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7北京大学国际政治考研状元笔记分享

2017北京大学国际政治考研状元笔记分享

2016年北京大学国际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号准考证号姓名报考专业复试成

外语听

公共

管理

政治

成绩

总成绩

是否

录取

备注

1240006刘昕中外政治

制度

81.4 1.879.28录取

2240005李矛宁中外政治

制度

78.6 2.878.46录取

3240004李迪中外政治

制度

72.1 2.072.78

不录

4240009甘甜科社与共

71.6 1.874.38录取

5240251尹兴运中共党史85 2.579.66录取

6240235齐艳中共党史85 2.578.4不录取

7240029李孝效国际政治84.88 2.2684录取8240039王晴国际政治82.75 2.281.49录取9240323罗鸡平国际政治81.63 1.6580.18录取

10240025李明国际政治79.5 1.577.85不录取

11240224曾繁强国际政治83.13 1.6977.87录取

12240019邓志军国际政治83.13 1.7874.32录取少数民族骨干计划

13240094朱晓凡国际关系90 2.7485.04录取14240067康朴国际关系80 2.3280.78录取

15240201黄一波国际关系65 1.0469.98不录取

16240215梁轩国际关系80 2.1874.34录取17240086邢思儒国际关系80 2.4874.36录取

18240053阿依别

国际关系80 2.6475.36录取

少数民

族骨干

计划

19240278李丹宜外交学缺考缺考缺考不录取

20240095段勇外交学60 1.067.86录取21240108张建立外交学65 2.069.94录取22240259刘婕外交学65 1.068.1录取

23240112温晗静国际政治

经济学

90 2.8285.68录取

24240113杨都乐国际政治

经济学

70 1.6877.42

不录

曾繁强同学为我们独家学员,作为跨专业考生,基础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复习方法尤为关

键,这方面我们给了他很好的指导,这样才能在众多高手中脱颖而出。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一项禁止所有核试验爆炸的全球条约。该条约旨在促进全面防止核武器扩散、促进核裁军进程,从而增进国际和平与安全。条约包括序言、17条正文、两个附件及议定书。主要内容有:1)现有的核国家逐步、渐进的裁减核武器,最后达到彻底的核裁军。2)核国家承诺不再进行任何核试验爆炸或与核试验有关的爆炸,不在其所控制的地区和范围进行核试验爆炸。非核国家承诺不进行谋取核武器的努力,进行相关的核试验爆炸。五个核大国最先在此条约上签字,到目前为止,已有140多个国家签署了这项条约,但由于一些核门槛国家拒绝执行,此条约难以生效。印、巴的核试验公然违反核禁止条约,冲击国际核不扩散体系。但由于印、巴没有签署这个条约,难以对其进行约束,这也是当前核不扩散体系的漏洞。

反弹道导弹条约

1972年5月26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和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签订的一项双边条约。条约包括前言和16款条文。条约规定,反弹道导弹是指用以拦截在飞行轨道上的战略性弹道导弹或其组成部分的系统,包括反弹道导弹截击导弹、反弹道导弹发射器和反弹道导弹雷达;双方均可部署两个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一个保卫首都,一个保卫洲际导弹发射场。每个系统配备带有核弹头的洲际导弹100枚以及相应的雷达系统和反弹道导弹发射架,此外在试验场上还可以拥有5个反弹道导弹发射架;除此之外,双方不得部署全国性的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或这类防御的基地。2001年美国于“9.11”事件后12月13日宣布退出该条约。

零点方案

1981年11月18日,美国总统里根就裁减美苏中程导弹问题提出的一项建议。内容是:如果苏联拆除其全部针对西欧的SS-20、SS-4和SS-5导弹,美国准备取消它在西欧部署572枚潘兴Ⅱ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的计划,从而使美苏在欧洲都没有中程导弹,达到“零”的水平。这项建议被西方称为“零点方案”。1981年11月30日,美苏在日内瓦开始就限制欧洲中程核武器问题举行谈判。美方提出零点方案后,还提出了对中程导弹的限制必须是“全球性”的原则。美方认为,SS-20导弹射程远、机动性强,如果苏联只把从欧洲地区裁减下来的SS-20导弹转移到乌拉尔以东的亚洲地区,导弹仍能打到西欧,而且必要时仍可重运欧洲。因此,美方要求苏联把从欧洲削减的导弹就地拆毁,不向亚洲转移;同时还要求把苏联在亚洲地区的SS-20导弹也包括在限制之列。美国的这一方案试图以一纸计划换取苏联拆除它已部署的中程导弹,改变在欧洲与苏联争夺中的被动局面,并缓和西欧盟国对美国的不满。方案提出后为苏联政府所拒绝,但为西欧国家普遍欢迎,成为西方对限制欧洲中程核武器的共同立场。

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英文简写NMD,是用于拦截攻击美国的远程和洲际弹道导弹、保卫美国全境安全的防御系统,指挥系统和拦截系统。1999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法案,此系统建立的决定严重违反了美、苏1972年5月签署的《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使世界军控势头受挫。这是一个集防御性与进攻性于一体的武器系统,它与美国强大的核武库相结合,将使美国更富于进攻性,是美国霸权主义政策的结果和表现,将影响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苏、美、英、法四国西柏林协定

1971年9月3日,苏、美、英、法四国签订的协定。包括三个部分,还有九个附件。正式文本没有标题,苏联称为《西柏林协定》,西方则称之为《四大国协定》。在这个协定中,苏联不再坚持取消美、英、法三国在西柏林的占领制度,表示:“柏林西区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之间沿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境内的公路、铁路和水

路的平民与货物过境交通将畅行无阻。这种交通将得到便利,以便按最简单而迅速的方式予以实行,并将享受优惠待遇。”这就意味着苏联向西方国家保证,对西柏林和联邦德国之间的交通负责,今后再也不进行限制和封锁。协定规定:西柏林不是联邦德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今后也不属联邦德国管辖。但在附件中又规定,在不涉及安全与现状的条件下,联邦德国“可以对西柏林常住居民实行领事服务”,联邦德国“缔结的国际协定和协议,根据规定的手续可扩大应用于柏林西区”。联邦德国“可以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上代表柏林西区的利益”。

柏林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柏林。1948年柏林被分为东、西两部分。西柏林离联邦德国约177公里,去联邦德国的通道有4条铁路,4条公路,两条水路和3条“空中走廊”,但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是开放的。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国为了制止公民自由外流和其他非法活动,沿西柏林边界构筑了隔离设施,包括高墙、铁丝网等,45公里横穿市区,120公里包围西柏林,称之为“反法西斯防卫墙”,一般称为“柏林墙”。东、西柏林交界处开了9个过境站。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开放柏林墙。1990年7月2日,民德宣布全部拆除柏林墙。

柏林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美、英、法4国因对西柏林法律地位的争执而引起的两次国际危机。根据1945年《苏英美三国克里木(雅尔塔)会议公报》、《苏美英三国柏林(波茨坦)会议议定书》及其他有关文件规定,在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上述文件还规定了处置战后德国政治、经济的基本原则,以防止其再发动战争,危害世界和平。由于各占领国都力图把对德国的处置纳入自己的战略轨道,战后在德国问题上的斗争十分激烈,而柏林问题成为斗争的焦点。

1948年柏林危机:从1946年末起,在德国问题上的斗争日趋尖锐。1947年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加紧对西欧的控制,合并英、美占领区,阻挠就德国统一问题和缔结对德和约问题达成协议。1948年2月美、英、法、荷、比、卢六国外长会议,筹划在西方占领区成立德意志国家,6月21日宣布实行币制改革,加深德国的分裂。苏联对上述活动一再提出抗议和反对,于1948年退出盟国对德管制委员会,在苏占区和整个柏林发行新货币,并拒绝美国提出的西方三国参加管理柏林货币的要求。对此,美国在英、法两国同意下将其货币改革扩大到西柏林。同年6月24日苏联对西柏林实行封锁,切断西柏林与西方占领区之间的水陆交通。美、英则对苏占区实施交通和贸易限制,向西柏林空运物资。柏林局势一时十分紧张。由于双方都不愿诉诸武力,经过谈判,终于达成妥协,1949年5月12日解除对柏林的封锁。但柏林在1948年底正式分裂为两个城市。美英向西柏林空运物资。

1958~1961年柏林危机:1958年11月27日,苏联照会美、英、法政府,建议取消对柏林的占领制度,使西柏林成为“独立的政治单位”,一个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照会要求西方在6个月内达成协议,否则苏联就把西方在西柏林驻军人员通过民主德国的过境控制权移交给民主德国。西方予以拒绝。1959年5月11日,在日内瓦召开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讨论对德和约和柏林问题,毫无结果。9月15日至27日,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Н.С.赫鲁晓夫访美,同D.D.艾森豪威尔总统举行“戴维营会谈”,双方达成就柏林问题恢复谈判的谅解。随后,美、苏商定1960年5月16日在巴黎召开四国首脑会议。由于5月1日发生美国U-2型飞机侵犯苏联领空事件,首脑会议和艾森豪威尔访苏均被取消。1961年1月20日,J.F.肯尼迪继任美国总统。6月3日,美苏两国首脑在维也纳会晤,赫鲁晓夫重提苏联1958年11月27日建议,声称“必须在今年使欧洲的这个问题得到和平解决”。肯尼迪也持强硬态度,扬言要武力“保卫西柏林”。会谈仍无任何结果。8月华沙条约各国党中央第一书记在莫斯科*会,声明:如西方不愿签订对德和约,华约各国决定单方面与民主德国签订和约。8月13日,在华约的建议下,民主德国在沿东西柏林分界线修筑“柏林墙”,封锁东、西柏林边界。18日,美国派遣1500名士兵通过民主德国检查站增援西柏林。接着,双方互相以核武器试验进行威胁。当危机达到高峰时,赫鲁晓夫态度软化。10月28日,在苏共第22次代表大会上宣称,如果西方国家准备解决德国问题,苏联将不再坚持要在12月31日前缔结和约,撤销了“六个月的期限”,从而结束了这次持续3年多的“柏林危机”。

哈尔斯坦主义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推行的一项对外政策。1955年9月由外交部国务秘书哈尔斯坦建议制定。声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政府单独代表整个德国,不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不同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交的任何国家(作为四个战胜国之一而对德国统一负有责任的苏联除外)建立或保持外交关系。根据这一政策,当南斯拉夫与古巴先后于1957年和1963年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交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就同这两国断交。1969年社会民主党上台后,宣布推行新东方政策,“哈尔斯坦主义”事实上已停止执行。

南北对话

20世纪70年代以来,少数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日益尖锐,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使得发展中国家日益贫穷落后,广大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就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与发达国家进行对话,即南北对话。发达国家在受到“石油危机”冲击之后,也同样面临诸多难题需要与发展中国家对话。1975—1977年由7个发达国家和19个发展中国家参加的巴黎经济合作会议举行了首次南北对话。1981年10月在墨西哥坎昆召开了有22国参加的最高级南北对话,提出要推出全球谈判。在南北对话中西欧态度较积极,勃兰特委员会在《共同的危机》中提出了在南北合作中发达国家应采取的具体措施,而美国对此冷漠,近年来南北对话进展不大。80年代,联合国极其附属机构仍在不断谋求加强南北之间经济合作和对话的多种途径。1975—1990年12月欧洲经济共同体与非洲、加勒比、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签定了4个《洛美协定》,旨在促进双方经济发展。

南南合作

又称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合作,指发展中国家在尊重主权、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国际经济关系,开展广泛的合作。因发展中国家多位于地球的南半部,故称。南南合作始于1955年4月的万隆会议。当时,亚非两洲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出席了这次会议。会上专门通过了《经济合作》决议,建议与会国“在互利和互相尊重主权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为今后的南南合作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60年代中期,77国集团成立,在联合国体系中非常活跃,成为促进南南合作、推动南北对话和维护发展中国家整体利益的一支重要力量。70年代起南南合作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并通过有关国际会议制定了多项纲领和宣言,合作范围涉及工业、农业、贸易、科技、金融、海运、保险、通讯等领域。到目前为止,发展中国家已建立区域性、半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近30多个,原料生产和输出国组织30多个,货币金融组织近20个,并由区域性合作不断向全球性合作发展。这些组织在繁荣地区经济,加强发展中国家经济与技术合作方面作出了显著的成绩。

不结盟运动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开展,万隆会议的召开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帝斗争。随着美苏冷战加剧,双方开始争夺第三世界。为了摆脱大国控制,1956年铁托、纳赛尔和尼赫鲁在南斯拉夫会谈后的联合声明中提出不结盟的主张。1961年在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尼赫鲁、印尼苏加诺的倡议下,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运动国家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参加不结盟的标准是:执行独立自主不结盟政策;不卷入外国军事集团,不缔结双边军事协定。随着世界人民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发展,不结盟政策的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和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与霸权主义;呼吁第三世界国家加强团结,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不结盟运动未设总部,无常设机构,主要机构为: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由第四次首脑会议决议设立的协调局、纽约协调局、还有不定期召开的一些会议等。我国一贯支持和重视不结盟运动,赞赏其坚持的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政策,高度评价其在国际事务中的积极作用。

七十七国集团

发展中国家为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反对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而形成的国际经济组织。长期以来,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一直处于被剥削的无权地位。1961年第一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提出,发展中国家应联合行动以抵制不平等的国际贸易。在发展中国家的呼吁下,1963年第18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召开贸易和发展会议。亚非拉75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从而形成了“七十五国集团”。1964年4月,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七十五国集团”扩大为七十七个国家和地区并发表了《七十七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七十七国集团”由此得名。到九十年代初,有成员国128个。该组织没有

常设机构和章程,宗旨是使其成员国在国际经济领域内加强接触和协商,协调立场,统一行动,逐步打破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在每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召开之前,该组织都要举行部长级会议。1974年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通过了“七十七国集团”起草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七十七国集团”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经济组织,在国际经济领域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15国集团

成立于1989年9月,是继不结盟运动和“77国集团”之后兴起的又一个发展中国家合作组织。目前成员国已发展到19个,分属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是一个跨洲经济合作组织。成立背景:70年代中期以来,南北谈判陷入僵局,第三世界国家更加重视和提倡南南经济合作。为共同应付发展中国家日益突出的经济发展问题,适应发展的世界主题,1989年9月,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召开的不结盟第九次首脑会议上,决定成立一个发展中国家的首脑级会议组织—南南磋商与合作首脑级集团,因其最初有15个成员,故称“15国集团”。宗旨:通过定期磋商,协调政策,指定南南合作行动计划,加强和促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在高度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提高发展中国家的集体自力更生能力和凝聚力,有效地促进全球范围内的“南南合作”;协调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所采取的立场,促进更积极、更富有建设性的南北对话。影响:该集团的成立对推动南南合作、南北对话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边安全机制

指的是多个国家通过国际制度协调各自行动,有效地应对各种损害性、破坏性因素的影响和威胁,维护和保障这些国家所认同或制定的一系列原则、规范和程序等的一种安全机制,其目的在于协调各国的政策和行为,各种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多边外交活动等都是多边安全机制的表现形式,多边安全机制对于扩大国际共识,促进国际合作具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推动国际安全问题的解决,以及协调多变力量之间的安全平衡,维护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新时期国际安全领域中的一种新的进步。

区域主义

或称地区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一种区域合作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称,它是一定区域内的若干国家为维护与本区域的利益而进行国际合作与交往的总和,是伴随着区域组织的大量产生和区域合作实践的发展而产生出的一种意识形态或思潮,区域主义在实践中扩展到了全球,到1980年代末,虽然冷战终结,全球化浪潮兴起,区域主义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世界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以地区为中心聚合发展,区域化和区域主义现象越来越突出,由此对区域主义的研究也处于方兴未艾之势。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EAN)。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1967年8月28-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1971年后,加强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协调合作,使东盟逐步成为一个区域性组织。东盟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由六过外长组成的部长会议,执行机构是常务委员会,秘书处是东盟的行政总部,设在雅加达。其他还有常设委员会、特别委员会等,并不定期召开六国首脑会议。

东盟追求的宗旨是:本着平等合作的精神,通过共同努力来加速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增进地区间的积极合作和相互援助,同国际组织和区域性组织保持紧密和有益的合作。

东盟10+3、10+1是1997年发起的

中国为“10+3”和“10+1”合作机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1997年举行的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中国与东盟领导人发表的《联合宣言》,确定了双边睦邻互信伙伴关系。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目标。2003年,在第七次“10+3”和“10+1”会晤期间,温家宝总理与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出席了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签字仪式。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缩写CAFTA,是中国与东盟十国组建的自由贸易区。2010年1月1日贸易区正式全面启动。自贸区建成后,东盟和中国的贸易占到世界贸易的13%,成为一个涵盖11个国家、19亿人口、

GDP达6万亿美元的巨大经济体,是目前世界人口最多的自贸区,也是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贸区。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三大区域经济合作区。

障碍:中国威胁论和中国投资黑洞论;东盟成员国内部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历史积怨和主权争端;国内政局不稳;民族宗教差异);东盟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经贸结构的雷同化;东盟内部缺少核心的经济力量和协调机制,主导权纷争激烈;东盟内部个别成员国与其他国家单独签署自由贸易协定问题;东盟成员国与台湾的经贸关系;东盟区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发展前景:双方的贸易将有更大的增长,贸易结构进一步合理化;双方的相互直接投资将逐步扩大;经济合作领域将日益拓宽

意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和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的团结合作,也有利于东盟在国际事务上提高地位、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和东盟各自的经济发展,扩大双方贸易和投资规模,促进区域内各国之间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区域市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高该地区的整体竞争能力,为区域内各国人民谋求福利。与此同时,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推动东盟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增长也有积极作用。

政治意义

1、从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关系来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助于中国和东盟全面、深入、快速发展友好关系。维护东亚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2、从建立国际新秩序来看,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

3、从提高东盟的国际地位来看,建立中国—东盟自贸区,有助于东盟在国际社会事务中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经济意义

1、使双方获得“贸易创造”效益。

2、使双方获得投资增长效益。

3、使双方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4、推动双方经济发展

东盟地区论坛

两极格局解体后,亚太国家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展多边安全对话,不少国家提出较为具体的设想和建议。1992年初东盟首脑会议就加强地区政治、安全对话达成共识。1992年由东南亚国家首脑会议倡议举办,1994年7

月25日论坛首次在曼谷举行,东盟极其对话伙伴国日、美、加、澳、新、韩,协商伙伴国中、俄,观察员国越、老、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十八方代表与会。论坛以维护地区和平,防止发生纠纷,建立信任关系,和开展预防性外交为宗旨。以漫谈形式进行对话,一般不设具体议题。首次会议主席泰国外长巴颂在会议结束时发表声明:论坛能促使亚太地区国家就共同关心的政治安全问题进行建设性对话和磋商,为亚太地区建立信任和采取预防性外交做出重要贡献。首次会议决定,每年在东盟国家举行一次部长级会议。ARF是目前亚太地区的惟一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机制。

《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是东南亚国家联盟于1976年2月24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订立的,东盟当时所有成员国,即: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均签署并批准了该条约。此后,为使东南亚以外的国家加入条约,东盟先后于1987年12月15日和1998年7月25日对条约进行了修改,分别形成了第一修改议定书和第二修改议定书。截至目前,又有东南亚的文莱、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和该地区以外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相继加入了该条约。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条约时说,中国成为东南亚地区以外第一个加入条约的大国,将使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国和平与稳定的周边关系将得以进一步巩固。

条约的宗旨是“促进该地区各国人民间的永久和平、友好和合作,以加强他们的实力、团结和密切关系”条约规定了缔约各方应当通过友好谈判解决彼此间出现的争端,并规定了在通过友好谈判无法解决争端时将由缔约各方成立一个由部长级代表组成的高级理事会关注和处理争端或局势。

条约还规定了缔约一方不应当以任何方式参加旨在对另一方的政治经济稳定、主权和领土完整构成威胁的任何活动;缔约各方应当努力发展和加强睦邻合作关系,并应当促进经济、社会、技术、科学和行政管理领域的积极合作。

《东盟宪章》全称《东南亚国家联盟宪章》,这是东盟成立40年来第一份具有普遍法律意义的文件。这份文件长达31页,确立了东盟的目标、原则和地位。2007年11月20日下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13届首脑会议上签署。这是东盟成立40年来第一份具有普遍法律意义的文件。这份长达31页的文件确立了东盟的目标、原则和地位。其主要内容如下:

【目标】维护并加强本地区和平、安全与稳定。保持本地区无核武化,支持民主、法制和宪政,为东盟居民提供公正、民主与和谐的和平环境。致力于经济一体化建设,构建稳定、繁荣和统一的东盟市场和生产基地,实现商品、服务和投资自由流动,促进商界人士、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的自由往来;增强合作互助,在本地区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加强开发人力资源,鼓励社会各部门参与,增强东盟大家庭意识。

【原则】继续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基本原则。尊重各成员国的独立、主权、平等、领土完整和民族特性;坚持以和平手段解决纷争;不干涉成员国内政;就涉及关系东盟共同利益事宜加强磋商机制,依照东盟条约和国际惯例解决纷争,棘手问题将交由东盟首脑会议协商决定。

【地位】《东盟宪章》对各成员国具有约束力,赋予东盟法人地位。

随着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东盟越来越感到大力推进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性,而推动一体化进程就需要一部对所有成员国都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基本文件,以确定东盟发展方向,促使成员国为共同目标而努力。《东盟宪章》就是旨在增强东盟凝聚力、提高东盟整体实力和国际地位的一份基本文件。

《东盟宪章》对东盟而言具有划时代意义。它是东盟成立以来第一份对所有成员国具有普遍法律约束力的文件。这一文件的签署是东盟在机制化和法制化建设上的重要举措,是建立东盟共同体的重要法律保障,是东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东盟宪章》是一份适应东盟自身现状特点的法律文件,它将使东盟从一个松散的组织,转变成为一个更具凝聚力、更有效率和更以规则为基础的组织,促进东盟走向以宪章为本的共同体。和本届东盟峰会的另一项成果——《东盟经济共同体蓝图》一道,《东盟宪章》将成为东盟迈向更深层次一体化的引擎。

非洲统一组织

简称“非统”。1963年5月,31个非洲独立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他们的代表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会议,通过了《非洲统一组织宪章》,决定成立非洲统一组织。其宗旨是:促进非洲国家的统一和团结,加强非洲国家在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合作,保卫非洲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与独立,从非洲根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促进国际合作。截止1984年,共有50个已独立的非洲国家加入非统。组织机构有:非洲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是非统的最高机构,每年至少开会一次。下设部长理事会和秘书处。此外还有非洲解放运动协调委员会、仲裁委员会和一些专门委员会等机构,处理有关具体问题。非统总部设在亚的斯亚贝巴。

中非合作论坛

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和非洲国家在南南合作范畴内的集体对话机制。中非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每3年举行一届。部长级会议召开前一年举行一次高官会议,为部长级会议做准备。

20世纪9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根据部分非洲国家的建议,中国政府于2000年10月提出召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2000年部长级会议”的倡议。这一倡议得到非洲国家的热烈响应和广泛支持。非洲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一贯重视加强同非洲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这不仅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2000年10月10日至12日,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45个非洲国家的外交部长、主管对外合作或经济事务的部长以及部分国际机构和地区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中非合作论坛第一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和《中非经济和社会发展合作纲领》两个历史性文件。中非双方决定在21世纪建立和发展长期稳定、平等互利的新型伙伴关系,建立中非合作论坛机制。

亚欧会议是亚洲与欧洲之间的政府间论坛。1994年7月,欧盟制定了《走向亚洲新战略》,主张与亚洲进行更广泛的对话,建立一种建设性、稳定和平等的伙伴关系。1994年11月,新加坡总理吴作栋提出召开亚欧

会议的倡议,得到各方广泛积极响应。1996年3月1日至2日,首届亚欧首脑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标志亚欧会议正式成立。

宗旨根据首届亚欧会议通过的《主席声明》,亚欧会议的目标是在亚欧两大洲之间建立旨在促进增长的新型、全面的伙伴关系,加强相互间的对话、了解与合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原则各成员国之间对话的基础应是相互尊重、平等、促进基本权利、遵守国际法规定的义务、不干涉他国的内部事务;进程应是开放和循序渐进的,后续行动应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进行;接纳新成员应由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协商一致决定;通过对话增进相互了解和理解以确定优先领域并共同合作。

亚欧会议自成立以来,根据亚欧领导人的授权,亚欧双方在政治、经济、贸易、金融、科技、司法、环境、文化和教育等领域进行了广泛合作,合作领域不断拓展,机制逐渐成熟,取得不少成果,推动了亚欧新型全面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进一步加强亚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各领域的协调合作,符合亚欧双方的共同利益,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亚欧会议的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

独立国家联合体

简称“独联体”。苏联解体后原苏联的共和国建立的协调机构。1991年12月7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在明斯克举行会议。会后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宣布苏联已不复存在。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摩尔达瓦、哈萨克、塔吉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土库曼11个原苏联共和国首脑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开会,会议通过了《阿拉木图宣言》,宣布11国以创始国身份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并再次宣布苏联解体。国家元首理事会为独联体最高权力机构,每年至少开会两次,政府首脑理事会每年至少开会4次。俄语为其工作语言。任何一国都可声明不参与某一问题的讨论。主要机构设在明斯克。

“古阿姆”集团

“古阿姆”集团是格鲁吉亚、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五国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GUUAM 音译。成立背景:为了加强相互合作,促进地区安全,加强政治、经济交流,同国际恐怖主义、有组织犯罪、毒品走私做斗争,1996年阿、格、摩、乌(克兰)4国在维也纳发表联合声明,成立4国联盟,1999年4月乌兹别克斯坦加入该联盟,使其被称作“古阿姆”,当时是一个松散的非正式组织。2000年6月7日,该集团签署了《雅尔塔宪章》,规定“古阿姆”集团的运作机制,此举标志着“古阿姆”转变为正式组织。主要机构:国家首脑会议、各国外长会议和国家协调委员会。特点:1)合作的领域广泛,实施的计划具体2)合作的重点突出,经济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3)安全领域里的合作不断加强4)极为关注恐怖主义、毒品走私、武器扩散、民族和宗教压迫等跨国问题5)合作中体现出明显的亲西方倾向,“亲西疏俄”是“古阿姆”的一个基本立场。

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

成立于1981年5月25日,是一个综合性的政治、经济、军事地区合作组织,包括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阿曼、卡塔尔、科威特等6个成员国。成立背景:1)阿拉伯世界联合自强趋势的推动和影响2)共同抗衡两伊威胁3)成员国存在共同的合作基础。宗旨:利用各成员国的资源和力量,实现成员间在一切领域内最大限度的协调、联系、合作和一体化,加强与密切成员国人民间的联系、交往与合作;在联合自强的基础上推动6国工业、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不断加强共同防务力量。组织机构:最高理事会、部长理事会、总秘书处、总部设在沙特阿拉伯首都该组织在加强成员国政治、经济、外交、安全和军事等领域的协调、合作和一体化,调整成员国内部及其他国家间的争端,维护海湾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地区经济合作,推动中东和平进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洛美协定

是非加太集团和欧盟之间进行对话与合作的重要机制,也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南北合作协定,自1975年以来共执行了4期,欧盟一直通过该协定向非加太集团成员提供财政、技术援助和贸易优惠等。2000年2月,非加太集团和欧盟就第五期洛美协定达成协议,并于同年6月在科托努正式签署,称科托努协定,洛美协定就此宣告结束,经欧盟15国和非加太集团76国政府的正式批准,科托努协定自2003年4月1日起正式生效。

第三个洛美协定

全名《欧洲经济共同体—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国家洛美协定》。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同欧洲经济共同体9国之间签订的经济贸易协定。迄今业已签署4个。1984年12月8日第三个《洛美协定》在洛美续签,1986年5月1日生效。它规定,在5年中欧洲共同体提供总数为85亿欧洲货币单位的经济援助;加强非、加、太国家的集体自力更生能力,重点帮助发展补偿作物;对工业和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优惠,把享受稳定收入的出口产品增加到50种;扩大合作领域,包括文化、环保等诸多方面。10个共同体成员国和66个非、加、太发展中国家参加了签字。

孔塔多拉集团

1983年1月,墨西哥、哥伦比亚、巴拿马、委内瑞拉四国外长在巴拿马的孔塔多拉岛举行会议,讨论不断恶化的中美洲局势。会议发表的公报表示四国愿意为缓和中美洲局势、和平解决中美洲问题作出努力。此后,国际上就称这四个国家为孔塔多拉集团。孔塔多拉集团曾多次举行外长会议,还和中美洲五国的外长举行过多次九国外长会议。1983年四国首脑会议发表了《关于中美洲和平的坎昆声明》,同年9月第四次9国外长会议通过了实现中美洲和平的《意向文件》。孔塔多拉集团在积极的外交斡旋中,确立了排除外来干涉,反对把中美洲问题纳入东西方对抗的轨道,由中美洲国家自己通过和平谈判解决本地区争端等一系列基本原则,提出了控制军备竞赛、停止武器输送、撤出外国军事顾问、禁止建立军事基地、禁止任何形式的外国干涉、各国政府同本国反对派建立持久对话等一系列缓和中美洲局势的具体建议。孔塔多拉集团的和平努力得到了拉美国家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和支持。

利马集团

阿根廷、巴西、秘鲁和乌拉圭四个拉美国家为促进中美洲问题的和平解决,于1985年建立的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进入80年代后,美国同尼加拉瓜,尼加拉瓜与洪都拉斯关系急剧恶化,严重影响该地区的和平安定。对此,孔塔多拉集团为和平解决地区问题付出极大努力,但由于美国在中美洲问题上强硬,孔塔多拉集团的调解活动遇到了严重障碍。在这种情况下,1985年7月28日,参加秘鲁新总统就职仪式的阿根廷、巴西、秘鲁和乌拉圭四国代表达成协议,组成了一个“支持孔塔多拉集团”。其宗旨是,与孔塔多拉集团合作共同推动中美洲的和平进程,促进中美洲的和平条约的签署并保证该条约的执行。由于这个集团是在秘鲁的首都利马组成的,所以国际上成为“利马集团”。

里约集团

里约集团成立于1986年,当年12月孔塔多拉集团成员和利马集团成员的八国外长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决定建立“政治磋商和协调常设机构”,以推动拉美一体化进程,当时被称为八国集团,1990年3月正式易名为“里约集团”,目前有19个成员国。宗旨:就拉美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重大问题进行磋商,协调彼此立场,并决定采取相应的行动,以促进拉美一体化事业的发展;同时代表本地区同其它区域性组织及国际集团开展合作。集团不设办事机构。影响:作为拉美绝大多数国家参与的政治磋商和合作组织,里约集团对内成为拉美国家协商解决跨国共同问题的有效机制,对外则成为拉美国家协调共同立场反映共同呼声的舞台。

美洲国家组织由美国和拉丁美洲国家组成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其前身是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成立于1890年4月14日,1948年在波哥大举行的第9次泛美大会上改称现名。目前有30个成员国,并先后有16

个欧美及亚非的国家或地区在该组织派有常驻观察员。成立宗旨加强本大陆的和平与安全;保障成员国之间和平解决争端;在成员国遭到侵略时,组织声援行动;谋求解决成员国间的政治、经济、法律问题,促进各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合作;控制常规武器;加速美洲国家一体化进程。

安第斯国家共同体(COMUNIDAD ANDINA DE NACIONES,简称CAN)是由哥伦比亚、秘鲁、智利、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等南美洲5国于1969年成立的。1969年5月,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和智利政府的代表在哥伦比亚的卡塔赫纳城举行会议,讨论小地区经济一体化问题,26日在波哥大签署了《小地区一体化协定》,后称《卡塔赫纳协定》。同年10月16日,该协定生效。因成员国均系安第斯山麓国家,故称安第斯集团或安第斯条约组织。

宗旨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促进成员国之间平衡和协调发展,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壁垒,组成共同市场,加速经济一体化进程。该组织规定,对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给予优惠待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全称是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其英文首字缩写为APEC。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主要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成立背景:1989年1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问韩国时提出“汉城倡议”,建议召开部长级会议来讨论加强亚太经济合作问题。经各方磋商,1989年11月首届部长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召开,澳、美、加、日、韩、新(西兰)和东盟六国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由此成立。1991年中国、中国台北、香港加入该组织,现有成员包括21个国家和地区。宗旨:维护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经济效率,发展和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系,减少成员之间的关税壁垒,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主要机构: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部长会议、高官会议、各委员会、秘书处。主要成就:1、推行了有计划的经济自由化进程,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2、商务便利化是APEC的另一个重要议题。3、经济技术合作是APEC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它与贸易投资自由化并列为APEC的两个轮子。

茂物宣言

1994年在印尼茂物举行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通过了《APEC经济领导人共同决心宣言》,确立了APEC在亚太地区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目标,提出发达成员到2010年,发展中成员到2020年实现这一目标的时间表,同时会以正式确立了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这两个支柱,事实上确立了APEC今后的行动纲领,茂物宣言为APEC指明了前进方向,两道线很好地说明了发达国家是同意发展中国家对其弱势产业进行必要保护的,该宣言在APEC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上海合作组织

上海合作组织前身是“上海五国”机制,上海五国机制起始于80年代后期的中苏两国关于裁减边境地区军事力量和保持边境安宁的谈判。苏联解体后,俄、哈、吉、塔、四国组成联合代表团,与中国继续进行谈判。1996年,五国在上海首次会晤,随着谈判的深入,谈判内容扩大到经济领域、打击三股恶势力等。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接纳乌兹别克斯坦而成为上海合作组织,适应了六国合作的需要也是世界和地区形势发展的需要。特点:1、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解决和促进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叫做“上海精神”。内容是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2、遵循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原则,对外开放。3、重点是维护地区安全,联合打击三股恶势力,即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国际恐怖主义。4、是以安全为先行的经济、政治、文化全方位的地区合作组织。影响:是后冷战时代唯一将安全、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区域性组织。该组织发展地区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加强六国与亚太地区的安全,为冷战后摒弃冷战思维,探索新型的国家关系、新型的安全观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对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蒙巴顿方案

即“印巴分治”方案。1947年6月由英国驻印度总督蒙巴顿提出。二次大战后,英帝国主义迫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强大压力,提出“分而治之”的方案。主要内容:根据居民宗教信仰,英属印度分为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分别建立自治政府;巴基斯坦由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构成;王公土邦在“移交政权”后享有独立地位,可分别谈判加入印巴任何一个自治领。这个方案为当时的主要政党印度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所接受。1947年8月15日,英国把在印度的政权分别移交给印度国大党和巴基斯坦穆斯林联盟。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从此告终。英国在印度的经济利益基本未受影响,而印度独立法规定的内容又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形成了一些争端,其中最严重的是克什米尔问题,为印巴日后的长期冲突埋下了伏笔。

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全称查谟和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的最北端,处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国之间,总面积为1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00万,其中穆斯林占77%,印度教徒占20%,其余人口则为佛教徒和其他宗教的信仰者。其中克什米尔谷地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大多数为穆斯林。查谟则是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地区。克什米尔原属英属印度的一个土邦,拥有相对的独立性。1947年印巴分治时,印度教王公控制土邦议会,印度利用议会通过决议将克什米尔划入印度,引起巴方和穆斯林居民的不满。从1947年起,印、巴双方为此进行了三次印巴战争。1949年1月,通过联合国的调停,印巴划定了“实际控制线”。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分为两部分:自由克什米尔和北部地区,占克什米尔土地的2/3,人口的3/4,首府为穆扎法拉巴德。印控克什米尔正式称为查谟和克什米尔,占克什米尔土地的1/3,人口的1/4,首府为斯利那加。第一次印巴战争后,双方

开始在实际控制线沿线和控制区内重兵布防。双方经过三次印巴战争,目前仍在争夺对该地区的主权,并时有军事摩擦发生。99年5月,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再次发生激烈冲突。克什米尔问题是影响南亚地区安全的一个重要不稳定因素。

《拉哈尔宣言》

1999年2月21日,1999年2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乘巴士前往巴基斯坦的拉哈尔与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会谈,被称为“巴士外交”。会后发表的《拉哈尔宣言》重申了《塔什干宣言》和《西拉姆协定》中指导双边关系发展的原则,即用和平方式与双边努力解决印巴之间包括克什米尔争端在内的所有问题。但是,不到两个月,即4月11日,印度又试射了“烈火—II”中程导弹,三天后巴基斯坦也试射了“高里—II”中程导弹,再度引发印巴新一轮的军备竞赛。5月26日,印度空军为了清除穆斯林“渗透分子”,突然袭击克什米尔的五个地点,由此引起印巴之间在克什米尔的再一次武装冲突。10月12日,巴基斯坦发生军事政变,军事领导人穆沙拉夫执政,使印度更加加强军事戒备。12月底,印航客机被劫持,此事的发生与穆斯林恐怖分子有联系。2000年1至2月份,印巴又展开外交战,相互驱除外交官。

泛突厥主义,又称大突厥主义,是一种极端的民族沙文主义思潮。它主张所有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联成一体,组成一个有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统治的大突厥帝国。

1923年穆斯塔法·凯末尔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国。凯末尔说:“伊斯兰团结和土兰主义都不能成为我们的原则和必然政策”,并于1926年取缔了青年土耳其党这个组织,使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再次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但是,“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的反动思想并未遭到清理和批判,时沉时浮,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思想影响和各种形式的宣传、渗透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法塔赫,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所属的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简称“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是与“巴勒斯坦”、“解放”、“运动”三个词对应的阿拉伯语词首音节的汉译形式。法塔赫1959年在科威特正式成立,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流派别,得到阿拉伯国家的广泛承认和支持,在2006年前一直处于执政党地位。1963年在阿尔及利亚设立第一个办事处,1965年1月1日在巴勒斯坦北部加利利山区首次发动反对以色列的武装斗争。到1968年已发展为一支主要的巴勒斯坦军队。法塔赫控制着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领导机构、大部分群众团体和驻外代表机构。

考研真题答题黄金攻略

名师点评:认为只要专业课重点背会了,就能拿高分,是广大考生普遍存在的误区。而学会答题方法才是专业课取得高分的关键。

(一)名词解释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名词解释最简单,最容易得分。在复习的时候要把参考书中的核心概念和重点概念夯实。

近5-10年的真题是复习名词解释的必备资料,通过研磨真题你可以知道哪些名词是出题老师经常考察的,并且每年很多高校的名词解释还有一定的重复。

专业课辅导名师解析:名词解释答题方法上要按照核心意思+特征/内涵/构成/案例,来作答。

①回答出名词本身的核心含义,力求尊重课本。这是最主要的。

②简答该名词的特征、内涵、或者其构成、或者举一个案例加以解释。如果做到①②,基本上你就可以拿满分。

③如果除非你根本不懂这个名词所云何事,或者压根没见过这个名词,那就要运用类比方法或者词义解构法,去尽可能地把握这个名词的意思,并组织下语言并加以润色,最好是以很学术的方式把它的内涵表述出来。

【名词解释答题示范】

例如:“行政权力”。

第一,什么是行政权力(核心意思,尊重课本)

第二,行政权力的几个特征,不必深入解释。

第三,行政权力的5点内涵。

具体一点,如,“行政责任”。

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及其构成主体行政官员(公务员)因其公权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者和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

行政责任的特征包括:①行政责任是一种责任;②行政责任是一种义务;③行政责任是一种任务;④行政责任是一种理论;⑤行政责任是一种制度;⑥行政责任是一种监控体系。

【名词解释题答题注意事项】:

第一,控制时间作答。由于名词解释一般是第一道题,很多考生开始做题时心态十分谨慎,生怕有一点遗漏,造成失分,故而写的十分详细,把名词解释写成了简答或者论述,造成后面答题时间紧张,专业课老师提示,要严格控制在5分钟以内。

第二,在回答名词解释的时候以150-200字为佳。如果是A4的纸,以5-8行为佳。

(二)名词辨析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这道题目可以作为“复合型名词解析”来解答。最主要的还是要解释清楚题目中的重要名词。

对于答题思路,还是按照课堂总结的“三段论”的答题模式。一般可以归类为“A是…”“A和B…”“AB和C”的关系三种类型,分别做答。

【名词辨析答题示范】:

例如“工资就是薪酬”。(专业课老师解析:这属于“A和B…”类型的题目)

第一,工资的定义。

第二,薪酬的定义。

第三,总结:工资与薪酬的关系。

【名词辨析题答题注意事项】:

第一,不能一上来就辨析概念之间的关系。如果先把题目中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会被扣除很多分数,甚至大部分分数,很多考生很容易忽视这一点。

第二,控制时间。辨析题一般是专业课考试最前面的题目,一般每道题350-400字就可以,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篇幅占到A4纸的半页为佳。

(三)简答题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简答题难度中等偏下,主要是考察考生对于参考书的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程度。往往是“点对点”的考察。一般不需要跨章节组织答案。因此,只要大家讲究记忆方法,善于记忆,记忆5-7遍,就可以保证这道题目基本满分。

简答题采用“定义+框架+总结”答题法。

①首先把题干中涉及到的最重要的名词(也叫大概念)进行阐述,就像解答名词解释一样。这一环节不能省略,否则无意中丢失很多的分数,这是很多考生容易忽视的一点。

②读懂题意,列要点进行回答。回答要点一般3-5点,每条150-200字。

③进行简单的总结,总结多为简单评析或引申。

【答题示范】:

例如“简答公共财政的职能。”

第一,公共财政的定义。(不能缺少)

第二,公共财政的3大职能。(主体部分)

第三,总结评析。

【简答题答题注意事项】:

第一,在回答简答题的时候,要采取“总-分-总”答题结构。即在回答要点之前进行核心名词含义的阐释,最后写几句起总结的话,这样不会给人一种太突兀的感觉。

第二,在回答的时候字数一般在600-800为佳,时间为15-20分钟。通常字数应该是本题分值的至少30倍,即,1分至少30个字。

第三,如果课本没有明确答案,那你也不能拍脑门乱写,好的策略是向课本靠拢,将相关的你能够想到的内容往4×150里套就行了。关键在于有条理又能自圆其说,你如果能结构清晰、条分缕析的把题答完,你肯定可以得满分。

(四)论述题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论述题属于中等偏上难度的题目,分值往往也比较大,考察对学科整体的把握和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进而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洞悉论述题的本质,其实回答起来还是非常简单的。论述题,从本质上看,是考察对多个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答案的组织往往是横贯全书,跨章节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课本的整体框架和参考书的作者的写书的内部逻辑。这一点是重点,特别是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要做到这一点,难度非常大,同时也很必要。

考研论述题答题攻略:论述题“3w答题法”,即what,why,how。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答题结构上“总—分—总”,开头要阐述背景,解释相关的名词,最后要做总结,还是那句话,不要给人留下突兀的感觉。

①阐释论述题中重要的相关概念,并把论述题中重要的核心理论要点写出来。这部分是考察书本的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后面展开分析的基础。

②要分析问的原因或者必要性。这部分构成了论述题中的“论”,要写的像论文里面的分论点,对于每一个分论点要适当的“述”。这是论述题的关键,结合课本,选好切入的角度至关重要。

③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并在最后做总结或者展望。

【论述题答题示范】

例如:结合公共财政相关理论,论述收入分配领域为什么“不患寡而患不均”。

第一,阐释“公共财政”的定义,阐释公共财政的职能,市场失灵理论,并详细阐述公共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

第二,分析目前“患不均”,即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这一问题的原因,一般4-5条。

第三,结合公共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提出化解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政策主张。

【论述题答题注意事项提示】:

第一,紧扣理论。先阐释清楚相关的概念和核心理论。

第二,回答的视角要广,角度要多,不能拘泥于一两个点。但是条数也不宜过多,在5-8条为好。

第三,要点之间要有条理性。论述题字数在1500左右。用时为25-30分钟。

第四,如果没有案例分析题,论述题一般是最后一道考题,分值较大,需要考生合理规划时间,每道论述题至少留出30分钟以上的时间。

(五)案例分析题答题方法

【考研名师答题方法点拨】

案例分析考察形式往往看起来比较灵活,给人一种难以驾驭的感觉。但是案例分析题并不难,与其说是在考察案例,不如说是再考察考生对核心理论的掌握。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先理论后结合案例分析,方可获得案例分析题的高分。

考研答题攻略:案例分析要采用“理论——材料分析法”。

第一,仔细阅读案例,寻找涉及到的每一个相关的理论,并在答题的第一部分将理论部分写透。(这是主要的部分)

第二,结合理论分析案例材料。

【答题示范】

例如:结合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给出一段描述房地产市场现状的材料。请运用公共政策知识分析,在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市场失灵,是否存在政府失灵?运用什么政策工具解决人们的住房问题?

第一,明确案例的理论依据——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失灵理论和政策工具理论。然后阐述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概念及其表现,阐释政策工具的定义和种类。

第二,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结合材料具体说明为什么在房地产市场既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以及运用什么政策工具。

【案例分析题答题注意事项提示】:

第一,不要就事论事,要先分析、铺垫理论。

第二,要做到理论和材料的有效结合,不能理论材料两张皮。结合的方法或为验证理论的正确,或为运用理论对材料的相关问题进行评析,这个需要考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三,案例分析题一般是最后一道考题,分值较大,需要考生合理规划时间,每道案例分析至少留出30分钟以上的时间。

【名师结语点评】如果想考取专业课135分及以上的高分,答题方法不可忽视。经过长期摸索,总结了一套成熟的考研专业课答题模板。每年的专业课复习后期,一般是12月份左右,会组织相关的专业课模考,一般考生只要按照总结的模板模拟考试4-5次,就能熟练地掌握高分答题方法和技巧。

2017考研独家专业课复习经验指导

考研专业课的复习分为六大阶段,六大阶段是考研专业课复习的“六部曲”。正确的阶段做正确的事,优化每个阶段的复习,才能让考研“更容易”,才能做到“不走弯路,一次成功。”

(一)择校预备阶段(1月初——3月初):

关键词:全面自我分析、确定考研院校专业、了解内部信息、抱定信念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全面的自我分析基础上,定下自己的目标院校和专业,并进一步明确自己报考专业的参考书目、报考人数、招生人数、复试分数线、该专业必备考研资料。提醒广大考生:选择院校和专业要综合考虑兴趣、专业课基础、外语水平、未来职业规划、报考专业的就业前景等因素。考研就是给自己一次机会,无论跨考与否,报考名校与否,择校、择专业一定要要建立在全面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一旦决定,要抱定信念,切勿轻易中途换学校、转专业!中途换院校和专业会极大浪费有限的备考时间和精力。

(二)基础理解阶段(3月上旬——7月初):

关键词:扎实理解、参考书及核心资料通读3遍、记下核心概念和公式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完整理解,为后面记忆和运用打下基础。将参考书目完整地看至少3遍以上。全部知识点重在理解,除了核心概念和公式外,不必刻意记忆。实在不理解的知识点标记下来,后面通过相关的辅导或者查阅解决。此外,这一阶段做笔记,切不可过分细致,以梳理框架和概念为主,太细会浪费很多时间,也记不住。建议考生制定每天和每周的规划,一般2-3章/天,这个速度比较合适。

(三)重点掌握阶段(7月初——11月上旬):

关键词:分清重点、地毯式全面记忆、不断循环巩固、检测督促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抓住重点、掌握重点。要抓住重点,一是要分析真题;二是要专业化辅导;三是内部资料,如出题老师的论文、讲义、当前学术热点等。在此基础上坚持专业课复习的80/20法则,对核心概念、基础概念、重要知识点、要点、常见公式一定要地毯式全面记忆,并反复强化,达到永久记忆。提醒广大考生要自我检测或者让专业课老师及时检测,不断督促,有压力才能保障效果。(四)框架专题阶段(11月上旬——11月底):

关键词:将知识系统化、体系化,建立知识结构树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知识点掌握的零散,不体系化,会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思路狭隘,影响答题发挥,尤其是做大题的时候。必须要按照参考书的章节架构或者通过总结专题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对参考书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总结了全国各学校专业课的专题和章节联系,能在这一阶段帮助广大考生建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五)模拟考试阶段(12月上旬——12月中旬):

关键词:全真检测、训练答题方法、试卷批阅、查漏补缺

这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通过全真模拟掌握答题技巧和方法,查漏补缺。知识储备的好,不一定答题好,更不一定意味着考场得高分。要全真模考,在考试时间、题型题量和真题完全一致的情况下,做

3-5次模拟试题,通过全真检测发现知识盲点,纠正答题方法,稳住考前心态,要经历一个盲目自信——弱点暴露——完善提高——再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