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VIP专享]大众传媒概论2

[VIP专享]大众传媒概论2

一、什么是媒介融合?

二、媒介致命的元素有哪些?请进行分析。(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道德,立场)

三、媒介未来的发展趋势(垄断,全球化,受众细分,娱乐化,多媒体)

四、新媒体技术如何影响传播产品的内容和自然属性

五、媒体的社会责任内涵的具体表现

六、广播传播信息所能运用的唯一符号就是声音,包括(语言,声响,音乐)三要素,

分析三要素的作用是什么。

七、手机媒体的传播特征

八、请回答通讯社大概有什么用

九、请回答中国有几大通讯社?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十、请回答什么事社会化媒体。从你自身出发谈谈社会化媒体对你校园生活的影响

十一、描述当前媒介娱乐化的表现,并借助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来分析此现象

十二、说出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并针对各个媒介写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该媒体特征的内容形式

十三、请论述对“大众媒介挣脱了铁的镣铐,又戴上了银的镣铐”这句话的理解。(首先强调大众媒介的工具性,或者说大众媒介是受控性,然后再谈大众媒介控制方式的转变,从硬到软,硬的方式有:暴力金钱直接买断,行政直接控制,软的有: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新闻发布会,小道消息广告等)

十四、论述书报刊目前的情况,并预测其将来发展趋势。

十五、分析我国当前的都市报和西方19世纪最初出现的廉价报纸有什么异同

十六、请缝隙“收视率是万恶之源”这句话

十七、假如你要创办一份杂志,请给出杂志的大概内容和原因,以及你所拟定的受众定位。

媒介致命的元素有哪些?请进行分析。(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道德,立场)

(但求这题不要考……)

2 政治(国家、宗教、民族)

2 经济(广告、发行、票房)

2 科技(新媒体、新技术)

2 道德(文化、常识)

2 立场(大众、草根——馒头、关注)

问题:以上谁最重?为什么?

政治过程中的传播控制

在不同的国家,因地理环境、民族文化传播的差异,信息传播系统的社会职能不尽相同。但是在沟通上下,争取民心及协调、整合社会各阶级、各族群、各集团的利益方面,却是基本一致的。政治过程与传播过程实际上互为表里,彼此不可须臾分离。鉴于信息传播在政治过程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几乎所有的政治家都把利用控制信息传播活动作为其施政的重要内容。[8]

传播中必然存在传播控制。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并不是向受众传播所有的信息,他们总是会对传播内容进行取舍,避开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夸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以实现自身的最大利益。即使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与传播者的利益无关,传播过程仍是受到传播者的价值偏好、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起着信息把关人的作用,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

政治传播是政府把政治系统的输出向公众传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主体是社会中具有最高权力和权威的政府,传播内容是对社会价值做出权威性分配的政策,受众是广大而又多种多样的公众。这决定了政治传播关系着政府的合法性、社会的稳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所以,在政治传播过程中,政府必定要进行政治上的控制,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在传播内容上,政治传播把意识形态置于最重要的位置,把其作为一种首要的传播内容。而且,在政治传播中,往往会把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总体的指导方针指导具体的政策传播。所以,意识形态在政治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各个层次的政策都必须以意识形态为中心进行传播。

在传播渠道与传播机构上,政府除了对行政组织系统进行政治控制外,主要对大众传播进行控制。大众传媒对政治传播的介入,在政治传播过程增加了一个传播主体,增加了一个传播的把关人和过滤器,使政治传播活动更为复杂化。这样,政府不得不对传媒进行利益协调或政治压制的控制,竭力使大众传播与自己的传播口径一致,以达到一个声音说话的目的。

总之,传播控制是传播中的一个客观规律,政治传播中必须进行传播控制。而且,在目前来看,第一,在电子政府年代对许多国家来说仍是遥遥无期的今天,政府仍必须作为信息把关人过滤有害的信息;即使在民主高度发达的美国,政府、决策者仍在操纵着新闻。

第二,“没有什么社会能容忍完全的信息自由……绝对的言论自由和其它绝对的东西一样,都是行不通的。”[9]所以,政治传播中的传播控制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完全的信息自由是不可能的。但是,另一方面,随着现代技术政治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政治传播中的传播控制迫于技术上和政治上的压力,在信息时代下的多元社会中呈现出控制弱化态势。

媒介与科技

从媒体经营的眼光来看,智能移动客户端是非常有效的传播媒介。媒介的作用是让信息能够方便、快捷、低成本地生产、复制和传播,而移动媒体正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我认为移动媒介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最大好处在于绕过发行渠道,直接和用户对话。

21世纪传媒非常看好智能手机的发展。移动互联网是能看到的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报纸的未来可以预期,网站的未来也可以预期,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还有无穷变化,机会也就蕴含其中。从2007起我们就开始布局新媒介,在2009年末开始进行移动媒体方向的探索,至去年底,在iOS、Android、Symbian和BlackBerry 4个平台上共推出10个应用,当然重点放在iOS(包括iPhone/iPad端)和Android(即将支持Android平板)平台。

从需求上说,对于传统媒体,广告客户看中的是品牌和影响力,但对于新媒介,客户一定要得到实际用户的反馈,对于用户数据包括基本资料和购买行为统计的要求越来越多,但我们不能直接将数据卖给客户,而是通过策划来让用户接受要推广的内容。

新媒体带来新的读者数据收集手段。符合某个具体属性的读者人群,可以清晰地按需呈现出来。数据挖掘提供了按地域、按行业、按职位、按年龄、按性别查找,让我们得以对读者进行足够的多维度细分,从而提供符合群体个性的内容和商业服务。

手机媒体的传播特征

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实现信息的即时交换。手机媒体依托3G无线网络和数字技术等手段,使手机用户能随时随地地使用手机媒体上网获取信息,加上手机小巧便于携带,可以机不离身的随身携带,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打开手机,通过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系统来阅读新闻,了解刚刚发生的或者是正在发生的事情,从而实现实时数据传输和即时的交互性信息传递。

 受传交互式的信息传播。手机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发送双方兼备传者、受者双重身份,始终处在不断转化的过程中。信息接受方式由静态向动态演变,受众的自主性、信息选择性得到提高。个体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符号的还原者,使传受主体多元化。信息的传送与接收之间没有第三者的介入,因此传送、接收、反馈的过程十分迅速,双方的地位也是平等的。

 分众传播的信息更具有针对性。人们在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时,有时会被动地接受一些信息,面对五花八门的信息时会眼花缭乱,需要花费时间去选择所需要的和关注的信息。手机媒体可以有针对性地定制各种服务,如手机报、新闻资讯、股市行情等。手机内容服务商也可以为受众提供各种个性化的服务,针对不同的受众,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移动、联通、电信掌握着许多手机用户的号码,可以根据他们定制的各种短信服务和增值

业务来细分目标客户群从而调整分众传播的范围和数量,手机广告也可以有效地定位受众,节约成本。

 传播模式发生改变。过去的手机其功能仅限于语音通话和短信,传播方式是一对一或是一对多,但信息的流向与选择往往是不受控和单向的。具备上网功能的手机媒介其传播模式增加了多对多的大众传播,从而使手机从单一的人际交流向大众传播领域进行拓展。手机服务商可以搜集新闻资讯、股市行情、天气预报等信息,进行选择、整理、加工,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定时向定制这些信息的用户发放,这样,人们就可以在手机上了解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而非浪费时间去网络中搜索或坐在电视机前等待天气预报,也可以就此进行评价并参与到大众讨论中。

消除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主从关系,使新闻传播更多地表现为个体性行为。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格局中,大众传播占居主导地位,被视为“大道消息”,而人际传播处于从属状态,被视为“小道消息”。手机的媒介化改变了这一格局。现在,手机用户之间的人际传播在新闻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已经不让于大众传播。特别是对于社会性突发事件和地震、海啸、疫病等灾害事件,手机用户进行的人际传播常常快于、广于大众传播。这一点,在2008年5月12日发生汶川大地震时表现得特别突出,大多数人是利用手机获得或发布了有关这次地震的消息。

消除了传与受的界线,使新闻传播从单向传播向多向互动传播转变。传统媒介是单向的,你传我受,所谓的信息反馈只能在一定限度内发生,并且常常是事后的,延时的,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手机不仅是手机报纸、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的终端,还是移动电话的终端,无线互联网的终端,可以做到一边收看收听新闻,一边通过电话,短信和WAP网等多种方式与手机媒体的内容运营商进行即时的、直接的交流、沟通和反馈。“传受”双方可以随时根据对方的反应修改、调整、补充自己的传播内容,从而实现新闻传播的高质高效。

 与传统媒介相融合的同时展示现代媒介的特点。消除了不同媒介之间的隔断,实现了

媒介大融合,使新闻传播走向全媒介化。现代手机除拥有传统媒介的特点和功能外,还融合了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多种新技术。在3G业务迅猛发展后,手机媒体通过无线通信连接到互联网上,缩小了人们的空间距离。手机媒体既可以像纸质报纸一样给人们提供新闻资讯,如手机报、电子书、短信、网页资讯等,又可以像广播一样收听节目,还可以像电视一样传输图片、声音、动画。同时,它也可以实现网上购物、交友,充分展示着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的快速和便捷。它融合了各种媒介的优点,开创了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相互叠加、有机结合而成的多维传播时代。

描述当前媒介娱乐化的表现,并借助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来分析此现象(请一定参照PDF)

当前媒介娱乐化表现:

1、首先以感官享受为旨归。今天的大众传媒从以传者为中心转向了以受者为中心,手中

的角色从“倾听”转向了参与,这意味着穿着权威地位的消退和传媒对受众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一种传播模式和立场的转移。应该说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市场经济规则的作用、经济利益的诱惑、收视率的追求使得传者的眼光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这笔,拼命满足消费折扣口味和需求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夸大信息本身所含有的娱乐元素、以追求感官享受为最终目的的隐患。在这里,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被现实远远地抛弃,感官享受盛极一时,媒介沦为煽情宣泄制造快感的文化及其。

2、新闻娱乐化:上世纪90年代,都市报、周末报、晚报的兴起以及充斥于电视等媒体上

的娱乐节目或娱乐信息,使新闻媒介中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二者之间逐渐渗透。

新闻媒介的娱乐化是以新闻媒介的娱乐化为基础的。娱乐化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或尽量使硬新闻软化;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新闻事件的故事性,采用小说话语的叙述方式,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马克思认为,娱乐消遣是人类正常的精神生活,是一种“享乐的合理性”的满足,但是“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就成为谬误”,新闻媒介的娱乐化就是没有把握好新闻娱乐化的“度”,在内容选择上以“软度”为标准,将软性强或完全软化的新闻作为报道重点;

其表现形式主要是减少硬新闻的比例,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娱乐价值,新闻媒介这样的泛娱乐化无异于庸俗化甚至低俗化。

3、强力推出大量娱乐性电视剧(综合PDF资料)。这是目前电视荧屏上最为火爆、收视率

最高的一种娱乐类电视剧节目,当然也是媒介娱乐化的一种重要表现。主要由两种类型:一类是疯疯癫癫游世界的时尚古装剧,一类是被解构的经典原创作品。。通过颠覆经典作品本身的严肃、崇高与壮美,阉割、亵渎经典作品原有内容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受众注意力资源和更大的经济利润,是当前大众媒介娱乐化尤其令人担忧的一种形式。

4、知识的娱乐化模式,即知识搭台娱乐唱戏的时尚模式。这是当下媒介娱乐化的又一重

要表现。仍以电视为例来进行分析。当前只是在电视上似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几乎各种“大赛”、“小赛”不断,以知识问答为内容的栏目也是多多,如样式的《正大综艺》、等等。但是知识在这些节目中的身份却发生了改变,已被彻底的、毫不掩饰的“物化”,成为竞猜的点缀,娱乐的对象。基于此,知识的严肃性让位于知识的娱乐性,知识不再是知识,而是常识。

另一版本:(请自行选择类别进行组合)

一、综艺节目娱乐化和媒体的“造星运动”。以1997年湖南卫视创办了以乐为主的“快乐大本营”为例。节目学习和引进了港台娱乐节目的形式和内容,是一种明星加游戏的模式。往往以明星为主导,以现场游戏为形式,通过明星调动现场气氛,使之突破了以往综艺类电视节目呆板和过于严肃的风格。在“快乐大本营”成功引发了全国的快乐旋风之后,各个电视台纷纷举办娱乐类综艺节目。一时间,娱乐类综艺节目迅速走俏。综艺类节目娱乐化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是媒体大力开展“造星运动”。媒体造星运动开展的此起彼伏,其形势相当火爆。以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为例:2004年开始,湖南卫视推出了美国的“美国偶像”节目本地化的节目形式——超级女声。“超级女声”在收视率、广告收入、品牌打造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好成绩。它的出现,让人们感到新奇,第一次,电视不再是单纯的接受教育的枯燥的甚至可恨的大盒子,而是欢乐,兴奋,亲切、可触摸的现实生活它把为很多有着强烈的表现自我欲望和成名欲望的“草根“女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与大众的娱乐结合在了一起。但是因为这类节目主要是追求浅层次的感官刺激和享受,内容大同小异,收视率很快下滑。

二、新闻娱乐化。在电视媒体娱乐化迅猛发展的同时,新闻娱乐化是一个必然的走势。新闻节目向来是以严肃的面孔出现在受众的视野里,在电视节目丰富纷呈的对比下,新闻节目越发显得严肃和寡味,所以新闻是最容易受到冲击的一个环节。在娱乐化大潮的推动下,新闻节目也朝着娱乐化大踏步了,媒体开始以新鲜、刺激的手法来制作和报道新闻。在中国最早进行新闻娱乐尝试的是湖南卫视晚间新闻。它大胆地抛弃了时政要闻,而完全以社会新闻尤其是百姓生活新闻为报道对象,以软新闻为主,贴近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他们感兴趣的一切事情,有奇闻逸事也有实用信息,语言幽默风趣通俗,新闻故事化,情节化,注重栏目包装,采用音乐、动画等多种形式。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细节化。此

外,新闻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总统丑闻”、“明星生子”之类的花边新闻,这些“猛料”

成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

三、访谈类节目娱乐化。这类节目的的登场主要是受综艺娱乐的带动。因为看中了综艺娱

乐节目里明星们一改往常站的笔直做的端正说话有板有眼的放松的自然状态受到受众的欢迎,访谈类节目进一步挖掘,将明星们的喜怒哀乐“现场直播”。这是在娱乐旋风之后紧跟着的又一个主题:煽情。以台湾中天卫视的“康熙来了”为代表。我们看到,事实上《康

熙来了》不过是“老歌老唱”,一个或几个明星作嘉宾,一两个主持人则代表观众向他们提出一个又一个或八卦,或煸情,或逗趣的奇怪问题,同样也是为了满足观众对明星们私人

生活的窥视欲,寻找到明星的弱点以平衡自己的心态,或是发现明星身上未被开掘出的闪

光点从而受到启发与教育,诸如此类。[④]这类节目主要诉诸观众的情感。不论是明星的

儿时琐事还是重大人生变故,都被来到台前晾晒。目前,这类节目呈现方兴未艾之势。

四、博彩益智类节目娱乐化。益智类节目原本是综艺类节目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

一观众参与智力游戏为特点,以“幸运52”、“开心辞典”、“三星智力快车”等节目为代表,经过激烈的智力较量,让游戏参与者尽展个人才智,凸显过关斩将的精彩瞬间,并且,参

与者可以得到不同价值的物质奖励。用金钱带来刺激性是这类节目一个不可少的特点。金

钱刺激浮出水面,并越来越高,它在节目中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观众的参与性也是益智

节目的一个特点。首先,参加益智节目的选手都是从普通观众中选拔出来的,电视机前的

观众完全可以将这些选手与自己等同起来。其次,益智节目中通常会设置的求救方法也是

观众参与的一种形式。再次,全体收看该节目的观众的参与才是益智节目参与性的最大体现。收看节目的观众通常在选手回答问题之前先自我作答,而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则要

等主持人公布答案。正是这样由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回答所形成的悬念,构成了观众最大

程度的参与。

五、真人秀类节目大量走进人们的视野。这些节目的内容一般都包括特定虚拟空间中的真

实故事,全方位的真实的近距离拍摄,以人物为核心的戏剧化的后期编辑。在泛娱乐化的

电视媒体领域,真人秀可以说是把娱乐化推向新的高度和方向。真人秀类节目一般包括以

下几个类型:生存冒险型(“面对面”、生存大挑战”、“峡谷生存营”、“走入香格里拉”、“彩虹冲冲冲”等)、人际考验型(“完美假期”等)、表演选秀型(“红楼梦中人”等)、技能应用型(“绝对挑战”等)、身份置换型(“非常6+1”、“星光大道”等)、益智闯关

型(“幸运52”、“开心辞典”“挑战主持人”等)、游戏比赛性(“金苹果”等)、男女选

配型(“玫瑰之约”、“相约星期六”等)。真人秀在中国开始逐渐从边缘走向主流,制作质量和社会影响明显提高。而随着真人秀电视观念的影响的扩大,目前的中国电视正在向泛

真人秀方向发展。真人秀,已经成为业界的一个热点话题。各种“准真人秀“的大奖赛、

选拔赛、对抗赛、选美赛等等,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各种综艺节目、娱乐节目都在自觉

使用真人秀元素。泛真人秀现象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屏幕上一道显眼的风景。可以说,一个

泛真人秀的时代正在来临,真人秀是电视娱乐化趋势的一个典型标志。

成因

我国新闻媒体的娱乐化全面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形成这种趋势既有西方娱乐化因素影响,也有国内媒介生存环境变化的影响。既有受传者方面的因素,也有传播者的责任。

1.西方娱乐化浪潮的侵袭。商业逻辑控制下的西方媒体永不改变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

追求利润,为了以最小的风险来投资媒体这项事业,唯有投大多数人所好——浅显易懂且

《大众传媒导论》word版

第一章传媒概述 ●媒介:在人类活动中使两种事物彼此发生关系的中介或中介物 ●媒体:有形存在的而构成传播功能的实体●传媒:①具有承载信息传播功能的物质②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 ●传媒的分类:①传统媒介、现代媒介和新媒介(媒介的历史发展为标准)②语言媒介、文字媒介和电子媒介(传播媒介的物质形态为标准)③亲身媒介和技术媒介(是否使用特定工具技术为标准)④个人媒介和大众媒介(传播规模和传播媒介所针对的受众对象为标准)⑤听觉型媒介、视觉型媒介和视听结合型媒介(传播媒介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方式为标准) ●传媒的发展历史:①口语传播阶段(优点:具有简便快捷、亲切生动、易于控制)②文字传播阶段(优点:长久保存、便于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储存、打破空间的限制、交流

更加准确、精细)③印刷传播阶段(公元六七世纪隋唐年间)④电子传播阶段(1920年,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诞生。优点:实现声音,影像的大量复制、传播和保存)⑤网络传播阶段(20世纪80年代) ●新闻传媒的传播规律:支配、制约新闻媒介报道新闻的必然要求; ●新闻传媒的传播特征:①真实性(新闻的第一生命;a公认的准则;b真实性的内涵;c关于新闻失实)②时效性(新闻的第二生命;a该快则快;b该慢则慢;c该压则压)③客观性(a用事实说话;b巧妙发议论)④可读性(a简短明了;b生动活泼;c最佳角度{1.注重读者利益,使读者对新闻事实产生极大关心;2.激发受众的情感,引起共鸣;3.照顾受众的认知水准,使受众容易接受;4.受众求变心理; 5.接近受众地理位置}) 第二章传媒的功能(被称为“第四种权利”)●传媒的属性:①传媒的社会属性【最具本属性

从媒体传播说新闻和广告

从媒体传播说广告和新闻 张娇 摘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21世纪,广告和新闻的发展在传媒文化这个背景下是如何生存的?它们又是如何搭载这个现代化的平台向前走的?在这样的媒体背景中,广告文化和新闻的发展自然会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有差异,也有相容性。 关键词:网络媒体微博平台创意情感诉求 人类社会正处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过程中,而传媒技术和手段的突飞猛进促进了这一变革。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大众传媒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传播信息,席卷全球,制造出奇妙的“地球村”;同时,又以空前的广度、深度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情感,产生出全新的媒介文化现象。 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在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也使传媒具有多方面的双重性质。一方面,传媒属于上层建筑,具有政治属性,同时又属于经济基础,具有经济属性;一方面,传媒属于意识形态层,具有精神属性,同时又属于物体形态,具有物质属性;一方面,属于新闻宣传部门,具有事业属性,另一方面又属于产业经营部门,具有产业属性。 人们需要传媒,是因为它能向人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传媒的这种以传播新闻为主要手段满足人们新闻信息需要的基本特征基本决定了它的社会属性;而另一方面,传媒是属于信息产业的一部分,有其经济属性和经营实体,所以吸引了数量庞大的商品、广告市场,广告的引入使产品的投资往往具有很高的回报率,因为媒介受众具有消费者的特征,传媒产品可以通过提高其质量吸引受众的消费行为。媒介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制作传媒产品,同时通过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改善服务等方式来满足受众需要,吸引受众的消费行为,尽可能地争取最大量的受众,从而形成一定规模的市场需求。 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让广告文化和新闻传播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和应用,甚至在一些方面得到了质的飞跃。1998年,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在年会上正式提出新概念——“第四媒体”,也就是指新出现的网络媒体。在(广告、新闻等方面的)宣传推广工作中,网络的力量不可忽视。可以说,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受众传统的广告接触形态,为广告发布开辟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平台。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IMI(创研)市场信息研究所2008年出版的《2008IMI城市居民消费行为与广告接触研究报告》通过随机抽取被访者填答以一个星期为周期的日记卡的调查方式,将各类具有不同属性、不同特征的广告置身于一个平台进行受众接触的测定,并提出广告接触指数。研究结果如下:(1)受众对各类广告媒体的接触程度可分为不同的层级,依次是:电视广告为第一级;报纸广告、户外液晶电视广告、网络广告为第二级;广播广告、杂志广告、公交车身广告、路牌广告为第三级;直邮广告、电梯广告、手机短信广告、霓虹灯广告等其它广告媒体为第四级。(2)户外液晶电视广告、网络广告、公交车身广告、路牌广告等广告类型对受众形成了全天候的时间覆盖。(3)广告接触指数是对广告接触程度的综合测量指标综合了广告接触率对广告接触人数的测量和广告接触时间对广告接触时间长度的测量,更为全面地反映了受众广告接触率与时间量两方面的信息。 微博的运用 以近年兴起的网络微博为例,微博平台中人际网络的构建与拓展,与微博的嵌套式发展逻辑有关。这种逻辑使得每一个用户都成为了微博网络中的一个普通节点,通过“关注”或“收听”功能,包含了用户关注的其他节点的全部信息,相互关注的用

2022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考研真题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

河北大学 英语语言文学 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目录 第一章考前知识浏览 1.1河北大学招生简章...................... 1.2河北大学专业目录........................ 1.3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历年报录比....... 1.4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初试科目解析...... 第二章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前景解读 2.1河北大学专业综合介绍................. 2.2河北大学专业就业解析................. 2.3河北大学各方向对比分析....... 第三章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内部信息传递 3.1报考数据分析.............. 3.2复试信息分析.............. 3.3导师信息了解........ 第四章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初试专业课考研知识点4.1参考书目分析.......... 4.2真题分析................ 4.3重点知识点汇总分析(大纲).... 第五章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初试复习计划分享 5.1政治英语复习技巧 5.2专业课复习全程详细攻略 5.3时间管理策略及习题使用 第六章河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复试 6.1复试公共部分的注意事项 6.2复试专业课部分的小Tips

我的考研征战已经结束了。之前此时我为了考研而做着准备。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我接受了很多学姐学长的帮助,我也不知道萍水相逢,我何德何能有这种幸运,能够认识他们也总是收到他们的鼓励和无私的帮助。最好的回报办法,就是将这种善意继续传给下一届考研的学弟学妹们。 河北大学外院的英语语言文学分为三大研究方向(01)英美文学与文化、(02)翻译学、(03)语言学。考试科目如下: 【参考书目】 《大学英语教程》(1-6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杨立民、徐克容 《高级英语》(1、2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张汉熙著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高等教育出版社,朱永涛; 《大众传媒研究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R.D.Wimmer and J. R.Dominick; 《新编语言学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刘润清、文旭编; 《语言学教程》,河北大学出版社,胡壮麟;

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大纲

2014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普本) 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课程 教学大纲>> 《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适用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课程开出单位:文化传播学院 课程的类型与性质:专业必修课 总学分:3 总学时:48 理论授课学时:42 实验实训学时:6 参考教材:胡晓明,肖春晔.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 先修课程:传播学、文化产业管理概论、大众传媒管理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由作业1、作业2、出勤三部分 组成,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二、课程简介 《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讲授文化经纪人的基本概念、职责和功能、基本素质、文化经纪人的管理、文化经纪人和文化市场的关系等文化经纪理论和文化经纪实务操作的内容。 本课程要求通过学习文化经纪人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操作方法,使学生从宏观上对文化经纪人与文化市场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文化经纪人的基本素质等一系列问题有较为系统的掌握。并能够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来,具备从事本行业工作的基本能力。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文化经纪人导论学时数:9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文化经纪人的学科特点分析,对文化、经纪人等相关概念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文化经纪人产生的历史及其作用,对文化经纪人有基本的认识。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国外着名文化经纪公司。 理解:文化经纪产生的必然性。 掌握:文化经纪人的概念和分类。 3.本章教学重点:文化经纪人的含义、分类及相关概念。 4.本章教学难点:CAA的运营管理模式。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 6.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文化经纪学学科特点 第二节:关于文化经纪人的基础理论 第三节:文化经纪人的分类 第四节:案例分析 第二章:文化经纪人概述学时数:9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对中外文化经纪人的现状的分析,以及文化经纪人的作用和职能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文化经纪人的发展现状、熟悉文化经纪人的基本素质要求。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文化经纪人的现状。 理解:日本杰尼斯事务所的运营管理模式。 掌握:文化经纪人的素质要求和制度规范。 3.本章教学重点:文化经纪人的素质要求和制度规范。 4.本章教学难点:欧美日韩经纪模式与中国经纪模式的比较。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

[VIP专享]大众传媒概论2

一、什么是媒介融合? 二、媒介致命的元素有哪些?请进行分析。(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道德,立场) 三、媒介未来的发展趋势(垄断,全球化,受众细分,娱乐化,多媒体) 四、新媒体技术如何影响传播产品的内容和自然属性 五、媒体的社会责任内涵的具体表现 六、广播传播信息所能运用的唯一符号就是声音,包括(语言,声响,音乐)三要素, 分析三要素的作用是什么。 七、手机媒体的传播特征 八、请回答通讯社大概有什么用 九、请回答中国有几大通讯社?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十、请回答什么事社会化媒体。从你自身出发谈谈社会化媒体对你校园生活的影响 十一、描述当前媒介娱乐化的表现,并借助波兹曼的《娱乐至死》来分析此现象 十二、说出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的传播特点,并针对各个媒介写出你认为最能体现该媒体特征的内容形式 十三、请论述对“大众媒介挣脱了铁的镣铐,又戴上了银的镣铐”这句话的理解。(首先强调大众媒介的工具性,或者说大众媒介是受控性,然后再谈大众媒介控制方式的转变,从硬到软,硬的方式有:暴力金钱直接买断,行政直接控制,软的有: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新闻发布会,小道消息广告等) 十四、论述书报刊目前的情况,并预测其将来发展趋势。 十五、分析我国当前的都市报和西方19世纪最初出现的廉价报纸有什么异同 十六、请缝隙“收视率是万恶之源”这句话 十七、假如你要创办一份杂志,请给出杂志的大概内容和原因,以及你所拟定的受众定位。

媒介致命的元素有哪些?请进行分析。(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道德,立场) (但求这题不要考……) 2 政治(国家、宗教、民族) 2 经济(广告、发行、票房) 2 科技(新媒体、新技术) 2 道德(文化、常识) 2 立场(大众、草根——馒头、关注) 问题:以上谁最重?为什么? 政治过程中的传播控制 在不同的国家,因地理环境、民族文化传播的差异,信息传播系统的社会职能不尽相同。但是在沟通上下,争取民心及协调、整合社会各阶级、各族群、各集团的利益方面,却是基本一致的。政治过程与传播过程实际上互为表里,彼此不可须臾分离。鉴于信息传播在政治过程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几乎所有的政治家都把利用控制信息传播活动作为其施政的重要内容。[8] 传播中必然存在传播控制。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并不是向受众传播所有的信息,他们总是会对传播内容进行取舍,避开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夸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以实现自身的最大利益。即使传播者所传播的信息与传播者的利益无关,传播过程仍是受到传播者的价值偏好、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起着信息把关人的作用,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 政治传播是政府把政治系统的输出向公众传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主体是社会中具有最高权力和权威的政府,传播内容是对社会价值做出权威性分配的政策,受众是广大而又多种多样的公众。这决定了政治传播关系着政府的合法性、社会的稳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所以,在政治传播过程中,政府必定要进行政治上的控制,以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在传播内容上,政治传播把意识形态置于最重要的位置,把其作为一种首要的传播内容。而且,在政治传播中,往往会把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总体的指导方针指导具体的政策传播。所以,意识形态在政治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各个层次的政策都必须以意识形态为中心进行传播。 在传播渠道与传播机构上,政府除了对行政组织系统进行政治控制外,主要对大众传播进行控制。大众传媒对政治传播的介入,在政治传播过程增加了一个传播主体,增加了一个传播的把关人和过滤器,使政治传播活动更为复杂化。这样,政府不得不对传媒进行利益协调或政治压制的控制,竭力使大众传播与自己的传播口径一致,以达到一个声音说话的目的。 总之,传播控制是传播中的一个客观规律,政治传播中必须进行传播控制。而且,在目前来看,第一,在电子政府年代对许多国家来说仍是遥遥无期的今天,政府仍必须作为信息把关人过滤有害的信息;即使在民主高度发达的美国,政府、决策者仍在操纵着新闻。

大众传媒导论原创

禁止外传,不得在群里传播。尊重相关同学的劳动成果 传播概述: 人类传播的本质:信息的交流和沟通。 传播媒介:能够负载、传递符号的物质实体。 媒介:在人类活动中是两种事物彼此发生关系的中介和中介物。 媒体:构成传播功能的实体,即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等载体及其发行机构。 传媒含义:一是具有承载信息传播功能的物质,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 二是从事信息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传媒分类:以历史发展分:传统媒介、现代媒介和新媒介。 以物质形态分:语言媒介、文字媒介和电子媒介。 以是否使用特定工具技术分:亲身媒介和技术媒介。 以传播规模和传播媒介所针对的受众对象分:个人媒介和大众传播媒介。 以用于人的感官方式分:听觉型媒介、视觉性媒介和视听结合型媒介。 传媒发展:口语传播、手抄文字传播、印刷传媒、电子传媒和网络传媒等五个阶段。 这个历史进程不是媒介以此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过程。 语言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文字是人类传播史上第二个里程碑。印刷术的发明开 启了一个新的传媒时代——印刷传媒时代。 1936年,BBC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电视台,正式播出电视节目。 新闻媒介的传播规律:是指支配、制约新闻媒介报道新闻的必然要求。 新闻信息在传播活动中体现重要特征是真实性、时效性、客观性、可读性。 传媒性质:社会属性、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是其基本的属性。 社会属性是最基本的属性,政治属性是最重要的属性,经济属性是传媒作为一种信息产业的经 济实体特征。 传媒的功能:大众传媒具有信息传播、宣传教育、形成舆论、提供娱乐、社会协调、文化传播等功能。 1、传播信息是最基本的功能。随着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出现,传媒开始真正面 向社会大众,信息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信息反馈和互动也越来越快。 2、各国各种利益集团尤其是政党都把传媒当做自己发挥影响力、维护自身权益的宣传工具。 3、传媒的教育功能:传媒为受众提供全面的社会知识,传媒间接指导受众的社会行为。传媒通 过有关信息的传播来缓解受众的不良情绪。 4、大众传媒的报道往往成为人们舆论的重心,他通过对信息的传播、解释,动员受众形成全社 会范围内基本一致的意见、态度和看法,用以调节社会内的矛盾冲突,使这些矛盾冲突趋 于缓解乃至消除。“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成为传媒肩负的重要职责。 5、传媒强化娱乐功能的过程中消极影响。一是媒介产品缺乏创新,存在着跟风和雷同的现象, 浪费传媒资源。二是娱乐节目在贴近受众生活的同时呈现迎合媚俗倾向。 6、如何协调社会:搭建有效的公众信息平台,平衡与协调各个阶层利益,发挥“守门人“作用。 7、大众文化需要借助传媒才能成为受众认识的社会文化。 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虚拟的媒介环境。大众文化带来的文化衰退。与社会群体逐渐疏远。色情暴力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世界传播的不平衡状态。 传媒业态

《传播学教程》教案

《传播学教程》教案 课程名称: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 计划学时:32课时 选用教材:《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适用专业:适合作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新闻传播学相关专业、广播电视编导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课程的教材。 课程负责人:纪征 第一周 授课内容:传播学的学科体系、人类的传播行为、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多媒体课堂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传播学概论》威尔伯?施拉姆新华出版社 3、《传播学导论》邵培仁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4、《大众传媒概论》张冠文编著山东大学出版社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客观地认识、分析和运用各种大众传播媒介; 2.解释媒介在形成人们价值观方面所起的作用。 3、运用传播学的基本理论解决信息传播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传播活动的几个层次 2、电子媒介的类型和在人类传播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 传播学的学科体系 一、传播学的学科体系 1、从考察传播现象的角度一般分为以下几个研究层次: 传播过程研究 传播行为研究 信息科学研究 效果研究

宏观效果研究 2、从传播行为和传播范围的角度可分为以下几个研究层次: (1)自我传播:这是指每个人的自我信息沟通。 (2)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 统 (3)群体传播:这是指在某一无组织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4)组织传播:这是指在有组织、有指挥中心的群体中进行的传播活动。 (5)大众传播:这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面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公开信息传播。 (6)国际传播:大众传播媒介出现了很多跨越国界的传播行为,如卫星电视、短波广播、因特网等。 3、从传播内容或专题的角度展开的研究 政治传播研究 文化传播研究 科技传播研究 传播媒介管理研究 传播与社会变迁研究 传播与信息社会研究 二、传播学研究的方法 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事实上,在以唯物史观建构传播学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在其著作中为我们提出了重要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为传播学提供了科学的传播观。我们必须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观点入手,在强调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作用的同时,也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特殊规律给以足够的重视。 三、学习传播学的意义 学习传播学的意义在于提高我们对传播规律的理解,使我们在预测和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传播方面能处于一个更加有利的位置。 九十年代中期教育部把传播学列为一级学科,传播学研究的地位在中国正式确立。 注意: 1、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 2、实现传播学研究的本土化和中国化 传播学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理论构架的体系化,而且更在于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传播学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将对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社会信息交流系统的建设,对新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以及因社会变革而引起的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对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还是对于传播媒介的发展,传播学研究都任重道远。 人类的传播行为 从媒介发展的角度看,人类传播的历程分为五个阶段: 一、非语言传播时代 人类进化早期:

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大纲-

2014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普本) 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课程 教学大纲 >>

《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适用专业:文化产业管理 课程开出单位:文化传播学院 课程的类型与性质:专业必修课 总学分:3 总学时:48 理论授课学时: 42 实验实训学时:6 参考教材:胡晓明,肖春晔.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中山大学出版社,2014. 先修课程:传播学、文化产业管理概论、大众传媒管理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由作业1、作业2、出勤三部分组成,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 二、课程简介 《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讲授文化经纪人的基本概念、职责和功能、基本素质、文化经纪人的管理、文化经纪人和文化市场的关系等文化经纪理论和文化经纪实务操作的内容。 本课程要求通过学习文化经纪人的基础理论和基础操作方法,使学生从宏观上对文化经纪人与文化市场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文化经纪人的基本素质等一系列问题有较为系统的掌握。并能够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来,具备从事本行业工作的基本能力。 三、教学内容 序号章讲授实验(训)合计 1 第一章文化经纪人导论9 0 9 2 第二章文化经纪人概述9 0 9 3 第三章文化经纪人的活动内容与策略9 0 9 4 第四章文化经纪合同 2 0 2 5 第五章影视明星经纪人 4 3 7 6 第六章音乐经纪人、模特经纪人 3 0 3 7 第七章演出经纪人、艺术品经纪人 3 0 3 8 第八章体育经纪人、出版经纪人 3 3 6 合计42 6 48 第一章文化经纪人导论学时数:9 1.本章教学目标:通过文化经纪人的学科特点分析,对文化、经纪人等相关概念的分析,让学生了解我国文化经纪人产生的历史及其作用,对文化经纪人有基本的认识。 2本章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国外著名文化经纪公司。 理解:文化经纪产生的必然性。 掌握:文化经纪人的概念和分类。 3.本章教学重点:文化经纪人的含义、分类及相关概念。 4.本章教学难点:CAA的运营管理模式。 5.本章实验(训)项目统计:无 6.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节:文化经纪学学科特点 第二节:关于文化经纪人的基础理论

政治社会化与大众传媒

我国的大众传媒与政治社会化的关系 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社会成员学习和形成政治意识的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政治社会化研究广泛开展起来。此处,我们将政治社会化理解为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1。在这一过程中充当主要媒介的有家庭、学校、同辈团体、工作场所、大众传播媒介、社会政治组织、选举及其他政治活动场合。而其中,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对政治社会化进程所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 大众传播媒介是诸如报纸、广播、电视、新闻性期刊等一系列的新闻传播工具。关于“传播”这一概念,圣西门曾提出流通渠道的发展与信用系统的建立具有重要关系2,而赫伯特?斯宾塞也曾进一步指出社会有机体的概念,认为传播系统在有机体重起到了配送和调节的作用。现在看来,传播系统的确是社会这一有机整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联动设备,它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要功能表现在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来传播政治信息,潜移默化地对公众的政治观念产生影响。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媒体,世纪之初惊响中国的《万国公报》、《时务报》开启民智,大胆宣传西方的民主思想,借助报纸这一传播媒介开始向公众灌输新兴的政治观念;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青年》、《京报》等进行了新一轮的政治宣传、文化启蒙;民间还有《申报》、《大公报》等“在夜幕下办报”;而后,抗战时期的救亡舆论,革命时期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华通讯社,还有文革时期的《人民日报》,这些媒体无一不起到了政治宣传和舆论导向的作用。 由于政治社会化是两个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大众传播媒介也在这两个过程中同时发挥影响。一方面,社会中的个体通过各种媒介参与到政治社会活动中,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形成政治人格,并成为政治人。另一方面,政治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塑造着社会成员的政治心理与政治意识3。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这两个主体在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动态的持续互动过程。大众传播媒介在其中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它通常是由政府或某一政党、集团控制的,它们抓住传媒系统,利用大众传媒在传播政治信息的同时向公众灌输自己政治倾向,对公众舆论产生引导,使人们认同自己的政治观点。公众在这样的影响下强化了彼此之间的弱关系,同时形成据有共同目标和认同的群体,并反过来支持这种政治理念,在实际的生活、政治活动中对最终的决策产生有意或 1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011,第78页 2阿芒?马特拉《传播学简史》,2008,第3页 3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四版)》,2011,第79页

传播学教案4第四周

授课时间第四周第

教学内容: 第二节传播过程的主要模式 一、模式 模式是对规律的直观而简洁的表述,它是理论的简化形式。它可以把很多复杂的规律变得清晰。 1、模式的构成:(1)要素 (2)关系和结构 (3)过程 (4)功能 2、模式的类型:(1)文字模式 (2)图表模式 (3)数学模式 二、传播过程的特点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三、传播过程的模式 传播模式就是科学地、抽象地在理论上把握传播的基本结构与过程,描述其中的要素、环节及相关变量的关系。

(一)传播过程的线性模式 1、拉斯韦尔著名的“五W”模式: 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对该模式的评价 意义: (1)该模式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却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2)大众传播学研究的五大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就是沿着这个模式形成的。 (3)传播过程是一个目的性行为过程,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 2、申农-韦弗数学模式 对该模式的评价 (1)该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传播过程会受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对信息的传播形成干扰。 (2)该为以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 缺点: 缺少反馈环节,把这个传播模式完全用于人类的社会传播是不行的。 3、直线模式的缺点: (1)它是一个单向直线模式,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而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常常是双向的。 (2)缺乏反馈的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活动的互动性质。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1、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人际传播)

公共关系学

公共关系学 辅修专业学士学位教学计划 开设学校:东华大学专业名称:公共关系学开设校区:松江校区、延安路校区 1、教学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合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具备扎实的公共关系理论和实务技能的,能够专门从事组织机构公众信息传播、关系协调与品牌管理事务的调查、策划、执行和评估等传播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学分要求:60学分 3、修读要求:主修专业学有余力的学生 4、招生人数:80人 5、开班时间:2010年秋季 6、上课时间:松江校区:周三晚上,周日全天;延安路校区:周五晚上、周日全天 7、收费标准:本校100元/学分,外校120元/学分 学时学分:1学分,16学时

课程简介:公共关系是一种通过提供专业服务技术满足客户的公共关系需求(信息传播、 关系协调、形象管理),以获取经营利润的服务形式。它通过调查、策划、实施、评估以及咨询等一系 列专业服务手段来实现,是现代服务业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公共关系专业导论介绍公共关系专业与 职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现状,公共关系行业与市场的人才需求,职业素质和实务能力的养成,帮助 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建构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开拓视野,踏实学习,积极投身于具有广阔市场 前景的专业发展中去。 采用教材:《当代公共关系》郭惠民编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课程名称:公共关系学 学时学分:3学分,8学时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关于公共关系对组织与其相关公众之间传播管理的理论与实务基本介绍。内容包括公共关系学科框架,职业与行业的产生发展历史沿革,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与职业道德,公共关系的构成 要素及职能作用,公共关系活动和过程的类型与机构人才的素质要求,训练专业理论与实务技能的有机 结合,是公共关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 采用教材:《公共关系学》廖为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课程名称:西方经济学 学时学分:3学分,48学时 课程简介:现代西方经济学说是对西方国家经济活动规律和特点的理论概括,它分析总结了市场机制条件下经济的运行状态以及政府、厂商和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并提出了一些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管理方法。通过学 习这门课程,公共关系专业的学生可以掌握简单的经济分析方法,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世界与中国,学会 客观地分析公共关系服务产业的市场与行业的发展趋势。 采用教材:《现代西方经济学原理》刘厚俊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课程名称:传播学 学时学分:3学分,48学时 课程简介:随着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发展,我国信息化进程十分迅速,报纸、广播、电视、电 影、期刊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卫星通信、因特网等新的信 息传播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信息的接触、收集、处理与传播成为个人、团体、 组织最基本工作的今天,传播学成为全社会范围内普及与应用的基础知识。本课 程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信息的传播进行科学的阐述与分 析,对现代人类社会中的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领域内的主 要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分析与梳理,从而勾画出传播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为公共关系专业学生建构一定的理论基础。 采用教材:《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学时学分:2学分,32学时 课程简介:社会心理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对人和社会情境、社会事件的解读,研究社会影响力对他人以及人际关系群体关系的作用实质,研究社会认知、行为,态度的形成和改变的一门科学,它可以帮助公共关系专业 的学生理解和建构信息传播、关系协调、品牌形象管理的社会心理基础,可以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理 解媒体对公众态度的影响和测量,掌握和谐处理人际冲突的策略方法等等。 采用教材:《社会心理学》时蓉华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课程名称;市场营销学 学时学分:3学分,48学时 课程简介:市场营销学通过分析、计划、实施和控制,来谋求创造、建立及保持营销者与目 标消费群之间互利的交换,以达到营销的目标。对公共关系专业来说,市场营销学是整合营销传播的基 本必修课。 采用教材:《现代营销学》苏亚民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小度写范文探析大众传媒对体育信息传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模板

探析大众传媒对体育信息传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概论(一)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书籍等等,其中电视、报纸、广播和期刊被公认为是主要的类型,结合CMMS相关信息能够发现:在城市居民影响力方面而言,四大媒体产生了层次非常清楚的地位排序。另外电视被当作第一媒体,报纸被当作第二媒体,随之为广播和杂志。但是网络水平不断提高,慢慢变作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二)体育信息体育信息指与体育活动相关的、面向广大受众进行传播的事情、新闻和知识。可以分为赛事报道、休闲娱乐健身信息、学术信息、体育商品信息等。在这几类中,体育竞赛和休闲健身是大众传媒传播的重点,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三)大众传媒与体育信息二者关系体育运动往往和传播活动存在紧密联系:第一,体育运动即为确切的传播活动,能够借助体育活动内各种活动、造型还有相关道具有效的展示不同的信息;群众从开展体育运动过程中能够和另外的群众保持沟通交流,即为开展了人际传播还有组织传播。不过此类体育活动从和大众传媒建立联系以前,传播效应通常而言非常不明显。体育往往被当成实际社会文化现象,信息一定要借助不同的传播媒介方可有效进行流通。现代体育从某些方面而言借助媒体获取群众的重视、欣赏、参与还有科学有效的市场资源调配,由于必须依靠大众传媒,方可推动体育信息科学合理的进行流通,影响范围持续延伸。但是从另一角度来讲,因为体育自身鲜明的特征,特别为体育竞赛突出的竞技性还有观赏性,往往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想要推动体育信息合理流通,媒体一定要开展创新、调整及发展,因此推动了媒体发展。从中国电视新闻有效借助自身优势,有效保证新闻时效环节之内,电视体育报道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即为非常典型的例子。从媒介技术水平持续提升的当前社会,体育和大

相关文档