人的心里。冷冷清清,座落的小桥,似给旅人铺路,又似让旅人沉落。路漫漫其修远兮,官宦仕途又几何。 零汀的人,纶巾青衫,满身风尘,踽踽独行。“流水”“人家”,似喜似怨;万里原野,“流水”是意境,“人家”是 夙愿,却难赋深情,一双哀淡的秋目,拂袖欲断水,愁绪任横流。 4 ?元杂剧前期创作中心是大都,后期创作中心南移至临安。戏剧依主唱角色来区分,《汉宫秋》是末本戏, 《窦娥冤》是旦本戏。元曲包括杂剧」______ 和散曲。 5 ?被称为南戏“四大传奇”的是《并_________ 五、搭配题:A.请将下列人物前的字母填写到对应的作品前面的括号里 《救风尘》赵盼儿;《墙头马上》李千金;《倩女离魂》王文举…… B.请将下列作家前的字母填写到其创作的作品前面的括号里。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大题

1、《桃花扇》的艺术成就、思想内容、来源 艺术成就:(一)结构精巧缜密,匠心独运。①整体构思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②一柄“诗扇”贯穿全剧。③以中介人物为正邪双方纽带。④结局不落生旦团圆俗套。(二)人物有血有肉,个性鲜明。①善于写出同类人物的不同性格。②善于写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三)曲词、宾白刻意求工,安排合度。①“说白详备,不容再添一字”②曲词以工整典雅见长。 思想内容:(一)剧本揭出阉党余孽既是造成侯、李(李香君和侯方域)悲剧的罪魁,又是导致南明覆亡的祸首。(二)塑造了光彩照人的李香君等下层人物形象,表现出对等级贵贱观念的思索和突破。(三)剧末马、阮败亡和侯、李入道,既蕴含民族的沦落、失意之悲,又表现出国家至上的思想。 来源:孔尚任淮扬治河时结识许多明末遗民。在扬州登梅花岭,参拜史可法衣冠冢;在南京登燕子矶,游秦淮河,过明故宫,谒明孝陵;在栖霞山访过道士张瑶星,次年孔尚任被罢官,创作《桃花扇》。 2、《长生殿》的艺术成就、思想内容、来源 思想内容:(一)展现帝、妃情缘,宣扬李、杨挚爱。(二)穿插朝政事件,寄寓垂戒之意。(三)“情缘总归虚幻”,点出全剧主旨。 艺术成就:(一)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很好表现了创作意图。采用真幻结合手法写李杨爱情,既有生动的现实生活,又有浓厚的理想色彩。(二)在剧本结构上,以李、杨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大事为副线,表现“占了情场”与“驰了朝纲”的必然联系;爱情主线又以金钗和钿盒贯穿始终,金钗、钿盒、情节、人物,由合而分,由分而合。 (三)在曲词艺术上,清丽流畅,充满诗意,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来源:《长生殿》历时十余年,“三易其稿而始成”。始为《沉香亭》,通过李白遭遇表现作者怀才不遇;后改为《舞霓裳》,增加李泌辅助肃宗中兴,表现对国运兴衰的思考;终成《长生殿》,表现“情缘总归虚幻”的主题。

元明清文学史期末复习

元明清文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填空题。 1、元代的戏剧类型分为:杂剧、南戏。 2、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椁、揭傒斯。 3、中国古代最早白话小说:宋元话本。 4、说话艺术包括四大家:小说、说经、讲史、合生(声)。 5、元曲四大家以及代表作:白朴《梧桐雨》、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王实甫 《西厢记》/郑光祖《倩女离魂》。—“白马关王(郑)” 6 元末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荆刘拜杀” 7、马致远的雅号:曲状元。他的《秋思》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称为“秋思之祖”之作。 8、“曲中李杜”:张可久、乔吉。 9、元末最具艺术性的诗人:杨维桢。 10、唐宋派: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茅坤。一“唐王归茅” 11、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一“公安三袁” 12、台阁体:杨士奇、杨荣、杨溥。一“三个杨台” 13、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14、临川四梦(玉茗堂四梦):《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其中《紫钗记》和《牡丹亭》属于儿女风情戏,《南柯记》和《邯郸记》属于官场现形戏或政治问题戏。 15、明代四大奇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其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类型,即: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 16、《四声猿》:《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玉 仃、吴江派:沈璟、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 18、临川派:汤显祖、来集之、冯延年、陈情表、阮大铖、吴炳、孟称舜。 19、冯梦龙整理的两部民歌集:《山歌》、《挂枝儿》。 20、桐城派:方苞、刘大魁、姚鼐。 21、阳羡词派:陈维崧、曹贞吉、万树、蒋景祁。 22、浙西词派: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 23、常州词派:张惠言、周济、恽敬、李兆洛。阳湖三家:张惠言、恽敬、李兆洛。 24、南洪北孔:洪昇、孔尚任。 25、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杰出代表:《儒林外史》。 26、元曲分为:杂剧、散曲。“元曲双璧”:马致远、张可久。 27、关汉卿杂剧按内容分为:公案剧、爱情风月剧和历史剧。(①历史剧:《单刀会》、《哭存孝》、《西蜀梦》、《陈母教子》:②爱情风月剧:《救风尘》、《金线池》、《谢天香》、《玉镜台》;③社会公案剧:《窦娥冤》、《蝴蝶梦》、《鲁斋郎》、《绯衣梦》)。 28、明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王世贞的《鸣凤记》。 29、元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 30、清代讽刺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危害绝妙佳作有:《司文郎》、《考弊司》、《叶生》、《王子安》。

元明清文学复习资料

1、北方戏剧圈:生活于同一地域的作家,或接受地区风气的熏陶,或志趣相投,或背景相近,自觉或不自觉形成不同的群体。北方戏剧圈以大都为中心,包括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流行杂剧。 2、南方戏剧圈:南方戏剧圈以杭州为中心,包括温州、扬州、建康、平江、松江乃至江西、福建等东南地区。既流行南戏,也演出杂剧,呈现出两个剧种相互辉映的局面。南戏产生于浙江永嘉(温州)一带,所以又被称为“永嘉杂剧”。 散曲的特点:散曲之为“散”,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 1、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抒情曲体,与科白情节没联系; 2、语言方面,既需要注意一定的格律,又吸收了口语自由灵活的特点,因此往往会呈现口语化以及曲体某一部分音节散漫化的状态; 3、艺术表现方面,它比近体诗和词更多地采用“赋”的方式,加以铺陈、叙述; 4、散曲押韵比较灵活,可以平仄通押;句中还可以增加衬字,衬字可多可少,衬字的增加具有口语化、俚俗化,使曲意具有明朗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1、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据宋玉灼《碧鸡漫志》载:“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土大夫皆能涌之。 所谓诸宫调,是用多种宫调串接而成的说唱形式,其间插入一定的说白,与唱词配合,叙述有人物、情节的长篇故事。 诸宫调的曲目,今存者除《西厢记诸宫调》外,尚有《刘知远诸宫调》与《天宝遗事诸宫调》。 2、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3、关汉卿是元代剧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单刀会》与《西蜀梦》《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金线

池》、《谢天香》、《玉镜台》。 4、王实甫的《西厢记》。 《西厢记》在元代剧坛上所获得的“天下夺魁”的美名,以及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5、关汉卿,王,马,白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白朴:《梧桐雨》《墙头马上》。 马致远有“曲状元”之称:代表作《汉宫秋》;《汉秋宫》与白朴的《梧桐雨》有异曲同工之妙。 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 1.大都作家群的形成;纪君祥与《赵氏孤儿》;杨显之与《潇湘雨》;石子章与《竹坞听琴》;王仲文与《救孝子烈母不认尸》。 2.河北作家群的构成;李文蔚与《燕青博鱼》;尚仲贤与《柳毅传书》;戴善甫与《风光女子》;郑廷玉与《看钱奴》。 3. 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水浒戏创作的中心;康进之与《李逵负荆》;高文秀与《双献功》;李好古与《张生煮海》;武汉臣与《老生儿》。 康进之所作杂剧有两种:《梁山泊黑旋风负荆》、《黑旋风老收心》均为水浒戏,今存前一种。 存世之作《黑旋风双献功》与康进之《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堪称元代水浒戏双壁《梁山泊黑旋风负荆》简称《李逵负荆》。 4. 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 石君宝与《秋胡戏妻》、《曲江池》;李潜夫与《灰栏记》;吴昌龄与《西天取经》。 1、郑光祖,活跃在南方戏剧圈里的杂剧作家,最为突出,他与关、马、白并列。代表作《倩女离魂》,他让离魂与躯体有不同表现,这

元明清文学史考试重点知识资料讲解

元明清文学史考试重 点知识

戏曲部分: 一、元曲 4、关汉卿的杂剧按题材内容大致分为三类: :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 搏, 总之,关汉卿的杂剧广泛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表露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作家之一。 5、窦娥的形象分析 (1)是中国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典型,一个悲剧形象。 (2)是遵守封建道德,尽孝守节的本分善良的妇女形象。 (3)是反抗封建压迫、富有斗争精神的形象。 )剧作结构:一人一事,主干突出,详略得当。 (2)戏剧冲突:在正反面人物的尖锐冲突中塑造鲜明的正面人物形象。 (3)语言特色:关汉卿为本色派语言大师,此剧的语言既然质朴自然,又酣畅泼辣,体现其大师风格。名曲有第三折 [滚绣球]。 7、王实甫被称为“花间美人”,代表作除《西厢记》(代表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天下夺魁”)外,尚有《丽春堂》、《破窑记》等。 8、“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出自《西厢记·长亭送别》。 本戏。每本中各有小高潮,各本之间环环相扣;改变了元杂剧一般一本戏曲一个脚色主唱到底的限制,根据剧情的需要,采用多角色司唱,大大丰富了元杂剧的表现手段。 (二)将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机地组合为一个艺术整体,双线复合结构。此剧有正反面人物冲突和正面人物误会性冲突的两条线索。正反面人物冲突是张生、莺莺、红娘等正面人物与老夫人、郑恒等反面人物的冲突,是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和卫道者的斗争;正面人物的

误会性冲突是张生、莺莺、红娘因为身份、性格不同而产生的误会性冲突;两条线索互相交错。 (三)成功地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精确的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描写、深刻的心理描写和烘托渲染的手法刻画出莺莺、红娘、张生和老夫人等概括性很强而个性又十分鲜明人物。 (四)文采派的语言特色。王实甫为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家,其剧作语言被朱权的《太和正音谱》称为“如花间美人”。 (1)语言文雅绮丽,善于化用前人诗词句,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名曲为第四本第三折《[正宫] 端正好》。 (2)语言雅中有俗,自然流畅,善于吸收民间口语。 (3)人物语言个性化,作者用不同的语言表现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 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是元杂剧对后世剧坛最有影响的作品,与明代的《牡丹亭》、清代的《红楼梦》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中三大爱情作品,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地位。 10、白朴《墙头马上》(杂剧代表作)与《梧桐雨》。 11、马致远有“曲状元”、“万花丛里马神仙”等称誉,代表作《汉宫秋》,以历史上的昭君出塞故事为题材。 月亭》(又名《幽闺记》)、元·徐的《杀狗记》,简称“荆刘拜杀”。 3、《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得以保存。 2、明清传奇:“传奇”一词,本是唐人小说的概称“唐传奇”,后人借用它当作戏曲的名称。明清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不同于杂剧的戏剧体制。 记》。 4、《牡丹亭》的思想内容: (1)标出了以情反理的时代主题。作品中的情主要表现为男女主人公对自由爱情(包括正常情欲)的追求,理主要表现为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对人们美好生活的束缚。杜丽娘是剧中至情的化身,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以情反理的思想。(2)体现了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牡丹亭》既是一部追求自由之爱的颂歌,也是一部鼓吹青春觉醒的颂歌。剧本深刻地解剖了一个人性从压抑到苏醒、爱情从禁锢到解放的过程,反映了备受礼教摧残的广大女性要求主宰自己命运、要求实现生命价值的强烈呼声,显示出在新的时代思潮中的进步光华。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

公安派: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公安派的“性灵说”融合了鲜明的时代内容,它和李贽的“童心说”一脉相通,和“理”尖锐对立。性灵说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茶陵派: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唐宋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自前七子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倡言复古之后,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不但缺乏思想,而且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嘉靖初年,王慎中、唐顺之等人力矫前七子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等再次发起复古运动,茅坤、归有光继起与之相抗。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是模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 前后七子 “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