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力和运动复习导学案1

力和运动复习导学案1

力和运动复习导学案1
力和运动复习导学案1

《力和运动》复习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常见事例掌握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能用示意图描述力。学会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会作力的示意图。

2.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例理解物体的惯性,识别和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能力。

3.掌握二力平衡条件及应用,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二、重难点:重力和摩擦力的大小、方向;惯性的应用;二力平衡

三、导学过程

知识回顾

板块一力的基本性质

【自主学习】

1、力是的作用。力的三要素是、、。

2、力的作用效果是和。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思考:人用力拍桌子,手也会感到疼,桌子对手有没有作用?为什么?做一做,练一练

1、竖直向上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是。

2、在足球比赛中,运动员从球的侧面用力踢球时,球旋转着前进,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而且力的、、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3、游泳运动员用手和脚向后推水,于是人就前进,这是因为。

板块二三种性质的力

【自主学习】

1、弹力:物体产生的力。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是。它的原理是。

2、重力:

定义:地面附近物体由于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方向:重力的方向始终是的(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大小:重力的计算公式:,(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重力的作用点在重垂线是根据的原理制成。3、摩擦力

定义: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有或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或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4、摩擦力的大小与、有关。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思考:g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摩擦力的分类有哪些?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看谁的实例最多)

【知识反馈】(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

1、书架上的书挤得越紧,从中抽出一本书就越费力;下雨天,在路面上铺上碎石或煤渣,可以防止汽车打滑,由此可知,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和有关。

2、画出图中的物体所受力的示意图

3、下列各种做法中属于减小摩擦的是()A.向结冰的路面上撒些渣土 B.克丝钳口有些花纹C.把生锈的铁铲面磨得光一些 D.骑自行车刹车时用力捏闸

4、杂技运动员在没有离开弹簧蹦床之前,受到和的作用,离开弹簧蹦床之后,则只受的作用。(不计空气阻力)

现在你能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吗?在下表中试试吧

板块三力与运动

【自主学习】

1、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的作用时,总保持或

状态。

牛一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______而抽象概括出来的。物体不受力等效于物体受

2、惯性:我们把物体 的特性叫作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 。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 有关,与物体是否运动无关,与物体的运动速度也无关。一切物体在 都有惯性。

3、生活中的惯性:利用惯性:跳远助跑,拍打衣服上的灰尘,踢出去的足球能继续飞行。

防止惯性的危害:汽车上的安全带,开车时要保持车距。

4、平衡状态:物体同时受几个力作用,但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 ,相当于 这时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物体处于 。

5、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 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 ,方向 ,并且在 上,那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思考:运动状态包括什么?平衡状态又指什么?

讨论: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由于惯性产生的现象,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

动手做一做,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吧

【小组合作】(动手做做,看看你有什么收获!)

1、一个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将它所受的外力全部撤去,此物体将

2、汽车关闭发动机后,由于 ,仍能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继续前进。但最终要停下来,是因为汽车受到地面的 作用。

3、由于惯性,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会 。汽车突然向右拐弯时,乘客会___________。

4、如图所示的各物体中,所受的两个力是彼此平衡的有( )

5、在平直路面上匀速行驶的汽车,水平方向上受到 和 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合力为 。

6、茶杯放在水平面上,下列各对力中属平衡力的是(

)属于相互作A F 2F 1F

1F

2 B F 1F 2

C F 1F 2D

用力的是()A.茶杯受到的支持力和茶杯对桌子的压力 B.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C.茶杯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茶杯的支持力D.茶杯受到的重力和茶杯对桌面的压力

小结: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思考:运动与力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互相交流收获,进行小结:

课堂小测:(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

1、下列关于力与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运动状态保持不变,它一定没有受到外力作用B.物体受到了力,运动状态一定改变C.在平衡力的作用下,物体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D.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它一定受到外力的作用

2、一物体在20N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路面向东匀速直线前进,则它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是 N,方向。

3、重40N的物体悬挂于氢气球下匀速上升,氢气球受到的合力大小为。当悬绳突然断裂后,物体的运动情况为。

4、起重机吊着一个质量为2吨的物体静止在空中时,则钢丝绳的拉力为______N;如吊起物体匀速上升,速度为1米/秒,则钢丝绳所受的拉力为______N,如该起重机以0.5米/秒速度匀速下降,钢丝绳所受拉力________20000N.(填:大于、小于、等于)

5放在水平地面上重100N的物体,受到15N的水平向右的拉力,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拉力增大到18N时,小车受到合力的大小是N,方向___________。

马连庄镇振华学校

赵德林

运动和力学案

初中物理一轮复习导学案《运动与力》 知识再现 一、牛顿第一定律 ▲记一记:1、_______________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观点。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定律是牛顿______________出来的。 2、物体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大小只与__________有关。 ▲做一做:1.踢足球时,球离开了脚后仍能运动是由于_____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球在地上越滚越慢最终停止运动是由于______的缘故. 2、一个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所受的外力全部消失,则( ) A.物体立即停止运动B.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物体会慢慢停止运动D.无法判断 二、力的合成 ▲记一记:1、如果一个力产生的效果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求几个力的合力叫______________。 2、求同一条直线上二力的合成(1)两个力的方向相同时,合力:F=___________ 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个力的方向相反时,合力:F=__________ 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一做:1、一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受两个力F1=4N,F2=10N的作用,则物体受到的合力大小是( ). A.一定等于6N B.一定等于14N C.可能等于6N,也可能等于14N D.可能大于14N,也可能小于4N 三、力的平衡 ▲记一记:1、物体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状态时这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______________。 2、物体二力平衡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一做: 1、甲起重机搬运重为4×104N的物体以0.5m/s的速度匀速上升,乙起重机搬运同样重的物体以1m/s的速度匀速上升,则起重机在匀速上升阶段施加的拉力是 ()A.甲、乙都等于4×104N B.乙较大C.甲较大D.甲、乙都是零 2、人提桶处于静止状态时,下面各力是一对平衡力的是( ). A.人对桶的拉力和桶对人的拉力B.人对桶的拉力和桶受的重力 C.桶对人的拉力和桶受的重力D.以上都不对 知识点拨

(完整版)咬文嚼字导学案(含答案)

咬文嚼字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能力目标: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2.对下面加点字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C ) A.端木 ..(在长安东,汉..遗风(端木,即孔子的弟子子贡,因善做买卖,家有千金) 柳岸灞桥 代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 B.付梓.(古时用木版印刷,在木板上刻字叫梓) 杀青 ..(古人在竹简上著书,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竹简用火烤干水分,叫做杀青,后泛指写定著作) C.兴会 ..(书信。古代书简约长一尺,故名) ..(高兴,得意) 尺牍 D.援例 ..(引用成例。援,引用) 锱铢必较 ....(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3.填空。 朱光潜,北京大学著名教授,当代著名_美学家_、__文艺理论家__。他的_<西方美学史>___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4.“咬文嚼字”本义是什么?在本文中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A、过分地斟酌字句。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第一层(1至5)通过三个例子——(郭沫若改字)(王若虚改句)(贾岛“推敲”),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密切,强调“咬文嚼字”实质上就是_思想 _和_情感__的调整。 第二层(6至7)从正反——(善用联想意义)(反对”套板反应”)两方面强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第三层(第8段)总结全文,点明写作目的:对文字创作者的要求和希望: _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三、合作探究

§第1节 平均数(第1课时) 导学案

子洲三中 “双主”高效课堂 数学 导学案 2014-2015 学年第一学期 姓名: 组名: 使用时间2014年 月 日 年 级 科 目 课 题 主 备 人 备 课 方 式 负责人(签字) 审核领导(签字) 序号 八(3) 数学 §第1节 平均数(第1课时) 乔智 一【学习目标】 1.能说出并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二【学习过程】 活动1:认识平均数 生活中常常会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如章前图中甲乙两个队员哪个的射击成绩更好,甲乙两个球队中哪个队的球员更高。 1.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是反映球队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因为甲队某个球员高于乙队的球员就说甲队的球员比乙队的高吗? 2.CBA (中国篮球协会)2011-2012赛季冠亚军球队主要队员的身高、年龄(截至2012年)如下: 北京金隅(冠军) 广东东莞银行(亚军) 号码 身高/厘米 年龄/岁 号码 身高/厘米 年龄/岁 3 188 35 3 205 31 6 175 28 5 206 21 7 190 27 6 188 23 8 188 22 7 196 29 9 196 22 8 201 29 10 206 22 9 211 25 12 195 29 10 190 23 13 209 22 11 206 23 20 204 19 12 212 23 21 185 23 20 203 21 25 204 23 22 216 22 31 195 28 30 180 19 32 211 26 32 207 21 51 202 26 0 183 27 55 227 29 上述两支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的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一般地,对于n 个数x 1,x 2,…, x n ,我们把)(121n x x x n +++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 。 3.计算北京金隅(队队员的平均年龄?与同伴交流。 活动2:认识加权平均数 学生是平等的,因此,不同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地位相同。生活中,关于一个事物的各个数据,它们的重要性可能不同。我们看一个例子。 例题?示范 1.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 、B 、C 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 测试成绩 A B C 创 新 72 85 67 综合知识 50 74 70 语 言 88 45 67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年龄/岁 19 22 23 26 27 28 29 35 相应的队员数 1 4 2 2 1 2 2 1

《力与运动的关系》学案

三、力与运动的关系 导学目标: 1?知道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物体不受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不变 2.知道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时运动状态也不变 3.知道物体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时运动状态改变 重点和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 导学过程: 1■生活和发现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分析讨论课本P69图9-8a图9- 8b图9-8c思考并回答:上述图中除了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之外,力的作用效果还有哪些? 力的作用效果是: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__ 2)力可以使物体的_______________ 发生改变 大量的实验和研究表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阅读书本力与运动的关系”相关内容,思考并填写树形结构图 (1)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历史上经历了漫长而又激烈的争论过程?著 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推理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其核心含义是()A?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B ?物体只要运动就需要力的作用 C.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D ?没有力的作用运动物体就会慢慢停下来

(2)若一个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则该物体() A.—定不能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B.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 一定做加速运动 D. 一定做减速运动 (3)关于力和运动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受力才会运动 B.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C.停止用力,运动的物体就会停止 D.力是使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原因 3.巩固训练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B?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时,一定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C.列车正在做加速运动,它受到的一定不是平衡力 D.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一定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2)一位老人正在打门球,被打出去的门球会慢慢停下来。对“门球会慢慢停下来”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 .门球没有受到力的作用B.门球受到地面摩擦阻力的作用 C.门球的惯性逐渐消失 D.门球所受到的摩擦阻力大于它的惯性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不受力,一定静止 B.作用在运动物体的力一定不平衡 C.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速度大小一定改变 D.物体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则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4)汽车在平直路面上行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力是改变汽车运动状态的原因 B.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说明汽车受平衡力作用 C.汽车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 D.汽车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咬文嚼字》导学案答案

《咬文嚼字》导学案答案 二、知识积累1、给下列字注音下乘(ch岔g)岑寂(c岔)付梓(z 1)锱铢(Z I Zh u)没镞(z u)咬文嚼 字(ji劲咀嚼(ju e)嚼舌(ji co)蕴藉(ji e)累积(I S )憎恶(z rng)便宜(bi rn)尺牍(d u)俗滥(I rn)剥啄(zhu o)清沁肺腑(q in)2、解释下列词语咬文嚼字: 锱铢必较: 岑寂: 尺牍: 付梓: 下乘: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三、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解析: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解析: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 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3、解答思考题,并分析课文。 (一)分析1、2段: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解析: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二)分析第3、4段: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解析: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解析: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 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 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三)分析5段:

一元二次方程(复习课导学案)

初三数学 班级 姓名 一元二次方程(复习课导学案) 复习目标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 2.能灵活运用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会根据根的判别式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 4.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并会运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5. 通过复习深入理解方程思想、转化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整体思想,并会应用;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能灵活运用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1、会根据根的判别式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 2、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并会运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复习流程 考点呈现 考点1: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例1 下列方程中,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 A.3(x+1)2 =2(x+1) B. 02112 =-+x x C.ax 2+bx+c=0 D.x 2+2x=x 2 -1 解析:构成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形式)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①整式方程;②二次项系数不为0;③只含有一个未知数;④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选项B 不满足①,C 不满足②,D 不满足④.故选A. 考点2:一元二次方程的根 例2已知x=-1是一元二次方程02=++n mx x 的一个根,则2 22-n mn m +的值为 . 解析:把x =-1代入一元二次方程,得m-n =1, 则m 2-2mn+n 2=(m-n) 2 =1. 考点3: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例3 方程x(x -1)=2的解是( ) A .x =-1 B .x =-2 C .x 1=1,x 2=-2 D .x 1=-1,x 2=2 解析:将原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为x 2 -x-2=0,用公式法解得x 1=-1,x 2=2. 故选D. 例4方程(x ﹣1)(x + 2)= 2(x + 2)的根是 . 解析:方法一:去括号,整理得 x 2 -x -6=0.用公式法解得x 1=-2,x 2=3. 方法二:移项,提取公因式x +2,得 (x +2)(x -3)=0.解得x 1=-2,x 2=3. 点评:解一元二次方程要根据方程的特点灵活选用,讲究解法技巧,准确、迅速. 考点4: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 例5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 01)12 =++-x x m (有实数根,则m 的取值范围是 .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第1课时 1000以内数的认识(一)》

第七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 教材简析: 教材先通过向学生介绍熟悉的体育场的容量,从而引出万以内数的认识。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心理发展规律,按从易到难螺旋上升的编排原则,创设了一幅幅现实的、有数学意义的画面,让学生认识千、万,知道万位,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法,而且懂得对于较大的数,可以一百一百或一千一千地数,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为更大的计数单位的教学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百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了百以内的计数单位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明确“满十进一”的计数方法,并能体会数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本学期将认数的范围扩展到万以内。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学习多位数的认识打好基础。在整数的认识过程中,本单元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进行大数计算的基础,而且对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单元目标: 知识技能: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经历数数的过程,能认识万以内的数,结合实际物体知道这些数的组成与分解。 数学思考:经历估一估、数一数、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拿一拿、比一比等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感受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数感。 问题解决:初步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认识“万位”及其位值,能说出万以内各数位的名称及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能掌握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情感态度: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经历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学习重点: 1.会数10000以内的数,探索万以内的数的读法、写法及数的组成。 2.能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 3.会口算整百整千数的加减。 学习难点: 1.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2.掌握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 3.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课时安排:14课时 1.1000以内数的认识……………4课时 2.10000以内数的认识…………6课时 3.整百、整千数加减法…………3课时

运动和力 导学案

2016年中考物理总复习《运动和力》导学案 【方法提炼】

【中考风向标-考点分析】 考点1.惯性的理解及应用 例1 (2014岳阳)许多交通事故是由于超速造成的。快速行驶的汽车刹车时,由于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能及时停下而发生交通事故;汽车速度越大动能越(选填“大”或“小”)出事故时破坏越严重。 考点2.二力平衡 例2(2013张家界)当你手握饮料罐时,手和罐都在空中静止,且罐底所在平面是水平的。各对力属于平衡力的是() A、手对罐的压力与罐对手的压力 B、罐受到的重力与手对罐的摩擦力 C、罐受到的重力与手对罐的压力 D、罐对手的摩擦力与手对罐的摩擦力 例3(2014株洲)如图(甲)所示,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水平桌面上的钩码所受的重力.弹簧测力计从图示位置开始向上缓慢提升,其示数F与上升的高度h 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试解答下列问题. (1)钩码所受的重力为N. (2)当h=4cm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N,桌面对钩码的支持力是N. 考点3.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例4 (2015 湘潭)下列做法中,属于减小摩擦的是() A.汽车轮胎上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B.为了防止传动皮带打滑,需要把皮带张紧些 C.给自行车的车轴加润滑油 D.手紧紧抓住爬杆向上运动 考点4.受力分析 例5 (2014 湘潭)用水平力F推停在水平地面上的汽车,但没有推动。地面对车的摩擦力f的大小() A.大于F B.等于F C.小于F D.等于0

考点5.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例6 (2015 衡阳)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在水平面上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行如下操作: a.如图甲,将毛巾铺在水平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b.如图乙,取下毛巾,将棉布铺在斜面和木板上,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 c.如图丙,取下棉布,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观察小车在水平面上通过的距离.请针对以上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操作中错误的一次是________(选填“a”、“b”或“c”). (2)对比两次正确实验操作能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通过的距离越____.(3)纠正错误后,多次实验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推测:在水平面上滑行的小车,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________运动. (4)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小车每次都从斜面上同一位置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车从斜面上同一位置到达底端水平面时_________;(5)在水平面滑行的小车受到的重力和小车对平面的压力________(“是”或“不是”)一对平衡力; (6)上述所有探究实验中用到的科学探究方法有______(只要求写出一种即可). 考点6.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例7 (2015 邵阳)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小刚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小华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 (1)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______________状态时,它受到的力是相互平衡的。(2)这两个实验装置中,你认为装置____(选填“甲”或“乙”)更科学。(3)在装置乙中,将小车旋转一定角度,松手后,发现小车旋转后又恢复原状。这说明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_______________(选填“物体”或“直线”)上,物体才能平衡。

《咬文嚼字》导学案 (语文版高三必修五)

《咬文嚼字》导学案 (语文版高三必修 五) 【学习目标】 体会语言文字的微妙,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以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重点难点】 懂得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推敲语言文字就 是推敲思想感情这一道理,并应用于实践,提高自身读写能力。 【学法指导】 品尝实例比较阅读绝知躬行 【知识链接】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1897年9月19日生。1916年考 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执教,并与匡互生、朱自清、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等人在上海 成立立达学园,筹办开明书店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 学生》)。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后又入法国斯特拉 斯堡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

秋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曾 任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教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 代理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朱光潜一直是北京大 学教授,历任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 同盟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外国文 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大学名誉 教授等职。 《文艺心理学》和《诗论》是朱光潜1933年回国以前的代表作。1933年回国之后,在执教之余,继续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工作。主要是结合新文学运动的实际,撰写论文和书评,文章分别收入《孟实文抄》(后略作增删,改名为《我 与文学及其他》和《谈文学》)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光潜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学术研究,在一系列重大美学 理论问题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成为美学界一个重要流派 的代表。此外还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 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朱光潜的著作,除了上面举述的以外,还有《给青年的 十二封信》《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谈修养》《克罗齐哲学述评》《美学批判论文集》《谈美书简》《美 学拾穗集》《艺文杂谈》。翻译了柏地耶、哈拉普、柏拉图、

18.3《复习课》导学案

第十八章复习课 1.能说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并能运用它们解决问题. 2.知道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能说出三角形的中位线的定理,并能运用此定理解决问题. 3.知道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对称性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重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判定及应用. ◆体系构建 请你完成本章的知识网络图. ◆核心梳理 边角对角线轴对称性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互相平分不是轴对称图形 矩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 角 互相平分且相等轴对称图形两条对称轴 菱形对边平行, 四条边都相等 对角相等 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 线平分一组对角 轴对称图形、两条对称轴 正方形对边平行, 四条边都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 角 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每 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轴对称图形、四条对称轴 平行四边形(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3)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4)对角线互相平分;(5)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矩形(1)有三个角是直角;(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3)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菱形(1)四条边都相等;(2)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1)是矩形,并且有一组邻边相等;(2)是菱形,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3)对角线相等且垂直的平行四边形 专题一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

1.如图,在?ABCD中,E是BA延长线上一点,AB=AE,连接CE交AD于点F,若CF平分 ∠BCD,AB=3,则BC的长为 6 . 2.如图,在?ABCD中,E为BC中点,AE的延长线与DC的延长线相交于点F. (1)证明:∠DFA=∠FAB; (2)证明:△ABE≌△FCE. 证明:(1)∵AB与CD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边,∴AB∥CD, ∴∠DFA=∠FAB. (2)在△ABE和△FCE中,∵∠FAB=∠F,∠AEB=∠FEC,BE=CE, ∴△ABE≌△FCE. 3.如图,已知E、F分别是?ABCD的边BC、AD上的点,且BE=DF. (1) 求证: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2) 若BC=10,∠BAC=90°,且四边形AECF是菱形,求BE的长 . 解:(1)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BC,且AD=BC,∴AF∥EC.∵BE=DF,∴AF=EC,∴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 (2)∵四边形AECF是菱形,∴AE=CE,∴∠1=∠2.∵∠BAC=90°,∴∠3=∠90°-∠2,∠4=∠90°- ∠1,∴∠3=∠4,∴AE=BE,∴BE=AE=CE=BC=5. 【方法归纳交流】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可综合在一起,可以解决许多有关的几何问题:一类是角之间的关系;一类是线段之间的关系(平行关系、数量关系). 专题二矩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 4.如图,E是矩形ABCD的边AD上一点,且BE=ED,P是对角线BD上任一点,PF⊥BE,PG⊥AD,垂足分别为F、G.求证:PF+PG=AB. 证明:如图,连接PE, ∵S△PDE=PG·DE,S△BPE=PF·BE,BE=ED, ∴S△BDE =S△PDE+ S△BPE=PG·DE+PF·BE=(PF+PG)·DE. ∵S△BDE=AB·DE, ∴AB·DE=(PF+PG)·DE,

力和运动---教案

力和运动 教学设计理念 克服以教师为中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精神,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与交流合作的能力,实现师生,生生积极互动,使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接受新知,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一、教材分析:环节一,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如果我们把所有力学现象看作一座大厦,那么牛顿三大定律则是这个大厦的奠基石,牛顿第二定律又是在牛顿第一定律定义的惯性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牛顿第二定律建立在牛顿第一定律基础上。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是三大定律基础的基础,是否领会这一物理规律,不仅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的学习。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 环节一:学习状况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环节二、目标、重点、难点确定: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教材和大纲。 本节重点:牛顿第一定律及理解,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确定本节教学目标、难点: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方法。 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德育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推理总结出的一条规律。 (2)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 2、德:培养学生以事实为基础,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的思维 3、情感目标:注意师生间沟通,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知识目标上针对本节特点对学生提出,了解、理解、知道三个层次,以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脉络,把握重点部分。以往教学实践中证明,物理规律是物理基础知识部分比较

《咬文嚼字》导学案答案

《咬文嚼字》导学案答案 二、知识积累 1、给下列字注音 下乘(ch?nɡ)岑寂(c?n)付梓(zǐ)锱铢(zī zhū)没镞(zú)咬文嚼字(jiáo) 咀嚼(ju?)嚼舌(jiáo)蕴藉(jia)累积(lěi)憎恶(zēnɡ)便宜(bi àn)尺牍(dú)俗滥(làn)剥啄(zhuó)清沁肺腑(qìn) 2、解释下列词语 咬文嚼字: 锱铢必较: 岑寂: 尺牍: 付梓: 下乘: 学富五车: 才高八斗: 三、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解析: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解析: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3、解答思考题,并分析课文。

(一)分析1、2段:作者列举改字不当之例,常常用怎样的写作方式?作用何在? 解析: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 (二)分析第3、4段: (1)为什么我们在咬文嚼字时,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解析:文字上的推敲,就是思想感情上的推敲,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2)修改后的句子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解析: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三)分析5段: (1)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解析: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2)世人与钱钟书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 解析:A.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 B.钱钟书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 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四)总结1-5段的内容,①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②3个修改的例子中,改得效果如何?为什么? 解析:①、A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B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C 推敲:王若虚该文——增与减——意味全改 贾岛作诗——推与敲——意境有别

《运动和力》复习学案

第六章《运动和力》复习导学案(第二课时) 单位:静宁阿阳实验学校主备人:杜志鸿审核人:韩效武 班级姓名 复习目标 1.能说出二力平衡的概念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了解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会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 考点梳理(1)二力平衡(仔细阅读课本20-21页内容,二人小组互相协作,归纳、补充,看哪组写得快又完整) 二力平衡 考点导学(1)二力平衡(独立完成,抢答!) 1. 一本物理书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 书对地球的引力和地球对书的引力 B. 书受到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 书对桌面的压力和书受到的重力 D. 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适时总结: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异同 2. 如图所示,一个重为40 N的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在水平向右的10 N的拉力F作用下,沿水平面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过程中物体受到滑动摩擦力f=________N. 第2题图第3题图 3. 如图所示,用水平力F=30 N,按住一重G=10 N的木块在竖直墙壁上,当木块沿竖直方向匀速下滑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是() A. 40 N B. 30 N C. 20 N D. 10 N 4. 质量为60 kg的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地面对箱子的支持力大小为________N.小张同学用45 N的力水平推这个箱子,刚好能使其匀速运动,则改用60 N的力水平推这个箱子时,

地面对箱子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N.(g =10 N/kg) 考点梳理(2) 摩擦力(快速浏览课本23-26页内容,四人小组互相补充,比谁棒!) 分类 定义 1.摩擦力 方向 滑动摩擦力 影响因素 滚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 2. 增大摩擦的方法 (举例说明) 减小摩擦的方法 (举例说明) 考点导学(2) 摩擦力( 独立完成,二人小组合作,归纳解题方法) 1. 在使用下列体育用品时,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 A. 冰壶运动员在冰壶前“刷冰” B. 跑鞋底下的鞋钉 C. 足球守门员戴上手套 D. 乒乓球拍上粘贴橡胶 2. 现有一瓶某品牌的饮用纯净水如图,瓶盖上刻有一道道竖直的条纹,其目的是________摩擦(选填“增大”或“减小”). 第2题 第3题图 第4题图 3. 如图所示,用手握住重5 N 的瓶子,手与瓶子间的摩擦是静摩擦,此时瓶子受到静摩擦力的大小为________N ,方向为________(选填“竖直向下”或“竖直向上”).增大手对瓶子的握力,

七上第1章复习课导学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复习课导学案 课题:地球和地图课型:复习课课时:2课时主备:陈海涛复习目标: 1.记住地球形状、大小;巩固经纬线和经纬网的知识; 2.记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意义; 3.熟练掌握地图的三要素和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重难点: 地球的大小;经纬网;地球的运动和五带;地图的语言;等高线地形图。 激情激趣导入目标独立思考 个体探究 分享交流 合作探究 展示提升 启发探究 随堂笔记 导学引航目的、方法、时间 独学指导 内容、学法、时间 互动策略 内容、形式、时间 展示方案 内容、方式、时间 重点摘记 成果记录 规律总结 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图文结合加强记忆 新旧结合巩固提升内容一: 1.请你说一说地球的大小。 2.经线、纬线各有什么特点?经度、 纬度有什么排列规律?经纬网的作 用是什么? 3,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各是 什么? 内容二: 4.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 的旋转运动。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 围绕不停地公转。 5.说说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产 生现象。 6.国庆节期间,中国处在季, 此时澳大利亚处于季。 7.五带是根据什么划分的?五带之间 的分界线是什么? 内容三: 8. 、、是地图的 “语言”,也被称为地图的三要素。 9.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有哪几种? 10.面对地图,怎样定方向? 11.在一张一定大小的图纸上,若比例 尺大,图上所画的地区范围就_____, 地图的内容就______;若比例尺小, 地图上所画的地区范围就______,地 图的内容就______。 内容四: 1. 在地图上,将相同的各 点连接成的线,叫做等高线。用等高 线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图,叫做 地形图。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陡的地方, 等高线,坡缓的地方,等高 线。 3.常见的地形类型有、、 、和等五种地形。 学法: 1.认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2.对照地图,落实重点。 预时:15分钟 对学: 1.对子间相互检查独学内 容,并对疑惑部分进行研讨。 2.重点研讨第2,3,5,10 题。 群学: 1、读下面的经纬网填空。 (1)写出下列各点的经纬度: A____________ , B________ , C_____ _____, (2)上面三点中位于西半球的 点是;位于东半球、 南半球的是__________。 (3)A位于B的方向; C位于D的方向。 2、读右侧等高线地形图,回答: (1)图中甲处的地形部位是 A.山顶 B.鞍部 C.陡崖 D.山脊 (2)下图小河的流向大致为 A.自东向西B.自西北向东南 C.自南向北D.自东北向西南 预时:10分钟 展示主题一 内容: 经纬度的排列规律 方式: 绘图讲解 展示主题二 内容: 判断东西半球的方法 方式: 绘图表示,总结方法 展示主题三 内容: 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方式: 两人合作,可利用地球 仪 展示主题四 内容: 在地球上判断方向的方 法 方式: 举例说明,可绘图 展示主题五 内容: 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四种 地形部位 方式: 指图讲解读图方法 预时:15分钟

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word版本

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材主要从运动、长度、时间及其测量、力的描述、牛顿运动定律、力的平衡等方面来讲述力。从编排来看,它遵从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上的受力情况。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了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学会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策略 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四、学法指导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与力有关的现象。 (2)通过实例体验力与运动的关系。 (3)通过生活的经历初步认识二力平衡的现象,然后通过观察、实验和引导等加深对牛顿运动定律的理解。 运动的描述 五、内容结构

高中语文8咬文嚼字导学案1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5

《咬文嚼字》 ()班组姓名 【温馨心语】拼搏的汗水放射着事业的光芒,奋斗的年华里洋溢着人生的欢乐。——张衡【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能力目标: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3、情感目标: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知识链接】 1、了解有关常识: 文艺随笔:文艺随笔是一种形式灵活,笔调轻松,富有趣味性的批评样式。随笔很注重内容的知识性,它不像规范的论文那样,注重逻辑和理论论证,而且选用富有趣味性的材料做铺垫,从中引出对某种观点和哲理的议论,再与文学领域的有关话题联系起来加以评论。随笔的行文很讲究文采,笔调轻松活泼、亲切随意,深入浅出。 2、作家作品《新学案》53页 3、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 .炼字题如何设问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2.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尽量点出表现手法。 【自主学习与检测】 1、基础积累【详见《新学案》54页】 2、“咬文嚼字”本是贬义词,在本文中该如何理解?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3、.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划分层次,概述每层主要内容。 【合作探究,问题生成与解决】 1、文章中作者提出了那些观点,其中中心论点是哪个? 2.文章列举了哪些事例,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3、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 4、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复习课导学案设计基本要素

复习课导学案设计基本要素 1.学情分析。与综合课型学情分析相比,综合课型的学情分析是针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而做的学生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学习需要等方面的分析,而复习课型的学情分析是直接针对所复习内容和范围的分析,一个是分析“将来式”,一个是分析“过去式”。所以,复习课的学情分析针对性非常强,依然是采用问题式教学,进行问题式设计。就是要统计分析在新课学习过程中究竟遇到了哪些问题,哪些是普遍性的问题,哪些是个性化的问题,哪些是主干问题,哪些是枝节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知识基础不过关,还是教学策略设计不当,还是问题设计质量不高,还是学法指导问题等等;然后根据目标要求和复习内容,设计复习课导学案。 2.复习导引。主要项目有:(1)复习内容;(2)复习目标;(3)复习重点;(4)复习方法。 3.学习内容(问题)设计 (1)知识梳理。复习课导学案设计比较讲究知识的系统性,并体现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深化、拓展和提升。这部分内容设计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其中,理清知识主干,建立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查缺补漏,实现对单元知识的整体把握。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①知识回顾与网络构建。②对主干知识中的要点进行深度剖析,深化、完善学生的认知。 (2)典型问题设计。主要是通过典型问题,从应用的角度深化对

主干知识内涵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外延,说明有关注意事项。 几种主要的题型:①辨析型问题。主要是针对容易引起误解的重要概念、规律的适用条件进行分析;②应用型问题。主要是针对知识内涵的深化理解,进行思路、方法和规范习惯的培养;③拓展型问题。主要是针对拓宽思维和联系实际的问题,培养学生理性思考和变通思维的意识,实现知识、方法和实际问题的互融。 (3)达标测评。还是要做到分层设计,关注学生差异,并加强变式拓展训练。题型设计同上。虽然是复习课,但不要在题目难度上盲目拔高,其难度要保证多数学生能做出来,避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学习过程设计 在学习过程设计上,基本步骤同综合课型一致,也要经过自学(独学、对学或群学)、展示、反馈的基本步骤。 (1)独学—自主复习,查缺补漏 学生对照导学案自主复习,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整体建构,要注重查缺补漏和对复习内容的拓展延伸,并记录在此过程中的所疑、所思、所悟。 (2)对学、群学—合作探究,完善学案 各组在学科组长组织下交流复习心得,提出复习过程中的疑难进行讨论、对子帮扶,弄明白问题后,个人修改、完善学案,并将组内交流成果及不能解决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展示——展示点评,达成共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