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杂交水稻褐飞虱防控措施

杂交水稻褐飞虱防控措施

杂交水稻褐飞虱防控措施
杂交水稻褐飞虱防控措施

杂交水稻褐飞虱防控措施

【摘要】褐飞虱是一种在水稻上取食和繁殖后代的常见害虫,若没有进行有效的防控,则会影响到水稻的正常生长及产量。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在杂交水稻孕穗末期和灌浆初期对褐飞虱进行施药试验,重点就试验结果进行探讨,并总结出合理的防控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杂交水稻;褐飞虱;结果分析;防控措施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国和消费国,水稻播种面积约占世界总面积的20%,而稻谷的总产量约占世界总量的30%,水稻的生产和供应直接影响到我国粮食的消费及贸易,更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褐飞虱是威胁水稻生产安全的常见害虫之一,经常会集结与水稻基础,刺吸水稻茎叶组织汁液,引起稻株瘫痪倒伏,导致水稻产量严重减产和失收,同时褐飞虱还会在水稻上产卵,破坏到水稻的疏导组织,加重水稻的受害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我国粮食的安全。因此,水稻务农工作者必须清晰认识到褐飞虱害虫带来的危害,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确保水稻的产量及成长。本文通过在杂交水稻孕穗末期和灌浆期进行施药控制穗期褐飞虱的效果试验,证明了杂交水稻孕穗末期是最适施药期,为褐飞虱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水稻品种

供试水稻品种为粤晶丝苗2号和粤晶丝苗4号。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种子生产与经营 课 程 论 文 姓名:颜寿 班级:农学11-1 学号:20116102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 颜寿 (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四川成都611130) 摘要:本文围绕父母本播种差期安排与预测、父母本花期相遇调节、父母本群体构建、父母本花时调节与授粉、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介绍了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的进展;以及杂交水稻混播、机械采粉贮粉与授粉的杂交水稻机械化种子生产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水稻杂交育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杂交水稻制种应向基地规模化、操作机械化、技术标准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机械化 杂交水稻制种也称水稻异交栽培[1]。从1973年实现籼型三系配套后,各地组织大批技术力量对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进行研究,逐步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了制种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制种产量逐步提高,使三系法杂交水稻快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湖北石明松在粳稻品种中发现了光敏核不育材料,至80年代中期,全国组织水稻育种工作者协作攻关两系法杂交稻技术,90年代初期进入了两系法杂交稻制种技术研究与实践。 1 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 1.1 父母本播种差期安排与预测技术 父母本花期能否相遇是杂交水稻制种成败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所配杂交组合的父母本生育期相差大,使得父母本花期相遇难度大。由此重点围绕父母本生育期温光特性、叶片生长特性、幼穗分化发育特性开展研究,提出了父母本播差期安排的“叶龄差法、有效积温差法、播始历期差法”,并分析了3种安排方法的实用性,进一步指出以“叶龄差法为基础,以有效积温差法和时间差法作调整”的应用原则。但是,在制种过程中尽管按以上方法安排父母本播差期,由于亲本生育期除主要受温光条件影响外,还受秧龄长短、秧苗素质、肥水条件、栽培管理等因素影响,常使父母本花期不遇或相遇不理想。因此,研究了“幼穗剥检法、叶龄余数法、对应叶龄法”等花期预测方法,其中“幼穗剥检预测法”简便、直观、可靠,被广泛采用,成为预测父母本花期的主要方法。父母本播种差期安排方法和花期预测方法的研究成功,为保障杂交水稻制种父母本花期相遇奠定了基

食用菌菌种退化原因分析及复壮方法的探讨_李红

辽宁农业科学 2010(4):53~55 L iaon i ng A g ricu ltura l Sc i ences 文章编号:1002-1728(2010)04-0053-03 食用菌菌种退化原因分析及复壮方法的探讨李 红,肖千明,刘 娜,张 敏,张季军,宋 莹,刘岩岩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辽宁沈阳 110161) 摘要:综述了食用菌菌种发生退化的原因(遗传学、细胞学、生理学、保藏方法和感染病毒),并提出了复壮、定期重新分离等解决方法,为食用菌菌种保藏、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菌种退化;复壮;定期分离 中图分类号:S646.03文献标识码:B 本文分析了食用菌菌种退化原因和探讨复壮技术,拟从退化的菌种群体中找出尚未退化的个体,保持菌种的优良性状,减少环境因子的影响,达到长期延续菌种的优质、高产和抗逆等优良特性目标。 1 菌种退化原因分析 1 1 遗传学和细胞学的原因 按照遗传学和细胞学的观点,细胞分裂周期越短生长越快的生物,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变异的几率越高。食用菌的细胞分裂和生长速度比植物和动物都快,因此菌种群体中变异个体存在的几率大大增加。菌丝在生长过程中自身发生自然突变的突变率较高,据测算大约每366个细胞中平均就有一个细胞发生自然突变。所以菌种转管繁殖的后代与亲本菌种不可能完全一样,转管次数越多,变异越大,稍有不慎,选择失误,极易造成整个菌株生产性能下降。随着时间的推移,继代保藏的食用菌品种的一些优良性状会逐渐因负向突变而丧失。 1 2 基因突变引起的菌种性能衰退 一些食用菌品种(香菇、双孢菇)是四极性异宗结合真菌,极性发生变异导致菌种性能衰退,采用单孢育种和多孢分离选种时,应注意单核菌丝之间的可亲和性配对,问题,目前,国内一些正在衰退的老菌种的单核体有极性丢失的现象,同时香菇双核体的单核化也是菌种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交产生的变异时有发生。目前人工栽培的品种多,生产上无法隔离,这样很容易发生品种间的杂交,即使在一个出菇场所只栽一个品种,所产生的担孢子还可能和原来的双核菌丝产生杂交。据日本有关文献报道,香菇段木栽培时,这种自体杂交产生杂种子实体的概率为:第二年15%、第三年20%、第四年30%这种自交在不考虑染色体互换引起。 杂交种性不稳定,生产上最初的几年表现良好,几年后表现逐渐变差。基因突变在自然情况下就可发生,这种自然突变是由于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原因所造成的,如受紫外线、射线的照射及化学诱变剂诱变等都可能使基因发生突变。 1 3 生理学方面的原因 人工栽培的食用菌菌种,大多生长并被保存在一定的半人工合成的琼脂培养基上。在这类培养基上,菌种体虽能进行正常的营养生长,但不能出菇。长期的继代保藏,将导致菌种体固有的繁殖生长因子长期不被启动。 培养基质组成和配比不合理,不适宜食用菌的生长发育,导致菌丝生长缓慢、细弱,长期在人工培养条件下不能满足其野性的要求,如培养环境的C O2,浓度过高,培养期间的温度超出其生长极限等,使其失去自我调节能力,失去正常生理功 * 收稿日期:2010-06-17 基金项目: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GCNT-LN-07) 作者简介:李红(1979-),女,微生物硕士,助理研究员,从事食用菌遗传育种工作。

科学家的故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课型:活动性学习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科学家袁隆平的图片、故事,人生经历等资料,学习科学家爱动脑筋、苦于钻研、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故事和事迹了解袁隆平,使学生受到科学的启蒙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让学生初步了解水稻的繁殖方式以及三系法杂交水稻的原理。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教学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爱动脑筋、苦于钻研、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美好情感。 2、了解水稻的繁殖方式以及三系法杂交水稻的原理 三、教学准备: 1.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生:利用阅读故事书、报纸、收看电视、收听广播、上网等多种方法查找有关袁隆平的资料,并按照教育经历、科研之路,水稻知识、主要贡献、个人荣誉五个方面进行分类。 四、教学环节: (一)新课导入 1、师:展示两张照片,并让学生指出图片中的农作物的名称--水稻 2、师:提到水稻,你们能想到哪位科学家?--袁隆平 3、师:展示关于袁隆平的照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二)讲授新课 1、主要贡献 师:同学们,上节课布置给你们的课后作业你们有没有完成啊? 生:完成了 师:真棒!上节课我布置的作业是让你们课后查阅关于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资料,今天这节课,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摘录的资料,我们一起来进行整理。 生:拿出资料。 师:袁隆平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国家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具体有哪些贡献呢?请同学们举手回答 生:........ 师:非常好,说的比较全面,接下来老师对袁隆平作出的贡献进行归纳整理。.(1)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亩产突破1000公斤。 (2)杂交水稻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1976-2005,全国累计种植面积约3.4亿公顷, 增产稻谷4.5亿多吨。

达芬奇美术鉴赏

《美术鉴赏》课程论文 题目:达芬奇绘画欣赏 专业:13经济学 班级:13级经济学班 学号:2012153004 姓名:沙建军 提交日期:2015年6月26日 达芬奇绘画欣赏 【摘要】列奥纳多?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之一,也就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她就是一位学识渊博,才艺出众的画家、寓言家、雕塑家、发明家与音乐家。她以天才般的才智用心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达芬奇的艺术风格就是追求严谨与精确的,研究解剖学也就是为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人体的比例,结构。达芬奇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天才般的才智与异于常人的精力让她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家。 【关键字】艺术理论;全能;创作经历;著名作品 一、达·芬奇个人简介 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1]中期的著名美术家、科学家与工程师,1452年4月15日生于托斯卡纳[3]的芬奇附近。她在少年时已显露艺术天赋,15岁左右到佛罗伦萨[4]拜师学艺,成

长为具有科学素养的画家、雕刻家、军事工程师与建筑师。1482年应聘到米兰后,在贵族宫廷中进行创作与研究活动,1513年起漂泊于罗马与佛罗伦萨等地。1516年侨居法国,1519年5月2日病逝。 莱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就是艺术家,又就是科学家即理论科学家(社会科学家与自然科学家)与应用科学家(包含发明家),这位奇才对各个领域的知识几乎就是无师自通,就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她最大的成就就是绘画,她的杰作《蒙娜丽莎》《抱银鼠的女子》《卢克雷齐亚·克里韦利》与《最后的晚餐》,体现了她精湛的艺术造诣。 她还擅长雕刻、音乐,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科,既多才多艺,又勤奋多产,保存下来的手稿大约有6000页。达芬奇认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对象就是人体,人体就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画家应以人为绘画对象的核心。世界上什么东西最难画那就就是人,而她却就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位人物肖像画作与照相机拍的照片几乎一样的画家。 在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逝世之后的500年间,人类一直对她进行研究与探索,欧美各国、以色列等亚洲国家设立了研究达·芬奇的专门机构,她的祖国意大利更就是把她作为文化的象征。 达芬奇的智力超群,IQ在200左右,她在文艺复兴时代就能与现代人有很多相似的观点。。世界上什么东西最难画那就就是人,而她却就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位人物肖像画作与照相机拍的照片几乎一样的画家。 二、达·芬奇的作画风格 人体动态表情与心理的描写就是达芬奇的艺术的一个要素。达芬奇认为“运动就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连素描画里的线条也就是点的运动的结果。她喜欢用波浪起伏的曲线去安排

袁隆平的故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励志故事.doc

袁隆平的故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励志故事 在人类发展的关键时刻,一位神农捧出了拯救世界性饥饿的法宝--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绿色神话。 这个被冠名为东方魔稻的奇迹让中国人看到生的希望,也让世界 人民远离饥饿。 这位喂饱我们肚皮的农民老大哥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从战乱中的逃难娃成为享誉世界的科学巨人,袁隆平带给我们的 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奇迹的传奇故事。 颠沛磨难初长成,投身学农志坚定袁隆平成长的年代,正值日寇 的铁蹄践踏中国。 年幼的他随父母四处迁徙,尝尽逃难的艰辛。 火光冲天、尸横遍野的悲惨景象让袁隆平从小就懂了一个道理: 弱肉强食。 从那时起,他树立了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决心。 因为兴趣所在,他在大学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学农。 面对贫穷落后的农村,他更加坚定了信心,立志改造农村,为农 民做实事。 大学期间,他阅读了国内外多种中外文农业科技杂志,对学术孜 孜以求。 年轻学子袁隆平对权威学者并不盲从,他常把搜罗到的各国学术 书籍仔细研究,去感悟、去分析,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他始终坚信吸收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这在 当时已显出一个青年人的大胆思辨和成年人思维的缜密老练。 躬身田畴心不改,杂交情缘定终身大学毕业,踌躇满志的他远离 了繁华的都市,选择了偏远的湘西农村。 在农校教书的日子里,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走向田埂。 烈日当空,农民在榕树下歇息,袁隆平依然头顶烈日,在田里劳作。 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由此灵感一现,萌生 了培育杂交水稻的念头。 然而,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观点相悖,许多权威学 者认为他是蚍蜉撼树,周围充斥着反对声甚至嘲笑声。 但他在反复思考、探索之后,更加坚信自己的想法。 为了找到意想中的稻株,他吃了早饭就下田,带着水壶与馒头, 一直到下午4点左右才回。 艰苦的条件和不规律的饮食,让他患上了肠胃病。 六七月份的天气,他每天都手拿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大海捞针般在几千几万的稻穗中寻找,汗水在背上结成盐霜,皮 肤被晒得黑里透亮,连常年扎在水田里的农民都自叹不如。 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稻穗后,经过两年的探索、试验和研究,他终于写成引起国内外科技界 高度重视的惊世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2021年八年级语文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教案3语文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教案3语文版 一、课程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 2、帮助学生熟悉略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教学策略:点拨法、问答法 三、重点难点: 1、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熟悉并掌握略读的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和追求真理的科学观,用科学的态度亲近自然、理解社会。 教学活动 一、导入课文 1.师:我国有句古话,叫作“民以食为天”,离开了粮食,也就没有了我们这个活生生的世界,那么,为我们解决吃饭问题的人,得到大家的尊敬与关注,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为了杂交水稻的增产增收,他耗费了大半生心血,从他的身上,我们能真正理解一个大写的“人”字的含义。 2.介绍袁隆平的生平及成就。

二、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结构 1.让学生阅读课文,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2.师: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本文就是一篇人物通讯,它向我们讲述了什么? 思考回答:文章用事实说话,报道了袁隆平在杂交水稻方面对中国和世界的卓越贡献,赞颂了他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矢志不移的科学精神。 三、略读训练 1.给学生讲授略读技巧(见参考资料)。 2.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里集中注意力默读完课文。要求: 整体把握阅读材料,捕捉关键信息; 找出文中的典型事例; 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理解课文所着力表现的袁隆平的科学 精神和卓越贡献。 板书设计 1 分析结构,把握大意 第一部分(1—3自然段),袁隆平简介。 第二部分(从\\\'50年代末”到“袁隆平为此深深思索和不安了”),写激

达·芬奇的美学思想

达·芬奇的美学思想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艺术家,“文艺复兴三杰”之一,其代表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是世界闻名的艺术珍品。尽管达·芬奇不是一位美学家,也从未提出过一个完整的、合乎体系规范的关于美本质的命题,但在他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当中,却处处可以窥见其深刻的美学思想。 这里说的达芬奇的美学思想,其实应该算是艺术家的美学,讨论艺术创作的著作历来有两类。一类是作家或艺术家用来表述他们的创作思想,像托尔斯泰的《艺术论》,阐述的是他的艺术思想,不如说是他的艺术观,他并不标榜为美学。还有一类,例如达芬奇的《达芬奇笔记》,讲的是绘画创作和技法,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方法论。这些艺术家们的著作中的议论虽然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光辉,给后人以无穷的智慧的启迪,但是却不能说这他们是一本美学著作。似乎,美学从来是哲学家的事情,从古希腊哲学起,美学就是哲学一个组成部分。从伯拉图、亚里士多德一直到康德和黑格尔,美学堂堂正正成为哲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分支。所以我们只能说《达芬奇笔记》以及《绘画论》等著作中体现的美学思想是达芬奇作为一个艺术家对美学的自我思考。 不过达芬奇的这些作品中的观点虽然不是系统的美学知识,达芬奇却以其中的观点作为创作指导创作出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如在其著名艺术理论著作《绘画论》中,达·芬奇高扬理性的大旗,倡导艺术应像镜子一样忠实反映自然,艺术家应以理性为指导去反映自然,作品既要源于自然又要高于自然,这些观点实际上构成了其美学思想的总纲。与此相映的是,达·芬奇这一时期的作品,无论是《蒙娜丽莎》还是《最后的晚餐》,都无不以人性战胜神性、理性高于神权为创作思想,“艺术模仿自然”的美学信条在这些作品中均得到了完美的贯彻。 下列我们分别对他的作品《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进行简单的分析,看这两幅名作中何处体现了他的创作理念及美学思想:《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作于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餐厅的壁画,取材于《圣经》新约犹大出卖耶稣的传说故事。无论是复兴时期,还是之后的数百年,同名作品虽然不少见,但是只有达芬奇的这幅千古不衰,长期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看重,不厌百赏。这副画中体现的构思、透视法、人物心理、多样统一的原则等方面的技巧都在他的《绘画论》有所体现。中,另外这副画中以几何图形为基础来分布画面的原则,体现出几何的对称美,则在《达芬奇笔记》中有所体现。 身为画家的达芬奇,还具备丰富而精湛的自然科学知识,这也让达芬奇对科学和艺术有了更加理性与深刻的理解。他认为艺术也是一门科学,用科学的眼光来研究绘画理论,因此,他的绘画在构图上尤为细致和精准。如《蒙娜丽莎》这幅画,就创造性地解决了半身肖像的构图问题。因此《蒙娜丽莎》这是世界上最著名、最重要、最优秀的肖像画之一,是达芬奇最高成就的标志。。这幅画最引人注意、人们评论最多的、最能引发人想象的就是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很多评论家认为,这个微笑,可随着欣赏者的心情的变化而变化。有人说她的微笑端庄而典雅;也有人认为她的微笑带着魅惑,还有些人认为,她的微笑透着邪气:甚至有人对她的微笑百思不得其解,而开枪结束自己的生命!能引起人们如此丰富想象力的画像,在世上艺术珍品中是绝无仅有的一件。这也与达芬奇平时自觉的美学思考有着分

三系法杂交水稻和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的具体过程

三系法杂交水稻和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的具体过程 三系法杂交水稻育种 (1)三系法杂交稻的由来: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F1代优于双亲的现象称为杂种优势。具体地讲,杂种F1代在生长势、生活力、繁殖率、抗逆性、适应性、产量和品质诸方面比双亲优越。杂种优势可分为超亲优势、平均优势和竞争优势。人们常说的杂种优势利用通常是指利用作物的竞争优势。 水稻是典型的自花授粉作物,雌雄同花。水稻杂种优势利用,只有依靠雄性不育的特性,通过异花授粉的方式来生产大量的杂交种子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之一便是使用雄性不育系(A)、保持系(B)和雄性不育恢复系(R)来配制杂种一代。由于这种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方法需要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套,故称为三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用此法培育的杂交水稻简称为三系法杂交稻。水稻三系之间关系密切,其中不育系除了雄性器官发育不正常、花粉败育不能自交结实、抽穗吐颈不完全之外,其余性状与保持系基本无异。保持系与不育系杂交,获得的不育系种子供来年制种和繁殖用;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获得的杂交水稻种子供下季大田生产用;保持系与恢复系的自交种子则可继续作为保持系和恢复系用。(2)三系法杂交稻育种的历史:1958年,日本东北大学胜尾清发现中国的红芒野生稻能导致藤板5号产生雄性不育。1966年日本琉球大学新城长友以钦苏拉包罗Ⅱ为母本与台中65杂交,育成BT型不育胞质台中65A,并将该杂交组合后代的部分可育株经自交稳定选出了BT型不育系的同质恢复系,于1968年实现粳型杂交稻三系配套。我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始于1964年,当时在湖南安江农校任教的袁隆平从洞庭早籼、胜利籼和矮脚南特等籼稻品种中找到6株雄性不育株,并根据花粉败育情况分为无花粉型、败育型和退化型3种。随后进行的遗传和数以千计的测交试验表明:这些材料属于单基因控制的隐性核不育,找不到能完全保持其不育特性的品种,利用价值不大。1970年11月,李必湖等在海南省三亚市南红农场的水沟边发现了1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简称野败),为雄性不育系的选育打开了突破口。次年春季的试验就表明广场矮3784、6044、二九南等品种(系)对野败不育株具有很好的保持能力。经过随后2年全国各育种单位的通力合作,到1972年冬在海南冬繁时就获得了农艺性状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达到100%的不育系群体,如珍汕97A和B、二九南1号A和B等。至此,我国第一批野败细胞质不育系宣告育成。水稻雄性不育系育成以后,1973年原广西农学院等单位陆续筛选出IR24、IR26、泰引1号、古154等一批强优恢复系,并选配出汕优2号、南优2号等系列强优势杂交稻组合。从此,以我国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实现配套为标志,宣告杂交水稻选育成功。 (3)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的选育:选育水稻雄性不育系首先要获得能稳定遗传的雄性不育株,其次是有能把雄性不育株的不育特性传递下去的保持材料,然后通过测交和连续成对回交,完成全部核置换之后就可育成三系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的同型保持系。 ①雄性不育株的获得:获得原始的雄性不育株,可从大田自然群体中寻找或通过远缘杂交产生。前者如袁隆平早期从胜利籼、洞庭早籼、矮脚南特等籼稻品种中发现的C系统不育材料;后者如李必湖等发现并被试验证实由野生稻与栽培稻天然杂交产生的野败雄性不育株;四川农业大学通过地理生态远缘杂交获得的用于培育冈46A等不育系的不育株,湖南杂交水 稻研究中心用于培育印水型系列不育系的不育株及四川农科院水稻高梁研究所通过籼粳交获得的用于培育K系列不育系的不育株。这些不育株均为核质互作型不育,比较容易找到保持系,是选育三系雄性不育系不育单株的主要来源。 ②保持材料(B)的选育:保持系的选育可采取测交筛选和人工制保法进行。 测交筛选法:获得雄性不育株后,选用掌握的国内外育成的大量优良品种(系)与之杂交,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家的故事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教学目标: 1、理解典型事例对于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2、理解细节描写和运用数据的作用。 3、了解袁隆平的科学精神和卓越贡献。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件展示人物形象) 袁隆平,闻名全球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怎样从湖南一个小地方农校的教师走到今天的?他的成功有何“秘诀”?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走进袁隆平的世界,领略他的风采吧。 明确:这几组数字有力地说明了杂交水稻的优越性,从而突出了袁隆平的卓越贡献。 四、全文小结归纳 附:袁隆平访谈录 “我的体验就是八个字” 记者:回首过往,在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前,长达数十年的艰难岁月里,您的人生信条是什么?有没有所谓成功的“捷径”或者“秘诀”? 袁隆平:什么秘诀、信条,我倒是很少去琢磨这一套。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科技工作者,没有那么多的传奇。不过令我感受最深的一些体验肯定还是有的,大概就是这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几个字是我几十年生活工作的总结。 记者:什么促使您把研究杂交水稻作为了自己终身从事的职业? 袁隆平:从1953年到1966年,我在安江农校一边教课,一边做育种试验,每年都到田间去选种,就是从植株中筛选具有稳定遗传优异性状的品种。1960年,我在田里偶然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穗大粒多,结实饱满。第二年我把它种下去,精心培育,希望有个好收获,不料大失所望。长出的稻子高的高,矮的矮,穗子大小不一,参差不齐,让人心灰意冷。那天,我坐在田埂上仔细搜索所学过的科学知识,反复寻思失败的原因。后来分析推断,第一年选出的是一株“天然杂交稻”,不是纯种,因此第二年遗传性状才会出现分离。但如果按照那株“天然杂交稻”来折算,粮食亩产可以达到1000多斤——这在60年代初期可是了不起的奇迹啊!我灵感突发地大胆设想:既然水稻有杂种优势,为什么非要选育纯种呢?从此,我选定了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课题,致力于杂交水稻的育种。 记者: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困难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读后感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盘古开天辟地,人类呱呱诞生,从那一刻起,摆脱饥饿,奋力生存便成了人类历史的不朽主题,滚滚历史长河中的历朝历代,各君各王,虽处在不同国度,不同疆域,却拥有着同一个亘古不变的梦想,解决粮食问题。民以食为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饥饿的抗争,从未停歇过对粮食的渴望。当历史的刻度停留在21世纪,世界人口已经达到60亿的眼下,却依然有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平均每天有24000人死于饥饿。在粮食问题日益凸现的今日,世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这片广袤无垠的国度,耕地面积只占世界7%,人口却占世界22%的第一人口大国。 面对冷峻现实,世界陷入了粮食恐慌,人们不仅连连发问: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世界? 时事造英雄,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绿色革命,通过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广2.3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英雄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英雄满怀信心地向世界宣称,中国人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更能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巨大贡献。英雄的名字从此响彻天际,被百姓们爱称为当代神农氏,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回眸奇迹的诞生,竟源自儿时的一次郊游。6岁在武汉园艺场时,当他看到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立即被这派美景所吸引。 心想长大以后也去学农。谁也不知道,那时命运已经开始悄悄安排奇迹的发生。袁隆平沿着儿时单纯的梦想一步步走着,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的袁隆平,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毅然从四川重庆来到了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农校任教,一教便是19个春秋。学生们都很尊敬他,视他为良师益友,更被他对稻田的专注精神所感动。这个从小长在大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从来不怕臭,不怕脏,随时都能弯腰赤脚下田地,观察稻田的生长情况。刮风下雨也不能阻挡他的热情,农民都打趣的称他为袁癫子。正是这种外人难以理解的痴迷之情,在无形的支持着他,正是这种对梦想的执着信念在背后推动着他,精心进行着每一份耕耘,正是这种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最终赢来了盆满钵满的丰收硕果。岁月不居,天道酬勤,穿越过十年风雨的艰辛,杂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平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为的恶意破坏,让精心培养的秧苗毁于一旦;一次次的天灾所难,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但是十年间的艰难险阻最终都在梦想的力量下低了头,都在与梦想的较量中败下了阵,这个刚毅的汉子,在一次次跌倒后依然不屈前行,在苦难面前他甚至安慰妻子说:山谷越深,山峰越高。 我们眼前所经受的苦难,其实是对我们未来的祝福。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无不是从患难中走来。应该说,苦难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最好的礼品。朴实无华的话语中透露着圣哲的光芒,平和的心态中预示着成功的讯息。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像候鸟一样频繁迁徙,春长沙,秋南宁,冬海南,南北辗转,一年三地,不辞辛劳的奔波全都是为了给种子提供适当的环境。他们还在南开北往的火车,轮船,飞机上浸种,甚至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上,利用体温催芽。从1946年到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经过了整整六年的时间,2190个日日夜夜,先后用了1000多个水稻品种,做了3000多个实验,但最终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心情沮丧的袁隆平并没有继续低迷,在得到党和政府一如既往的支持下,他迅速调整了研究方案,再次积极的投入到了又一次试验当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73年,已逾不惑之年的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成功将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了每亩500公斤以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实实在在的解决了中华民族的吃饭问题,农民亲切的称他为米菩萨。这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平日不拘小节,看上去就是一介农夫,面对笑他土气的

袁隆平励志故事_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doc

袁隆平励志故事_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的故事 袁隆平我们虽然没见过,但是我们都很熟悉,因为他生产出了杂交水稻,这个发明造福了我们全人类,自从有了杂交水稻,我们中国就没有挨饿的情况了,因此他也被我们尊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袁隆平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 袁隆平励志故事篇1 1949年8月,19岁的袁隆平高中毕业,他决定离开南京,励志回重庆去读农学院。到了西南农学院,他更是过得自在,期间只有一次辉煌:救过一个人。他编的考分歌谣在班上流传:"三分好,三分好;不贪黑,不起早;不留级,不补考。" 1953年8月毕业,全班同学都被分到了全国各地,最远的是到新疆去研究哈密瓜。袁隆平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后,就坐着烧木炭的汽车一路颠簸,到了离黔阳县城安江镇4公里外的安江农校。 这一呆,就是20xx年。 这个从大城市来的年轻老师上的课让学生喜欢。"他上课上得好,下课还跟学生玩,"当年的学生回忆说,"他不讲究那么多,黑板写满了,他把手一缩,抓起袖子就擦。" 试验逃过劫难

1960年7月,袁隆平曾经在学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稻",鹤立鸡群,穗大粒大。但是,第二年,"大水稻"的种子播下去,结果,高的高,矮的矮,产量都很低。 但是,这株天然杂交稻启发了他:用人工杂交的办法,可以培植高产的杂交稻。 勾腰驼背埋在稻田里的袁隆平,在1964年和1965年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稻株。 在60个瓦钵里面倒腾了两年,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后,1966年2月,在中国科学院的院刊《科学通报》上,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这是中科院《科学通报》在"文化大革命"停刊前的最后一期。恰好给国家科委九局的一个领导看到了,就发函下来,要求湖南省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试验。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白专典型"袁隆平未能幸免,他的几十个"资产阶级的坛坛罐罐"被"彻底砸烂",捡回来的几兜秧苗就悄悄藏在学校后面的臭水沟里。 就在要被抓进"牛棚"的时候,工作组却从学校档案里面找到了那封公函。 袁隆平因此化险为夷,反倒成了保护对象。更令他惊讶的是,省科委还将"水稻雄性不育"列入科研课题,拨给他科研经费600元,两名"社队来社队去"的学生也被同意留校当他的助手。 但秧苗却再次被毁。1968年5月的一天,试验田被人踩

耐密型玉米品种选育技术初探

耐密型玉米品种选育技术初探 杨 辉 (辽宁省大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大连 116036) 摘要:概括耐密型玉米品种选育的意义、育种目标、实质,结合工作实际,提出自交系选育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选育技术,总结了组配玉米杂交种、品种比较过程中运用的诸多技巧。 关键词:玉米;耐密型;选育技术;总结 耐密型玉米品种选育技术是指选择优良的种质基础材料,在玉米选拔培育过程中采取系谱法选育自交系,利用玉米杂种优势模式进行组配新组合,培育出“高产、优质、耐密、广适、易制种”优良玉米杂交种。其核心是选拔出耐密性强的自交系,培育成耐密型玉米杂交种。 1 耐密型玉米品种选育的意义 玉米的耐密性是重要的玉米农艺性状,选育耐密 品种已成为现代玉米育种重要的攻关目标。中国农大李竞雄教授曾指出,玉米栽培上最大的改革是种植密度加大和施肥水平提高。在今后的育种中,从育种的基础材料开始,在自交的不同世代以至杂交种的评价鉴定都应在预先设计的高密度下进行评价。这前瞻性的论述对当前乃至今后我国的玉米育种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玉米种植密度的逐步增加是当前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耐密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和先玉 335在北方大面积推广种植,有力地证明了耐密型玉米品种对持续提高玉米产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研究玉米的耐密性及选育耐密品种对玉米的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耐密型玉米品种的育种目标及实质 耐密型玉米品种的选育应以高产、优质、耐密、广 适、易制种为首选育种目标,以中大穗、中大粒、中高秆、中高密、中晚(晚)熟为其主要发展方向。选育耐密型玉米品种的实质是采用合理密植方式,通过群体增产达到高产目的。其内涵是通过密度影响玉米群体内光能、二氧化碳浓度、气温、相对湿度等小气候因子的垂直分布,使玉米个体生长发育、光合生理等有效协调,从而最大程度地达到群体增效。耐密型玉米品种在生产表现上与稀植大穗品种比较有着本质区别,具有株型清秀、株高中高、超强的耐密植能力、果穗中等且均匀一致、熟期适宜、品质中上、子粒深且脱水快、适合机械化收割等特点,满足了现代玉米生产的需求。 3 耐密型自交系选育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选育 技术 3.1 种植密度在早晚选育世代应该变化 采取“早密后 放”的方法,即在早代(S 1 S 4世代)采用11.25万株/hm 2以上的高密度种植,在高代(S 5 S 6世代)放开种植密 生产的原种。 4 原种生产不规范,种子质量无保证 棉农不懂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或无能力生产 原种,生产棉花原种是各级棉花原种场和特邀原种队的主要任务。现在大多数原种场没有专业队伍,也不按原种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实施,种子质量无保证。除此之外,对品种种性难于把握,种子越选越杂。据研究,棉株经济性状的退化大都呈连续性数量变异,难以准确地鉴别和选择;棉花许多性状对环境很敏感,由于棉花个体差异,难以判断是遗传原因还是环境原因;采用单株选择和分系比较的办法生产原种,往往杂合性强的个体或株行反而占有选择 优势,在提纯复壮的同时,又增强了造成退化的内在因素,以致原种后代很快发生一代不如一代的衰退现象。 首先,原种场应建立稳定的专业队伍,技术人员必须亲自掌握原种生产的全过程,确保技术操作规程的实施。其次,要严格掌握品种的典型性,从品种的典型性入手,选择株型、叶形、铃型等主要特征符合原品种要求;在典型性的基础上考察丰产性和品质,只有典型性、丰产性和品质均符合原品种要求才能入选。同时,良种繁育田应地势平坦,肥力均匀,栽培管理条件一致,以利于比较、鉴定和选择。 (收稿日期:2013-03-02)

对杂交水稻制种母本的几种种植方式的比较

对杂交水稻制种母本的几种种植方式的比较 一、试验目的 巴南忠兴基地的制种户,在母本的种植方式上,进行大胆的尝试,想找到一种省工、增产、稳产的制种新技术,对我们的制种技术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制种户自己的种植方式上,对几种不同的种植方式进行了动态观察,为制种技术的创新和降低生产成本打下基础。 二、试验材料 巴南忠兴基地,制种户在312组合的母本及父本的种植方式上的板样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对不同的种植方式进行调查。 三、试验方案 几种种植模式表表1 四、试验结果 1、对每种种植方式进行了叶龄动态观察,了解亲本整个生育期的生长进程。 叶龄生长变化记载表表2

2、对每种种植方式在同一时间进行的孕穗情况调查 孕穗出现大肚皮的比例表3 3、对每种种植方式,在收割时进行测产 产量情况表表4 处理亩有效穗(万)实粒数/穗产量 1 22.01 42.8 188.41 2 14.71 54.0 158.90 3 16.18 60.3 195.19 五、试验结果分析 1、从表2可以得知,不同的种植方式,对父母本叶龄生长的影响非常的显著, 它们之间有较大的差异,于是它们对父母本的生育期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从最后一次标记的叶龄看,只有第3种种植方式,即水秧移栽的父母本之间 的叶龄余数较接近,其余几种不同的种植方式的父母本之间相差较大。 2、从表3,几种不同种植方式的父母本,在同一时期的孕穗情况看,母本出现 大肚皮最高的是第2处理,其依次是1、3处理;父本最高的是第3处理,然 后依次是2、1处理。根据计算,比较同一处理内两亲本出现大肚皮量的比值 大小,3处理的比值为2.0,1处理的比值为2.6,2处理的比值为3.6。这一 比值就非常明显的告诉我们,经2处理的花期相遇程度比1、3处理的差,母 本快父本的程度比1、3处理的大。相对而言,三种处理中,只有3处理的父 母本花期相遇程度较好。 3、从表4可以得知,抛秧的有效穗最高,水秧移栽的其次,旱秧移栽的最低; 水秧移栽的平均每穗实粒数最高,旱秧移栽的其次。经计算,水秧移栽的产

浅谈小杂粮在中国的发展

浅谈小杂粮产业在我国的发展 徐笑宇 摘要:小杂粮作为我国农业体系中在近几年间新兴而起的一项潜力产业,不仅具有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广等特点,更对我国农业结构的优化和社会结构的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小杂粮产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三个主要方面对小杂粮产业的未来趋势做了一定的探讨,在引用了前人结论的基础上做出了相关程度上的思索,并对日后小杂粮产业进行了前景的展望,可为后来的研究和思考提供一定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小杂粮产业发展对策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粮食生产上向来覆盖面十分巨大,除了水稻、小麦和玉米为主的三大农作物之外,我国还具有多种不同结构的粮食作物。目前,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提升和我国农业格局的进一步优化发展,以及当下社会理念的转变,许多之前未受重视的粮食作物开始吸引人们的注意,不仅仅是因为其突出的经济价值,更是因为相比于传统粮农作物其所体现出的特殊价值,譬如药用价值和保健价值等。小杂粮作为一种特殊的粮食作物,在传统农业当中,向来被视为救荒抗灾用的粮食作物,以往不受重视,但随着社会和农业结构的转型,其特殊的功效开始为人所知,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愈来愈多对小杂粮深入的研究,小杂粮已经作为一项极具潜力的粮食产业正在一步步兴起。基于其特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小杂粮生产对于西部农民脱贫致富,减轻国家粮食安全压力和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小杂粮发展现状简述 1.1 小杂粮的生产和分布 小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主要泛指生育期短、种植面积小、种植地域性强、种植方法特殊、有特种用途的多种粮豆。包括荞麦(甜荞、苦荞)、燕麦、糜子、籽粒苋、薏苡、青稞、绿豆、小豆、豌豆、蚕豆、芸豆、豇豆、小扁豆、黑豆等。我国小杂粮分布广泛,种类繁多,长期的栽培驯化形成了许多地域性名优品种。随着人们健康需要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小杂粮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名优产品更是供不应求[1-3]。据统计,2000年我国小杂粮种植面积约为900万hm2,占全国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8.7%;其中,荞麦、燕麦、糜子、青稞等面积约为350.8万hm2,占3.8%;谷子、高粱面积约240万hm2,占2.3%;芸豆、绿豆、豌豆、蚕豆、小豆等面积约为320万hm2,占2.6%。小杂粮总产约1970万t,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 2%;其中,荞麦、燕麦、糜子、青稞等产量约为766万t,占1.6%;谷子、高粱产量约为720万t,占1.5%;绿豆、芸豆、豌豆、蚕豆、小豆等产量约为486万t,占1.1%,但由于我国小杂粮生产条件较差,加之育种栽培技术研究工作滞后,小杂粮单产水平普遍较低[4]。 小杂粮虽然在我国传统农业中历来都具有一定的生产地位,但由于其不利于大范围推广种植,在中国传统饮食习惯中又不属于主食,虽然种类很多,资源丰富,又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但目前在我国栽培面积较大的小杂粮只有荞麦、燕麦、大麦、糜子、绿豆、小豆、豌豆和蚕豆等,可尽管如此,由于中国地处温带和亚热带地域,又是作物起源中心,我国荞麦、糜子的面积和产量都居世界第二位;蚕豆占世界总产的1/ 2;绿豆、小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 3,我国是燕麦、豇豆、小扁豆主产国[5],故我国又有小杂粮王国之称。我国小杂粮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从地理位置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高原地区,即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从自然条件看,主要分布于我国生态条件相对较差的高寒山区、干旱半干旱地区;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看,主要分

科学导论答案

1.什么是科学?科学研究的特点是什么? ?从观察、研究、实验中所导出来的一门有系统的知识。科学的广义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认识,并利用客观规律造福人类,完善自我。 ?特点:科研的继承性、科研的创新性 2.什么是科研方法?科研方法在科研工作中有何意义? ?科研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所遵循的、有效的、科学的研究方式、规则及程序,也是广大科研工作者及科学理论工作者长期积累的智慧结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有效工具。 ?意义: (1) 正确的科研方法对科研工作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构建知识体系和科学大厦必不可少 的要素,而且能扩展和深化人们的认知能力与辩识水平。 (2) 错误的科研方法会导致荒谬的结论甚至伪科学,有时会严重阻碍科学研究发现的进程! (3) 科研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科研的成败,在科学史上相应的事例不胜枚举。 3.科学的实质是什么?结合专业谈谈如何进行科研准备? 4.结合专业阐述一下你所从事的科研工作的一般程序? 科研工作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程序,但大体上要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或过程。 选题-→确定研究内容和设计方案-→获取科学事实-→进行思维加工-→验证-→建立理论或技术体系-→推广应用与成果鉴定。 就应用、开发、推广类研究来说,研究工作的过程可表示如下。 S(选题)-→R&D(研究与开发)-→P&S(成果:新产品和新服务)-→M(市场:应用与推广)-→V(价值:经济、社会效益)-→P(认可:科技成果、专利、标准)。 5.社会调查的具体方法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一、社会调查的方法 1、普遍调查 主题鲜明,突出部门特点 领导带头,率先垂范 广泛参与,形式多样 深入实际,内容真实 成果丰富,指导性强 2、重点调查 投入少、调查速度快、所反映的主要情况或基本趋势比较准确。 3、典型调查 1、典型调查主要是定性调查。 2、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者的主观判断,选择少数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 3、典型调查的方式是面对面的直接调查。 4、典型调查方便、灵活,可以节省时间、人力和经费。 4、抽样调查答: 经济性好.实效性强.适应面广.准确性高

达芬奇艺术赏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69206946.html, 达芬奇艺术赏析 作者:李子杰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5期 摘要:人们用美丽的词赞扬达芬奇——“文艺复兴时期第一流学者”。达芬奇是旷世奇才,他不仅仅是伟大的画家,还是思想家、发明家等,但最伟大的地方在于画家,因为他的作品是最伟大的。 关键词: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达芬奇 前言 文艺复兴初期的艺术创作有两个特点:①把中世纪神的形象变成人的形象。②在绘画中运用透视关系,以便表现一个真实的人。这些特点已经接近成熟,随即巨人出现了三位: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个博学者,他一边热心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去造型表现形体,一边研究自然科学[1]。为了真实的从画面中表现出人体,他运用生物 学以及透视等其他科学加入到画面中,使得画面给人一种强有力的冲击力。他的天赋或许比同时期的其他人物都高,这使他成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的原因,给后人留下了众多传世名画,以及研究成果。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现代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是一幅表现人、歌颂人的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最集中的体现,这个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文艺复兴初期绘画作品把神的形象变成人的形象,比如曼特尼亚的《哀悼基督》,他画的耶稣是一个穷人,圣巫是一个老太太,但是作品中加了一件神的外衣,所以还是表现神,但是在达芬奇的作品中却歌颂一个普通的人。《蒙娜丽莎》的模特是一个货商的妻子,是一个普通的人,所以他开拓了一个新的时代。不仅如此,他表现的人,达芬奇前面的艺术家从来没有像蒙娜丽莎那样的真实,从以下几点可以表现:①蒙娜丽莎的眼珠。无论坐在什么位置上都能感觉蒙娜丽莎在看你,表现了一个活人的眼睛。②作品中的手具有重量感,生命感。画人难画手,但达芬奇把手表现的非常真实,中指在微微的翘起,好像是在听音乐打拍子。③蒙娜丽莎的笑容会变,有时是温柔的笑;有时是严肃的笑,甚至目光都是严肃的;有时是哀伤的笑,眼睛是哀伤的[2],因为作者画这幅画的时候他们刚刚死去了自己 的孩子,所以模特是强颜欢笑,取其“蒙娜丽莎式的微笑”。我们表达不出她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微笑,因为语言是简单的而艺术是复杂的,语言不可能把艺术的一切表现出来,其意韵是说不出来的。《庄子·天道》中这样写到“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微笑,需 要观者认真体会。瓦萨里这样评价“画中的头像显示出艺术的摹仿自然到何等程度,人们一眼便可看出,每一个细节都画得十分到家,水灵的眼眸脉脉含情,就像生活中常常见到的,双颊白里透红,还有眼睫毛,一切都巧夺天工。眉毛,如有的地方密,有的地方稀,与随着毛孔卷曲的头发一样,再逼真不过了。鼻子红润柔软,鼻孔好看,像在呼吸。嘴微微的张开,嘴角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