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稀疏和冗余表示目录译文

稀疏和冗余表示目录译文

稀疏和冗余表示目录译文
稀疏和冗余表示目录译文

稀疏和冗余表示

在信号和图像处理上领域从理论到应用

张林译

目录:

第一部分稀疏和冗余表示—理论和数值基础

1序言 (3)

1.1欠定线性系统 (3)

1.2规则化 (4)

1.3凸性的诱惑 (5)

1.4更一步观察一范数的最小化 (6)

1.5转换到线性规划 (8)

1.6促进稀疏解 (8)

1.70范数及其意义 (12)

1.8(P0)问题–我们主要的兴趣 (13)

1.9信号处理观点 (14)

进一步阅读 (14)

2唯一性和不确定性 (17)

2.1Treating the Two-Ortho Case (17)

2.1.1一个不确定原则 (18)

2.1.2冗余解的不确定性 (21)

2.1.3从不确定到唯一 (23)

2.2一般情况的唯一性分析 (23)

2.2.1通过Spark的唯一性 (23)

2.2.2Uniqueness via the Mutual-Coherence (25)

2.2.3通过Babel函数的唯一性 (27)

2.2.4Upper-Bounding the Spark (28)

2.3构造Grassmannian矩阵 (29)

2.4总结 (30)

进一步阅读 (31)

3寻踪算法–实践 (35)

3.1贪婪算法 (35)

3.1.1核心思想 (35)

3.1.2正交-匹配-寻踪 (36)

3.1.3其他贪婪算法 (39)

3.1.4标准化 (41)

3.1.5在贪婪算法中残差衰退的速率 (43)

3.1.6阈值算法 (45)

3.1.7贪婪算法的数值示范 (46)

3.2凸面松弛技术 (48)

3.2.10范数的 (48)

3.2.2针对(P1)解的数值算法 (51)

3.2.3松弛技术的数值示范 (51)

3.3总结 (52)

进一步阅读 (53)

4寻踪算法---保证 (55)

4.1回到二正交情况 (55)

4.1.1OMP性能保证 (55)

4.1.2BP性能保证 (58)

4.2总体情况 (64)

4.2.1OMP性能保证 (65)

4.2.2阈值化性能保证 (67)

4.2.3BP性能保证 (68)

4.2.4关于寻踪算法的性能的总结 (71)

4.3The Role of the Sign-Pattern (71)

4.4Tropp’s Exact Recovery Condition (73)

4.5总结 (76)

进一步阅读 (76)

5从精确解到近似解 (79)

5.1大致的动机 (79)

5.2最稀疏解的稳定性 (80)

5.2.1唯一性VS稳定性–获取直觉 (80)

5.2.2(P_0)稳定性的理论研究 (82)

5.2.3RIP及其在稳定性分析上的研究 (86)

5.3寻踪算法 (89)

5.3.1OMP和BP拓展 (89)

5.3.2Iteratively-Reweighed-Least-Squares(IRLS) (91)

5.3.3LARS算法 (95)

5.3.4近似获取的特性 (98)

5.4一元情况 (101)

5.5寻踪算法的性能 (103)

5.5.1BPDN稳定性的保证 (103)

5.5.2阈值化的稳定性保证 (104)

5.6总结 (107)

进一步阅读 (108)

6迭代收缩算法 (111)

6.1背景 (111)

6.2一元情况-灵感的源泉 (112)

6.2.1一元情况的收缩 (112)

6.2.2BCR算法及其演变 (113)

6.3迭代收缩算法的发展 (115)

6.3.1替代函数和Prox方法 (115)

6.3.2EM和有界最优方法 (117)

6.3.3基于收缩算法的IRLS (119)

6.3.4平行-协调-下降(PCD)算法 (120)

6.3.5StOMP:贪婪算法的变形 (123)

6.3.6概要–迭代收缩算法 (125)

6.4使用Line-Search and SESOP加速 (127)

6.5迭代收缩算法:测试 (127)

6.6总结 (132)

进一步阅读 (134)

7面向平均性能分析 (137)

7.1再次访问实验性证据 (137)

7.2窥探概率性分析 (140)

7.2.1分析的目标 (140)

7.2.2Candes&Romberg对Two-Ortho的分析 (141)

7.2.3概率的唯一性 (143)

7.2.4Donoho的分析 (143)

7.2.5总结 (144)

7.3阈值分割的平均性能 (144)

7.3.1前沿 (144)

7.3.2分析 (145)

7.3.3讨论 (148)

7.4总结 (150)

进一步阅读 (150)

8Dantzig选择器算法 (153)

8.1Dantzig-Selector VS Basis-Pursuit (153)

8.2一元情况 (155)

8.3重访受限的等距机构 (156)

8.4Dantzig选择器的性能保证 (157)

8.5Dantzig选择器的实践 (163)

8.6总结 (164)

进一步阅读 (165)

Part II从理论到应用—信号和图片处理的应用

9信号处理中的稀疏寻找方法 (169)

9.1信号的传递和转化 (169)

9.2稀疏-Land模型 (172)

9.3Sparse-Land在几何上的理解 (173)

9.4处理稀疏生成的信号 (176)

9.5分析VS合成模型 (178)

9.6总结 (180)

进一步阅读 (181)

10图像模糊化---一个案例的研究 (185)

10.1问题公式化 (185)

10.2字典 (186)

10.3数值考虑 (188)

10.4实验细节和结果 (191)

10.5总结 (198)

进一步阅读 (199)

11MAP VS MMSE评估 (201)

11.1一个随机模型和评估目标 (201)

11.2MAP和MMSE的背景 (202)

11.3一个预言评估 (204)

11.3.1预言评估的发展 (204)

11.3.2预言错误 (206)

11.4MAP评估 (208)

11.4.1MAP评估的发展 (208)

11.4.2逼近MAP评估 (211)

11.5MMSE评估 (212)

11.5.1MMSE评估的发展 (212)

11.5.2逼近MMSE评估 (215)

11.6MMSE和MAP错误 (218)

11.7更多试验结果 (220)

11.8总结 (224)

进一步阅读 (224)

12寻找字典 (227)

12.1选择VS学习 (227)

12.2字典-学习算法 (228)

12.2.1字典里的核心问题-学习 (229)

12.2.2MOD算法 (230)

12.2.3K-SVD算法 (231)

12.3训练有结够的字典 (237)

12.3.1双重稀疏模型 (239)

12.3.2一元基的统一 (241)

12.3.3字典签名 (242)

12.4总结 (244)

进一步阅读 (244)

13图片压缩–面部图片 (247)

13.1面部图片的压缩 (247)

13.2前人的工作 (249)

13.3稀疏表示基的编码方案 (250)

13.3.1总的方案 (251)

13.3.2VQ VS稀疏表示 (253)

13.4更多细节和结果 (254)

13.4.1K-SVD字典 (255)

13.4.2重建图像 (255)

13.4.3运行时间和内存使用 (260)

13.4.4和其他方法比较 (261)

13.4.5字典冗余 (262)

13.5后处理Deblocking (263)

13.5.1The Blockiness Artifacts (263)

13.5.2针对Deblocking的可能算法 (265)

13.5.3基于Deblocking方法的学习 (266)

13.6Deblockin结果 (267)

13.7总结 (268)

进一步阅读 (269)

14图片去噪 (273)

14.1总的介绍–图片去噪 (273)

14.2开始:全局模型 (274)

14.2.1核心图片去噪模型 (274)

14.2.2多方面的改进 (276)

14.3从全局到局部建模 (278)

14.3.1总的方法论 (278)

14.3.2学习收缩曲线 (279)

14.3.3已学习字典和优先的全局化 (286)

14.3.4非局部均值算法 (292)

14.3.53D-DCT收缩:BM3D去噪 (296)

14.4SURE为自动参数的设定 (297)

14.4.1SURE的发展 (298)

14.4.2对全局阈值化进行SCURE演示 (300)

14.5总结 (302)

进一步阅读 (303)

15其他应用 (309)

15.1综述 (309)

15.2通过MCA的图片分离 (310)

15.2.1图片=Cartoon+Texture (310)

15.2.2用全局MCA进行图片分离 (312)

15.2.3用局部MCA进行图片分离 (316)

15.3图像修复和去除脉冲噪声 (324)

15.3.1修复稀疏-Land信号–核心原则 (324)

15.3.2修复图像–局部K-SVD (327)

15.3.3修复图像–全局MCA (335)

15.3.4脉冲-噪音滤波器 (338)

15.4图片放大 (341)

15.4.1问题的建模 (343)

15.4.2超分辨率算法 (346)

15.4.3放大结果 (349)

15.4.4图像放大:总结 (351)

15.5总结 (353)

进一步阅读 (354)

16后记 (359)

16.1What is it All About? (359)

16.2还有什么缺失? (359)

16.3概要 (360)

索引 (371)

英汉词汇语义对比

英汉词汇语义对比 学号:19910522 班级:英语二班13K1 姓名:鲍俊喜 摘要:词汇学是一门独立、实用、交叉的学科,词的语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英汉两种语言是在不同领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的差异且中词汇语义差别较大,对比两种语言的词汇语义对英语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语义对比对应差别 1.引言 词汇学是一门独立、实用、交叉的学科,汉英词汇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形态学和语义学的对比之中,两者又以语义学的对比差异显得更为突出。词是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具有一定的形式,并表达一定的意义。中西语言在不同的领域由于不同的文化和背景产生不同的词汇对比差异。 2.汉英词汇总体对比 英汉词汇语义对比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2.1就像《英汉翻译的理论与方法》中说到“英汉词汇语义完全对应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觉、认知和人类的思维结构也大致相同,不同社会、不同文化之间也必然有相似之处,不同语言之间必然存在着语义相符关系,即它们的意义在上下文中都完全相符,所指意义也完全一样,不会引起歧义。”这主要包括一些专有名词术语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名称。例:Asia 亚洲:hydrogen 氢;table 桌子;moon 月亮;vegetable 蔬菜;hover craft气垫船;The U.S.State Department 美国国务院;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计算语言学,这类词汇在语义是完全对应的,一般不会给理解和翻译带来困难。 2.2英汉词汇语义假对应。《外语与外语教学》中说“英汉语言中的一些词或词组从形式上看,它们相同或相象,但具体的涵义并不相同,即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个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两回事”这种情况被称为假对应。 (1)如有些懂点英语的中国人在介绍自己的爱人时喜欢用lover一词,这使得英国人很吃惊,因为lover的涵义是情夫或情妇,而汉语中的爱人指的是丈夫(husband)或妻子(wife). (2)如rest room并不是汉语中的休息室。在美国英语中,rest room是剧院、大商店或大建筑物中的一间房子,里面设有厕所、盥洗设备等,供顾客、雇员等使用,这是厕所的委婉说法。汉语中的休息室应译为英语中的lounge或lobby。 (3)另如Labour Day 在我国指“五·一”国际劳动节,而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指九月的第一个星期一的劳动节。 (4)Drug Store并不是汉语中的药店,而是小杂货店。 2.3英汉词汇语义部分对应。英汉词汇语义大部分属于部分对应,这种对应仅谈以下二种情况: (1)汉语词汇语义>英语词汇语义。即汉语中的一个概念相当于英语中的两个或更多概念。例如:A、汉语中“风”指任何室内或室外的部分;而英语中wind指自然风、室外风;室内风有专词draught.;B、汉语中汽车可指小汽车、公共汽车、卡车、面包车、出租车等。但英语automobile(汽车)只指motorcar(小汽车),其余各类车辆需要分别由bus,truck,

浅析汉英翻译中中式英语的现象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从劳伦斯及其作品《儿子与情人》看恋母情结 《飘》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形象对比研究 Angel’s Face, Devil’s Heart—The Degeneration of Dorian Gray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针对基础与学习自觉性较低班级的课堂管理 《贵妇画像》主题和写作艺术特征 运用超验主义解读《小妇人》中的女性形象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看中美饮食文化差异 教师在农村初中英语游戏教学中的角色分析--以某中学为例 极权主义下人性的扭曲——用福柯的空间理论解读乔治·奥威尔的《》 从《时时刻刻》看三种不同身份的女性与现实的抗争 《黑暗之心》的人性探究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游戏教学法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An Analysis of Bernard Shaw’s Pygmal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麦康伯个性转变之分析 英汉视觉动词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广播英语的语言学分析 《最蓝的眼睛》中美国黑人小女孩所承受的三重歧视 浅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 浅谈当代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文化 A Study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Business Etiquette 试论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词块教学 浪漫主义天性和实用主义个性之间的冲突——评《呼啸山庄》中凯瑟琳人性的矛盾 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化妆品商标翻译 成都旅游定位和发展对策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创伤和治愈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 从《阿甘正传》看个人主义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简析狄更斯《远大前程》中的浪漫主义特征 理想之梦的破灭——探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 On the Translation of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in Wuthering Heigh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学习动机促进法 浅谈《鲁滨逊漂流记》中现实主义元素 从作品人物塑造看海明威生命意识的转变 基于情境性教学理论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模式设计 从《道连葛雷的画像》角色看王尔德

英汉词语比较与翻译

第三章英汉词语比较与翻译对等 第一节翻译对等 Equivalence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source text (ST) and a target text (TT) that allows the TT to be considered as a translation of the ST in the first Place. 对等是翻译理论中的中心概念。 卡特福德认为翻译的中心任务就是确定翻译对等的性质和条件。 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与“形式对等”这两个概念。形式对等:原语文本的形式在目的语中被机械地再现,目的是允许原语文本以自己的表达方式说话,而非经过调整来适应目的语文化,实践中,既不分句也不合句并保留标点和分段等形式标示。由于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这类翻译扭曲了目的语的语法和文体风格,从而导致信息歪曲。运用形式对等主要是追求翻译的精确性并尽可能保留原语的形式。形式对等有其局限性,但有时却是最为合适的翻译策略。动态对等就是将原语译成目的语后,目的语读者的反应与原语读者读原语时的反应一致。它通过分析、转移和重建三个过程来实现,进行动态对等翻译包括:运用适合目的语文化的表达法去替代原语中的相应表达法;使原语文本中语言上隐含的信息明显化;为了增进理解增加一定量的冗余表达。例如,奈达将《圣经》中的“Lamb of God”译为“Seal of God”。有时功能对等也被用来代替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 第二节英汉词语比较与翻译对等 词的意义是它在特定的语言系统中的具体价值或通过在特定语言系统中的运用而具有的个性。 词的意义可分为四种:命题意义(propositional meaning)、表情意义(expressive meaning) 、搭配意义(collocational meaning)和唤起意义(evoked meaning)。 命题意义描述一个词与现实世界或想象世界中所指称或描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判断话语是真还是假的基础。语言以符号的方式描绘经验世界。 人总是能够说出他们经验当中的任何事物,因为语言符号覆盖了这个经验世界。但是,语言对经验世界的分割表现出若干层次性。词对于世界的分割应表现为不同的层次。 English: skill craft craft guild 汉语:技巧技巧行会行会

浅析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之争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59222508.html, 浅析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之争 作者:董晓庆,胡可欣 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16期 摘要: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在翻译界长期围绕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他认为, 早期翻译理论即前语言学时期对翻译的讨论忽视了翻译与意义、思维和语言普遍性的关系, 如何翻译应当视翻译目的、读者特点和文本类型而定。本文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背景着手,进一步讨论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区别;联系 翻译是沟通不同民族人民的思想,是探讨两种语言对应关系的一门学科。语言之间固然有很多不同,理论知识对于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学习和借鉴前人总结的翻译理论、方法技巧,可以用来指导、启发翻译实践。 彼得·纽马克在《翻译入门》一书中将翻译方法划分为“语义翻译” 和“交际翻译”两大类。这也是纽马克翻译理论中最重要、最有特色的部分。这对新概念的提出曾引起中西翻译界高度重视 , 缓和了西方译学界长期就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尴尬局面, 为探索翻译理论提供了一种 全新视角。纽马克在《翻译教程》一书中借助Buhler 的语言三大功能首次提出了语义翻译和 交际翻译理论。语义翻译把表达内容限制在原文文化范围内 , 不改变原文中富有民族文化色彩的概念, 力求保留原作者的语言特色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 试图再现原文的美学价值, 因此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更接近原文; 交际翻译注重译文读者对象, 试图使读者阅读译文时能尽可能地接近原语读者阅读原文所产生的效果。在翻译过程中, 两种方法常常结合使用, 但在不同的文本类型中各有侧重。 一、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提出的背景 自公元1 世纪以来延至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争论的双方都忽略了翻译应当考虑翻译目的、读者的特点和文本的类型,争论双方都太理想化。纽马克承认忠实于原文还是忠实于译文的矛盾 是翻译理论和实践中永恒的主题, 但他认为此矛盾是可以调和的。语义翻译是指“在目标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范围内,尽量译出原文确切的语境意义”; 交际翻译是“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近似于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 语义翻译是在作者的语言层面进行书写,而交际翻译是在读者的语言层面进行书写。语义翻译的前提就是尊重译入语的语言结构。语义翻译尊重语言使用的场合,较客观, 讲究准确性, 屈从原语文化和作者, 更多地考虑原文的审美价值,在适当时候采取折中手段,另外在处理不

副词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副词对比与翻译 副词是指从时间、程度、范围、情状、语气等方面,对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等起修饰、限制、补充或连接作用的一类词。英汉语副词都有其次分类,一般都可以分为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频率副词、情状副词、否定副词、连接副词等。 1)时间副词: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 a. 人们的生活终于回归了正常秩序。 b. Finally,people'slife returned toanormalorder. 2)范围副词:表示对事件某一方面的周边界限。 a. 这骚乱仅仅是人们不满的一种表露而已。 b. Thisriot is onlyone manifestation of people's discontent. 3)程度副词:表示事件的状态或动作行为发展到的状况。 a. 他是个极其老实的人。 b. He isan extremely frank person. 4)频率副词:表示事件在某一时间内动作行为重复的次数。 a.人们应经常洗澡以保证个人卫生。 b.Peopleshouldwashregularly to ensure personal hygiene.5)情状副词:表示事件发生时的情态或状况。 a.猛然间我想起了先前曾在那里见到这个男孩。 b. Itsuddenlycame back to me where I had seen theboy before. 6)否定副词:表示对事件的行为或状态的否定。 a.实际上她是在暗示对他不感兴趣。 b.Sheis actuallyimplying that she is notinterestedin him. 7)连接副词:起连接作用。 a. 没有空气,我们就不能生活。 b.If therewere no air, wecouldn't live. 从以上例句,我们可以看出,英汉语副词在句中多数是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在句子中充当状语成分。这些是英汉语副词的相同之处。但英汉语副词无论在语义上还是在句法功能上都存在很大差异。 英汉语副词的差异 1)英汉语副词的分类差异 英汉语副词最大的也是最明显的不同就是副词的分类。汉语把副词归为虚词一类,而英语把副词归为实词一类。汉语之所以把副词归为虚词,可能是因为副词的意义比较虚灵,尽管副词比介词、连词和助词的意义稍实一些。汉语副词不像英语副词都具有实在的意义。汉语副词尽管也有英语那样的实在意义,但其次分类的界定和英语是不同的。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副词语义上的分类。先看下面例句。 (1)a.他张开双臂热情地欢迎我们。 b. He spreadout hisarmsto welcome uswarmly. 汉语“热情”是形容词。汉语形容词充当状语时,有时直接放在动词前起修饰作用,有时在可以在其后加加“地”,但其词性仍然是形容词;而英语则不同,英语形容词和副词有着严格的界限,一般不可以逾越。“warm”和“warmly”是异形异类。就是说,“warm”是形容词,一般只能修饰名词,或对主体起说明作用,而“warmly”是副词,一般用来修饰动

简述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 际翻译及其对汉英语篇翻译的 影响

简述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及其对汉英语篇翻译的影 响 一、引言 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长期从事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他的代表作包括《翻译问题探索》(1981)、《翻译教程》(1988)、《翻译论》(1991)和《翻译短评》(1993)。其翻译理论中最主要、最有特色的部分就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也是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在纽马克之前,翻译方法一直处于传统的二分命题法之争,即直译与意译之争,和纽马克同时代的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也无法摆脱这种二分法模式。一元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手段,即人与人当面说话的方式;翻译和语言一样,纯粹是一种社会现象。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和语意翻译就是针对这两个概念而制定的。纽马克在其1988 年出版的《翻译教程》中提了八种翻译方法:逐字翻译、直译、忠实翻译、语义翻译、改写、自由翻译、习语翻译、交际翻译。在这八种翻译方法中,纽马克认为,只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符合翻译的两个目标,即准确与简洁。根据纽马克自己的叙述,对奈达的“动态对等”和“读者反映”的反思促成了他的语义与交际翻译理论的建立。因为他认为仅有“动态对等”和“读者反映”是不完整的,原作的语义结构和思维过程不能弃之不顾。但是,纽马克不是抽象地决定采用语意或交际翻译,而是以特定的语篇参照框架决定的。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同时根据布勒的语言功能理论将所有的文本划分为三大范畴: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进而将文本归为三类: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纽马克认为,根据不同的语篇的显著特征和主要困难,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使翻译方法和语篇类型密切结合,翻译将更贴切原文,传达源语的思想和神韵。 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述和定义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功能语言学家布勒和雅各布森论述的三大语言功能,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他还采纳了弗格茨基关于思维本质的观点区分这两种翻译。 1.语义翻译。1981年,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中给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下的定义分别是“在目标语言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容许的范围内,尽量译出原文确切的语境意义”和“为译文读者制造的效果尽量近似于对原文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到1988年,纽马克在其《翻译教程》一书中,将原来给语义翻译下的定义送给了比较侧重源语的忠实翻 译:“忠实翻译试图在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的限制下,译出原文确切的

翻译如何避免中式英语

翻译如何避免中式英语 一、避免过多重复信息 对于汉语中的重复信息,译者在汉译英时可尝试采用如下方式: 其一,对重复出现的信息加以省略,比如在结构相同的、平行的汉语简单句中,重复的谓语动词在汉译英时可以省略不译; 其二,用英语代词或其他词来替代汉语中重复出现的信息,比如可以用the former、the latter、one、it等词替代上文提过的信息; 其三,采取类似“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即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将汉语中重复的词语或信息提取出来,合并为“一项”来翻译,这“一项”可加在全部有关词语或信息的前面或后面,统管兼顾。 例1 中国最重要的节日是新年,最热闹的节日也是新年。 参考译文: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 is Spring Festival, which is also the most exciting. 注解:“新年”在原文中重复出现两次,汉译英时可以采取替代的方式,用关系代词which 替代第二个“新年”,同时引出一个定语从句。“节日”在原文中也重复出现,第二个“节日”可以省略不译。 例2 中国文化认为有些颜色吉利,有些颜色不吉利。 参考译文:In Chinese culture, some colors are considered lucky and some unlucky. 注解:“颜色”一词出现两次,汉译英时可省略第二个分句中的“颜色”。

例3 竹子象征清逸,松柏象征长寿,莲花象征纯洁,兰花象征归隐。 参考译文:Bamboo represents elegance, pine longevity, lotus purity and orchid reclusion. 注解:原文为四个平行分句,结构相同,谓语动词也相同,汉译英时可以省略后三个分句中重复使用的谓语动词“象征”。 例4 和尚的僧袍是黄色的,佛教寺院也是黄色的。 参考译文:Monks’garments are yellow and so are Buddhist temples. 注解:原文两个分句的重复信息为“黄色的”,汉译英时可以用so或as替代这一重复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当so置于句首时,句子需引起部分倒装,因此参考译文中的系动词are 应提至主语Buddhist temples之前。 二、避免动词使用过多 汉语中往往分句密集,动词的出现频率较高。汉语中还有“连动式”和“兼语式”结构,句子中集结了大量的动词。英语往往只使用一个动词来表达最主要的动作含义,其他动作则通常借助动词不定式、分词、名词、介词、形容词等来表达。英语的这种借用方式削弱了动词所传递的意义,使其呈现出一种静态的特征。鉴于汉语和英语的这一表达差异,译者在汉译英时可多采用名词、介词、形容词等来翻译汉语中过多的动词,以使译文更地道。 例1 各地开办了很多老年大学,让老人学写书法,学画国画,学跳舞。 参考译文:Around the country, many colleges for the elderly have been set up for them to learn calligraphy, Chinese painting and dancing. 注解:原文分句较多,且每个分句中都有动词。参考译文保留了主要谓语动词“开办”(set up),并借用动词不定式to learn来对应原文后三个分句都重复使用的动词“学”,采用“合

汉英翻译中冗余信息的处理方法探讨

汉英翻译中冗余信息的处理方法探讨 来源:《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04期作者:罗小华 摘要: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方面,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冗余成分是语言交际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使言外之意显性化、明确化,保证信息接受者的信息量,使译者顺利实现翻译的目的,完成翻译的任务。但是,在汉英翻译实践中,如果把汉语的冗余成分照搬到英语往往就使英语读者的信息接受与所要传递的信息容量不符,从而影响交际的成功进行。全文通过实例探讨了如何在汉英翻译中求得“冗余平衡”,实现翻译中冗余信息的动态等值等问题。 关键词:汉英翻译;动态等值;信息冗余 Abstract: Translation is a process of changing the words from the source language to the target language without altering their mean. The redundant inform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succes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t makes the connotative meaning into the surface level to guarantee the smooth transformation of meanings which helps translators achieve the translation aim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if we put the redundant information in Chinese into English without any shift, we will have extra information or information loss which will make a bad communication. In the article, we put some ways into discussion to achieve dynamic equivalence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hrough some examples. Keywords: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dynamic equivalence, redundant information 翻译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它充分注意了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影响作用的其它诸多因素,如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传播目的、传播的不同对象等,它可以更广泛地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或对其它学科的研究起到影响和指导的作用。翻译同时也是一种言语活动,而人们进行翻译主要是为了在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中搭起沟通的桥梁,进行思想交流和信息传播。在汉英翻译实践中,翻译就是用英语(source language)再现汉语(target language)的信息(reproduced message),使不懂汉语的人能通过译文理解原文信息中作者的思想、意图、观点和所表达的情感,能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在翻译实践中,由于汉英两种语言自身与生俱来的特点,信息在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信息丢失(information loss)和信息多余(information redundancy)的现象,为了保证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提高翻译质量和译文的可接受性,译者不可避免地要对信息进行重组、适当删减或累加,使信息的接受者收到比语言信息本身实际更少或更多的信息,以帮助理解原文的真正意图,顺利实现汉英两种语言信息的转换。冗余信息在信息交流中可以帮助译文读者突破语言结构差异的障碍,准确完整地理解原文作者的意思[1]12。 语际交流中的翻译是信息传输的一种特殊形式,翻译不仅具有一般语言交际的特点,而且比语内交际(intralingual communication)更加复杂。翻译是两级信息传输系统。无论译者对原语理解失误或是译语表达失误,均会使信息传输失真,有悖于原语的内容和形式。与此同时,如果译文的形式与语义出现过载(information overload),信息传输同样也会失真,就不能很好的实现翻译的目的[2]47。 一.冗余信息存在的必然性 1.1.信息论对汉英翻译的启示 信息论告诉我们,信息在信道(channel) 传递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噪声(noise) 干扰。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无误, 信息发送者在编码(encode) 时需要对信息进行重复或累加,使信息接受者收到比实际需要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民族大学 【摘要】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贡献。语义翻译聚焦于原文作者的思维过程,交际翻译是带有译者主观性的翻译。从纽马克所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理论出发,对比分析“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三个译本,可认识和解释这两种翻译现象。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2017年新年前夕,国家领导人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台(CRI)、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和互联网,发表了2017 年新年贺词。贺词里提到这样一句话:“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于是,“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成为了网络热词之一,各家媒体争相报道,译界也对“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译文争论不休。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此之前就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个概念,本文以“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英译为研究对象,对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方法进行分析。

一、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在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根据布勒的语言三大功能(暗指、暗含、暗示)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理论。“?Z义翻译是在源文文化的围,限制译文的表达容,力求忠实于原作者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方式,在结构和词序安排上接近源文;交际翻译则是注重目标语读者,让目标语读者阅读译文的效果等值于源语读者阅读源文的效果。”也就是说,“语义翻译”注重对原作的忠实;可以理解为直译,而“交际翻译”要求译文要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可理解为意译。同时,纽马克在他的著作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一书中,详细阐述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并指明它们之间的联系、区别和使用围。在纽马克看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各有其长、各有其短,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语义翻译重视原文作者的思维过程,倾向于保留源语文化、词汇特色,但是由于它忠实源文,不可避免会丢失源文意义;交际翻译重视译文的可读性和交际效果,试图向译文读者传达原文读者阅读源文时的感受,可是由于带有主观性,译文就会丢失语义容”。见图1。 从使用围上来看,语义翻译适用于文学、个人抒情式作品和重要的政论文体;交际翻译适用于非文学累、信息型文本、技术类文本等。在译文评价方面,“语义翻译强调是否

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

中文名称:汉英翻译中的中式英语 全文提供:购买充值卡,就可下载本篇论文全文 论文编号:3651520【收藏本论文】【我的收藏】【我要投稿】 英文名称:Chinglish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学位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作者:涉及隐私,隐去***作者本人请参看权力声明>> 导师:涉及隐私,隐去*** 毕业学校:涉及隐私,隐去*** 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毕业年份:涉及隐私,隐去*** 关键字:中式英语中国英语汉英翻译 简介目录:点击此处免费索取本论文简介和目录>> 全文提供:购买充值卡,就可下载本篇论文全文 论文发表:快速、低价、包过!发表论文就找论文天下! 论文摘要: 中式英语,因其半英半汉,不英不汉,被琼.平卡姆称为“具有汉语特(略)汉译英中出现的“中式英语”是影响译文质量的主要问题之一,它的存在影响了我们的对外交流,削弱了我们的对外宣传效果.中式英语的本质是受汉语影响的中介语,它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系统性,不同(略)里奥耳语,后两者都是殖民主义的产物.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的区别是:中式英语是指译者在汉译英过程中,把汉语的语言规则运用到英语语言规则中,受汉语的思维方式和相应文化背景的干扰和影响而译出的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英语;而中国英语是表达中国社会文化特有事物,属于规范英语,是可以被英语国家人们接(略)语深受汉语影响并且有损交际的有效性.为了减少和避免汉英翻(略)语,以使译文更接近于“信,达,雅”的境界,我们就要探究中式英语的本质特点及其形成的内在原因.依据中介语、对比分析、错误分析、语言迁移等理论,通过剖析中式英语的三个表达层面:词汇、句法及语篇,我们可以总结出其有规律性的特点并分析出中式英(略)语言差异、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差异、理解因素、翻译策略这些因素产生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式英语是不可避免的,是中国入学... Chinglish is that misshapen(omitted)anguage that is neither English nor Chinese and that is described a(omitted)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Joan Pinkham. It is one of the major problems that affect adversely the quality of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and its existence influences China(omitted)economic and cultural ex(omitted)d weakens China s publicities to the outside world. As an interlanguage, it is syste(omitted)h its own features, reflecting the interferenc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differen... 目录:ⅠIntroduction 第7-11页 ⅡDifferentiating four terms第11-16页 ·Pidgins and Creoles第11-13页 ·China English and Chinglish 第13-16页 ⅢRelevant theories 第16-26页 ·Interlanguage theory 第16-19页 ·Contrastive analysis 第19-21页 ·Error analysis 第21-23页 ·Language transfer 第23-25页 ·Cognitive learning strategy 第25-26页 ⅣChinglish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第26-36页

汉英翻译中的Chinglish

严复的"信、达、雅"三个字精辟地概括了翻译的标准。这个标准要求译文既能忠实准确地表达原意,又能通顺流畅、文辞优美、可读性强。但在实践中达到这个标准,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汉英翻译中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一味追求译文流畅、文辞优美,忽略乃至偏离了原意;另一种是过于拘泥原文字句,机械地从字面上"对号入座",译文不顺而且难懂。这两种倾向都不符合"信、达、雅"标准。在外事翻译中,后一种倾向更为常见。造成这一问题既有主观原因,如怕译文出政治差错,认为直译比较保险,因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另外也有客观的因素,政治、外交翻译政策性强,不仅要求容准确、文字严密,而且时间性强,给翻译的时间有限,译者经常处于完成任务的匆忙之中,"该出手时就出手",难以从容地进行推敲润色,因而译文常常迁就中文,顾不得精益求精。我在四十年的翻译工作中,在限定时间出手的译文常常留下一些永久的遗憾。 当然,我们的翻译工作一直在进步、在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时间里,解决了大量出现的新问题、新词汇、新提法,在外交和对外宣传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不容忽视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译文质量方面的问题。 提高译文质量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我感到今后最需要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克服"中式英文",即"Chinglish"问题。 "Chinglish"是我上面所说后一种倾向的一个表现,它的存在导致某些译文生硬晦涩,使讲英语的读者敬而远之,影响了对外宣传的效果。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对"Chinglish",我们需要做一些理论上的探讨,但我认为更主要的是如何从实践中去求得解决。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可能使我们的译文更完美,更接近于"信、达、雅"这个标准。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的,需要我们持续不懈地去努力。 由于中国与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价值观等不同,汉译英容易产生中式英文,就像英译汉容易出现欧式中文一样。因此,要求译者不仅精通汉语和英语,而且熟悉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背景、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时刻关注英语发展动态,多听外电,多读英文原著和原文,逐渐克服"Chinglish",使英译文读起来比较地道。现就有关"Chinglish"几个问题谈几点看法,与前辈和同行探讨。 I、产生Chinglish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形式 一、带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不断出现。改革开放以来,产生了不少新词汇、新提法,它们都是中国特有的,在英文里没有或一时找不到相应的译法,即使译出来也需要一定的磨合的过程。译文往往是解释性的,解释不了,就字对字译出,因而容易出现Chinglish。例如:(1)"三讲"(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初译:emphasize the need to study, to have political awareness and to be honest and upright 改译:emphasise on three things: study, politics and integrity

王平兴:关于汉英翻译“迁移性冗余”的一些思考

79 读《中国翻译》2010年第6期刊登的武光军先生《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中的迁移性冗余:分析与对策》一文,看到英语翻译教学第一线的同志关注并批评政治文献翻译工作,笔者感到高兴,并且衷心希望有更多同志参与这一领域的研究。我曾多次参与政治文献的翻译工作,深切体会到这一工作需要集思广益,依靠集体智慧攻关克难,因此看到对政治文献翻译的批评和讨论,我总是认真研究,希望能够从中得到教益。 武光军文章中谈到中文原文形容词和副词使用过多,在翻译中对这类修饰词的处理还需要改进,对此我深为赞同。正如程镇球先生所说,这是个“棘手问题”。文章第三部分对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语篇层面的分析和讨论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从程先生提出这个问题起,到现在30多年过去了,我们的翻译工作有了不少进步,但是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还得继续努力。 武光军在文章中说:翻译中的迁移性冗余指的是,并不按照译文语言的内在组合规律,而是将原文中的语言组合形式直接迁移到译文中,从而造成译文的冗余性表达,并影响译文的交流效果的现象。他认为“冗余就是一种突出的负迁移”。 对不顾英语的语言规则,把汉语的组合形式直接移到英译文中的做法的批评,我完全同意,这样产生的“冗余性表达”当然纯属多余,应该避免。不过,对于冗余要作辩证分析。 在语言学中,冗余(redundancy )是从上世纪40年代末诞生的信息论中借用的一个概念,指某一语言中从其语言结构的已知知识生出的可预知成分或可预知度。这种特性是必要的和有益的,有了它在不理想的环境下(如谈话时有噪音,书写的字词不清楚,发音不清晰等),语言仍能发挥其交际功能。据一些学者研究,英语书面语的冗余度在67%到80%之间,汉语书面语的冗余度在56%与 74%之间,汉语的冗余度比英语低,说明汉语比英语更“简练”而“难懂”一些(冯志伟,2007)。汉语短语“那四只猫”中“复数”概念只体现在数词“四”中,译成英语those four cats ,“复数”的概念重复出现三次。这里冗余度的变化是由两种语言的内在规律决定的。应该区分有益冗余、无害冗余和有害冗余,我们反对的只是有害冗余,即啰嗦累赘。 冗余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重复,但是重复不一定都是啰嗦累赘。要判断英译文中某个用语是否属于违反英语的内在组合规律把汉语的形式直接迁移过去的“迁移性冗余”,就要看英语中是否有同样的搭配,为受过良好教育的母语人士所使用。可以利用英语工具书和互联网搜索来寻找有关实例,进行比较,然后做出判断。如果规范英语中有同样的例子,如果英语国家的人都那么说,那么这样的用语就是为英语所固有,不能算 “迁移性冗余”,不会影响英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基于以上认识,我对武文中所批评的报告英译本中“迁移性冗余”的例子作了进一步研究分析,并通过电子邮件与他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文中举出的例子是否都属于“迁移性冗余”,二是按他的意见作修改是否影响原文的意思,三是关于政治文献翻译中译英的标准。 武文在“句子层面的迁移性冗余”部分,列举了16个译例。最后一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中国特有政治话语,无法在英语中找到直接对应语,其余15例有14例都能够在英美国家语言工具书和严肃文章中找到报告英译文中的用法,只有“严厉打击偷骗税行为”的译文“strictly crack down ”似可判断为将原文的组合形式直接搬到英译文中,是“迁移性冗余”。 在14例中,有些例子译文很明显并非中文翻译导致的冗余,如果按照武光军的意见修改会导致译文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具体讨论如下(“原文”指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原文,“译文”指武光军所 关于汉英翻译“迁移性冗余”的一些思考 王平兴 新华通讯社 学术争鸣

英汉语言结构表达微观差异与翻译策略

英汉语言结构表达微观差异与翻译策略 英语和汉语在语序分类中存在不同,下面是搜集的一篇探究英 汉语言结构表达微观差异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前言 不同文化传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说话方式和习惯上会存 在着很大差异。比如大家在交谈中很自然地会跟随自己母语的说话方式,他们通常不会考虑如何说,而是脱口而出。与此同时,在听到对方说话时也习惯按照母语的的思维方式来接收并分析信息。 因此,非本族语者即使懂得如何使用非本族语的语法,能够发 音准确,掌握了相当丰富的词汇量,在同本族语者交谈时也会产生障碍,从而影响有效的交流。“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 英语思维方式是直观,理性,逻辑性强。汉语的思维方式的特 点则在于整体把握,重视内在的联系。 一、两者之间的宏观差异

英语和汉语在语序分类中存在不同。英语属于印欧语言,是一种曲折语;而汉语则属于汉藏语系,是一种分析语。由于语系分属不同,在思维的表现方式上也体现出不同。代词在英语中的使用频率要比汉语的高。而且,常用被动语态句子,对于介词的使用也是十分灵活的。而与英语相比,汉语的特点是句子短,没有主句的句子出现较多等。知道英语和汉语的源头不同,本质不同,对我们更好地分析这两种语言的异同有很大的帮助,并可指导我们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2]. 二、两者在结构表达上的微观差异 (一)称赞和回答 作为一种十分普遍的言语交际行为--称赞语(pliment),无论在世界上哪个国家或地区,它所具有的社会功能都是一致的。它可以用来打招呼、鼓励、表示祝贺、致谢,甚至缩短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维护人际关系的社会功能等等。有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用称赞来达到奉承目的的人也大有人在。 (二)告别

简述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及其对汉英语篇翻译的影响

简述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及其对汉英语篇翻译的影响 一、引言 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长期从事翻译教学和翻译研究。他的代表作包括《翻译问题探索》(1981)、《翻译教程》(1988)、《翻译论》(1991)和《翻译短评》(1993)。其翻译理论中最主要、最有特色的部分就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也是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在纽马克之前,翻译方法一直处于传统的二分命题法之争,即直译与意译之争,和纽马克同时代的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也无法摆脱这种二分法模式。一元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手段,即人与人当面说话的方式;翻译和语言一样,纯粹是一种社会现象。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和语意翻译就是针对这两个概念而制定的。纽马克在其1988 年出版的《翻译教程》中提了八种翻译方法:逐字翻译、直译、忠实翻译、语义翻译、改写、自由翻译、习语翻译、交际翻译。在这八种翻译方法中,纽马克认为,只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符合翻译的两个目标,即准确与简洁。根据纽马克自己的叙述,对奈达的“动态对等”和“读者反映”的反思促成了他的语义与交际翻译理论的建立。因为他认为仅有“动态对等”和“读者反映”是不完整的,原作的语义结构和思维过程不能弃之不顾。但是,纽马克不是抽象地决定采用语意或交际翻译,而是以特定的语篇参照框架决定的。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同时根据布勒的语言功能理论将所有的文本划分为三大范畴: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进而将文本归为三类: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纽马克认为,根据不同的语篇的显著特征和主要困难,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使翻译方法和语篇类型密切结合,翻译将更贴切原文,传达源语的思想和神韵。 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述和定义 根据德国心理学家、功能语言学家布勒和雅各布森论述的三大语言功能,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他还采纳了弗格茨基关于思维本质的观点区分这两种翻译。 1.语义翻译。1981年,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中给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下的定义分别是“在目标语言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容许的范围内,尽量译出原文确切的语境意义”和“为译文读者制造的效果尽量近似于对原文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到1988年,纽马克在其《翻译教程》一书中,将原来给语义翻译下的定义送给了比较侧重源语的忠实翻译:“忠实翻译试图在目标语言的语法结构的限制下,译出原文确切的语境意义”;语义翻译只在一点上与忠实翻译不同,就是必须较多考虑原文的审美价值。语义翻译的新定义则是“试图译出原文确切的语境意义,同时使内容和语言都容易为读者接受、理解”。语义翻译重视的是原文的形式和原作者的原意,而不是目的语语境及其表达方式,更不是要把译文变为目的语文化情境中之物。 2.交际翻译。交际翻译是纽马克提出的两种翻译模式之一,其目的是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使“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三、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 在语义翻译中,译者在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作中上下文的含义。在交际翻译中,译作所产生的翻译效果力求接近原作,试图翻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

从纽马克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角度赏析《红楼梦》英译文片段

从纽马克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角度赏析《红楼梦》英译文片段 发表时间:2018-04-12T16:25:29.85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上作者:赵秀 [导读] 任何一种单一的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译文都无法忠实的再现《红楼梦》中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学艺术魅力。(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 266590) 引言: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峰。二十世纪以来,众多中外译家尝试把这部旷世巨著译成英文,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两部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和David Hawkes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本文尝试用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对比分析《红楼梦》两个译本中第六回里一些代表性的片段,旨在说明在翻译《红楼梦》这种充满文化内涵的古典文学名著时,无论是语义翻译还是交际翻译,都应该取其长处,以弥补文化鸿沟造成的不足。任何一种单一的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译文都无法忠实的再现《红楼梦》中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学艺术魅力。 关键词:红楼梦;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艺术魅力在后世读者心中产生了久远而深刻的影响。二十世纪以来,众多中外译家尝试把这部旷世巨著译成英文,希望将其中蕴含的深厚中国文化传统介绍给国外读者。而最具影响力的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 和David Hawkes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从整体效果上看,两个译本都非常成功,最大限度的保存了原著的文化特色和艺术性,但是对许多具体内容,两个译本则采取了不同的处理办法。本文选取《红楼梦》第六回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片段,用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就翻译家们的不同处理手法所产生的效果,对两个译本做一些粗略的赏析。 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在翻译界长期围绕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在语义翻译中,译者应该在译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作上下文的意义。在交际翻译中,译者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作,使译文读者能够像原文读者那样理解原文。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在于,语义翻译较客观,讲究准确性,屈从原语文化和作者,翻译原文的语义,只在原文的内涵意义构成理解的最大障碍时才加以解释。交际翻译较主观,只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使原语屈从译语和译语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与晦涩难懂之处。两者在表达形式上也有差异,语义翻译使译文与原文的形式更为接近,并尽量保留原文的效果。它比交际翻译复杂、笨拙、具体、浓缩。比较而言,交际翻译通顺、简朴、清晰、直接、合乎习惯,对于译入语读者也更容易接受一些。当信息的内容与效果发生矛盾时,语义翻译重内容而不重效果,交际翻译则恰恰相反。 《红楼梦》第六回中写到:“来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且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蹲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板凳上,说东谈西呢。”其中,“簇簇”一词,霍译为cluster,虽然在意思上合适,但是杨译的the crowd of 更能够体现出贾府的繁华气派。“不敢”一词,霍译为not daring to,而杨译为too overawed to venture。Venture一词具有冒险的意思,加上前面的太害怕,更好的表现出了刘姥姥那种胆小害怕不敢过去但是又不得不在那里等的心理活动。“蹲到角门前”中蹲字,杨译为timidly approached ,意为胆小的,小心翼翼的接近;而霍译为sidling up,是悄悄贴近的意思。二者中杨更能表现刘姥姥害怕但还是硬着头皮去问的心理状态。再者就是“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的翻译,杨译为了some arrogant, corpulent servants ,意思是傲慢的、发福的仆人;霍的是A number of important-looking gentlemen ,意为一些重要的绅士。这里杨的译文更能体现原文,因为即使是贾府的看门的仆从,地位也是比刘姥姥高的,因此杨的译本arrogant,corpulent二词更能体现贾府的繁荣,等级之高。而servant一词又能很好的跟下文中的gentlemen一词形成鲜明的对照;霍前后文都是gentlemen反而没有这种效果。在这两句的翻译中,杨明显的属于语义翻译,翻译的较为客观,忠实于原文和原文文化。另一方面,霍就是典型的交际翻译,在“教了板儿几句话”的译文rehearsed Baner's little repertoire of phrases中,可以明显的看出,译者是作了解释的,注重了译文读者的反应,便于译文读者理解。 在又问刘姥姥:“今日还是路过,还是特来的?”刘姥姥便说:“原是特来瞧瞧嫂子你,二则也请请姑太太的安。若可以领我见一见更好,若不能,便借重嫂子转致意罢了。”一段中,对于“今日还是路过,还是特来的?”的翻译,杨译为了:just happened to be passing or had come with any special object;霍译为:just passing by, or have you come specially。这里杨出于忠实原文的原则,译为了object,而该词的“目的”意义太为明显,相反,霍的specially则程度明显低了许多,是典型的交际翻译的用法,在任何的交际行为中,都不可能上来就问来某处的目的。而在“原是特来瞧瞧嫂子你,二则也请请姑太太的安”一句中的特来一词的翻译上,霍的译文明显更好一些,first and foremost既能将刘姥姥来这儿的目的表达出来,又能表现出周瑞家的地位之高,进而取悦周瑞家的。相比较之下,杨的译文只是将原文的意思表达了出来,只是描述了此种信息,没能达到原文想要的效果。而在最后一句的译文中,二者都没能很好的表达原文的意思,原文中,刘姥姥是有求于周瑞家的,因此她说话时是小心翼翼的态度,又夹杂着讨好的意味。而在译文中,虽然二者都将原文完整的描述了出来,但是语气都颇为生硬,明显不符合刘姥姥的人物特点,这显然是不符合交际行为的。 综上,纽马克强调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应该注重译文读者的反应。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忠实于原文,再现原著,翻译时不仅要能很好的转达文本意义,更要上升到文化的层面,尤其在面对《红楼梦》这种充满文化内涵的古典文学名著时所以,无论是语义翻译还是交际翻译,都应该兼取其长处,以弥补文化鸿沟造成的不足,任何一种单一的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译文都无法忠实的再现《红楼梦》中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和文学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明. 《翻译批评与赏析》[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 [2] 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Oxford and New York: Pergaon. 1981.39. [3] Yang Xianyi & Gladys Yang. (trans)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M]. Vols. 1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4. [4] Hawkes, D. & Mindord, J. (tran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M]. Vols 1 London: Penguin Classics. 197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