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章 碱金属

第二章 碱金属

第二章碱金属(文科复习题)

1. 钠着火时,采用的灭火物质是:

A. 水

B. 沙子

C. 煤油

D.泡沫灭火器

2. 钠与水反应时,产生的各种现象如下:①钠浮在水面上;②钠沉在水底;③钠溶化成银白色的小球;

④小球迅速游动并逐渐减小,最后消失;⑤发出嘶嘶的声音;⑥滴入酚酞后溶液显红色。其中正

确的一组是:

A. ①②③④⑤

B. 全部

C. ①③④⑤⑥

D. ①③④⑥

3. 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A. 还原性:Na > K

B. 原子半径:Na < K

C. 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D.熔点:Na > K

4. 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是:

A. CuSO4与Ba(OH)2溶液反应:Ba2++SO42-=BaSO4↓

B. 钠与水反应:Na+2H2O=Na++OH-+H2↑

C.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O32-+2H+=H2O+CO2↑

D. NaHCO3与盐酸反应:HCO3-+H+=CO2↑+H2O

5.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所有碱金属的氧化物均属碱性氧化物

B.铷、铯可用作光电管材料

C.所有碱金属均能发生焰色反应

D.碱金属着火,可用干冰灭火

6.有相同质量的两份NaHCO3粉末,第一份加入足量的盐酸,第二份先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并冷却后,再加入足量的质量分数相同的盐酸,则两者所消耗的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比是

A.2:1

B.1:1

C.1:2

D.4:1

7.将2.1克CO与H2的混合气体与足量的氧气充分燃烧后,将燃烧产物立即通入足量的Na2O2固体中,最后固体的质量将增加

A.2.1g

B.7.2g

C.3.6g

D.4.8g

8.相同质量的下列物质与足量的盐酸反应,产生CO2气体最多是

A.Na2CO3

B.NaHCO3

C.K2CO3

D.CaCO3

9.下列物质放置于空气中,因本身只被氧化而变质的是

A.Na

B.Na2CO3

C.Na2O2

D.NaOH

10.下列反应中,水既不做氧化剂又不做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是

A.钠与水反应

B.氧化钠与水反应

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D.二氧化硫与水反应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钠是活泼金属,将钠放入FeCl3溶液中可将铁置换出来

B.钠的熔点很低,故由它和氯气化合生成的NaCl熔点很低

C.钠是一种易燃物质,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也可以燃烧

D.钠的密度小于钾的密度

12.将106gNa2CO3和84gNaHCO3都经充分强热后,分别跟足量的盐酸反应

A.消耗盐酸一样多

B.放出CO2一样多

C.NaHCO3放出的CO2多

D.NaHCO3放出的CO2的量是Na2CO3的一半

13.下列各种方法中,可以除去苏打中混有少量小苏打的是

A.水洗

B.加热

C.通入CO2

D.加入盐酸

14.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少量金属钠,最终产物是

A.Na2CO3

B.NaOH

C.Na2O

D.Na2O2

15.新切开的金属钠放在空气中,可看到,这是因为钠和迅速反应生成了的缘故。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呈色,生成的是。写出以上的两个反应方程式:、

16.将一定量的CO2气体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将反应所得液体分成三份,分别加入○1Ba(NO3)2○2稀硝酸③澄清石灰水,看到的现象及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①,

②,

③,

17.写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在该反应中,氧化剂是,还原剂是

18.某银白色固体A,放在空气中可氧化成灰白色固体B,将A点燃,其火焰呈黄色,生成浅黄色固体C。A、B、C均可与无色液体D反应,生成碱性物质E。其中A与D反应时还可生成可燃性气体F;C 与D反应时则生成另一种气体G;F和G混合后遇火可剧烈反应而发生爆炸,并生成D。据此推断A~D 的化学式

A B C D E F G

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

, ,

19.若出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物质),请将其方法和有关反应方程式填入空白。

Na2CO3(NaHCO3)

NaHCO3(Na2CO3)

CO(CO2)

KCl(K2CO3)

20.有一包粉末其中可能含有Na2CO3、NaCl、K2SO4、CuCl2、BaCl2、K2CO3和Na2SO4 。现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

(1)该粉末溶于水得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

(2)在滤除的沉淀中加入稀硝酸后,有部分沉淀溶解,同时产生无色气体

(3)取滤液做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隔蓝色钴玻璃观察,未见紫色火焰

由上述实验现象推断:混合物中一定含有一定不含可能含有

21.将10.9gNa2O和Na2O2的混合物溶于足量水中,得到气体1.60g,则混合物中Na2O和Na2O2的质量是多少?

22.加热3.24g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至质量不再变化,剩余固体质量为2.51g,计算原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完整版)化学选修3第二章检测题汇总.doc

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第 2 章 综合练习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8小题 , 1 ~12小题每小题 2分, 13~ 18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关于离子键、共价键的各种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在离子化合物里,只存在离子键,没有共价键 B .非极性键只存在于双原子的单质分子中 C .在共价化合物分子内,一定不存在离子键 D .由不同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里,一定只存在极性键 2.有关苯分子中的化学键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每个碳原子的 sp 2 杂化轨道中的一个形成大 π键 B .每个碳原子的未参加杂化的 2p 轨道形成大 π键 C .碳原子的三个 sp 2 杂化轨道只形成两个 σ键 D .碳原子的未参加杂化的 2p 轨道形成 σ键 3.下列分子或离子中,能提供孤对电子与某些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的是( ) ①H 2O ②NH 3 ③ Cl - ④CN - ⑤CO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⑤ 4.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由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的一组是( ) A .CH 4 和 H 2O B . CO 2 和 Cl 2 C . NH 3 和 H 2S D . CS 2 和 BF 3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中键能越大,键长越长,则分子越稳定 B .元素周期表中的Ⅰ A 族(除 H 外)和Ⅶ A 族元素间不能形成共价键 C .水分子可表示为 HO —H ,分子中键角为 180° D .H — O 键键能为 463 kJ mol · -1 ,即 18 g H 2 O 分解成 2 2 时,消耗能量为 2×463 kJ H 和 O 6. 1999 年报道合成和分离了含高能量的正离子 N 5 + 的化合物 N 5 A sF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N 5 + 与 H 2S 是等电子体 B .N 5 + 中氮氮原子间以共用电子对结合 C .N 5AsF 6 化合物是共价分子 D .N 5AsF 6 化合物是极性分子 7.在乙烯分子中有 5 个 σ键、 1 个 π键,它们分别是( ) A .sp 2 杂化轨道形成 σ键,未杂化的 2p 轨道形成 π键 B .sp 2 杂化轨道形成 π键,未杂化的 2p 轨道形成 σ键

高一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碱金属元素知识点

高一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碱金属元素知识点 1.碱金属元素 碱金属包含锂(Li)、钠(Na)、钾(K)、铷(Rb)、铯(Cs)、钫(Fr)六种元素.因为钫是人工放射性元素,中学化学不作介绍. 2.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相似性:碱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都只有1个电子,次外层为8个电子(其中Li原子次外层只有2个电子).所以在化学反应中,碱金属元素的原子总是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而显+1价. 递变性:Li、Na、K、Rb、Cs等碱金属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失电子水平逐渐增强,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3.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1)颜色:银白色金属(Cs略带金色光泽). (2)硬度:小,且随Li、Na、K、Rb、Cs,金属的硬度逐渐减小.这是因为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之间的作用力逐渐减弱所致.碱金属的硬度小,用小刀可切割. (3)碱金属的熔点低.熔点的锂为180.5℃,铯的熔点是28.4℃.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单质的熔点逐渐降低. (4)碱金属的密度小.Li、Na、K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且锂的密度小于煤油的密度.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碱金属的密度逐渐增大.但钾的密度小于钠的密度,出现“反常”现象.这是因为金属的密度取决于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原子质量,另一方面是原子体积,从钠到钾,原子质量增大所起的作用小于原子体积增大的作用,所以钾的密度反而比钠的密度小. 4.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碱金属与钠一样都是活泼的金属,其性质与钠的性质相似.但因为 碱金属原子结构的递变性,其金属活泼性有所差异,化合物的性质也有 差异. (1)与水反应 相似性:碱金属单质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 2R+2H2O=2ROH+H2↑(R代表碱金属原子) 递变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金属与水反应的剧烈水准增大,生 成物的碱性增强. 例如:钠与冷水反应放出热量将钠熔化成小球,而钾与冷水反应时,钾球发红,氢气燃烧,并有轻微爆炸.LiOH是中强碱,CsOH是碱. (2)与非金属反应 相似性:碱金属的单质可与绝大部分非金属单质反应,生成物都是 含R+阳离子的离子化合物. 递变性:碱金属与氧气反应时,除锂和常温下缓慢氧化的钠能生成 正常的氧化物(R2O)外,其余的碱金属氧化物是复杂氧化物. 4Li+O2=2Li2O 4Na+O2 2Na+O2 Na2O2 (过氧化钠,氧元素化合价-1) K+O2 KO2 (超氧化钾) (3)与盐溶液反应 碱金属与盐的水溶液反应时,首先是碱金属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生成的碱可能再与盐反应. 特别注意:碱金属单质都不能从盐溶液中置换出较不活泼金属.如:

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二章第二节习题(附答案)

化学选修三第二章二节习题(附答案) 1、下列反应过程中,同时有离子键,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的断裂和形成的反应是( ) A、NH4Cl=NH3↑+ HCl↑ B、NH3+CO2+H2O=NH4HCO3 C、2NaOH+Cl2=NaCl+NaClO+H2O D、2Na2O2+2 CO2=2Na2CO3+O2 2.下列分子或离子中,含有孤对电子的是()A.H2O B.CH4C.SiH4D.NH4+ 3、σ键可由两个原子的s轨道、一个原子的s轨道和另一个原子的p轨道以及一个原子的p 轨道和另一个原子的p轨道以“头碰头”方式重叠而成。则下列分子中的σ键是由一个原子的s 轨道和另一个原子的p轨道以“头碰头”方式重叠构建而成的是() A.H2 4.有关乙炔分子中的化学键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两个碳原子采用sp杂化方式B.两个碳原子采用sp2杂化方式C.每个碳原子都有两个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π键D.两个碳原子形成两个π键5.在乙烯分子中有5个σ键、一个π键,它们分别是() A.sp2杂化轨道形成σ键、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π键 B.sp2杂化轨道形成π键、未杂化的2p轨道形成σ键 C.C-H之间是sp2形成的σ键,C-C之间未参加杂化的2p轨道形成的是π键 D.C-C之间是sp2形成的σ键,C-H之间是未参加杂化的2p轨道形成的π键 6、已知Zn2+的4s轨道和4p轨道可以形成sp3型杂化轨道,那么[ZnCl4]2-的空间构型为() A、直线形式上 B、平面正方形 C、正四面体形 D、正八面体形 7.有关苯分子中的化学键描述正确的是() A.每个碳原子的sp2杂化轨道中的其中一个形成大π键 B.每个碳原子的未参加杂化的2p轨道形成大π键 C.碳原子的三个sp2杂化轨道与其它形成三个σ键 D.碳原子的未参加杂化的2p轨道与其它形成σ键 8.三氯化磷分子的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形而不是平面正三角形,下列关于三氯化磷分子空间构型理由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PCl3分子中三个共价键的键长,键角都相等B.PCl3分子中的P-Cl键属于极性共价键C.PCl3分子中三个共价键键能,键角均相等D.PCl3中磷原子是sp2 D.丁认为如果上述的发现存在,则证明传统的价键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继续发展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π键是由两个p电子“头碰头”重叠形成的 B.σ键是镜像对称,而π键是轴对称 C.乙烷分子中的键全是σ键,而乙烯分子中含σ键和π键 分子中含σ键,而Cl2分子中还含有π键 10、.在BrCH=CHBr分子中,C—Br键采用的成键轨道是() —p —s —p —p 11.下列物质的杂化方式不是sp3杂化的是()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和其它原子形成共价键时,其共价键数一定等于原子的价电子数 B.离子化合物中只有离子键,共价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 C.铵根离子呈正四面体结构 D.氨分子中氢原子、氮原子的化合价已饱和,不能再与其它原子或离子成键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检测版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A、 B、 3、实验结论:说明空气不是单一的物质;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 5、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 A ; B ; C ; 三、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叫混合物 五、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 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六、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臭氧。

高中化学选修3第二章 第一节

第一节共价键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微观角度分析形成共价键的微粒、类型,能辨识物质中含有的共价键的类型及成键方式,了解键能、键长及键角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理解共价键中σ键和π键的区别,建立判断σ键和π键的思维模型,熟练判断分子中σ键和π键的存在及个数。 一、共价键的形成与特征 1.共价键的形成 (1)概念: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2)成键的粒子:一般为非金属原子(相同或不相同)或金属原子与非金属原子。 (3)本质: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即电子云重叠)产生的强烈作用。

(4)形成条件: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大多数电负性之差小于1.7的金属与非金属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 2.共价键的特征 (1)饱和性 按照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理论,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和几个自旋状态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这就是共价键的“饱和性”。 (2)方向性 除s轨道是球形对称外,其他原子轨道在空间都具有一定的分布特点。在形成共价键时,原子轨道重叠的愈多,电子在核间出现的概率越大,所形成的共价键就越牢固,因此共价键将尽可能沿着电子出现概率最大的方向形成,所以共价键具有方向性。 共价键的特征及应用 (1)共价键的饱和性决定了各种原子形成分子时相互结合的数量关系。 (2)共价键的方向性决定了分子的立体构型,并不是所有共价键都具有方向性,如两个s电子形成共价键时就没有方向性。 例

1(2018·南昌高二月考)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共价键的饱和性是由成键原子的未成对电子数决定的 B.共价键的方向性是由成键原子轨道的方向性决定的 C.共价键的饱和性决定了分子内部原子的数量关系 D.共价键的饱和性与原子轨道的重叠程度有关 答案 D 解析一般地,原子的未成对电子一旦配对成键,就不再与其他原子的未成对电子配对成键了,故原子的未成对电子数目决定了该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具有饱和性,这一饱和性也就决定了该原子成键时最多连接的原子数,故A、C正确;形成共价键时,为了达到原子轨道的最大重叠程度,成键的方向与原子轨道的伸展方向就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则共价键的方向性是由成键原子轨道的方向性决定的,故B正确;共价键的饱和性与原子轨道的重叠程度无关,与原子的未成对电子数有关,故D错误。 二、共价键的类型 1.σ键 (1)概念:未成对电子的原子轨道采取“头碰头”的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叫σ键。 (2)类型:根据成键电子原子轨道的不同,σ键可分为s-s σ键、s-p σ键、p-p σ键。 ①s-s σ键:两个成键原子均提供s轨道形成的共价键。 ②s-p σ键:两个成键原子分别提供s轨道和p轨道形成的共价键。 ③p-p σ键:两个成键原子均提供p轨道形成的共价键。 (3)特征 ①以形成化学键的两原子核的连线为轴作旋转操作,共价键电子云的图形不变,这种特征称

高中化学选修三第二章第三节课时练习

第三节分子的性质 知识梳理 1.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 (1)键的极性是指共用电子对所处位置与成键原子连线的中点是否重合:一般情况下同种原子之间形成,不同种原子之间形成。 (2)分子的极性是指;可以通过正负电荷中心是否重合来判断:极性分子是指,非极性分子是指。 对于AB n型分子:可以根据A元素化合价的绝对值与族序数是否相等来判断,相等的是非极性分子, (3)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的关系:只含非极性键的分子是非极性分子(O3除外),只含极性键的分子是极性分子,极性分子中含有极性键。 2.范德华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范德华力是指,其强度比化学键。 一般来讲,具有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越高。 3.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氢键是。(2)氢键通常用表示。 (3)氢键可以存在于,也可存在于;形成能使某些物质的熔、沸点升高。 4.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1)分子极性:相似相溶原理 (2)分子结构:含有相同官能团且该官能团在分子中所占比重较大的物质能够相互溶解。例如,乙醇与 水能互溶;戊醇与水不能互溶,但与己烷能互溶。 (3)氢键:溶质与溶剂分子之间若能形成分子间氢键,则会增大溶解度。 (4)反应性:溶质若能与溶剂发生反应,则会增大溶解度。 5.手性: 判断方法是:。 6.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1)一般地,无机含氧酸分子中能够电离成H+的H原子都是与O原子直接相连的(即羟基氢),不与O原子

相连的H原子一般不能电离。 (2)大多数无机含氧酸的通式可以写成(HO)m RO n的形式,非羟基氧的个数n越大,酸性越强。 ①同一元素的不同价态含氧酸,R的价态越高,酸性越强。 ②成酸元素R不同时,非羟基氧数n越大,酸性越强;n相同,酸性相近。 思维导航 【例1】Pt(NH3)2Cl2可以形成两种固体,一种为淡黄色,在水中的溶解度小,另一种为黄绿色,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以下空格内画出这两种固体分子的几何构型图: 淡黄色固体:,黄绿色固体: (2)淡黄色固体物质是由组成,黄绿色固体物质是由 组成(填“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 (3)黄绿色固体在水中溶解度比淡黄色固体大,原因是。 【解析】可以类比确定甲烷的空间结构的方法来处理。Pt(NH3)2Cl2如果是平面正方形,就有两种不同结构,如果是正四面体,就只有一种结构。 答案:(1) (2)非极性分子;极性分子 (3)水分子是极性分子,而黄绿色固体的分子也是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可知黄绿色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应比淡黄色固体大 【例2】利用相关结构理论,画出平面型分子C2N2和N2F2的空间构型,并确定其极性。 分析:先根据C、N、F原子的最外层单电子数画出它们的电子式: 再确定C和N的杂化形式: C2N2分子中的C采用的是sp杂化,分子是线型结构 正负电荷中心重合,是非极性分子。 N2F2分子中的N采用的是sp2杂化,分子是平面三角型结构,有如下图A、B两种结构。若为A,正负电荷中心重合是非极性分子,若为B,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是极性分子。 【例3】含氧酸可表示为:(HO)m RO n,酸的强度与酸中的非羟基氧原子数n有关,n越大其酸性越强。一般情况下 3333 (1)写出两种酸的结构式:、。 (2)亚磷酸是元酸,写出它和过量的NaOH反应的方程式. (3)次磷酸是一种一元酸,化学式为H3PO2,它的结构为:。 【解析】根据酸的相对强弱规律确定分子中非羟基氧的个数,根据成酸元素的价键确定其结构,根据—OH

第二章《碱金属》期中复习讲义.doc

第二章《碱金属》期中复习讲义 复习要求 1、钠的性质和用途。 2、naoh 、na2co3和na2hco3的重要性质和用途,混合物的计算。 3、na2o2 性质、用途、计算 4、碱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相似性和递变规律。 5、焰色反应及其操作方法。 知识规律总结 1、碱金属是一族金属元素,它们的原子结构的共同特点是次外层电子是8个(锂是2个)和最外电子层都只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因此,因此它们都是活泼的金属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基本相似。例如它们的单质大多是银白色(铯略带金色)、硬度小、熔点较低、密度较小的金属,有展性,导电、导热性好。它们的单质在化学反应中呈现出很强的还原性,能与大多数非金属化合,都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物与氢气;它们的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都是强碱。 碱金属的化学性质主要是强的金属性,随着原子半径的增大而金属性增强。它们的单质都是强还原剂。 2、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大,碱金属原子的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最终导致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按照核电荷数增大的顺序,碱金属单质的晶

体中,由于原子核间距增大,内部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减弱,它们的熔点、沸点逐渐降低;碱金属单质的还原性也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强。它们与水、氧气等反应依次变得更加剧烈。核电荷数比钠小的锂与氧气反应只生成普通氧化物,而钠与氧气反应一般可生成氧化物,点燃条件下可生成过氧化物;钾、铷等跟氧气反应除了生成过氧化物外,还有更复杂的氧化物。 3、碱金属和它们的化合物能使火焰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即呈现焰色反应。根据焰色反应所呈现的特殊颜色,可以判断某些金属或金属离子的存在。思维警示 1.碱金属原子失电子变为离子时最外层一般是8个电子,但锂离子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 2.碱金属一般都保存在煤油里,但锂的密度小于煤油而保存在液体石蜡中。 3.试剂瓶中药品取出后,一般不允许放回试剂瓶,但取用后剩余的na、k 可以放回原瓶。 4.碱金属单质的熔点只有锂的熔点高于100℃,其余都低于100℃。 5.碱金属中一般所述反应属化学变化,但焰色反应属于物理变化。 6.钾盐、钠盐一般都易溶于水,但kclo4微溶于水,na2sif6难溶于水。 7.碱金属单质硬度一般不大,都很容易用小刀切割,但锂不易用小刀切割。 8.碱金属的密度一般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但钾的密度比钠小。 9.碱金属单质与水反应时,碱金属一般都浮在水面上,但铷、铯跟水反应时因铷、铯的密度都比水大,不能浮在水面上而是沉入水底。 10.碱金属一般用电解熔融氯化物制取,而制取钾用钠与熔融氯化钾在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单元测试题(解析版).docx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单元测试题一、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32- 中硫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 2 B 2 2 分子中含有 3个σ键和 2 个π键 A. SO.C H C. H2O分子中氧原子的杂化方式为sp2D. BF3分子空间构型呈三角锥形 2.氯的含氧酸根离子有ClO ---- 等,关于它们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lO 2、 ClO 3、 ClO 4 () A. ClO4-是 sp3 杂化B. ClO3-的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 C. ClO2-的空间构型为直线形D. ClO-中 Cl 显 +1价 3.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2 V 形的极性分子 A. CS 为空间构型为 B.双原子或多原子形成的气体单质中,一定有σ 键,可能有π 键 C.氢原子电子云的一个小黑点表示一个电子 2﹣3 杂化 D. HCN、SiF 4和 SO3的中心原子均为 sp 4.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水是弱电解质B.可燃冰是可以燃烧的水 C.氢氧两种元素只能组成水D.0℃时冰的密度比液态水的密度大 5.电子数相等的微粒叫做等电子体,下列各组微粒属于等电子体是()A. CO和 CO2B. NO和 CO C . CH4和 NH3D. OH-和 S2- 6.下列分子或离子中, VSEPR模型为四面体且空间构型为V 形的是 A. H2S B . SO2 2-C . CO2 D . SO4 7.下列分子中只存在σ键的是 () A. CO2B.CH4C.C2H4D.C2H2 8. HBr 气体的热分解温度比HI 热分解温度高的原因是() A. HBr 分子中的键长比HI 分子中的键长短,键能大 B. HBr 分子中的键长比HI 分子中的键长长,键能小 C. HBr 的相对分子质量比HI 的相对分子质量小 D. HBr 分子间作用力比HI 分子间作用力大 9.表述 1 正确,且能用表述 2 加以正确解释的选项是() 表述1表述2 A在水中,NaCl 的溶解度比I 2的溶解度大NaCl晶体中Cl ﹣与Na+间的作用力

初中化学上册教案第二章第三课时制取氧气

初中化学上册教案第二 章第三课时制取氧气-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3 制取氧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 (4)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逐步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1.催化剂的概念。 2.催化作用。 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演示实验→讨沦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山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 教具准备 1.教师用具:(1)5%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 (2)大试管(3支)、木条、酒精灯、天平、火柴。 2.学生用具:(1)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 (2)大试管、棉花、塞子(带导管)、集气瓶(2个)、毛玻璃片、水槽、铁架台、坩埚钳、小烧杯、火柴。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实验2—5]、[实验2—6]、分解反应。 第二课时:活动与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如何鉴别三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

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测试题(含答案)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测试题 、单选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N2 B .HBr C .NH3 D .H2S 列物质中,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是 HF H2O NH3 CH4 B .CH4 NH3 H2O HF H2O HF CH4 NH3 D .HF H2O CH4 NH3 5.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由于氢键的存在,冰能浮在水面上;由于乙醇与水间有氢键的存在,水与乙醇能互溶。 B.甲烷和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的反应,与苯和硝酸反应生成硝基苯的反应类型相同,都属于取代反应。 C.H2O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化合物,这是由于氢键所致。 D.苯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说明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分子中类似的碳碳双键,难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 6.下列化合物中含有 2 个手性碳原子的是 A. B A.丙烯分子中有 6 个σ 键, 1 个π 键 B.丙烯分子中 3 个碳原子都是sp 3杂化 C.丙烯分子属于极性分子 C. D . 7.下列关于丙烯(CH3﹣CH═CH2)的说法中正确的() 1.列化学键中,键的极性最强的是( A.C—F B.C—O C.C—N D.C—C 2.列物质中分子间能形成氢键的是 A. A.N a2O2 B.HCHO C.C2 H4 D.H2O2 4.列各组分子中,按共价键极性由强到弱排序正确的是 3. A. C.

D.丙烯分子中 3 个碳原子在同一直线上 8.下列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A.碘升华 B .溴溶于CCl4 C .蔗糖溶于水 D .HCl 溶于水 9.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的解热镇痛药,其结构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阿司匹林属于分子晶体 3 C.阿司匹林中C原子只能形成sp3杂化D.可以发生取代.加成.氧化反应 10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卤化氢分子中,卤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共价键的极性越强,稳定性也越强B.以极性键结合的分子,不一定是极性分子 C.判断A2B 或AB2型分子是极性分子的依据是:具有极性键且分子构型不对称,键角小于180°,为非直线形结构 D.非极性分子中,各原子间都应以非极性键结合 11.下列分子的中心原子是sp 2杂化的是() A.PBr3 B .CH4 C .H2O D .BF3 12 .用VSEPR理论预测下列粒子的立体结构,其中正确的() A.NO3-为平面三角形B.SO2为直线形 C.BeCl 2为V形D.BF3为三角锥形 13.已知A、B 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A

【襄樊五中】第二章《碱金属》测试题

《碱金属》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2个正确选项) 1.焰色反应每次实验都要用某种试剂洗净铂丝,这种试剂是 () A.Na2CO3溶液B.NaOH溶液C.硫酸D.稀盐酸 2.关于锂,钠,钾,铷,铯的性质递变规律,不正确的叙述是 () A.单质的密度依次增大B.单质熔沸点依次降低 C.单质的还原性依次增强D.离子的氧化性依次减弱 3.除去CO2气体中混有少量的氯化氢气体,最好将混和气体通过 () A.饱和Na2CO3溶液B.饱和NaHCO3溶液 C.饱和CaCl2溶液D.AgNO3溶液 4.下列关于试剂保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Na2OH固体保存在配有橡皮塞的细口瓶中B.NaCO3溶液通常放在配有橡皮塞的于口瓶中 C.少量的金属钾储存在煤油中D.过氧化钠密封在配有玻璃塞的干燥于口瓶中 5.将一小块金属钠投入下列水溶液中,有Na2CO3生成的是 () A.NaOH B.K2CO3C.NaHCO3D.NH4HCO3 6.已知钡的活动性处于钾和钠之间,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钡可以氯化钾溶液中置换了钾

B.钡可以从冷水中置换出氢 C.氢氧化钡为强碱 D.在溶液中钡离子可氧化金属锌,使之成为Zn2+ 7.两种钠盐晶体混合物,分装两支试管,其中一支试管加热时有CO2气体产生,另一支 加水也有CO2气体产生,这两种盐可能是 () A. Na2 CO3和NaHSO4B.Na2HCO3和NaOH C.NaHCO3和NaHSO4D.NaHCO3和Na2 CO3 8.加热下列物质,将产生的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产生的白色沉淀的是 () A.Na2 CO3·10H2O B.NaHCO3C.NH4HCO3D.CaCO3 9.实验室用不纯的固态NaCl(内含NH4HCO3和Na2SO4杂质)制取纯净的NaCl溶液。有下 列操作可供选用:①逐滴加盐酸使溶液呈酸性②煮沸③加蒸馏水溶解④加热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⑤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⑥加入稍过量的BaCl2的溶液⑦过滤,上述操作正确的顺序是()A.①②⑤⑥⑦⑤④B.③④⑥⑤⑦①② C..④③⑥⑤⑦①②D..④③⑤⑥⑦②① 10.某氯化钙样品中混有FeCl3,MgCl2, NaCl和Na2CO3中的一种或两种杂质,取11.1g样 品溶解,得无色溶液再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得29.7g沉淀,由此可知,对样品所含杂质的描述正确结论是() A.一定无Na2CO3,可能有FeCl3B.可能有Na2CO3和NaCl C.一定有MgCl2可能有NaCl D.一定有NaCl 11.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稀H2SO4与饱和纯碱溶液反应:2H+ +Na2CO3=2 Na++CO2↑+H2O B.少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O2+Ca2++2OH-=CaCO3↓+H2O C.向小苏打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HCO3-+OH-=H2O+CO32- D.Na2O2加入CuSO4溶液中:2 Na2O2+2 H2O=4Na++4OH-+O2↑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1]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知识点 课题1 空 气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装置图(见书P27) 2、实验现象:A 、红磷燃烧,冒出白烟,放出热量。 B 、装置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内气体体积的1/5。 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4、原理:表达式:磷(P ) + 氧气(O 2) 五氧化二磷(P 2O 5) 5、注意事项:A 、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 、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 、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6、在实验中进入水的体积低于1/5其原因可能是: A 红磷量不足; B 装置气密性差; C 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D 、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二、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N 2)78%,氧气(O 2)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 2)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三、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物有固定组成和化学符号。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 性质。 四、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 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3、用途: 五、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 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 )、二氧化氮(NO 2)、二氧化硫(SO 2))和烟尘。 2、污染来源: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点燃

第二章 《碱金属元素》

《碱金属元素》 一、钠的化学性质回顾: 1、钠与氧气的反应()、 ()(条件不同产物不同,并注明产物颜色)2、钠与水反应 与盐酸反应比较: 3、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实质: 4、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6、将二氧化碳通入烧碱溶液中,可能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上述反应若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分别为,。 二、碱金属元素总结 1、碱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2、写出碱金属元素的名称与元素符号 3、写出碱金属对应的碱的化学式 4、写出锂、钠、钾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5、写出Li+、Na+ 、K+的结构示意图并比较半径大小 4、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和性质上相似性和递变性 碱金属元素最外电子层上有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形成的阳离子。它们的半径比同周期其他元素原子的半径。碱金属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电子层数,原子半径,失电子能力,元素性増强,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

1、下列物质与水反应最剧烈的是()A、Na B、Mg C、Li D、K 2、下列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等质量的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H2最多的是() A、Na B、Al C、K D、Mg 3、关于碱金属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熔沸点都比较低 B、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C、碱金属元素原子的半径比相应离子的半径大 D、在碱金属元素中,所有碱金属的氧化物都属于碱性氧化物,对应的碱都是强碱。 4、关于锂的结构和性质判断:①与水反应比钠剧烈②锂的原子半径比钠小③锂的氧化物暴露于空气中易吸收CO2④锂的阳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钠离子相同⑤锂是还原剂。其中错误的是()A、①⑤B、②③C、③⑤D、①④ 5、钠和铯都是碱金属元素,下列关于铯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硫酸铯的化学式为Cs2SO4 B、氢氧化铯是一种强碱 C、铯投入水中会引起爆炸 D、碳酸铯加热易分解 6、关于铷及其化合物性质的推断①铷的熔点比较低②RbOH碱性比氢氧化钠的强③Rb+半径比Na+半径大④铷不能从FeCl3溶液中置换出铁⑤铷与水反应时能发生爆炸,正确的是 A、全部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 7、对金属铷的单质及化合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Rb的金属性比Cs强B.Rb2O暴露在空气中易变质 C.铷受热后,能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生成比过氧化物更复杂的氧化物 D.铷原子的核电荷数比钾原子的核电荷数多,因此铷原子失电子的能力小于钾原子 8、有A、B、C、D、E、F六种元素,已知:它们位于三个不同短周期,核电荷数依次增大;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三倍,且B、C都分别能与D按原子个数比1∶1或1∶2形成化合物。E是短周期金属性最强的元素,F是第三周期除稀有气体元素半径最小的元素。 (1)写出A、B、C、D、E、F六种元素的元素名称 A 、 B 、 C 、 D 、 E 、F (2)C、D、E、F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 _____(填离子符号)。(3)写出E、D的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D单质的两个化学方程式: 。

人教版化学选修三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知识点集锦

第二章分子结构与性质 (知识点集锦) 一、共价键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以共用电子对形式形成的化学键叫做共价键。它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共价键可以分为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按电子云重叠的方式,共价键又可以分为键和键。 两个原子的电子云以“头碰头”的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是 键,其电子云图像为轴对称图形。键强度较大,不易断裂。 两个原子的电子云以“肩并肩”的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是 键,其电子云 图像为镜面对称图形。键强度较小,不牢固,易断裂。s 电子云形式为圆球形,p 电子云为哑铃形。所以s 电子云只能形成 键,p 电子云既能形成键又能形成键。 判断键和键的一般规律是:共价单键是 键;双键中有一个键和一 个键;三键中有一个键和两个键。二、键参数——键能、键长与键角 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越不容易被打断。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键的长短往往与原子半径的大小有关。 键角是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2CO 为直线形分子,键角为0180;2H O 为V 形,键角为0105;3NH 为三角锥形,键角为0'10718;4CH 和4CCl 为正四面体形, 键角为0'10928;白磷(4P )也为正四面体形,键角为0 60。三、等电子体 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也相同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它们的许 多化学性质是相似的。如 CO 和2N 就是等电子体。2N 的结构式是,所以CO 的结构式是。 四、几种常见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及立体构型(重点记忆)

为什么以上五种分子会有不同的立体构型呢?为了解释这一现象, 提出了价 层电子对互斥理论。五、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VSERP theory ) 价层电子对是指分子中的中心原子上的电子对,包括键电子对和中心原 子上的孤电子对。我们可利用中心原子上 键的总数与孤电子对的总数和来推测分子或离子的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VSERP 模型)。两者和为2,则VSERP 模型为直线形;和为3,则为平面三角形;和为4,则为四面体形。如2H O 的中心原子是o ,o 上有两个键和两对孤电子对,和为4,故2H O 的VSERP 模型 为四面体形。因有2对孤电子对上未连接原子,故其立体构型为 V 形。中心原子上的孤电子对1 ()2a xb ,a 为中心原子的价电子数,对于主 族元素来说,价电子数等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x 为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数;b 为与中心原子结合的原子最多能接受的电子数。 鲍林杂化轨道理论是为了解释分子的立体构型提出的。我们可根据VSERP 模型来判断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若VSERP 模型为直线形,则为sp 杂化;VSERP 模型为平面三角形,则为2sp 杂化;VSERP 模型为四面体形,则为 3sp 杂化。举个例子,在甲烷中碳原子是3sp 杂化,乙烯中碳原子是2sp 杂化,乙

原子物理学第二章习题答案

第二章 原子的能级和辐射 2.1 试计算氢原子的第一玻尔轨道上电子绕核转动的频率、线速度和加速度。 解:电子在第一玻尔轨道上即年n=1。根据量子化条件, π φ2h n mvr p == 可得:频率 21211222ma h ma nh a v πππν= == 赫兹151058.6?= 速度:61110188.2/2?===ma h a v νπ米/秒 加速度:222122/10046.9//秒米?===a v r v w 2.2 试由氢原子的里德伯常数计算基态氢原子的电离电势和第一激发电势。 解:电离能为1E E E i -=∞,把氢原子的能级公式2 /n Rhc E n -=代入,得: Rhc hc R E H i =∞-=)1 1 1(2=13.60电子伏特。 电离电势:60.13== e E V i i 伏特 第一激发能:20.1060.1343 43)2 111(2 2=?==-=Rhc hc R E H i 电子伏特 第一激发电势:20.101 1== e E V 伏特 2.3 用能量为12.5电子伏特的电子去激发基态氢原子,问受激发的氢原子向低能基跃迁时,会出现那些波长的光谱线? 解:把氢原子有基态激发到你n=2,3,4……等能级上去所需要的能量是: )1 11(22n hcR E H -= 其中6.13=H hcR 电子伏特 2.10)21 1(6.1321=-?=E 电子伏特 1.12)31 1(6.1322=-?=E 电子伏特 8.12)4 1 1(6.1323=-?=E 电子伏特 其中21E E 和小于12.5电子伏特,3E 大于12.5电子伏特。可见,具有12.5电子伏特能量的

新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化学计量

化学计量 思维导图同温同压,相同体积的

1.1 物质的量 知识点一 物质的量 【知识精讲】 我们知道自然界的物体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及原子团等。同用“一本”“一打”、“一托”、“一箱”、“一盒”等这样的“单位”来计量物体的数量一样,我们也需要一个特殊的“单位”来计量微观粒子。因此化学上定义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其单位为摩尔),用来计量微观粒子。 1.定义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它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微粒(或其特定组合)的集合体。符号为“n ” 。 2.单位 物质的量的单位是摩尔,简称摩,符号为“mol ” 。 3.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SI )的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是它的单位,二者千万不要混淆。 【重难点突破】 (1)“物质的量”这四个字为专有名词,不可拆分,不可删减。 (2)物质的量只适用于对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或者这些 粒子的某种特定组合)的计量,而宏观物体,则不能用物质的量去衡量其多少。例如: 21.5mol H O 、1mol Na 、0.1mol NaCl 、231mol CO 、0.3mol 质子、3.2mol 电子等。 (3)物质的量表达的是一定数量的粒子的集合体,所以物质的量的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 是分数,例如0.5mol O 2,其中含有1mol O 。 (4)当讨论物质的量时,可以指单一一种粒子,也可以指其某种特定组合。比如1mol O 2和 1mol N 2混合,我们也可以说共有2mol 气体分子。然而我们所讨论的粒子或其组合必须是“特定”的,例如对1mol O 2而言,其中有1mol O 2分子,同时也可以说有2mol 氧原子或写成“2mol O”。这个时候说“1mol 氧”就毫无意义,用物质的量表示粒子时,应指明粒子符号或粒子种类。 知识点二 阿伏加德罗常数

初三化学第二章练习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练习题 一、填空题 1、分子是保持_______________的最小粒子。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粒子是_______。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_________没有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___________。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________发生了变化,变成别的物质的______,原物质的__________不能保持了。 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果是由_________构成的就是混合物,由__________构成的就是纯净物。 3、碘能使淀粉变蓝,碘蒸气也能使淀粉变蓝,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分子的性质解释下列现象: ⑴酒精灯不用时必须把灯帽盖上,否则不易点燃,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每段铁轨之间要留有一定的缝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空气与我们朝夕相处,我们却看不见它,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5mL水和5mL酒精混合体积小于10mL,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①氯酸钾②二氧化锰③空气④氯化钾中存在氧分子的是________。 6、①洁净的空气②混有冰的水③从液态空气中蒸发出氮气后的剩余物④二氧化碳中,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 7.完成下表: 元素名称元素 符号 元素 名称 元素 符号 元素 名称 元素 符号 元素 名称 元素 符号 元素 名称 元素 符号 元素 名称 元素 符号 元素 名称 元素 符号 氢铝锂铍氩金铂 氧铁氦硼氯银铅碳钙镁氮硫铜锡硅钠钾氟氖汞锌 二、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1. 下列关于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是小粒子 B. 原子是不能再分的最小粒子 C. 原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上的最小粒子 D.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 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B. 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C. 在化学变化的前后,分子和原子的种类保持不变 D. 分子能构成物质,而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3. 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是( ) A. 大小和质量不同 B. 是否能保持物质的性质 C. 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而原子不能 D.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4.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氧分子是保持氧气性质的最小粒子 B. 氯酸钾中含有氧分子,故加热时能放出氧气 C. 氮气和氧气混合后,它们的化学性质都会改变 D. 氮分子是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5. 能说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为原子的事实是() A. 氧化汞制氧气 B. 用自来水制蒸馏水 C. 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 D. 碘升华为碘蒸汽 6. 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