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政治思想的黑格尔主义起源

马克思政治思想的黑格尔主义起源

马克思政治思想的黑格尔主义起源
马克思政治思想的黑格尔主义起源

[收稿日期]2000-12-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0BZZ001)

[作者简介]郁建兴(1967-),男,浙江桐乡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管理系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哲学、政治社马克思政治思想的黑格尔主义起源

郁建兴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系,浙江杭州310027)

[摘 要]马克思政治思想的直接来源是黑格尔主义。黑格尔的政治哲学批判不仅是马克思政治思想发展的转

折点,而且是他全部思想发展的转折点,其中,黑格尔政治哲学对于马克思政治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正面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政治思想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42X(2001)04-0005-09

The Hegelian Origin of Marx ?s Political Thought

YU Jian xing

(De partment o f Public Administration ,Zhe jiang U ni versity,Hangzhou 310027,China)

Abstract:Marx ?s poli tical thought origi nated i mmediately from Hegelis m.The He gelian c ritique of poli tical phil os ophy cons tituted a

turning poi nt in not onl y Marx ?s political thought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enti re development of Marxis m.Hegel ?s political philoso

phy was a positive i nfluenc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Marxis t political thought.

Key words:Marx;Hegel;political thought

马克思、恩格斯多次说过,他们的共产主义政治学说,不仅为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学说而感到骄傲,而且还为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的学说而感到骄傲。毫无疑问,空想社会主义、德国古典哲学以及经由黑格尔而与哲学问题联系起来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关于马克思政治思想的研究中,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但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相继逝世后,第二国际的主要理论家们都把马克思主义解释为经济决定论,并从中得出了改良主义的政治结论。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自然很多,但第二国际理论家对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积极意义的忽视,无疑是重要的一个。考茨基说自己更接近达尔文而不是黑格尔。伯恩斯坦甚至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大贡献,不是借助黑格尔的辩证法而作出的,而是由于不管它才作出的。?在此意义上,修正主义与经济决定论的对立只具有相对的意义。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经济决定论,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只不过修正主义者进而认为这样的马克思主义需要加以#补充?、#修正?而已 。

作为一个反拨,在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其锋芒所指,即是经济决定论。与伯恩斯坦以康德的道德之学#修正?马克思主义不同,#西方马克思主义?较为重视马克思主义的黑格尔遗产,较为重视辩证法思想、主体性思想。但是,由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仅仅以黑格尔辩证法来改造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因而忽视了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界限。主体辩证法的强调变

第31卷第4期

2001年7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 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31,No.4J ul.2001

6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1卷

成了对主观意志的强调,马克思主义被改写成了一种政治上软弱无力的关于人的哲学激进主义。20世纪60年代,正当这种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的倾向达到全盛阶段时,#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出现了与之对立的#反人道主义?倾向,构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科学主义派别。#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拒绝承认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思想联系。它的代表人物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受黑格尔哲学影响的时期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德拉%沃尔佩、科莱蒂则认为,马克思的#科学辩证法?、#物质辩证法?,是与黑格尔的辩证法根本对立的。就马克思的政治思想而言,德拉%沃尔佩强调了它的卢梭主义根源,科莱蒂则更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与卢梭主义之间画上了等号。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古希腊政治理论传统之于马克思政治思想的意义。汉娜&阿伦特认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不是乌托邦,而是雅典城邦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的重生。这种政治和社会状况,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经验模式,并因此是我们的传统所凭依的基础?[1]。大卫&迪普认为黑格尔和马克思显然都属于亚里士多德政治理论传统[2]。

我们认为,上述庙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不断#否定?、#否定之否定?,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领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研究。但是,马克思政治思想的真实起源都仍然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辨的重大问题。本文拟结合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提出黑格尔主义起源说,至于马克思与卢梭之间、与古希腊政治理论传统之间的关系,则将另文专论。

一、重新认识马克思与黑格尔、费尔巴哈之间的思想联系

众所周知,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存在着极为重要的关系。但是,对于这种关系的真实内涵,不同的论者有着不尽相同甚至很不相同的解释。在我国理论界,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解释模式肇始于普列汉诺夫和列宁,认为黑格尔对马克思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逻辑学!,其次也通过自然哲学!而发生的;由于费尔巴哈的媒介,马克思回到了一般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从而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又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到历史领域就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

由此出发,马克思哲学不是被片面解释为只关心自然的先在性的自然哲学,就是被曲解为只关心范畴辩证运动的逻辑学。这种解释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随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马克思的手稿、遗著和笔记的陆续出版,随着人们对黑格尔、马克思思想研究的深入,而日益暴露。俞吾金在重新认识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一文中,对上述解释模式的形成及其存在的问题作出了详尽的分析,并根据新发现的马克思著作和人们对黑格尔、马克思的新研究成果,认定,对马克思产生了最重要影响的黑格尔著作是精神现象学!和法哲学原理!,这也表明马克思始终关注的是社会历史和现实问题,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才构成马克思哲学的基础、核心和出发点 。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1843年至1844年,更确切地说,就是从莱茵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到德法年鉴!出版这个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马克思的思想从总体上看是处于黑格尔的影响之下的。在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中,马克思更接近于从事哲学批判活动的鲍威尔,而不是号召从事政治批判的卢格。直到鲍威尔被解除教职,表明马克思谋取教职一事的无望,马克思才放开纯理论问题,转到现实的、具体的政治问题上来。如果说1842年1~2月间为卢格的德国现代哲学和政论界轶文集!写作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是一个开端的话,那么嗣后在莱茵报!工作期间,

马克思已开始直接参加政治斗争。1842年3月5日,马克思在给卢格的一封信中说准备写一篇揭露黑格尔法哲学内在矛盾的文章,但是这与一年后他进行的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有着原则性区别,当时他仅仅试图揭露黑格尔在法、特别是在君主立宪政体方面的反动政治学说与其辩证世界观之间的矛盾[3]。在 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日益认识到,国家不是某种凌驾于私人的、等级的利益之上的普遍的东西,普鲁士国家降低到了按私有制的性质来行动的水平。但是马克思仍然认为,

国家这样行动,是没有按自己本身的性质行动[4]。马克思开始接近于认识到,作为属于各个不同阶

层人们的行为基础是某种客观因素,他说:#存在着这样一些关系,这些关系决定私人和个别政权代表者的行动,而且就像呼吸一样地不以他们为转移。?[5]但马克思还未能明确地说明这些关系的性质。在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也只是借助自由主义来捍卫资产阶级阶级利益,与专制制度作斗争。

但是,距离 莱茵报!被查封(1843年3月)不到一年,马克思就由一名唯心主义者、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名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他在1844年2月出版的 德法年鉴!上发表的两篇文章%%% 论犹太人问题!和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表明,他已经描绘出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关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学说的轮廓。

这样就产生了许多问题:这个飞跃是怎样发生的?特别是,这个飞跃的涵义究竟是什么?一个现成的解释是,马克思在 莱茵报!的工作经历使他对原有的唯心主义哲学信仰发生了动摇,就在这时,费尔巴哈发表了 基督教的本质!,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受费尔巴哈的影响,马克思转变成了唯物主义者。而在巴黎直接接触到工人运动,则是马克思转变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根据。

这种解释所存在的问题是明显的。的确, 莱茵报!工作期间#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一个动因。马克思在1859年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自述其思想发展历程时就是这样说的。但是,在这一自述中,马克思并没有提到费尔巴哈,他提到他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分析,然后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

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6]在这里,马克思十分清楚地勾勒了自己

思想发展的主要线索:由黑格尔法哲学研究转向市民社会研究(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达到唯物史观。这里并不存在一个以一般唯物主义立场为特征的所谓费尔巴哈的阶段。事实上,马克思从未返回到费尔巴哈的以抽象自然界和抽象的人为前提的唯物主义立场上去。

哲学立场的转变如此,政治立场的转变呢?迄今我们还没有足够的材料表明,马克思在寓居巴黎的最初几个月(马克思1843年10月来到巴黎)与工人组织发生联系,而如果考虑到 论犹太人问题!和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两篇文章写成的时间不会晚于1844年1月,那么,仅仅用在巴黎直接接触工人运动这一因素来解释马克思政治立场的转变就是不充分的。因此,求解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取决于对从 莱茵报!被查封到 德法年鉴!出版这一时期的马克思思想的更为充分的研究。

1843年3月, 莱茵报!被查封,马克思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马克思之所以#非常乐意?退回书房,是因为他原有的黑格尔法哲学立场已不足敷用,他要弄清国家的本质及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一#书房?工作的结果,就是手稿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发表在 德法年鉴!上的文章。

这部手稿的意义何在?特别是应该如何理解马克思从这部手稿中得出的结论?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几乎所有论者都强调了马克思在手稿中借助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对黑格尔唯心主义所进行的7第4期郁建兴:马克思政治思想的黑格尔主义起源

8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1卷

(即唯物主义方法%%%引者注)应用于政治学?[8]。亨特(R.N.Hunt)在他的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思想!中重复了阿维内里的观点[9]。而伊尔亭(K.-H.Ilting)则更是认为,马克思的批判,#基本上是通过参照法哲学!关注着证实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因此马克思几乎一直忽视了黑格尔的意愿与思想轨迹。而且,他看来几乎没有理解黑格尔文本中最为重要的那些部分的意思?[10]。

如果伊尔亭的看法成立,那么,马克思的批判,不过是借助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清算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它体现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之间的#同?和与黑格尔之间的#异?。而我们的看法正好相反,马克思的批判,正体现出他与费尔巴哈的#异?,体现出他的思想的黑格尔主义起源。毫无疑问,在马克思#退回书房?进行自我批判的时候,费尔巴哈的影响是存在的。1843年2月,马克思收到了延期出版的轶文集!。轶文集!的文章大都是过去时期的东西,而那时的斗争主要是反对普鲁士国家的反动倾向,以便把它引上自由主义的道路。这些对于此时的马克思来说已毫无意义。轶文集!中惟有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一文在内容上是新的。马克思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在收到轶文集!后给卢格的回信(1843年3月13日)中说:#费尔巴哈的警句只有一点不能使我满意,这就是:他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调政治。?[11]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对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影响,是从早在1841年就出版了的费尔巴哈名著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开始的[12]。梅林曾正确地指出这是恩格斯的#记忆有错误?[13]。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不仅没有成为费尔巴哈派,而且在#宗教的一般本质?等问题上,恰恰与费尔巴哈有着激烈的争论[12]。马克思称颂基督教的本质!是在读到该书第二版序言的时候,不过那已经是1843年10月的事了。换言之,费尔巴哈的影响正发生在马克思进行自我批判的开端。

那么,费尔巴哈对马克思产生的影响究竟是什么?对于上述马克思致卢格的信,城登的解读是:#马克思的不满意仅仅在于,费尔巴哈很少谈到他的原理也适用于政治问题,他对费尔巴哈的原理本身还是无条件地承认的。?[14]如果马克思接下来的工作是对黑格尔哲学作出全面的批判,那么这样的解读是可以成立的。但是问题在于,马克思紧接着展开的是黑格尔政治哲学批判,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要在迟至一年以后的巴黎手稿!中才进行,而这一工作的完成(德意志意识形态!)恰恰是以对思辨哲学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共同清算为标志的。换言之,构成马克思思想发展转折点的恰恰正是马克思不满意费尔巴哈的地方,或者说正是费尔巴哈不是唯物主义的那个领域。而马克思在没有成为历史唯物主义者以前,不是唯物主义者。

因此,我们愿意强调,马克思原有的法哲学立场与社会现实问题之间的冲突,是产生马克思思想发展转折点的内在逻辑。费尔巴哈的意义在于,就在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产生#苦恼的疑问?的时候,费尔巴哈通过揭示宗教的本质不外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主张从建立在自然界之上并具有自我意识的人出发的新哲学,一举摧毁了黑格尔哲学,造成整个黑格尔哲学的破产。费尔巴哈关于异化和人本主义的学说使马克思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与契合性,从1843年至1844年,马克思在著作中多次借用了费尔巴哈的术语:主谓词的颠倒、类存在、异化、人本主义等等。但是,就在借用这些术语时,他们之间的思想差异仍然立即得到了显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始终是以抽象的人为基础的,而马克思则是从法哲学的视野中即从国家、社会中来探讨人的问题;费尔巴哈仅仅在宗教的范围内讨论异化问题,而马克思则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把注意力集中到异化劳动的问题上,从而把哲学批判转向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考察;等等。可见,把马克思对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批判仅仅理解为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应用?、#证实?,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认识。费尔巴哈哲学对马

二、黑格尔政治哲学批判: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转折点

马克思1843年春天和夏天在克罗茨纳赫居住期间写作的手稿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对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国家?一章中第257~313节的批判研究,由于前几页的佚失,我们今天看到的手稿是从批判第261节开始的。通过这一批判,如前所引,马克思得出了#不是国家和法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结论。这一结论,在手稿中是这样表述的:

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像

的内部活动。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15]

表面上看,马克思#主词?(主体)、#谓词?、#颠倒?的术语来自费尔巴哈。但如果把马克思这一论述置于其上下文中,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马克思不停留于揭示出在黑格尔那里存在着的主谓词的颠倒%%%像费尔巴哈所做的那样,马克思试图查明,这一颠倒的真实内容,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历史形式,等等。在手稿中,他接着写道:#在北美,财产等等,即法和国家的全部内容,同普鲁士的完全一样,只不过略有改变而已。所以,那里的共和制同这里的君主制一样,都只是一种国家形式。国家的内容都处在国家制度的这些形式的界限以外。??所以,历史任务就是要使政治国家返回实在世界。?[15]作为一个历史考察,马克思指出:#政治制度本身只有在私人领域达到独立存在的地

方才能发展。在商业和地产还不自由、还没有达到独立存在的地方,也就不会有政治制度。?

[15]正是批判黑格尔法哲学产生了占有大量实际的历史材料的需要,马克思才在撰写手稿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同时,又认真地从事历史研究。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中,马克思写下了厚厚的五本笔记,其中包含对有关国家的理论和历史的著作,对有关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意大利、瑞典、波兰的历史的著作,对有关法国大革命史的专门著作的摘录。马克思的这一工作,正日益引起研究者们的重视。在国外,苏联学者A &沃登和A &乌达尔错夫在30年代就发表了第一批专门研究著作。在战后,法国学者科尔纽发表的 卡尔&马克思对法国革命和罗伯斯庇尔的态度(1843~1845年)!一文,产生了重要影响。法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J &布吕阿于1966年发表的长篇论文 法国革命与马克思思想的形成!中,则鲜明地提出了这样的论断:#马克思能够研究的1789年革命的历史经验%%%近代最伟大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的来源之一。?[16]在我国,张芝联先生较早地讨论了#马克思与法国大革命?这一论题。我们认为,马克思在写作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同时进行的广泛的历史政治研究,是马克思得以最终完成对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批判的有力保证。

马克思在读了兰克发表在 历史政治杂志!上 论法国的复辟!一文后写道:#在路易十八统治时期是国王恩准的宪法(钦定的国王宪章),在路易&菲力浦执政时期则是宪法恩准的国王(钦定的王权)。总之我们可以发现,主词变成宾词,而宾词变成主词,被决定者取代决定者,总是构成例行的革命,而且不仅从革命者方面来说是如此。国王制造法律(旧的君主国),法律又制造国王(新的君主国)。宪法的情况也完全如此。反动派的情况也是这样。长子继承制是国家的法律。国家希望有长子继承制的法律。因此,黑格尔这样把国家观念的要素变为主词,而把国家存在的旧形式变为宾词,%%%但是在历史现实中情况恰好相反:国家观念始终都是国家存在的那些[旧]形式的宾

词。?

[17]9

第4期郁建兴:马克思政治思想的黑格尔主义起源

10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1卷

通过诉诸历史经验,马克思已经认识到,迄今存在的每一个等级,每一个阶级,都表现出了它们基于特殊利益的狭隘本质。对农奴反对封建压迫的斗争,马克思曾摘录了不少具体细节,并以亚尔毕派和韦尔登派农民运动为例,指出中世纪的阶级斗争不免带有宗教色彩和异端邪说的形式,因而不可能取得彻底的解放。对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马克思尤为注意。在笔记中,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对法国1791年、1793年、1795年宪法和1814年、1830年宪章有关条文的详细摘录,论犹太人问题!的写作中利用了这些材料。对马克思来说,问题显然是,找到一个特殊利益能符合#普遍意志?的阶级。马克思的这一工作,为我们理解他在导言!中对无产阶级历史作用的论证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他把无产阶级要求消灭私有财产看作不过是要求把它的生存状况积极地普遍化:无产阶级宣告迄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的存在的秘密,因为它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无产阶级要求否定私有财产,只不过是把社会已经提升为无产阶级的原则的东西,把未经无产阶级的协助就已作为社会的否定结果而体现在它身上的东西提升为社会的原则。[18]

就这样,一条马克思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这条道路,归结起来就是,马克思通过黑格尔政治哲学批判,不仅得出了#不是国家和法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结论,而且在对市民社会进行初步研究的基础上,看到了政治革命、政治解放的限度,从中提出了进行不停顿的革命、实现人类解放的目标,并找到了无产阶级作为克服市民社会中人的自我异化状态,也即完成人类解放的担当者。1845年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19]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区别即是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的区别。马克思以#人类社会?为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表明他明确以实现人类解放为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共同主题。而这正是他在克罗茨赫时期和在巴黎的早期通过黑格尔政治哲学批判就确立了的。

进一步说,马克思通过黑格尔政治哲学批判而实现的思想转折还在于,这一批判促使马克思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市民社会。马克思在法哲学、政治哲学立场上所达到的高度、深度,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法哲学、政治哲学立场的限度。我们知道,黑格尔在市民社会理论中所取得的成就,是与他从青年时期即已开始的经济学研究分不开的。为此,阿维内里指出:#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以及他的全部政治哲学是以结合近代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原则于他的哲学体系之中为前提的。?[20]卢卡奇也说:黑格尔是#惟一的德国思想家,曾认真研究了英国工业革命问题;他是惟一的德国思想家,曾把英国古典经济学的问题与哲学问题、辩证法问题联系起来。?[21]现在,马克思已经得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的结论,但是,他既有的经济学知识不足以对市民社会进行经济学的分析。他虽然已经提出官僚机构的实质是它的私有财产,但这不过是说官僚机构掌握了国家,使国家成了维护私有财产的机构。对于现代国家的私有财产基础,马克思尚未有明确的认识。他虽然已经提出无产阶级是完成人类解放的担当者,但正如阿维内里所指出,这里的无产阶级几乎就是在黑格尔#普遍等级?的意义上使用的,而且,黑格尔对等级的经济的、政治的规定,在马克思那里,其政治的意义被完全否定了。他虽然已经提出在#真正的民主制中,政治国家就消失了?[15],但是这一未来社会的范式建构在人类学假设之上,他用以取代君主制中#特殊的人?的真正民主制中的#共产主义存在物?、#普选权?,只是一个人类学概念,而不是经济学、社会学概念。因此,要使人的解放具体化,无论如何必须对无产阶级的经济规定作出分析,对市民社会的经济意义作出分析。

三、黑格尔政治哲学对于马克思的正面意义

必须指出,在马克思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上,黑格尔政治哲学具有重要的正面意义。马克思以批判黑格尔政治哲学为标志而实现的思想转折,离开了黑格尔政治哲学的特定传统,就是不可理解的。马克思的黑格尔政治哲学批判,恰恰显示了他的学说的黑格尔主义起源。#在某种程度上,马克思试图实现黑格尔法哲学中的基本设想。这只有通过与黑格尔体系的彻底决裂才能做到?。曾较高评价费尔巴哈在这一过程中的影响的阿维内里承认,#但是甚至这一与黑格尔主义传

统的彻底决裂,也只有在黑格尔主义传统自身的语境中才能得到理解?[8]。

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高度评价了黑格尔法哲学。他说:#德国的法哲学和国家哲学是惟一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上的德国历史。?

[18]而#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终的表述。?[18]对黑格尔的法哲学进行批判,就是

要改变这种思辨的法哲学的#现实仍然是彼岸世界?的状况,把德国提高到莱茵河彼岸的现代各国的#正式水准?,而且超越这一水准,#提高到这些国家最近的将来要达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18]可

见,对于曾经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自由派的愤怒,或者引起了二者共同的愤怒的黑格尔法哲学,马克思立即理解了它,马克思对它的克服是#批判地克服?,是政治哲学在黑格尔已经达到的高度上的继续发展。伊尔亭关于马克思没有理解黑格尔的指责是不能成立的。

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法哲学、政治哲学属于共同的模式%%%自由主义批判模式。在19世纪初,黑格尔通过对以宣称人拥有自然权利为实质性精神、由社会契约论提供概念框架和程序性解释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批判,以及通过对使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得到检验的重大事件%%%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分析,全面清理了17、18世纪欧洲政治哲学遗产,实现了一场彻底的学术革命。在此基础上,黑格尔重建了自由理论,成为近代自由理论的集大成者 。这一工作,正是马克思认为#与正式的当代现实保持在同等水平?的表现。黑格尔以伦理的观点克服了抽象法权、道德的观点,从而打中了以个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要害。他写道:

#自由主义?提出原子论原则,即坚持以个人的意志为依归,来对抗上述种种(指政治组织%%%

引者注);它认为一切政府都应该从个人明确的权力出发,并且应该取得各个人明确的同意。

+黑格尔的这一自由主义批判,引起了马克思强烈的共鸣。马克思进一步写道:#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9]#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只有到18世纪,在)市民社会?中,社会联系的各种形式,对个人说来,才表现为只是达到他私人目的手段,才表现为外在的必然性。但是,产生这种孤立个人的观点的时代,正是具有迄今为止最发达的社会关系(从这种观点看来是一般关系)的时代。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22]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黑格尔在他的伦理概念中,在家庭与国家%%%很大程度上相当于亚里士多德的#家庭?(oikos)和#城邦?(polis)%%%之间置入#市民社会?。这既表明黑格尔伦理实体的自由概念,并不是对古希腊伦理思想的简单回复,他#显然想要发现一个地方?,#结合现代劳动和生产体系(以及它对主体自由的需要)于一个重新理解的伦理概念之中?

[23];又表明了黑格尔把自由主义理11

第4期郁建兴:马克思政治思想的黑格尔主义起源

12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1卷

论家视为解释原则的#市民社会?改造成了一个批判性概念。

#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涵义的术语。它的最早涵义可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他那里,#市民社会?(koin nia politik )一词指的是一种#城邦?(polis)。后经西塞罗于公元1世纪将其转译为拉丁文societas civilis,它不仅指#单一国家,而且也指业已发达到出现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体的生活状况。这些共同体有自己的法典(民法),有一定程度的礼仪和都市特性(野蛮人和前城市文化不属于市民社会)、市民合作及依据民法生活并受其调整、以及)城市生活?和)商业艺术?的优雅情致?[24]。在近代,英法启蒙思想家们广泛使用#市民社会?一词,但其涵义是指与自然状态相对的政治社会或国家,而不是指与国家相对的实体社会。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康德。受启蒙思想家(特别是卢梭)影响至深的康德,以(个人)权利和公共权利的公设来说明从自然状态向市民状态的过渡,自然状态可以看作是个人权利的状态,市民状态则可看作是公共权利的状态。他说:#权利乃是以每个人自己的自由与每个别人的自由之协调一致为条件而限制每个人的自由,只要这一点根据普遍的法则是可能的;而公共权利则是使这样一种彻底的协调一致成为可能的那种外部法则的总和。?[25]因而,市民社会是一种法律的联合体,它是#通过公共法律来保障我的和你的所有的社会?。可见,在康德那里,市民社会仍然被等同于国家,并且被理想化了。

黑格尔在政治思想史上第一次对国家与市民社会作出了明确区分,并以国家的观点揭示出市民社会的抽象性、中介性。通过这一区分,立即显示出了近代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的限度。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把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理解为契约关系、目的一手段关系。而在黑格尔看来,它所谓的国家不过是市民社会,远未上升到国家的真实概念。黑格尔指出这些观点都是抽象的,他坚决反对把市民社会的各种规定搬到国家领域的僭越行为,从而展开了对全部近代思想的批判。

马克思的政治思想正是以黑格尔实现的近代社会政治理论的全新转折为起点的。将国家与市民社会作出明确区分,是马克思与黑格尔政治思想的共同基础。马克思在1843年手稿中写道:黑格尔把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分离看作一种矛盾,这是他较深刻的地方。但错误的是:他满足于只从表面上解决这种矛盾,并把这种表面当做事情的本质。[15]

这段具有纲领性的论述表明,马克思接下来对于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已彻底分离事实的揭示,对于市民社会和私有财产的批判,在不同于黑格尔国家理想主义立场上提出克服市民社会的方案,等等,都是在黑格尔政治哲学的#语境理念中的普遍性内容?中进行的 。

不仅如此,由于德国社会特殊的历史发展,黑格尔提出政治哲学常常是以英、法两国的历史经验为借鉴的,他对英法政治理论、历史事件的评论往往是从探索德国现实问题出发的。就此而言,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政治哲学的同时所进行的历史研究,以及联系史料而进行的近代政治理论研究,同样可以纳入黑格尔政治哲学的#语境?。值得指出的是,在马克思的时代,马克思看到,当德国资产阶级刚刚开始同高于自己的阶级(王公贵族)进行斗争的时候,它就卷入了同低于自己的阶级(无产阶级)的斗争[18]。相比之下,黑格尔称颂法国革命,#是因为他害怕革命;黑格尔把革命提高为哲学的原则,是为了一种哲学,这种哲学作为哲学克服革命?[26]。因此,如马克思所批评的,#黑格尔希望有中世纪的等级制度,但是要具有现代立法权的意义;他希望有现代的立法权,但是要披上中世纪等级制度的外衣?[15]。黑格尔政治哲学具有#死的抓住活的?特征。而马克思则通过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在发现这次革命的进步性和积极面的同时,也发现了它的严重局限,并且在法国革命所创造的经验中看到了进一步发展革命的必要与可能。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体现了#从未来汲取诗情?的无产阶级立场。从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政治哲学从黑格尔到马克思的发展。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黑格尔通过批判自由主义而实现的对历史的、时代的综合,给了近代社会政治理论一个全新的转折。但是,德国社会特殊的历史发展,排除了#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继续向前发展的可能性。被德国资产阶级排除了可能性的黑格尔政治哲学的发展,在德国的无产阶级那里得到了实现。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德国的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27]马尔库塞也写道:#黑格尔哲学的历史继承物并没有被那些)黑格尔派哲学家?(既不是左派也不是右派)所

承袭??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倾向被马克思的社会理论所采纳并继承发展下去。?[28]马克思通过批

判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方式,继承发展了它。

[参 考 文 献]

[1]Hannah Arendt.Between Past and Future[M ].New York:Viking,1968.19.

[2]David J.Depew.The Polis Transfigured:Aristotle ?s Politics and M arx ?s Cri tique ofHegel ?s #Philos ophy of Right ?[A].M arx and Aris to

tle,ed[C].GeorgeE.McCarthy.Rowman &Li ttlefield Publis hers,1992.37-74.

[3]奥古斯特&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M ].北京:三联书店,1980.509.

[4]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A].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155.

[5]马克思.摩塞尔记者的辩护[A].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16.

[6]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A].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7]德拉&沃尔佩.卢梭和马克思[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158-160.

[8]S.Avineri.The Hegelian Origi ns of Marx ?s Political Thought[J ].i n Karl Marx ?s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Cri tical Asses sments,

1990,(1):157.

[9]R.N.Hunt.The Poli tical Ideas of M arx and Engles:Vol.I[M].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1974.56-59.

[10]K. H.Ilting.Hegel ?s Concept of the State and Marx ?s early Cri tique[A].The State and Civil Society:Studies i n He gel ?s Political

Pli os ophy (Z.A.Pelczynski ed.)[C].Cambridge Uni versity Pres s,1984.104.

[1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2-443,424.

[1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A].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

社,1995.222.

[13]梅林.马克思传:上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2.

[14]城登.青年马克思的思想[M ].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49.

[15]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A].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250-251,283-

284,282,338,364.

[16]莫洛索夫.1843-1844年马克思对世界史的研究是唯物史观形成的来源之一[A].马列著作编译资料:第15辑[C].北京:人

民出版社,1981.

[17]马克思.克罗茨纳赫笔记:第4本[A].马列著作编译资料:第11辑[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6.

[18]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7,8,9,14.

[19]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60.

[20]Avineri.The Dialectic s of Ci vil Society in He gel ?s Thought[A].Hegel on Ec onomics and Freedom[C].Mercer University Press,1987.95.

[21]卢卡奇.青年黑格尔[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3.

[22]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

[23]L.P.Hinchman.Hegel ?s Cri tique of the Enli ghtenment[M].Tampa: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Pres s,1984.219.

[24]邓正来.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Z].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125-126.

[25]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81-182.

[26]J.Habermas.Hegel ?s Cri tique of the French Revoluti on[J].in Theory and Practice.1973,121.

[27]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7-258.

[28]马尔库塞.理性与革命[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230.

13第4期郁建兴:马克思政治思想的黑格尔主义起源

黑格尔思想的主要内容

黑格尔思想的主要内容 伦理思想黑格尔集以往西方伦理思想之大成,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伦理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黑格尔关于伦理的学说就是他的法哲学,其中包括抽象法、道德、伦理3个部分,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哲学上看,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但其内容是现实的,方法是辩证的,它的成就对后世伦理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美学思想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美学讲演录》一书中,这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中的具体表现。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理念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显现自己、认识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成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黑格尔分别对艺术的性质和特征、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和各门艺术的体系,进行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分析。逻辑方面,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有关艺术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历史方面,他开创了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展示了宏伟的历史观。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划时代的作用,成为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 哲学观点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黑格尔哲学著作 《精神现象学》(Ph?nomenologie des Geistes 有时也译成精神哲学) 1806 (See battle of Jena) 《逻辑学》(Wissenschaft der Logik) 1812-1816 (last edition of the first part 1831) 《哲学全书》(Enzyklopae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1817-1830 (分三个主要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法哲学原理》(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19 《美学讲演录》(又译:《美学》、《谈美学》) 《历史哲学讲演录》 《哲学史讲演录》 《宗教哲学讲演录》 黑格尔- 人物语录 “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全世界、统治全世界。”

浅析黑格尔美学

浅析黑格尔美学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黑格尔的美学(即艺术哲学)是他的哲学体系圆圈上的一段弧,它就是一个以“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中心的美学体系。正是这个“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中心命题,在客观唯心主义的绝对理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把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主体与客体,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了。 黑格尔充分地吸收前人的美学研究成果,并以他丰厚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为基础,经过严密而辩证的论述,最后精辟地总结出他的美学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简明又完整的概括,证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深化了对于美的本质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峰,具有科学的里程碑意义。尽管黑格尔的美学体系同他的哲学体系一样,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可是他在论证美的本质问题时,却能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理论界定,深刻地揭示出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等等之间辩证而统一的关系,为我们认识什么是美、怎样去创造美,提供了巨大的启示空间。 黑格尔浓缩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定义,虽说看似简单的一个判断,可是它里面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具有很高价值的思想和智慧,同时又显示了它的内容根基特别深厚。认清

这一问题首先应对黑格尔的理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黑格尔指出:“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在,以及这二者的统一。”黑格尔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先于它而存在的概念生发出来的,事物的存在是概念显现自身于事物的活动,是概念的自我实现。当概念出现于实在里并且与实在结成统一体时概念就成为了理念。黑格尔的理念是具体的概念与实在的统一,是主观理解的,同时也是客观存在的。黑格尔这一定义的三个来源首先,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黑格尔认为由概念生发出外在的自然界,而自然界是概念的异化。理念才是概念与实在的统一。理念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初级阶段就是艺术,就是美。因此,黑格尔的美其实就是他哲学体系的一个发展阶段。其次,这一定义来自于黑格尔对于艺术的研究,是他经验的积累。虽然黑格尔不是一个艺术家,没有直接从事艺术实践活动,但他对于艺术问题进行了哲学思考、研究,把艺术的特点归纳以后总结出美的定义。第三,这一定义也来源于黑格尔以前的或同时代的德国古典美学。黑格尔的理论受到了康德、席勒、谢林的很大影响。 黑格尔美的概念的全部含义,概言之就是理念的感性化,感性形式的心灵化。(艺术)美是多种矛盾对立面的统一体,具有十分丰富的辩证法内容。第一,美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美的本质只是在感性形态下作为一个事物而出现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精)

考点1 人是万物的尺度 (1) 考点2、人性的复苏 (7) 一、文艺复兴 (8) 四、宗教改革: (13) 考点3 启蒙运动 (18) ▲易错知识点 (30) 【高考题】 (32) 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考点1 人是万物的尺度 I、考点和要求 一、考点 (1)智者学派 普罗塔哥拉的思想主张 (2)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二、要求 知道智者学派普罗塔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主张;了解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主张;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II、基础知识梳理 一、智者运动(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 1、出现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

(此时中国为战国时期) 2、出现原因(背景): (1)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和平民地位的提高; (2)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3)个人主义的成长; (4)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3、内容: (1)反对旧的思想方法和传统; (2)关心与人类自身更加密切相关的问题。 4、特点:(1)-(4)P90 5、主要代表:普罗塔哥拉 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表现出人文主义倾向),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6、评价: (1)智者运动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这表明希腊人已清楚地意识到人才是社会舞台的主角.) (2)是在原始宗教…… (3)智者运动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智者运动是西方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4)普罗塔哥拉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积极:智者学派强调人是客观事物的主题,否定神或命运等超自然对社会产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具有高度的自信,从而成为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局限:(1)把人的感觉看成是真理的标准,含有主观唯心主义成分; (2)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认为没有是非之别,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同文艺复兴有相似之处) 二、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 1、地位:是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被马克思成为“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 2、主张:(1)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绝对观念又称“绝对理念”。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用语。指绝对精神发展的第一阶段即逻辑阶段中的最后的和最高的概念。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出现之前,绝对观念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他的《逻辑学》就是对这个过程的描述。绝对观念从一个最虚空的范畴——“存在”开始,一步步地向前发展,每一步都比前一步更具体、更深入,因而也就具有更大的真理性。 绝对观念是观念自身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和最后阶段,是绝对的全部真理,此前的逻辑范畴和发展阶段都是绝对观念这个“全体”的一个环节、一个阶段。绝对观念是哲学的唯一对象和内容。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既然是最高的范畴,是顶峰,也就绝对地超脱了主观与客观的对立,一切矛盾都和解了,再不需要任何发展了;要发展,就要按着辩证法的规律转化成它的对立物——自然界。黑格尔把认为客观存在所决定的逻辑概念、范畴看作世界和人类未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精神实体,并由此外化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实质上是上帝创世说的中世纪宗教哲学的翻版,曾多次受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批判。 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又着重指出,黑格尔的巨大功绩在于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试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对以后的哲学家是有影响的。如杜林的“世界模式”论,主要来自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在黑格尔哲学中,绝对观念有时和“绝对精神”通用。 精神在本质上,通过对于自然和对于自身的扬弃而到达自由,所以精神的本质即是自由。“它能够忍受它的个体直接性的被否定,能够忍受这无限的痛苦,即是说,它能在这个否定性中肯定的保住自己并成为自身同一的。这种可能性就是精神的既抽象而又在自身中自为存在着的普遍性。” 1、绝对者即精神。便是黑格尔之所谓绝对精神。无论是自在的实体存在还是自为的主体都仅仅是片面的而不完整的,只有自在自为后的精神才实现了绝对的永恒和统一。也就是说精神乃是理念与自然的完全统一,因此只有精神可以作为绝对者,绝对者只有精神。 2、精神的辩证运动。精神的发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关系的阶段。也就是在这个阶段里,精神的存在完全是凭借它自己,而不需要向外物的外化,也就是精神之所谓自由,或者称为主观精神;第二阶段,它存在于实在的形态之中。即存在于它的创造之中,而自由作为一种现成已有的必然而存在着,或者称为客观精神;第三阶段,它存在于一种自在自为的存在而又永远创造着的统一性中,亦即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一,也就是绝对真理性中的精神——绝对精神。 3、绝对精神之体现。黑格尔把主观精神分为人类学(自然灵魂、感情灵魂、现实灵魂)、精神现象学(意识、自我意识、理性)、心理学(理论精神、实践精神、自由精神);把客观精神分为法哲学(抽象法、道德、伦理)、历史哲学。绝对精神分为艺术、宗教、以及哲学,或者称为艺术哲学、宗教哲学和哲学史。黑格尔所述的绝对精神是沿着人类理性的一种发展程度而言的,所以在他的绝对精神中不可能找到除人之外的东西,但是他又特别强调这是绝对者。 作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的“绝对精神”,在黑格尔哲学中是指作为万物共同本质和基础的精神实体。 黑格尔认为: 绝对精神是万物最初的原因和最内在的本质,其存在是一个自我演化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逻辑阶段:在自然界和人类产生之前,它是纯逻辑概念的自我推衍;第二阶段是自然阶段:绝对精神外化为自然界;第三阶段是精神阶段:绝对精神自我否定,转化为精神并返回自身。先后表现为主观精神(个人意识),客观精神(社会意识),绝对精神(返回自身)。 绝对精神意识到自我在个人中的存在,黑格尔称之为主观精神;主观精神在家庭,社会与国家之中达到更高的意识,黑格尔称之为客观精神;艺术,宗教和哲学是绝对精神在自身中所达到的最高形式的自我实现。其中又以哲学为最高形式,所以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最先在哲学中发现了自我。 黑格尔心中有一个“世界之神”,它创造了这世界上一切东西。物质的、精神的东西都从它那里产生,最后又都返回到它那里去。但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个“世界之神”,并不是像基督教中的上帝那样的存在物。他把“神”理解为一种“精神”。在黑格尔看来,精神具有一种神性,它是神在世间最高贵的体现。当神在人类精神中完全展现自己的时候,必定是以一种精神的形式出现。如果神是精神,而世界又是神的产物,那么很显然,世界也就是精神的产物。但是这个“精神”,又不能等同于哪一个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独立于我们所有人的,甚至独立于所有事物的。它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存在着的一种精神性的本原。这就是“绝对精神”。所有在我们面前展现的事物,不仅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包

黑格尔的生平及政治思想综述

黑格尔的生平及政治思想综述 张宇 摘要:黑格尔的生平事迹主要发生在德国。他的一生对哲学的发展做出了 重大贡献,这是我们所熟悉的,但他的许多的政治思想观点也是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一些重要看法,其中主要有关于政治学的观点,关于国家的观点,关于权利的观点等,在他的很多著作里系统的论述了他的政治观点。其实,从哲学与政治的关系看,哲学是要服务于政治的,黑格尔自己的哲学也不例外,其庞大的哲学体系也是用来支持自己的政治观点的。本文主要是简单得综述一下他的政治思想和观点。 关键字:生平事迹政治学国家权利 一、黑格尔的生平及事迹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18岁时,他进入图宾根大学(符腾堡州的一所新教神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与荷尔德林、谢林成为朋友,同时,为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国大革命深深吸引。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1831年在德国柏林去世。 他的一生没有多少重大事件。黑格尔青年时代非常热中于神秘主义,他后日的见解多少可以看成是最初他以为是神秘洞察的东西的理智化。他起先在耶拿大学当Privatdozent(无俸讲师),他曾提到他在耶拿战役开始的前一天在耶拿写成了《精神现象学》,然后在纽伦堡大学当Privatdozent,后来又在海德堡大学作教授(1816—1818),最后从1818年至逝世在柏林大学作教授,在以上各大学都讲授哲学。他晚年是一个普鲁士爱国者,是国家的忠仆,安享公认的哲学声望;但是在青年时代他却藐视普鲁士而景仰拿破仑,甚至为法军在耶拿的胜利而欢欣。 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二、黑格尔的主要政治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 1、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 (1)古希腊经济的繁荣 (2)人的地位的提高 (3)民主政治的发展 2、“智者学派”的概念 (1)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公元前五世纪,雅典成为人文荟萃的中心,人们崇尚公开的精神。在公开的讨论或辩论中,必须具有雄辩、修辞、哲学及数学等知识,于是“智者学派”应运而生。 (2)智者以教授文法、逻辑、数学、天文、修辞、雄辩等科目为业。是一些在哲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讲演术和其他一系列知识领域内深刻而大胆的改革家。他们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也没有统一的学说,只是在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遂被称为一派。由于智者的观点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相对立,被后者贬称为诡辩家。 (3)智者的哲学研究的中心是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换句话说,他们注意的是社会政治和伦理方面的问题。他们之所以注意社会政治和伦理方面的问题,是和他们本身出现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 3、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著作除少数片断外,均已失传。他的思想,只能从柏拉图的对话《泰阿泰德篇》、《普罗泰戈拉篇》中见到。 4、思想主张 ①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 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5、影响 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他们很少有系统著作传世,但他们在当时和对后世(尤其是西方)仍有相当影响。 (1)智者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并从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

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浅析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

浅析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 刘文洲 认识论要解决的是我们对事物认识何以发生,由此而来的是我们的知识普遍性和真理性从何而来,适用于那些范围等等问题。这一问题从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之后,成为哲学的主要问题之一。黑格尔作为一个近代集大成的哲学家是不可能回避认识论问题的。本文就以《小逻辑》为核心就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进行浅析。 一、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是黑格尔认识论的基础 黑格尔的认识论思想是在批判继承了休谟、康德、费希特和谢林等人认识论思想下形成的,他在坚持意识在先,物质在后的本体论基础上,在对理性的坚信下,认为外在的“客观思想”是可知的,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当然他的同一性与唯物主义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大不相同,黑格尔所指的思维,不仅是人们头脑中的思想,而且主要指的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之外的某种“客观思想”即绝对理念,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过是绝对理念发展的最高产物。在黑格尔看来,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指思维是存在的本质,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维才具有实在性,思维不断地在存在中实现自己,使存在与自己相符合。黑格尔说,“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考察。”①一切存在都不过是思维的异化物,是绝对理念的外壳,而绝对理念则是万物的内在根据和核心。 为了论证思维的客观性,黑格尔指出,“个体生灭无常,而类则是其中持续存在的东西,而且重现在每一个体中,类的存在只有反思才能认识。”②也是说类作为类是不能被人的感觉所感觉的到的,只能被我们的理性所把握。外界一切事物的真相,必然是思维所思的那样,思维就是对对象真理的揭示。所以,黑格尔说:“思想的真正客观性应该是:思想不仅是我们的思想,同时又是事物的自身,或对象性的东西的本质。”③而“当我们把思维认为是一切自然和精神事物的真实共性时,思维便统摄这一切而成为这一切的基础了。”④黑格尔要告诉我们的是,既然事物的一般、本质或规律只能为思维去把握,那么它就是思维所思的样子,或者说它本身就是思维了。这一思维不可能是别的什么,只能是绝对理念。在这里黑格尔固然将客观事物的‘一般’与人们反映的‘一般’概念相混同,从而把人脑中的概念客观化,但在认识论上他认为这个客观化的绝对理念是可知的,即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黑格尔在《自然哲学》说明他的思维与存在同一性,“如果说真理在主观意义是观念和对象的一致,那么在客观意义上真实的东西则意味着客体、事物同其 ①黑格尔《小逻辑》38页,商务印书馆,1980年 ②同上书,75页。 ③同上书,120页。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知识点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背景:(1)希腊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民主政治的发展。 (3)人的地位的提高 2出现: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出现了智者学派。 3 主张:(1)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 (2)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 (3)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 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4)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自由,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 (2)主张: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 (3)意义: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人文精神的起源在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思想中的体现。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柏拉图 (1)主张①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 ②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 (2)评价: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亚里士多德的主要主张 (1)主张: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2)评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四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同 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把研究的领域由神和自然转向了人类 异对道德 的认识 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人是 万物的尺度,而各种知识是提高人 的能力的基础 强调知识的作用,道德和知识 合二为一,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 为基础 民主政 治 主张民主政治,有些激进学者还提 出城邦公民应该人人平等 主张有知识、有德识的少数人 治国,对民主政体特别是雅典后 期的激进民主政治表示强烈反 对 文艺复兴 1.背景:(1)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14、15世纪,意大利的城市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的形成: 手工工场主,商人,金融资本家 2.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即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4.成就 (1)文学:薄伽丘的《十日谈》;但丁的《神曲》;彼特拉克被称为是“人文主义之父”。 (2)艺术:达·芬奇的绘画一扫中世纪拘谨的宗教气息。难点突破莎士比亚比薄伽丘人文精神体现的 5进步性: (1)薄伽丘对教会和封建贵族进行讽刺和批判,并提出了人类平等的思想,但他讴歌的人性主要集中在人性中的本能方面。 (2)莎士比亚更注重人的理性,刻画了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歌颂了人间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3)从薄伽丘到莎士比亚,文艺复兴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体现了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二章单元总结 一、主要线索: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 二.方法点拨 1.复习本讲注意纵向把握历史事件的整体发展过程,明确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如人文主义的演变历程及其特征:(1)随着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其核心是人文主义。(2)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德意志掀起宗教改革运动,诞生了脱离天主教的新教派组织。(3)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启蒙运动在法国掀起高潮,其核心是理性。 2.要注意横向把握归纳同一历史阶段各方面的社会变化。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科技方面,英国掀起工业革命,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政治方面,欧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同时期的中国涌现进步思想家。 3.应注意全面认识同一历史时期的许多历史事件的特征,理解彼此的相互关系。对14—18世纪人文主义历史阶段特征的概括及其理解是本讲的重点和难点。 第1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课标考点1】 了解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重点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解析考点1】 简述泰勒斯、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观点及评价。 (1)泰勒斯: 观点:认为万物皆由水生成,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评价: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希腊早期的哲学是自然哲学,即对自然界本身的探讨和解释,与人生没有关系。自然哲学家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自然的奥秘,而不是依赖传统宗教解释,这是古希腊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着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2)智者学派: 公元前5世纪出现在希腊,代表人物是普罗塔哥拉。 思想主张 ①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古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因此约束力是相对的,其兴废都要以人为尺度。 ③在社会道德上,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评价: ①积极: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某些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②消极: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否定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 (3)苏格拉底: 观点:①他的哲学追求主要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 ②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 (2)评价: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这些思想对后来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 观点:“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表明在他看来真理高于一切。

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1.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犹其是在批判的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2.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理论意义.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2)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3)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4)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辨证法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辨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的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国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新境界,提出新思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5 试述真理绝对性和真理相对性辨证统一的原理。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无数具有相对性的真理之总和构成具有绝对性的真理。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辨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辨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我们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种现成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二者都是错误的。

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

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即理念,它是运动的,联系的和要外化为现实的。因此,理念自身就包含了矛盾:要向对立面转化,这种转化就是从绝对精神转化为现实。并且,根据这种转化的需要将之分为三个阶段,即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 在逻辑阶段中,绝对理念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矛盾转化,从一种逻辑范畴发展到另外的逻辑范畴,逐渐发展成所有的概念和范畴,显示其无限丰富性。 在自然阶段中,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界。在这个阶段中又可分成三个小阶段,即机械性阶段,物理性阶段和有机性阶段。在机械性阶段中,理念外化为零星,互相没有联系、分散的物质状态。在物理性阶段中,开始形成行星系统和身体的物体,出现了风、雨、光、磁等自然现象。而到了有机性阶段,前四个阶段的统一,在经历了地质有机体、植物有机体和动物有机体后,出现了人。 到了精神阶段,理念终于又回复了它自身的形式,即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这种精神主体的内在本质,在抽象的形式下是绝对理念,在具体形式下是绝对精神,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理性的内涵。它整个都是在追寻自身的缘由,和作为一切活动和实存形式之目的和终结的自身意识,是所有思想和所有存在中包含的东西,它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只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普遍性和法则所辖制的多样性。在外部自然界中,它表现在现实的或固有的形式中,在那里,它自在地存在。 在这里提到的自在地存在,就涉及到了黑格尔所提出的关于存在的三种不同形式,分别对应上面所述的三个阶段。 1、Sein:理念在逻辑的抽象阶段的那种存在,只是潜在的、虚有的或称之为“虚无的有”。 2、Ansichsein:在自然阶段的那种存在,是自在的或实有的。 3、Ansich und fursich:即精神阶段的那种最高自由的存在,体现于人类精神的那种存在,就是“自在又自为”的。自为,即自觉,自己认识到自己。 自然界散乱的时空多样性,使其在任何地方都受到“形式”的制约,形式就是具有各种不同程度的抽象性和丰富性的普遍性,是从僵死的引力和惯性的单一性到丰富多变的有机形式的具体性。因此,自然是一个无意识的思想体系,是僵化的理智。 因此,只有精神才是自由的普遍性和解放自身的主动性,惟有精神是普遍性从各自的直接感性桎梏中,从其在意识内部的自我陶醉中,从它们后来表白的,对感性自然界的详尽把握中把自我解放出来。这种表白既出现在理论的认识努力中,使世界隶属于一个历来最严密的连锁必然性之网;也出现在意志的努力中,使同样一个世界却隶属于一个理性实践的连锁图式。 而这种自我解放的普遍性的力量,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或社会的。一旦我们离开了感性直接性,我们便不能构成任何观念,也不能存在任何非人人可分享的思想。第一人称“我”的真正意义无疑是一种普遍性,它表达了一种为规律所制辖的统一。自然界每一事物都与它周围的许多其它事物对立,和那些事物处在一种由必然规律统治着的关系网里,这一事物就要受它和那些事物的关系所限定或约制。整个真实界是一个绝对理念,它是抽象的理念,或逻辑概念和自然由对立而统一的结果。因此,绝对理念也是概念与存在的辨证的统一,即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辨证的统一。所以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合理的就是现实的,现实的就是合理的,正是说明了这种辨证统一的关系。 因为这种辨证法的精神,尽管黑格尔的世界观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甚至带有宗教的神学色彩,但这种辨证性也为其打上了客观性的烙印。不过,因为黑格尔是从唯心观点出发的,肯定了理念的第一性,从而就使他无法解释“逻辑概念如何产生物质”这个世界观中最基本的问题,这也是他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所被人诟病的地方。而这种客观的唯心主义不仅体现在其世界观上,更是其哲学思想的最重要特征。

浅析黑格尔的政治思想

浅析黑格尔的政治思想 一、黑格尔的生平简介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国著名哲学家,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重要的哲学家。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18岁时,他进入图宾根大学(符腾堡州的一所新教神学院)学习,在那里,他与荷尔德林、谢林成为朋友,同时,为斯宾诺莎、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国大革命深深吸引。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1831年在德国柏林去世。他的一生没有多少重大事件。黑格尔青年时代非常热中于神秘主义,他后日的见解多少可以看成是最初他以为是神秘洞察的东西的理智化。1801年,在谢林的帮助下,他起先在耶拿大学当无俸讲师,他曾提到他在耶拿战役开始的前一天在耶拿写成了《精神现象学》,然后在纽伦堡大学当讲师,后来又在海德堡大学作教授(1816—1818),最后从1818年至逝世在柏林大学作教授,在以上各大学都讲授哲学。他晚年是一个普鲁士爱国者,是国家的忠仆,安享公认的哲学声望;但是在青年时代他却藐视普鲁士而景仰拿破仑,甚至为法军在耶拿的胜利而欢欣。柏林时期是黑格尔创作的高峰期。特别是1821年出版的《法哲学原理》。集中、系统的阐述了他的政治哲学。 黑格尔一生著述颇丰,其代表作品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二、黑格尔的主要政治思想 黑格尔的思想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在那个时期德国政治上的长期分裂,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市民等级中产生的资产阶级,依附于封建的政治势力,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曾激发了德国资产阶级的政治热情,但随着革命的深入,他们害怕革命威胁自身的利益和安全,表现出既对封建制度不满,要求政治上统一的愿望,又害怕人民群众革命行动的两重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黑格尔针对这些弊病发表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政治思想,再进一步应该说,黑格尔庞大的哲学体系是为他的政治思想服务的,他的哲学思辨也大量运用于其的政治著作中。黑格尔在年轻时代曾经是法国大革命的热情赞颂者,但此后他的观点渐趋保守,但一直支持君主宪政制度。 黑格尔的主要政治学著作是《法哲学原理》,该书论述了“自然法和政治科学的一般法则”。黑格尔开宗明义的宣布:他的目标不是向世人推荐一种政治思想,而是阐述和澄清现代国家的概念——也正是这个原则划清了现代政治学和以往政治学的界限。在黑格尔看来,政治理论不能规定只能描述,只有当“生活形式变得不合时宜时”,哲学才出场,即哲学是迟到的,它来不及教导人们生活是什么样子。“理解事物是什么,这是哲学的任务”,因为要对事物是什么做出回答,这需要理性。这种立场用黑格尔的名言来表述就是“密涅瓦的猫头鹰总在黄昏时候起飞”。黑格尔认为,古代国家和现代国家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整体上都是服务于表面上自给自足的私人追求。这个整体部分即现代国家的市民社会,涉及一定的社会结构如财产法、警察制度、行业同盟等等相伴随的经济生活领域。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指出:“权利就是法,即原来是自在的法,现在被制定为法律。”因此,这里的法所指的是法律基础,黑格尔主要是从意志自由的角度来谈。意志自由是意识发展的高级阶段,意识从最初的感觉阶段发展到自由阶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充满着对立和统一,意志的自由就是通过每个环节的自我扬弃逐步实现的。因而黑格尔强调,认识事物不能只注重其结果,而要注重其结果及其产生过程。他对权利的论述就包括了一系列的辩证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权利由潜在状态进一步步发展到自在自为状态,最后达到自己的高级阶段即自由形态。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象征着了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一)关于政治学的观点黑格尔的主要政治学著作是《法哲学原理》,该书论述了“自然法和政治科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13天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2016—2017学年广东佛山高二上学期质检)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而柏拉图则提出“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其共同点是 A.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B.突出了理性主义的观念 C.动摇神学统治树立人的尊严 D.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觉醒 【参考答案】D 【解题必备】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背景 (1)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3)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出现了所谓的智者学派。 2.研究领域: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3.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4.主要观点 (1)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2)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 (3)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 二、“美德即知识” 1.背景 (1)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2)当时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2.目的: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3.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4)指出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4.历史意义: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柏拉图 (1)关注焦点:人类社会。 (2)代表作:《理想国》。 (3)主张: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则负责生产。 (4)评价:柏拉图的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亚里士多德 (1)地位: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2)主张: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 法空想社会主义。分别对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科学社会主义。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而且正确的意 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方法论: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是 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的立足点。立足国情,坚持党的 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唯物主义的重要表现。 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3、试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矛盾的普遍性是 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是 具体的,特殊的,各具其特点。二者的辩证关系:a、矛盾的普遍性 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 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b、任何事物都是共 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 有离开共性的个性。C、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 于矛盾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他,就不能正确 掌握唯物辩证法。这一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 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同时,对马克思主义本身,我们也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 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及其性质。第二,经济基础的 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 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当上层建筑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 起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5、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原因:各国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 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历史文化传 承的差异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时代和实践 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的多样性的真实原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